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茶文化的作用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文化的作用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茶文化的作用

    第1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音樂教育;茶文化;傳播與傳承;茶藝表演

    1我國音樂與茶文化的關系

    1.1二者同屬于文化體系

    自夏朝開始,中國便開始出現“禮樂”一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制禮作樂”以及“禮樂之邦”等說法開始進入人們的視線,從中我們不難看出禮樂體系對古人的重要意義。據我國近現代歷史學者來看,我國音樂發源于炎黃時期,并得到后世的不斷豐富和完善。事實上,我國有著璀璨而豐富的音樂文化,比如先秦時期的石磬音樂和編鐘音樂、秦漢時期的樂府音樂和歌舞百戲、唐宋時期的曲子詞音樂等。相較之下,“炎帝嘗百草”之后,茶開始與華夏兒女結下了不解之緣,但這并沒有意味著我國茶文化得以形成。事實上,茶文化的形成是一個十分漫長的過程。一直到唐代茶圣陸羽編寫《茶經》這本茶學典籍之后,才標志著我國茶文化的初步形成。我國音樂(文化)與茶文化同屬于傳統文化的分支,是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2二者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

    我國音樂文化與茶文化雖然同屬于傳統文化體系,但是二者卻有著很大的差別。二者在內容、形式、發展歷史、影響范圍等方面都存在差異。就音樂文化來看,音樂主要包括器樂和聲樂,不同地域的音樂有著諸多差異(比如我國的漢樂和西方的爵士樂、搖滾樂等)。就茶文化來看,茶文化主要可以分為物質器物層面(茶葉種植、茶品、茶具等)和精神文化層面(茶文化習俗、茶文學作品、茶典籍等)。音樂文化主要是一種聽覺藝術,其主要作用于人類的聽覺感官;相比之下,茶文化則主要作用于人類的嗅覺和味覺。除此之外,音樂文化是一種精神層面的文化,而茶文化是兼具精神層面和物質層面的一種文化形式,二者均可以給人的精神感受帶來一定的影響,比如音樂可以使人聞歌起舞、感同身受、潸然淚下,茶則可以使人感受到舒適愜意、自然放松,同時達到一種天人合一的狀態。

    1.3二者呈現出融合趨勢

    由于音樂和茶文化均屬于我國傳統文化的分支,因而二者在發展演變的過程中會出現相互重疊的現象,并逐漸呈現出一種文化融合的趨勢。比如說,茶藝音樂、茶道音樂、禪茶音樂等就是這種文化融合趨勢下的產物。但這并不意味著,茶文化音樂就是將“茶”和“音樂”這兩個元素進行簡單相加。二者是文化的交疊和融合,并非內容或形式上的加減乘除。當茶人步入茶室或者茶樓之前,首先就會聽到緩和雅致的輕音樂,音符的節奏律動和茶室的擺設布置在無形中營造了一種天然的飲茶意境,從而使茶人真正放松身心,舒緩疲勞的身軀。由此可見,茶文化音樂是基于茶文化理念和音樂規律的基礎上形成的,可以給茶人的心靈帶去一陣暖風。

    2音樂教育對茶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作用

    我國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提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觀點,由此看來我們不僅要重視學生的德育和智育,同時還要重視諸如美育在內的其他教育內容。音樂教育屬于其中的美育(即“美感教育”)的范疇,因而音樂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從幼兒園到大學,音樂教育基本上貫穿于學生的學習生涯,為學生培養了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茶文化是我國引以為傲的文化,但是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逐漸沉迷于物質世界中無法自拔,茶文化也因此淡出人們的視線。茶文化與音樂文化同屬于我國傳統文化,并且呈現出融合趨勢,因而借助于音樂教育傳輸茶文化理念將有助于我國茶文化的傳播和傳承。當前,音樂教育對茶文化傳播與傳承的作用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2.1音樂教育可以為茶文化傳播提供更堅實的土壤

    從現階段茶文化的發展可以看出,很多社會人士對茶文化、茶思想都不太重視,當問及與茶有關的典故時,有人竟十分茫然。很顯然,這一現象透露出茶文化的循序漸進,要想更好地傳播我國茶文化,還需要從現階段的教育做起。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其思想和言行對祖國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將包括茶文化在內的傳統文化植入到教學內容中,將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傳統文化知識,并幫助給他們自覺樹立文化保護意識。從近幾年的學術論文中不難發現,很多教育工作者都曾嘗試著將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音樂教育作為培養學生美感和鑒賞能力的學科,我們同樣可以將茶文化導入到其中,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同時能夠意識到茶文化的重要性,并在耳濡目染的過程中自覺肩負起傳播和傳承我國優秀茶文化的重擔。

    2.2音樂教育可以發掘潛在的茶藝表演者,推動茶文化傳承

    茶文化的內容極為豐富,并且茶文化藝術形式也曾為我國歷史舞臺上散發著特殊的光芒。但是現代化腳步的加快導致人們出現“短視”的問題,他們開始忽視文化的重要性,進而導致我國很多傳統文化藝術出現后繼無人的局面,比如茶藝表演。通常意義上的茶藝表演主要由樂器演奏者和歌舞表演組成,茶藝表演可以深化茶人對茶文化的認識。在音樂教育中,教師可以借助茶道音樂和采茶歌等音樂形式培養學生對茶藝表演的興趣,并從中發掘頗具天賦的人才進行培養,從而為我國茶文化的傳承做出一定的貢獻。當然,在此過程中,教育單位不妨與民間茶藝表演機構合作,構建相應的人才培養場所,從而在某種意義上推動茶文化的傳承。

    3音樂教育在茶文化傳播傳承過程中的應用

    在具體開設音樂教育的過程中,音樂教學工作者應該對茶文化加以了解,并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整合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培養其對茶文化的興趣。要想更好地促進茶文化的傳播和傳承,我們建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展音樂教育:

    3.1創新教材內容,加大文化比重

    在中小學,音樂通常作為一門“副科”存在,音樂教材更是多年也未進行調整和創新。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內容也出現了很多變化,要是一直按照原來的教材進行教學,就可能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傳承,教材編撰人員可以結合我國茶文化進行編寫,將與茶文化相關的音樂內容編入教材。比如說,可以在教材中加大茶文化的比重,介紹我國各個地方的采茶歌(唱腔、歌詞等)、并可以適當地融入現階段的茶藝背景音樂和茶文化輕音樂,培養學生對于我國茶文化的認識。當然,還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學校經常在臨近考試時會將音樂課砍掉,將其挪讓給“語數外”等科目。很顯然,這種課程設置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會導致學生不重視音樂課,對音樂課產生抵觸心理。

    3.2利用多媒體,調動課堂氛圍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推廣,多媒體也逐漸進入到很多學校,多媒體成為了教師教學的輔助手段,有助于推動教學內容的展開。近年來的相關調查資料顯示,很多音樂教師通常采取一種“唱練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事實上這種教學方式并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很多學校的音樂教師大都由其他科目老師擔任,因而這些老師在示范歌唱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專業的問題,比如氣息不穩、“走音”層出不窮等。這種不專業的教學方式很可能會在較大程度上誤導學生,使學生也出現此類錯誤。為了避免此類問題,教師不妨采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播放茶文化音樂的精選有聲讀物、音頻和視頻等,幫助學生形成較為直觀的認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對茶文化音樂形成全面認識。

    3.3開設趣味茶吧,培養學生興趣

    很多情況下,一周一次的課堂教學并未能較好地培養學生對茶文化音樂的興趣。而且根據人類的記憶規律來看,人們在學習之后的兩到三天內進行鞏固可以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因而,趣味茶吧的開設將有助于學生在課下進行音樂學習。音樂教師在布置茶吧時,應該注意結合茶文化的特點進行擺設布置,從最大程度上營造出一種自然舒適的茶意境。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習音樂,一邊飲茶一邊感受茶樂的律動,身心也會放松下來,這對于結束了一天繁重學習任務的學生來講是十分有益的。當然,學生在茶吧內可以欣賞到各類茶藝音樂,并接觸到一些課堂上未曾接觸的音樂內容,進而感受到茶音樂的魅力。

    4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和茶文化均屬于文化范疇,二者在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重合,并形成了頗具特色的茶文化音樂。音樂教師應該認識到音樂教育與茶文化之間的關聯,并積極主動地將茶文化內容導入到教學過程中,使茶文化與音樂教育相結合,這樣可以使教師在培養學生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茶文化保護意識。為了更好地促進茶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進行教學,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于茶文化音樂的興趣。

    參考文獻

    [1]肖艷芳.淺析民族文化傳承與高校音樂教育之間的聯系[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4(12):233-233.

