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科研課題的評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科學課;開放性;評價;研究
【abstract】evaluation is primary school science course of importance constitute part, is realization course target of importance guarantee, pass evaluation, student can in the course of the learning process continuously experience progress and success, understanding ego, establishment self-confidence, promote investigation study ability of development.
【key words】science lesson;open sex;evaluation;research
評價是小學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學生可以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現行科學學科評價體系,主要由平時成績和期末成績兩部分構成。這兩部分都是以書面考試為基礎,注重測查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記憶、理解和簡單運用的情況。這種評價模式,忽視了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性、主體性和主動性。為實現小學“評價既要關注學習結果,也要關注學習過程。”的要求,平川區電廠學校課題組教師構建了科學學科開放式評價體系,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多元化評價內容
1.1 科學探究能力。“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教育強調以學生參與的豐富多彩的活動為主要形式。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引領學生參與豐富多彩的活動,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做”科學的內涵,激發學科學的樂趣,增長“做”科學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學生在進行科學探究活動中,他們對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以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在實驗中的設計實驗、動手操作能力以及所了解的科學知識等。
1.2 收集、整理資料能力。對觀察、實驗中各種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推理、歸納、總結、質疑、交流、評議等能力;建立個人自然網站。
1.3 綜合實踐能力。撰寫小論文、調查報告、考察日記、主題活動、飼養小動物等
1.4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究的欲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參與科學活動的情感與態度;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精神;與同伴合作與交流的能力等。
多元化的評價內容不僅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且還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發展,滲透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
2.多樣化評價手段
2.1 進展性評價。進展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整個開放性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參與情況、探究能力、搜集資料、情感態度、價值觀和應用知識的能力,是對學生的科學學習、科學活動、激勵性等多種評價方法進行的綜合性評價。
2.1.1 科學學習評價。科學學習評價,是進展性評價體系中指標體系,它列舉出了在一個學期的科學學習過程中必須完成的各項任務;通常在一個學期的開始,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和學科教學內容制定一份“科學學習評價表”,例:“四年級第一學期科學學習評價表”,它由課次、評價內容、等級、評價人等欄目組成。一學期中學生通過完成評價表中所列舉的觀察、實驗、考察、調查、制作、標本采集、資料收集、科學日記等活動,學生更容易把握和關注自己科學學習的過程。
2.1.2 科學活動評價。科學活動評價,是實施進展性評價任務的主要載體。科學活動評價在比較直觀地反映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對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的同時,還起著讓學生感受成長和反思科學探究活動歷程的重要作用,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得失成敗進行有益的總結。科學活動評價具體分為:科學探究評價、科學活動考核評價、實驗組成員行為有效性評估、科技活動表現評估表、過程能力評估等。
2.1.3 非智力因素評價。進展性評價中,不能忽視非智力因素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在整個開放性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科學探索精神、合作交流能力、創新精神等。
2.2 終結性評價。開放式終結性評價是指在學習或主題活動告一段落時對學生學習結果進行整體性評估。例:測試、考試、知識競賽等,主要檢查學生應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變傳統單一的封閉式考試為科學豐富的開放式考查,改變過去以知識記憶為主的書面考試方法,注意新情景的運用,針對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試、筆試、現場操作等方法,比較客觀的評價學生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動手能力、創新能力、思維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
2.3 激勵性評價。“激勵性評價”作為一種評價激勵手段,在開放性學習的過程中,通過教師動作、神態、語言等方式給予他們激勵、喚醒、鼓舞,就是對學生最好的評價;設立“科學獎章”。獎章分:科學學習章、科學實驗章、科學創造章、科學博覽章等,制做成彩色印刷卡片。“科學獎章”是促使學生完成各項學習任務的“催化劑”。根據學生完成某一項具體任務的良好成績給予相應類別的獎章,對他們所取得的成績及時予以肯定;開展“實踐之星”評比活動。對在實踐活動中成績優秀者,評為“實踐之星”,進行表彰。激勵性評價能讓學生常常體驗到成功的快樂而增強自信心。
2.4 發展性評價。新一輪課改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展”的課程評價,這是評價體系的變革的重要理念。自然學科開放式評價體系建立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因此,我們的評價突出了“為了學生發展”的發展性評價。不同年級評價標準不一樣;相同年級不同層次評價要求不一樣;同一層次不同時期的評價目標不一樣。同時讓學生自已制訂發展目標,使每個學生都能明確努力的方向。發展性評價強調學生過去與現在進行比較,現在與將來進行比較,不斷促進學生努力進取,更上一層樓。
3.動態化評價過程
傳統的評價是靜態的,只注重結果。這種評價只有利于極少數適應考試測驗的學生,而大多數學生的能力沒有得到公平、合理的評價。因此,為了培養和激發學生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我們采用多種評價手段,以進展性動態評價為主,給予學生多次的評價機會。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關注過程。例如:構建了“科學學習評價”、“科學活動評價”、“非智力因素評價”三位一體的學生科學學習形成性評價體系。通過實驗競賽等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通過讓學生完成一定的自然環境、自然事物或自然現象等的考察研究,撰寫考察報告來反映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等,及時評價學生的各種表現,從發展變化的程度上反映學生的成績。
