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藝術治療 發展性藝術治療 心理健康教育
一、藝術治療的原理
心理學家認為表達是人類的本能,人們可以通過藝術活動中的表達來達到身心和諧。而藝術治療正是“以藝術活動為媒介,以心理理論和藝術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咨詢師、來訪者和藝術作品三者關系來發揮作用。”
藝術治療(art therapy)最初僅包含繪畫等視覺呈現方式,上世紀八十年代起研究者逐步將范圍擴大至音樂、雕塑、舞蹈、沙盤、心理劇(角色扮演)、即興創作等各類形式,此為廣義的藝術治療,統稱為表達性藝術治療(expressive therapy),其中又以繪畫和音樂兩種最為常用。由于人們的思維大多以視覺為主,一些被壓抑的創傷性經驗用語言無法提取[1]。這成為降低言語治療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作為非言語治療(nonverbal therapy)的藝術治療很好的突破了言語表達的限制。
早期的藝術治療主要以治療性為主,常用于精神疾病及嚴重心理問題的康復中,如醫院、精神衛生康復中心、特殊學校等。隨著人本主義和積極心理學取向的發展和實踐,藝術治療開始分化為治療性和發展性兩種取向。本文中的藝術治療是指面向全體學生、以促進個體身心和諧健康發展與潛能開發為目標的發展性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重視對藝術作品的分析與解讀,認為從事藝術活動的人會將情感和內心沖突投射至藝術成果中。其中應用最多的是繪畫分析技術,如續筆畫、學校動態圖、畫人測驗(DAP)、房-樹-人測驗(HTP)、八張卡片重復繪畫測驗(8CRT)等。通過對繪畫作品比例、布局、線條特征、色彩使用、陰影描繪以及細節的分析來解讀人的心理狀態。而藝術治療理論學家Eidth Kramer認為,即使不對藝術治療的成果進行投射技術的解釋,藝術治療操作過程本身也能導致積極的改變[2]。如大聲的歌唱與呼喊、對柔軟沙具的撫觸和擺弄、顏料的傾倒與揮灑、對硬質材料的折疊與搓揉等,從事藝術行為本身在較安全的氛圍中使來訪者重新面對沖突,重新整合人格,通過領悟與升華釋放壓抑的情緒和原本不太明了的思緒。
二、藝術治療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價值
教育部制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中提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堅持發展、預防和危機干預相結合的基本原則。發展性藝術治療正向、積極的取向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立足教育和發展的目的十分契合。
藝術治療在國外學校心理咨詢中應用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顯示出獨特魅力。上世紀70年代美國首先把藝術治療理念引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干預性藝術活動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針對有行為問題的學生采用繪畫教學為主的藝術治療,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和人際溝通能力。日本則為輟學兒童提供繪畫、雕塑等藝術治療,幫助他們恢復自信并回到校園[3]。
目前藝術治療在我國發展較緩慢,部分教育者開始嘗試在特殊學生群體中進行藝術治療,包括情緒障礙、經歷創傷以及自閉傾向的兒童。將藝術治療應用于孤殘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認為藝術治療有助于受到創傷兒童的情緒穩定并促進意識行為的發展[4]。易紅等的研究顯示繪畫藝術治療可以顯著提升城市留守兒童的自我概念,改善社交功能[5]。將發展性藝術治療應用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較少,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創造性地探索和實踐適合中小學學生心理特點的方法與模式。
發展性藝術治療能夠通過表達促進個體對自我的探索和領悟、對情緒的覺察和調控,提高人際交往及環境適應能力。藝術治療具有非語言表達、支持關系安全穩固、情緒體驗與認知思考整合等特點,填補了常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空白,是對以語言為最主要載體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補充。
小學低年級學段或學力不足的學生由于語言表達能力、理性思維能力、情緒體驗能力發展不完全,即使主動來訪也無法準確的描述事件和表達情緒,籠統、含糊、抽象的語言較多,缺乏“具體化”常令心理輔導老師無法判斷。藝術治療恰恰彌補了這一不足,能夠幫助低齡學生較快的澄清問題。
此外,由于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尚處于起步階段,在許多學生的認知中走入學校心理咨詢室意味著心理或“精神”不正常,因此主動來訪的情況較少,多是由班主任或家長帶入心理咨詢室。在這類情境下學生的防御心理非常強,言語類咨詢效果不大,甚至會起到反效果。藝術治療平和的表象和有趣的內容能夠降低學生的抵觸心理,有利于師生建立良好的關系。
三、發展性藝術治療的應用范圍
藝術治療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應用的范圍非常廣泛,內容多樣、形式豐富。發展性藝術治療適用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輔導內容、不同社會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兒童與青少年[6]。
把藝術治療引入常規心理活動課,可以發揮藝術治療趣味性強、參與度高的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信任和支持的氛圍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藝術治療還能以活動滲透的形式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常用的個體心理輔導、朋輩輔導中應用。在藝術類課程、主題班會、興趣小組等各類德育活動中,也可融入豐富的藝術治療元素。在學校教育背景下,藝術治療還具有融入美術、音樂等藝術學科教學中的獨特優勢。這不僅符合基礎教育改革的需要,也符合藝術治療應用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質功能與價值實現。正如魯道夫所言“藝術治療同時是一種藝術教育”,如音樂治療常用的“熱身-聆聽-分享-重構”環節就與音樂課堂學科教學模式不謀而合。
1.學業困難
在學業困難學生的輔導和提升中,藝術治療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孟沛欣等的研究認為藝術活動的各項環節可以提高注意力、抽象與形象思維能力、想象力、言語表達能力等認知能力[7]。
同時,藝術治療包含表達、創造等元素,在從事藝術活動時,心理健康教師常能發掘平時不易發現的學生性格與能力的強項。如果能夠及時鼓勵強化,幫助學業困難學生建立自信心,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培養的自信心及獲得的情感支持可以延伸到其他學科和生活事件中。
2.自我認識
青少年階段保持心理健康、促進人格健全發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看待自己。而現實生活中中小學生由于自我認識偏差引起的過分自負或過分自卑較常見。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時期的學生正處于自我意識分化與整合、形成自我同一性的關鍵時期,正確認識自我是此時重要的心理發展任務之一。
藝術治療作為有效的心理測驗和咨詢方法,能夠有效的避免防御機制,引導學生對自我的深入思考和頓悟(insight),改善自尊水平,主動發揮內在的積極能量,實現自我價值[8]。如“自畫像”的創作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認識自我的不同角度,引發對“現實我”和“理想我”的思考。
3.同伴關系
在攻擊、人際交往困難等行為問題的干預上,藝術治療比傳統心理咨詢中使用的正強化、創造良好環境等方法簡便,比單純的說教和懲罰有效。毛麗娜關于藝術治療對兒童攻擊性的干預實驗顯示,繪畫、音樂可以起到宣泄恐懼、焦慮、沖突等負性情緒的作用,戲劇、故事講述的藝術治療則通過直觀展示人際交往過程提供兒童習得和模仿人際交往技巧的機會[9]。
