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政治哲學原理方法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高考 生活與哲學 復習方法 探究
人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它植根于人的情操、情趣和情愛的感性世界之中。本文以其為主線,通過對哲學學習方法的歸納總結,具體地、現實地領悟哲學與生活的關系,為中學《生活與哲學》的高考復習提供學習方法,以及學生將哲學真正應用于學習提供一點哲理上的啟示。
一、哲學范疇復習法是通過對哲學范疇的分類了解來學習《生活與哲學》的方法
哲學范疇是哲學里概括與抽象程度較高的概念,如物質與精神、信息與能量、運動與靜止、必然與偶然、規律與混沌、對立與統一、系統與要素、結構與建構、理性與信仰、利己與利他等。在這里我們將其分門別類。主要分為四大塊:辯證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唯物辯證法、認識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 通過從宏觀到微觀的學習,掌握哲學范疇的整體思路和框架。
二、關鍵詞復習法
是根據高中《生活與哲學》每單元的小章節關鍵詞理解和擴展記憶的學習方法。在《生活與哲學》這門課程里,學生對關鍵詞的把握異常簡單,如下圖就清晰的建立了關鍵詞鏈接起來的整個學科知識點,學生根據關鍵詞對課程有了詳盡的了解,通過關鍵詞引導學生思考回憶知識點,在這里就起到了從學習到復習的整個方法和思路。
三、原理復習法
物質和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等30多個哲學原理構建了《生活與哲學》的整個框架,通過對原理的掌握是學習哲學的重要方法,這也是哲學課目考試慣常的考試重點。學生具體的理解原理的內容,按照原理的分類了解哲學的整個脈絡和思路,從而學好高中《生活哲學》這門課程。
四、利用熱點材料進行問題探究和分析歸納法
這是通過對時事熱點的主動分析方法,是通過學生對具體材料運用哲學的方法分析理解,提高學生運用哲學思想的習慣,同時幫助他們養成哲學的思維習慣,將來源于生活的哲學應用于生活,從而輕易在考試中取勝。發現生活里的哲學,學習和應用應有效結合。
為什么有《教師法》沒有《學生法》?為什么國學熱?我們失去了,我們的教育忘了本,所以速食文化應運而生;第一:舍本逐末,對外來文化激勵表彰,躍躍欲試,英語四級六級八級,卻看不懂古漢語。哪個國家的歷史文化有中國深厚經典,有中國人的直接、豪爽、血腥。韓非說法治的時候,西方發達國家還給我們納歲幣著,當時他們的名字還叫蠻夷、異族。莊周夢蝶 《逍遙游》 一輩子學一點點莊子的瀟灑,你活得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怡然自得。孔子說“賢者,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活著,追求什么舒服而已。第二:過分的注重全面發展,培養不出來高精尖人才,領頭羊迷失了方向——沒有絕對的對、錯,這是辯證法。聰明的人最早聞到變質的氣息。SARS好多人發了財,口罩,大蒜,體溫計;汶川地震的時候有照片拍到有人在廢墟里撿破爛,他們有兩種人,第一種生活所迫;第二種想發國難財,我覺得很合理,他自己愿意冒險,去追求他的利益也不犯法,為什么要譴責,這樣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什么要鄙視。
哲學來源于對生活的思考,神秘的錯誤觀念是學生對其本質的模糊接觸造成,對《生活與哲學》的教授,正確的方法,才能夠幫助學生更準確地了解哲學的本源,從而使學生發現哲學對生活真切的解析和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溫和的指引,知識在這個時候才能成為學習的欲望,考試當然迎刃而解。無論是應試還是學習,《生活與哲學》都是很好的方法論啟蒙。
【參考文獻】
[1]盧邦柱. 高中生活與哲學原理課教學存在問題的成因與對策[J]. 教育導刊,2010(01).
