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銀行發展階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銀行發展階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銀行發展階段

    第1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新農村 村鎮銀行 發展對策

    一、村鎮銀行概念和興起原因

    (一)村鎮銀行概念

    銀監會的《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中對村鎮銀行概念作了界定,村鎮銀行是指經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依據有關法律、法規批準,由境內外金融機構、境內非金融機構企業法人、境內自然人出資,在農村地區設立的主要為當地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金融服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二)村鎮銀行興起原因

    現在國家正大力推行新農村建設計劃。在此過程中,農村生產方式和農業產業結構都將發生重大轉變,需要增加對農村固定資產的投資,因此農村金融市場將獲得較大發展。

    但是現有的農村金融市場存在以下兩個問題:一是流向農村的固定投資數額較少。2010年,農、林、牧、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到了3966億元,同比增長18.2%,只占了2010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1.6%,大部分固定投資都流向了城市。二是原有金融機構貸款審批要求高,一般農戶很難借到款項。

    在此情況下,國家扶持發展村鎮銀行就可以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吸收農村區域存款,用于新農村建設投資;二是發揮自身優勢,為農戶提供差異化的信貸方案,支持正常的農業生產。自2006年,銀監會出臺《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來,村鎮銀行發展勢頭不減,截至2010年底全國開設的村鎮銀行的數量達到了349家。

    二、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問題

    雖然村鎮銀行發展形勢不錯,根據銀監會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2009―2011年總體工作安排》,計劃在2011年底全國設立1027家村鎮銀行,但計劃和現實之間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差距,造成這種情況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缺乏政策扶持

    現在各級地方政府沒有系統地出臺對村鎮銀行的扶持政策,村鎮銀行相較于農村信用社在稅費減免、財政支持和農貸貼息上都缺乏優惠政策。目前,村鎮銀行在資金規模、團隊建設和產品創新能力上都與農村信用社有較大差距,而且農村信用社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也優于村鎮銀行,顯然不利于營造一個良好的競爭氛圍。這種差異化的扶持政策,也將進一步削弱村鎮銀行支持新農村建設的能力,某種程度上背離了開辦村鎮銀行的初衷。

    (二)團隊建設不足

    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時間較短,還處于探索階段,需要一批在金融方面擁有專業技能和操作經驗的人才。《意見》中對村鎮銀行從業人員的要求并不高,但村鎮銀行在人員的薪酬待遇方面還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導致招聘不到相應的人才。現階段村鎮銀行并不能提供更為優越的條件吸引這些從業人員,最后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那些經驗不足、業務水平較低的從業人員,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

    (三)產品缺乏創新

    目前,開展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業務的村鎮銀行數量還不多,絕大多數村鎮銀行在仍采用傳統金融機構的貸款方式,導致農戶在村鎮銀行貸款的意愿不高。雖然農業生產具有較強的周期性和不確定性,很容易受到自然災害的影響,為村鎮銀行帶來較大的經營風險,但有些村鎮銀行在風險防范上呈現出過度敏感的情況。個別銀行在辦理貸款業務時,在已有住房抵押的情況下,還需要擔保人擔保,既增加了銀行和借款人之間的交易成本,又引起借款人的反感,導致優質客戶流失,不利于信貸業務的開展。并且,村鎮銀行在信貸管理方式上也存在問題,審批模式陳舊,仍沿用過去的運作模式,審批權集中于貸審會,使得審批流程繁瑣而無效率。

    (四)缺乏農戶信任

    村鎮銀行還是一個新生事物,農戶接受和認可村鎮銀行還需要一定的時間。現在,大部分農戶比較信任傳統的商業銀行和信用社,對村鎮銀行始終抱有觀望和不信任的態度,對于到村鎮銀行存貸款還持有排斥的心態,導致村鎮銀行業務發展緩慢。村鎮銀行要想改變農戶的看法,提高自己的美譽度,就必須做好正面宣傳工作。雖然,媒體對村鎮銀行有過正面宣傳,村鎮銀行也使用各種渠道宣傳自己,但是農村地區主要的信息來源并不是報刊,這些宣傳工作能起到的作用也十分有限。

    (五)營業網點較少

    就現階段情況來看,絕大部分村鎮銀行只有1-2家營業網點,因為營業網點較少,所以村鎮銀行不能形成區域優勢,無法發展和壯大自身力量,更不利于客戶辦理金融業務,導致客戶滿意度低。網點少,還會降低村鎮銀行吸收存款的能力,資金規模不大又會影響信貸業務的擴展,最后陷入無法擴張的怪圈。究其原因,也是由于村鎮銀行缺乏政策扶持、團隊建設不足、產品缺乏創新和缺乏農戶信任等一系列問題造成的。

    三、我國村鎮銀行的發展對策

    (一)尋求政府政策支持

    村鎮銀行應積極向政府呼吁相關政策的支持,同樣作為服務新農村建設的金融機構,也應該享有同農村信用社相同的優惠政策。不僅如此,地方政府應重視村鎮銀行的建設工作,根據自身區域的發展現狀,為村鎮銀行爭取各類優惠措施,例如鼓勵相關行政、事業單位到村鎮銀行開設賬戶,提高村鎮銀行的存款規模和影響力。

    (二)加強團隊建設工作

    為扭轉人才匱乏的局勢,村鎮銀行必須加強團隊建設工作,努力做好人員的招聘和培養工作。一是提供相應的優厚條件,引進一批擁有豐富的銀行從業經驗的工作人員,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員工的整體素質。二是推行人才儲備計劃,與相關大專院校建立良好的關系,定向招聘會計、金融等相關專業的畢業生,做好人才儲備工作。三是加強員工培訓工作,培訓內容包括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訓,力爭建立一支業務優良、品德優秀的復合型團隊。

    (三)提高產品創新能力

    村鎮銀行要想充分發揮自身的競爭優勢,必須提高產品創新能力。一是對農戶開展市場調研活動。為明確農戶的真實需求,信貸人員必須到農戶家中進行深入的市場調研工作,通過面對面的交流,雙方能夠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信貸人員既能切實掌握農戶的真實需求,根據農戶的不同制定差異化的信貸營銷方案,又能避免因為信貸擴張而帶來的風險。二是根據市場調研結果,開發各類信貸產品。村鎮銀行必須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的特點,開發各類小額信用貸款業務,解決農戶因農業生產周期問題帶來的資金短缺問題;根據農村抵押品少的特點,建立農戶聯保貸款模式,進一步降低經營風險。三是村鎮銀行也須盡量簡化貸款的審批流程,下放貸款的審批權,減少各個環節上的時間,提高審批效率,提高農戶存貸款積極性。

    (四)提高自身的公信力

    村鎮銀行要提高自身的公信力,打消農戶的憂慮,必須做好形象宣傳工作。一是引導各類新聞媒體,為村鎮銀行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輿論。特別是引導當地媒體,因為現階段村鎮銀行發展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特點,只是局限于特定區域,客戶群也集中于此。村鎮銀行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報紙和電視臺,加大對村鎮銀行的正面宣傳力度,讓社會公眾了解和認可村鎮銀行。二是加強與各村委組織的聯系,落實各村莊內部的宣傳工作。村鎮銀行可以通過各村委組織學習村鎮銀行的相關材料,打消農戶心中的焦慮;同時還可以運用村委的廣播宣傳村鎮銀行的各項業務。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村鎮銀行的社會公信力,增強公眾的存貸款信心,通過擴大儲蓄人群,壯大資金實力,為我國新農村建設發展奠定資金基礎。

    (五)提高網點拓展能力

    前文已述,現在村鎮銀行營業網點少,服務范圍小,導致客戶滿意度低,村鎮銀行各方面競爭力都不足。而網點拓展能力的不足是由綜合因素造成的。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村鎮銀行應該努力從尋求政府支持、加強團隊建設、提高產品創新能力和提高自身公信力上下苦功。在運營好單個營業點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運營管理能力,加強銀行信息化建設,往周邊村鎮延伸,擴大營業輻射半徑,提高自身影響力。改變農戶對村鎮銀行的原有觀念,增強他們存貸款意愿,增強自身的生存空間,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現狀。

    參考文獻:

    [1]卓武揚,黃小寧.再論村鎮銀行發展的法律保障與政策

    支持[J].農業經濟,2009(7).

