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希臘文化的主要成就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新課改;信息技術;歷史課程;新課標
新形勢下的歷史教學指導思想,應設立三維目標,以素質教育為核心,注重學生整體和全面的發展,關注學生的個性特征、情感世界、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以學生“會學”為目標,注重變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突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改變為由他們自己探索知識的過程?以計算機網絡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使課堂教學模式發生很大的變化,歷史教學的理念也得到更新,多媒體計算機和互聯網被引入歷史教學之中。多媒體計算機是一種高效快捷的教學工具,結合投影儀和合適的多媒體課件,就可將教師的教學意圖形象直觀地表現出來,可以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教學情境,激起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旺盛的求知欲,使學生融入課堂教學的情境之中。
一、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新課程
隨著網絡技術的普及,網上資源浩如煙海,內容極為豐富。筆者進行教學時利用網上資源,剪輯圖片、下載課件進行知識的整合。如導入本課時,筆者將古希臘神話、體育、藝術、哲學、建筑等文化領域的圖片宙斯化身公牛將歐羅巴載往克里特特島、擲鐵餅者、雅典學園、蘇格拉底、雅典衛城等設置成網頁“輝煌的古希臘文化”并配以聲音解說。讓學生在瀏覽古希臘文化的同時,從聽覺、視覺、感覺等多方面喚起學生的身臨其境感,進而設問:“是什么因素造就了古希臘如此輝煌的文明?”引出孕育古希臘文明和決定古希臘文明成長歷程的因素是其民主政治。學生在這種最佳的環境和氛圍中帶著問題、帶著好奇開始對歷史知識的探索和學習,通過感知歷史達到歷史知識的認識和理解的升華,這是以往傳統教學不可能做到的。
二、巧妙制作多媒體課件,培養協作精神
在授課前,筆者將本課知識內容設置成3個相關的知識鏈接:“古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條件”、“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實質與影響”。根據班級學生的組成,把學生分成3個學習小組,每一組認領一個知識鏈接,準備課件的制作和演示。課堂上各小組展示課件。
如“古希臘民讓政治形成的條件”小組在課件中運用古希臘的地理位置圖,配以聲音講解:“古希臘位于地中海東部的巴爾干半島,東鄰愛琴海,海岸線崎嶇,開然良港眾多,海島星羅棋布。”正如柏拉圖所說:“文明環繞著大海而居,如同青蛙環繞著水塘。”正是這樣的海洋環境成為古希臘文明的發軔。半島上山巒起伏,河流眾多,把希臘人分割在彼此相對獨立的山谷里和海島上,形成眾多小國,無法形成地理上的政治中心,不適合統一國家的形成,有利于獨立自治的城邦的形成。獨立自主、小國寡民的城邦,需要民主以凝聚人心,正心這種城邦體制成為孕育古希臘民主的搖籃,而雅典民主政治則是希臘民主政治的代表。看著動畫演示的古希臘地理、地形、地貌,聽著如詩如歌的旁白,學生知識了古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條件是古希臘的地理環境與城邦制度。
“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形成與發展”小組在課件中將梭倫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的內容制成表格,通過不同改革者設置的主要組織及職能的變化,理解古希臘民主政治的表現:公民的參政權一步步擴大,古希臘民主政治的表現形式在今天依稀能看到,如集體管理、多數人決策、選舉公職人員、輪流執政、投票表決等。讓學生在動態的知識再現與演講中掌握古希臘民主政治的發展進程和取得的成果,體會古希臘開創的民主體制是對全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
“古希臘民主政治的實質與影響”小組在課件制作中運用一幅幅漫畫,將內容設計為一個個問題,如:公民里克為什么愿意參加公民大會?里克參加公民大會時可以攜帶妻子一起參加嗎?運用陶片放逐法,里克能真正體現自己的意愿嗎?你從里克的民主生活會發現什么問題?等等。進而分析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實質是少數人的民主,代表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和立場。其民主政治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領域取得輝煌成就,為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奠定基礎。但由于是少數人的民主,必然導致政治的腐敗和社會動亂。最終雅典民主政治逐步衰落,伴隨周邊馬其頓王國的興起,希臘滅亡。學生在觀察與思考中,弄清了希臘民主政治的本質及其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在制作課件中,搭建了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合作、生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指導學生將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分析、綜合、歸納,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利用網絡的交叉功能,培養創新能力
歷史課程要求“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進而使學生學會辯證地觀察、分析歷史與現實問題。”信息技術的網絡具有良好的交互性。針對信息量大的歷史課,利用自己制作的網站進行教學,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和難題,通過在網上建立管理信息資源庫,設計相關鏈接和BBS論壇、網上閱讀、討論、展示和答疑等方法,通過人機對話加強師生、生生與教學媒體之間的互動,指導學生將搜集的資料進行篩選、分析、綜合、歸納,從而得出正確的答案或結論,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古希臘民主政治”教學中,筆者將本課的教學思路設計成“古希臘民主政治”學習網頁,把學生制作的課件進行組合加工,將整節課分成學習新知、延伸新知、答疑解惑三大塊。“學習新知”里包括學習目標、學習重點與難點、知識梳理、史料精選(文字類和視頻類)、課堂測試等。“延伸新知”里補充一些與古希臘民主政治相關的“經濟現狀以及思想文化”內容,讓學生將同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綜合思考,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以及辯證唯物主義歷史觀。“答疑解惑”中將學生容易誤解的知識以及難以理解的知識設計成相關問題,指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究。將整理過的內容掛到網站,利用網絡交互功能,對知識不斷更新,進行新授課時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四、信息技術在歷史學科中的思想教育
關鍵詞 希臘羅馬文化 英語語言文學 啟發
中圖分類號:F592.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z.2016.03.064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Greek Rome Myth to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UI 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Datong University, Datong, Shanxi 037000)
Abstract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has a long history, is a treasure of world civilization. The Renaissance of the Greek culture of Rome excavated, and made more in-depth research and communication. The Greek myth of Rome has great influence on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origin of the Greek mythology of Rome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the Greece and Rome myth on the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Key words Greek Rome cultur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nlightenment
在古希臘時期,經濟較為發達,推動著古希臘文化的不斷發展,為現在輝煌繁盛的古希臘文化創建了最佳發展時期,成為了歐洲文明的發源地,并對世界文明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希臘文化是通過拉丁語才得以發展和傳播,英語語言文學也是在希臘文化與拉丁語言的共同孕育之下產生的。希臘羅馬神話的產生和融入,為英語語言文學注入了新的血液,滋育和促進了英語語言文學的產生和繁榮發展。
1 希臘羅馬神話的由來與特征
1.1 希臘羅馬神話的由來
希臘羅馬神話作為西方文化的發源地,最早期是以口頭文學在各個地區流傳,后來經由荷馬等古希臘詩人整理成文章。主要內容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的傳說兩部分組合而成。神的故事主要內容是開天辟地以及神的產生和神的日常生活等,包含了人類起源的問題,大部分為虛構而成。英雄的傳說內容闡述了與黑暗惡勢力或者與怪獸作斗爭的英雄勇士們,往往是用真實的事物當做背景,并將這些英雄人物與神話故事相結合,做到把英雄人物神話。神話是古代豐富的文化遺產的一種體現方式,顯示出了幾千年前人們對生活的幻想,也是人在自然中積極思考人生和探索人生的一種體現。
希臘羅馬文化的合二為一,主要是由于羅馬人在接受了希臘文化之后,并將之發揚光大。羅馬文化始于原始社會,在有文字的年代才得以記錄和形成,繼而流傳千年。公元前197年,羅馬人民征服了馬其頓,希臘最終屬于了羅馬帝國。希臘人民富有非常豐富的想象力,而羅馬帝國的人民具有比較濃重的宗教意識,缺乏想象力,沒有自己心中明確的較為人格化的神。于是希臘文學在傳入了意大利后,羅馬人民自然而然的接受了希臘人民供奉的神。盡管生活習性和民俗不同促使他們對神的稱呼和喜愛程度不盡相同,比如希臘人更偏向于喜愛一些幻想和具有神奇音律的神,而羅馬人更偏向于喜愛一些對自己實際生活更有意義的神,等等。這些差異并沒有影響到希臘人民和羅馬人民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之間的交融,實例說明希臘文化和羅馬文化是融洽和統一的。
1.2 希臘羅馬神話的特征
希臘羅馬神話作為初始性的文學具有自己獨特的魅力。馬克思說過:“希臘羅馬神話不止是藝術的寶庫,更是土壤。希臘羅馬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羅馬神話,是一種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本身。”
(1)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在藝術表現方面,希臘羅馬文化聚集了許多浪漫主義的元素,更甚至具有一些人類擁有的愛恨情仇的七情六欲。這些神個性鮮明,充滿著善良美好同時也充滿著仇恨和斗爭。真實地展現人類生活的特點。在這其中所運用的一系列夸張浪漫的藝術手法,將每個神的形象都塑造成了一個豐富獨特的個體。其次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神相較于其他宗教中的神不同,和世俗的生活十分接近,并不像其他的神一樣享受任性,甚至爭權好斗,貪圖美色。
(2)富有較為哲理的故事情節。在故事情節上,希臘羅馬神話既十分唯美又富于哲理。包括開天地、神的產生和人類的起源甚至是倫理故事。一些故事充滿著正義和善良,另一些可能又充滿著仇恨和暴力,具有相當高的藝術水平。
