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icu常用的護理知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細節管理;icu;護理;方法 ICU是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產物,具備先進的醫療設備、先進的管理體制、高超的醫療水平與醫療護理技術,為病情危重患者提供及時、準確的救治措施。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是ICU醫護人員的重要工作內容。將細節管理引入到ICU護理管理中,能夠為患者提供細節化服務,及時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根源,是提高護理質量的重要途徑?,F結合我院ICU護理中強化細節管理的實施效果進行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3年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0例入住重癥監護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6例,女94例;年齡35~78歲,平均(56.8±18.2)歲。原發病情況:腦出血45例(22.5%),腦梗死66例(33.0%),重癥顱腦損傷55例(27.5%),大型手術34例(17.0%)。按入院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100例,兩組患者一般情況大體一致。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給予ICU常規護理,即基礎護理和急危重癥疾病護理,包括病情監測、用藥護理、飲食護理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強化細節管理,具體如下:
①制定細致的相關護理管理制度。細節管理主要著眼于以流程作為導向進行護理管理,護理管理人員要與醫療人員在ICU原有的各種工作流程和制度基礎上,重新修訂ICU內的工作制度和護理流程,包括各項常規護理工作制度、護理操作流程、??谱o理流程、應急預案流程等。
②搜尋隱患的細節根源。搜集相關資料,總結護理缺陷,并分析我院護理工作檢查中發生的隱患,整理并總結護理隱患的細節根源,如ICU內患者因臥床而發生壓瘡,由此需要護理人員注意皮膚細節護理,進入ICU時就要評估壓瘡發生率,做好預防護理措施。最后,為常見的隱患制定針對性細節管理措施,裝訂成冊,定期進行培訓學習,要求每位護理人員熟練掌握。
③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ICU常見疾病的救治知識,定期檢查和考核其對專業知識的掌握程度。定期培訓新來的護理人員并考核常用設備器械的使用,鼓勵其繼續接受教育,提升自身專業水平。
④搶救物品與儀器設備的細節管理。護理人員要時刻保證搶救物品和儀器設備處在完好狀態,缺失的搶救物品要及時補充,搶救儀器與設備要定期檢查和維修,做好交接工作。
⑤改善病房環境。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內清潔、安靜、整齊,充分保護患者隱私。工作人員之間減少談話和走動,護理操作時盡量輕柔,維持病房環境。醫院護理管理部門每季度進行檢查、評價ICU護理管理質量、文件書寫質量、基礎護理質量、患者滿意度等相關指標。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護理管理質量評分、護理文件書寫質量評分、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患者滿意度四項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質量比較
3討論
在現代醫療實踐中,ICU的監護水平代表了一個醫院的醫療技術水平,在ICU病房中配備了最先進的醫療設施(包括監護儀器、多功能呼吸治療機、麻醉機、心電圖機、除顫儀等各種先進的醫療器械)和技術精湛的醫護技術人員,為危重患者提供最及時、最有效的救治方法,以期得到最好的救治效果。尤其適用于嚴重創傷、大手術后患者、需要心肺復蘇患者、臟器功能衰竭患者、器官移植患者等。
研究發現ICU護理管理中有效的醫患溝通能提高救治效果,主要包括:
①語言流。護理人員可向神智清楚的患者介紹ICU住院環境,講解病情及治療情況,解釋因為避免交叉感染等原因不能有家屬陪伴,爭取患者的理解和配合。間斷性詢問患者需求并在規定制度允許范圍內盡可能滿足患者;
②非語言流。對于氣管插管或氣道切開患者,可使用手勢、標有常用需求詞語的方格、常用需求的圖片等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需求。
另有研究表明,保證患者充足的睡眠對ICU患者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要求護理人員做到以下幾點:
①在條件允許時合理安排醫療操作,避免在患者休息期間進行;
②醫護人員巡視時要步態輕盈、減少談話,避免影響患者的休息;
③盡可能調低監護設備運轉噪音,拉上窗簾,幫助患者入眠;
④對緊張或躁動的患者必要時給予鎮靜劑,保證充足的睡眠。
4結語
ICU護理管理中強化細節管理實施的保證在于嚴格落實規章制度和安全管理,強化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專業水平。本文結果顯示,強化細節管理的觀察組各項護理管理指標均明顯優于對照組。顯示強化細節管理不僅能提高ICU的醫療救治效果,還能促進護理人員自身專業水平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占榮貴.細節管理在ICU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9):94-95.
[2]盧秀英,王路,李星.細節管理在手術室內鏡器械清洗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8):149-150.
[3]劉楚霞,甕瓊英,黃柳華,等.細節管理在頸椎骨折前路減壓植骨內固定術護理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0,29(11):1701-1702.
[4]鄭益嬌,吳件姿.細節管理在ICU護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9,17(10):
[關鍵詞] 重癥監護病房;疼痛評估;治療進展;危重癥;疼痛
[中圖分類號] R47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8(c)-0030-02
疼痛是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國際疼痛研究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將疼痛定義為“由真正存在或潛在的身體組織損傷所引起的不舒服的知覺和心理感覺”,其往往由自身基礎疾病或需要接受的各種侵襲性操作所造成,若臨床上處理不及時,將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1-3]。目前,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可確定疼痛的性質、分類、部位以及范圍等特點,其評估方式主要有主觀性評估、客觀性評估以及家屬代訴或診斷性鎮痛治療評估等,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近年來,鎮靜劑和鎮痛劑對于疼痛的治療顯示出了一定的優勢[4-5]。因此,本文就ICU危重癥患者的疼痛評估及治療進展作一綜述。
1 ICU危重癥患者的疼痛評估
1.1 疼痛的主觀性評估
對于ICU危重癥患者疼痛的主觀性評估,主要通過患者主訴來完成,這也是疼痛評估最有效、最可靠的方法。其中,對于語言暢通的患者,一般選用語言評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進行評分,0分表示不痛,10分滿分表示疼痛劇烈,隨著分值增加,疼痛度隨之增加,由患者自己對不同分值來量化疼痛程度;還可以適當采用數字評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NRS)進行評估,其有效性和可靠性均較高;對于那些有語言障礙的患者,可以考慮采用視覺模擬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使用水平直線量化疼痛強度,由患者按照自己的疼痛度在不同的地方進行標記;此外,還可以使用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aces dainscale,FPS),對于老年患者急慢性疼痛均非常有效[6-7]。
1.2 疼痛的客觀性評估
對于某些ICU患者,無法和醫生進行交流,醫生無法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因而主訴效果無法達成[8-9],可以采用有效、客觀和程序化的工具來評估患者對不利事件的反應,如疼痛行為量表(the pain behavior scale,PBS)和危重癥患者疼痛觀察工具(the critical care pain observation tool,CPOT)等均有較好的效果。其中,PBS對重度疼痛患者的敏感性較低,而CPOT可用于無法交流的ICU患者的客觀疼痛評估。臨床大量研究表明[10],ICU中有不利刺激因素的患者疼痛評分顯著增高(P
1.3 家屬代訴或診斷性鎮痛治療
患者家屬在一定程度上能提供患者的疼痛信息,因而對于ICU危重癥患者的疼痛評估,可以進行代訴,但可靠性不高。有研究表明,代訴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79.7%和67.6%,除非特殊情況,否則不建議采取此法進行疼痛評估[11]。另外,診斷性鎮痛治療也是一種常用的方法,對于那些無法反映疼痛以及可疑疼痛的ICU患者,此法非常有效,不但能對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行評估,還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為鎮痛治療的基礎。
2 ICU危重癥患者的治療進展
2.1 鎮痛鎮靜治療概況
目前臨床上對疼痛的治療主要包括兩方面,即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其中,藥物治療主要包括阿片類鎮痛藥、非阿片類中樞性鎮痛藥、非甾體抗炎藥(NSAIDS)以及局麻藥等。另外,鎮靜藥物的應用也可顯著減輕應激反應,輔助治療患者的緊張、焦慮及躁動,提高患者對機械通氣、各種ICU日常診療操作的耐受能力,使患者獲得良好睡眠等。理想的鎮靜藥不但起效快、半衰期短、無蓄積、對呼吸循環抑制小,而且價格低廉,但目前尚未發現這種藥物,臨床上主要以使用苯二氮■類和丙泊酚等鎮靜藥為主。當然,除了藥物治療外,非藥物治療也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疼痛情況,其手段主要包括心理治療和物理治療等,因而對于患者的疼痛情況,在設法祛除疼痛誘因的同時進行非藥物治療,不但能顯著提高療效,還可減少鎮痛鎮靜藥物的用量,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12-13]。
2.2 程序化鎮靜治療
近年來,隨著治療技術的不斷發展,程序化鎮靜治療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主要是指在鎮痛的基礎上,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調節鎮靜劑用量的系統性鎮靜,措施包括方案的設計、監測、評估與撤離,不但可以縮短機械通氣時間、減少住院天數,還可顯著提高臨床療效,降低死亡率。程序化鎮靜的核心是對鎮靜鎮痛深度進行評估,然后根據評估的結果來調節鎮靜劑的使用劑量[14-16]。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鎮靜鎮痛評估方法是Ramsay評估法,其鎮靜評分的應用遠比選擇重要,鎮痛是鎮靜的基礎,程序化鎮靜必須聯合鎮痛治療,且需要醫生護士的密切配合才能取得顯著的治療效果。
2.3 藥物的聯合應用
臨床上對于ICU危重癥患者的疼痛治療,常采用聯合藥物進行治療,其中以咪達唑侖聯合芬太尼最為常用。咪達唑侖起效快,半衰期短,對呼吸循環抑制作用小,是一種水溶性較好的苯二氮■類藥物,具有一定的鎮痛作用,其適當結合阿片類鎮靜藥物應用,可增強療效。芬太尼不但鎮痛作用強,而且無毒,不良反應小,對血流動力學影響輕微,是常用的一種人工合成的阿片類激動劑。臨床大量研究數據表明,咪達唑侖聯合芬太尼使用比單用咪達唑侖藥物療效更為顯著,且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綜上所述,臨床上ICU危重癥患者的疼痛情況越發嚴重,因而對其疼痛的評估必不可少,適當而可靠的評估可為本病的治療打下基礎,而ICU內藥物鎮痛、鎮靜治療可以協助危重癥患者克服焦慮、緊張、恐懼、不安等不適心理狀態以及軀體疾病、手術切口的疼痛,減少患者的痛苦,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 忽新剛,佘守章.疼痛評估在ICU危重癥患者中應用的新進展[J].廣東醫學,2010,31(6):665.
[2] 徐建國.疼痛藥物治療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23.
[3] Puntillo K,Pasero C,Li D,et al.Evaluation of pain in ICU patients[J].Chest,2009,135(4):1069.
[4] Herr K,Chen P.Postoperative pain assessment with three intensity scales in Chinese elders[J].J Nuts Scholarsh,2009,41(3):241.
[5] 劉雪琴,李漓.老年人疼痛強度評估量表的選擇[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65-169.
[6] 中華醫學會疼痛學分會.臨床診療指南:疼痛學分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6.
[7] 童新勇,朱躍科.入ICU時機對危重癥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2009,22(6):351.
[8] Payen JF,Bosson JL,Chanques G,et al.Pain assessment is associated with decreased duration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a post Hoc analysis of the DOLOREA study[J].Anesthesiology,2009,111(6):1308-1316.
[9] 姚寶瑩.中醫醫院里的ICU[J].首都醫藥,2010,11(5):45-49.
[10] 羅月荷.疼痛管理培訓對提高ICU護士疼痛知識、態度及判斷能力的影響研究[J].臨床醫學工程,2013,20(3):378-379.
[11] 王秀霞.神經外科重癥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醫療裝備,2010,13(3):69.
[12] Erstad BL,Puntillo K,Gilbert HC,et al.Pain management principles in the critically ill[J].Chest,2009,135(4):1075-1086.
[13] Ahlers SJ,van der Veen AM,van Dijk M,et al.The use of the behavioral pain scale to assess pain in conscious sedated patients[J].Anesth Analg,2010,110(1):127-l33.
[14] 路春麗.有創血壓在ICU中監測與護理探討[J].醫療裝備,2010,11(3):12.
[15] 張菊英,鄒瑞芳,葉家薇.五指法在疼痛強度評估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5,40(6):409-411.
