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農業災害應對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業災害應對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農業災害應對措施

    第1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關鍵詞 氣象災害;防御措施;建議;山東陽信

    中圖分類號 S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15-02

    農業生產是在自然氣候環境下所產生的社會與自然的生產過程,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部分都與自然天氣氣候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伴隨著我國農業生產不斷發展,在生產這一過程中,因為天氣異常或者由于天氣變化所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減產等行為,稱之為農業氣象災害。當前我國農業氣象災害一般包括很多,由于這些農業氣象災害不僅影響了我國農業生產,還給農民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重要,只有充分掌握有關農業生產當地的氣候變化,才能夠及時發現問題并進行控制,更好地防災減災。

    眾所周知,農作物在其生長過程中需要充足的水分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同時需補充營養,但是這些條件的前提需要明確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影響。現如今,伴隨著人類社會生活活動的變化,致使我國生態環境惡化,由于全球氣候急速變暖,再加之一些極端天氣的出現,給農業生產造成了不良影響,同時影響農作物生長發育,致使農業減產甚至顆粒不收。針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更需要加強災害性天氣的監測預警和氣象服務工作,同時根據不同氣象災害發生的規律和特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防御,把災害損失降到最低,實現防災減災的目標,促進農業生產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提高氣象工作的服務水平。

    1 陽信縣氣象災害概況

    根據近30年陽信縣氣象災害記錄資料分析,陽信縣境內經常發生的自然氣象災害有干旱、澇災、暴雨、冰雹、大風、干熱風、連陰雨、霜凍、低溫等。其中旱、澇災害是陽信縣最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常頻繁交替發生。有歷史記錄資料以來,1986―2015年旱澇災害頻繁發生,出現概率43.3%,干旱平均6.0年一遇;洪澇每3.0年一次,是氣象災害中導致農業生產損失最大的災害,且旱災明顯少于澇災。2010年8月陽信縣境內出現連續暴雨天氣,累計平均降雨量321.5 mm,全縣9個鄉鎮全部受災,農田大面積積水,排水困難,內澇嚴重。農村困難群眾住房因抗災能力差,倒塌嚴重。據統計,全縣農田受災面積34 680 hm2,絕產面積6 759 hm2;損壞房屋6 395間,倒塌房屋5 855間;轉移人員7 488人;受災人口136 000人;因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37 530萬元。

    大風冰雹災害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第二大氣象災害。大風多發生于春季,其次為夏季,夏季大風多伴有雷雨冰雹發生。冰雹一般多出現在4―7月,且以6月最多。1986―2015年大風冰雹災害發生幾率為36.7%,在自然災害中僅次于洪澇。

    2 陽信縣主要氣象災害

    2.1 干旱災害

    干旱是指降雨量少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使農作物處于缺水的狀態下,無法正常地生長。這種現象存在的時間越長,對農作物造成的影響越大,會出現減產和絕收的情況,嚴重的甚至會導致農作物死亡,給農民的經濟損失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進而影響農民的生活質量。陽信縣干旱發生類型主要分為春旱、夏旱、秋旱、秋冬連旱等,其中以夏旱對農業生產造成的影響最為嚴重,春旱和秋冬連旱影響時間最長。

    2.2 洪澇災害

    澇災是影響陽信縣農業生產的最主要自然災害,這一災害主要可以分成洪災、濕災以及澇災3種類型。引發洪澇災害的原因眾多,造成陽信縣澇災發生的最常見、影響最大的因素為強降水,尤其是夏季短時強降水和大范圍持續性強降水。根據陽信縣土壤結構和地理環境,短時強降水或持續性強降水一旦達到暴雨或以上量級,受影響農田中會出現大量積水,若積水無法及時排出,會造成局部或大范圍農田發生內澇,致使農作物大量減產甚至絕收。

    2.3 大風冰雹災害

    大風冰雹災害是災害性天氣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于旱澇災害更具影響范圍廣、局地性強、時間短、突發生明顯等特點。由于天氣系統的不穩定,在大氣中形成強對流天氣,經過大氣的動力和熱力共同作用的因素影響,加劇了風雹天氣的產生。大風冰雹天氣對農作物的影響較為嚴重,出現時會對農作物的枝葉、莖稈和果實都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壞,且不利恢復,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陽信縣大范圍種植梨樹,鴨梨生產在農業經濟生產中占重要地位,大風冰雹災害性天氣的出現往往致使鴨梨大范圍落果、果實受損,影響鴨梨品質,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影響人民的生產生活[1-2]。

    3 防御措施

    3.1 干旱災害的預防措施

    對于干旱的預防,氣象部門應該做好中長期氣候趨勢的預測分析工作,加強對天氣系統變化的監測,及時做好預警,給農民提供完善的農業生產建議。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適時開展人工降雨(雪)作業,為農作物生長發育提供充足的水分供給。另外,還應該重視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通過推廣節水灌溉的形式,加強植被建設,對預防農作物旱情發展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3-4]。

    3.2 暴雨洪澇災害的防范措施

    暴雨洪澇災害是夏季發生頻率最高的氣象災害之一,具有范圍廣、強度大等特點。預防暴雨災害,一是要早預報、早預防,氣象部門根據天氣形勢的發展及早做出預報,各部門及時做好準備,為提前防御打下基礎。二是要做好天氣跟蹤服務,一旦縣域內降水量接近或達到暴雨,氣象部門應及時暴雨預警信號,并密切監視天氣過程勢態發展,第一時間為領導決策和農民防災提供可靠的氣象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充分掌握,及時采取防治措施。三是要相關部門做好防洪工程建設和防洪防御機制,加強對農田內部水的排澇工作,注重排澇設施的維護,降低洪澇災害所造成的損失。

    4 建議

    4.1 構建完善的災害防御體系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由于農業生產和氣象變化密切相關,因此政府相關單位要重視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統一部署,協調各個部門,聯合協作,共同防御氣象災害,建立科學有效的防御體系。對氣象災害的發生能夠做好提前的預案,進行有組織的防御、指揮。另外,加強氣象基礎設施建設,在氣象災害發生時進行預防,做好監測工作,以便提前做好防范,在多部門的通力配合下,把氣象災害的破壞降低到最低。

    4.2 掌握氣象規律,調整農業布局

    造成氣象災害的原因主要與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相關,因此需要相關人員在預防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方面對自然環境和氣候變化進行了解。氣象工作人員要根據氣象變化做好監測,及時對災害發生進行測報,為農業生產提供氣象災害預警。在農業生產過程要進行合理的農業生產布局,增強抗災減災的能力,保障農業高效和優質生產。

