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高中音樂教研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音樂教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音樂教研

    第1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學生強烈呼喊:我們努力過但沒有“興趣”

    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因為音樂課堂沒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所以大多數同學在課堂上要么是迎合老師,做出一副很認真的模樣;要么是趴在課桌上睡覺或聽音樂;要么是帶上其他文化科作業或課外書籍等等。總之,他們在音樂課堂上找不到他們的需求。那么,學生對音樂鑒賞課的需求是怎樣的呢?

    與時俱進,追求音樂的流行美

    現代世界,包括音樂在內的各方面都在飛速的發展。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表演,都在技術上,藝術上有了很大突破,緊緊的體現了時代氣息和人們對音樂文化的需求。作為欣賞主體的學生,理所當然對音樂的品味也越來越高。經過筆者教學實踐發現:

    時尚旋律美,是學生音樂鑒賞的首要需求。在《學堂樂歌》單元中,學生對教學內容比較陌生,缺乏興趣,甚至認為其旋律老土,沒有新意。課后,我認真的反思并作出了調整,我將“學堂樂歌’和 “校園民謠”結合起來,課堂上簡略的聆聽“學堂樂歌”,重點是欣賞具有時代氣息的“校園民謠”。比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這樣既抓住了學生的興趣,又自然的進行了同類音樂的拓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明星表演美,是他們內心的“榜樣”需求。在欣賞民族歌劇唱段《清粼粼的水來藍瑩瑩的天》時,我首先播放了演唱的版本,學生沒精打采,接著播放了王菲演唱的版本,同學們立即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調查發現他們大多數不知道,對王菲特別喜歡,甚至是很多同學的偶像。因為他們這個年齡階段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偶像,都有自己的“明星夢”。所以,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總是找到不同明星的多個版本的音樂給同學們欣賞,以便使學生產生良好的共鳴。

    浪漫意境美,是他們放飛心情的需求。在鋼琴音樂單元,我們欣賞了肖邦的《“革命”練習曲》和李斯特的《愛之夢》,兩首音樂都是浪漫主義鋼琴音樂的杰作。但學生更喜歡《愛之夢》,因為《愛之夢》更讓他們覺得“浪漫”,更適合高中生的情感需求。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總是從他們的興趣入手,由淺入深,選擇一些諸如《神秘園》、《神話》等音樂作為教學內容的補充,逐步過渡到對他們來說較“難”的音樂,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動聽配器美,是他們體驗音樂魅力的需求。在流行風單元,我們欣賞的是毛阿敏1988年春節聯歡晚會上演唱的《思念》,學生反映普遍較差,隨后我立即播放了同樣是毛阿敏在“同一首歌”上演唱的《思念》,學生馬上興奮起來。因為音樂家對這首歌曲進行了重新配器,使其在音色、和聲等更富于流行美。

    由于高中生的年齡結構和心里特征,他們對“流行美”的需求還很多很多,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用“心”去發現,用“行”去實現他們的“需要”。幫助他們挖掘出時尚、經典的音樂作品。

    簡單直觀,力求音、畫、舞結合

    音畫結合。例如:在欣賞《西出陽關無故人》和《高山流水致家園》兩個單元時,我們可以根據音樂所蘊涵的意境,選擇《唐之韻》等視頻音樂文件進行播放,使學生在聽覺中領悟意境,在視頻中理解音樂。這樣就讓較難的音樂變得直觀簡單、一目了然。

    音舞結合。例如:在欣賞《非洲歌舞音樂》單元時,由于其音樂和舞蹈有著相當密切的關系,所以,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忌諱對他們進行孤立的欣賞,而要讓音樂與舞蹈有機的結合,從而更加深刻的了解非洲歌舞音樂的相關知識。

    音畫舞結合。例如:在欣賞《爵士樂》時,筆者找到了著名爵士舞的視頻片斷進行欣賞,讓學生一邊聆聽,一邊哼唱,一邊模仿舞蹈,既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又使課堂得到了良好互動。

    教師理性思維,緊跟專家方向調節學生需求

    1、改變觀念,借助“選擇”的力量,選擇一些時尚、積極、動聽、影響力強的作品,使學生在課堂上充滿興趣,教師在教學過程充滿樂趣。科學看待“努力”的力量,明白“努力”需要技巧,需要“選擇”。相信專家,但不要迷信專家,因為專家不一定都有一線教學經驗的,他們對教學實際情況了解得并不是特別到位。

    2、相信學生,他們在某些方面并不是“學生”。他們有自己的思維,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并能夠為自己的想法付諸行動。因為他們代表自己,愿意為自己負責。

    第2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音樂能給人帶來愉悅。《樂記》說:“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就是講音樂可以使人得到快樂,滿足人的愉悅情感的需要。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音樂本身愉悅性的特點,因勢利導,引發學生高峰體驗。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時,最有利于形成優勢興奮中心,產生高峰體驗。在頓悟、感動、愉悅中,學生會感覺到學習音樂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當學習從一種艱苦的勞動而變成快樂的活動時,教學的目標就基本實現了。

    音樂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使他們產生高峰體驗?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探索。

    一、以“情”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音樂作為一種最富于情感表達和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藝術形式,蘊涵著巨大能量,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因此,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利用音樂的情感性特點,以“情”打動學生,讓學生在情境的交融中,感受學習的愉悅,進而產生高峰體驗。