(3)較為統一的審美特征。在審美特征方面,美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追求藝術和熱愛生活的美學觀念在神話文學之中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和表達。希臘羅馬神話不僅向人們充分的展示了眾神混亂、恐怖暴力邪惡的一面,也向人們充分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和和諧。正因如此,希臘羅馬神話具有著別具一格的中和的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審美境界,成為人類文化中璀璨的遺產。
2 英語語言文學與希臘羅馬文化的關聯
從英語語言文學的發展史來進行分析,在四五千年以前,不列顛島是連接地中海和水路的中間站。公元前七世紀往后,前后共三批外來入侵者在公元前一世紀到達,其中第三批入侵者為凱爾特人,占據了如今的倫敦和周圍的埃塞克斯等的大部分地區。大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與高盧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高盧人在對入侵者實行抵抗的時候對凱爾特人提供了庇護場所并在戰爭中支持他們。由此愷撒的軍隊征服了高盧后便移動至海島。至此之后,在公元前五十五年時登陸了大不列顛島并最終在公元前四十三年完成了對大不列顛島的征服。在后來的三百多年的時間中對其進行了統治。在統治的期間,英語還沒有形成但民族已經形成。在這幾百年的時間中,羅馬文化對大不列顛島的文化和生活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英語語種的源頭。
之后直至中世紀末,歐洲各民族的地域逐漸被劃定,地域文化逐漸形成。前前后后出現了許多民族和國家,形成了多種語言文化,英語語言在其中也逐漸形成,民族自我意識相當高漲。因此,文藝復興運動中用英語創作出的許多作品都可以看到希臘羅馬神話的影子,希臘羅馬文化在這些作品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3 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語言文學的啟發和影響
3.1 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文學的影響
希臘羅馬文化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瑰寶,通過羅馬文學的傳輸從而進入了歐洲。在文藝復興期間對歐洲文藝的傳輸和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神話的產生豐富了文學與藝術,卓越的文學與藝術又通過反作用賦予了古代神話人物以生命。由此,西方的文化是在神話與文學藝術的相互促進和相互碰撞出的火花中才得以發展和傳播。
從文藝復興運動的時期開始,希臘羅馬文化就在歐洲引發了人民廣泛的注意和濃厚的閱讀興趣。許多詩人文學家創作出的作品,例如莎士比亞的《特洛伊若斯與克瑞西達》和長詩《維納斯與阿多尼斯》以及彌爾頓的《珂瑪斯》等,都是運用了希臘神話為題材,并將其賦予了更深厚的文化魅力。尤其是彌爾頓的《珂瑪斯》,運用到了三十多個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和他們的故事作為題材。在十九世紀,許多浪漫主義詩人更是對多姿多彩的希臘羅馬神話贊不絕口,并將希臘羅馬神話運用得十分精致,人人稱贊。英國的大詩人濟慈用詩人之手寫下十四行詩句描述了他初次閱讀《荷馬史詩》時的激動心情和感受。許多浪漫主義詩人深受希臘羅馬神話的影響,通過神話素材的使用來創作自己的詩篇。雪萊的《阿波羅頌》和《潘之歌》,濟慈的《致普緒珂》等這些經典的篇章也是能夠經受得起時間的考驗,至今仍廣受喜愛和流傳。這些詩人通過運用神話素材來創作詩篇并不是為了神話故事本身,而是通過借物抒情,來表達自己的感受與思考。希臘羅馬神話通過描述古人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超人的力量和意志,激勵了浪漫主義詩人們的思考和遐想,并令詩人賦予了神話以新的生命。
文化發展直至二十世紀,工業文明的不良后果已經日趨明顯,人們對社會的憤慨和矛盾越來越深,彼此的信任感逐漸消失。正因如此,文學獎更加喜愛運用神話素材和背景來抒發自己內心的憤懣和感慨,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進行抨擊和批判。最為廣泛流傳的作品是艾洛特的《荒原》。這些作品通過運用神話素材,將當時歐洲的現狀描寫得十分貼切。
3.2 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語言的啟發
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語言的啟發主要表現為對英語單詞和日常的英語口語表達之中。英語語言較為靈活豐富和形象,常常會借用許多比喻等手法來使得英語表達更為生動和形象。經過長期的對希臘羅馬神話的使用過程,神話故事中的典故和人名等都已經成為了英語日常表達的一部分。例如“歐洲”這個單詞就來自于歐羅巴公主的名字,“巴黎”這個單詞就來自特洛伊王子波利斯的名字。神話故事被運用到生活之中已經成為英語語言文學表達過程中的一個特有習慣。經過統計,英語中大約有一千多種單詞均來自于希臘羅馬神話,絕大多數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轉義或者多義。這些源自于希臘羅馬神話的詞匯大致可以分為普通詞匯和專業術語兩種類型。普通詞匯很多都來源于神或者具體事物的名稱,還有另一些詞匯直接來自于古代的神明或者宇宙中行星中的名稱。這些詞匯在經過長時間的演變之后,會衍生出很多新的詞匯等。專業術語則是在藝術生產等專業領域的特定用詞,大多數為單義詞。
對語言的另一方面的影響則是形成了習語。習語一般是俗稱,對各個單詞都不能分割。很多習語來自于希臘羅馬神話,而另一部分習語則是根據希臘羅馬神話的背景組合而形成。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公元前三千多年,生長在巴爾千半島上的希臘人就在文學藝術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并因此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文明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歐洲人往往把古希臘羅馬看作為歐洲文化的發源地。希臘羅馬神話的亙古長存,這樣的文化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潛移默化之中豐富了英語語言文學,而英語語言文學又反過來使得希臘羅馬神話世代流傳。這說明了如今流傳的英語文化是被西方文化滋潤和充實著,也正是由于希臘羅馬文化的孕育,才使得英語語言文化的價值更加燦爛。希臘羅馬文化作為世界寶貴的文化遺產,成為了學習英語和研究英語語言文學的必修課。想要真正的了解和掌握英語,必須要掌握古希臘羅馬神話方面的知識。希望在希臘羅馬神話的熏陶下,英語學習者能夠對希臘羅馬文化更加深入了解并將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 邢秋迪.論希臘羅馬神話對英語語言文學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13(18):12-13.
關鍵詞: 西方文學 英雄形象 演變歷程
引言
英雄主義是在西方文學作品創作中積淀而成的,可以說西方文化史就是英雄形象的演變史。從古希臘史詩中所向披靡的古典英雄形象,到實現遠大抱負的騎士英雄形象,再到文藝復興時期的王子英雄形象,再到現代個人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學著作過程中,塑造英雄形象似乎已經成為一個慣例。此類現象的出現與其特定的西方文化背景是息息相關的。西方人追求個性解放,強調自我價值。英雄類文學可以看做人類自信感與成就感的體現,是對自身價值的自我肯定和社會認定。
一、古希臘文學時期――古典英雄形象
古希臘位于地中海的東北方向,是希臘文明的起源地,而古希臘神話是原始部落氏族的社會化產物,產生于公元前8世紀之前。經過人們口語相傳,后多次出現在西方文學作品中。古希臘文學充分反映了希臘人對這個未知世界的想象與探索,包含了他們對宇宙的理解,甚至是懼怕。在相關文學中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對命運的絕對服從,順應天命。然而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后,隨著英雄時代的到來,文學作品塑造了眾多英雄形象[1]。
這個時期最經典的作品是:《荷馬史詩》――希臘最早的史詩巨作,囊括了《伊利亞特》和《奧賽羅》兩個部分。以《伊利亞特》為例,主要描寫了特洛伊戰役時期的英雄史詩,塑造了一系列英雄形象,有驍勇善戰,但傲慢沖動的阿喀琉斯;有成熟穩重,英勇擔當解救部族和守衛家鄉責任的英雄赫克托爾[2]。雖以悲壯結尾,但成功地贊揚了古典英雄的堅強威猛、機智勇敢,謳歌了他們在戰斗中展現的斗士精神及偉大的英雄精神。
二、騎士文學時期――英雄主義的騎士形象
騎士文學是描述關于騎士的文學作品,主要有詩歌、小說及傳奇等。騎士文學產生于西歐,盛于法國。大部分騎士出生于小地主、富農及貴族階層,他們彬彬有禮,具有犧牲奉獻精神,隨統治階級打仗,獲得功績,享有聲望并賜予土地。在生活上很富裕,閑暇時從事文藝創作,因此誕生了許多騎士文學作品,而最盛行的是《阿馬迪斯?德?高拉》。
阿馬迪斯是佩里翁?德?高拉國王的私生子,出生后就被拋入大海,成為騎士來到英國宮廷,因讒言被逐出宮廷,最后他揭穿了佞臣阿爾卡勞斯背叛國王的陰謀,國王退位后,他繼承了王位。敘述了他在悲慘命運下的堅強勇猛、機智善戰,通過努力實現抱負。作者成功地從騎士這一角度塑造了英雄形象,而阿馬迪斯也被公認為歐洲中世紀封建騎士的理想英雄形象,表明了人們當時對騎士英雄精神的道德呼喚,成為這個時期特有的英雄形象。
三、文藝復興時期――王子英雄形象
文藝復興指14世紀起源于意大利,后傳播到西歐國家,在15世紀達到繁榮的文化思想運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主義精神孕育,強調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極大地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倡導追求現世幸福與個性解放,崇尚自由,動搖神學的統治地位,同時為文學創作提供精神支撐,這也成為這個時代文學作品中的英雄形象產生的根源。這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當屬威廉?莎士比亞的經典作:《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主要講述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美好的前途被現實打敗。宮廷后,王位被竊取、父王被害、母后改嫁、宮廷惡勢力相逼于他,使他不得已裝瘋賣傻,運用機智與計謀復仇,但他卻成了這個動蕩不安時期的縮影。從小說中可以看出莎士比亞把哈姆雷特塑造成一個典型的英雄形象:他機智果敢,在兩難的境遇下,勇猛地做斗爭,并敢于向惡勢力挑戰,一步一步實現自己的復仇目標。雖說《哈姆雷特》是一部偉人的悲劇,但成功地塑造了這個時代背景下的英雄形象。
四、現代個人英雄主義式英雄形象
個人英雄主義根據字典的解釋,指為了實現全民族復興及社會繁榮的偉大事業,機智勇敢地克服所有困難或障礙,推動社會良性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無畏的奉獻精神和自我犧牲精神,且體現在個人行為中,并賦予此行為偉大神圣意義,這時展現的便是個人英雄主義[3]。個人英雄主義著重強調自身價值體現及個人尊嚴,追求自由。因此這個時期的文學作品塑造的英雄形象不同于以往,其代表作是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講述了孤獨平凡的老人出海打魚,捕到一條大魚,雖然被其他魚吃得只剩骨架,但他沒有放棄,仍把它拖到岸。老人說:“人只能被打敗,而不能被征服。”在西方人的觀念中,戰勝自己就是英雄。很明顯,不同于中國的順其自然,西方倡導戰勝自然,這體現了西方的個人英雄主義,西方文化把人看做獨立個體,強調人的本質力量。這個時期西方文學作品包括電影《超人》展現的都是個人英雄主義式英雄形象。
結語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英雄始終站在歷史的中間,掌握和改變歷史的發展進程。由上所述,可以了解到西方文學對英雄形象的塑造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的變化:古典英雄形象、王子英雄形象、英雄主義的騎士形象和個人英雄主義式英雄形象。通過這些轉變,可以看出英雄形象與西方文學作品之間是緊密聯系的。每一個英雄形象的塑造都反映了特定時代的經濟、政治及文化背景,是人們道德呼喚及彰顯自身價值的需要。同時英雄形象在西方文學著作與發展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參考文獻:
[1]唐廷碧.試論外國文學中英雄形象的嬗變[J].當代文壇,2012(1)105-106.
