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企業環境預案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企業環境預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企業環境預案

    第1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企業;局域網;安全體系;技術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14.036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6)14-00-01

    在信息環境中,企業對于數據的依賴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這種依賴性在工業環境中和技術密集型經濟環境中尤為突出。考慮到工業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與生產過程密切相關的數據,再結合我國當前發展重點,面向企業的局域網安全技術的發展必須得到足夠的重視。

    1 局域網環境安全現狀分析

    對于企業局域網環境而言,其安全關系到企業正常工作的各個細節,隨著信息應用的不斷深入,局域網的影響也不僅僅停留在單純的效率提升方面,在企業安全以及技術安全領域,同樣有著不容忽視的重要價值。

    從局域網的安全體系構成角度看,整個局域網安全可以大體劃分為4個層級,即物理鏈路層安全、網絡工作層安全、應用環境安全及數據管理層安全。其中物理鏈路層的安全,是從物理硬件角度出發,重點考察光纜以及設備工作過程中的穩定性以及對于數據傳輸的處理能力,關系到數據完整性以及實時性等相關安全屬性。網絡工作層主要是考察整個網絡環境構成的穩定性,即在物理鏈路上通過軟件協議來實現整個數據通信網絡的構成。在實際安全環境的考察中,可以發現協議本身也有可能存在漏洞而易招致來自廣域網的攻擊。應用環境安全主要是指各類軟件群體環境的安全,其中包括應用軟件、操作系統及數據平臺等。通常來說,一個系統編碼時產生錯誤,可能導致漏洞的產生,病毒及相應的外部攻擊都在這一環境中產生,因此應用環境是局域網安全防范的重點所在。最上一層安全隱患,存在于數據管理環境之中,相關統計表明,有超過60%的數據泄漏源于管理系統的不完善。在該領域之下,數據的合理授權和動態管理是保障工作安全的重點所在,在實際工作中,這幾個方面雖然已經得到重視,但仍不足以滿足數據體系安全需求,還有進一步的提升空間。

    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數據安全防范工作的重點也發生著相應的變化。在局域網發展的初期階段,物理鏈路和相關設備的質量以及數據傳輸與處理能力都相對有限,因此安全工作的重點放置于相對較低的兩個層面。而隨著局域網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企業環境中更多支持性數據平臺和軟件得以引入,同時相關網絡構建的硬件以及協議層面的技術日漸成熟,因此安全工作的重點也開始得到轉移,朝向整個網絡安全體系的兩個高層轉移,就目前的情況看,在很多局域網環境中已基本實現了轉移。

    2 構建完整的局域網數據安全體系

    隨著局域網自身的發展,一方面其安全工作重點開始朝向軟件與管理環境傾斜,另一個方面,無線數據傳輸得到更為廣泛應用,也是造成安全隱患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如何在企業局域網中搭建起完善的數據安全架構,是當前企業所面臨的重點問題之一。

    2.1 積極引入先進的行業標準

    積極引入先進的行業標準,提供穩定和完善的數據傳輸環境,對于有效保證局域網安全意義重大,包括諸如IEEE 802.11體系下的相關標準以及中國制定的無線局域網鑒別和保密基礎結構(Wireless LAN Authentication and Privacy Infrastructure)等,都是必須要關注的標準,對其遵守和執行是確保局域網安全的基礎。

    2.2 積極引入先進技術

    積極引入先進技術是保證企業局域網整體環境的必然趨勢。安全技術與安全威脅技術必然呈現出相互推進的增長趨勢,因此,對于局域網的安全而言,放任安全技術自行發展而不給予必要的關注并非理智行為。從目前的發展狀況看,除了相對常規的對操作系統以及病毒庫及時打補丁和完善以外,入侵檢測系統作為面向局域網環境內部數據傳輸實現主動安全監測保障的重要手段,在近年里得到了長足發展。而這種發展本身也與其他相關技術,包括大數據分析以及數據識別等技術的發展相輔相成。進一步考察大型工業企業環境中,局域網數據傳輸的數據種類和總量都空前高漲,因此如果對整個網絡環境中的所有數據不加以區分,實施同一個級別的安全保護,必然會給局域網內的安全運算能力帶來額外負擔。針對此種情況,基于生命周期的數據識別技術必然會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安全技術的重要支持。此項技術主要是考慮到在企業環境中,尤其是在工業生產環境中,不同的數據在不同的時間會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在安全需求方面也有所不同。依據這些特征來進行判斷并給予不同的安全保護,對局域網環境中安全保護能源的優化利用和安全整體水平的提升均具有積極價值。最后,大數據作為當前主要的技術發展方向,對于數據識別以及入侵檢測等相關技術的支持價值也不容忽視,加強這一領域技術發展的關注,還需合理引入包括人工智能等相關分支技術。

    2.3 加強數據授權

    在管理層面,加強數據授權,特別是面向崗位的授權,這是確保局域網數據安全的必由之路。同時還應當注重授權的動態管理,依據崗位所承擔的職責,以及其對于數據讀寫的需求,來管理授權,避免授權過大,從而減少數據暴露問題的發生。

    3 結 語

    局域網的數據安全,目前已經上升到關乎企業生存的重要位置,因此必須加強關注。在實際工作中,應深入考察局域網自身變化以及其承擔的數據變化,跟蹤領域內先進技術的發展,這是切實保障局域網安全的重要基礎。

    第2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大數據;云計算;數據安全

    一、概述

    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大數據時代已經到來,使各行各業的數據使用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大數據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正在改變我們生活和思維方式,而且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傳統的IT技術在大數據需求面前開始遭遇瓶頸,而云計算的出現,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挖掘大數據價值使其得以凸顯的工具,也使大數據的應用具有了更多可能性。

    二、大數據與云環境給企業帶來的機遇

    當前的企業決策過程越來越依賴于數據,己經表現出了明顯的數據驅動特點。決策行為將日益基于數據分析做出,而不是像過去一樣憑借經驗和直覺,數據正在成為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企業需要管理、分析、挖掘這些大數據的需求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誰能夠用好大數據誰就能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主導地位。

    IBM和麥肯錫的研究都表明,應用大數據的企業確實呈現出明顯競爭優勢,如收入增長更快。而實際上大數據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對企業產生的價值不僅僅局限于企業面對的消費者個體信息,同樣也有市場信息、通路信息、競爭對手信息等等。

    而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現實世界數據量高速增長,當前的數據處理能力己經遠遠不及數據增長的速度,云計算則以其資源動態分配、按需服務的設計理念,以較低成本解決海量數據信息處理的獨特魅力,解決了大數據的需求。在云計算環境下,企業只要租用云服務商提供的云服務即可獲得相應的IT能力,因此能夠節省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工作中,提高企業效率節約企業成本。這些大趨勢正在轉變企業管理信息資產、從信息資產提取價值的方式。

    大數據與云計算技術的結合使企業在降低投入成本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把握好這個機遇企業將迎來又一個上升期。

    三、大數據與云環境給企業帶來的挑戰

    計算機技術的問世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數據的收集、存儲、處理和傳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據 IDC 在2012 年12 月的《IDC 數字宇宙研究報告》顯示,隨著數據量的不斷增加,數字宇宙中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將成為業界面對的巨大挑戰。其中,2012 年中國的數據宇宙達到 364EB,其中 55%( 200EB) 的數據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安全保護,然而目前只有不到一半( 44%,96EB) 的數據得到了真正的保護。

