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海綿城市帶來的效益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海d城市是一種城市設計理念,主要是要求城市在面對自然災害或者環境變化時,能夠維持城市范圍內的旱澇平衡[1]。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洪澇和干旱災害方面得到了很好的體現。在雨水充沛的情況下,能發揮出吸水、滲水和儲水功能,當發生干旱時,將這些吸收的水分進行充分的釋放。這種設計理念在不打破生態原則的基礎上,有效的將人工和自然途徑相結合,不僅充分的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還保護了生態環境。
1、建設海綿城市的理念與意義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就像海綿一樣能夠吸水,也成為水彈性城市。海綿城市用通俗的化來說就是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在城市各個地方用吸水材料作為海綿體進行城市建設和規劃,這些材料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比如草地、樹林、泥地或者湖泊等。平時不會影響市民的正常休閑,在暴雨來臨時,就發揮出其特性,將雨水囤積,避免發生洪水或者內澇,大大減少城市積水的幾率。這些囤積的水在干旱時可以通過澆花、洗車等方式進行釋放,充分利用,緩解水資源緊張的局面。海綿城市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排水管道以及鋼筋混凝土水池的工程量,使天然水系得到了有效的保護和利用,大幅減少了政府對水環境污染的治理費用,大大降低了因內澇給城市帶來巨大損失,這在很大程度上給城市的經濟帶來了良好的效益。
2、海綿城市中園林景觀設計的技術原則
海綿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中要以保護生態環境及資源為前提,將土地浪費及生態環境破壞情況最小化,實現土地資源優化及生態利益最大化。在處理排水管道與不可下滲地面時,要保證最大程度的實現水平衡,根據場地特征進行科學利用,充分保障自然水的暢通。為了使徑流中所含的物質有充足的預處理過程,就要嚴格的控制排出和增長通過時間。根據小規模場地中設置分布式過濾、阻留等工程設施提供徑流的過濾和儲藏[2]。
3、園林景觀植物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3.1凈化空氣,降沉降噪
園林景觀植物為地球上的生命提供能源,只有植物才能通過光合作用,把光能轉變成化學能,儲存在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中。綠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為氧和貯存能量的有機物,同時釋放出大量的氧氣,維持了自然界的碳、氧平衡。同時,植物通過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這既可以增加空氣濕度,增加降水,又能降低空氣溫度。園林景觀植物規模大,結構復雜,穩定性好,起到了良好的防塵、防風的作用,而且降低了城市中各種生產和汽車等制造的噪音。
3.2實現低影響開發
通過對雨水的滲透、儲藏、調節和傳輸同能實現低影響開發,使徑流污染、徑流峰值和徑流總量得到了嚴格有效的控制。要想切實落實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和海綿城市建設的要求,就必須以生態優先和規劃引領為基礎,重新對城市空間進行認識和利用,提升城市規劃和各職能部門間的相互配合。對影響城市水生態的明愛區域要限制開發,有效的保護,同時根據低影響開發的理念,對新開發或者需要改造的城區進行規劃和建設。綠地水體、屋頂綠化、下沉式綠地及生態鋪裝是實現低影響開發園林景觀常用的手法。
3.3 凈化水質,保持生態平衡
水生態基礎建設是海綿城市構建中最重要的部分,而污水的處理又關系著水生態的基礎建設[3]。在傳統的污水治理中,通常是采用構建單一的灰色基礎設施,但是這些基礎設施往往由于功能單一而無法完全解決復雜的水污染問題。通過管道將城市的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水中,這就對水質造成了二次污染。綠色的基礎設施完全對立于過去傳統的灰色基礎設施,通過建設園林景觀植物對污水進行凈化,對凈化水質、防洪、氣候調節及保護生態壞境及五中多樣性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濕地中的應用,濕地植物不僅能吸收水中的富營養物,而且能有效的抑制有害藻類的繁殖,凈化水源,充分保持水中的生物平衡。
3.4 補充地下水,防止洪澇等自然災害
濕地不單能提高物種的多樣性,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而且還是方便儲存的良好場所。傳統的思維和做法是直接將其排放到河流中,并沒有充分利用水資源的循環系統。不透水的鋪裝應用使土地蓄水能力逐漸降低,導致徑流系數增大,從而形成洪澇災害。園林景觀植物的應用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基礎,合理解決超標徑流系統,通過與城市雨水灌渠系統的相互配合嚴格控制水流。園林景觀植物的葉脈及根均有一定的儲水功能,通過在道路兩旁建設生態滯留地,利用海綿城市的特性,在雨量大的情況下進行吸水、儲水,降低徑流系數,在干旱的天氣通過蒸騰作用將吸收的水分釋放出來,補充地下水以調節城市氣候,降低熱島效應。除此之外,園林景觀植物的根系對土地具有一定的固定作用,避免了水土流失和土質疏松,也降低了泥石流等災害的發生情況。
結語
海綿城市作為強調以生態方式收納雨水的雨水管理概念,是傳統排水防澇系統的加強和優化。在現代城市生態問題日益加劇、日漸突出的當下,海綿城市的建設迫在眉睫。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范圍廣,因此需要采取綜合性的解決方案。海綿城市的構建遵循自然規律,將改善城市生態的規劃理念與園林景觀植物的設計相結合,打造出了既科學有效又外表美觀的綠色基礎設施,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促進了文化發展,也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因此,我們要提高對海綿城市的認識度,并大力支持海綿城市的建設,使我們的生存環境變得更美好。
關鍵詞:海綿城市;立體綠化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7)11002503
1 海綿城市建設背景
在城鎮化進程過程中,城鎮面積持續擴張及其體量不斷增長,給城市帶來了嚴峻的水資源問題。一方面城市用水量增加使地下水位不斷下降,飲用水資源變得越來越緊缺;另一方面城區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在沒有充足淡水補給情況下,如何充分利用雨水資源補償日常淡水消耗將成為建設未來城鎮生態的關鍵任務。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的講話中強調:“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存積、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建設完善的城市雨水收集利用系統對于節約用水、蓄洪排澇、修復城市水環境,特別是改善缺水城市的生態環境、解決居民用水緊張、推動水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海綿城市建設重點在于最大限度提高綠地系統的雨水調蓄、水體凈化功能,旨在建造眾多“海綿體”。因此,建設公園綠地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途徑,并結合周邊水系、市政道路設施,在如何利用公園綠地、街頭綠化吸納雨水徑流的基礎上,為城市街區提供雨水滯留、緩釋空間,為城市景觀用水提供補給空間是建設海綿城市的核心任務[1]。
1.1 海綿城市的建設現狀
為了有效解決城市街區雨洪內澇頻發、地表徑流污染帶來的水資源流失與水生態環境惡化問題,發達國家最先按照自然排水方式提出可持續發展的雨洪管理體系,制定各種技術措施[2~4]。例如:英國建立“可持續城市排水系統”(SUDS)[5]管理降雨徑流,實現城市水體的良性循環;澳大利亞針對城市水循環建立“水敏感性城市設計”(WSUD)體系[6];新西蘭也在城市水體管理理念下,整合已有管理經驗,發展建立了“低影響城市設計與開發”(LIUDD)體系[7]。
我國城市雨洪控制管理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在實施初期注重如何集中利用雨水,近年來雨水控制技術逐漸從利用發展到如何調控雨洪及實現污染水體徑流控制。在2013年各級政府明確提出通過在中心城區建設下沉式綠地與城市濕地公園,提升城市綠地匯聚雨水與蓄洪排澇能力,同時兼顧城區地下水補償與水體凈化等生態功能。雖然在發達城市區進行前期探索,從實施效果看目前城市海綿城市技術的實踐主要是構建濕地、潛流濕地對雨水進行局部收集與水體凈化,尚缺乏整體規劃和系統性設計,導致城市水資源匱乏。鑒于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初期出現諸多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于2014年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該技術指南從目標、指標、過程、手段、管理方面對我國海綿城市構建進行規范指導(表1)。此外,財政部陸續發出“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的通知”、“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促進海綿城市建設。特別是黨的十后中國多省份都掀起了建立海綿城市熱潮,總投資超過數十億元。
