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學的基本概念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學的基本概念

    第1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一、借助實驗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

    化學非常奇妙、非常“好玩”,學生初次接觸化學非常感興趣,但當要從表象去理解本質的時候,不少學生又覺得很難,不容易理解許多化學知識中的奧妙,覺得化學知識很抽象很不可思議.但是如果借助實驗演示化學現象,抽象的知識就會變得直觀易理解,同時實驗也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化學概念.所以教師在化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應該采用多種實驗教學方式,避免由于知識抽象而學生無法理解,盡量將抽象知識簡單化、直觀化.

    比如,在學習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這兩個基礎概念的時候,就可以借助實驗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先把一張紙撕碎之后再用火點燃,然后向學生提問: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變化是什么?兩者之間存在什么不同?學生通過觀察便可得出紙撕碎沒有生成新物質,是物理變化,而紙燃燒成了紙灰,稱之為化學變化.再比如講述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這兩個概念的時候,教師通過演示改變溫度和溶劑量后溶液中溶質的變化,讓學生判斷這兩個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幫助學生加深理解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這兩個化學概念.

    二、選擇適當的方法解構化學概念

    教學化學基本概念,主要是讓學生理解這些概念,啟迪學生的思維能力,并能在教師“教”概念中歸納總結、掌握學習基本概念的方法,走向自主學習、自主理解概念.教師如果設置合理的學習情境,將完整的化學概念解構成幾個要素,滲透進情境中,引導學生從某個角度來解析這種情景,總結情境中出現的問題.這不但讓學生理解了概念,同時也能熟練解析概念的方法,在以后學習過程中能找出重點難點,明確學習目標,為自主學習化學概念作鋪墊.

    比如,在學習氧化物這一知識時,教師在課前讓學生先將學過的化學式進行整理.例如“NO、SO2、CO2、CaO、Fe3O4”等等這些化學式,再根據化學式寫出化學名稱“一氧化氮、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氧化鈣、四氧化三鐵”這些化學名稱,讓學生尋找這些化合物之間存在的共同點,學生就會很容易發現都是“氧化”這樣的字眼,所以,在課堂上就很容易引進氧化物這個名稱.接下來,教師給學生總結:像氧化某或者幾氧化某以及幾氧化幾某都可以將其稱作為“氧化物”.教師接下來又讓學生歸納這幾個氧化物之間的共同點,學生就很容易看到,每個化學式當中都有“O”這個字母,而且基本都是在化學式的后邊.這樣總結之后,學生對于氧化物概念的理解都比較容易,學生就不會覺得化學學習困難,學生自己探究學習,自己歸納總結化學概念和知識點,最后理解化學基本概念,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提升了.以后再遇到化學概念就可以自己進行概括,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自己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三、聯系生活實際,學習化學概念

    理論聯系實際,借生活實際來理解概念,來印證概念,是學生在化學概念學習中樂于接受的方式.教師不妨教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學習化學知識.

    比如,在學習混合物和純凈物的基本概念時,教師就給學生舉生活中的例子.在我們生活的空氣當中,存在氮氣、氧氣以及二氧化碳等等的氣體,因此空氣是由很多種氣體構成的,是一種混合物;海水的成分有水還有鹽,也是混合物;我們經常喝的自來水中也有很多礦物質離子存在,在自來水燒開之后,鍋底會有水垢,因此自來水也是混合物.但是冰水不同,雖然是冰也是水,但是屬于一種物質,所以說這是純凈物.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學習化學概念,理解起來也就更容易.

    四、總結對比,加深學生對化學概念的理解

    初中化學基本概念彼此之間有區別也有聯系,為了使初中生學習時不混淆,指導學生對概念總結對比,非常有助于學生對概念的理解.

    第2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1-0099-02

    一切教學任務和目標都要通過富有成效的教學方法來完成,教學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能否正確地選擇或運用各類教學方法。就方法而言,無論是傳統方法,抑或現代方法,其本身并無好壞,關鍵是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適用范圍。因此,針對不同的教學領域,選擇適合該學科的教學方法,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在長期從事中醫基礎理論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體會到框架式教學法十分適合中醫基礎理論課程,能幫助學生高屋建瓴地接受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論,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

    1 關于框架式教學法

    框架式教學法,又稱支架式教學法。根據歐盟“遠距離教育與訓練項目”(DGXⅢ)的有關定義,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產生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德國范例教學強調“問題解決學習與系統學習的統一”、“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的統一”、“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其實質就是通過課堂學習來獲得系統化的知識結構,把傳授知識與科學方法有機結合。而框架式教學法的提出,就是建立在這些理論的基礎上,一方面強調課堂著重分析知識和體系的框架結構,力求整體把握學科各章節的主體,另一方面又強調各部分內容的交叉和聯系,注意各階段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其實質是以學生為主體與師生的雙向交流。這既包含了靜態的教學知識,又包含了動態性的教學策略,是科學知識、科學思想以及科學方法之間的有機聯系。

    框架式教學法的基本理念是:學習快一點,回頭少一點,偶爾漏一點。主張在知識的前進中化解學習負擔。教學如蓋樓,封頂再裝修。主干挺拔而結實,分支再多也不會喧賓奪主。

    2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中的作用

    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是中醫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一門主干課程。它既是中醫專業的基礎課,又是國內外中醫師執業資格考試的必考內容,是繼續學習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經典著作及中醫臨床各科的基礎。由于中醫基礎理論涵蓋了中醫學主要的理論和大量的概念,各中醫院校均設置了大量的學時,學習時間跨度較大,且內容龐雜,知識點有100多個,記

    憶負擔繁重,專業化傾向強,對大多數剛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的學生而言,中醫基礎理論古奧繁雜,學習往往是被動機械的,而記憶的內容又大多是零星和細碎的,所以極易遺忘。部分學生學習方法僵化,只聽不記,或死記硬背。因此,選擇和使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是中醫基礎理論教學能否取效的關鍵。

    如果把中醫基礎理論中每個知識點即概念比喻為“一粒粒的珍珠”的話,那么,形成單元系統化的中醫知識體系則可以看作是“串珍珠的繩子”。有了繩子,珍珠雖然眼花繚亂,但卻秩序井然;沒有繩子,珍珠即刻散亂滿地,無法收拾。而框架式教學法即能把零散的知識點進行串聯、歸納、整理,把學生先前的“無序”知識“有序”地自動組織起來,幫助學生努力擴大知識信息中的已知部分,不斷消除知識信息中的未知部分,科學地解決中醫理論的整體化、系統化和網絡化。

    3 框架式教學法在中醫基礎理論課程中的實施

    具體到中醫基礎理論這門課程而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級構架,即模塊構架、章構架、節構架。

    一級構架為四大模塊,即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學對正常人體的認識、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等。四大模塊的劃分有助于學生把握整本教材的總體框架,實現中醫基礎理論的系統化和綜合化。

    二級構架為章構架,如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主要劃分為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三章,中醫學對人體的認識主要包括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四章,中醫學對疾病的認識主要包括病因、發病、病機三章,中醫學的養生防治觀主要包括養生、預防和治則三章。

    三級構架為節構架,如“氣血津液”章可分解為四節“氣”、“血”、“津液”及三者的相互關系。在節框架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展開精講細講。如“氣”一節,主要介紹氣的五部分知識,即氣的概念、生成、功能、運動和分類。這樣可使學生很容易把所學知識聯系起來。

    框架式教學使較為復雜、不易把握的知識程序化、直觀化,既有利于對整體教材的把握,使之系統化、明了化,從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從而達到清晰可見甚至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學效果。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4 框架式教學法對教師的要求

    4.1 引導學生構建框架式思維模式

    框架式教學十分注重知識的結構化,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才能實踐和應用;只有把知識結構化,才能轉變為能力的培養,并不斷創造創新。中醫基礎理論的教學內容本身具有極強的條理性和框架式。如前所述,我們在導論中就告訴學生主要介紹四大板塊的內容。其中在哲學基礎部分,可以告訴學生主要介紹三部分內容,即元氣論、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等。陰陽學說中主要介紹陰陽的起源、陰陽的屬性、陰陽的概念、陰陽的五大關系,以及陰陽在中醫學中的應用。如此層層推進,最終形成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整體框架。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實施中,無論是每一單元的開始抑或結束,甚至是每一次授課,均應強化學生的框架意識、整體意識,引導學生從整體上去認識和把握中醫學的基本理論和概念。

