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茶文化的風俗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飲茶風尚自古有之,而中國可以說是茶文化的發源地,飲茶成為了促進中國茶文化交流的一項重要內容。茶文化旅游作為一種間接的文化宣傳方式,對茶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本文以江蘇地區為例探索了茶文化的旅游開發,并且以江蘇地區茶文化旅游的優勢為基礎簡要規劃了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旅游方式,為開發茶文化旅游及豐富茶產業資源提供一定的借鑒。
關鍵詞:
茶文化旅游;江蘇;茶產業;優勢;策略
1江蘇地區開發茶文化旅游的優勢探析
1.1豐富多樣的茶文化旅游資源經過上千年的風雨洗禮,江蘇地區的茶文化也在歷史的輪回中不斷沉淀,在演進中不斷超脫。穿越歷史,回歸本真,江蘇地區現已形成了融茶藝茶道、茶區景點、茶文學、茶風俗等內容在內的多樣化旅游特色。而江蘇地區也憑借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在促進茶文化的弘揚和傳播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例如以“提倡飲茶,交流茗茶技藝,鉆研歷史茶道精義,促進廣大群眾健康水平和茶文化素養,豐富江蘇茶產業、茶文化為宗旨而成立的江蘇省茶文化協會。中國的茶文化重在一個“品”字,同樣的,江蘇地區的茶文化資源也蘊含一種“高品位”,從文化資源的存在形式來看,江蘇地區的茶文化資源可以分為物質文化資源和非物質文化資源。其中物質文化資源主要包括蘊含茶文化要義的自然和人文景觀,茶文化建筑與設施以及茶品茶具等。就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景觀而言,自然景觀主要指的是一些名茶產區和宜茶名水,其中名茶產區包括太湖翠竹、連云港云臺山云霧茶、蘇州太湖碧螺春、無錫毫茶等;而宜茶名水則包括虎丘第三泉、無錫惠泉水、揚州大明寺水等。在茶文化建筑設施方面,例如六朝居茶社、溧陽茶主題公園、南京明故宮茶館等。蘇州茶文化的人文景觀主要包括一些茶文化遺址以及收藏茶文化精義的博物館,例如古貢茶場遺跡和宜興陶瓷博物館等。在茶品茶具方面,江蘇有云霧茶、碧螺春、天目湖白茶,另有名聞天下的宜興紫砂茶具。江蘇地區蘊含茶文化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主要指一些精神層面的,例如為了弘揚茶文化而制定的節慶,包括蘇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節、南京雨花茶葉節、無錫斗山太湖翠竹茶葉節等;在茶文化的長久醞釀下,當地形成了一些以“熏豆茶、以茶待客”等為內涵的茶風俗。在江蘇茶人、江蘇名茶典故的熏陶和影響下,各種茶藝演出、茶舞曲、茶歌謠等以茶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也相繼涌現。總之,江蘇地區茶文化資源眾多,資源體系健全,為其開發茶文化旅游提供了優勢。
1.2擁有悠久的茶葉歷史和茶葉文化江蘇地處中國大陸東部沿海中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地理位置和人文資源優勢,名勝古跡遍布,本就是人們心中所向往的游覽勝地。從茶文化的沿革來看,發展至現代,江蘇地區仍然是茶葉生產和茶葉消費大省,江蘇人民也擁有著濃烈的飲茶情結。再次翻開與茶文化相關的歷史著作,可以發現江蘇是出現飲茶風尚較早的地區之一。發展至唐代,陽羨雪芽和顧渚紫筍被列為貢茶,而江蘇則是孕育此貢茶的產地。而重拾古代的茶書著作就會發現,【茶典•屠龍《茶說》3】中曾這樣描述陽羨:“細者其價兩倍天池。惜乎難得,須親自采收方妙。”輾轉至明代,茶文化呈現出的是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文人雅士喜歡飲茶賦詩、以茶會友,貴族子弟借飲茶來附庸風雅,甚至是普通百姓也借品茶來享受生活。民間茶館文化悄然興起,各種介紹飲茶的書籍也不斷涌現,飲茶風尚被推到了一個頂峰。在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中,茶文化也在歷史的變革中發展,而碧螺春、雨花茶、翠芽等名茶也不斷在江蘇地區涌現。
2以江蘇地區為例,探索茶文化旅游的開發策略
2.1統籌規劃,根據區域的不同特色來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項目江蘇地區茶資源豐富,如果對其茶文化資源加以合理利用,科學布置文化旅游產區,將會進一步豐富其茶文化產業資源,并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就江蘇省的茶文化資源而言,每個地區都有各自的特色。例如江蘇宜興以紫砂茶壺聞名,可以開展茶具展示和以紫砂茶壺文化特色為主題的文化旅游項目。而無錫、鎮江地區以宜茶名水聞名,就可以開展宜茶名水旅游欣賞活動。當然,各地根據茶文化的發展特色也會形成一定的茶風茶俗,建造一些具有茶文化意蘊的建筑和設施,同樣可以根據本身的發展條件以及所處的地位優勢進行茶文化資源的開發。從江蘇省的旅游資源分布來看,茶區分布和其保持相對一致,兩者相互映襯。而這些資源分布以連云港茶區、環太湖低山丘陵茶區、寧鎮揚丘陵茶區為主。與江蘇省旅游景區的分布相結合,可以對其旅游區域進行統籌規劃,將文脈、景觀和茶區分布融為一體,分為以蘇州、南京和連云港為中心的三個區域。再根據各區域特點依托周邊的資源和區位優勢進行科學規劃,將江蘇地區的茶資源文化充分利用起來。
2.2科學設置茶文化旅游項目
2.2.1茶文化名勝景區游自古名山出好茶,江蘇的名茶也多出自景色怡人的名勝景區內。例如在南京的雨花茶,它的產區是南京中山陵園茶廠,屬于國家4A級景區。其中的文化旅游設施齊全,并且它和世界物質文化遺產明孝陵相互映襯,外有群山環繞,內有花樹相依,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鑒于此,可以以此為契機來開發茶文化旅游資源,每逢采茶之際,游客便可以在其中體會采茶樂趣,放松身心,自由品茗、賞藝。再如揚州西湖邊的大明寺,具有宜茶名水的優勢。飲茶的過程中首先就是要選好配茶之水。大明寺有“下院蜀井”,古人稱其為“天下第五泉”,再加上大明寺內所孕育的禪道,游客便可以在游歷的過程中體會到“禪茶一味”的佛教茶文化。另外,茶文化風景名勝的游歷過程中,可以加以茶具和制茶工藝的展示。一方面向游客宣揚了茶文化,另一方面也進一步豐富了茶文化的內涵,促進旅游產業的多樣化。
2.2.2體驗宜興紫砂茶文化特色宜興隸屬于江蘇省,早在東漢時期,宜興之地就已出現了青瓷,而輾轉流變,發展至明代中晚期之時,當地人無意間發現了用于紫砂器制作的特殊的紫泥原料,就此之后,紫砂器制作便一直延續著它的興盛。而就宜興的紫砂茶壺而言,它制作技藝精巧,形制可觀,是為上品,并且享有“世界茶具之首”的美譽。
2.2.3開展茶文化節慶會展游在歷史的變革中,江蘇茶文化也形成了自己的風俗特點,并且這種茶文化風俗促成了相應的茶文化節慶會展的開展,例如茶葉節慶、茶文化學書研討會、茶藝展示、名茶博覽會等。而對于具有豐富茶文化資源的江蘇來說,自然與茶文化節慶會展緊密相關。例如南京的雨花茶葉節、蘇州太湖碧螺春茶文化節等。這些茶文化節慶會展的開設,可以擴大游客的欣賞視角,讓游客融入到茶文化之中,深刻感受茶文化帶來的魅力。
2.2.4鄉村茶園生態游茶園生態游要基于對茶園生態的認識,以對茶園自然風光的欣賞和對茶園生態文化的感受為主題,開展茶文化知識學習、茶藝茶道的交流、茶葉知識普及、生態修養和觀光等一系列活動。以豐富茶產業資源為視角,合理設計與規劃生態茶園,讓游客在生態茶園中體會到茶的精義,在合理利用現有茶葉資源的同時也增加了旅游的經濟收益。
2.2.5打造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目前國內的度假旅游開發還沒有達到成熟的地步,而就江蘇省的茶文化旅游資源來看,可以大膽設想打造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開展茶文化休閑度假游。在此開發過程中,要以相對足夠面積的生態園為支撐,加以科學設計與規劃,打造集藝術性、生態型和文化性為一體的旅游勝地。而以蘇州為中心的蘇錫常地區就明顯具備開發茶文化休閑度假勝地的潛力。同時結合地區條件,完善旅游設施,例如在度假勝地中開設茶館,進行茶道講解,茶藝表演,開設以茶文化學習為目的的茶藝培訓班等。為游客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生態環境,促使游客修養身心,真正的感受茶文化的意蘊。
3結束語
總的來說,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文化可以說是一種高雅文化,它能吸引社會上層人士和名人名流;茶文化也可以說是一種大眾文化,因為它對廣大民眾同樣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基于茶文化旅游的開發視角,結合江蘇地區茶文化資源的優勢,可以從統籌規劃,根據不同區域的特色來合理安排茶文化旅游項目和科學設置茶文化旅游項目兩個方面來促進江蘇地區的茶文化旅游,在豐富其茶產業資源的同時也促進了江蘇地區的旅游經濟發展,為茶文化的傳播與交流提供了優越條件。
參考文獻
[1]郭雅玲,馮會,鄭明芬等.茶文化旅游資源類型與產品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1(2):43-47.
