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機發展規劃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村轄區面積7.55平方公里,林地8239畝,耕地1061畝,轄13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248戶,997人,其中勞動力623個,在外務工和經商177人,2007年村財收入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238元。有1所衛生室,占地30平方米,新型合作醫療參合率91%。有1所村級完全小學,學校占地面積960平方米,在校學生4人,教師4人,有一個占地60平方米的農民文體活動中心。全村自來水入戶率79%;通鄉公路全部硬化,各自然村內巷道硬化率13%;電話(含移動電話)入戶率98%,電視入戶率90%。
二、產業發展現狀和趨勢分析
(一)主導產業發展現狀
**村區位優勢明顯,位于吳屯鄉東南部,距鄉僅3公里、市區28公里,交通十分便利。產業化格局基本形成。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主導產業以煙葉、其他農業等產業為主。種煙戶達22戶,煙葉面積175畝,產值37萬元,純收入26萬元,人均純收入261元;其他農業總產值120萬元,純收入83.7萬元,人均純收入840元。其中稻田面積900畝,產值62萬元,純收入44萬元,人均純收入441元;2007年發展養魚和養鴨業,養殖隊伍達5個,魚塘面積42畝,鴨子數量2000羽,產值27萬元,純收入13.5元。人均純收入135元。農業基礎日臻完善。現有灌溉水渠3條,水壩3座,機耕路3條。農業專合組織建設規范發展,成立煙葉合作社。
(二)發展趨勢分析
主導產業中,烤煙發展潛力較大,再生稻田面積有望繼續擴大,淡水養殖可以適度發展,考慮地處水庫上游,家禽養殖應控制在1萬羽范圍內。
(三)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農業投入不足,綜合生產能力不高,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不強;農業產業規模偏小、鏈條不長、水平不高、資源優勢難以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基礎設施脆弱、社會事業滯后,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亟待進一步改善。
三、目標要求
(一)村財收入快速增長。2010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4萬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25%以上;到2013年,集體經濟可支配收入7萬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
(二)村民人均收入持續穩步增加。201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400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到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5900元以上,年均增長率達10%以上。
(三)農業“五新”穩步推行。2010年,積極推廣農業“五新”,重點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力爭引進新技術2項、5至6個新品種,每年培育農業科技示范戶4戶,建立農業示范基地100畝,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70%以上;到2013年,每年引進新進新技術3項,4至5個新品種,每年培育農業示范戶7戶,建立農業示范基地200畝,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達75%以上。
(四)主導產業、特色產業發展進一步壯大。2010年,做到主導產業特色突出,優勢明顯,帶動力較強,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占全村經濟總量的50%以上;到2013年,主導產業實行規模化、產業化生產,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2%以上,占全村經濟總量的60%以上。
(五)農村經濟合作社組織作用進一步發揮。2010年,煙葉合作社制度建設進一步健全,管理規范,會員數占種煙戶總數的70%以上;到2013年,合作社制度服務到位,會員數占種煙戶總數的80%以上。
(六)農業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2010年,農田水利設施完善,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0%以上;到2013年,農田有效灌溉面積83%以上。
(七)勞動力轉移收入進一步突顯。2010年,90%以上的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3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到2013年,95%以上的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40%以上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
總體上,2010年,產業發展各項指標均達到武夷山市新農村建設中級標準,到2013年,產業發展各項指標均達到武夷山市新農村建設高級標準。
四,主要任務
(一)做大做強支柱產業
**村地處鄉東部,位于鄉通往后源、麻壢、后乾、嶺根、等村的主干道旁,交通優勢明顯。抓住新農村建設的各項有利機遇,結合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契機,打造烤煙、其他農業兩大主導產業,努力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轉變。
1、煙業。繼續擴大煙業種植面積,畝產值2600元,專業化組織,機械化育苗、分級烘烤,到2010年力爭達到260畝以上;2010年至2013年,民間、面積穩定在350,優化布局,重點發展古樓、嶺頭等自然村,爭取煙基工程建設,為煙農創造良好是生產條件,為發展烤煙奠定堅定的基礎。
2、其他農業。(1)種植業。繼續發展優質稻種植,面積穩定在900畝,在畝產400公斤的基礎上,積極推廣新成果,使糧食畝產量再創新高,使糧食畝產量再創新高。同時抓好煙后稻的種植管理,以不斷改善土壤和促進增產增收。(2)養殖業。主要發展養魚和養鴨業,在魚塘面積42畝,鴨子數量2000羽的基礎上,有計劃合理地擴大魚塘面積,重點在科學養殖上下工夫,探索建立養殖協會,重視開拓銷售市場,不斷壯大產業,促進增收,(3)稻花養魚,根據我村地域優勢,大力發展稻花養于魚,做大做強我村特色漁業,2007年全村共有高山稻花魚養殖面積60畝,年產鮮魚1200斤,產值2.5萬元,今后要有計劃合理地擴大稻花魚養殖面積,在科學養殖上下工夫,進一步完善養殖協會相關制度,重視開拓銷售市場,不斷壯大產業,促進增收,力爭到2013年實現養殖面積150畝,年產值7.5萬元。
(二)依靠農業“五新”技術發展現代農業
一是以市場信息為導向,通過信息引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改良品種,運用新技術逐步推廣新品種。二是加強農業科技培訓,每年[培訓不少于3期。三是通過合作社帶動,進一步加強農戶協作,建立、完善協會合作制度,提高整體抗風險能力。四是通過資金政策傾斜,搞好新技術推廣,組建“新技術推廣領導小組”。五是充分發揮“土專家”、鄉土人才、“六大員”作用,建立自己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
(三)提高農民現代實用技術培訓使用
根據本村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拓展農業信息服務渠道,整合信息資源,建立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充分利用“數字武夷”信息平臺,為農民上網查閱農業科技相關信息提供便利,幫助種、養植(殖)戶,、生產加工戶相關信息,推介農副工、名特優產品以及宣傳報道全村在新農村建設中涌現的新人好事,建立村、組信息網絡,聘請“六大員”為信息員,通過宣傳欄、《公開信》、信息機開通手機短信,根據農村、農業生產實際需求農業科技信息;借助農民文體中心電教室這個平臺,每月舉行一課農事學習,請鄉農業科技推廣中心人員講解種、養植(殖)技術、方法和生產要領,播放農業科技錄象專題片,逐步將農村信息服務中心建成農村致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助推器。
(四)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
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完善農業基礎設施,實現旱澇保收,提高耕地農業生產能力,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的要求,抓好煙田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整治和坡瘠地改造,全村積極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加土壤有機質,提高耕地質量和產出率;搞好耕地灌溉體系配套建設,提高抗旱能力。
五、保障措施
(一)組織保障。成立經濟發展規劃落實領導小組,村支書任組長,村主任任副組長,村兩委其他干部為成員,設立兩大主導產業發展小組,按照崗位職責分工,形成合力,在村級換屆調整中,做到換人不換崗,確保經濟發展目標任務的完成。
(二)制度保障。建立健全農業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不斷完善規范管理,將任務細化、分解到組、責任到人,實行業績和獎懲掛鉤的工作機制,把經濟發展規劃落到實處。
關鍵詞: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發展不足;規劃建議
農業發展規劃,是指各個地區根據當前的經濟、社會、技術、自然等狀況與未來可能發展的趨勢而制定的具有綜合性、長期的一種計劃形式。本研究以簡陽市為研究對象,結合《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綱要,分析簡陽市的現代農業發展現狀、規劃存在的不足與短板、并提出對規劃的優化建議。2020 年是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最后一年,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成效初顯,但是在規劃的執行過程中依舊存在一些不足與短板,研究分析這些規劃實施中的不足與短板,并針對不足提出相關優化建。一方面可以為簡陽市制定后續的農業規劃積累經驗,另一方面也能將相關的不足納入后續規劃中,完善后續規劃。
1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1.1 綜合生產能力
簡陽市糧油播種面積239.93 萬畝,糧油總產量72.4 萬t;發展特色水果30 萬畝,總產量10.95 萬t;發展蔬菜29.9 萬畝,總產量47.68 萬t。全市已建成萬頭規模豬場28 個、標準化養殖小區236 個,成功創建部級標準化示范場3 個、省級標準化示范場5 個;生豬出欄125.10 萬頭,羊出欄92.70 萬只,家禽出欄928.45 萬只,肉類總產量12.13 萬t。發展核桃14.4 萬畝,花卉苗木2 萬畝,香椿3 萬畝,林下經濟19.6 萬畝。實現水產品總量3.1 萬噸[1]。
1.2 產業化發展
簡陽市著力規范土地有序流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已完成農村土地確權頒證工作,實現耕地流轉66.7 萬畝。推進7 個鄉村振興連片發展示范區建設,整合項目資金2.4 億元,撬動社會資本7.8 億元,發展特色產業1.5 萬畝,全市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率達50.24%,特色優勢產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達87.56%,累計創建“三品一標”產品124 個[2]。培育國家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 家、省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15 家。培育農業合作社1406 個,其中國家級示范社12 個,省級示范社27 個;培育壯大集體經濟改革,,成立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40 個村、集體經營開發公司24 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14 個。登記注冊家庭農場137 個,培育種養大戶4000 余戶。
