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建筑文化遺產;價值要素 ;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C91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144(2013)-07-18(5)
筆者暑期到川西某個傳統民居與街區保存相對較好的鄉鎮調研,遭到一位當地人的詰問:“這些破舊的老房子住起來既不方便,又沒什么旅游開發價值,還保護它干什么?”其實,與此類似的詰問在我國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以不同程度、不同立場一次又一次被提及,它從一個側面揭示了快速城市化進程與傳統建筑文化遺產保護之間的種種矛盾,以及建筑遺產保護價值理念方面的沖突。因此,如果我們有理由更加重視與加強建筑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并擴展建筑遺產保護的范圍至更廣泛的建成環境,那么我們必須追問:這些理由也即建筑遺產保護的價值要素究竟是什么?它們為何重要?
1 建筑文化遺產的內涵及對其價值認識的變遷
按照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界定,“文化遺產”是指從歷史、藝術或科學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的文物、建筑群和遺址。198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期規劃則指出:“文化遺產”可以被定義為全人類過去由各種文化傳承下來的所有物質符號的集合——不管是藝術性或者是象征性的。[1]由此可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遺產”的界定并沒有涵蓋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上與廣義的建筑文化遺產內涵相近。
建筑文化遺產是指具有一定價值要素的有形的、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不僅包括歷史建筑物和建筑群,也包括歷史街區和歷史文化風貌區等能夠集中體現特定文化或歷史事件的城市或鄉村環境。英國城市規劃學者納撒尼爾·利奇菲爾德(Nathaniel Lichfield)提出的文化建成遺產(Cultural Built Heritage)概念,則更為寬泛地界定了建筑文化遺產的內涵。他認為:“CBH涵蓋了一系列相互獨立的對象,諸如考古學上遺址、古老的紀念性建筑、單個的建筑物或建筑群、街道以及聯系一個群體的方式、建筑物周圍的場所、單獨聳立的塔或雕像等等,甚至還能擴展至本身具有遺產價值的整個地區,或者說,它們本身沒有遺產價值,但因靠近具有遺產價值的地方而使其成為有重要意義的區域。”[2]
對建筑文化遺產內涵的界定本身便突出了它所具有的價值屬性。由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站在全球高度理解文化遺產,因而極為強調遺產的“突出的普遍價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而對于世界各國而言,在本國范圍內,也只有那些具有一定價值要素的建筑遺產才值得保護,才具有保護的理由與合法性。
“一部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史,其實也是對遺產價值的認識史。”[3]對于建筑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是長期以來人類建筑保護歷史進程演變的結果,是各種價值觀念不斷變遷與相互較量的結果。
在神學性思維支配的古代社會以及中世紀,建筑遺產的價值主要與特定的宗教象征意義、崇拜和教諭功能、傳遞宗教記憶相關聯,受到保護與修繕的建筑遺產往往是那些視作神圣的遺物或神的居所之類的建筑遺產。而且,由于人們重視的是建筑遺產的精神膜拜價值而非完整的物質實體形態,因而建筑遺產即便成為廢墟,仍是“形散而神不散”,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對建筑遺產價值的認識方面,作為揭開現代歐洲歷史序幕的文藝復興時期,標志著一種重要的轉變。這一時期除了給予建筑遺產的藝術價值以前所未有的重視外,尤為重要的是,開始形成一種新的歷史觀,即視歷史的演變為一個有始有終的過程,認為“現代”是過去各個時代進步累積的結果,于是人們重新開始欣賞古代的優秀遺產,這為遺產保護奠定了強有力的思想基礎。16至19世紀的歐洲,經歷了啟蒙時代與法國大革命的洗禮,由傳統社會的神學性思維發展到現代社會的理性思維,開始用多種價值觀來衡量前人留下來的建筑遺產,并逐步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歷史觀與文化遺產的概念。在此背景下,許多有關建筑遺產的價值觀念都要受到理性邏輯的考察,不再純粹基于一種美學上的價值,獲取有關詳盡的歷史事實變成了價值追尋的目標,歷史性建筑的修復開始被視為一種科學活動。從此,“對建筑遺產文獻價值、史料價值的推崇從19世紀末開始占據了建筑遺產保護的舞臺,而且至今仍有著強大的影響力。這種觀點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們認為只有那些具有歷史證言性質的建筑遺產才是值得保護的,而且保護的首要任務就是保護歷史證言的真實性,故此,最好的保護方式就是將建筑遺產‘木乃伊化’、‘標本化’。”[4]
強調遺產歷史真實性、客觀性和完整性的價值觀,經過不斷的細化與完善,得到1964年通過的作為建筑遺產保護公認的綱領性文件——《威尼斯》的貫徹,強調傳遞原真性的全部信息為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職責。1979年,澳大利亞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在巴拉會議上通過的《保護具有文化意義地方的》(簡稱《巴拉》),則突出強調遺產的文化價值,引領世界建筑遺產保護的基本價值觀轉向對文化價值的高度重視。近幾十年,建筑遺產保護工作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隨著遺產價值觀念的變化,建筑遺產保護對象的范圍不斷擴展,對建筑遺產保護的價值觀與哲學基礎的討論也頗為活躍。
2 多重價值呈現: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要素
國際建筑遺產保護界專家尤嘎·尤基萊托(Jukka Jokilehto)說:“現代遺產保護中的主要問題是價值問題,價值的概念本身就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 。”[5]雖然每個時代對建筑文化遺產價值要素、價值類型的強調各有側重,但總的說來建筑文化遺產呈現出多重性、多元化的價值要素,尤其是當代國際遺產界對遺產價值認識已有了多方面擴展,則是不爭的事實。具體而言,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要素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 歷史價值要素
遺產的本義是指已經過世的前人留給后人的東西,或者更寬泛地說是人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從這一基本意義上看,以時間性要素為前提的歷史價值是遺產固有的“存在價值”,時間屬性對于建筑遺產價值的高低是至關重要的,是構成建筑文化遺產衍生價值的重要變量。“只有歷經幾個世紀滄桑之變,熏黑的橫梁上留下了歷史的印記之后,這個古跡才會令人肅然起敬。”[6]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Franc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說的這句話不無道理。
建筑遺產的歷史價值相比于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獨特性在于它可以通過實體形態直觀地呈現和展示曾經流逝的歲月印記,以延續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并有助于我們理解過去與當代生活之間的聯系。沒有物質性表征的記憶往往是抽象的,建筑遺產作為存儲和見證歷史的具象符號,藉由時間向度的歷史敘述,突顯了建筑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集體記憶功能。對此,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曾感嘆,沒有建筑,我們就會失去記憶,“和活的民族所寫的及純潔的大理石所承載的相比,歷史是多么冷酷,一切圖像又是多么毫無生氣!——有了幾個相互疊加的石頭,我們可以扔掉多少頁令人懷疑的記錄!”[7]《威尼斯》開篇也說:“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古跡,飽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們古老的歷史活的見證。”[8]
在建筑遺產保護理論中,與歷史價值緊密相關的一個價值要素,是所謂“年代價值”或“歲月價值”(age value)。明確提出“年代價值”概念的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著名藝術史家李格爾(Alois Riegl)。他在《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The Modern Cult of Monuments: Its Character and Its Origin)一文中,詳細闡述了文物的多重價值要素。他首先將文物的價值要素劃分為兩大類型:即紀念性價值與現今的價值(present-day values)。其中,紀念性價值包括歷史價值、年代價值和有意的紀念價值。李格爾認為,研究紀念性價值,必須從年代價值著手,而“一件文物的年代外觀立即就透露出了它的年代價值”,“年代價值要求對大眾具有吸引力,它不完整,殘缺不全,它的形狀與色彩已分化,這些確立了年代價值和現代新的人造物的特性之間的對立 。[9]關于文物的歷史價值(historical value),李格爾認為,它“產生于某一領域中文物所代表的人類活動發展中的一個特殊階段”,“一件文物原先的狀態越是真實可信地保存下來,它的歷史價值就越大:解體與衰敗損害著它的歷史價值。”[10]由此可見,年代價值主要來自建筑遺產上的歲月痕跡,是時間流逝所衍生的一種價值,本質上是審美性的情感價值,“年代的痕跡,作為必然支配著所有人工制品之自由規律的證明,深深打動著我們”,[11]不需要聯系建筑遺產本身的歷史重要性、真實性來衡量。但是,對歷史價值的判斷,則要求其能夠真實可信地代表過去某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歷史瞬間或歷史階段,尤其是強調其所體現的歷史真實性。
2.2 藝術價值要素
幾乎在所有的建筑遺產保護的國際、法規和相關文件中,除了遺產的歷史價值,被反復強調的一個價值要素便是藝術價值。1890年意大利羅馬成立了文物古跡藝術委員會,該協會將文物古跡定義為:“任何建筑物,無論是公共財產或私有財產,無論始建于任何時代;或者任何遺址,只要它具有明顯的重要藝術特征,或存儲了重要的歷史信息,就屬于古跡范疇。” [12]1931年《關于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第三條強調提升文物古跡的美學意義,《威尼斯》第三條則指出:“保護與修復古跡的目的旨在把它們既作為歷史見證,又作為藝術品予以保護。”[13]
藝術價值如同歷史價值一樣,是遺產的核心價值,對于判定建筑遺產價值的高低至關重要。無論從藝術起源的角度,還是藝術功能的角度,建筑確鑿無疑的是一種藝術的類型,而且它在“藝術大家庭”中還扮演著不同凡響的角色。按照黑格爾的觀點:“所以我們在這里在各門藝術的體系之中首先挑選建筑來討論,這就不僅因為建筑按照它的概念(本質)就理應首先討論,而且也因為就存在或出現的次第來說,建筑也是一門最早的藝術。”[14]作為一種藝術的建筑,具有藝術價值,似乎是很自然的事情。實際上,建筑遺產保護中所指的藝術價值,主要是指遺產本身的品質特性是否呈現一種明顯的、重要的藝術特征,即能夠充分利用一定時期的藝術規律,較為典型反映一定時期的建筑藝術風格,并且在藝術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審美感染力。奧地利學者B·弗拉德列教授認為,建筑遺產的藝術價值包括三個方面:即藝術歷史的價值(最初形態的概念、最初形態的復原等)、藝術質量價值和藝術作品本身的價值(包括古跡自身建筑形態的直接作用與古跡相關的藝術作品的間接作用。)[15]
從寬泛的意義上說,與藝術價值要素相關聯的一個概念,是所謂的美學價值或審美價值(aesthetic value)。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的建筑,往往會通過點、線、色、形等形式元素以及對稱與均衡、比例與尺度、節奏與韻律等結構法則,使人產生美感,并使建筑達到或崇高、或壯美、或莊嚴、或寧靜、或優雅的審美質量,這便是建筑所體現出的美學價值。尤其要強調的是,理解建筑遺產的美學價值不能將建筑遺產從其現實環境中孤立出來,還應考慮其周圍的環境與氛圍,只有兩者和諧時,才能共同呈現出更大的美學價值。艾倫·卡爾松(Allen Carison)說:“對每座建筑、每種城市風景或景觀,我們都必須根據存在于建筑物內部以及該建筑物與其更大環境之間的功能適應關系欣賞,不能做到這一點,便會失去許多審美趣味與價值。”[16]
實際上,建筑遺產的藝術價值在當代已經不再是單純的藝術特征和審美問題。從廣義上看,建筑藝術的功能和社會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屬于建筑藝術價值的范疇。
2.3 科學價值要素
科學價值如同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一樣,是有關建筑遺產保護的、準則和相關文件中普遍強調的重要價值要素。1931的《關于歷史性紀念物修復的雅典》不僅重視提升文物的美學意義,也強調了保護歷史性紀念物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我國的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也一向重視遺產的科學價值。2000年通過的《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第三條明確指出:“文物古跡的價值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所謂科學價值,主要指建筑遺產中所蘊含的科學技術信息。不同時代的建筑遺產一定程度上代表并體現著當時那個時代的技術理念、建造方式、結構技術、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進而反映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成為人們了解與認識建筑科學與技術史的物質見證,對科學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被譽為我國國寶建筑的晉祠圣母殿,不僅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它的建筑構造方法是宋代建筑的典型范例,保存了宋代建筑技術中“柱升起”、“柱側腳”和“減柱法”等建筑技法,對于研究我國宋代建筑技術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依據。
其實,從更廣的視角看,建筑遺產所蘊含的科學技術信息,不過是建筑遺產所攜帶的歷史信息的一部分,對遺產科學價值的理解必須聯系其歷史價值,因而科學價值實質上是歷史價值的一種具體表現。
2.4 文化教育價值要素
文化價值本身是一個極為綜合的概念,我們以上所闡述的三種價值,即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都是文化價值的不同體現。1987年頒布的《的實施守則》中,提出了文化遺產價值的四要點,即原真性、情感價值、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其中“文化價值”包括文獻的、歷史的、考古的、古老和珍稀的、古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的、審美的、建筑藝術的、城市景觀的、地景的和生態學的、科學的等九個方面。[17]
筆者這里所指的“文化教育價值”,區別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價值概念,主要指的是建筑遺產所提供給人們在文化方面的自豪感、社會教化價值、文化象征與文化敘事等方面的價值要素,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價值。建筑遺產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無言的教化者”,尤其是在營造獨特的教育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對于其他建筑類型,文化景觀類建筑遺產所儲存的文化信息量更為豐富,政治的、歷史的、思想的、倫理的、美學的無所不包。而在形形的文化景觀類建筑中,紀念性建筑遺產具有形式與內容的雙重紀念性,并以其深刻的教育內涵和突出的教育功能而自成一體,尤其是為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直觀的物質環境。因此,《關于建筑遺產的歐洲》中說“建筑遺產在教育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并非言過其實。同時,建筑遺產還如同一本“立體的書”,是以空間為對象的特定文化活動,敘事在建筑藝術中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通過象征手段和空間元素的媒介,建筑敘事把諸多文化形象與精神觀念表現在人們面前,從而讓建筑遺產能發揮“載道”和“言志”的文化教育價值。
2.5 經濟價值要素
以上所述的建筑遺產價值,即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文化教育價值,若按照戴維·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等西方學者的觀點,可統稱為遺產的絕對價值或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即它們獨立于任何買賣交換關系,是建筑遺產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的或可以重現的價值要素。[18]將遺產的文化價值要素看成一種內在價值,顯示了文化價值自身固有的重要性,或者更簡單說它自身就是價值,不需要與其他價值的聯系或促進其他價值的生成而顯示其重要性。