[2]張進華.宜昌茶文化旅游發展探討[J].福建茶葉,2010(9):46-48
[3]宗敏麗,祁黃雄,吳健生等.茶文化旅游模式研究及開發策略———以浙江顧渚村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2(3):315-320.
關鍵詞:擂茶;擂茶文化;道家文化;比較
擂茶是我國特有的茶飲風俗,由于其具有獨特的制作方式和豐富的養生價值受到廣大茶飲愛好者的喜愛。地處武陵山片區的常德和雪峰山腹地的益陽安化都是最早出現種茶、打擂茶和食擂茶的地區,兩地在擂茶的發源,制作、飲用習慣上存在著一定的異同,特別是在飲用習慣上的差異,形成了獨特的地方特色。
一、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源于同一時期
(一)茶葉的起源
對于擂茶的起源問題,首先要從茶葉的起源談起,因為擂茶必不可少的原料就是茶葉。關于茶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人文化初祖神農氏,“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發現茶的作用而開始推廣茶葉種植,神農氏生活的范圍就是我國湖南、湖北一帶;吳覺農先生也提出我國西南地區為世界茶樹原產地的說法,并可追溯到三千萬年前茶樹已出現;《茶經》記載“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伐向掇之。”其巴山峽川指的就是四川東部,湖北西部及湖南西北部的武陵山片區,已有種茶、采茶的歷史,都能充分證明湖南常德及益陽地區自古就是茶葉主產區,為擂茶制作提供了豐富的原料。
(二)擂茶的起源
關于擂茶的起源,各地說法不一,湖南《桃源縣志》謂:“始于東漢”,東漢伏波將軍馬援帶兵平定“五溪蠻”,民間獻茶以報德的說法較為有說服力。傳說東漢馬援將軍率軍南征,途經武陵烏頭村(今桃花源一帶),將士因水土不服,染患瘟疫,一老婦獻出“三生湯”,將士飲數日痊愈,得勝回朝。這種“三生湯”就是擂茶,用生茶葉、生姜、生米擂成糊狀,飲用時用水調勻煮熟,從此,“打擂茶”之風廣為傳播。 據同治《安化縣志》載:“縣西二百五十里之四都奎溪坪,漢伏波將軍馬援征五溪蠻,駐兵于此,居民立廟以祀,康熙五十年重修。”從兩地縣志不難看出都認為擂茶源起東漢與伏波將軍馬援平定“五溪蠻”相關,只是在駐兵獻茶的地點上有不同的看法,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發源于同一時期則是共同認可的。
二、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的關聯
(一)擂茶保健的功效與道家文化的關聯
擂茶作為一種飲食具有保健的作用。居住在湘、鄂、川、黔交界武陵山片區的人們將擂茶稱作“三生湯”,也有“五味湯”、“七寶茶”的說法,都體現出擂茶保健的功效。擂茶中的食材一般有茶葉、生姜、生米、花生、芝麻等物資,中藥學研究結果表明:茶葉有提神祛膩、清心明目,姜能理脾解表、去濕發汗,米仁能健脾潤肺、和胃止火的作用,如此配制的擂茶,自然即是飲料可解渴,又是良藥能保健。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在制作上沒有明顯的差異,原料上也大致相同,所以基本上都具有保健的功效。這也與道家文化中講求內外兼修,追求長生和注重養生的文化正好相吻合。
(二)擂茶文化地域性與道家文化地域性重合
根據調查常德食用擂茶的主要集中地為桃源縣、鼎城區花巖溪等地都是道家文化的中心,道家講求陰陽風水、洞天福地,桃源縣的桃花源就是道家所講的洞天福地之一,而與鼎城區相連的德山就是道家所說的七十二福地第五十三福地所在。在益陽安化縣也處處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云臺山真武寺被當地人稱為小武當,據省縣志記載:云臺山真武寺建于明朝年間,武當山法師行道至此,發現云臺山風光秀美,放眼望去一覽眾山小,且云霧靄靄,好一幅人間仙境的美景。于是便在此修建寺廟,并在此終其一生。因法師師出武當,故取名為“真武寺”,同時也稱“即武當”。安化縣的地名中也處處可以見到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如資水南岸的思賢溪之火燒洞、竹林溪之條魚洞、大酉溪的潭水洞等等,這里的洞即道家所倡導的洞天福地。在被調查人群中有85%的人群或家庭信奉道教,可見道家文化對這一地區的影響。德山善德觀的道長也有午時擂茶的習慣,當注重養生的道家文化與擂茶相遇時,擂茶文化與道家文化自此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生之道對這一地區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三、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
(一)常德擂茶的宴飲形式
隨著時代的發展,擂茶的飲用方式已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常德黃土店,擂茶宴成為了一種時尚,早年間常德地區喝擂茶,只是在擂茶里放入一些炒米,佐以一些花生或紅薯片,大家圍在火堂邊喝喝茶、聊聊天,現在的擂茶已出現了一種新的宴飲形式。所謂宴也有很多的開式:家宴、婚宴、喪宴等等,而擂茶宴則是典型的家宴。常德自古以來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深遠,儒家的修身、齊家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庭觀念濃厚,宴飲親朋、家庭聚會則是十分平常之事,喝擂茶也是不錯的選擇。所謂擂茶宴,其實就是將擂茶放上餐桌,配以其它的食物構成滿滿一桌達到宴請的規格,常德擂茶宴上,一般二三十個碗碟不等,大多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小食,主要有發糕、醬板鴨、毛豆、糖由粑粑、腌菜,再加上炒米、花生、紅薯片、麻糖糕等,這此小食往往都是主人現做,既營養又美味。親友們圍上一桌,拉家長、評時事、噓寒問暖其樂融融,家庭、家族關系在這濃濃的擂茶中更加和諧。到過桃花源旅游的朋友也應該感受到當地的擂茶已不在飲用擂茶。而延伸到品嘗擂茶宴中的小吃和主人的熱情。
(二)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
益陽地區民間把擂茶列為藥茶,加上草藥擂于茶中,既解渴又治病,尤其安化擂茶品種最多,在保健、養生功能上,有止渴的、消炎的、防暑的、抗寒的等多種擂茶配方。在擂茶飲用形式上,雖然益陽擂茶輔料有花生、葵瓜子、南瓜子、麻糖、薯片(條)、等碟,多為炒熟的香脆之物,邊喝茶邊吃碟子,打發飲茶間隙,但仍就民飲茶為主,尤其是安化“后鄉”地區,仍保留最原始擂茶的制作工藝和飲用形式。
四、結論
1、常德擂茶與益陽擂茶都始于東漢時期。
2、常德擂茶文化與益陽擂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輔相存,可以這樣說,道家文化的養生之道對這一地區的擂茶文化的傳承和發揚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而擂茶也為道家文化的養生提供了實物佐證。
3、常德擂茶重在宴飲形式,益陽擂茶更注重養生功效。(作者單位:湖南應用技術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常德市社科基金一般課題“常德擂茶文化產業創新研究”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吳覺農、呂允福、張承春.我國西南地區是世界茶樹的原產地[J].茶葉,1979.(01)5-10
[2] 巴陵.安化擂茶[J].商業文化,2009(04)88
關鍵詞:茶文化;人生;四大名著
一
《神農本草經》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茶也。筆者喜歡茶,喜歡茶的甘滑、醇厚、活順和陳香,然而真正將筆者帶入茶文化領略人生的卻是我國經典著作《紅樓夢》。
“一部紅樓夢,滿紙茶葉香”,紅樓夢作為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魯迅先生贊其“在中國的小說中實在是不可多得的”,“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紅樓夢》不僅在文學藝術方面有很高的造詣,而且在飲茶養生上同樣值得贊嘆。