    1.設境激趣。學生對音樂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以生動形象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引其進入特定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在興趣盎然中產生探究的欲望。如講解音樂要素“節奏”時,可以通過視頻欣賞盲人鋼琴家羅伯茲、貝斯奇才葛溫、鼓手馬沙利斯在2003年柏林溫布尼音樂會上的一段演奏《我找到了節奏》,以學生感興趣的爵士樂風格樂曲導入,喚起學生的體驗欲望,為后面達到高峰體驗打下基礎。

    有時候我讓學生想象音樂所描繪的場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力;有時候我運用多媒體介紹音樂所表現的文化背景,讓學生體驗音樂的內涵;有時候我運用圖片和影像拓展音樂的各個側面,讓學生理解音樂的精神內核。不同的設境方法,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2.激情投入。一個沒有激情的老師,課堂如一潭死水,學生何來的愉悅,又怎么能產生高峰體驗?課堂上,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知己、朋友和伙伴,一起和學生感受音樂的內涵,一起為之激動、喜悅、感奮和陶醉。一個充滿激情的教師在課堂中的激情投入,能夠給課堂增添活力,極大地感染學生,甚至震撼學生的心靈。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響曲《悲愴》、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等,都是師生共同的精神食糧,那優美的旋律,那豐富的和聲,那精美的結構,那生動活潑的感性形式,都會讓學生獲得審美享受。教師要把自己對這些音樂作品的深刻理解充滿激情地傳遞給學生,讓學生情緒為之起伏,情感為之激蕩,形成全身心的音樂體驗。

    幾年前筆者在首都師大參加國家級骨干教師課標培訓,有幸聆聽了北京八級教師李存老師的一節課,印象非常深刻。課堂中,處處感受到李老師與音樂的心靈交流,抒情的朗誦、優美的語言、傳神的手勢、會說話的眼睛,充滿著深情和陶醉。他的一舉手一投足都顯示著一種忘我的境界,一種全身心的投入,學生被感染了,聽課老師被感染了,音樂已浸入到大家的心靈。

    3.真情交流。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與學生志同道合的老師。”實踐證明,一個教師若能以真情對待學生,學生就會向教師敞開心靈的大門。師生之間這種真誠相待,彼此不斷的溝通和交流,是建立良好師生人際關系的基礎,也是教學活動得以生機勃勃開展的前提。

    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淡化了教育活動中完全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音樂是以流動的音響塑造形象的情感藝術,音樂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情感體驗的過程,也是學生自己的情感與音樂所表現的情感產生共鳴的過程。情感既是音樂欣賞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也是音樂教學的靈魂。在這種情感交流活動中,師生間沒有權威性和強迫性,取而代之的是平等、尊重。在和諧的氛圍里,學生會感覺到上音樂課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而處于愉悅狀態的學生,極易產生高峰體驗,當學習變成一種享受的時候,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二、以“美”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在藝術審美中,高峰體驗指的是審美的極致,是最高層次和意義上的審美。馬斯洛曾明確地指出,審美的體驗和創造性的體驗都能達到“高峰”的境界。在體驗中審美動之以情,感知以形,才能曉之以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對藝術的審美,不同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一般不能通過簡單的“教”或者“學”的方式獲得。對藝術的理解、感悟、審美必須通過個體的體驗,通過欣賞主體與藝術的全方位接觸才有可能獲得。

    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審美是音樂教育的核心。這就決定了音樂教育的過程應轉換為一種自覺審美的過程,音樂課程價值必須升華為一種審美體驗價值,音樂教改的理念必須定位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上,同時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審美體驗,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在體驗中完成對音樂知識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當審美主體和審美對象之間產生強烈的共鳴時,就有可能長久地沉浸在無法遏制、無以名狀的歡愉心情之中。這種狀態的產生就是美感體驗的產生,而任何美感體驗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邏輯進程,當這種美感體驗達到高峰狀態時,即是美感的極致。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被稱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為了幫助學生了解肖邦作品魅力所在,教學中教師可從感受肖邦作品的“美”入手,以“美”促“悅”。如欣賞肖邦《升C小調夜曲》時,教師先演奏樂曲,讓學生用心聆聽,展開豐富想象。教師出示曲名,簡介夜曲,并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對肖邦夜曲的印象:肖邦的音樂美得無以復加,尤其是他的夜曲,讓人感到“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凄美與憂傷。仿佛置身月下,賞滿地的落花,醉盈路的芬芳,真可謂“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陶然于聽香之美。教師還可以結合語文課《肖邦故園》,引導學生分析肖邦作品中優美旋律的來源,尤其是通過對演唱方法、音準、音色的介紹,讓學生把握“音樂本體”因素,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出示小詩《夜曲》,學生合著教師鋼琴伴奏朗誦,進一步感受樂曲描繪的意境。優美的音樂伴著抒情的朗誦,學生對樂曲美感的體驗達到極致。

    三、以“動”促“悅”,引發高峰體驗

    藝術的生命在于創造。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動,能夠激起學生的表現欲望和創造沖動,喚起學生參與體驗的熱情,使他們處于愉悅狀態,最終引發高峰體驗。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多給學生創設展現創造才能的機會,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吸引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體驗中來。要讓學生多動腦、動手、動口,從自己的真實感受出發,以自己喜愛的方式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在活動中切身體驗音樂所包含的情緒、情感和情境,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發展個性和創造才能。

    以《生活中的節奏與音樂中的節奏》一課為例,課中教師設計了以下幾項活動:讓學生表演生活中的節奏場景,感受生活中的節奏;讓學生做由弱漸強、由強漸弱的節奏練習,感受不同節奏在音樂中的表現意義;讓學生對Rap、踢踏舞、鼓樂等簡單片斷進行模仿、練習,感受存在于歌唱、舞蹈、器樂、京劇等不同藝術表演形式中的節奏;讓學生創編節奏等等。在活動的體驗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節奏的魅力,品嘗到學習的快樂。