    4.3 提高防災減災意識

    首先,對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所帶來的影響進行大力宣傳,提高人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明確在農業生產中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與破壞力,明確預防災害的重要性,在遇到氣象災害時,也能夠快速合理地進行響應,達到預防災害的效果;其次,增強氣象工作人員的基本技能,并提高防災意識,增加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技術水平,減少氣象災害所帶來的農業損失,提高我國農業生產的總效益。

    4.4 建立農業災害保險與補貼機制

    由政府主導,并不斷探索適合我國農業災害保險的機制工作,聯合商業保險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入,國家在政策上給予大力扶持,統一協調,建立保險新模式,避免農業生產過程中因為氣象變化所帶來的風險。因地制宜建立新型補貼模式,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穩定農業發展。

    4.5 增強生態環保意識

    造成氣象災害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環境的變化,在我國農業生產過程中,需要遵循自然規律,科學有效地開發土地資源,并利用我國水資源,做好相應的保護工作,同時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做好防災減災工作,統籌安排農業生產活動,避免因人類活動而導致環境出現改變甚至惡化情況的產生,盡量避免由于人為因素所造成的氣象災害。

    5 結語

    總而言之,需要認識氣象災害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并將科研和氣象業務結合,同時依照農業生產發展的需求,對相關農業氣象工作展開相應的分析,從而提供更加優質和高效的氣象服務。另外,建立氣象服務管理體系,做好對于突發事故或者重大氣象災害的應急處理。農業生產本身會受到氣象變化影響,所以需要加強氣象災害工作的監測和預測,重視農業生產中因為氣象因素所帶來的影響,從而增強預防氣象災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地減少作物受災情況的發生,保障作物的增產增收,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6 參考文獻

    [1] 于璐,蔣慧亮,王春華,等.淺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發展的影響[J].農技服務,2016(3):156.

    [2] 李建朝.農業氣象災害對作物產量的影響研究[J].農民致富之友,2016(4):296.

    第2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關鍵詞:農業氣象災害;水稻生產;預防對策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保證水稻產量的穩定增長對保證糧食安全有著重要的意義。黑龍江省由于其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是我國最大的商品稻谷生產基地,我國有一半以上的商品粳稻就產自于黑龍江省。但是在該省水稻生產的過程中冷害、洪澇和干旱等農業氣象災害事件頻頻出現,對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尤其是低溫冷害造成的損失尤其慘重。低溫冷害雖然在全球變暖的大環境下有所減緩,但是整體上來講,依然對黑龍江水稻生產造成嚴重的影響。

    一、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生產影響

    溫度、降水和輻射是農作物生長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黑龍江省日照條件較好,在其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往往是由于溫度與降水出現變化,導致農業氣象災害發生,從而對水稻的產量與質量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對黑龍江省的1980-2014年的逐日平均溫度、最低溫度、最高溫度以及降水等25個氣象站數據進行分析,并對主要災種受害面積(hm2)與災害損失量的相關系數進行分析,發現在黑龍江省水稻種植中常見的農業氣象災害中,主要包括低溫冷害、洪澇、旱災,其中低溫冷害是最主要的災害。隨著近年來黑龍江省內開始逐漸推廣旱育稀植技術,有效的降低了水稻種植生產中低溫冷害的影響。但是在近年來,隨著全球變暖與人們濫用水源等問題,導致在水稻種植過程中旱災發生的概率上升,為了控制這一農業氣象災害的蔓延與影響,還需要不斷進行探索與研究。

    二、針對極端的農業氣候災害制定針對性的應對措施

    惡劣的農業氣候對黑龍江的水稻產量與水稻質量有嚴重的影響,為了能夠盡量減少對黑龍江水稻產量與質量的影響,就需要針對極端的農業氣候災害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應對措施,具體如下:

    (一)根據氣候積溫區域劃分,選取合適的品種

    黑龍江省南北跨跨越了10個緯度,因此,在水稻產區中的無霜期也存在較大的差距。在黑龍江省種植的水稻,基本上都是對溫度比較敏感的早熟品種,通常適宜種植的范圍較窄。某一品種在無霜期較短或積溫較低的地區種植,就很有可能因為溫度不足,而導致其生長期延遲、延長;在無霜期較長或積溫較高的地區,則可能導致其生長期變短,容易出現早穗現象。這兩種現象都對產量有著重要的影響。為了能夠盡可能的減少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就需要根據氣候積溫區域劃分,培育和選取合適的品種進行種植。

    (二)加強水利工程建設

    黑龍江省水稻在其生產中是否能夠有效的解決春旱問題,從而有效的擴大種植面積,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加強水利工程的建設。黑龍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集中在7、8月。在春季,降水較少,農業灌溉集中來源于冰雪融水。在傳統的生產中,通過打井灌溉種稻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水稻種植需要。且在往年的種植中,由于春季江河水位較低,造成大面積的稻田干旱,在一些旱情嚴重的地區甚至出現無水泡田,不能及時插秧和插秧后長期缺水的現象。因此,為了能夠盡量減少干旱是對黑龍江水稻產量的影響,就要不斷加強其水利工程建設,可以在其江河上增建水庫和塘壩,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江河水的控制。在夏季降水較多的季節能夠及時蓄水,這樣在春季等農業用水高峰期,就可以保證充足的用水,減少水稻干旱面積,并能有效的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三)加強對抗災搶收的生產指導原則的踐行

    雖然隨著近年來的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中,使用的栽培技術等有了一定的改進與創新,水稻種植的田間管理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因為黑龍江身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是典型的高緯度寒冷地區,其一年的熱量不足,而且在不同的年間其積溫也會出現較大的變化,就導致低溫冷害與早霜等氣象災害的發生,且洪澇災害也出現逐步加重的趨勢。自2000年起,2001年出現嚴重的春旱,2002年則出現了大面積的障礙型冷害,2005出現嚴重的倒伏……氣象災害導致水稻出現嚴重減產的現象,這也說明在黑龍江省的水稻種植與生產中,人們仍需要不斷加強抗害防災意識。黑龍江省的農業部門以及相關的指揮人員需要能夠將“促早熟和防御低溫冷害”,作為其抗災搶收工作的核心,能夠對當年的水稻種植、生產中的氣象情況進行預測,并能針對可能出現的氣象農業災害,制定合理的應對措施,盡量減少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同時,也要加強對水稻品種的研制與培育,提高水稻品種的抗病、抗災性。

    結束語

    第3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一)加強氣象災害綜合監測系統建設。進一步完善全市綜合氣象監測網絡。氣象、農業、水利、林業、國土、環保、旅游、電力、交通運輸等部門要加強合作。構建地面、高空、空間相結合的氣象災害立體監測體系,著力提高對災害性天氣的監測能力。