    [2]謝向穎.分析我國民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在普通高校音樂教育中的體現[J].北方音樂,2013(9):141-141.

    [3]郎啟訓.對當前云南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反思———從傳承民族文化談起[J].文教資料,2009(35):218-220.

    [4]張籠.淺談高校音樂教育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的重要作用[J].文摘版(教育),2015(3):167-167.

    第2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茶文化;美術創作;藝術鑒賞;美學意義

    茶文化是我國的基礎文化之一,它在近些年的發展當中,開始與其他文化進行融合,并且實現了文化的創新和完善,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寓意。美術創作需要一定的靈感,也需要一定的藝術感知能力,在美術創作的優化過程中,美術人員需要正確審視自身的文化審美,努力學習不同的文化精神和內涵,提高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尤其是在美術作品的藝術感渲染上,需要涉及一些現代化的文化內涵。而在這個時候,選擇什么樣的文化便成為了十分關鍵的問題。當前社會的文化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是真正擁有文化內涵的文化是非常少的。茶文化有著自身獨特的思想內涵,并且能夠與人們的不同行為認知進行直接的融合。茶文化在美術創作當中,也具備一定的適用性,茶文化的本質精神在于品茶的意境,而品茶也是對藝術的一種審美思想,將這一思想運用到美術創作當中,不僅可以提高美術作品的現實美感,而且可以使得美術作品不再保持表面的特征,轉而變得十分深厚,容易被人們接受和認可。在近些年的美術創作當中,很多都開始借鑒茶文化,學習茶文化當中的意境所在,努力培育美術創作人員的精神意境,以便于實現高水平的創作。下面筆者就來談談茶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及相關的美學意義,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茶文化與美術創作之間的聯系

    要想將茶文化合理地應用到美術創作當中,首先需要發現茶文化與美術創作之間的聯系,如果兩者不存在任何的交叉點和接觸,那么它倆的融合便是不合理的。茶文化在近些年的延伸中,對于茶有了獨特的審美感知,人們在品茶的時候,所品鑒的不僅僅是茶的顏色、味道,更多地是品鑒茶進入口中所形成的意境。中國人品茶之所以與國外品茶有著非常大的區別,主體原因便是由于意境上的升華,因為有了意境,人們才能直接感受到茶的美感。在這個過程中,茶擔當了十分核心的角色,給予了人們的無限的審美意境。在進行品鑒美術作品的過程中,伴隨著人們審美目光的不斷提升,已經不可能再將目光集中在美術作品的表面內容上了,轉而開始對美術作品的深層次內涵進行品鑒,想要找出不一樣的內容。但是在大多數美術創作當中并沒有這樣的美感,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創作人員沒有相應的美學認知,他們沒有對美術作品的內涵進行深層次挖掘。為了改善這樣的狀況,必然需要從文化審美的角度加強茶文化與美術創作之間的聯系。更多地引導美術人員在創作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分析美術作品的不同特征,了解茶文化所帶來的巨大精神內涵,并將茶文化添加到美術作品的創作內容當中去,一方面用來彰顯茶文化獨特的藝術美感,另一方面為整個美術創作形成藝術內涵。

    2茶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作用

    2.1茶文化導向上的美術創作

    美術創作對于茶文化的應用,首先體現在它可以以茶文化進行美術創作。我們都知道,在進行美術創作的過程中,美術人員需要有一定的靈感,那么這樣的靈感來自于什么地方呢?必然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的各類事物。而如果僅僅描繪一些簡單的事物,不僅沒有深層次的美感所在,而且也體現不出美術作品的藝術特征,因而美術創作需要選擇一些深層次的靈感導向。茶文化在這個時候便可以成為美術創作的靈感導向。以茶文化為基礎展開美術創作,不僅可以提高美術作品的真實美感,而且也便于直接打造深層次的文化藝術內涵,這與美術創作的文化需求有著不謀而合的效果。美術創作本身是一個藝術性的行為,這一行為實踐的產生,可以以茶文化作為主要導向,在茶文化的重要導向下,這一個美術創作變得十分整體,不僅充斥著表象上的藝術作品美感,而且呈現出了獨特的茶文化內涵。如美術人員可以直接選擇描繪一些茶文化內容,這樣的描繪過程可以彰顯茶文化的獨特魅力,讓人們感知到美術作品的內涵和精神所在。這是其他文化所達不到的效果。以茶文化為導向展開的美術創作,在長期的堅持下可以優化美術人員的精神內在,不自覺地在美術作品創作當中融合一些現代化的精神面貌,所凸顯出來的美術作品也會具備當代的不同現實美感。

    2.2茶文化能夠給予美術作品深層次的美感

    在時代的持續發展當中,人們的審美不斷地提高,尤其對于美術作品的審美,已經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如果美術創作人員在這個時候僅僅進行美術創作,不進行文化融合,所帶來的效益是非常薄弱的,比如人們在品鑒一幅美術作品的過程中,對于美的認知已經有了上升。如果畫中所描繪的是一些景物,人們會簡單地贊嘆:這幅畫真漂亮,并沒有其他方面的延伸。很快人們便會忘卻這幅畫,因為它沒有深層次的思想內涵。如果畫中所涉及的內容,包含了一定的茶文化,人們會不自覺地從品茶意境的角度進行思考和鑒賞,分析當前茶文化美術作品的獨特含義,感受不一樣的茶文化內容。茶文化在這個時候,成為了美術作品美感的源泉。正是由于茶文化的存在,才使得整個美術作品的美感變得深層,人們在品鑒美術作品的時候,也可以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探究。久而久之,人們會對美術作品形成深刻的印象,這樣的藝術內涵是普通的美術作品所難以達到的。在這一實踐效果的引導下,越來越多的美術人員開始針對茶文化進行美術作品的全新融合,并且涌現出了非常多的藝術作品,整體的藝術作品美感得到了全面的升華,改變了人們的現有認知。

    3茶文化在美術創作當中的美學意義

    3.1美學鑒賞意義分析

    在當代社會百花繚亂的發展環境下,美學鑒賞是十分重要的環節,通過科學的美學鑒賞,可以使得人們對不同的事物形成正確的認知態度,從本質上而言,美學鑒賞不僅僅是一個品鑒的過程,更加是一個宣揚美的環節。它的存在,給予了美術作品相當大的美感。在當前時代的茶文化拓展當中,美術創作所凸顯出來的現實美感變得非常明確,越來越追求藝術感覺的升華,以便于引導人們在進行美術品鑒的過程中,更加耐久地對畫作進行欣賞。茶文化在美術創作當中的應用,可以使得這樣的美感得到有效的升華,而且可以彰顯出不一樣的文化審美特點。這樣的美學鑒賞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引導美術作品創作人員進行美學升華的一個過程,而且也是吸引人們進行更深層次美學鑒賞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持續實踐過程中,茶文化的文化認知會不斷地延伸,從基礎的文化拓展上,延伸到人們的精神觀念引導上。但是,將茶文化運用到美學鑒賞的升華當中并不容易,需要美術創作人員深層次地了解茶文化,而不能簡單地認為茶文化僅僅是一些淺顯的文化內容。這樣的提升是一個潛移默化、循環漸進的過程,需要持之以恒地來完成,全面提升基礎的美學認知。

    3.2基于茶文化上的美學思想

    在茶文化的融合過程中,美術創作人員不僅能夠感受到茶文化的獨特美感,也會對意境的追求有了全新的認識。在當前時代的變遷當中,人們所希望看到的茶文化是十分獨特的內容,不僅需要具備現實特征,而且需要擁有一定的精神意境美感。它在美術創作當中的應用,可以使得整個美學思想變得十分完善,人們所認識到的茶文化美感也會在這個時候得到有效的升華和提升。基于茶文化上的美學思想,是一種美學的全新闡述,不僅象征著美術創作人員美學意識的改變,還需要審美人群具備全新的文化認知。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美術創作人員需要更多地從審美人群的角度分析當前茶文化美術的藝術美感所在,并在美術作品創作的過程中,持續升華基礎的美感,便于更多的人認識到美術創作與茶文化融合的可行性,提升最終的美術作品內涵。

    4結束語

    綜上所述,茶文化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所凸顯出來的美學價值是非常高的,不僅能夠被人們廣泛地接受和認可,還會凸顯出一些不一樣的審美內涵,需要加強基礎的文化引導,便于人們進行持續的文化認知升華,加強美學上的文化感知,展現不一樣的美感所在。

    參考文獻

    [1]丁羽昕.茶畫藝術在美術鑒賞課的傳承[J].美術教育研究,2017(24):125-126.