團體藝術治療活動能夠有效促進學生間的人際互動、觀察與合作,豐富交往手段和表達方式,提升人際交往能力,對于同伴交往產生的問題尤為適合。長期進行的藝術治療團體可增進團體內成員的交往。在校園生活中較難建立良好同學關系的學生可以從中獲得群體歸屬感和穩定的心理支持,自發地助人自助。另外,藝術治療活動提供了一種合理的宣泄負面情緒(如憤怒、敵意、悲傷)的方式,避免將不良情緒帶入人際交往而引起的同伴關系問題。
團體藝術治療能夠豐富朋輩輔導、主題班會等活動的形式,其中心理劇已被引入中小學心理健康活動。心理劇取材于學生實際生活出發,表現形式的多樣化迎合了學生的興趣。通過角色扮演提高對內心世界的洞察,體驗到了不同的反應方式,有效促進對他人情緒和想法的理解與接納,從而改善同伴關系。
4.家庭關系問題
Kwiatkowska在20世紀70年代將藝術治療引入對家庭關系問題的治療中,認為家庭是學生的來源及歸屬,孩子的改變有賴于家庭整體的改變。湖南省教育廳2009年立項課題研究顯示,繪畫藝術治療具有促進單親家庭親子交流的積極意義[10]。
當前中小學教育越來越重視家校聯系,重視家庭教育對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響,其中又以親子關系最為關鍵。將藝術治療融入親子活動,創造了家長與孩子共同學習探索的機會。學校心理輔導老師以積極的態度引導親子溝通,在共同完成繪畫、泥塑、剪紙等藝術活動的過程中,家長與孩子形成新的關系,體驗新的樂趣。
發展性藝術治療主要講視野聚焦在個體內在的積極品質上,期望促進個體的自我領悟和自我完善。與目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較常用的焦點短期模式相比,藝術治療需要較長的周期。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點要求學生能夠盡快的回到常規的學習生活中,因此要避免冗長的討論與分析,盡量達到“短時高效”。
由于藝術治療理論基礎和實踐活動起源與西方,在我國中小學應用中需避免全盤照搬西方的模式和活動內容,而應致力于“本土化”,探索更貼近中國學生思維習慣和審美取向的藝術治療活動。東方文化自古就有修身養性、身心和諧的概念,傳統文化中繪畫、音樂、建筑等東方元素都為藝術治療在學校的應用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此外,雖然藝術治療可應用范圍廣泛,但仍是專業性較高的工作,對參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活動場地、器材等有較高要求。在活動前需根據學生的學段、認知水平、團體動力等確定活動目的和理論基礎,選擇合適的藝術活動內容,活動中也應根據個案的變化靈活處理,避免藝術治療過程的僵硬化,切忌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
參考文獻:
[1] 魏源. 國外繪畫心理治療的應用型研究回顧[J]. 中國臨床康復, 2004,8(27)
[2] Kramer E. Art as Therapy with Children. MA: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71.
[3] 錢初熹. 國外心理治療取向的中小學藝術教育及其啟示[J]. 外國中小學教育, 2006(7)
[4] . 藝術治療――促進孤殘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 社會福利, 2007(6).
[5] 易紅, 王祝康. 繪畫藝術治療在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干預中的應用[J]. 山東圖書館學刊, 2013(2).
[6] 陶琳瑾. 繪畫治療與學校心理咨詢:一種新視野下的整合效應[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07,11(17)
[7] 孟沛欣,鄭日昌,蔡焯基等. 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繪畫藝術干預[J]. 心理學報, 2005,27(3)
[8] 蔡寶鴻. 繪畫自我分析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運用[J]. 考試周刊,2007(29)
關鍵詞: 年輕護士;護理健康教育;教育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475-01
隨著護理理念的轉變以及人類健康概念的更新,健康教育作為傳播衛生知識建立衛生行為增加自我保護能力提高生命質量的手段,已成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護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分支,護理人員是健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是病人獲取健康知識的具體操作者。護理健康教育是由護士針對病人存在或潛在的護理問題而實施的具有護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動[1]。所以護士必須具備良好的健康教育能力。而年輕護士更是護理隊伍的主力軍和新生代,提高年輕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更是不容遲緩的重要任務。
1 轉變觀念,提高認識
現代護理不僅要求護士對病人的疾病提供治療和護理,還要為促進病人的健康提供服務,教給病人與其疾病相關的護理知識和技能,使其對疾病防患于未然,增強防護意識,提高其生命質量。護理健康教育已成為現代醫院為滿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賦予護士的重要職能。因此,年輕護士必須轉變觀點,提高對護理健康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增強對健康教育的責任感,自覺履行對患者實施護理健康教育的職責。
2 加強護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訓
教育能力是護士履行教育職責的首要條件,護理健康教育工作對護士提出更高的要求。因為大多數年輕護士沒有接受過較系統、規范的有關健康教育方面的課程訓練,她們在實踐中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為此我們加大培訓力度,開展了各種學習培訓活動,如健康教育學習班、專題講座、經驗交流、一幫一互助組等,并在健康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由年資高、有經驗的護理老師給予具體指導。讓80、90后的年輕護士真正掌握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工作方法及技巧,懂得如何分析和評價,具備一定能力和水平。
3 加強臨床實踐,提高年輕護士的健康教育技能
3.1 加強知識的更新,不斷學習,提高年輕護士專業知識理論水平。由于目前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需求不斷提高,就要求護士不僅要有扎實的醫學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還要掌握與健康有關的相關知識,如心理、康復、疾病預防、衛生保健、藥理學、營養學、倫理學等知識,掌握護患溝通技巧,對宣教對象提出的一些專業問題以及技術咨詢等要能有較好的解答,以獲得病人的信任。因此,年輕護士要加強知識的更新,不斷學習,補充吸取新理論、新方法,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具備健康教育的能力。
3.2 掌握并合理運用護理健康教育基本技巧,保證有效的健康教育。
3.2.1 護患關系技巧:護患關系是指護理人員與病人為了治療性的共同目標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在醫院諸多人際關系中處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在以“病人為中心”的健康教育中,要求護士態度和藹,誠實守信,熱情微笑服務。對待工作認真負責,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建立良好護患關系,使患者對護士產生信任感,愿意接受護士傳授的健康教育信息并主動參與健康教育的全過程。