    (二)加強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進一步完善市縣兩級氣象災害預報預警體系。完善新一代可視化、人機交互氣象災害預報預警平臺。大力推廣運用先進的預報預警技術,重點加雨、大霧、雷電、大風、冰雹等氣象災害的短時臨近預報,全面提高預報的精細化水平。加強對災害性天氣事件的會商分析,做好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的預報和趨勢預測,實現對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的實時動態診斷分析、風險分析和預警預測。

    二、全面落實各項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措施

    (三)切實抓好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各地各有關部門要按照防災減災有關規劃和要求。認真做好氣象災害普查和隱患排查工作,建立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加強氣象災害分析評估,根據災害分布情況、主要致災因子等,逐步建立氣象災害風險區劃。深入查找在抗災減災工程設施、技術裝備、物資儲備、組織體系、搶險隊伍等方面存在隱患和薄弱環節,并及時整改到位。

    (四)依法開展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氣象部門要依法開展城市規劃、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工程建設、重點領域或區域發展規劃的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象災害風險評估。發展改革、水利、農業、林業、國土、建設、交通運輸、能源等部門在規劃編制和項目立項中要統籌考慮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的風險性。

    (五)抓緊制訂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各縣市區要組織有關部門結合實際抓緊編制和實施氣象災害防御規劃。優化、整合各類資源,統籌規劃防范氣象災害應急基礎工程建設。

    (六)加強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江河堤防、水庫、城市排水設施、緊急避難場所等防災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工程設施的防災抗災作用。氣象部門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做好新建、擴建、改建的建(構)筑物防雷裝置的竣工驗收,并加強檢測、監督和管理。暴雨、山洪、滑坡等災害易發地區,要科學制訂防洪、防漬澇、防滑坡等工程建設標準,提高綜合防御氣象災害的能力。

    (七)加強氣象公共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農業、林業、生態旅游、地質災害、電力、交通、城鎮環境、重點工程建設、人工影響天氣等公共氣象服務系統建設。

    三、努力提高氣象災害應急處置能力

    (八)制訂和完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各縣市區要按照《氣象災害防御條例》要求。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加強預案的動態管理,針對氣象災害可能引發的次生災害,不斷完善相關應急預案。經常開展預案演練,特別要加強城市、人口密集地區、重點保護部位和邊遠山區的氣象災害應急預案演練,切實提高應急反應和處置能力。

    (九)及時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完善多部門相互配合、資源互補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與傳播體系。及時各類氣象災害預報預警信號。廣播、電視、報紙、網站和電信部門要及時播發氣象災害預警預報信息,并根據需要及時增播、插播重要災害性天氣警報。人員密集場所、關鍵街區、主要建筑物、公交設施上布設氣象災害預警信息電子顯示屏、公眾廣播,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建立村級氣象災害預警傳播網,組建農村氣象信息員隊伍,及時傳遞預警信息,幫助群眾做好防災避災工作。

    (十)加強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建設。加強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災害救助等各類氣象災害防范應對專業隊伍建設。提高隊伍素質,不斷增強應對各類氣象災害的能力。學校、醫院、車站、碼頭、體育場館等公共場所要明確氣象災害應急聯系人,定期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確保能夠及時準確地接收和傳達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并采取相應處置措施。動員和鼓勵志愿者參與氣象災害應急救援工作。

    (十一)增強氣象災害抗災救災能力。災害性天氣警報后。根據需要及時啟動相關應急預案,積極主動予以應對。高度重視氣象災害引發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災害的防范應對工作,加強查險排險,科學組織受威脅群眾轉移避險,并及時上報災情。認真落實減災救災措施,全力做好氣象災害救助、恢復生產和重建家園工作,確保災區生產生活秩序穩定。充分發揮金融保險行業在災害救助和恢復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十二)提高人工影響天氣作業能力。重點抓好煙葉、高山蔬菜、柑橘等農業特色產業基地增雨防雹作業點等人工影響天氣作業基礎設施建設。

    四、切實加強氣象防災減災保障體系建設

    (十三)全面落實氣象災害防災減災責任制。各地各部門要建立完善“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分類管理、分級負責”氣象災害應急管理體制。明確各災種的應對措施和處置程序,災害易發地區要延伸到村、社區、學校和企業。進一步完善氣象、公安、民政、國土、建設、鐵道、交通運輸、水利、農業、衛生、環保、民航、安全監管、林業、旅游等部門災害信息共享機制,充分發揮各部門的職能作用,真正形成防災減災的工作合力。

    第4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摘 要:設施農業在生長過程中需要有合適的溫度、充足水分和養分供應。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發,嚴重威脅設施農業生產。本文結合安陽市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分析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生產的影響,提出幾點預防措施,以期提升設施農業經濟效益。

    關鍵詞:氣象災害;設施農業;影響;對策;安陽市

    中圖分類號:P42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230206

    引言

    設施農業大都是以日光塑料大棚為主,近些年來發展迅速,已經逐漸成為北方地區農業支柱產業之一。安陽市設施農業面積規模逐漸擴大,形成了大面積棚海規模。由于近年來氣候的不斷變化,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開始頻繁出現各種災害性天氣,并且發生種類較多,影響范圍廣,對設施農業造成的危害較為嚴重。因此分析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氣象災害種類和特點

    安陽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境內地勢西高東低,西部為山區,東部為平原,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復雜多變,氣象災害頻繁出現,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全市GDP的4%左右。近些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加劇,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發,氣象災害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等,主要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霜凍、雷暴、冰雹、連陰雨等。

    安陽市近50a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年平均氣溫上升明顯,冬春季氣溫上升顯著,而夏季趨于降溫,出現了“暖冬”、“春熱”、“涼夏”現象。年平均降水量呈小幅增加趨勢,但時空分布不均,春、秋季降水量減少,夏季降水量顯著增加,極易引發旱澇災害。2008年秋季到2009年冬季安陽市降水量較少,比常年同期偏少近9成,全市農業受旱面積嚴重。2016年7月19日,安出現特大暴雨,城區降雨量高達280mm,截止20日6時,林州、安陽縣共計20個鄉鎮受災,農作物受災0.607萬hm2,直接損失3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損失8000萬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增多,對全市設施農業安全生產、經濟安全和人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影響。

    2 氣象災害對設施農業生產的影響

    2.1 冰雹

    安陽市每年因冰雹造成的災害損失巨大,降雹天氣對局部地區農業生產影響較大。冰雹天氣往往伴隨有大風、強降水,可造成機械性破壞,掀翻大棚草簾、棉氈等,刮壞砸爛大棚薄膜,嚴重的冰雹大風天氣會使設施農業遭到巨大破壞,使得棚內蔬菜的枝葉、莖稈和果實受到損害,出現損葉、折桿而減產;蔬菜開花坐果時期,很容易出現落花落果現象,影響蔬菜產量和質量;蔬菜收獲期,蔬菜會被冰雹砸爛、砸壞,在夏季高溫天氣條件下極易出現腐爛,造成嚴重損失。

