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健康教育的類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類風濕性關節炎;健康教育
1 臨床資料
對我科2008年4月—2009年4月的72例患者及家屬行出院后家庭護理健康教育,其中男25例,女47例,年齡19~76歲,其中大專以上22例,中專或高中40例,初中以下10例。
2 家庭護理的內容
2.1.1 飲食上應盡量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應給以高蛋白、高維生素、營養豐富的食物,如食動物血、蛋、魚、蝦、蘿卜、洋蔥、海帶、木耳、西紅柿及草莓、香蕉等,少食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戒煙、酒,避免進食誘發關節炎的食物如:肥肉、高動物脂肪和高膽固醇、飲酒和咖啡、茶等飲料食物。
2.1.2 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環境 患者居住的地方應陽光充足,空氣對流好,保暖措施齊全,避免居住在陰暗、潮濕的地方,加重患者關節疼痛,另外部分患者也可出現活動受限,對于患者經常需要的物品應放在患者就近可取處,鼓勵患者完成力所能及的活動,避免患者過度依賴家屬,喪失自理能力。
2.2 休息與鍛煉
2.2.1 在疾病發作期及關節疼痛劇烈時 應避免活動,臥床休息,注意關節保暖,可用熱毛巾濕敷疼痛部位,多與患者溝通交流或讓患者聽音樂、看電視等轉移注意力,減輕疼痛。
2.2.2 疾病緩解期 關節疼痛不明顯或關節疼痛緩解時可適當活動,避免關節廢用,如:可做肢體伸展、散步、手部抓握等活動,也可做理療、按摩等。
2.3 用藥注意事項 由于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期堅持服藥才能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因此應督促患者按時、按量服藥,不能隨意添加或減少藥量,或覺得癥狀緩解而停藥,加重再服藥,向患者講解停藥的危害,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或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可引起消化不良、上腹痛、惡心、嘔吐、滿月臉、水牛背,血壓、血糖升高等,在用藥期間應嚴密觀察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因此應定期檢測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等,一旦發現不良反應立即停藥并及時處理。
2.4 心理護理 由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長且反復發作、致殘率高,往往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工作,從而帶來很多問題,如:喪失勞動力、經濟困難、家庭不和諧等,患者會產生悲觀、失望心理,失去生活的勇氣及治療的信心,此時患者家屬及家庭成員應給予理解、幫助、鼓勵,從心理上、生活上、經濟上給予支持,使患者在心情愉悅、家庭溫馨的氣氛中治療疾病。
3 結果
通過電話回訪和患者復診了解患者出院的生活情況,72例中通過反復的指導及講解后近60例患者復發次數減少、疼痛及心理等不良癥狀明顯緩解。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02-0107-01
類風濕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 RA )是主要表現為周圍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癥性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病因復雜,可以出現多關節損害好多臟器受累病變。藥物治療、心里護理和健康教育對RA的患者非常重要。傳統的觀念認為RA是不治之癥,是不死的癌癥。因此多數患者存在嚴重的焦慮和抑郁情緒。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聯合藥物正規治療RA效果良好,多數患者的病情是可以控制的。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疾病,臨床上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因此藥物治療、心里護理和健康教育對RA患者的作用極其重要。
1 藥物治療
RA患者藥物治療包括早期緩解疾病的非甾體抗炎鎮痛藥(NSAID)、改善病情的抗風濕藥物(DMARD)、生物制劑和選擇性低劑量糖皮質激素以及許多中藥。據不完全統計我國至少有1000萬RA患者,以上藥物治療對多數RA患者有確切效果,大多數RA患者經早期藥物治療病情可以得到緩解,不會出現關節破壞及器官損害。但是也有部分RA患者對常規DMARD藥物(如甲氨碟磷、來氟米特、羥氯喹、中藥雷公藤、白勺等)治療反應差,病情頑固,反復遷延,后期骨質疏松、關節破壞導致殘疾多為不可逆改變,極難恢復。此類患者使用小劑量激素或生物制劑可以獲得療效。目前,臨床日益重視RA疾病的骨破壞與炎癥分離現象,人們一直在尋找有助于骨重建因子的藥物來解決RA患者骨密度(BMD)下降問題。觀察發現,云克具有調節人體自身免疫功能的作用[1]。應用云克(鍀-99-亞甲基二膦酸鹽注射液:99Tc-MDP)治療可以起到止痛、消炎、免疫抑制作用,可以緩解臨床癥狀。云克還具備延緩骨質破壞、抑制骨吸收、增強成骨細胞活性、促進新骨形成的作用,對RA患者的骨侵蝕具有修復作用。其促進骨生成、提高成骨細胞活性、增加骨密度作用確切[1],從而發揮治療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骨質疏松作用 [1] 。該藥物治療RA的優勢越來越被臨床看好。