關鍵詞:ICU;實施;健康教育
隨著生物醫學模式的發展,護理模式也由原來“以疾病為中心”的功能制護理轉向“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健康教育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系統教育過程,促使人們自覺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以改善、維持和促進個體的健康進而達到精神、身體、社會交往等方面保持健全的狀態。為了促進ICU病人的早日康復,提高ICU病人的護理質量,健康教育也因此被人們擺在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我科護士自2006年至今,針對ICU患者健康教育的特殊性,采取了相應的對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將其總結如下:
一、針對ICU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的方法
1.1ICU患者健康教育形式的特殊性:ICU患者情危重。集體教育和板報等健康教育的形式是受到限止的。只能對病人單個的進行健康教育.ICU患者常用的健康教育形式有如下幾種。
1.1.1口頭講解:是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教育方式。針對患者的病情,講解疾病的過程、癥狀、處理,使用各種監測儀器的目的、注意事項,術后的指導,恢復期的鍛煉等。
1.1.2提問問答:重視教育信息溝通的雙向性。鼓勵病人提出問題,由護士予以解答。對于不能進行語言交流的患者,如氣管插管、接受呼吸機輔助治療等病人,神志清楚,通過患者的表情、手勢判斷他們所要表達的意圖,或在紙或手上寫簡單的文字進行交流。
1.1.3示教模仿:對于清醒病人??梢杂勺o士進行示范演示。指導病人掌握一些簡單的操作方法,如咳嗽、排痰、翻身、術后早期床上功能訓練等。
1.1.4文字圖冊閱讀:采取健康教育小冊子、宣傳卡片、圖文像冊等書面形式,將教育內容交給患者自己閱讀,護士給予必要的解釋。
1.2對ICU患者家屬的健康教育,提高家屬健康教育效果的對策。
1.2.1掌握交流與溝通技巧:有效的交流與溝通有利于家屬接受教育的內容。進行交流與溝通前,應對家屬可能存在的健康問題進行分析,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及治療護理計劃,并注意選擇恰當的交流時機和地點。
1.2.2實施有效健康教育的途徑
1.2.3健康教育宣教卡:給ICU家屬分發宣教卡是一種節省人力和時間,同時又具有顯著效果的健康教育方法,值得推廣和借鑒。
1.2.4培訓??谱o士:Wesson[4]認為可以通過發展ICU專科護士,專門派出人員為家屬提供患者信息,回答家屬提出的問題并為其提供一些指導,為家屬在患者初入ICU及轉出ICU時遇到的一些心理和情緒上的障礙起到有效預防和幫助效果。
二、討論在實施過程中,得出幾點關于有效促進健康教育的建議
2.1護士方面:ICU護士輪班勤,沒有專門做健康教育的護士。這也給ICU病人的健康教育增加了難度,這就要求ICU的每一位護士都要重視健康教育。人人有進行健康教育的意識。并認真做好健康教育。以保證患者健康教育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2.1.1首先思想觀念應與時俱進,樹立現代護理觀,明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健康教育工作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切實使向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2.1.2加強業務學習,擴大護士自身的知識面。ICU內患者健康教育內容廣泛,涉及學科多,要求ICU護士要具備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等方面的知識,通過業務學習,知識講談、外出培訓、繼續教育、訂閱科技報刊等形式,以滿足日益廣泛的健康教育的需求。
2.1.3選擇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把握教育時機,健康教育的渠道包括交談、咨詢、講座、示范操作、個別指導、讀書、看錄像等形式。
2.2醫院方面:張隆群等強調,應為ICU病人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環境,減少健康教育障礙,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
2.3政府方面:美、英、日等發達國家,在繼續教育與護士職責中,明確規定了護士教育能力培訓的目標和稱職標準。我國在實施上尚沒有與護士的職稱、學歷和繼續教育要求相吻合。健康教育事業在我國尚處于發展階段,相關政策的不完善在所難免,隨著健康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一系列相關政策法規也會逐步走向正規化。
三、結論
健康教育事業在我國已經開展了幾十年,其作用和重要性也在逐漸被人們認識。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與完善,ICU的護理內容已從單一的技術轉化到包括心理因素、社會因素在內的綜合,治療已不僅是為了保全生命,而且要使因手術所致身體和心理創傷減少到最小限度,在對ICU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我們還進行了較系統的康復指導,增強了病人戰勝疾病的信心,使病人術后康復的速度和質量都有明顯的提高。雖然仍有一部分問題還沒得到解決,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很快會得到解決??傊?,ICU病人健康教育的進一步發展仍然需要政府、醫院及醫護人員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江素娟.ICU病人的健康教育[J].家庭護士,2008,6(2):456-457
[2]劉紅敏,劉艷萍.ICU患者的健康教育需求與指導[J].中原醫刊,2003,30(11):61-63
[3]韓文軍,胡敏,郭成莉.ICU患者家屬健康教育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06,21(12):78-80
[4]WESSONJS.Meetingtheinformational,psychosocialandemotionalneedsofeachICUpatientandfamily[J].IntCritcareNurs.1997,13(2):11-18
關鍵詞:ICU危重患者;壓瘡;預防;護理
據相關數據統計,ICU危重患者的壓瘡發生率為5.1%~22.1%[1]。ICU危重患者自身疾病的特點,增加了壓瘡的發生。一旦壓瘡發生,增加護理工作量,影響臨床患者的正常治療,因此ICU危重患者壓瘡的防治是護理工作的重點及難點。只有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才能有效防治壓瘡的發生,避免壓瘡延緩疾病的康復。如何正_識別壓瘡危險因素,并及時給予有效預防措施,是當前CU危重患者壓瘡預防的重點。本文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和文獻資料,現就ICU危重患者壓瘡的預防和護理進展綜述如下。
1 壓瘡的概念
所謂壓瘡又稱為壓力性潰瘍,即皮膚和皮下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不良,以至于引起局部缺血而發生潰爛甚至壞死,一般多發生于昏迷、尿失禁、長期臥床等不能自主翻身的危重患者。ICU危重患者的壓瘡護理可直接反應護理質量和護理進展,是一個醫院管理水平和護理水平的重要體現[2]。
2 壓瘡的危險因素
2.1外在因素
2.1.1壓力 壓力是壓瘡發生的重要因素,ICU危重患者需要長期臥床休息,加之使用多種檢測儀器,身體連接各種導管和導線,部分患者還需要實施保護性約束,從而限制了患者的軀體移動和變化,從而使雙肘、骶尾部、足跟等部位長期受壓。在壓力超過毛細血管平均壓力時,會使皮膚血流停頓,最終促使組織發生壞死。故臨床應在1~2 h幫助患者翻身,減輕壓力。
2.1.2摩擦力和剪切力 摩擦力是兩個接觸面上產生的阻礙物體運動的力,當摩擦力作用于上皮組織,會增加壓瘡的易感性。剪切力作用于相鄰物體表面,會引起反方向的進行性平行滑動力量。通常剪切力作用于深部組織,會切斷較大區域血供。ICU危重患者使用胃腸道營養、人工通氣,需要取頭高屈腿的,故骶尾部和足跟部承受著摩擦力和剪切力,增加了壓瘡的發生幾率。
2.1.3潮濕的環境 潮濕環境下,壓瘡的發生危險性增加。ICU危重患者潮濕環境,主要是由于大小便失禁、腹瀉、傷口分泌物以及發熱引起多汗,造成病房內濕度過高,使皮膚處于潮濕的環境中。潮濕會削弱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使有害物質容易侵入,并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條件[3]。因此,ICU危重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
2.2內在因素
2.2.1感覺功能障礙 多數ICU危重患者由于疾病或使用鎮靜藥,存在意識障礙。感覺功能障礙會導致皮膚對損害性壓迫的敏感度降低,其自我防護能力下降,甚至喪失,從而不能自我改變或控制。失去神經支配的皮膚組織代謝也會發生相應的改變,其組織內的抗張力成分膠原蛋白合成減少,使皮膚不耐摩擦而容易發生破損。
2.2.2營養不良 營養不良是ICU危重患者發生壓瘡的主要因素之一。王雪萍[4]等研究顯示,血漿白蛋白水平高的患者壓瘡發生率明顯低于血漿白蛋白水平低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3組織缺氧 ICU危重患者大多存在循環系統功能障礙,并且多應用機械通氣治療,降低了組織的供養。加之部分特殊藥物的使用,例如血管活性藥物、甲腎上腺素,都會使皮膚組織缺氧加重。此外,組織間隙水腫也會減少毛細血管血流,影響皮膚的供氧。
2.2.4應激 臨床發生急性損傷患者早期壓瘡發生率較高?;颊咛幱趹顟B下,會使激素大量釋放,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傳導系統發生紊亂,內平衡態遭到破壞,組織的抗壓能力降低,壓瘡發生率增加。
2.3高危人群 老年、癱瘓、麻痹、昏迷、營養不良、大小便失禁、使用支架或石膏的患者是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5]。此外,體溫改變、循環不穩定、腎功能不全、代謝性酸中毒、電解質紊亂等因素均與壓瘡的高度風險顯著相關,特別是低血壓更值得警惕。
3 壓瘡護理研究進展
壓瘡的發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臨床ICU危重患者壓瘡護理的重擔是基礎護理,全面評估,早期干預,主動護理至預防壓瘡的重要手段。
3.1風險評估 患者入住ICU后及時進行壓瘡風險評估,依據評估結果篩查出現高危因素、高危人群,并針對高危因素制定有效的預防措施,以科學的方法防治壓瘡。對于已發生壓瘡的患者要及時給予處理。
3.2減壓護理
3.2.1減壓方法 通過減壓可以間歇性的解除壓力,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盡量做到每1~2 h翻身1次,翻身時避免托、拉、扯、推,尤其是對于肢體偏癱者在常規壓瘡預防護理基礎上,采取翻身循環臥位。翻身應選擇合適的,例如半臥位頭抬高45°,患者容易滑動,增加了壓瘡的發生,所以頭部宜保持在5°~30°。由于病情限制翻身的患者必須使用氣墊床。
3.2.2減壓工具 臨床常用的減壓工具有氣墊床、全身自動翻身床;局部使用的有水墊、決明子墊、小型涼液墊等。對于有潛在局部受壓危險的患者,可以自制水囊或氣囊墊于局部受壓部位,減少局部受壓情況。在減壓方面,以氣墊最佳,其次是水墊、凝膠墊,泡沫塑料墊最差。
3.3營養支持 營養不良是引起壓瘡的內在因素,并且對壓瘡的愈合有影響作用。蛋白質作為機體組織修復的必需物質,臨床應依據患者的具體營養狀況,針對性的給予營養支持,主要以高蛋白、高維生素膳食為主,以提高機體抵抗力、組織修復能力為目的。對于不能進食患者應該給予腸外營養支持,保證患者每日機體所需營養的供給,滿足機體代謝的需求。
3.4避免潮濕環境 對于大小便失禁者必要時可留置導尿管。盡量保持會皮膚的干燥、清潔,對于頻繁腹瀉者可使用帶氣囊導管。同時應選擇合適型號的氣管導管,將氣管導管外涂石蠟油后置入患者,并給氣囊充氣,外接一次性腹腔鏡保護套,可有效保護肛周皮膚及減輕護理工作量。
3.5局部處理
3.5.1一期創面 一期出現皮膚潮紅、硬結時,應及時改變,并使用水膠體敷料,禁止按摩。由于局部組織受壓變紅是皮膚組織正常的保護性反應,在解除壓力后會自動消退,不會形成壓瘡。若持續發紅,則提示軟組織受損,按摩后會增加損傷程度。臨床可選擇局部粘貼透明貼,以減輕局部受壓,從而減輕局部皮膚所受壓力、剪切力和摩擦力,最大化消除壓瘡的誘發因素。
3.5.2二期創面 二期創面無破損、有少量滲液者,可使用水膠體敷料。若創面破損,但未累及皮下組織或局部潰瘍組織紅潤,壞死組織不多時,可給予創面清洗,即使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傷口,以徹底去除腐肉、腐皮、分泌物為目的[6]。
3.5.3三、四期創面 徹底清除壞死組織,并切開引流,定時換藥。對于不能切開引流的,使用水凝膠與水膠體敷料自溶清創。肌腱、骨膜外露時使用水凝膠保護,必要時應給予外科手術治療。
3.5.4傷口敷料的選擇原則 依據傷口滲出量、創面大小、創面深度、創面位置選擇合適的敷料,依據局部創面決定是否減壓引流或者加壓包扎。注意感染口不要使用密閉性敷料。
3.6心理護理 壓瘡的發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容易產生焦慮、急躁、悲觀等不良心理,對臨床疾病的治療缺乏信心。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焦慮,并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消除患者的后顧之憂,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使患者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
3.7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向患者和家屬講解壓瘡相關知識,使其對壓瘡的發生、發展、治療、轉歸、注意事項有深入的了解,取得患者和家屬配合,并教會家屬一些簡單的壓瘡預防措施,使患者和技術積極參與到自我護理中來。
3.8注重細節 ICU危重患者需要約束時,應選擇正確的方法,在約束帶靠近皮膚處給予保護措施。氣管切開患者應保持頸部皮膚干燥,并及時更換固定氣管導管的系帶。測量血壓時測壓袖帶不能直接綁在患者皮膚上,應使用內襯,易過敏者使用低敏膠布。密切觀察患者動脈壓變化,注意保證組織充足的灌注量。對于使用冰毯的患者,最低濕度應控制在4℃。溫度過低,血液循環會減慢,患者容易凍傷誘發壓瘡[7]。
4 結論
壓瘡是全身、局部因素綜合作用所引起的皮膚組織變性、壞死的病理過程。ICU危重患者壓瘡的預防,需要ICU護理人員不斷加強新知識的學習和應用,并可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有效預防壓瘡的發生,進一步提高ICU危重患者壓瘡護理質量。
通過本文以上的綜述,認識到壓力、剪切力、摩擦力是壓瘡的形成因素,而營養不良、喪失知覺、運動受限等是壓瘡發生的促成因素。因此,應對患者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做定性、定量的分析,并依據危險因素實施重點護理預防,在有限的醫療資源下實現合理的利用。總而言之,護理人員應正確了解壓瘡發生危險因素,并正確評估危險因素,從而做到有效預防,為患者盡可能的提供壓瘡早期預見性護理,最大化降低ICU危重患者壓瘡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何華英,杜峻,王素芳,等.壓瘡危險因素預測及預防護理研究進展[J].護士進修雜志,2015,20(9):803-805.