    自數字技術的問世起,電子數據的安全的問題就一直存在。但隨著大數據應用的不斷深入,數據安全面臨著越來越嚴峻的考驗。面對數據量的不斷增長,傳統安全工具已經不再像以前那么有效,必須采取專門針對大數據的安全保護措施,以滿足大數據的應用帶來的新的安全需求。

    而大數據技術是建立在云計算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大數據的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云計算的安全。企業用戶都希望自己保存在云環境中的數據是安全的,而且企業的數據一般都是機密性的數據,其中包括到很多的商業機密。在云服務中,用戶把自己的數據交給云計算服務提供商,從而所有數據的掌控權和最高權限都轉移給了云計算服務提供商,提供商擁有最高的權限去管理和維護本屬于用戶的私有數據。云服務提供商可能憑借自身的優勢盜竊這些機密數據,導致用戶的數據被泄露、篡改、丟失。另外,由于云端的數據具有如此高的價值,大量的黑客就會想方設法的竊取云端的數據,如果他們找到了服務器系統的漏洞,就會去竊取這些機密數據,用以謀取利益。

    總體來講云計算給數據保護帶來的挑戰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1.技術挑戰

    技術挑戰主要是云計算自身的特點所決定的的具體來講有三點:

    (1)虛擬化帶來的風險

    在虛擬化技術下,如果惡意用戶非法取得夠格虛擬機權限,就有可能威脅到同一臺物理服務器上其他虛擬機。

    (2)動態的信任邊界

    客戶在使用云計算時,可能無法確切地知道數據到底被托管在什么地方。

    (3)多租戶環境

    數據在云中通常是處在和多個客戶數據共享的環境中,加密雖然有效,但并不是萬能的,還需要確保客戶的數據做好安全隔離。

    2.監管缺失

    云計算服務集成了互聯網內容服務、數據存儲、內容分發等業務,并擴大了經營范圍。根據目前的《電信分類目錄》,無法簡單地將云計算定位為某一類電信業務,無論是政府還是監管機構都沒有制定任何規則和管理要求,這就給云計算的安全隱患預留了發展空間。

    3.法律不健全

    在全球范圍內,多個國家都頒布了針對數據隱私的法律與法規。美國《電子通信隱私法》中規定:如果提供商未被授權訪問內容,并且在用戶沒有同意的情況下,提供商自發公開用戶信息,用戶具有提起民事訴訟的權利。我國目前在隱私保護方面還沒有專門的法律。

    云計算應用地域性弱、信息流動性大,信息服務或用戶數據可能分布在不同的地區甚至不同的國家,因而在政府信息安全監管等方面可能存在法律差異與糾紛;同時由于虛擬化等技術引起的用戶間物理界限模糊,可能導致的司法取證問題也不容忽視。

    四、大數據與云環境下數據安全的保護

    要充分認識大數據信息安全的緊迫性和重要性,采取切實可行的技術防護手段,確保在大數據環境下信息共享的安全性。與此同時,傳統的安全模式已不適用于云環境中,其面臨的安全挑戰錯綜復雜,需要技術、監管、法律等各方面結合起來,多管齊下才能解決大數據與云計算下的安全問題。

    1.技術研發

    當前云計算環境下的安全技術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比如可信計算環境、加密技術、隔離技術、身份管理與認證機制等。但現有技術還不足以解決所有的安全問題,在技術上我們需要繼續探索。

    2.完善監管

    慎重審核云計算運營商及其所提供的云計算服務的安全性,才能確保企業的信息資源不被泄露出去。建立第三方監管機構等方式為云計算提供體制上的安全保證。加強政府對云計算相關業務的準入、審查和退出等管理力度,實現市場的規范化監管、實現對重要信息的安全監管。

    3.健全法律

    在法律保障方面,統一的技術標準規范,確保異構、虛擬、共享可信強健;運行服務提供商承擔法律責任,確保用戶服務安全可信;運行商和客戶各自應負法律責任,建立互信關系,確保用戶利益。防止數據跨境流動帶來的法律適用性風險。

    五、結語

    大數據己經成為企業的重要資產,技術的進步又使大數據的應用成為可能。然而,在我們面對發展機遇的同時也要做好應對挑戰的準備,如果不能妥善保護這些資產,尤其是一些企業核心信息,一旦被泄露出去,將會給企業帶來經濟上的損失,甚至是毀滅性的打擊。因此需要我們從各個方面采取措施迎來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技術―環境壁壘;企業國際競爭力;遵循成本;技術創新

    中圖分類號:F741.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人類對自身安全與環境質量需求的不斷提高,新的技術―環境壁壘將不斷產生并更新,因此技術―環境壁壘將成為國際貿易壁壘的主要部分,并日益成為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主要障礙。企業遭遇國外的技術―環境壁壘,必然會影響企業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果這些技術―環境壁壘來自企業出口的重點地區,企業將為此付出更為慘重的代價。因此,跨越這些壁壘就成為企業的必然選擇,這種跨越也必將對企業的經營戰略及國際競爭力產生深遠影響。

    國內外一些學者專門研究了技術―環境壁壘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相關關系,研究結果無一例外地表明,技術―環境壁壘會對企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實質性影響。但由于學者們研究的角度不同,因此形成了兩種完全對立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技術―環境壁壘會導致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下降。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出口國企業為了達到進口國的市場準入條件和從根本上跨越技術―環境壁壘,它就必須滿足進口國所設置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等各項指標要求,而要滿足這些指標要求,出口國企業必然要承擔巨額的附加成本。這將使出口國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并導致其國際競爭力下降。Crain和Johnson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研究了美國制造業企業遵循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所帶來的引致成本。研究結果表明,遵循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使企業的成本增加,但不同規模的企業承擔的遵循成本是不同的。Maskus等利用超越對數模型(translog nodel)對發展中國家滿足主要進口國的技術標準所引致的成本進行了估算。分析結果表明,滿足進口國的技術標準要求出口國企業必須增加額外的勞動投入和資本投入,使出口國企業的短期生產成本提高,而且進口國的技術標準越嚴格,出口國企業滿足這些標準所支付的額外附加成本就越高。同時,Aloui和Kenny等學者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

    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技術―環境壁壘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David和Greenstein認為,由于標準本身包含了有關技術知識的信息,因此,遵循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能夠促使企業改善產品質量、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同時,標準還能夠提高相似產品之間的替代彈性。因為相似產品中所具有的實質性特征被標準化了,其質量和性能由此得到了保證,相似產品的替代性越來越高,從而大大提高了零部件產品的可兼容性與選擇范圍,從而可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Jones和Hudson認為,在缺乏多邊協調機制的情況下,國際標準能夠為各國提供共同的參考指標,使企業的交易成本降低。技術法規能夠增強生產者和消費者關于產品的內在特性及產品質量的信息交流。換句話,由于生產的標準化,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節省了選擇的時間和精力,降低了因產品質量和其他因素的不確定性而帶來的風險。Fischer和Serra認為,技術法規和標準能夠有效增加對零部件的需求。使用者能夠把符合同一技術法規和標準的零部件在同一系統中混合使用,這種便捷能夠同時增加對系統產品和零部件產品的需求,從而促進生產的規模經濟效益。Mantovani研究了企業和政府的R&D對企業遵循成本的溢出效應,他認為,企業和政府的R&D能夠降低企業的遵循成本。

    從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現狀來看,學者們主要是從定量的角度來研究技術―環境壁壘給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帶來的影響,而且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技術―環境壁壘對企業生產成本的影響,而很少從定性角度系統研究技術―環境壁壘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傳導路徑。本文將從技術―環境壁壘所引致的遵循成本和所激發的技術創新動力兩個方面來探討技術―環境壁壘對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并以中國打火機企業應對CR法規作為案例研究對象,進一步驗證兩者之間的關系。