現代建筑遺產保護運動的發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拓展,便是對建筑遺產的價值認識從內在價值走向內在價值與外在價值(或者絕對價值與相對價值)相結合的綜合價值觀,即將建筑遺產不僅僅視為一種珍貴的文物,同時還視為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從而將建筑遺產的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economic value)緊密聯系在一起。
關于建筑遺產的經濟價值要素,荷蘭學者瑞基格洛克(E.C.M. Ruijgrok)將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分為三個方面,即居住舒適價值(housing comfort value)、 娛樂休閑價值(recreation value )和遺贈價值( bequest value)。[19]而埃及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亞歷山大圖書館館長伊斯邁爾·薩瓦格丁(Ismail Serageldin)則進行更為細致的界定。他將遺產總的經濟價值劃分為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而在使用價值與非使用價值之間還存在一個選擇價值(Option Value)[20]。薩瓦格丁對文化遺產經濟價值要素的理解頗為寬泛,不僅包括由遺產之使用而直接產生或間接產生的收益,如居住、商業、旅游、休閑、娛樂等直接收益和社區形象、環境質量、美學質量等間接效益,以及未來的直接或間接收益,還涵蓋了存在價值、遺贈價值等非使用價值。其實,嚴格說來,薩瓦格丁所說的使用價值中的間接價值和非使用價值實際上屬于遺產的文化價值,而建筑遺產的經濟價值主要應指其直接的使用價值。
建筑遺產的經濟價值本質上是一種衍生性價值,換句話說,它本身并不是自身所固有的非依賴性價值,只有當遺產存在文化價值時,才能衍生其經濟價值,例如旅游經濟價值。
3 結語:價值要素的共同考慮與區別對待
建筑文化遺產具有多層次的綜合價值,主要分為兩大類別,即文化價值與經濟價值。其中,文化價值具有豐富的涵義,它包括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文化教育價值。厘清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要素,具有重要意義。正如陳志華所說:“為什么要保護文物建筑,就因為它們有多方面的價值,保護文物建筑,當然就是要保護這些方面的綜合價值。文物建筑保護的其他一切原則,都是從這里派生而來。”[21]
需要強調的是,建筑文化遺產的價值并非文化價值要素與經濟價值要素簡單加和。在建筑遺產保護工作中,對各種價值要素要共同考慮,但又要區別對待。所謂共同考慮,即綜合分析建筑遺產保護中的各種價值要素,既不把某些價值要素事先排除在外,也不認為存在強制性的理由來保護某些價值要素。所謂區別對待,指的是在多層次的價值要素中,應確定建筑遺產價值要素的優先序列,給予特定的價值要素以特別的權重。一般而言,遺產的內在價值優先于其外在價值,文化價值優先于經濟價值。因此,當地方政府與遺產經營者追求遺產所帶來的經濟價值與遺產本身的文化價值相沖突時,就應讓位于文化價值的保護與提升。因為,從根本上說,建筑遺產的文化價值不僅是內在價值,而且也具有手段性作用,經濟價值本質上是文化價值的衍生物,文化價值的保存與提升不僅是建筑遺產保護的首要目的,也是保護的重要手段。
總之,通過分析與闡述建筑文化遺產所具有多重價值及其構成要素,有利于闡明其多維本質,更透徹理解建筑遺產保護的重要意義,正如戴維·思羅斯比所說:“如果這種方法(厘清文化價值概念的方法,引者注)至少提供了對文化價值構成要素的更加清楚的認識,那么它就為實際運用文化價值概念帶來了前進的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其相對于經濟價值的重要性可以得到更加有力的支撐。”[22]
參考文獻:
[1] [芬蘭]尤嘎·尤基萊托.建筑保護史[M].郭旃,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1.
[2] Nathaniel Lichfield.Economics in Urban Conserva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66-67.
[3] 劉敏,潘怡輝.城市文化遺產的價值評估[J].城市問題,2011,(8):23.
[4] 陸地.建筑遺產保護史稿(5)[EB/OL].http:/note/164066049/.
[5] [芬蘭]尤嘎·尤基萊托.建筑保護史[M].郭旃,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24-25.
[6] [芬蘭]尤嘎·尤基萊托.建筑保護史[M].郭旃,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175.
[7] [英]約翰·羅斯金.建筑的七盞明燈[M].張璘,譯.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159.
[8]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42.
[9] [奧地利]阿洛伊斯·李格爾.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C]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328-329.
[10] [奧地利]阿洛伊斯·李格爾.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C]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333.
[11] [奧地利]阿洛伊斯·李格爾.對文物的現代崇拜:其特點與起源//[C]陳平.李格爾與藝術科學.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2:328.
[12] [芬蘭]尤嘎·尤基萊托.建筑保護史[M].郭旃,譯.北京:中華書局,2011:290.
[13] 張松.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國際與國內法規選編[G].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35;42.
[14] [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上冊)[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27.
[15] [俄]普魯金.建筑與歷史環境[M].韓林飛,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43.
[16] [加]艾倫·卡爾松.從自然到人文——艾倫·卡爾松環境美學文選[M].薛富興,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39.
[17] 陳志華.文物建筑保護文集[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205.
[18] [澳]戴維·思羅斯比.經濟學與文化[M].王志標,張崢嶸,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22;29.
[19] Ruijgrok E C M . The three economic values of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J].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2006,7(3):206-213.
[20] 轉引自Georges S. Zouain. Cultural Heritage and Economic Theory[EB/OL]. http:///Admin%5CDownload%5CCH.pdf.
關鍵詞:新媒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
1 新媒體語境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價值體現
近些年,互聯網的普及范圍越來越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出現了“互聯網+”的概念。目前新媒體逐漸被運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方面。國務院辦公廳在2005年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有學者指出,非遺作為一種動態的、活態的文化表現形式,相對于物質文化遺產而言,其記錄和捕捉的手段要更為復雜多樣,新媒體可以在虛擬空間中再現真實的歷史地理信息和文化空間意向,以一種直觀的方式將非遺展示給大眾,這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的系統性、真實性和完整性1。
第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方面。陶賦雯指出,目前傳播領域正朝著以新媒體為引領以圖像消費為主導的方向發展,而非遺本身的一些特點使其在新媒體傳播中具備一定的優勢,這可以消解非遺傳承延續的一些尷尬2。楊青山指出,新媒體為非遺的傳播提供了合適的土壤3,并且他指出新媒體與非遺融合的三條路徑:一是通過新媒體對非遺進行介紹宣傳并及時更新;二是利用新媒體建立非遺數據庫便于人們對非遺的了解和查詢,并保護非遺的知識產權;三是利用新媒體技術將非遺中的特定文化元素進行創意制作4。
第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利用方面。有人認為,媒體文化產品是文化競爭的核心陣地,因此與新媒體結合進行文化產品的生產是文化資源的必然選擇5。另外也有人指出,要將可以市場化的非遺通過技術改造推向市場的前臺,使之形成文化品牌,走非遺產業化之路6。
在以上論述過程中,新媒體語境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表述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通過新媒體,對非遺本身的資料進行多角度的挖掘,從圖片影像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對非遺進行保存、保護。運用技術保存非遺,這當中體現了非遺的文化價值,此中文化價值并不是狹義文化價值,而是包括藝術、歷史和審美等在內的文化價值。因為具有文化價值,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才有當下運用保存、保護的必要性,才有研究者對其關注。
其次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價值。非遺本身是動態的,它通常以人作為承載主體表現出來。而非遺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打破了人與非遺之間的緊密關系,因為非遺可以通過新媒體技術而得到更加全面有效的傳播。利用新媒體展示非遺,是對非遺進行建立在現代技術層面上的重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這種展示,可以讓那些對非遺感興趣的人們更系統、全面地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
最后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經濟價值。近幾年來,學術界就非遺產業化問題的討論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堅持不能產業化,而有人認為產業化是對非遺的生產性保護。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從保護和傳播方面融合之后,加速了其產業化。不管是傳統手工技藝中融入機器化生產的元素還是從非遺中汲取某種文化元素進行文化創意生產。在新媒體與非遺融合進行創意生產的過程中,說明非遺具有經濟價值,所以才會有政府、企業以及其他不同群體加入到非遺開發利用的過程中。只是在這個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往往不是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直接關系的群體。
2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
在筆者比較信服的研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發生關系生成的經濟的、社會的和精神的價值7。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的,但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并不具有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與人發生關系之后才具有價值。菅豐指出,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有助于人類幸福的可能性,因而與其他文化相比,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價值的。
第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多樣性價值。菅豐以日本小千谷市東山地區的斗牛習俗為例進行說明。他指出,斗牛是東山地區人們身份認同的重要源泉,在斗牛的過程中,斗牛人背負經濟壓力卻依然要購買牛并斗牛,并且在斗牛習俗中,他們并沒有獲得什么,但他們的行為卻為整個東山地區的經濟帶來巨大的收益。除此之外,養牛稱為東山人民的生活樂趣之一。在東山地區發生地震之后,斗牛習俗并沒有終止,在斗牛習俗復興的過程中,東山人民積極生活的態度被激發出來8。這簡單的斗牛習俗就展示了其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的多樣性。而在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必然也具備這樣的價值。
(三)新媒體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表述帶來的思考
像部分學者已經指出的一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具有多樣性。并且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同時面向所有人,包括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產生直接或間接關系的不同群體。
在新媒體語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主要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而如果談及在此情境中,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的關系,那么更多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主體之間的關系。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文化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更多地存在于廣大農村甚至少數民族地區。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就是農民或少數民族人民,他們往往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對于主流文化體系的表達沒有全面的認知。在經濟資本襲卷全球的過程中,這些握有少量經濟資本或根本就不具備經濟資本的群體就處于社會的邊緣。他們自己的意愿很少能夠得到關注,甚至往往處于失語的狀態。而恰恰是這些較為邊緣的群體承載了對于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前文對于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存、保護、傳播和利用都是由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有間接關系的群體來完成的,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載者卻幾乎沒有參與這個過程。新媒體中的鏡頭語言,文字表現都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種重構,重構者卻是相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而言的他者。盡管新媒體語境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較以往而言,能夠更加完整系統地展現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但卻也將不明就里的人們帶入了一個超現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狀態之中,而失去了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常態了解。這種常態就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它的承載者之間的親密關系,而新媒體似乎切斷了這種關系,只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身展現在人們面前。
非物質文化遺產因為與人發生聯系,為人們帶來幸福而有價值。而新媒體語境中似乎對人的關注,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者的關注仍不夠。期冀在新媒體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的過程中,能將其承載者作為一部分進行關注,并由承載者來推動融合。
參考文獻
[1]常凌.新媒體語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與傳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39-42.