    [2]陳瑜.茶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探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33(09):72-73.

    [3]劉方冉.中國古代茶畫研究[D].浙江農林大學,2017.

    [4]朱婷婷.“龍井茶趣”主題扇面繪畫創作報告[D].浙江理工大學,2017.

    [5]沈袁達.茶藝美學與高師美術創作審美意趣的融通性探析[J].太原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4(02):116-118.

    第3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中西方歷史文化差異對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各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發展是不同的,因此它們的歷史文化也會存在差異。在進行文獻翻譯的工作時,經常會由于中西方的歷史文化差異導致出現翻譯問題。例如我國的“東施效顰”這個詞,它既是個成語,又是一個典故,對中國人來說,這一典故的內涵的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很多西方人并不太了解中國的文化,他們不知道東施是誰,也不知道西施又是誰。如果將這一成語翻譯成“TungShihImitatesHsishin”,西方人是很難真正理解的。在文獻翻譯工作中,為了使西方人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國文化,最合適的翻譯法就是先用直譯的方法對這一典故進行翻譯,然后在對其進行注釋“IntheancientKingdomofYueh,Hsishinwasaveryfamousbeauty。TungShihtriedtoimitatesherway,butTungShihwasanuglygirlinfact。”再比如“John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這句話中的“toeatnofish”其實也是一個典故。在伊麗莎白時期,基督教是當時的國教,基督教徒為了表明對伊麗莎白女王的衷心,堅決反對天主教會提出的只有在星期五才能吃魚的習慣,因為天主教是反政府的。所以“toeatnofish”代表了基督教徒對伊麗莎白女王的忠誠,因此在翻譯這句話時,不能直譯為“約翰非常值得信賴,他不吃魚和玩游戲”,應該翻譯為“約翰非常值得信賴,他是個既忠誠又老實的人。”如何表達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會受到翻譯者所處的文化環境的制約,首先是由于本國的文化的限制他可能無法正確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其次是他還有可能對語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產生曲解。在面臨這種情況時,翻譯工作者極有可能根據外文作品的表面含義而望文生義,進而導致翻譯工作者進入翻譯的誤區。

    二、中西方物質文化差異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物質文化就是指語言所包含所反映的有關物質經濟生活、科技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文化信息。各個不同的民族在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面都有屬于本民族色彩的特征,這些特征都能夠通過語言表現出來。如“饅頭”、“餃子”、“燴面”等這些符號就明顯地帶有中國的文化色彩,而“hamburger”、“sandwich”等這些詞語就明顯地表現出了英美的地域文化。即使是對同一種物質,中西方在思維和表達上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在進行文獻翻譯工作時一定要注意這一問題。比如“wine”這一詞在英美等國家一般是指由葡萄等水果所釀造的酒,而在中國,酒包含了所有帶有酒精的飲料。我國的文獻翻譯者把“孔府宴酒”翻譯為“KongfuYanWine”,它是一種很烈的酒,但是西方人看到這一翻譯時肯定不知道它其實是一種很烈的酒。再比如說,同一種顏色在中西方有時會代表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和象征。所以在翻譯時一定要注意挖掘其深層含義,不要僅僅照著字面意思翻譯,只有這樣才能才不會出現翻譯上的錯誤。比如“Heturnedtoseethenewspaperinwhichwereannouncedthebirths,deathsandmarriages”這句話,如果翻譯工作者對中西方文化沒有足夠的了解,就很容易將其翻譯成“他轉過身去看這份報紙,報紙上刊登了結婚、生孩子和死亡等這些紅白喜事。”這種翻譯其實是錯誤的。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紅色代表喜慶,所以結婚生孩子可以用紅色來表示,而喪禮要穿白色。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白色象征著忠貞和純潔,而黑色象征的肅穆。所以新娘結婚時都要穿白色的婚紗,而在舉行葬禮時要統一穿黑色,這樣才顯得莊重。所以這種翻譯法并沒有真正表達西方的文化信息,譯為“婚喪嫁娶”更為合適。

    三、中西方風俗習慣差異對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風俗習慣反映和表現了一個國家長期所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文化意識。它可以喚起人們對某些特定事物的記憶和感知,使人們產生聯想。比如說英語中的“apieceofcake”和漢語中的“小菜一碟”這兩句俗語都表示做某件事情不費力,因此對這種含義進行延伸,英語中的“cake”和漢語中的“小菜”都表示某種輕松容易的事情。在中國,如果出門遇到熟人,在打招呼時經常會問“你吃飯了么”、“你干嘛去呢”等等,但是如果直接把這兩句話翻譯為英語,西方人聽到后會很不高興,他們無法理解和接受,會認為你在干涉他們的個人生活。再比如,中西方人在聽到贊揚時的反應也不一樣。中國人會說“哪里哪里”、“做得還不夠好”等等類似的話語。而西方人則會直接說“Thankyou”。這時因為中國人從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說話一般比較委婉、含蓄。

    四、中西方宗教文化差異對文獻翻譯的影響作用

    在人類文化中,宗教文化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國,儒教、佛教、道教是我們的三大宗教,而在西方國家是以基督教為主的。宗教文化的差異也會造成中西方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認知。比如“天”這個詞,在中西方國家,都代表了宇宙萬物的主宰。但是在中國人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會首先聯想到老天爺、玉皇大帝等這些統治者,而西方人則首先聯想到上帝。中國有句俗語“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如果把這句話翻譯為“Manproposes,Goddisposes”對中國人來說是不正確的,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意識里,并沒有“上帝”的概念,所以可以將“God”一詞換成“Heaven”。

    五、結束語

    第4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一、動物會讓人產生聯想

    在不同的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有時是相同或相似的,有時是部分相同,有時是不盡相同甚至是相反的次而有時候卻是各自文化里所特有的。下面我們將分別比較漢英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的異同。

    1.在漢英文化中有著相同或相似的聯想意義的動物。由于有些動物有很明顯的身體特征以及生活習性等,即使人們所處的文化背景不同,他們也會從這些動物身上很自然地產生相同或類似的聯想,因此在不同的文化中動物的聯想意義相同的情況還是很常見的。例如,在漢英兩種文化當中,“孤貍”都有狡猾的聯想意義。中國人在形容某人老奸巨猾的時候會說“他是一條老孤貍,’;英語文化中在形容某人很狡猾的時候也會說“Heisacraftyoldfox…”(他是一條狡猾的老孤貍)。在漢英兩種文化當中“老鼠”都有膽小的聯想意義。漢語里用“膽小如鼠”來形容一個人膽小;而當用英語問你“AreyouaManoramouse?”的時候,那是在問:“你是男子漢還是膽小鬼?”這兒的mouse(老鼠)是“膽小鬼,,的意思。“驢子”在中國文化中是很能吃苦耐勞的動物,在中國北方,它們常被用來拉犁耕地,但創門卻又被看成是愚蠢且固執的動物,因為中國人在形容某人愚蠢的時候常常說“他是頭笨驢”,在形容某人固執的時候會說“他是頭華驢”。在英語中同樣也有漢語文化中關于“驢子”的所有這些聯想意義:英語中用donkey一work來指代“苦活兒”:“Heisanabsolutedonkey。”意指“他是一位愚蠢或固執的人”,當然,donkey(驢子)到底是意指“愚蠢”還是“固執”還得由語境來決定。漢語文化中聯想相同或相似的動物還有:鸚鵡是好學舌的,小鹿是膽小溫順的,豬是肥胖的,猴子是調皮的,蜜蜂是忙碌的,小羊是溫順的,等等。