    1 技術―環境壁壘所引致的附加成本

    按照技術―環境壁壘的作用機理:凡符合進口國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檢驗檢疫標準等相關指標要求的產品,被允許進口;反之,凡不符合進口國的各項指標要求的產品,被拒絕進口。出口國企業為了獲得進口國的市場準入條件和從根本上超越進口國的技術―環境壁壘,必然要對自身原有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對原有的內部測試和檢驗程序進行改進,并且還要建立新的質量管理體系等,所有這些都要求出口國企業必須投入額外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除此之外,為了證明其產品符合進口國的各項指標要求,出口國企業還必須對產品進行認證以及接受進口國有關機構的檢驗等,所有與此相關的費用都要由出口國企業承擔。顯然,這些費用構成出口國企業額外的附加成本。由于這些附加成本是出口國企業為了滿足進口國所設置的技術―環境壁壘的各項指標要求而發生的,因此也稱為技術一環境壁壘的遵循成本。

    這種遵循成本主要包括:一次性遵循成本(one-time compliance cost)、重復遵循成本(recurring compliance cost)和技術創新的轉換成本。其中,一次性遵循成本是指為達到技術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而在生產、檢疫等環節進行技術改造所導致的成本增加。重復遵循成本是指為了驗證出口產品是否符合進口國的標準要求所產生的檢驗費用、為了進行檢驗而導致資金周轉速度下降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庫存成本和運輸費用的超額支出等。技術創新的轉換成本主要包括企業技術轉換所造成的原有技術資產失效(經濟有效期內提前報廢)的損失以及與原有技術資產相匹配的或對原有技術資產提供支持的各種資源可能失效的損失。

    顯然,技術―環境壁壘所引致的這些附加成本增加了出口國企業的生產成本,也提高了企業進入市場的門檻。這些附加成本使出口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價格競爭優勢喪失,國際競爭力遭到削弱。根據OECD的研究結論,技術性貿易壁壘所引致的附加成本是企業生產成本的2%~10%;美國商務部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和歐盟對電信設備和信息技術產品的重復測試與認證給企業帶來的負擔每年超過11億美元。

    2 技術―環境壁壘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

    技術―環境壁壘除了導致出口國企業增加額外的遵循成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它能夠激發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

    邁克爾?波特提出了關于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關系的“雙贏”觀點:“恰當設計的環境規制可以激發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產生效率收益,相對于不受環境規制約束的企業來說,可能會導致絕對競爭優勢;相對于環境規制標準較低的國外競爭者而言,環境規制通過刺激創新可以對企業的國際市場地位產生正面效應”。

    本文把邁克爾?波特指出的環境規制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推演到技術―環境壁壘與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系上來:如果進口國政府出于保衛國家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命與健康等目的考慮,合理設置針對進口產品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等技術性貿易措施,將激發出口國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進而產生后發的規模經濟效益,并形成同類產品的低成本優勢。技術創新能夠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可以通過以下3種途徑表現出來。

    (I)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通過“創新補償”獲得競爭優勢。

    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主要是通過創新補償來實現的。創新補償可以分為產品補償和過程補償。創新補償是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它可以通過多個維度表現出來,其中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改變企業的生產成本,并使企業能夠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創新補償更深層次的表現則是改變企業的生產經營方式。

    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提供質量更高、性能更可靠的產品。在進口國的技術標準、環境標準、技術法規、合格評定程序等技術性貿易措施的約束下,出口國企業會對生產方式進行徹底變革,從而生產出質量更高、性能更可靠、消費者更放心的產品,這時就產生了“產品補償”。

    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產生規模經濟效益,降低企業生產成本。當進口國的技術―環境壁壘激發出口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產生后發的規模經濟效益時,就產生了“過程補償”。

    (2)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通過“率先行動”獲得競爭優勢。

    比競爭對手更早或在技術―環境措施實施前開始技術創新,可以獲得先動優勢,這種先動優勢通過以下2種方式表現為成本優勢。①預期進口國將要實施新的技術―環境標準,并在這些標準被執行之前率先開發與其相適應的技術,降低企業的遵循成本。開發與進口國所設置的技術―環境標準相適應的新技術,往往會導致企業生產過程的中斷,但預期能夠使企業有充足的時間去調整其生產過程,并且使這種因生產過程中斷給企業所帶來的損失最小化。而對進口國的技術―環境標準做出滯后反應的企業則可能面臨“時間一壓迫不經濟(time compress diseconomies)”,企業在較短時間內調整其生產往往會導致生產過程的頻繁中斷,況且有的時候進口國從設置技術―環境標準到正式實施這些標準,給企業預留的調整時間很短,如果企業不能對進口國所設置的技術―環境標準進行預期,不能迅速做出反應,那么企業的遵循成本就會提高,從而喪失競爭優勢。②企業通過率先行動,提早開發與技術―環境標準相適應的新技術,能夠使企業通過學習曲線效應獲得成本優勢。對技術―環境標準反應越及時,就能越快移動到“學習曲線”的更低處,因此,在給定時間內,“率先行動”企業所付出的遵循成本將相對于競爭對手更低。

    (3)技術創新不僅可以使企業滿足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要求,而且可以使企業獲得制定國際標準的話語權,進而獲得競爭優勢。

    標準,在企業的規范化生產和市場整合過程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它也是衡量一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標尺。

    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滿足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要求,按照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進行生產能夠使企業獲得規模經濟效益,并且降低總成本。因為標準本身包含了有關技術知識的信息,遵循標準有利于企業提高產品質量和產品的可靠性。標準也可以通過提高產品信息的透明度以及產品及其零部件的兼容性來降低交易成本。技術標準增加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關于產品質量和產品內在特征的信息交流。簡言之,由于產品的標準化,消費者降低了確定產品質量的不確定性。在缺乏多邊協商的條件下,國際標準能為遵循標準的各國提供共同的參考點,從而降低交易成本。遵循國際標準能增加出口機會。

    技術創新可以使企業獲得制訂國際標準的話語權。現代企業對技術創新的追求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研發一兩件新產品,而是創立一個新標準。一旦這個標準為市場所接納,這種產品就會成為一系列產品的規范,帶來源源不斷的利潤。企業掌握了標準,就等于掌握了市場的主動權,否則就只能跟在別人的后面搞替代加工,即所謂的“三流企業做產品,二流企業賣技術,一流企業賣標準”。標準對企業利益乃至國家利益來說具有越來越重要的意義。鑒于此,一些企業試圖努力使自己的標準成為國際標準,尚沒有建立標準但具備一定基礎的企業也在努力建立自己的標準。爭奪標準就是爭奪市場。所有這些表明,標準的創立和被市場所接受,是市場競爭的產物和結果。標準的創立是一個動態的運動過程,而標準的創新國在這一過程中將處于有利的地位。然而,只有在技術創新方面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的企業才能獲得制訂國際標準的話語權和控制權。