    2.2 低溫凍害

    在農作物生育期內氣溫低于作物所需的臨界溫度會使農作物受凍。安陽市出現低溫凍害的概率較大,對設施農業造成的危害也較為嚴重。低溫凍害溫度急劇下降,棚內溫度也會大幅降低,出現不同程度的冷害或者凍害,輕則會使設施農業減產,重則作物死亡,甚至大面積絕收。

    2.3 連陰雨

    安陽市以秋季連陰雨為主,其次是春末夏初連陰雨。持續連陰雨天氣會造成光照和熱量嚴重不足,農作物植株很難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體內養分消耗很難得到補充,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延緩農作物生長。若連陰雨天氣持續時間較長,陰雨寡照會造成棚內溫度急劇下降,一旦棚內氣溫低于蔬菜正常生長溫度下限,就容易出現冷害或凍害。連陰雨天氣還會阻礙棚內正常通風,棚內有毒氣體集聚,再加上棚內的相對濕度較大,極易引發各種病蟲害。

    2.4 大風

    大風天氣很容易使設施農業出現機械性損傷,會使溫室內大棚草簾或毛氈被刮起或掀翻,損壞大棚薄膜,大風形成的高速氣流會加快熱量傳輸,使氣溫下降,不利于棚內蔬菜生長,影響蔬菜產量和品質。

    3 預防氣象災害對策

    3.1 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預警

    安陽氣象部門要不斷優化氣象監測業務系統,充分利用各種觀測資料和數值預報產品,做好天氣預報預測和災害性天氣預警,提升災害性天氣精細化、時效性和精準化水平。借助于各類預警信息系統,做好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工作。

    3.2 提升防災減災意識

    加大設施農業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充分認識了解氣象災害原因、影響和發生規律及防御對策,及時有效采取應對措施,提升對氣象災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降低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增強設施農業經濟效益。

    3.3 調整種植結構和品種

    加強設施農業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合理調整設施農業種植結構,選種抗逆性較強作物品種,主動規避不利天氣條件對其的影響。應對設施管理知識加強學習,針對各類不利氣象條件的管理措施定期進行培訓,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苗克紅,劉慧琴,高佳欣.災害性天氣對設施農業的影響極其防御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6(9).

    第5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關鍵詞 設施蔬菜;氣象災害;防御措施;河北黃驊

    中圖分類號 P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0-0239-02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 of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and Its Defensive Measure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LIU Jin-yu 1,2 SUN Ai-liang 3 DONG Hang-yu 4

    (1 The Department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44; 2 Cangzhou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3 Huanghua Municip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Hebei Province; 4 Meteorological Science Insititute of Hebei Province)

    Abstrct According to the phenophase and management features of facility vegetable in Huanghua of Hebei Province,on the basis of extensive investigation,the meteorological data of wind,temptrature and fog from 1990 to 2012 were analyzed,and the changing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wind,cool,fog and continuous rain were found out,which were the main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 in facilities vegetables production of Huanghua. On this basis,the meteorological disaster defenc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facility vegetable;meteorological disaster;defensive measure;Huanghua Hebei

    黃驊市位于河北省東部,瀕臨渤海,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區,隨著種植結構的調整和高效農業的快速發展,黃驊市近年來設施農業發展很快,目前已擁有蔬菜(含瓜果類)播種面積5 254 hm2[1],其中設施類達1 100 hm2,共有各類溫室、拱棚超過1.8萬座,年產各類瓜果、蔬菜12萬t,是京津地區重要的蔬菜供應地,也是當地農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在種植制度方面,春秋棚占85%以上,其他則相對較少,占15%左右。但是通過大量的走訪調查發現,大風、強降溫、寡照、雪災等各類氣象災害發生較多,每年都給設施蔬菜生產造成較大損失,很多農業氣象專家對當地的氣象災害特點進行了研究探索,楊再強[2]、陳永川[3]、魏瑞江[4]等對影響當地設施蔬菜生產的氣象災害的變化特征進行了研究,黎貞發[5]等對當地設施種植業氣象災害進行了風險分析,這些都對發展當地設施農業做出了貢獻。該文針對黃驊市制約設施蔬菜發展的氣象災害的發生特點進行研究,找出了防御這些災害的具體措施,對促進黃驊市設施蔬菜乃至設施農業的良性發展意義重大。

    1 資料來源及研究方法

    所用黃驊市1990—2012年大風、溫度、能見度、天氣現象等氣象資料,來源于河北省黃驊市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其他資料來源于黃驊市統計局。采用對比分析法,對黃驊市設施蔬菜生長的主要季節(10月至翌年3月)內的多年氣象資料進行統計分析,明確這些氣象災害的變化趨勢和特點。

    2 主要氣象災害

    2.1 大風

    大風災害是冬季、春季對設施蔬菜影響最大的氣象災害,如果防御不當,輕者刮飛、刮破棚膜和草苫,重者將整個設施徹底毀壞,使棚內蔬菜突然遭受冷害和凍害,造成巨大損失,嚴重者造成絕產。統計黃驊市1990—2012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風次數(圖1)發現,大風次數呈明顯的減少趨勢,出現次數最多的年份是1996年和2001年,分別為8次和9次,2004—2008年則連續5年大風次數為0。在月度分布表中,23年間以3月出現次數為最多(共34次),其次是2月和11月,分別為17次和11次,其余月份均在10次以內(表1)。

    2.2 強降溫

    大幅度的降溫,會使設施內的溫度降到適宜溫度以下,造成發育緩慢,生長期延長,發生冷害和凍害,輕者減產,重者絕收。按照強降溫的統計標準[6],以日最低氣溫≤5 ℃,且該日最低氣溫24 h內下降≥8 ℃或者48 h內下降≥10 ℃作為一次強降溫過程進行統計(表2),發現1990—2012年共發生強降溫14次,平均每年發生0.6次,從年際分布來看呈現明顯減少的趨勢,14次強降溫過程中20世紀90年代共發生9次,2000—2012年則僅發生5次,從年內分布來看1月發生較多,其次為12月,此時黃驊市主打設施蔬菜品種正好處于開花結果期,短期內強烈降溫,造成一系列的不利影響,及時根據天氣預警信息采取增溫措施,加強管理,對豐產豐收、趨利避害十分重要。

    2.3 極端最低氣溫

    極端最低氣溫是決定設施整體布局[7]、結構及種植品種的重要參考指標,極端最低氣溫的高低,持續時間的長短對設施內蔬菜生產及管理措施影響極大[8]。管理不及時,措施跟不上,將造成嚴重冷害和凍害,造成減產絕產。