[2]陶賦雯.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傳播研究.《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8):70-76.
[3]楊青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新媒體傳播價值分析.《傳媒》,2014(6)上:78-80.
[4]同上.
[5]劉建華.論數字技術在民族文化傳播中的一體化功能.《內蒙古社會科學》,2011,32(6):145-150.
[6]黃永林.數字化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文化遺產》,2015(1):1-10.
[7]菅豐著,陳志勤譯.何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文化遺產》,2009(2):106-110.
[8]同上.
論文摘要:三河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建筑風格獨特、規劃肌理明晰的皖中水鄉古鎮,歷朝歷代皆為軍事重鎮、交通樞鈕鎮、文化名鎮、商貿集鎮。對其歷史文化遺產價值客觀評定,充分挖掘資源,進而對其量身定制合理的保護發展方案,意義重大。
三河古鎮,地處皖中名城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處,鎮區面積4.71KM2,轄區面積65 .5KM2。境內豐樂河和杭埠河兩大水系環繞鎮區交匯后,東流巧公里人我國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據《左傳》記載,古鎮史稱“鵲諸”,有可考歷史2500多年。現名“三河”因豐樂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貫其間而得。豐富的水網資源,獨特的地理環境、厚重的歷史文化,造就了三河“小橋、流水、人家”的市井風貌。鎮區內渠塘縱橫交錯,商貿沿河成街,建筑臨水而建,廊橋躍水相連,是典型的“皖中水鄉古鎮”。悠久的歷史,長期的文化積淀,給三河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尤以古城墻、古河、古橋、古街、古茶樓、古名居、古廟臺、古戰場等“八古”景觀而著稱于世。是皖中地區反映晚清時期歷史風貌、兼收古徽派建筑特色、囊括古建筑類型較完整的水鄉古鎮,其綜合歷史文化價值,當可和馳名中外的蘇州古鎮周莊相媲美。
一、三河古鎮的歷史價值與風貌特色
1、歷史價值。歲月茬蕙,朝代更迭。“三河”雖幾易其名,但古鎮在各朝代都顯示出它的獨特魅力。顯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歷史上兵家必爭之軍事重鎮。公元前537年,吳楚之爭在此演繹了“鵲岸之戰”。1858年,將領陳玉成、李秀成在此大敗湘軍,創下了載人史冊的“三河大捷”。至今遺存的古戰場、古城墻、英王府似乎仍在訴說著那些硝煙散后的功過成敗。“雞鳴三縣”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皖中商貿集鎮的理想之地。透過現保存完好的古商業街、鋪宅,仍可遙想昔日的繁華。水陸兼備的交通要道,使其歷朝歷代皆為江淮區域交通樞紐重鎮,現存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家族的糧倉、四川總督劉炳璋的三河房產可說明一二。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孕育出眾多的名人志士,使其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古鎮。窄窄的“一人巷“、幽靜的故居,依稀可見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少年時學習、生活的情景。
三河古鎮現存古建筑群以清末明初時期為主。完好的古街道有西街、南街、東街,街區肌理完整,建筑風貌依舊,保存2000多米長的青石板路轍印深深。目前,已經批準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就有:三河大捷遺址—包括的城墻、英王府(即軍大本營),全省最長的古街巷—包括劉同興隆莊(清代),青陽分公司告示牌(清代),一人巷住宅群(含楊振寧故居,清代),鄭善甫故居—鶴廬(民國時期),三縣橋(清代)等。
2、規劃肌理。三河古鎮的規劃以“水”為靈魂,水陸交織的街區充分利用了河、港、塘、溪、路的自然條件,巧妙地將城鎮、建筑、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街區的基本格局是沿河成街,因水得鎮,臨水建房;以碼頭為端點、河道為邊沿,隨著歲月的流逝,輻射狀衍生成數條古商業街。
三河的規劃以“街巷”為骨架,支連眾多窄巷,竄起成片民宅,縱橫交錯,分布均勻。街巷宅院相對規整,有中心軸、方向感、邊緣界定。只是有些宅門因風水關系稍有凹凸轉折。造型各異的石橋與街道的交匯節點,往往是茶樓、戲臺、鋪地等公共場所,空間轉接自然,迭起。古商業街道空間尺度適宜,漁儷延伸,店鋪、民宅、酒肆隨形就勢分呈兩側,各商號標新立異的招牌點綴得古街熱鬧繁華、多姿多彩。又因是水災多發區,三河作為古時軍事重鎮,防御性也是其規劃特征之一。深而寬的河道,既有供給貨物的功能,又有防御的功能。在窄形市鎮的兩端修筑防御工事—城墻、炮臺,使整個市鎮宜攻宜守。
從三河鎮現存古跡來看,有著樸素的規劃意識,商貿、防御、文化特征突出。而建筑、河道、橋梁及市井百態則構成了“小橋、流水、人家”的小鎮景象。
3、建筑風貌。歷史上的三河地處江淮之間,水運發達,商賈云集,南北文化在此沖撞、交融,形成“皖中”文化,故其建筑風格南北兼容,別有特色。大王廟、城陛廟、萬年臺、英王府等公共建筑宏偉、莊重、色彩鮮艷,更具北方建筑風格和官式建筑特征。而民宅、商鋪小巧、簡樸、色彩素雅,更似皖南的建筑風格。
古街兩側的鋪宅始建于清初,成型于清末民初。商住特征明顯,多為一、二層磚木結構。平面呈塊狀,二或三進庭院。從街至河道依次為鋪面、作坊、宅、儲藏(如有二層,則一樓宅為廚房、餐廳,二樓為住宿),底層空間通透,如劉同興隆莊。鋪面、作坊因所售商品及生產工藝不同,柜臺或當街設置或在室內兩側設置,沿街一色紅色板門。因商貿繁榮,建筑也較早地吸收了泊來文化;二層以走馬專心廊為平面交通;沿街立面各家鋪宅間以簡化了的馬頭墻分隔:門樓、窗眉、扶手等細部造型樸素,突出實用性;墻面以清水磚為主,灰墻灰瓦,紅色門板、彩色招牌點綴其問。有韻律,有變化,形成一幅清末皖中古鎮的繁華街景。
4、非物質文化遺產。三河歷來以其古老、秀麗、繁華而聞名遐邇。人文環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三河的飲食融南北之長有獨特風味,品種豐富,創造出享譽四方的三河土菜品牌。目前開發有土菜系列、茶干、米餃、米酒等;三河民間文化繁榮,主要有鬧花船、車上轎、河蚌舞、花旦、蘭花等傳統節目,體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起源并流傳皖中地區的廬劇,是全國知名的地方戲劇種,創始于200年前,唱腔兼收民間小調、越劇等曲調,豐富、圓潤,深得民眾喜愛;三河鎮的傳統手工業發達,其匠人制作的羽毛扇、木桿秤等手工藝品制作考究,產品遠銷海內外。
三河鎮現存古建筑核心區面積達8.74公頃,總建筑面積約為25460M2。區內街巷格局完整,傳統功能健全,韻味和肌理依然清晰。以現存較完整的西街、南街、東街為骨架,前店中坊后居的古建筑為街景,以原有建筑功能和特色傳統商品為依托,再現了古時三河的繁華與生活原貌。
二、三河古鎮保護與開發的幾點建議
1、成立保護機構。成立以鎮長為總負責人、文物、古建專家組成的保護領導小組,以城建、規劃、文物、文化、工商、財政等相關部門人員組成執行機構,以群眾推選代表組成文保協會實行監督核心保護區的管理、城建、古建保護與修復、資金投人的情況,定期核實文保規劃的落實情況,發現問題,及時協商解決,并定期向鎮民公布,形成良好的保護與發展機制。
2、摸清古鎮資源,建立基礎檔案。應在全鎮范圍內,深人調查,登記建檔,內容包括:名稱、位置、面積、年代、材料、歷次修復情況、產權歸屬、價值特色、保護責任者等,實行掛牌保護,同時對建筑遺址的保護修復建設情況在公示欄中公示。
3、修編總體規劃與保護規劃。應高度重視對轄區內古建筑、古文化遺址的保護工作。聘請規劃專家修編《總體規劃》和《歷史街區保護規劃》。站在保護祖國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的高度,從保護獨具特色的皖中水鄉風貌占鎮景觀出發,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對三河鎮歷史街區的保護原則、目標、內容進行詳細規劃。
關鍵詞:工業遺產 價值 博物館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03-134-02
工業遺產包括具有歷史、技術、社會、建筑或科學價值的工業文化遺跡,包括建筑和機械,廠房,生產作坊和工廠礦場以及加工提煉遺址,倉庫貨棧,生產、轉換和使用的場所,交通運輸及其基礎設施以及用于居住、宗教或教育等和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工業遺產是人類文化遺產的一個方面,近年來工業遺產業已成為旅游業關注的對象之一。工業遺產有多方面的價值體現,這些價值經過開發才體現出來。工業遺產首先需要保護,其次才能考慮開發以實現其各種價值。現實中,在保護和開發之間經常存在著矛盾。本文僅就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的開發進行討論。
1 工業遺產的價值
工業遺產具有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學研究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 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在當代社會發展中更加受到重視。
1.1 文化價值的表現
工業遺產也可以稱為工業文化遺產,蘊涵著工業文明或工業文化的重要信息,是人類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業社會的歷史文物,它本身具有文物價值。這種文物也體現出審美價值。人們已經認識到,保護工業遺產就是保持人類文化的脈絡,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很多工業時代的生產設備與農業社會有很大的不同,往往表現出結構復雜,制作精良,特別是還表現出相應的科學原理和技術原理,其本身也具有很強藝術設計品味。工業時代的生產遺址則規模宏大,包含著復雜的社會關系,與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關聯密切。因此,工業遺產見證了工業活動對當時的社會和今天所產生的深刻影響。忽視這一寶貴遺產,就割斷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脈絡,就失去了城市一部分最重要的記憶。而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使其豐厚的文化內涵不斷得到發掘,將使歷史畫卷更加充實。同時,這些深刻變革的物質證據對人們認識工業活動的產生和發展,研究某類工業活動的起步和過程具有普遍的價值,也對預見人類的未來有深刻的意義。
1.2 經濟價值的表現
拋棄工業遺產的內涵,從實物價值上講只是微不足道的殘值。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表現為工業遺產可以為人們帶來經濟收益。許多老廠房倉庫等工業遺產可以用于展示或兼作他用,大型連片的生產遺址可以進行保護性開發,開辟成獨具特色的文化休閑場所、商務貿易場所。工業遺產的價值不僅限于此,因為工業遺產具有的文化價值,所以其經濟價值是不能通過仿造來實現。因為工業遺產具有稀缺性,所以其價值會隨時間而增值。
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主要來自于它具有的審美價值。工業景觀可以形成無法替代的城市特色。認定、保存有多重價值和個性特點的工業遺產,可以為現代城市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有個性的城市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現象。對于因為產業結構調整而衰退的城市或地區,工業遺產所具有的經濟價值能夠在城市衰退地區的經濟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保持地區活力的延續性,給社區居民提供長期穩定的就業機會。這種經濟價值是普通地產不能替代的。