4.互動化評價主體
關鍵詞:體育與健康 校本課程 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10-0137-01
1 研究背景與目的
在體育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和實踐過程中,凝聚全體師生的力量,發揮體育教師的才智,以體育課堂為主陣地,以體育教研為重要手段,在不斷的攻關中較為順利地完成了課程開發研究工作。在校本課程開發與體驗的研究過程中,對課程標準提出的評價體系在實踐中感到很難操作,由于學習評價是課程的核心問題之一,評價問題不解決,校本課程開發實在難以進行,這是時下校本課程開發實踐者發出的最強烈的聲音。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根據測試反饋的數據,將實驗前和實驗后兩批數據按照體能(各項得分的平均值)、體育學習興趣水平(總體)、體育學習自評系列(包括體育學習態度、情意表現和合作精神、健康行為三套量表組合)作為處理變量進行初步分析,結果如下,從學生體育學習興趣前測成績來看,實驗班和對照班的體育學習興趣無顯著差異(p=0.075>0.05),但從體育學習興趣后測成績來看,實驗班和對照班有很顯著的差異(p=0.001
通過研究實驗班和對照班在前測和后測的體育學習態度、情意表現與合作精神、健康行為三個維度中均有很顯著差異
(p前后態度=0.000
傳統的體育課程的評價基本上是一種終結性評價,它在公平、公正的旗號下,用統一的運動成績考核作為對學生學習、老師教學及課程實施的主要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在這樣的氛圍中要造就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要造就具有豐富想象力和創造力的人才,無疑是“濁其源而欲流清,伐其根而欲葉茂”的空想。
再次實驗表明:校本課程的實施,對發展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作用。學生性格開朗,處事隨和,交往能力、團隊意識、體育道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學習中學生更能關心同伴,幫助同伴,關心班集體。這些品質的發展,對于構建和諧校園、和諧班級,具有重要的意義。通過評價方法的改革,學生建立起對自我、群體和社會的責任感,形成現代社會所必需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學會尊重和關心他人,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和集體主義精神;通過課程改革,學生將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和情感的愉悅。
自評和互評是體育校本課程教學評價中的一個難點,如果教師稍有忽視,就會使這種評價流于形式。在過去的體育教學中,對學生的學習評價絕對是以教師為主,然而,我們卻忽略了這么一個事實,即最能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是學生本人。學生是教學目標的實踐者,那些無法用定量評價的內容,如情感、意志、態度、興趣等,都是內在不易顯露的心理傾向,只有通過自我評價才能獲得真實的材料。
3 結論與建議
本次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實驗有效地促進了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校教師從學校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優化教學內容,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提高,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有效的發揮其導向、激勵和反饋功能,提高了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健康發展。評價目的由強調“給學生一個體育學習分數”向強調評價的“改進”目的轉變。對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應當體現學校在評價“個性化”方面有自己獨特的實踐與詮釋。對體育校本課程的評價不能全部用常規的學校體育教學評價方式來進行諸方面方法的“套用”和“對接”,盡管這種“套用”和“對接”有時是必要的,但體育校本課程評價因有其自身評價的“獨特性”,在校本課程的評價實驗過程中,我們要克服面面俱到,大而全的方法羅列,在注重多元評價的同時,更注重從評價因素中擷取或精選評價因子,簡化環節,呈現評價的亮點和特色。摒棄學生心中學習評價就是給他的體育學習成績打個“分數”的觀念。
建議運用元評價檢驗評價方案的科學性、合理性。元評價就是對評價本身的評價,其目的是指出教學評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偏差。在評價對象上,教學評價以學生的教學活動為對象,而教學評價的元評價則以教學評價本身作為對象。在評價目的和作用上,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促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而教學評價的元評價則是為了規范和監控教學評價活動,減少偏差,獲得良好評價效益。
體育校本課程學習的評價是一個復雜的課題,實驗工作的成功與否,在于評價結果的科學合理性上。因此,應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把學習評價作為一項重要的課題去研究,最終才能圓滿完成課改實驗任務。我校目前也只是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評價方案也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郭海玲等.體育教學觀念的更新與體育課程改革[J].體育學刊,2003,10(4):92―94.
[2]季瀏等.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3]汪曉贊等.新課程標準下如何評價一堂體育與健康課[J].中國學校體育,2004,4:69.
科學評價體系的內容概述
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 傳統的評價體系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科學的評級體系應改變過去這種單一的評價,轉變為教師、學生個人以及小組相結合,接受來自學校、家庭以及社會的多方面評價。以教師自評為主體,同時要求校長、任課教師、同學以及家長聯合參與,形成一種多方位的評價機制,使得教師的評價更為公正、客觀。此外,建立多元化的評價主體的好處是改變過去被評價者的被動狀態,使其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能夠使教師及時調整教學方式,使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進行反思,不斷進行自我的完善和修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以發展的觀點拓展可供評價的客體 素質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對學生素質的評價不僅要考察學生現有的學習狀況和能力水平,而且還要放眼于學生今后的發展,充分發揮出學生的學習潛力和提高學習能力。通過過程評價和形成性評價可以讓學生充分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提高綜合素質。及時向教師和學生提供反饋信息,使他們能夠了解教育活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從而促使教師和學生能夠不斷地改進、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動和學習活動,使教育活動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
科學評價對實驗教學的影響