    由圖2 可以看出,1990年以來,黃驊市年最低氣溫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這種變化趨勢對發展設施蔬菜生產有利。其中,23年間極端最低溫度值為-18.2 ℃,出現在1990年2月1日,其余大部分年份在-16.0~-10.0 ℃變動,占78%,-10 ℃的年份占9%。根據年極端最低溫度變化情況,及時改善設施的管理措施。

    2.4 寡照

    連續的寡照天氣過程,一方面使植株得不到光照,無法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養分消耗得不到補償[9],長勢緩慢,同時由于較長時間得不到太陽輻射也會使棚室內的溫度不能回升,持續下降,當低于蔬菜所需溫度下限時,就會產生冷害或凍害;另一方面,除直接造成危害外,還會因通風換氣不良,有毒氣體不斷積聚,相對濕度大而產生氣害,促進灰霉病、菌核病等一些低溫病害發生流行[10],加重損害。造成寡照農業氣象災害的天氣過程主要有大霧和連陰(雨、雪)天。

    2.4.1 大霧。按照有效能見度小于1 000 m的標準[11],統計黃驊市1990—2012年歷年(10月至翌年3月)大霧天氣過程出現日數(圖3),可以看出,大霧日數呈明顯的下降趨勢,且斜率較高(達-0.445 7),這種變化趨勢,對設施蔬菜的生產也是很有利的。另外,通過對年內出現時間進行統計發現(表2),在設施蔬菜生長季節內,以12月出現次數最多為93次,月內平均每年出現4~5次,其次為11月和1月,分別為66次和52次。

    2.4.2 連陰天。按照魏瑞江[12]對寡照天氣的確定標準,以連續3 d無日照,或4 d中有3 d無日照,且另外1 d日照時數≤3 h為輕度寡照災害;以連續4~7 d無日照或連續7 d日照時數≤3 h為中度的寡照災害;以>7 d無日照,或連續10 d以上日照時數≤3 h為重度的寡照災害。統計黃驊市1990—2012年寡照災害的發生情況(表4)可以看出,除10月和翌年3月相對較少外,其余月份均出現次數較多,重度寡照災害以12月較多,平均每年0.2次,輕度災害除3月較少外,其余月份出現次數相差不大,平均每年發生2~3次。從年度分布來看,進入2000年以后,各種程度的寡照災害發生次數有增多的趨勢,這與近年來黃驊境內大量引進化工企業有關。正常情況下,連續陰天寡照天氣都伴隨著強降溫天氣過程,對設施蔬菜的生長影響極大。

    2.5 大雪

    大雪對設施蔬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2個方面[13]:一是對大棚的破壞作用,積雪堆積在大棚上面,將棚室壓塌壓壞;二是遮擋作用,使進入棚室的光照嚴重不足,光合作用不能正常進行,進而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使發育期推遲,易誘發各種病蟲害的發生。由表5可以看出,黃驊市降雪主要出現在11月至翌年3月,占92.4%,其余月份占7.6%,這其中又以12月至翌年2月為多。以降水量>1 mm的統計標準,對1990—2012年降雪次數進行統計(圖4),可以看出,進入21世紀以來降雪次數有增加趨勢。

    3 結論與防御措施

    3.1 結論

    近年來,在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黃驊市冬季平均氣溫也呈現出逐年升高的趨勢,影響黃驊市設施蔬菜主要生長季的氣象災害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極端最低氣溫呈緩慢升高的趨勢,對發展設施蔬菜有利,但每年的波動性較大,多數在-18.0~-10.0 ℃波動;強降溫天氣過程發生次數呈減少的趨勢,但近年來有增加的趨勢,由于黃驊市現有設施加溫設備相對落后,每次強降溫過程都會對黃驊市設施蔬菜生產造成一定損失;大風、大霧天氣過程發生次數呈明顯的減少趨勢;寡照天氣現象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大雪天氣過程有增加的趨勢。

    3.2 防御措施

    3.2.1 建立預警措施。這是進行預防和規避各類氣象災害的前提條件,只有預警措施建立的好,在各種氣象災害將要到來之前,及時將這些信息傳達到設施蔬菜管理者手中,才能有效地、有針對性地采取各類防御措施[14]。近年來,黃驊市氣象為農服務工作投入力度很大,氣象預警大喇叭、顯示屏、手機短信等都廣泛應用,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做好農業氣象災害預警工作非常重要,同時各種人工影響天氣作業點的建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3.2.2 增加設施投入,提高設施抵御各種氣象災害的能力。目前,黃驊市各種設施蔬菜生產的硬件投入還相對較低[15],以春秋棚居多,因此抵御各種氣象災害的能力也普遍較低,補光措施、加溫設施等還相對落后,遇到寡照、強降溫天氣到來時,防御措施非常有限,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3.2.3 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對設施管理知識的學習,定期召開針對各類不利氣象條件的管理措施的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素質。加強對災后管理的新技術、新方法的運用,可以明顯減輕災害損失,同時加強與植保部門、農技推廣部門和各鄉鎮蔬菜管理部門的聯系,發揮部門聯合作用,將損失降到最低。

    3.2.4 調整種植結構與品種。使種植結構更加合理,更加適合黃驊市的氣候特點,主動規避各類不利天氣條件的影響。例如,針對寡照天氣增多的趨勢,可以增加短日照蔬菜品種或綠葉蔬菜的種植面積,或者增加各類食用菌的種植等。

    4 參考文獻

    [1] 黃驊市統計局.2012年黃驊市國民經濟統計資料[M].黃驊:黃驊市統計局,2013:1-10.

    [2] 楊再強,黃玉娟,朱靜.江蘇省設施農業寡照災害時空分布規律的研究[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2012,43(2):64-69.

    [3] 陳永川,曹艷,朱冰雨,等.吐魯番市設施農業的氣象災害特征及應對措施[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17):8052-8053.

    [4] 魏瑞江,李春強,康西言.河北省日光溫室低溫寡照災害風險分析[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3):56-62.

    [5] 黎貞發,李春.天津市設施種植業氣象災害風險分析及對策[J].天津農林科技,2012(4):32-33.

    [6] 河北省氣象局.河北省天氣預報手冊[M].北京:氣象出版社,1987:40.

    [7] 白青,張亞紅,傅理.極端低溫條件下日光溫室保溫性能分析[J].西北農業學報,2010,19(11):154-160.

    [8] 徐鳳霞,王琪珍.低溫寡照對溫室大棚蔬菜的影響及其防御對策討論[J].現代農業科技,2007(21):15-16.

    [9] 夏衛國.溫室大棚蔬菜氣候災害防御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9(23):152.