    [2]田穎莉,賈澤嘯.村鎮銀行發展面臨的困難和對策――

    對某村鎮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調查[J].廣東農業科學,

    2009(8).

    [3]陳躍雪,孫塔章,趙生軍.促進我國村鎮銀行發展的稅

    收政策著力點[J].稅制研究,2009(11).

    [4]單云霞,陳亭.村鎮銀行發展研究――以宜興陽羨村鎮

    銀行為例[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4).

    [5]張海林.關于村鎮銀行發展的若干思考[J].浙江金融,

    2010(4).

    [6]銀監會.村鎮銀行管理暫行規定.2011-2-17.

    [7]銀監會.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11-3-18.

    第2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中小銀行;發展;優勢

    [中圖分類號]F8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12)7-0013-02

    一、加強金融產品的創新

    1.中小銀行可以引入貸款選擇權

    盡管中小企業的經營業績相對不穩定、貸款風險較大,但是中小企業具有很好的成長潛力。因此,中小銀行在對中小企業的長期貸款中可以引入選擇權。使銀行在一定時期內可以有權利選擇將對企業的債權轉為股權。這樣銀行就有機會分享企業快速成長所帶來的巨大經濟利益。同時也為銀行保留退出的余地,當企業面臨經營困難時銀行可以選擇作為債權人,不必承擔或較少的承擔企業的損失。

    2.中小銀行可以靈活的運用資金定價手段

    中小企業對資金的需求呈現出數額少、時間短、頻率高的特點。銀行可以根據各家企業的不同經營狀況,資金需求特點靈活的運用資金定價手段覆蓋貸款的風險。

    3.中小銀行可以與保險公司加強合作

    中小銀行可以將自己的融資業務與保險公司的信用保險業務相結合,通過利用保險公司分擔風險的優勢擴大企業的融資能力。例如,銀行憑借保單、交易單據、賠款轉讓協議等為企業提供貿易融資。

    4.中小銀行可以向中小企業提供綜合的金融服務

    中小銀行可以將自己的各種不同的業務(例如,信貸業務、資金結算業務、理財業務、網上銀行業務等)結合起來,向中小企業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

    二、注意結合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的特征

    中小企業的發展包括四個階段:起步階段、發展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中小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由于其經營目標,資產狀況的不同,對資金的需求也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中小銀行應善于發現有成長潛力的中小企業。根據這些企業在不同階段的資金需求,選擇適合的介入時間,為企業提供量身定制的金融產品,幫助企業做大做強。

    1.起步階段

    在此階段,由于企業剛剛成立時間不長,常常缺乏作為抵押和擔保的資產,再加上管理水平較低,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風險大,信用評級低。在此階段,企業需要的往往是資本性資金的投入。

    2.發展階段

    在此階段,企業經過初期階段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各項指標與成立初期相比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正是商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大展拳腳的最好階段。此階段的企業已經具備了成為銀行優質客戶的潛力。銀行可以在此階段與企業建立良好的信用關系,使企業成為銀行的忠實客戶。

    3.成熟階段

    處于成熟階段的企業已經成為各家銀行爭相搶奪的對象。此階段的企業已經逐步發展成熟,經營業績穩定,但對于信貸資金的需求卻已經相對減弱。企業在此階段的目標是做大做強,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這時銀行往往需要向企業提供營銷信貸以及向企業和企業的顧客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為滿足這類企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就需要銀行擴展其服務范圍,提升其服務質量,爭取與企業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

    4.衰退階段

    此階段的企業已經面臨倒閉的危險。一旦企業破產,貸款無法收回,銀行將會面臨較大的損失。因此,銀行在對此類企業提供貸款時必須謹慎。

    三、加強風險管理

    中小銀行所面臨的風險主要分為四類:經營風險、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其他風險(具體包括: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法律風險等)。中小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所面臨的主要是信用風險。由于中小企業資產規模小,抵御外界沖擊的能力較弱,經營業績不穩定。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常常面臨著比大公司大項目更大的風險。一旦企業發生經營困難甚至是倒閉,銀行將無法收回貸款。此外,這些企業通常都是由一個或少數幾個人控制的,當企業發生經營困難時,就很容易發生資金抽逃的現象,使得對外借款的歸還得不到保障。因此,中小銀行

    在制定靈活的貸款政策的同時,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防范和化解機制,避免遭受巨大的損失。

    1.堅持將風險分散化

    銀行對每一個中小企業貸款都面臨著較大的風險,但是銀行可以運用分散化原則,對沖每一筆貸款的個體風險。盡管中小銀行的經營范圍往往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不像大型商業銀行那樣經營網點分散在全國各地,但是,中小銀行可以通過選擇不同行業的貸款客戶、發放不同期限的貸款等方式有效的規避非系統性風險。此外,中小銀行應確保其資金并非來源于少數客戶,在存款的期限和存款來源上進行合理的分配。同時根據自身的資產負債情況進行有效的管理,有效的規避那些能對銀行造成較大影響的風險。

    2.建立有效的內部組織結構和風險管理機制

    風險管理對于任何一個金融機構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小銀行與大型的商業銀行相比抵御風險的能力更弱,因此更應該進行有效的風險管理以保證銀行的持續運作。首先,應當突出風險管理部門在銀行的內部治理機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次,風險管理部門應定期對銀行的持續經營能力、風險頭寸和潛在損失等進行有效的評估,并保證銀行的高層對評估的結果做出及時的調整。為保證風險管理的切實落實,銀行必須建立有效反饋機制和治理機制。

    3.重視信用風險的控制

    由于信用風險難以量化、難以控制,銀行在風險管理過程中信用風險的管理一直都是一個難題。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和管理技術的不斷成熟,銀行的信用風險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同時,隨著信貸數據的不斷積累和模型構建技術的不斷發展,信用風險量化模型也不斷創新。

    [1]羅正英.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2]王林昌.新型銀企關系的構建[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3]王萌喬.論民營銀行發展的畢要性與策略[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05

    [4]李揚,楊思群.中小企業融資與銀行[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

    [5]郭田勇,李賢文.關系型借貸與中小企業融資的實證分析[J].金融論壇,2006

    第3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2008年下半年,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日益明顯,而廣大中小企業首當其沖。一是國際市場需求大幅下滑;二是中小企業融資困難更加凸顯。2008年11月,中央實行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央在今明兩年投資4萬億擴大國內需求,今年前4個月各銀行信貸增加5.17萬億,國務院了汽車、鋼鐵、石化等十大產業振興綱要,但是廣大中小企業的直接受益很少。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據人民銀行南京分行今年一季度企業家問卷調查顯示,中型企業、小型企業經營狀況景氣指數分別比上季度下降4.75和18個百分點,均跌至2001年以來的最低點。據國家統計局、工信部統計,至2008年末,歇業、停產、倒閉的中小企業占7.5%,城鎮就業壓力增大,2500萬左右農民工返鄉。不僅影響經濟的復蘇,而且直接影響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發展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我國經濟能否真正走出低谷,關鍵是廣大中小企業的活力是否得到完全恢復。

    中小企業融資難,說到底是由于我國現階段的金融市場結構、發育程度、現行金融體制與中小企業多元化融資需求之間的差距太大,破解這個難題的關鍵環節是金融體制創新。鑒于我國現階段的金融體系中,掌管著70萬億金融資產的100多家大中型銀行是絕對主力,銀行貸款是企業融資的主要方式,所以社會各界對中小型商業銀行的體制改革及改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抱有很大的期待。各大中商業銀行首先要轉變觀念,深化體制改革,加大金融產品、組織架構、人員培訓、業務流程方面的創新力度。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要把中小企業貸款專營機構從總行落實到分行、支行,切實落實銀監會提出的“六項機制”。政府部門要加強對各大中型商業銀行轉型工作的指導、監督、檢查,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除了相信商業法則和制度建設的推動力之外,現階段,行政手段的推動作用也是完全必要的。