    第3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關鍵詞】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審美教育

    培養高中生審美能力是高中音樂教學的一個基本任務。高中音樂鑒賞教學是初中和小學音樂教學的延伸和發展,是提高高中生全方面素質重要因素。高中音樂鑒賞課程應當從音樂藝術的特點出發,把音樂鑒賞作為教學的主要方法,圍繞高中生展開審美教育,提高高中生音樂欣賞水平和高尚的道德修養。讓學生能全面發展是素質教育的基本目的,新課程改革中提出,高中音樂課中分為音樂鑒賞、唱歌、音樂與戲劇表演等六個部分,而音樂鑒賞是高中音樂課中重要的構成部分,新課程標準中提出開設高中音樂鑒賞課的目的是讓高中生通過對音樂的欣賞來感悟音樂的美感,從而提高高中生的審美情趣。在高中音樂鑒賞課堂上展開審美教育不僅是達到了音樂教學的目的,還是音樂鑒賞課的重要部分

    一、培養高中生對音樂美的感受及判斷能力

    高中生經歷了小學及初中時期的音樂教育面,對音樂的鑒賞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高中生的審美能力和分析鑒別能力還沒有達到一定的程度。對音樂文化知識的累計還需要不斷進行。所謂的音樂鑒賞就是通過聽覺來對音樂作品展開感知體驗,同時展開音樂審美的過程,領悟音樂美的能力是音樂審美的根本要求,也是展開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的依據。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高中音樂老師在平常的教學過程中應當把學生作為作為主體,讓高中生能對不同的音樂展開欣賞,同時對有關的音樂知識展開講解,讓高中生能體會不同音樂的美。在上課過程中,音樂老師應當盡量為高中生提供聆聽的音樂的機會,對高中生進行適當的訓練,提高高中生的音樂水平。例如,高中音樂老師在教《學會聆聽》一課時,應該引導高中生通過聆聽音樂來感悟音樂中的美,在聆聽過程中,進行講解、對比和討論,同時對節奏、旋律、速度等要素進行講解,老師可以讓高中生結合《草原放牧》《長江之歌》等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感悟不同音樂的魅力。對于音樂美的判斷能力是在對音樂作品展開初步領悟后進行的,對音樂的特點展開鑒別、判斷和分析。對于音樂的審美判斷,不是簡單的用“美”或者“丑”來評論,而應當結合有關的理論加以分析。高中音樂老師在上課過程中想要提高高中生對音樂審美的判斷能力,應當把有關的音樂理論學習和高中生的感悟相融合,幫助高中生培養合理的審美判斷能力。根據高中生的特點,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強,然而通常會缺少辨別音樂中的美與丑。正是因為這樣,在音樂鑒賞課中,老師應當喚起高中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讓高中生對各種類型的音樂展開審美感受,提高自身的個人音樂修養,讓學生有優美的音樂中提高全方面素質。

    二、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體驗

    音樂感知是從表面的到深入的研究。完整的音樂中含有大量因素,而讓高中生喜愛音樂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正是因為這樣,高中音樂教學的目標就是讓高中生喜愛欣賞音樂,那么應當怎么樣讓高中生喜愛呢?讓高中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讓其更好的學習音樂。高中音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采用“聽覺盛宴”法,這個方法是針對某一類型的音樂,讓學生多聽多感悟。例如,在學習“獨特的民族風”時,蒙古族音樂部分選用了歌曲《遼闊的草原》。然而很多學生都不喜歡聽《遼闊的草原》,卻對《吉祥三寶》等歌曲很熟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高中音樂老師應當多讓學生聽一些膾炙人口的蒙古歌曲,從而引導高中生喜愛蒙古音樂。高中音樂老師在上課時可以嘗試著打亂教材的順序,加快音樂風格的變換頻率,從而讓學生加深印象。首先,音樂老師可以采用時間維度,將同一時期的音樂編排在一起教學,讓高中生領悟不同時期音樂的魅力。第二是空間維度,就是同一個地區的不同音樂。比如同樣是西北部,有很多民族的音樂風格是不相同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比較,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培養學生的理解及評價能力

    音樂審美教育中對音樂美的理解能力也是重要的一部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是建立在聆聽以及感悟的基礎之上的,也是從“感性”理解到“理性”分析的過程,是審美活動的一種升華。高中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文化修養和生活經驗,理性思維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音樂鑒賞課中做到理性的認識,可以從理性的方面對音樂展開分析和理解,高中音樂教材的特點可以系統的提高高中生對音樂美的欣賞能力。比如在課本中《文人情致》這個部分,課本中《陽關三疊》《廣陵散》等歌曲對中國古代古琴音樂展開詮釋,讓高中生能更好的學習音樂。審美評價是讓高中生依據自身的審美價值觀對音樂進行評價,包括對特色、方法和內容等方面的評價,是審美活動中的最高層次。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高中音樂老師應當根據有關的課本知識來引導高中生進行正確地評價。音樂鑒賞是培養高中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基本方式。高中音樂教學的目的是提高高中生的音樂水平,提高高中生對音樂是感悟以及創新能力,同時達到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高中音樂老師在音樂鑒賞課中應當培養高中全面發展,結合音樂知識進行綜合學習,全面提高高中生欣賞音樂的水平及藝術修養,從而達到實現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賈佳.打開音樂之門——如何培養學生音樂聆聽和鑒賞的能力[J].南方論刊,2010(10).