3.2.2 護患溝通技巧:護患溝通是實施護理健康教育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技巧。良好的溝通技巧是開展健康教育的前提,它包括提問、傾聽等語言溝通技巧和體語、觸摸等非語言溝通技巧[2]。在進行疾病知識教育時,針對患者知識的接受程度,身體狀況,學習動機等,因人、因地、因病情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溝通過程中不要使用醫學術語,講解要緩慢,講解的內容不可過多,隨時反饋確認知識是否被對方理解和接受,正確使用軀體語言,如表情、身體姿勢等,注意說話聲音及語調不能太過大聲或小聲嘀咕,以免造成溝通無效。
3.2.3 知識灌輸技巧:知識灌輸是護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掌握知識對形成健康行為十分重要,而教育對象健康知識的獲得主要依賴于護理教育人員的健康教育服務。常用的知識灌輸技巧分為講授、演示和閱讀指導等,其中包括對文字教材、圖畫教材、板書教材、立體教材等常用教材的選擇技巧,投影儀、幻燈機、錄音機、錄像機以及電腦多媒體視聽教具的應用技巧等。
3.2.4 行為訓練技巧:在護理健康教育實踐中,為了幫助教育對象建立起有益于疾病康復的健康行為,護士必須掌握行為訓練的技巧,以便教會病人提高自我護理能力。行為訓練技巧通常包括自我護理能力訓練技巧、住院適應能力訓練技巧以及康復能力訓練技巧等。例如:慢性阻塞性肺氣腫患者,指導其有效排痰及縮唇、腹式呼吸方法,并督促其有效訓練每日4-5次,直至患者自覺遵行之。
4 做好效果評價,確保有效的健康教育
我科采取定期進行專業理論考試,操作方法示范,現場宣教考核,評價年輕護士健康教育的能力。加強監督,定期檢查,及時反饋,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每周進行不定時護理查房1次,直接與患者交流,了解護士健康教育實施情況,患者對健康知識掌握程度。
總之,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年輕護士在健康教育中存在著的問題,努力通過各種措施、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使年輕護士的服務理念得以更新,服務態度得到改善,健康教育能力得以明顯提高,使她們真正懂得護理健康教育在整體護理中的內涵與重要性。
參考文獻
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系統的教育活動, 促使人們自愿地改變不良的健康行為和影響健康行為的相關因素,消除或減輕影響健康的危險因素,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和提高生活質量。健康教育符合護理工作的現代觀念。
1 門診病人的特點
1.1 門診病人的流動性大 ①每日門診的就診業務量無法估計,每個病人的疾病的病因,病種,愈后各有差異。②就診人的職業,性別,年齡,生理,心理狀況,文化習俗,對醫療的希望,需求,無從知曉。
1.2 門診病人相對停留時間較住院病人要短得多。
1.3 門診病人的心理特征 凡來就診者最關心的問題: 自己究竟患了什么病,能否很快治愈 ,有什么特效藥? 希望明確診斷,得到最佳治療方案,爭取早看完早離開,最好不要住院治療。
2 門診健康教育的對策
門診病人的特點是門診的健康教育具有很大的被動性,為了掌握門診健康教育的主動權,減少和克服被動的局面,護士須做到:
2.1 要因人、因病、 因情況實施健康教育。病人是求醫而來,因而健康教育要伴隨醫療活動的全過程。門診中有什么樣的病人,就應該以這些病的防治宣傳為主要內容。
2.2 健康教育內容要十分精煉, 形式新穎,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注意克服求全求細的系統性教育。
2.3 針對病人最關心的問題,采取簡潔,明快通俗易懂的答復,態度要和藹,以減少或消除病人的急躁情緒。
3 門診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3.1 候診教育 既可安定病人情緒,又可向病人及家屬傳播一些衛生科學常識,自我保健措施。幫助病人了解增強個人和人群健康的基本知識,內容包栝:公共衛生與個人衛生知識;營養衛生知識;疾病預防知識;家庭常用藥品和健康保健物品的使用和管理;計劃生育知識;精神衛生知識等。針對中老年人的健康知識;兒童保健知識;婦女健康保健知識等。①口頭講解 有護士對病人個體或集體進行健康知識教育。②設置固定的【健康教育專欄】,內容以常見病、多發病、流行病的防治知識為主。形式力求美觀大方,內容短小,字跡工整 ,語言通俗易懂,重點突出,便于記憶。配上有關插圖,做到圖文并茂。
3.2 接診教育 它是門診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 是以個別談話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的一種方法 。在整個診療過程中,隨時與病人進行面對面交談,針對病人最關心的問題及他們沒有意識到的重要問題,不失時機的進行必要而簡短的解釋、說明、 指導、安慰。
3.3 門診咨詢教育 我院農村病人居多,其中老人、小孩占很大比例,我們采取護患之間面對面交流,對患者提出的問題耐心、熱情地給予解答,滿足病人及家屬對求醫求藥的需要,提高防治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二階段隨機抽樣方式,對上海市黃浦區18歲以上育齡婦女,作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問卷調查。2006年10月,我們在全區每個街道隨機抽取1個居委,再在該居委隨機抽取90名婦女,共計450名婦女進行干預前抽樣調查(社區診斷),回收有效問卷420份;2008年9月,以同樣方法作干預后抽樣調查,隨機抽取850名婦女,回收有效問卷799份。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以生殖健康理論為依據,確定孕產婦保健、嬰幼兒保健、生育調節、生殖道感染4方面內容為社區兒童、婦女(生殖)健康促進內容。并在社區診斷的基礎上,對社區中存在的生殖健康問題開展生殖健康教育。除在社區展出生殖健康板報(12期),分發各類生殖健康小冊子(8種6萬余冊)、向居民提供生殖健康普及信息外,還對孕婦、嬰幼兒家長等重點人群運用多種形式和活動載體開展生殖健康教育,如“孕婦學校”、“父母學校”、“控煙與家庭健康”主題活動、“三H(健康Healthy、快樂Happy、和諧Harmony)”俱樂部、“親子活動”、“心系新生命”系列活動。有16 358人次參加活動,舉辦各類健康講座23次、培訓班24期,有2 816人次參加講座或培訓。
1.2.2 評價方法 根據生殖健康促進的4方面內容所需要的相關信息,自制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的問卷調查表,采用轉移或借代等方法對問卷中所涉及的敏感問題進行技術處理,并對調查表作預調查與重測信度測量(重測信度系數為0.7152)。調查員由婦幼保健醫師擔任,并作統一培訓,當場回收調查資料。調查結果錄入Excel數據庫,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和處理。另對社區志愿者、社區醫務人員和社區管理者進行訪談。
1.2.3 工作步驟 在項目開始初期進行社區診斷,其間作社區婦女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問卷抽樣調查。以社區診斷的結果為依據,開展社區婦女生殖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項目結束前再次對項目區域內婦女進行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問卷抽樣調查。
2 結果
2.1 社區健康促進對婦女生殖健康知曉率的影響
在社區健康促進干預前,婦女對不同內容生殖健康知識的知曉率略有不同,婦女對生殖道感染知識知曉率最高,為80.48%,孕產婦保健知識知曉率最低,為74.05%,總體為70%~80%。干預后,除生育調節知識的知曉率為84.11%外,其他3方面的知曉率均達到90%左右,其中孕產婦保健知識的知曉率提高幅度最大(表1)。
2.2 社區健康促進對婦女生殖健康態度的影響
社區婦女的生殖健康信念(態度) 的正確率,在健康促進前、后發生變化。健康促進干預前,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確率在60%左右,其中對嬰幼兒保健信念的正確率最低,為59.76%;健康促進干預后,生殖健康信念的正確率均有提高,其中,孕產婦保健提高的幅度最大,正確率達93.24%,而生殖道感染內容信念正確率提高的幅度最低,僅為69.84%(表2)。
2.3 社區健康促進對婦女生殖健康行為的影響
社區婦女生殖健康行為通過社區生殖健康促進干預有明顯的提高,其中生育調節健康行為的正確率提高幅度最大,由干預前28.33%提高到干預后的63.08%(表3)。