    4.2 幫助學生把相關知識口訣化

    框架式教學同樣注重對知識進行口訣化。口訣化的方式有助于學生化繁為簡、化簡為趣。如在“經絡”一章的教學中,知識點十分龐雜,且容易混淆。如關于十二經脈在肢體的循行分布規律,我們可以給學生編出歌訣:“太陰陽明行在前,厥陰少陽在中間,少陰太陽在后面。”對于循行入耳中的經脈,我們把它概括為一句話――“三個膽小鬼鉆入耳朵中”,學生就很容易記住入耳中的經脈為三焦經、膽經、小腸經。十二經脈的流注次序把它變為兩句歌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這樣就使十二經脈的前接、后續共24個知識點,兩句話便能了然于胸。

    再如,在“氣機失調”的講授中,我們概括為“三大類五小類”。“三大類”為氣的運行遲緩、升降的失調、出入的失調;在此基礎上衍生為“五小類”,即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

    5 框架式教學法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

    對學生而言,采用框架式方法進行學習或復習,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框架式學習的實施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骨架學習,觀其大略,不求甚解;第二階段為專題學習,深入某一單元,詳細到每個知識點;第三階段為習題學習,溫故知新。

    在第一階段的骨架學習中,重在構建框架結構,不必過分追求細節。以骨架為中心,學習中醫學的有關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學生也可根據自己的能力和理解,把一些細節部分留在課后自己填補,進一步充實豐富框架內所包含的內容。這樣可培養學生自學的意識,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力。在第二階段的專題學習中,要注重對各個知識點的把握,盡可能地把握每一個細節,要學會對相關知識點的融會貫通。如陰陽學說,在哲學基礎板塊會介紹,在基本病機中也會涉及陰陽失調的知識,二者一定要相互結合。再如,氣的理論在氣血津液中有介紹,病機部分也有氣機失調的內容,此外還要與具體的臟腑進行結合。只有這樣縱橫交錯地進行“砌磚”,才能搭建出渾然一體的知識大廈。第三階段為習題練習。我們推薦《中醫基礎理論習題與解析》或《中醫基礎理論常見錯誤與對策》。通過習題,學生可以對學過的知識進行自查,同時在做題的過程中,應鼓勵學生查閱資料,進行探究性學習。

    6 小結

    第3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對《中醫基礎理論》(簡稱中基)初學者常常感到深奧難懂而無所適從,其固然與古奧的文意、抽象的內容以及獨特的思維方法有關,但囿于單一而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其主因。因此,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有必要采用中醫臨床驗案、圖示、啟發式提問以及專題討論等多種教學手段,將抽象、古奧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中醫知識的興趣,快速地建立中醫思維方法,培養中醫學表述方式以及綜合創新能力,為中醫學后期教學打下扎實的基本功。

    1 巧用驗案 激發中醫學習興趣

    中醫理論源于臨床實踐,又不斷在臨床實踐中完善。根據學習的“先感知、后理解、再鞏固、終運用”這一基本心理過程,中醫的感性知識只能從臨床中來獲得,如傳統中醫學習的“家傳”、“師授”等教學模式,就體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中醫早期教育中的重要性[1]。然而,現代中醫高等院校的早期教學,采用的是西醫院校的基礎理論為主的教學模式,純理論的傳統教學法,易造成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筆者基于目前中基課程的純課堂教學設置,結合傳統中醫教育的“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的特點,采用中醫臨床驗案教學,通過模擬臨床,在激發專業學習興趣的同時,強化教學效果。如在講解“陰陽學說”時,利用學生求知心理,借養生案例設問。如時值冬令,家有一男性長輩,年屆花甲,意欲進補人參(紅參)。該老人患有宿疾(高血壓),刻下頭暈耳鳴時作,腰膝酸軟,大便干結,時伴有面紅目赤,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紅少津,脈弦細數。試問能進補否?留下懸念的同時,開始陰陽學說內容的展開,在闡述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時,以上述案例為引子,來加深學生對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及陰陽失調的病理變化的理解,并運用陰陽學說來確定治療原則、分析歸納藥物的性能后,學生往往能自行產生答案,即該老人系“陰虛則熱”的虛熱證,治當滋陰潛陽,而紅參性溫味甘,屬陽,故不宜補之。由此點出陰陽學說在中醫學的思維方法體系中的重要地位,自然也就能領會“凡診病施治,必須先審陰陽,乃為醫道之綱領……。故證有陰陽,脈有陰陽,藥有陰陽……設能明徹陰陽,則醫理雖玄,思過半矣”(《景岳全書》)的意義所在。當然,案例教學的設計,應切合教學目標,力求淺顯易懂,把握好恰當的教學時間。

    2 借助圖示 強化理性知識感知

    中基課程以較強的理論性和敘述性為特點,傳統教學往往采用板書兼口述、以“經”釋義等形式。然而,對于一些過于抽象復雜的概念、原理以及具有獨特思辨性的理論,如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經絡學說等,采用純文字及文言性用語的教學形式,易產生單調、枯燥、生硬的教學效果,也難以使學生快速地理解、記憶、掌握。故可借助多媒體等圖示手段進行輔教。如在授完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后,可借用太極陰陽圖,對陰陽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與互藏、消長平衡及相互轉化等涵義、意義,進行直觀性闡釋、小結;又如,在用陰陽學說闡釋人體生理、病理狀態時,借用黑白柱狀圖,來表示在機體生理閾值范圍內的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及偏離閾值范圍的陰陽偏盛、陰陽偏衰等病理狀態,從而強化學生對陰陽學說理論的直觀性感知。借助圖示法可突出事物的本質要素及其相互關系,使抽象枯燥、復雜難懂的理論變為具體、直觀、形象、簡約,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具有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但也必須認識到,中醫理論體系的獨特性,決定了其高度抽象、整體、動態、思辨的特性,不能單純地用直觀式圖示教學來表達,因此,在設計圖示教學時,須防止過于直觀而影響理性認識的深入。

    3 啟發式教學 建立中醫思維方法

    教會學生運用中醫思維方法,是學習和理解中醫基本理論的入門途徑,也是其后深入研究中醫學的必要手段[2]。通過課堂上“教”與“學”之間的問答形式,理順授課內容中的邏輯軸線,是開啟并建立中醫思維方式的主要手段。在講深、講透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學會從宏觀的角度觀察事物,用哲學的思維去分析研究,逐步形成中醫思維能力,最終達到能自覺地運用比較、演繹、類比、司外揣內、試探和反證等中醫具體思維方法。例如,在講授藏象學說,闡述“藏”、“象”的字面含義及其基本概念后,提出藏與象之間的關系如何?讓學生思考。又如在講授心的主要生理功能及與形竅志液的關系后,留下“試用中醫診察‘心主血脈’功能的方法,闡述藏與象之間關系”的思考題,讓學生討論。通過教學互動,逐漸使學生對中醫基礎理論從感知到理解、鞏固,進而能自覺運用、分析,從而能全面、深入地理解中醫基礎理論的精髓,達到舉一反三的教學效果。

    4 專題討論 培養專業綜述能力

    教育社會學認為,教學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傳統教學中,教師往往采用“滿堂灌”式授課,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而影響教學效果。根據教學設置,中基本科教學中開設了討論課,這為強化學生主體地位,提高綜合分析能力及表述能力創造了有利條件。在中基討論課中,根據階段教學目標,注重思維方法的橫向性引導及強化訓練,選擇分述于不同章節的內容而形成的討論專題:如人體津液代謝包括哪些生理過程?主要與哪些臟腑有關?各起何作用?等等。在引導學生主講后,指導學生在解析題意的基礎上,進行相關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闡述,并將相關內容前后加以聯系、分析、比較,最后得出結論。此外,文言用語是中醫學表述的最大特點,由于中基課程中大量的術語是直接沿用古代文獻,如“肝失疏泄”、“小腸泌別清濁”等,故在教學中,除要求學生通過文字表象,掌握術語含義,從生理、病理角度把握深層的內涵外,還注重中醫文言表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中醫專業術語進行表述,使他們能夠自覺、準確地運用中醫的表述方法。

    總之,中醫基礎理論是構筑中醫藥學的基石,而中基課程的授課教師不僅是中醫初學者的啟蒙者,更是專業動力的激發者,合理地運用各種有效教學方法于中基教學中,才能為中醫后期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5 參考文獻

    [1]吳鴻洲,程磐基.古今中醫教育模式的比較研究[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0(12):10-13.