    3 技術―環境壁壘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傳導路徑

    技術―環境壁壘雖然給出口國企業帶來了額外的附加成本,但是企業的技術創新行為則會使這些附加成本部分甚至全部被抵消。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技術―環境壁壘是通過兩個傳導路徑來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①為了滿足進口國的技術標準和環境標準要求,出口國企業必須支付額外的附加成本,這種附加成本包括出口國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所帶來的轉換成本,對原有的生產工藝進行改造、對原有的內部測試和檢驗程序進行改進以及對產品進行認證等所產生的遵循成本。這些附加成本增加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從而削弱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②為了跨越進口國的技術―環境壁壘,技術創新是出口國企業的必然選擇,而技術創新不僅能夠使企業通過“創新補償”獲得規模經濟效益,而且還能夠使企業通過“先動優勢”獲得成本優勢,同時還能夠使企業通過創立國際標準獲得市場控制權。企業通過技術創新能夠降低其生產成本,增加其市場份額,從而能夠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我們把技術―環境壁壘影響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傳導路徑用圖1來描述。

    4 案例分析: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4.1 兒童防護法規(CR法規)

    兒童防護法規(Child Resistance Law,CR法規),最早始于美國。1993年美國消費者產品安全委員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ttee,CPSC)的一項市場調查結果表明:美國市場銷售的打火機95%為一次性打火機,每年都會發生兒童玩耍此類打火機引發火災和死亡的事故,造成重大損失。因此,美國著名打火機生產商ZIPPO公司借機游說立法機構,促成美國出臺了CR法規。1994年美國頒布并正式實施CR法規,該法規以法律形式強制性規定:凡進入美國市場的2美元以下一次性打火機產品,必須安裝防止兒童開啟的裝置,該裝置能確保氣門活塞所承受的壓力不小于規定的最小值9.25磅壓力,以防被兒童開啟。這個法規看起來是一個安全法規,其實隱含著明顯的貿易歧視。因為歐美打火機企業,包括日本和韓國的打火機企業,由于勞動力成本較高,因此,其打火機產品的價格一般都在2美元以上;而中國打火機企業由于勞動力成本較低,因此,產品成本也比較低,出廠價一般都在2美元以下。美國以價格作為評判打火機安全界限的標準,其針對性很強,目的就是以保護兒童安全為由設置貿易壁壘,限制中國打火機產品在其市場銷售,以保護本國生產商的利益。

    受美國實施CR法規的影響,在歐洲最有影響力的打火機生產商BIC公司的游說下,2001年歐盟啟動了CR法規的制訂程序。2002年,歐盟授權歐洲標準化委員會制訂了ENl3869標準――防止兒童開啟打火機的安全要求及測試方法(Lighters-Child-Resistance for Lighters-Safety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簡稱CR法規。該法規規定,凡出廠價格低于2歐元的一次性打火機必須安裝防止兒童開啟的安全裝置,否則不能在歐盟市場銷售。歐盟的這一法規與美國的CR法規如出一轍,都把矛頭指向中國生產的打火機。該法規原定于2004年6月19日正式實施。由于該法規帶有明顯的貿易歧視,因此,在中國有關各方的積極交涉下,歐盟最終推遲了該法規的實施。2006年,歐盟委員會投票通過了修訂的CR法規。與舊法規相比,新法規取消了以2歐元為界限的安全鎖條款,但是,新法規增加了新的條款:禁止在歐盟市場銷售所有外形吸引兒童的新奇打火機;對于不受CR法規約束的打火機必須是豪華型或半豪華型的,使用壽命應在5年以上,必須有2年以上的產品保用期,打火機的裝置應該可以進行維修和更換,在歐盟應該有售后維修。2007年3月11日,新修訂的CR法規正式實施。

    日本是繼美國、歐盟之后第三個實施CR法規的國家,2010年12月27日,日本頒布了具有其本土特色的CR法規,規定進入日本市場的一次性塑料電子打火機、砂輪打火機和塑料點火槍必須符合日本CR法規的有關技術性要求。同時,相關產品還必須獲得日本文化用品安全實驗所的檢測檢驗合格證書。日本的CR法規借鑒了歐盟新法規的做法,沒有采用以價格作為評判打火機安全界限的標準,同時,在其附加條款中也規定了非常嚴格的標準要求,比如,附加條款第三條規定,“有關打火機點火裝置的主要零部件,至少能超過5年使用期限”。附加條款第四條規定,“磨耗的或者無法繼續使用的打火機零部件,必須能夠在市場上容易買到”。據悉,全世界至今為止,還沒有一款不經維修或更換部件就可達5年壽命的電子點火式打火機或打火機的點火裝置。

    4.2 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企業成本的影響

    美國、歐盟和日本相繼出臺CR法案,對中國打火機企業造成重大影響。這種影響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增加了企業的附加成本,提高了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成本,削弱了產品的價格競爭優勢。這些附加成本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1)檢測費用。按照美國、歐盟和日本頒布的CR法規的有關規定,凡受CR法規約束的相關打火機產品必須通過相關國家認可的第三方檢測機構的認證,否則,不得在該國市場銷售。然而,CR標準的檢測費用非常高,據調查,一款打火機的檢測費用高達2、3萬美元。這對于一個中小型企業來說,無疑是一筆巨額的費用。

    2)庫存費用。CR標準的檢測周期很長,一般來講,完成一次完整的CR檢測至少需要3個月,有時甚至長達半年。這么長的檢測周期肯定會對企業正常的生產和經營活動產生較大影響,由此也會產生相關的費用。

    3)研發費用。CR裝置的專利技術主要掌握在歐盟、美國和日本的生產商手中,開發新的CR裝置難度很大,同時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中國打火機企業無論是自行研發CR裝置,還是向國外生產商購買專利技術,都將提高企業的生產成本。

    無論是檢測費用,還是庫存費用和研發費用,獲得每個企業的相關數據難度很大,因此,本文以《中國海關統計年鑒》中打火機的出口量和出口額為依據,計算出每個打火機的出口價格,以此價格的變化來說明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企業成本的影響。在企業利潤率不變的情況下,出口價格提高意味著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反之亦然。圖2描述了1992--2010年中國打火機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價格變化情況。

    從圖2可以看出,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和歐盟的出口價格變化趨勢驚人地相似,具體表現為:在美國、歐盟正式實施CR法規前后,中國打火機在兩個市場的出口價格首先出現明顯的下降,然后再出現明顯的上漲。這種變化趨勢可以被解釋為:中國打火機企業希望在相關國家正式實施CR法規前,將庫存產品盡快銷售出去,因此,競相壓價銷售其產品;但是,隨著企業逐步滿足CR標準的要求(具體體現為中國打火機企業在相關國家或經濟體獲得專利授權),企業已經支付了高昂的檢測費用和研發費用,使企業的生產成本提高,從而導致其出口價格上漲。然而,由于日本出臺CR法規較晚,現有數據還未反映出其對打火機出口價格的影響效應,因此,中國打火機在日本市場的出口價格變化非常平穩。

    4.3 CR法規倒逼中國打火機企業進行技術研發

    美國、歐盟和日本是中國打火機的主要出口市場,3個經濟體相繼出臺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企業造成重大影響。面對CR法規,中國打火機企業面臨兩難選擇:要么退出受CR法規限制國家的市場;要么滿足CR法規的技術要求。如果選擇前者,則意味著中國打火機的出口量將急劇萎縮,許多打火機企業將瀕臨破產,而且與打火機相關的企業也會遭受重創;如果選擇后者,則意味著中國打火機企業必須研制出滿足CR法規要求的安全鎖,而這些安全裝置的專利技術主要掌握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的生產商手中,研發新的安全裝置難度很大。