生生評價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生生評價,即各個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注重生生評價,可以培養學生的分工與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例如,在教學《我們的小纜車》一課時,其中一個實驗是要研究拉力對小車運動快慢的影響。這個實驗需要讀秒表,需要放小車,還需要記錄時間,這樣的連續幾個動作無法由一個學生來完成,因而需要幾個學生共同完成。在這共同完成的過程中,學生的分工與合作意識得到了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得到了培養。當然,實驗結束后,通過引入生生評價的方式,讓學生相互打分,從打分的過程就可以了解學生是否真正參與了實驗,同時還可以了解學生對實驗的積極性和相互之間存在的不足,進一步引導學生開展更廣泛的探究活動。最終,通過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升。
教師評價促使學生明白實驗教學的重要性 學生實驗基本是分組實驗,而一個班級人很多,有時教師很難觀察每一位學生在實驗中的態度以及他的實驗能力等,怎么辦呢?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實驗抽查,也就是讓學生將做過的實驗再做一遍。在這個抽查過程中,教師可以分批進行,例如2~3個小組做同一個實驗,這2~3個小組先一起做,在這個過程中因為人較少,教師可以及時進行觀察,并對學生的實驗情況進行打分。等這2~3個小組做完后,再由其他小組來做,再打分。通過這樣,一方面教師可以清楚地了解每一位學生的實驗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做實驗的印象,使他們明白科學課實驗的重要性。
課堂評價促進師生輕松愉快地教學 教育的成功與學生自身的努力是脫不了關系的,只有學生自己主動參與到教育評價中來,以科學的方式多次參與,才能促成教育的成功。學生要想獲得實實在在的精神財富,必須積極參加學習活動,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在這種教學評價過程中,教師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活動的指導者、參與者以及組織者和監督者。
筆者在講授《探索紙的秘密》一課時,先拿出一張手工紙,讓學生充分展開自己的想象,嘗試用這張手工紙設計制作各類手工作品,進行“小小設計師”的比賽活動。這種問題由于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而且沒有特定的答案,所以很容易激發起學生的興趣和激情。當對實驗方案進行交流時,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不斷為別人和自己進行補充、修改,既敢于肯定自己的長處,又汲取了別人的經驗,最終形成了一個較為完善的設計方案。然后,他們就按照自己的設計開始動手進行實驗。匯報時,筆者不但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實驗,還注重了對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態度和創新方法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使評價在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教師教得生動有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
結束語
關鍵詞 項目課程 評價體系 研究與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26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Education Assessment System Project
――Take "Ship GMAW Process Design and Implement" for example
ZENG Ping
(Wuhan Institute of Shipbuilding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50)
Abstract How to build a career based on students' ability to develop and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eaching curriculum of project evaluation system, effecti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play a guiding role in the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rocess, has become the core issue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for technical projects to be solved. In this paper, "Ship GMAW process design and implement" course, for example, from design teaching programs, student learning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Teaching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 other aspects of the system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project course; evaluation system; research and practice
職業教育項目課程是“以工作任務為課程設置與內容選擇的參照點,以項目為單位組織內容并以項目活動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模式”,①是當前職業教育課程的發展方向;項目課程的實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評價體系,②科學、合理的項目課程評價體系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有利于培養綜合職業能力,并能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1課程教學項目的設計
“船舶氣體保護焊工藝設計與實作”課程是國家級示范性重點建設專業船舶焊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核心課程。主要針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中船舶氣體保護焊操作員、工藝員等崗位的職業能力進行培養。在對幾十家船舶企業焊接方法的應用情況進行了廣泛調研的基礎上,邀請行業專家和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研討,把氣體保護焊操作員、工藝員等崗位的職業能力及關聯知識進行總結歸納,構建了具有職業性、針對性和實用性的課程教學內容,并將教學內容項目化;以三種典型的船舶氣體保護焊方法(CO2焊、氬弧焊、氣電垂直自動焊)并列組成課程的項目主體,真實地反映了目前船舶企業常用的三種氣體保護焊方法;每一個主項目又設計了與崗位工作任務相匹配同時兼顧到職業資格要求的若干個子訓練項目(共13個),子項目真實的反映了船舶焊接的工作任務,項目的載體是船體不同接頭形式的焊接及典型船體結構的焊接;在模擬造船企業生產實際的焊接實訓室里,引領學生通過項目的完成,掌握船舶氣體保護焊方法的實作技能及編制典型船舶結構或構件的焊接接頭焊接工藝的方法,達到氣體保護焊的中級證或CCSⅡ級焊工資格證的要求,同時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該課程采用4周專用周進行教學,共計120學時。課程的教學項目設計見圖1。
圖1 課程的教學項目設計
2 學生學習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2.1 評價標準
根據課程標準,課程總成績=平時成績(10%)+焊接工藝分析(20%)+理論考核成績