1.3 農業品牌創建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完成投資6.28 億元,實施園區基礎設施建設8.52 萬畝,新增產業3.18 萬畝。重點打造“簡陽晚白桃”、“簡陽羊肉”和“簡州大耳羊”3 個區域品牌,注冊了“力盛”、“福海源”、“蜀嬌”、“天宮山”、“土蕩蕩”、“如林”、“蜀臺紅香椿”和“新星紅山雞”等農產品商標40 余個。簡州大耳羊獲國家級新品種審定命名,簡陽晚白桃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認證,并進入2015 年全國互聯網地標產品(果品)50 強;“蜀新1 號”核桃獲通過四川省林木良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16 年9 月獲第13 屆全國林產品交易博覽會金獎;“蜀臺紅香椿”椿芽獲四川省森林食品“天府七珍”稱號;注冊農產品商標40 余項,其中馳名商標3 個、著名商標10 個。
2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存在的不足
2.1 規劃作用不夠充分
簡陽市制定了《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5 ―2020 年)》,但是在實際操作的層面,規劃內容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的差距。首先,產業準入條件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方面的標準不夠完善。簡陽市納入到成都市的代管區域的過程中,各方面的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與變革,許多在規劃中制定的標準與成都市的一些上位規劃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農業政策的扶持力度不大并且不夠精準,一方面在規劃中相關農業政策的設計的扶持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就是在實施過程中,沒有精準的定位,對于相關涉農政策沒有精確實施。第三是規劃中關于涉農的相關項目的整合度不夠高,各個涉農項目之間聯系性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每個涉農項目作為相對獨立的個體進行項目建設,整合度不夠高。第四是在項目和業主引進方面存在隨意性和不可控性,規劃的引領作用發揮不強。
2.2 “農商文旅”融合不足
現代農業是一種多功能農業,應該強調現代農業的生態、觀賞、休閑、文化等多個方面。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在設計過程中,對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構建、休閑農業與觀光農業發展、農業品牌建設等各方面做了具體的規劃安排。但是,對現代農業“農商文旅”融合發展規劃不足,所以導致了現代農業的各個方面發展各成體系,沒有充分發揮現代農業的融合優勢,沒有充分激發現代化農村的發展優勢。導致簡陽市的農業資源、生態資源、旅游資源融合度不高,產業鏈條延伸不夠長,農產品的附加價值低,農民的收入水平增長受限。
2.3 對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保障不足
簡陽市2019 年GDP超過500 億,農業對簡陽市的GDP貢獻超過百分之二十五,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通過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等方式能夠充分的增強農業的發展能力。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是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途徑,同時生產能力現代化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也是現代農業的重要特征。但在簡陽市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沒有提出如何提升農村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則體現為大多數的丘陵地區的農業生產過程中,傳統的種養技術、經營模式占比依舊較大土地規模化開發程度不高,農業科技程度不夠高、產業鏈條不夠長、市場競爭力不夠強,農業和農村資源碎片化現象嚴重。農村的生產能力依舊落后,生產技術依舊沒有實現現代化。難以形成規模化生產,從而導致市場競爭能力不強,而傳統的農業生產技術,不僅效率低,而且產量低、質量低且產量不穩定,沒有經濟效益。
2.4 對農產品深加工比較薄弱
簡陽市規模以上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僅26 家、總產值約25 億元,其中精深加工率僅為34.2%,產值僅占全省的0.15%、成都市的1.23%,且加工產品主要為泡菜、調味品、糧油深加工,標準化和規范化程度不高,品牌影響力較弱,市場競爭力不強。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對農產品加工的相關規劃中,建設重點是建設農業生產園區,鞏固現有老字號品牌生產規模。對果蔬的加工僅處于初加工的狀態,但是這一類農產品可以進行精加工,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而更多的農產品又處于未加工狀態,在前期生產結束后就直接進入市場,價格與質量都不具備優勢。完善規劃中對農產品初加工,精加工的規劃,有助于延長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價值,增加農民收入。
3 簡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優化建議
3.1 堅持規劃先行
首先,針對原有產業準入與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在規劃中不夠完善的問題,要充分的設計產業準入條件、項目準入條件、園區建設標準等各方面。其次,充分考慮簡陽市融入成都市的政策機遇與挑戰,以及“空港新城”建設的機遇與挑戰。加強簡陽市涉農規劃與成都市的各項規劃的銜接。第三,在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大農業政策的支持力度與精準性,按照規劃的農業政策精準落實在相關的農業項目中。第四,在規劃中加強各項涉農項目的整合度,統籌規劃涉農項目建設,做到系統性與特殊性兼顧。最后,在規劃中要注重項目和業主引入方面的隨意性和不可控性,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作用。3.2 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農商文旅體”融合是一個系統構造,其中的五個維度相互作用、彼此關聯。“農商文旅體”融合是包括空間融合、業態融合、功能融合等多元融合,有助于形成新的及公共、生態、生活、生產于一體的城市發展模式,有利于更好服務城鄉廣大居民[3]。在規劃中充分將“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可以借助農村特有的自然文化遺產、優美自然環境,培育農產品加工、休閑農業、創意農業、康養農業等各個產業體系,充分發揮農業的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科學把握城鄉統籌和三產融合發展大勢,以農業為本構建產業跨界融合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拓展現代農業生態圈創新鏈、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4]。第一,實施“農業+旅游”、“農業+文創”、“農業+互聯網”、“農業+品牌”等一系列計劃,促進一二三產業相互滲透,融合發展。堅持文創產業化,產業文創化,鼓勵各類主體將創意運用在各個涉農規劃中去。積極利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在農業產業發展中的應用,以“線上農業”帶動“線下農業”。以創建國家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示范區等契機,著力構建品牌運營體系,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以田園綜合體促進“農商文旅體”深度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是一個多功能、多業態搭建業務結構的綜合運營,跨產業、多功能,就超于了原來的綜合運營。綜合體突破了原有的慣性用途,從而在思想上打破慣性思維。激發原來收到局限的資產和資源效能,形成鄉村社會發展到廣闊產業空間[5]。
3.3 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
在規劃中加大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水平給提升計劃,第一需要確立科學合理的技術路線。重點研究降低成本與節約資源,建立持續高產、優質、高效的農業技術體系,不斷的提高常規農業技術的科技內涵和組裝配套程度,大力發展以生物技術、信息技術、設施農業等為主體的農業高新技術,合理開發和保護農業資源,形成高效利用的農村能源與環境保護技術體系[6]。第二,需要全面拓展和延伸農業科技領域。促進農業產前、產中、產后技術體系的配套和產業化開發[7]。促進農業各個科技領域相互銜接、緊密結合、協同發展。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完成對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技術現代化,例如,農業科研院所、技術市場、電視大學、技術講座等一系列的力量和活動。在簡陽市的涉農規劃中,要實現農業現代化,就必須提升農業生產能力與生產現代化水平。在后續涉農規劃設計與規劃實施的過程中,加強對農村農業生產者的技術培訓與農村生產設施的完善。促進傳統農業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并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
3.4 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
第一,簡陽市的櫻桃、晚白桃等果蔬具有易腐敗,保鮮難度大的特點,在采摘下樹后,能夠銷售的時間便迅速的變短,所以在簡陽市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對這一類易腐果實的保存。第二,就是演唱這一類農產品的產業鏈條,為其增加附加價值。第三,完善農產品的挑揀分級,做好差別化分類,細分市場消費類型,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需求。在簡陽的現代農業規劃中應該注重農產品產后粗加工與精加工的品類與種類,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增強簡陽市農產品加工業的產能。做好簡陽市的農產品加工業,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一方面,對于傳統的以泡菜、調味品、糧油、面食加工等老牌農產品加工企業,要提升這些企業的標準化與規范化程度,加強品牌影響力,增強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對于簡陽的櫻桃、晚白桃與獼猴桃等果蔬類農產品,要逐漸完成從粗加工到精加工的轉化,充分利用粗加工與精加工這兩種加工模式,衍生農產品的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資源利用水平。
參考文獻
[1]簡陽現代農業發展規劃,
[2]鄉村發展服務中心2019 年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工作總結和2020 年工作安排
[3]葉國偉,楊坤,李玲玲等.成都市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 ,30 (22 ):199-201.