3 討論
在項目開展前經社區診斷發現,被調查的社區婦女人群對生殖健康知識、態度、行為的總體正確率分別為77.14%、61.67%、36.73%,社區婦女對生殖健康知識的知曉率不到80%,生殖健康的行為準確率僅為36.73%。我們在社區訪談中了解到,近半數被訪者不知道懷孕后幾個月應該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作孕婦保健;40%以上被訪者對嬰幼兒的合理營養一知半解,1/3以上的訪談者不十分了解自己的月經生理周期;大部分的訪談者只知道安全套、宮內節育環等一些常用的避孕方法,而不了解更多的避孕知識及避孕知情選擇;還有30%以上被訪者不知道和沒有感受到,甚至有10%的被訪者可以容忍經期性生活。這些表明社區婦女生殖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普遍較低。在訪談中得知,社區婦女日常獲取健康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大眾傳媒,但是,由于受生殖健康知識(尤其是涉及性健康知識)的隱私及“羞恥感”影響,在涉及此類知識時,其內容觀點的完整性、準確性及科學性不容易把握,獲取的機會也較少。因此,運用各種途徑和形式開展生殖健康教育,促進社區婦女人群的生殖健康活動尤為重要,社區診斷為開展社區婦女生殖健康促進提供依據。
在項目干預中,運用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的相關理論和方法,使社區婦女對生殖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總體正確率分別提高至88.99%、77.85%、59.89%,表明社區婦女生殖健康促進項目,對提高社區婦女生殖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正確率有效。同時,本次調查顯示,不同的生殖健康內容社區婦女人群的認知也是不同的。由于項目事先進行社區診斷,對一些社區婦女人群較缺乏的生殖健康內容,如生育調節健康知識、信念、行為問題,在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的干預上作了重點關注,采用了相應的健康教育方法,從而使這些原來知識、信念、行為較差的生殖健康內容有了明顯提高,使健康促進與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知、信、行”理論是近幾年來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常用的理論。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是健康促進項目干預前還是干預后,社區婦女生殖健康知識、信念和行為的正確率都呈遞減的狀態。根據“知、信、行”理論,建立一種健康的行為是一個從灌輸有關知識到改變不良行為的完整過程,要達到形成健康行為的目的,必須有知識和學習作為基礎,有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信念作為動力。健康的知識和信息是改變不健康行為的必要條件,但是人們從接受知識信息到行為改變要經歷一系列復雜的過程,可能會因教育、社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而終止在某一階段。因此,開展干預前的診斷評估有利于干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總之,通過社區婦女生殖健康教育與促進,能提高社區婦女生殖健康的知識、態度和行為的正確率,進而提高社區婦女生殖健康,達到滿足人們基本健康需求、實現健康權利。
4 參考文獻
[1]世界衛生組織.朝著實現國際發展目標和具體目標加速進展的生殖衛生戰略\.日內瓦,2004.
[2]林益強,顧玉珠,臧賢玲.黃浦區社區兒童、婦女(生殖)健康的社區診斷分析\.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2008,3(3):31.
[3]程怡民.生殖健康流行病學與社會科學的研究現狀與進展\.中國婦幼保健,2002,17(6):380.
[4]彭迎春,常文虎,沈艷紅.如何測量問卷的信度\.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6):383-384.
1參與性方法的定義和理念
參與性方法(participatory method)是一種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全面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一種方法。它強調以參與者為中心,教師由講授者轉變為協助者,促進受教育者的積極參與,變被動聽講為主動參與。在教學或活動中,應用各種有趣的教學形式,促使參與者動手、動口、動腦,相互學習和交流;促進和組織大家參與教學活動的評估,并不斷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改善教學活動的效果[5]。
參與性方法基本的理念是傾聽、分享、非評判和多種思維。
1.1傾聽
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地聽取他人的發言,注意聽取他人對事物的看法、經驗、意見和建議。在傾聽過程中,還需有語言和非語言的關注,其中還可以體現傾聽者的態度、尊重、修養等個人素質。傾聽是參與性方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是充分體現個人交際技巧的重要保障。
1.2分享
從參與性的觀點出發,認為團隊中每一個成員都會對集體有所貢獻的,不管是正向還是反向的意見或觀點,每個人都樂于去聽取并有義務向大家談出自己的看法、本小組的觀點、本部門的意見等。目的是讓他人能夠明白自己的看法。
1.3非評判
參與性方法在促使人們充分交流的同時,還認為每一個人的觀點、看法都有他的道理或相對正確性,差別僅在于認識的不同。那么,我們的任務不是過多地去評判他人的觀點或看法的正誤,更多的應當是去轉變、提高他們的認識,在轉變過程中非評判的理念就顯得非常必要。如果在收集學生對某事物的看法時,學生講一條,老師評判一條,批評一條,那么最后收集到的這些觀點并不是學生的觀點,而是老師想要得到的觀點。非評判并不等于不評判,由上述觀點可以得出,非評判實際上要做的是,在充分收集學生的觀點和看法后,去落實如何轉變和提高它們的認識,關鍵是做好引導工作。
1.4多種思維
在參與性教學、培訓和活動中,極力推崇的是多種思維的理念。人腦中存在多種思維,如邏輯思維、形象思維、收斂思維、發散思維等,成功的創新需要善于運用多種思維。變換思維方式,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變換看待事物的視角。這種理念有利于改變人們思想和行為的禁錮,建立起評判性學習的習慣,不盲目崇拜權威和傳統。
2參與性方法的具體形式
2.1創造性活動
有作畫、寫作、即興表演、演講、辯論等形式。目的是調動參與者的參與積極性;充分挖掘參與者的想象、推理、邏輯思維等能力;利用學生的這些能力,為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服務。
2.2游戲法
游戲法是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參與性教學方法之一。其特點是寓教于樂、引發興趣、促進參與。根據教學需要游戲可設計為兩類,一類是與主題有關的游戲,如拼圖游戲,可用來提高興趣、促進思考、引入正題、開展討論;另一類是無關游戲,可用來打破僵局、激發興趣、消除疲勞,通常安排在正式活動開始前或者課間休息后進行。
2.3小組討論
小組討論是參與性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目的是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和氛圍,激發學員們參與的積極性。可促進學員之間和學員與教員之間的交流和學習,促使態度的改變;也可提高學員人際交往的技能,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2.4快速反應法
也可理解為“快速聯想”、“即興發言”。可分組進行或全體參與。一般用開放式的問題提問,并立即征求學員們的意見,對大家的回答如實記錄,不進行評判,不討論,最后一起進行歸納和總結。
2.5案例分析
又稱個案分析、情景分析。通常用一個真實的故事或虛構的情景為事例,提出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求學員用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出可行的解決辦法。