[2]劉紅,付小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2,7(2):50-51.
[3]畢紅月,王欣然,韓斌如.ICU壓瘡高?;颊叩念A防[J].護理研究,2013,24(4):1086-1087.
[4]王雪萍.ICU危重患者壓瘡護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臨床雜志,2011,23(2):187-188.
[5]蘇春燕.ICU患者壓瘡危險因素及其評沽工具[J].護理研究,2015,19(9):1695-1697.
關鍵詞:品管圈;ICU;中心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錢
ICU是高技術高風險科室,保障患者安全,加強安全管理,提高護理人員風險防范意識是ICU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中心靜脈置管是一種特質導管經皮膚從頸內靜脈,鎖骨下靜脈,股靜脈等置于上下腔靜脈內,是重癥監護患者治療過程中常用的一種操作技術,尤其是在搶救危重患者時,應用更為普遍[4]。非計劃性拔管(UEE)是指插管脫落或未經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插管拔除,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引起[2]。UEE已經是ICU常見的醫療及護理問題,他不僅給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還可能造成病情惡化甚至死亡的嚴重后果,既給患者治療帶來不便,又給患者增加了心理以及住院費用的壓力,所以防止導管的意外拔除,保障患者安全變成為ICU護理質量的重中之重。品管圈(QCC)全稱品質管理圈,是指在工作崗位上為了解決問題,自發結合成一個小團體,團員間分工合作,應用品管工具進行分析,解決工作場所的關鍵性問題,以達到業績改善之目標[3]。中心靜脈非計劃性拔管率是衡量ICU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我科室ICU于2013年2月成立品管圈,以"降低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率"為活動主題,取得較好的效果,其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科室共12張床位,年收治患者>900例。收治范圍主要是各種復雜外科術后、全麻體外循環下行各種心臟直視手術的患者、各種創傷伴休克,大面積燒傷的患者、急性腎功能衰竭需要行CRRT的患者、重癥肺炎患者等。選擇2012年1月~12月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516例作為對照組(活動前),選擇2013年8月~2014年8月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528例作為實驗組(活動后)。對照組平均年齡為63歲,實驗組平均年齡為61歲,全部為鎖骨下靜脈,頸內靜脈,股靜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成立品管圈 我科室于2013年4月成立品管圈,共圈員8名(其中主管護師5名,護師3名)小組平均年齡為33.6歲,學歷為本科。設定圈長1名,輔導員1名,并確定圈名和圈徽(寓意為ICU護理工作就像一個個小環穿起形成的大環,各個部分環環相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只有把控好每一個環節才能真正做到安全護理)。
1.2.2現狀調查,目標設定 回顧我科室2012年ICU中心靜脈置管脫出情況,查找原因并分析,最后通過論證得出我科室非計劃性拔管的主要原因是知識缺乏、患者不配合、導管固定方法不當以及觀察不到位。
1.2.3制定相關政策與實施
1.2.3.1做到準確評估,加強相關知識培訓 ①要做到自身的評估,成立科室護理質量控制小組及培訓小組,加強對護理人員的培訓,把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列入新護士的崗前教育,開展對ICU護士進行專科技術培訓和業務學習,制定中心靜脈導管的護理流程以及維護方法,在護理操作中規范操作規程,把中心靜脈置管的護理列入科室的質量控制,并且加強科室的質控管理監督,從而提高風險意識[5];②醫護人員加強溝通并且共同每日評估留置導管的必要性,嚴格掌握拔管指征,病情允許時應考慮給予拔管;③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與健康宣教,對患者及其家屬建立健康教育展板并懸掛與病區外家屬等待區及家屬接待室,應準確評估患者意識狀態、心理需求、以往經歷、皮膚特質、患者配合能力、耐受程度、找出患者自行拔管的危險因素、注意事項等宣教干預工作;使患者及其家屬認識中心靜脈置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家屬共同對清醒患者進行相關指導,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從而降低UEE的發生。
1.2.3.2規范導管固定方式 每班進行床旁交接并記錄中心靜脈置管的刻度或者記錄留在皮膚外的長度,在進行各種治療護理或者更換后要注意觀察導管是否通暢,有無移位、扭曲、打疊、受壓等[4]。第一步注意觀察固定導管的雙側縫線是否脫落,并檢查管道夾和固定鎖是否固定完好,如有縫線斷開要及時用縫線固定,選擇高通透性無菌透明敷料覆蓋,更換敷料時,動作要輕柔,要向近心端撕開透明敷料,等消毒液待干后,在貼上透明敷料,第二步將剩余導管在導管夾側面行S狀盤曲固定,最后在用高舉平臺法將"工"型鼻貼固定體外的透明管路,避開關節跟凹陷處(如圖2)。較多延長管時應留取足夠的長度,妥善固定于床頭,防止因床頭抬高而牽拉。
1.2.3.3適當的鎮靜與有效的約束 及時評估患者對中心靜脈置管的耐受程度,對有意識障礙,躁動不安,有拔管傾向或者有拔管行為的患者應對其肢體進行有效地約束。要明確約束的方法、目的和解除約束的指征,要保證患者的局部血液循環,已有約束患者應每小時評估約束肢端末梢血供情況。對于清醒患者約束時要注意與患者進行溝涌,使患者、家屬了解使用約束帶的目的,維護患者自尊。對于意識障礙、譫妄的患者選擇乒乓球拍式約束帶(由兩塊擋布外邊緣疊合縫制而成,在前擋布和后擋布之間設置有手可以伸入的內安裝有固定板,在后擋布上設置有用于固定手的捆綁帶和封住開口的粘接帶)加以約束。要經常檢查其可靠性,變換及特殊檢查需松脫約束時應扶持雙手,以防意外拔管。除有效的約束外還需要合適的鎮靜。更換新的鎮靜評分(Riker鎮靜、躁動評分)鎮靜的程度以安靜,容易喚醒,服從指令為宜,防止不良事件的發生。QCC活動后,僅有1例患者因躁動不安拔除股靜脈置管,后分析原因,根據2013年鎮痛鎮靜指南推薦再次更換新的鎮靜評分:Richmond躁動鎮靜評分(Richmond Agitation-Sedation Scale, RASS)。
1.2.3.4建立科室高危時間段管理制度 根據科室情況明確高危時間段是指交接班、轉送或接收新患者、搶救患者時段、護士進餐時間、生活護理期間、晚夜間以及節假日等。首先實行彈性排班,責任組長每班評估病區患者情況,結合護理人員能力進行床位分配,在高危時間段應根據病區動態適時、合理調整人員分工,使每個護士工作負荷適當,業務能力與患者病情相匹配,保障護理安全。其次實行組內責任制整體護理,責任護士如需離開所管患者時,應提前評估患者生命體征、各類導管安置情況,患者有無非計劃性拔管危險、使用鎮靜的情況、使用約束具的有效性,同時確保輸液及微量泵用藥的持續性,方可交給其他組員。如外出轉運患者或者預計離開10 min以上需報告當班組長,再由組長協調安排接班者,代交接雙方確認后方可離開患者。
2 結果
見表1。
3 討論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發展和中心靜脈置管技術的廣泛應用,患者插管率不斷上升。中心靜脈置管畢竟是一項侵入性的操作,中心靜脈導管非計劃性拔管可導致嚴重的臨床后果,中心靜脈非計劃性拔管率是衡量ICU醫療護理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6]。QCC活動小組采用了科學的分析方法,找出原因,制定了相關的對策并實施,結果顯示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率從1.55%降至活動后的0.19%,有效的降低了ICU患者中心靜脈置管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提高ICU 護理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保證了患者安全。
參考文獻:
[1]黃彩云,覃紅梅.品管圈在降低ICU患者氣管插管非計劃性拔管發生率中的應用.中國護理管理,2013,13(8):47-49.
[2]馮小麗. 風險管理在ICU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體會.醫學理論與實踐,2012,25(4):473-474.
[3]王蓉花,馬遜,朱亞梅.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感染發生率中的應用.齊魯護理雜志,2013,19(19):130-131.
[4]潘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ICU 中心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1-13.