[4]李燎.推進融合發展筑牢鄉村振興產業――大邑縣推進農商文旅融合發展探索與實踐[J].先鋒,2018 (9 ):35-36.
[5]楊海峰.推進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的對策[J].文化產業,2018 (16 ):1-2.
一、創意農業的特征
1.高文化品位
創意農業通過與文化、旅游等產業相融合,對傳統農業進行“二次開發”,運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模式,創新和改造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將農業資源的文化內涵生動、形象地展示出來。用創意產業的思維方式重塑農業的產業體系,拓展農業的生產、生態、旅游、文化、教育等綜合功能,充分發揮歷史、文學、建筑、工藝美術、園林、服裝設計以及音樂、書法、繪畫、雕刻(塑)、裝潢等專業人員的智慧,使蘊含在農業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形成創意農業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創意農業是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高品位產業。
2.高知識化
創意農業發展對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對現有農業技術和農民知識結構提出了挑戰。應建立健全各種培訓機制,采取有力措施提高農民素質,把農民培訓、農村職業教育與農村中小學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提高農民培訓和農村職業教育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建立各種行業協會、專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健全良種繁育、農資供應、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和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體系,改善和提高農民的知識結構與組織化程度。
3.高附加值
發展創意農業需要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與布局,全面拓展農業的創意生產、創意生態和創意生活功能,重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和觀光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通過采用資金密集、知識密集的生產方式,高投入,高產出,實現高附加值。采用節約土地的技術,著重提高單產;采用適合資源結構的農業技術,最經濟地利用不適宜耕作的土地,發展工廠化、專業化生產,提高生產率;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促進生產的升級換代,充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由此實現農民的增收。
4.藝術化
創意農業的藝術性就是通過農業與藝術的有機結合,賦予農產品新的內涵,從而吸引人們對農業更加關注和支持。近年來,許多藝術農產品新品爭相亮相,這種來自大自然的藝術投放市場后,很受中高收入消費群體的青睞。創意農業的藝術性,迎合了娛樂時代的公眾心理,使農產品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將是“看的比吃的貴”。如美國萬圣節所用的大南瓜,大如水桶,通體紅色,一個就賣到了2000元的價格。如果再輔以藝術包裝,創意農產品的附加值將更高,這對文化創意產業來說,也是增加了新的表現載體。
5.個性化
創意農產品的“個性化”設計與制造已成為創意農產品競爭的重要手段和制勝的籌碼。山西省吉縣地處晉西黃土高原,是蘋果的優生區,其富士蘋果曾獲北京水果國際博覽與展評會金獎。可優質的富士蘋果,每公斤售價僅3元左右,比周邊縣市同類果只高出0.2~0.4元,為此,吉縣首先啟用一種操作簡單而增值不菲的好創意――給蘋果貼字,在優質的蘋果上體現文化價值,滿足人們求新求特的心理。吉縣生產力促進中心研制出一種新型字模,這種字模即揭即貼,對比強,字跡清晰。貼字的內容按果農和消費者的需求而定,有常見的吉祥語言,如福、祿、壽、喜,也有標志性圖案,如按廣州客戶要求的日本富士山圖案,北京奧運會圖案等。吉縣率先讓千畝精品示范果園貼這種字模500萬枚,同時把這些蘋果進行高檔化、工藝化、禮品化包裝,售價高達每公斤6元。一組貼有“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字樣的蘋果曾賣出50元/公斤的高價。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值只是一種文化上的創新,并沒有提高多少生產成本,字模連同人工費用每公斤不超過0.2元,果農由此就增收200萬元。
6.智能化
近年來,歐美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農業產前、產中、產后的各個領域,并擁有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的軟硬件成果。近幾年,我國在農業信息技術研究應用方面也有較大進展。國家863計劃實施的“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國家科技攻關計劃支持的“農業專家決策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項目,都形成了一批農業信息化平臺技術、產品技術,開發了一批服務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信息資源數據庫。這些農業信息化重大技術的突破將在創意農業生產中被廣泛采用。
二、創意農業展望
1.建立中國十大創意農業產業帶,打造創意農業千億產業
建議遵循市場導向原則、個性獨特原則、因地制宜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依托各地發展創意農業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合理規劃,建立中國十大創意農業產業帶,即成渝創意農業產業帶、東北創意農業產業帶、京廣高速創意農業產業帶、京津高速創意農業產業帶、長三角創意農業產業帶、珠三角創意農業產業帶、新疆創意農業產業帶、山東半島創意農業產業帶、中原創意農業產業帶、北部灣創意農業產業帶。
2.實施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推進創意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工程
“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是以農戶為基本單位,以創意農產品生產為核心,整合農村各類創意農產品生產技術,堅持“聚集資源、突出重點、形成特色”的思路,賦予農產品新的文化內涵,讓全社會都來感恩農業,關愛農業,以文化農業與情感農業的理念為農產品尋求新的銷售方式,讓農業閃耀文化和智慧的光芒,最終達到增加農民收入的目的。
“中國創意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工程”即在全國選1000個縣,10000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000個農業企業,每縣1萬畝作為創意農業試驗基地,建設1000個中國創意農業富民計劃重點示范區,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創意農產品,通過典型示范,以點帶面,推動創意農業向縱深發展。工程的全面啟動是將高新技術成果產品和創意農業成果,轉化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易于接受的技術、信息及產品,并送到農民手中。在活動中,要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經營、懂創意,又善管理的創意農業科技示范戶,發揮科技示范戶的帶動作用;建立專家、技術人員、示范戶和農戶互動的新型創意農業科技網絡。
(1)建議將現有的農村可再生能源專項、小型公益設施建設、小城鎮建設等資金整合起來,建立“中國創意農業千縣萬畝示范工程”專項資金。從事工程建設的農民技術員必須獲得相應的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證上崗,力求做到建設任務與持證人數相匹配。
關鍵詞:工業化;城鎮化;農村經濟;協調發展;貴州省
中圖分類號:F59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4-0977-04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in Guizhou Province
WEI Yuan1,WU Chang-yong1,XU Zhu-yan1,ZHOU Jia-chun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Guizhou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China;2. Rural Bureau of Duyun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Duyun 558000,Guizhou,China)
Abstract: Guizhou is a under developed province in southwestern China.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is still at an early stage. If Guizhou province wants to seek rapid development, it will rely on its own advantages to develop characteristic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road combining with rural development, to drive agriculture with industrialization, to promote agriculture with urbanization,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ural Econom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systems analysis and combining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nalysi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ituation and the problems of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Guizhou. Some measures and advices for making coordinated developing we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Guizhou economy developing better and faster,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Guizhou urb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urbanization; rural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uizhou province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農村創造條件,三者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工業化發展為推進城鎮化進程提業支持,提升中小城鎮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有效的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從而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城鎮化使城市功能不斷完善、生產要素逐漸集聚和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統籌城鄉發展,為工業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內在動力。城鎮的集聚效應為工業化發展提供條件,城鎮的服務功能為工業化向縱深發展奠定了基礎,工業發展的基本格局受城鎮化發展程度的影響[1,2]。城鎮化發展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農業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和資金支持。農村經濟的發展,既鞏固了農業的基礎地位,也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工業化發展提供勞動力資源和基本的原材料支撐。
貴州省地處中國西南部(103°36′-109°35′E,24°37′-29°13′N),轄6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共88個縣級行政區劃單位,是一個距沿海港口和長江較近的內陸省份,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12個省份之一。全省境內東西長570 km,南北寬510 km,土地總面積17.61 km2,常住總人口3 469萬人。貴州省是中國嚴重的兩欠地區,欠開發、欠發達是貴州省的主要省情,工業化、城鎮化落后、農村經濟不發達、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城鄉收入差距大,生態環境脆弱,可耕地資源稀缺是貴州省經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貴州省的貧困,表現在農村,根子在城市,因此,要使貴州省擺脫貧困落后面貌,必須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發展,推動農村人口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發展農村經濟和減少農民;優化資源要素空間布局,緩解自然條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制約,這樣才能使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發展互動發展,使“三農”問題與“三化”緊密結合,相互協調共同發展。以此促進貴州省經濟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發展,同時也為貴州省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參考。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數據來源
數據來源于2006-2012年《貴州統計年鑒》、《貴州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1.2 研究方法
首先采取文獻分析法,搜集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村經濟發展現狀數據;其次,采取定性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并對數據進行量化處理和分析,結合省外城鎮化、工業化與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經驗以及主觀的判斷和分析能力,運用系統分析方法對其展開全面的深入研究,推斷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村經濟的性質和發展趨勢,從而提出實現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2 貴州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011年貴州省生產總值5 702億元,居全國第26位,人均生產總值16 437元,仍居全國末位,貴州省人均水平低、經濟總量小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而造成貴州省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工業化水平偏低,城鎮化進程緩慢,農村經濟不發達。