    小銀行、鄉鎮銀行、社區銀行和廣大中小企業是天然的合作伙伴,相互扶持,共同發展。政府應當大力支持小銀行的發展,降低設立小銀行的審批門檻,降低中小銀行在外地設立分支機構的門檻。

    第4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面對國內經濟快速增長的大環境,我國金融改革與開放在加快速度,這一方面是自身發展戰略需要,也是經濟金融協調發展的必然;但另一方面,則有操之過急的發展策略與規劃的刺激作用,其中包括外部環境的壓力,也包括自身的不理智。筆者認為,目前中國金融產品的過快開發并不符合中國目前的國情。

    中國仍處于產品資源的財富積累階段

    從發展的階段來看,發達國家經濟經歷了經濟實力和金融規模的快速積累,金融財富已經達到創新階段,經濟金融規模不僅具備實力,更具有影響力。他們的發展是在創新的階段,其資本循環是以財富創造財富。反之,很多發展中國家是在經濟金融起步或發展的中間階段,其資本循環處于財富積累之中,并沒有形成資本創造財富,而是簡單產品資源的財富積累,與發達國家相比具有明顯的階段背景差異。

    就以我國與美國的差別看,我國經濟模式為供給型,經濟模式是資金積累、財富積累、實力積累,是“掙錢”的模式。而美國是需求經濟模式,經濟模式結果是擴張財富、投資消費財富、強化財富實力,是“花錢”擴大經濟規模的模式,兩者之間發展階段和背景的差別巨大。簡單比喻,發達國家經濟金融發展階段已經由爬樓梯轉為坐電梯,經濟實力與金融規模已經從產品轉為財富效應,發展階段已經轉入高層次、高水平和高階段,更突出創新;發展中國家則處于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爬樓梯起步或中間階段。發達國家可以借鑒已經走過的階段和經驗教訓有針對性地采取對策,在為自己“制造”從發展中國家撈錢的機會的同時,也“制造”了風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就與泰國等新興市場國家過急、過快開放資本賬戶有關。這導致外資流入速度和幅度擴大,短期資金比例過高,而泰國經濟實力或金融規模并沒有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進而在金融發生問題時難以應對,最終演變為金融危機。因此,發展中國家面對發達國家的壓力或競爭,應該理性看待兩者之間的差別。

    人民幣的升值預期并不理智

    目前,國內銀行金融機構高漲的產品設計與規劃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與心理。在人民幣升值的預期下,大量國際熱錢涌入中國境內,中國金融機構也加緊開發新產品滿足這種需求,同時也吸收了大量國內熱錢。金融產品的快速開發、國內外資本的大量吸納都成為推動基金價格上漲、推高股市的重要因素。

    然而,人民幣升值的這種預期并不理智。2003年以來,中國整體經濟態勢逐漸走高,經濟增長速度由一位數上升到兩位數,世界經濟水平排位從第五位上升到第四位。外匯儲備達到世界第一,超過日本達到1萬億美元。同時,貿易順差不斷增加,2006年達到1700多億美元等等。這些都成為人民幣升值加快的最主要因素。但是國內外只注意我國經濟發展的成績,卻忽略或淡化了我國面臨的巨大困難與壓力。貨幣貶值或升值對經濟的影響或支持是顯而易見的,美國經濟從美元貶值中獲得的收益十分明顯。可以說,中國經濟增長對人民幣升值的表面化支持是不可持續的。

    從我國匯率機制改革變化以及價格組合角度看,我國匯率機制已經從單一盯住美元轉變為參考一籃子貨幣。然而,市場操作和關注仍停留在對美元的單一聚焦上。從人民幣匯率實際組合看,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雖然升值,但人民幣兌歐元、日元匯率則有升有降。在人民幣價格升值趨勢以及投機因素的主導下,很多人似乎認為人民幣升值符合我國國情和貨幣國際化趨勢。對人民幣匯率合理區間在哪里,價值水平基點在哪里等問題,我們缺乏基礎討論。事實上,市場應較為理性地選擇投資方向與品種,而非盲目追求和單一預期人民幣升值趨勢。不難預測,一旦人民幣升值趨勢停止,國際熱錢很可能撤離國內金融市場,從而引發基金以及股市的價格下跌,甚或是更嚴重的金融風險。

    金融產品利潤大部分被外資拿走

    面對激烈的國際金融競爭,我國銀行金融機構產品效率遠低于國際同行,可以用“量大質低”來概括。在國內媒體根據普通投資者和專家意見評選出的“2006年度理財產品”中,除外資銀行尚未允許涉及的業務領域之外(如信用卡,人民幣理財等),在外幣理財產品、基金產品、保險產品中,外資或合資銀行金融機構具有絕對優勢與利潤。

    發達國家是一個市場規則的制定者,也是經濟金融模式和經濟體板塊的推行者,發展中國家基本上是規則的執行者,某種程度上也在參與一些規則的制定,但是這種參與是非常有限的,或是非常不公平的。此外,發達國家經濟經歷了早期經濟積累之后發展為成熟經濟,發展模塊已經從傳統行業轉向新興行業,高科技的含量已經大大領先于基礎產業;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基礎還是在傳統和新興之間兼顧,更多的在傳統的發展上,因此這個層面給資本市場、金融產品市場帶來的推力和利潤是完全不一樣的。

    由于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一個十分明顯的結果就是外資在產品設計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而我國銀行基本屬于基礎和模仿階段,一個初級發展、簡單模仿乃至單純接受的階段。對于我國金融機構而言,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金融創新。在設計、研發與股指、基金等產品方面,外資占主導地位,我國金融機構則十分被動、低效與“乏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國銀行多數只能靠代銷賺取少部分的傭金,而相當豐厚的利潤都被外資銀行占有。據瑞銀統計,目前國際各大銀行的利潤大概50%來自于理財服務等收費類項目,對于我國銀行而言,這部分收費類項目的收入只占到全部利潤的10%~15%,其利潤仍主要靠存貸利差。

    第5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通信科技的進步及商業模式的更新為移動金融的發展打開了全新的局面,移動金融作為一個新型的融合產業,正吸引著大波金融企業、通信企業、互聯網企業等加入到這一個市場,分一瓢羹。移動金融不僅可以利用無線網絡的優勢,為用戶提供安全便捷、豐富多彩的產品和服務,而且還能夠滿足用戶個性化的需求,滿足各個利益相關者的發展訴求,為整個移動金融產業鏈創造增值服務。

    無線網絡的普及,移動終端的更新換代,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處理技術的發展,為移動金融拉出了縱向整合的帷幕,開始了新一輪以智能化、平臺化、服務化去中介化為核心的市場革新。移動金融業態的崛起,必將帶領傳統金融模式向智能信息化與移動網絡化并重的新模式轉型。

    二、移動金融及其特點

    移動金融是指采用移動終端、無線網絡及移動通訊技術,結合云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社交網絡等移動互聯應用的運營理念和營銷策略,對外提供金融產品、服務及其他增值業務的金融服務業態。

    根據移動金融模式承載的技術和本身產業特色來看,其特征可歸納為:

    第一,數字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是移動金融得以運轉的技術工具,每一個金融數據都是代表著一筆實在的金融交易。移動金融將線下的金融服務搬上移動網絡平臺,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節約交易成本。

    第二,網絡化,移動金融業務依賴于移動網絡技術,有著網絡經濟的一般發展規律,因而產生網絡效應與外部性、經濟規模性及編輯收益遞增等特征。

    第三,創新性,移動金融是經濟與科技發展、金融數字化信息化的產物,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為中心,提升客戶體驗為目標,其發展與社會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服務智能化、柔性化,必須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動創新發展。

    第四,橫向跨越,移動金融涉及多個產業,產業相關性強,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從電信業或是金融業衍生出來的,而是要將其看做一個新型產業,一個綜合多行業的產業鏈,相比于傳統產業,移動金融產業鏈科技含量更高,產業附加值更大。