2 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很多城市建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隨著城市化步伐的逐步加快,對工業遺產在拆除與保護、遺棄與利用之間存在著激烈的矛盾。盡管近年來一部分工業遺產開始被列入保護之列,但是受法律保護的工業遺產項目僅占應納入保護內容中的很小一部分。
中國的工業遺產保護缺乏多樣化的經營運作模式。將工業遺產開發成旅游區創意園區是一種常見的形式,如果這種形式過多,就難以獲得合適的收益,最終還是不能使遺產得到保護。在近年來房地產開發的利益誘惑下,工業遺產保護性開發的機會成本大增,這也成為工業遺產保護的突出矛盾。
文物的保護一直是個世界性的難題,工業遺產的保護也同樣面臨著困境。由于工業遺產有體量大、分布廣、構建復雜等特點,對這些遺產的保護有技術上的困難。顯然,不可能將所有的工業遺產保留并加以保護。我們需要研究什么是值得保留和保護的,應該以什么方式和形式保留。因此,在社會變革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如何對待工業遺產已經成為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重要課題。
3 成為文化產業鏈中重要文化資源的工業遺產
解決工業遺產保護性開發的重要途徑是使工業遺產成為文化產業鏈中的重要資源。
文化產業是提供精神消費產品和服務的產業。這些精神消費產品和服務可滿足人們通過感官獲得體驗、愉悅、理解、回憶和共鳴等精神收獲。通常文化產業的消費群體需要一定的文化水平,提供的產品需要有悠久的歷史傳承,產品能提供大量的反思機會。任何一種產業都需要資源,那么文化產業的資源之一就是悠久的歷史傳承,而工業遺產就是具備這種特點的資源。從工業遺產保護的角度來講,單純的將這些遺存實物納入博物館的收藏既不現實,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需要將工業遺產放在文化產業鏈中進行保護性開發,即在保護好工業遺產不受到破壞的前提下將其開發成文化資源。
一個產業鏈中包含企業、企業間的供需和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供需、價值的交換和空間分布等方面。這幾個方面使企業形成群體結構。產業鏈中大量存在著上下游關系和相互價值的交換,上游環節向下游環節輸送產品或服務,下游環節向上游環節反饋信息。工業遺產可以認為是產業鏈的上游資源之一。
工業遺產的特點之一是有寬闊的廠房庫房等建筑,實際上,投入到文化產業中的工業遺產主要是這種資源。這些資源已經在文化產業鏈中形成幾種成功的利用模式:
(1)LOFT模式。LOFT在牛津詞典上的解釋是“在屋頂之下、存放東西的閣樓”。現在所謂LOFT所指稱的是那些“由舊工廠或舊倉庫改造而成的,少有內墻隔斷的高挑開敞空間”。LOFT的內涵是高大而敞開的空間,具有流動性、開發性、透明性、藝術性等特征。LOFT的這個含義發端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紐約SOHO區,由藝術家們自發形成的一種形式。SOHO區原本是紐約的一個工業區, 二戰后制造業衰敗,紐約的藝術家們將廢棄的工業廠房改造成生活空間和藝術工作室(即LOFT), LOFT成為集居住、創作、展覽為一體的新型時尚綜合體。LOFT充分發揮了工業遺產沉淀的文化價值,并實現了經濟價值。
(2)工業遺產博物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西方發達國家在近現代工業遺產保護運動中,催生了近現代工業遺址性博物館,被視為一種工業遺產的保護模式而得到推廣,并呈現較快的發展態勢。主要有工業遺址遺物或工業歷史博物館。這種模式一般是在工業原址上進行文化創意開發,重在保護工業實物,體現博物館的史料價值、體驗價值和科教功能。
(3)創意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區是產業集聚的載體,主要由文化創意設計企業、網絡信息技術企業等機構組成,形成產業集群,構成立體的多重交織的產業鏈環。創意產業園模式主要利用廠房建筑、工業空間布局。
(4)工業旅游。工業旅游是指對現代工業場所的參觀,包括參觀產品的生產和制造過程。比較完整的工業遺址,其生產設備、生產過程都可以成為旅游者參觀的對象,這種旅游資源可以使人們回想當年的工業繁榮景象。以工業遺址為資源的工業旅游項目同時也可以帶動相關的文化產業。
(5)公共文化空間。利用工業遺產建立公共文化空間,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保護了工業遺產,另一方面增也將工業遺產的人文內涵傳遞給市民。工業遺址可以建設成博物館、圖書館、公園等公共文化空間,為市民提供休閑游憩活動場所。充分開發工業遺產的美學價值和藝術功能。
現實中,因為工業遺址有比較開闊的空間可以作為經營場所,并且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所以人們主要關注工業遺址的開發。工業遺址是不可移動和復制的文化資源。其它可以移動的物態工業遺產可以收藏到博物館中保護,這些遺產也是文化資源。實現這類工業遺產可以通過創新進行重構,例如,開發系列衍生品、開發數字博物館等,這類資源的開發模式有待于在實踐中探索。在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工作中,非物質工業遺產沒有受到重視。我國非物質工業遺產的保護主要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中得到體現。多種旅游開發模式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提供了路徑。
4 博物館在工業遺產的價值開發中的作用
在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過程中,政府和文博管理部門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在組織管理和技術方面,博物館應該起到保護、研究、提煉、聚集和引導開發的作用。在工業遺產保護存在的多重問題中,影響最大的是房地產開發的巨大利益增大了工業遺產保護的機會成本。工業遺產常用開發模式需要繼續發展。博物館應該在工業遺產開發價值方面多做工作,結合城市建設規劃,使工業遺產產生更大的價值,探索新的開發模式,這樣才能走出遺產保護的困境。
(1)工業遺產資源調查。博物館應參與調查挖掘工業遺產資源,核查工業遺產資源的總量,列出資源明細,提高遺產保護的規模和管理的水平。
(2)資源保護。工業遺產保護需要研究、管理、修護。作出保護計劃,對于有待于開發的工業遺產提出保護性開發要求。
(3)研究、整合與創造性開發。由于工業遺產蘊涵著了復雜的文化和歷史,必須經過發掘整理才能是實體資源與文化現象結合起來。博物館可以通過自身的文化引導作用拉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博物館本身是一個文化的綜合體,將博物館的這個特征與其他領域結合起來,將會創造無窮的財富。博物館需要拓展通過自身的文化功能增加城市的凝聚力,促進經濟的發展。
總而言之,博物館應該通過開發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并結合文化產業鏈來實現經濟價值。
5 結論
通過對城市中的工業遺產重新進行梳理、歸類,在合理利用中為城市挖掘出豐富的歷史積淀,推陳出新,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保留工業遺產的物質形態,傳承工業遺產蘊含的文化精神,既能為后世留下曾經輝煌的工業文明的歷史形象,也能為城市經濟未來發展帶來許多思考和啟迪。工業遺產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源泉。充分認識到工業遺產的這一重要價值,將其作為一種文化資源,探索與滿足社會文化需求相結合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模式是必由之路。通過創造性的挖掘,實現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是保護性開發的基本原則。
參考文獻:
[1] 姜振寰.工業遺產的價值與研究方法論[J].工程研究-跨學科視野中的工程,2009(4).
[2] 呂建昌.近現代工業遺產博物館的特點與內涵[J].東南文化,2012(1).
(一)蜀錦的傳統文化特征
四川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省份,農業和手工業都較為突出,四川的氣候、地理條件造就了桑樹的繁茂,因而盛產絲并經過加工成為絲織物,通過南方絲綢之路和水上絲綢之路將綢緞傳到世界各地。同時作為四大名錦之首的蜀錦,以其材料稀有、生產繁瑣成為帝王與達官貴人才能擁有的奢侈品。蜀錦的做工精細,每一針見功底,每一線出效果,講究完整性和協調性,[1]很多構造編制以經向彩條為基礎,圖案精細繁華,織紋細膩優雅,配色大氣完美,具有鮮明圖案風格特征,并以獨特織造出多彩織錦藝術。“芙蓉城三月雨紛紛,四月繡花針;羽毛扇遙指千軍陣,錦緞裁幾寸;紅酥手青絲萬千根,姻緣多一分。”這首歌詞中表達了蜀錦文化的精粹。如今,四川仍保留有比較完好的傳統蜀錦工藝,創新蜀錦的企業以成都蜀江錦院和蜀錦織繡博物館為代表。
(二)蜀錦的傳統審美價值
從戰國到明、清,蜀錦的色彩及紋樣隨著不同時期人們審美的變化而變化,這些精美紋樣的寓意和圖案組合方式,代表了那個時期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這種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紋樣對現代審美觀念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戰國、秦漢時期的蜀錦主要以幾何回紋為主,簡單的圖案組合方式及循環往復的線條變化富有節奏和韻律。漢代蜀錦的織造技法和用色更為豐富,為了迎合當時道家的神仙學說,蜀錦藝術中出現了大量表現鳥獸神仙、山間云氣和藤蘿植蔓的圖案,同時蜀錦的用色以白、黑、青、紅、黃五種,這也是契合了陰陽五行學說中的元素和方位。到了隋唐時期,隨著蜀文化與中原文化、外來文化的融合與交流,蜀錦的圖案中出現了大量西域動物,各類動物、胡人和胡商、西方神祗、異族文字等都成為蜀錦新的題材。其圖案構圖以大窠的聯珠為主體,呈現四方連續、兩方連續、多邊龜甲骨架型等多種架構。到了唐代,蜀錦工藝達到了進一步的提升,工匠們把栩栩如生的花鳥蜂蝶紋樣融入蜀錦之中。唐代佛教盛行,蓮花象征佛教清凈自在的出世人格,在當時也成為蜀錦的主要題材。十樣團花、聯珠團花花團錦簇,在藤蘿附蔓中顯現出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宋代由于受到當時花鳥繪畫的影響,在鳥語花香中蜀錦將色彩豐富、秀美雅致的花樣展示給世人。明清時期,除了有松竹梅“歲寒三友”,梅蘭竹菊“四君子”外,此時的蜀錦在宋元時期蜀錦“錦地開光”的基礎上,開始注意錦地和錦上兩個層次的紋樣變化,又被稱為“錦上添花”。錦地有回紋、萬字、龜背等,錦上更飾有纏枝花卉、卷草蝴蝶等豐富的圖案,別有一番審美情趣。
二、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現狀
文化創意產品是服務于消費者的產品,應該注重所體現的文化特征和藝術表現,這是購買者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后的更高品位;在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上應該注意對傳統工藝的傳承,同時結合時代的需求,樹立蜀錦品牌,使之成為當地的一種象征。有人比喻文化創意產品是一種文化的名片,這張名片華麗典雅,有收藏與鑒賞價值。它不是單純的產品,它濃縮著文化特征,沉淀著對歷史的記憶。現有蜀錦文化創意產品存在著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品種單一。由于歷史的輝煌和工藝的嫻熟,既是優勢也是劣勢,許多從事蜀錦文化產品開發的企業和公司,固守以前的傳統模式,在產品線上不愿意開發,一味重復以前的產品線,還是以字畫、書法、熊貓等元素制作出的框畫、屏風等產品。第二,缺乏特色。文化創意產品是沖動型的消費,就像快餐,購買者一方面是想開眼界、長見識,了解文化和工藝,另一方面通過購買文化創意產品達到紀念的心理需要;不只是看傳統符號元素的表現,也希望符合時代的審美價值。第三,缺乏實用性。如今的消費者不再是購買一個裝飾品或陳列品回去,還需要一定的實用性,將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結合,即買即用的文創品比較能滿足消費者需求。