2.1 貴州省工業化水平偏低,與全國差距大
表1表明,2005-2011年的7年間,貴州省GDP保持穩定的增長,增長率由2005年的12.7%增加到2011年的15.0%,貴州省工業產值一直保持增加狀態,工業化率表現出先降低后增長的趨勢。根據專家的推算,2011年貴州省工業化綜合指數為26.2,處在工業化初期后半階段,貴州省工業化進程與全國整體水平的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在中國各省市區中的位次由26位降至30位。省內區域間工業化進程差距過大,也是工業化水平偏低的重要表現。因此,加快工業化進程,使之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并帶動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
2.2 貴州省城鎮化率低,城鎮經濟發展滯后
從表1可以看出,2005-2011年貴州省城鎮化率一直保持增加態勢,2011年全省城鎮化率達35.0%,7年間增長了8.1%。但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貴州省城鎮化發展水平仍然較低。2011年中國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1.3%,貴州省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6.3%,在中國各省(區、市)中處于倒數位置。城鎮化進程緩慢,城鎮規模較小,尤其是城鎮經濟發展滯后,使大量農村人口難以進入城鎮生活,加劇城鄉二元結構,從而使“三農”問題更加突出[3]。根據貴州省“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部署,經過五年的努力,全省城鎮化水平顯著提高,城鎮空間布局和城鎮體系將趨于合理,城鎮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城鎮化的產業支撐能力和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明顯增強,統籌城鄉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提高。到201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40.0%,即“十二五”期間全省城鎮化率年均將提高近2個百分點。
2.3 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緩慢,城鄉二元結構問題突出
2011年年末,貴州省常住總人口3 469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 213萬人,鄉村人口2 256萬人,鄉村人口約占常住人口的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 4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 14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占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從表1可以看出,雖然城鄉收入差 距依然很大,但7年來,城鄉收入差距呈現出緩慢的縮小趨勢。
2.4 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現狀
在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中,工業化創造供給,城鎮化創造需求,農村創造條件。貴州省擁有豐富的能源和礦產資源,鋁土礦居全國第四位、磷礦居全國第三位、錳礦居全國第三位、重晶石居全國第一位、稀土礦居全國第二、可開發水能蘊藏量1 683萬KW,煤炭保有儲量474億t;全省共有野生植物6 000余種,可供食用的野生植物500余種,工業用植物600多種,藥用植物3 924多種,資源優勢非常明顯。但由于貴州省的工業化程度不高,所創造的供給嚴重不足,同時,由于城鎮化進程緩慢,小城鎮人口較少,缺乏對周邊農村的經濟輻射作用,需求不足,從而導致貴州省農村剩余勞動力優勢無法發揮,農村創造的條件不能充分利用,農村40歲以下的青壯年基本都在外打工,外出農民工人數達到700萬人,其中跨省輸出達500萬人。
3 實現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相輔相成,三者之間的協調發展見圖1。針對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及農村經濟協調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結合圖1進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促進研究區工業化、城市化與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建議。
3.1 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鎮化戰略,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貴州省實施工業強省戰略,其重大意義不僅在于加快提高經濟總量,而且在于以工業化帶動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并著重體現工業反哺農業的基本方針,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應當是第一、二、三產業的協調發展,是城市和農村的統籌發展。“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現代化的基本內容”[4]。城鎮化帶動戰略則是著重體現城市支持農村的基本方針,以加快推進城鎮化帶動農業農村加快發展,突破城鄉二元結構,邁向城鄉一體化。工業反哺、城市支持農村也是美國等發達國家實現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過渡的成功經驗。工業化能夠致富農民,城鎮化能夠帶動農村[5]。過去,由于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大多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社會發展程度低、社會服務水平差的深山區、石山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居區,轉移難度明顯加大,農民下山后,還存在歸返山區的情況,從而導致下山脫貧失敗。因此,當務之急就是解決下山農民的就業問題。大力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戰略,推進下山農民產業轉移,通過中介服務,幫助其進廠打工,從而成功實現脫貧,農民逐漸過渡到市民,并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3.2 大力發展貴州省特色優勢產業,為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國發2號文中貴州省的戰略定位之一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和西南重要陸路交通樞紐”。因此,我們要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鋁及鋁精深加工、水泥、鈦、鋼鐵等資源為依托,大力開發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積極開展工業園區內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拉長產業鏈,增加單位資源的產出。做大做強白酒、煙草、茶葉、特色食品、民族醫藥等產業,提高競爭力,依托模料模具、高低壓電器、儀器儀表、汽車及零配件等工業基地,實現集群發展。總之,通過大力發展貴州省的特色優勢產業,壯大工業,創造更多的收入,為城鎮化建設和農村經濟發展提供財力支持。
3.3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和帶動工業園區的發展
貴州省農業市場化程度低,農民組織化程度也相當低,需要加大力度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而工業尤其是輕工業的發展,城鎮尤其是工業園區的建設,顯然具有很大的促進和帶動作用。過去,貴州省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大部分仍以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為主,并沒有形成規模化經營和集約化生產,龍頭企業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數量較少,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缺少市場競爭能力強的大型龍頭企業,沒有培育出知名的農產品品牌。此外,由于國家長期以來實行的土地政策,使得農民的商品意識、市場競爭意識薄弱,農業科學技術對農村經濟的貢獻還比較小。農產品市場中介組織發育幼稚,使農戶生產與大市場對接困難;市場體系不健全,主要是土地、勞動力、科技、金融、信息等要素市場還未真正形成,直接影響到農村的要素流動[6]。通過農業產業化,改變分散經營模式,形成集約化生產,并培育和引導龍頭企業進入工業園區發展,既能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也能促進園區的發展。
3.4 發展職業教育,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根據第二次貴州省農業普查數據,2006年末,農村勞動力資源總量1 619.79萬人,其中,文盲219.22萬人,占13.53%;小學文化程度742.70萬人,占45.85%;初中文化程度558.05萬人,占34.45%;高中文化程度80.48萬人,占4.97%;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19.34萬人,占1.20%。由此可以看出,貴州省農村勞動力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文化水平,農業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制約貴州省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開展勞動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技之長,加快農村勞務輸出,既能發展農村經濟,同時也為工業化提供了合格的技能人才。
3.5 加快小城鎮建設,有效擴大內需
加快小城鎮建設,是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協調發展的內在要求。同步推進“三化”,本質是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處理好工農關系、城鄉關系,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核心是建立健全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讓農民平等參與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公平分享工業化、城鎮化成果;目標是工業化和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支撐工業化和城鎮化,“三化”互促共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7,8]。發達地區經驗證明,加快小城鎮建設,可以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有效擴大內需,優化產業結構,小城鎮位于城市之尾,農村之首,是城鎮體系的基礎,是連接城鄉的橋梁與紐帶,是農村的區域性中心。
3.6 加強農村水利建設,保障工業經濟和城鎮發展
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加強農村水利建設。水利不僅對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而且對于工業經濟和城鎮發展都具有特殊重要性,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工程性缺水已經成為制約貴州省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主要瓶頸,水利建設對于“三化”同步能否深度融合、統籌推進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3.7 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
在農民逐漸過渡到市民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農民工的醫療、教育、社保等銜接難題,因此,需要創新社會管理,改革原有的戶籍、住房等政策。同時,因農村青壯年勞動力擁入城市導致的空巢老人、留守兒童等社會問題也需要加強管理,這樣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障工業化、城市化的正常推進。
4 結論與討論
4.1 結論
夏春萍[9]研究表明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發展是協調統一的關系。工業化是城鎮化進程發展的起點。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經濟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工程。農村經濟發展支撐工業化,工業化推動城鎮化,城鎮化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經濟發展能夠有效的解決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進程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村經濟協調發展是解決城鄉一體化、實現二元經濟結構向一元經濟結構轉變的途徑之一。本研究結合貴州省工業化率不高、城市化進程緩慢和二元經濟結構問題突出的實際,以三者如何協調發展為重點,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議,主要包括:大力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戰略、發展貴州省特色優勢產業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支持;加強農村水利建設、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提供保障;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不但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且還能促進和帶動工業園區的發展;加快小城鎮建設,能有效擴大內需;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保證工業化對技能人才的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政府決策提供了參考。
4.2 討論
黨的十報告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要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增強農村發展活力,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共同繁榮。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從戰略層面上對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作了一些研究,工業如何反哺農業、城市如何支持農村,如何增強農村發展活力,如何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等等問題均有待于今后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王永蘇.試論中原經濟區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J].中州學刊,2011(3):73-76.