【關鍵詞】西方 中世紀 文化 功過
一、“中世紀”概念的由來
中世紀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由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 計算 ,直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為止。
“中世紀”一詞最早出現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們認為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一個中間世紀,即“中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凱列爾在其所著的《通史》中,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開始,“中世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二、西方中世紀的文化成就
1.締造了一種系統的特色鮮明的、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也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大眾的、日常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中世紀,文化普及文本《圣經》被大量轉抄復制傳播,其通俗的教義家喻戶曉。教會僧侶制度遍及每一個社會角落,每個教區設置了專職布道的神職人員,為社區為大眾提供了簡潔的“文化認同”或“價值認同”觀念,為人們辨別真假、善惡、美丑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規范或標準,成為平等、民主、法制的觀念來源之一。簡便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節日以及星羅棋布的教堂,使信仰成為世俗日常活動和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使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和思想交流成為常規;促進了公共理性的 發展 ,而傳統的血緣同族同鄉等宗法關系被日益淡化。以共同信仰為紐帶的宗教團體活動成為西方慈善事業的開端和基礎,這是西方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應急機制的雛形。
2.開創了大眾 教育
西方大規模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義務性教育是從基督教會創辦的學校開始的。在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方面,基督教的貢獻遠遠超過古希臘古羅馬的成就。中世紀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學的建立。全歐洲幾乎所有古老的大學都是在中世紀建立的。英國歷史學家科林•瓊斯說:“大學是‘12世紀文藝復興’最杰出產物,包括了 藝術 、建筑、宗教的復興和本土文學以及求知教育”。
3.革新了審美和藝術的觀念及其創作方法,創造了新的工藝和藝術風格、建筑工藝、繪畫和雕塑、 音樂 、文學等
在文學和藝術方面,中世紀不僅出現了一系列英雄文學和騎士文學的光輝篇章,而且創造出了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哥特式建筑,它使中世紀人們的精神文化理念,在視覺形象藝術領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表達。基督教文化的繁榮把中世紀的精神推到了頂峰,使其成為西方文化史上一個卓越而獨特的階段。
三、對西方中世紀文化的評價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如果從對于西方文化傳統的保持和發揚來看,中世紀是人類 歷史 上最落后、最封建的基督教時代。因為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造成文化、科技、生產力 發展 停滯,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成為“神學的婢女”。此時,基督教禁錮著 科學 、 政治 、 經濟 和文化的發展,西方近 現代 文化就是在與封建的基督教文化斗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中世紀,科學與宗教呈現出了激烈的沖突,幾乎科學的每一個進步都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撓。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都經過了與基督教的殊死搏斗,大批的科學家受到了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制裁和懲罰。如伽利略被長期監禁,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所以中世紀在西方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西方文明史上發展最緩慢的時期。
由于基督教教會在中世紀占據統治地位,以神學為衡量文化的最高標準,所以把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臘文化看成是異教文化,貶低古希臘文明與基督教立為國教之前的整個西方文明的成就。這樣就中斷了西方文化傳統,用來自東方的一神教宗教取代了古希臘文明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民主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 哲學 、政治和 法律 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文明的歷史進程被中斷,文化停滯,以宗教專制取代了民主制度,以宗教文化取代了人文主義思想與科學,這些方面都說明西方中世紀的文化是野蠻的、倒退的。
然而,在西方的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對文化的發展同樣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人們總是在強調資本主義文化是在批判封建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忽視了人類任何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生成有賴于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但是同時基督教文化也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文化背景。
西方文明中猶太教、基督教等具有圣經傳統的宗教,都明確自詡為啟示性宗教,認定自身起源于上帝的啟示。例如,據有關經典記載,猶太教是摩西奉上帝之命,依照上帝與其在西奈曠野的立約建立起來的。在伊斯蘭文明中,穆斯林則認定伊斯蘭教是按照的天啟創立的。在世界許多民族的早期和神話傳說中,“神創藝術論”已屢見不鮮,尤以古希臘神話最為典型和突出。按照古希臘神話的認識,繆斯女神主管科學、文藝,阿波羅則是詩歌音樂之神。需要指出的是,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兩希”(希伯來文明和希臘文明)源頭之一,而古希臘神話可視為古希臘宗教的“神學”與經典。
人們對宗教、藝術的源起的不同認識立足于不同的世界觀和宗教思想。對宗教持懷疑和批判態度的理性主義者一般都對上述“天啟論”、“神創論”采取否定立場。唯物史觀對宗教、藝術的源起給出了一個統一的說明。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之初并無宗教與藝術的蹤跡,宗教與藝術歸根到底都源于社會生產實踐,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宗教、藝術、道德、哲學……等等,都是建立于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筑,受到經濟基礎的制約、影響,也服務于經濟基礎的存在、鞏固。同時,這些上層建筑也可被視為人類為滿足自身各種層次的需要而創造出來的不同形式的文化。
從發生學上講,宗教與藝術在起源中就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史前時代,宗教與藝術渾然一體。原始人類認為神靈主宰一切,他們生產和生活中的各種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動或儀式作為開端或結束,形形的自然崇拜、圖騰崇拜、祖先崇拜及巫術等初級形式的宗教活動,是人類原始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原始藝術反映了這些活動,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根據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的發現,人類最早的宗教遺跡出現于歐洲尼安德特人的墓葬。尼安德特人創造的“莫斯特文化”包括帶有圖案性的劃痕、裝飾性的器物,甚至出現了洞穴壁畫。有的學者認為,這些藝術的早期萌芽源于宗教原始形式———巫術的需要。歐洲原始藝術最高成就的代表是距今二至四萬年前的洞穴壁畫,尤其以西班牙北部的阿爾塔米拉和法國南部的拉斯科洞穴的壁畫最為著名。這些壁畫內容大多為動物形象,它們或者畫在懸崖峭壁的凹處,或者畫在巖石的縫隙中,均是在人的足跡難以達到的地方作畫,顯然不是為了審美目的。據專家推測,這些壁畫表現的應是巫術活動行為。概言之,原始藝術還不是為著純粹審美的目的,而是為著實用的或功利的目的進行活動。這種實用的或功利的目的常常體現在圖騰崇拜或巫術活動中。今天看來屬于藝術活動的許多東西,如歌舞、繪畫、雕塑、建筑等,在當時卻主要是一種巫術活動或宗教活動,而不是單純的審美活動。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和弗雷澤等人倡導的“巫術說”強調:藝術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巫術儀式活動,人類最初的藝術只是適應巫術活動的需要而產生,并作為巫術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存在。這一學說是19世紀末以來西方興起的頗具影響力的藝術起源論斷。“巫術說”雖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藝術起源的問題,但它的確揭示了藝術起源與原始巫術的緊密聯系。原始宗教與原始藝術聯系密切,并不意味著藝術為宗教所產生。這是因為藝術產生于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原始宗教不等于全部社會生活,并不是所有的原始藝術都與巫術有關。但是,人們至少可以斷言,在藝術起源中產生作用的各種非根本因素中,宗教的作用居于突出的地位。原始人對巫術和宗教的信仰和祟拜,是原始藝術產生和發展的直接動因之一。正因為在原始的巫術和宗教活動中采用了許多藝術的手段———繪畫、圖騰、面具等,這無疑推動了藝術表現手段的發展,使之成為后來藝術獨立的基礎。