有統計顯示,《紅樓夢》全書共120回,就有112回言及茶,全書提到茶事262回,出現茶字495次,其中涉及眾多人物,上自賈母,下至粗使婆子,從清客達官到道姑和尚,他們的生活都離不開茶,其命運也與茶表現出或隱或顯的關系。所以,縱觀《紅樓夢》對茶的描寫,就是一幅了解十八世紀中葉封建貴族家庭飲茶風氣的風俗畫卷。
二
“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悲”,《紅樓夢》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釵 飲仙醪曲演紅樓夢”寫道,賈寶玉神游太虛幻境,喝了小丫鬟捧上的清香異味、純美非常茶后,問茶何名,警幻答道:此茶出在故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靈葉上所帶之宿露而烹煮,此茶名曰“千紅一窟”。世間真有此茶乎?寶玉懷疑,讀者懷疑。作者不說,人們只能猜疑。賈寶玉作為作者筆下歷經憂患的體現者,是紅樓女兒悲劇中含怒含怨含憤的表達,是作者對紅樓女護但又愛莫能助的一種情結。作者采用“諧音寓意”之筆法,不僅僅是對“薄命司”“十二釵”簡單的同情,而是對導致悲劇產生的歷史根源的覺醒。“茅椽蓬牖,瓦灶繩床”,作者在衣食無以為繼、溫飽行將不保的艱苦環境中,將其充滿血淚的人生經歷,濃縮在短短八十回中,其對于人生終極意義的探索給人們留下無窮的啟迪和幻想。
“閑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水對茶極為重要。陸羽《茶經》中指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許次紓《茶疏》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而《紅樓夢》中的烹茶之水尤為講究,被喻為佳話。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 劉姥姥醉臥怡紅院》,妙玉送給寶玉的“體己茶”,就是用五年前梅花上雪水泡制而成。當黛玉問及“這也是舊年的雨水”時,妙玉馬上毫不客氣冷笑道:“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統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瓷翁一翁,總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我只吃過一回,這是第二回了。”第二十三回,寶玉寫《四時即事詩》,也提到品茶用水:“琥珀杯傾荷露清,玻璃檻納柳風涼”;“卻喜侍兒知試茗,掃將新雪及時烹”,品茶之雅,興趣之濃,躍然紙上。
人人都愛茶,茶韻卻不同。在封建社會里,尊卑有別,階級劃分強烈。《紅樓夢》也借茶之名來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賈母是一家之主,她必須喝貢品名茶“老君眉”。第四十一回,妙玉親自將茶奉與賈母,賈母先說:“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道:“知道,這是老君眉。”六安是安徽著名茶產地,產量多且出名茶。湖南洞庭湖中君山銀針茶也稱老君眉,它針長如眉,色澤如銀,香氣高爽,味道甘醇,其名又有祝愿長壽之意,為茶中上品。同樣的東西,到了劉姥姥口里就變成了“好是好,就是淡了些”;寶玉是一位浪蕩公子,多情愛幻想,喝“神仙茶”才適;黛玉,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須喝“龍井茶”方能展現出她天生麗質、高雅不俗的氣質,而一般傭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綜上可見,當時茶道文化相當普及,人們對茶也是相當喜愛。
“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紅樓夢》第六十三回提到普洱茶,“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說,該燜些普洱茶喝”。普洱茶盛產于我國云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我國有56個民族,地理環境、歷史文化、生活風俗不盡相同,每個民族飲茶風俗也各有千秋,譬如維吾爾族飲香茶,藏族飲酥油茶,蒙古族飲咸奶茶等,各民族對于茶的喜愛是不言而喻的。
三
提及茶文化,當然不能不提廣州,廣州人嗜好飲茶,早上見面打招呼:“飲左茶未(喝過茶了嗎)?”他們以此作為問候。廣州人將飲茶賦予了一個全新概念,上茶樓不僅飲茶,還吃小點心,這是一種交際方式,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悠游自在,愜意萬分,百年不衰,代代相傳。
《紅樓夢》不僅對飲茶有著濃墨重彩的書寫,而且將茶的知識、功用、情趣全部熔鑄于作品之中,茶道佛緣,器美水凈,人禮境幽,作用大、蘊意深,為中國小說史上所罕見。
參考文獻:
茶詩入禪
東贏玉露甘清香,欏伽紫茸南方良。
茶經昔讀今茶史,欲喚無涯認故鄉。
(說明:日本寧治產玉露茶甚佳,斯里蘭卡(古稱欏伽)產紅茶有名于世。這首詩從贊頌日本名茶宇制玉露茶,斯里蘭卡(欏伽)紫茸茶入手,占出了中國茶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欲喚天涯認故鄉”。)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然而,中國茶業對人類的貢獻,主要在于最早發現并利用茶這種植物,并把它發展形成為我國和東方乃至整個世界的一種燦爛獨特的茶文化。
中 國茶業,最初興于巴蜀,其后向東部和南部逐次傳播開來,以致遍及全國。到了唐代,又傳至日本和朝鮮,16世紀后被西方引進。中國茶葉、茶樹、飲茶風俗及制 茶技術,是隨著中外文化交流和商業貿易的開展而傳向全世界的。最早傳入日本、朝鮮,其后由南方海路傳至印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家,16世紀至歐洲各國并 進而傳到美洲大陸,又由北方傳入波斯、俄國。
西方各國語言種“茶”一詞,大多源于當時海上貿易港口福建廈門及廣東方言中“茶”的讀音。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系。
“英國的中國科技史專家李約瑟曾說:“茶是中國繼火藥、造紙、印刷、指南針四大發明之后,對人類的第五個貢獻。”茶以人興,人伴茶名。現在五大洲有50多個國家種茶,有120個國家從中國進口茶葉,全世界50多億人口中大多數人喜歡飲茶,茶和茶文化覆蓋了全球。
中國茶文化的四個層次:
1.物態文化
人們從事茶葉生產的活動方式和產品的總和,即有關茶葉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學成份及療效研究……等等,也包括品茶時所使用的茶葉、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
人 們在從事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所形成的社會行為規范。如隨著茶葉生產的發展,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其管理措施,稱之為“茶政”,包括納貢、稅收、專賣、內 銷、外貿……等等。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之時,巴蜀地區的“茶、蜜、靈龜……皆納貢。”至唐以后貢茶的份額越來越大,名目繁多。從唐 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開始,對茶葉征收賦稅:“稅天下茶、漆、竹、木,十取一。”(《舊唐書?食貨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開始實行榷茶制, 即實行茶葉專賣制(《舊唐書.文宗本紀》)宋代蔡京立茶引制,商人領引時交稅,然后才能到指定地點取茶。自宋至清,為了控制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茶葉供應,設 茶馬司,實行茶馬貿易,以達到“以茶治邊”的目的。對漢族地區的茶葉貿易也嚴加限制,多方盤剝。
3.行為文化