    2.在漢英文化中聯想意義部分相同的動物。由于文化的差異,人們的活動方式、認識事物的方式也是不盡相同的。確切地說,漢英文化中有著完全相同的聯想意義的動物是不可能存在的,所謂的相同也只是相對的。上面我們已經提到的孤貍和老鼠在漢英文化中相同的聯想意義,下面我們就來討論一下這兩種動物漢英文化中不同的聯想意義。孤貍在漢英兩種文化中都有狡猾的聯想意義,但是在漢語文化中,孤貍還有另外的聯想意義的女人。在中國古代的伸話傳說里,孤貍常被描述成變成人形去句引男子并最后吸千他們精血的妖精。所以,中國人若說某某女人是“孤貍精”或“騷孤貍”,那肯定是在罵她是一個的女人。漢語文化中的“老鼠”幾乎一無是處……“鼠目寸光”、“賊眉鼠眼”、“鼠頭鼠腦”等許多與“老鼠”有關的成語都是貶義詞;而在英語文化中有“asquietasamouse”的說法,因此老鼠有安靜的聯想意義。與漢語文化中老鼠的不好的聯想形成對照的,是美英等國卡通片中的老鼠聰明機智,迪斯尼公司創造出來的“米老鼠”形象在文明世界幾乎是家喻戶曉,而且它在孩子們中間也幾乎成了“聰明機智”的代名詞。

    3.在漢英文化中有著不同或相反的聯想意義的動物。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們漢民族對“構”不愉快的聯想。在漢民族文化中,的被認為是最下賊的東西。這一點在漢語成語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象“構急跳墻”,“狗咬丸人勢”,“構眼看人低”等帶“狗”字的漢語成語幾乎全都是貶義詞。就連可口的狗肉也是不能上正席來招待客人的,否則將被視為大不敬。而在英語文化中,狗的聯想意義遠沒有我們漢民族的這么糟糕,的被認為是忠誠的,他們稱狗為man’sbestfriend(人類最好的朋友),可見狗在英語文化中是很可親的動物。再如,在漢語文化中,“貓頭鷹”被認為是不祥的動物,人們認為半夜里聽見貓頭鷹的叫聲就要倒霉。在英語文化中有assolemnanowl以及aswiseasanowl的說法,因此英語文化中的貓頭鷹是很嚴肅、很有智慧的動物。其實,這類聯想意義不同或相反的動物還有龍、編蝠等。“龍”在漢語文化里是很草貴的,古時只有皇家的建筑和服飾上面才可以出現龍的圖案,有“龍”字的成語幾乎全都是褒義詞,如“龍騰虎躍”、“龍鳳呈祥”、“龍馬精神”等,而且中國人也自認是龍的傳人。而龍在西方文化里面卻被描繪成興風作浪、制造水患災害的怪物。“編蝠”在西方文化里通常只能引起人們壞的聯想。英語中有asblindasabat(像編蝎一樣瞎)和ascrazyasabat(像編蝠一樣瘋狂)的說法,而且可能是因為有吸血蝠的緣故,提起蝙蝠人們就會產生丑惡、兇殘及吸血鬼等令人不快的聯想。而漢語文化里的編蝠卻有吉祥、幸福的聯想意義,其原因很簡單:“蝠”與“福”同音。

    4.在一種文化中可以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而在另一種文化中卻無法舉起人們任何聯想的動物。有一種叫“嶸抓”(newt)的水陸兩生的小動物。在中國聽說或者說見過它的人都不多,更不用說對它產生任何聯想了,但是,在英語文化中它卻有喝醉酒的聯想意義,因為英語里有aspissedDrunkasanewt(醉得像嶸蟋)的說法。還有一種叫“璞雞”(coot)、俗稱“白骨頂”的動物,它是額上有白斑的一種水鳥。中國人對它全無聯想,但英語里卻有asbaldasacoot(頭頂全禿)的說法,。:由此可見,“蹼雞’,在英語文化中有“禿頭”的聯想愈義。當然,也有很多動物在漢語文化中能激起人們豐害的聯想,而在英語文化中它們卻沒有任何的聯想意義。例如,漢語文化中的烏龜既有褒義又有貶義的聯想。眾所周知,龜是很長壽的動物,因此,用龜喻指長壽在中國老百姓中家喻戶曉。龜很長壽,也有人由此聯想到“老而不死”,并用“老鳥龜”來罵老人。龜的別稱—“王八”也是罵人的話。另外,漢語文化中的鶴也是長壽的象征,它通常和松樹一起入畫,喻指“長命百歲”。但這兩種動物在英語文化中卻沒有任何的聯想意義。

    二、含有動物的習語和成語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5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 合作原則 中西方跨文化交際 語用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交際工具,在社會生活中占據重要地位,它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人類文化的重要載體。在人類交際中,文化透過語言得到反映。無論是來自同一文化背景交際者之間的交際,還是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語言都有它不可代替的作用。語言學家對語言的研究歷來已久,在目前的會話規則研究領域,H.P.Grice提出的會話合作原則影響甚大。我就這一原則探討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這一原則的使用差異。

    二、格賴斯合作原則

    在語言交際中,人們為了達到預期交際效果,實現交際目標,會遵循某些原則。美國語言哲學家H.P.Grice提出了一套合作原則,認為人們的語言交際受規范或條件的制約,交際雙方遵循某些規則,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1967年,他在哈佛大學所作的《邏輯與會話》講座中提出,為了保證語言交際的順利進行,交談雙方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即根據所參與對話的要求、階段、目的或方向進行交談。這些基本原則就是會話“合作原則”。[1]他把這一原則劃分為四個準則,而每個準則又有次準則,具體如下[2]:

    (一)質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lity)

    質的準則是指努力使說的話為真實:

    1.不要說自認為不真實的話;

    2.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

    (二)量的準則(The Maxim of Quantity)

    1.使自己說的話盡量達到交際所需要的信息量;

    2.所說的話不應超出所需要的信息量。

    (三)關聯準則(The Maxim of Relevance)

    使自己所說的話具有關聯性。

    (四)方式準則(The Maxim of Manner)

    1.避免晦澀話語;

    2.避免模棱兩可;

    3.說話簡潔;

    4.說話要有條理。

    Grice認為,交際能夠成功地進行,是交際者雙方相互合作和配合、共同努力的結果。但這些準則在多大程度上適用于不同文化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因為跨文化交際既具有同一社會成員間交際的某些特點,又具有同一文化中交際所不具備的特點,即文化的相對性和交往規約的差異性和獨特性。由于文化不同,人們的會話規則各異。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合作原則具有相對性。

    下面本文通過文化相對性分析跨文化交際中合作原則的具體運用及不同的語用效果。

    三、中西方跨文化交際中質的準則的遵循

    格賴斯認為質的準則在合作原則中最重要。為了使交際成功進行,交際雙方首先要提供給對方有把握的信息。但是在跨文化交際中,交際者如果在不了解對方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交際,就難于在質的準則上達成共識。我們來看下面一個例子:

    一位中國青年婦女在美國,身上穿著一件漂亮的服裝。別人對她說:“這件衣服真雅致,顏色美極了。”這位中國青年婦女很高興,但有些不好意思,就按中國習慣回答說:“這是件普通的衣服,我在中國買的。”

    在這個例子中,美國朋友對中國婦女的這件衣服評價是實事求是、發自內心的真誠表達,而中國婦女的回答讓他誤解中國婦女的回答是在說他不識貨,對一件普通衣服如此大驚小怪,可見自己的鑒賞能力有問題。而這位中國婦女認為按照中國文化習慣對這樣贊揚應保持一種得體的謙虛和低調的態度,否則則會被認為是高傲自滿。中國人會先否定自己來遵循漢文化中的“謙虛準則”,甚至以犧牲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來表示自己的謙虛來實現語言交際目的。相反,如果對他人的表揚進行迎合,就會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會認為這人輕浮、高傲、自大。相反,英美文化中人們對于他人的贊揚及肯定會直截了當地接受,他們不會掩飾自己心中的喜悅,會因人家的贊美之詞而道謝,采用迎合的方式。同時他們也遵循禮貌原則中的“一致原則”來保持和對方觀點一致,以避免與對方觀點相悖而帶來的難堪。

    四、跨文化交際中量的準則的遵循

    合作原則中量的準則包括兩個次準則:一是提供所需要的量,二是所提供的信息量不應超出需要的信息量。

    從許多中西方跨文化交際實例來看,中西方存在不同的語言觀。中西方傳統的言辯觀使得中西方人們在語言交際的時候在交際行為、交際方略、交際風格等方面存在差異。

    (一)中西方傳統的“言”“辯”觀

    中國傳統的“言”“辯”觀,提倡通過道德倫理及內省反思建立和維系一個以等級關系為基礎的和諧社會。同時認為人的道德修養與語言高度地融為一體,即天人合一,言行合一。在這兩者中,道德修養高于語言行為,認為人際間的交際更重要的是通過道德倫理來完成,比如在漢語中就有諸如此類的表達:“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必有德。”“善者不言,言者不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3]229