2.6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參與性教學的一種特殊教學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學員們可親身體驗在實際工作或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一些情景和問題;改變學員們的態度、觀念和行為;培養學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技能。
3同伴教育的定義和理論背景
世界各國經驗表明,在尚無有效治愈藥物和疫苗的情況下,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同伴教育作為一種健康教育模式,已廣泛地應用于公共衛生的許多領域,包括勸阻吸煙、戒毒、預防犯罪、計劃生育、性教育和營養學教育等。1988年,澳大利亞專家首先將同伴教育方法運用于醫學生預防艾滋病、性傳播疾病及安全行為教育[6]。之后,世界各國相繼開展了這一研究,現在,它已被廣泛應用于艾滋病預防和性健康教育領域[7]。并將其推廣到了青少年、婦女及許多特定人群[3]。
同伴教育是具有相似年齡、背景或生理、經歷、體會、社會經濟地位及相同性別等具有共同語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觀念或行為技能,教育者喚起同伴的心靈共鳴,以實現教育目標[8]。艾滋病是一個敏感的話題,同伴比成年人更容易接近青少年,談論敏感話題更自由。在青少年中開展同伴教育通常是首先對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青少年作為同伴教育者進行有目的的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巧,然后再由他們向其周圍的青少年傳播知識和技能,甚至向更廣泛的范圍傳播,以達到教育的目的。
同伴教育的最大優勢就是同伴教育者與目標人群有著相同經歷、相同背景,更了解他們的特點和興趣。因此,同伴教育者在開展同伴教育活動過程中,可以以自身或周圍同伴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煩惱、困惑以及解決辦法以同齡人所能接受的語言和方式表達出來,縮短了教育者與目標人群的心理距離,容易引起共鳴,使他們在愉快的交流中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9]。目前,面向青少年的同伴教育已在許多國家得到推廣,我國也在北京、四川、云南和上海開展了預防艾滋病青年同伴教育。各項研究結果顯示,經過教育,目標人群的艾滋病防治知識和技能得到顯著提高,對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態度發生了轉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0~18]。
同伴教育模式運用了發展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以社會學的觀點來看,同伴榜樣是兒童社會化的基本過程。由同伴構成的社會網絡在青少年成長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同伴間相互交流的平等、對稱、互惠的特點給成長中的青少年提供了特殊的學習機會,他們的行為受到同伴這個團體的行為準則的影響。同伴教育的本質特征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為相互融洽、有信任感的同齡伙伴關系,而非師生關系,因而便于通過人際交流與反饋,相互分享生活中有用的經驗和信息[19]。
4同伴教育的形式
同伴教育的形式多樣,常見的有:① 從某一群體中選擇一部分人加以培養,然后回到目標人群中進行教育。國內外多采用這種形式,因其能保證同伴教育者的培訓;② 目標人群自由討論;③ 兩人或多人間交流信息、觀念和技能。一些項目采取正規教學的方式,如面向全班同學講授或進行小組討論;另一些則在非正規的環境里采取非正規的教學方式,如一對一的討論和咨詢[20]。
同伴教育形式的選擇取決于項目的目的,一些同伴教育項目同時采用多種形式,而有些則只采用一種形式。如云南省減少需求和預防艾滋病的同伴教育,利用了小組討論、示教、游戲、辯論等多種形式[21];王克利等人在上海市徐匯區初中生性教育中采用了小組活動的形式[22];施榕等人在上海市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項目中則采用了由醫學生向其他大、中學校學生授課的形式[23]。
5參與性方法在青少年同伴教育中的應用
5.1應用于同伴教育者的培訓中
同伴教育者的培訓是一項同伴教育項目最終效果的決定因素之一。培訓不僅影響到同伴教育者傳授知識和觀念的精確性、全面性和技巧性,還影響到受教育者對他們的信任和對知識觀念的吸納、內化。由于在青少年中直接選出的同伴教育者普遍缺乏專業知識基礎,很難在短期內全面、深入掌握艾滋病基礎知識、防護技能、拒絕誘惑等大量內容,因此,在同伴教育者的培訓方法上大量應用了參與性方法。如李曉亮等在云南開展的中學生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項目中,采用參與性教學方法,認為“這樣的方式很有趣,一點兒也不枯燥”,認為這一方法不同于傳統的教學方法,特別能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各方面的能力[24];施路華等人在云南省艾滋病預防青年同伴教育項目中,對青年主持人的培訓采用了講課、游戲、角色扮演、分組討論等參與式的教學方法,使學員在輕松、和諧、幽默的氣氛中既懂得了相關的艾滋病知識,又掌握了各項相關的生活技能[25]。
5.2應用于同伴教育活動的開展中
同伴教育者開展活動的目的是與同伴們交流和分享信息、觀念和行為技能。在青少年這個年齡層,輕松、快樂的教學方式最受歡迎,參與性教學方法由于改變了單純“教”與“學”的關系,使教育者和每個學員都能平等地相互學習和提高;使每個學員都能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參與、共同分享、自我學習和自我發現的過程,來提高學員對艾滋病的認識,使預防艾滋病成為自覺行動,從而改變行為。澳大利亞紅十字會在云南開展的校外青年同伴教育項目中,通過培訓后的9 166名同伴教育者采用適合青年人的參與式方法向20余萬人傳播艾滋病知識和相關技能,實現了通過行為干預提高青年人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的目的[26];仇玉蘭等人在上海開展的大學生同伴教育中,由醫學生擔任同伴教育者在培訓中運用了大量的游戲、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參與性教育方法向目標人群傳授艾滋病相關知識,受到了師生們的歡迎,這些參與性方法在同伴教育實施過程中應用非常廣泛[13,22,27,28]。
5.3應用于同伴教育項目的評價中
小組討論是參與性教學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同伴教育項目的評價中,它往往作為一種定性研究方法對項目開展的過程及效果進行評價。由于小組討論使用開放性問題,可較深入地、廣泛地收集每個人的觀點,彌補定量分析評價的不足。如李曉亮等在云南開展的中學生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項目中,采用參與性教學方法中的小組討論對各個項目學校的同伴教育者、普通同學和學校老師、領導進行了訪談,了解他們對同伴教育模式的看法[24]。Wolf 等人在加納開展的青少年預防艾滋病健康促進項目中使用了多人半結構式的訪談來收集信息,對同伴教育者及受教育者的相似性進行評價[2]。
6參考文獻
[1]UNAIDS. AIDS epidemic update-Special Report on HIV Prevention[R]. WHO,2005.
[2]Wolf RC, Bond KC. Exploring similarity between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contacts and AIDS-protective behaviours in reproductive health programmes for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in Ghana[J]. AIDS-Care. 2002, 14(3): 361-371.
[3]明中強. 艾滋病預防與控制的成功經驗[J].國外醫學流行病學傳染病學分冊,1999,26(5):15-18.
[4]張濤. 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現代預防醫學, 2005,32(8):1015-1018.