[關鍵詞] 危重癥護理學 學科發展 發展趨勢
危重癥醫學已經成為日趨成熟的新興獨立學科,依傍這門新興學科的危重癥護理學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危重癥護理學是在長期的護理實踐過程中總結經驗逐步形成的,與重癥監護治療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 ICU)的興起和完善密切相關。由于各類危重癥患者往往同時存在多器官、系統的病理生理改變,病情復雜多變,要求護士掌握跨學科、跨專業的知識與技能,通曉各種危重病癥的治療與護理方法,熟悉各種危重癥監護的技術操作,掌握多種現代化監測與治療設備的正確使用方法,迅速發現患者的主要問題,采取積極有效護理措施,密切配合醫生,搶救患者生命。
1 學科發展歷史
早期的監護理念源自現代護理學的創始人南丁格爾(Nightingale F,1820-1910),她曾撰文提到應該為外科手術后的病人建立單獨的病區,并在1854-1856年克里米亞戰爭期間為嚴重負傷的士兵創建了護理病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各地紛紛建立創傷治療中心,救治許多戰傷和失血性休克病人,并促進了創傷與休克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從而形成ICU的原始模式。1952年北歐爆發流行性脊髓灰質炎,出現許多脊髓型麻痹導致呼吸衰竭的病人,當時組建了呼吸治療單位,把搶救器械和危重病人集中在一處,通過氣管切開,暢通氣道和肺部人工通氣進行救治,使病死率明顯下降,從而促進了ICU在歐美地區的發展。1956年美國Baltimore city 醫院建立了較為規范的綜合性監護病房。1968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倡導建立“急診醫療服務系統”(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EMSS),即把院前急救、醫院急診室救護和重癥監護治療病房形成一個完整的醫療服務系統。EMSS的出現,得到了世界各國的認同。在EMSS的三個服務環節中,危重癥護理學成為急診醫療服務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1969年美國創立重癥加強護理學會,1971年正式命名為美國危重癥護理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 care nurses, ACCN),并出版美國危重癥護理雜志。
20世紀80年代后,我國危重癥護理工作有了很大發展。中華護理學會成立了“危重癥護理學專業委員會”,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了“香港危重病學護士協會”,大大促進了ICU護理在香港的發展,也加強了與內地ICU的聯系。為適應危重癥護理學科的發展和??谱o理工作的需要,滿足廣大護理人員的要求,使更多合格的ICU護士充實臨床一線,中華護理學會等學術團體多次舉辦重癥監護治療學習班,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加強護理隊伍建設,許多大型醫院相繼設立ICU,以適應危重癥醫學發展的需要。
任何一門學科都不能孤立地取得進展。在多種學科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的邊緣地帶,思維和研究往往最為活躍。隨著危重癥醫學和醫學電子學的進步,對危重癥的監護治療進入了一個飛速發展時期,監護儀器設備和技術日新月異,監測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有創監測技術正在被無創監測技術所取代,監測指標愈來愈客觀和精確,特別是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使監護治療更加科學化、智能化,管理更方便、快捷,ICU的功能不斷擴大。護理專業理論與基礎醫學、危重癥醫學和急診醫學有機結合,監護技術與護理技術緊密結合已成為必然趨勢,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重癥護理學已經逐漸發展為一門跨學科的新興學科,以危及生命的急性重癥患者為服務對象,對他們進行全人、全時段、全身的監護。
2 危重癥護理學重點領域發展和研究回顧
2.1 以危重病人為中心
護理工作不是簡單的技術操作,其重點應放在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服務上。在監護病房,尤其強調做到病人的身旁護理,需要有明確的分工和充足的注冊護士,重視醫生、護士和患者家屬三者之間的協作,找出最好的溝通方式,發現病人所需,促進患者康復[1]。
基礎護理研究方面,在機械通氣患者身上充分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機械通氣病人由于氣管插管或器官切開,不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癥狀、想法和要求,與醫護人員和親屬在交流上的困難常導致病人焦慮、恐懼、情緒上的不安定和孤獨感,不利于醫護人員及時發現和處理醫療護理問題。目前國內外有關同機械通氣患者交流方法的研究成果有兩類,即無聲的(非語言的)方法和有聲的(語言的)方法。無聲交流法包括手勢、觀唇辨音(lip reading)、紙和筆、選認圖片等;有聲交流目前較前沿的方法是使用發聲治療裝置,針對已氣管切開、并且有完整的發聲器官的患者,其應用效果隨病人的年齡、疾病診斷、損傷類型、呼吸輔助裝置的類型和心理因素而異。與置有人工氣道(氣管插管或器官切開)、正在機械通氣病人交流的最好方法尚無定論[2]。
另外關于危重病人的選擇權方面的探討提出:不僅要尊重病人的“生的權利”,而且要尊重病人對危重病的救治的“自決權”。有些醫院開展了病人清醒時的預囑,將簽名了的預囑綁在腕上或做成胸卡,以便搶救時遵從病人的意愿,還進行了“尊重人的尊嚴”的哲學探討[3],趨向將此作為護理的哲學主題。注意遮蓋病人的身體,尊重病人的隱私,使病人選擇舒適、無疼痛、無痛苦。傾聽病人的心聲,死亡時,不孤單,身體潔凈,死得體面、有價值。不僅關懷臨終的病人,還開展對家屬的服務。
2.2 全面護理質量管理
健全的ICU制度與管理是發揮其功能和避免醫療護理差錯的重要保證,制度與管理的好壞直接影響ICU的護理質量,而護理質量與患者的生命安危緊密相關,關系著危重患者的搶救成功率、死亡率和病殘率。現有的ICU質量管理的基本原則是依據管理學和護理學的雙重特點確定的,體現了以患者為中心、以質量為首要、以預防為主、以數據為依據的特點,實行標準化的全面質量管理。
護士的工作充分量化,英國重癥監護協會制定有明確的標準,每周工作的時數定量,每班的工作都有具體的指標,能較好的評估護士的工作負荷;ICU制定有明確的入院標準和住院時間,有完整的經濟核算系統,盡可能的節約衛生資源;在臨床、科研和護理的學術效果的評估中,經濟核算、病人消費、衛生資源的消耗作為醫療護理效果的重要指標。如在評估一項護理成果時,同樣也要評估它的經濟效益。因為在ICU住院費用高、衛生資源消耗大。還因為部分病人占有床位時間延長,影響需要緊急救治病人的治療時機,影響醫院的搶救效率。
2.3 護理技術發展以醫學發展為導向
危重病護理技術的發展是隨著各醫學專科的發展而進步的。特別是隨著各種高難度手術的開展,急、危重病人的復蘇、各臟器支持的新技術等,危重病的護理不斷總結出新的經驗。根據這些經驗,結合歷史上的經驗,以及檢索文獻所獲的資料,發展成為新的工作依據,制定出有依據的護理程序。將這種護理模式稱之為“循證護理實踐”(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例如在心血管外科新開展高難手術,通過細致的護理,更好地控制生命,減少或平穩度過心衰,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病人的花費;血管介入治療中抗凝的護理,制定出較好的護理措施,減少血管的并發癥;對冠狀動脈搭橋手術病人進行術前心理探訪,術后監護護理,提高護理質量;在護理嚴重顱腦損傷的病人過程中總結出全面快速生理復蘇的護理措施,降低顱內壓,加強基礎護理,減少了死亡和致殘,降低了經濟消費等。護理人員還總結了呼吸機依賴的病人的脫機辦法,持續腎替代(CRRT)技術的操作與護理等等。隨著新、高、難醫技的開展,高水平的護理專項技術應運而生,總結出“循征護理實踐”(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的模式。這種護理模式大大提高了監護病人的服務質量。
此外,護理技術涉及的領域也在不斷拓寬。在澳大利亞圣文森醫院的監護病房內,護理人員自己動手取標本,在另室自己檢驗,約5分鐘能獲得結果[2],不僅有利于掌握及時的病情變化的信息,指導臨床醫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提升了護理工作的技術含量與價值。在不久的將來,ICU護士將逐漸進行目前屬于醫生的操作與處置,如Swan-Ganz導管插入、氣管內插管、動脈穿刺以及一些藥物的使用與管理。
2.4 信息技術占有重要地位
隨著人類生活水平和生命質量的不斷提高,人類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醫學診療技術、計算機技術、網絡與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遠程醫學(telemedicine)已成為現代醫療技術發展的方向和代表。它包括遠程診斷、遠程會診及護理、遠程教育等所有醫學活動。
作為遠程醫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危重病的遠程護理更是目前發展十分迅速的跨學科的高新技術,為危重病護理學的發展提供了高效的技術手段,并可大大節約并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提高救治成功率,使偏遠地區也享受到高水平的醫療護理服務,從而真正實現醫學信息共享。另外,護理的文件處理逐步實現電子化,微機的使用日趨廣泛。為了“循證護理實踐”,快速的檢索護理信息已消除了時間和地域的障礙,危重病人護理的社區服務也將以信息為中介,從ICU向外延伸。醫護人員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安放在病人家中的一些醫療設備,如無線監護、心電遙測裝置、心血管信息系統、24小時動態心電記錄儀(Holter)等采集的病人數據,及時地分析診斷,進行治療和護理,并可以建立傳呼系統,便于病人及時與醫護人員建立聯系[2]。
目前環球護理專業網站已開始運行,如美國危重癥監護護士協會的網站等。通過全球的護理網站,護理技術的交流,信息的傳遞必將促進護理專業的快速發展。
2.5 危重病人的心理護理和護士的心理調整
由于ICU的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護理工作應注意對病人及親屬,以至護士本身的心理調整,有利于治療、護理工作的順利開展。研究表明,在危重病人的護理中,人文和心理因素及病人的文化背景、種族類型、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的影響對疾病的康復起了關鍵的作用。因此在危重病人的臨床護理中,心理護理占了較大的比重。目前部分國家和地區的ICU開展了對病人及家屬的心理服務和心理咨詢,通過多種措施和方法,使得過度焦慮等不良情緒得以調整?;颊哂捎谂c親人隔離而產生的分離性焦慮引起了護理人員的廣泛關注。許多研究表明,家屬探視并不是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允許家屬探視,可以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焦慮程度,增加患者的信息,減輕患者的孤獨,因此,彈性的ICU探視制度的理念正在逐步形成[2]; ICU護理人員要能運用創造性的策略來減少床旁技術對患者的軀體損傷,調整患者的病理心理,對于疾病的康復是非常有利的[4]。
由于ICU特殊的工作性質及環境,護士所承受的壓力比普通病房的護士要大,尤其是新護士[5]。BROSCHE等[6]指出,較多的學者都在探索如何幫助家屬面對病人的死亡,但護理人員經常面對死亡的負面刺激,如何減少這種負性刺激對護理人員的危害卻為人們所忽視。ICU的護士不僅要有敏捷的思維和快速的應變能力,而且要善于調整自身的心理,增強自制力、表達能力和適應能力以適應緊張的工作,實現理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完美結合。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護理管理者對工作負荷的調配、護士情感的疏通、重視給予護士心理調整的時間,如可按個人意愿安排脫產學習等方面。研究表明通過規范工作流程、開展ICU心理咨詢有助于緩解ICU護士的心理壓力[7-8]。
2.6 ICU專科護士資格認證
按專業化標準培養符合現代監護要求的ICU專業護理人才已成為當務之急。國內外關于ICU??谱o士的培養進行了多角度的論述和研究。在歐美國家,ICU專科護士是一個能夠為所有危急重癥病人及家屬提供滿意的護理并具有資格的職業護士。1975年,美國重癥監護護士委員會成立了AACN資格認證有限公司,開始進行急危重癥監護護士資格(critical care registered nurse, CCRN)的認證。截至2002年底,美國已有超過40000人持有CCRN資格證的護士在神經內科、兒童或成人重癥監護病房工作,其ICU??谱o士資格要求:①必須是學士學位的注冊護士(RN);②在兩年內直接護理重癥病人(新生兒、兒童或成人)時間必須達1750小時;③具備該資格后,方可參加CCRN考試,才能獲得證書,并且每三年更新1次 [9]。其主要職能是對病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對心電監護資料分析處理;對心肺驟停進行救治;對機械通氣系統進行維護,并能掌握拔管和停機指征及掌握允許使用的藥物和藥量,并能對用藥反應做出解釋等[10]。繼美國之后,加拿大、英國等歐美國家在20世紀60年代也開始實施專科護士培養制度。在歐洲,英國護士從??茖W校畢業后需進行6-12個月的ICU專業訓練;瑞典是1年,奧地利是9個月,丹麥是1年半。結業者授予ICU護士證書,待遇方面優于普通病房護士。1995年日本成立了??谱o士認定制度委員會,并開始在ICU領域培養??谱o士[11]??梢哉f,實行ICU??谱o士準入制度已成為全球護理界關注的發展趨勢。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05―2010年)中指出,根據臨床??谱o理領域的工作需要,有計劃地培養臨床專業化護理骨干,建立和發展臨床專業護士。2005年至2010年內,分步驟在重點臨床??谱o理領域,包括:重癥監護、急診急救、器官移植、手術室護理、腫瘤病人護理等專科護理領域開展專業護士培訓,培養一批臨床專業化護理骨干,建立和完善以崗位需求為導向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提高護士隊伍專業技術水平。2002年,北京護理學會受北京市衛生局委托與香港危重病學護士協會聯合舉辦了第一屆全國性的“危重癥護理學文憑課程班”,為期3個月,目的在于對ICU護士進行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的培訓并頒發“危重癥護理學業文憑證書”,率先在全國啟動ICU??谱o士的資格認證工作。隨后上海、浙江、江蘇等地也相繼開展了ICU專科護士的培訓。但是我國ICU高級護理人才的梯隊模式還沒有建立,從事ICU專業的入門條件和資格認證工作尚在論證和起步階段,ICU??谱o士的發展還有待于更加系統的??婆嘤枴⒁幏秾?普J證標準、明確??谱o士的崗位職責、完善實踐能力的評價手段。