近年國內外許多研究提示他汀類藥物對RA療效較好。研究發現他汀類藥物的作用具有多效性:調節血脂和免疫功能,具有治療RA的作用[2],同時可修復骨的顯微結構,使骨強度得以加強,具有增加骨密度作用[3]。尤其是對于長期病情反復導致的骨質疏松關節破壞、股骨頭壞死也有較好的治療作用[3]。他汀類藥物應用還發揮著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和血小板的聚集、改善血管內皮功能、抗炎和免疫調節作用等[2]。對于長期使用激素導致的骨質疏松關節破壞、股骨頭壞死也有治療作用[3]。研究發現辛伐他汀對RA患者外周血和滑液中炎癥因子的分泌和釋放有抑制作用,能夠降低RA 的活動度。
2 心里護理:
心里護理對提高RA患者的遵醫行為,縮短疾病被誘導緩解的時間,減少或消除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臨床觀察發現,多數RA患者存在顯著的焦慮和抑郁情緒 , RA病人抑郁癥狀的檢出率為66.2%,焦慮癥狀檢出率為70%。這種焦慮和抑郁病情活動,也許是因疾病過程中的慢性關節變形等因素引起 ,也許是這些患者本身所具有的人格特質 ,其因果關系有待進一步探討。隨著RA病情的進展,部分患者出現關節畸形,勞動力喪失,從而影響患者生理、心理及社會各方面。由于RA不能根治,一旦停藥或受到外界刺激容易復發,許多患者對生活失去信心。應告訴患者RA的關節侵蝕破壞多數發生在發病的1-2年內。在發病初期如果得不到正規治療,會很快導致關節畸形和破壞,功能受損,加大治療難度,降低生活質量,患者在病痛和自身機能變化當中體驗到一些災難性的心理壓力 ,這種災難性的想法會增加疼痛、抑郁、殘疾的感覺。另外 ,關節炎患者得到正性支持可能會降低抑郁情緒 ,負性支持可能會加重抑郁。告知患者應接受早期正規治療,定期醫院復診,應加強用藥指導。研究發現,疼痛越嚴重,患者的抑郁癥狀越嚴重。這提示我們應注意評估患者的疼痛,并把減輕病痛作為評價護理效果的目標,以減輕患者的心理抑郁癥狀。如用行為治療控制病人疼痛、放松訓練控制疼痛以及必要時用抗抑郁藥和抗焦慮藥。臨床醫務工作者在處理病人生理癥狀的同時 ,應關注病人的心理狀況 ,了解和掌握一般的心理治療方法。這樣可以加強藥物療效 ,提高病人生活質量。
3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作用很重要[4]。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幫助他們正確認識疾病,在給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配合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會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 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 消除恐懼、悲觀等不良情緒。通過加強對RA的健康教育,增加患者認識疾病的知識,樹立正確的健康信念和自我保護意識。RA患者的治療以口服藥為主,需要長期用藥,個別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明顯,應加強用藥指導。不能擅自停藥,服藥期間注意檢測藥物副作用。生活宜忌潮濕、寒冷,過度疲勞、精神刺激、生活不規律都可致癥狀加重。RA的患者應注意保暖,防止寒冷的刺激。起居有規律,急性期注意休息。多吃魚油、含高維生素的蔬菜、水果和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攝入高脂、高糖、辛辣刺激性強的飲食。飲食治療改善患者關節炎癥狀的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療效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化瘀止痛、行氣活血的許多中藥對RA有獨特的輔助治療效果。RA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關節骨質較為脆弱,要注意防止關節損傷,有意識的保護好關節。定期復診目的是觀察病情變化,及時調整治療方案,監測藥物的不良反應。不要盲目輕信虛假廣告,避免濫用藥延誤病情。臨床觀察發現健康教育前后患者對疾病的認識和遵從行為差異有顯著性。健康教育后增加了患者認識疾病的知識,樹立了正確的健康信念和自我保護意識,遵醫行為明顯增強,能夠運用科學的鍛煉方法,減少或消除了抑郁和焦慮以及并發癥的發生,提高了患者對不良情緒的調節能力,疾病的癥狀得到明顯的改善[4]。因此關注涉及到心理健康及疾病的康復治療方面的問題,對提高RA患者的整體生活質量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張萌萌,等.云克(鍀-99-亞甲基二膦酸鹽)對骨質疏松骨吸收、骨生成的影響[J].中國實用診斷學,2002.9(4):255-256.
[2] 張紹君, 靳洪濤,等.他汀類藥物對自身免疫性疾病作用的研究進展[J].中華風濕病學雜志,2007, 11(12):110-113.