人 們在茶葉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的約定俗成的行為模式,通是以茶禮、茶俗以及茶藝等形式表現出來。如宋代詩人杜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名句,說明客來敬茶是我國 的傳統禮節;千里寄茶表示對親人的懷念;民間舊時行聘以茶為禮,稱“茶禮”,送“茶禮”叫“下茶”,古時諺語曰“一女不吃兩家茶”,即女家受了“茶禮”便 不再接受別家聘禮;還有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等。至于各地、各民族的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飲茶習俗更是異彩紛呈,各種飲茶方法和茶藝程式也如百花齊放, 美不勝收。
4.心態文化
人們在應用茶葉的過程中所孕育出來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方式等主觀因素。 如人們在品飲茶湯時所追求的審美情趣,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追求的意境和韻味,以及由此生發的豐富聯想;反映茶葉生產、茶區生活、飲茶情趣的文藝作品;將飲 茶與人生處世哲學相結合,上升至哲理高度,形成所謂茶德、茶道等等。這是茶文化的最高層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因此,廣義的 茶文化應該由上述四個層次組成。但是第一層次(物態文化)中早已形成一門完整、系統的科學——茶葉科學,簡稱茶學。第二層次(制度文化)屬于經濟史學科研 究范疇,而且也是成績顯著,碩果累累。所以作為新興的學科,茶文化學應該將研究重點放在過去比較薄弱的第三、第四兩個層次,也就是狹義的茶文化。
茶有很多中形式來表達,例如:茶俗、茶藝和茶禮等等方面。我們可以從人民生產茶葉和消費茶葉的過程中會有意無意地表現出茶葉的行為文化。我國在宋代的時候,就有敬茶這么一回事,由此可以看出這是我國的一種傳統禮節。在古代,人們也會寄茶來表達思念之情,也有用茶來當做聘禮,也會用茶來經佛祖,或者用茶來祭祀。在全國各地,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飲茶習俗,人們會依據各地不同的習俗表現出不同的茶文化和茶藝術。我們還可以從茶葉的心態行為出發點來看,所體現出一些思維方式方法和對世界、對社會的價值觀念。在品茶的時候所體味的意境,由此展開聯想,那些遐想值得人回味深思。同時茶文化還可以上升到哲學方面,與處世道理相關聯,這稱之為茶道,這是茶文化中最重要的、最高層次的、最核心的部分。
二、從茶文化中看到的中西文化
我國的茶文化對世界各國的影響還是挺大的,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看到這些影響,例如:飲茶的方法、飲茶的文化等等,由此可見,茶文化對西方的生活有非常明顯的影響。在英國就有全世界都知道的英式下午茶,這樣的一個習俗一直存在到現在,應該人喜歡在下午和網上的時候喝茶,他們有時候會和朋友一起飲茶。在荷蘭上演的喜劇《茶迷貴夫人》轟動十分劇烈,影響了整個歐洲的風俗。同時還可以發現,茶室竟然成了單身女子和朋友見面的重要場所。當然茶文化在英國的文化中擔任著中角色。美國是咖啡王國,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但是卻有一半的人飲茶,還有波士頓的傾茶事件,可想而知,茶文化對美國的影響也比較深遠。茶在世界各國風靡,是無酒精的飲品,中國的茶文化孕育出了各國的茶文化。飲茶的人不分地區,不分人群,不分信仰,就是因為有茶文化,才讓世界聯合起來,各種茶文化的學術交流,貿易的出口,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中西文化的交融,跨時空、跨地區的文化交流,透露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現了茶文化的多姿多彩,可以看出茶在中西交流中起著重要角色。
三、茶文化促進對外開放,增強各國交流
茶文化對中國改革開放十分重要,同時也在推動國際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茶文化走向世界,讓更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的文化與歷史,加強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與理論學習,真正發揮茶文化的作用,促進中西文化的結合。我國經常在國內外舉辦各種大大小小的活動,例如:“茶文化節”、“茶葉展銷會”、“茶葉交流學術會”等等。上海已經舉辦了很多屆國際茶文化節,聚集了國內外很多國際友人,例如:美國、日本、韓國、法國等的各界人士,已經成為上海的一道美麗風景,是一種活動,是一種品牌,也是一種文化。根據各種統計,我們發現我國發動了很多跟茶葉有關的活動,例如:茶葉文化節、茶葉展銷大會、名茶評比大賽、茶葉拍賣會等一系列跟茶文化有關的活動與節日。我們可以通過茶文化節,增進國內外不同人群、不同行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讓世界各國更加了解我國,也能夠促進我國茶文化的弘揚,促進茶事業的發展。
四、總結
[關鍵詞]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經濟發展
[DOI]10.13939/ki.zgsc.2016.04.189
1飲食文化旅游的基本概況
1.1飲食文化旅游的概念
飲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制作、開發、消費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科學、藝術和技術,還包括食品在制作和食用過程中,應該遵照的風俗習慣、傳統思想和哲學理念。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飲食文化博大精深,這些為我國的旅游事業提供了寶貴的資源。飲食文化旅游是指將中國的傳統飲食文化與現代的旅游事業相結合,在旅游過程中,不僅可以欣賞到各地的美景,還可以品嘗各地的美食,了解不同的飲食文化,是一種高層次的飲食文化旅游,同時旅游者可以將獨特的飲食文化發揚光大。
1.2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特點
1.2.1地方風味各異由于各地的風俗習慣和氣候的不同,各地區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按地理位置將中國的美食分為“菜系”,即:湘菜、粵菜、浙菜、閩菜、徽菜、川菜、魯菜、蘇菜。每一個菜系均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烹飪方法,可以帶給人們不一樣的美食體驗。1.2.2講究飲食的美感中國的飲食文化需要做到色、香、味、形俱全,食物不光味道要好,而且要注意色澤美和造型美,給品嘗者美的感受,在美食烹飪過程中,注意選材、選料和刀功,利用不同的烹調技巧,制作出外觀優美的食物。1.2.3酒文化和茶文化酒文化和茶文化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分支,古詩詞中對酒文化和茶文化有相關的記載,不同的酒文化和茶文化可以反映出當時的社會風俗和文學藝術,體現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酒文化和茶文化可以推動飲食文化的快速發展。
2阜陽飲食文化旅游的特點