    三、移動金融在國際的發展歷程

    (一)移動金融萌芽階段

    移動金融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隨著GSM的應用,用戶通過銀行賬戶直接在互聯網上或者移動互聯網上向600家商店支付貨款,只是簡單的輸入用戶名、密碼還有TAN就可以完成交易了,這是一種基于SSL(加密套接字層協議)的解決方案,就是移動支付的雛形。1984年芬蘭用戶就開始使用這種付款方式,這也是線上銀行首次被引入市場。

    (二)移動金融普及階段

    1992年,芬蘭Merita銀行率先推出移動銀行業務,允許客戶通過GSM網絡支付賬單,1997年開始,英國Barclay銀行與Cellnet進行了關于移動銀行業務的合作。用戶在一部特殊的手機上撥“Barclay”鍵,就會受到一份簡短的銀行聲明,用于檢查信用卡額度、余額。隨后又開通利用短消息檢查賬戶余額及交易等業務。到1999年,有94%的歐洲銀行提供了在線銀行業務。

    (三)移動金融快速發展階段

    20世紀末,WAP手機的問世,給移動金融帶來了新的創新點,移動銀行業務開始從短消息向WAP轉變。Meritu在結束了與諾基亞合作的8個月試驗期后,在1999年10月推出了商用WAP銀行業務。IBM與某銀行在2000年的第一季度推出基于WAP的移動銀行業務。1999年8月,法國電信開始移動網購物的Tti Achat業務,采用帶有智能卡識讀器的摩托羅拉話機,用戶使用這種話機通過Cartes Bancaires(CB)公司付款。用戶將自己的CB傳輸到一家參與業務的銀行,銀行為用戶的移動電話提供一個虛擬的錢包,可支付所有移動商務交易的費用。

    (四)移動金融百花齊放階段

    在美國,移動用戶越來越將手機視為全方位生活管理的核心,人們對財務管理的靈活性、控制力、可用性和安全性的需求也日益提高,位于德克薩斯的USAA銀行利用手機的攝像頭完成對支票的識別和入賬,實現了支票的完全電子化。在英國,英國付款委員會決定,到2018年,將逐步結束使用支票付款,同時積極推動電子、手機等其他付款方式。韓國的三星和LG在全球手機制造商中處于領先地位,韓國主要移動運營商SKT、KTF和LGT技術儲備雄厚、移動設施先進,運營商與商業銀行協作發展手機近場支付。

    移動支付大勢所趨,未來電子付款將朝著無線付款的方向發展,手機銀行模式的發展空間廣闊。其他機構也推出各類移動證券、移動保險、移動理財等,出現了不設立物理網店只在線上的移動證券經紀公司和移動保險超市。

    四、移動金融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早在20世紀90年代,移動通信興起,國內銀行摸索式地推出手機銀行,并開始在一些地區試點開展移動支付業務。

    縱觀我國移動金融的發展情況,大致也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移動金融萌芽階段

    2002年至2004年間,我國移動金融萌芽,該時期主要特點:日本韓國嘗試移動支付模式的成功,激發我國也開始探索著發展相關業務。國內通信運營商開始推出一些移動支付業務,如圖鈴下載等,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但由于技術不成熟加之經驗不足,這些業務在國內發展緩慢。

    (二)移動金融起步階段

    2005~2007年間,技術進步使得移動支付更安全便捷,移動支付所依賴的物理環境持續改進,用戶規模擴大,市場接受程度提升,市場環境越發優越。金融機構開始與移動運營商合作,多角度開展移動金融業務的創新。

    該階段主要特點:1、移動設備和互聯網的普及為移動金融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2、網絡環境與通信環境有所改善;3、金融機構開始與移動運營商合作。

    (三)移動金融發展階段

    2007~2009年間,產業環節和參與主體增多,對移動金融商業模式的探索逐步增加。這一階段,移動金融模式的主導者一直未出現,參與主體的活動范圍和實力較有限,產業合作發展緩慢。客戶體驗差、交易安全性差、信用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突出,但因人們消費需求和商業發展的拉動,移動金融產業規模急速擴大。

    該階段主要特點:1、產業參與主體增多,但定位不清晰,商業模式混亂;2、產業價值鏈不完善,無統一的技術標準,市場發展緩慢;3、信用安全保障問題未得解決,服務不夠豐富,客戶體驗差。

    (四)移動金融繁榮階段

    2009年至今,移動金融市場呈現繁榮狀態,產業鏈各方的實力都有所提高,各主體間的合作加深,移動終端不斷普及,技術標準漸趨統一,監管政策完善,商業模式創新不斷,為移動金融市場注入了更多精彩和活力。

    第6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超額準備金率;支付系統;交易動機;預防動機

    自20世紀30年代金融危機以來,商業銀行??①超額準備金的持有額度逐漸受到貨幣經濟學家和實務界人士的關注,商業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數量可能影響貨幣當局公開市場操作的效果[1]。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變動也將影響提高或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政策效果。為加強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從2006年7月5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幾乎每隔一個月就上調一次法定豐款準備金率。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已從2006年7月5日的8%上升至2008年6月25日的17.5%。但同時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①此處的商業銀行主要指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

    ②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率也在變動,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變動可以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的部分效果被降低的超額準備金需求所抵消。因而在貨幣政策的日常操作中,超額準備金的持有額度也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重要監測指標[2]。

    一、我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總體情況

    我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變動的時間趨勢如圖1所示。從圖1中可以看出:(1)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總體呈逐步降低趨勢,從2001年超過6%,逐步下降到2007年的3%左右。(2)不同類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最低,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次,而農村信用社最高。2001年至2007年,國有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平均數為3.85%,股份制商業銀行為5.75%,農村信用社為6.18%。此外,圖1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社超額準備金率的走勢比較接近。(3)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呈季節性變化,在每年的第四季度較高。在下文中將對我國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需求進行理論和實證分析。

    二、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需求的理論分析

    超額準備金需求分析最初建立在Baumol[3]和Tobin[4]等人的存貨模型基礎上。該模型假設商業銀行持有準備金的目的是為了支付未來的一系列可預見易。超額準備金的持有雖然可能使商業銀行放棄將資金投放在具有較高收益率的債券上,但也減少了將債券轉換為準備金的交易成本。根據存貨模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需求為:??R??d=2cY[]r??b-r??R,其中R??d是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c是每次將債券轉換為準備金的交易成本;Y是預計每年的交易量;r??b是債券利率;r??R是超額準備金的利率。透過存貨模型,我們可以預見:

    (1)隨著金融市

    ①支付系統由有關的金融工具、銀行業務程序,以及確保貨幣流通的銀行同業資金轉撥系統等多個部分組成。中國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主要包括大額實時支付系統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大額實時支付系統是以電子實時處理同城和異地的每筆金額在規定起點以上的大額款項的匯出業務和緊急的小額款項的匯出業務。小額批量支付系統主要處理跨行同城、異地紙質憑證截留的借記支付以及金額在規定起點以下的小金額貸記支付業務。

    支付的賬務處理和支付指令的處理不同步時,對支付系統的某些用戶來說增加了隨機成本,而對另外一些用戶來說則得到了一筆意外收入,這種由于對付款人和收款人非同步記賬所帶來的賬務影響就是通常所說的在途資金。在途資金的一個例子,如付款人通過開戶銀行向交易對手匯劃款項,當其開戶銀行已經扣除該款項,但收款方開戶銀行仍未收到款項,如果此時中央銀行減少了付款人開戶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但遲延增加收款方開戶銀行在中央銀行的存款余額,這屬于中央銀行的貸方在途資金,它減少了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場,特別是其基礎設施——支付系統??①的發展,c將逐漸減少,而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需求也將隨之降低;(2)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r??b-r??R越大,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需求就越小;(3)商業銀行之間若采用凈額結算方式將減少交易量Y,從而降低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

    ??Poole[5]把貨幣市場因素引入到準備金需求模型中,并假設銀行要么通過隔夜市場調整其準備金水平,要么向中央銀行借入資金以彌補準備金不足。Poole[5]模型實際上是解決商業銀行依據利潤最大化原則將流動資金在準備金和隔夜拆借市場之間分配。根據Poole模型,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情況下,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上升,商業銀行將減少持有的超額準備金。