科研和教育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護理科研開展方面,各個國家的護理組織及學會,積極提供資金,鼓勵和支持護理研究。丹麥等北歐護士聯盟,為了發展護理研究,從提高護理教育水平入手,重點培養護理研究生、博士生;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是澳大利亞“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作業”研究中心和亞洲護理協作中心,共同推動中西方以實證為基礎的護理作業[12]。
2.7 ICU工作負荷及護理人力配備的評估方法
在ICU 成本消耗當中,護理人力資源的消耗占ICU總成本消耗的一半以上, 因此,ICU護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非常重要。ICU人力資源配置的研究同樣以護理工作量的評估為基礎,其研究起因是由于ICU評價疾病嚴重度和成本效益的需要。評估護理工作量的工具主要是趨向于發展各種護理工作量的評分系統,評估主要是基于臨床護理活動及治療干預內容等[13]。所有這些評估工具主要歸為兩大類:一是以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干預的程度來反映護理工作量;二是依據護理活動內容來測量護理工作量進而進行人力配置。
目前以疾病嚴重程度和治療干預的程度來反映護理工作量的評估工具主要有:1974年由Cullen提出的治療干預評分系統(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和NEMS量表(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TISS是一種衡量工作人員工作負荷及指導人力資源配備的評估方法,對我國ICU的建設有一定的借鑒意義[2]。但由于存在操作不方便等的局限性,TISS已不再占主導地位。NEMS量表內容包括專科系統支持、護理診斷、ICU或非ICU治療干預項目, 共有9個條目,與TISS28計分有很高的相關性,目前有相應的軟件對病人電子病歷中與NEMS中相關的治療干預進行篩選,評分省去了由醫生或護士人工進行評分的過程,在歐洲各國廣泛應用[14]。依據護理活動內容評估測量護理工作量的方法還有GRASP量表及OMEGA評分系統等。GRASP系統包括50項護理操作,將護理項目分為11類:飲食、排泄、生命體征、輔助呼吸、吸痰、清潔、翻身及協助病人活動、治療、給藥或輸液、采集標本、轉送病人及其他。其中每一類和每一類中的具體項目都是選取花費護士時間多或出現頻率高的項目,根據測量每一項工作的平均時間給每一項操作固定的點數,護士根據每個病人所需護理項目的點數再加上一定百分率的延誤或疲勞時間點數來決定護士工作。GRASP已被開發成為軟件,成立了GRASP網絡維護中心軟件,可以不斷地維護升級。目前此評估軟件在英國被廣泛應用。不同國家的不同醫院以大量的臨床研究為基礎,通過評估工作量根據自己的特點及需要發展了適合自身的人力資源配置方式,它們之間雖然有著較大的差異性,但其研究發展為ICU病房合理配置人力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文獻資料中關于我國用量表或評分系統評估工作量以進行人力配置的研究較少。目前多采用床護比來配置護理人力。ICU是各類危重病人集中治療監測的特殊病房,對護理人員的配置要求明顯高于其他科室。衛生部2005年的《醫院管理評價指南》(試行)評價指標中要求重癥監護室床護比應達到1:2.5~3。而根據福建省衛生廳的《福建省護理事業發展規劃(2006-2010年)》資料顯示,我省ICU的床護比平均僅達到1:1.75,達到1:2.5-3的要求的僅占11.76%。
3 福建省ICU病房建制及護理人力資源現狀
根據ICU建制的相關標準,福建省護理學會危重癥護理專業委員會對福建省重癥監護病房建制及護理人力資源現狀進行調查,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二級乙等以上醫院的重癥監護病房以信函的方式就ICU管理模式、人員配備及儀器配備等方面情況進行調查。調查表參照國內外有關文獻,結合我省實際自行設計,經專家咨詢并予以修訂后,形成正式的“福建省重癥監護病房建制及護理人力資源現狀調查表”,內容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為醫院概況,第二部分為醫院ICU設置及儀器配備情況等。調查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對參加“福建省重癥監護培訓班”的77所二級乙等以上醫院以信函的方式發放問卷。資料收集完成后,對資料進行整理并統一編碼,使用Epidata3.02軟件建立數據庫,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共發放問卷91份,共回收問卷67份,回收率73.6%,有效問卷62份,有效率為92.5%。
3.1 福建省ICU病房的專科化尚處于起步階段
ICU大致可分為綜合ICU、??艻CU和部分綜合ICU[15]。本次調查的醫院中多種類型ICU 并存,共有各類ICU 62個,其中綜合性ICU 23個(占37.1%),??艻CU 30個(占48.4%)及部分綜合ICU(包括外科ICU、急診科ICU、內科系統ICU等)9個(占14.5%)。
目前對于何種ICU模式是最佳尚無定論。現階段國外ICU逐漸向??艻CU發展,因其能顯著降低院內死亡率、減少住院天數及削減醫療費用[16]。美國ICU發展軌跡是初始??艻CU―綜合ICU―更高層次的??艻CU,美國目前的專科ICU的技術水平與裝備數量均屬于綜合ICU層次,只不過其收治的病種限于某??芠17]。我省ICU以??苹疘CU為主流,但處于起步階段,與美國等發達國家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還需進一步完善。
3.2 福建省ICU的規模尚不能滿足臨床需要
調查的62個ICU總編制床位數為542張,實際開放床位數565張,占醫院總床位數的1.1%,床位使用率平均為95%,62.9%的ICU床位數在8張以下,僅有19.4%的ICU床位數在8-12張。62個ICU中平均每張床占地面積約13m2,其中32個ICU有設置單人間,平均占地面積約25m2,但仍有48.4%的ICU未配備單人間;在房間布局方面,大部分的ICU采用長方形的布局(64.5%),其次分別是扇形(19.4%)和環形(12.9%)。
《重癥監護學科建設指南》中指出:從醫療運作角度考慮,每個ICU管理以8到12張床位為宜;床位使用率以65-75%為宜,超過80%,則表明ICU的床位數不能滿足醫院的臨床需要,應該擴大規模;此外,一般來說,從人員配置、經濟效益和管理的角度,8-12張床位的數量作為一個ICU的管理單元最為合適。另有學者提出:一個ICU單元最多設置12-15張床位,因為超過12-15張床,對于一個護士站來說是難以應付的。如果床位需要超過12-15張,那就最好建2個或更多的ICU[18]。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省ICU床位使用率平均高達95%,另外,從ICU的占地面積來看,我省ICU開放式病床平均每張床占地面積13m2,而指南建議為15-18m2,實際每張床的占地面積較標準小,擁擠的環境將會給護士的操作和患者的情緒帶來不良的影響。此外,設置單獨的隔離病房是用于收治器官移植等需保護性隔離的病人,或收治嚴重、特異性感染,需進行嚴密隔離的重癥病人,有利于降低ICU院內感染率[15]。而本次調查中仍有42.8%的ICU未設立單間病床。福建省ICU的規模不能滿足醫院的臨床需要,有待于進一步擴大。
3.3 ICU基礎設施及裝備與建議標準尚存在差距
每床用房面積平均13.0m2,單間病房配備率是51.6%。按實際床位數計算,所有ICU均配備監護儀和微量泵,平均每張床配備1臺監護儀及1.5臺微量泵;66.1%的ICU有配備輸液泵,平均每張床0.6臺輸液泵;95.2%的ICU有配備呼吸機,平均每張床0.5臺呼吸機,即每兩床配備一臺呼吸機; 24.2%的ICU配置纖維支氣管鏡;主動脈內球囊反搏儀和床旁X線機的配置率分別為13.1%和26.2%;22.2%的ICU有配備血液凈化機,均來自三級醫院。在空氣消毒設置方面,54.8%的ICU使用空氣消毒凈化器,其次是自然通風加紫外線消毒(30.6%),僅有19.4%的ICU采用中央層流凈化裝置,表明空氣消毒凈化器已逐漸成為我省ICU空氣消毒最常用的設備。大多數醫院的床旁X光機和血液凈化機都是共用的,基本能滿足ICU病人的需要。《指南》中規定:三級醫院的ICU應該每床配備1臺呼吸機,二級醫院的ICU可根據實際需要配備適當數量的呼吸機,我省三級醫院平均每兩張床1臺呼吸機,遠不能達到規定要求。仍有部分其它項目與《指南》中的規定存在差距。
監護病房(ICU)是危重患者集中監護和治療的場所,人員走動多、操作多、患者插管侵入性監護與插入導管多、輸液輸血或其制品多等,再加上如果ICU無空氣凈化設備或通氣不足,易造成嚴重空氣污染。本次調查得出空氣消毒凈化器已逐漸成為我省ICU空氣消毒最常用的設備,原因可能為通常使用的紫外線照射和產生的臭氧對人體均有害,所以不宜用于人正?;顒訝顟B下的空氣消毒;使用層流凈化裝置,殺菌效果雖然好,但價格昂貴[19]??諝庀緝艋髋c紫外線消毒相比, 具有動態、連續消毒的作用, 其廣譜特性優于紫外線消毒,并能除去空氣中的塵埃和異味;與建筑層流凈化相比, 具有費用低、能耗小、結構簡單等優點,在實際使用中應根據醫院ICU房間的大小, 正確選用空氣消毒潔凈器、定期更換活性炭過濾器,這將是ICU空氣凈化消毒器達到凈化和消毒作用的基本保證[20],以有效防止發生院內感染。調查中仍有43.5%的ICU采用自然通風及紫外線消毒等,還需進一步完善。
3.4 輔助用房和輔助人員的配備需進一步完善
62個ICU中,79%的ICU有設立醫生辦公室,37.1%設有工作人員休息室,82.3%和71.0%的ICU設立了專門的更衣室和值班室。另外有2個ICU(3.2%)設有實驗室,18個ICU(29.0%)設有家屬接待室,40個ICU(64.5%)設有配藥室, 10個ICU(16.1%)設有配膳室,還有2個ICU分別設有圖書室和示教室。
在輔助人員配備方面,62個ICU中,有6個ICU配備了呼吸治療師,共8名;僅有1個ICU配備了1名物理治療師、1個ICU配備了1名營養師、1個ICU配備了2名臨床藥劑師、1個ICU配備了1名康復治療師。
雖然我國目前并未對輔助用房(如家屬休息室、圖書室等)和輔助人員(如呼吸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的配備做出硬性規定,但此方面的配備在日常醫療護理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開展,人們對醫療護理的期望和需求不斷提高,除了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外,患者家屬的良好心理支持對患者身心康復的促進作用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李玲[21]建議在ICU病室附近設立家屬休息室,同時也應準備書、報、雜志等,定時播放音樂、小品、衛生常識及最新醫療成果,使家屬放松,以良好的心態去影響和感染患者。另外,張振偉[22]提出為提高危重病人搶救快捷程度,如條件允許,ICU可設立(或與檢驗科共建)臨床實驗室,應有工作人員休息室、辦公室、患者家屬接待室、會議室等;朱曉玲[23]認為ICU內有多種高精尖監護醫療設備,應配有一定數量的??浦委煄?,如呼吸治療師、營養師、理療師、專業維修人員等,定期調試維修設備,根據病人病情變化及時有效地處理和調整治療計劃,以防止ICU護士承擔非護理性工作而影響臨床護理工作時間,確保在編在崗。可見設立輔助用房及輔助人員的意義已不局限于人性化的層面,擴展到了在不斷追求高質量的搶救水平的同時,重視健康知識的普及以及醫患關系建立的層面上。提示在今后的ICU建設中應更多地將醫療技術和人文有效結合,使人員和設備成為提高醫療技術、創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平臺。
3.5 ICU的管理模式
目前國內ICU管理模式分為開放式(無專職ICU醫生)、半開放式(ICU醫生與原專科醫生共管)和封閉式(ICU專職醫生專管)等三種模式[24]。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我省ICU的管理模式以半開放式為主(占43.5%),患者的醫療措施由ICU醫師和原??漆t師共同管理; 其次是開放式ICU(占35.5%),它只有一支護理隊伍,患者由各專科醫生管理;最后是封閉式ICU(占21.0%),患者的醫療活動完全由ICU醫師負責,專科問題由ICU醫師邀請??漆t師查房或會診,進行協調解決。等級不同的醫院ICU管理模式不同,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6.270,P<0.05)。
何種管理模式較適合ICU的發展目前尚無統一結論。現階段國內外傾向于采取封閉式的管理模式,認為封閉式管理能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醫療責任明確,ICU能夠充分發揮其監測和治療優勢,而開放式管理存在醫師顧此失彼,與專科病人相沖突的現象,半開放式管理存在責任不明確,相互間協調不一致,出現學術上的矛盾等問題[25-26];另有國內學者提出選用何種管理模式應根據具體情況,條件具備的醫院,應選封閉式管理模式,基于現有人力資源及國內醫學整體水平,參考廣東的實際經驗,半封閉式管理不失為一種合宜的選擇,尤其對于人力資源較緊缺的醫院,封閉式和半封閉式均為可選管理模式[17]。因此,ICU管理者應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以形成適合我省實際情況的管理模式。
3.6 ICU護士處于缺編狀態,不利于ICU護理質量的提高
本次調查的ICU護士固定編制人數為862人,編制床位數542張,床護比為1:1.6;現有護士數1012人,ICU實際床位數565張,床護比為1:1.8。
人員編設是否正確、合理,會直接影響護理崗位人員的數量與質量,影響護理人員的積極性、流動及流失率,繼而影響到工作效率、護理質量[27]。根據《指南》的要求:??谱o士的固定編制人數與床位數之比為2.5~3:1以上,而通過本次調查得出:護士與床位數之比為1.6:1,可見現有的ICU護士人力配備嚴重不足,處于一種超負荷運轉的狀態,而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政策法規、崗位設置、護理標準等。目前部分醫院的管理者認為先進的儀器是解決人力資源問題的有效途徑,而臨床上需要大批經過專業培訓、精通業務、技術熟練的護理人員來監視儀器并護理病人,所以對重癥監護病房性質誤解為儀器多了可以節省人手的看法是完全錯誤的[28]。如果ICU護士編制過緊,往往會出現以下弊端:①不得不空床,重點處理搶救病人;②不得不降低收治病人的危重程度,而收治一些不夠住ICU標準的輕癥病人;③降低治療護理質量,甚至發生差錯事故;④護士因工作量大,長期緊張,積勞成疾[15]。在調查中發現實際床護比高于編制床護比,原因可能與各醫院往往會根據工作量的實際需要等另外聘請相應數量的編制外護士來滿足臨床工作的需要有關。
3.7 ICU護士整體素質不高,專業可持續發展力量不足