進入階級社會后,藝術擺脫了與宗教的混融狀態,各種藝術門類都得到了獨立的發展,但宗教與藝術仍保持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二者相互影響,宗教影響藝術,藝術也影響宗教。宗教的表達需要藝術,宗教為藝術輸送了特定的題材與內容,也為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一定的動力和支持,提供了藝術交流與融合的渠道(在宗教占主導地位的時代,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尤為顯著)。另一方面,藝術作為宗教意識的一種表現手段,增強了宗教的影響力。藝術世俗性質的發展,又推動了宗教世俗化的發展趨勢。在中外藝術史上,都曾有過以宗教藝術為主導、宗教與藝術熔于一爐、同生共長的歷史階段。宗教與藝術的結合,催生了豐富而燦爛的宗教藝術,構成了人類藝術園地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作者:彭益軍 單位:山東大學學院)
中世紀是西方歷史上的一個時代,由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開始計算,直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為止。
“中世紀”一詞最早出現于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是公元15—16世紀意大利人文主義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比昂多等人首先提出并使用的。他們認為在羅馬帝國衰亡直至自己所處的時代之間存在一個中間世紀,即“中世紀”。17世紀末,德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托弗•凱列爾在其所著的《通史》中,首次將人類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三個時期。從18世紀末開始,“中世紀”的概念便被西方學術界長期沿用下來。
二、西方中世紀的文化成就
1.締造了一種系統的特色鮮明的、不同于古希臘古羅馬、也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大眾的、日常的精神生活方式
在中世紀,文化普及文本《圣經》被大量轉抄復制傳播,其通俗的教義家喻戶曉。教會僧侶制度遍及每一個社會角落,每個教區設置了專職布道的神職人員,為社區為大眾提供了簡潔的“文化認同”或“價值認同”觀念,為人們辨別真假、善惡、美丑提供了簡單易行的規范或標準,成為平等、民主、法制的觀念來源之一。簡便的宗教儀式和宗教節日以及星羅棋布的教堂,使信仰成為世俗日常活動和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環節或方面;使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和思想交流成為常規;促進了公共理性的發展,而傳統的血緣同族同鄉等宗法關系被日益淡化。以共同信仰為紐帶的宗教團體活動成為西方慈善事業的開端和基礎,這是西方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應急機制的雛形。
2.開創了大眾教育
西方大規模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義務性教育是從基督教會創辦的學校開始的。在文化和教育的普及方面,基督教的貢獻遠遠超過古希臘古羅馬的成就。中世紀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現在大學的建立。全歐洲幾乎所有古老的大學都是在中世紀建立的。英國歷史學家科林•瓊斯說:“大學是‘12世紀文藝復興’最杰出產物,包括了藝術、建筑、宗教的復興和本土文學以及求知教育”。
3.革新了審美和藝術的觀念及其創作方法,創造了新的工藝和藝術風格、建筑工藝、繪畫和雕塑、音樂、文學等
在文學和藝術方面,中世紀不僅出現了一系列英雄文學和騎士文學的光輝篇章,而且創造出了一種驚天地、泣鬼神的哥特式建筑,它使中世紀人們的精神文化理念,在視覺形象藝術領域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表達。基督教文化的繁榮把中世紀的精神推到了頂峰,使其成為西方文化史上一個卓越而獨特的階段。
三、對西方中世紀文化的評價
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如果從對于西方文化傳統的保持和發揚來看,中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落后、最封建的基督教時代。因為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造成文化、科技、生產力發展停滯,西方文化在方方面面成為“神學的婢女”。此時,基督教禁錮著科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西方近現代文化就是在與封建的基督教文化斗爭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在中世紀,科學與宗教呈現出了激烈的沖突,幾乎科學的每一個進步都受到了基督教的阻撓。哥白尼的日心說、達爾文的進化論等都經過了與基督教的殊死搏斗,大批的科學家受到了天主教宗教裁判所的制裁和懲罰。如伽利略被長期監禁,布魯諾被活活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所以中世紀在西方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西方文明史上發展最緩慢的時期。
由于基督教教會在中世紀占據統治地位,以神學為衡量文化的最高標準,所以把基督教之前的古希臘文化看成是異教文化,貶低古希臘文明與基督教立為國教之前的整個西方文明的成就。這樣就中斷了西方文化傳統,用來自東方的一神教宗教取代了古希臘文明中的人文主義精神與民主傳統。正如恩格斯所說:中世紀是從粗野的原始狀態發展而來的。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學、政治和法律一掃而光,以便一切都從頭做起。它從沒落了的古代世界承受下來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殘破不全而且失掉文明的城市……文明的歷史進程被中斷,文化停滯,以宗教專制取代了民主制度,以宗教文化取代了人文主義思想與科學,這些方面都說明西方中世紀的文化是野蠻的、倒退的。
然而,在西方的中世紀時期,基督教對文化的發展同樣產生了積極而重大的影響。人們總是在強調資本主義文化是在批判封建的基督教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忽視了人類任何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連續的而不是間斷的,近代資本主義文化的生成有賴于對基督教文化的批判,但是同時基督教文化也為近代資本主義的產生提供了文化背景。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馬克思與恩格斯曾多次高度贊揚中世紀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的宗教改革與文藝復興運動。我們不能否認,中世紀是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發展階段。基督教在中世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歷了理性化的過程與宗教改革,最終使基督教成為具有廣泛社會基礎的世界性宗教,它對于推動人類社會文明進程有一定的作用。中世紀西方國家的社會政治從最初的政教合一統治,逐步演繹出政教分離、封建民族國家的建立,最終較早地結束了專制制度與封建社會,進入工業化與資本主義。大約從14世紀起,西歐國家農業與工商業普遍進步,經濟發展迅速,取代原地中海地區成為新的文化中心。由于西歐國家靠近大西洋,所以被稱之為大西洋文化。
也正是在中世紀后期,西方國家才成為了與東方的中國、印度一樣擁有一定的社會生產能力與國民經濟財富積累的地區。當然,由于具有這種地位與經濟實力,才可能出現騎士與破落貴族進行的。也正是在新經濟發展的需求下,15世紀后期西班牙葡萄牙首先開始海上探險,導致地理大發現。也正是由于這樣的社會條件,在思想文化領域才能出現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代表工商業階層與城市市民意志的各種思潮才可能得以興起。
總之,西方中世紀文化是西方文化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中世紀的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與古希臘羅馬文化一起,共同構成了西方現代文明的源頭。西方的中世紀固有其黑暗的一面,但是在黑暗中卻埋下了人類文化未來發芽的種子。當必要的條件出現時,這顆文化的種子就能沖破黑暗,成長生根發芽。所以,我們要辯證地看待西方中世紀文化,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角度來全面考察這段特殊時代的特殊文化。
【摘要】長期以來,人們都把中世紀稱為“黑暗的中世紀”,認為這是一個思想文化衰落的時代,中世紀幾乎成了蒙昧、落后、倒退的代名詞。事實上,中世紀文化是西方文化鏈條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只有深刻剖析中世紀文化的特點與歷史進程,才能全面地、辯證地看待西方中世紀文化的歷史功過。
【關鍵詞】西方中世紀文化功過
參考文獻:
[1]科林•瓊斯.劍橋插圖法國史[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2]恩格斯.德國農民戰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阿諾德•湯因比.歷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穆爾.基督教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5]姜守明,洪霞.西方文化史[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關鍵詞:德國;奧林匹克;古代藝術;考古
中圖分類號:G81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09)05-0020-04
Abstract:The birth of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under broad background. Too manyScholars who were prior to Coubertin contributed themselves to this career. Winckelmann,GutsMuths and Curtius,the threeScholars mentioned in this article were the excatlySplendid representatives who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to the birth of modern Olypmpic Games. Especaolly,it's Winkelmann,the archeologist only mentioned once in domestic history books,who gived the ancient Olympic Games the value of art,spirit and wisdom,and aroused the passion and hope to excavate the ancient ruins of the Olympia. Furthermore,this articleStill aim to correct theStatement in domestic history books that Winkelmann had never been to theSite of Olympia.