    第4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 實體;關系;相互作用;中醫學;非實體性思維

    [中圖分類號] R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2)01(a)-092-02

    The non-substantiv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ING Zehui1, WANG Huasheng2

    1.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Baise 533000, China

    [Abstract] Western medicine grasps the object world by analyzing the various factors of the whole, and recourse the substantive being that decides life state of person. By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 of the various factors in the inside and outside environment of person's vital activ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vestigates the coupling and function of the various factors, and probes the interaction that causes the biological of person. To the substantive thought of Western medicine, it is distinct contrast that the non-substantive though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at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lations and interaction of the organism.

    [Key words] Substance; Relations; Intera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on-substantive thought

    關于中西醫學思維的比較研究,理論界大多從思維的方式、方法入手進行。筆者認為,換個研究角度,從中西醫學思維的核心理念入手進行,對中醫藥學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例如,何裕民教授在研究中醫的整合思維時論及一個研究案例,調查表明,在對回答雞、牛、草三者之間哪兩樣東西關系最密切時,有中國文化背景的人絕大多數選牛和草,而有美國文化背景的人卻選雞和牛[1]。筆者認為,前者關注的是牛與草之間關系,是在關系中把握實體,而后者關注的是分類,把握的是實體,是在實體中把握關系,因而中西思維的差異之一是核心理念的差異:關系與實體。

    1 西醫學的實體性思維

    西醫學從整體中各要素的分析入手來把握對象世界,本體與現象具有明確的限定性,在研究人的生命活動規律時,總是要追索生命活動背后的最根本的實體性基礎。這種基礎不論是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都是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實體。

    1.1 精神性實體

    西醫學在它的發展初期和中世紀時期,是將人的生命健康或疾病的狀態歸結為精神性實體的作用。例如,鬼神致病觀念認為,鬼神或他人的靈魂進入肉體就會導致生病。《圣經·出埃及記》說,上帝可使人患麻風和使人痊愈,而其《列王記下》說,天神散布瘟疫,一夜間使亞述人死亡18.5萬人。基督教視野中,人生病是上帝對人的懲罰。這種鬼、神、靈魂都是精神性的實體,是異己的實體,治病就在于鏟除這種實體,或求上帝的寬恕。

    1.2 物質性實體

    西醫學在它的經驗醫學、實驗醫學和生物醫學時代,則是尋求人的生命活動的物質性基礎。近現代西醫學從總體上來說是用觀察與實驗的方法,以研究機體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為基礎,來探尋疾病的位置和原因,認為疾病的根源在于物質性實體的異常,疾病是一種客觀的實體,是外在的東西,是患者的異己[2]。莫干尼的病灶理念把疾病看成是局部損傷,認為每一種疾病都有它相應的病變部位并在某個器官內。找病灶成為西醫診斷的最主要目標。這種找病灶的思想是“西醫診斷學以及種種診斷技術和儀器的基礎,其影響一直持續至今[3]”。在其后,魏爾嘯的細胞病理學確認了疾病的微物質基礎。在西醫學視野中,無論是組織、器官、細胞、生物大分子,還是基因,都是物質性的實體;無論是細胞免疫系統、體液免疫系統,還是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都是實體性的存在。“本體論的疾病實體觀將疾病看成是身體各部分的損傷或器官的障礙[3]”,醫學的任務在于清除病灶,消滅病原體,修補損傷,或者置換實體。

    西醫學的實體性思維,是從研究對象世界入手,分析其組成部分的內部機制,追索決定人的生命狀態的實體性存在。即使探討整體與要素、要素與要素的關系時,西醫學的立足點和著眼點仍在于實體,而不在于關系,是以有形宰制無形。

    2 中醫學的關系性思維

    中醫學把人與自然看作是有機的整體,不是從整體的各要素的分析入手,而是從整體中各要素的關系入手來把握人的生命活動、內外環境中相互作用的各因素的聯結及其功能,并不關注決定這種聯系的最終實體。這就形成了中醫學源遠流長的非實體性的辨證思維傳統,與西醫學的實體性思維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2.1 關系性存在

    關系是事物間相互聯系的必要因素,不同關系表現著事物的不同聯系方式,任何事物都處在和其他事物的一定關系中,只有在與其他事物的關系中,它才能存在和發展。中醫學理論框架是建立在關系理念基礎上的。因此,對于中醫學的許多基本概念、范疇,諸如“陰陽”、“五行”、“經絡”、“氣血”等的分析,不應把它們作為實體來尋找本質[4]。陰陽理念揭示的是有機體內外環境的對立統一關系、有機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五行理念揭示多種元素之間的關系。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美國有一本介紹經絡學說的書就叫《沒有蜘蛛的蜘蛛網》[5]。這個比喻較為貼切,但仍不準確,因為蜘蛛網仍可理解為一種實體,確切地說,經絡是沒有蜘蛛的無形的蜘蛛網,因為它是一種關系性的存在,沒有獨立實體性。正如張其成所說,“經絡就是一個關系結構、關系實在”[5]。用西醫解剖學方法去追問經絡的實體就難免陷入誤區。

    2.2 關系性疾病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學的核心理論,它的中心思想是以對立統一關系來論述醫學理論,著眼于有機體內外各因素職司相配的相互關系,這種相互關系構成一定的秩序。陰陽五行關系正常,有機體處于有序狀態,表征健康;如關系異常,則有機體處于失序狀態,表征疾病。中醫的辨證論治觀認為,“證”是系統質病,即關系病[7]。因此,調整陰陽,補偏救弊,幫助患者改善內環境,維護陰陽的相對平衡,恢復各要素的正常關系,便成為中醫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基于此,中藥理論以“君、臣、佐、使”比喻任何一味方劑中各藥物的互動關系,表征著各種藥物的秩序。

    對于關系性存在無法進行實體性詮釋或實證。雖然實體、關系、能量、信息等都具有客觀實在性,都屬于物質范疇,但是關系不同于實體。實體是能夠被用感覺器官(或借助于儀器)感知的;而關系卻不能被感知,需要運用思維去把握。邱鴻鐘[8]認為,中醫學理論具有直覺知識的自明性,原初的自明性體驗是其后繼的認識活動的起點。這就是說,對關系性存在的思維把握主要的是直覺思維。

    中醫學的關系性思維,同樣研究實體,如研究五臟六腑的形態與功能,但對實體的研究是在各實體之間的關系中來研究的,對于實體的界定基于關系理念,對于關系性疾病的治療在于恢復各實體之間的秩序。

    3 中醫學追究的終極原因

    關系蘊涵著聯系,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或現象存在著某種關系,表征它們是相互聯系著的,而聯系的根本內容就是相互作用。中醫學從研究有機體內外環境的關系入手,追尋導致人的各種生命現象產生的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中醫學的關鍵概念。《易經》以陰陽兩爻的感應交織、相互作用展開人與天地的宇宙圖式。《黃帝內經》認為,人是天地相互作用的產物,“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黃帝內經》醫學理論立論于“人與天地相參”,由此進行取象比類,人與天地的類比被落實到時令節氣之上,以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秩序運行著。整體理念揭示了要素與要素、生理與心理、肉體與靈魂、人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如臟腑與氣血的關系,“氣和血運行于周身,營養臟腑、經絡、四肢、百骸。因此,氣血運行失常必然影響臟腑的生理活動,從而導致臟腑的病變;反之,人體的氣血,又是臟腑生理活動的產物,臟腑的病變必然導致氣血的運行失常[9]。”陰陽學說揭示了陰陽交感所引發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消長平衡和相互轉化關系。辨證論治是以個體在天、地、人三者相互作用后的反應狀態(象)為依據的。辨證時,既須把握各個“證型”的本質特點及其種種表現,更須了解不同“證型”之間的內在聯系、相互影響和轉化可能[10]。藥性理論同樣注重相互作用。

    相互作用是中醫學追究的終極原因。中醫學沒有西醫學思維中的現象與本質的二元對立,它直朝現象本身,運用內景返觀、司外揣內等方法,追問導致現象產生的相互作用,而并不特別關注現象背后的本體與本質。恩格斯指出,“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終極原因。我們不能比對這種相互作用的認識追溯得更遠了,因為在這之后沒有什么要認識的東西了[11]。”這就是說,在中醫學看來,人的生命活動現象,歸根結底是內外環境中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或結果。天人相通是通過氣來實現的,氣有陰陽,陰陽的相互作用生成了人的生命過程中的健康或疾病狀態。用精氣的升降出入、陰陽的對立互根、消長轉化、五行的類比取象、生克乘侮來說明人體生命過程和疾病的發生,都體現了中醫學思維所追尋的終極原因是相互作用。

    中醫學的非實體性思維是中國古代醫家在歷史文化條件下對人體關聯現象了悟中生成的。中國最初的文明是農業文明,農業經濟興起和繁榮的條件是各要素的綜合作用,尤其是水利條件,中國的水利條件與西歐相比尤為艱難,而興修水利需要不同地域、不同層次、不同部落的人群相互協作。這一特定條件促使中國古代思想家們著重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哲學家著重思考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倫理秩序和政治秩序。中國文化這種重視關系與相互作用的思維方式在中醫學中得以運用和發揮,就著眼于建構有機體內外環境中各要素之間的秩序,確保其處于有序狀態。

    [參考文獻]

    [1] 何裕民.重要的是“土壤”,而不是“雨水”——關于整合思維與象思維[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12):8-9,28.