[5]韓云濤. 參與性方法在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中國學校衛生, 2005,26(5):438-439.
[6]呂姿之,高源. 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項目評價設計[J]. 中國健康教育, 1999,14(11):5-8.
[7]Tumer G, Shepherd J. A method in search of a theory: peer education and health promotion[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1999,14(2):235-247.
[8]Bond KC, Wolf RC. Social network and peer promotion programs: method logical advances[M].American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 Conference, 1998.
[9]Strange Vicki, Forrest Simon, Oakley Ann. Peer-led sex educ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eer educators and their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them of participation in a peer education programme[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2, 17(3): 327-337.
[10]張濤. 學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現代預防醫學,2005,32(8):1015-1018.
[11]Campbell S. Using peer education projects to prevent HIV/AIDS in young people[J].Nursing Standard, 2005, 20(10): 50-55.
[12]Ergene Tuncay, Cok Figen, Tumer Aygen, et al. A controlled-study of preventive effects of peer education and single-session lectures on HIV/AIDS knowledge and attitudes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Turkey[J].AIDS Education and Prevention,2005, 17(3): 268-278.
[13]Borgia Piero, Marinacci Chiara, Schifano Patrizia, et al. Is peer education the best approach for HIV prevention in schools? Finding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The 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5, 36(6):508-516.
[14]Sloan Nicola M, Myers Jonathan E. Evaluation of an HIV/AIDS peereducation programme in South African workplace[J].South African Medical Journal, 2005, 95(4): 261-264.
[15]Parwej Saroj, Kumar Rajesh, Walia Indarjeet, et al. Reproductive health education intervention trial[J].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5,72(4): 287-291.
[16]Ozcebe Hilal, Akin Levent, Aslan Dilek. A peer education example on HIV/AIDS at a high school in Ankara[J]. The TurkishJournal of Pediatrics, 2004, 46(1): 54-59.
[17]Caron F, Godin G, Otis J, et al. Evaluation of a theoretically based AIDS/STD peer education program on postponing sexual intercourse and on condom use among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h school[J].Health Education Research, 2004, 19(2): 185-197.
[18]Tsurugi Yoko, Yamamoto Mieko, Matsuda Shinya. Peer education by medical students in a public health course[J].Japan Journal of USEH, 2002, 24(3):
257-269.
[19]詹永紅. 以學校為基礎的青少年艾滋病同伴教育[J].中國健康教育, 2003,19(10):773-775
[20]王作振,閆寶華,王克利. 同伴教育及其研究狀況[J].中國健康教育, 2004,20(5):429-430.
[21]黃紅. 在青少年中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J].中國兒童保健,2004,12(4):324-326.
[22]王克利,王作振,錢序. 性與生殖健康同伴教育實施的方法學研究[J]. 中國健康教育, 2005,21(2):129-131.
[23]施榕,朱靜芬,蔡泳,等. 大學生艾滋病/性病/安全同伴教育過程評價[J].上海預防醫學,2001,13(1):18-19.
[24]李曉亮,李建華. 中學開展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探索[J].昆明醫學院學報, 1999,20(3):96-99.
[25]施路華,Audrey Swift,李玲,等.艾滋病預防青少年同伴教育項目[J]. 衛生軟科學, 2002,16(5):21-23.[26]施路華. 在青年同伴教育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 省略.cn/articles.php?id=149.htm. 2000-12-01.
[關鍵詞] 健康教育;精神病患者;應用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a)-114-02
精神病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缺乏自知力,往往被強制住院,抵抗治療和護理,給護士實施健康教育工作帶來很大的難度。而精神病又是一種慢性病,它的治療和康復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問題需要用健康教育的形式來解決。例如:患者對疾病的否認,夸大藥物的副作用而拒絕服藥,對治愈疾病失去信心等。通過護士的健康知識宣教,提高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識,進一步了解藥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以及與疾病有關的內容,解除其思想顧慮,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主動配合,這樣護理工作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健康教育的意義
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一種有目的的溝通,是護士通過有效的溝通把保持和促進健康的知識傳遞給患者。如果無法與患者進行有效的交流,健康教育就無從實施。精神病患者一般說來呈現較多的人際關系沖突和心理問題,如對家人及同事的不滿,對醫護人員的敵視和抵抗等。此外,由于精神癥狀的干擾,如抑郁患者的悲觀失望,躁狂患者的興奮躁動,分裂癥患者的幻覺猜疑等,嚴重地妨礙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因此,精神科護士必須掌握必要的心理學知識,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敏銳地體會患者的感受,熟練地運用溝通技巧與患者交流,才能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樂于接受護士所傳遞的健康知識。
2 健康教育的方法
由于患者的病情、年齡、生活閱歷、知識層次、家庭條件等不同,對健康的要求和理解就不一樣。因此,實施健康教育時要因人、因病、因時采取各種靈活的教育方式。
2.1口頭式教育
口頭式教育是健康教育最常用的方法,分為正式和非正式交談。正式交談是選用適當的時間,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患者進行有計劃的、系統的、全面的醫學知識和技能教育。可用個別教育也可用集體教育。非正式交談是隨時隨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種問題,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
2.2書面式教育
可采用黑板報、墻報、住院須知、探視制度、出院小結等一切可以讓患者看得見或者可以隨身攜帶、隨時可看的資料。
3 健康教育的內容
3.1疾病知識
向患者宣講精神病的有關知識,包括疾病的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危害,怎樣預防復發、治療和護理的措施等。
3.2藥物知識
包括治療疾病常用藥物的名稱、藥理作用、服藥方法、注意事項、藥物副反應和價格等。精神藥物的副作用無論是在急性期治療還是在康復期鞏固治療,都是無法避免的。重要的是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這一點,即通過健康教育使患者認識到副作用與病情復發的利害關系,同時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開始前,向患者及家屬宣講可以預見的副作用,使患者增強治療的信心,克服藥物治療的副作用,提高依從性。
3.3心理指導
根據患者的心理狀況,指導他們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正確處理生活中的應急事件,如何配合治療、預防復發等支持性的心理輔導,同時請恢復期的患者講授自己的實際體會。會客時間、各科檢查治療的目的及注意事項、醫生查房、吃飯、洗漱、就寢、自由活動的時間等內容。還要訓練患者克服不良的思維和習慣,增強心理防衛能力。
4 健康教育的過程
4.1入院初期
包括入院介紹、病區環境、主治醫生及主管護士姓名、會客時間、各科檢查治療的目的及注意事項、醫生查房、吃飯洗漱、就寢、自由活動的時間等內容。此時,患者處于急性發病期,不一定能接受護士的宣教,但不能因此而放棄宣教,而要不厭其煩地進行講解,等到患者病情控制后他就能理解宣教內容了。
4.2住院期