1.2 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
構建海綿城市實質是利用現存各類基礎設施,添加各種類型的"海綿體"來提高城市的蓄洪滯洪能力。城市"海綿體"不僅涉及河、湖、池塘等地表水系,也包括公園綠地、建筑物、路面等城市基礎設施。在雨水下滲過程中"海綿體"要完成滯蓄、凈化、排水與回用功能[8],見表1。對于無法蓄存的雨水可通過市政管網將其排出,從而達到提高城市生態質量,根治城市內澇的目標[9]。
海d城市建設目標應達到三個生態功能,①降雨過程中能夠及時消納并存貯雨水;②通過海綿體滲濾提升存貯水質;③枯雨期可以充分回收利用存貯雨水。根據《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原則,各類低影響開發設施包括透水鋪裝、綠色屋頂、下沉式綠地、生物滯留設施、滲透塘、滲井、濕塘、雨水濕地、蓄水池、雨水罐、調節塘、調節池、植草溝、滲管/渠、植被緩沖帶、初期雨水棄流設施、人工土壤滲濾等[10]。總體原則是系統性地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分配關系;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具體做法是將城區分割成若干區域,各區域具備雨水立體化截留、消納功能。
圍繞各區域雨水截留消納功能,區域低影響開發技術具體細分為截留技術、促滲技術和調蓄技術[11](表2)。其中,截留技術是利用基底材料或者結構的孔道曲折度,延緩雨水在材料孔隙網內徑流速度,通過延長雨水匯集路徑達到延緩徑流目的的技術,例如利用綠色屋頂或者植物群落冠層截留等。地表促滲技術是通過優化地面材料或結構的連通性,讓雨水在空隙結構滲透至場地底部,同時利用不同孔隙對下滲雨水進行過濾凈化。如透水鋪裝和綠色停車場等。調蓄技術是指對儲存一定量的雨水徑流進行凈化,當雨水儲量達到設施飽和量時,多余雨水通過溢流口進入市政雨水管網。在干旱時儲水設施可向周邊綠地提供水資源,如生態溝、雨水花園、調蓄池、人工濕地等。 相比于傳統的雨水徑流收集利用技術,上述3種低影響開發技術,能夠更充分地體現綠色建筑的生態性、可持續性、低能耗和低投資特點,在雨水收集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雖然區域低影響開發技術能夠整體優化經濟、社會及環境效益,但是低影響開發技術還不夠完善,需要在如何利用控制雨水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2 立體綠化的作用
由于城市人口稠密導致交通堵塞,熱島效應使眾多城市面臨環境危機。有研究表明,當綠化覆蓋率達到30%以上時,城市熱島效應得到一定程度緩解作用;當綠化覆蓋率達到40%以上時,熱島面積可減少3/4;當綠化覆蓋率達到60%以上時,熱島效應將基本被控制。需要指出的是在城市土地利用率趨于飽和的情況下,預留較多空地作為海綿體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進行立體綠化是實現城市綠化覆蓋率大面積提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可有效解決城市綠化用地的緊張狀況。
與傳統地面綠化相比,立體綠化注重在立體空間進行綠化覆蓋。例如利用建筑物外墻、屋頂空間進行多層次、各種實際功能的綠化布設。這種做法將傳統的二維消納雨水模式(通過地面徑流)轉向三維多層(多階段)消納雨水方式。不僅延長徑流空間,還美化居住環境。立體綠化場所涉及到屋頂花園、高層建筑和立交橋的立面、坑塘洼地濕地草地、下凹式廣場、地下管廊系統、河道邊坡綠化等。根據低影響開發原則,在場地開發過程中采用源頭、分散式措施可以最大程度維持場地開發前的水文特征,并能有效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能力。
以屋頂綠化為例,在降雨過程中屋頂水會流入城市街道,最后匯集到排水管網。對屋頂進行綠化后,屋面植被和土壤的吸收和過濾能力增強,使雨水徑流放緩。被吸收的水分將在長時間內通過蒸發作用緩釋土層含水量,使城市水文循環過程從瞬態排放轉向穩態釋放。具體表現為在短時間內城市強降雨導致的內澇、洪水被消減。有研究表明在土壤基層厚度為250 mm條件下,其蓄水層(飽和儲水)厚度可達100 mm,可以吸納150~200 mm降雨量。當遭遇100 mm暴雨時,屋面植物、泥土蓄水層可以完全吸收降雨[12]。圍繞立體綠化,還可以利用屋頂開發都市農業。這其中,不占用土地與道路,在少量投資前提下施工便捷。其可以增加農作物種植面積,降低建筑物散熱量,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同時滯塵降噪,還可以消化一部分有機生活垃圾,減小垃圾填埋焚燒帶來的二次環境污染。此外,屋頂農業同樣可以延長雨水到達地面的時間,避免發生城市雨洪災害。針對屋頂農業發展,還需積極使用立體綠化新材料、新技術。植物根系生長對屋頂防水會產生破壞,必須采用耐根穿刺防水基材。針對立體綠化種植基質使用改良土、有機基質、無機基質。排(蓄)水板材料使用塑料凹凸排(蓄)水板、格柵排水板、塑料纖維絲狀排水板、陶粒等排水材料。
由于屋頂存在大量綠色植物,植物莖葉表面氣孔可以滯塵、殺菌和吸收低濃度污染物及增加空氣中負離子數量。據測算花園式屋頂綠化平均滯塵量為12.3 g/(m2?年),簡單式屋頂綠化平均滯塵量為8.5 g/(m2?年)。此外,種植媒介(土壤)還可以衰減各種低頻聲波,植被莖葉則可阻止高頻聲波傳播。試驗結果表明種植媒介厚度為120 mm時種植屋面的隔音量能高達40 dB。比較淺的種植媒介也能隔離約10 dB的噪音。這樣種植屋面系統可形成有效隔音屏障,減少建筑物內部的噪音,特別適合在機場、工廠等噪音大的場所應用。
3 結語
海綿城市建設不僅要完善市政管渠系統,還應該依靠現有自然水體系統,并盡可能恢復原始生態系統,將雨水徑流和消納存儲有機結合,才能從根本上管理城區雨洪,提升水環境保護質量。
在海綿城市具體實施中,立體綠化是城市常規綠化的重要補充。立體綠化不僅能優化景觀效果,緩解城市綠化用地緊張,減緩熱島效應,還能保溫隔熱,節約能源,滯留雨水,緩解城市內澇。城市建設只有因地制宜地進行規劃設計,借助地方特色生態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人工海綿體作用,創建優美城市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車生泉,謝長坤,陳 丹.海綿城市理論與技術發展沿革及構建途徑[J].Sponge City, 2015(6).
[2]Deletic A B, Maksimovic C T. Evaluation of water quality factors in storm runoff from paved area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 1998, 124(9): 869~879.
[3]Gromaire M C, Garnaud S, Saad M, et al.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sources to the pollution of wet weather flows in combined sewers.[J]. Water Research, 2001, 35(2):521~533.
[4]Jennings D B , Jarnagin S T . Changes in anthropogenic impervious surfaces, precipitation and daily streamflow discharge: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a mid-Atlantic subwatershed[J]. Landscape Ecology, 2002, 17(5): 471~489.
[5]Spillett P B, Evans S G, Colquhoun K.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on BMPs/SUDS: UK ―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in the UK[C]// World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Congress. 2005:1~12.
[6]Lloyd S, Wong T, Chesterfield C.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A Stormwat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R]. CRC for Catchment Hydmlogy, 2002.
[7]Van M R, Greenaway A, Dixon J E, et al. 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 : scope, founding principle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rban Drainage Modeling and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Book of Proceedings. Monash University, 2006: 531.
[8]白メ埃 王媛媛. 風景園林行業在海綿城市構建中的擔當[J]. 北京園林, 2015(4):3~6.
[9]王思思. 城鄉水危機和海綿城市建設對風景園林專業提出的挑戰及對策[J]. 風景園林, 2015(4):111~112.
[10]宋希強, 鐘云芳. 面對21世紀的城市立體綠化[J]. 廣東園林, 2003(2):34~38.