(30%)+技能考核成績(40%),其中:(1)平時成績包括實訓態度、實訓紀律、安全文明、實習筆記、團隊合作,其比例分別占10%、20%、30%、30%、10%,其中安全文明具有一票否決權,凡是出現重大設備和人身安全事故的責任人總成績記為不合格;(2) 焊接工藝分析按編制的工序流程(20%)、裝配工序(20%)和焊接規范參數(40%)等選擇是否合理進行綜合評價;( 3)理論考核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出題考核,考核方式采用筆試為主;(4)技能考核注重過程評價:注重對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全過程進行評價,如焊接設備和工具的使用、焊接姿態、焊縫外觀質量等進行綜合評價;(5)理論考核成績和技能考核成績按百分制計算,不到60分的視為該課程考核成績不合格,但可以補考。
2.2 評價主體的構建
高職項目課程是以培養學生解決企業實際問題能力為目標,在設計項目課程評價方案時要充分考慮三個因素:(1)企業評價標準:課程的工作任務來源于企業,學生學習結束后最終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有價值理應按照企業標準或市場標準來評價;(2)學校評價標準:項目課程中的工作任務都是經過教學改造并具有典型性且適合教學,有別于企業評價標準,這是職業教學自身的要求;(3)學生自評因素:學生是對自身學習行為高度負責的學習主體,學生想不想學,想怎么學等都將直接影響到課程的實施結果。③因此項目課程評價主體應包括企業兼職教師、教師和學生等,三方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平等參與、協商對話、多維互補,充分發揮各自的主體性作用。
2.3 學習效果的評價
采取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在項目訓練過程中(從接受任務到產品提交)各階段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針對每一個訓練項目,制定了包含有學習態度、職業技能的掌握程度、焊件的焊接質量等考核記錄卡(見表1),采取學生自我評價、小組評價、成果展示及教師點評等多主體參入的互動式評價方式,并及時將評價結果告知學生使之能及時調整學習方式,更好地完成后續的教學任務;終結性評價包括綜合評價和考試評價,綜合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完成全部訓練項目后的整體掌握情況進行評價,考試評價主要是對學生職業能力所需的專業知識進行考核評價,考核方式采用筆試為主,包含編制焊接工藝分析卡、期末試卷等;學生的總成績根據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結果進行認定,見表2。由于學生學習效果評價涉及到學習態度、知識理解、技能掌握等方面的內容,因此能客觀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職業能力的發展變化。④
3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體系的構建
3.1 評價標準
教師教學效果評價主要根據學校或部門制定的考核標準進行評價,評價標準所涵蓋的考核內容應體現全面、準確、合理。主管教學的院長或系主任根據本部門制定的考核細則在學期末對教師進行評價,主要包括教學工作(50%)、學生工作(20%)、科研工作(20%)、教研室考評(10%)等幾個方面;教學督導和同行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包括教學態度不、實訓組織、實訓效果、教學建議等幾個方面,見表3;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主要包括教學態度、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幾個方面,見表4。
3.2 評價主體的構建
教師教學質量評價主體包括主管教學的院長或系主任、教學督導、同行、學生等組成。教學督導、同行主要通過隨機聽課對教師的教學基本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創新能力等方面進行評價,雖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對教師的教學工作起到重要的監督和檢查作用;學生參入了整個教學過程,對教師的教學質量最具有發言權,學生主要通過學校網上評教系統根據評價標準及權重系數在課程結束后對教師進行評價;主管教學的院長或系主任根據學校或部門制定的考核細則及教學督導、同行、學生網上評價的結果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
3.3 教學質量的評價
在課程教學實施之前及課程的教學中期,學校主管領導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準備工作要進行檢查,包括課程實施方案、教案、教學計劃與安排、教學耗材的準備等,組織學生座談會,聽取學生對教師教學情況的反映并及時反饋;教學過程中,學校督導和教學觀察員(不少于3人)隨機聽課,對教師教學效果進行溝通、交流;課程結束后學生及聽課教師要在學校網上評教系統中根據相關評價指標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任課教師在課程結束后要對學生學習成績進行分析并寫出課程教學總結;課程結束后主管領導對教師進行綜合評價,作為教師表彰獎勵、課時津貼發放及職稱評聘的主要依據。通過多主體的教師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能夠積極引導、激勵教師積極投身教學教研工作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4 結論
通過多年的“船舶氣體保護好工藝設計與實作”課程的教學實踐,對課程評價體系進行了不斷的驗證、反思、調整和完善,構建了考核主體多元化,考核標準職業化,考核手段多樣化,考核過程全面化的課程評價體系,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為高職院校項目課程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注釋
① 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職業技術教育(科教版),2005(22).
② 仇超,馬仕麟.《電工技術》項目課程評價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考試周刊,2008(43).
關鍵詞:高校科研人員 績效評價 R&D活動
當前我國對科學研究日益重視,國家投入的經費也日益增多,在我國的科研體系中,國家的創新體系與高校密不可分,高校內科學研究管理工作也與科研人員的活動績效評價息息相關。對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的工作績效進行評價,已成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極為重要的一環。此文對我國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估的近況進行研究與探索,反映出目前國內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估所存在問題,提出了一些優化國內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估系統的對策,以此更好地加強國內高校科研管理與合理分配資源,調動高校教師科技創新的熱情,徹底提升我國高校的科研創新技能與水準。
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工作從改革開放以后就逐步發展,在進入到21世紀以后,就我國的情況而言,現已構建了一個相對穩定和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但是對于高校科研人員在R&D活動績效評價方面的狀況依舊存在問題,以下是通過研究歸納的幾點問題。
評價體系目標定位有失偏頗 當前,我國醫學高校R&D活動的績效評價的目標定位,還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就這個體系的目標而言,應該和高校及國家的標準保持一致,不過,就多數高校而言,依舊存在設計上的諸多問題。這樣,就很難將高校的使命及發展方向更好地體現出來,更無法保證實現戰略目標上的一致性,如此一來,使得績效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很難發揮出來。當前我國高校R&D活動的績效評價主要停留在業績考核層面,雖然這種評價機制對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有一定程度的促進作用,但隨之而來也產生很多的問題。很多單位將績效評價的指標,如,科研項目和論文等設置為科研人員評聘職稱的硬性門檻,作為其工資和獎金的發放標準,作為其招收研究生的資格以及招生數的前提,作為高校學術地位和科研實力排名的支撐工具。這種評價體系很容易導致高校科研人員為了考核和晉升疲于寫文章、拿項目,并直接導致學術浮躁、急功近利乃至學術腐敗等諸多問題的出現,最終使評價體系和制度淪為行政管理的手段與工具而失去了評價原本的目的。