【關鍵詞】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盆腔炎;鄉鎮醫院;護理效果
盆腔炎在臨床上是一種并不罕見的婦科疾病,近年來該病的發病率呈顯著上升趨勢,尤其是鄉鎮醫院的患者[1]。因此,患者掌握盆腔炎的相關醫學知識是尤為重要的,不僅提高患者自身對疾病的認識,而且可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對于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我院于2009年3月-2013年5月接收盆腔炎住院患者136例,現報告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我院于2009年3月-2013年5月接收盆腔炎住院患者136例,隨機分為健康教育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8例。健康教育組年齡29-57歲,平均年齡45.6±3.4歲,學歷類型:小學:24例,初中36,高中8例,對照組年齡28-59歲,平均年齡45.9±3.6歲,學歷類型:小學:26例,初中33,高中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學歷類型未見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健康教育組對患者采用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具體方法:一是為患者住院時為安排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并了解病房制度,讓患者多進行臥床休息,穩定患者的情緒,提高患者的積極配合性;二是針對性健康教育,應該告訴患者個人衛生的防范措施,指導患者正確的性生活以及性生活后的衛生情況;三是心理健康教育,多數患者患病具有較大的心理壓力包括會產生焦慮感、不安感等不良情緒,并以自己最大的能力范圍內滿足患者的請求;四是指導患者健康的飲食情況,并告知患者需養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出院后避免發生過度勞累并需要保持愉悅的心情。患者還應該積極的參加體育鍛煉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對照組僅進行常規護理。
1.3觀察指標
分析兩組患者的健康教育達標率和患者滿意度,達標標準是以健康知識問答表來考察患者對盆腔炎的相關知識和預防知識均是否全面掌握和了解,100分為滿分,85分以上為達標。滿意度=滿意例數/總例數。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15.0軟件分析表中數據,計數資料采用 檢驗,有統計學意義的標準是P
2結果
2.1分析達標率和滿意度
由表1可知,健康教育組的達標率為64(94.11%),患者滿意度為66(97.06%),對照組分別為46(67.65%)和47(69.12%),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盆腔炎在婦科疾病占有較高的發病率,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意識的不斷提高,健康教育顯得愈來愈重要。鄉鎮醫院就醫的大多數患者的文化水平不是很高,因此健康教育的應用對于鄉鎮醫院顯得更加具有意義[2]。健康教育護理干預是一種有目標、有計劃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使患者接受有利于患者健康的行為和習慣,還可以改掉患者的不良生活和衛生習慣,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識[3]。在護理干預過程中,其還可以調整患者的心理心態,增加患者的積極配合性,也能充分了解盆腔炎的知識,這些均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具有非凡的意義。
實施健康教育護理干預的措施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由于鄉鎮患者對于盆腔炎相關的疾病知識了解的較少,應該向患者講解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可能會導致盆腔炎的原因和盆腔炎可能會導致的不良后果[4];二是向患者詳細講述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包括生殖器的衛生情況和經期禁止等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應該定期做常規的婦科檢查;三是患者應該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應該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免疫力,降低疾病的發生率;四是對患者的飲食進行相關的指導,包括多吃水果蔬菜,增強營養,補充維生素等,注意經期的飲食忌辛辣,多吃清淡的食物;六是在患者出院前,安排健康教育的知識講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患者講述,并向患者發放宣傳冊以保證患者能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對于某些特殊的患者可以進行個別講解[5]。
本課題主要針對健康教育護理干預對盆腔炎鄉鎮醫院住院患者的護理效果進行了探討和評價,其結果如下:健康教育組的達標率為64(94.11%),患者滿意度為66(97.06%),對照組分別為46(67.65%)和47(69.12%),兩組具有顯著性差異(P
參考文獻:
[1] 黃亞芬.健康教育管理單在骨折護理中應用的效果評價[J].廣西醫學,2012,34,(8):1094-1095.
[2] 方斌,楊海韻.骨折功能鍛煉的生物力學研究進展[J].中國骨傷,2009,22,(6):478-480.
[3] 楊洪菊,沈傳俠,徐燕.住院病人護理需求研究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7,7,(8):18-22.
[4] 施秋桃,黃金姣,曾志羽.淺談提高護生醫學溝通能力的培養[J].廣西醫學,2010,32,(9):1139-1140.