    [2] 張大慶.人道主義的凱歌——科學技術與20世紀的醫學[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196.

    [3] 張大慶.醫學思想史札記之二:西方近代疾病觀念的變革[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4):68-69.

    [4] 趙博,馬烈光.后現代主義下的中西醫比較[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6,12(4):305-308.

    [5] 程之范.世界醫學史的教學與中西醫問題[C]//程之范醫史文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19.

    [6] 張其成.易學與中醫[M].南寧: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94.

    [7] 王淑玲,孫云廷.中醫系統論與中藥復方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2008, 19(1):212-213.

    [8] 邱鴻鐘.中醫的生活世界觀與直覺的明見性[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10,31(7):66-67,80.

    [9] 張朝暉,彭娟.淺析臟腑與氣血關系在糖尿病傷口治療中的意義[J].時珍國醫國藥,2009,20(2):490.

    [10] 何裕民.中醫學導論[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84.

    第5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計算機仿真;復雜系統;中醫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

    1計算機仿真技術提供了適合中醫學理論的實驗室

    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推動著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計算機的出現,使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向后工業社會——信息社會過渡。我國著名的科學家錢學森說:“我們所設計的信息體系簡直可以包括全部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而且還在不斷創造的精神財富。而這全部精神財富可以由我們每個人隨手調用和享受。這不但是從舊的腦力勞動中解放出來,而且是獲得一個偉大的世界,從來未有的高度文化的世界。……人將變得更為聰明,人類的前進步伐更將加快。”這位大科學家以前所未有的高度論述了由計算機引起的這場技術革命。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一種嶄新的學科——仿真學誕生了,從新藥品的仿真測試到行星和星系的創生模型,以及計算機化培養皿中生長的數字生命形式,這是一種新的方法,不是基于直接的觀察和實驗,而是基于從真實空間向虛擬空間的映射。雖然這項工作仍處于起歩階段,但已足以讓每一顆好奇的心欣喜若狂。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古老的中醫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怎樣將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融入中醫學領域,是一個值得深思和大膽嘗試的問題。值得慶幸的是,計算機仿真是建立在復雜系統理論基礎上的,而中醫學理論所描述的正是這樣一個復雜系統。

    當伽俐略第一次拿起望遠鏡仰望太空時,他為人類創造了科學方法,即用實驗來檢驗關于世界如何成其為世界的種種假說。于是有了擁有試管、曲頸瓶和本生燈的化學實驗室,用來探測物質內核的價值連城的粒子加速器,以及在任何生物實驗室都能看到的解剖青蛙和用顯微鏡觀察植物細胞。然而,這些都是僅適用于簡單系統中物質結構研究的實驗室。現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rwin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寫道:“只要我們涉及活物質的結構,我們就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它是以不能還原成通常的物理學定律的方式起作用的。原因不在于某種‘新的力’或某種類似的東西支配著活的機體中的一個個原子,而是其結構不同于任何我們已從試驗室研究中認識的東西。”[1]也正因如此,尤其是對于與西醫學思維方式大相徑庭的中醫學理論,實驗室研究一直是一籌莫展,經絡實質的研究無功而返,各種“證”的實驗模型設計令人啼笑皆非,中藥的研究幾乎與中醫理論毫不相干……中醫學所構建的龐大而復雜的系統難以在簡單系統的實驗室中得到驗證,這是不難理解的。計算機仿真學的出現真值得每一位中醫界的同仁為此干上一杯,因為這一方法的出現能使中醫學多年的“科學夢”成為現實!雖然計算機仿真學正在起步,而這對中醫學來說卻是難得的機遇,不僅可以揭開其古老而神秘的面紗,而且有望為中醫學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開拓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而將計算機仿真技術運用于中醫學,面向對象程序設計是一個關鍵環節,下面將面向對象程序設計作一簡要介紹。

    2面向對象程序設計(OOP)概述

    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簡稱OOP,是Object-OrientedProgramming的縮寫。面向對象是與面向過程相對而言的,傳統的程序設計語言,如C語言,是面向過程的結構化程序設計語言,這種語言在20世紀80年代非常流行。隨著軟件業的發展,軟件的規模越來越大,導致軟件的生產、調試、維護越來越困難,因而發生了軟件危機。人們期待著一種效率更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符合人類思維習慣的程序設計語言,OOP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在20世紀90年代,OOP異軍突起,成為最有希望,最有活力的程序設計方法。

    ①面向對象與面向過程的區別

    計算機沒有思想,人必須明確地告訴它如何運算,每一步做什么。站在這種計算機的角度進行程序設計,就是面向過程的方法。如:用計算機模擬一只貓捉老鼠的過程,程序員必須告訴計算機每一步貓的具體的動作。如果用面向對象的程序設計方法來做,就可以把貓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貓會奔跑,貓會捉老鼠,這些是它的固有屬性,被封裝在貓這個對象之中,所以,只需給出老鼠出現的信息,貓就會自動去捉。與面向過程相比,面向對象的方法更符合人的思維習慣。

    ②對象與類的概念

    對象與類是面向對象方法中的兩個基本概念。客觀世界中實體的抽象構成對象,任何事物都可以作為一個對象,如一個人、一輛汽車、一個窗口、一個按鈕、一座建筑、一項貸款等等。對象的劃分和定義是靈活的,視需要而定。具有相同屬性和行為的一個或多個對象的集合成為一類。類有層次之別,類下可以有子類,類上可以有父類。如:人可分為男人和女人,男人又可以分為兒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類是對象的抽象,對象是類的實例。類的劃分也是靈活的,依需要而定。子類可以作為父類的對象看待。

    ③對象的特性

    對象有以下基本特性:

    封裝性:對象是相對獨立的單元,與之相關的數據和操作被封裝在內部,對外是不可見的。對象和對象之間通過信息交換進行聯系。如一只花貓,它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它的機體內包含復雜的結構,而這些結構是不可見的。

    繼承性:每個對象都從它所屬的類中繼承共性。如一只花貓,它從貓這一類中繼承了貓的共性。

    多態性:每個對象都有其特有的屬性,使之區別于其它對象。如一只具體的貓,它與其它貓是不同的,有不同色澤、脾氣、體重等。

    ④面向對象方法可以用下列方程式來概括:

    OO=Objects+Classes+Inheritance+CommunicationWithMessages

    即:面向對象=對象+類+繼承+信息交換

    在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的方程式也可以用作系統的描述,而且容易從中看出簡單系統與復雜系統的區別:簡單系統通常是少量的個體對象,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較弱,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故而可以作為獨立的個體進行研究;而復雜系統中涉及中等數目的對象,不僅如此,對象通常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種規則作出決策,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故而每一個對象不能獨立的看待,這正符合了中醫學的整體觀。