    [2]胡君英.關于音樂鑒賞教學的一點美學思考[J].中國音樂教育,2010(01).

    第4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關鍵詞:高中音樂教育;自主學習;研究

    自主學習模式在高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對增強學生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學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一、準備階段

    準備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引導學生明確自主學習主題,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教學情況,組織學生通過講座、介紹等形式來研究比較成功的音樂自主學習案例,營造出更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同時也為學生下一階段的自主音樂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當前高中音樂教學中選擇自主學習課題一般都采用以下兩種教學模式:(1)學生自主選擇,教師給予指導;(2)教師提出不同課題,學生自主選擇。

    二、實施階段

    新課標強調高中音樂教學,不僅僅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音樂人才,還要面向全體學生,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自主音樂學習中來,這樣不僅能夠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能夠使每位學生的音樂潛能都能夠得到充分發掘。比如,在學習《光榮犧牲》時,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一組學生負責去查找和整理相關圖書文獻資料;二組則可以利用網絡了解更多關于學習課題的相關知識;三組則需要結合學習過程和結果與教師進行詳細交流,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給予一定的指導,并形成最終的自主學習報告。通過這種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也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所學的音樂知識。

    三、評價階段

    自主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針對自身在自主合作學習中的表現,以及學習方法、過程和結果等方面進行相應的總結和評價。教師應該積極地參與其中,使學生能夠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獲得更好的自主學習效果。自主學習評價可以通過學生自評、互評有機結合的形式來進行,讓學生在自由、和諧的交流評價中對所學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還可以在互相交流經驗、體驗過程中增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與信心,從而使學生的音樂素養和綜合學習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總之,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用自主學習模式,不僅能夠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還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與自信心,也通過自主學習活動的開展,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逐步得到提升。因此,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多為學生設計一些新穎豐富的自主學習活動,從而不斷加深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

    第5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新課改和素質教育都要求在高中階段開設音樂課不是為了培養專業的音樂家,而是通過音樂的授課來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觸音樂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感悟音樂、享受音樂和通過學習能通過音樂來表達自我。從這一個角度來講,在現代的教育中,減少了以往的那種純功利性的目的,現代教育應該更加突出教學過程的作用,突出學生的地位,做到“以生為本”,而不是“以成績為本”。在高中音樂的教學中,教師還要認清師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地位,注重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切記一言堂或者滿堂灌。高中生雖然還年齡尚幼,但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歷,有他們自己的思維和判斷方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了解學情,做到知己知彼。同時,學生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與老師一樣都是課堂的參與者,所以教師應該在教育教學中學會尊重學生,平等的對待學生,不可歧視和辱罵學生。音樂課堂應該是開放性的課堂,應該實現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有效的路徑來激發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比如,在開學第一課的時候,我讓學生在進行自我介紹的時候,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歌曲或者原創歌曲進行唱歌介紹,一下子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起來了,他們也喜歡上了音樂這門課。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圍繞著教學內容精心的設計教學過程,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參與性和主觀能動性,這樣必定會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改善教學方法,挖掘學生資源

    新課改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充分的考慮學情,課堂教學中要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并且教師要依據學情,突出學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相長,以教助學,以學促教。對于音樂作品來說,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和差異性,不同的人對音樂作品的看法也是存在一定差異性的。每一位高中生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所處的環境,作為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對音樂的解讀必然也會不盡相同,為此,教師在音樂課堂一定要學會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大膽的嘗試與想象。如在學習《青春舞曲》的伴奏節奏的時,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原版的音樂演奏,然后給學生準備了鈴鼓、響板等打擊樂器,讓學生依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和現有的心情進行即興創作,自由創作,當然也可以依據原版的節奏進行表演。這樣就給學生一個十分寬松的環境,結果學生確實也創作了一些不錯的富有特性的節奏。這樣,學生既學到了應有的知識,應能夠發揮自身的潛能,做到學活學用,學以致用,勢必會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音樂的鑒賞能力。

    三、與時俱進,使用多媒體技術

    當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新的教學媒介和輔助教學軟件應運而生,這些技術在一線教學中得到了廣大師生的青睞,其中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的應用就迎來了高中音樂課的教學革新,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學的質量。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以往那種常規的傳統課堂一支粉筆,一個黑板的局面,它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實現教學內容的直觀化、體驗化和情景化教學,把復雜的音樂知識簡單化,把抽象的音樂理論具體化,另外還可以實現聲文圖茂,多角度的刺激學生的聽覺、視覺和觸覺。就拿高中音樂課堂中的音樂欣賞課來說吧,過去由于教學技術的滯后性,對于一些音樂欣賞課來說,很多的教師都是通過編故事、畫板畫、直接講授等方式來實現既定的教學目標,但是這些枯燥泛味的詮釋根本提不起學生的興趣,很多的高中生對音樂欣賞課都是冷淡忽視,或者是在而不聽,視而不見。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就改變了這一現狀,老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實現可視化教學和直觀教學,通過專題片的播放,大師的講解,名人名家的專訪,音樂作品的解讀等來開闊音樂文化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梁祝》,英臺抗婚這一橋段的鑒賞時,先由大提琴演奏出旋律下行的封建勢力主題,然后播放影片《梁祝》相應的視頻選段,學生在聽與看的同時自然就可以理解樂曲所要表達的內容,祝英臺反抗的主題中,小提琴強烈的切分節奏,旋律上行,表現的是英臺抗婚不嫁,同樣也播放視頻選段。通過多種知識詮釋方式的刺激,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由此可見多媒體的使用確實為高中音樂教學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第6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高師學生鋼琴演奏現狀及原因