【關鍵詞】健康教育路徑;脊柱結核;健康宣教;護理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04-0188-02
脊柱結核屬骨結核,在臨床上是較常見的疾病類型,在骨結核中其約占50%左右[1],臨床多采用手術方法給予治療,但患者術后臥床時間較長,增加了并發癥發生機率,對患者預后有較大影響,近些年來,隨著護理學的發展,在臨床護理中臨床護理路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臨床護理路徑是醫護人員共同制訂的護理目標,使患者可以獲得有時、有序、有效護理,患者與家屬也可參與到護理之中,有效地提高了護理效果[2],本文選取脊柱結核患者43例,應用健康教育路徑給予健康宣教,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現將具體內容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們選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脊柱結核患者86例,將其按雙盲隨機方法分為兩組:觀察組43例與對照組43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1例,女12例;年齡在37―76歲,平均年齡為51.4±3.7歲;患者的病程在1―12年,平均病程為5.3±2.6年。患者的疾病類型分為:胸椎結核14例;腰椎結核20例;胸、腰椎結核9例。觀察組患者中:男29例,女14例;年齡在41―72歲,平均年齡為57.3±3.4歲;患者的病程在1―11年,平均病程為5.1±2.9年。患者的疾病類型分為:胸椎結核17例;腰椎結核21例;胸、腰椎結核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分析后,無顯著性差異(P>0.05),其相關數據具有較好的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健康宣教:(1)患者入院后,由護理人員向其講解有關疾病的相關知識,并告知患者手術方式與注意事項等。(2)術前指導患者進行床上排便訓練及有效咳嗽。(3)術后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4)患者出院時,告知其注意事項。
觀察組患者應用健康教育路徑給予健康宣教,詳細內容見表1。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與資料的分析,進行t檢驗,以P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P
3 討論
護理臨床路徑是在護理實踐基礎上歸納、制定的一整套具有規律性、連續性、科學性的護理計劃,讓護理人員在實施護理措施時,做到有目的、有計劃的為患者服務[3-4]。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提高了患者及其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的知曉度,使之能夠自覺地選擇有利于疾病康復的行為和方式,其是傳統健康宣教的深入。健康教育路徑是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計劃表與時間表,護理人員按照表中規定內容,逐項落實,避免了漏項,同時也滿足了患者及其家屬對健康知識的需求,增加了護患間的溝通與交流,有效地提高了護理質量[5]。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例數明顯低于對照組,其與葉利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這一結果充分說明了健康教育路徑應用于脊柱結核患者的護理中,體現出了整體護理的內涵,有效地提高了臨床護理質量,對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曾麗雯,方海云,黎海東,等.健康教育路徑在脊柱結核患者中的應用[J].慢性病學雜志,2010,14(08):951.
[2]葉利,何清義,吳新軍,等.健康教育在脊柱結核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國傷殘醫學,2012,26(01):32-33.
[3]劉淑英,鄭紅,陸芳,等.脊柱結核患者健康教育路徑的實施及效果評價[J].河北醫藥,2012,19(11):1756-1757.
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所謂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據此有人說,“心理健康”是作為一,項教育內容提出的,不能把它作為一門課程看待。其實,這是一種誤會。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是一門很重要的課程。
一般認為,課程有三種涵義:第一,課程作為學科既指一門學科和一類活動,也指所有學科的總和或各種活動的總和:第二,課程作為目標計劃,是指教學過程要達到的目標、教學計劃及教學的預期結果;第三,課程作為學習者的經驗或體驗,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或學生自發獲得的經驗或體驗。從課程的涵義我們不難看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門課程。
另外,課程內涵的發展趨勢更說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課程。
當前,課程內涵表現出如下一些發展趨勢:
第一,從強調學科內容到強調學習者的經驗和體驗,
第二,從強調目標計劃到強調過程的價值,
第三,從強調教材單一因素到強調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因素的整合;
第四,從只強調顯性課程到強調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并重,
第五,從只強調學校課程到強調學校課程與校外課程的整合;
第六,從只強調“實際課程”到強調“實際課程”與“空無課程”并重。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課程,是一門培養學生心理素質、塑造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確保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課程。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教給學生一些提高心理素質、塑造心理品質、維護心理健康的知識和方法,這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需的。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心理輔導和心理訓練,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經驗和體驗,不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效的。
一提課程,有些人就把它等同于學科課和正規的課堂教學,于是認為,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會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一門課程對待,不僅不會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恰恰可以幫助學生減輕心理負擔。實踐表明,學生之所以喜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正是因為可以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得到心靈的放松。
目前,許多學校有意或無意地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排除于學校課程體系之外,使之成為一種“空無課程”。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如何把這個“空無課程”轉化為“實際課程”,是許多學校所面臨的并需要認真解決的課題。
