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中醫脈診的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中醫脈診的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醫脈診的教學

    第1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關鍵詞】 《中醫學四診》; FLASH

    《中醫學》在醫學本科教育中的地位不容忽視。現代的醫學教育需要《中醫學》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我們用FLASH等技術完成了《中醫學四診》的CAL課件,并已啟用,除了用活動控鍵大量插入臨床典型病例照片、錄像外,在舌診原理、診脈指法、脈象等教學難度大的章節中運用FLASH動畫解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FLASH技術在《中醫學四診》教學中的價值

    按教育部要求,西醫院校的本科教學中《中醫學》占3.5個學分,每屆授課達50~70學時,是一門重要的專業考試必修課。《中醫學》從整體理論出發,強調辨證施治,與現代醫學有完全不同的理論體系和思維方式,學習《中醫學》,可以完善學生的認知,有益于學生利用中、西醫的長處創造出新的醫學成就。

    傳承二千多年的中醫學,由于其理論抽象和深奧,現代教學技術開展得較為困難,目前仍處于摸索之中。傳統的課堂教學難以使之形象化、多元化;中醫學又是一門經驗醫學,各個老師的經驗不同,其認知也有差別,教學中又往往難以標準化。所以中醫學教學迫切需要恰當地運用多媒體手段,使之在保留傳統教學特色的基礎上進一步現代化、標準化。在臨床,《中醫學》以“四診”為診察疾病的基本手段,是中醫辨證論治的第一手資料,學生需要直觀、形象、標準化的教學來打好扎實的中醫臨床基礎;但所給的課時少,內容多,臨床見習短暫,如何精煉、清晰、突出重點地講好《中醫學四診》,是我們一直在探索的問題。

    常用的Microsoft Powerpoint制作的課件,也可插入使用一些圖表、示意圖、照片,甚至鏈接一段視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較板書或文檔直觀了不少,但照片是某一瞬間的形態反映,不能反映事物變化的全過程,而錄像只能以一定的速度播放或暫停,無論是交互性還是清晰度其效果均較差,而且對一些難以直接拍攝的、抽象的、活體內的或一些隱私內容的知識點就無法實現拍攝。我們試用Macromedia FLASH技術制作了《中醫學四診》課件,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FLASH是美國Macromedia公司開發的矢量圖形編輯和交互式動畫制作專業軟件,具有矢量描述、數據量小、播放流暢等特點,不僅具有“演示”功能,還可以“操作”[1],支持多種圖象和文件格式或插圖播放形式,利用FLASH軟件制作的課件可實現逼真的動畫效果;且可利用FLASH內建的Action Script交互功能,可以控制、調用不同的圖像動畫文件。

    2 運用FLASH制作《中醫學四診》動畫課件舉偶

    2.1 用于舌診原理的講解舌診原理主要要講解通過經絡系統將舌與人體內臟、氣血津液密切相連,舌苔的變化是人體內臟變化的一面鏡子。我們用經絡立體模型演示了人體內臟通過經絡和舌的密切聯系。為了使整個圖像清晰逼真,我們用數碼相機分別不同角度拍攝了大量的人體經絡立體模型照片,將這些存于數碼相機的圖形文件, 導入Picture Manager軟件進行圖像處理,再使用flash8軟件自帶的動作腳本功能,根據我們實際的教學需要設置好大小、背景、幀頻、等,反復調試其全局函數和屬性,制成了一個能演示經絡體內外動態走向的、并連續作365°旋轉的經絡立體模型動畫,可以反復循環演示,讓學生們直觀地感受到了全身的經絡溝通著人體內外、上下,把人連接成一個整體,尤其是心、脾、肝、腎、肺等重要臟器與舌的關系能一目了然,這較以往之口頭講解或用模型、示意圖等更直觀生動。

    2.2 用于脈診指法的講解脈診指法是診脈正確與否的關鍵,技術性高,課堂上口頭講解或圖片都無法顯示它的全過程和細節之處,而用學生演示則教室大,學生多,看不清,所以一直是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我們應用數碼照相讓經驗豐富的醫生拍攝診脈的分解動作,除、姿勢、時間、呼吸等要求外,指法包括:中指定關、食指定寸、無名指定尺、調節布指、舉、 按、尋(推)、單按等,用FLASH合成動畫電影,同步播放各步驟動作名稱、要領,循環播放,反復演示,使同學們一目了然,條理清楚,易學易練。

    2.3 用于正常脈和病理脈象的講解晉代王叔和在《脈經》中曰:“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說明了脈診是復雜的,掌握是比較困難的。脈搏位于皮肉之下,不能直觀,個體差異也大,要依靠醫者手指的靈敏觸覺,長久、反復地體驗、琢磨,才能獲得“心悟”。歷代醫家為了便于使后人掌握,在脈診的形象化方面也用了不少方法:有宋代《圖注脈訣》的脈象圖;上世紀中《脈學闡微》中西結合改良脈象圖;《脈法》脈象圖;上世紀末用脈象儀描取脈電波,但均不盡人意。

    我們綜合上述脈象的特點,用FLASH描繪了教材所列常見脈象的示意動畫,以四條橫線劃分三層空間,分別代表診脈浮取、中取、沉取的位置;用脈道的寬度和脈道內血色的深淺代表脈搏的力度;脈道曲線的圓潤度或曲線表面光滑度表示脈搏的流利度和緊張度;每個單元(一息),脈搏的搏動頻率數和間歇期長短表示節率快慢或節律是否整齊,利用FLASH功能,我們把脈搏的頻率或節律調整到與臨床實際病例基本相似。示意動畫與實際的脈象可能還有一定的差距,但較之以往能夠比較切合地動態地體現出了中醫脈象的諸要素,給學生演示后反應良好。

    3 運用FLASH技術制作《中醫學》課件的體會

    中醫學雖然是一門以邏輯思維為主的學科,但在教學中我們發現,中醫學的某些章節如“四診”“中藥炮制與鑒別”“經絡與針灸法”等卻是具備了形象思維的特性,關鍵是如何正確、恰當地有選擇性地利用多媒體形式來體現,而不要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將生命過程人為地簡單化,或使人體內各種生理病理反應“失真”[2],中醫學多媒體教學改革的研究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第2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中醫診斷學的教學內容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診法和辨證。診法即中醫望、聞、問、切四種診察疾病的基本方法,通過四診收集病情資料。辨證即對所收集的病情資料作出判斷,得出證名的過程。在這兩部分教學中,我們都適當采用三環節教學法,“三環節教學法”即理論—操作—實訓,最后達到更好地服務于臨床的目的。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強化專業思想,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