評價體系指標分類不到位 我國高校長期以來形成的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體系往往存在評價指標單一化、評價標準定量化、評價方法簡單化的問題,分類評價實施非常不到位,同一個高校之內的績效評價體系常常只能采用同一套標準去衡量諸多不同性質和表現形式的科研人員R&D活動。然而,我國高校學科門類繁多,學科之間的差異性也很大,不同學科研究探索的途徑與方法、研究周期的長短和成果表現形式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如此一來,如果采用單一的評價標準,對于某些科研人員來說,可能會對其科研積極性與創新性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對于他們在學術研究上的發展不利。對于不同種類的學科R&D活動成果而言,如果使用相同的標準進行評價,很難對其結果保證公平與客觀。
看重科研成果不重視成果轉化 對于我國高校而言,在論文與發明專利的授權數量方面保持一個增長的發展趨勢,但是就成果或專利而言,在轉化率方面沒有得到提升,多數的高校在重視程度與力度方面有所欠缺。這一點體現在績效評價中,通常是科研人員對成果的轉化沒有形成明確的導向和充分的重視,導致科研人員對實際價值的研究缺乏充分考慮,更多的也是為了達到項目和論文的數量而進行的研究。
科研投入與產出沒有平衡體現 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是對科研個體和總體的科研成績和效果的評價,績效評價的核心是考察科研個體和總體的投入和產出是否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高校科研人員的R&D活動績效評價,在作為激勵措施等依據時,還需考慮到科研投入與產出的指標。
應對策略
正確運用R&D活動績效評價體系的導向作用 高等學校科學研究的發展健康態勢以及科學研究隊伍的壯大與發展,是與學校內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的成效評價分不開的。高校R&D活動績效評價對應的提高是由績效的評價和設計的同步而決定的,為高等學校的科學研究進行服務,才是最終學校目標戰略化的實現。高等學校要堅持國家、社會對科研人員的要求,用好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體系對科研人員行為的導向作用,推動學校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辦學水平,促進高校戰略目標實現,把科研人員工作行為納入到合乎實現目標的行動過程。
建立適合高校自身特點的評價體系 每所高校都有其各自的特點,在進行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時,一定要針對自身定位,結合自身實際,建立適合自身特點的評價體系。對于科研人員R&D活動的績效評價而言,其首先要能夠保證同學校的相關要素關聯起來,包括在性質、層次、理念、發展定位以及培養目標等多個方面,應該充分地表現出辦學的特點以及學校的個性,避免出現跟風的情況。比如,研究型大學與教學型大學、部屬大學與地方大學、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在辦學的性質、層次、目標定位、資源以及培養目標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在對科研人員科研及能力、標準、比重和要求等方面也存在差異。如果各高校不顧本校的實際,一味地向那些名牌大學、重點大學看齊,簡單搬用其績效考核標準,是不適宜的。高校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應本著一切有利于高校發展、一切有利于科研人員發展、一切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宗旨,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因此,高校在具體制定科研人員績效考評方案和評價指標時,要充分考慮到高校的性質,根據高校實際情況制定有自身特色的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指標。
評價體系應定性與定量相結合 學校應該注意定性評價、定量評價和定性與定量綜合評價的特點和差異。一些高校科研人員的科學研究成績的比評和管理,應該把量的評比和性質的評比放在一起,還要根據每個高等院校的所處的各自階段和不同的起步情況制定出合理平等的科學研究結果和成績評比。
根據學科差異性,制定與研究性質相適應的評價標準體系 就科研類型而言,基礎學科和應用型學科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同,社會科學學科、人文學科、藝術學科和自然科學學科之間也有很大差異,其成果的表現形式、周期和應用價值各不相同。對于那些在基礎領域進行研究的科研人員而言,對其進行評價的時候,應該考慮多個方面的綜合指標,例如,根據科研人員發表的論文被引用的情況來評價,旨在打造一個相對寬松和自由的環境;對于那些從事應用研究的科研人員而言,可以從多個角度來進行評價,例如,科研的項目、經費以及成果轉讓中的經濟效益等,最大限度地提升應用轉化率。對于那些偏于理工科的科研成果而言,其基本科研成果通常可以通過SCI(科學引文索引)實行評價,表現形式分為專利、科學論文等;在人文社科方面,評價方式方面主要是管理性與學術性。成果的創新能力與其在學術科學界的意義和作用是其學術性判定的關鍵,與此同時,成果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也會被考慮在內。從管理角度來看,主要特點是依照外部的表現,像級別鑒定、成就式樣、轉載與引用的狀況以及刊物發表等,并且可以在這里面總結一整套量化指標。
注重創新質量的評價 高校要在科研人員R&D活動績效評價體系中突出科技創新的重要地位,并確定有效的指標,以重點考核創新成果的質量。科技成果的質量是指科技成果適合一定用途、滿足一定需要的特性,任何一項科技成果都應滿足一定需要,這是市場經濟發展和科研體制改革的必然要求,這也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首要條件。對于科技成果而言,其質量主要是從先進性、經濟性和實用性三個層面所決定。能夠充分表現出科技創新的根本的是先進性。就創新而言,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原始、集成和二次創新三個層次,創新質量的差異也是通過它們三者的差異所決定的。對于科研人員評價體系的制定,應該依照經濟、適用和先進的要求來進行,同時要能夠從創新的層面進行較為客觀的反映。
重視科技服務及科技成果轉化 在進行科技經濟活動分析過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視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性問題,這應該遵循一定的指標體系。指標的設立要遵從以下原則:第一,對科技成果的轉化規模和過程施行規范化描述。第二,從科技成果的轉化品種和對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程度進行動態評價。第三,以投入及輸出為主要線路設計指標系統,可對成果轉化投入活動及輸出情況設立評價標準。通過對之前科研人員R&D活動的績效評價分析,多數并未對成果轉化予以充分關注,此外,也只是在成果轉化的直接經濟效益中做了一個簡化的度量。為使成果轉化的測度統計指標更能準確地反映成果轉化的真實情況,便于管理部門對成果轉化進行宏觀指導,高等學校有必要配置評估成果轉化測量統計的一套標準體制。從有些研究部門的摸索結果來看,這種體制可以通過三項指標來評估,分別為科技成果的轉化率、研究開發產出和投入的比例、對經濟增長貢獻率。
制定適合不同需求的科學的評價周期 高校科研人員的R&D活動績效評價周期是評估科研人員在其工作效率的主要標準。相對于科研人員R&D活動工作績效的評價標準設立,其主要確立標準是評價周期。對于一般的高校而言,在績效評價的周期要求上通常是一年。結合實踐,針對學科和研究方向的差異,對此績效評價可以采用不同的設置,可以將一年期改為三年,但是可以配合對應的年度評價機制。
參考文獻
[1]魯煒中.高校科研績效考核與管理的探索與實踐――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例[J].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14(3):17-19.
[2]史萬兵,楊慧.高等學校教師科研績效評價方法研究[J]. 高教探索,2014(6):112-117.