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現狀及其理論依據
在課程理論和實踐中,典型的課程類型有:學科課程與活動課程,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
目前,我國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體上可以分為三種模式:
第一,以學科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心理素質所包含的內容作為構建課程的主線,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
第二,以經驗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獲得經驗和體驗作為課程的支點,強調活動、實踐和心理訓練。
第三,以問題為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把心理問題作為課程的切入點,強調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
這三種課程模式分別以不同的課程流派為理論依據,即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問題課程。它們的涵義如下表表示: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組織
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決定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復雜性。筆者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一種綜合性課程,其綜合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它不是“問題本位的綜合課程”,不是“經驗本位的綜合課程”,也不是“學科本位的綜合課程”,而是“問題一經驗一學科三位一體的綜合課程”。強調“問題”旨在提高它的針對性,強調“經驗”旨在提高它的活動性,強調“學科”旨在提高它的系統性。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是“核心課程”、“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綜合。所謂“核心課程”是指,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共同學問或普通教育,所謂“必修課程”是指,同一年級的所有學生必須修習的公共課程,所謂“選修課程”是指,適應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選擇的課程。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全體學生,以發展為重點,所以說它是核心課程,在某些年級應當成為必修課程。就解決心理問題而言,它又具有明顯的針對性和個別性,所以,常常采取專題心理輔導和個別心理咨詢的形式。單就課程形式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也常常以選修課程的形式出現。
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是“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的綜合。所謂“顯性課程”是指,學校教育中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正式課程:所謂“隱性課程”是指,對學生的知識、心理、人生觀、價值觀、態度等產生影響的各種學習環境。教育部明確提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把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要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計劃,研究和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辦法和途徑,積極穩妥地推進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這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成為“顯性課程”的依據。然而,“隱性課程”對學生的心理影響遠遠超出“顯性課程”的作用。所以,學校應當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以此對學生施加積極的心理影響。
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各種教育活動、教育工作的綜合。除了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開展心理輔導、心理咨詢以外,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之中。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即心理健康教育應當是校內課程與校外課程的綜合。
四、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包括選擇教學內容、確定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活動及評價學習結果的整個過程。在教育界,教學設計模式主要有三大類:
第一,行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它是建立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如斯金納的“程序教學”。其特點是從人的行為出發,通過行為控制完善人的行為。
第二,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它是建立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如布魯納的“發現學
習”,奧蘇伯爾的“意義學習”,加涅的“指導教學”,贊科夫的“發展性教學”等。主要特征是以發展學生認知能力和水平作為其出發點和歸宿。
第三,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它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如羅杰斯的“非指導性教學”。主要特征是以“完善人格”和“自我實現”作為教學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
以上三類教學設計模式共存,都有其合理性。臺灣心理學家張春興曾經如此評價這三類教學設計模式:《管子?權修篇》講“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行為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重視外顯行為的改變,可視為“樹谷”工作,認知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重視知識獲得,可視為“樹木”工作,人格取向的教學設計模式強調人格培養,可視為“樹人”事業。
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來說,應當采取兼容并蓄的教學設計。這里所說的兼容并蓄不是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評價,而是指教學方法。因為,在教學目標上基本達成了共識,即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塑造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在教學內容上,雖然各種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切入點不同,框架結構有很大差別,但是,它們所涉及到的內容基本是一致的,或者說大同小異。在教學評價的問題上,幾乎一致認為,必須注重過程本身的價值,絕不能僅僅采取考試的方式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