關鍵詞:城市雨水利用;現狀;措施
中圖分類號 F299.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4-0051-02
1 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現狀
1.1 國外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當今,國外對于城市水資源的研究比較廣泛,尤其是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非洲很多干旱城市如拜尼沃利德以及新加坡等東南亞的一些國家都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來對城市雨水進行開發利用,比如建立屋頂儲水系統、建立雨水入滲系統、制定相應法律條例等。
1.2 我國城市雨水利用現狀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正在逐年加快,與此同時城市水資源問題也日益凸顯,水質污染、城市內澇以及地下水位下降等問題層出不窮,在破壞城市生態環境的同時也威脅著城市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從而嚴重制約著城市的發展。我國對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說尚處于初期,如北京、天津、大連、青島等的典型缺水城市也只是停留在探索階段,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雨水利用系統,尚未出臺有關于城市雨水利用的法律條例。總的來說,我國對于城市雨水利用的研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2 城市雨水利用的含義
城市雨水利用指的是降落到城市中的雨水被匯聚收集起來并通過凈化之后加以利用的過程,它是緩減城市水資源短缺、減少城市內澇和改善城市水環境的有效途徑[1]。可以將其分為直接利用和間接利用兩個部分:直接利用可表現為通過收集儲蓄雨水直接來加以利用,比如可以用于綠地灌溉、城市噴泉等;間接利用則表現為利用各種人工設施進行雨水滲透,使其滲入到地下水中,從而間接改善城市水環境。
3 城市雨水利用的效益分析
3.1 環境效益 首先,城市雨水的合理利用可以防止城市內澇的發生,我國現在正處在城市化的浪潮中,城市面積越來越大,導致原來的河流和濕地逐漸消失,之前可滲水的松軟土壤被瀝青水泥等不透水的材料所代替,因此當有強烈降水發生時,容易引發城市內澇。通過建立透水設施不僅可以緩解這個問題,也能夠節省建立排水系統的部分費用。其次,城市雨水利用還可以豐富地下水。由于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劇,城市人口不斷增多,因而地下水開采過量,尤其是沿海城市,很容易出現海水倒灌、地面塌陷等問題。通過透水性地面等透水設施雨水會滲透到地下從而起到豐富地下水的作用,并且土壤還會起到凈化雨水的作用。美化城市也是城市雨水利用所帶來的效益之一。由于擴張的城市、增多的人口、加重的污染,使得水資源越來越短缺,很多以水為主要特征的景觀都消失殆盡[3]。城市雨水利用可以對這些壞影響起到一定的作用。
3.2 社會效益 通過對城市居民宣傳城市雨水利用的好處,可以增強人們的節水意識與凝聚力,產生一定的社會效益。人們逐漸認識到當前城市水資源稀缺的嚴峻形勢,自覺參與到城市雨水利用的行列中來,不僅可以保護城市水資源,而且增強了大家的凝聚力。
3.3 經濟效益 城市雨水利用可以節省排水費用,且雨水利用設施工程花費相對跨流域調水等工程來說較少。雨水利用設施工程的建立,可以避免每一次大量降雨之后所進行的城市排水工作的進行,即一次性解決所有的問題,且造價低。
4 城市雨水利用措施
4.1 加強對雨水利用的研究和應用,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 城市雨水這個事情并不難,技術上要求也不高,經濟上投入也不大,關鍵是轉變觀念,在規劃之初就考慮如何處理雨水。修復雨水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指對雨水進行匯聚收集再利用的過程。
4.1.1 先利用人工設施進行城市雨水的收集 如我國某些城市利用大面積集中雨水的要求來設計,可以利用屋面進行雨水收集,這對于高密度建設的城市來說無疑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方法;對于公路來說可以將道路高程設計得較高(最好是高于陸地)并設置缺口,降水時水流可以順著缺口流入道路兩旁的綠化滋潤植物;用透水磚將步行道或者停車場等場所鋪設成透水地面等在如今的大多數城市也時常可見,這也不失為一種雨水利用的好方法。也可在此基礎上對城市進行雨污分流,對城市雨水系統進行單獨建立,從而對城市雨水進行更有效率地收集。
4.1.2 對收集的雨水進行利用 具體可分為以下3個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它是指將收集之后的雨水加以凈化直接使用,比如用來市民生活、澆灌綠化等等,可以稍微緩解城市用水的緊張;二是間接利用,它是指通過一系列透水滲水措施使得下滲到地下來補充地下水的短缺,具體可用透水磚等偷稅設施進行建設,以解決因地下水超采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通過此種舉措也可以避免城市內澇的問題;三是綜合利用,即二者合一、雙管齊下,從而更加有效地改善城市水資源環境。至于怎么利用則要根據城市的具體情況來具體規劃:例如青島降雨量不大且有明顯的季節分布,這種情況下只進行雨水的直接利用就顯得得不償失了,因而應主要進行間接利用,輔助以直接利用手段來進行該市的雨水利用。
4.2 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執行力與監管力度 世界上雨水利用技術較發達的國家如美國早在1965年就出臺了《水資源規劃法》《雨水利用條例》等相關法律條例,德國也在1989年出臺了雨水利用設施標準[2]。雖然近年來我國對于雨水利用逐漸重視起來,但至今仍未有全國性的相關法律文獻的出臺。因此,我國各級政府應借鑒國外進行城市雨水利用的經驗來制定相應的法律條例,從而規范對雨水利用的具體標準,同時有關部門也要加大執行力并加強監管力度。
4.3 向市民廣泛宣傳雨水利用的重要性 我國城市居民大多數人節水意識較為缺乏,對于雨水利用更是沒有什么概念,城市水資源浪費嚴重,因而向市民廣泛宣傳當前城市水資源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雨水利用的意義就顯得尤為重要。雨水利用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環節之一,應通過各種媒體、社區活動等形式及利用微信微博等網絡社交平臺進行宣傳,并將其滲透到學校教育中去,使得社會民眾逐漸樹立起雨水利用的意識,讓市民們無論是在工作還是在生活中都注意節約用水。
5 展望
城市雨水的利用是解決水資源短缺的新途徑,也是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有益選擇[4]。就目前情況來看,我國在城市雨水利用方面還處于開始階段。“海綿城市”是城市雨水利用的良好體現,它的概念于2012年才在我國首次提出,并在2014年12月宣布了試點城市。“海綿城市”是一種非常形象的表達,由于海綿的物理特性被學術界和行業內所慣用,從而來比喻城市的某種吸附功能和吐納雨水的能力[5]。它能夠對環境的變化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自然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降水過大時可以對雨水充分進行收集儲存,降水過小時將之前儲存好的水釋放利用,使得城市化與生態自然化得到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的蓄存。因此,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未來城市雨水利用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美娟.城市雨水資源利用效益評價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2]邵兆鳳,邢國平,周建芝,等.天津市城市雨水利用前景建議[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02):102-106.
[3]祁燕.城市雨水資源利用分析[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0(S1):35-36.
關鍵詞:海綿城市;鋪裝材料;生態環境;透水性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7005102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全民小康政策的實施,城市化發展越來越迅速,城市的數量在急劇增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逐漸顯露出來。環境的污染導致的霧霾問題,水資源短缺、河水污染、城市內澇、排水困難,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成為了我國的當務之急。由于城市的道路結構絕大部分都采用不具有透水性的材料,那么解決城市內澇問題的關鍵在于道路材料的選擇。2014 年 11 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出臺了《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標志著海綿城市的建設已被國家提升到了國家環境的高度上來。透水性鋪裝材料的出現正是解決我國當前城市內澇問題的關鍵。透水性鋪裝材料的使用不會污染環境,它是綠色的環保材料,為我國實現綠色中國邁出實質性的一步,同時,新興透水性鋪裝材料的出現還會進一步推動我國經濟的發展。
2 海綿城市和透水性鋪裝材料的存在意義
2.1 海綿城市
由于城市擴張和環境污染等因素導致城市頻頻面臨自然災害,強降雨量導致的城市內澇和水災問題使城市的穩定發展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地面的硬質材料鋪裝和城市不堪重負的排水防澇系統都是急需關注的問題。海綿城市這一新的代名詞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海綿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綿一樣具有較強的彈力和適應能力,能保障城市經濟和環境更好的發展。在遇到內澇和水災時將雨水滲透到地下儲存,經過凈化合理利用。海綿城市的建設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必須要保護生態環境這一大自然法則。透水性鋪裝材料的研制與應用解決了雨水徑流對道路土壤結構的破壞,減輕了城市排水防澇系統的壓力,通過透水性鋪裝材料的使用將雨水滲透到地表,令雨水凈化儲存。待水資源短缺時得以利用,解決城市用水問題。
2.2 低影響開發理念
海綿城市離不開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低影響的理念是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和設計技術,控制暴雨所帶來的徑流和污染問題,使開發區域盡量接近于開發前的自然水文循環狀態。在低影響開發過程中,盡量避免因開發手段和方法造成的開發場地地質的破壞和水質的破壞問題。透水性鋪裝材料具有較強的透水性,可以將雨水滲透到地層表面。最大程度上保護了地質結構,遵循了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法則。