    目前各高校音樂系的學生鋼琴演奏水平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學生演奏缺乏情感,動作僵硬,語言表達能力差。在肢體語言方面,有的學生受郎朗的影響比較大,只看到了郎朗動作揮灑自如極有大師風范,而沒有看到郎朗的動作是有他那極為深厚的鋼琴基本功和對作品的深刻理解為支撐的,結果畫虎不成反類犬,把鋼琴演奏變為舞蹈表演了。有的學生則完全不敢動,生怕老師說他動作不好,整個演奏過程身體僵硬,手腕手臂像機器人一樣不靈活。還有些學生則喜歡邊彈邊用點頭、踏腳等肢體動作來打拍子,結果就成了一個人形節拍器。

    而在作品樂感的語言表達方面,很多學生一味的追求速度和力度,只想著跑得快、砸的響,而沒有去理解和分析作品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或者簡單機械地照搬書上的強弱快慢,而忽略鋼琴演奏中的演奏家通過自己的語言對作品的二度創作才是鋼琴演奏的真正魅力所在。

    針對這些情況進行分析研究,我們不難看出主要原因是以下幾點:

    1、鋼琴基本功太差,達不到作品所要求的最低技術標準,跑不動、彈不響。

    2、心理素質不夠好,在琴房中彈得不錯,而一旦到老師面前或考試就不行了,緊張、慌張,忘譜等各種狀況都出現了。

    3、對作品的內涵理解不夠深刻,僅僅是把音符敲出來,沒有自己的音樂語言,沒有適當的、自己獨特的對作品強弱快慢的處理,音樂語言蒼白而缺少感染力。

    鋼琴教學中正確的語言性表達的意義

    鋼琴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教會學生表現音樂,作為聽覺藝術的鋼琴音樂,除了在聲音上要給人一種美感,作為一名優秀的演奏者同時要善于利用肢體語言的優勢給人視覺上以美的熏陶,把內心對音樂的分句;音樂的強弱;音樂的快慢;音樂的情感等理解融入樂感的語言表達里去,從而與旋律同起伏。

    從審美的角度來看,太過夸張的肢體語言,難免會過多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從而對理解產生一種方向性的限制,不利于觀眾體會作品的核心情感。而一味地強行克制自己內心真實情感的流露,缺少自己的風格,也是很難詮釋好作品最終的意境的。古人云:語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舞之蹈之。這段話告訴我們樂感語言和肢體語言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鋼琴演奏是有賴于“二度創作”的藝術,既然是“二度創作”,就必須忠實于原作,又必須強調演奏家個人的創新,二者缺一不可。 要忠實于原作,就必須認真的研讀樂譜。因此,在充分理解作品的內涵,發掘自身豐富的充滿幻想色彩的樂感語言為基礎,并以適當的肢體語言表達真情實感。

    人琴合一:鋼琴教學中的內心樂感語言與肢體語言協調融合

    同一首作品,不同的學生演奏出來的感覺完全不一樣,是因為不同學生的技術基礎、肢體語言習慣、對作品所代表的音樂意境的敏感度等等均有所不同所造成。因此,在教學中,鋼琴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使得學生能很好地把這幾方面都能有所提高并有效融合。

    1、手隨心動——音樂律動感的訓練

    正確的節奏節拍感是手隨心動的基礎,音樂是流動的語言,在節拍訓練的基礎上教師還要對學生進一步加強在實際音樂作品中的律動訓練,找出樂曲的強弱、體會音樂的起伏與呼吸等逐步耐心地引導學生認識并通過肢體表現出來,這是培養學生樂感語言性與肢體語言協調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用心靈感應作品的律動,音樂語言發之于內心是手隨心動的關鍵,引導學生對作品進行豐富的想像,在“心”的宇宙中馳聘。使他們專注于音樂本身所造就的意境之中,感受這種意境在心靈中引起的感應。精確無比的手位感是手隨心動的強大后盾,這里的手位感是指學生在演奏過程中對于琴鍵與琴鍵之間位置的精確把握。一般來說,鋼琴作品里面的困難段落主要是快速的八度、遠距離的大跳、需要四到五個手指同時下鍵的和弦、各種復雜的琶音技巧等等組成,所有這些困難段都有一個共同的難點就是對手指與手指之間的距離的把握的精確性要求非常高,所以對手位感進行針對性的強化訓練,使手指能隨心所欲地根據作品的要求進行演奏,從而做到真正的手隨心動。

    2、“不動不搖坐如鐘”——人琴合一之穩定、協調

    古人云:“不動不搖坐如鐘”,筆者認為這句話用在鋼琴演奏上最合適不過了。具體來說,坐下時應該只占琴凳三分之一的面積,雙腳分開放在踏板的兩邊,腳踏實地,這樣整個身體的重心靠前,身體所發出的力度才能更好地傳導到指尖,從而使得演奏者在演奏時身體舒緩流暢,很自然地隨著感情的波瀾起伏而變化從而達到人琴合一之穩定、協調。

    3、良好的藝術修養是內心樂感語言與肢體語言協調融合的根本

    鋼琴家和鋼琴匠人的區別就在于是否具有良好的藝術修養。每年各大音樂學院畢業無數學生,但是能真正成功地走上舞臺并得到大家認可的鋼琴家為數寥寥。這里面固然有運氣等各種因素在里面,但是不可否認,有沒有良好的藝術修養絕對是成為優秀鋼琴家的最基本素質要求。因此,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藝術修養是內心樂感語言與肢體語言協調融合的根本。要讓學生深刻認識到扎實的基本功技術僅僅是一個方面,從識譜開始就要感受所彈作品的情緒,了解作曲家的風格和演奏家的特色,即使是非常簡單的旋律,也要有表情地彈奏出它應有的情緒,用充分地想像力,給自己構造一個完美的音樂語言國度,使內心樂感語言與肢體語言得到協調融合。