[2] VEMO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economic growth: the so-what ques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2003(3):47-71.
[3] 王永平,張美鈞,楊永志. 貴州省農村城鎮化、工業化協調發展影響機理及對策研究[J]. 貴州農業科學,2004(32):94-97.
[4] 李昌來. 用三化同步推動貴州省加速發展[J]. 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11(6):23-26.
[5] 陳 輝.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機制設計與措施[J].中國集體經濟,2011(6):35-36.
[6] 陳 政,陳 曉.工業化城鎮化:貴州省經濟發展的兩大引擎[J].宏觀經濟研究,2011(10):60-61.
[7] 宋 偉.中部地區縣域經濟“三化”協調發展問題研究[J].農村經濟,2011(5):58-62.
關鍵詞:風景園林;古村落;保護與發展;休閑農業規劃
中圖分類號:F590.3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9-1925-05
The Agri-tourism Planning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Planning of Agri-tourism in Zhuge Village as an Example
ZHANG Jian-guo,MENG Ming-hao,CUI Hui-ping,YU Yi-wu,ZHANG Ming-ru
(School of Tourism and Health, Zhejiang Agriculture & Forestry University, Lin′an 311300, Zhejiang,China)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the ancient villages always faced such key issues as urban expansio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the improvement of villagers' life quality. Attempt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peripheral agri-tourism industry was construsted. A plan was drawn to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tourism industry and the circle development model including ancient village core zone, agri-tourism belt and peripher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rea was formed. It would constitute the ecological walls around the ancient village, which could dissolve the threat from the city expansion. Tourism functional areas were distributed by the agri-tourism middle belt to effectively increase the tourism reception capacity of Zhuge village scenic zone, reduce the impact of tourism on villager's life, promote the villager's employment, protect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 and commun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cient villag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agri-tourism planning
古村落是區域文化遺存的載體之一,它不僅是被物化了的磚木石材和視覺中林木覆蓋的園林景觀,還是飽有特定生命、文化意味的藝術形式,是凝固了鄉土化精神的象征性符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對古村落的保護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1],而城市擴張、旅游經濟發展和村民生活質量改善之間的沖突,一直是古村落保護過程中面臨的重要問題[2]。
合理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可以嘗試破解古村落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難題。休閑農業是發揮農業“三生合一”(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生態保護)功能,形成的“四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休閑游憩服務)新型產業形態[3]。通過農業與旅游結合,旅游業借農業經濟之優勢求發展,農業借旅游業之優勢求進步,兩種產業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本研究以浙江古村落型旅游區――諸葛村為例,通過在其構建休閑農業產業帶,提升諸葛村景區的旅游接待能力,減輕旅游對村民生活的沖擊,促進村民就業,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古村落保護與社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為我國古村落保護提供思路借鑒。
1諸葛古村景區開發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1.1諸葛村景區概況
諸葛村位于浙江省金華市蘭溪市城西18 km處,古稱“高隆”,村中有3 000余人,是諸葛亮嫡傳后裔,為全國最大的諸葛亮后裔集中聚居地[4]。村中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建筑200多處,1996年被確定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它還是中國第一座八卦布局的村莊,村落格局按九宮八卦圖式而建,整體布局以村中鐘池為中心,全村房屋呈放射性排列,向外延伸8條弄堂,將全村分為8塊。村內弄堂似通非通,似連非連,曲折玄妙,是國內少有的古文化村落。
諸葛村依托奇特的鄉村聚落景觀、秀麗的田園山水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開發了古村落觀光游、修學考察游等旅游產品,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一定的社會效益[5]。1994年,村民自籌資金開發旅游,采取滾動開發式,經過一定時間積累后,逐漸形成良性循環,旅游業呈穩定發展的態勢。1994年試開放,門票收入僅2.2萬元;2005年接待的國內外游客近20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萬元。不久前有關部門已做出決定,把諸葛村納入黃山、千島湖、西湖國際旅游專線,諸葛村的旅游將以更快的速度發展。