    為了不失去這些主要出口市場,中國打火機企業必須研制出滿足CR法規要求的安全裝置,這是企業的唯一出路。但是,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的打火機生產商就開始研究防止兒童開啟裝置。并且已經注冊了上百個專利。在美國知識產權局(uspto.gov)申請的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共計79項,其中,法國BIC申請的專利數超過專利總數的1/5,達到14項,瑞士Swedish Match申請的專利數為4項,日本Tokai為4項,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的企業或個人申請的專利也占有相當的比例,大約為17項,占專利總數的1/5。在歐盟知識產權局()申請的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共計16項,其中,法國BIC 4項,西班牙Flamagas 4項,瑞士Swedish Match 2項,日本Tokai 2項。

    在巨大的壓力面前,中國打火機企業開始著手研究既符合CR法規要求,又極具市場競爭力的打火機。1996年中國打火機企業首次研制出了這種新型的安全型打火機,并在相關國家獲得專利授權。隨后,中國打火機企業又陸續研制出更多符合CR法規要求的專利產品,至2011年,中國打火機企業在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申請的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共計22項。具體申請情況見表1。

    中國打火機企業不僅在主要出口國家和地區申請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而且也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知識產權局(/zljs)積極申請專利。在國家知識產權局申請的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共計285項,其中發明專利54項,占其總數的18.9%;實用新型專利231項,占其總數的81.1%。具體申請情況見表2。

    獲得與CR法規有關的專利授權,意味著中國打火機企業獲得了進入相關國家或地區的通行證,CR法規是通過倒逼機制促使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標準,進而增強其國際競爭力。

    4.4 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出口量的影響

    遵循CR法規所產生的附加成本提高了中國打火機的出口價格,從而削弱了中國打火機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針對CR法規所進行的技術研發又使企業獲得了進入受限國家的通行證,增加了市場份額。從而又增強了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本文認為,在CR法規約束下,企業出口量下降意味著國際競爭力下降,而出口量增加則意味著國際競爭力增強。本文用中國打火機出口量的變化來描述CR法規對中國打火機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圖3描述了1992-2010年中國打火機在美國、歐盟和日本的出口量變化情況。

    從上述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美國實施CR法規之前,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市場的出口形勢很好。1992年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市場的出口量只有5086萬個,1993年猛增到17506萬個,增長了244.2%,1994年又增長到27962萬個,比上年增長了60%。1994年美國CR法規的實施不僅遏制了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市場的增長勢頭,而且還使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市場的出口量絕對減少。1995年中國打火機在美國市場的出口量減少到23121萬個,比1994年減少了17.3%。當時,中國打火機企業還沒有針對貿易壁壘進行抗辯的經驗和能力,再加上中國還不是WTO成員國,缺乏正常的申訴渠道。因此,美國出臺CR法規后,由于無法滿足CR法規的技術要求,中國打火機企業紛紛退出美國市場,只有少數為美國打火機品牌做代工的企業還有產品出口到美國市場。之后,隨著中國打火機企業研制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帶CR裝置的打火機,逐步滿足了美國CR法規的技術要求,中國打火機企業又重返美國市場,出口量又開始有所增長,尤其是2000年,中國打火機企業在美國知識產權局申請了2項專利,2001年中國打火機在美國的出口量較上年就增長了52.6%。

    雖然歐盟和日本相繼出臺了CR法規,但由于中國打火機企業已經成功研制出滿足美國CR法規的專利技術,并在歐盟和日本申請了專利,因此中國打火機在歐盟和日本的出口量并沒有因為cR法規而受到太大影響,反而持續穩定增長。

    5 結論

    第4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注意事項

    0 引言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各個產業的規模在不斷擴大,產業鏈條在不斷拉長,這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許多潛在的環境風險。為了降低由于突發環境問題對我國企業、周邊單位及環境水體造成的破壞程度,保障企業及周邊環境的安全與社會穩定,我國政府相繼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要求企業依法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報相關環保部門審批備案。預案的作用主要為總結經驗教訓,找出企業內部潛在的環境風險,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預案可以保證應急救援力量的凝聚,并采取恰當的應對措施,防止突發環境事件破壞的加劇,降低企業在突發環境事件中對周邊環境的污染程度。因此,要降低突發環境事件對我國社會的影響,保障我國社會的安全穩定,需要企業發揮自身的作用,積極參與到突發環境事件預案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工作中。

    1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1.1綜合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綜合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的內容主要為:事故應急原則、事故應急措施、事故應對組織結構、應對要求等,在大體上規定了如何對突發環境事故的應急預防。對各類事件災害都可以采用綜合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所規定的相關原則與應急措施進行應對。因此,如果企業面臨的環境問題是復雜多樣的,就需要制定這類的應急預案[1]。

    1.2專項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專項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是為了應對某一環境事件而編制的應急預案,比如,對化學物品泄漏事故制定的化學物品泄漏應急預案。在綜合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中,應該包括專項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后者是前者的組成部分。

    1.3現場處置預案

    現場處置預案指的是對一些重要的崗位、場所或設施所制定的應急預案。現場處置預案與專項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有許多相同點,兩者都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企業在制定現場處置預案時,需要針對不同類型的場所、崗位等制定不同的預案[2]。并且企業的事故部門要定期舉行預案演習,從而保證事故在發生時,相關部門可以按照現場處置預案對事故進行正確的處置。

    2 應急預案的編制

    2.1預案編制前期的準備工作

    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是專門為企業制定的,應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方案。在開展預案編制工作的前期,需要安排工作人員抵達現場收集信息。工作人員要收集現場的地理位置信息、周邊環境的信息、企業自身存在的潛在環境風險源、災害防治措施的運行狀況等信息,除了文字記錄外,對一些環境風險防范措施可以拍照記錄[3],如應急池、雨水外排口閥門等。同時,還需要調集企業的相關資料,以進行預案的編制。

    2.2預案編制工作

    在制定企業應急預案的過程中,需要加強編制人員以及企業相關負責人的交流,以保證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全面性及可操作性。并且通過加強預案編制人員之間的交流,可以在應急預案編制人員出現調動或職責變化時,及時對預案編寫人員的職責進行合理的調整,從而保證預案編制工作的進行。

    2.3預案編制后期的工作

    在完成預案編制之后,還需要通過專家審批、預案修改、簽署、預案備案等步驟。在專家審批這一步驟中,需要按照相應規定,將預案提交給相關部門審批。相關部門在組織專家評審之后,會給出相應的修改意見,預案編制人員在按照要求修改之后,由企業主要負責人簽字后,投遞到相關環保部門備案實施。

    3 應急預案編制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3.1加強對前期工作重視

    在預案編制前期的準備工作中,需要重視信息采集的準確度,編制人員提供的信息資料要明確、有效,避免無效、過時的信息應用到預案編制工作中[4]。同時,編制人員需要重點對企業周圍的環境狀況、潛在的環境風險進行勘察,詳細的了解這些方面的信息。

    3.2保留企業之間的共性,突出企業的個性

    在編制預案時,由于企業之間存在較多的差異,企業的生產模式、所處的自然環境以及企業自身潛在的環境風險都存在不同,因此編寫的預案也就不同。當然,企業之間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煤礦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是大氣污染的問題,化工企業面臨的潛在風險主要是化學品火災爆炸產生消防廢水的污染問題。因此,企業在編制預案時,可以根據同類企業之間面臨相同的潛在風險,采取相似的處置技術,并且根據企業自身的規模、生產方式制定適合企業自身的應急預案,在預案編制工作中體現企業的個性。