ICU護士中男性32名(3.2%),女性980名(96.8%);年齡方面,45歲以下人員占總人數的84.0%,其中25-34歲年齡段人員最多,占總人數的51.6%;其次為25歲以下年齡段,占32.4%,說明我省ICU護理人員整體上年齡結構較為合理。學歷方面,以大專學歷的護士所占比例最大(46.2%),其次為中專及以下學歷(39.4%),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護士所占比例最小(14.3%)。由表2可見,等級不同的醫院之間ICU護士的學歷構成不同,三級醫院以大專學歷為主,而二級醫院則以中專學歷為主,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ann- Whitney Test,z=16.870,P<0.05)
本次調查中以初級職稱所占比例較大(占85.8%),其次為中級職稱者119人,占11.8%;副高及以上職稱24人,占2.4%。由表3可見,等級不同的醫院之間的職稱構成差異有統計學意義(Mann-Whitney Test,z=2.220,P<0.05)
從表4中可見,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絕大多數(65.6%),其次為工作59年者(19.6%)。
福建省ICU護士45歲以下的比例達84.0%,從經驗、能力、體力等方面綜合評定,中青年(即25~40歲)是護理人員在臨床發揮作用的最佳年齡段[ 29] ;學歷方面,大專學歷所占比例最大(46.2%),從年輕護士精力及體力充沛,反應靈活,接受能力強,適應ICU病房工作量大、病情變化快的角度來看,總體而言此次調查中,年齡及學歷結構比較合理,也表明近年來隨著高等護理教育工作日益受到重視,我省大量本科、大專畢業護士開始不斷進入臨床工作,同時可見相當一部分臨床護士在承受繁重的工作和生活壓力的同時,堅持自學,努力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使護理人員的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不再以中專學歷為主體;但二級醫院高學歷人才缺乏的現象較突出,仍以中專學歷為主。
值得重視的是,在我國高等護理教育快速發展的今天,我省的護理學碩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較大的發展,招生規模逐年擴大,護理博士教育項目也已開展。但本次調查顯示,ICU護士中碩士及以上學歷者缺乏,可能與我省培養的高層次護理人才目前數量較少, 大多數畢業生從事的是教學和科研工作,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研究生較少等原因有關。
另一方面,技術職稱普遍偏低,以初級職稱為主(占85.8%),高級職稱的護士僅占2.4%,中高級職稱者偏少,表明我省ICU還沒有形成合理的護理人才結構;與此同時,護士臨床經驗缺乏的現象顯著,工作年限低于5年者占絕大多數(65.6%),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ICU臨床教學和護理學術水平的提高。可見我省ICU護士整體素質不高,成為制約本學科發展的不可忽視的環節,而如何解決高學歷護士年輕化導致的工齡短、技術職稱低和臨床經驗缺乏的問題是今后護理管理者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4 福建省危重癥護理學科發展趨勢與思路
福建省危重癥護理學科在護理管理、護理技術、護理教育、護理科研及護理理念等方面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研究領域不斷拓寬、研究內容不斷深化。總的趨勢是:以人為本、以提高護理質量為核心、以技術為手段、以教育為階梯、以醫學發展為導向,以人文護理為著眼點,向逐步完善的護理??瓢l展。未來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相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多角度地開展危重癥護理相關課題研究工作;二是要從國內外循證護理的角度來看,更加側重于實用性研究,目的是切實高效地服務于患者。發展目標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4.1進一步完善ICU??谱o士培訓和資格認證
推動一門學科的發展需要兩方面的條件:一是客觀需要以及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高度,二是需要一批先驅者的開拓以及后繼人才的發展。然而,提高護理專業人員的學術素質是危重癥護理學持續發展的關鍵。我國目前缺乏健全的危重癥??评^續教育體制,已呈現“高技術裝備和護理人員技術水平不高”的矛盾局面,而ICU護士資格認證培訓處于起步摸索階段,因此,目前迫切需要成立相應機制承擔起省內ICU護士的繼續教育和培訓任務,結合當前急需和北京等城市的實踐,總結國內的經驗,借鑒國外的理論和方法,建立ICU專科護士及護理專家的準入標準,盡快將ICU高級護理人才培養與使用列入我省護理人才資源研究范疇??梢苑植阶?,首先在省內建立ICU??谱o士培訓基地,實施ICU??谱o士培訓準入制度;再進一步論證在有研究生教育的資深護理院校建立CNS教育培訓項目,構建合理的人才梯隊,以培養高素質的ICU護理人才。
4.2重視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核心能力的培養
調查表明,我省基層醫院如何進行合理的ICU護理人力資源建設是今后學科發展的關鍵點。各級醫院應該按照國家衛生部門的要求,根據本醫院的級別、ICU實際工作量合理配備人員,重視ICU在醫院危重病救治中的重要作用,給予大力支持,建立規范的ICU病房,配備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形成合理的醫療護理人員梯隊。核心能力是幫助護理專業發展的工具,可指導護士如何在臨床持續有效地發揮專業功能,達到“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30]。省級綜合性醫院可成立多個監護小組,如:心臟監護組、器官移植監護組、呼吸機管道管理小組等,形成一支相對穩定的專業化隊伍,提高全省的監護水平和管理質量,并積極借鑒國內外同行的成功經驗,才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探索出一條符合我省實際的ICU發展道路。
4.3 完善危重癥護理質量管理體系
根據全國危重癥學科建設指南,以循證護理為根本,完善危重癥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首先,結合各醫院的實際,進一步規范我省的危重癥護理實踐標準、各級人員崗位說明書、績效考核標準、重癥??谱o理管理制度等。其次,以病人為中心優化護理流程,重視病人的基礎護理工作,滿足病人重癥期的基本生理需求。第三,專科護理和院內感染預防工作與護理科研緊密聯系起來,實現以數據為根本的質量管理。第四,加強多部門的協調溝通,實現醫療、護理、醫技、后勤為一體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第五,以病人安全為核心,建立風險管理的預警機制,完善各項緊急預案。
4.4 開展護理科研,加強危重癥護理學的理論體系建設
明確學科定位和歸屬,將理論體系系統化和條理化,改變目前學科研究“大而散”的現象,規范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以臨床實際需求為著眼點,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開展護理科研工作。重點領域有:重癥護理評估、病人舒適、院內感染的預防、護理并發癥預防等方面。同時,加強現有ICU護理研究成果的收集整理工作,分析成果應用的可行性,為避免重復研究及研究的持續性和深入性奠定良好的基礎。
4.5 規范危重癥護理學教材和課程體系
目前我國各高校護理專業危重癥護理學教材和課程體系參差不齊,因此從危重癥護理學的課程教育入手,撰寫與臨床緊密結合的危重癥護理學教材,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很有必要。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是我省一所有研究生教育的資深護理院校,如何以此為依托建立我省CNS教育項目,也是今后學科發展的重要課題,必將為促進我省危重癥護理學科與國內、國際的早日接軌、提高ICU護士的整體素質,起到強勁的推動作用。
4.6 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
護理學要從“描述性”到“解釋性”,提高科技含量,與國際接軌,否則臨床資料將失去可比性,不利于國際交流。因此,不斷引進新理念、新技術,并廣為傳授,實屬重要之舉。引進不是單純模仿,而是一種革新,必須結合我省的實際,探索前進的道路,得出自己的見解和經驗。危重癥護理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在參與國家重大課題研究的實踐中,可以使本學科在理論和方法上得到進一步發展,并爭取能夠聯合有關單位和個人,為研究資源的充分利用、信息的交流等發揮樞紐作用。由此可見,發展危重癥護理學,既要走中國的道路,又要與國際的進展相接軌。通過合作與交流,一方面借鑒相關的研究成果,縮短摸索周期,另一方面充實我國、我省危重癥護理學的研究內容及理論方法體系;在參與重大課題的研究中豐富和發展危重癥護理學。與此同時,還應致力于開辟國際間人才培訓交流渠道,爭取在未來的5~10年或是更長一段時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造就出一批在危重癥護理學領域具有國際水平的骨干人才。
參考文獻:
[1] Kathleen McCauley,Richard S. Irwin. Changing the Work Environment in ICUs to Achieve Patient-Focused Care: The Time Has Come. Chest, Nov 2006; 130: 1571 - 1578.
[2] . 危重癥監護病房(ICU)監測與護理實用全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260-265.
[3] Mary Thiers. End-of-life decision making in ICU[J]. Crit Care Nurse 2006 Apr; 26(2): 16-17
[4] 張倩.ICU高技術應用對患者的不利影響及護理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2): 57-58.
[5] 郭欣穎,郭愛敏,李艷梅.ICU新護士焦慮狀況及相關因素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4): 371-372.
[6] BROSCHE T .Death, dying, and the ICU nurse [J].Dimens Crit Care Nurs,2003,22(4):173.
[7] 林筱瑩,許曉潔.規范工作流程有效緩解ICU護士心理壓力[J].現代醫院,2008,8(1): 126-127.
[8] 袁衛紅,張莉,李滿華,等.ICU護士需求調查[J].護理研究,2003,17(6):636-637.
[9]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ritical-Care Nurses and AACN Certification Corporation. Safe guarding the patient and the profession: The value of critical care nurse certification[EB/OL].省略.com.
[10] 周楓.過渡監護病房的收治標準[J].國外醫學(護理學分冊),2004,23(2):78-80.
[11] 郭燕紅.建立??谱o士制度,提高護理專業水平[J].現代護理,2004,10(9): 785-786.
[12] 馬繼紅.香港醫院ICU的組織管理與發展現狀[J].護理管理雜志,2002,2(3): 35-36.
[13] Guccione A, Morena A, Pezzi A,et al.The assessment of nursing workload. Anestesiologica,2004,70(5):411-416.
[14] Anel J,Florian B,Bernd H,et al. Automatic calculation of the nine equivalents of nursing manpower use score(NEMS),using a patient data man agement system. Intensive Care Med,2004(30):1487-1490.
[15] 蔣冬梅,唐春炫. ICU護士必讀[M].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6] SUAREZ J I, ZA IDAT O O, SUR IM F, et al. Length of stay and mortality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impact of a specialized neurocritical care team . Crit Care Med, 2004, 32: 2311 - 2317.
[17] 肖正倫. 廣東綜合ICU現狀與未來及危重病救治網建設[J]. 現代醫院,2007, 7(10): 5-6.
[18] 周恒瑾. ICU建設的創新設想[J]. 中國醫院管理,2006,26(11): 62-63.
[19] 孫曉春, 周連高. 重癥監護病房空氣消毒效果的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00, 10(4):288-289.
[20] 陳渝, 任波. ICU 空氣消毒潔凈器原理及應用問題探討[J]. 中國醫學裝備, 2007, 14(2): 7-8.
[21] 李玲. ICU家屬探視制度對病人及家屬的影響[J]. 現代護理, 2008, 14(1): 44-47.
[22] 張振偉. 重癥監護病房質量管理與持續改進――《醫院管理評價指南》相關內容解讀[J]. 中國醫院, 2006, 10(7): 6-10.
[23] 朱曉玲. 實用重癥監護護理[J]. 護士進修雜志, 2006, 21(2):99-100.
[24] 邱海波, 陳德昌, 陳俊豪. 論危重病醫學及其學科建設[J]. 中華醫院管理雜志, 2001, 17(2): 83.
[25] TOPEL I A, LAGH I F, TOB IN M J. Effect of closed, unit policy and appointing an intensivist in a developing country. Crit Care Med, 2005, 32: 299 - 306.
[26] 孟祥忠. ICU病房建制現狀與發展新模式的調查分析[J]. 醫院管理雜志, 2002, 9(3): 260-261.
[27] 關永杰, 宮玉花. 護理管理學[M]. 北京: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2005:101-118.
[28] 王一山. 實用重癥監護治療學[M]. 上海: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8.
[29] 楊翔宇, 成翼娟. 我國護理人力資源配置不足現狀及分析[J]. 護理管理雜志, 2004, 4 (10) : 16~18.
[30] 陳永強. ICU護士的核心才能[J]. 中華護理雜志, 2004, 39(12): 955.