阜陽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豐富的物產和悠久的文化,形成了獨特的阜陽飲食文化,阜陽特有的美食名揚全國,包括:枕頭饃、格拉條、阜陽皮絲、插花牛肉湯、五花牛肉等都在國內小有名氣。飲食文化是一個地區整體文化的縮影,可以充分反映出地方文化的特點以及該地區的人文風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阜陽人民在保留原有飲食文化的同時,對阜陽的傳統美食進行不斷創新,弘揚本土美食,使阜陽飲食文化不斷傳承下去。阜陽本土的美食有很多,為弘揚阜陽美食,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將阜有代表性的美食拍攝成宣傳片《舌尖上的阜陽》,在宣傳片中記錄了一種頗受當地人喜愛的面食,根據當地人的發音翻譯成“格拉條”。“格拉條”的面條不是很硬,比較有嚼勁,是本地人幾乎每天都要吃的一種特色小吃。“格拉條”的店鋪沒有華麗的裝飾,一口大鍋,一臺千斤頂做的壓面機,簡單的桌椅。“格拉條”的制作工藝也比較簡單,壓面師傅將事前和好的面團放進壓面機內,利用千斤頂壓成面條,放入沸騰的開水鍋內煮熟,在放入冷水里備用,根據顧客的需要,將煮好的面條和黃豆芽放入鍋里燙一下,盛入碗內,加入芝麻醬、醬油、醋、鹽、辣椒油等調味料,再配上榨菜和豆角粒,一碗具有特色的“格拉條”便完成了。阜陽的旅游資源豐富,包括鼓樓遺跡、西湖遺跡、文峰塔、魁星樓等名勝古跡,將豐富的旅游資源與阜陽當地飲食文化相結合,形成特有的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為了吸引大量觀光者的到來,阜陽推出旅游文化藝術節,在藝術節上,旅游者可以品嘗到阜陽的本地美食,了解阜陽的飲食文化,從而了解阜陽的歷史文化,大力發展阜陽的旅游產業。阜陽還建設了許多美食一條街,美食街不單是一條街道,也是城市的名片,旅游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街道,進行觀光欣賞。加強阜陽飲食文化旅游宣傳,可以將阜陽美食以宣傳片的形式進行推廣,還可以定期舉行美食節,或將美食制作成禮盒,旅游者可以將美食帶回家,使阜陽飲食文化被更多人熟知。
3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策略
3.1政府重視,準確定位
阜陽飲食文化旅游想要得到快速的發展,首先要得到政府的重視,確定飲食文化旅游的定位,建立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相關部門,通過調查了解人們的需求,結合阜陽餐飲和旅游行業的實際情況,制定相關的推廣方案,政府應該給予扶持,不斷擴大阜陽飲食文化旅游的資源。
3.2加強阜陽飲食文化建筑景觀規劃
阜陽保留了很多名勝古跡,政府可以對古城區進行布局規劃,將具有時代特色的美食引入古城區內,規劃出一個特色的建筑景觀,游客在欣賞古建筑風光的同時,可以品嘗到那個年代的美食,了解當時的飲食文化。游客還可以通過飲食文化,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有助于更好地了解阜陽這座城市,在古城區建筑現代化的景觀,一方面為了使古今文化相互融合,另一方面避免名勝古跡遭到破壞。
3.3加大特色旅游飲食的開發
阜陽飲食文化旅游的開發想要在競爭中脫穎而出,關鍵是要具有本地特色。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將阜陽全市范圍內的飲食文化進行歸納和總結,將古代的特色飲食文化保留并傳承下去,還可以根據現代人的飲食習慣和口味,在保留傳統飲食文化特色的同時進行改良,使阜陽飲食文化特色更加鮮明,更加具有辨識度,在阜陽城市景點可以開展不同的飲食文化體驗活動,例如美食制作活動等,吸引游客參與到體驗活動中。
3.4重視市場營銷,樹立形象和品牌
品牌和形象是旅游業的重要資源,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十分必要。通過電視媒體、互聯網媒體等方式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爭取給人們留下“吃徽菜,到阜陽”的印象。對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簡單歸類,根據景區不同的特點,制定多條旅游線路,并將飲食文化融入其中,以宣傳片的形式呈現給游客,供游客自主選擇。
3.5營造綠色消費環境
優美的環境可以使游客保持良好的心情,阜陽飲食文化旅游要為游客營造一個綠色消費的環境。阜陽政府應該對城市進行整體的規劃,完善城市環境衛生管理的相關制度,加強城市綠化,形成良好的城市風貌,為人們提供一個干凈衛生的消費環境。食物的原材料可以使用綠色食品,保證食品的安全性,使消費者放心消費。
3.6加強人才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素質
阜陽飲食文化旅游需要相關從業人員的不斷推廣,從業人員需要具備高素質及專業化的知識,對阜陽飲食文化要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還需要掌握美學、民族學、養生學、歷史學等相關知識。從業人員應該定期參加培訓活動,提高自身素質,充分了解人們的需求,要具有創新意識,不斷推動阜陽飲食文化旅游的發展。
4結論
阜陽物產豐富,有著悠久的飲食文化,形成了眾多具有阜陽特色的美食。阜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古城,保留著很多名勝古跡,是休閑旅游的圣地。將阜陽的旅游業與當地的飲食文化相結合,可以使飲食文化與旅游業相互促進,旅游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飲食文化也可以傳承下去,從而促進阜陽經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樊玲,洪峰.淺議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5).
關鍵詞:茶藝教學 表演 背景音樂 選擇 融合
茶藝是一種藝術形式,源于唐代的燦爛文化,通過宋、明、清幾代的歷史發展,達到了它的鼎盛時期。它融茶藝術、飲酒藝術、表演藝術、環境藝術和音樂藝術為一體。茶藝表演是將茶性特點、沖泡技藝、審評要求、茶藝禮儀等藝術化、形象化的基礎上,由茶藝表演者營造出優雅和諧的品茶環境和氛圍,使飲茶、觀賞的人在欣賞、品飲過程中享受茶藝之美,感受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乃至領悟人生哲理。作為一名茶藝專業的音樂老師,筆者深知隨著社會生活質量的提高,促進了文化品位的提高,在茶藝表演中,音樂起到非常重要的角色和作用。不同民族、茶類、主題的茶藝表演形式都有所不同,選取烘托氛圍的背景音樂也應不同。在茶藝專業茶藝表演的教學當中,應該更加具體透徹地給學生分析,讓學生知道該藝術是包含了茶的茶性特征、沖泡特點、表演流程和地方文化風俗特點以及茶藝主題等多方面因素。因而如何結合茶藝表演和音樂藝術之美,合理選擇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才能更好地營造出茶藝表演及品飲環境和氛圍是筆者探者的重點。
一、茶藝表演和音樂的個性與融合
1.茶藝表演的基本內涵
大眾理解的茶藝表演是以茶道文化與美學內容為基礎,并以茶葉的沖泡及品飲過程作為藝術表演的載體,同時將音樂、演藝、書法、繪畫、文學、服飾、場景等各個細節要素有機地融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表現形式。茶藝表演是在具有悠久歷史深度的茶道活動中形成的一種文化現象,也同樣是傳統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茶文化與藝術相融合的產物。飲茶儀式可以使飲茶在優雅和安靜的環境中冥想,享受茶禮的美,靜悟茶的精髓。茶藝表演源自古代勞動人民,不僅具有歷史深度,也同樣是一種大眾文化,具有廣度。據有關文獻記載,魏晉思想奔騰時期就出現了茶藝表演的雛形。隋唐文化綻放時期,茶藝表演日漸成熟。明清文化集中時期,茶藝表演逐漸融入社會生活和各地民風民俗之中,并成為了一種歷史積淀。雖然我國茶文化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在文獻記載中并未出現“茶藝”一詞,直到20世o80年代,“茶藝”的稱法才被引入,逐步形成了程序化、步驟化的茶藝表演。
2.音樂的基本內涵
音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涵蓋了器樂、聲樂、表演等多種藝術形式,每一首音樂都有它獨立的個性,是創作者當時全部感受的載體。在音樂藝術中存在著名的兩分法的論斷:特殊與非特殊內涵,屬于音樂藝術內涵理論的基礎論據。兩分法的 “特殊”和“非特殊”表示“專有”和“非專有”,相比較而言,后一組容易產生“非獨有”與“獨有”等歧義。在當代藝術表演藝術中,音樂是一種重要的藝術語言,它有一種傳達情感、藝術結構、營造氣氛的場景等功能。
3.茶藝、音樂藝術層面的多樣化融合