Key words: Germany;Olympic Games;ancient art;archeology
現代奧林匹克的誕生,并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在19世紀末躁動的時代下,法國人最終實現了復興奧運的豐功偉業。而之前關于奧運會,與法國競爭色彩最濃烈的就是德國。盡管由于納粹和戰爭,德國幾次被罰出奧運會賽場上。但事實上,就整體而言,德國是為現代奧運會發展貢獻過智慧的國家。德國的奧運情結,從民族意識的覺醒到確立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始終是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動力。同時,也使它成為為現代奧林匹克的誕生跑完前三棒的國家。從德國考古學家溫克爾曼的領路到德國體操之父古茲姆茨提出恢復奧運會的建議,再到史學家庫齊烏斯開掘古代奧林匹克遺址。德國“戰車”用100多年的時間,前赴后繼,終于喚醒沉睡了1000多年古代奧運會。本文就德國學者和德國對現代奧運會的貢獻予以論述。
1 溫克爾曼:為古代奧林匹克研究打開窗口的德國人
公元392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斯一世廢除了奧運會,燃燒千年之久的奧運圣火被熄滅;公元426年狄奧多西二世燒毀了奧林匹亞建筑物的殘余部分;公元511、522年發生的兩次強烈地震,使奧林匹亞遭到了徹底毀滅,順延了1000余年的奧林匹亞和古代奧運會成了一片廢墟。是德國考古學家約翰•約阿辛•溫克爾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喚醒了沉睡在地下的古代奧林匹克,向世人打開了窗口。
溫克爾曼1717年12月9日出生在普魯士小鎮史丹達的一個窮苦鞋匠家庭。歌德充滿景仰地為他一生未謀面的老師作傳,“童年的苦難,生活的負擔,磨難和忍辱,在這些憂傷的年代里,他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1],向往一個人性得到完滿發展的理想國度。向往那自由孕育繁榮藝術的古希臘”。1748年,他毫不留戀地離開了腓特烈大帝統治下的普魯士,來到薩克森州的德累斯頓附近的布魯諾伯爵(Count Heinrich von Bünau)家擔任圖書管理員。這不僅改觀了溫克爾曼一直以來困苦的生活境遇,也成為了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在協助伯爵編寫一部日爾曼帝國的歷期間,他接觸到了大量柏拉圖、荷馬、亞里士多德等希臘書籍。溫克爾曼對年輕男子柏拉圖式的精神愛戀以及對于男性形體的熱衷,激發了他對于古希臘和古羅馬藝術雕塑的崇拜的萌生。在遠離戰火紛飛的普魯士之后,他在古希臘文學中找到了慰籍。1755年出版的《希臘雕像繪畫沉思錄》闡述了溫克爾曼美學最核心的觀點就是模仿古希臘藝術:“使我們變得偉大、甚至不可企及的唯一途徑乃是模仿古人”[2]。這也成為了之后古典唯心主義啟蒙運動的思想核心。同年,他前往意大利,參加古城龐培的挖掘和整理工作。在此期間,溫克爾曼寫下了世界聞名的《古代藝術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hums”一書[3]。《古代藝術史》從當時的社會學和歷史學的角度把藝術創造的成就和當時的社會環境、地理氣候的自然條件和政治管理體制結合起來,揭示一個時代和民族的文化精神。《古代藝術史》引領人們,追尋那人性得到完滿發展的古代希臘理想的“烏托邦”,歌德、席勒、謝林、黑格爾都受到溫克爾曼推崇古希臘“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的理性之美古典主義的影響,在古希臘的文化和藝術中重新找到永恒的自然,創造了十八世紀德國文化的繁榮[4]。
古代希臘藝術是由體育、競技以及奧林匹克的發展而發展,奧運會是古希臘歷史的標志。《古代藝術史》一書所展現的古奧運會價值,更是鼓舞著人們前赴后繼開掘古代奧林匹克。體育是古希臘人生活中一個重要的內容,體育鍛煉給予人們優美的形態,古代奧運會是希臘人的節日,也是展示人性美的場所,這種人體美成為雕塑藝術。競賽場是藝術家的學校,體育運動的完美,把自然、優雅的姿態展現給了藝術。希臘人很早便開始運用藝術來描繪人的形象以示紀念。溫克爾曼在《古代藝術史》賦予古奧運會藝術、精神和智慧的價值,激起人們尋找和挖掘古代奧林匹克遺址熱情和希望,“溫克爾曼是不僅是歐洲考古學的奠基人,更是開發奧林匹克遺址資料的提供者[5]。
溫克爾曼作為德國史上“古希臘崇拜”的創始人,他非常向往那希臘人在自由的體育競賽中鍛煉出來的完美的人體和思想方式。“我想象自己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看到青年英雄們的雕像,栽著勝利者的兩套或四套青銅馬車,以及許許多多藝術奇跡”。他一直希望親自去勘察奧林匹克遺址,但由于缺少資金,溫克爾曼一生沒有實現這一愿望[6]。1768年6月8日他在考古途中的下榻旅館里,被謀財害命的歹徒殺害。
溫克爾曼“激活了”一個又一個古老的“童話”世界,而贏得了世界范圍的“考古學之父”之稱。用歌德的話來講,是溫克爾曼幫助德國打開了古代的窗口,發現了古希臘這個國家。他對考古的最大貢獻不僅是系統化的尋寶和挖掘遺址,而且依據文獻和考古材料重點研究,描述各個時期藝術變遷的同時提出藝術的起源、發展、變化和衰落,反映一個民族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他不是以資料機械的堆砌來述說歷史,而是以豐富的史料來呈現人類發展的精神面貌和發展規律。
如果沒有他賦予那些古代文物炙熱的激情和信念,沒有他古物遺址價值的發現和闡述,沒有他歸納整理的史料,就沒有古代奧運會挖掘和開發[7]。身處18世紀末藝術品位,價值觀念變換時期的最初舞臺上,溫克爾曼的歷史主義的美學思想是西方和德國美學思想由啟蒙現代性轉向審美現代性的一個不可或缺的中介和環節;是承接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紐帶;是理解現代歐洲發現的古代希臘的鑰匙……喚醒了人們對于古典藝術品位和鑒賞,奠定了復興現代奧運的思想基礎。
1930年5月在國際奧委會28次會議上,德國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德國奧委會主席萊瓦爾德(Theodor Lewald)就是舉溫克爾曼等對現代奧運會貢獻的例子,而使德國獲得1936年奧運會的舉辦權[8]。
2 古茲姆茨:提出恢復奧林匹克運動的德國人
當歐洲人在尋找和考察奧林匹亞的同時,也開始萌生了恢復古奧林匹克運動的想法。1804年,德國體育教育家約翰•克里斯托夫•弗里德里希•古茲姆茨(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GutsMuths)第一個提出了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建議。
古茲姆茨1759年出生在普魯士奎德林堡的一個牧師家庭,他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幼年時代,他通過讀書接觸了古希臘、羅馬體操。14歲時,因生活所迫他當過家庭教師,18歲上大學主攻神學并選修了教育學。1785年,他在圖林根州Thüringen的一所中學當了教師,他教過生物、地理、法語。1786年他在沒有參加過任何“體操”[2]實習課的情況下,作為一個外行開始上“體操”課。由于他完全是站在另外的角度上來看待“體操”,所以提出了一系列身體運動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打破傳統的教學方式,提出了“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手段的教育形式”這一新的理念。關于“體操”的內容,古茲姆茨曾經說過,他在從事體操教學過程中,收集了古希臘、古羅馬、古代德意志的運動項目,以及民間的現行游戲項目,并將其用之于體操實踐中。因此,古茲姆茨的“體操”同古代和當時流行的運動形式有很密切的聯系,而且,古代體育項目在他的體操體系中是按近論加以推行的[9]。
古茲姆茨認為“體操”不僅僅是健身、娛樂,更重要的是通過運動所起到教育的作用。他比較推崇古希臘羅馬時代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和運動所達到的目標。他認為“體操”對于青少年來說,是一種形式上充滿快樂的活動,但快樂不是“體操”目的,寓教于樂,通過快樂的手段實現教育的目的,為此他從教育的角度設計一套循序漸進的適合青少年的身體和鍛煉的方法,使“體操”得以發展。此外,古茲姆茨還根據古希臘人和盧梭在《愛彌爾》中提出的身心并完原則,堅持精神和身體協調的主張。不過,他的這一觀點更具有時代和民族特征,即是以理想中的勇武、忠誠、健壯、沉著的古代日耳曼人為身體精或神的標準。
雖然古茲姆茨一生沒有學過體育,但都沒有使他脫離體育的道路,在體育教學這個崗位上度過了54年的時光,并根據自己豐富的教學經驗,寫了一系列著作,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青少年體操》[3]和《游戲能修心養身》Spiele zur ?bungen und Erholung des K?rpers und des Geistes)。1793年他出版《青少年體操》,這本書對“體操”進行較完整的歸納和整理,主要闡述教育學的作用。書中前五章古茲姆茨解釋了育兒的理論以及將體操作為育兒手段的運用。其它章節中,是有關體操的教學方法,分為嚴格意義上的體操、練習和實踐活動。他提倡所有的身體活動都應該在室外進行,任何年滿7歲的孩子每日至少要花10個小時進行身體活動。他的觀點融合了啟蒙運動的德國哲學傳統,力圖打破中世紀的教學方式,以自然取代神權。
《青少年體操》作為第一本教科書很快被翻譯成英語、法語、意大利語、希臘語、荷蘭語等并迅速在歐洲流傳和被歐美國家普遍采用。書名下面標注了“用于學校娛樂健身教育的實用手冊”,成為當時這一領域的參考標準。為此,他贏得了廣泛的國際聲譽。他所在的學校意識成為了歐洲體育教師造訪的中心,他的體育理論和實踐為德國、瑞典、丹麥等國家的不同體操體系奠定了基礎。他也以“近代學校體育之父”的地位載入了世界體育史冊。