2.3 提高城市雨水疏導能力
城市傳統地面排水觀念認為雨水排得越多、越快、越通暢,城市的排水系統越先進。實際上這種思維存在兩方面局限性:一方面城市硬質鋪裝趨于逐漸擴張,城市防洪壓力較大,許多城市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及速度難以適應城市擴張的腳步,許多城市在發展的過程中都出現了“逢雨必澇”的尷尬局面;另一方面則是這樣的排水系統無法循環利用雨水,造成水資源的浪費。同時,夏季降雨量增多時,由于地表徑流未能合理補充地下水,反而造成城市內澇這一困局。而透水性鋪裝材料能夠很好地克服這兩個弊端,形成環保而高效的排水系統,一方面能迅速適應城市擴張的快速與大范圍規模,減小城市防洪壓力,緩解城市內澇;另一方面能夠循環利用雨水,合理利用水資源。下滲過程中能夠及時滋養植被根須,另外儲存水資源,進行循環利用,在減少了水資源浪費的同時還能應急城市的用水需求。
3 透水性鋪裝材料的發展過程與應用
3.1 透水性鋪裝材料的演變
透水性鋪裝材料并非近現代才被發明和使用,實際上它在國內外都有著比較悠久的使用歷史。青磚、青瓦、砂礫、石板等材料,都是中國古代園林與城市建設中經常使用的材料,而它們都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歐洲的傳統透水性鋪裝材料為也較為類似,砂石、石塊與草地的結合是歐洲宮苑景園常見的景象。透水性鋪裝材料的產生實際起源于西方國家,但現在的透水性材料實際意義是指在古代的基礎上增強其原有的屬性值,對硬度,耐磨度,透水性都有較高的要求。對于現代意義而言的透水性材料在20世紀就應用于道路的建設、城市的路面建設,現在更是作為一種環保型綠色的道路建設的主要材料。
3.2 透水性鋪裝材料的應用
透水性鋪裝材料的類型可以分4類:透水性水泥混凝土材料、自然型透水材料、透水性新材料和陶瓷透水磚。透水性混凝土材料主要應用于工程和道路建設;自然型透水材料透水性新材料因其有著良好的視覺效果而多用于景觀設計、園林工藝;陶瓷透水磚是燒制而成的,人行道是其最好的應用。
4 透水性鋪裝材料在城市道路中的應用
以前城市道路的建設采用的大多是硬質型材料,滲水效果差,在面臨強降雨時,城市排水防澇系統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嚴重時會導致城市內澇和水災。為保障城市的發展,采用了透水性鋪裝材料進行路面建設,透水性鋪裝材料滲水效果顯著,大大地減輕城市的排水防澇系統負擔。在載重問題上,透水性鋪裝材料弱于硬質型材料,但為滿足其載重要求,透水性鋪裝的路面結構應有著特殊性。透水性鋪裝路面的結構應該在自然土壤上鋪一層透水土工織物,在其上面墊上基石和過濾層,最后再鋪上透水性混凝土和透水性瀝青為面層。下雨時,雨水會通過層層鋪裝快速進入到地質表面,形成自然循環,不會破壞地質結構。雨水滲透到透水性鋪裝路面后會被凈化儲存在土壤中,各類生物會得到充足的水分來綠化城市環境,同時為城市提供用水,解決城市用水問題。
5 透水性鋪裝的生態功能及意義
5.1 透水性鋪裝的生態功能
透水性鋪裝路面透水性明顯優于硬質材料路面。從城市視角來看,能更好地保護地質結構,防止城市內澇和水災同時,給城市植物提供水分,凈化空氣改善城市空氣質量。從生態角度上維護了自然生態平衡,更具備生態功能。
(1)雨水能夠快速下滲到城市土壤,還原為地下水,一方面減少了城市地面徑流,另一方面使得城市下墊面能夠充分地和大氣進行水氣交換。同時因地表徑流減少,攜帶污染物的機率也隨之降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污染度。
(2)透水性鋪裝具有良好的通透性,其表面溫度及濕度要優于非透水性鋪裝。透水性鋪裝起到了調節溫度及濕度的作用,即高溫季節時,透水路面要更為涼爽;干燥季節時,透水路面要更為濕潤。良好的透水性及透氣性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城市的生態環境,使得下墊面生態空間得到了良好保護,植被根系能補充充足的營養成分,間接改善城市空氣質量。
(3)透水性鋪裝中多孔隙結構能夠吸收城市噪音、減少強光反射。非透水性鋪裝往往在降雨過后路面上存留積水,陽光強烈照射下會產生強光反射,對行人及過往車輛造成極大的安全隱患,透水性鋪裝能夠很好地克服這一弊端,及時下滲,一方面滋養植物低下根系,一方面減少了地面上安全隱患。
5.2 透水性鋪裝的生態意義
透水性鋪裝材料是綠色的環保材料,對于透水性鋪裝材料的選擇和使用有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有益于城市人民身心健康,很大程度上節約資源和廢物利用。當今世界,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困擾著人們,保護生態環境刻不容緩。綠色建筑材料成為建筑行業中的主要材料,占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由于透水性材料在建筑中環境綠化效果十分明顯,其在原料采取、產品制作及廢物處理上也都有著良好的生態性。工業廢料、建筑垃圾都能用于透水性鋪裝材料的制作,即減輕環境污染,又提高經濟效益,維護了生態環境。透水性鋪裝材料可以重復利用,展現出它作為綠色材料的一面。隨著透水性材料的出現,作為21世紀新型綠色材料,被世界各國家追捧和推崇。透水性鋪裝材料也為綠化地球作出保障,是人類邁向綠化地球的重要一步。
6 結語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使環境受到嚴重的影響,城市化速度在加快,城市內澇和水災問題急需解決,海綿城市必然成為我國未來城市的主要發展趨勢和潮流。透水性鋪裝材料完全符合作為節約資源、廢物利用、保護生態環境的新時代綠色建筑材料的要求,將被得到廣泛應用。為更好地滿足社會發展,需了解透水性鋪裝材料的特點及其結構,清楚掌握路面結構,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科學的保障。雖然透水性材料存在價格偏高、承載力偏小等問題,但從社會生態環境長遠角度考慮,必須堅持海綿城市這一策略,實現人類可持續的生存與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睿智.基于海綿城市視角的透水性鋪裝材料的研究[J].江蘇建材,2015(6):14~17.
【關鍵詞】廢舊燒結黏土磚;再生骨料;透水磚
0 引言
近10年來,我國房地產業超前發展,產生了大量的建筑垃圾,占用土地資源[4]。目前主要利用廢舊混凝土再生骨料制備再生混凝土,具有巨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但廢舊燒結黏土磚因孔隙率大、強度低等缺陷,回收利用率低。隨著海綿城市建設的興起,我國正在努力實現雨水的積存和滲透,促進其與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平衡。
透水磚是由水泥、水和不連續粒級骨料組成,形成多孔的堆積結構,與普通磚相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將其鋪設于人行路面或者休閑廣場,能夠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促進海綿城市的實現,減少內澇或者旱災現象。
本文利用廢舊黏土磚再生骨料制造強度要求不高的人行道路面透水磚,實現廢舊黏土磚的回收利用,同時提高地面的透氣性、透水性,減少城市綠化灌溉頻率,減少路面排水設施、降低城市洪患,為海綿城市的實現奉獻力量。
1 原料及設計思路
1.1 原料
水泥:選用32.5標號普通硅酸鹽水泥,其表觀密度為3g/cm3。
骨料:采用人工挑揀、壓碎廢舊燒結黏土磚,篩分出公稱粒徑2.5~5mm單粒級顆粒;再生骨料與同粒級天然石子按初始比1:2混合、清洗、晾干,配置碎石骨料。實驗測得,石子表觀密度為2.40 g/cm3,再生骨料表觀密度為2.16 g/cm3。
水:選用自來水。
養護劑:選用上海楷順化工有限公司噴涂混凝土養護劑。隔絕透水磚表面水泥與空氣,提高透水磚的耐久性。
1.2 設計思路
本設計以初始集灰比4.0,初始水灰比0.35計算透水磚的各原料質量。并以“透水磚的體積為各集料體積與空隙體積之和”進行理論計算,得孔隙率為18.6%,透水系數0.26(A級),能夠滿足透水要求,理論上具有可行性。因此開始進行試塊試配,并按照《標準》進行性能測定。根據實驗過程中的和易性、實驗強度和透水系數的要求調整配合比。在滿足強度及透水系數的條件下,調整出再生骨料的最大比例。最終確定按集灰比為3.5,水灰比為0.37,廢舊燒結黏土磚占總骨料的1/5,制作出的透水磚能夠滿足《標準》要求,實現廢舊燒結黏土磚的回收利用。最后運用混凝土養護劑涂膜處理的方法提高透水磚的耐久性。
2 試件制作及性能測定
實驗按《標準》進行試件制作及性能測定。
2.1 件制作
本項目采用水泥包裹法對透水磚的原料進行攪拌,即先將再生骨料與天然骨料以1:4混合均勻,加入8%~10%水攪拌20s,制得飽和面干的混合碎石集料;再以集灰比3.5加入水泥,攪拌90s[7],制得包裹有水泥的包裹料;最后加入剩余的90%~92%水并充分攪拌。
攪拌均勻后,將材料分5層物裝入200mm×100mm×60mm模具中,每層每次插搗20次。插搗時,應注意邊角,從邊緣向中心均勻填鋪。試塊制作好后,在標準養護條件下養護30h后拆模。在室內放置2h,再放入標準養護室內養護7d,之后取出試塊,等試塊表面干燥后,按照《標準》測試透水磚透水系數和劈裂抗拉強度[6]。
2.2 性能測定
透水系數的測定比較困難。本項目先測定三塊試塊孔隙率,再查閱文獻,參考孔隙率與透水系數關系曲線圖(如圖1)[7],便能推出透水磚的透水系數。
首先向帶有刻度的水缸中加自來水,直至能完全浸泡透水磚并讀數。測量透水磚的表觀體積V1,將透水磚放入水中常溫浸泡24h,測定浸泡前后水體積的變化量V2。由公式1-V1/V2算出透水磚的孔隙率。最終測得平均孔隙率為14.02%,透水系數為0.135mm/s(B級),能夠滿足《標準》要求。
圖1 孔隙率與透水系數關系曲線圖[7]
劈裂抗拉強度的測定選用5塊試塊,在自來水中常溫浸泡24h后,做劈裂抗拉強度試驗。以加荷速度0.4 MPa/s~0.6MPa/s,勻速、連續地加荷,直至試件破壞,記錄破壞荷載。最終測得5塊試塊的抗壓強度平均值為28.3N。由公式fu=0.637*K*P/S[6]算出透水磚的劈裂抗拉強度為3.00MPa。能滿足《標準》要求。
3 總結
實驗結果表明,以水灰比0.37,集灰比3.5,再生骨料占總骨料的1/5所配制的透水磚28D折算劈裂抗拉強度大于3.00MPa,透水系數為B級,滿足《標準》。
本作品應用于人行道等強度要求不高的地方,即避開了黏土磚再生骨料孔隙率大、強度低等缺陷,能夠實現該類透水磚正常使用,實現透水磚的回收利用,降低了透水磚的生產成本,節約大量土地資源;又促進了透水磚的推廣,實現路面透氣透水,有利于推動海綿城市的建設,減輕舊建拆遷給環境帶來的負擔。
本項目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一是透水系數的實驗值與理論值設計稍有偏差,可能與膠結材料、黏土磚骨料空隙及施工工藝有關;二是本文只提出了滿足透水磚強度及透水系數前提下,再生骨料的最大用量,并未提出集灰比、水灰比及再生骨料所占比例三者最優配合比;三是透水磚耐久性方面,只提出了具體措施,并沒有進行實驗,尚有待于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鄭偉琴,崔崇等.舊房拆遷廢棄建筑粘土磚的再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學,2013.