    1 診法三環節的應用

    第一個環節,是理論講授,采用多媒體教學,將大量圖片、聲音、文字、錄像等融入到課件中,克服以往枯燥的理論教學,使教學內容更形象、更直觀。比如望診,有大量臨床圖片(我們已制成圖片冊),并結合模型,使病理表現一目了然。此外,要重視臨床技能的培養,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須掌握好四診的基本方法,我們采用理論講授并放映錄像的方式,如:望舌的基本方法、伸舌姿勢及切脈的基本方法等,比單純板書更易接受。

    第二環節,是實際操作。教師首先示范,學生在課堂上,每兩人一組,按照理論講授的內容相互操作,注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如按照望舌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項,互相望舌;按照切脈的基本方法,相互診脈,教師指點。有疑問的隨時舉手示意。通過實際操作,學生積極性很高。掌握基本方法后,具體病象,同樣,可運用三環節。如講到病理脈象后,學生進一步操作,先體會脈率、節律等簡單的脈象要素,初步判斷出每人脈象,此時不強求辨脈準確,逐步體會沉脈、滑脈等常見脈象特征。

    第三環節,在實訓室實訓。在實訓室現有條件下,利用舌診儀、脈象采集儀體會舌診、脈象客觀化指標,利用脈象訓練儀體會多種病理脈象。最后學生填寫實訓報告。

    2 辨證三環節的應用

    第一環節,理論講授 因為本部分多為文字,講解以板書為主。注重運用啟發式教學法,加強互動,充分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指出具有相似特征的證候間的區別,達到理論知識的足夠掌握。

    第二環節,病例討論 給出臨床典型病例,按照診斷思維的過程、方法,判斷證名。討論要圍繞辨證依據、辨證步驟、辨證分析、辨證結論四個方面進行。教師注意調動全班大多數學生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引導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教師對病例的處理不直接發表意見,但要作充分準備,隨時回答學生的疑問。運用啟發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思維的能力。通過病例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環節,在實訓室實訓 運用WF文鋒—Ⅲ中醫(輔助)診療系統平臺,輸入病人信息及臨床表現,得出辨證診斷、治法、方藥,使學生體會證素的含義及診斷的思維過程,了解中醫學術的發展。

    三環節教學法,極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臨床思維,充分發揮學生潛能,提高學習興趣,了解本學科的發展方向,增強價值感,符合中醫診斷學的課程特點。目前,此方法尚缺乏量化評價結果,進一步將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使我們的教學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培養優秀的中醫藥人才作出貢獻。

    第3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關鍵詞】 中醫基礎相關課程 優化整合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及《內經》均為中醫基礎相關課程。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多有交叉、重復,個別地方還存在知識點的遺漏等問題。因此優化整合這三門課程,使課程之間的聯系及分工更為合理,具有積極的意義。

    1

    《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這兩門課程之間的交叉重復主要體現在《中醫診斷學》的臟腑辨證與《中醫基礎理論》臟腑的病理表現之間。這部分內容兩門課程之間的重復過多,講解的時候又都作為重點,實屬不必要的重復。

    2

    《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教學內容的交叉重復

    《內經》是高等中醫藥教育中醫學專業的基礎課程,也是學習《中醫基礎理論》之后的提高課程。中醫基礎理論課在講解中醫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時經常用《內經》原文進行了引證。這些原文及原文中體現的醫理在兩門課程中都要進行講解,也屬于不必要的重復。相反有些內容如十二經脈循行原文等,兩門課程又都沒有介紹,這樣就造成了這部分內容的脫節。

    3

    優化整合三門課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認真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對課程之間交叉、重復及遺漏的內容做出明確界定,進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訂三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方案。

    針對《中醫基礎理論》與《中醫診斷學》在臟腑辨證方面存在的重復,采取《中醫基礎理論》中詳細介紹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中醫診斷學》則以引導學生復習《中醫基礎理論》中講過的臟腑病理表現入手,加上四診中的舌診和脈診即由學生推導出臟腑辨證的證候特點。這樣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的發展。

    對于《中醫基礎理論》與《內經》中重復的原文,在中醫基礎授課時主要引用內經原文進行解釋中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側重介紹醫理部分。《內經》授課時除介紹文理以外,對于醫理部分應在中醫基礎介紹的基礎上進行拔高和深入展開。對于經絡循行這部分內容,則明確了由《內經》進行講解原文并要求學生背誦,而《中醫基礎理論》則用白話文進行簡單介紹。這樣既可以減少重復,又可以避免知識點的遺漏。

    3. 2

    培養教師能夠講授三門課程

    通過組織三個教研室的教師互相聽課、集體備課,共同研究三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師都能夠兼上其他兩門課程。這樣由一名教師同時講授三門課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經講過了,或者將要在其他兩門課程中詳細介紹,這樣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復,使這三門課程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課程設置更加合理。

    參考文獻

    [1]陳彩燕.論整合課程與分析課程的并存關系[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張雪榮.論中醫經典課程合作學習的基本理念[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2):101102.

    [3]孫愛云.中醫學在當展的思考[J].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23(2):13.

    第4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1.1問卷設計問卷的形式有選擇題和簡答題,內容主要涉及對中醫急診學辨證特點的認識,醫師對急診救治基本原則、危重病遏制理論、舉輕若重原則、中性治療原則、首診負責制原則、降階梯治療原則、概率分配原則與一元性思維原則的認識,以及對危急值的判讀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醫患矛盾處理與自我情緒控制等能力的綜合考察。問卷采用百分制,共10個評估內容,每個評估內容分值為10分,每個評估內容又由4個獨立或交叉的相關問題組成,每題2.5分。

    1.2統計學處理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各班學生教學培訓前后的急救意識和中醫急診臨床思維能力進行綜合評估,并把進行急診教學改革后的06級D班和07級D班的成績與未進行教改的05級D班成績分別進行對比。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06級D班學生在培訓后關于急救意識與中醫急診思維能力的10項評估內容中,在中醫急診虛實辨證能力、危急值的判讀能力、醫患矛盾處理與自我情緒控制能力方面都有顯著提高;而在發散性思維能力、急診救治基本原則、危重病遏制理論、舉輕若重原則與中性治療原則、首診負責制原則、降階梯治療原則、概率分配原則與一元性思維原則的認識方面有非常顯著的提高。2006級D班和2007級D班在培訓后關于急救意識與中醫急診思維能力的10項評估內容中有很大似性,在中醫急診虛實辨證能力、急診救治基本原則、危重病遏制理論、舉輕若重原則與中性治療原則、首診負責制原則、降階梯治療原則、危急值的判讀能力、醫患矛盾處理與自我情緒控制能力等方面比培訓前都明顯提高。經過急診教學改革后的2006級D、2007級D班在與未經過教學改革的2005級D班的對比中,在對危急值的判讀能力方面提高;在概率分配原則與一元性思維原則、危重病遏制理論、舉輕若重原則與中性治療原則等方面明顯提高;而在首診負責制原則、中醫急診虛實辨證能力等方面變化不明顯。