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表演形式多樣、民族風情不同,民俗茶藝表演也各具特色。近年來,茶藝表演形式越來越多元化,各地代表的民俗茶藝紛紛有自己的特殊內涵,如北京蓋碗茶、潮汕功夫茶、四川摻茶、白族三道茶、藏族酥油茶、廣西六堡茶等,這些全國各地的茶藝表演結合當地特色的音樂涌現出濃郁的民族風味,充分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特色與幅員遼闊的地域風情。因而,在特色少數民族茶藝藝術展現中,不僅要講究沖泡技藝、品飲藝術、服飾細節、布景等,還應選擇能靈活運用代表著民族特色的背景音樂,更加全面化地展現出少數民族的生活習俗與飲茶習慣。例如,在云南白族三道茶茶藝表演中,茶藝師不僅要展示沖泡茶的技巧,炮制熱茶還需要用特色土陶茶具,這樣能夠豐富茶藝表演的民族意義。
4.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類型和特點
(1)中國古典名曲。傳統中國的古典名曲大多采用洞簫、琵琶、古琴、古箏、二胡等音樂,通過獨奏或者是合奏來表現的。而這其中古典名曲所體現的情感是委婉卻又纏綿、細致真切、感情細膩的。所以,在當代茶藝表演中結合古典名曲,恰恰能促使茶客快速融入品茶道氛圍中,心曠神怡,縱身道法自然。同時,在古典名曲中,尤以反映高山流水之音、登高思鄉之情、月下朦朧和禽鳥之聲的曲目可作為茶藝表演背景音樂。正如反映望月之情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月兒高》《關山月》《彩云追月》《霓裳曲》《漢宮秋月》《燈月交輝》以及《秋胡月夜》等。這些傳統音樂能夠讓品茶客如臨其境,在觀賞湖光月色之美時,欣賞茶道、茶藝表演之美。《幽谷清風》《瀟湘水云》《匯流》及《流水》等汲取大自然山水之美的曲調,給茶客帶來自然和諧之美,煥發了品茶客對大自然的無比崇拜與贊美之情,從而引發對茶、對茶藝表演的關注。匯聚念情、念親的《陽關三疊》《遠方的思念》《情鄉行》《塞上曲》等,將其置為背景音樂,真真切切地將茶客與茶之間建立起細膩深厚的情感。《平沙落雁》《鷓鴣飛》《空山鳥語》及《海青拿天鵝》等表現自然鳥獸的傳統音樂。能夠讓茶客真切感受到中國傳統藝術的震撼美,讓茶客進入茶道自然,更好融入茶的世界。
(2)近代作曲家所譜寫的背景音樂。不同于古典名曲的和諧柔美,《閑情聽茶》《桂花龍井》《茶雨》及《聽壺》等近代名家創作的音樂則富有意境,這些都是近代作曲家們專為品茶、茶藝表演而創作的背景音樂。在茶客品茶時,伴隨這些獨具意境的音樂,能夠將茶客嘈雜的心帶入茶的優美意境內,讓茶客縱情感受到茶文化的精髓。
二、不同風格的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
1.根據茶藝表演所要傳達的茶性來選擇
茶藝表演形式豐富多樣,使得我們必須根據要表演的茶類及茶性來選擇相應的背景音樂。我國是茶業大國,目前有白茶、綠茶、紅茶等六大茶類及其他再加工茶,種類繁多。茶的種類不同,它所涉及的沖泡技藝及表演藝術也會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上所述,不同的茶類因其茶性不同,它的外形、香氣、滋味、加工、沖泡、品飲方式等都各不相同,在進行茶藝表演時,明確要由所要傳達的茶性來匹配對應的樂曲。例如,綠茶的加工方式、沖泡程序相對較為簡單,茶香清淡、茶湯滋味鮮爽、顏色淡雅,根據茶性應選擇較素雅、簡潔、悠揚的樂曲,因為豎琴、古箏、竹笛等傳統樂器,這些樂器在模仿清澈、 綿長的水流聲上比較突出。所以茶藝表演者可以選擇古箏或笛子演奏的樂曲結合綠茶茶藝表演。烏龍茶制作工藝繁瑣,茶湯香氣馥郁醇厚,茶性沉重濃厚,茶藝沖泡及表演程序復雜,所以其背景音樂應該是以舒緩柔和而又情感飽滿的中國傳統古典音樂,如古琴、洞簫等,從而突出烏龍茶的茶性特點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而紅茶相比較其他茶葉茶性具有冷艷、高貴的特點,更有茶中之梅的美譽,可以選擇與梅花、寒冬等氣質相近的樂曲作為紅茶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茶藝專業教師在茶藝表演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根據茶葉的沖泡方法,并在了解茶性的基礎上如何選擇運用背景音樂,將樂曲與茶葉獨特的氣質進行糅合,達到渲染氣氛,彰顯茶藝表演所具有的獨特藝術氣質。
2.各民族風俗與茶藝表演所需背景音樂的有效融合
我國是茶葉、茶文化的發源地,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因而各個民族的茶俗及表演方式風格迥異,時間與空間共同積淀出了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現階段,國家鼓勵發揚民族文化,各代表少數民族特色的茶藝表演也逐漸興起和傳播,成為茶藝表演的特色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茶藝表演很好地結合了本民族的民俗及歌舞藝術,如藏族的酥油茶、傣族的竹筒茶、廣西的龍虎斗、白族的三道茶等都展現出少數民族的文化魅力,在其茶藝表演中多數表演要求環境、服飾、道具都具有各自的民族特色,因此所運用的背景音樂也必須能夠表現出其民族民俗特點,才可以充分發揚該民族的傳統茶俗文化。例如傣族的竹筒茶,在茶藝表演背景音樂的選擇上,可以選擇具有云南傣族特色的樂器演奏的樂曲,例如葫蘆絲、巴烏等演奏的《歡樂的巴烏》《竹樓情歌》等。在茶藝表演過程中背景音樂對茶藝動作及表演氛圍進行了美的襯托與渲染,在茶藝表演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各民族民俗茶俗文化,選擇當地民族樂器樂曲及民謠為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也可與當地特色舞蹈進行節奏配合,使茶藝表演精彩更具有特色。
3.根茶藝表演的主題來選擇
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各地方都推出當地最具特色、主題鮮明的茶藝表演。目前茶藝表演形式多樣,風格迥異,設計新穎,主題各不相同。而茶藝表演的主題就是寄情于茶,讓茶作為一種有效載體來表達其中細膩的感情。創作者們可以根據不同茶類的表演程序及茶性特點,讓茶藝表演可以有更多的主題選擇。正如寫作文一樣,可以有表達勵志、親情、學習、互現幫助等正能量主題。例如筆者學校2016年茶藝參賽作品:潮汕功夫茶情思――《守望與歸盼》這一主題茶藝,是以潮汕功夫茶的沖泡流程為表演主體,描述了忙于生計的子女在外努力拼搏與家中老父母的守望,通過一杯功夫茶,表達了兒女的思鄉之情,家中老父母的思念、支持與期盼。那么前面溫洗器具、賞茶、納茶、洗茶泡茶部分的背景音樂是選擇了一首比較安靜的古琴,古琴音色厚重、幽靜,古樸,能夠很好地敘述出子女在外打拼的努力、辛苦和思鄉之情,以及家中老父母對子女默默的守望與支持。而在茶藝表演的分茶、獻茶與結束部分,筆者選擇一首古箏與多種樂器合奏的感人曲子,把表演及主題推向,表達了子女及老父母的相思之情,渲染現場氣氛。
主題茶藝合理選擇背景音樂的難度是非常高的,它必須結合前文3點的所有內容,再賦予一個鮮明的主題思想,最后再來選擇合適的背景音樂,這一切都是比較需要技巧性。茶藝專業教師應該在上課過程中,對音樂進行比較系統的介紹,從簡到難,循序漸進,才能達到比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結
當前,我國常見的茶藝表演多以重沖泡動作、輕背景音為主,以致很多不同風格不同主題的茶藝表演都使用了一樣的背景音樂,造成了欣賞、品飲者的審美疲勞,從而削弱了對茶藝表演動作的直觀感受,無法縱身其中。所以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考驗著茶藝專業的教師、學生和茶藝愛好者的智慧。為滿足欣賞者對茶文化的精神追求,茶藝文化的教學人員、創作傳播人員務必要對背景音樂的選擇進行合理的解析,與茶藝表演相糅合,更深層次地表現出茶藝表演的精髓。
參考文獻:
[1]許遠偉.論音樂在茶藝表演中的重要性[J].福建茶葉,2016(4).
[2]胥佳.淺談農村茶藝表演中的肢體語言及審美[J].農民致富之友,2015(16).
[3]陳力群,郭威.茶藝表演闡微[J].藝苑,2014(2).
[4]劉鐘瑞.淺談茶藝表演中的技藝和氣質[J].農業考古,2006(2).
[5]劉盛龍.感悟茶藝表演[J].農業考古,2004(2).
[6]張明行.帝國茶苑舉辦中國茶藝表演洋觀眾齊鼓掌謝幕場面感人[J].農業考古,2004(4).