    [10] 趙培寶,任愛芝,秦永紅.災害性天氣對日光溫室蔬菜的危害及應對措施[J].農村科技開發,2003,26(3):17.

    [11]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38.

    [12] 魏瑞江.日光溫室低溫寡照災害指標[J].氣象科技,2003,31(1):50-53.

    [13] 王步興,李英梅,陳志杰,等.冬春日光溫室蔬菜常見自然災害及其應對策略[J].西北園藝,2011(3):6-7.

    第6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1農作物受災情況

    1.1玉米受災面積2533.3hm2,占全市播種面積1.5%以上,屯留縣和沁縣均達到1000hm2以上,受災品種為潞玉36、強盛51、大豐30、盛玉366等。由于目前玉米幼苗正值二葉期到三葉期,有10%~15%的幼苗生長點受凍,影響植株正常生長,需抓緊時間補種。每667m2約需種子款65元,共計247萬余元。

    1.2蔬菜受凍露地蔬菜均處在定植緩苗期,生長點受凍基本無經濟價值,主要品種有黃瓜、茄子、青椒、蘿卜等。春秋大棚棚膜被大風吹破或卷起,蔬菜受凍,生長停滯或減緩,導致少部分絕收,大多數蔬菜推遲上市,預計價格下跌,影響產量、產值。主要品種有西葫蘆、黃瓜、番茄、茄子等。

    1.3水果此次災害涉及水果的全部樹種,以杏、李、櫻桃、葡萄、果桑最為嚴重。杏、李、櫻桃等小雜果正處于果實膨大期,生長迅速,耐低溫能力差;杏、李等小雜果果實被薄冰包裹,次日冰融化后果實變軟發黑,隨后脫落。而蘋果、梨正值初果期,幼果受凍面約50%左右,對樹體也有影響,但受災相對較輕。沁縣桑果產業在此次災害性天氣中嚴重受挫達133.4hm2,果桑嫩葉受凍、發黑、變干,直接影響了春蠶飼養量。

    2災情分析

    2.1氣候原因此次凍害主要影響因素是霜凍。也就是“倒春寒”。2013年4月20日前后大雪導致果樹花芽受凍、脫落、多數品種絕收。長子縣6-7級“龍口風”,移動大棚被卷,并伴有凍害。因此,在4月底至5月初氣溫出現不穩定變化,驟升驟降,是作物受災的直接原因。

    2.2人為因素在氣候變化的不可逆轉作用下,人為因素也會對經濟效益帶來間接影響。比如疏于管理,預測預報不及時,栽培模式不當等,都會對全年的生產產生很大影響。

    2.3其他方面災情發生后,補救方法、措施、農業保險不到位,包括災情統計、經濟補償機制、農業保險的申報與理賠程序繁瑣復雜也是一個重要制約的因素。

    3應對措施

    通過分析災害產生的原因,可以從預測預報防凍技術,生產精細管理、救災抗災機制等幾個方面入手加以應對,降低農民、生產者風險,最大限度地減少次生災害的發生,確保農業生產順利進行。

    3.1技術措施

    3.1.1果樹凍害由于外界氣溫降至0℃以下,破壞了植物細胞結構,從而使作物失去活力。災害發生后,根據凍害發生程度,建議采取以下幾項技術,盡量彌補災害造成的損失。(1)在受害嚴重的果園套種蔬菜、花生等低矮作物,增加果農收入途徑。(2)對受凍害的果樹及時噴施赤霉素、細胞激動素、天達2116等植物生長調節劑。(3)果樹受到凍害后應及時增加營養,采取地面追肥和樹上噴施微肥的辦法,促進果樹和幼果生長發育。(4)加強對果樹病蟲害的防治,提高果樹生命力。

    3.1.2玉米、露地蔬菜等大田作物對于玉米、露地蔬菜等大田作物受凍嚴重的,一方面可以補種,雖然種植時間略有推遲,上市時間推后,但經濟損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補償。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換其他作物品種,選用生育期短,能及時上市,不誤農時的品種,以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另外,春秋大棚蔬菜凍害的技術措施主要有:及時用新棚膜覆蓋,提高棚內溫度;選用抗逆性強,抗寒品種;加強田間管理等。

    3.1.3關注天氣預報,氣候變化注意收聽收看天氣預報,在大田作物和果園釋放煙霧驅霜去凍,提前做好防霜工作。在氣溫下降到植株忍受極點時可以采取加蓋覆蓋物或點燃酒精燈等臨時輔助加溫措施,棚內釋放煙霧劑、補光升溫等方法。升高棚內溫度3~4℃,可有效抵御寒流侵襲。

    3.2建立健全災害補償機制自然災害發生后,有關部門要及時深入一線查看、統計,一方面鼓勵農戶采取自救措施,另一方面通過補償機制,對農戶按照災害程度給予如種子、農膜、肥料等生產資料補助,或資金方面的補貼,以提高農戶抗災信心和生產積極性。

    3.3推廣農業保險農業保險在長治市“雷聲大雨點小”,仍處在起步階段,多數縣(市區)仍屬空白。應由地方政府牽頭協調,實現金融機構與農戶、基地、園區直接對接,把農業保險制度真正落實到實處。保險機構建立健全透明的理賠制度讓參保者吃上定心丸,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另外,金融機構應簡化貸款程序,降低貸款門檻,讓受災農戶順利實現生產自救。

    第7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一、把握災害趨勢。根據氣象分析預測,**年我市風雹雷電災害較常年偏重,4月份發生的頻率呈快速上升趨勢。

    (一)大風災害。發生強度和范圍偏大,主要集中在7、8月份,其次集中在5、6月份。4月份大風天氣頻率高于常年,有1—2次區域性大風天氣過程出現,渝東北、渝東南部分地區將出現破壞性較大強風。

    (二)冰雹災害。主要出現在4、5月份。4月份局部地區將發生冰雹,出現在4月下旬的可能性較大,發生區域主要在渝東北和渝東南地區。

    (三)雷電災害。4月上旬中期、中旬中后期和下旬后期分別有一次明顯的雷陣雨天氣發生,渝東北、渝東南部分地區將出現破壞性較大的強雷暴天氣。5月、6月上中旬,雷電天氣一般,但強度較大。7—8月雷電天氣較多,雷電強度較大。9月雷電天氣次數略有減少。10月以后發生雷電天氣較少。