三、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創新價值
(一)突出蜀錦的文化特色創新
蜀錦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更是文化創意產品的靈魂。只有立足蜀錦文化特色設計研發的產品,通過豐富的文化內涵來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品位,才會擁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發展空間。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下,各地的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都是宣揚一種所謂的國際化,但是作為我們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我們的任務是要將我們豐富的物質、精神財富保存并發揚光大,因此,當前的蜀錦文化紀念品設計必須要做到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統一,提升文創品的感情訴求,運用蜀錦藝術特征,體現四川人民歷史文明鮮明而永恒的魅力,如傳統的蜀錦在川劇服裝當中的應用非常具有代表性。在當下世界文化傳播和潮流不斷涌現的設計思潮下,我們要在大潮中不被遺忘和淘汰,只有將民族的東西完善和再利用,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獨樹一幟,在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滿足文化創意品的功能創新
文化創意產品是承載了特定意義和功能的產品,其設計應凸顯它的文化紀念性,同時應具備一定的功能實用性,從使用者的實際需要出發,將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貫穿于設計之中。我們的產品所設計的功能都是以滿足人需要的特性為出發點,這也應該成為蜀錦文化創意產品設計的核心概念。目前從蜀錦文創品的設計應用來看,產品線的持續性和連續性不完整,缺乏實際實用功能的融入,不能適應時代的需求,存在設計上的呆板枯燥和滯后性。因此,我們應該在文化創意產品設計上具有實際的用途,充分去體現產品設計中的以人為本和功能性的特點。同時產品創新的核心是重組資源、重組知識結構、重組文化知識結構及手工產業鏈,整合現代產品與傳統的融合,更有利于我們自身的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現代文化創新的結合,將傳統文化中的織造方法與現代的生活方式和需求相結合,才能產生真正的創新。
(三)蜀錦傳統紋樣的創新
圖案作為蜀錦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經過發展,地域特征在蜀錦紋樣設計和構圖中有三個主要紋樣元素被廣泛運用。一是錦鯉芙蓉,因為有著濃郁的成都特色,又作為這個城市的市花,往往在蜀錦圖案中配合錦鯉的形象組合來寓意年年有余、富貴榮華;二是大熊貓,它是四川特有國寶,是大自然留給人類寶貴的遺產,以大熊貓為主題元素構圖的產品受到了廣泛喜愛;三是牡丹,以其富貴吉祥之意,運用在很多慶典和重要場合。這三大圖案元素有著不同的組合和造型搭配,讓蜀錦的產品有著較多的形式。傳統的蜀錦產品主要應用在戲劇服裝、床上用品上。如我們四川人喜聞樂見的川劇服飾,蜀錦紋樣的豐富變化使得不同的戲劇角色展現出絢麗的光彩,而最早的劇裝廠也是蜀錦廠的一個部門。蜀錦床上用品是那個時代奢侈品的代表,那時每個四川人的家庭都以擁有蜀錦被套而自豪。但是,隨著時間推移和主力消費者年齡的變化,很多年輕人對這些紋樣并不喜愛,他們希望能夠展現年輕一代的特點和性格,我們可以嘗試設計出一些反映時代生活特性的圖案,創造出具有現代感的形式,肯定會更加受到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喜愛,從而擴大消費群體。比如,那些傳統題材的紋樣,我們可以結合一些現代電腦技術和幾何構圖方法將其擴展變化,形成一種既保留元素樣式又豐富多彩的圖形創意。例如有設計師對傳統藏族符號的現代演繹,通過這樣設計以后,新創作的圖形兼具了傳統圖案的精髓,同時將現代設計的理念和設計方法運用到了新的視覺表現上,豐富了圖案表現力,在后期蜀錦紋樣的織造和再運用上提供較多的變化和選擇。
(四)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價值
傳統手工藝是一種重要的非物質文化資源,作為蜀錦手工藝傳承需要統一的規劃和合理的布局,用持續發展的眼光進行開發設計,要結合市場規律和發展的需求,從根本上解決蜀錦手工藝與文化創意產品二者更好的結合,讓消費市場不斷的擴大,并使消費者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了解和傳播蜀錦文化,提升蜀錦的知名度,對樹立蜀錦品牌形象有著積極作用。對于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開發,我們要從戰略目標、市場定位兩個主要方面進行具體分析,充分挖掘其市場價值。首先,作為戰略目標,應該提高蜀錦文化產品的種類覆蓋面,挖掘多層次的需求,不但要在國內市場上得到認可,更應當將文化創意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因此,我們在設計、開發環節一定要做好蜀錦文化創意產品的短期與長期規劃;其次作為市場定位,我們將蜀錦及其文創品定位在宣傳、展示四川傳統文化的精髓上,以生活化的文化創意產品作為文化交流的工具,從而使文化紀念品具有更強大的生命力。
四、蜀錦文化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的意義
(一)蜀錦在新時代下的文化意義
蜀錦是著名的傳統工藝品,也是我國重要的文化遺產,它與宋錦、云錦、壯錦并稱為我國四大名錦,其中蜀錦又為四大名錦之首,在國際上取得無數的金獎與榮譽。戰國時期,四川蜀錦已成為重要的貿易品,打開了一條從成都出發,經云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到中亞的國際文化交流通道,即著名的南方絲綢之路。作為傳統文化的代表,蜀錦在新時代下,如何才能繼續傳承與發展下去,將獨特的地域文化傳播出去,豐富多彩的蜀錦文化元素是文化創意品發展的基礎,四川獨具風格的蜀錦文化資源成為我們在進行文化輸出和轉化產業所具有的資源支撐與文化的保障。[8]蜀錦文化的傳播充分表達一個地區文化的影響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是一種文化軟實力的表現。世界各國都在挖掘自身的文化資源,并不斷通過服裝、影視、產品設計等不同途徑尋求將自身的文化進行推廣,以到達增強核心競爭力。
(二)蜀錦對現代設計的意義
關鍵詞:南京云錦 網絡時代 市場化
在2009年,云錦制造技藝成功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南京云錦歷來被看作是尊貴吉祥的象征,在元、明、清被用作皇室御用龍袍和冕服的制作,被人們稱為“中華瑰寶”。如今,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消費觀念和審美意識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何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定位云錦的發展方向與方式,在營銷運作中找到需求點并加以滿足,這對云錦的市場化運營有著巨大的挑戰。
一、南京云錦市場化運營的現狀
1.市場銷售的云錦魚龍混雜
純手工制作的傳統云錦工藝繁雜,技藝要求很高,且相當費時,被公認為中華一絕。而如今真正懂得云錦手工制作技藝的人已不足百人。為此,手工編織云錦的產量是很有限的。如今一些廠家為滿足市場需求,簡化了云錦的制作工藝,使用機器替代原來的手工編織,從而提高了產量。但機織云錦瑕疵太多,沒有手工編織出來的完美,也失去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當然,從市場運作看,機織云錦作為云錦中的一個品種是無可厚非的。但由于在市場銷售中,機織云錦并沒有明確的種類劃分標識,使消費者對云錦的機織品與手工編織品難以鑒別。為此,一些商家把機織云錦替代傳統工藝編織的云錦加以混淆銷售,以次充好,甚至以假云錦充斥著市場,造成了云錦市場銷售的混亂局面,從而損毀了云錦名品的聲譽。
2.消費者對云錦知之甚少
南京云錦雖已進入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目前在我國的消費群體中,真正了解云錦的人卻不多。從據調查數據來看:
只有25%的人表示了解云錦,而高達75%的人表示對南京云錦不了解。可見南京云錦在市場上的知名度不高,這與“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名頭相去甚遠。
3.云錦的市場占有率低
與其他面料在市場上所占的比例相比,南京云錦絲毫沒有優勢。且據官方統計,2000―2014年度期間,云錦的銷量同比下降了三成,生意非常冷清。
總之,云錦的市場化運營現狀很不樂觀。
二、南京云錦市場化運營問題的成因
從調查分析看,我們認為形成南京云錦市場化運營問題的主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營銷理念較狹隘,市場定位較單一
在對云錦的消費市場的調查中我們了解到,人們對云錦品種的形式的愛好偏向,呈現出多元化的需求。當問到:您更喜歡云錦以哪種形式存在?有37.6%的人選擇了民族文化服飾,23.7%的人選擇收藏品,21.5%的人喜歡旅游紀念品,16.1%的人更傾向于禮品,還有1.1%的人選了其他。
可見人們對于云錦作為高端消費品的認同感是比較強的,這與云錦從古至今一直以“皇室御用品”的定位是分不開的。在走訪中,據云錦銷售人員介紹,當前他們的云錦銷售對象主要集中定位在有地位、有身份、有年紀的女性消費者。我們認為,這樣的定位和營銷觀念過于狹隘和單一。因為,當今社會高收入人群逐步年輕化,云錦消費的市場是多元的,尤其是我們調查中看到還有21.5%的人喜歡云錦是一種旅游紀念品。因此,如果云錦的營銷理念不以市場為導向,定位過于單一,必將導致人為制造失衡的供求關系。這正是云錦一直打不開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
2.銷售渠道不通暢
我們了解云錦在銷售上采用線上線下的模式,即線上網絡銷售模式,線下實體店模式。但是,除了一些個人的云錦網店,像云錦研究所這樣的官方網店并未搭建在阿里巴巴、京東等流行的網絡平臺上,而只是在自己官網上附帶銷售云錦產品。相關人員認為,研究所的工作重點是在云錦的研究和復制上,云錦的銷售只是其附帶的一個分支。因此,研究所沒有重視云錦在官網上的銷售。我們曾打開其官網,試圖進行網購,但卻令人失望。不僅打開的網頁有雜亂感,而且操作程序繁雜效率低下。我們有六人在其官網上進行了購物測試,當進入商品頁面后,卻找不到在其他網購中所熟悉的購買鍵,取而代之的是一張詢價單,當測試者按照自己的真實信息填寫后,卻久久等不到任何有關購買云錦的回饋,結果令人沮喪。做測試的六人一致認為,相比于如今流行的網購流程(如阿里巴巴、京東、微店等),云錦官網購物的流程太過復雜,服務太不盡人意,非常不利于消費者的購買活動,甚至讓一些在研究所官網購買云錦的消費者會產生煩躁的情緒。
由于云錦市場運營不被重視,云錦研究所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和復制上,就連研究所實體店的銷售人員也是研究人員兼職工作的,因此,在當今社會已進入數字化智能營銷的發展進程中,云錦銷售顯然是落伍了。
3.云錦產品創新不夠
一方面是云錦的圖案缺乏創新。云錦主要以龍鳳呈祥,華貴牡丹為主,這是傳統的圖案,也符合多數人的審美觀,(如圖所2所示)但是從調查數據看,還有31%的人群卻不喜歡這些傳統的圖案。云錦的營銷應該對消費者有細分,應該滿足不同需求的消費群體。創作一些具有現代元素的圖案供消費者選擇。
您對如今云錦主要以龍鳳、牡丹為圖案滿意嗎?