    后續的超額準備金需求模型則考慮了不確定性因素。其中Oliver[6]、Frenkel和Jovanovic[7]、Miller和Orr[8]的模型考慮了商業銀行凈支出具有隨機不確定性,他們認為商業銀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原因不僅僅是交易動機,更重要的是預防支出的不確定性(即預防動機)。在預防動機下,如果客戶提取存款的規模、時間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那么商業銀行應持有較高的超額準備金。需指出的是,由于支付系統的發展,在支付過程中產生在途資金??②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商業銀行預測日終在中央銀行存款余額的能力逐漸增加,這有利于減少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

    三、支付系統發展對超額準備金需求影響的實證分析

    支付系統的發展無論從交易動機還是預防動機來說都將降低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快捷、高效的現代化支付系統,尤其是大額支付系統可使銀行間的貸款交易、存款交易或其他貨幣交易及時結算以縮短資金清算所用時間,減少結算時間的不確定性,且費用較低,進而可提高銀行機構的流動性和刺激貨幣市場的發展。而市場流動性提高以后,銀行系統對中央銀行貨幣的隔夜持有需求量會有所降低。這將推動銀行采用市場導向的超額準備金管理方法,商業銀行調節流動資金的能力將會有所提高,流動性也隨之增強。

    我國的資金清算系統大體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手工聯行系統(Paper-basedNon-localFundsTransferSystems)、電子聯行系統(EiS,TheNationalElectronicInter-bankSysterm)和現代化支付系統(CNAPS,China’sNationalAdvancedPaymentSystem)。其中前兩個階段無法保證匯劃的資金實時入帳。現代化支付系統主要包括大額支付系統(HVPS,HighValuePaymentSystem)和小額批量支付系統(BEPS,BulkElectronicPaymentSystem)兩個業務應用系統。大額支付系統采取逐筆發送支付指令,全額實時清算資金,系統與直接參與者可采取直接連接的方式,實現了從發起行到接收行全過程的自動化處理,實行逐筆發送,實時清算,一筆支付業務不到1分鐘即可到賬。2005年6月大額支付系統順利完成在全國的上線工作;而2006年6月底完成了小額支付系統在全國的推廣應用。

    (一)支付系統發展與平均超額準備金率變動

    表1表明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隨著支付系統的發展正在逐漸降低。如在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前,平均超額準備金率為5.25%;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至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前平均超額準備金率為3.56%;而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后,平均超額準備金率則為3.25%。雖然超額準備金率的降低可能是由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的結果,但即使在中央銀行持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之前,大額支付系統的建立仍顯著降低了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由于中央銀行持續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的起始時間為2006年7月5日,所以表1中的第2階段也是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后而中央銀行持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之前的時段。其間超額準備金率平均下降了32.19%,而國有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則下降了36.3%,可見大額支付系統的發展顯著提高了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水平。

    (二)支付系統發展與超額準備金率方差波動

    從表2中可以發現,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方差,在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前,為1.45‰;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至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前為0.59‰;但在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后上升為0.83‰。對于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后,超額準備金率的方差出現了上升,主要是因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方差由0.95‰上升到了1.59‰所致,股份制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方差增加主要是由于下文將述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的不斷提高和拆借利率在新股申購特別是大盤股申購期間的暴漲引起。總體來說,現代化支付系統尤其是大額支付系統的建成,增加了商業銀行預測日終在中央銀行存款余額的能力,減少了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需求的波動。

    表1支付系統發展階段與超額準備金率變動單位:百分比支付系統

    發展階段[]超額存款

    準備金率[]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

    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第1階段[]5.25[]4.6[]6.96[]5.7第2階段[]3.56[]2.93[]4.18[]7.05[]第3階段[]3.25[]2.32[]4.16[]6.99

    注:(1)表中第1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前;第2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至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前;第3階段為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后。

    (2)表中數據為季度超額準備金率的平均數,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表2支付系統發展階段與超額準備金率方差波動單位:百分比支付系統

    發展階段[]超額存款

    準備金率[]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

    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第1階段[]1.45[]1.3[]2.75[]1.76第2階段[]0.59[]0.58[]0.95[]2.83第3階段[]0.83[]0.4[]1.59[]2.33

    注:(1)表中第1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前;第2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至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前;第3階段為小額支付系統上線后

    (2)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三)支付系統發展與對持有超額準備金成本的敏感程度

    表3為超額準備金率和持有超額準備金機會成本(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之間的相關系數統計。在表3中,只有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國有商業銀行的相關系數通過了顯著性水平測試,且相關系數值由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前的-0.36,變為上線后的-0.68。這表明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國有商業銀行在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較高時,拆出資金比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前多,而在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較低時,拆出資金比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前少。總之,數據表明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后國有商業銀行增強了流動性管理水平。

    表3超額準備金率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相關性統計(一)機會成本[]支付系統

    發展階段[]超額存款

    準備金率[]國有商業

    銀行[]股份制

    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利率差[]階段1[]-0.3

    (0.18)[]-0.36

    (0.16)[]-0.15

    (0.62)[]0.19

    (0.46)利率差[]階段2[]-0.21

    (0.56)[]-0.68

    (0.03)[]0.07

    (0.84)[]0.02

    (0.95)

    注:(1)表中第1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建成前;第2階段指大額支付系統上線后。

    (2)利率差指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

    (3)括號中的數值為上一行相關系數的p值。

    (4)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四、基于交易動機與預防動機的

    超額準備金需求實證分析

    支付系統的發展無論從交易動機還是預防動機上來說都將降低商業銀行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鑒于支付系統發展對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需求的影響已在上文論述,本節不就支付系統發展對超額準備金需求的交易或預防動機影響展開論述。

    (一)交易動機分析

    根據存貨模型,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越大,商業銀行將降低對超額準備金的需求。從表4可看出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越高,商業銀行持有的超額儲備越少,而且商業銀行總體和國有商業銀行在0.01水平上顯著,股份制商業銀行在0.1水平上顯著,農村信用社在0.2水平上顯著。統計數據支持了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越高,商業銀行越不愿意持有超額準備。至于轉換成本c對超額準備金需求的影響已在前文論述。而交易量Y的影響,則在我國第二代支付系統建成,實行一點式接入和賬戶集中管理后可有更顯著的數據支持。

    (二)預防動機分析

    商業銀行資金的充裕程度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持有超額準備的預防動機。如果某商業銀行的資金比較緊張,而同期拆借利率較高,該商業銀行可能會增加超額準備金以預防存款支取的波動。從表5可發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金相對較充裕,一直是回購和拆借市場中資金的凈融出方,而其他商業銀行或金融機構的資金相對較緊張,是主要的資金凈融入方。

    ①Shibor利率的提高和新股申購驗資行主要是工農中建交有密切關系。表4超額準備金率和持有超額準備金的機會成本相關性統計

    (二)機會成本[]超額存款

    準備金率[]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

    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利率差[]-0.54

    (0.00)[]-0.64

    (0.00)[]-0.37

    (0.09)[]0.26

    (0.18)

    注:(1)利率差指同業拆借利率與超額準備金存款利率之差。

    (2)括號中的數值為上一行相關系數的p值。

    (3)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表5金融機構回購和拆借資金融入融出情況統計單位:億元季度[]國有商業銀行

    回購和拆借凈融入[]其他商業銀行

    回購和拆借凈融入[]非銀行金融機構

    回購和拆借凈融入2007-12[]-121608[]-18720[]99232[]2007-09[]-93736[]-11934[]729602007-06[]-52811[]-6340[]424682007-03[]-29807[]784[]222572006-12[]-127925[]46896[]657772006-09[]-88290[]35030[]435562006-06[]-54224[]13275[]35308[]2006-03[]-25823[]6923[]160632005-12[]-91261[]31971[]52629[]2005-09[]-70944[]27321[]389382005-06[]-41014[]16594[]220072005-03[]-14493[]7300[]61022004-12[]-50871[]25743[]23991