[2]燕芳,艾紅梅等.廢棄粘土磚對再生水泥熟料燒成及性能的影響[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13.
[3]梁科科.建筑垃圾混凝土標準磚實驗研究[J].河北: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 (01):53-56.
[4]趙陵川.建筑垃圾的現狀、組成及處理技術[J].現代商貿工業,2016,09(23): 214
[5]宋志斌,黃明君,馬建軍.混凝土透水磚的研制[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2008,06(02):13-16.
1.1產業結構單一,三次產業發展不平衡依賴資源消耗來驅動經濟發展是資源型城市一貫的發展路徑,黃石市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4大類計64種,其中硅灰石質量居世界第二。具有品種全、礦產配套程度高,主要礦產相對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選,共(伴)生礦產可綜合開發利用等特點。良好的資源稟賦條件致使黃石市在前期經濟發展過程中,過分依賴礦業經濟發展模式,造成工業產值占GDP比重過大,農業受產業政策和產業規模限制難以發揮基礎產業作用,現代服務業發展緩慢,水平較低,難以形成牽引力。隨著資源逐步枯竭,經濟發展后續乏力,扭曲的產業結構所帶來的發展弊端逐漸顯現,優化產業結構已迫在眉睫。
1.2產業結構調整壓力大2012年,現代服務業僅占全市生產總值3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4個百分點,比全國低15.8個百分點。服務業等接續替代產業雖然初具規模,但是經濟總量較低,發展廣度和深度有待進一步拓展和加強,其發展水平與城市地位不匹配,已嚴重制約黃石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確保經濟穩步增長的前提下,進行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困難重重。
1.3經濟發展、資源枯竭和環境保護之間的協調問題長期以來,由于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地方決策層對如何協調資源合理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認識不足,從而形成了粗放型礦業經濟模式。“掠奪式”開采對礦產資源造成巨大浪費,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受嚴重破壞。如何實現經濟發展,環境友好,資源節約三者之間協調同步,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1.4生態工業園區的構建發展存在問題黃石市園區數量少、規模小,7個園區經濟總量僅占全市經濟總量的30%,園區主導產業尚未建立。各個園區中小企業多,小項目多,缺乏重大項目,對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不強。
2目標城市產業融合的循環模式構建
環境和資源問題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解決黃石市面臨問題的策略在于推進產業升級和結構優化,即大力孵化和培育一批新興替代產業,引導優勢產業發展成主導產業,產業內部通過循環化拓展改造,配置關聯產業和企業。提升第一產業占比和基礎功能,強化第二產業核心地位,拓展第三產業主體功能,形成三次產業進行縱橫交叉,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局面。基于循環經濟的產業融合本質上就是循環經濟的產業鏈融合,即產業之間或產業內部通過資源共享、技術經濟關聯,實現資源節約、減少廢物排放。促進產業融合的循環產業鏈構建包括三個層面:企業層面、園區層面及區域層面。
2.1構建企業層面典型循環經濟模式企業內部循環是從微觀層面體現產業融合。它要求在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根據生態效率的理念,使資源利用、環保的外部效益內部化,一般是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料作為原料或原料替代物返回原生產流程中,或是返用于廠內其他生產過程中,并減少產品和服務中的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減少“三廢”排放量,加大物質和能量的循環,最大限度的持續利用可再生資源。實施重點項目,開展循環經濟的示范推廣和梯次推進,通過節能降耗、資源綜合利用、清潔生產等措施,減少生產過程中資源、能源的消耗,實現企業間、產業間的循環,取得較好成效。例如構建三次產業生態融合發展典型模式———“勁牌酒業”模式。
2.2構建循環經濟生態園區模式生態園區模式是在區域層面上的中循環,主要是生態工業園,同時融合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它是以資源為紐帶的產業共生組合,將企業內部無法消解的能量、廢料變成其它產業的原材料或動力,企業間共生耦合。黃石市依托由八個工業園區、支柱產業和循環經濟重點企業構建的資源流和能源流鏈接,在園區層面形成黃金山工業園、大冶經濟開發區、下陸長樂工業園、西塞山工業園等一批起點高、生態產業鏈(網)長、園區資源一體化經營與生態化管理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例如:形成以重要資源為紐帶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煤礦-煤矸石-電力-水泥建材產業鏈、電廠-粉煤灰(脫硫石膏)-建材、水泥產業鏈、冶煉廢渣-礦渣微粉-建材產品產業鏈。以大冶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冶煉廠“三廢”治理為紐帶,在大冶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形成相互間鏈接、良性循環的企業群:有色冶煉廠回收銅冶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煙氣制取硫酸,利用廢渣陽極泥及廢電解液綜合回收黃金、白銀、二氧化硒、粗鉛、粗碲、海綿鉑、海綿鈀、粗硫酸鎳等;大江集團利用有色金屬冶煉廠的煙灰提煉鉛、鋅、鉍等貴重金屬,從有色諾蘭達爐渣中綜合回收銅精礦、鐵精礦及附含金銀;瑞清物貿有限公司利用有色公司的煙道灰生產鉛鉍合金和稀有金屬;鑫誠制酸公司利用轉爐煙氣制硫酸;貴金鑫冶煉廠對有色金屬冶煉廠的金銀渣進行回收提取金、銀、鉛等貴重金屬;黃石奧寧公司、英柯公司利用有色金屬公司冶煉廠電解銅。通過資源上下游產業鏈的縱向融合,推動大企業帶動小企業,實現產供銷一體化,逐步實現消耗資源產業到深加工、高技術含量產業的轉變。
2.3構建區域大循環模式全方位發展區域循環經濟,把支柱產業(建筑材料、裝備制造、黑色冶金、有色冶金、化工醫藥和能源)和靜脈產業(靜脈產業是指廢棄物回收及其資源化再利用產業,廢棄物主要包括城市礦產、共伴生礦、尾礦和一般固廢和危險固廢、污染土壤、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水中漂浮物)融合發展,推行清潔生產,形成區域性的資源廢物回收利用,節約資源。同時衍生出具有三大高新技術的新型產業新材料、機電信息、生物醫藥。通過生態產業鏈將資源和其他不同產業的融合,逐步建成區域經濟融為一體的循環型社會。
3目標城市產業融合發展的預期效果
(1)加快黃石市工業產業轉型,帶動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企業內深化清潔生產理念,企業間加強聯合,延長產業鏈,增加輔助行業,通過產業間的功能互補和延伸實現產業融合,形成新的具有附加功能和更強競爭力的產業新體系。
(2)通過引入循環經濟概念,避免資源使用權倒掛和資源浪費,擴大企業經營范圍從而獲得規模經濟和協同效益,在環境保護和節約資源的同時,實現經濟快速發展。
(3)推進產業集聚、一體化發展,促進企業自主創新、外向化發展,實現黃石大園區的跨越式發展,形成全市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極。
4結論與展望
一、云南元陽哈尼族箐口村基本情況
(一)地理位置
箐口村位于云南省紅河州元陽縣,東經1020 27´ -1030 13’,北緯220 49´-230 19´[2]。村寨坐落于半山腰,海拔1 500米,占地約5公頃,現有耕地總面積857.8畝,其中水田453.3畝,主要種植梯田水稻、玉米。全村有203戶人家,900多人,98%以上村民都是哈尼族。豐富的自然環境,典型的哈尼民居,悠久的哈尼文化,使箐口村成為一座活的“哈尼文化博物館”。
(二)自然環境
“哈尼”其義為“山居之民”,元陽箐口村地處哀牢山山脈,受紅河、藤條江水系的深度切割,山高谷深。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多雨濕潤,年平均氣溫16.40C,最高氣溫32.40C,平均降雨量1397.6毫米,雨季5-6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3]。土壤多為棕壤、紅壤、紫色土等粘性較大、保水保肥能力較好的宜稻宜茶土壤。由于海拔相差較大,地形、氣候、植被呈現立體性分布特征。多種地形、氣候、土壤優勢造就了箐口村得天獨厚的生長繁殖條件。
二、箐口村的選址布局及水資源利用
正如《園冶》中所述:“園地為山林勝,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懸,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山地環境變化多樣,不僅是園林基址的首選,也成為擇居的絕妙之地。元陽箐口村的選址與布局充分順應了山地自然地形的特點,利用地形及氣候的立體性分布特征,依山就勢布置房屋、植被、給排水工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
(一)選址和布局