    3.3遵循預案的特性

    應急預案作為企業應對突發環境污染而預先制定的應對方案,具備較強的指導性與實用性,并且在應急預案的實際操作中,具有較強的便利性與系統性。在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由于應急預案本身具有的這些特性,可以方便人們對應急預案內容的理解,有效指導企業的應急行動。因此,在應急預案的編制工作中,需要遵循應急預案的特性。這些特性主要為:(1)合理性,預案的編制是建立在實際可行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預案本身具有合理性。(2)全面性,企業制定的預案需要包括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并且對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設定了一套完整的應對措施,同時還囊括了事件發生時所有人員的應對措施,因此預案具有全面性。(3)簡潔性,預案的用詞簡潔,并且語義明顯,簡單明確。(4)詳盡性,預案涵蓋的內容非常廣,并且對事件應急的具體措施都有詳盡的規定[5]。(5)權威性,在預案的編制過程中,由于預案是經過行政授權并且受到了法律的保護,在突發環境事件時,所有人員都需要根據預案規定的應急措施采取相關的行動,因此預案具有權威性。(6)靈活性,在預案編制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未預見的情況,從而保證在發生未預見的突發事件時可以靈活處理。(7)可拓展性,在預案編制之后,當企業實際情況發生變化時,可以對預案進行更改,從而保證預案的合理性。(8)可操作性。指的是應急預案需具備可操作性。對于應急預案來說,由于是針對企業突發環境污染而制定的,所以在制定過程中,需結合企業突發環境污染的實際情況,突出預案的可行性,并確保在操作過程中體現出規范、科學的特點,以此使預案的應用價值得到有效展現。

    4 結語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然而,隨著企業之間依賴度的不斷提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風險也在不斷加大,一條不斷擴大的產業鏈,是一條脆弱的產業鏈,隨著產業鏈內企業聯結的程度越來越高,一旦產業鏈中某一家企業出現問題,將可能導致整條產業鏈的崩潰,甚至引發經濟的動蕩。因此需要制定完整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以降低突發環境事件發生時對企業造成的破壞,從而保障我國社會經濟的穩定。應急預案的編制是企業管理的基本工作,也是保障我國社會經濟安全穩定的重要手段,因此,企業需要重視應急預案的制定,了解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寫及其注意事項,從而提高企業對突發環境事件的應對能力,進而保障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錢宇寧.淺談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管理工作――以蘇州市為例[J].環境監控與預警,2014,05:60-62.

    [2]尹洧,周小凡,李文潔.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風險評估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安全,2016,06:4-6.

    [3]劉超.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機制的路徑更新――從泉州市突發環境污染事件應急處置切入[J].孝感學院學報,2011,03:60-66.

    [4]孟揚,李哲浩,呂春玲,遲崇哲,姜全勝.黃金采選企業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編制關鍵程序的要點分析[J].黃金,2013,05:69-72.

    [5]樊自甫,魏晶瑩,萬曉榆.基于層次分析法與模糊綜合評價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有效性評估[J].數字通信,2012,01:15-19.

    第5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企業安全;環境應急;風險構成;管理策略

    所謂“企業環境應急管理”,指的是企業經過主動的環境排查對可能存在的危險性進行鑒定,同時結合企業環境風險的種類、特點來分析企業承受力、控制力,最終落實應急預案并構建管理體系,由此不難看出,企業環境應急管理的意圖是主動防御風險。

    1企業環境應急管理概述

    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同時也是自然和社會的主體,在生產、運輸、存儲、銷售等諸多環節中,有很多涉及嚴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最為典型的如危險性化學品、易燃易爆產品等。必須針對所有的流程進行有效監控,對可能引起環境危害事件的隱患給予高度關注。尤其在我國一些特殊企業中,企業環境風險的判斷是基于產品類型,以及企業申報在環保部門的備案情況,任何一種潛在危險因素的存在,都需要相應地解決對策,這其中包括消防、防疫、防毒等多個方面。由于申報情況和現實情況存在偏差,加上環境監察部門對企業環境風險并不了解(生產原料、工藝、流程等),所以更多地需要企業對自身的安全承擔責任;在企業的應急管理中,應該根據自身生產狀況,確定環境風險的單元、等級、層次等。

    2企業環境應急管理策略

    2.1理清應急管理內容

    不同的企業環境中存在的安全因素各有差異,企業應該根據自身的特點展開應急管理策略研究,并制定相關的風險防范措施。一般情況下,危險化學品是環境風險防范的重點內容,在不同的階段所產生的危險要素也不同。結合我國環保部門的相關政策,管理內容通常可以通過影響對象來進行劃分,例如廢水、廢氣等;環境影響往往不是某一種情況產生的,其影響也是多重的,應該針對某些風險因素進行多程措施制定,建立一個牢固的防范體系。就目前來說,我國企業環境中危害因素包括易燃、易爆、毒害氣體泄漏事故,在構建防范體系的過程各種,也應該圍繞這些內容展開。例如,布置氣體泄漏測試儀、探測器,設立緊急事故應急池,避免一些污染物發生外泄;例如,一些有毒液體必須嚴格的密封保存,一旦發生洪水等現象,很容易導致毒液泄漏,造成水體污染和人身傷害。

    2.2建立應急管理體系

    體系建立主要是從管理方面入手,為了更好地實現企業環境風險的防控措施,提高企業環境應急管理的水平,這其中制度是最重要的環節,是維護體系的重要手段。結合我國當前企業中存在的環境危害問題,制度主要包括制定、編寫兩大部分。2.2.1制定環境應急管理制度制度內容包括應急目標、環境風險排查、定期監測、突發環境報告和處置制度、危險品的管理制度等。需要注意的是,管理制度絕對不是獨立存在或成為體系的,在制定目標之后,要加強彼此的關聯性,才能實現制度的“完整性”;簡單地說,排查制度和監測制度必須掛鉤,進而實現突發事件的報告制度等,通過不斷的加強聯系,最終實現環境應急預案的相關資料整理,如檔案材料、臺帳資料等。2.2.2編寫環境應急預案很顯然,應急預案是針對未發生但可能發生的安全事故的一種預防計劃,那么它的編制也是體現出一定的預測性特點。在形式上,應急預案的編寫是根據工作需求、制度要求和規章制度展開的,在編寫的應急預案中應該分配好相應地的部門職責,落實到個人,在最短的時間內實現應對。

    2.3儲備應急管理物資

    在確定目標、找準方向和制定措施的基礎上,必須做好相應地物資準備工作,這也是基礎保障。一旦發生緊急事件,就需要實實在在的資源發揮作用,如防火設施、防毒設施等,否則會演變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如應對火災現象,不僅要準備充足的滅火裝置,還要結合燃燒性質預備沙土、隔離等材料,在最短的時間內采取有效防護措施,如切斷火源、割斷危險源等。

    2.4打造應急管理隊伍

    人員素質決定了應急工作的成效,企業應該定期針對企業人員進行演練和培訓,尤其是環境應急操作的關鍵人員,不僅要落實到位,還要具體到人,促使每個人各司其職,在不斷的訓練過程中實現快速就位。打造應急管理隊伍除了提高人員水平之外,還應該借助環保部門及其他部門的力量,在現實中提高演練的真實度,參考突發事故的真實度展開訓練。

    3結語

    應該說,企業環境應急管理的開展是基于人員安全、環境安全、經濟安全等多方面的綜合體。要杜絕真正環境風險,除了做好與環保部門、安監部門的溝通,更重要地是主動尋求、探索,深度挖掘自身還沒有發現的隱患問題。同時,可以借助一些社會專業結構的力量,擴大環境安全檢測的范圍,尋求民眾監督的幫助。總體而言,提高企業環境應急管理能力是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和財產的重要舉措,也是一種有效地自我監督途徑,更是企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范娟,孟揚.企業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問題研究[J].中國應急管理,2012,09:7-10.