在《青少年體操》第一版中,古茲姆茨多次提到古代奧運會,出于對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教育作用的認可,他認為我們的“體操”應該像古代奧林匹克運動那樣的教育模式[10]。1804年在《青年少體操》第二版中,他首次提出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的想法。然而,由于當時的德國剛剛從政治分裂,經濟落后的狀態中蘇醒,本身狀態的薄弱和社會生活的不景氣,加上整個國家順應歐洲趨勢剛剛開始經歷的文化運動,給人們思想上帶來了巨大沖擊和啟蒙。應該說,這樣的時代背景和客觀條件,對于恢復奧林匹克運動而言是不成熟的。因此,古茲姆茨當年提出恢復古代奧林匹克運動建議并沒有得到社會的響應。
盡管如此,但他種下現代奧運會的種子,喚起了人們進一步研究古希臘體育的熱情。古茲姆茨被后人所銘記的不僅是投身體操事業的教育學者,通過他的著作可以發現他的本質深處蘊含著和弗里德里希.楊(Friedrich Ludwig Jahn)一樣強烈的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思想。正是由于古茲姆茨對德國“體操”的貢獻,使德國“體操”經歷幾代人不斷努力、細化和完善,推動了世界體操運動的發展,現代奧運會的興起重要條件就是體育的國際化和國際體育組織的成立,國際體育組織的產生使運動競賽擺脫了原來的地方傳統,具有了國際性。而國際體操聯合會就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單項體育組織。
3 庫齊烏斯:發掘古代奧林匹克遺址的德國人
1875年至1881年期間,由柏林大學教授史學家恩斯特•庫齊烏斯(Ernst Curtius)帶領的德國考察團在奧林匹亞進行發掘工作,他所獲得的大量有關古奧運會的珍貴文物幫助人們更深刻的了解了希臘文化,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庫齊烏斯1814年9月出生在德國北部小城呂貝克,文理中學(Gymnasium)畢業后,他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古代史和哲學,1834年他轉到哥廷根大學拜古典史教授米勒(Karl Otfried Muller)為師,米勒對于古代希臘的文學、藝術和歷史的熱衷及他的著作,不僅為德國研究希臘歷史留下寶貴的學術資料,也深深影響了庫齊烏斯整個人生[11]。
從1837年起,庫齊烏斯跟隨米勒調查研究古希臘的遺跡,走訪了波羅斯島(Poros)和伯羅奔尼撒半島(Peloponnese)的許多名勝、最后來到了德爾菲(Delphi),在那里開始了挖掘工作。師從米勒的經歷,讓庫齊烏斯開始涉足了希臘考古學的領域,也使他成為了19世紀少數幾個淡泊寶藏,而注重科學探究并且能以學術視角嚴謹對待考古的學者。
1840年米勒去世后,庫齊烏斯回到德國并在柏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844年他晉升柏林大學教授,同時當了腓特列三世的家庭教師,一直到1850年。腓特列三世后來成為德意志皇帝,這段經歷也許是威廉一世(腓特列三世的父親)支持他發掘古代奧林匹克遺址的原因4。
1852年1月10日他在柏林的Sing-Akademie做了關于古代奧林匹克的演講,他在演講中詳細描述了古代奧運會的地點、比賽場地、參賽者和比賽項目以及古代體育的目的和奧運會競賽的意義和價值,并且著重闡述古代奧運會和古希臘體育的教育意義――體育是培養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體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完美的人。身體的協調、勻稱、強壯、健美被看作人體美的標志,因而成為古希臘繪畫雕塑常采用的題材,運動會上的冠軍被作為英雄載入史冊。體育和藝術是古希臘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希臘優美的人體雕刻正是追求這種和諧崇高美的表現[12]。庫齊烏斯的演講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讓人震驚的是:古希臘在體育運動和他在文學藝術上一樣偉大,而歷史上關于古代奧運會的記載并不是藝術的虛構和夸張[13]。
1857年到1861年間,庫齊烏斯完成并出版了《希臘歷史》,這是用德語撰寫的第一本關于希臘歷史的研究著作,一經出版就以其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得到了廣泛關注。1862年,被任命為哥廷根大學教授的庫齊烏斯,再次出訪希臘進行了一次深入的考察之旅。1867年,他成為德國博物館和古玩珍寶館的館長,并且在希臘雅典開設了德國考古學院的分校。之后,他成功游說政府同意對雅典進行挖掘工作。
1874年,德國與希臘達成全面發掘古代奧運會遺址的條約。次年,德國政府成立了當時規模最大的科學考察隊,由庫齊烏斯任總指揮,協助他工作的都是當時最出色的考古學家,其中包括德里弗里席•阿德勒(Friedrich Adler) 和德普菲爾德(Wilhelm Dorpfeld)。庫齊烏斯的考古工作非常系統化,1881年考察組發現整個古代奧運會遺址,除了大量的錢幣和碑文之外,還發現了保存完好的普拉克西特列斯的雕塑作品《赫耳墨斯和小酒神》(Hermes bearing the infant Dionysus, by Praxiteles)。帕薩尼亞斯(Pausanias,參加過公元前174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一位希臘旅行家。它用文字記載過古希臘奧運會的情況)提到過的大部分建筑物的存在都得到了證實,其中包括赫拉神廟,宙斯神廟,帕特農神廟,奧林匹亞圓形神廟和舉辦運動會的奧林匹克運動場等,但是大多數大型的雕像都被古時羅馬人給掠奪了。根據當時德國和希臘政府簽訂的條約,考察隊發現的古物都留在了希臘。
奧林匹亞的歷史是希臘的縮影;它的興盛和衰落,被波斯、馬其頓和羅馬人的占領,都映照在了它永恒的瓦礫之中。挖掘工作在庫齊烏斯后,又有幾位學者接手了,但仍在德國考古學院(Deutsche Arch?ologische Institut)的指導下進行[14]。庫齊烏斯這種從嚴格的學術視角投身考古的先例,成為了之后的考古學逐漸演變成更為專業科學的重要推動力。
1887年,在柏林展出的從奧林匹亞發掘出的大量文物,對于更好的理解古希臘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進一步激起了人們對奧林匹克運動的憧憬。1896年現代奧運會在顧拜旦的努力和精心籌備下,終于在4月6日按期舉行。庫齊烏斯讓古代奧運會重見天日,而自己卻長眠于地下,65天后他在柏林去世。如今,奧林匹亞的古物和其他物品現在都可以在奧林匹亞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Olympia)中找到。
4 結束語
飲水思源,奧林匹克復興如同火炬接力,是幾代人不斷努力和傳承的結果。德國學者在現代奧運會誕生接力中,出色完成了前幾棒。以競技體育的外在形式,體現人全面發展的思想內涵――奧林匹克獨具的人文氣息和教育理念,促使德國在追尋奧林匹克理想過程中,從一個遲遲登上歐洲舞臺的弱者逐漸實現了國家的整體繁榮。
古希臘通過道德、藝術與精神發展,賦予體育無限的價值,來實現人類身體與靈魂諧調統一。正是因為看到了它強大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價值,復興奧運的先驅們才會不遺余力的為他們的信念而執著努力。
參考文獻:
[1] 溫克爾曼. 希臘人的藝術(邵大箴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33.
[2] wikipedia.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en.省略/wiki/Johann_Joachim_Winckelmann
[3] Max Kunze.WinckelmannSicht der griechischen Denkmaeler, 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Neue Foschungen,Stendal: Winckelmann-Gesellschaft, 1990: 8.
[4] 溫克爾曼. 希臘人的藝術(邵大箴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2,17.
[5] 2008年4月3日采訪德國史學家Michael Krueger教授,他答到:“溫克爾曼一生沒有去過奧林匹克遺址,但沒有他的文獻沒有人會想到和有興趣去尋找古代奧林匹克遺址。溫克爾曼是德國和歐洲考古學的奠基人,也是開發奧林匹克遺址資料的提供者”.
[6] 同上.
[7] 同上.
[8] 趙文亮. 論萊瓦爾德與他對奧運理想的追求[J]. 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1):105.
[9] 顏紹瀘,周西寬.體育運動史[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0:234.
[10] Michael Krüger.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Sports. Teil 2 Leibesuebungen im 19. Jahrhundert. Turnen fürs Vaterland. hofmann出版社, 2005:33.
[11] 維基百科. 庫齊烏斯簡介de.省略/wiki/Ernst_Curtius.
[12] Michael Krüger. Einführung in die Geschichte der Leibeserziehung und desSports. Teil 3 Leibesuebungen im 20. Jahrhundert.Sport für alle. hofmann出版社, 2005:71.