另一方面,云錦品種開發不夠。我們走訪了幾個云錦的實體店,發現云錦的品種很少。據銷售人員介紹,云錦現在主要開拓的是服飾市場,而其他的品種如圍巾、錢包等只是云錦產品的小零頭。但就服飾的產品看,也并不完美,主要是云錦的質地給織造服飾帶來了很大的困境。云錦織造中要使用大量的金銀線,要是整件衣服都用云錦來制作,不僅沒有舒適感,成本還高,但要是采用點綴的方法,把云錦鑲在其他布料上,就會顯得極其的不協調,缺乏美感。如何把傳統工藝與現代服飾結合是個難點。而在其他小品種產品的開發上又缺乏創意,使之品種單一,難以讓消費者形成購買興趣。
三、南京云錦市場化運作的對策
1.準確定位市場,挖掘潛在消費者
云錦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多姿,集歷代絲織工藝之大成,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2014年著名影星范冰冰穿著云錦“龍袍”出席了戛納電影節,讓云錦走出國門,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這件純手工的巨作共歷經一年半完成,在當時掀起了一股“民族風”和“云錦”熱,此件手工云錦更是被英國阿爾伯特博物館永久收藏,這是云錦定位奢侈品市場的成功事例。同時也預示著云錦作為奢侈品的巨大市場潛力。云錦從古時皇室貴族的御用品,到如今本土奢侈品,受到人們的喜愛。在調查中有85%的人表示喜歡手工云錦作為收藏品或者禮品購買,這也表明消費者肯定云錦為奢侈品的定位。因此,云錦要堅定不移地走奢侈品路線。國外的奢侈品消費者年齡基本集中在30到40歲,而如今的中國人,奢侈品消費者從20到50都有。而且從20到30歲年齡的人正在成為中國奢侈品消費主力。PRADA的CEO曾經這樣說過PRADA的子品牌MiuMiu:“讓20歲的消費者買MiuMiu,那么他在40歲的時候就會買PRADA。云錦的奢侈品消費應該也有這樣一個路徑。
在當今多元化的消費模式下,云錦也需要開發出一些大眾化的商品來滿足消費者多元化的需求。據南京統計局數據顯示,南京2013年接待國內游客8674萬人次,同比增長9.1%,入境旅游者為51.9萬人次,同比增長6.9%。2013年南京旅游總收入為1360.67億元。同比增長6.9%。而云錦作為南京一種文化名片,一直受到來寧旅游者的喜愛。據云錦研究所工作人員介紹,到目前為止,云錦全年銷售額中,旅游者所購買的產品占了絕大部分,所以必須利用南京旅游業良好的發展勢頭促進云錦加快發展。但是把旅游紀念品全部都以奢侈品來銷售,顯然不切實際,所以云錦產品也需要根據消費者的分類,在定位奢侈品市場并樹立其尊貴地位的同時,開發一些中端產品來滿足各類消費者的需要,如從云錦時裝到云錦錢包、云錦筆記本、云錦名片盒等云錦禮品、實用品的開發與營銷。
2.運用電子商務擴大營銷
據艾瑞咨詢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電子商務市場交易規模12.3萬億元,增長21.3%,其中網絡購物增長48.7%。充分體現電子商務的巨大潛能。B2C直銷模式的不斷發展,如凡客誠品、報喜鳥等服裝品牌都在網絡營銷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錦也是主打服裝,可以借鑒一下他人的經驗,不僅可以利用有效的宣傳、促銷手段,通過代言人、時尚人士的在線廣告宣傳和穿衣指引等手段,提升云錦品牌的知名度,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從而更好的開拓市場,擴大云錦產品的影響力。同時應該與時俱進地開發出一套符合云錦產品的網絡營銷模式,建立起數字化智能營銷目標,形成從消費者洞察,到內容創意,到全渠道應用,致力于通過一站式的數字整合營銷服務,實現商業價值最大化。同時為客戶在數字時代的品牌和產品溝通需求中提供服務,不斷吸引消費者,擴大云錦的市場占有率。
3.規范云錦的生產,加強合作交流
云錦作為奢侈品,其價格昂貴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高定價的同時必須保證品質。因此南京云錦協會應該加大整治力度,一方面要對機織品和手工編織品制定出明確的標識,使消費者明白消費;另一方面,應該組織像云錦研究所這樣的官方研發機構與其他正規廠家的合作,在開發云錦品種的同時擴大生產規模。同時也可以吸收一些民辦的規模小但能夠生產高品質的小作坊加盟,使云錦生產做大做強。而對于那些生產劣質云錦的小作坊應該有所約束和取締,使云錦市場發展有序。
4.政策支持,注重傳承人才的培養
政府應該多制定一些扶持云錦發展的政策,有利于云錦的傳承和保護。這不僅要加大資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對云錦技藝傳承人才的培養。據了解,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成立了南京云錦學院,為中國織錦“活化石”提供了專門的科研和技術人才培養。希望有更多的高職院校承擔起培養傳承云錦技藝人才的重任,真正解決云錦傳承人才匱乏的難題。
云錦傳承著中國古老的文明,進入網絡時代后,在市場經濟主導下,要想得到更好的發展,就必須融入現代消費品市場,依靠市場化的運作,通過網絡營銷拓寬營銷渠道,才能贏得更多的目光。希望南京云錦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躋身世界奢侈品行列,開拓其真正的市場價值,使這一古老文明煥發青春。參考文獻:
[1]陳建軍.南京云錦商業推廣模式的的思考.科技論壇,2011.
一、瑤族村寨文化景觀的構成
村落文化景觀是指以農業經濟為基礎、以村落為中心的文化景觀的一種類型,通常反映出在特定的環境制約條件下,可持續利用土地的先進理念和具體技術,同時折射出建立這些文化景觀所處的自然環境的特點和限制。村落文化景觀是建立在土地的持續使用(農業)基礎之上的一種人與自然的關聯,它不僅包括自然要素,而且還包括人工要素。受自然因素、民族習慣的影響和制約甚大,從而具有極大的區域性和民族性差異。村落文化景觀的特征是人類對自然長時間的干涉和使用中形成的,因此有別于人類有意設計的園林、廣場等景觀,也有別于鮮有人類改造印跡的自然景觀,集中反映了在一個特定區域內人們生產、生活、生存的實際要求,如耕種、狩獵、捕魚、放牧等各種廣義上的農業活動,以及在此過程中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習俗、、鄉村社會結構等重要信息。
長久以來,我國一直片面地將民族村寨作為文物建筑及建筑群來看待。然而,完整的村落構建,不僅僅單單只有村落的建筑,還應包含了風景林、梯田、古道、民居、古墓及村寨內的其他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建筑物、構筑物等,同時又與民族藝術、民族習俗傳統、民族傳統技藝等共同形成民族村寨文化景觀遺產。
(一)悠久的歷史源流
瑤族歷史可追溯到五帝時期的遠古時代,是與炎帝、黃帝并稱華夏文明三始祖之一的蚩尤的遺裔。九黎在遠古時代是一個部落聯盟,居住在黃河中下游和長江流域的今湖北、湖南及江西一帶,江漢之區皆為黎境。《國語·楚語》注中所載:“九黎,蚩尤之徒也”。蚩尤與炎黃逐鹿中原,其部落為黃帝所敗,部分遺裔匯入南蠻部落,逐漸形成了三苗的部落群體,而三苗正是瑤族、苗族與畬族共同的先祖。黃帝之后,舜、禹繼續對三苗發動戰爭,并因夏、商、周等中原政權的持續影響,瑤族先民由此分化匯入到夷、蠻地區,在閩浙會稽山地區和兩湖荊襄地區建立了新的聚居區。瑤人多自稱綿、尤綿,綿乃蠻之轉音,而自稱是一個民族的自我意識的反映,可見瑤族是源流于蚩尤、南蠻文化的,是長江流域農耕文化的傳承者之一。
生活在洞庭湖南部的瑤族先民,秦漢稱長沙蠻、武陵蠻,隋唐稱“莫徭”,宋稱“梅山蠻”。《宋史·梅山蠻傳》記載:“上下梅山峒蠻,地其千里,東接潭(潭州,今長沙),南接邵(邵州,今邵陽),其西則辰(辰州,今沅陵),其北則鼎(鼎州,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即以今天的新化、安化為中心的洞庭湖以南、南嶺山脈以北的湘水、沅水、資水流域與雪峰山區,活動面積將近5萬平方公里。從唐末乾寧四年(897)到宋熙寧五年(1072)的時間里,瑤族先民與南方土家族、苗族、畬族等共同在梅山地區進入了一個多民族安定共處、和諧發展的時期。1995年,在廣西恭城發現的明清時代的瑤族文物畫卷《梅山圖》,栩栩如生地記錄了瑤族先民在梅山地區生活的場景,向世人展示了唐宋瑤族社會經濟、生活、生產、文化、的情況,再次證明了瑤族先民在梅山地區已發展了有別于中原漢文化的燦爛文化。
自宋以后,隨著中央政權對南方的持續開發并且實施壓迫性的民族歧視政策,瑤族先民不得不離開梅山地區,最終在都龐嶺千家峒地區開始分化,通過南嶺走廊、湘桂走廊繼續向南方縱深遷徙,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求生之旅。現代瑤族普遍將千家峒作為本支系的發源地,瑤族后裔向往和崇拜的圣地,其不單指的是地理概念,更是瑤族人民追求祥和、安定與幸福生活的心理歸宿。瑤族各支系在不斷分化和遷徙過程中,雖然存在與漢民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長期交流,卻始終同而未合,歸而未化,并在不同的生態環境中,在謀求生計方面,各自選擇了不同的生存方式,使自己適應了當地的生態系統,在南中國廣大山區和丘陵接合地帶產生了以生態系統來區別的各種不同瑤族集團的亞種族,最終形成了現代各瑤族族群分支。正是這些各具特色的瑤族族群分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獲取著維系民族生存的基本物質,努力培植和延續自己的種族,使瑤族成為具有堅韌不拔生命力的民族,在歷史發展中走上獨立的發展道路。
(二)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
瑤族人民在長期的遷徙和生產生活中發展并流傳下大量民間文學、歷史文獻和口頭文學,少量詩歌或神話傳說還遺存有漢文手抄本或唱本,不少作品受中原文化影響還融入了漢文化詩歌體裁、道教經文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學元素,共同構成了瑤族豐富的文學藝術遺產。
瑤族的文學作品主要產生于漢晉以后,創作內容廣泛,不僅有涉及到歷史遷徙、族群發展、文學宗教、醫學和農事的民間作品,還有記敘民族起源、歷史遷徙等重要信息的《過山榜》、《祖圖來歷》、《千家峒源流記》等歷史文獻,是瑤民族一套完整的“百科典籍”。
在口頭文化中,以創世史詩《密洛陀》、《水淹天》和《盤王大歌》最為著名,其中《盤王大歌》通篇長達數千行,描繪了民族歷史和文化生活的廣闊畫面,是瑤民族文化的恢弘敘事史詩,瑤族人民通過節日祭祀、生產勞動和社交活動,以歌唱的形式講述出來,使民族歷史傳統得以一代代流傳至今,對后世的瑤族歌堂文學和民族文化的傳承產生了巨大影響。
關鍵詞:武術文化 傳播 傳承 高科技 游戲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10―0006―03
引言
高科技武術游戲的產生是傳統文化現代轉型的產物。孕育傳統武術文化的傳統中國社會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社會,近代以降,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大門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廣大內地的社會形態、習俗仍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傳統模式。與中國傳統社會相適應,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中也保持著小農經濟社會所特有的發展特點,即超強的自我復制、生命延續能力。武術文化的發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有著高度的相關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然而,近代以來隨著相對強勢的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傳統武術的原有的傳承、傳播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科學技術在人類生活各個鄰域的普遍應用,傳統武術發展模式的現代轉型成為無法避免的話題,高科技武術游戲應運而生。本文從傳統武術文化的現代轉型人手,以高科技武術游戲為個案,運用文化研究工具,對傳統武術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傳播模式進行研究,認為傳統武術文化與高科技游戲的結合對于武術文化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傳承與傳播有著重要的跨時代意義。
1 當代制約傳統武術文化傳播的兩大因素
1.1 師徒傳承模式
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自然環境以及地理環境的豐富多樣使得中華武術的內容亦博大精深、內容繁雜。然而即便有著眾多拳種流派,師徒傳承模式卻是武術文化漫長歷史當中的主要傳承模式。與精耕細作的小農業歷史背景相適應,武術文化的生產,即一代代武術人的培養也在師徒模式下遵循著精英培養原則。所謂“師徒如父子”,傳統社會武術人才的培養需要言傳身教、口傳心授,師傅對徒弟的武術技能以及武德修養的培養在長期的師徒共處過程中進行,這樣的培養模式往往需要較長時間,少則數年,多則數十年。與此類似地,即便是中國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儒學導師,號稱弟子三千,然而真正親歷親受的學生也不過七十二賢人。由此可知,傳統的師徒傳承模式具有精英化、產量小、周期長的特點,與追求效率的現代化大批量生產模式迥然不同。