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的問題上存在比較大的差異。
有些教師擅長“提示型教學法”,往往只采用口述形式進行教學。
有些教師擅長“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法”,通過師生的民主對話和課堂討論等形式,共同解決問題。
有些教師擅長“自主型教學法”,教師往往只是提出問題,讓學生獨立地解決,在學生需要時提供適當幫助。
以上三種類型的教學方法各有利弊。“提示型教學法”適合于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共同解決問題型教學法”適合于彼此影響、相互啟發和共同價值觀念的形成:“自主型教學法”適合于獨立探索、發現和自主性人格的發展。三種類型的教學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綜合性,決定了它必須采用綜合性的教學方法。筆者認為,其實施原則應當包括:
第一,綜合性原則即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講解、示范、討論、活動、訓練、暗示、輔導、咨詢等方法綜合運用。
第二,活動性原則即充分解放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親身體驗,獲取直接經驗。
第三,自主性原則即始終將學生置于主體地位,充分相信學生的主動性、能動性,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第四,針對性原則即心理健康教育既要結合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開展教育,也要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只有如此才能收到實效。
第五,開放性原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范圍很廣,涉及到課內課外、校內校外,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方法應當靈活多樣,兼容并蓄,具有開放性。
第六,過程性原則即注重過程本身的價值,堅持過程性評價。教師是“和學生一起學習的學習者”,應當與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一起探討問題;在共同探討問題時,教師不應采取灌輸的方式,應當保持中立,尊重學生的不同觀點,而且無須達成一致的意見。
[中圖分類號]R363.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7-179-01
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醫院病房為教育基地以住院病人及家屬為教育對象,通過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過程。使病人了解增進健康知識,改變病人的健康行為或問題,使病人的行為向有利于康復方向發展的教育活動。(1)我科對癲癇手術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良好效果。現簡介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8年8月-2010年2月,共行癲癇手術60例,年齡4-60歲(32歲),其中顳葉癲癇48例,非顳葉癲癇12例。單純病灶切除50例,胼胝體切開8例,大腦半球切除1例,功能區皮層電凝熱灼1例。40例實施了正規的術前健康教育(單純病灶切除30例,胼胝體切開4例,大腦半球切除1例,功能區皮層電凝熱灼1例)。20例只進行一般術前交代(單純病灶切除20例,胼胝體切開4例),結果發現,經過正規術前健康教育的患者及家屬,術后對治療效果的滿意程度明顯要高于后者。
2 健康教育的具體實施
2.1 間接健康教育
將常見問題、大眾化問題利用宣傳欄及發放健康手冊等形式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文字簡潔且通俗易懂。
2.2 定期舉行健康講座
護理人員根據病房內患者及家屬要求安排健康教育講座,組織患者及家屬學習,鼓勵患者及家屬在學習中的提問并積極解答,定期抽查患者及家屬掌握的情況。
2.3 健康教育計劃
妥善安排好教育時間,根據患者自身特點制定適合每個患者的健康教育內容并保證健康教育工作切實落實,將教育項目和內容指定成標準護理計劃(附表)
健康教育護理計劃
2.4 健康教育的重點內容
2.4.1 心理指導
(1)對于需要手術的癲癇患者的健康教育不同于一般手術患者,根據患者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不但包括疾病知識,治療知識,更重要的是給與健康心理指導。(2)強調通過手術可以治愈或控制癲癇發作,提高生活質量,增強對手術的信心。
(2)向病人及家屬介紹手術的目的及預期效果,講述手術的大致過程及可能出現的不適及注意事項,并請接受手術患者與其直接交流,使患者及家屬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3)根據病人的年齡,職業,癲癇類型,病程長短,發作形式,術前評估,有針對性的接觸病人的思想顧慮,及時解除,使其在接受手術時期處于最佳心理狀態。
2.4.2 癲癇知識的教育
(1)癲癇手術患者為病程長、發作頻繁、藥物難以控制患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患者有針對性的介紹手術治療的優點和方法,和此患者手術的適應性,使患者對自己的手術過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配合手術順利進行。
(2)患者家屬癲癇知識的宣教也很重要,因為疾病致貧,許多家屬對手術的期望值過高也將成為術后效果滿意程度的關鍵。病情不同決定著手術方式的不同和手術的效果。手術有時并不能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全部要求,我們術前有針對性的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在征得家屬充分理解的情況下進行手術,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2.4.3 術前教育
(1)禁止患者及家屬串病房防治交叉感染。術前為保持局部清潔應洗澡、剃頭,防止局部感染。
(2)練習床上大小便防止術后便秘、尿潴留引起交感神經興奮致血壓升高,出現顱內出血的危險。
(3)指導患者按規定禁飲食,防止術中、術后并發惡心嘔吐而使胃內容物返流甚至引起誤吸。
(4)簡單告知手術需要的時間及可能出現的不適情況,消除患者的疑慮及恐慌,征得患者配合,保持患者平靜的心態接受手術。
2.4.4 術后教育及指導
(1)根據患者的手術類型對患者家屬做有針對性指導,如顳葉癲癇手術后病人多有短暫的神經精神癥狀,額葉癲癇有可能出現語言障礙,手術頭部引流需短暫的肢體約束等。避免患者家屬出現恐慌及焦慮,影響患者自身情緒。
(2)提醒患者及家屬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如感覺,定向力,語言障礙,肢體活動障礙等要及時匯報給醫務人員,以觀查有無手術的副損傷。
(3)手術或姑息性手術后,一旦癲癇發作,要正確對待,及時用藥。
(4)加強與患者家屬的溝通說明正確服藥的重要性,防止家屬過于期待手術,忽視藥物的加強治療。
(5)術后早期訓練語言功能及記憶力床上活動四肢,拆線無異常早期下床活動.逐漸恢復運動功能。
2.4.5 出院指導
(1)術后無癥狀發作亦需要服藥1-2年待痊愈無癥狀停藥。
(2)姑息性手術術后服用抗癲癇藥準確及時嚴格按醫囑服藥,不得隨意減藥或停藥,如有異常癥狀及時就醫。
(3)告知患者戒煙酒,高維生素飲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保持情緒平穩,避免情緒激動或緊張,根據病情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避免過勞。
(4)按時來醫院復查(第一次:術后3個月,第二次:第一次后的半年,第三次:第二次后的一年)。如患者病情有變化,隨時復查。