    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學派在“言”“辯”觀上比孔子木訥,他認為為了實現和維系和諧的社會秩序,人們應該無為而治,即“不言不辨養太平”。可見老子否定言辯思想,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老子的思想被莊子進一步發展,進一步否定了語言交際的價值,并提出“至言去言”、“至為去為”的觀點。他認為沉默才能表達道,只有處于“無為”之境,用沉默代替有聲語言,才能達到道的境界。所以在漢文化中,沉默是金。[3]230

    西方文化的語言觀是積極的,人們喜歡辯論,善于言談與言辭對抗。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萬物遵循logos生成和發展,logos不僅指法則、公理、邏輯,還包含言論與語言。在西方文化中,語言是延伸自我影響和改造他人的工具。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就是通過辯論言辭,說服他人達到改變他人及社會的目的。古希臘哲學家普遍認為語言的目的是勸導和改造他人,是有絕對權威的工具,所以西方人認為只有通過語言,人們才能相互認識。可見,西方人對語言的態度自古以來是積極的,他們善辯、健談、喜歡言語對抗,慣于通過表明自己來發展和延伸自我。

    (二)強交際環境與弱交際環境

    中西方不同的“言”“辯”觀導致了來自兩種文化的人們在交際文化認知上的差別。在跨文化交際時,由于受本族文化的影響,他們對交際環境的依賴程度較高。相對來說,在漢文化里,語言的重要性次于西方文化。所以在交際時人們就不那么遵循話語合作原則中的量的準則,甚至有時違背了量的準則,而大量的交際信息由交際環境及非言語行為傳遞。對此現象,Hall[4]根據交際者對交際環境的依賴程度把交際劃分為強交際環境(high-context culture)和弱交際環境(low-context culture)。鑒于此,基于中國文化的交際是強交際環境文化,以西方文化為基礎的是弱交際環境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對語言持消極的態度,交際中多數情況交際者是靠心靈意會或通過交際場景來傳遞信息。很多信息靠環境來傳遞,蘊藏在“不言之中”,而“意會”作為一種重要的交際手段,能正確地完成解碼的過程,從而領會說話者的交際意圖。美國人傾向于“直言快語”,通過語言傳遞信息。語境對信息的影響較弱,人們更擅長用清楚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思想來避免非言語交際帶來的語義模糊性。弱交際環境文化體現在會話原則上,則是人們對量的準則的遵守。

    五、跨文化交際中關聯準則的遵循

    “關聯準則”主張交際者要提供與話題相關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際中,中西方人們對此原則的遵循同樣也存在差異,同時也反映了兩個民族所持的世界觀之差異。西方世界觀認為宇宙中或世界上的萬物是可以分割的,它們相互獨立、自主、矛盾對立。而中國則強調統一,這是他們最大的分歧。與此相關的是知識論與認識論的問題,即如何認識自然。對西方來說,最重要的就是發展自我,超越自我,向外延伸,向外探求,客觀地認識自然界以達到改造自然的目的。而中國文化則主張在認識自然的過程中,依賴直觀思考,把個人、自然和社會看作一個統一體。由于主體與客體、知識論與道德論、人與自然合二為一,這樣認識自然的過程中就重視統一,從而忽略了差異和對立。所以在交際、在表達自我、在論述時,中國人不像西方人那樣拘泥于抽象的邏輯思維或像西方人那樣采用要么肯定、要么否定的推理方式。

    結合中西文化對比,通過對合作原則中關聯準則的分析,我們能夠看出關聯準則在以求和合的中國社會中人們的遵循情況與以求嚴密的邏輯思維的西方人是迥然不同的。所以Grice合作原則中的關聯準則與漢文化中人們交際時維護面子、維系和諧的人際關系的會話準則相沖突,一般意義上不適合于用來解釋和評價中國人的會話準則。

    六、跨文化交際中方式準則的遵循

    方式準則包括四個方面:說話要避免晦澀,避免模棱兩可,說話要簡潔、有條理。在跨文化交際時方式準則的遵循也因文化而異。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中國人:我這個周末要去New Orleans。

    美國人:太棒了!真希望能和你們一起去。你們準備在那兒待多長時間。

    中國人:三天。(希望他能主動提出開車送我去機場。)

    美國人:祝你玩得開心一點。(如果她想讓我開車送她,她會直接說出來。)

    中國人:謝謝。再見。(如果他真想開車送我的話,他會主動說出來的,我還是找別人吧。)

    在這個對話中,交際者雙方都遵循本文化中的會話方式準則,但是交際失敗了。什么使得他們的對話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呢?西方人的直言快語與漢文化中的言外之意發生了沖突。中國人的交際是一種強環境文化交際,聽話者對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交際語境,而說話者常常是通過隱性的語碼傳遞信息。中國人在交際的時候常常會遵循會話的禮貌及謙虛原則,在受別人邀請吃飯時,他們會習慣性地說“不”,但對美國人來講,這就是明顯的拒絕。而中國人有好客的習慣,在飯桌上請別人吃東西時,會左讓右讓,“強迫”對方吃下去,這種方式使美國人感到不可理解。而美國人注重個人主義,對被請人特別尊重,從不強加于人,給對方留有余地。另外,西方人和中國人的思維模式也存在差異。西方人的思維模式常以演繹法為主,他們常提出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再加以分析說明;而中國人會運用歸納法先為自己的某個觀點先做鋪墊或是先給出支持自己觀點的理由,最后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在商業談判中,常常因為交際者不知道或忽略思維方式存在的差異而對談判帶來消極影響。

    七、結語

    不同文化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不同,言談規則各有千秋。即使在同一交際情境中,合作原則的各項準則也體現出不同的文化反射。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合作原則中質、量、關聯和方式準則的遵循必然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不能一概而論。

    上述對合作原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運用差異的討論,我們可以看出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忽略了文化差異帶來的語言相對性。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語言相對性是研究的重點之一,所以合作原則雖然是一項重大貢獻,為人們的語言交際活動找到了一定的規律,但是它忽略了文化、語言及話語規則的相對性。但是合作原則的一些不足推動了語用學的發展,學者們為了對此不足進行彌補又提出了“會話含義理論”[6]和“禮貌原則”[7],這些理論會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際和語用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Grice,H.P.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M].Beijing:FLTRP,2002:27.

    [2]Levinson,Stephen C.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101-102.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229,228,230.

    [4]Hall,E.T.Beyond Culture[M].Garden City,NY:Doubleday,1976:27.

    第6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雙波長分光光度法;肌苷;奧硝唑;配伍

    [中圖分類號]R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9(a)-103-02

    奧硝唑是一種繼甲硝唑、替硝唑后的第三代新型硝基咪唑類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抗厭氧菌和抗滴蟲作用。其化學名1-(3-氯-2-羥丙基)-2-甲基-5-硝基咪唑[1]。奧硝唑在臨床上應用日益廣泛,與其他藥物配伍也日漸增多[2,3]。現借鑒替硝唑的分析方法[4],對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與肌苷注射液的配伍穩定性進行了考察,為臨床安全使用藥物提供參考。

    1 儀器與試藥

    UV-2401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日本島津);751-G型分光光度計(上海分析儀器廠);pHS-3C型數字式酸度計(上海理達儀器廠)。

    奧硝唑對照品(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南京圣和藥業有限公司,規格:100 ml∶0.5 g,批號030618);肌苷對照品(南京金陵藥業);肌苷注射液 (南京金陵藥業,規格:2 ml∶0.1 g,批號030801)。

    2 方法與結果

    2.1測定波長的選擇

    取奧硝唑對照品、肌苷對照品適量,配制成18 mg/L的奧硝唑水溶液和8 mg/L的肌苷水溶液。以蒸餾水為空白,在200~400 nm波長范圍內掃描。結果奧硝唑在318 nm波長處有最大吸收,肌苷在此波長處無吸收,故選擇318 nm為奧硝唑的測定波長;肌苷的最大吸收峰在264 nm處,奧硝唑在此波長處也有少量吸收,并和肌苷的吸收峰相互重疊。于是采用雙波長分光光度法測定肌苷的含量,測定波長為264 nm,參比波長為361 nm。