    二、統一思想認識。從全球范圍看,氣候變暖的結果,其主要表現形式就是極端氣候事件增加。從去年發生的風雹雷電災害看,全市發生了三次較大范圍的風雹災害和兩次雷電災害,337.2萬人受災,因災死亡30人、傷病1.45萬人,農作物受災面積216.67千公頃,直接經濟損失7.34億元,其中農業經濟損失4.28億元,分別占全年各類災害損失總數的9%和8.5%。從會商結果看,今年風雹雷電災害發生趨勢不容樂觀,防災救災任務較為繁重。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牢固樹立“防大災、抗大災、救大災”的思想,切實落實防雷防雹的各項應對措施,抓好應急處置工作。

    三、做好監測預警。要加快風雹雷電監測預警工程建設,配齊配強監測預警技術力量,建立健全氣象監測預警網絡;要加強科技研究力度,著力分析和研究風雹雷電災害長期的變化規律,努力提高預測預報的準確度和時效性;要積極開發災害影響評估的技術方法,對可能發生的風雹雷電災害進行預評估。

    四、加強聯動協作。氣象、救災、農業、煙草等部門和單位要加強溝通與聯系,使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資源共享。市氣象部門要及時將風雹雷電災害性天氣預警信息向市政府救災辦、市農業局、市煙草公司等相關部門和單位通報,以便充分做好防災救災準備。市氣象部門要加強統籌協調,搞好物資、技術的調配,對分析預測可能發生風雹雷電的區域要重點防范。對風雹重點地區(尤其是煙葉主產區縣)可適當增加高炮布點密度,購置高炮的費用由有關區縣人民政府和市煙草公司共同承擔。

    第8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關鍵詞 農業項目;氣象服務;方案;流程;重慶豐都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5)17-0275-02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指為各級領導、有關部門、單位、農業龍頭企業、農村專業合作社等指揮安排特色農業生產,合理開發氣候資源,防御農業氣象災害提供的專業氣象服務。隨著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逐步由產量型向效益型轉變,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同時,全球氣候變暖、極端天氣事件增多,各種氣象災害對農業的威脅和危害越來越大,特色農業對專業氣象服務的依賴更加強烈,凸顯特色農業氣象服務越來越重要。

    各地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進展不一,江蘇、福建、山東、浙江、廣西等沿海發達地區開展比較早,也比較普遍,有的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江蘇省進行了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初探[1],蘇州市開展了茶葉和蟹蝦特色氣象服務[2],福建省南平市開展了葡萄特色氣象服務[3],廣西桂林開展了特色效益農業氣象服務[4]。在重慶市范圍內,北碚的花卉專業氣象服務[5]和潼南蔬菜專業氣象服務具有鮮明的特色。但是,各地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內容、方案、流程都存在差異和不足,不像常規農業氣象服務有比較標準的內容和流程。因此,在總結常規農業氣象服務的方案和流程的基礎上,制定科學合理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案和流程,為今后全面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提供參考依據。這也是解決服務基層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徑之一。

    1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案

    1.1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案的思路

    在豐都縣烤煙特色氣象服務過程中,發現烤煙從播種育苗到采烤、儲存、運輸等環節,都需要天氣預報、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應對措施等氣象服務產品。煙草公司、烤煙專業合作社、種煙大戶、煙農都離不開氣象服務。同時,烤煙生產對氣象災害十分敏感,煙農把握對氣象災害信息的監控和利用并趨利避害有利于烤煙增產。烤煙從播種到采收再到煙葉儲存等環節,對氣象災害敏感性不同,提供的氣象信息和應對的措施也不同,這就要求為整個生產周期制定專業氣象服務方案,使得烤煙特色氣象服務更加科學規范、具體量化。

    在特色肉牛氣象服務過程中,不僅要針對肉牛生產提供專業氣象服務,還要針對牧草生長提供專業氣象服務,在每個時段牛和牧草遭遇的天氣情況的不同,它們對氣象災害的敏感性也不一致,對氣象服務的要求也有區別,這也說明制定特色肉牛氣象服務方案的必要性。

    同理,開展蔬菜、水果、畜禽、漁業、中藥材、花卉、蠶桑等項目的特色氣象服務,也必須制定一套科學可行的氣象服務方案,而且各個方案大同小異,可以借鑒參考。由于農業生產一般以年為周期,因此選擇周年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案,便于服務人員每年有條不紊地實施方案,從而收到最佳的氣象服務效果,產生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1.2 烤煙產業周年氣象服務方案

    結合筆者15年烤煙生產專業專題氣象服務經驗,綜合提煉出豐都縣烤煙產業周年氣象服務方案(表1),可供烤煙產區的氣象臺站參考,也適宜為蔬菜、水果、中藥材、花卉、蠶桑等特色農業提供氣象服務借鑒。

    1.3 肉牛產業周年氣象服務方案

    從2009年至今,在豐都肉牛特色氣象服務的過程中,積累了肉牛產業的氣象服務經驗。通過對畜牧專家、肉牛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養牛大戶的走訪和溝通,了解其對氣象服務和氣象產品的需求,也清楚氣象災害對肉牛及牧草生長的影響,這是制定肉牛產業氣象服務方案的依據。由此,制定了豐都縣肉牛產業周年氣象服務方案(表2)。此服務方案對牲畜養殖、家禽養殖、漁業養殖等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同樣具有參考價值。

    2 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流程

    依據豐都縣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內容、方式,結合部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大戶的需求,梳理出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流程(圖1),有助于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更加規范、精細、高效。

    3 結語

    當前,各地推廣直通式農業氣象服務,目的是面對基層服務群眾,同時,特色農業項目離不開氣象服務的支撐。因此,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具備旺盛的生命力。要堅持“以人為本、無所不在、無微不至”的氣象服務理念,把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做得更扎實、更深入、更精細,讓各級政府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

    鑒于特色農業項目較多,開展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還有不足之處。因此,要續繼探索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工作,建立更科學、更規范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方案和流程,完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信息庫,推廣縣級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系統,進一步提高氣象為農服務的能力和水平。

    4 參考文獻

    [1] 張旭輝,商兆堂,蒯志敏,等.江蘇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初探[J].安徽農業科學,2008,36(30):13332-13333.

    [2] 王俊,蒯志敏,張霞琴,等.開展特色農業氣象服務的實踐和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8(24):355-356.

    [3] 沈長華,張潔薇,祁敏,等.閩北葡萄特色農業氣象服務實踐與啟示[J].福建氣象,2012(2):53-55.