【關鍵詞】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
科學的理論思維對一個民族的發展非常重要。中華民族的振興需要的理論依據是哲學。因此在教育中貫穿哲學非常重要。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無法對哲學理論課產生興趣,對哲學原理的掌握是非常零散的,無法整體了解和把握哲學。哲學理論課無法發揮對學生心靈啟迪的作用,也無法讓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無法對學生的行為進行規范。面對這種現狀,教師需要改革教學模式,加強對哲學的改革和創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一、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1.灌輸性的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主體地位持忽視態度,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傳統教學模式下,課堂只是一個舞臺,教學這一過程的導演是教師。學生的地位是道具和觀眾,學生只和教師的表演相互配合。這樣教學過程實際上圍繞的是教師的教,對學生的學習持忽視態度,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并沒有很好的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課堂上,學生只是機械記憶基本內容,教師不顧學生的感受,照本宣科給學生灌輸知識。
2.輕視學生的實踐
在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非常重視,對實踐不重視。哲學的基本特征就是實踐性。哲學的重要來源就是實踐,在實踐中發展和檢驗哲學。此外,哲學重視結合理論和實踐,強調理論要付諸實踐。大學生對哲學的學習,掌握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實踐活動進行指導。傳統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習理論知識,缺乏和實踐的緊密聯系。
二、高中政治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以上主要分析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改革措施,加強對哲學的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緊密聯系我國時代的發展,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也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以下主要探析哲學教學改革策略。
1.改革考試方式
加強對教材內容的重視,能夠改革考試方式。哲學是一個可以感悟人生,升華智慧的學科。教育者和學習者都可以通過哲學讓自己變得更加智慧。哲學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哲學家思想,站在中立的立場對各種哲學派思想進行評價,對哲學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進行研究,對哲學中各種范疇的關系進行討論。為了擺脫原來灌輸性和僵化性的教學模式。需要對考試方式進行改革,注重學生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的提升,注重學生理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將課程論文考核形式和通用閉卷結合起來,通過寫作內容,學生可以表達思想和覺悟,教師可以對某位學生該課程的學習狀況進行判斷。
2.充分協調教與學
學生在校學習的關鍵場所是課堂,不能只強調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教師的講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專家的學術講座通過精辟的演講吸引聽課者。教師講解哲學必須建立在自己對哲學的研究上,教師的專業素養要高,授課藝術也要高。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課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要相互協調,對一方的強調和忽視都是不可行的。教師要通過批判的眼光和思維對這些思潮智慧進行研究。學生對哲學的學習要經得起考驗,不會受到各種庸俗事物的干擾,脫離極端束縛的思想,擁有深刻的理性思維和高遠的胸懷。
3.通過合作教學模式開展教學
合作教學模式的展開在教師指導下進行,將分組、合作和探究融為一體,改變了以往學生被動的學習模式,學生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主觀探究學習,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學生首先要建立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再對資料進行收集,分工合作,得出結論,再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驗證結論。教師可以直接給出各小組論題,學生可以自由選擇論題,加強小組之間的分工合作,學生可以走上講臺和全班同學分享學習成果。這樣可以幫助學生,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提升,同時也能使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合作意識增強。
4.通過自主探究模式開展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開展自主探究模式,要對學生加強引導,學生可以圍繞特定主體自主學習和探究。自主探究模式要按照問題的提出,資料的搜集,資料的分析,得出結論和對結論的驗證等方面進行。通常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主題,在課后學生可以搜集資料,再對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和分析,從而得出結論。在課堂上全班學生討論后,可以得到較全面的結論,對學生獨立思考,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進行培養,提升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綜上所述,文章主要分析傳統哲學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探析哲學改革的科學策略。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對哲學教學水平的提升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孫民.我國高校哲學教學改革芻議[J].海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33-138.
[2]李凌云.哲學教學改革新探[J].改革與開放,2011(8):166-167.