    注:(1)負數表示融出,正數表示凈融入、負數表示凈融出。

    (2)數據來源為Wind資訊。在表2中,股份制商業銀行在第3階段超額準備金率的方差較第二階段增加了67.37%;而表1中第3階段超額準備金率的平均值較第2階段僅減少0.02;股份制制商業銀行在第3階段持有的超額準備金率為4.16%,顯著高于國有商業銀行2.32%。股份制商業銀行相對于國有商業銀行盡管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可能占有優勢,但其持有的超額準備金率卻較高。從表5中可知,股份制商業銀行資金并不充裕,我們認為股份制商業銀行為預防如下沖擊而持有較高超額準備金率。一是中央銀行自2006年7月5日起幾乎每隔一個月就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二是2007年,在資本市場異常火爆的同時,貨幣市場每隔一段時間,資金拆借利率就會發生脈沖式的大幅上漲,尤其是在新股申購特別是大盤股申購期間,拆借利率的暴漲現象更為明顯。表6列示了2007年現金申購凍結資金超過1萬億元的新股申購發行日Shibor隔夜利率波動情況,并統計出申購發行日Shibor利率較申購發行前一天平均增加了12.06%。

    (一)貨幣需求的預測應考慮支付系統的發展。現代化支付系統建成之后,商業銀行對中央銀行貨幣的需求會發生變化。支付系統的建立,加上商業銀行自動化程度的提高,使商業銀行能夠用比以前少得多的中央銀行貨幣完成與以前一樣的清算和結算金額。因而,在銀行間資金轉賬系統得到重大改進之后,應對貨幣需求的預測方法和中央銀行的傳統做法作相應的調整。如果中央銀行能準確預測與支付系統操作有關的流出和流入商業銀行的資金量,它就能更好地完成公開市場操作,更好地實現貨幣政策目標,尤其是短期利率目標。

    (二)貨幣信貸調控政策應考慮超額準備金分布的不平衡。我國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存在嚴重的結構性不平衡,其中國有商業銀行的超額準備金率最低,股份制商業銀行其次,而農村信用社最高。對于既肩負宏觀調控又肩負整個金融體系安全的中央銀行來說,在貨幣信貸調控政策的制定中必須考慮此因素,在必要時,改善和擴大現行的差別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政策。

    (三)應努力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我國貨幣政策的透明度正在提高,有許多網站和文件可以讓公眾明確地知道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但是,出人意料的操作也時有發生。增加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可以減少商業銀行由于預防動機而持有的超額準備金水平。

    (四)加強協作監管力度。貨幣政策制定部門應和其他監管部門相配合,加強協作監管力度,如2007年11月底,由于監管部門的規范力度加大,大型商業銀行、部分股份制銀行暫停對券商的信用拆借,導致新股申購期間,同業拆借的利率波幅大幅收窄。這有利于減少商業銀行因為預防動機而持有較多超額準備。

    參考文獻:

    [1]FrostPA.Banks’demandforexcess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805-825.

    [2]戴根有.關于中國貨幣政策的理論與實踐問題[J].金融研究,2000(9):4-15.

    [3]BaumolJ.Thetransactiondemandforcash:aninventorytheoreticapproach[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52,66:545-556.

    [4]TobinJ.Theinterest-elasticityoftransactionsdemandforcash[J].

    ReviewofEconomicStudies,1956,38:241-247.

    [5]mercialbankreservemanagementinastochasticmodel:implicationsformonetarypolicy[J].JournalofFinance,1968,23:769-791.

    [6]OliveraJHG.Thesquare-rootlawofprecautionaryreserves[J].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971,79:1095-1104.

    第7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汽車信貸;風險控制;戰略聯盟

    1 汽車信貸的概述

    1.1 我國汽車信貸的發展階段

    1.1.1 起始階段(1995年-1998年9月)

    中國汽車消費信貸市場的起步較晚,也就是在1995年,當美國福特汽車財務公司派專人來到中國進行汽車信貸市場研究的時候,中國才剛剛開展了汽車消費信貸理論上的探討和業務上的初步實踐。

    1.1.2 發展階段(1998年10月-2001年底)

    央行繼1998年9月出臺《汽車消費貸款管理辦法》之后,1999年4月出又臺了《關于開展個人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至此,汽車信貸業務已成為國有商業銀行改善信貸結構,優化信貸資產質量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國內私人汽車消費逐步升溫,北京、廣州、成都、杭州等城市,私人購車比例已超過50%。

    1.1.3 競爭階段(2002年以后)

    進入2002年,中國汽車信貸市場開始進入競爭階段,其最明顯的表現為:汽車消費信貸市場已經由汽車經銷商之間的競爭、保險公司之間的競爭,上升為銀行之間的競爭,各商業銀行開始重新劃分市場份額,銀行的經營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革,由過去片面強調資金的絕對安全,轉變為追求基于總體規模效益之下的相對資金安全。

    1.1.4 成熟階段(2003年或2004年以后)

    目前,整個中國汽車信貸市場,正在由競爭階段向成熟階段發展,我們認為,衡量中國汽車信貸市場是否進入成熟階段。

    2 汽車信貸的風險

    2.1 風險的主要原因分析

    2.1.1 我國汽車消費信貸風險

    ⑴風險承擔機制相對失效風險承擔主要是為了風險轉嫁,如保險公司和汽車經銷商等機構的加盟和合作。

    ⑵現如今法律不健全,《商業銀行法》和《經濟法》的相關條款也可以為汽車消費信貸業務服務,但是由于針對性不強,無法對借款人進行有效和較全面的行為規范這樣加大了借貸的風險。這樣的借貸盲區只能讓銀行慢慢探索,無法完全放開借貸的深度和寬度。

    2.1.2 汽車消費信貸風險的分類

    2.1.2.1 內部風險

    ⑴政策觀念不強,違規經營造成政策性風險。

    ⑵對內部工作人員管理教育不嚴,引起內部人員操作風險。

    ⑶貸前的調查不是和貸后的管理不到位造成操作風險。

    2.1.2.2 外部風險

    ⑴國家汽車政策和汽車市場的不斷變化帶來了政策性風險和市場風險,增加了汽車消費貸款貸款風險的不確定性。

    ⑵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同業間的競爭為不法分子作案提供可乘之機,為貸款埋下了風險的隱患。

    2.2 風險的防范措施

    ⑴應加大保證金比例,對各個汽車銷售公司的保證金實行階梯管理。

    ⑵加強與保險公司的合作,辦理“借款人信用保險。

    ⑶追加可擔保物,確保第二還款有充分的保障。

    ⑷嚴格執行信貸操作流程,強化貸款全流程管理。

    ⑸加強貸后管理。

    3 我國汽車信貸的種類

    3.1 商業銀行信用卡分期付款

    招商銀行自推出“車購易”汽車貸款服務以來,方便了很多手頭資金緊張或想利用資金做投資的購車者,滿足持卡人在指定經銷商分期購買指定品牌汽車的需求。持卡人只需承擔一定手續費即可按月分期償還購車款項,充分減輕還款壓力的一種新型的車貸模式。

    3.2 商業銀行個人購車消費貸款

    汽車信貸中的擔保公司,擔保公司介入是向銀行借款買車程序中一個特別的環節:⑴客戶向擔保公司咨詢,索取資料;⑵客戶提出擔保申請,填寫擔保申請表,簽訂《保險投保承諾書》,保險公司收取擔保費,雙方簽訂《擔保抵押合同》;⑶擔保公司資信調查部對客戶初審;⑷擔保公司風險控制部派人員家訪復審,核實客戶所提供和填寫材料的真實性;⑸擔保公司將客戶的申貸資料提交銀行。

    目前對于貸款申請者的信用考察主要通過家訪和收入證明這兩個方式。擔保金額通常為貸款金額的1%到1.5%,價格越高的汽車,一般來說擔保金額相對要高一些。

    [參考文獻]

    [1]周浩,周密.汽車信貸能走出當前的困境嗎――基于我國汽車金融服務業的模式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8,(16):33-36.

