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現狀及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互動教學 自主學習
文言文教學成了目前語文教師最不愿深究、也難以探究的領域,公開課、評優課,極少有教師選擇文言文來教學。盡管許多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在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但唯獨文言文教學還是死水一潭。初中文言文教學的普遍方式就是:整堂課由老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字字落實,句句過關”,唯恐有所遺漏,甚至“字斟句酌”,講完后再作所謂的“內容解析”,或者來個“中心歸納”。
針對現階段文言文教學中出現的問題,筆者作了一個思考總結。教師在教學中到底起到一個什么作用?真的只是“字字落實,句句過關”?為什么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如此之差?現有語文課本中所引用的均是膾炙人口、傳誦后世的千古文章,為何不能引起學生的絲毫興趣?學生的文言文知識遷移能力比較薄弱,應該如何解決?這些都是當今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急待解決的難題。
一 文言文教學中的思考
1.初中文言文存在硬性教學模式
現階段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通常在授課前一天教師會叮囑學生回去“閱讀”全文。所謂的“閱讀”即是熟悉下文章句子的大概結構,以便于明日授課“句句落實”的時候學生能“跟上”進度不會掉隊。次日課堂學生便成為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地挫傷了學生對文言文的興趣,更不要指望他們能夠理解所謂“古訓”。這讓筆者想起來了所謂的“八股風”,它就是這個格式就要這樣寫,引用到此就是:它就是這個句式,詞就是這個意思,你們記住就好了,考試就考這個,然后怎么怎么樣。殊不知這忽略了學生自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試問單純為了考試,中考課外部分學生應該如何作答?
2.學生對文言文自主學習積極性較差
大多數初中生乃至于高中生認為,文言文是極為枯燥的。他們寧可去學習“魯先生”或者干脆去寫作文,之乎者也什么的,他們感覺實在是無法接受,當然他們也不清楚為什么生活在現代化都市的自己要去學習這種文章。但委實不知道自己這種想法真的是大錯特錯。古今漢語雖然變化很大,但同一民族的語言畢竟是有繼承性的,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的繼承和發展,現代漢語的詞匯、句法和修辭手段都不可能割斷和古代文學語言的血緣關系;很多古代漢語常用詞的詞義、句子的結構方式,不僅古今沒有多少變化,而且還常常出現在現代漢語里,如成語心曠神怡、明察秋毫、任重道遠、落英繽紛、豁然開朗等。
而一些詞義古今完全相同,如《陋室銘》除少數雙音詞外,大多是單音詞,可以說其中絕大部分的詞古今完全同義,如山、水、高、深、上、入、苔痕、草色、談笑、往來。教師應加強引導,使學生明白古今語言的聯系。
3.嚴重忽視文言文誦讀及文言文詞匯用法積累
現今的語文文言文課堂上,整堂課都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在做筆記,幾乎沒有學生誦讀或者思考的時間。這種完全讓學生成為“被動接受字詞句的工具”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失去誦讀文言文的語感,更不用說體味文章所流傳至今的千古蘊涵,就連同類用法出現在不同文章中學生都難以準確的做出知識遷移。縱觀歷屆中考試卷,課外文言文雖然降低難度從直譯變為選擇,但仍是學生的薄弱環節。
二 實踐教學中的經驗積累
1.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性
興趣是人的認識需要的情緒表現,它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布魯納說:“學習的最好刺激力量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興趣的威力就在于使人積極地去尋找滿足他們所產生的認識和需要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學習文言文也如此,與其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上實行“個人承包制”,不如合理的分配師生資源。在次日準備教學的課程中,比如《出師表》一文,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首先由教師在放學前布置預習任務,將《出師表》一文中涉及必須翻譯或有特殊用法的字詞句告知學生注意;(2)讓學生放學回家利用網絡搜取《出師表》作者簡介及分析,歷史概況,并要求學生寫出對當時局勢的看法;(3)次日課堂讓學生分成若干組試譯課文段落,明顯差錯由教師指出說明。這樣學生結合課余時間查詢的各項資料,以及對歷史時段的了解和譯文中的不解,讓學生在記憶正確釋譯時印象更為深刻。
2.善于引導學生誦讀文章發現隱含其內的“國魂”
任何流傳至今的古文都有其靈魂所在,這也是傳誦千古的原因之一。正是當今素質教育的目的所在。如《荀子》中的“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體現了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時過千年仍值得我們借鑒。又如《岳陽樓記》之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陋室銘》、《愛蓮說》等體現作者一種怎樣的情懷,都應由教師合理指導學生在誦讀中慢慢體會。是讀準字音、讀清句意,還是讀出語氣、讀出語勢;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還是在讀中體味情感、感悟意境,這些要求都要具體給學生以明確的導向,在多次誦讀中能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情懷和我民族引以為傲的“國魂”。
三 結語
其實文言文教學是學生和教師互動的一種興趣教學模式,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教師除了將字詞用法傳授給學生之外還要將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傳授給學生,但最好是在學生自我發現障礙的前提下進行。指導學生去鑒賞,切實地引導學生挖掘教材中蘊藏的美,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接受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從而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文言文之所以能流傳千古的獨特魅力,切實落實新課標的理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