1.2諸葛村景區發展面臨的困境
與國內其他的古村落景區一樣,諸葛村的發展受到多方面問題的困擾[6]。古村落內的環境質量受到了旅游活動的影響。諸葛村早期保持了較好的自然生態環境,隨著游客數量的增加,環境問題開始出現。調查結果表明,水體質量和空氣質量有所下降是居民和游客普遍反映的問題,旅游給諸葛村的自然環境帶來的破壞比較嚴重。水體景觀是江南古村落的精神和感動旅游主體審美心理的亮點,但諸葛村內的鐘池水質開始變得混濁,嚴重影響古村落的內在氣質和外部形象。
諸葛村目前對諸葛文化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開發利用,但深度不夠,以觀光旅游為主,無法滿足游客休閑體驗的消費需求。諸葛村旅游經濟表現出門票經濟的特征明顯,旅游總收入中門票收入占比重非常大,其他餐飲、住宿、娛樂、購物等方面的收入比重小,旅游綜合效益不高。2005年游客人(次)均花費約50.00元,遠低于同年浙江旅游人(次)均花費的971.64元,且旅游形式單一,娛樂活動單調。游客普遍反映來諸葛村就是走馬觀花,看看老房子,逛完一圈就走了。此景區一般是旅行社安排的二日游、三日游線路中的一站,停留時間在1d以內,不會在村里住宿用餐。除了門票和少量旅游紀念品銷售收入外,游客消費很少。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古村落現有布局空間狹小,承擔著村民生活和游客活動的雙重功能,旅游接待規模進一步擴大面臨著旅游承載力的限制。村民已經認識到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破壞了村落的寧靜環境、旅游發展引起了村通擁擠,不過還沒有感覺到打亂了日常生活,出于經濟收入的考慮非常歡迎旅游者的到來,但說明二者已經出現矛盾。隨著更多游客的涌入,這個矛盾將進一步突出。
旅游開發與經營中,村民被有選擇的加入,造成了新的貧富不均等社會問題。問卷調查中,“發展旅游只使少數人受益”的認同率較高,說明旅游導致村民收入兩極分化,大部分村民從旅游發展中實際受益程度較低。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村民通過參與旅游產業提高經濟收入,是管理者不可回避的問題。
村民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造成了景區地形和植被的破壞,導致景觀層次不豐富,美感質量較差。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景區周邊的城市不斷擴張。距離最近的蘭溪市建成區不斷向外蔓延,道路等基礎設施不斷蠶食諸葛古村周邊的農田,對古村落的保護造成了很大的壓力。
如何進一步擴大接待規模發展旅游業,改善村民生活的環境質量,促進村民就業,通過增加游憩活動項目來提升游客消費,堅守保護紅線,已經是擺在諸葛村景區面前不容回避的問題。
2基于古村落保護與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休閑農業景觀規劃
通過發展休閑農業產業,實施農旅互動,可以顯著提高農業產業的經濟效益,減輕傳統耕作方式對景區環境造成的壓力;可以豐富諸葛村的旅游產品類型,拓展游客活動空間,緩解高峰期游客壓力,延長逗留時間,增加旅游收入;可提高村民參與旅游開發程度,協調旅游發展與村民受益的矛盾,提高旅游開發的綜合效益,為諸葛村的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很好的發展平臺[7]。
2.1休閑農業產業規劃中的古村落保護規劃
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前提和核心是促進古村落的保護。因此,對現有諸葛古村落以保護為主,主要進行配置環衛設施,完善解說牌識,實施墻體綠化和庭院綠化,豐富古村落景觀。在保護古村落景觀的同時,改善村民的生活與居住環境。
2.2基于古村落保護與發展的休閑農業產業帶景觀規劃
2.2.1規劃原則規劃原則是整個規劃設計工作的統領,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規劃原則是根據指導思想所確定的基本出發點和價值取向,對開發中所必須突出的重點,所必須達到的要求,所必須協調的關系和所不可違背的條規進行明確的界定。借鑒國內外同類規劃項目的編制經驗,根據本項目的基本情況,提出編制規劃應依據的主要原則。
1)遵循“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確保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的原則。在旅游資源開發中,特別需要把握對風景資源、生態環境、文物和游客安全的保護。對觀賞、游樂和基礎設施的位置、體量、風格等的規劃,必需以保護為前提,與資源協調。對環境容量、污染治理、垃圾處理等,必需有到位的措施。對文物資源、不限于已經列入全國或地方政府保護名單的所有歷史或民俗文化性資源,都應該予以保護。
2)以資源為基礎,市場為導向,符合地方文脈的原則。諸葛亮對后世留下遺訓“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因此在諸葛古村中遍布的中藥植物和遠近聞名的藥堂,是諸葛良醫文化的遺存,在休閑農業規劃中應充分把握這一文脈。
3)情境化與體驗化原則。旅游資源的開發規劃,應對觀賞性資源、文化資源等進行情境化改造與設計,形成情境化的場景、情境戲劇化的環境;通過情境化設計,將自然與文化資源轉變為人性化的觀賞過程,轉變為具有吸引力、可使游客興奮的產品。在諸葛村休閑農業產業帶開發中,自始至終都要把握情境與體驗的設計。
4)以自然生態環境為依托,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突出鄉村休閑度假、觀光娛樂、文化體驗等功能的原則。
2.2.2目標定位發展目標是對開發宗旨所要達到的目的作出具體規定和對未來形象的一種表達,目標定位決定著休閑農業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和企業的成敗。
本規劃遵循“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充分利用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以鄉村景觀和文化為主體,以滿足周邊城市居民休閑度假需求為目標,抓住機遇,拓寬思路,合理利用鄉村旅游資源,發展融鄉村休閑度假、農家餐飲、鄉土娛樂、鄉村觀光、中醫保健、諸葛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鄉土風格突出,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休閑農業。
通過發展景觀和經濟效益均佳的大田農業,建設和完善鄉村游憩及休閑設施,完成區內植被撫育和景觀改造,徹底改善整體衛生及生態環境,并進一步健全經營管理機制和社區參與制度,打造鄉土風格突出、產品多樣化、文化特色鮮明、社區參與度高、經營管理機制高效、與諸葛村相互配套和協調發展的休閑農業旅游。
2.2.3空間布局根據諸葛古村建筑保護與旅游發展的需要,將整個項目分為古村落建筑保護核心區、農業休閑旅游區和景觀恢復區3個圈層。農業休閑旅游區分為入口景觀服務區、鄉村休閑度假區、中藥保健游憩區、田園觀光體驗區、景觀林帶和景觀恢復區六大功能分區(表1、圖1)。
2.2.4分區功能設計
1)入口景觀服務區。主要承擔游客集散、團隊餐飲和旅游購物等功能。①生態停車場:占地
10 000 m2,60個大車位,30個中巴車位,100個小車位。外來車輛不允許進入村中,由電瓶車接送游客。②游客中心:占地面積1 200 m2,將現有游客中心外移至此區并改造,包括旅游商品廊、入口管理處、客棧等,床位數200個,具有旅游紀念品、土特產銷售、售票、游客咨詢、旅游住宿、停車服務等功能。③餐廳:設置可容納600人同時用餐的特色餐廳,建筑面積1 200 m2,為江南民居式風格,磚木結構。