    3運用面向對象程序設計進行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

    ①面向對象方法與中醫學具有相似的思維方式

    假使我們想用傳統的面向過程的方法來完成中醫學理論的計算機仿真,不僅是一件難以想象的事,而且是不可能的事,對計算機發出人體生理、病理等過程的每一步指令,既使是在分析還原思維方式指導下對人體結構分解得極細,對人體生化過程了解得極為透徹的西醫學也無能為力,更何況中醫學本身就只重整體,不重結構。而面向對象方法,因其與中醫學在思維方式上有驚人的相似之處,使之運用于中醫學成為可能,成為對中醫學進行計算機仿真的基礎。其相似性體現在中醫學的整體觀與黑箱方法和OOP中的對象的特性及其信息交換上。可以將上文中面向對象方法學的方程式用下圖表示:而這正是黑箱方法的圖形表達。黑箱方法典型地表現在中醫學的藏象學說中。藏象學說是關于人體臟腑功能的學說。古人雖然知道“八尺之士,可以剖而視之。”(《靈樞·脹論》)但又認為“藏府之在胸脅腹里之內,若匣匱之藏禁器也。”(同上)更重要的是,基于不同于西方的思維方式,中國古代對于整體性和運動性的強調,使得中醫學未從解剖入手,分析人體的結構、成分,而是以極簡單的解剖為基礎,構造出了以象為內容的有機的學術體系。由“藏象”之名可知,中醫是以現之于外的象來把握藏之于內的臟的,即“執其見功處見其形”,即黑箱方法。對此《靈樞·順氣一是分為四時》中論述道:“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例如《素問·六節藏象論》對心的描述是這樣的:“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其它四臟與此相仿。由此可以看出,這里的心己不是解剖學中的有一定形態結構之心,而是一系列相關的生命活動的表現在人腦中形成的綜合的象。它不具有實體性,卻正好可以作為面向對象方法學中的一個對象來看待。推而廣之,中醫學中的其它概念,如氣、血、津液、精、神、經絡等,都可以作為一個個對象,對象之間通過信息的交換,相互密切聯系,從而形成一個復雜系統,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便可由此開始。

    ②中醫學的計算機仿真應用前景

    用計算機仿真學對中醫學中的概念、現象、原理、機制等進行模擬,可以建立各種模型,服務于教學、科研、臨床。主要可以用于建設生理模型、病證模型、實驗模型。

    生理模型:在中醫學中五臟、六腑、氣、血、津、液、經絡、筋、脈、骨、髓等,都可以構成相對獨立的對象,賦予每個對象適當的屬性,對象具有智能性與自適應性,它們可以按照各自的屬性作出決策,并隨時準備根據接收到的新信息修改自身的行為規則,它們之間通過信息交換互相聯系,構成一個復雜系統,這一復雜系統即人體。在此基礎上很容易就可以建立人體的病理模型。下圖是生理模型的簡單圖示,實際中的生理模型還要復雜的多。

    病證模型:中醫學中的證是非常復雜的,也是獨具特色的。辨證論治非常靈活,以哮喘為例,說明中醫病證模型的組建。哮喘發病,總因本虛標實,其病位雖在肺,但與脾、腎密切相關,先天不足后天失養造成肺、脾、腎不足是哮喘發病的內在原因。正氣不足就易感外邪,感邪而產生風、寒、熱、痰、濕、瘀、氣等諸多病理因素,一些病理因素作用于肺,是發生哮喘的外在原因。如下圖所示,運用OOP將各種因素的特性封裝起來,作為對象,它們之間相互聯系,就可以建造哮喘的病證模型,輸入相應的信息,就可以得出諸如肺脾兩虛,寒痰蘊肺;肺腎不足,腎不納氣;風寒外束,痰熱內阻等證型,有力地指導臨床實踐。

    實驗模型:正如在汽車研制中需要的碰撞實驗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代替,中醫學中的實驗也可以用計算機模擬來代替。這樣就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消耗。比如可以建立中藥模型庫、方劑模型庫、病因模型庫、生理模型庫、病證模型庫,如下圖所示,中藥模型庫和方劑模型庫作用于病證模型庫,就可以模擬出對于某種病證的最佳治療方案,選擇最佳藥物及最佳方劑。病因模型庫作用于生理模型庫,生理就可以模擬出在某些致病因素下,人體生理的變化,疾病的發生、發展、及轉歸。這些都可以為中醫學研究工作提供有力的參考。

    4小結

    第6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中圖分類號:R18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4)09(a)-0136-01

    《內經》為中醫學四大經典之首,記載了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獨特的思維方式,為學習中醫理論及臨床技術的必修課程。其文字古雅,義理深奧,內容博大,給學習者帶來一定困難,也給教學帶來一些困擾。做為一個授課經驗尚淺的老師,如何上好這門課,筆者也在逐漸探索和實踐,總結出以下幾個方面。

    1 明確課程定位

    《內經》是中醫古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著作,書中總結了我國古代關于人體生理、病理以及對疾病的診斷、治療的經驗。凡是中醫院校的學生在入學初,《中醫基礎理論》及《古代醫學史》等相關課程就對其有所介紹。學生在學習了部分基礎課、臨床課后才開設這門課程,是本科階段的后期提高課程。因此,在開始上課的時候就要讓學生充分了解《內經》的學術價值。《內經》的學術思想、思維方式、診治原則及方法,幾千年來始終指導著中醫理論及臨床實踐。作為經典的醫學著作,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該書和《中醫基礎理論》不同,之所以說其是理論提高課,是因為該書有不同的學術觀點,不同的時代烙印。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地掌握中醫學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提高中醫理論水平,掌握中醫學獨特的思維方法,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書中內容涉及哲學、社會、人文、天文等方面的知識,是多學科研究的典范,對于加強學生傳統文化教育,提高醫德修養具有重要意義。

    2 加強學生自學能力

    由于課時所限,《內經》的原文在本課程教學中有大量刪減,有些教材也打亂原文的次序,內容取舍和理論解釋方面也各有偏重,由此以來,原文傳達的部分學術思想及理論觀點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局限,妨礙了學生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的正確理解和把握。因此,本課程的教學應當從單純的中醫學知識的灌輸,轉向中醫學方法的培訓,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在課堂只講授重點內容,然而單靠課堂講授是有限的。因此,授課過程中除了串解、闡釋、啟發、總結外,還要注意加強學生自學能力,樹立記誦之風,提高學生閱讀古籍的能力。

    對于某些經文的理解,可以引導學生去查詢相關文獻甚至是臨床資料,加深理解和運用。比如對原文“諸痛瘍瘡,皆屬于心”的理解,教師除了闡釋其含義外,可以讓學生從安神、瀉熱等角度去查詢瘍瘡類疾病的臨床治療和應用。

    此外,教師可挑選《內經》原文,寫出課下學習要求,介紹相關參考書籍,布置思考題,以及課堂以學生為主體講解匯報的方式進行檢查。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不會僅局限于所學教材,可以通過網絡、參考書等途徑查閱相關資料,拓寬學習視野。

    3 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內經》條文晦澀難懂,部分內容在學習中醫基礎理論的時候都有所涉及。有的學生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教學效果較差。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對于教學的效果和學習中醫學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關鍵所在。在教學的過程中,注意采用傳統和現代教學形式相結合的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根據不同內容、不同階段,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一定幫助。在教學過程中,適當應用多媒體教學,形成合理的教學結構,避免或減少傳統教學方法的枯燥單調的缺點,使得課程內容更為直觀,新穎生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此外,課堂教學中要注意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課堂教學中,針對教學的重點、難點,可以采用課堂提問、小組討論或者總結發言等方式,甚至可以節選部分教材或內經原文的內容,以學生授課教師補充的方式,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用所學到的內經理論進行解釋,拓寬思路,認真思考,前后聯系,提高理論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讓學生聯系原文和中醫理論知識,理解“脾主時”和“脾不主時”、“腎治于里”和“腎為之主外”的內涵;并可配合后世醫家對其理論的發展,解決臨證中的疑惑說明經典的實用性和指導性,體現其臨床指導意義,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4 重視啟發學生中醫思維

    《內經》理論體系的形成與中國古代傳統思想文化密不可分,尤其是哲學思想的滲透對《內經》理論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注重《內經》理論觀念的文化背景,引導和培養學生用中醫思維思考和解決問題,明確中醫學發展的認識規律,掌握《內經》理論的思想內涵,理解中醫學基本概念及原理的表述方式,才能充分發揮中醫經典教學所承載的導航作用,使學生認識到中醫學術的特色及優勢,真正掌握中醫學防病治病的基本機理。只有建立中醫的思維方法,運用它去觀察、思考、理解,才能真正掌握《內經》的理論,才能做的好繼承和發展中醫,并在臨床上運用自如,做到舉一反三。

    第7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論文關鍵詞]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本土化;女性;女性主義;女性寫作