3 效果評價
自從廣泛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以來,患者及家屬普遍反映住院期間,不但得到了護理人員優質的護理,使身心順利康復,而且通過接受各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學到了很多知識病人通過護士的健康教育對整個手術過程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更加主動配合治療,應對能力也大大提高,術后并發癥明顯減少,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大大提高。同時實施健康教育也激發了護士們求知欲望及責任心,使護士的自身價值在工作中得到體現和滿足,形成了人人主動學習,求知若渴的良好風尚。
參考文獻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3783(2008)-6-0075-01
【關鍵詞】健康教育 高血壓
健康教育是為了滿足病人對健康教育的需求,依據標準健康教育計劃為某一類疾病病人制定的在住院期間進行的健康教育。高血壓病是內科危重病之一,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血壓病在疾病死亡原因中所占位置呈明顯上升趨勢,嚴重危害了人類的健康,下面就我科對高血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報道如下:
1 對象
106例病人,均為2007年01月-2008年01月,我院內科住院并確診的高血壓病,依據1999年WHO/ISH的確定的診斷標準。男67例、女39例,年齡:45-76歲,平均60.5歲。高血壓病史5-35年,平均11.8年;文化程度:大學以上27例,高中及中專30例,初中24例,小學
21例,文盲4例。職業:干部29例,工人24例,農民22例,教師28例,其他3例。
2 方法
2.1 主要內容 入院時:管床醫師、責任護士、環境、作息、探視、陪護制度、物品擺放、保管、入院健康評估;各種檢查目的、注意事項。第二天:飲食、心理指導。第三天:藥物治療目的、作用、用法、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的觀察及處理。第四天:高血壓的病因、癥狀、保證、治療方法、遵醫行為的重要性。第五天:運動類型、程度、時間、注意事項。第六天:生活的規律性、注意睡眠和情緒變化,了解高血壓病的表現及應對方法。出院前:自我監測病情,日常生活指導等。正確測量血壓、心率、脈搏、自我保健知識和危險因素的預防等。
2.2 實施方法 根據病人對內容的了解,在健康實施及評價表上教育項目欄內寫上相應的字母(病人能說出教育項目的80%以上者在評價欄內寫“A”表示,能說出60%-80%者在評價欄內寫“B”表示,60%以下者寫“C”表示)。出院前,對病人進行全面評估,并重點強調個體需要了解的健康知識。
3 結果
3.1 滿足了病人角色的心理需求 當病人住院時,其心理需求往往比生理需要更重要,不論原有的社會地位如何,都希望得到醫務人員的尊重和照顧,需要盡快適應新的環境,及時得到有關本人康復的信息和良好幫助,盡快恢復健康。
3.2 提高了護理質量 健康教育的實施,使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化和具體化,有計劃、有目的、有效地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而病人能接受相關知識的進程是連續和完整的,從而彌補了隨機教育中內容無計劃,不完整以及一次灌輸內容太多,不易被接受的缺點。
3.3 提高了護衛的健康教育能力 健康教育具有可施性和時限性,在規范了護理行為的同時,由于對健康教育的效果不斷評價、反饋、再教育的過程及病人在住院期間既治療好了病又掌握了防病的知識和技能。護理人員對自己的職業價值觀有了新認識,增加了學習興趣,這種周而復始的健康教育過程成為護士的一種自覺的學習行為,從而提高了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和專業水平。
3.4 提高了病人的滿意度 健康教育使護士工作由被動護理變為主動護理,增加了病人對護工的依賴和信任,建立主動―合作型的護患關系,使病人能主動的治療、積極獲取在疾病治療康復中的相關知識,增強病人自我護理意識和能力,形成主動護理和主動參與相結合的護理模式,從而提高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
總之,健康教育是防治高血壓病最經濟最有效的方法。健康教育是高血壓治療的一種輔助手段。健康教育不僅改變了群眾的知識、態度、行為,使他們對高血壓建立正確的認識,醫師利用健康教育的方法指導和開展非藥物治療使各型高血壓病人能受益。因此,健康教育在高血壓病人中有作廣泛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神經內科病人62例為觀察組,其中男40例,女22例;年齡45歲~80歲(64.2歲6.2歲);疾病類型:多發性腔隙性腦梗14例,腦出血18例,腦梗死19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1例。收集同期我院收治的60例神經內科病人為對照組,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45歲~80歲(63.9歲7.0歲);疾病類型:多發性腔隙性腦梗15例,腦出血17例,腦梗死18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0例。兩組病人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病情等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方法,觀察組病人采用規范化健康教育護理,具體如下:
1.2.1 成立規范化健康教育小組與人員培訓選取我科護理人員4名,成立規范化健康教育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使其充分認識規范化健康教育在神經內科護理中的重要性,熟悉健康教育的內容,掌握具體工作方法及有效溝通的形式。
1.2.2 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從病人入院起,小組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病人交流,詳細了解每個病人的具體情況,尋找與病人的共同話題。注意保持謙遜溫和的態度,神情專注,恰當應用語言交流技巧,使病人及家屬產生信任感,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2.3 心理教育
神經內科病人因長期臥床,行動不便,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易出現煩躁易怒、焦慮,甚至抑郁等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病人的不同心理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溝通,開導和安慰病人,培養其健康樂觀心態,積極面對疾病,配合治療及護理。
1.2.4 疾病知識的宣教
向病人講解神經內科疾病的一般病因、高危因素、誘因、臨床癥狀、體征、病程、治療方法、藥物的副反應、用藥的注意事項、康復鍛煉的步驟及方法,告知其簡單的護理技巧、注意事項、自我保健知識等;使病人了解飲食、生活習慣及情緒狀態對疾病的影響,調整自身的不良習慣,向積極的康復要求發展。同時列舉治療成功的臨床案例,提高病人的信心。
1.2.5 家屬的健康教育
多數神經內科疾病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家屬協助,因此要注意取得病人家屬的信任,定期召開家屬座談會,鼓勵家屬積極參與健康教育,指導家屬參與護理計劃,講解疾病護理知識,進行相關操作培訓,解答家屬的疑問。
1.2.6 出院指導
出院時,向病人講解出院后注意事項,予功能鍛煉方面的指導。
1.3 觀察指標