2)鄉村休閑度假區。此功能區融農家餐飲、鄉村休閑度假、鄉土娛樂、中醫保健、諸葛文化體驗等功能于一體。建筑景觀突出鄉土風格,與諸葛村整體氛圍協調。①水上餐廳:設置休閑釣臺和水上餐廳,餐廳建筑面積300 m2,可同時容納150人就餐,以諸葛八卦宴、農家土菜、中藥飲食為特色。②藥浴中心:建筑面積600 m2,磚木結構,開展保健藥浴和中醫專家門診等。③休憩廣場:按八卦陣圖設計,中央設置七星臺,占地面積160 m2。④度假中心。建小木屋、草廬、竹屋各1棟,建筑面積1 000 m2,床位數56個。鄉土風格,簡約明快,功能實用。⑤盆景園:占地1 150 m2,設置奇花異卉、珍稀植物盆景,供游客觀賞、休憩。盆景園可分為中心小廣場,盆景展示區和盆景培育區。⑥說書堂:游客喝茶、品評三國故事的場所,磚木結構,建筑面積100 m2。⑦戲憩園:占地560 m2,網格形的農作物種植區,游客參與采摘,采摘的農作物可在水上餐廳燒制品嘗。⑧弩箭場:占地800 m2,游客可用弓弩對草人和箭靶進行射擊。⑨蘭苑:占地2 800 m2。以種植蘭花為主,搭配種植如菊、梅、海棠、牡丹、芍藥等。⑩觀光果園:占地面積54 000 m2,種植桃、梅、李、杏等水果品種,營造出春花秋實的鄉村農業景觀,為游客提供林果觀賞和采摘品嘗場所。其他項目包括亭、臺等,供游客觀景、休息,如望遠亭、賞花臺等。
3)中藥保健游憩區。結合諸葛村的“藥文化”營建特色景觀帶,以藥用蔬菜為游客提供餐飲原料,以中草藥炮制品為游客提供旅游商品,以藥用植物的植物精氣為游客提供林間養生保健活動場所。①鹿苑:占地1 000 m2,用于飼養梅花鹿,為中醫保健藥浴中心和村中壽春堂提供制藥原料,如百補全鹿丸等。游客觀賞梅花鹿、了解梅花鹿的藥用功效、購買滋補鹿制品等。②藥林浴:游客在藥用植物林中漫步、休憩,沐浴植物的芬芳,達到養心舒肺、美容養顏的養生效果。③中藥坊:建筑面積200 m2,磚木結構,游客可現場參觀草藥茶、丸、片、飲、散、膏的制作過程。④釣魚臺:半圓形,占地300 m2,釣位8個,為游客提供釣魚、觀景平臺。⑤水上植物浮島:在北漏塘中設置人工植物浮島,植物浮島上以荷花、睡蓮等水生花卉為主,以千層菜、菖蒲、梭魚草、美人蕉植物為輔。植物浮島不僅能有效地利用閑置的水面,而且能凈化水質,美化環境,擴大生物棲息范圍。⑥水車陣:在北漏塘與荷花塘交界處設置水車陣,供游客游玩。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田園觀光體驗區。以農業生產過程形成的農業景觀、農事操作活動和農俗體驗活動為主體,形成富有鄉土特色的農業觀光體驗功能區。①蔬菜采摘園:種植豆角、櫻桃番茄、葫蘆、苦瓜、黃瓜、絲瓜等藤蔓類蔬菜,形成瓜蔬滿園、綠意盎然的田園景觀,開展蔬菜采摘、農事操作。②經濟作物觀光園:旱地作物采用以“油菜+油葵/向日葵/芝麻”為主的景觀經濟作物種植模式,提供“春觀菜花,夏賞葵花,秋采葵盤”的觀賞景觀和參與載體。③水生植物園:對池塘、水稻田和荷塘進行整理,種植水生植物,營造景觀水體。調減水田面積,擴大荷塘面積,增加荷花品種,豐富荷花景觀并提供采摘蓮子的場所。④傳統作坊:以傳統的“前店后坊”的形式,把具有江南特色的民間作坊展現在游客面前,既可參觀,品嘗,又可親自動手制作,讓游客參與,樂在其中。主要的作坊項目有豆腐作坊、蒸酒作坊、榨油作坊、草編作坊、竹木器作坊、孔明鎖作坊、孔明燈作坊、孔明扇作坊等,建筑面積300 m2。⑤景觀長廊:長20 m,寬3 m,木質結構。內設桌椅,供游客休息,近可欣賞田園風光和古建筑,遠可觀青山如黛,層林盡染。⑥特色表演區:占地500 m2,開展斗牛、斗羊表演,推諸葛車競賽,敲諸葛行軍鼓等項目。
5)景觀林帶。①入口景觀林:原進村公路、330國道、古村落、入口景觀服務區之間的區域,與入口景觀服務區一起構成第一印象區,對游客及過往行人車輛形成諸葛村良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采用自然更新和人工恢復相結合的途徑進行鄉村風貌保護,景觀林營建。對于不影響觀瞻的地段采取封閉保護,讓其自然更新。對于處于緊靠道路一側的地段,采取栽植綠墻和攀緣植物的方法予以隱蔽和隔離保護,并使其自然更新。②四季景觀林:位于“臥龍度假區口道路――古樟樹”谷地兩側的山坡。主要結合現有竹林、楝樹等植被樹種,人工補植色葉植物和觀花植物,如山麻桿、女貞、含笑、廣玉蘭、杜英、香樟、桂花以及無患子、楓香、欒樹、烏桕、三角楓、郁李、鵝掌楸、銀杏等鄉土樹種,營造鄉村四季景觀。建觀景亭一座,面積15 m2。③竹林:諸葛小學南面一塊三角形地帶,植被以竹子和少量的香樟樹為主。在此區域引進竹子新品種,形成竹林種植區,并開展竹林迷宮游憩活動。
6)景觀恢復區。①景觀恢復工程:人工環境整治結合自然恢復,構筑生態屏障和景觀帶,保護鄉村風貌,占地100 hm2。禁止破壞性開發,避免大挖大填,造成景觀創傷面;對集鎮、街區進行環境整治,形成秩序井然、整潔衛生、風格統一、富有特色的環境氛圍;保護基本農田,不亂占、亂建,保持田園風格;對山體植被封禁,以自然恢復為主。②牌坊:恢復重建。北漏塘東南角是諸葛村中水口,過去曾有一座關帝廟和一座貞節牌坊,坐東面西,并肩而立。按照風水學說,關帝廟像鎖,貞節牌坊像鑰匙,廟和牌坊關鎖住水口,有利于“藏風聚氣”。③隆豐禪院:歷史上又名高隆寺,位于村西南面,恢復重建,占地面積約0.5 hm2。高隆寺供奉者觀音、關公、文昌、土地、五谷、真武大帝、天王、十八羅漢,還有“子孫堂”,體現鄉土生活各種需求。④臥龍坡度假村:位于村西面,占地10 hm2,三面環山,植被茂盛,開展森林休閑度假。
3結語
休閑農業具有生產、生活、生態和游憩休閑服務四位一體的綜合功能,建設和開發休閑農業區不但對現有農業產業具有良好的經濟提升效應,而且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改善和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發展的作用[8]。
休閑農業的建設和開發,是古村落型旅游區保護和發展雙贏的戰略選擇。通過休閑農業的建設和開發,可以實現諸葛村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提高農業產業的市場應變能力和經濟收益,擴大景區旅游環境容量,延長游客逗留時間,提升旅游經濟效益;提供第一、第三產業就業機會,改善當地人民生活質量,擴大旅游開發受益面;通過發展旅游購物,促進農副產品就地銷售、就地升值和剩余勞動力就地轉化、本地就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還可以為古村落提供大面積綠化景觀背景,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改善,是阻止城市向諸葛古村擴張的屏障,可有效促進古村落的保護。
參考文獻:
[1] 高 飛,鄭永莉,許大偉.安徽古村落園林景觀的開發與保護[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35(4):59-61.
[2] 王曉陽,趙之楓.傳統鄉土聚落的旅游轉型[J].建筑學報,2001(9):8-12.
[3] 張建國,俞益武,朱志泉,等.浙江休閑觀光農業現狀評價與發展對策[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5):581-587.
[4] 孟明浩,俞益武,張建國.古村落旅游產品體驗化設計研究――以浙江蘭溪市諸葛村為例[J].商業研究,2008(1):195-198.
[5] 諸葛坤亨.諸葛村文物保護與旅游管理體制[J].今日國土,2006(Z4):35-37.
[6] 張慧麗.基于風水文化的古村落旅游開發――以浙江金華蘭溪諸葛八卦村為例[J].傳承,2008(8):66-67.
[7] 張建國,俞益武,蔡碧凡.海外休閑觀光農業產業發展經驗對浙江的啟示[J].中國農學通報,2006,22(11):516-519.