    任何一門學科,其核心內容都由一些關鍵問題所構成。同時,研究任何文學文本、關注任何文學現象的過程中所生成的意義,也必然要依賴一定的思想框架,因此,批評從來不是也不可能是對所謂“原意”的真正追尋,而只能是“誤讀”。西方女性主義批評與中國的女性、與中國的文學現實相遇后生成的文學批評,其文化積淀、現實處境、具體目標功能都與西方都不盡相同,因而它們在批評實踐中所需要特別給予關注的問題也是一些基本的、特殊的概念,有助于理解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本土化過程。

    一、中西方對“女性”概念的闡釋及運用

    女性是什么?在西方男性獨霸學術界的傳統里,女性歷來被看做是處于邊緣化的“第二性”。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在感謝主賜給他恩寵時說,第一,他生下來是自由的,不是奴隸:第二,他是男人而不是女人。在先哲的心目中,女人就是這樣被劃為了“第二性”。總之,一句話,女人就是為男人服務的一個工具,是一個附屬品。

    經驗論者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M.Gil.bert)和蘇珊-格巴(SusanGubar)在她們合寫的《閣樓里的瘋女人:婦女作家與19世紀的文學想象》的緒言里,從語言的發展對男權與男性性征進行了論證。她們認為:自從維多利亞時期以來,父系的文學創作理論依附于基督教的創世說,神話了男性作者。因此,如果創作是男性的行為,那么男女兩性的主、客體地位也就確定:男性是積極的、主動的,女性是被動的、接受的。在這種解釋下,創作的作品不僅僅是作品本身,而且還是權力的象征。

    隨著女權運動的興起,西方女權主義者不滿于女性所處的邊緣被動處境而紛紛奮起抗爭,從理論的層面尋找出女性的自我身份。1949年11月,西蒙·波伏娃出版了被后世的人們尊崇為女性《圣經》的《第二性》,成為新女性主義的理論指南。

    在波伏娃看來,女人的“第二性”地位是歷史的長久演變而造成的,男人利用生理、經濟、法律、道德、宗教及文學等各種手段,塑造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而把女性置入到一個附屬的地位。在波伏娃看來,男人按他們的愿望將女性視為“偶像,仆人,生命之本;又是魔鬼,陰謀家,搬弄是非的人,騙子。她是男人手中的獵物,又是毀滅他的禍根。她意味著他不曾有,但又特別渴望的一切”。因此,女人雖然是天生的,但是女人身為“次等性別”的地位卻是后天造成的。

    1963年,貝蒂·弗里丹出完成了她的《女性白皮書》一書,標志著她個人生命和對女性思考的一個轉折點。弗里丹提出了有名的女性“第四維形象”的概念:除了婚姻、家庭、為母之道以外,女性理所當然還有另一個更廣闊的世界——社會。號召女性為使自己成為完整的人而奮斗。

    1970年,凱特·米利特出版她的《性政治》一書。在米利特看來,不管人們在這方面保持何等沉默,兩性之間的這種支配和被支配狀態,成為我們文化中最普及的意識形態,并毫不含糊地體現出它根本的權力概念。米利特試圖賦予憤怒的、受壓抑的一代女性一種聲音,以喚起女性同胞的反抗精神,號召女性要反抗男權社會,做時代的“新女性”。

    如果說以上三位女權主義者是從社會——政治的角度給女性正名的話,時隔不到30年,已經出現了新的情況,法國符號學女性主義批評代表人物依麗格瑞和西蘇,她們對“女性”這一概念提出質疑,認為把女性作為一個自然產生的、人人接受的意符,實際上是父權制意識形態的又一次建構,所以對“女性”概念必須解構。

    西方這些“女性”概念到了中國得到普遍的接受,但是其中又出現新的解讀,在西方男權社會制度下,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屬,是處在社會的邊緣,女人就是無,就是空。因此女權主義者要改變這種狀態。要給女性正名,試圖闡釋女性并不是社會的附屬品,女性應該走出家庭走向社會。但是在中國,除了政治上已經解放了女性以#t-,女性同胞自己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待女性身份的邊緣問題。邊緣一方面意味著女性對男權社會無能為力,另一方面頁表示著女性不受拘束,意味著女性對現有所有的價值體系都可以不予接受,空無是自由的代言。由此可見,“女性”這個概念在中國女性主義作家哪里,意義已經發生了新的轉機,產生了新的功能,女性身份的邊緣性成為女性抗拒男性社會的有力武器,面對沉默的女性,男權感到一種深不可測的危機,而女性在沉默中自由地放飛思想。

    二、中西方對“女性主義”概念的闡釋及運用

    在西方,女性主義(Feminism)一詞,最早出現在法國,意指女性的社會平等與個性解放;后傳到英美,逐漸流行起來,泛指歐美發達國家中主張男女平等的各種思潮,它的思想根源于20世紀初期的婦女解放斗爭(極力倡導“婦女參政”的斗爭),所以帶有明顯的白人上層婦女和強烈的政治色彩。因此當時被翻譯為“女權主義”,據克里斯特爾的~90年代最新知識詞典》,也可以翻譯為“男女平等主義”或者“爭取男女平等運動”等。

    出于第三世界婦女和女性主義學者從自身的切身經歷中認識到原有的“女權主義”的定義太狹隘了。1983年,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艾麗斯·沃克提出了拋棄“女權主義”Feminism一詞,代之以“婦女主義”(Womanism)。她將“婦女主義”定義為“獻身于現實所有人民的,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美的主義”。

    在中國,“五四”時期,經日本中介傳到中國,最初定名為“女權主義”,顯示出著眼于男女社會權力平等的時代特征。近年來一些學者了解到這一理論的發展以后,認識到原有翻譯的欠缺,為了強調女性的視角,將其改譯為“女性主義”,總的來概括“女性主義”主要表征一種政治態度或文化立場。女性主義是女性們代表一個“集團”對男權社會的反叛,它的思想更直接指向政治、經濟、倫理、道德和文化,也指向文學和藝術。

    “女權主義”——“女性主義”并沒有本質的區別,而是認識層次的加深。女性主義涵蓋并超越了兩性的權力關系,更加關注性別沖突的多層次內涵,這是國內目前多用女性主義一詞的原因。女性主義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產物,是一種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識形態,旨在反對包括性別歧視在內的一切形式的不平等。當女性主義思潮和它的變種在20世紀不斷涌人中國時,當中國的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接受著這些影響時,會不可避免地做出自己的價值取向。因為中國不存在西方意義上的女權主義運動,所以在西方的女權思想傳人中國之后,在中國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所產生了變異,而變異的結果就是直接或者間接造成從事女性研究的學者不愿認同自己的女權主義立場,即使個別幾經周折才確立自己的女權主義立場的學者,如戴錦華教授,在中山大學的一次演講中,她宣稱自己是女權主義者,但是又特別強調自己的“不咬人”的女權主義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極其怪異的而且耐人的現象。

    通過上個世紀之處的引入與譯介,人們對西方世界的情況也比較熟悉,男女平權的思想并不像在100年前那樣如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陌生。顯然,西方的女權思想在20世紀的中國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與中國的社會現實結合后,又隨時代的變遷,產生了自身的變異。變異的一個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變得非常溫婉,很具有中國特色。所以,在眾多概念的取舍中,由以爭取權利為中心、在漢語中較為激進的“女權”,到張揚女性特征的“女性”的衍變,與我們特定的文化背景和中華民族長期的文化心理積淀是一脈相承的。

    三、中西方對“女性寫作”概念的闡釋及運用

    西方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中國女性主義文學實踐和理論產生深遠的影響,中國一大批女性作家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照耀下,自覺地運用女性主義文學理論進行文學創作,她們的文學實踐對豐富中國當代文學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女性寫作”這一概念,出自于法國著名女性主義者埃萊娜·西蘇(HeleneCixous),這是當代西方女性主義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自從張京媛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將西蘇的文章翻譯進來,這一概念就在國內引起了高度興趣,并被作為女性意識的表達方式而加以實踐。不幸的是,人們對于這一概念并沒有清醒的認識。“女性寫作”這一概念看起來有將女性意識本質化之嫌,其實似是而非,美國女性主義批評家桑德拉·吉爾伯特(SandraM.Gilbert)在給西蘇的《新誕生的婦女》一書所寫的“導言”中曾對此予以了辨析,她說:“一些美國及法國的女性主義者反對對于生物本質主義的任程度的強化,而西蘇的‘女性’或‘女性寫作’的概念有時看起來正是如此,但作為《新誕生的婦女》一書的讀者,我們將會發現,作者本人是批判持續不變的性別本質這一概念的。”