[關鍵詞]政治創設情境課堂效率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6)280070
在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政治課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筆者認為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要把握情境創設的“度”
不少學生反映思想政治課堂上教師照本宣科、語言平淡、語調平直,很難激發學習興趣。在教學過程中,高中政治教師應認真研究教學內容,積極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重大時政熱點、新穎的命題考點,精心設計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教學情境。
高中政治課堂設計不能為了情境而情境,不能認為每一個知識點必須對應一個情境,而是應科學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綜合歸納知識點的聯系、銜接。在此,筆者列舉必修四《創新意識與辯證否定》中采用的教學情境。該課主要講授辯證否定觀的知識點,通過手機發展這個教學情境貫穿整個教學,一例多鏡,以2分鐘的手機發展視頻導出,綜合設置了三個探究活動。
筆者在講解辯證否定觀的內涵時,設置了第一個探究活動:手機之過去。通過探究上世紀80年代移動電話的發展過程,如最初的摩托羅拉3200既笨重價格又昂貴,引導學生討論在當時“大哥大”有哪些優點和缺點,接著總結出辯證否定的含義。
在講述辯證否定的實質時,設置了第二個探究活動:手機之發展。從傳統手機到視頻4G手機的發展,引導學生討論:“大哥大”被淘汰是否意味著對它全盤否定了?從手機的發展歷程看,它們有哪些“”與“不變”?這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哪些哲學道理?通過三個問題的分組討論,得出揚棄這個辯證否定觀的實質。
在講述辯證否定的創新意識時,設置了第三個探究活動:手機之未來。學生暢想未來手機可能有哪些功能,如何創造出人們喜歡的手機,引導學生得出樹立創新意識的方法論要求。
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在現代教育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多媒體、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了教學課堂,其表現為形象直觀、動靜結合、靈活便捷。下面筆者結合實際工作談談如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促進課堂有效教學。
1.正確制作課件,防止現代化“灌輸”。筆者在講授必修二第八課《走進國際社會》后,經過反思發現課堂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課件制作太面面俱到,每個知識點都有材料、圖片素材佐證,PPT近40張,淡化了重點,教學過程成了課件放映的過程。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教師在制作課件時要精選情境,小開口、低起點,切忌高大上、假大空的素材,一定要突出重點,適當取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可以掌握的不重點介紹,學生通過講解仍然無法掌握的知識可以大膽放棄,課堂教學應堅持小而精,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有效使用網絡交互教學模式。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進步,特別是本地區中小學教室已全面覆蓋交互一體機,網絡交互模式一定會成為一種主流教學模式得到廣泛的運用,這也必將提高思想政治課堂對學生的吸引力。筆者在講授必修一第6課《儲蓄存款和商業銀行》時采用了多媒體網絡交互模式。自制的網頁課件,以網站形式在網絡上,學生在引導下瀏覽預設網頁,探究檢索,彌補了教材中相關金融知識的滯后。這樣學生既自主構建了知識體系,又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并解決了新的問題。網絡交互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模式無法替代的優勢。
3.強化課堂教學信息量。網絡教學集聲音、視頻、圖像、動畫等內容為一體,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又可以把難懂枯燥的理論特別是哲學原理和經濟學基礎概念變得形象、具體、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和消化吸收。我校在推進此項工作時,專門為教師備課注冊了中學學科網會員、金太陽教學資源網會員以及百度網盤、江蘇高考信息郵箱等信息資源。筆者在講授必修三《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一課時,利用周杰倫的歌曲《青花瓷》導入,并配以青花瓷圖片,從青花瓷的各個角度導出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原則等知識點。
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
一、“問”是“動”的前提
“動”往往以“問”為引領、為前提。課堂教學通過一系列問題的提出、分析、討論和解決來體現“動”,使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始終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以及積極參與活動的熱情,以實現教學的預設與生成。但不是只要有“問”就一定能“動”起來。一石能否激起千層浪,這就涉及到“問”的有效性問題。
根據以往的教學體會,我覺得“問”的難點在于設置什么樣的情景,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怎樣提出這些問題等。要解決好以上問題,在“問”的創設上要注意以下原則:
1.了解學情,從實際出發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進入學習情境中的”“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問題設置要能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言,否則在教學實踐中就難以真正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無法達到預設效果。如:在教學《哲學生活》“關于世界觀的學說”這一內容時,可以設置以下問題:有人說:汶川地震是因奧運圣火上珠峰驚醒了神靈,你信嗎?人的命運是由上天注定對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自學教材,由于以上問題是從學生的思想狀況、認知水平入手,從生活實際出發,它既調動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又引導學生去體驗和理解“世界觀人人都有,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統一的”這一對他們來說相對陌生而深奧的哲學原理。