在師徒傳承的過程當中,中國傳統武術內涵不免會由于師傅的“留一手”或是徒弟不能完全領會師傅所教授的內容,亦或是記錄水平的欠缺而隨著武術大師的逝去而部分流失,在這一方面,高科技武術游戲則能夠部分地彌補武術文化流失現象,能夠隨著自身的發展逐步準確地記錄下傳統武術文化更為真實的內涵。
1.2 傳統武術的門戶之見
門戶之見被用來形容傳統武術各門各派之間“褒此抑彼、我是他非”的話語現象。然而“門戶之見”通過對自我風格、模式的不斷肯定,也使得不同拳種流派堅持了個性化發展,從而使傳統武術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出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壯觀景象。不同拳種流派若沒有了對自我個性的不斷肯定,而一味地相互模仿,則不會出現今天種類眾多的武術拳種流派。然而即便如此,網絡科技時代信息高度共享的社會背景對門戶之間“文人相輕”的傳統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信息高度共享的網絡平臺中,任何兩個或幾個在現實中相去甚遠的武術拳種都能夠建立相應關系,消除了彼此之間原有的“距離”,由此,傳統的門戶之見在如此網絡武術“熟人”社會中顯示出不合理成分,從而制約了傳統武術在網絡這一平臺的發展傳播。
2 武術游戲:新興武術創意產業衍生品
《墨子》日:“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這是說對娛樂的需求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娛樂作為人類的共同愛好,在當今物質資源相對豐富的時代得到了極大發展。游戲作為娛樂生活的重要形式之一,其形式與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所處社會的發展狀況。游戲作為社會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與演變也必然受到其所處時代的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反映出社會文化的發展與變遷,新興的武術創意產業即為當代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
2.1 高科技武術游戲的誕生
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武術,其流派、技法及文化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體育項目與科學技術緊密結合的案例屢見不鮮,怎樣使武術與高科技相結合并能吸引潛在的武術文化受眾,是當前武術發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趣味武術游戲則巧妙地將武術與高科技聯系到一起,以傳統武術為主要內容,運用游戲的趣味性并結合高科技技術即呈現出“三位一體”的現代高科技武術游戲創意。高科技武術游戲是武術在新時代背景下發展的一個新亮點,同時也是武術傳播的一種新途徑。
美國夢工廠以中國武術、熊貓、十二生肖等一系列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為題材結合高科技精心制作的電影《功夫熊貓》將中國武術及中國傳統文化引入以現代科技為前提的動畫電影領域,一經上映便廣受好評;網絡游戲領域中,各種以故事情節配“打殺”技能的游戲不斷上線,如“仙劍奇俠傳”和“誅仙”,而這同樣也為我國武術文化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若將武術動作技能、武德等的武術文化內容與網絡游戲、體感技術等高科技技術相結合則形成新的高科技武術游戲。高科技武術游戲不僅能夠為玩家提供網絡游戲的視覺體驗,更能夠使玩家參與到武術游戲當中,增加肢體感受,使玩家在游戲過程當中掌握武術基本技能。其特性有:
(1)創新性。武術的推廣及傳承在遵循傳統模式的同時,也一直在向國際文化傳播模式靠攏。武術文化在新的科技環境背景下將傳統與現代相融合,創新發展出武術創意產業。高科技武術游戲將科技技術、武術技術及游戲的趣味性融合在一起,以體感式形式使參與者在趣味中得到鍛煉,并能夠使玩家在游戲中掌握武術基本技能。
(2)健身娛樂性。武術技能的學習可使玩家在游戲的同時收到健身的效果。不同的游戲模式以及搞笑娛樂的游戲場景設計則可使玩家在健身鍛煉的同時感受游戲帶來的快樂。
(3)模式多樣性。與西方體育項目不同,中國武術內涵及其豐富,僅僅以技法來說,不同拳種流派各不相同。高科技武術游戲以任一種流派或是拳種進行深入分析皆可設計出相對應的游戲模式;根據參與者的性別、年齡、性格特征的不同,亦可設計出不同難度、風格的游戲模式;武德與武術技能雙重維度的不同層面的結合也可成為高科技武術游戲不同游戲模式的設計出發點。
2.2 武術游戲革新
(1)武術技術傳承新模式
高科技武術游戲的武術傳播功能打破了傳統武術以往較為枯燥的傳播方式,用科技武術游戲為主要形式代替傳統教學過程中較為單調、乏味的武術技能學習,從而以娛樂的方式進行武術技術的傳播。
高科技武術游戲的技術設計源自傳統武術技術,游戲設計根據游戲者的年齡、技術水平等劃分不同的技術層級,對武術游戲進行不同深度的設計。例如針對青少年,游戲中可呈現出趣味性較多的武術內容(象形拳、散打、雙節棍、翻跟頭等)。同時,游戲技術的設計更可突出拳種性,突出不同拳種的不同風格,使游戲者在游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了解武術這個大家庭中不同拳種成員的個性特色,有利于游戲者加深對傳統武術拳種流派的認識。
(2)武德教化新路徑
自古以來,武術人皆極為看重個體武德修養的高低。各門各派收徒均有對弟子德行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多種多樣,或對習拳者所從事的行業有所限制,或在入門之時需有熟人介紹以證明品德端正,或在入門后要經過師傅以及師兄弟的長期考量,且考核通常是多向度的。
武術對德行的考量與今日社會倡導的品德誠信相類似。高科技武術游戲將武德作為游戲進行的必要因素,有利于受眾在無形間將武德觀念內化,在符合社會對品德誠信的倡導的同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武德文化。例如,高科技武術游戲可將抱拳禮動作作為武德考量的因素之一,量化作為游戲中武德考量的標準之一,成為游戲進行的必要環節。
(3)武術文化傳播新思路
武術不同于西方體育運動項目,是一種身體的文化,在運動之余其內涵十分豐富。鄧曉成曾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武術要獲得可持續發展,最根本的一點是以武術文化的傳承為基礎”運用高科技技術將武術的文化內涵與武術高科技武術游戲相融合,充分在科技武術游戲中體現、介紹中國武術文化的歷史發展與現狀,用新穎的方式傳承武術文化,在使玩家在運動和娛樂中了解武術文化。以武術服飾來說,若將武術作為一個運動項目,則在服飾穿著要求方面武術與其它運動項目有著明顯的區別,具有鮮明的民族性特征,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同拳種對于服飾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太極拳與南拳的表演服飾,風格大不相同。再以門派來說,中華武術這一概念下包含了眾多的武術門派、流派,這是任何一個西方體育項目所不具有的發展程度,而不同的門派、流派之間也有著各不相同的拜師、學藝規定。高科技武術游戲可將這些文化特性設計進入游戲當中,繼承傳統,并成為武術文化在新時代背景下的新的發展模式之一。
(4)武術文化傳播新契機
高科技武術游戲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繼承傳統武術的方方面面并以新的模式加以推廣,與科技的結合能夠使傳統武術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綻放其新的魅力。網絡平臺的充分利用是傳統武術在這一網絡時代煥發生機的必由之路。武術技術、武術德行乃至武術文化都能夠在高科技中找到自身的立足之地,將傳統武術融入現代網絡傳播模式當中也是傳統武術在科技時代便捷的發展途徑,可使武術文化的生產由以師徒小批量、長周期為特點的傳統模式轉化為現代大批量、高生產率形式,能夠大大提高傳統武術的傳播速率,使傳統武術能夠在世界范圍更快速、便捷的發展。以上海體育學院武術博物館為例,其成立于2005年11月20日,是世界第一家全方位展示武術歷史與文化的博物館,分為序廳、拳械廳、歷史廳、臨展廳、立體影院和數字化多媒體互動幾個區域。其中高科技武術游戲部分游戲設計融合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武術文化,極具武術文化內涵。
博物館中以“科學看武術”為主題的高科技武術游戲展廳中設置的武術游戲包括:樁上飛步、神拳無敵、眼疾手快、虛擬搏擊、閃躲飛鏢、飛檐走步和大師論武等。以“樁上飛步”為例,樁上練功方法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時期,以提高駕馭戰車的能力為目的,后演變成諸多武術拳種的訓練方式,樁上訓練可有效地鍛煉下肢力量,提高人體平衡能力和靈活性。樁上飛步可以使玩家在體驗到這種古老練功方法奧妙的同時了解學習樁上飛步的歷史演變過程。再如“虛擬搏擊”游戲,該游戲采用人體投影和體感技術,將游戲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難度等級,與虛擬李小龍進行武術對抗,深受廣大參觀者的喜愛。
3 結論與建議
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文化正面臨著現代化轉型。武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武術文化應當搭科技之便車以促進自身的發展與傳播。而順應時代步伐,將武術文化與高科技結合并非紙上談兵,更非一日之功,需要將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落到實處,更需要武術人的不斷努力。高科技武術游戲將傳統武術文化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利用現代網絡這一優勢資源發展傳統武術,對于傳統武術在科技時代的傳承與傳播有著重要意義,這一發展模式有其與生俱來的優勢:網絡平臺信息高度共享,高科技武術游戲能夠在這一平臺內迅速傳播推廣,這對于發揚傳統武術文化,避免傳統的低產量模式有著先天的優勢條件;科學技術逐步代替手工勞動后,人們肢體活動越來越少,現代病隨之而來。高科技武術游戲中的體感游戲能夠使玩家在游戲娛樂中活動肢體,獲得健身效果;高科技武術游戲能夠在網絡時代更好地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振興傳統文化已成為時代主題之一,高科技武術游戲以中國武術文化為題材,將武術技術、武德等內容融入其中,有利于傳播傳統文化。
高科技武術游戲結合了現代科技與傳統文化,將民族風格與時代特點相融合,對于傳統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十分有利。然而高科技武術游戲亦有其雙面性,在此,筆者提出幾點建議:(1)高科技武術游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傳播武術文化的重任,游戲開發初衷絕不能以純粹的商業利益為基礎,在注重游戲效果的同時也要注重傳統文化精粹的挖掘,加強游戲制作者與武術專家間文化技術的交流,將濃厚的文化底蘊融入其中;(2)通過武術技能的學習,高科技武術游戲能夠使玩家在游戲的同時鍛煉身體,因此,如何將武術技能有選擇性地融入游戲中,并且“因材施教”針對不同人群進行設計,對于傳承武術技術有著重要意義;(3)高科技武術游戲本身對于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雖有重要意義,然而作為一個單一環節,高科技武術游戲并不能盡善盡美,武術文化的傳承與傳播仍需武術人的努力,若能將這一傳播模式系統化為武術文化生產鏈,迎合消費需求配合各類培訓、講解人員,則高科技武術游戲會使武術傳承、傳播價值更上一層。
參考文獻:
[1]戴國斌.武術:身體的文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1:169-215.
[2]鄧曉成.武術文化傳承的現代性思考[J].體育世界,2011(11):64-65.
[3]郭玉成.中國武術傳播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0.
[4]李仲軒.口述,徐浩峰整理,逝去的武林[M].海南:南海出版社,2009:8-20.
[5]汝安,虞定海.武術創意游戲產業特征及個案分析[J].上海體育學院,2010:62-65.
[6]孫江波.關于武術創意游戲產業探析[J].新西部,2009(24):73.