    西蘇認為想預料性別之間的差異是不可能的,因為“男性和女性都處于復雜得難分辯的古老文化規定的網絡之中,孤立地談論女性,正如談論男性一樣,無法不陷入意識形態的場所中,在這場所中,表現、表象、映象等的增殖預先消解了任何概念化的企圖”。在西蘇看來,女性寫作的概念并不僅僅是用性別作為劃分依據的。西蘇原初的“女性寫作”包含男作家,在《美杜莎的笑聲》中,西蘇提到了男作家讓·杰內特的《盛大的葬禮》。

    到了中國,我們講的女性寫作一般態度就是女作家的創作。這一現象說明西:Zr的外來概念傳到中國發生了某些變異。中國女性主義對于“女性寫作”的接受,可以說就是建立在一種本質主義的誤解之上。“女性寫作”一詞在國內使用頻率很高,但人們對于這一概念其實所知甚少,這與國內對于西蘇介紹的片面有關。

    《共和國文學50年》中明確表述:“‘女性文學’或日‘女性寫作’作為一個學術概念的提出,實際上是到本世紀90年代以后,伴隨著西方女性主義運動思潮在中國內地獲得的廣泛傳播,以及國內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而逐漸獲得學界的認可和接受。”

    第8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 《溫病學 教學法研究 三基

    溫病學是中醫學的四大經典之一,既具有臨床課的性質,又具有基礎課的功能,是一門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學科。按現行教材和教學大綱所進行的溫病學教學,采用的是白話經典式教學方式,主要強調對基本知識、基礎理論的掌握,對學生尚不能達到直接、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的作用。縱觀教學大綱,課程內容與前期基礎課中基、中診等的重復較多,未突出對原著的學習,理論與實踐結合不夠,學生亦多因此而懷疑溫病學的“經典”性質而忽視對其學習。因此,有必要對溫病學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強化其經典課的地位,冀以有效指導臨床。

    1 溫病學教學改革的現狀

    國內各中醫院校圍繞提高《溫病學》教學質量,進行了多方面的教學改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課程內容的設置。在適當增加原著選講的同時,力倡溫病學的教學應與現代最新研究成果相結合,在相關章節適時引入目前研究現狀及結果,如溫病的衛、氣、營、血各證實質的研究等。其次,除講授四時溫病外,還增加與溫病有關的急性傳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內容,如流行性出血熱、流腦等。二是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改革。以問題為基礎的教學法(PBL)日漸成為主流,隨著電化教學的深入,眾多院校紛紛借助多媒體,以優化教學效果。三是開展實驗教學和臨床教學。如復制衛氣營血證各動物模型,加強對衛氣營血辨證理論的理解。鑒于溫病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課程,單純的理論灌輸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一些院校積極提倡進行臨床教學,建立相應病區,針對具體病人,運用溫病學的理法方藥進行診治。以上這些教學改革,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提高臨床技能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溫病學》的“經典”特色體現并不充分,尚未確立有效貫通經典與臨床的教學方法。在現今“中醫學習應回歸經典”這種主流思想的影響下,《溫病學》教學內容的重心必將向原著轉移。而如何有效掌握原著的思想精華并指導臨床實踐,則是教學重心轉移后必須解決的教學方法問題。

    2 “三基”教學法的構建與實施

    我們借鑒PBL的優點,提出了溫病學的“三基”教學法。所謂“三基”,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

    實施溫病學“三基”教學法的前期基礎是調整教學內容,修訂相應的教學大綱。參照《溫病學》教材,選講和簡介溫病的發展史、概念、特點、辨證、特色診法和治法,舍棄教材各論部分,取《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相關內容進行理法方藥的全方位闡釋。對原著以外內容的介紹旨在構建溫病學的初步印象,教學的核心內容是原著部分,也是提煉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的主要依據。PBL教學法的優點是預先鋪設的問題體現了教學重點,學生在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既掌握了教學重點,又加深了理解。有鑒于此,我們根據《溫熱論》、《濕熱病篇》、《溫病條辨》的重點內容提煉了諸如“兩陽相劫、濁邪害清、陰濕、陽濕”等基本概念,如“‘熱病救陰猶易,通陽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的含義”,“如何理解‘伏暑、暑溫、濕溫證本一源,前后互參,不可偏執’”等基本理論。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可以引導學生直接接觸溫病學的核心理論和觀點,是掌握溫病原著思想精華的有效途徑。而運用這些理論和溫病大家的論治思想有效指導臨床實踐、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是每一位業醫者的現實目的。實現這一目的的最佳方法是學而即用,從事臨床實踐,這一點恰恰是現有教學條件所不能滿足的。這就要求教學組織者——教師尋求其他的替代方案。我們選擇病案教學法作為訓練和提高學生臨床基本技能的最佳途徑。實施案例教學的核心是案例的選擇和分析。選擇案例的首要條件是必須圍繞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使案例成為某個概念或某個原理的再現;同時兼顧當代疾病譜的變化,從經典醫家的醫案中選取相對典型的案例來分析。但切不可為了典型而臆造病案,同時還應適當選取失敗的案例進行分析,以作警示。案例分析的過程并不是學生簡單的形式上的思考,而后等待老師給出“標準”答案,而應該重在分析的過程,爭取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討論中,老師起引導作用。期間注意辨別不同案例的用藥特點,如吳鞠通治溫熱每用郁金、豆豉宣發郁熱,并結合經方探討溫病的用藥特色,如加減復脈湯由《傷寒論》之復脈湯去參、桂、姜、棗加生白芍組成,用來治療溫病陰液虧耗之脈虛大或遲緩結代。對每一個案例的治療方案不能簡單地給出治法、方劑,而應具體到藥物、劑量及煎服方法,并且答案不能固定化,充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探討能否取得殊途同歸的效果。如此深入的病案討論是現實條件下提高臨床基本技能、檢驗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掌握程度的最佳選擇。

    3 考核方案

    《溫病學》課程設置,對于不同系別、不同班次分為考試和考查兩種。傳統的考試形式為期末一張試卷,分設選擇、填空、名詞、簡答、病例分析幾種題型。進行“三基”教學法實踐的班級,考試形式不變,試卷各題型結構進行調整,增加病例分析的比例,由原來的10 %增加到40 %,并且可以各種題型形式出現。考查課班級采取原文背誦的平時測驗和期末病案分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第9篇:中醫學的基本概念范文

    關鍵詞:中醫學;藏象學說;城市功能;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

    一、提出問題與分析

    據報告顯示2011年的中國內地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了51.3%。這意味著中國城市化水平進入關鍵且快速發展階段,不可置否,城市建設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然而在這樣迅速發展過程中,城市中也頻頻出現了很多問題。像是以“功能分區”為主旨的城市規劃和管理造成了城市功能之間的割裂,各功能分區之間界限明顯,功能單一,造成城市內的職住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還有,就是最近幾年在全國范圍內興起的新城建設運動,新城在設計建設的過程中,不考慮老城與新城之間的關系,致使功能配置重復,造成新舊兩城惡性競爭的局面;此外,城市建設者盲目的求大、求新、求氣派,根本不去考慮城市承載力及其城市的負荷能力,最終造成城市廣場無人,城市的基礎設施閑置等不良的狀況。

    城市中出現這種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源于管理者或者城市設計師對于城市思考出現了問題,他們沒有把城市當作一個整體和系統來看待,解決城市問題的方式依然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西醫式治標不治本的思想,因而,為了避免再出現這樣的城市問題,本文引入了中醫藏象學的思維方法,試圖將整體觀,系統論以及“藏象”的思維方法運用到城市設計之中,以引發更多人思考。

    二、中醫學藏象學說認知

    (一)中醫學

    中醫學是在中國產生,是以中醫藥理論與實踐經驗為主體,經歷過數千年發展而形成的一門獨特理論體系和豐富養生方法、診療手段的傳統醫學。中醫理論最基本的特色是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的思維方法。[1]中醫學包括三大基本基礎理論分別是: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精氣血津液學說。

    (二)藏象學說簡介

    藏象學說是以臟腑的形態和生理病理為研究目標的中醫學基本理論,是中醫學的三大基礎理論之一。“藏象學說是按照中醫思維模式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陰陽學說的指導下,研究以五臟為中心的功能系統及其臟腑相互關系以及法時應天的生命運動規律和病理變化的學說,它是研究人的運動過程中,生命本質與現象統一的學說。”[2]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具有不同活動規律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解剖形態、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自然界相應的事物與現象。