[3]盧愛地.對高校科研績效考核辦法的探討[J].科學?經濟?社會,2012(1):61-63.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高效性;應用形式
多媒體教學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輔助手段,以其直觀、生動的教學特點已被廣大師生普遍認可,它打破了傳統模式下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被動學習的局面,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大大加深了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促使課堂教學由有效變成高效。
一、多媒體教學的含義以及特點
將信息媒體有機組合成文字、圖片、圖形等媒體形式的技術手段就是“多媒體技術”。而多媒體教學就是指教師運用多媒體工具將學習知識以文字、圖像、動畫的形式呈現給學生,方便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將學生帶入到一個良好的學習意境中去,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的互動中,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形式
教學過程中我們經常可見的PPT、Flash等多媒體教學軟件工具,它們是根據不同的教學功能來進行分類劃分的。例如,在一堂化學課上,教師可根據實驗的需要來制作Flash,以此來調動學生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感官來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深化理解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再如,在英語課堂上,教師可以依據單詞內容來制作PPT,同樣可以加深學生對單詞的理解能力,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三、多媒體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
1.多媒體教學可以將抽象的授課內容、晦澀難懂的知識點,形象具體生動地展現給學生,方便學生理解,加深對知識點的鞏固。同時也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對知識點進行認知,這一過程也使學生將知識得以延伸。
2.多媒體教學也使教師能夠更加清晰明了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模式,熟悉多媒體教學軟件的運用。教師通過對授課知識的理解分析,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多媒體教學環境,這使學生可以輕松愉悅地投入到教學氛圍中去,大大提高教學質量,從而達到教學目標。
3.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熟練運用多媒體教學軟件,便 可掌控課堂的教學節奏,這樣可以保證課堂教學順利流暢地進行,減少課堂干擾,使學生更能專心致志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而教師在授課前則需要檢查好多媒體教學軟件是否正常工作,并做好對多媒體教學軟件平時的維護和保養。
4.多媒體教學因其新穎獨特的教學模式更加能夠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烈的興趣愛好,開拓學生對知識點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自發地投入到學習中去。而課堂上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也極大促進了師生間的集體情感。
“學評教”就是學生通過系統收集教師教學中的資料,對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否滿足自身需要,是否達到教學的計劃目標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實質上,評教結果的正確表達、科學分析、解釋、公布和使用是整個評價過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科學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對于改進教師教學、促進教師的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深化學校教育教學改革
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培養質量,學評教是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有效手段。通過學生評教可以幫助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獲得教學效果的信息反饋,促使教師改變教學態度、提高教學水平、弘揚科學態度和敬業精神。
2.有效加強學風建設
學生參與評教,增強了他們的主人翁意識,使他們產生一種成就感、自豪感,進一步激發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得在整個校園內形成了崇尚科學、求真務實的優良學風。
3.進一步改善學校教學管理現狀
通過學生評教,可以讓教務管理部門從宏觀上更準確地掌握學校的教學工作狀況,從而為強化教學管理、提高教學質量的科學決策奠定基礎;也可從微觀的層面根據學生評教的反饋信息,發現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而對教師做出更加科學、公正、客觀、合理的評價。
二、“學評教”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1.指標單一化、統一化。目前的高校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往往開發使用統一指標的網絡教學評價體系,雖然兼顧了學校多樣性的特點,但往往忽略學科差異性和教師類型的多樣性等現實。
2.指標內容存在的問題。目前使用的評教指標體系包括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批改作業、課外輔導等幾個方面,基本上涵蓋了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但沒有體現學校特色及學校培養目標的定位,沒有突出重點,在具體評價中很難得出科學的評價結果。
3.評教指標結果有效性的問題。目前,我國高校中參與評教的僅是學生,評判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為提高評價結果的有效性,它需要與通過其他方式所得到的教學評價信息一起為學校管理部門服務,從而形成學校對教學管理的決策依據,使學校管理部門全面、正確地掌握學校當前教學情況。
三、“學評教”指標體系的設計與完善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評價工作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最基本的一步,是整個學生評教工作的核心,指標體系的構建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學生評教結果和高效教師教學的積極性。
根據調研,結合我校應用型本科特點,重構了一套具有先進理念且符合社會最終需求的學生評教指標體系,使之更加完善。
校級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教風師德方面 1.為人師表,授課嚴謹,教學責任心強。
2.對學生輔導、答疑熱情而有耐心。
3.保持師生之間溝通,重視學生的意見。
教學規范方面 4.按時上下課,不隨意停課、調課。
5.備課充分,有教學大綱、教材、授課計劃、教案及其他教學資料。
6.在課堂紀律上嚴格要求學生,堅持布置作業和批閱作業。
教學內容方面 7.授課層次分明、概念準確、重點突出。
8.所授課程能緊密聯系專業崗位需求的需要,授課過程中善于理論聯系實際,舉例說明,能巧妙的化解難點、強化重點,講解透徹。
9.教學內容充實,反映科學前沿。課堂教學能夠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
教學方法方面 10.用普通話或用外語教學,表達清晰。
11.有效地運用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技術手段上課,并與板書有效結合。
12.善于應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如啟發式、案例式、討論等
教學效果方面 13.通過教學,學生能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
14.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顯著提高。
15.通過教學,啟迪了思維,在掌握該門課程知識的同時,發展了學習能力,為自我學習奠定了基礎。
院級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教學組織方面 16.能夠調動學生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
17.適當進行課堂互動,鼓勵學生發表看法。
18.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思維特點及其發展水平。
19.密切關注學生聽課時的反應。