    第9篇:農業災害應對措施范文

    關鍵詞:課程改革;五學課堂模式;目標導學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人們對“教”與“學”關系的認識,也越來越取得較一致、清晰的認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指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

    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

    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地理學科的教師要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堅持“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及“學習對終生發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課堂教學注重“學生為主,教師為導”。近年來,各地課堂組織模式多樣化,其中影響較大的有: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杜郎口中學“三三六”教學模式、東廬中學“講學稿”、重慶、河北、江蘇地區“五步式”等。我縣教育工作者在學習他人課改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縣實際,通過教學實踐并總結了“五學課堂模式”,讓學生主動學習,讓課堂成為學生喜歡的課堂。“五學課堂模式”為我們教學提供了易于理解的理論基礎,也易于在實際教學中操作與

    引導教學過程。

    我縣的“五學課堂模式”就是高效課堂模式之一。課堂的高效,核心就是追求學生學的高效,讓學生在自主中學習,在合作中探究,在展示中學會學習、學會創新。作為教師,要善于學習先進經驗,將“不教而教,大教立心”的教育智慧貫穿于實際的課堂教學。

    五學課堂結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目標導學―自主探學―合作研學―展示

    比學―檢測評學”,是課堂主要且必須的五個環節,體現了教師與學生的正確關系。五學模式強調以學定教,先學后教的理念,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當然,打造課堂的高效,教師的“導”是關鍵,“導”的質量決定“學”的質量。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導入新課,讓學生置身于所展示的情境問題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高三地理教學中如何適當運用“五學課堂模式”進行有效教學呢?俗話說:“良好的開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的的內容是否有的放矢、可操作、科學等,都是教師必須斟酌的內容。目標定向后,教師心中有程序,教學過程就有了重點,組織學生活動過程中就有了安排,將知識點轉變為探索性的問題,課堂的教學目標就能有效達成。在高三第一輪復習教學中,適時恰當地運用“目標導學”這一環節,對構建學生知識體系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提高其分析、歸納等綜合能力,有較好成效。下面列舉一些較適用的目標內容,為課堂的目標導學提供參考。

    在《區域地理》復習中,因為學生具備一定的地理基礎知識,對各地區或國家的學習,實際上是“溫故”過程,教師沒必要“滿堂灌”,因為學生基本能看懂、學懂,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設計目標。涉及國家與地區的內容,我們教師可以把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都

    按“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自然帶”“經濟(農業與工業)”“城市”“交通”等方面的目標進行導學,讓學生有條理、有目標地進行學習、思考,并適時進行答疑、解惑,讓學生在完成課堂教學的其他環節起到引領作用。比如:復習“美國”這一節時,可按“五學課堂模式”理論,設置“目標導學”,并要求學生按內容要求,完成目標:①美國的位置范圍;②美國的地形特點;③美國的氣候分布及原因;④美國主要的河湖;⑤美國自然帶分布特征;⑥經濟(農業帶與工業區);⑦主要城市;⑧交通;⑨地形對氣候的影響,讓學生根據自己程度選擇其中的幾個目標進行學習討論,并在課堂上能按

    目標內容列表寫出或說出,教師適當地糾正與鼓勵,達到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的教育理念,教師更多是起“導”的作用。課堂大部分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合作,注意捕捉閃光點,使每一堂課的每一個目標在課堂的師生合作中得以解決。每一單元還可進行總結,再度認識各區域的差別與聯系,整體性如此相近、差異性又如此明顯,學習中大多有章可循,這種帶有一定套路的目標,看似呆板,但因各區域實際內容不同,可選擇不同數量的項目目標內容進行分析、討論、比較、總結等。課堂學習過程中具有更大選擇性與靈活性,從而提高了地理課堂的學習興趣及分析、歸納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

    同樣,在復習選修教材《自然災害》教學中,課堂的溫故過程一定要有所創新,可打破教材編寫束縛,把教材第二章對各種災害定義分別分解到第三章中國自然災害中,大膽把教材教學按“五學模式”中的“目標導學”作用,歸納成“五個目標”進行導學,將各類自然災害重新編排順序,整合內容與項目,可按“目標內容”進行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讓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索,避免教師的包辦講解。可將教材內容分為:

    目標1:“某一自然災害的定義是什么?”

    目標2:“分布特征(或發生的季節)?”

    目標3:“成因有哪些?”

    目標4:“對人類社會影響(危害)如何?”

    目標5:“采取哪些防御措施?”

    ――按這五大“目標”,分別分析四大災害類型(地質災害、水文災害、氣象災害、生物災害)中。按這種“目標”項目去導學,讓學生充分享受導學帶來的探究過程的實效性、規律性,為引領課堂其他環節的充分完成起了關鍵作用。這樣,學生在心中有了目標,就能充分發揮主體“學”的作用,教師的主導地位也得到了體現。

    教師對洪水、寒潮、干旱等各自然災害還可按不同區域設計出“目標導學”,讓學生依據“目標導學”完成任務。如:

    旱災:

    目標1:華北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目標2:長江中下游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目標3:華南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目標4:云貴高原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目標5:西北地區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挑戰目標如:北非熱帶草原地區旱災的成因、季節、影響、防御措施

    寒潮:

    目標1:東北、華北等地發生寒潮次數頻繁的原因、對當地的影響、應對措施?

    目標2:四川盆地發生寒潮次數多還是少、原因?

    目標3:青藏高原發生寒潮次數多還是少、原因?

    目標4:云貴高原發生寒潮次數多還是少、原因?

    目標5:海南及臺灣等地不易發生寒潮的原因?

    *挑戰目標:如,美國中部平原發生的原因、對當地的影響、應對措施?

    洪澇:

    目標1:新疆阿勒泰地區發生洪澇的季節及原因、應對措施等

    目標2:黃河山東境內發生洪澇的季節及原因、應對措施等

    目標3:長江中下游地區洪澇發生的季節及原因、應對措施等

    *挑戰目標:如,意大利波河下游地區洪澇發生的季節及原因、措施等

    可讓學生通過探究、疑問、交流、總結、展示等環節,教師再進行適當的總結。如,洪水按成因主要分為:融雪洪水、冰凌洪水、暴水洪水,并重點考慮致災因子中的自然及人文因子,自然因子主要考慮自然各要素等,從而讓課堂更具有針對性與實效性。

    自然地理環境差異性教學復習中,有關“自然帶、雪線”的知識,也可自行設計目標進行導學:

    目標1:天山山脈自然帶及雪線分布

    目標2:阿爾其山自然帶及雪線分布

    目標3:乞力馬扎羅山自然帶及雪線分布

    目標4:喜馬拉雅山(珠峰)自然帶及雪線分布

    *挑戰目標:南、北坡;陽、陰坡;迎風、背風坡;陡、緩坡的區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杨幂|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99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 成人美女黄网站色大色下载|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 成人毛片免费视频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爱片免费观看视频|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欧洲成人精品香蕉网|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在| 青青草成人影视|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窝窝视频成人影院午夜在线| www成人免费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AA毛片| 成人片在线观看地址KK4444|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依依成人精品|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国产成人av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全彩成人18h漫画在线| 国产成人免费ā片在线观看老同学|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 6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