關鍵詞:云南少數民族;茶藝;美學;欣賞
茶藝是指品茗的方法和意境,具體包括品茗環境、茶葉選擇、水質鑒定、茶具選用、茶藝人才選拔、茶藝音樂等。茶藝流程講究禮貌待人,款款有序,協作細膩優美,富有茶的神韻,使人們在品茶過程中得到美的享受。云南少數民族的茶藝融傳統茶道和現代風韻于一體,具有獨特風格,具有很強的美學理念。
一、少數民族的婚俗與茶
茶在婚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古代,我國許多地區都流行“三茶六禮”的婚俗。所謂“三茶”就是下茶、定茶和合茶;而“六禮”則是: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和親迎。在云南,“阿茶”(小伙子)上門說媳婦,茶葉是必不可少的“四色禮”之一,“下茶禮”中也必須要有茶葉。而婚禮中的迎親茶則是最有特色的,新娘被接回來以后,在主婚人的引導下,新郎、新娘與送親的親朋好友進入堂屋坐下,這時新郎家便要獻上三道茶,第一道是苦茶,也就是有名的 “竹筒雷響茶”;第二道是糖茶,主要是加了核桃片、芝麻、紅糖等的甜茶;第三道則是竹葉水茶,這道茶就是用當地特有的香竹葉泡制的。新郎新娘喝過茶以后,就意味著今后要相互扶持、艱苦奮斗、以苦為榮,先苦后甜,同時也寄寓著親朋好友對新人甜蜜生活的祝福。
二、云南的祭“茶祖”儀式
云南的各少數民族都崇拜自然,他們信仰萬物有靈,在他們的觀念里,茶是有靈魂的。他們之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諺語:“早上一盅,一天威風;下午一盅,干活輕松”。各民族為了感恩茶樹,每年農歷二月十五都會祭拜“茶祖”。
舉行祭“茶祖”儀式這一天,不管家里有多忙,各家都會放下手里的活去祭拜“茶祖”,家家都必須要帶一點米和肉。祭“茶祖”儀式一般從早上就要開始,天一亮,人們就穿著節日的盛裝,整整齊齊地排好隊,鼓號手在隊伍的最前面,祭師手里拿著點燃的香,其他人則跟在祭師的后面,隊伍在祭師的帶領下,浩浩蕩蕩的向“茶祖”走去。“茶祖”又叫茶樹王,是茶山上一棵枝葉茂盛、挺拔、蒼勁、古老的大茶樹,是祖輩們一代代傳下來的。
三、各民族獨特的茶藝美
(一)傣族等“吃茶”的習俗
傣族還有一種吃茶的風俗。在民間,傣族喝的茶多數都是自己制作的大葉茶,招待客人時喜歡把茶泡在一個大器皿中,待茶泡開了再往客人的杯子里倒。茶過三四泡,茶味變淡后,將茶葉撈出,沾上大青果(俗名:嘎哩羅)喃咪吃,茶葉余留的淡淡苦澀與大青果汁的回甜溶在一起,讓你回味無窮。
基諾族有一種奇特的吃茶風俗。在新茶季節,他們把鮮嫩的茶葉采來,用手揉捻將茶葉汁擰在碗里,然后放上作料及鹽巴辣椒,再用擰出的茶汁來涼拌,不放酸、原汁原味地食用,既開胃,又下飯。現在,基諾老人及中年人還保留著這種吃茶的習慣。
(二)云南穆斯林的茶文化
云南穆斯林普遍嗜好飲茶,尤其酷飲綠茶。相較而言,其飲茶的方式、習慣及其風味的獨特,尤以滇東北穆斯林為最。在滇東北地區,特別是農村的穆斯林家庭,大都喜飲炕茶。即先燒一壺開水置于火塘邊烘著,再將一土陶制小茶罐放到火上燒烤,待茶罐烤至發燙,放入茶葉,邊炕邊抖動茶罐,使茶葉不至焦糊。等到茶葉漸漸發黃,茶罐冒出縷縷清香,再注入沸水,頓時泡沫撲出罐口。去掉泡沫稍待沉淀,即可將茶水傾入小瓷盅內飲用。是時,滿屋清香四溢,沁人心脾。這種炕制的茶水呈褐色,濃如剛榨出的菜油,味極苦釅。初飲不慣只覺苦得掛齒,澀得吐舌;但苦澀之后,卻漸覺微甜,溢香滿口,回味無窮。一般初飲者,只需斟二、三滴茶水,適當加兌些開水,方能下咽。雖摻兌過開水,茶味依然濃郁,清香回甜,飲之足可潤喉止渴。
(三)云南德昂族茶文化
全民信仰小成佛教的德昂族根據教規戒酒,這就使得茶水成為德昂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德昂族男女老少都喜歡喝茶。進入德昂人家的竹樓,客屋正中是火塘,火塘周邊即是主人待客的地方。有客來訪主人便吹燃塘火,將盛滿山泉水的壺置于三角架上,又取出拳頭般大的陶罐,放進去一把茶葉,隨后置于火炭上灸烤。烤到室內彌漫起茶葉的清香時,用鼎沸的山泉水沖入陶罐。主人再取出與客人同數的牛眼瓷盅,放平,提起陶罐往每個瓷盅里傾進茶葉。不管客人是多是少,有經驗的主人總是會讓小陶罐里的茶汁平均分配的。倒好茶汁,主人再往每個瓷盅里摻進沸水,然后一手托盅底,一手扶盅沿,奉給客人。客人須雙手接過,不可單手接茶盅,以示對主人禮貌待客的敬意。你可不要小覷了那牛眼般大的瓷盅,也就一口的茶量,碰碰舌尖,苦如黃蓮,隨后是回甜,這便是云南大葉茶的特點。一盅茶下肚之后,你自然不敢再喝,卻能讓你體驗到“醉茶”的滋味,一夜頭腦清醒到天明。
云南各民族獨特的茶文化,以它在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及其獨特而多樣的形式,富有著豐厚的內涵,在中國茶文化中獨樹一幟,別具特色、風姿。
參考文獻:
[1]、易昌泰:《文化:茶葉經濟競爭的新戰場》,《中國茶文化專號》,1991年第4期。
關鍵詞:越窯青瓷;風俗;釉色;造型裝飾;用途
中圖分類號:K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0)05-0060-02
浙江慈溪上林湖是我國越窯青瓷的中心產地。上林湖一帶燒制青瓷的歷史悠久,影響深遠。越窯青瓷的燒制,不但揭開了中國瓷文化的新篇章,而且在世界陶瓷史上也占有獨特的地位。從東漢以來,越窯青瓷融入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從飲食用具、衛生用具、文具到成設品、陪葬冥器,都有它的身影。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越窯青瓷的鼎盛時期已經淹沒在歷史中,但是作為古代越族燒制的器物,從釉色、造型裝飾到用途,越窯青瓷都不可避免的染上了越族地區的風俗習慣。因此,越窯青瓷成為后人研究越風俗的良好載體,為人們進一步探究越人的生活習慣和價值取向提夠了依據。那么,越窯青瓷中到底蘊含著怎樣的古越風俗呢?