    3討論

    本研究通過對中醫急診學教學模式的深入整合,把以往相對分散的、獨立的、甚至與臨床相脫節的傳統教學法進行改革,在不脫離教學大綱的基礎上,將“深化教學內容”、“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強化教學查房”、“充分模擬實訓”、“改革考評體系”等多個環節有機統一起來,促進了學生將基礎知識和臨床實踐相結合的過程,對全面、實用、貼近臨床的辨證思維觀進行了著重培養。

    在問卷調查的設計上,我們把10個評估內容盡可能覆蓋學生在急診臨床所面對的各個方面。如當實習醫師遇到1名惡寒、發熱1d的患者,體溫38°C,還表現有身痛,關節痛,咽喉腫痛,輕咳,痰不多,稍有胸悶,他會首先考慮什么診斷呢?給出的4個答案(A急性上呼吸道感染、B禽流感、C風濕性關節炎、D非典型性肺炎)各有各的道理,實際上都沒有錯誤,但按照概率分配原則,優選答案應該是A,因為醫師的思維順序應優先考慮的是大概率事件。比如當1名女性患者表現為時有低熱,周身關節痛,腰痛,皮疹,肢體浮腫,尿常規顯示蛋白尿,醫師應首先考慮什么診斷呢?給出4個答案(A風濕性關節炎;B皮膚濕疹;C紅斑狼瘡;D急性腎炎)仍然哪個都沒有錯誤,但按照一元性思維原則,優選答案應該是C,道理很簡單,因為紅斑狼瘡可以表現出所有上述癥狀,而風濕性關節炎一般沒有蛋白尿,濕疹一般沒有腰痛浮腫,急性腎炎一般沒有皮膚皮疹,而紅斑狼瘡一個病可以解釋所有癥狀,所以優先考慮就成為必然。另一個實例是這樣考察學生的,當某日急診科床位已滿,一個30歲男性患者被送入急診室時面色蒼白,意識模糊,冷汗,血壓76/50mmHg(1mmHg=0.133kPa),心電圖可疑心梗,此時急診醫生應該首先做出的選擇(A立即開放靜脈擴容;B立即報告上級等待醫院安排床位;C馬上與家屬商量聯系轉院;D馬上聯系心內科住院)應該是A,這道題不僅考察學生甚者獨行原則,還綜合考察了學生危急值的判讀能力和首診負責制原則。

    對于危重病遏制理論我們是這樣考察學生的,當某患者癲癇發作1h,臨床已使用安定10mg靜推2次,魯米那100mg肌注1次,但患者仍時有抽搐,并見呼吸節律不穩定,此時治療應如何選擇臨床上確實是個難題(A鎮靜藥用量已足夠,為避免鎮靜藥引起的呼吸抑制,暫停鎮靜劑使用,以觀察為主;B暫時鎮靜劑不加量,為避免引起肺部感染;C可采用加量靜脈泵入鎮靜劑的方法,務求短時內抑制癲癇發作;D可繼續采用小劑量間斷給鎮靜藥的方法,務求避免并發癥),既要考慮不能違反藥品說明書用量,又不能因鎮靜過量引起感染、窒息等并發癥,但這時應從大局出發,遵循危重病遏制理論是最重要的原則,甚者獨行,搶救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所以答案是C。

    第5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1內容多,學時少

    中醫學概論教學內容多,醫學專業性強,涉及面廣,需要記憶的知識點很零碎、抽象,如望診、問診、切診的相關內容。中醫本科生300多學時的內容要在非醫學專業80學時講授完畢,并且這些專業的學生大多在一年級、二年級接觸這門課程,沒有經過西醫基礎知識的系統學習,對人體的解剖結構、組織生理尚不熟悉,因此如何把握教學的深淺度,成為一個難題。

    2學習認識不足,方法欠缺

    通過與學生的交談及問卷調查發現,在教學過程中一些學生甚至對開設這門課程的必要時產生疑問,如計算機專業學生認為只要學習好計算機編程就可以,體育健康專業學生認為練好自己的體育專項就行,學習醫學尤其是中醫學對其專業并不重要,對今后的就業也無幫助,因此學習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一些學生雖然對中醫學概論感興趣,但認為需要記憶的內容繁多,也很抽象,不知從何學起,也不知道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掌握中醫的思想精華,并在本專業中得以應用。

    3實踐性強,操作難度大

    中醫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不斷發展的醫學科學,臨床實踐性很強。但由于中醫學概論學時非常有限,培養目標與醫學專業有所不同,沒有臨床見習和實習階段,與臨床病人相脫節,因此缺乏客觀性、具體性和操作性。如脈診中脈象的學習,問診的內容及技巧,用藥的規律及療效。

    二、教學改革思路和方法

    1結合文化背景,詮釋中醫理論

    中醫學孕育于中國傳統人文土壤之中,與西方現代醫學有明顯的異質性。因此,在中醫基礎理論內容講授時,要時時結合古代文化知識,如中醫學的氣一元論、陰陽五行學說等哲學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病因學說中“風邪”與自然界中“風”的聯系;兵法在治法中的運用等等。因此,我們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學生進行中醫多元文化背景的討論與交流,從而讓學生逐步領悟到中醫學中陰陽、氣血、藏象、正邪等基本概念的內涵,整體觀和辨證論治的科學性,中醫臨床療效的特色優勢,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興趣。