哈尼族村落在選址與布局時,大致將山體分為高山地帶、上半山的“凹塘”以及中下半山三個部分,擇優建寨。箐口村村寨建于半坡“凹塘”的向陽坡地,屬于典型的哈尼族村寨選址(圖1-圖3)。正如哈尼族代代傳唱的:“山頭的地有一塊,山腰的地有一塊,山腳的地有一塊,蓋新房要找個好地方;山頭爬坡太累氣,山腳雨來水淹人,哈尼從肚皮中間生,就在山腰蓋新房。再瞧寨頭的山坡上,有沒有十分密的神林;又瞧寨子的山坡上,有沒有姑娘眼睛一樣的龍潭水,滑亮的石頭底下,是壓著泉眼的地方。再瞧寨子的坡腳,有沒有高大的萬年青樹。”[4]由此可見,哈尼族對村寨的選址已經形成一套較為完整的體系,是哈尼族順應自然的良好寫照。在較為陰冷的高山區,箐口村保持著茂密的原始森林,這里云遮霧罩,降雨充沛,在林中匯成無數水潭和溪流,低山河谷的江河湖泊均孕育于此,是天然的綠色水庫,因此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點[5]。但是高山區海拔較高、寒冷潮濕,猛獸較多,故不適宜居住。而中半山的“凹塘”,氣候溫和,地形相對平坦,是理想的居住地,高山森林流淌下來的源泉貫穿整個村莊,供居民日常生產生活。在低海拔河谷地帶較為炎熱潮濕,蚊蟲猖狂,也不適宜居住。但正因為下半山濕度較大、溫度較高的獨特條件,卻為稻谷生長創造了一個絕佳的環境,哈尼族人民便依山就勢修筑層層梯田,構筑了聞名中外的大地景觀,也是他們順應自然合理改造自然的展現。箐口村完美地展示了哈尼族村寨森林——水系——村莊—梯田四位一體的有序布局,四者互相聯系,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人居環境體系。
(二)箐口村水文化
2009年-2012年,我國西南多省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其中尤以云南旱情最為嚴重,干旱范圍之廣、時間之長、程度之深、損失之大,均為云南省歷史少有,出現多條河流斷流,水庫干涸,糧食作物減產。然而,大旱似乎絲毫沒有“眷顧”箐口村,清澈的流水一如往常地從森林中流淌下來,梯田里的稻谷、玉米依然充滿生氣,生態保護的價值在這里得到淋漓盡致展現,這樣的成績要得益于箐口村獨特的水文化。
水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對環境的認知和調適而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包括對水的信仰和認識、水資源的利用技術和水資源的管理制度三方面[6]。箐口村水文化包括水資源的保護、水資源的利用及管理三個部分。
1.水資源的保護
哈尼古歌唱道:“有好山就有好樹,有好樹就有好水,有好水就開得出好田,有好田就養得出好兒孫。”[7]哈尼人深知水是濕地的血脈,也是梯田的血脈,而森林則是維護這一血脈的關鍵所在,于是哈尼族主要的祭儀“艾瑪突”(祭寨神),實際是祭祀神林神樹。哈尼族對森林進行明確分區:把高山森林劃為水源林,村寨正前后的劃為寨神林,村寨周圍的劃為防護林[8]。平時人們不得私自進入砍伐樹林。同時,村寨會集中選舉一到兩名德高望重的村民做護林員,管理森林資源。除此之外,村民還形成了一套村民互相監督、村民對護林員的監督以及村民對破壞森林的行為舉報三者合成的監督體系。哈尼村民對神林神樹的崇拜源自于內心長久以來對自然的敬畏,限于村民的認識水平,其甲難免顯漏出一些愚鈍,但更多的是符合科學的生態理念。
2.水資源的利用
水是哈尼族最活躍的要素,潺潺流水從“龍林”中順山而下,途經每一戶人家,形成大大小小的蓄水池,再通過流水動力,帶動和激活了水E、水磨、水碾等生產工具。最終將帶有肥力的雨水及生活用水排放至下半山的梯田進行灌溉。箐口村水資源采用分級管理,根據水質和用途不同,共分為三個部分:儲備水、生活用水、外排和灌溉水。
儲備水是在泉水較多的泉眼上修筑水窖,水滿自縊,保持活力,通常只有以下兩種情況才會取用儲備水:一是用于火災救火;二是在旱季用作生活用水。另外一些泉眼上則修筑水客供居民日常飲用和清洗,通常這樣的水窖都會以兩井相連的形式出現,一高一低,位于上方的水窖用于飲用,下方的水窖用于浣洗,可以保證飲用水的干凈衛生。除此之外,村民還利用地勢產生的水能帶動水碾、水磨等生產工具。最后,經過初級利用的水以及地表徑流再通過溝渠運達梯田進行灌溉,形成一系列水資源利用鏈。梯田灌溉所用之水自山頂的森林之中,經過狹長的水渠最終進入梯田,運輸過程中難免摻雜一些地表徑流所攜帶的泥土和雜質,智慧的哈尼人民在梯田引水溝水源入口處設置3-5平方米的泥沙塘,用于泥沙的沉淀。回顧當下正在開展的低影響開發雨水管理模式,梯田系統、泥沙池與低影響開發雨水管理模式中的生物滯留池、沉淀池的理念如出一轍,都是通過微地形的營造,在源頭分散調蓄雨水、控制徑流,延長匯流時間,從而削減開發對環境的影響,實現可持續發展。
3.資源的管理制度:木刻分水
雖然梯田之間阡陌交通,水溝縱橫交錯,但是由于梯田的面積不等,需水量也就不一。針對這一問題,哈尼民族開創性的提出了“木刻分水”制度,形成了從灌溉系統到水資源分配的一整套完整的社會規范。所謂木刻分水就是分量灌溉的水資源分配方式,利用木槽刻上刻度,每一刻度約四指寬,稱為一“口”,將刻有不同大小口子的木槽放置在分水處,這樣就實現了對水流量的控制。最后再根據每刻口所需繳納的谷子數量,收取溝谷。木刻分水制度不僅有效的實現分流灌溉,同時也是一種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方式,使每一塊田恰如其分的得到滋養,不多余,不浪費。
三、啟示
(一)重視水資源利用,培植和弘揚水文化
哈尼族認為萬物有靈,大地、雷雨、山川、水潭、森林等都有專神專管,尤其是水,哈尼族認為水對于本民族具有化育之恩,將其視為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由此衍生出來的各種節日、祭祀以及古歌代代相傳。正是由于對神的敬畏約束了人的行為,形成保護自然的習俗。哈尼族經過長時間探索,在其他多民族水稻種植技術及管理制度的經驗上,根據哀牢山特殊條件,融合本民族特色,最終形成別具風格的哈尼梯田水文化,使得水資源的保護利用不僅僅是一種制度的體現,更是一種民族意識、民族文化。因此,在今天的人居環境建設中,我們應該像哈尼人民一樣,敬畏地對待自然,珍惜地利用水資源,倡導水資源保護的理念,研究水資源利用技術,并利用完善的水資源管理制度,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二)尊重自然,創造可持續的人居環境
自然環境和經濟活動共同作用形成某一特定的人居環境。箐口村四位一體的布局正是協調山地特殊環境與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這兩者關系的成果,成為一項杰出的大地景觀藝術,屹立在哀牢山1300多年。高山源源不斷的泉水、梯田豐產的糧食養育了代代哈尼人民。本著敬畏之心,哈尼族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了從矛盾到逐漸協調,最后相適應的轉變,成為山地環境中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范式。
(三)因地制宜,實現低影響開發
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實踐經驗上,江南水鄉圩田景觀是將原有的自然濕地轉變為人工濕地,降低了濕地的生態效益,隨著圩田改造的肆意發展,出現了各種環境問題。與之不同,箐口村是將原本脆弱的山地環境,轉變為生態效益較高的人工濕地。為了適應生活及農業生產需要,哈尼族在哀牢山原始森林開辟村莊及農田,開發后的哀牢山山頂仍保留大片原始森林,涵養和凈化雨水。而低山區開辟梯田,在環境險惡的山地創造人工濕地,滿足生活所需糧食的同時,還大大減少坡地的水土流失,減少場地開發帶來的不良影響,可謂是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量的最少設計,達到與自然的合作共生。由于社會、自然條件的變化,現代的場地開發更復雜,矛盾更突出。因此需要對開發區域氣候、土壤、下墊面、植物等進行詳細深入的了解后,因地制宜地建立靈活的、地方性的低影響開發策略。
(四)多目標、多途徑的雨水管理
將村莊布局在森林密布的山腰,農田布局在山腳,利用森林涵養水源,利用山谷匯聚地表徑流,利用水的勢能帶動水磨等滿足食物加工需要,利用蓄水池調蓄水量滿足不時之需,利用梯田截留地表水,并最終讓水回歸自然。森林、水系、村落、梯田四位一體的布局不僅滿足了生產、生活、娛樂等的多種需要,更維護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形成源頭控制、中途轉輸、末端調蓄的雨水資源利用鏈,這種多目標、多途徑、綜合的雨水管理體系,為我們今天的環境建設尤其是海綿城市的建設,提供了有益的樣板。
四、總結
人類的活動必然不同程度地干擾自然環境。哈尼族森林、水系、村落、梯田四位一體的布局,巧妙地利用自然環境,在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同時,最低程度地干擾和改造自然,維護了自然水環境的良性循環。哈尼族對待自然環境所展現的智慧,為我國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有利借鑒。對箐口村擇居和水文化的研究整理,有利于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構建,對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水文化也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黎翔鳳管子校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徐光有元陽箐口哈尼族村寨和環境的共生互動[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6:1
[3]王龍,王琳,李靖.元陽哈尼梯田保護與開發模式初探[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8:4
[4]白云昌試論哈尼族先民的生態觀[J],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5]馬建武云南少數民族園林景觀[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6
[6]郭家驥西雙版納傣族的水文化:傳統與變遷一景洪市勐罕鎮曼遠村案例研究[J],民族研究,2006:2
[7]史軍超.中國濕地經典——紅河哈尼梯田[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
【關鍵詞】高效菌;一體化工藝;降雨徑流;地下水保護;新技術;經濟效益
前言
2015年,柯橋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0.11億元,其中印染企業貢獻突出。但印染企業偷漏排污水,對附近居民造成了巨大的傷害,為此造成的矛盾也時有發生。作為轉型升級的戰略工程、騰籠換鳥的示范工程、改善環境的民生工程,柯橋區印染產業集聚升級工程被寄予厚望集聚不是簡單搬遷,而是借集聚進行升級。柯橋區的目標是將濱海印染產業集聚區打造成全國印染產業綠色生態示范園區,即全區50%以上紡織印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主要產品質量標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每米印染布附加值年均提高10%以上;單位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5%,單位增加值用水量、COD排放量等指標明顯下降等等。