2.層層相扣,突破重難點
在創設問題上始終不忘使命一問題的設置要使本課的重難點得以解決。如一觀摩課《經濟生活》的“股票、債券和保險”這。一內容時,教師不僅能充分了解學情,投生所好,以《家有兒女》這一受中小學生特別喜愛的電視劇為題材,為這一家人的生活編排上教學所需的內容與情境。
劇情一:夏東海投資股票虧損嚴重。劉星:老爸,你真倒霉,我同學的爸爸炒股賺了大錢都去開股東大會啦。夏雨:老爸,你買到爛股,就該退還給公司。夏雪:難怪科學家牛頓炒股虧了兩萬英鎊后,感慨地說“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跡,卻預料不到人們的瘋狂?!眲∏槎簞⒚坊丶液蠼o夏東海提出要把剩下的錢買債券。問:劉梅這一建議是否有道理?展開討論。劇情三:晚上夏東??磮蠹埌l現劉翔有一個億的人身保險。討論要給孩子買保險。從劇情到問題的創設上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還做到層層相扣,使課本的重難點得以有效解決。
3.利用探究,有所取舍
新版思想政治課教材增加了大量的與生活聯系極為密切的新材料、新信息,并且注重知識的產生過程,注重學生主體探究能力的培養,增設了綜合探究內容,為學生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梢娊滩谋旧斫o了老師很多有用的素材,我們大部分時間很難做到完全撇開教材去創設問題,因此有效利用好教材本身的資源也是很好的選擇。
二、“動”以“問”為核心
問題互動式教學追求的是在互動中不僅有效解決教學疑難問題而且能推動學生創造性的學習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增強師生情感交融,發揮教與學的兩個積極性。這一目標的實現是要依賴于學生的“動”是否圍繞“問”而展開的。否則就是一種“假動”,無益于課堂問題的真正解決,不能很好地落實教學三維目標。當然,這種“動”可以是顯式互動也可表現為隱性互動?!帮@式互動”即從課堂上熱烈的氣氛就可以看出,學生都已經在老師的帶動下“動”了起來。如熱烈地討論、爭辯、踴躍發言等等;“隱性互動”則是表面上看起來課堂氛圍不很熱烈,但學生可能都在認真地思考問題或組織語言……這實際上也是一種“動”,只不過不容易被覺察到。在這里我們注意到,不管是生生互動、師生互動還是生本互動都是以“問”為核心,在“動”中解決一系列預設的“問”以實現教學目標。
1.把握好“放”與“收”的關系
郭思樂教授認為:“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本位……教育是為學生服務的……”的確,新時期的教育需要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思路。教學既然是師生共同探討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如何使學生學會分析和解決問題,是教師“教”的真正目的。因此,當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學習時,一定要大膽放手給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但是,教師一定要注意把學生偏離“問”這一核心的“動”收回來。
2.把握好“創新”與“適用”的關系
“動”的過程強調師生之間雙向溝通與交流,因此教師總想在溝通交流的方式上標新立異、別出心裁、力求出“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在互動的方式上做了許多創新如小組合作探究、小組辯論、表演小品、演繹劇情、網絡群聊等。但再好、再新穎的方式都要始終記住它是為內容服務的。因此,“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方式的選擇上一定要因教學內容、學生情況等不同而進行選擇,這樣的互動才能深入學生、融入學生,才能真正把教學內容與學情有機結合起來,以有效解決“問”。
3.把握好“主導”和“主體”的關系
哲學認為,教與學的矛盾是教學過程的基本矛盾。這個矛盾解決得好與不好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起主導作用,學生處于主體地位,這二者是辯證統一的。學生的主體性是在老師的引導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在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積極性的同時一定注意進行正面引導教育,因為政治教學課堂互動的問題大都是生活中我們常遇到的問題。如政治腐敗問題、就業問題、醫改問題等,而學生因年齡和認知水平的有限看問題往往比較偏激、不全面看問題、鉆牛角尖。那么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就要真正起到了“引領者”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了正面引導,客觀而全面地看待認識社會現象。這是我們人民教師應有的責任與義務。
三、“問”與“動”相交融
問題互動式教學的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問題的引領下通過互動解決問題,而在解決已有的問題過程中碰撞了學生思維火花并產生新的問題,使已有問題得到進一步的深化和提升,即“問”中有“動”,“動”中產生新“問”。這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活躍了學生思維,也考驗了教師的應變能力和專業素養。比如:在《政治生活》的“處理民族關系原則”這一內容地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課堂探討活動內容是:“我們福建省給少數民族高考考生加20分,這是否違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這一問題的拋出學生討論熱烈,眾說紛紜。在小組代表發言中有一小組的觀點認為給少數民族加分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還有一小組認為是否全國各省都是給少數民族高考考加20分?可見學生在老師提出的“問”中進行了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學生又在“動”中產生許多新的“疑問”。此時就考驗教師專業功底或備課是否充分了。教師首先要對“變相歧視”這一有所偏頗的觀點進行引導,對加分政策加以補充。并列舉廣東、浙江等省份的實際加以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正確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