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及出院的具體問題進行宣教,如有的患者想家,不安心住院,有外走的可能,還有的患者有沖動、傷人、自殺等行為。我們除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外,還應向患者講解安心住院的意義及重要性,勸導患者既來之則安之,家人及醫護人員不會加害于他,使其能安心修養,利于疾病恢復。
4.3出院前期
詳細向患者及家屬交代復診的時間,地點,指征,內容,目的,聯系人,所服藥物的名稱、服法、注意事項,病情觀察和預防復發的措施等,并針對不同的個體,給予適合其情況的咨詢指導。
4.4加強對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指導
精神疾病的復發一直是圍繞著患者和醫務工作者的一大難題。而且,殘留的精神癥狀和藥物副作用嚴重地影響患者出院后的生活質量。因此,加強與患者出院后的溝通,指導合理用藥,講解各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和應對方式,指導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為患者隨時提供技術、情感、信心、知識等方面的支持,提高患者對各種治療康復手段的依從性和對人際關系、社會壓力的應對能力。精神科護士不能把患者的出院作為我們健康教育工作的結束,出院后也要加強對患者的健康狀況進行跟蹤訪談,隨時為患者提供健康知識和康復指導,最大限度地降低復發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4.5注重對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
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患者在醫院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達到臨床痊愈后重返家庭和社會,但并不代表治療和護理的結束,出院后仍需家屬提供大量的護理照顧、支持和指導。這就需要我們對患者家屬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他們如何督促和檢查患者按時按量服藥,定期復查,合理安排好患者的日常生活,調劑好娛樂和休息,幫助患者解除生活和工作壓力,進行生活和工作技能訓練以及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
健康教育是以患者及家屬為對象,向他們宣講精神疾病的有關知識,使他們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及預后,讓他們主動參與治療的全過程,消除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認識到住院治療和維持治療的重要性,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疾病的康復,縮短療程。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小學生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群體,正處于生理、心理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容易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大量的研究和調查表明,心理問題的“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擔憂。小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嚴峻現實,反映了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與緊迫性。為了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我們必須關注影響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這些影響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這些因素,開展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一、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現狀
(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被過分夸大
當代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其身心發展處于人生的特殊時期。在這種復雜的社會環境影響下,他們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態。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無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學生的心理問題,認為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似乎己經到了聳人聽聞的嚴重地步,也是值得懷疑的。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董奇教授認為,目前我國小學生身上確實存在養某些心理與行為問題,但其中的許多問題是一些發展性的問題,是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川。同時,由于人們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把握不一,使用的檢測工具不一,加之統一取樣不當,評價者的主觀隨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得出的統計結果有許多是相互矛盾的,這不利于體現學術研究的科學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甚至形成消極影響,誤導人們對小學生身心全而發展的評價。
(二)缺乏相關輔導教材
在教材建設方面,到目前為止,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仍處在摸索階段,沒有現成的教材和輔導內容。市場上和網上各種教材和讀物良芬不齊,內容過于隨愈,往往不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而小學老師要在短時間內編寫教材難度又很大,且科學性存在著很大的疑問。這些都不利于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和專業化水平提高,有時候會帶來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動場所
心理健康教育課是一門不同于其它學科的課程它沒有固定的教學模,也沒有規定的教學方法.但它的教學方法特別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感受和領悟。常用的教學方法如情景體驗法、討淪分析法、游戲活動法等。這需要有一個與平時上其它科目不一樣的環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擺放、一些必要的設備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課就在本班教室進標一些活動很難順利成功地進行開展,受到一定空間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證侮個學生都參加到活動中去。在活動課中,教師和學生的充分參與是保證教學效果的前提。體驗是活動中的重要環節,沒有體驗活動中蘊含的教育目標就無法內化到學生的心理結構中去,活動的設計就將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課的目標就七法達到。在組織活動時應給學生的體驗過程留有充分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并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達和交流在體驗中獲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一)加強小學生心理活動的調查
加強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從其心理調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細致的對小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知道他們想的是什么,最關心的是什么,這樣才能夠有針對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學生處于心理叛逆時期,對于家長以及教師的教誨,抵觸心理非常強,如果無法從其心理特點入手,很難達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會造成與其相反的不良結果。一般情況下,為了更好的了解學生們關心的問題,教師會選擇用問卷調查這種方式,在總結了調查結果之后,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其生活以及學習的各個方面入手,進行引導與幫助,進而達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轉變觀念提高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
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方法和技術層面的問題,還是一種先進而科學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見》把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推進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其后,國家又成立了全國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委員會,教育部又頒布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加強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經成為當前教育界的共識。盡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傳統的教育觀念或錯誤的認識還在嚴重地影響甚至阻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開展。有些學校在應試教育的左右下,視心理健康教育為無關緊要的事,或將學生的心理問題視為是心理專家和醫生的事,或簡單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這種認識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無法開展或不能向縱深推進。