    因材施教,充滿個性的音樂語言

    每個學生的鋼琴學習都是從模仿鋼琴教師開始的,但是每個學生個體在人格的特性上,都存在著一些差異,因為有了這些差異,教師就應該針對不同學生的個性進行引導式的教學,因材施教,使得每個學生都能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引導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情感融入音樂作品里去,用心去體會旋律的起伏,使別人能從演奏者的琴聲里清楚地感受到演奏者的內心世界并與之形成音樂語言的共鳴,從而達到完美藝術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第7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關鍵詞:高中音樂;課堂教學;策略

    一、從精神層面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如前所述,音樂是人類精神的體現,是生命的交響曲。人不能沒有音樂,音樂從古至今都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們追求理想,追求完美人格的主要途徑。一個具備較高音樂素養的學生,在生活和學習中都會以平和的心去面對各種挫折,把人生和學習的坎坷當成一個個跳躍的音符,當作音樂的高低音調,當作音樂那快慢、張弛有度的旋律,這是一種精神高度。同時,對于大部分高中學生而言,高考是他們人生所面臨的重大壓力,隨之而來的是家庭的壓力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壓力。在重壓之下,學生的心靈感到疲憊那就在所難免了。而音樂正是緩解人緊張情緒,是疏導人心理壓力的有效武器。因此,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到音樂這兩方面的作用,并抓住這一特點,從人格精神的高度對學生進音樂教育,將音樂陶冶情操的教育功能發揮出來。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我們都知道貝多芬是音樂天才,但是也是命運坎坷,但是憑借著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對生命的熱愛和執著,他毅然面對命運的安排,以堅強的意志去面對生活的挫折。而這正是音樂教育的本質,即讓人的心靈感動,讓人的精神得到升華。高中音樂教師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由欣賞,然后雜志音樂中思考,思考人生的真諦。同時,要求學生發表個人感言,闡述自己對《命運交響曲》的理解,并談談音樂對人精神的作用。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的精神層面得到很好的教育,發揮出音樂的教育功能。

    二、應注重激發學生的思考欲望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課堂上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堂資源,創設濃厚思考的氛圍,讓他們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在教學中,引發學生思考問題的策略有:

    (一)“捕捉新奇’找’問題”

    中學音樂教學領域中有許多名詞和知識對學生來說是新奇的,像“調式”“和聲”“華彩段”等。學生初次接觸有關調式與和聲的歌曲時,很容易產生各種疑問,以這些疑問為中心展開討論,有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攝取新知識的能力。

    (二)“發現矛盾’增’知識”

    教學活動過程中有很多看似相近的概念,鼓勵學生找出各概念的要點,對比異同,找出聯系。如“音程”、“音域”等。針對這樣的問題,開始學習時很多學生會有疑惑,經過討論,學生舉出了很多學習中遇到的各種音樂現象。這樣借助學生間相互的討論,不僅化解了疑點,而且增長了知識。

    (三)“縱橫比較’更’清晰”

    在學生學習時會對有關相互干擾的樂理知識產生混淆。如音高、音調、音階、音節四個相似的概念,可以通過縱橫比較,使理解加深,記憶牢固時,對中學生來說這些知識的理解和判定就是一個難點。首先要分清四個相似概念的區別,其次要對各種概念力所能及的應用到具體到某首作品上,這樣通過比較,使復雜的知識體系更加清晰。因此,教師在課堂設計上應盡可能的采用靈活多變的比較教學策略,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獲得新的樂理知識。

    三、從音樂與表演的關系著手,提高學生音樂理解能力

    音樂,是拿來欣賞的。音樂是聽覺的享受,是感覺的升華。但是,我們也不要忽略了音樂行為。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個看不見的音符,同時也是實實在在的行為。任何音樂,都是從生活出發,以生活為源泉的,沒有生活資料,也就沒有音樂內涵。因此,學習音樂,理解音樂,欣賞音樂,還需要對音樂背后的生活內涵進行挖掘和闡釋。高中音樂教育也應該從欣賞著手,挖掘音樂與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在音樂聲中還原生活的原貌,即將音樂與表演結合起來,讓學生把從音樂聲中感受到的生活場景展現出來。通過音樂與表演的聯系,學生可以更好的理解音樂,更好的深入音樂,從中得到更多的體會。還是以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為教學案例。在教學中,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分組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分組之后,讓學生根據自己體驗到的音樂內涵和精神,進行相應的表演。以《命運交響曲》為音樂背景,學生隨音樂的節奏進行舞蹈表演,將樂曲中那震撼人心的旋律,以行為舞蹈的方式表現出來。這樣學生在進行舞蹈的同時,也可以融入音樂節奏中,更能理解其中的精神內涵。

    四、從音樂與影視的關系著手,培養學生音樂欣賞能力

    第8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關鍵詞:音樂史 教學研究 教育改革

    中國音樂史教育是我國高校音樂教育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為學生了解我國音樂發展的脈絡和歷史以及重大音樂歷史事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和途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可是當前我國音樂史教育教學的現狀卻令人堪憂。