    2.2 標準曲線的制備

    精密稱取奧硝唑對照品適量,配制成600 mg/L的貯備液(Ⅰ);精密稱取肌苷對照品適量,配制成400 mg/L的貯備液(Ⅱ)。分別精密吸取Ⅰ液1.0、1.5、2.0、2.5、3.0 ml,Ⅱ液1.0、1.5、2.0、2.5、3.0 ml,分別混合定容于100 ml量瓶中,配制成不同濃度的系列混合水溶液。以蒸餾水為空白,在318 nm處直接測定奧硝唑吸收度A,得奧硝唑線性回歸方程:

    A奧=0.039 57C奧+0.004 3,r=0.999 9 (n=5),線性范圍為6~18 mg/L;在264 nm和361 nm處,分別測定吸收度A,則肌苷的ΔA肌=A264-A361,得肌苷的線性回歸方程:ΔA肌=0.051 57C肌+0.074 1,r=0.999 9(n=5),線性范圍為4~12 mg/L。

    2.3 回收率試驗

    精密稱取奧硝唑對照品、肌苷對照品適量,配制成含奧硝唑約10 mg/L和肌苷約8 mg/L的水溶液。按標準曲線制備項下的方法測定各自吸收度,代入相應的回歸方程,計算回收率。結果奧硝唑的平均回收率為100.21%,RSD=0.73%;肌苷的平均回收率為99.39%,RSD=0.69%。

    2.4 配伍穩定性試驗

    2.4.1 配伍方法模擬臨床用藥濃度,取肌苷0.3 g,加入到100 ml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中,振搖使溶解,制得混合溶液。

    2.4.2 外觀及pH值將混合溶液置室溫(20℃)下,在0、1、2、4、6 h觀察外觀變化,并測定pH值。結果外觀均為微黃色澄明溶液,無沉淀產生,pH值變化不大。結果見表1。

    2.4.3 含量變化精密吸取混合液1 ml,置100 ml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再精密吸取10 ml,加水稀釋至50 ml,得測定液(內含10 mg/L奧硝唑和10 mg/L肌苷)。將測定液室溫放置,在0、1、2、4、6 h,分別測定各吸收度,通過回歸方程計算,并以0 h含量為100%,得到其他時間的相對百分含量。結果見表1。

    2.4.4 吸收曲線的變化在測定含量的同時,對混合液分別于0、1、2、4、6 h在200~400 nm內進行紫外掃描。結果最大吸收峰無位移,吸收曲線形狀未發生改變,也未見其他吸收峰產生。

    3 討論

    本文從含量溶液外觀及pH 值3個方面考察了肌苷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注射用肌苷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在室溫(20℃)條件下,6 h內混合液澄明,未見有任何的顏色改變、氣泡產生及肉眼可見的沉淀生成;pH值變化在我國藥典規定的范圍內(pH5.0~7.0)[5];含量變化也不明顯,紫外吸收曲線未見改變,說明兩藥配伍在6 h內是穩定的。經測定,配伍液在6 h內肌苷濃度最低為99.1%、奧硝唑為98.1%,兩藥含量均符合《中國藥典》2005年版有關規定[5]。

    試驗結果表明,注射用肌苷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溶液穩定,在上述條件下可配伍使用。因實驗條件的限制,本文僅從理化性質角度對注射用肌苷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的穩定性進行了考察,其藥理及生化方面配伍因素的考察有待進一步研究。因此,就本次試驗考察范圍來評價,注射用肌苷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在6 h內是穩定的,臨床上可配伍使用。

    [參考文獻]

    [1]陳新謙,金有豫,湯光. 新編藥物學[M].第1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44.

    [2]超. 注射用頭孢匹胺鈉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穩定性考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3):94-95.

    [3]楊春華. 鹽酸加替沙星注射液與奧硝唑氯化鈉注射液配伍穩定性考察[J].中國醫藥導報,2007,4(23):98,102.

    [4]李力更,王麗萍,封淑華. 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替硝唑注射液含量[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7,17(5):220.

    [5]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國藥典[S].二部.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5.附錄41, 59-61.

    第7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關鍵詞:英美文學;中外茶文化;地域特色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通過千百年來社會文化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茶文化。本文從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與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出發,探索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特色并進行比對分析。以此促進中西方茶文化的理解傳承與交融發展。

    1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探究英美文學視域下的中外茶文化的起源和發展,不僅要從英美文學作品中尋找尋找中外茶文化的影子與內容,還要進行具體的分析,透過現象看本質,尋找中外茶文化起源流變發展信號,與中西方茶文化發展的根源流變發展的具體影響因素以及茶文化根源流變整體的發展走向。通過探究中外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進一步了解到中外茶文化對國民的生活影響與審美作用,促進中外茶文化的交融發展。

    1.1中國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中國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受儒家文化的影響頗深。儒家文化的價值觀對中國傳統茶文化的發展具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在茶文化不斷完善與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茶文化不斷被賦予新的含義,增添新的內容擴大和完善其原有的知識體系。在人們的生產生活勞動經驗過程中,茶葉同樣中居于重要位置,不僅具有養生保健與清熱解渴的功能作用,在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加工作用下形成了自成一脈的系統茶文化,對中國人的政治經濟文化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1.2西方茶文化的起源發展

    中國是茶葉的起源地,西方茶文化的源頭在中國。在茶文化發展的早期階段,中國茶葉通過對外貿易與交流,將中國茶葉遠銷海內外。西方傳統茶文化由此開始漫長的發展歷程。西方國家茶葉生長的環境與中國大不相同,再加上西方國家人民的飲食口味與生活習慣各有差異。因此,西方國家所喜愛流行的茶葉也與中國有所不同,西方茶文化以紅茶文化為代表,吸收西方文化內涵與社會發展特色,不斷地充實壯大,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茶文化體系,成為西方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文化。

    1.3中外茶文化的根源差異

    中國與外國茶文化的根源啟蒙與發展歷程也不同。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茶文化最早誕生的國度。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茶文化誕生于本土,在代代相傳中不斷地賦予茶文化新的時代意義與內涵一脈相承,富有濃厚的民族特點,也體現了國民的精神風貌。外國的茶文化以中國茶葉的引進為基礎,以中國茶文化的精神內涵啟蒙,并結合自身茶葉發展的區域特點與國民的生產生活習慣為依據進行發展。與此同時,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有力推動下,讓極具歐美特色的西方茶文化普及于世界各地。

    2中外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在英美視域下中外茶文化都具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茶文化均作為各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各國國民所重視。關于中外茶文化的中國與英美等國的文學作品層出不窮。在中國,茶葉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筆下,具有著豐富的內涵意義,表達著讀書人的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英美等西方國家,茶葉在進入的初期階段,茶葉是一種十分稀有罕見的物資,能滿足人體多方面的物資供給需求,因此,視若珍寶,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文化內涵。飲茶的習慣也為少數人所享有,因此,在飲茶是十分注重飲茶的儀式感,到后來即便茶葉的普及,這樣正式的儀式規范也被保留了下來,其深刻的文化內涵伴隨著國民生活。

    2.1中國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十分豐富,且中國茶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當時社會文化特色與社會發展趨勢的集中體現。如,在唐朝時期飲茶文化盛行,無論是官宦人家還是尋常百姓都酷愛飲茶,在這當中,僧侶十分的精通茶道,并善于將佛家思想與傳統茶文化緊密結合。因此,人們在飲茶的過程中十分看重飲茶時的平心靜氣與淡泊超脫的心態,并在飲茶的過程中,感悟人生的哲理哲思。中國傳統茶文化受到儒道佛三家的思想精華熏陶,并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之中逐步地深化文化內涵。

    2.2西方茶文化的豐富內涵

    西方茶文化的傳播發展開始于歐美國家茶文化的發展,在這當中,以英美兩國的茶文化發展最為突出。西方國家十分看重下午茶,將下午茶列為了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早餐與晚餐一樣的平常。在許多英美文學作品中,也經常有家庭用餐或是聚會時,先生、太太一同品嘗精致優雅的下午茶的故事情節。由此觀之,在西方傳統茶文化的內涵中,茶葉被賦予了高貴典雅的精神品質與富有儀式感和實用性的內涵特點。