(三)利用童話、寓言等故事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童話、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動話潑,富有童趣,深受兒童喜愛。另外,童話、寓言故事能把現實生話中發生的事和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用肯有代表意義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線寶寶等)傳遞給兒童,可以使兒童開闊視野,豐富情感,因此,教師叫一以根據小同年齡價段學生的特點,選編培養學生同情心、毅力、樂觀向上、誠實、獨立等心理品質的國內外優秀童話、寓言故事,推薦給學生閱讀。
【關鍵詞】喂養知識;母乳喂養;健康教育
母乳喂養一直是臨床關注的重點。為了優化其情況,也滋生了各種各樣的護理方式。健康教育能為孕產婦提供較多的科學知識,是對孕產婦常用的方式[1]。我們對167例孕產婦行規律、系統的健康教育,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把2012年后兩個月的167例足月孕產婦作為研究組。同時隨機抽調2012年9、10兩個月的155例作為對照組。研究組中年齡20-31歲,平均(25.2±4.8)歲;孕期266-285天,平均(279.5±3.6)天;新生兒體重2.4-4.3kg,平均(3.2±0.6)kg。對照組中年齡20-32歲,平均(25.4±5.1)歲;孕期268-289天,平均(280.3±4.1)天;新生兒體重2.5-4.1kg,平均(3.3±0.8)kg。所有新生兒的阿氏評分都在8分以上,排除母乳喂養禁忌癥病例。
1.2方法研究組從入院開始進行規律、系統的強化性宣教;對照組僅給予一般護理及指導。以24小時、72小時母乳喂養的情況對宣教工作的效果進行判斷。
1.3母乳喂養情況的判斷標準優:新生兒能吃飽,且還有剩余。良:新生兒能吃飽。差:不能滿足新生兒的需要或無奶汁分泌。對比各觀察點的優良率,計算方法為優良之和÷各組總例數×100。
1.4統計學處理本研究里計數資料使用用X2檢驗V1.61版進行分析,均數資料使用t檢驗2.0版進行處理,當P
2結果
研究組24小時內優36例,良28例,差103例;對照組依次分別為33例、25例、97例。研究組72小時內優49例,良40例,差78例;對照組依次分別為37例、28例、90例。故兩組24小時內母乳喂養情況差別不明顯;研究組72小時內的喂養情況稍占優勢,詳見表1。3討論
大多數產婦由于對“生育”知識的不了解,使母乳喂養情況多以不理想狀態呈現于臨床中[2-3]。健康教育是傳授相關知識的最好途徑,因此,我們對167例產婦從入院開始給予規律、系統的健康教育。主要內容為:①產前:對孕婦針對喂養知識進行評估,并制定健康教育計劃;多與其交流,使其感到放心、信任;為其營造良好的休息環境,并發放相關資料,糾正其對喂養知識的錯誤理解。②產時:指導產婦生產,講解產程及注意事項;對其進行鼓勵,使其順利渡過分娩期;根據產婦的情緒對喂養的相關知識適當的進行講解。③產后:指導其產后保健的方式;告知家屬為產婦提供充分的休息時間,并注意飲食的搭配;教會其母乳喂養的姿勢;囑其讓新生兒早期進行吸允;對的異常問題及時進行糾正;向其及家屬灌輸純母乳喂養的優勢;同時對患者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發現異常時及時進行干預。我們選擇同一年里另兩個月的只行一般護理或常規指導的155例孕產婦,通過對各自24小時及72小時內的母乳喂養情況進行對比分析,結果顯示:行規律、系統的健康教育的一組72小時內的母乳喂養情況較理想(表1中所述)。因此,我們認為:孕產婦在院期間行規律、系統的健康教育工作,是優化母乳喂養的一種較好的方式。
參考文獻
[1]陳瓊.孕產婦母乳喂養的健康教育[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9,11(9):84-85.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情感 重要性
中國分類號:B84
眾所周知,中職班主任工作是繁瑣的,艱巨的。眾多時候是只有苦勞,沒有功勞,搞得班主任滿腹怨言,苦不堪言。這種現象不是因為我們班主任缺乏耐心、經驗,而是我們工作的對象有其特殊性,在這里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義是指心理的各個方面及活動過程處于一種良好或正常的狀態。心理健康的理想狀態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認知正確、情感適當、意志合理、態度積極、行為恰當、適應良好的狀態。
中職生的年齡一般在十五六歲至十八九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時期。學習上的差生、品德上的差生和行為上的差生成為現階段中職學校學生構成的主要成份。職校生中的大多數是經常被忽視的弱勢群體,這也決定了他們的心理多發易發而且日益復雜,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特殊群體。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 幫助學生正確處理中考落榜的失落心理
中考的失意或許給了他們否定自己,甚至厭學、棄學的理由,這對于班級良好班風的形成是很大的精神障礙。心理健康要求青少年悅納自己,正確處理成功和失敗。珍惜再次的讀書機會,把握現在。要讓學生意識到就讀中職學校是走向成功人生的另一選擇,只要心態積極,立足現實,踏實求學,中職生的就業之路肯定是花開一片。
2. 幫助學生正確定位中職生的角色
傳統觀念里中職生就是打工仔,就是工人。健康的心理就是要中職生認識到當今社會的發展需求及社會政策的傾斜方向。勞動創造價值,知識積累財富。在學校中注重理論的學習和實踐的鍛煉,以期到社會上能憑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在行業中爭先進當模范,這才是正確的選擇。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實事求是,拋開面子問題,找到自身核心價值,確定職業發展方向。
3. 幫助學生正確使用網絡
很多人把網絡比喻成鴉片,鴉片毒害的是人的身體,網絡侵蝕的是人的精神。中職生缺乏自制力,容易沉溺在手機游戲或者網絡里,嚴重時學生甚至夜不歸宿。白天課堂昏睡,夜晚網吧沉醉,班主任苦口婆心也無濟于事。班主任可以采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意識到慎獨和享受孤獨,不做“狼來了”里的孩子。也可以有效預學生防違法行為,避免誤入歧途。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合理分配時間,豐富在校生活,在自我約束中完成人格的提升。
4. 有助于促進班級日常管理工作
心理健康教育是釜底抽薪的教育,學生的思想態度端正了,班主任做起工作來也就水到渠成春風化雨了。既提高了班級管理的工作效率,又緩和了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使班主任從警察式的紀律維持中徹底解放出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了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加強了班級管理的科學性、針對性、有效性。
二、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1. 談話法
談話法是班主任了解學生的關鍵,也是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內心世界,并給予正確的思想、學習、生活指導一種經常采用的重要方法。為了獲得更多更準確的信息,班主任可以經常利用課余時間找學生談話,談情感、談學習、談朋友等,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向,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了提高談話的教育效果,班主任在與學生談心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班主任要善于根據學生的性別、家庭背景、個性特點及談心主題等科學地選擇適宜的時間、地點和場合,為學生提供一個即嚴肅認真又寬松和諧的談心氛圍。二是班主任要善于運用談話技巧,用親切自然,價值中立的態度傾聽學生;多用開放式的提問,引導學生愿意與您交流,并伴隨點頭、微笑、關注的目光等積極的肢體語言回應學生。最后須注意,談話后要把談話中比較重要的情況以及自己的看法記錄下來,以便進行分析和研究。
2. 故事啟迪法
小故事中有大智慧,以故事引入訓練主題,加深訓練效果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故事啟迪法的關鍵在于選擇適宜的故事。只有好的故事才具有好的教育意義。在采用故事啟迪法應注意以下幾點:
(1)要真。 有真的就不用假的,采用真實的事例,效果更好。
(2)要近。 要盡量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故事。
(3)要新。應盡量選擇學生沒有聽過的故事。
(4)要活。班主任應該隨機應變,知識淵博,靈活地運用故事。
3.主題討論法
主題討論法是在班主任的組織引導下,讓全班學生對某一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意見的教育方法。運用討論法班主任應注意:一是班主任要積極參與,引導學生圍繞議題中心進行發言并發揮組織者、調節者的作用。二是要鼓勵每個學生都參與討論,并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感受與意見。三是討論主題應是精心選擇,針對班上出現的苗頭有針對性開展討論。討論主題如“中學生談戀愛合適嗎?”;“怎么與異性同學正常友好交往?”;“上課走神怎么辦”;“失去學習興趣怎么辦”。
4.激勵法
用歌曲和名言來激勵學生,如“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等。叫學生自己寫激勵的語言在班上交流,并選出一些好的貼在教室里。用榜樣來激勵學生;用身邊積極上進的同學來激勵班上學生;用物質激勵學生;用精神激勵學生。
5.游戲拓展法
班主任可以利用業余時間舉行拓展活動,互動游戲。既提高了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加強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發掘自身潛能,增強自信心,克服心理惰性,啟發想象力的創造力。
除了上述常用的方法外,還有不少有價值的方法,如調查訪問法、情景陶冶法、行為強化法等。由于中職學生有其幼稚和不成熟的方面,其內在心理活動與外在行為之間并非完全一致,所以,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最好根據輔導對象的特點,采用多種方法配合使用,以增強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中職班主任是最適宜于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線教育工作者,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力量。我們班主任應該認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新教育觀念,用先進的教育觀念指導和支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采用適當的方法,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陽光、快樂的成長、對學習、對生活充滿熱情。
參考文獻:
[1] 吳恩群. 班主任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 北京教育(德育) .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