    2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從學生角度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分析部分學生因內容多、學時少、醫學知識面廣導致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原因,將教學內容安排合理化,盡可能“博覽”,而不宜“精深”,以適應非醫學專業學生的接受能力。在教學內容上層次深淺恰當,如詳講中醫基礎理論、中藥學內容,而略講中醫診斷學、方劑學內容;并將相關重復的內容合并,如病機學中“氣血失常”與辨證中“氣血津液辨證”,病因與發病中“邪正與發病”與病機學中“邪正盛衰”、辨證中“八綱辨證-虛實辨證”。這樣不僅節約學時,還可使內容有機整合。針對不同專業,教學內容有所側重。如體育健康專業由于大強度的訓練容易引起損傷及疲勞,因此對祛風濕、活血化瘀、補益方藥等重點講授;醫學英語專業由于需要對中醫藥知識進行英語翻譯,因此對中醫藥文化背景、醫理的疏通、名醫名藥介紹及現代研究進展有所側重。計算機專業由于長期接觸電腦,頸椎病及視力下降較普遍,因此對經絡學說、按摩手法及養肝明目中藥進行重點介紹。

    3教學方式多樣化

    制作大量的多媒體課件,并購置了成套的VCD光盤,在課堂上運用了各種有效的直觀手段,如圖片、影片、動畫等,以多方位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學生的理解力。整個教學活動都圍繞著臨床常見病和學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展開,學以致用,并向學生灌輸中醫對老齡化社會“治未病”、養生保健、藥膳、涼茶等所作的貢獻。在講授中醫望診、問診、脈診教學過程中,通過經過優化的情景演練,激發學習熱情。通過臨床模擬、病例分析學習辨證論治。對學習能力較強的醫學英語專業還留出1~2學時讓學生自行制作PPT,并上臺試講;對熟練掌握計算機網絡知識的計算機專業開展中醫藥文化知識網頁制作小競賽,并作為平時成績納入考核范圍。教學過程中靈活運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我校中醫藥文化節,撰寫中醫藥在本專業中的應用構想等相關論文。

    4以導為教,發揮學習的自覺性

    雖然中醫學概論課時縮減,但內容仍然博大精深,運用“填鴨式”教學模式不僅不利于課堂教學,而且忽略學生思維方式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們在給學生上課的第一節課時就給出具體參考書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中醫學,要求每周做兩次讀書筆記,并就學生提出的問題做出相應解答。在講授“陰陽”、“五行”、“藏象”學說時引導學生學習《內經講義》;講授“氣血”功能時引導學生理解當歸補血湯、補陽還五湯、血府逐瘀湯等方義;講授“臟腑辨證”時不僅引導學生翻閱臨床醫案、醫話,而且將醫案提前拷貝給他們,以便節約課堂時間,加強辨證思維能力;講授中藥學時帶領他們到我校藥王山辨識中藥性狀、功能。始終引導學生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態,去“發現”知識,而不是簡單的給他們“灌輸”知識。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注重將中醫學宏觀、思辯的內容向直觀、形象化方向轉變。

    5加強溝通,服務就業

    針對部分非醫學專業學生認為中醫學概論的學習與本專業的相關性不大,通過與學院領導、輔導員溝通,明確培養目標,加強其就業思想指導。如計算機專業的培養方向為:“從事醫療信息系統的開發,醫學影像處理技術應用,醫院計算機網絡設計和維護,醫學數據庫開發以及生物醫學計算機應用領域……”公共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為從事醫院的管理。因此,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既要貫徹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知識教育的系統性,更要注重服務于所學專業,豐富和優化知識結構,緊密與本專業知識相結合,打破傳統醫學課程中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體系,注重醫學與非醫學間的交叉融合。如心理學專業,在講授五志相勝、七情致病的教學過程,尋求心理學與中醫學的學科交叉點;國際經濟貿易專業,在講授疫癘致病時,對中醫藥在防治“非典”、“甲流”中所發揮的作用及經濟價值加以論述;體育健康專業,強調武術等體育技能與中醫陰陽五行、穴位經絡、子午流注等思想息息相通、相互影響;對藥學、制藥工程專業,將白云山制藥廠的“板藍根顆粒”與中醫辨證論治思想的聯系及中醫藥制劑的前景等加以發揮,適時介紹本專業的中醫藥發展現狀及發展前景,將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愛好與所學專業有機結合起來。

    第6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36

    中圖分類號:R25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7-0087-02

    失眠通常指患者對睡眠時間和/或質量不滿足并影響日間社會功能的一種主觀體驗,包括睡眠潛伏期延長,總睡眠時間縮短,夜間覺醒次數多或凌晨早醒,睡眠淺、多夢,次晨感到頭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1]。本病往往病程較長,難以速愈,且易反復發作,因而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玉英教授出身中醫世家,師從劉渡舟、馬雨人等中醫名家,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40余載,治學嚴謹,博覽醫籍,臨床經驗豐富,尤其對治療失眠有獨特見解。現將王教授治療失眠的經驗總結如下。

    1 陽不入陰為病機核心

    失眠屬中醫“不寐”、“不得眠”、“不得臥”等范疇,一般認為其病機為“邪熱亢盛,陰虧血少,神失所用”,總屬陽盛陰衰、陰陽失交[2]。王教授則認為失眠病機的核心是陽不入陰。《靈樞?口問》云:“陽氣盡,陰氣盛,則目瞑;陰氣盡,而陽氣盛,則寤矣。”《類證治裁?不寐》載:“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總之,陽主動,陰主靜,陽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寤;反之,陽盛不得入陰或陰虛不能斂陽均會導致失眠。王教授認為,失眠多與陽熱有余有關,或為虛熱、或為實熱,使患者處于興奮狀態而睡眠不佳。另外,重視氣血的通暢,氣滯血瘀可致腦神失養,引起失眠。

    2 重視患者第一印象

    臨床上,精神狀態的觀察對患者整體病情的判斷有重要影響。因此,王教授重視觀察患者的第一印象,臨證多從體質、形態、面色、精神等不同角度對患者進行整體審察。如體胖壯實、面紅者多為實證,或偏于濕熱上泛,或偏于心肝火旺,或偏于肝郁化火;體胖而弱、面色晦黯者多為虛證,或為心脾兩虛,或為精血不足;體瘦面黯、精神抑郁者,多為氣滯血瘀;體瘦面白者,多為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3 首辨虛實,繼辨臟腑

    王教授臨證遵循“首辨虛實,繼辨臟腑”原則。虛實辨證:虛證為肝腎陰虛,實證可見心肝火旺、氣滯血瘀、痰熱內擾。臟腑辨證: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但也與肝、脾、腎密切相關。

    心主神明,故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肝藏血,心主血;肝藏魂,心主神。心肝氣血充盛,則心神得養、肝魂得藏。脾運失常,既可因氣血生化乏源、心神失養而致失眠,也可因水液運化失常而釀生痰飲,積而生熱,痰熱擾心而致失眠。腎精上承于心,心氣下交于腎,則神志安寧。氣滯血瘀,血不養腦,腦神失養,亦可致失眠。