課題組成員:
1.姜小鷹,福建醫科大學護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2.李 紅,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副主任護師。
3.許 樂,福建醫大附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
4.方東萍,福建醫大附屬第一醫院護理部主任,主任護師。
【關鍵詞】 集束化護理; 預防; 神經外科; 氣管切開; 肺部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12-0113-02
doi:10.14033/ki.cfmr.2015.12.056
神經外科住院患者多為顱腦損傷,部分患者需氣管切開建立人工氣道進行輔助呼吸 [1]。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是顱腦損傷患者臨床死亡的原因之一 [2]。需要給予護理干預,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發生 [3]。本文對65例患者實施了集束化護理,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3月-2014年2月筆者所在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神經系統疾病且均行氣管切開的患者130例,其中男86例,女44例,年齡26~68歲,平均(47.2±19.7)歲。其中重型顱腦外傷患者72例,高血壓腦出血患者44例,顱內腫瘤患者14例。將上述所有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6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別、氣管切開時間、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CS)、APACHEⅡ評分等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本組患者均給予傳統人工氣道管理,具體護理措施:氨溴索+生理鹽水間斷氣管內給藥,每2小時一次,每日給予2次口腔護理,并按時吸痰。
1.2.2 觀察組 本組患者建立人工氣道之后采用集束化護理方法進行人工氣道管理。(1)護理人員培訓:對肺部感染相關理論及實踐知識進行強化培訓,結合文獻[4-5]及相關總結評價作為循證醫學依據,制定集束化護理方案,使全體護理人員均熟練掌握相關操作流程。(2)患者管理:氣管切開后24~48 h內平臥,無禁忌證者,在機械通氣時將床頭抬高30°~45°,每2~3小時給予翻身拍背一次,為患者翻身采用軸線翻身,并保持器官套管位于正中,防止氣道損傷。(3)口腔護理:嘔吐患者,及時清理口腔內滯留物,取側臥或半側臥位,防止誤吸,采用氯己定進行口腔沖洗。清醒患者可用棉棒擦拭口腔,昏迷患者則采用負壓吸引式牙刷進行刷牙。每3~4小時給予一次(3~5 min/次)拍背,促進排痰。(4)氣道濕化及吸痰:肺部無明顯陽性體征且痰液較為稀薄患者,采用人工鼻或濕熱交換器進行氣道濕化;肺部有陽性體征且痰液較為黏稠患者,則采用MR850濕化系統進行氣道濕化,減少痰痂形成及肺不張,掌握吸痰指征,按需吸痰。(5)氣囊護理:氣囊壓力檢測每4小時一次,將氣囊內壓力維持在20~25 cm H2O,氣囊上方分泌物盡可能清理干凈。(6)呼吸管路管理:呼吸機管路做到一人一管,并于進氣端與出氣端連接一次性細菌過濾器以減輕對周圍空氣污染,將積水罐置于最低位置,避免冷凝水的導流,維持呼吸管路的通暢及密閉。(7)病房環境管理:病房內定時通風,室溫維持在20 ℃~22 ℃,相對濕度維持在60%~70%。(8)營養支持:早期給予腸內營養,間歇性使用喂養泵。密切關注胃潴留情況,避免誤吸。(9)宣教指導:所有患者均給予必要的人文關懷[6],向患者及家屬詳細講解疾病及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獲得患者及家屬的信任,并爭取良好合作。
1.3 肺部感染診斷
根據《醫院感染診斷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肺部感染診斷[7]。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住院期間病死率,機械通氣時間、重癥監護室(ICU)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
1.5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13.0統計軟件,兩樣本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肺部感染及病死率比較
觀察組肺部感染發生率為12.3%(8/65),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9.2%(19/6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機械通氣時間、ICU住院時間以及住院費用比較
觀察組機械通氣時間以及ICU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
3 討論
集束化護理是近年來重癥監護專業內的一個新名詞,是循證實踐指南在臨床護理中的一種有效措施,該護理方法將目前已被臨床證實的一系列有效護理措施集中實施,使患者在住院期間能夠得到更好的護理[8]。氣管切開是神經外科常用的一種維持神經系統疾病患者生命的有效呼吸支持措施,但人工氣道的管理情況將直接對患者的病情及預后造成影響。神經外科患者病情多相對較重,且昏迷患者較多,機體抵抗力相對更差,各種侵入性操作較為頻繁,同時由于病室相對較為封閉,患者之間交叉感染可能性較大。
本研究通過采用集束化護理措施對患者實施臨床護理,使得患者住院期間肺部感染發生率及病死率明顯降低,同時縮短了機械通氣時間以及住院時間,節省了醫療費用。但在該護理方法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要充分了解患者氣道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中包括氣道的濕化、空氣的溫化、氣囊的管理、氣囊以上聲門以下的分泌物的引流;其次所有操作均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嚴格執行醫務人員手衛生制度,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以防止交叉感染及醫源性感染;再者應密切關注患者的呼吸機管路,尤其將集水瓶置于最低位置,同時及時放空集水瓶;最后應注意患者的管理,床頭高45°對于該類患者極其重要。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集束化護理能夠有效降低神經外科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發生率,降低病死率,并縮短機械通氣時間及住院時間,降低醫療費用,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張秀卿,張濤,連燁,等.機械輔助呼吸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圍手術期應用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33):65-66.
[2]林小鋒.開顱手術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1):59-61.
[3]李會玲,宋曄,李敏玲,等.集束化護理管理在急救氣管插管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30):3876-3878.
[4]葉世武.腦卒中患者GCS昏迷評分與臨床肺部感染評分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現代醫藥雜志,2012,14(9):38-40.
[5]劉鳳鳴,謝逢春,易文楓,等.血乳酸和APACHE Ⅱ評分對ICU危重病患者預后的評估價值[J].內科,2014,9(3):261-263.
[6]陳祥燕,陳祥鶯.人文關懷在重癥監護室患者生活護理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傷殘醫學,2012,20(9):128-129.
[7]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院感染診斷標準(試行)[J].中華醫學雜志,2001,81(5):314-320.
1 壓瘡的概念與分期
1.1壓瘡的概念 壓瘡(pressure sore)又稱為褥瘡(bedsore decubitus ulcer),20世紀70年代早期普遍稱之為"壓力性潰瘍(pressure ulcer)"[3],是指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缺乏,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破損和壞死[4]。2007年,美國壓瘡專家組(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NPUAP )提出了壓瘡的新定義:指皮膚或皮下組織由于壓力,或復合有剪切力和/或摩擦力作用而發生在骨隆突處的局限性損傷[5]。最新國際疾病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10-Clinical Modification ICD-10-CM)將壓瘡歸屬在皮膚和皮下組織疾病下,代碼為L89,根據其部位和分期特點的不同用不同代碼表示[6]。
1.2壓瘡的分期 傳統的壓瘡分期為Ⅰ期:淤血紅潤期;Ⅱ期:炎性浸潤期;Ⅲ期:淺度潰瘍期;Ⅳ期:壞死潰瘍期。NPUAP于2007年更新了壓瘡分期,在傳統壓瘡分期的基礎上新增可疑深度組織損傷和難以分期的壓瘡??梢缮疃冉M織損傷(Suspected Deep Tissue Injury,SDTI)指皮下軟組織受到壓力或剪切力的損害,局部皮膚完整但可出現顏色改變如紫色或褐紅色,或導致充血的水泡受損區域的軟組織與周圍組織比較,可能出現疼痛、硬塊、黏糊狀滲出、潮濕、發熱或冰冷;難以分期(Unstageable)的壓瘡,指全層組織缺失,潰瘍底部有腐肉覆蓋(黃色、黃褐色、灰色、綠色或褐色),或者傷口創面有焦痂附著(碳色、褐色)[5]。新的壓瘡分期己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公認和應用。
2 導致重癥患者發生壓瘡的相關高危因素
在眾多的高危因素當中,于重癥患者而言,組織耐受力差與潮濕是常見因素,營養不良是易發因素,而病情危重是根本因素。
2.1組織耐受力差 目前認為壓瘡形成是一個復雜的病理過程,是由多種內外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7]。導致壓瘡發生的外源性因素主要包括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等。三種外力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壓瘡發生的整體效應機制雖尚不明確,但軟組織本身對三種力的耐受能力差卻是壓瘡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之一。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大部分需要絕對臥床,多種監護項目的實施、各種引流管的留置、鎮痛鎮靜治療、大小便失禁、基礎代謝率提高致大量出汗等使患者知覺感受不良、軀體移動受限,是導致組織對外力耐受性下降的首要因素,將會增加壓瘡發生的可能。
2.2潮濕 冷璽等人[8]曾報道在潮濕的環境下壓瘡發生的危險性會增大5倍。皮膚經常受到引流液、滲出液、汗液、血液、尿液、糞便、分泌物等物質的刺激變得潮濕,在以上物質的影響下,皮膚因被軟化而抵抗力下降,削弱了皮膚的屏障作用。加之化學物質的刺激使皮膚酸堿度發生改變,致使皮膚角質層的保護能力下降,屏蔽功能下降,皮膚組織破潰,且容易繼發感染[4]。此外,致病性真菌也易在潮濕溫暖的環境下增殖擴散。可見,潮濕是臨床上導致壓瘡發生的十分重要的因素。
2.3營養不良 ICU患者機體大多處于營養的高消耗期,其本身攝取的營養遠遠滿足不了機體需要量,造成蛋白質合成減少,皮下脂肪減少,肌肉萎縮,抵抗力弱,皮膚受壓后缺血缺氧情況較正常皮膚嚴重,更易破損。同時,由于重癥患者的營養支持多在充分復蘇、獲得穩定的血流動力學狀態、糾正嚴重代謝紊亂的前提下開始,使得營養不良成為潛在的危險因素。祁俊娟等人[9]曾研究指出血清白蛋白
2.4病情危重 有研究表明,病情越危重,入ICU時間越長,患者壓瘡發生的風險越大[10]。重癥患者的呼吸循環功能不全、急性損傷的應激狀態、腎功能不全、體溫異常、貧血、運動功能減退和感覺功能障礙、年齡以及心理應激等均是影響病情變化的因素,壓瘡發生的危險性極高。
3 重癥患者壓瘡的預防及護理
3.1積極糾正內環境的紊亂 對于重癥患者而言,預防壓瘡的根本措施是積極控制原發病,采取有效的救護措施,盡早恢復循環、呼吸、腎臟等功能的穩定。采取主動干預措施,以防壓瘡的發生。注意膳食調整,充分利用腸內、腸外營養支持手段,在病情允許的條件下可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的膳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和組織修復能力。
3.2減輕局部的壓迫及皮膚的摩擦 定時翻身、更換和適當應用減壓設備是防止局部組織受壓最基本的方法[11]。近年來,國內外護士在壓瘡的預防上探索出許多新減壓裝置,如翻身床、水墊、涼液墊、氣墊床等。對于長期臥床者,可以應用氣墊床保持24 h循環充氣,改變患者的受壓點,可有效減輕受壓部位的疼痛。有研究表明,使用氣墊床可間斷分散重癥患者承受自身重力,減輕或釋放皮膚和突出的骨骼之間產生的壓力,防止局部血液循環受阻,保持床鋪透氣、干燥,增加舒適感,從而預防壓瘡的發生[12]。另外,根據受壓部位的情況可適當應用減壓貼或透明貼,降低受壓部位皮膚與床面的摩擦力,改善局部血液供應,在足部和床底之間墊棉墊,使用床的起降功能提升膝部或用枕頭墊起膝部,防止患者身體下滑導致摩擦增加。
3.3防止潮濕的侵襲 加強基礎護理,保持皮膚干燥清潔。對大小便失禁、嘔吐或出汗較多者應及時擦洗干凈,更換床單衣物,并根據患者的皮膚情況采取隔離防護措施。如局部使用皮膚保護劑,水膠體類敷料或貼傷口保護膜,以保護局部皮膚免受刺激。
3.4做好壓瘡風險評估 運用有效評估可以幫助護理人員確定易發生壓瘡的患者, 及早對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做出干預,可降低壓瘡發生率,有效預防壓瘡發生。目前較常用的壓瘡危險因素評估量表有:Braden量表、Norton量表及Waterlow量表,三個量表在臨床上應用比較廣泛,量表的信度和效度也得到各國專家的一致性肯定,具有一定的預測意義[13]。
3.5做好心理護理 壓瘡患者多會出現角色障礙、行為退化、焦慮、恐懼、自卑等心理[14],而緊張焦慮等情緒可以影響內分泌功能失調,促進血管壁或組織細胞引起一系列反應。因此,在壓瘡護理中,要特別關注重癥患者的心理應激,加強對重癥患者的心理支持和疏導,防止皮膚損害的發生和發展。
3.6做好告知與健康宣教 在實際工作中,ICU護士將主要精力和時間放在搶救生命和監測病情上,往往忽略了有效的溝通。因此,壓瘡風險和預防的告知不能僅停留在讓患者或家屬簡單了解的層面,更重要的是充分告知患者或家屬護士為壓瘡防控做了哪些具體工作,讓他們感受到護士對壓瘡預防的高度重視和對患者耐心細致的照護。告知內容主要包括目前有哪些因素可以導致壓瘡的發生,如何防范這些因素,目前護理采取了哪些針對性的措施,以及采取措施后取得的效果,哪些因素是不可控制的,護士會通過努力盡量避免不可控因素,這樣的溝通可能會較好的取得患者和家屬的配合。
護理人員使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壓瘡預防知識,講解壓瘡的危害及危險因素,讓其了解預防壓瘡的重要性。同時教會家屬預防壓瘡的措施,如經常改變、定時翻身、自行檢查皮膚及保持身體及床褥的清潔衛生等。給患者及家屬演示可減少皮膚破損的不同,選擇和使用不同的壓力緩沖墊。良好的健康教育能調動患者及家屬的積極性,促使其積極參與自我護理,并能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盡早從疾病和傷痛的負性情緒中解脫出來, 有助于機體免疫機制的恢復。
3.7其他護理 各類監護儀的導聯線及引流管管路應妥善固定,防止導聯線及軸結壓在患者身體下,導致局部皮膚的損害。注意血壓袖帶不要持續捆綁被測肢體,應定時松解或更換測量肢體,特別是肢體水腫的患者。電極片應定期更換,隨時觀察電極片處皮膚情況。患者應用約束帶時,松緊應適度,內面墊紗布墊,防止手腳皮膚產生壓瘡。使用氧氣面罩的患者,需要定時查看耳廓及面部皮膚。氣管插管患者,口插管固定應妥善,注意觀察嘴角及口腔內黏膜情況,防止膠布對嘴角皮膚的刺激和氣管插管對口腔黏膜的刺激。氣管切開患者應妥善固定氣管套管,并注意觀察頸部皮膚情況。
4 結論
壓瘡是由全身和局部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一旦發生,不僅影響患者的康復,也會增加醫療護理成本[16]。由于ICU 是一個高風險、高技術的特殊科室,加上患者病情危重,易發生壓瘡[15]。ICU患者壓瘡的預防及護理技術十分復雜,其宗旨就在于提高優質護理工作的質量與效率,提高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與生活質量,減輕患者的痛苦及經濟負擔。只有以患者為中心,強調"個性化"護理,即針對不同的個案、不同的病因,客觀地對待壓瘡的危險因素,實施整體護理,將護理研究的新方法應用于臨床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創造、摸索出更有效的壓瘡防治措施,壓瘡的預防和護理才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參考文獻:
[1]蔣琪霞,瞿小龍,王建東.減壓裝置用于重癥患者壓瘡預防效果的系統評價[J].中國護理管理,2015,15(6):695-699.