關鍵詞: 理性主義 古希臘 科學 儒學
引言
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在長達數千年歷史上科技均領先于西方,只是近代才開始衰落。《九章算術》、圓周率、四大發明等都是中國科技領先的象征。明代開始的八股取士制度及清朝思想禁錮才造成中國持續幾百年的衰落,近代與西方巨大的科技差距造成被動挨打的局面。然而原因真的是這樣的嗎?現實是歷史的積分。中國科技的落后不是幾百年或幾個朝代造成的,而是關乎幾千年中國發展的歷史,是中國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科技落后的根源早在國家政體形成之初就已產生并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和變化而更加明顯。本文試圖從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的特點,說明文化對科技的強大影響力,并為新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一定的借鑒。
在本文開始之前需要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學,什么是技術。科學是尋求現象本質的活動,是一種理性的邏輯思維,一般表現為理論形態。科學是非保密性質的,不能轉讓和出賣,無強烈的沽譽主義色彩和商業性質,如《歐幾里得幾何原理》。技術則來自某種認識或經驗的升華,用于改造世界。技術可以保密、出賣或轉讓,具有強烈的商業性質和實用價值,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從上面比較可以看出,科學是一種處理問題、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技術是對實際處理問題經驗的積累和提煉。而人的思維方式強烈地受到文化的影響,技術則與人們從事的具體活動內容相關。
一、文化萌芽時期對科學產生的基礎性作用。
人類在原始社會由于認識能力有限,對自己經驗資歷尚不了解的那一部分自然現象及戰爭、生死、疾病、氣候等,試圖控制、駕馭或理解這些現象,便產生了原始的巫術及萬物有靈的觀念。人們試圖根據自己的形象理解周圍未知的世界,并賦予人的思維。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在人類生產實踐和對抗自然的過程中產生的英雄事跡經口口相傳,同時受萬物有靈觀念的影響,便構成了最初的神話。神話的創作是人類意識覺醒的開始,是人類開始思考自然與人及人與人關系的標志[1]。各民族的神話深受其地理環境、生產實踐方式及民族間交流的影響,反映了各民族初期的原始思維,對后續文明國家的產生及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古希臘第一部記錄神話傳說的是《荷馬史詩》,誕生于公元前九世紀至公元前八世紀。主要記載邁錫尼文明(BC.1500-BC.1200)時期的傳說和神話,又有對荷馬時代社會情況的反映。在荷馬史詩中,眾神最大的特點是“神人同形同性”。眾神擁有人的種種情感和思維,包括人性的種種弱點。他們驕傲、殘忍、貪婪、虛榮、固執,但同時也歌頌智慧、勇氣和為榮譽而戰的精神[2]。如眾神之王宙斯以貪花好色著稱,背著妻子專門勾引凡間女子。因此在希臘人看來,既然神和凡人一樣不完美,那么在塵世間,誰都不應該高高在上。這近似非宗教、無神論的原始民族,當他們跨入文明時代,要他們放棄個人自由絕對服從君主專制,是不可思議的,不符合他們的文化傳統。同時理性也是古希臘神話眾神的一個重要特征。美國歷史學家伊迪斯·漢密爾頓在《希臘方式》對古希臘神話進行了研究,對古希臘神話中的理性給予了高度評價,如對阿波羅神賦予了秩序神的理性內涵[3]。
中國第一部記錄神話傳說的是《山海經》。神話中記錄的眾神多是半人半獸的形象。如伏羲女媧為人面蛇身,炎帝神農為人身牛頭,黃帝長著四張臉對著四個方向。各神特征為超凡脫俗,不食人間煙火,具有崇高的品德和偉大的獻身精神。世人只能追頌與膜拜[4]。這種把上古英雄人物圣德化,使得神話人物身上的弱點和野性消失得干干凈凈,只剩下道貌岸然和冠冕堂皇。這種原始思維容易造成崇拜的盲目性和絕對性,從而喪失對獨立個性的追求與思考,使得個人只能依附于圣王的領導,為文明時期君主專制奠定了文化基礎[4]。
從古希臘與中國神話傳說比較中可以看出二者最大的區別在于“人本主義”和“集體主義”。人本主義強調人的地位、價值和尊嚴。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崇尚英雄主義精神和自由的意志。集體主義重視團體的利益、目標和需求,強調服從與遵守,重視社會規范及責任而非個人喜好,崇尚為集體的犧牲精神。由于人本主義對人的地位的肯定及對自由的追求,催生了后來古希臘城邦的民主制和法制精神。而自由、民主和法制是科學產生的必要條件[5],這些在中國文化早期都不具備。
隨著原始氏族社會的解體,古希臘形成了200多個大大小小的城邦。各城邦經工商業奴隸主和平民與氏族貴族的斗爭與妥協,在公元前6世紀建立起了以雅典“公民大會”、斯巴達“長老會”為代表的民主制度[6]。中國在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期間,氏族血緣組織并未走向解體,而是以蛻變的方式改組成宗法性質的家族組織并先后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夏、商、周。夏商周時期中國同希臘一樣存在眾多邦國,但二者無論在社會基本單元組成、經濟、生產生活還是文化思維方式都存在明顯的區別。
二、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對科學發展的決定性作用。
古希臘在公元前6世紀~前146年進入文化發展全盛期。各種思想迸發。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斯(624-546 BC)、畢達哥拉斯(582-496 BC)、赫拉克利特(540-480 BC)、德謨克利特(460-370 BC)、蘇格拉底(469-399 BC)、柏拉圖(427-347 BC)、亞里士多德(384-322 BC)等。希臘哲學家關心的首要問題是“認識你自己”。這是德爾菲阿波羅神廟最有名的一句箴言,也是希臘精神生活的縮寫[7]。什么是“認識”?“認識”為什么一定要指向“自己”?這是希臘哲學家反復詢問的問題。我們通常是通過我們與他人的關系認清自己的角色,你是你爸爸的兒子,丈夫的妻子等,都是通過外部的眼光來確認自己。一旦你的角色變化,你自己也就跟著變換。希臘哲學家需要在認識你自己的名下找到穩定不變的東西,只有穩定不變的東西才是真正的你自己。這種尋找現象背后的永恒的、確定性不變的本質的行為是對自由的終極追求,是古希臘社會價值觀的體現[7]。理性是尋找事物本質的方法或手段。簡單來說,理性就是保真推理的能力。唯有保真推理,才會有確定性知識。亞里士多德已經發現,典型的保真推理就是三段論推理:
大前提:凡人皆有死
小前提: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蘇格拉底也有死
保真推理本質上是原始真理的自我展開,是自己推出自己的一部分結論。這種唯有認識指向“自己”,認識才具有確定性、必然性。
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方法,古希臘產生了眾多哲學流派和思想巨著。在世界本源上泰勒斯提出了“萬物皆源于水”、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學說、畢達哥拉斯的數學說及亞里士多德的元素說等。在對這些哲學命題研究的過程中,古希臘在數學、幾何、天文學、靜力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如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通過5條公理演繹推出467個命題[8]。這成為后世公理化方法的一個典范,對科學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托勒密利用一系列“均輪”和“本輪”構建了天體運行模型,來證明自己的“地心說”。雖然隨歷史發展被證明是錯誤的,但在當時托勒密構建的天體模型通過科學觀測和嚴密邏輯方法論證,較為完滿地解釋了觀測到的行星運動情況,是古希臘天文學巨大的成就。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文化繁榮階段,為后世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主要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與古希臘不同,中國各思想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政治。孔子的思想核心是維護周禮,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主張施行“仁政”;荀子主張性惡而禮、法并重;老子主張“返璞歸真”、“無為而治”等;墨子主張“尚賢”、“兼愛”、“非攻”,主張專制主義統治體制;法家是權力的崇拜者,君主的專制權威高于一切,除了農、戰,幾乎排斥其他所有知識[9]。中國諸子百家均把主要研究對象放在了君主政治方面,維護宗法等級秩序。雖然孔子、老子、荀子、墨子也提出了一些邏輯、辯證法思維,但大都只是闡述一個命題,或只流于觀察或知道了現象,而不去追尋理解現象背后本質的東西。如《列子湯問》記載“兩小兒辯日”的故事,孔夫子不能決。中國人止步于夸贊孔夫子實事求是的態度,卻沒有人追問孔夫子,將此問題搞清楚。
古希臘哲學家與先秦諸子百家在認識對象和方法上為什么會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都和什么因素相關?這與古希臘和中國各自文化繼承、社會背景和生產條件有著深刻的聯系。古希臘智者多為富有的奴隸主,具有獨立的政治地位。城邦民主制度環境及充實的生活均是古希臘哲學產生的條件。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哲學起源于閑暇和差異”。他解釋說:“人出于本性的求知視為知而知,為智慧而求智慧的思辨活動,不服從與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而城邦制和民主制以及法治建設為理性的研究方法提供了成長空間[10]。”這是科學產生與發展的前提。相比其他文明——中國、古印度、兩河流域、古埃及,均為大河流域的君主專制政體,每個人都在為生計而奔波,個人對君主為依附關系,無獨立的經濟、政治地位。因此也就不會產生古希臘式的閑暇哲學,以及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如管仲曾提出與泰勒斯相同的“萬物源于水”的觀點[9],但也僅限于此,管仲沒有論證,沒有辯論,也沒有推理。古代中國人即使有超前的見解、閃光的思想,也會隨即淹沒在浩浩蕩蕩的政治大潮中,而不會成長為一門學科并吸引大批的追隨者,遑論成為影響人們思想和價值觀的學說。
古希臘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的發展對后世科學發展具有決定性作用。這一時期產生的各種思想和思維方式內化為各自文化的內核,即使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也沒有在歷史發展中丟失。如基督教對科學活動的壓迫、魏晉時期玄學的興起和唐朝國子監算學的設立,都沒有改變各自文化發展的軌跡。
三、中世紀東西方文化對科學發展的抑制與促進作用。