    4 分型論治

    4.1 心肝火旺型

    此型最為多見。證見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肝郁化火,故急躁易怒、口干而苦、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肝火擾心,故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治宜清熱疏肝、寧心安神,方用加味逍遙散合酸棗仁湯加減。

    4.2 肝腎陰虛型

    此型多見于圍絕經期綜合征患者。證見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脅肋灼痛,五心煩熱,眩暈耳鳴,舌紅少津,脈細數。肝腎陰虛,心失所養,故失眠多夢;肝陰不足,故脅肋灼痛;腎陰不足,故眩暈耳鳴、腰膝酸軟。治宜滋養肝腎、寧心安神,方用六味地黃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4.3 痰熱內擾型

    證見心煩不寐,喉間痰鳴,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痰火擾心,心神不寧,則心煩不寐;痰熱內擾,則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治宜清熱化痰、寧心安神,方用柴芩溫膽湯加減。

    4.4 氣滯血瘀型

    證見失眠多夢,局部脹滿刺痛,情志抑郁,急躁易怒,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弦澀。肝郁氣滯,故情志抑郁、急躁易怒;氣滯血瘀,故局部脹滿刺痛;擾及心神,故失眠多夢。治宜活血化瘀、理氣安神,方用血府逐瘀湯或膈下逐瘀湯加減。

    另外,王教授用藥時還將辨證與辨病相結合,隨癥加入安神之品,如龍骨、牡蠣、酸棗仁、柏子仁、合歡花。其中龍骨、牡蠣常相須為用,收重鎮安神之功;酸棗仁、柏子仁合用,達養心安神之效;合歡花善解郁安神,為悅心安神之要藥。

    5 重視精神調攝

    由于此病的特殊性,抑郁、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及酗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均會導致失眠的發生或者影響失眠的治療。所以,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調攝精神、調節情志在治療中是不可缺少的輔助措施。王教授治療失眠很重視患者的精神調攝,勸其克服不良情緒,保持精神舒暢,并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6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66歲。2010年12月29日初診。患者失眠3年余,服氯硝西泮(每日半片)1年半,身體逐漸消瘦,兩脅脹痛,腹部刺痛,潮濕,任脈經絡線絞痛,心神不安,煩躁易怒,有下墜感,牙床腫,血壓略高(服藥控制),舌紅、有瘀點,脈弦滑有力。處方:桃仁12 g,牡丹皮12 g,赤芍12 g,烏藥12 g,制延胡索30 g,當歸12 g,川芎10 g,制五靈脂12 g,紅花10 g,枳殼12 g,香附12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 g,酸棗仁30 g,清半夏15 g,醋柴胡6 g,黨參15 g,黃連6 g,甘草6 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1年1月5日二診:服上藥后每夜睡眠達6.5 h,潮濕減,心情可,但藥后便溏,舌黯胖,脈弦滑有力,血壓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守方加蒼術、白術各12 g,茯苓30 g,并減制延胡索用量至15 g。繼服14劑。

    2011年1月19日三診:患者近來睡眠穩定,大便日1次,納可,噯氣,仍脅肋脹痛,舌淡胖,脈弦大,血壓120/80 mm Hg。因患者藥后噯氣、仍脅肋脹痛,故需加用重鎮降逆、寬胸理氣之藥。上方加紫蘇梗12 g、代赭石30 g。繼服2個月后追訪,患者癥狀改善。

    按:本案屬氣滯血瘀證型,故治宜活血化瘀、理氣安神。初診方中用膈下逐瘀湯活血化瘀、理氣安神,配以龍骨、牡蠣重鎮安神,酸棗仁養血安神,半夏健脾燥濕,醋柴胡疏肝理氣,黨參健脾益氣,黃連清熱燥濕。二診時,患者睡眠好轉,但藥后便溏,故只需在前方基礎上加用健脾止瀉、利水滲濕之蒼術、白術、茯苓。三診時,患者藥后噯氣、仍脅肋脹痛,故需加用重鎮降逆之代赭石、寬胸理氣之紫蘇梗。王教授認為,除了常見的氣血不足、心神失養導致失眠之外,氣滯血瘀亦可致腦神失養,從而引起失眠。因此,此型值得重視與研究。

    案例2:患者,女,30歲。2011年5月7日初診。有4年失眠病史,每夜睡4 h左右,多夢易醒,煩躁易怒。2年前曾行人工流產2次,現帶避孕環,月經正常,飲食、大便正常,末次月經4月13-17日,手足冷,舌淡,苔薄白,脈弦。處方:牡丹皮10 g,梔子10 g,當歸15 g,赤芍、白芍各10 g,醋柴胡6 g,茯苓、茯神各30 g,白術12 g,甘草6 g,龍骨(先煎)、牡蠣(先煎)各30 g,香附12 g,酸棗仁30 g,柏子仁15 g,桂枝3 g,合歡花10g。7劑,每日1劑,水煎服。

    2011年5月14日二診:睡眠改善,睡眠時間增加至5 h左右,入睡仍困難,大便正常,月經未行,偶腹脹腹痛,大便秘結,舌淡,苔薄白,脈弦滑。藥后腹脹腹痛、便秘,宜加理氣止痛、瀉下攻積之品。守方加烏藥12 g、酒大黃6 g。繼服7劑。

    2011年5月21日三診:本月16日行經,量色正常,今天干凈,睡眠改善,每夜睡6 h左右,稍感入睡困難,大便正常,精疲,舌淡,苔薄白,脈滑。患者大便正常,故可減瀉下攻積之藥;但月經剛凈,故需加補益精血之品。上方去酒大黃,加女貞子15 g、墨旱蓮15 g、制何首烏15 g。繼服14劑善后。3個月后追訪,患者睡眠改善,情況穩定。

    按:本案屬心肝火旺證型,故治宜清熱疏肝、寧心安神。初診方用加味逍遙散清熱疏肝、寧心安神,配以龍骨、牡蠣重鎮安神,酸棗仁、柏子仁養血安神,香附疏肝理氣,桂枝溫通經脈,合歡花解郁安神。二診時,患者藥后腹脹腹痛、便秘,故只需在前方基礎上加用理氣止痛之烏藥、瀉下攻積之酒大黃。三診時,患者睡眠情況好轉、大便正常,但適值月經剛凈,故需減瀉下攻積之酒大黃,加補益精血之女貞子、墨旱蓮、制何首烏。

    參考文獻:

    [1] 失眠定義、診斷及藥物治療共識專家組.失眠定義、治療專家共識(草案)[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2):142-143.