    [2]曹興,薛麗洋,馬寅,倪泓萱.企業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應急預案管理初探[J].甘肅科技,2014,22:54-55+34.

    [3]張玲玲.企業環境應急管理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5,05:134-135.

    第6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本文作者:張天蔚胡燕玲工作單位: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

    因缺少環境會計核算帶來的環境財務績效評價困難問題環境會計是通過對企業發生的環境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為環境信息披露提供數據的。因此,缺少環境會計核算會使環境信息披露缺少了一個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財務信息來源。我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環境會計準則,尚未實施環境會計核算。在現有的會計準則中,環境事項的一部分已經被化整為零地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如將企業發生的排污費、綠化費、礦產資源費等納入到了“管理費用”中,將企業發生的環境設施支出納入到了“固定資產”中,將環境事故引發的債務問題歸入“或有事項”進行處理等等。由于目前財務報告格式和內容的局限,使得這些應披露的環境財務項目不能從現行財務報表項目中分離出來,外界很難獲知,企業環境行為導致的環境財務績效幾乎沒能得到反映。因環境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帶來的企業信息披露積極性差問題一般來說,政府管理部門和利益相關者對環境信息的利用情況與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之間是正相關的。據了解,日本的企業對披露環境信息有較高的積極性,這與近年來日本企業環境信息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有關。日本企業的環境意識已經由“對社會的一種貢獻”轉變成為“左右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之一”。我國目前主要的環境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機構和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對環境信息的需求程度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的積極性。很多企業對一些披露成本很低的項目,如有無環境違規處罰情況,有無環保被投訴情況,企業的綠化率情況,對職工的職業病防控情況等都疏于披露,可見企業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使得不同企業之間的環境績效綜合得分差距較小,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環境績效的好壞。

    積極完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體系全面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規范體系包括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從現有的體系來看,法律層次的《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績效評價沒有提及;法規層面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尚未形成體系;規章制度層面僅有《環境信息公開辦法》、《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缺乏直接規范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環境績效評價準則、環境報告準則、環境會計準則等。為此,應盡快完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有關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律要求;在法規層面建立起日常環境管理的法規;在操作性規范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出臺能夠有效指導企業對外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或辦法,使得企業環境績效外部評價具有堅實的信息基礎,再相繼制定企業環境績效評估指標方面的指南或辦法,以有效地指導企業環境績效外部評價工作的開展。努力推進實施環境會計我國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沒有實施環境會計,即使有部分企業強制或自愿對外披露環境信息,但由于缺少環境會計系統的支持,也無法提供更相關的環境信息。因此,應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國內企業,如著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已完成ISO14000認證的企業、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等積極推進實施專門的環境會計,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核算以及環境活動的財務影響核算從現有的財務系統中分離出來,將以貨幣計量的環境信息通過獨立的環境報告書或與財務報告相結合的環境財務報告方式對外公開,這對于國家宏觀調控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決策均有必要。

    不斷提高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環境責任意識在環境問題上,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十分重視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三者之間的互制互動關系,強調三元結構的穩定性。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企業披露多少環境信息完全取決于政府的管理和監控力度,投資人、企業管理者和社會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需求遠未提到應有的高度。因此,應從我國企業和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養成提高為切入點,切實地提高他們的環境責任意識,才會逐漸生長出企業和公眾對環境信息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會直接刺激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積極性,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使得基于信息公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具有堅實的信息基礎。

    第7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1.油田企業管理中不重視崗位技能訓練

    在油田企業在管理中對崗位技能的訓練并不重視,有些部門出于領導的安排或為了應付檢查,只對員工進行了簡單的培訓,沒有深入的進行培訓。而且油田企業的一些部門屬于實踐性比較強的,但是他們中的很多培訓流于形式,缺乏實踐實際的操作,培訓教師只擁有理論上的知識,缺少實際經驗,都讓培訓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企業的管理工作停滯不前。

    2.油田企業管理中欠缺統一管理

    油田企業的部門眾多,并且各自為政的現象多有發生,加大了企業的管理難度。有些油田企業缺乏統一的企業部署和目標規劃,對管理工作的隨意性很強,上級主抓哪項工作,就重點管理哪項工作,缺少目的性和統一性。甚至有些企業放任企業各部門的管理,采取放養式的管理方式,阻礙了企業的健康發展。

    3.油田企業管理工作中對某些規程、制度管理的相關責任劃分不清晰

    目前在油田企業的管理工作中,缺少對一些規程、制度等方面明確責任劃分,造成企業管理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很多問題。例如油田企業的應急預案方面,有些操作人員不按照編制的預案方法和流程進行操作,致使預案沒能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導致應急預案的失敗。

    二、新時期油田企業管理的創新思路

    1.加強專業管理,不斷優化油田企業管理工作的內容

    加強專業管理是油田企業管理工作的重心,是優化油田企業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們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工作方針,要對油田企業的管理工作進行科學化、規范化、專業化的管理,簡化管理工作的操作性,還要對各個工作崗位進行明確的工作責任劃分和專業分工,將基礎管理工作深入到每一個部門,對企業的管理進行統一的規劃。

    2.全力建設規章制度管理整體隊伍,完善管理制度化創新機制

    油田企業的發展離不開對管理隊伍的建立,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規章制度管理的整體隊伍,完善管理制度化的創新機制。隊伍的建立不是一日兩日就能實現的,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程,隊伍的構成人員需要極高的綜合素質,他們不僅要熟悉油田企業的管理模式和經營活動模式,還要熟悉國家和地方的各項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更要將先進的管理理念同企業的實際結合起來,創造出一支高素質、高強度、高能力的現代化管理隊伍。

    3.積極推進油田企業管理技術的創新

    管理理論的創新帶動了管理技術的創新,推進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管理技術創新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技術,二是管理。技術創新的過程離不開管理,而管理的目的是為技術服務。油田企業是一項技術型很強的企業,需要對現有技術進行不斷的創新和發展,才能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只有加強對企業的管理,明確企業目標,提高對技術的創新發展,才能提高油田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能力。

    4.做好企業環境管理,搞好內外部支撐

    在企業的管理中,要做好對企業環境的管理,良好的企業環境的建立,不僅能改善員工的工作心態,增強企業的核心凝聚力,還能提高企業的社會地位,創造出更高的企業效益。這就要求企業搞好內外部環境支撐,不僅要做好企業文化,提高企業員工的歸屬感,創新企業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還要努力爭取政府的支持和幫助,為企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5.建立健全協調、制約機制,不斷促進管理工作

    油田企業的部門眾多,在企業的管理過程中,需要對各個部門進行統一管理,建立健全協調、制約管理機制,促進管理工作的發展。這要求企業的各部門將企業的總目標為指南,互相促進、互相監督,制定出適合部門發展的相關制約制度。企業的發展需要各部門的同心協力,各部門還應加強彼此之間的相互聯系,建立相關的協調發展機制,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結語

    第8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關鍵詞] 環境績效;信息公開;評價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01. 002

    [中圖分類號] F23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3)01- 0005- 02

    基于信息公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是指基于企業對外公開的環境信息,由獨立的第三方對一個區域或一個行業的企業進行環境績效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向公眾,為政府部門的管理工作提供信息,為企業的投資者和消費者決策提供依據,并以此督促企業改善環境行為的管理方法。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一定程度上,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以環境的污染和生態的破壞為代價的,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解決環境問題,不僅需要健全環境法律法規,更需要加強管理。而加強環境管理僅靠政府的努力是不夠的,必須促使企業積極參與。本文研究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為有效地加強企業環境管理提供幫助。