教學手段方面 20.現代化教學段引入課堂。
21.教學形式靈活多樣,并且有創新。
22.課件制作良好,有吸引力,并有助于學生理解。
教書育人方面 23.嚴格要求,循循善誘。
24.思路清晰,講解邏輯性強。
板書方面 25.板書工整清晰。
教學語言方面 26.通話標準,語言生動、適中。
27.講課口齒清晰。
教學的廣度和深度方面 28.案例選取恰當,講解生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
29.能反映本學科最新成果。
30.介紹、評價各種觀點
31.講課能做到旁征博引。
32.嘗試挖掘材料內涵。
學生選擇性指標: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師生交流方面 33.教師有問必答,答疑時熱情。
34.師生互動,鼓勵學生質疑,并給予思路引導。
35.對每一位學生都很友善。
36.尊重學生的看法意見。
37.耐心回答學生所提出的問題。
課業方面 38.作業布置合理、適度、適量。
39.批改作業認真。
40.對作業和測驗情況及時反饋。
41.課程進度、難度適中。
開放性問題 42.你認為教師教學突出的優點是什么?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8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5-0100-06
Abstract:Mainly using the methods of investigation advisory, level analysis and system analysis, this article study on the related questions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of PE lessons in general university, establish the indicator system and evaluation content of PE lessons quality evaluation in general university and also realized the quantification and checkout, base on these the article bring forward the methods of PE lessons quality evaluation in gener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 general universities; physical education lessons;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體育課教學是完成體育目的任務的主要途徑,對其質量的評價是體育教學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查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體育課程教學是學校體育工作的主要形式。進行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可以促進高校體育課教學質量整體的優化和提高,指導各校按指標體系有序地工作,達到預定目標。近年來,高校廣大體育教師對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不斷進行試驗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往往又常把體育課程教學評估與一堂具體的體育課教學評估相混淆。事實上對體育課程教學質量的評估,不同于一堂體育課的評估,二者有著本質的差別。因此,我們就其特點,對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評價進行較系統的研究,為了解高校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現狀、總結經驗,找出差距、明確努力方向,改善辦學條件、促進教學管理的改革和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評價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教學質量較為可行的方法和手段。
1 研究方法
1.1 文獻資料法
在期刊網和圖書館查閱相關體育教學質量評價的文章、論文、著作等資料。
1.2 專家調查法
通過對專家的咨詢,并發放專家填寫咨詢表。回收后通過分析,剔除次要指標,初步設計并完善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框架。
1.3 層次分析法
對問卷設計的各評價指標權重經層次分析計算得到評價標準的最終指標權重數。
2 結果與分析
2.1 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系統的初步設計
學生評價教師的指標系統從總體上看與專家一致。但是,鑒于學生的認知能力,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具有其自身特點。根據專家意見,用于學生評價的指標系統,主要是從課的準備、課的組織、運動負荷、表現效果、思想教育、運動態度等6個一級指標評價教師,并由此細化35項二級指標及其指標內涵(見表1)。
2.2 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篩選過程與分析
2.2.1 篩選的步驟
運用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對初步設計的指標體系進行定性與定量研究,篩選評價指標。向30位專家咨詢,并請專家填寫咨詢表
2.2.2 咨詢表分析
專家咨詢內容分析:咨詢專家的目的是便于與專家聯系,以便本文研究能夠最大程度地反映專家思想,同時最大程度地實現評價指標體系的科學設計。
層次分析法的分析:確定指標層次、指標權重、組合加權系數。
2.3 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篩選結果與分析
2.3.1 權重計算結果與分析
25位專家提出了定性修改意見,從得到的權重計算結果(見表2)發現:用于專家評價與學生評價的核心指標分別為課的組織、表現效果、運動負荷,次要指標為課的準備、創新特色(訓練態度)、思想教育。專家們給出的數據用Excel軟件計算,得出全部指標的專家意見具有高度一致性。
2.3.2 篩選指標結果與分析
在兩套指標系統中剔除權重小于0.1的一級指標“高校體育課質量專家評價指標體系的5思想教育”和“高校體育課質量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5思想教育”,剔除終末組合加權系數小于0.02的指標內涵“專家評價指標體系的5-1、5-2、5-3、5-4、6-2”及“學生評價指標體系的3-3、5-1、5-2、5-3、5-4、6-2、6-3、6-4”。
經過定量和定性篩選和修改,設計出正式的普通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系統的專家和學生評價的指標層次結構(見表3)。
精神飽滿、耐心熱情、表現積極、富有感染力
注重對學生思考分析能力、意志品質、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能力的培養
教師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尊重學生人格,公正廉潔
平易近人,關心學生,無個別偏愛
重視學生的反饋信息,并有改進舉措
2.4 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權重計算與分析
2.4.1 指標權重的計算
運用層次分析法計算高校體育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系統的權重分配。
主要步驟如下:
(1) 制作專家咨詢表
根據高校體育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的設計,制作專家咨詢表,以便科學獲取專家意見。
(2) 實施兩輪的問卷
通過第一輪專家咨詢,予以確定高校體育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系統的各個指標及其內涵意義。
通過第二輪專家咨詢,予以確定高校體育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系統的各個指標及其影響程度
兩輪問卷調查共計46位專家接受咨詢。
現以高校體育課質量專家評價指標體系中一級指標的權重計算為例來說明權重的計算方法和過程。這是一位專家給出的判斷矩陣及我們對矩陣的計算。
按下列公式求出各指標的權重系數:
Wi=1/n∑nj=1(xij/∑ni=1xij),Wii表示i項指標的權重,n表示指標有n項。則
用Excel 2000軟件按照上述公式對所有有效咨詢表中的判斷矩陣逐一計算,求出每位專家對每項指標的權值,然后求出所有專家對每項指標的權重均值,最后計算出終末指標的組合加權系數。
經過指標篩選、指標權重值的計算等階段,完成了體育院校高校體育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
2.4.2 高校體育課質量學生用表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學生作為受訓者、受教育者,是教師訓練活動的對象,是高校體育課質量的直接體驗者,他(她)們自始至終參與了整個訓練過程,對教師課的組織、表現效果,負荷安排、備課質量和運動態度等感受最深。因此,由學生根據自身的親身體驗來評價教師的運動水平是獲取高校體育課質量信息的重要渠道。學生自然成為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的主體之一,對于充分發揮學生運動的主體作用意義甚大。