    第7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關鍵詞】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中醫經驗;嚴魯萍教授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ethombocytopenic pupura,ITP)是以出血及外周血小板減少,骨髓巨核細胞數正常或增多并伴有成熟障礙為主的出血性疾病。機制是免疫系統異常,治療以糖皮質激素、丙種球蛋白、免疫抑制劑及聯合化療等為主。糖皮質激素為ITP首選藥物,經糖皮質激素、切脾無效或激素依賴,或繼發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程在3個月以上者稱為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refractory immunethombocytopemc pupura,RITP)。本病屬中醫學的“血證”、“紫癜”等范疇。嚴魯萍教授,貴州省名中醫,省級教學名師,貴陽中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全國中西醫結合血液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從醫30余年,其臨床采用中醫辨證治療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1 嚴魯萍教授辨治難治性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驗案概述

    嚴魯萍教授認為,該病的病機可歸納為熱傷血絡、氣不攝血、瘀血阻絡三個方面。如《景岳全書.血癥》就強調了火熱與氣虛在本證發病的重要性。火熱之邪又有虛實之分,由外感風熱燥邪、濕熱蘊積和肝郁化火等而成者屬實火;而陰虛導致的火旺則為虛火。RITP臨床常見實證主要為熱盛迫血,虛證主要為脾腎虧虛、陰虛火旺,分別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補腎健脾、滋陰降火、寧血止血等治法。

    2 病案舉例1

    病案1:許某,男,21歲。2007年6月22日初診。患者17歲時外感后皮膚反復出現瘀點,經骨髓穿刺后確診為ITP。已用激素治療,但仍反復出現血小板減少,皮膚出血點。在我院3次住院治療。曾用大劑量激素、丙種球蛋白等藥物,血小板維持在1.0~4.0×109/L之間。2007年5月11日于外院行脾切除術,術后1月血小板仍在2.0~6.5×109/L之間,故來求診。

    癥見:發熱口渴3天,咽痛,咳嗽有痰,雙下肢瘀點瘀斑,齒衄,精神欠佳,舌質紅,苔薄黃,脈數。

    西醫診斷:RITP;中醫診斷:血證,紫斑,熱盛迫血。

    清營湯加減:水牛角30g,生地12g,丹皮9g,金銀花9g,連翹6g,茜草根30g,紫草15g,丹參6g,大青葉10g,炙甘草6g,7劑。

    二診:上述癥狀明顯減輕,查血小板17×109/L,改方:原方去金銀花、連翹、大清葉,加側柏葉15g,藕節炭10g,7劑。

    三診:紫癜基本消失,余癥狀基本好轉,血常規示:血小板33.0x109/L。

    改方:原方去水牛角,加生黃芪、人參各15g,生白術12g,防風9g,7劑。

    按:本例RITP患者,初診按脈證辨證為熱盛迫血,治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復診熱邪稍退,仍需涼血散瘀。再診出血已停,故治以益氣固表,涼血散瘀。

    3 病案舉例2

    病案2:患者,夏某,女,34歲,因“反復皮膚瘀斑6+月”,于今年2月入我科。2013年7月患者出現皮膚散在瘀斑,口腔血皰,血小板1.0x109/L,血紅蛋白99g/L,白細胞9.1x109/L,經骨髓穿刺等明確診斷為ITP,并接受激素等治療,血小板升至正常。8月份、11月份復發,再次激素等治療,血小板無明顯升高。2014年2月血小板2×109/L。

    癥見:全身散在瘀點、瘀斑,口腔血皰,齒衄,心煩口干,手足心熱,腰膝酸軟,盜汗,月經增多,納差,舌質紅,少苔,脈數。西醫診斷:RITP。

    中醫診斷:血證,紫斑,脾腎虧虛、陰虛火旺。

    擬方:黃芪24g,太子參18g,枸杞15g,當歸9g,制首烏15g,紫珠草24g,茜根草18g,仙鶴草18g,側柏葉12g,夜交藤30g,合歡皮30g,山楂15g,炙甘草6g,7劑水煎服。

    二診:瘀斑明顯減少,余癥狀亦減輕,改方:太子參18g,麥冬15g,當歸9g,白術15g,制首烏15g,厚樸9g,紫珠草24g,茜根草18g,仙鶴草18g,側柏葉12g,山楂12g,甘草6g,7劑。

    三診:查血小板48x109/L,血紅蛋白118g/L,皮膚瘀點消退,舌紅苔少,脈細。

    改方:太子參18g,麥冬15g,白術15g,制首烏15g,肉蓯蓉10g,龍眼肉10g,山楂15g,炙甘草6g。7劑。

    第8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玉屏風桂枝湯,由宋·陳自明《管見大全良方》玉屏風散與仲景《傷寒論》桂枝湯合方加味而成。方由黃芪、防風、白術、桂枝、杭芍、細辛、川芎、生姜、大棗、甘草等組成。方中黃芪益氣固表,白術補氣健脾,防風走表而散風邪,合黃芪、白術以達益氣祛邪之效,且黃芪得防風,固表而不留邪,防風得黃芪,祛邪而不傷正;桂枝解肌發表,散外感風邪,芍藥益陰斂營,桂、芍相合,一治衛強,一治營弱,調和營衛,使腠理密固;生姜辛溫,助桂枝解肌發表,大棗助白芍以和營,姜、棗合用,還可生發脾胃,益氣補中,調和營衛;細辛芳香,宣泄郁滯,而能上達巔頂,旁達百骸,疏通百節,外之行孔竅而直透肌膚;川芎行氣活血,祛風止痛,合細辛共奏疏風通絡,行氣祛邪之效;甘草益氣和中,即可合桂枝以解肌,合芍藥以益陰,亦用以調和諸藥。臨床適用于表虛之人,感受風寒,癥見惡風汗出,身楚倦怠,流涕,咳嗽,咯痰無力,關節疼痛,皮膚瘙癢,舌淡苔白,脈緩或浮虛者。彭江云教授臨證常以此方靈活加減,治療感冒、支氣管炎、鼻竇炎、鼻黏膜炎、風疹、隱疹、痹證等疾病,取得良好臨床療效,現擇舉病案4則,以供學習參考。