一、越窯青瓷釉色和尚青習俗
釉是指陶瓷表面的無色或有色的玻璃質薄層,簡單講就是瓷器的外衣。所謂青瓷,便是指青色釉的瓷。當然從廣義上講,以氧化鐵作為主要呈色劑的瓷器一般都屬于青瓷的范疇。但從狹義上講,青釉瓷指的是經還原焰燒成的高溫釉,其顏色呈青綠色,或青灰色。
越窯以青瓷聞名于世,提到越窯青瓷,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它那如“雨過天晴”的青釉色。其中又以晚唐五代的秘色瓷為最。“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詩人陸龜蒙在《秘色越器》中的贊美正是對越窯秘色瓷的最好寫照。而唐代詩人徐夤在《貢余秘色茶盞》中對秘色瓷青釉的贊美實乃絕妙之言。其詩云:“捩翠融青山瑞色新,陶成先得供吾君。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云。古鏡破苔當席土,嫩荷江露別江。中山竹葉出發,多病哪堪中十分。”可見越窯青瓷的這種玉質碧色之美,頗受世人喜愛。
其實在越窯瓷器的發展史上,并不僅僅只有青瓷,也有黑釉瓷。據一些考古資料顯示,在東漢時期,古越地區就已燒制出了黑釉瓷。但是在后來的發展中,青瓷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可見越族先民對青瓷情有獨鐘,也體現了當地的尚青習俗。那么,古越先民為什么鐘情于青色?這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受自然審美意識的支配
浙江慈溪上林湖一帶有著悠久的燒制越窯青瓷的歷史。上林湖位于栲栳山下,四周青山圍繞,上林湖如一塊碧玉鑲嵌于群眾環抱之中。站在湖岸望去,山水交融,滿目的綠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上林湖的綠色,確實影響了人們的審美觀。窯工們將上林湖的秀美青綠色融入到了晶瑩的釉層中,賦予了越窯青瓷柔和、清秀和淡雅的風格,又把這種蘊含著大自然魅力的青釉融入了人類的文化中。
同時受自然崇拜和生命敬畏思想的影響,古人對于青色有著深深的眷戀。在他們看來,青色是草木繁榮的顏色,象征著春天,象征著生命。因此,“青”當之無愧是一種美好和吉祥的顏色。從古人形容黑發為青絲,繪畫藝術為丹青,美人為青娥,都可以看出古人對青色的喜愛與崇尚。
(二)受“君子比德于玉”理念的影響
“玉、石之美。”①玉是古人心中高尚、美好的象征,常被用于比喻君子的德性。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溫潤而澤,仁也。”②意思是說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溫暖而有光澤,這便是仁。玉雖然是堅硬的,但是拿在手上,卻給人溫潤細膩的感覺。孔子的玉德就是利用了玉的這種自然性能,并將其比喻為君子的品德和操行。君子應溫文爾雅,品德高尚。這種玉德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直至現在,人們在贊美一個儒雅之人時,最常用最美好的贊美仍是“溫潤如玉”。也因此,越族先民傾向于如玉般的青釉色。
也許,正是以上原因,造成了越族先人對越窯青瓷釉色的迷戀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二、越窯青瓷造型裝飾與喜鳥、兔、蟾蜍、雞之風俗
自東漢以來,大量的動物造型和紋飾被用于越窯青瓷上,其中又以鳥、兔、蟾蜍、雞的造型居多。這些青瓷造型裝飾形象地折射出越人的一些風俗習慣。
(一)喜鳥風俗
鳥是越窯青瓷中常用的動物裝飾之一,在碗、盤、杯、盒、壺、罐、瓶等生活用具中都能見到它的身姿,且形態各異,生動活潑,富有情趣。其使用范圍之廣,造型之豐富,姿態之多樣,令后人嘆為觀止。如在《寧波文物集萃》中就記載了數十種鳥紋裝飾的越窯青瓷。
“鳥是自然之物,然而當其被裝飾在越窯青瓷器上時,它的自然屬性便與人的精神發生了某種呼應,成為一種人文精神和美的象征,表達出一種民俗趣尚和地域文化的某些內涵。”③可以說,鳥紋裝飾源于自然,又不完全等同于本來的形象,而是通過提煉、變形和抽象加工,運用刻劃、模印、堆塑、雕塑等技法,既保留了鳥本來的基本屬性,又留以想象的空間,寄予了越族先人的美好愿望,如寧波和義路遺址出土的“唐大中二年”銘文碗上模印的云鶴和壽字紋,就蘊含長壽之意。而在其它鳥紋裝飾上,也可以看到類似的吉祥象征,如喜(鵲)上眉梢等。可見,喜鳥是古越地區的一種習俗。
(二)喜兔、蟾蜍風俗
在三國兩晉時期的越窯青瓷中,兔與蟾蜍的形象在青瓷造型或裝飾上比較常見。尤其在文房用具中的應用比較廣泛。最常見的是運用于硯滴上。
硯滴為滴水入硯的文房用具,即水盂,又稱水滴,貯存硯水供磨墨之用。在三國時期,比較流行越窯青瓷兔形硯滴,經過不斷簡化和演變,到了兩晉以后,越窯青瓷水盂的裝飾則更偏向于蟾蜍裝飾。典型代表就是浙江慈溪博物館收藏的一件北宋越窯青瓷蟾蜍水盂。整件器物是蟾蜍造型。蟾蜍蹲坐在一片荷葉之上,呈現欲向上跳躍之勢,其身上布滿一個個圓形的突起顆粒,背部有進水口,嘴上的小口則用于滴水。整件器物造型靈動,富有張力,可謂獨具匠心。
那么,越窯青瓷文房用具上常見的兔與蟾蜍的裝飾,具有什么含義呢?
通過古代文獻,可以看出兔子在古人心中代表著月亮。晉傅玄《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唐李白《把酒問月》:“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唐李商隱《月夕》:“兔寒蟾冷桂花白,此夜嫦娥應斷腸。”宋辛棄疾《木蘭花慢》:“蝦蟆故堪浴水,問云何玉兔解沉浮?”等眾多詩句中,兔與月都有著緊密的聯系。可以說,兔是月亮的一個雅號。既然兔代表著月亮,而月亮又象征著團圓,那么兔的裝飾自然就被賦予了團圓吉祥的含義。
而蟾蜍,俗稱“癩蛤蟆”,其在古代民間,是一種幸福的象征。傳說月中有蟾蜍,故月宮亦稱為蟾宮。金代詩人李俊民曾在《中秋》中寫道:“鮫室影寒珠有淚,蟾宮風散桂飄香。”相傳蟾宮中有桂樹,每逢中秋佳節,滿樹桂花,花香人間,祝福天下人合家團圓幸福。因此,蟾蜍與月亮也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蟾蜍的裝飾也有團圓吉祥的含義了。
由此可見,將兔與蟾蜍作為越窯青瓷的裝飾,體現了越族先人的審美心理和情趣,也折射出越族先民在兔與蟾蜍的身上寄寓著他們祈福家人團圓吉祥的風俗觀念。
(三)喜雞風俗
雞作為一種常見的家禽,在三國兩晉時期,常被裝飾在越窯青瓷上。如浙江慈溪博物館中就收藏有雞首壺。在古人看來,雞是“五德之禽”。 其“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斗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④意思是說它頭上戴有雞冠,是一種文德;腳后有距能搏斗,是一種武德;敵人在面前卻不退縮,敢拼敢打,是一種勇德;有了食物要招呼同類一起食用,是一種仁德;晚上守夜不失時,天亮報曉,是一種信德。同時雞與“吉”同音,古人認為其具有驅鬼、祛病和辟邪之效,能給人們帶來吉祥和幸福。自然,雞在越族先民看來是一種吉祥之物,其對于雞也就十分喜愛。
三、越窯青瓷茶具與品茗風俗
越窯青瓷用途廣泛,大到各種飲食用具,小到兒童的玩具,無一不乏青瓷的蹤跡。其中又以飲食器皿與百姓生活最為貼近,由此可窺得越族地區的一些生活習俗。在越窯青瓷中,飲食器皿可分為食具、酒具、茶具。可見越族先民早已有飲酒和飲茶風俗。而青瓷食具一般造型簡單,以實用為主,常見的是碗、碟、盤等。相較而言,青瓷酒具無論是在種類還是造型上都更為豐富,但是從文化角度上講,中國并不是唯一的酒文化發祥地。不過茶文化的發祥地確實是只有中國。由此,青瓷茶具與飲茶風俗便是以下探索的重點。
茶文化是中華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茶具歷來也是備受重視的。同樣作為中華文明的精髓之一的越窯青瓷,在其發展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青瓷作為茶具往往與品茗聯系在一起。“茶具始于西漢,到了東漢晚期,越窯已開始制作茶具,以瓷胎致密、釉層較厚,光潤美觀的青釉盞、盞托與茶碗為主。至唐代,飲茶成為一種社會風尚,而越窯青瓷在飲茶時的使用也已很普遍。”⑤為何青瓷茶具備受青睞?這就不得不提《茶經》中的一段記載:“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⑥這固然與尚青習俗相關,但也體現了人們喜歡將生活習俗與自己喜愛的物品聯系起來的心理。
越窯青瓷茶具發展到唐朝,以一盞一托式為主,如海棠花、荷葉式和蓮花瓣式等都是當時器型的典型。青瓷茶具制作之精巧,造型之典雅,深受文人喜愛。也正是這些清雅的茶具,為后人探得越族先民的飲茶風俗提夠了物質依據。雖然時光流逝,但仍可想見,古代文人相座,青瓷映碧茶,品茗論詩文,該是如何雅韻之事。
越窯青瓷文化是江南瑰麗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越族先民智慧的凝結,體現了越人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也承載了越人許多的傳統風俗,雖然越窯青瓷不復往日的繁華,但是其所承載的那份文化仍是不可忽視的,值得后人思考和探析。
注釋:
{1}(漢)許慎撰.(宋)徐鉉校訂.說文解字(簡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頁.
{2}王文錦.禮記釋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版.第9頁.
{3}施祖青.越窯瓷器與越風俗探析[J].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2000(01).
{4}(漢)韓嬰撰.許維y校注.韓詩外傳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