關鍵詞:客家民俗體育 非物質文化遺產 連城游大龍 傳承模式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1-0093-03
為探討非物質遺產保護背景下客家民俗體育在福建閩西的發展情況,2011年12月-2012年5月,筆者在福建省連城縣進行了總計近5個月的田野調查。調查發現:福建省連城縣是客家人聚居和發祥之地,客家民俗文化積淀深邃、源遠流長,不僅物質遺產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相當豐富,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龍”的連城姑田游大龍,從明朝一直沿襲至今。2008年7月“閩西客家元宵節慶(連城)”(其中姑田游大龍)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2月6日姑田游大龍以791.5米成功挑戰世界吉尼斯紀錄。在清末,民國年間,姑田有12條龍,其中5條最具特色,即鄧屋的龍“老得好”,中堡的龍“長得好”,華坑的龍“高得好”,下堡周、黃兩姓的龍“畫得好”,城兜的龍“抬得好”。但是,由清代、民國時期的11個村12條大龍逐步減少到現在只有剩下中堡華、江兩姓交替游1條龍,致使沿襲幾百年的姑田游大龍活動瀕危境地。姑田游大龍深刻地聯系著連城人民獨特的生活方式,是福建閩西連城人民智慧的結晶,是閩西歷史發展的見證,是閩西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組成部分。為此,有必要從整體的角度對姑田游大龍進行整理和挖掘。
1 客家民俗體育概述
《辭源?客家》中說到:“漢末建安至西晉永嘉年間,中原戰亂頻繁,居民南徙,宋末又大批南移,定居于贛、粵、閩等省交界地區,本地居民稱之為“客家”。客家是漢民族一支重要而特殊的民系,閩西是中國客家文化的發源地。關于“民俗體育”的概念由于個人的觀點和立場不同,或是研究領域的不同,導致學者們對民俗體育的理解存在各方面的差異。至今民俗體育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礎和以及研究宗旨,這里將閩西客家民俗體育界定為在閩西客家人的民俗活動中產生,依賴當地的民俗節日發展,并在一定時空范圍內長期流傳的,具有閩西客家地區特色的,與健身、娛樂、競技、表演有關的體育活動形式”。
2 連城姑田“游大龍”的調查分析
2.1調查區域基本概況
姑田鎮坐落在福建連城之東部,中部沿溪兩岸自西向東為狹長的丘陵地帶,可謂山嶺重疊,峰巒縱橫,溪源密布。全鎮面積325.2平方公里。姑田全鎮14個村民委員會和一個街道居民委員會,人口21159人,絕大多數為漢族。鎮區距連城縣城區有34公里。姑田屬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炎暑,夏無酷熱,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風景優美,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加上便捷的交通,素有“東方門戶”之美稱,故商家云集,經濟發達,在明清時期已被譽為“金姑田”,即姑田三寶:“大龍”、“宣紙”、“西山字”。其中當地出產的宣紙歷史悠久,聞名海內外,曾是清代奏折上疏的御用紙。姑田人民為了祭拜各路神明,在紙鄉姑田,建有各種寺廟。其中客家公王第一廟,始建于嘉靖元年(1510年)。此外,還建有關帝廟、公王廟、觀音廟、碧嶺廟、土地神等。連城姑田這些優越的條件都為姑田游大龍的產生、發展和流傳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2.2連城姑田游大龍的歷史淵源
姑田鎮“游大龍”活動的起源在資料與族譜的記載上大都是改革開放后重新編撰,原始記錄大多失傳。因此,對其起源還需綜合村民口述、地方志以及族譜等加以考證。經過調查,無論是文字記載還是村民的口述都大致認同一種起源,即姑田游大龍起源于明朝年間,相傳鄧屋八世祖鄧應公明代出任潮洲府檢校,后定居于潮,其弟鄧恭公仍居姑田鄧屋。后來鄧恭公的子孫常到潮州去探望梓叔,鄧應公的子孫也常有回姑田祭祖。兩地宗親關系自不待言。明萬歷年間鄧恭公子孫在潮州看到有人舞龍,便將其畫成圖樣帶回姑田仿制,“龍”便在姑田鄧屋出現。
2.3連城姑田游大龍的傳承內容
傳承內容是任何文化實體在傳承過程中的傳承主體。若無傳承內容這個主體的存在,任何傳承方法和傳承模式都是空談。姑田游大龍的傳承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連城姑田游大龍的扎制工藝
制作材料以衫木板、毛竹、牛皮、連城宣紙為主,其制作材料雖然簡單,但制作工藝精巧、工藝流程復雜,所以主要是通過言傳身教的家族傳承方式來傳承。大龍的制作主要包括備龍板、備筋骨、扎龍頭、扎龍尾、扎龍腰、扎龍爪、扎龍蛋、糊裱、畫龍、剪貼、題字、裝燈、備龍棍、備插袋、備插袋布15道工序。姑田扎大龍的技術和工藝是歷代相傳的,龍總是自己扎,自己糊,自己畫,自己擎,一代接一代,大人制大龍,小孩則制小龍、游小龍,群眾參與性強,具有典型的地域標志性文化。
大龍的制作程序是很有講究的,先是備好龍板,一般采用衫木板,龍頭、龍尾和龍腰板都有不同的尺寸要求。龍板兩頭各鑿一個5厘米的圓洞,用來連接龍腰時穿插龍棍使用。接著用竹篾制成大龍的筋骨,然后按照設計好的規格分別扎好龍頭、龍尾、龍腰(每節一拱)。其中龍頭龍尾的篾圈規格與龍腰不同,且龍尾要配上活動翅,扎兩個大爪。龍爪只有四個趾,不能扎五個,據傳扎五個趾會冒犯天子,俗稱天子是五爪金龍的化身。整條龍扎好后,接著有扎龍蛋、糊表、畫龍、剪貼題字、裝燈、備龍棍、備插袋等工序,這樣一條龍才算制作完整。
(2)連城姑田游大龍的習俗
姑田游大龍從表面看似乎并非難事。如果要深入了解這一民俗活動的全過程,就沒有那么容易了。從頭到尾不但要動用浩大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它的步驟部署也是非常有講究的。就習俗來說,“姑田游大龍”活動一直保持著“開天門”迎接“公爹”(“公爹”人稱地方上的保護神)、祭龍儀式的習俗。通常年三十子夜(年初一的子時),本地有“開天門”的習俗,由龍頭組成的鑼鼓隊,迎接“公爹”(人稱地方上的保護神),大的用轎子抬,小的用手抱,放置不同地方,整夜都是人聲喧嚷,燈火通明,直鬧到天亮。正月十五這天最為隆重,銃按一定規則的作為指揮的信號,當日接的是“出案公爹”,先駕到龍頭處,隨后是到龍尾處,此時擎龍腰的人在近龍的腹部開個開關自如的孔門,并裝上蠟燭和“油香”。其次是祭龍儀式,擺香案、點龍燭、作揖、行叩禮。主祭人是輩分大、福氣好的長者,衣著整齊,虔誠肅穆。祭畢燃放禮炮和神銃,隨后才出龍、游龍,最后燒龍。閩西客家民間對于“龍”都有共同的崇拜。
(3)連城姑田游大龍的動作和藝術風格
姑田游大龍時推時擠,時走時伏,一身都要運動,通身用力,穿梭在大街小巷、村外田野間,可以說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鍛煉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姑田人民吃苦耐勞,英勇剛毅的精神品質。姑田大龍的龍頭高度為2.4米,長7米、大直徑0.8米,龍口大張,內含一顆直徑為0.6米的大紅龍珠,大有吞云吐霧,威震山河之勢。就姑田大龍的龍頭就有十幾人分班侍候,龍頭上結有四條棕繩,兩前兩后,由四個人向東南西北四個不同的方向牽拉以保持平衡。龍腰則邊走邊“駁橋”(即聯接),“駁龍”時要選擇特殊的地點,平路不行,一定要選在斜坡處。龍駁好之后,橋與橋間用短繩子系在一起,伴隨一聲叫喊“起腳”頓時全部舉起,此時動作一定要一致,不能有偏倚。每節龍腰由每戶精裝后生撐舉,撐舉者腳邁穩實八字,時推時擠,時走時伏,沿每家每戶門前而過,隨后再向村外田間盡情舞弄。若執龍者體力不支,旁邊隨時有人頂替。龍尾則跟在龍腰之后邊走邊停。大龍所到之處,不論遠近,家家戶戶點松明,鳴禮炮,祈盼與神龍相會,禱告新年紅紅火火、風調雨順。十四夜當晚也是游龍技術的,龍頭由外到內,由大圈到小圈,縮小到龍頭咬著第三節的龍腰,名曰“咬三胯”。此時的龍姿一層高過一層,猶如一座光彩奪目的寶塔,令人贊嘆不已。隨后龍頭又由內向外,由小圈繞大圈,龍尾進入最中間,此時猶如一個盤繞的大龍,多彩多姿的場面令人流連忘返。第二天,繼續游龍,游到最后庵門口逆時針由外向內繞圈子,圈子由大到小,叫“龍頭入囊”。然后龍頭順時針由內向外繞圈子,叫“龍頭出囊”,此時龍腰邊游邊拆“橋”至拆完,隨后龍尾和龍頭一起拆。最后是燒龍,拆龍動作要快,先卸龍頭,再卸龍腰、龍尾,成堆燃燒,龍珠留作紀念。抬龍板的人對龍板愛之如寶,他們抬著龍板爭先恐后地跑回家,相傳誰先到家誰最順遂。
3 閩西客家民俗體育的傳承模式
3.1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建立資料數據庫
普查工作的開展是保護客家民俗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首要任務。目前關于客家姑田游大龍的文字記載較少,只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科技手段開展普查,將各種民俗文化事項記錄在案,才能保留客家姑田游大龍活動的原真性,才能為政府制定和實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劃,提供科學而有效的依據。為此,全面深入開展普查工作,建立資料數據庫迫在眉睫,意義深遠。普查就是要全面了解和掌握流行中的各類民間舞龍的分布情況,舞龍的形態、優秀的傳承人,按照全國統一編碼進行分級分類,規范建檔。
3.2以政府為主導,鼓勵社會加大資金支持
政府的支持力度是民俗體育得以傳承和發展的有效保障。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制度供給,二是經濟扶持。前者是“搭架”,后者是“輸血”。就姑田游大龍而言,從1980年恢復姑田游大龍開始,儀式的舉辦都是由華氏和江氏族人自發組織的,資金也是村民按人口比例籌齊,姑田鎮委員會只是在管理上給予了適當的支持。由于大龍的規模、數量及制作工藝等要求,每年活動都受經費的限制,導致無法充分表現這一優秀民俗的應有魅力,特別是在規劃、搶救、保存、整理、傳承等方面經費制約較大。為此,要讓優秀的民俗體育活動得以傳承、發展,應該以政府為主導,在保護傳統民俗原味的情況下,完善并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政策。此外,政府還應鼓勵民間資本在政策的指引和保護下,合法、有序地進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發揮民間資本作用,并取得民間資本參與者、被保護對象、文化部門和社會等多贏局面。
3.3以傳承人為主體,對傳承人進行保護和培養
客家民俗文化的傳人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主體,但是,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老一輩掌握技能者多相繼離世,掌握該項活動技藝的人已屈指可數,尤其姑田大龍的扎制工藝人才匱乏,現在的扎制高手都年事已高,年輕人對扎龍和游龍技藝興趣不高,且工藝技巧講究的是言傳身教、口耳相承,鮮有文字記載。現在姑田游大龍的傳承中出現了青黃不接的現象,呈現出傳承人年齡結構老齡化,這對姑田游大龍的傳承與發展是相當不利的。“今天,我們在傳承民間優秀文化時要特別注意以人為本,傳承杰出人物及其接班人”。因此,對客家民俗體育傳承人的保護和培養是當務之急。首先,為避免因經濟困難等原因致使民俗體育活動失傳,應給予傳承人相應的政治、經濟待遇。其次,通過對傳承人學習培訓的組織,提升傳承人的責任意識。再者,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參加各種民俗類的技術交流會,與全國各地的民俗專家,傳承人進行技術交流。同時,發揮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為民俗體育提供理論支持,培養高素質的后備人才。
3.4以旅游發展為契機,發揮產業推動作用
每年的連城客家元宵節慶活動都會引來全國各地的游客,若將客家元宵民俗體育活動作為一種資源進行商業包裝,以商業帶動客家地區的發展,將會帶來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雙豐收。就姑田游大龍而言,首先,可建玩耍龍燈棚區,以表演的形式向游客展示耍龍燈,也讓游客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其次,可建立大龍制作及作品展示區將其姑田大龍制扎成工藝品拿到展示區出售并當場制作演示,可吸引游客當場親手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