    1 營衛不和,氣虛外感風寒

    陳某,女,54歲,于2011年2月21日初診。患者反復感冒4月余,3天前因天氣變化,未及時加衣,出現惡寒,發熱,出汗,頸部及雙側肩臂部酸痛,語聲稍低,神疲乏力,納少,眠尚可,小便可,大便難解。舌淡胖,苔白,脈浮緊。中醫診斷:感冒(營衛不和,氣虛感冒)。方藥:玉屏風桂枝湯加炙麻黃、羌活、秦艽、葛根、柴胡。3劑,水煎服,1日3次。2月25日復診,訴發熱惡寒已無,肩頸部酸痛有所緩解,精神改善,出汗多,故以原方加減,改炙麻黃為炙麻黃根、去葛根、柴胡,加威靈仙、浮小麥、倒提壺,5劑,繼服1周,諸癥消失,囑其注意加衣保暖,平時多活動。

    按:《醫方考》曰:“衛氣一虧,則不足以固津液,此自汗之由也。” 《傷寒論》曰:“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桂枝湯主之。” 故方用玉屏風桂枝湯,益氣解表,疏風散寒;配以炙麻黃以散在表之寒邪,羌活入太陽經去頸肩部疼痛,柴胡和解退熱、葛根發表解肌,共奏益氣解表,疏風散寒之效。二診方中去炙麻黃改用炙麻黃根以斂汗固表,加威靈仙助羌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緩解肩頸部酸痛,浮小麥、倒提壺以益氣斂陰止汗。

    2 衛氣虛弱,風寒閉阻之尪痹

    李某,女,65歲,于2011年5月9日初診。患者1年前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自發病以來,雙手近端指關節反復腫痛,屈伸不利,晨僵大于1 h,雙腕、雙肘、雙肩,下肢關節游走性疼痛,自汗,動則尤甚,背部怕冷,胃部時隱痛,納眠尚可,小便可,大便稀。舌質淡,苔薄白,脈浮緩。中醫診斷:尪痹(營衛不和,風寒閉阻)。方藥:玉屏風桂枝湯加炙麻根、羌活、秦艽、獨活、懷牛膝、威靈仙、伸筋草、浮小麥、倒提壺、茯苓、白蔻仁。5劑,水煎服,1日3次。2011年5月16日二診,服藥后雙手近端指關節腫脹有所消退,活動改善,雙腕、雙肘、雙肩關節及胃部疼痛減輕。因其為慢性病,故囑其堅持服藥,并隨癥加減,汗出減少時,去浮小麥、倒提壺,服藥10周后,諸癥均有所緩解,已無明顯晨僵,2011年8月12日來診,病情控制良好,四肢關節腫痛消失,日常生活如常人。

    按:據患者舌脈癥,辨證為衛氣虛弱,風寒濕邪痹阻經絡之尪痹。《古今名醫方論》曰:“防風,治風之仙藥,上清頭面七竅,內除骨節疼痹、四肢攣急,為風藥中之潤劑。黃芪無汗能發,有汗能止,功同桂枝,是補劑中之風藥也。白術健脾胃,溫分肉,培土即以寧風也。夫以防風之善驅風,得黃芪以固表,則外有所衛,得白術以固里,則內有所據,風邪去而不復來。”用玉屏風散合桂枝湯益氣固表,調和營衛,溫經散寒;加羌活、秦艽、獨活、懷牛膝、威靈仙、伸筋草祛風濕、舒經活絡、消腫止痛,浮小麥、倒提壺斂陰止汗,茯苓、白蔻仁固護脾胃。

    3 衛陽不固,風寒外襲之肩痹

    陳某,女,39歲,于2011年5月20日初診。患者昨日勞累后汗出感受風寒,出現右肩關節疼痛,后伸、上舉活動受限,行X線檢查示正常,平素怕冷,胃部偶有不適,納眠尚可,二便如常。舌質淡,苔薄白,脈緩。中醫診斷:肩痹(衛陽不固,風寒外襲)。方藥:玉屏風桂枝湯加炙麻黃、羌活、秦艽、威靈仙、伸筋草、姜黃。5劑,水煎服,1日3次。2011年5月27日二診,服藥后右肩關節疼痛明顯減輕,活動改善。故守前方去姜黃,加茯苓,菖蒲,白蔻仁,繼服5劑,疼痛及活動不利等癥消失。

    按: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提出“邪客于足太陽之絡,令人肩背拘急也。”患者平素陽虛,急性起病,乃衛陽不固,易感受風寒,風性數變,寒為陰邪,其性凝滯,風寒遏阻氣血,經絡不通,故肩關節疼痛。用玉屏風桂枝湯,益氣固表,助衛陽,通經絡,加羌活、秦艽、威靈仙、伸筋草祛風除濕、消腫止痛;姜黃活血行氣,通經止痛。

    4 營衛不和,氣虛血瘀之斑疹

    夏某,女,35歲,于2010年9月17日初診。患者平素汗出過多,面色白,神疲乏力,1月前出現雙下肢及臀部皮膚瘀點,大小不等,自行消退,后反復發作,診斷為“過敏性紫癜”,紫癜色紫暗,關節無疼痛,舌體胖,有瘀斑,苔薄白,脈弦。中醫診斷:斑疹(營衛不和,氣虛血瘀)。方藥:玉屏風桂枝湯加刺蒺藜、五加皮、蛇床子、紫草。5劑,水煎服,1日3次。2010年9月24日二診,服藥后臀部瘀點消失,雙下肢瘀點顏色變淡、新出瘀點有所減少,因其素體氣虛,需長期調理,故囑患者繼續服藥,并隨癥加減,伴瘙癢時,加地膚子,胃部不適時,加石菖蒲、白蔻仁,睡眠不佳時,加炙遠志、炒棗仁。8周后瘀點明顯消退,隨訪1年余,病情未反復。

    按:《古方選注》云:“黃芪性鈍,防風性利,鈍者受利者之制耳;惟其受制,乃能隨防風以衛于周身而固護表氣,故曰玉屏風。”《成方便讀》曰:“大凡表虛不能衛外者,皆當先建立中氣,故以白術之補脾建中者為君,復以黃芪固表益衛,得防風之善行善走者,散中寓補,補內兼疏。”故用玉屏風桂枝湯益氣固表,調和營衛,加刺蒺藜、五加皮、蛇床子、紫草以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綜合以上病例,導師彭江云教授治療衛陽不固、衛氣虛弱、營衛不和,外邪侵襲之病證,注重異病同治、標本同治;益氣助陽,固護衛氣兼疏散外邪;時方經方合用,以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成方,靈活配伍;擅用藥對,黃芪與防風、桂枝與杭芍、細辛與川芎、羌活與秦艽、獨活與懷牛膝、浮小麥與倒提壺等協調配合,以增藥效,其辨證論治經驗,值得學生好好總結,并在今后的行醫過程中不斷體會,加以運用。