[2]Keller BP,Wille J,van Ramshorst B, et al. Pressure ulcers in intensive care patients: a review of risks and prevention[J]. Intensive Care Med,2002,28(10):1379-1388
[3]Kottner J, Balzer K, Dassen T. Pressure ulcers: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 [J]. Ostomy Wound Management,2009,55(9):22-29.
[4]李小寒,尚少梅.基礎護理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66-168.
[5]Black J, Edsberg L, Taler G. National Pressure Ulcer Advisory Panel's updated pressure ulcer staging system[J].Urologic nursing,2007,27(2):144-150.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International statistical classsification of diseases and related health problems 10th revision [EB/OL].[2012-01-01].who. int/classification/apps/icd/icdl0online.
[7] Gossens RH. Nursing care of the Decubital[J].Clin Physiol, 1994, 14(1):111.
[8]冷璽.壓瘡的護理進展[J].醫學信息,2012, 25 (5) :440-441.
[9]祁俊娟.壓瘡的護理進展[J].中華全科醫學,2008, 6(10):1076-1077.
[10]張慧,繩宇,周瑛.ICU患者壓瘡發生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4,14(7):690-693.
[11]張慶玲,劉玉馥,謝剛敏,等.壓瘡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7,21(5):1319-1321.
[12]王芳,韓美玲,張淑琴,等.壓瘡高?;颊邞脷鈮|床翻身間隔時間的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22);52-53.
[13]Laura Bolton. Which Pressure Ulcer Risk Assessment Scales are Valid for Us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J].Wound Ostomy Continence Nurs,2007,34(4):368-381.
[14]周暉,陳明勛,梁占強.壓瘡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2,15(16):封三.
目的:探討對蜂蜇傷患者及家屬實施健康教育的內容及方法。方法:采取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對蜂蜇傷患者及其家屬分別在入院時、入院后及出院時實施健康教育。結果:通過對蜂蜇傷患者及其家屬進行健康教育,使之對蜂蜇傷的急救處理、治療護理、預防保健等方面有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提高疾病的治療效果,增進護患關系,減少護患糾紛,同時降低蜂蜇傷的發生率及死亡率。
關鍵詞:蜂蜇傷;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7-0306-01
蜂蜇傷是一種較常見的生物性損傷,在山區農村夏秋季較為常見。蜂蜇傷患者往往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局部及全身中毒癥狀,其主要表現為局部劇痛、灼熱、紅腫或水疙形成。被群蜂或毒力較劇的黃蜂蜇傷后,臨床癥狀較重,可出現頭暈、頭痛、發熱、煩躁、痙攣及暈厥等。少數患者可出現喉頭水腫、氣喘、嘔吐、腹痛、心率增快、血壓下降、休克和昏迷。部分患者可引起過敏反應,如蕁麻疹、鼻塞、面部浮腫,甚至休克而死亡[1]。急診科作為蜂蜇傷患者搶救的第一線,對醫護人員的綜合素質有更高的要求。除了能及時準確予以搶救處理以外,還要重視患者及家屬的有效溝通和適當的健康教育。在遭遇突發事件時,患者和家屬迫切需要了解疾病的診斷,病情輕重,治療和預后等,難免會出現急躁、焦慮、易怒等情緒。因此,積極搶救患者的同時也要加強對患者和家屬的有效溝通和健康教育。另外,隨著患者的維權意識逐漸增強,家屬的需求不斷增多,為避免因醫患溝通不良而造成的醫療糾紛,開展健康教育也成為一項重要的臨床護理工作。在整體護理中如何有效實施健康教育并提高其質量是當前護理工作中值得探討的課題。我科對急診蜂蜇傷患者開展了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 蜂蜇傷患者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內容
1.1 入院時的健康教育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在急診行必要的處理后由護士送入急診病房。急診病房護士主動介紹病區的環境、便民措施、主管醫生、責任護士及探視制度等相關醫院規章制度。使病人盡快熟悉和適應醫院生活,消除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對于病情較重或病情不穩定的患者,在急診行緊急處理后由高年資護士送入急診ICU予以緊急醫療救治和密切的病情觀察。因ICU是危重癥患者搶救和護理的病區,為保證病區內空氣的質量和病人的休息,促進病人的康復,故家屬不能留在ICU病房內。此時做好患者和家屬的溝通工作,以取得其配合。必須留下家屬的聯系方式,在患者有需求或發生病情變化時能及時與家屬取得聯系。將患者的貴重物品交與家屬,并告知其探視時間。盡量滿足病人的合理要求,以充分調動病人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因蜂蜇傷患者病情多較緊急,病情復雜,變化快,故必須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消除緊張恐懼心理,增強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同時及時向家屬告知患者的診斷、病情輕重、治療和預后,使其能夠動態掌握患者在ICU內的情況。
1.2 入院后的健康教育蜂蜇傷患者進入急診病房或ICU后,根據病情及各臟器受損情況,合理安排治療和護理。同時配合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如口頭宣教、發放宣傳單、制作墻報、播放宣傳片、PPT等,使健康教育貫穿于整個護理活動中。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
1.2.1 飲食指導一般患者宜進食高熱量、清淡、富含營養、易消化食物、忌食辛辣、燥熱、肥甘厚味之品。如合并腎功能衰竭,應給予高熱量、低鹽、低蛋白飲食,限制水鈉攝入[2]。蜂蜇傷致急性溶血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為減輕胃粘膜水腫及觀察有無消化道出血,多留置胃管行胃腸減壓??筛鶕∏楸秋暳髻|食物,如牛奶、米湯、魚湯、果汁等。為滿足機體的需要,可給予腸內營養物能全力持續胃腸注入,觀察患者有無惡心、腹脹等不適癥狀。靜脈給予營養藥物如卡文、脂肪乳,補充機體所需的營養。胃腸功能恢復的患者可酌情過渡到半流質、清淡軟食、正常飲食。
1.2.2 休息與活動蜂蜇傷急性期應臥床休息,病情允許時可適當活動。昏迷患者加強翻身拍背,預防壓瘡、墜積性肺炎等長期臥床并發癥。清醒患者可指導有效咳嗽的方法,多飲水,促進痰液的排出。長期臥床的病人重視下肢的按摩和適度活動,觀察肢端有無異常,預防深靜脈血栓的形成[3]。
1.2.3 皮膚護理蜂蜇傷患者入院后,立即對傷口進行處理。檢查蜇傷部位,如有毒刺殘留在皮膚內,先用消毒過的鑷子或針將其拔出。蜜蜂蜇傷則毒液為酸性,可用肥皂水或5%-10%的小蘇打溶液、稀氨水等弱堿性溶液沖洗。黃蜂蜇傷毒液為堿性,常用5%硼酸溶液或食醋等弱酸性溶液沖洗,將季德勝蛇藥片用醋調成糊狀,涂抹在傷口周圍,每天2-3次,可消腫止痛,效果明顯。頭部蜇傷的患者應剪去頭發,敷后戴上帽子,以免污染床單。皮膚發癢處,應涂抹藥膏止癢,切勿用手抓。病情嚴重需長期臥床的患者務必要做好皮膚的護理,做到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大小便失禁的患者還應注意肛周皮膚有無紅腫破潰,可局部涂擦曲安奈德軟膏。病情復雜并發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蜂蜇傷患者因病情需要,常需大量輸注高滲性藥物如高糖、脂肪乳、卡文、氯化鉀等。這類藥物極易導致靜脈炎的發生,故在輸注此類藥物時應特別注意觀察輸液處的皮膚情況,出現紅腫熱痛,條索狀紅線等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告知醫護人員予以緊急處理。對于意識不清或躁動的患者應使用約束帶固定,以防出現拔管、拔針等意外事件。將兩側床欄拉起,以防發生墜床。同時將使用保護用具的作用及必要性告知患者家屬,以取得理解和配合,并與其簽署保護用具告知書。在使用約束帶的過程中,應密切觀察局部皮膚情況,并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定時放松約束帶。
1.2.4 監護及管道的宣教重癥蜂蜇傷患者在急診ICU進行救治和護理時,為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及安全準確地用藥和救治,根據病情需要為患者使用心電監護、微量泵、輸液泵、呼吸機、持續導尿、胃腸減壓等,必要時還會為患者行腎臟替代治療?;颊叱R蛏砩细鞣N管道而煩躁不安,不愿配合治療,拒絕使用甚至拔管。此時護士應耐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各管道的用途及使用的必要性,說明拔管的危害,使其配合治療。若勸說無效,可告知管床醫生,請醫生與患者進行再次溝通。若患者依然不愿配合,可在家屬簽字同意后使用約束帶限制肢體活動,避免意外事件的發生。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的患者因交流不便,護士很難理解患者的意愿。可做一集中畫有各種動作的動畫面板,不同動作代表不同的生理需求,如喝水、關燈、大小便、想吐、有痰等等,形象生動,易于理解,可方便護士與患者之間的有效溝通?;颊卟∏榉€定由ICU轉入急診病房后,可留一家屬陪護。此時,應向家屬解釋監護儀等機器使用的注意事項,告知不可隨意調節,出現報警或其他異常情況時立即通知護士處理。
1.2.5 心理指導蜂蜇傷患者在住院期間的心理變化較大,隨著病情的變化,情緒也隨之波動,因此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導工作是極為重要的。心理疏導是通過護士的分析和引導,逐步緩解或消除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和壓力??墒蛊鋸牟辉敢夂献鳎辉敢饨邮苤委煹街鲃悠惹幸笾委?,從錯誤認識到正確認識,從逃避現實到主動面對現實,從而轉變不良的心理狀態。要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態,消除其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反應,使其安心的配合治療。同時也不可忽視了家屬的心理護理。在患者清醒的情況下,護士要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合作,采取任何措施和操作前都要跟患者說明目的、步驟和方法,使得患者能夠主動配合治療。
1.2.6 預防并發癥為預防感染,應做好口腔護理。進食后及時漱口,保持口腔的清潔衛生。注意觀察口腔粘膜及舌苔有無異常,尤其注意有無真菌感染。為防止尿路感染,應多喝水,并做好尿管的護理,病情允許時應在鍛煉膀胱功能后及時予以拔管。
1.3 出院時的健康教育蜂蜇傷患者經緊急處理和治療護理后病情穩定可康復出院時,醫護人員應做好出院指導。除了指導患者及家屬如何辦理出院手續以外,還應告知其所帶藥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出現不適癥狀時,應立即與醫院聯系,必要時立即送院救治。同時做好蜂蜇傷的防范也是十為重要的。馬蜂蜇傷患者多地處偏僻山區及農村,應加強對農村科普,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講解馬蜂蜇傷的危害性、嚴重性和正確的處理措施。加強個人防護,不要隨意去搗蜂窩。出行時一定要做好必要的防護,特別是去一些植被比較茂密、潮濕陰暗的地方,最好是穿長袖、長褲,戴帽子等,還可以隨身攜帶一些驅蚊、驅蟲的噴霧等等。遠離、不要主動攻擊蜂類。行走時,要注意四周環境,如果有胡蜂出現,要趕快繞道行走。群蜂蜇傷后不要掉以輕心,應及時前往醫院救治,以免延誤搶救的最佳時機!
2 總結
急診蜂蜇傷患者的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在接受治療和護理的過程中,護士針對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狀態進行適當的健康教育對疾病的恢復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健康教育使蜂蜇傷患者加深了對疾病的了解和認識,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提高了自我防病、治病、飲食營養調節、功能鍛煉、自我保健等方面的能力?;颊吣軌蚝芎玫嘏浜蠐尵戎委?,縮短了治療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家屬的陪護負擔。同時密切了護患關系,提高了患者和家屬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增強了蜂蜇傷的防范意識,降低了其發生率和死亡率。
參考文獻
[1] 俞燦煌,曹新堅.治療蜂螫傷的體會.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半月刊)[J].2009,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