    2.3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

    地理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差異,為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的差異發展提供了依據。西方茶文化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與國民生活習慣密不可分。如,中國人酷愛綠茶,喜歡綠茶清新自然,而西方國家偏好紅茶,喜歡紅茶典雅精致。因此,中國的傳統茶文化以綠茶為代表,而西方的茶文化主要就是紅茶文化。因此,中外茶文化的流變差異不僅僅起源于東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而且與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與飲食文化有著很大的聯系。

    3英美文學視域下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發展歷程都經歷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沉淀,漸漸形成了具有完整性的傳統茶文化體系。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于中外國家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都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英美文學的視域觀察下可以進一步地了解到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生活與貿易以及文化的影響。如,在英美的文學作品中,茶葉常常是其中故事情節或是文學創作的座上賓。經過細致入微的細節描寫飲茶文化,展現了國民關于飲茶的生活狀態與精神風貌,體現了茶文化對于國民發展各個領域的重要作用。

    3.1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生活的影響

    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因素來源與中外國民的不同生活習慣與審美思維,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對中外國民的生活有著諸多的影響。如,在英美文學作品中,常常會描寫國人飲茶這一生活細節,表現國人飲茶的生活姿態與審美情趣。這體現了茶葉是國民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國民生活中占據重要的位置。中國人飲茶品茗喜歡原汁原味,感受茶的清雅芳香,追求茶的純真質樸。而英美等西方國家喜歡在飲茶時加入糖或牛奶,細細品味一種獨特的審美情調,營造中悠揚放松的氛圍,讓自己沉浸在這個享受的時刻。

    3.2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貿易的影響

    茶葉貿易對于中外茶文化的根源流變而言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在中國傳統茶文化的早期發展中,茶葉便作為中國貿易發展的具有中國代表性的物品之一,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運輸到世界各地。為我國的貿易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促進了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增長,提高了國民的生活水平。當土生土長的中國茶葉傳入海外后,也為英美等西方國家根據地域特色種植,在社會歷史文化的發展下,積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蘊。與此同時,也作為貿易發展中帶有本國獨特文化的重要物資遠銷世界各地,促進了本國的經濟貿易的發展。

    3.3中外茶文化根源流變對文化的影響

    對于中國人而言,茶葉在一種功能性飲料的基礎之上被挖掘出了更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飲茶品茗更是一種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的行為藝術。如,人們在煮茶的過程中強調時間與水溫的平衡協調把握,在二者相互平衡作用之下煮出來的茶可以達到好的茶效。這就發展了中國人所倡導的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之道。對西方人而言,注重飲茶的儀式感與實用感,飲茶作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具備正式的禮儀,同時西方更為注重飲茶所可以滿足的生活需求,這對西方文化中注重禮儀講究實用的文化特點有著內在影響。

    第8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介紹

    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坐落于湄潭縣中國茶城內,是貴州省關于茶文化主題的唯一展覽館,展館面積約2000平方米,共展陳了茶的起源、古代茶事、歷史名茶、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茶葉農墾、茶葉科研、茶葉供銷與外貿、當代茶葉、茶禮茶俗九部分,首次全面、系統、精辟展示了貴州茶文化從起源發展至現在的全過程。在國內,目前還沒有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博物館”。而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的較好保存,湄潭茶鄉的秀美風光,為“貴州省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建立提供了先天的“社會人文條件”、“自然生態條件”。這個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必將成為貴州茶文化的窗口、茶文化遺產保護的基地、貴州茶人的精神家園。

    早在2011年,為紀念民國中央實驗茶場落戶湄潭72周年,湄潭開展了一系列茶文化調查,對貴州省茶科所陳列室、湄潭茶場老工廠、永興等地的茶文物進行了實地普查,發現這里集中了大量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茶文物,既有全世界唯一的茶籽化石、野生大茶樹標本,又有近現代科學研究成果的文獻,更有規模宏大的全木紅茶生產線等生產工具。尤其是1939年中央實驗茶場在湄潭建場后,其茶葉科研、種植推廣、生產生活的整套茶文化體系,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保存得最完好的,也是全國少有的珍貴茶文物。這些文物,不僅見證了上個世紀我國茶葉的輝煌歷史,更是奠定了貴州在上世紀中國現當代茶業的地位。

    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作用

    2013年9月29日,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落戶湄潭并正式向公眾開放。這是貴州省唯一的一家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生態博物館,目前已基本建成的有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中心館、民國中央實驗茶場紀念館、貴州茶工業博物館、東方紅電站陳列館等專館,初步建成了一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的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群。該館群的建成開館,不僅填補了貴州省茶文化主題博物館的空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同時也將為充分挖掘貴州茶文化內涵、保護茶文化生態、發展茶文化產業、推廣茶文化旅游等都起到積極的推動和促進作用。

    貴州是世界茶樹原產地和茶文化發祥地之一,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是了解貴州茶文化的一個窗口,保護與傳承貴州茶文化遺產的基地,更是建設貴州茶葉品牌的重要平臺。我們堅信,高品質的貴州茶,高品位的貴州茶文化,將給世界帶來更加深厚的香醇!

     

    貴州茶文化生態博物館的介紹相關文章:

    1.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2.貴州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3.貴州茶文化的現狀

    4.茶文化產業園的規劃內容

    第9篇:茶文化的作用范文

    近年來,隨著“茶為國飲”的觀念日益深入人心,茶文化旅游業得以迅速發展,已初具成效,但茶文化旅游開發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本文分析了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現狀問題,提出了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方法和途徑,意在促進我國茶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開發

    1茶文化與茶文化旅游

    我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自唐宋以來,人們就把茶作為一種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和文化藝術的享受活動。在茶葉物質文化不斷發展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一整套茶文化。要了解與茶相關的一切,最好實地堪察一番。正如王勇先生在《游走茶鄉》一書中所說,想要了解一種茶和一種茶的文化,人們必須得走進出產這種茶的那片土地,了解在那片土地上生活或是曾經生活過的人們的世界。茶文化是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與茶有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其中物質層面包括茶葉科學技術、實踐經驗,它們推動了茶葉產量的提高和茶葉產品質量的提高,也包括茶葉的生產流通形式、生活消費地域、消費方式、茶政設施;精神文化指一切茶的物質文化在人們記憶中的反映,包括人們有關茶的知識、手法、禮俗、宗教、文化藝術等。茶文化是著重于茶的人文科學,主要研究茶對精神和社會的功能,包括茶道、茶藝、茶的禮儀、茶的精神以及在各個階層人民中表現出的與茶相關的眾多文化現象,它強調的是一種精神文化。由于茶的自然科學已形成獨立的體系,現在常講的茶文化偏重于人文科學。茶文化旅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它是現代茶業與現代旅游業交叉結合形成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發展迅猛,已成為當今旅游業中的一支具有強勁發展勢頭的旅游產業群。茶文化旅游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個分枝,將茶葉生態環境、茶生產、自然資源、茶文化內涵等融為一體進行綜合開發,是具有多種旅游功能的新型旅游產品。總之,茶文化旅游是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以茶園參觀,茶古跡瀏覽,茶葉鑒品,參與茶葉生產,觀賞茶藝,茶藥用功能聽講等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這種旅游形式集地方特色旅游、生態旅游、養生主題旅游于一身,使茶、茶文化、旅游成為一個體系,三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茶與茶文化豐富了旅游業的內容,旅游的興盛反過來帶動茶文化的發展。當前,把茶文化與旅游有機結合起來,是提升旅游品質和弘揚茶文化的雙贏策略之一。

    2茶文化旅游的特征

    茶文化旅游內涵豐富多樣,涉及上百種產品及多個特色地區。它們都具有和其它旅游形式相同的特性,如休閑性,消費性,參與性,暫時性等。而與此同時,茶文化旅游還具有其它旅游類型所不同的特征。

    2.1精神與物質的結合

    茶樹是一種經濟作物,但同時又是一種可觀賞植物;喝茶可以滿足人的身體基本需求,又能給人帶來精神的享受與升華。以茶為客體,不同的人為主體,不同的審美主體具有不同的感受,其層次多樣,內容多彩。游客在觀看茶藝、茶道表演時,五官得到充分調動,看、聽、聞、品———清香醇美的茶食帶著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的智慧一并給游客帶來細膩而多彩的美感。這種物質形式上的享受增添了旅游的樂趣,同時又有不流于世俗的精神層面的享受內容,因此,茶旅游又常常被稱為心靈之旅,感悟之旅等。