    第9篇:中醫脈診的教學范文

    西醫院校學生是未來醫師的主要來源,在西醫院校開設中醫課程,讓他們學習和掌握一定的中醫學知識與技能,是培養中西醫結合人才,發展中醫藥事業的重要途徑之一,符合我國社會歷史文化發展的潮流。本文結合本校中醫教學的現狀進行分析和討論,希望以此推進探討解決中醫教學矛盾的方法,正確引導學生學習中醫,提高中醫教學效果。

    1.本校中醫教學現狀分析

    1.1 學時少,內容多,任務重。

    根據教育部對高等醫學院校人才培養的精神和教學大綱的要求,我校中醫課程面向全日制本科臨床醫學、預防醫學、護理學等多個專業的學生,學時為考試科70學時,考查科48學時。據粗略統計,中醫學教研室07-08年共承擔了全校3000多學生近800學時課程,平均每學期約200學時,教學內容包括緒論、陰陽五行、臟腑生理、經絡針灸、治法治則、病因證治藥、診法、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等,每一個專題只有幾個學時,可教師卻要把在中醫院校學習幾十個學時的內容講清楚,這對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1.2 生源特點-缺乏中醫背景知識

    中醫學一般安排在大學四年級,此時的學生已經比較全面地接受了西醫理論,形成了相當穩定的現代醫學思維模式,這與中醫學直覺意向思維模式的學習方法截然不同,而且由于缺乏傳統文化或哲學思想的熏陶,造成學生對中醫知識感到理解困難,學習熱情不高。現時還存在不少社會學者對中醫科學性持否定懷疑態度的觀點,這也影響著他們的學習和認知態度。

    1.3 學習目的不明確

    有的同學對于中醫學習動機不純,認為反正以后不會從事中醫工作,所以缺乏中醫學習熱情和興趣,力求老師少“講”少“考”,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最終導致考過即忘或考而不過,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4 師本文由收集整理資困難

    根據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為了體現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連貫性,教師應該對講授內容與學時分配進行權衡比較,突出本學科的特色和重點內容。但醫學院校的中醫教師大多數同時從事醫教結合的雙重工作,每位教師精力有限、而且資歷不同、各有所長,有時難免落入傳統中醫課堂的模式,或滿堂灌,或照本宣科(照powerpoint宣科),以致課堂氣氛枯燥呆板, 缺乏教學互動,對學生形成單調刺激,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教“難”和學“難”容易成為惡性循環,教師產生敷衍了事的心態,學生則經常抱怨中醫“玄”、“難”,故敬而遠之,其結果是學生對中醫知識囫圇吞棗,不能把握中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和重點內容,更談不上運用其中的辨證方法,有效地解決臨床實際問題了。

    2.教學對策及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成為教學設計的重要內容。對高等醫學院中醫教學的調查顯示,中醫的科學性、文化特征、臨床療效三個問題是學生最為關注的【1】。這些問題雖然不屬于教學內容,但它們對于優化中醫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地提高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下面就中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幾點建議:

    2.1 客觀認識和評價中醫

    在課堂上,教師就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來源,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習興趣的建立。對于接受西醫邏輯思維教育的學生,教師應該自覺規范自己的言行,客觀評價中醫,讓學生認識到中西醫是兩個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長于宏觀,西醫深入微觀,兩者各具優勢和不足,不可相互取代,更不可隨意否定任何一方。避免夸大神化中醫的診治范圍和臨床療效,反而助長西學中者的抵制心理。

    2.2精選準備,注重知識更新

    科學是日新月異的,認識是不斷深化的,那種認為備一次課就可以一勞永逸的想法是不能適應時展的。教師必須認真充分備好每一堂課。教案要有明確的教學要求、教學內容、表達方式及時間分配。在此基礎上,關注醫學發展的新動態、新進展、新觀點,結合學科的兼容性及學生的喜好,恰當地融入課堂之中,做到授課既源于教材,又活于教材、高于教材;既保持中醫特色,又體現發展動態。

    此外,中醫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該加強臨床實踐,把臨床經驗不斷補充到授課內容中去,通過講解臨床病例,使授課更加生動活潑,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否則,講授的內容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生聽起來枯燥無味,學習積極性和教學質量均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2.3突出重點,授之以漁

    由于教材和學時配備不成比例的矛盾,為了順應課時的縮減調整,如何突出重點是每個中醫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針對臨床專業學生日后的從業趨勢,除著重講解中醫基礎理論部分、突出中醫學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兩個基本特點以外,尚需側重講解富有中醫特色的舌診、脈診,中藥方劑和辨證論治原則,讓學生了解從中醫學角度診療疾病的互補或優勢。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傳授知識固然重要,但教會學生怎樣學習更能體現教育的意義。教師在給學生打好知識、技能基礎的同時,應著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教會學生梳理知識鏈,特別是章節之間、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鼓勵學生有時間多參與臨床見習或門診侍診,改善遠期教學效果。為師者不僅要關注學生短期學會什么知識、得到多少高分,更要看學生是否掌握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學習技能,是否具備遠期應用的實際能力。

    2.4 開展中醫第二課堂,營造中醫文化氛圍

    中醫是以直覺意象思維為主的整體觀辨證思維模式,如果不轉變西醫的邏輯思維模式是很難理解和學好的。適當開展中醫第二課堂活動,宣揚中醫傳統文化與哲學思想,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濃厚的國學氛圍,提升他們學習中醫的興趣。建議根據師資力量情況,開設中醫學相關選修課程或講座,如“古代哲學思想與中醫理論”、“循證醫學與中醫”、“中醫食療與養生”等。通過開展選修課或講座,拓展西醫院校的中醫教學環境,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激發學生對中醫學的學習熱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在线|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国产成人性色视频| 国产成人tv在线观看| 在线看欧美成人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视频未| 成人福利app| 国产成人麻豆tv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成人黄色网| 成人最新午夜免费视频| 国产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69成人免费视频无码专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校园激情|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亚洲成人自拍网| 国产成人精品怡红院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福利app|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性a激情免费视频| 久久青青成人亚洲精品|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成人在线免费看| 成人永久福利在线观看不卡| 成人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日韩成人一区ftp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首页| 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