城市污水是通過下水管道收集到的所有排水,是排入下水管道系統的各種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城市降雨徑流的混合水。本文針對以上三種污水來源以及地下水保護四方面分別加以闡述,并對未來可能在污水處理應用的新技術予以概括。
1 工業廢水
工業廢水是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水,包括生產工藝廢水、循環冷卻水沖洗廢水以及綜合廢水。由于各種工業生產的工藝、原材料、使用設備的用水條件等的不同,工業廢水的性質千差萬別。相比較于生活廢水,工業廢水水質水量差異大,具有濃度高、毒性大等特征,不易通過一種通用技術或工藝來治理,往往要求其在排出前在廠內處理到一定程度。
2015年,柯蚯實現全部工業總產值3971.8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478.32億元,增長2.5 %。全部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80.3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386.79億元,增長2.9%。實現規模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939.95億元,占比為27.0%。大紡織業實現產值2263.76億元,增長5.4%;實現利潤120.75億元,增長16.9%。印染行業是紹興市柯橋區的支柱產業,但也面臨環保等各方面的壓力。如何有效降低以印染企業為主的工業廢水對環境造成的危害,是擺在每個排水工作者面前的嚴峻課題。
1.1高效菌處理
用微生物處理工業廢水是一種高效、節能和綠色的污水處理技術。其中,活性污泥法經過近百年的發展,在工藝上已非常完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通常,運用該技術處理污水時會產生大師剩余污泥量。為了處理這些污泥,在工藝設計時就要增加大量與污泥分享和污泥濃縮相關的構筑物和設備。另外,為了處理這些污泥,還必須建造污泥填埋或焚燒系統,不但成本升高,還會對環境造成二次傷害。
為此,應篩選優勢菌群:分解污染物的能力強; 耐受性和抗毒性強;有效抑制絲狀菌生長;使用過程中不變異。通過試用,對工業廢水處理效果好,系統維護管理簡便;出水水質好,污泥大量減少。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案
(1)總磷去除率低
運用高效菌處理方法后導致不排泥,致使總磷的去除率比較低,出水中的總磷含量不能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通過基于氣浮法的化學沉淀法、水生植物吸收法和流動性復合載體法可有效降低磷含量,具體采用哪種方法還需針對實際情況加以試驗確定。
(2)依附多孔載體
目前,選用大孔海綿作填料,將高效菌依附其上。雖然價格便宜,附載微生物的效果好,但海綿浮力大,很難固定。通常,采用固定支架,但施工周期長,維修困難,新型快速拆裝填料模塊還在進一步實驗當中。
2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水。它是從住戶、公共設施(飯店、賓館、影劇院、體育場館、機關、學校和商店等)和工廠的廚房、衛生間、浴室和洗衣房等生活設施中排放的水。這類污水的水質特點是含有較高的有機物,如淀粉、蛋白質、油脂等,以及氮、磷、等無機物,此外,還含有病原微生物和較多的懸浮物。相比較于工業廢水,生活污水的水質一般比較穩定,濃度較低。
近年來,柯橋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較快,水資源消急劇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也不斷增大。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不但會對流經河流造成污染,而且對飲用水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生活污水與居民生活環境、經濟水平、用水量等因素相關。一般而言,生活污水性質相差不大,但一天內的水質波動較大,可生化性良好。污水中含有的合成洗滌劑、細菌、病毒和寄生蟲卵等,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也有所差異。
城市排水管理規劃和管理相對規范,農村生活污水因排放點分散、水質水量變化幅度大、有機物和氮、磷含量高的特點,特別適合開展集預處理、生物處理、沉淀和消毒等為一體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一體化A/O工藝、一體化MBR工藝、一體化氧化溝工藝、一體化生態組合工藝和一體化生物濾池系統等高效低能、污泥量少、一次性投資低、運行費用低、處理效果穩定、維護管理運行成本合理,對于從源頭上控制水體富營養化形成條件,保障農村地區飲用水安全,滿足農村地區生活污水處理的切實需要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3 降雨徑流
降雨徑流是由降水或冰雪融化形成的。對于分別敷設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的城市,降雨徑流匯入雨水管道,對于采用雨污水合流排水管道的城市,可以使降雨徑流與城市污水一同加以處理,但雨水量較大時由于超過截留干管的輸送能力或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大量的雨污水混合液出現溢流,將造成對水體更嚴重的污染。
根據柯橋降雨徑流形成的特點及其與排水系統的關系,可從三方面加以控制:
3.1源頭削減
在地表徑流產生的源頭采用一些工程性及非工程性的措施削減徑流量,以降低進入徑流的污染物總量。總體而言,通過源頭削減不僅簡單經濟,而且效果較好。通常采用的工程性措施包括綠屋頂、雨水罐、透水鋪面、植被過濾帶、植草溝、入滲溝、砂濾池和生物滯留池等。以上幾種措施的污染控制機理有所不同,因此在實際選用時要根據適宜去除的污染物和去除功效加以甄別。
非工程性措施包括加強城市固體廢棄物管理、合理清掃街道、綠化工作中控制化肥和殺蟲劑的使用、定期清潔下水道口及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加強宣傳教育和公眾參與。
3.2管路控制
當雨污水進入市政管網系統但尚未排入污水處理廠或受納水體之前要針對管網溢流和雨水口排放帶來的負荷,針對分流制系統中的(初期雨水)、合流制管網中的混合污水溢流以及分流制系統污水管網的溢流,分別采取:減少入流入滲或改善水力條件來提高既有管網的存儲能力、改造雨水口、安裝旋流分離器和雨水調蓄池等措施來加以控制。
3.3末端處理
在分流制雨水管網末端、雨水徑流進入受納水體之前的污染控制措施,或者用在分流制雨水管網末端且本身就是徑流最終出路的措施,以及在合流制系統的污水處理廠中用來應對雨季污染負荷的措施。該類技術包括入滲池、干式滯留池、濕式滯留池、雨水濕地、濱水緩沖區,以及雨污合流體系中污水處理廠的就地調蓄和雨季專用系統等。
為_到城市水污染物減排的整體目標和效果,上述各種徑流污染控制措施通常需要組合使用。受到用地類型、開發強度、人口密度、管網設施建設情況、占地面積、景觀和諧程度等因素影響,不同措施之間可以有多種方式的組合,在空間上也有多種布局的可能性。因此,相應的污染控制效果和成本會有所不同,在設計和應用時需做好單項措施的篩選和總體方案的評估優化工作。
4 地下水保護
地下水資源是在一定期限內能提供給人類使用的,且能逐年得到恢復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利用地下水資源時一定要注意開采量不得超過補給量。否則,將會給區域經濟和社會生態造成嚴重危害,導致區域生態環境形成惡性循環。
柯橋區境內水資源的主要來源是雨水,常年雨量充沛,其年內時間分配隨季節交替變換,差異明顯:
1)2012年柯橋區按平均降雨量計算地表徑流量為15.2272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3.0597億立方米,兩者重復計算水量2.0565億立方米,按年末戶籍人口72.72萬計算,人均水資源占有量2231.9立方米。
2)2013年度柯橋區平均降水量為1581.4毫米,總水資源量為10.7669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9.943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量為2.4331億立方米,兩者重復計算量為1.61億立方米。全年全區總供水量為4.9681億立方米,總用水量也為4.9681億立方米,總耗水量為2.6492億立方米。
3)2014年全市地下水資源量14.3254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13.5300億立方米)偏多5.9%,比上年(14.1689億立方米)偏多1.1%,其中平原區(計算面積1990.4平方公里)地下水資源量4.4581億立方米,山丘區(計算面積6174.2平方公里)10.0902億立方米。地下水與地表水資源重復計算量12.2747億立方米。
以上數據反映出隨著柯橋經濟建設的發展,對地下水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為避免出現以及緩解對雨水資源的過度開采,應以區域城鎮地下水管理為重點,建議地下水資源網絡,逐步完善地下水開發利用審批制度。
柯橋區首個地下水監測站建設項目于2014年12月動工興建,至2015年3月完成設備安裝,于4月接入全省水利通信平臺。該地下水監測站項目位于柯橋活水工程管理中心,主要包括土建鑿深井施工和地下水位采集系統兩方面建設內容,已通過省級技術驗收,并正式投入運行。該項目可直接監控地下水動態變化情況,使地下水資料的采集更趨現代化,也將為柯橋區地下水資源評價、管理和保護提供重要的技術依據。柯橋境內地表水源相對豐富,加上豐富的客水資源,為全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穩定提供較優越的水源條件。水資源問題應從戰略的調試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在進行地下水的開發與利用時,要注重地下水開采的方式、加強地下水信息監控管理、善用水文地質環境,并做好地下水超采回灌。
5 新技術應用
污水會帶來種種危害,加大對其的處理力度非常重要。目前,有幾種新技術已經開始在污水處理廠應用:
5.1光催化氧化技術
以半導體作為主要的催化劑,通過導帶中電子所具備的還原特性及價帶中所產生空穴的氧化性,可將水體中的OH-和H2O氧化成OH自由基。這種自由基具有超強的反應能,對水中有機物的多種鍵均有極強的破壞作用。通過該技術能把多種難以降解的有機物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無機物。
對于有機污染物含量高、毒性大及多種難以降解有機物的印染廢水處理和化工、醫藥和洗滌等行業中表面活性劑廢水處理,該技術都具有較好的應用效果。