出院時,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調查并比較兩組病人對神經內科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對我科護理滿意度。調查表共設計10個問題,總分100分,80分~100分為優,60分~79分為良,60分以下為差。對我科護理滿意度為我院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分為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等級。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2 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討論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工作要求
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大學生由于心理失調引發的問題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不盡如人意,尤以心理素質為甚。2001年10月召開的全國第三次精神衛生工作會議上,一項對22個省市的調查顯示,大學生有心理障礙者占16%至25%,其中有焦慮不安、恐懼、神經衰弱和抑郁等嚴重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占學生總數的16%以上,而且近年還有上升的趨勢。近年來由于大學生心理問題導致的違法犯罪現象也讓人觸目驚心。這一切表明,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要求
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光榮使命,心理健康教育事關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成敗。高素質人才,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我們可以從許多成功人士的身上發現,他們的共同之處就是,不僅有扎實的知識素養,較強的專業能力,而且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那些事業失敗、人生遭受挫折的人也往往是與其情感意志比較脆弱,經不起困難、挫折乃至成功的挑戰和考驗有關。所以,心理問題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越來越為社會所重視,為廣大青年學生所認可。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大學生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他們的心理素質與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是新時期培養高素質人才的迫切需要。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學生為本、滿足學生成長和成才的迫切要求
學生是學校教育培養的對象。以學生為本,不斷滿足學生發展的多方面需要,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他們是一個承載社會、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體。他們自我定位比較高,成才欲望非常強,但社會閱歷比較淺,心理發展并不成熟,極易出現情緒波動。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迫切要求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重要時期,大學階段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在校大學生來說,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產生的困擾和沖突會形成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又往往同他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交織在一起。心理問題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從根本上講,心理問題的解決要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前提。反之,心理問題的存在也必然影響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輔導員的工作要求
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工作一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員,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狀況,具備心理學知識,對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工作有很大的作用。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輔導員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基本要求。
(一)認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高自身素質
作為工作在第一線的輔導員,在知識結構上,除了要懂得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美學、哲學等方面的知識外,還應認真學習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掌握心理輔導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同時要了解學生在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方面的個體差異性。氣質類型不同,心理活動特征也就不同,對事物做出反應的速度、強度以及靈活性上也就有差別。對待不同氣質的人,應做到因人而異,使思想教育工作更有針對性。
(二)正確把握工作類型,做到以學生為本
心理輔導工作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工作,做好心理輔導工作要求準確把握工作類型,樹立正確的態度。首先,要尊重學生,包括尊重他們的價值觀、人格和權益等。尊重意味著關懷、理解和接納,是溫暖的化身;尊重意味著平等,即放下教師的權威身份,在同一出發點和角度上與學生建立朋友式的關系,保護學生的隱私。其次,要真誠地對待學生,要真心實意和設身處地地與學生進行交流,這樣才會讓學生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納,才會對傾訴者表現出自己的喜怒哀樂,排解出自己內心深處的困惑,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認識自我、完善自我,找到發展的方向。
(三)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制定心理輔導計劃
輔導員可以通過觀察、談話等方法對每個學生的品德、學習、性格、家庭情況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同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心理測試,以提供心理輔導的依據。在全面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之后,制定有效的班級心理輔導計劃,找出共性的問題制定團體輔導、小組輔導計劃,如自卑、惰性、嫉妒、戀愛問題、人際關系問題等。對有個別問題的學生要建立心理檔案,進行個別輔導,追蹤輔導。
三、結束語
作為在學生工作第一線的高校輔導員,只有充分認識到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重視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認真作好疏導工作,只有這樣才能使他們健康成長,成為全面發展的有用之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