    1 存在的問題

    1.1 因缺少環境報告指南帶來的環境信息披露可比性差問題

    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中,對重點污染行業企業都提出了強制對外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要求,但卻沒有與之相配套的《企業環境報告書指南》。國內披露環境信息的企業,基本都是參照國際組織提供的環境報告指南或者國外知名企業的環境報告書進行披露的,以至于環境報告書之間基本不具備可比性。

    從西方國家環境信息披露的實踐來看,很多發達國家都了與其法規相配套的環境報告編制指南,這一方面為企業對外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技術參照,另一方面也為企業外部的環境績效評價提供了統一標準。由于我國目前尚未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指南,給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工作帶來了很大不便,嚴重影響了企業環境信息的可比性,也給外部人評價企業環境績效帶來了很大困難。

    1.2 因缺少環境會計核算帶來的環境財務績效評價困難問題

    環境會計是通過對企業發生的環境事項進行確認、計量、記錄,并為環境信息披露提供數據的。因此,缺少環境會計核算會使環境信息披露缺少了一個能用貨幣計量的環境財務信息來源。

    我國目前還沒有獨立的環境會計準則,尚未實施環境會計核算。在現有的會計準則中,環境事項的一部分已經被化整為零地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如將企業發生的排污費、綠化費、礦產資源費等納入到了“管理費用”中,將企業發生的環境設施支出納入到了“固定資產”中,將環境事故引發的債務問題歸入“或有事項”進行處理等等。由于目前財務報告格式和內容的局限,使得這些應披露的環境財務項目不能從現行財務報表項目中分離出來,外界很難獲知,企業環境行為導致的環境財務績效幾乎沒能得到反映。

    1.3 因環境信息利用效率低下帶來的企業信息披露積極性差問題

    一般來說,政府管理部門和利益相關者對環境信息的利用情況與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之間是正相關的。據了解,日本的企業對披露環境信息有較高的積極性,這與近年來日本企業環境信息的利用效率不斷提高有關。日本企業的環境意識已經由“對社會的一種貢獻”轉變成為“左右企業績效的重要因素”,成為“企業最重要的戰略之一”。

    我國目前主要的環境信息使用者是政府機構和投資者,債權人和社會公眾等對環境信息的需求程度遠沒有達到應有的預期,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對外披露環境信息的積極性。很多企業對一些披露成本很低的項目,如有無環境違規處罰情況,有無環保被投訴情況,企業的綠化率情況,對職工的職業病防控情況等都疏于披露,可見企業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使得不同企業之間的環境績效綜合得分差距較小,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環境績效的好壞。

    2 解決建議

    2.1 積極完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體系

    全面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規范體系包括國家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從現有的體系來看,法律層次的《環境保護法》對環境績效評價沒有提及;法規層面的《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尚未形成體系;規章制度層面僅有《環境信息公開辦法》、《關于企業環境信息公開的公告》,缺乏直接規范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環境績效評價準則、環境報告準則、環境會計準則等。

    為此,應盡快完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規體系,補充完善有關企業環境績效評價的法律要求;在法規層面建立起日常環境管理的法規;在操作性規范方面,本著循序漸進的原則,先出臺能夠有效指導企業對外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的指南或辦法,使得企業環境績效外部評價具有堅實的信息基礎,再相繼制定企業環境績效評估指標方面的指南或辦法,以有效地指導企業環境績效外部評價工作的開展。

    2.2 努力推進實施環境會計

    我國目前幾乎所有的企業都沒有實施環境會計,即使有部分企業強制或自愿對外披露環境信息,但由于缺少環境會計系統的支持,也無法提供更相關的環境信息。

    因此,應選擇一些有條件的國內企業,如著名跨國公司在華投資企業、世界500強企業、已完成ISO14000認證的企業、國家環境友好企業等積極推進實施專門的環境會計,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環境影響核算以及環境活動的財務影響核算從現有的財務系統中分離出來,將以貨幣計量的環境信息通過獨立的環境報告書或與財務報告相結合的環境財務報告方式對外公開,這對于國家宏觀調控和企業的利益相關者決策均有必要。

    2.3 不斷提高企業和社會公眾的環境責任意識

    在環境問題上,日本、美國和歐洲國家都十分重視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三者之間的互制互動關系,強調三元結構的穩定性。目前,我國企業對外披露的環境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企業披露多少環境信息完全取決于政府的管理和監控力度,投資人、企業管理者和社會公眾對環境信息的需求遠未提到應有的高度。

    因此,應從我國企業和社會公眾環境意識的養成提高為切入點,切實地提高他們的環境責任意識,才會逐漸生長出企業和公眾對環境信息的現實需求,這種需求會直接刺激企業披露環境信息的積極性,提高環境信息披露的數量和質量,使得基于信息公開的企業環境績效評價具有堅實的信息基礎。

    主要參考文獻

    第9篇:企業環境預案范文

    一、牢固樹立環保意識。

    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倡導科學發展理念,加強企業文化建設,樹立“保護環境光榮,污染環境可恥”意識,堅持在企業發展中加強環境保護,在保護環境中促進企業發展。強化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群眾健康的社會責任感,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方針,切實肩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二、嚴格遵守環保法規。

    堅決貫徹落實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標準,嚴格執行排污申報和排污收費等制度,自覺遵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規定,主動接受環境現場執法檢查和監督管理,做到無環境污染事故發生,確保環境質量改善。

    三、切實加強污染防治。

    堅持走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強企業節能減排投入和技術改造力度,確保節能減排目標全面實現。加強污染治理設施的運行管理,確保廢水、廢氣、噪聲和固廢達標排放。主動淘汰落后的生產設備和工藝,積極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制訂科學可行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并組織應急演練,確保環境安全。

    四、自覺接受社會監督。

    加強企業環境管理,強化誠信意識,恪守環保信用,將誠信理念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全力打造“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品牌。扎實推進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工作,主動處理好廠群關系,自覺維護好群眾的環境權益,自覺接受社會公眾和新聞媒體監督。

    這是我們向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敬請社會各界予以監督。我們將進一步加強自律意識,視環保為企業生命,做誠信守法企業。如果我企業違背了上述承諾,并發生下列環境違法行為,致使公眾環境權益受到損害,除依法接受處罰外,自愿在報紙、電視臺及網絡等泰州主流媒體向全市人民公開道歉:

    1、排放廢水、廢氣等污染物超標,對周圍環境造成污染,對社會造成影響,群眾反映強烈,甚至造成越級上訪。

    2、采用不正當手段偷排、漏排、直排超標污水,或未經批準,擅自新建污染項目、改變生產工藝,造成水、氣、聲、固廢等污染物排放總量發生較大變化且對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3、擅自轉移、傾倒危險廢物,或委托無資質單位和個人非法處置固廢和危險廢物,對環境造成較大影響或存在嚴重隱患。

    4、環境應急處置不力,環境安全防范不到位,引發重、特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件,造成嚴重后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婷婷九月| 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 成人性生免费视频| 怡红院成人在线|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欧美成人免费一区在线播放| 天天成人综合网| A级毛片成人网站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一区| a级成人免费毛片完整版|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91|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成人怡红院视频在线观看| av成人免费电影| 亚洲av午夜成人片| 四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网站|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 成人欧美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片区在线观看 |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网免费观看| 成人观看网站a|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麻豆| 成人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 最新69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动漫|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 91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亚洲免费成人网| 狠狠色伊人亚洲综合成人|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下载|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