    (三)藏象學說理論提煉

    在中醫藏象學說中有哪些基本的思維方法可以借鑒呢,帶著這樣的問題對藏象學說進行了梳理與總結。

    1、思維的提煉

    (1)藏象學說的整體觀

    整體觀念是“指從全局著眼來觀察分析局勢和做出判斷”[3]。藏象學說源于中醫的思維方式,整體觀又是中醫學的典型思維特征,這種思維方式又是以一致性作為看待問題的前提,認為由于整體是一切的根源,因此任何一個個體之間盡管存在著差異性,但是各個個體之間因為某種關系有統一在一個整體內,所以對整體內的某一要素的分析必然要從整個全局出發,找出與這個個體有關聯關系的個體,之后才能更加全面的掌握該個體在整體中的位置。

    (2)藏象學說的系統論

    “系統”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聯系的若干組成部分而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整體。強調人體各臟腑之間相互之間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有機聯系,強調人的健康與自然環境之間的整體關系,這些都是系統論的觀點的基本反映。

    2、“藏”與“象”內涵

    藏象,是“指藏于體內的具有不同活動規律的內臟及其表現于外的解剖形態、生理病理征象以及與自然界相通應的食物和現象。”[4]藏象這一基本概念的內涵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即:“藏”與“象”。

    (1)“藏”的內涵

    “藏”的內涵主要有兩方面,一個是“形藏”,一個是“神藏”。

    “形藏”即是“藏器”,可理解為具體的人體的內臟,實質性的器官是一種形態性的結構概念。“神藏”即是“藏氣”,即表示“藏”不在是實體性的器官,而是人體的整體之氣運動變化狀態的一種抽象,就是指內在包含著以五臟為中心構成五個生理病理系統的相互作用,五個系統之間各具相對特異的生理活動規律,共同主導著整個人體的功能活動,它又是一種功能性的概念。

    (2)“象”的內涵

    “藏象”之“象”有多重涵義,既指臟腑的具體形態,又指臟腑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反映于外之表現,同時還具有取象思維的特點。”[5]

    (3)“藏”與“象”關系

    依據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藏”是“象”內在的功能實質,“象”是“藏”一種可觀可閱的表現狀態;“藏象”把“形”或者內在功能與“象”有機地結合起來,揭示了兩者之間不可分割的關系,較明確的說明了中醫學對人的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的認識。

    三、基于藏象學說對城市的思考

    (一)對城市解析

    由上文可知,城之中主要的問題出現在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兩個方面,因而,本文主要針對這兩方面展開論述。

    1、城市功能

    城市功能又稱城市的職能,是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活動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發揮的作用。隨著我國城市化的不斷推進,現代城市已經是“一個復雜的多功能綜合體”[6],城市之中具有的多種多樣的功能,各種功能在城市中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整個城市的功能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多樣化。同時,考慮到與城市的功能結構性密切相關的,就是城市的空間結構。不同的城市功能結構應該有與其相適應的城市空間結構,也就是說將城市功能結構安排在合理的城市空間結構范圍內,因而,城市功能結構直接影響著城市空間結構。

    2、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是城市功能活動的載體,從實體環境方面主要是由兩部分組成:城市空間結構和城市空間形態。

    (1)城市空間結構

    “結構”是一種內在機制的反映,是無形的元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但結構也不是具象的。城市空間結構是“指城市功能區的地理位置及其分布特征的組合關系,它是城市功能組織在空間地域上的投影。”[7]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社會經濟、社會存在和社會發展的空間反映形式,表現了城市中各種物質要素在空間范圍內的分布特征和組合關系。”[8]實際上,由上文可知,城市空間結構是由城市的整體功能決定的,也就是說,城市之中分布在城市不同區域的各種功能之間,及其各種功能內部各個組成部分的排列組合相互作用的關系,就形成了城市的空間結構。

    (2)城市空間形態

    城市形態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在自然環境、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下,城市發展所構成的城市空間形態特征。狹義的城市空間形態是指實體表現出來的具體機體空間物質形態。廣義的城市形態不僅是指城市各組成部分的有形表現,是城市用地在空間上呈現的幾何形狀,而且指復雜的經濟、文化現象和社會過程,是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去認識、感知并反映城市整體的意象總體。[9]

    (二)基于藏象學說的內涵模型的思考

    藏象學說的內涵主要是基于“藏”與“象”的內涵建立起的對于藏象學說的基本認識。對于城市或者城市某一區域來講,城市的功能具有“藏”的基本的特征。伴隨著城市的經濟發展,城市的某一區域就將其他區域內的物流、人流、資金流、信息流集中在該區域內,該區域就產生了一定的城市功能,具有某一功能的區域就開始行使它的基本功能,組織著城市內在活動基本的運行,優化組合產生能量集聚效應和輻射的效應,從而影響區域內的周邊環境甚至會影響到區域以外的其他的城區。在整個的功能行使的過程,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的復雜的內在運作模式,調整著整個片區的合理功能分布和功能運行,是隱藏在城市內部的控制因子;而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就具有了“象”的基本特征,因為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是城市之中無論是城市空間特色還是城市活力的外在表象,而糾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內在的城市功能活動要求相應的城市空間結構去配合行使它的基本職能,最終表現欲外部的城市空間形態。同時外部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出現了一些問題,對于產生問題的分析,就不能僅僅限于城市問題的本身,而更多的找尋內在的功能是否出現了問題。因而可得到下面的模型:如圖1。

    另外,對于城市功能而言,在城市中或者城市的某一區域內,不能該區域內的所有城市功能都并駕齊驅,而是應該具有明顯的層次性,即:該區域內應該是以某種功能為主導,其他的城市功能相配合,因而在這一區域內,城市的主導功能與相應的配套功能形成一種層級關系,不同層次的城市功能 既可以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又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城市的配套功能的變化可以影響上層的城市主導功能,而上層的主導功能的變化可以對整個城市區域功能發生作用,影響城市功能結構及其內在的運行機制,甚至改變該片區的城市區域的性質,進而改變城市的空間結構與形態。因而在上文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模型:如圖2。

    (三)基于藏象學的思維模型的思考

    基于藏象學說思維主要特征――整體觀和系統論,本小節就是要從這兩個方面來來分析城市的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

    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特征的發展關系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一是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是城市功能的載體,城市空間是城市得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石,更是城市得以發揮功能的主要平臺;二是城市功能是城市空間的發展動力,城市功能的合理分級與城市主導功能合理定位能促使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不斷調整,不斷的完善;同時,不斷完善的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又反過來促進城市功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因而,兩者之間就是相輔相成,相互作用,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此外,這個整體也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可以從兩者之間內在的作用關系得以看出,對于城市功能方面存在著主導功能與配套功能之間的關系,配套功能本身之間的關系,對于這個整體而言又存在著主導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與形態之間的關系,配套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的關系,還有整個整體與其他整體之間的關系,整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的關系等等。盡管其內在的構成關系復雜,由于把它當作一個系統去研究,就可以慢慢的梳理出其內在的機制,以及內在各種關聯關系。

    四、結論

    通過對中醫學藏象學說的思維方式及其理論模型的分析,搭建了中醫學與城市設計兩個學科之間橋梁,分析得到了城市功能與城市空間結構和形態之間互為表里關系,并且構建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一個完整的系統。同時,為城市管理者或者城市設計師也提供了一個認識城市和解決問題的新視角,進而促進城市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司富春.中醫理論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31-35.

    [2]程昭寰.論藏象學說的理論基礎與實踐價值[J].中國中醫雜志,1997,3.

    [3]陳金.論中醫學思維的特點[J].醫學與哲學,2003,6.

    [4]孫廣仁.藏象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J].中醫研究,1997,5.

    [5]王穎曉,李其忠.藏象之“象”涵義探析[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4.

    [6]孫志剛.城市功能論[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64.

    [7]A.B.Gallion.The Urban Pattern.Van Nostand:Van Nosttrand Reinhold Company,198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 |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人人网站 |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8|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欧美成人免费一级人片|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欧美videosex性欧美成人|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88xx成人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国产麻豆成人传媒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国产成人亚洲|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成人午夜看片在线观看| 色欲欲WWW成人网站| 亚洲欧美综合乱码精品成人网| 成人妇女免费播放久久久| 成人试看120秒体验区|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国产成人教育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五级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看片黄a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 日本成人在线网址|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影音先锋成人资源|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不卡在线观看|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鲁大师成人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