    一、中國音樂史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學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校中國音樂史教育的基本課堂教學形式主要有三種,即課堂講述法、提問法和試卷考察法。中國音樂史是一門歷史類學科,具有鮮明的理論性特點,而課堂講述法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將基本理論問題做全面闡述。因此這種方法是目前我國音樂史教育最常規的授課方式。提問法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主要分兩種,其一是課堂提問,其二是布置課后作業。前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后者是檢驗學生課堂知識掌握水平的一種手段,同時也能起到讓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作用。試卷考試法是檢查學生學習水平,教師教學效果不可或缺的手段,能夠及時發現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并及時加以糾正。這幾種方法在現實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相互聯系、相互配合,構成了我國目前高等音樂史教育的基本模式。

    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我國音樂人才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也暴露出了許多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對音樂史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夠,學生普遍重技輕理

    當前,我國音樂教育普遍只關注音樂技能的培養,對音樂史的教育教學普遍認為無足輕重,課時被大幅度壓縮,導致基本的教學任務不能保質保量完成。學生也多認為這門課可上可不上,逃課現象嚴重,學生平時基本對這門課程不怎么學習,考試基本靠突擊,導致這門課的教學質量總提不上去。究其原因,是社會普遍存在的功利化的心態在作怪,對一些實用性技能如聲樂、器樂和舞蹈的學習,短期內就能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所以更得學生追捧,而對于提升學生素養和內涵的音樂史學習,學生看不到短期內的學習效果,因此大多不愿投入過多的精力去學習,所以導致了音樂史教育教學的尷尬現狀。

    (二)教學手段單一,提不起學生學習興趣

    目前,我國音樂史教學活動仍舊以老師講授等傳統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為主,課堂上老師介紹基本的音樂歷史和歷史人物,內容單調、乏味、枯燥,學生普遍提不起興趣,課堂氣氛僵化,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老師教學積極性也在不覺中受到打擊。總體來說,是因為老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不能融入最新的時代符號,不能與時俱進,利用多媒體和網絡以及各種音像制品進行教學,不能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所以要提高中國音樂史的教學質量,教師首先要負到責任,改進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

    (三)教學過程只注重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學生能力的培養

    中國音樂史是音樂專業各課程之間的重要紐帶之一,對提高高等音樂院校學生整體音樂素養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國音樂史教學不可只注重表面的基本知識的傳授,更應注重在學習中國音樂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升學生學習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奠定學生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培養學生的音樂人氣質。可現實的情況卻是枯燥知識的一味填鴨,不僅不能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還使學生產生了對音樂史學習的抵觸心理,顯然這已經偏離了開設中國音樂史這門課程的本意。

    二、關于中國音樂史教學改革的幾點建議

    (一)改變學生評價體系,優化考試考查方法

    中國音樂史教育教學要發展,一定要引起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重視,這就要從學生的評價機制入手,增加這門課程所占學分比重。除期末考試外,還應加大平時表現在整個學生成績中的比重,要把學生的到課情況、課堂表現及課后作業都納入學生的成績評價體系,以此引起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

    (二)寓教于樂,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中國音樂史屬理論性很強的課程,理論性的課程屬性決定了這門課程不可避免的具有枯燥性。這就要求一線的授課老師要注意教學的技巧,注意語言的清晰條理和活潑,要在課程教學中多穿插一些生動的音樂名家成才的趣聞和佳話,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上還要盡可能的多提問,積極引導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充分發揮學生的自身能動性。

    (三)交換角色,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

    為提高學生學習音樂史的興趣,必須改變傳統的老師填鴨式的教學,課堂上要多進行提問式的,討論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必要時還可大膽采用學生登臺講課的方式,老師做必要補充,或采用專題研討的方式,要求每位同學都進行發言,以期達到鍛煉學生,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能力的目的。

    (四)貼近時代,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中國音樂史教育要跟上時展的步伐,教育手段要逐步實現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必要時可利用網絡上的遠程教學資源,讓學生通過網絡上的印象資源現場聆聽名家作品,可以引導學生寫下感受并擇優發表到相應網站,為學生提供一個施展才能的舞臺,以期激發起學生學習中國音樂史的興趣。

    參考文獻:

    [1]王耀華.高師音樂教育論[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第9篇:高中音樂教研范文

    關鍵詞:花椰菜;品種比較試驗;太白

    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L. var. botrytis L),亦稱花菜或菜花,起源于歐洲地中海東部沿岸,19世紀中葉引入中國南部地區,現已成為我國主要栽培蔬菜之一,并在全國各地普遍栽培[1]。太白高山蔬菜產區位于秦巴山區腹地,四周環山,主要產區海拔高度在1 000~1 800 m,氣候冷涼,夏無酷暑,生態環境優良[2],是陜西省重要的夏淡蔬菜生產基地。花椰菜是該基地主要栽培蔬菜之一,其90%以上產品銷往全國多個大中城市[3]。當前市場流通的栽培品種較多,農民選擇種植品種時盲目性較大,出現產量、產值不穩定,產品的商品性不能滿足市場多樣性需求等問題。為了尋求市場需求與產地適宜品種、產量、效益的協調,開展了本試驗,旨在篩選出適宜在太白地區栽培和外銷市場需求的新品種。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由國家大宗蔬菜產業技術體系西安綜合試驗站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太白蔬菜示范試驗站共同承擔引進。本試驗共引進33個花椰菜品種(表1),以太白高山地區栽培面積較大的先花80為對照品種。