    第8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內容摘要:在當前的金融服務全球化時代背景下,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實現國際化發展,以應對全球金融市場競爭,是一個必然發展趨勢。本文以金融服務全球化為背景,將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分為內發式、內發與外發融合互動、國際化三個階段,并對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的類型、方式和程度等相關問題進行研究,分析了金融服務全球化視角下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的發展情況。

    關鍵詞:金融服務 自由化 北京金融產業集群 國際化

    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階段闡釋

    所謂的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侯茂章,2009),是指地方金融產業集群(其內部企業和相關中介組織)通過某種形式嵌入全球GVC(全球價值鏈global value chains的簡稱),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進行產品與服務營銷,生產要素配置以及與國際組織往來,在與國際經濟發生聯系中實現發展和升級。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區域經濟發展形式,產業集群所具有的競爭優勢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國外產業集群發展的理論經歷了古典主義、區域空間結構理論發展和新集群理論三個階段。國內學者(候茂章等, 2009)從集群發展所需的支持因素和要素與市場利用角度,以區域環境、區域內要素、市場等滿足集群發展的需要,認為地方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需經歷兩個發展階段,即內源式發展階段和國際化發展階段。筆者認為,從時間發生的先后順序看,金融產業集群發展可能存在三種發展階段,并在不同發展階段體現出不同的特征(如圖1所示),其具體發展情況如下:

    0-t1內發式發展階段。該階段特征表現為金融業市場封閉,單一的市場和資源,經濟體以自循環方式發展,產業從集聚走向集群。從金融市場的功能角度分析,產業特征表現在沒有開放的金融環境下,區域單一市場即一個市場、一種資源,區域內要素資源與市場,發揮金融市場功能。此階段,產業總體的競爭能力較弱。

    t1-t2內發與外發融合互動階段。該階段特征為金融業逐步對外開放,開放效應顯現。“引進來”直接表現在金融的FDI規模,速度快速增長;同時,部分金融企業開始“走出去”參與國際的FDI。WTO框架內金融業開放,將產生眾多效應:金融業開放是一個技術溢出和技術學習的過程,開放條件下,國內企業仿效國際金融機構的新技術或新服務方式以及先進的風險管理技能。由于外國的競爭壓力,國內機構的技術學習和創新是主動的、積極的,從而保證技術轉移的有效性;同時,雇員在外國公司和國內公司流動,也使技術擴散(包括管理技術)成為可能。具體如競爭壓力效應、技術轉移效應、制度創新效應,同時帶動本國金融服務市場的國際化延伸。此階段,產業競爭能力得到提升。

    t2產業國際化發展階段。該階段特征為金融全球化,產業國際化。企業大規模“走出去”,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整合國內外各種要素,競爭力進一步提升,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從開放金融服務貿易中分享世界金融一體化的利益,開放金融服務貿易能進一步促進了國內金融自由化的作用。在此發展階段,金融產品系列化,同類企業聯合基礎上的橫向系列、水平分工系列、“歸核戰略”(甄朝黨,2006),整合企業現有資源培育其核心能力,大力發展核心主業,把主業做大、做強、做精,走集約化道路。

    上述三個階段,產業從集聚、集群到輻射呈漸進式的方式成長,通過融合、吸收、成熟、走出去并成功融入國際金融一體化的過程,國內金融自由化與對外開放金融服務貿易具有相互促進和相互支撐的關系。

    北京金融產業集群的國際化發展現狀

    北京金融產業具有明顯的“二重結構”并存的特點,即傳統的國有壟斷方式是產業結構中的一極,非國有(股份制、金融FDI等)是產業結構中的另一極。以前者為權重,金融國有化的功能是首都金融產業中的突出特色,以此滋生了金融市場的“政策市”現象。在以政策導向的金融市場中,北京金融產業集群與國際相比存在諸多的差距,產業集群競爭能力較弱,制約了集群國際化升級的方向,具體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產業集群創新能力滯后

    在金融全球化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產業集群面臨著如何適應新的國際地域分工格局的壓力和挑戰,創新和學習已成為集群不可回避的選擇。構建產業集群創新系統,促進集群的創新與學習,是金融全球化背景下產業集群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由路徑。金融產業創新能力的差距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才創新能力差距,二是業務創新能力的差距。2008全球國際金融中心的排名中北京位居第46位,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評價體系涵蓋人員、商業環境、市場準入、基礎設施和一般性征例五大指標。

    人員因素是第一指標。就人才而言,現代金融業的競爭,其實質是人才和智力的競爭,金融人才是金融中心的發展之本。人力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是第一要素,創新人才激勵機制,吸引集聚全球金融人才,加強以能力建設為核心的開放金融機制,建立市場化管理制度,不斷提升金融人才特別是高端人才的發展空間,營造出讓各類金融人才施展才華的廣闊舞臺,提高人才的創新能力,利于形成金融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業務創新能力上的差距,主要反映在創新金融產品能力上的差距和創新交易手段能力的差距。北京乃至全國的金融業長期處于傳統的經營模式,國有商業銀行高度壟斷,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合作制的城鄉信用社等多種形式的金融機構剛剛興起,尚未形成與國有四大行競爭的實力和規模;同時,長期以來,我國金融品種停留在存貸和匯率結算業務上,金融衍生產品仍處于起步階段,并且金融業整體技術含量不高,金融業整體效率低下。中國加入WTO逐步融入世界經濟,開放金融業實施自由化戰略是大勢所趨。金融服務業務創新能力的拓展可以強化競爭能力的培養,從而產生金融業增長與貿易促進的關聯效應。北京作為全國的金融決策中心、管理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坐擁中關村軟件基地的智囊庫,有著優越的軟平臺,未來有潛力成為全國金融創新的中心城市。

    (二)金融市場集聚功能欠缺

    當前,北京的金融產業集群僅僅是在規模上的空間集聚,而在功能上的集聚并沒有顯現。金融市場的功能突出表現在資源配置功能和金融服務功能兩個方面(如圖2所示)。

    長期以來,北京是以政治金融中心為主的非開放型的市場化金融中心,而市場化配置金融資源是金融市場資源有效配置的前提條件。具體而言,從投融資功能來看,長期以來我國是傳統的資本市場形式,即以銀行市場為主導進行間接融資;國外是以資本市場為主導的直接融資,資金的配置和使用更富效率。我國傳統的融資方式無法充分滿足投融資的需要,金融市場屬于資金要素市場,金融市場的功能是否健全完善是產業升級的關鍵。金融自由化背景下,“引進來” 的企業有著巨額的資金需求,需要在中國的資本市場來融資,北京金融市場規模龐大,為國內外企業的投融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巨額融資的可能。以北京市金融機構(含外資)存貸款余額為例,2007年存款余額33700.3億元,貸款余額19861.5億元,居全國之首。北京金融市場潛力巨大,但沒有輻射全國的金融市場,需要提高交易效率,制定公平的市場規則,缺失的功能要逐步培育,最終成為國際投融資中心,方便國內外企業在國內的市場上融資,以金融產業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和“引進來”與“走出去”雙向FDI的增長。

    (三)缺乏金融產業集群區域優勢

    目前,全國的金融資源正在加速向上海集聚,以上海陸家嘴為代表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優勢進一步強化,上海正在逐步成為金融要素集聚地和金融信息交流中心。在南部,廣、深依托香港,是對外資開放最早的城市,資本市場成熟、規模大,以深交所為融資龍頭,是中國企業融資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北京的金融產業優勢地位不進則退,最終可能退化為中國政治、文化中心。

    在金融產業國際化的進程中,北京金融業在全國金融發展格局中地位舉足輕重。首都作為全國金融資源的壟斷中心,國內外大型金融集團銀行、保險公司的總部所在地,有天然的決策壟斷優勢。作為功能上最具優勢的城市,可以打造立足華北、環渤海經濟圈進行區域內的集聚,建造地區性的國際金融中心,以此漸進式進行金融產業升級,最終輻射全國。

    北京金融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營造金融產業生態環境,健全金融服務國際化政策體系

    曹蘇峰等(2001)認為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中,入世受益與否主要取決于國內金融自由化改革能否成功。在國內建立健康的金融體制,規范金融市場,提高金融企業的競爭力,是國內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宗旨。從北京地區的政策層面上,政府的宏觀政策支持和戰略引導對金融產業的發展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依靠國家金融宏觀政策調控和金融監管部門的引導,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主體作用,從而營造良好的金融產業生態環境。同時,政府應以提供服務為職能,在政府服務上要更加簡潔方便,遵循國際慣例,調整政府功能,優化產業布局,完善配套措施,健全貿易政策等方面,全力支持北京金融產業加快發展,使北京成為在全國行政效率最高、政府服務最優的地區之一。