5.2VBF技術
VBF即蚯蚓生物濾池技術,是一種新型的污水處理技術。相對于傳統的生物濾池而言,其環保性更高、處理效果更佳。該技術工藝流程簡單,整個處理流程既不需要建設初沉池和二沉池,也不需要配套的曝氣池,降低了建設和運行成本,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通過采用蚯蚓生物濾池技術簡化了處理流程,并且減少了剩余的污泥量,減輕了二次污染。不僅降低了能耗,而且不會產生臭味。可以在城市集中污水處理廠應用,也適用于各個污染源處。
5.3超聲波聯用技術
超聲波在水中可以傳送很遠的距離,且具備殺菌和消毒的作用。在對污水進行處理時,可利用超聲波的空化、彌散及機械等作用。作為一種新型污水處理技術,其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與其他處理工藝聯用。與零價鐵聯用,可使PCP降解速度獲得大幅度提升,使廢水中苯胺的去除率達到90%以上;與光催化聯用,可以使其反應有效面積大幅度增加,有助于光催化反應活性的提升。二者在功能上相互補充,能夠將DOC的去除率提升到62%左右; 與臭氧聯用,可以使臭氧降解有機物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降解廢水中的結晶紫時,通過兩種技術聯用能使TOC的去除率達到89%以上。
6 結論
對于大紡織占有較大比重的柯橋而言,污水處理廠作為處理污水的重要場所,其采用的技術先進與否直接關系到污水處理效率和效果。在進行污水處理的同時 ,若條件允許,應在現有處理工藝基礎上進行改進和完善,引入一些新的處理技術。同時做好地下水保護,不但能夠給污水處理廠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而且還能提高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參考文獻
[1]楊博英. 自動控制系統在污水處理中的應用[J].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6,01:89-90.
[2]劉澤. 河道整治過程中污水治理方法分析[J]. 現代商貿工業,2016,03:226.
[3]王強,耿春香. 含油污水的膜法處理應用及膜污染控制[J]. 凈水技術,2016,02:16-20+25.
[4]石磊. 淺析污水處理廠鼓風機系統的節能技術及優化改造[J]. 電子測試,2016,08:130+123.
關鍵詞:森林培育;生態環境建設;重要性
生態文明是繼工業文明之后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要求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即遵循自然發展的客觀規律達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良性循環、全面發展和持續繁榮。而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生態環境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由于不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和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加快帶來的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層出不窮,因此加強森林培育,建設生態環境刻不容緩。
1森林培育
森林是人類必不可缺的自然資源,森林培育是保護利用森林資源的重要方式,從科學的含義來講,森林培育是通過種植大量樹木,形成規模效應,借助樹木和森林能夠將太陽能和其它物質進行生物能量轉化,從而為人類生產大量所需的食物、工業原料、生物能源等資源的過程,與此同時能夠創造并保護人類和各類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在森林培育過程中,能夠給人類帶來木材、林副產品,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同時改善生態環境帶來生態效益,還能夠給人類社會發展帶來更多就業崗位產生社會效益。
2生態環境建設
生態環境是人類與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共同基礎條件,也是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協調發展的基礎。目前,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始終堅持的基本方針。因此這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資源,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加強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治理,倡導生態農業建設,致力于將我國建設成為環境優美、生態和諧的社會。目前我國正面臨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減少、生物多樣性減少、水旱災害頻發、霧霾、沙塵暴等各種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它們已經嚴重的影響了我國居民的各類生產生活活動,極大地降低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3森林培育在我國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
生態環境建設總是離不開植樹造林,通過森林培育實現生態環境友好發展。森林中的各類植物、動物在生態環境中的物質生產、能量儲備以及對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就是森林的價值體現。森林具有復雜的結構、廣闊的分布和空間占有量大的特點,因此它能夠深刻影響生態環境建設。
3.1森林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對煤礦、石油等礦產資源的使用量劇增,由于缺乏有效的環保措施,或礦物燃料的使用不當,使得空氣造成巨大污染。空氣中夾雜的煙灰、粉塵、有害氣體若是被人體吸入,將嚴重危害人類呼吸系統,嚴重的可能致癌甚至威脅生命安全。近年來的霧霾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工業污染形成的廢氣、微小顆粒造成的。森林中的生物就能夠有效的吸收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比如植物的葉子葉片面積大,利用葉片上的褶皺和絨毛即分泌的粘性油脂和汁液能夠攔截微小顆粒的移動,對其有明顯的過濾和附著作用。同時森林中的各種樹木也能夠利用旺盛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能夠有效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達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3.2森林能夠調節氣候,減緩溫室效應
森林可謂是一個天然的氧氣制造廠。氧氣是人類維持生命活動的必需物質,人們在一呼一吸之中需要大量的氧氣同時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并且在人類各類工業活動中大量使用煤炭、石油天熱氣,這些物質在燃燒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一旦大氣中蘊含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超出自然可承受范圍就會導致溫室效應的形成。溫室效應會帶來全球氣溫升高,進而產生暴雨、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等問題,對人類威脅極大。森林中的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就能夠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并且這種吸收能力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強得多。全球氣溫得到良好控制,減緩溫室效應的同時也增加空氣濕度,調節了氣候。
3.3森林有助于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目前我國水土流失較為嚴重且分布區域廣,受災面積大,尤其是地形復雜的山嶺山丘地區。森林培育是涵養水源、保持水土一項重要措施。森林植物的樹枝樹葉在枯萎落地之后經過微生物的分解會在土壤中形成一層較厚的腐質層,就像是一塊海綿,擁有強大的吸水作用,能夠吸收雨水、減緩水流速度,起到削弱洪峰的作用。同時繁茂的植物又能夠截留雨水,減緩雨水對地表的沖擊力,保持水土。另外,處于地底下的植物龐大根系的作用也不容小覷,它們能夠緊緊地抓住土壤,減少土壤隨雨水的流失。因此,植樹造林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
3.4森林能夠防風固沙,抑制土地荒漠化,提高土地利用率
西北、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我國沙塵暴、土地沙漠化十分嚴重的地區。沙塵暴嚴重影響人類身體健康,土地沙漠化則侵占我國大量耕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森林在遏制沙塵暴過程中起著一道屏障的作用。森林作為一條天然的防護帶,能夠降低風速、改變風向,其根系可以加固土壤,進而可以緩解沙塵暴肆虐。沙塵暴得到控制一定程度上也緩解土地沙漠化,減少我國耕地、草地、林地的損失。
3.5森林是一個龐大的生物系統,有助于保護生態多樣性
生態環境建設離不開整個生物群體的參與。我國幅員遼闊、資源豐富,世界上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但也有不少物種正瀕臨滅絕。森林培育能夠為這些瀕臨滅絕的珍惜動植物建立一個適合它們的棲息地,這對于保護生物多樣性有著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白成斌.淺析森林培育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重要性[J].農林科研,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