    1.2 試驗方法

    試驗于2012年3~9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太白蔬菜試驗示范站進行。試驗園地勢平坦,前茬為大白菜,冬季深翻越冬。春季土壤解凍,基肥667 m2施生物有機菌肥160 kg,NH4HCO3 15 kg,三元復合肥50 kg,深翻旋耕作畦,定植40 d后追肥一次,每667 m2 施尿素25 kg。引進品種于4月15日小拱棚育苗,6月2日定植。試驗小區長10 m, 寬1.2 m,一畦雙行栽培,寬行距110 cm,窄行距40 cm,株距45 cm,品種隨機排列。參試品種管理同大田常規。對各參試品種植物學性狀及農業生物學性狀觀察記載,并進行綜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品種花椰菜熟性及生育期比較

    由表2可以看出,參試的33個品種中,從定植到采收56~88 d,從定植到采收時間為60 d以下的有1個品種,為12GT-72;定植到采收時間為60~69 d的品種有8個,70~79 d的品種有20個,80~

    89 d的品種有4個。

    2.2 不同品種花椰菜植物學性狀的比較

    在參試品種中,葉片數目最多的為12GT-7,12GT-7,葉片數為19,葉片最少的為12GT-2,為9片;以荷蘭春寶玉的植株最高,為60.8 cm,株高在50 cm以上的參試品種共有16個,最矮的品種為CA-REC和12GT-80,株高40.1 cm,最高和最矮的植株相差20.7 cm;開展度最小的為12GT-47,為52.6 cm,開展度最大的為春雪蓮,為85.3 cm;參試品種中,12GT-74葉片為黑綠色,12GT-35、12GT-47、12GT-75為淺綠色,其余品種葉片均為深綠色;葉片均為寬披針形或披針形[5]。

    2.3 不同品種花椰菜主花球性狀和產量比較

    參試的品種中,有9個品種的花球為乳黃白,包括12GT-81,HYC-111,花椰菜201,617,CA-REC,強富菜花王,荷蘭雪玉,WCFDEV,富強,其余均為白色花球。除12GT-1,12GT-77,HYC-111,HYC-112,先花80,荷蘭雪玉,富貴菜花王及高富A花球為圓形外,其余均為扁圓形品種。

    從產量來看,有12個品種的產量超過對照,其中12GT-75單球質量最大,為0.41 kg,折合667 m2產量1 030 kg,增產36.7%。參試品種的花球質量為0.16~0.41 kg,各參試品種花球質量詳見表2。其中20個品種商品性表現優良。

    2.4 不同花椰菜的抗病性比較

    由于2012年的特殊氣候,花椰菜整體生長緩慢,長勢較差,田間參試品種整體發病率較高。參試品種現蕾期長勢不好但未見明顯病害,現蕾后參試品種的黑腐病發生較為普遍,霜霉病、病毒病發生較少(表2)。

    3 小結與討論

    高山花椰菜栽培主要目的是補充夏季大中城市鮮菜供應短缺問題,成熟期主要集中在7~9月。花椰菜在栽培過程中,選用地膜覆蓋,可達到一膜兩茬的栽培效果,不同熟性品種相同時期以及相同熟性不同時期播種可延長花椰菜的供應期。

    根據參試品種田間性狀表現及高山栽培花椰菜應具有的特點比較得出,在產量超過對照的品種中,12GT-1、12GT-2、12GT-15、12GT-81、HYC-110和花椰菜201等6個品種商品性及抗病性較好,產量性狀較為理想,在太白地區具有較好的推廣前景,建議再次進行品種比較試驗,進而篩選出適合大面積推廣的優良品種。

    由于太白縣2012年特殊天氣狀況,苗床期間氣溫一直偏低,幼苗發育遲緩。定植后,7月至8月中旬雨量極少,天氣較為干燥,加上太白高山特殊的地形條件,無法進行人工灌溉,參試品種的菜花生長期普遍推遲,始收期延遲10~20 d,且植株、葉球發病較多,減產幅度超過50%,但各參試品種均處于相同的自然條件及人工管理水平,因此可以進行對比研究。

    參考文獻

    [1] 山東農業大學.蔬菜栽培學各論[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 張祥,齊棟,黨坤良,等.太白縣無公害蔬菜產地環境質量評價[J].陜西林業科技,2008(4):5.

    [3] 侯江龍,劉會茹,史聯聯,等.太白縣蔬菜產業發展的實踐與思考[J].西北園藝,2009(3):4.

    [4] 張恩慧,程永安,許忠民,等.太白高山越夏甘藍引種比較試驗[J].中國瓜菜,2011,24(6):34-37.

    [5] 龔亞菊,鐘利,黎志彬,等.滇中地區花椰菜引種觀察試驗初報[J].長江蔬菜,2009(12):49-53.

    Introduction Test of Summer Cauliflower Cultivars in Taibai Mountain

    XU Shanshan, CHENG Yong'an, SHI Xingyun, CHEN Ling, LI Gaobao

    (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Shaanxi 712100 )

    Abstract: The observation test of 33 introduced cauliflower cultivars was carried out in the spring of 2012 in Taibai

    Vegetable Demonstration and Test Station of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x cultivars 12GT-1, 12GT-2, 12GT-15, 12GT-81, HYC-110 and Cauliflower 201 had better commodity, stronger

    disease resistance, higher yield, and they were suitable to be planted in Taibai area, and they would take part in the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xxxx成人免费网站| 成人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动漫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不卡亚洲精品91| 亚洲国产一成人久久精品| 成人合集大片bd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软件|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无码|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成人午夜免费福利视频|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免费播放动漫|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动图|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中文字幕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三级麻豆|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 久久久久成人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成人无码A级毛片免费| 成人羞羞视频国产|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 午夜成人无码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观看天天性色|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2022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久成人影院| 欧美成人在线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