    從制度支持層面上,北京市應盡早完善金融服務貿易統計體系,健全服務貿易核算制度。中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戰略目標早已在“十一五”規劃中予以明確,北京市相應出臺了“十一五”時期金融業發展規劃,從政策層面上確立服務經濟的主體地位,推進國際服務貿易發展已成必然趨勢。為適應貿易發展的需求,建立服務貿易基礎統計制度勢在必行。目前,中國的國際收支統計已成制度化,已經建立了一套國際收支數據收集體系,現存的《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為服務貿易提供了相關的統計基礎。上海市已率先建立了本地區的服務貿易統計體系,為北京市服務貿易統計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借鑒。北京地區的統計體系應具備國際可比性,遵循國際慣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國際收支手冊》第五版對服務貿易的統計概念及數據加工方法做出了基本規范,使得統計體系的建立有國際章程可循。

    (二)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提高產業集聚效應

    目前,北京的金融產業集聚趨勢特別明顯,空間集聚效應促使金融服務業空間上的相對集中,生產業的集聚主要是追求企業間商務交流與合作的便利和互補性,以及高度熟練的勞動力市場(張文忠,1999),空間集聚下的利差原則促使北京市生產性金融服務業出現集中區域,北京的金融功能區以“一主一副三新四后臺”為代表,包括金融街中心區、CBD北京商務中心、中關村西區科技金融功能區、東二環交通商務產業金融功能區、麗澤商務金融功能區、金融后臺服務功能園區、通洲商務園-新型金融服務園區。產業的集聚效應提高了金融市場的效率。

    同時,發展多元化的金融主體,有利于促進同業競爭。北京發展金融業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北京的金融資源非常豐富、北京的金融歷史和文化非常厚重以及北京的優勢非常明顯,有國家的“一行三會”即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這些金融管理機關在北京。有工、農、中、建、郵等中國前五大銀行,有中國人保、人壽、再保險等一批有影響力金融機構,有中信證券、銀河證券等一批國內領先的證券公司,這些金融機構聚集在北京是非常雄厚的資源。政府主導行為導致了金融運行的非市場化,銀行業的全面開放競爭有利于提高效率和強化核心能力,提高金融體系的市場化程度,培育更多新型銀行、股份制銀行、民營銀行。打破壟斷的同時,可以建立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促使外資金融機構在北京乃至全金融服務業的市場競爭中,使用最先進的管理技術、管理理念來保持市場競爭地位,而這一過程恰好可以促成技術溢出的最大化;不斷創新利用外資方式,拓寬利用外資渠道,穩步推進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繼續試行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內地企業到境外發行證券并上市,推動中資金融企業“走出去”進行國際化經營。

    (三)鑄造金融產業區域性,發展國際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是金融產業集群的表現形式(王步芳,2006),金融產業集群不是靠政策導向就能夠發展起來的,而是市場長期競爭的結果,銀行和高度專業化的金融中介的集聚,形成了今天的金融服務中心。金融業總是以金融產業集群的形式出現并形成金融中心的,依靠市場化的金融產業集群來打造地區性的金融中心是產業國際化的必由之路。首都金融業的優勢條件在于擁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其最大的弱點是市場活力匱乏,首都金融業要真正達到“金融立市”,就必需以打造微觀金融主體的市場活力為根本來大力發展金融產業集群。

    作為即將崛起的新興國際金融中心,北京市要在規劃上優化布局,大力拓展空間容量,推動信息環境、文化環境等方面的完善與創新,迎接更多的中外金融機構入駐;在政策上要圍繞高端人才的集聚,實施金融人才戰略。究其根源,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過程就是不斷擴大開放的過程,這意味著積極地推進北京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力度,多渠道培養結構性的金融人才戰略,遵循市場規則的主導作用,按國際慣例制定制度措施,全力聚焦支持首都金融產業集群的國際化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江帆.中國第三產業發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姚則東.產業集群國際化發展的路徑研究[J].輕工機械,2009(2)

    第9篇:銀行發展階段范文

    〔關鍵詞〕壟斷資本主義;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新特征;資本主義

    〔中圖分類號〕F0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9187-(2014)01-0037-05

    隨著全球金融和經濟危機的持續深入發展,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和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其政治、經濟和社會制度面臨著深刻的變化和調整。探究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根源以及發展走向,離不開對資本主義本質、發展階段和特征的科學認識和把握。對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和特征作準確判斷和剖析,我們就可以對資本主義危機根源及其走向有清醒的認識。當前,資本主義已經發展到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給帝國主義概括了五個基本特征,在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這些特征有了新的發展和表現形式。

    一、 跨國公司的大發展,生產和資本的進一步集中,生產的社會化、全球化程度不斷提高 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加速,資本主義的生產和集中沖破了民族國家的地域界限。資本主義全球化的發展,使資本的國際運動從流通領域加速擴展到生產領域,使以產業資本的國際運動為核心的資本國際化最終形成。資本的全面國際化,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形成,資本主義發展到了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在這個階段,生產和資本進一步集中,在當今世界上,除了極少數新興的行業外,幾乎沒有哪個行業沒有寡頭、沒有壟斷,而且是全球寡頭、全球壟斷。瑞士蘇黎世聯邦技術學校的專家在對逾4.3萬家公司的數據進行分析后,認為全球近半數的財富掌控于147家彼此間存在著千絲萬縷聯系的跨國公司手中。參與該課題研究的瑞士學者詹姆斯?格拉特費爾德指出,這相當于不到1%的公司控制著整個網絡四成的財富。這其中大多數為金融機構,進入前20名榜單的就有巴克萊銀行、摩根大通銀行、高盛公司、美林公司、摩根士丹利、瑞士銀行、德意志銀行等。〔1〕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載體是巨型的跨國公司,在當代資本主義國家中,幾乎所有大的公司都是跨國性的,都以在全球的發展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它們都不僅尋求在國內的壟斷地位,而且尋求在國際上的壟斷地位。這些巨型跨國公司壟斷了全球絕大部分市場份額,成為全球壟斷寡頭。這些巨型國際壟斷跨國公司,是當前世界經濟中集生產、貿易、投資、金融、技術開發和技術轉讓以及其他服務為一體的最主要的經濟實體。跨國公司通過投資社會化、生產一體化、管理信息化和網絡化等,控制著全球的技術、資本、生產、銷售和市場,決定著整個世界經濟的導向和秩序。這些跨國公司一般具有實行全球戰略,規模龐大、實力雄厚,結構復雜、實行一體化管理,以一個行業為主、多元化經營等特征。由于實施多元化經營戰略,使現代壟斷組織對市場的壟斷是全方位的、全領域的。它由流通領域的壟斷,發展為生產和流通的一體化壟斷;由單一產品或部門的聯合,發展為許多產品或部門的聯合;由“橫向”的聯合或獨占,發展為“縱向”的聯合或獨占。

    對于資本主義的大企業,列寧曾經指出,既然大企業變得十分龐大,并且根據對大量材料的精確估計,有計劃地組織原料的供應……那就看得很清楚,擺在我們面前的就是生產的社會化,而決不是單純的“交織”。〔2〕當代的跨國公司社會化、全球化趨勢的深入發展,成為有著高度組織計劃性的全球壟斷組織,與往日更不可同日而語。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大的跨國公司就幾乎控制了全球多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如果它們被社會占有,就可以組織起全球性的生產,為人類利益服務,而不是為少數資本的利益服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四虎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成人3d黄动漫无尽视频网站|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日韩黄a级成人毛片|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日韩视频在线成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色影视|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一级成人毛片免费观看|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吃奶| 日本成人在线免费| 香蕉视频成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亚洲综合天堂|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av成人精品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成人激爽3d动漫网站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青青热久免费精品| 成人免费视频小说| 成人一级黄色大片| 国产日产成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成人免费无遮挡无码黄漫视频| 成人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成人在线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