    2.2特色文化與大眾文化相結合

    茶的受眾性十分廣泛,自古就倍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茶是平民百姓不可缺少的日常飲品,解渴又提神;茶還常常是文人墨客的靈感來源,以茶為詩為文的作品不在少數。茶是王宮貴族待客的主要載體之一。茶具有普通大眾都可以享受的群眾性,又有文人貴族的高雅性,真正達到了雅俗共賞。

    2.3觀賞性與體驗性相結合

    我國的茶旅游資源十分豐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人們的觀賞和體驗的多重需求。百年的茶樹、萬傾的茶園、琳瑯的茶窯、異彩紛呈又神秘的茶事活動都成了茶文化旅游中的人文資源。這些與茶相關的資源具有極為豐富的觀賞性,同時又非常適宜觀賞者參加到活動中去,與當地人民一起感受、感知茶的內在文化,精神得到升華。近年來,隨著人們旅游、休閑意愿的加強,茶文化體驗旅游在國內消然升起。游客不但可以到當地的茶館品茶,還可以觀看當地特色的茶藝表演,參加當地人茶田的勞作。這種觀賞與體驗并重的特征吸引了許多愛茶人士的參與。

    2.4自然與人文相結合

    茶文化旅游以茶區優美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人文景觀為依托,將茶的生長環境,制作過程,人文資源等融為一個體系,茶文化旅游也就成了人文旅游與自然旅游相互參與滲透的產品。我國的茶園茶場為數甚多,自然資源極為豐富,茶文化古跡、茶俗行為、茶歌茶舞等人文資源多,都可以被用以旅游開發。茶文化涵蓋了歷史、文學、哲學、宗教等多門科學,人們在旅游過程中可以領略到茶文化的人文魅力。

    3茶文化旅游中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國茶文化旅游有了長足的發展,甚至一度成為旅游業的一枝獨秀,迅速拉動了茶區地方經濟的提升。但是,也必須看到,我國茶文化旅游開發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還存在一些或典型或普遍的問題,如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各地方茶文化旅游相似甚至雷同、文化色彩不夠深厚、自然生態環境在旅游過程中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等。這些問題制約了我國茶文化旅游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3.1茶文化旅游的形式單一性

    從整體來看,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只是處于初級階段,對旅游市場中茶文化內涵及應用的力度不夠,大部分茶文化產品還僅僅是停留在鑒賞、保護、研究等基礎上,并沒有達到真正與市場接軌和融合。目前存在的一些茶文化旅游形式,大部分還只停留在瀏覽、參觀的層面,因為時間、費用等問題很難讓游客靜心領悟這一獨特的文化,最終能真正達到讓游客感到修知養性、享受精神層面感悟目的的還是少數。另外,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整體綜合素質也有待提高。茶文化旅游中的導游絕大多數都是從其它旅游線路上直接承接了茶業旅游的導游任務,沒有經過專門的培訓,更談不上對茶文化的深入了解。而一些茶藝師在給游客表演的茶藝茶道也只限于藝術本身,其茶業的文化背景很少被觸及。

    3.2茶文化旅游中文化內涵的缺失

    任何一種旅游都應該以其豐富的內涵而吸引游客。豐富的文化內涵是形成文化旅游吸引力的基礎和核心。我國現存的茶文化資源都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初步具備了形成特色吸引力的條件。但是游團往往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機制將游客從快節奏的工作中吸引到田園勞作、品鑒觀賞、靜心參茶等慢生活上來。更多的茶文化旅游只是停留在茶的物質形態上,沒有涉及茶文化精神形態和文化內涵。更有一些旅游團社打著茶文化的幌子吸引游客去指定地點買茶的行徑。

    3.3茶文化旅游中的原本茶文化遭到破壞

    市場上的少數茶文化旅游產品不僅沒有對茶文化的宣傳和利用起到促進作用,反而破壞了茶文化底蘊。如有的商家為了起到銷售茶的目的,對茶文化的宣傳只是商業利用,沒有對茶葉本身真正的文化做認真研究,造成一原本茶品牌、茶文化大相徑庭的效果,損害了參觀者與旅游者的利益,更讓原本茶品牌受損。還有地區為了吸引游客,故意打出吸引眼球的旅游主題,只是嘩眾取寵,沒有達到讓人們真正了解茶文化的效果。

    3.4茶文化旅游破壞了原生態環境

    隨著市場對茶葉的需求越來越大,一些茶葉中重金屬、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時有發生。與此同時,有些茶農為了提高生產效益,多賣茶葉,在缺乏發展規劃的情況下盲目投資擴大再生產,使得本來可以持續利用的茶園茶田的自然生態遭到破壞。在開發過程中,新的技術和節能技術應用不足。要保護茶葉的生態環境,又要發展茶文化旅游,低碳的旅游形式應得到更多的重視。

    4茶文化旅游深度開發的方法與途徑

    茶文化旅游的深度開發已經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大課題。各部門應該協同合作,努力使我國的茶文化旅游能夠發揮其獨特的魅力,在市場上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以促使我國茶文化旅游業持續健康地發展

    4.1多方開發,對茶文化旅游進行特色建設

    近幾年來,國內已經陸續出現了一些具有高品位的茶文化旅游景點和特色地區。一些經營成功的旅游案例中的茶園、茶莊、茶田對茶原有的內涵保護和宣傳做的都比較到位,對我國茶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目前越來越多的老茶莊在進行改造升級,以期達到文化與經濟雙贏,當地與游客雙贏的效果。當地政府應該重視該方式,借鑒成功案例,采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方案,對當地茶業旅游進行升級改造。

    4.2深入開發茶文化旅游紀念品

    在任何一種旅游形式中,吃、喝、購物都是其中的最重要的部分。目前,各地方推出的茶文旅游中都含有茶宴這一特色項目。與茶相關的各種飲料、食品也越來越多樣化,茶葉的衍生品如茶具、茶藝,正在成為游客越來越青睞的產品。而名茶更是人們饋贈親友的佳品。應適時抓住游客的這一正常消費心態,開發更多樣飾精美,又具質量上承的茶文化禮品,擴大茶文化旅游的延伸度。

    4.3與地域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項目

    我國產茶地區眾多,如云南、浙江等已經普遍為人們所知。各地可以結合自己獨有的地域特色開展茶文化旅游的深入研究與深度開發。如名茶的發源地、茶業建筑、茶禮儀等與當地的古建筑、特色民俗、宗教旅游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旅游形式,這不僅在整體旅游開發上達到以一帶多的經濟市場效果,還滿足了消費者多方面的旅游需求,達到雙贏的效果。

    4.4加強對茶文化旅游的研究

    對茶文化旅游進行專門研究的文著還十分鮮見,較多的文章只是涉及表面探討而缺少深層次的研究。事實上,茶文化可研究的課題非常多,研究者不但可以研究我國的茶文化旅游,還可以與境外的茶文化旅游相結合,通過多方面的參照、對比,逐步就能得出符合我國特色茶文化旅游的形式來。例如,臺灣和日本的茶文化旅游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新加玻、泰國更是將其視為重要的旅游經濟來源。

    4.5加強對茶文化旅游中從業人員的專業教育

    我國多年前就出臺了《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一書,這是從事茶藝工作人員的重要參考書之一。越來越多的茶業相關學校開始應用更多更專業的書籍來對學生進行培訓。茶文化看重的是茶對人精神層面的熏陶,這就要求從業人員除了要具有專業素質以外,還要具有較好的綜合素養。茶文化旅游的從業人員在旅游當中起到的媒介作用,他們將茶文化的內涵傳遞給游客,他們素質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游客信息接受的完美度。我國的福建、安徽等地都陸續開辦了茶校教育,這為我國茶業人才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作者:王裕光 單位:長春光華學院商學院旅游管理系

    參考文獻

    [1]余悅,王柳芳.茶文化旅游概論[M].世界圖書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成人午夜电影在线|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1000部国产成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成人性生活免费视频|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成人毛片免费看| 一级成人生活片免费看|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成人黄色在线网站|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 久久婷婷成人综合色| 午夜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天天影院成人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免费看的成人yellow视频| 四虎国产欧美成人影院|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欧美成人18性|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成人午夜性a级毛片免费|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四虎成人永久影院| 国产成人v爽在线免播放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成人午夜短视频| 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91|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中文精品3d动漫在线| 成人免费视频试看120秒| 成人在线激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