1.農民素質偏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的發展的需要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鎮企業和第三產業務工效益的提高,農業收入的比較優勢在逐步減弱。原本固守土地的青壯年勞動力大量轉移,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和農村婦女。由于相對青壯年,他們在文化素質、勞作技能等方面都相對欠缺,造成了農業生產基本上維持原有發展水平,很難談得到提高,對于新技術、新品種的接受程度也不高,尤其在人均耕地較少的地區農業種植更是幾十年一個樣,停步不前。
2.農業人才的擠出效應明顯,農業科技人才青黃不接
基層農業科技人員勞動條件艱苦,待遇較低,而且成長過程較長。相對于企業等科技人員,在社會保障、身份地位、報酬待遇等各個方面都處于劣勢。以致于大多數青年不愿報考農業院校,即使所畢業的農業院校科技人才,大多改行從事其他收入較高的行業。逐年累計造成了現在基層從事農業的科技人員大多數七八十年代培養出來的專業人員或者是自己摸索的土專家,年齡偏大,知識結構陳舊。
3.缺少政策激勵,建設機制缺失
一是在鄉鎮等基層農業技術部門激勵措施不足。農業技術人員干好干壞、干與不干一個樣,重視學歷、職稱,不重視實績,不能做到人盡其材、才盡其用,挫傷農業專業技術積極性。二是縣級、鄉鎮對基層農業技術部門重視不夠。雖然在編制、人員等方面國家對農業技術部門有較大的傾斜,但大多數鄉鎮農業基層部門人員編制不能全額配制,更有甚者抽調農業技術人員從事其他工作。三是對農業生產第一線的“土專家”、“技術能手”等重視程度不夠。缺少對他們的技術培訓和模范帶頭作用的宣傳。
二、對策建議
1.加大基層農業科技服務部門的整合,充分發揮主體作用
明確基層農業科技綜合站、所的功能定位。承擔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和服務的農業科技綜合服務站、所,要充分發揮主力和正規軍的主體作用。在人員配備、經費保障方面要有保障,在專業知識、技術特長方面要深度,在推廣應用、服務農業方面要有效益,將本地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做為第一要務。
2.加強基層農業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注重提升人才質量
一是在現有農業科技人才存量的基礎上提升素質。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較快,而基層的農業科技人員大多在知識結構、文化程度等方面不能適應。縣級以上農業部門應建立正常培訓機制,將基層農業科技人員送出去培訓,將更新的農業科技知識吸收引進。二是保障農業科技人才的正常增長。縣級、鄉鎮等農業主管部門,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結合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建立正常科技人才增長機制,不缺員、不斷層,滿足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要。
3.貼近基層農業發展實際,實施高教農業專業結構的優化
大學是培養高層次農業科技要人才的主要渠道。隨著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分工進一步細化,農業科技知識進一步深化,農業技術推廣進一步專業化。尤其在農業家庭承包逐步讓位于小規模連片種植、農村土地流轉集中式耕種,農業發展處于巨大轉型的背景下,對高層次、實用型的農業科技人才將呈現出井噴式的需求,為此應結合高等院校辦學實際,著重加以考慮。一是采取類似于免費師范生的培養模式培養農業科技人才。在學費方面予以減免,在工作方向上提前明確,在服務年限和服務地區上進行限制,增強對農村青年投身農業科技工作的吸引力,保障農業科技人才隊伍的健康發展。二是農業高等院校的專業設置,要在結構、教材體系上進行科研攻關,盡可能地適應農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實培養出能夠跟得上農業發展,解決了農業技術問題的高層次人材。
引言
農業機械化是發展現代農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對農業機械行業的需求在長期將保持穩定的增長。
國務院在2010年的《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業機械化和農機工業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國發[2010]22號,以下簡稱《意見》)提出農機行業發展目標,到2015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55%,到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將達到65%; 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也在2011年的第一個“十二五”行業規劃――《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 2015年)》(以下簡稱《發展規劃》)中對農機工業的產業規模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到2015年農機工業總產值達到4000億元。
在《意見》和《發展規劃》中都明確提出要加大農機制造企業技術改造力度,增強農機工業科技創造能力,《發展規劃》更將提高農機工業的創新能力,建成協調有效的農機工業自主創新平臺,在大型農業動力和作業裝備領域實現重點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的重大突破,推進新產品開發,形成若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技術列為規劃目標。
[關鍵詞] 武夷山市農機化 發展現狀 發展思路
[中圖分類號] S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10-0213-01
現代化建設中,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已經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成為推進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使武夷山市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得到快速提高,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不斷增加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現狀
隨著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不斷推進,農村中產生了農機專業服務隊伍和許多農機大戶,使農機成為武夷山市農民發家致富的重要渠道。政府給農民提供了農機購置補貼,減少了農民的經濟壓力,農民群眾的農作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不斷提高,使武夷山市農業生產快速向著機械化、現代化發展,給我市“三農”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持。先進農機裝備的推廣和運用,大大減輕農民的勞動強度,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并且促進部分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的經濟收入,最終達到提高農業生產資源有效利用率的目的,為全市農業生產持續、循環發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來,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過程中,相關部門注重生產安全管理和監督,對農民群眾實行農機操作方面的安全培訓,將農業安全生產和農機服務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信息網絡技術的不斷運用,使農機操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得到快速提升,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安全信息化管理,為武夷山市農業機械化穩定發展起到重要推動作用。但是,由于受武夷山市地理條件制約和農業生產的影響,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一是機械化發展不均衡。武夷山市是我省產糧區,同時也是武夷巖茶的主產區,茶葉生產這幾年發展很快,茶葉生產機械化水平很高,基本上實現了從中耕、植保、修剪、采摘、加工、篩選全程機械化。而水稻生產機械化受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推動,近年來雖發展較快,但水平仍然偏低。在水稻耕、種、收三個主要生產環節中,耕作機械化已很普遍,收獲機械化達50%以上,而栽植機械化不足2%,成為制約武夷山市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快速提升的瓶頸。二是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完善。目前,武夷山市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全市盡管有農機專業合作社十幾家,但規模較小,合作社成員大都在幾個至十幾個之間,管理水平低、技術人員少,運作不規范,經濟效益不高。農機維修網點少,維修設備簡陋,從業人員技術水平低,造成農民維修機具不方便和機具故障率高。三是大型機具較少。農田耕作機械主要是手扶拖拉機、微耕機等小型機械,大中型拖拉機很少。插秧機基本上是手扶步進式,僅有極少數乘坐式,且使用效率較低。
二、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思路
1.根據武夷山市實際情況,制定農機化發展規劃
要提高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效應,促進農業生產水平不斷提升,政府必須制定適應本地區的農機化發展規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生產落后、機械化程度低的問題,從而促進農民群眾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在農機化發展過程中,政府相關部門要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工作,充分了解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現狀和農民的需要,根據武夷山市的地理條件和農村經濟發展情況,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制定最符合武夷山實際的發展規劃,引進和推廣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不斷滿足農民日益增長的農業機械化需求。
2.加大農機化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群眾的認知度
不斷加大農機化發展的宣傳力度,讓武夷山市的廣大農民群眾、干部和社會各階層對農機化重要性的認識得到進一步提高。在實踐過程中,充分體現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政府不斷引導廣大農民朋友加入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中,為“三農”建設提供有力支持。與此同時,國家應加大農機化發展的資金投入,持續實施農機購置補貼優惠政策,擴大購機補貼范圍,提高農民群眾購機用機的積極性,使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得到真正落實。
3.完善農機化服務體系,不斷提高生產機械化程度
在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農機化服務體系,才能促進農業生產經濟效益不斷提高,滿足我市農村經濟發展要求,確保農機化持續、穩定發展。農機化服務是農業生產走向市場的重要途徑,要大力發展農機合作社,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鼓勵農民走農機合作化的道路,依靠農機合作社將農業勞動力和農機具整合在一起。通過幾年的努力,在每個鄉鎮建立和完善兩到三家組織規范健全、設施裝備齊全、內部管理規范、經營效益明顯的規范化運作的農機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帶動下,使農業生產資源和農機裝備得到優化配置,同時和市場更加緊密地結合,擴大農機化服務范圍,提高農機化生產效益,從而實現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發展,最終促進武夷山市農機化水平不斷提高。
4.加強農機培訓,提高農機化發展水平
要不斷提高武夷山市農機化水平,就必須注重專業人才的培養,加強農民群眾的教育和培訓。要充分利用陽光工程優惠政策,舉辦各種專業的農機培訓班,對新購機農戶、農機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大戶分別進行培訓,使之正確掌握農機操作技能,同時對農機合作社、農機維修點從事農機維修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和考核,考核合格的發給相應的農機修理工技術等級證書,實行持證上崗,使農機隊伍的整體素質的得到提升,以滿足農機化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此外,還要注重農機化發展過程中管理,對農業機械維修點、農機生產廠家和銷售點實施有效的監管,規范生產和經營行為,同時增強農民群眾的安全生產意識和維權意識,引導農機手按照規范標準實行農機作業,促進武夷山市農機化健康、持續、穩定發展。
三、結束語
近年來,武夷山市農機化發展已經取得一定成效,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得到優化,促進了武夷山市經濟不斷發展。現代化建設,需要不斷運用先進農業生產技術和新機具,以此提高武夷山市農機化水平,從而為我市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洪自同.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實施效果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
[2]陳凌霄.福建省水稻機械化育插秧技術推廣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D].福建農林大學,2012.
>> 《農機工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解讀 省廳出臺《2011年至2015年審計工作發展規劃》 NGO援建民間圖書館發展報告(2011年) 2011年 全國蔬菜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 2011~2015年衛生信息化發展規劃及下階段工作重點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的發展規劃研究 2011已讀圖書 2011~2015“十二五”規劃 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 2011:“全球憤怒年” 2011國際森林年 2011年“任務表” 2011年展會概覽 2011年技術趨勢 2011年健康新知 2011年投資之最 2011年春運啟動 2011年影像社區 2011年,我希望…… 2011年廣東卷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10]Басов С.А.На переломе Размышления о путях развития РБА в контексте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семинара-практикума《Стратегия развития Российской библиотечной ассоциации》[J].Библиотеное дело,2011,(1):25-30.
[11]Мамаева С. А. Российская библиотечная ассоциация:единство в действии[EB/OL].[2012-10-20].http:rba.ru/content/activities/section/18/publ/mam/1.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