根據專家提出的意見和指標設計的方案,經過定性和定量篩選評價指標體系,從而得出學生評價高校體育課質量的一級指標,按權重排序為:課的組織、表現效果、運動負荷、課的準備、運動態度5個方面內容。
第1個權重值達0.2865的是課的組織。其包括二級指標的2-1手段應用、2-2方法多樣、2-3方法針對、2-4方法新穎、2-5重點難點。主要評價教師:訓練方法和手段針對性、新穎性、多樣性和先進性,訓練內容安排順序是否合理、重點是否突出、啟發學生思維,方法和手段等富有個性等。
第2個權重值達0.2316的是表現效果。其包括二級指標的4-1能力表現、4-2特殊能力、4-3任務完成、4-4訓練氣氛、4-5學生表現。主要評價教師:①在訓練和比賽中,提出任務和要求,學生并保證完成的能力,協調各方面關系,并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的能力;②運動訓練基本上是一種個人訓練過程,每個學生訓練和比賽計劃的設計與修正都需要教師的區別對待的創造力,并與教師思維的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精細的觀察力、領悟力相結合的綜合表現,具有這種創造力的教師在訓練中表現出訓練指導思想和方法富有特色和個性,而不落俗套。③教師根據本專項運動的需要,對學生形態機能、身體素質、心理性格等方面表現出的特點和潛在的能力與類型的識別力,這種識別力主要表現在學生選材和訓練模式設計上。④在訓練和比賽中有大量的反饋信息存在,有時一目了然,有時又隱蔽在大量的假象之中,教師對這種信息的敏感程度將直接影響到下一指令和行為程序的正確程度,對學生反饋信息的感受力,在一次高校體育課,一個訓練階段和一場比賽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⑤運動效果主要評價教師妥善處理好學生與學生之間關系,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以及融洽程度,學生對高校體育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訓練和教育任務完成情況等。
第3個權重值達0.1700的是運動負荷。其包括二級指標的3-1負荷安排、3-2負荷內容、3-3量、強度、3-4負荷密度、3-5負荷調整。主要評價教師:①在運動負荷內容的目的性、針對性和選擇性的安排上,即根據訓練任務確定負荷的內容和手段,尤其根據主導因素的任務來確定;根據訓練內容手段的專項性程度確定負荷;根據各內容手段的自身特點,選擇負荷的內容手段;根據各負荷內容手段的能量代謝特點及定量等級標準,確定與之相對應的最佳負荷手段和評定其負荷水平,同時又據此確定各主要外部負荷的訓練量與訓練強度的定量指標;運動負荷內容目的性的安排還表現在非主導因素任務和薄弱環節上,促使學生從決定競技能力的非主導因素中去挖掘潛力。②運動負荷符合課的類型和特點,與訓練任務、學生實際相吻合,從實際出發科學而靈活的調整運動負荷。
第4個重值達0.1604的是課的準備。其包括二級指標的1-1課前準備、1-2任務安排、1-3教案內容、1-4課前診斷。主要評價教師:備課的科學性,既要根據訓練的科學原理和訓練任務,又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出發;備課必須診斷學生的現實狀態,反映訓練的總體要求,訓練任務、內容、負荷、手段安排要具體、全面,可操作性強,并注意前后課之間的聯系;備課應根據項目的特點,學生的訓練水平,做到一般要求和區別對待相結合,特別應做到區別對待;結合身體、技戰術訓練對心理、智能訓練提出具體要求。
第5權重值達0.1516的是運動態度。其包括二級指標的5-1精神狀況、5-2能力培養、5-3言傳身教、5-4待人態度、5-5學生意見。主要評價教師:上課教授態度是否自然莊重,對學生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訓練是否嚴謹和言傳身教,是否尊重學生個性發展;對學生既要嚴格要求,嚴肅組織紀律,又要關心學生在訓練后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深知他們的疾苦,對待學生一視同仁,不擺架子始終與學生保持極其融洽的關系;教師不宜固執已見,應該多聽取學生的不同意見或設想,因為,學生對訓練的感受往往更直接、更深刻、體會更深。
3 結 論
3.1 本研究經過二輪專家咨詢和層次分析,經過定性和定量篩選指標,通過科學設計和計算所研制的高校體育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和綜合評價方法,能夠全面監察高校體育課的整體結構和完整過程,能夠合理評價高校體育課的質量要素,能夠科學強化高校體育課的重點。
3.2 本研究經試評后證明:專家評價指標體系內部具有良好的可信度,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信度較高,試用實踐證明:綜合評價方法行之有效。
參考文獻:
[1] 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2] 體育院校通用教材.體育測量與評價[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
[3] 田麥久.論運動訓練過程[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4] 田麥久等.運動訓練科學化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8.
[5] 何國民等.實用統計方法及SPSS操作精要[M].湖北:武漢出版社,2001.
[6] 沈振佳等.中小學教育評價[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黃光楊.教育測量與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8] 劉星亮等.體育測量與評價[M].湖南: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 徐本力.面向21世紀的現代訓練科學理論與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 英國高校科研評價體系的演變:從RAE到REF REF與科研評價趨向 從SCI看科研評價體系 澳大利亞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及其借鑒 職業高校科研評價體系建設管見 淺析英國科研評估體系 全球科研評價體系的演進與發展 英國REF評估框架研究 關于高校教師科研評價的若干思考 關于教學型高校科研評價的思考 西部地區地方高校科研評價體系調查研究 高校科研評價體系之問題及其實現策略淺析 遼寧省高校科研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 從英國到香港 論以“SCI”影響因子作為科研評價體系標尺的局限性 我國科研評價體系的現狀與思考 應用型大學科研評價體系的構建 創新優勢學科平臺 完善科研評價體系 對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科研評價的思考 高校科研評價制度改革途徑探析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8]HEFCE(2000), Review of research. Report 00/37. Bristol, UK: HEFCE. [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0/00_37.htm.
[9]Kerr, D., A. Lines, A. MacDonald, & L. Andrews (1998), Mapping education research in England: An analysis of the 1996 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 Bristol, UK: HEFCE. [EB/OL]http://hefce.ac.uk/pubs/hefce/1998/98_25.htm.
[10]HEFCE(2003b), Circular letter 10/2003. Bristol, UK: HEFCE. [EB/OL]http://hefce.ac.uk/pubs/circlets/2003/c110_03.htm.
[11]HEFCE(2008), About us. HEFCE. [EB/OL]http://rae.ac.uk/aboutus/history.asp.
[12]The results of RAE 2008. [EB/OL]http://results.ref.ac.uk/DownloadResults.
[13]HEFCE(2009), Recurrent grants for 2009-10. Bristol, UK: HEFCE. [EB/OL][2009-09-08]http://hefce.ac.uk/pubs/hefce/2009/09_08/.
[14] The results of REF 2014. [EB/OL]http://results.ref.ac.uk/DownloadResults.
[15] Stand Up for Research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Union. [EB/OL]http://.uk/events.
[16] Simon Smith, Vicky Ward, & Allan House. ‘Impact’ in the proposals for the UK’s 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 Shifting the boundaries of academic autonomy[J]. Research Policy, 2011(40): 1369-1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