隨著羅馬帝國和秦帝國的崛起,古希臘與春秋戰國時代結束,東西方進入了大一統時代。各自建立的帝國在文化的繼承上對以后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羅馬由于受自身政治、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在文化上,只是在建筑和法學方面取得了較突出的成就,而在文學、藝術、哲學、宗教方面多是繼承了古希臘的文化。如“宗教上古羅馬與古希臘諸神有很多相似之處,以至于要發現真正的古羅馬神袛真要費工夫”。我們日常熟知的羅馬諸神只不過是希臘諸神在羅馬的另一種稱呼而已。
與古希臘人相比,羅馬人沒有太多的閑暇。由于廣袤的國土及羅馬文化很強的包容性,古羅馬存在很多哲學流派而不僅僅是理性主義。隨著基督教的興起和作為國教的確立(公元380年),信仰和蒙昧取代了對事物的鉆研,探索自然的熱情被窒息。在這一時期哲學、科學都成為“神學的婢女,發展極其緩慢”[10]。11世紀之后,使西歐人重新發現了希臘文化,給沉寂的經院哲學帶來了新鮮的空氣。經過激烈的斗爭,亞里士多德的思想及著作被教會接受,理性主義逐漸回歸。在支持與反對亞里士多德學說的斗爭中,造就了后來被推崇為基督教“圣徒”、“天使博士”的阿奎那·托馬斯。托馬斯認為理性與信仰是一致的。為了超越理性而獲得信仰,或者通過理性獲得對上帝的認識,殊途同歸。托馬斯神學在歐洲盛行之后,基督教鼓勵科學家用邏輯方法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及偉大,這對理性與科學的發展留下了一定的空間。哥白尼、伽利略、玻意爾、牛頓等都是為了“用科學去論證上帝的存在及偉大”而獻身科學事業的。中世紀科學是近代科學的“潛在”階段,為中世紀后期科學研究的復蘇,自然科學革命提供了基礎。
中國自秦統一中國及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國人思想得到統一,氏族單位傳統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繁榮的經濟及穩定的生活,使人們的生活范圍和實踐內容得到了極大的拓展,這一時期直至西方科技革命前,中國技術發展大大領先于西方。技術的進步主要體現在農業、歷法、醫學、冶金方面。如公元1世紀,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公元3世紀左右發明了瓷器,而1000多年后歐洲人才掌握瓷器制造工藝;公元8世紀中國發明了火藥;11世紀中期發明了活字印刷;15世紀中期《本草綱目》成為中國古代醫學集大成者。這期間中國數學的發展是最值得關注的。有漢代的《周髀算經》、《九章算術》、唐代的《大衍歷》、宋代的《數術九章》、元代的《四元玉鑒》等。這些專著在勾股定理、線性方程組、割圓術、圓周率計算、增乘開方法等方面均有開創性的研究,遠遠領先于同時期歐洲水平。但中國數學體系與西方數學體系有所不同,中國數學家關心的是問題求解,將問題分門別類,從而找出相應的解體模式,其思維是構造性與機械性。而以《幾何原本》為代表的西方數學則是用演繹法加以整理,從幾個簡單的定義、公理出發通過嚴格的推理得出其他結論,其思維偏重于存在唯一及概念之間相互關系[11]。中國數學家一般僅限于提出的一些天才的原理,在生產實踐中進行驗證和應用,而不在理論上進行證明。西方數學家受限于邏輯思維的嚴格推導,在一些原理的發現上可能并不像東方數學家那么思維活躍。即使如此,數學在中國價值體系內仍被視為“喪志,九九賤技”[12]。學習儒學,博取功名才為世人所稱道。對數學的愛好只是存在于個人興趣范圍,遠離社會整體價值觀,遑論改變以文化為基礎的“經世致物”思維。
從歷史的比較可以看出,西方科學發展雖受到基督教抑制,但仍保留了古希臘的自由和理性精神。中世紀后期基督教成為科學活動的主要平臺,為第一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礎。相比起來中國科技發展主要關心對實際問題的解決,其目的是服務于國家的農業、建筑或者其他領域。這種零散的問題解決模式,以及科學技術活動邊緣化的社會地位,不可能產生體系嚴密的科學理論及引發深刻的科技革命。正如20世紀20年代英國數學家和哲學家懷特海所說:“中國人就個人的情況來說,從事研究的稟賦是無可置疑的。然而中國的科學畢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國如此任其自生自滅的話,我們沒有理由認為它能在科學上取得任何成就。”[13]
四、文化對科教興國戰略的影響。
東西方社會在各自軌道上發展2000多年后,西方迎來了人類史上規模宏大的工業革命。而中國仍然處在千年不變的傳統農業社會,技術的積累并未給中國帶來壓倒性的優勢,反而在西方工業革命面前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隨著東西方文化的碰撞與交流,中國人開始反思與探索科技興國之路。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從到21實際提出的“科教興國”戰略。中國人逐漸對科技落后的原因及文化的影響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涌現出一批偉大的思想先驅。然而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理性主義與追求真理的價值觀遠未普及。民眾的科學素養尚處于較低水平。根據國際經濟合作組織的定義:科學素養是運用科學知識,確定問題和得出具有證據的結論,以便對自然世界和通過人類活動對自然世界的改變進行理解和做出決定的能力。科學素養強調的是一種理性的思維過程,而不僅僅是學習或占有已有的知識。中國大眾教育仍然偏重于知識性學習,注重單方面知識的灌輸,對理性的思維能力培養方面關注不足,這在歷史、政治、文化領域尤為明顯。教育與科學研究仍帶有濃厚的功利性。這種現狀和體制作為上層建筑根源在于巨大的文化慣性,文化孕育體制也可以異化體制,而要扭轉這一慣性甚至需要數百年的努力。
科學精神的培養需要制度的保障,而制度的建立與運行根植于文化的土壤,文化存在于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并且一代代學習與傳遞,包括我們的歷史、思維習慣和價值觀。只有在文化領域進行深層次的改造,與制度建設并舉,提倡自由、理性和民主精神,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才會沖破文化的束縛,全面超越西方。
結語
本文主要從文化發展角度來論述其對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認為中國近現代科技落后的根源在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而東西方文化則主要由二者所處地理環境決定。在自然條件下,中國科學技術的落后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不以任何人意志為轉移。提出科教興國僅從制度上完善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從文化改良與傳遞上進行探索,才能加快中國科技發展步伐。
參考文獻:
[1]邴正.原始神話與人類自我意識的起源.學習與探索,1995(05).
[2]田德全.世界古代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4.1.
[3]肖厚國.古希臘的思想與歷史:自由的古典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1.
[4]陳素萍.淺談中國上古神話和古希臘神話之異同.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5(06).
[5]黃雪.從城邦民主制看古希臘的理性精神.消費導刊,2009(19).
[6]互動百科.古希臘城邦政治制度.
[7]吳國盛.科學精神的起源.http:///cao.asp?id=26985.
[8]李文林.數學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楊師群.中國歷史的教訓.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6.
[10]錢時惕.神權統治下的中世紀科學——科學發展的人文歷程三.物理通報,2011(5).
[11]楊錫華.中國和希臘數學發展史的對比分析與反思.科技創新導報,2011(30).
[關鍵詞] 西方電影,文學,關系
一、電影與文學的關系
文學是文本思維的領域,電影是視聽思維的陣地,二者看似互不相關,但是電影自誕生之日起并且一直受到文學作品的影響。我們也發現最優秀和最有影響的影視劇,大多出自文學改編和作家改編。那么,文學具有哪些優勢,使得它成為影視創作中不可或缺的資源?首先,文學對影視的貢獻之一在于它的故事性。眾所周知,故事性是影視劇的核心。影視劇要用故事的藝術性、情節的嚴密性,生動鮮明地將故事要素以視聽的敘事方式呈現給觀眾。而文學作品在敘事方面與影視創作有著相通之處。其次,文學對影視創作的貢獻在于它為影視劇提供了人物素材。文學作品以或是虛構、或是真實刻畫現實主義的人物的形式對人物進行塑造,這與影視劇創作人物形象的訴求一致。影視劇中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通常都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讓人過目不忘,久久回味。再有,文學作品的語言對于影視創作也是一個重要的來源。文學的語言由描寫語言、心理語言和對話語言組成,影視創作通過鏡頭和畫面來取代文學作品中的描寫語言,但是生動并富有特色的心理語言和對話語言在影視制作中通常會被保留和利用。由此看來,電影源于文學,文學造就電影,甚至一些影視評論者認為“電影是文學的”。
二、西方文學在影片制作中的體現
西方電影的文學源泉來自于西方文學。西方文學有兩大源頭:古希臘羅馬文學和以《圣經》為代表的古猶太文學,兩者對西方文學產生了深刻、全面的影響。
古希臘文學產生于公元前8~5世紀,其主要成就在于詩歌和戲劇。荷馬的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是古代詩歌的杰出代表,電影《木馬屠城記》就是根據《伊利亞特》改編的反映古代特洛伊戰爭的經典之作。而取材于神話的悲劇則是古希臘羅馬文學的頂峰,索福克勒斯的悲劇《俄狄浦斯王》更是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電影《瑪蓮娜》中,一個西西里島的青春期男孩講述了一段美麗又殘酷的初戀故事。真正優秀的電影總有著豐富的意蘊,不盡的解讀空間,《瑪蓮娜》也不例外。在這個有著純凈風景的世外桃源般的小島上,在一群活出了人類各種原罪的小鎮居民中,沉淀著《圣經》帶給電影作品的想象力。眾所周知,《圣經》作為基督教的經典,對世界各民族尤其是歐洲文學藝術產生了無可比擬的深遠影響。《圣經》的敘述與意象遍布歐洲文學藝術的各個角落,如果沒有《圣經》,一部西方文學史要重新編撰。歐美各國幾乎所有重要詩人、作家都與《圣經》中的觀念和意象緊密相關。而《瑪蓮娜》的導演托納托雷正是出自意大利這一有著深厚的基督教傳統的國家。因此,若在《圣經》的觀照中來審視這部電影,用來自《圣經》中的原始意象解讀這部電影的人物與敘述模式,能使這部名片的內涵得到更清晰的闡釋。這一時期的戲劇除悲劇還有喜劇,最優秀的是阿里斯朵芬的《阿卡奈人》等。古羅馬文學主要繼承希臘文學而逐漸發展起來,在戲劇、史詩、小說、神話、散文、文藝理論等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圣經》由《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組成,合稱《新舊約全書》,與古希臘羅馬文學一道形成了西方文學與文化的兩大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