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包裝計件管理辦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2014年工作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統攬全局,認真貫徹落實市公司二屆二次職代會精神,一手抓經營,一手抓轉型,以全員營銷為第一要務,以員工增收為第一追追求,進一步深化薪酬分配制度改革,切實增強客戶經理履職能力,穩住主營,拓展非鹽,積極推進門店建設,強化鹽業市場監管,強化企業內部管理,努力把公司打造成為鹽業系統的領頭羊。
二、2014年經營目標
1、營業收入3800萬元(其中非鹽集采482萬元),力爭4200萬元(其中非鹽集采500萬元以上)。
2、利潤總額80萬元,力爭100萬元。
3、銷售各類鹽品38860噸(其中320克小包裝碘鹽3545噸、250克綠標鹽1610噸、營養鹽545噸、其它食鹽21000噸、小額工業鹽11900噸)。
4、建成直營店4家。
5、凈資產收益率確保3.72%以上。
6、資產負債率確保42.16%以下。
7、綜合費用率確保23%以下。
8、碘鹽市場評估覆蓋率穩定在95%以上,力爭98%以上。
9、全年安全生產無事故。
三、2014年重點工作
(一)大力推進薪酬制度改革,激發全體人員工作活力
從去年開始,市公司已將縣級公司的經營指標完成情況與所有人員的薪酬掛起鉤來,我們今年完不成或者完成不好市公司下達的經營指標,那將影響所有人的薪酬收入,因此我們今年只有背水一戰。如何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激發全體人員的工作動力,今年必須大力推進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以分配制度為抓手,以經濟杠桿為“撬棒”,助推全年經營指標的完成。一是在收入分配上進一步向營銷一線傾斜。凡完成鹽品和集采非鹽商品任務直配直送的小包裝客戶經理,年薪酬收入可達到11萬元以上。二是在分配形式上多樣化。實行一崗一式,打破過去基本薪酬加效益薪酬的辦法。今年小包裝鹽品客戶經理采取基薪加提成加獎勵的辦法;工業鹽及鹽化產品客戶經理采取基薪加提成的辦法;非鹽商品客戶經理和大包裝鹽客戶經理的營銷費用采取提成的辦法;如海分銷站人員,凡能計件的均實行計件工資制。三是完善制訂崗位責任制。在《公司2014年度員工工作崗位設置和薪酬分配改革實施辦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制訂相關崗位的崗位責任制,將薪酬收入量化到工作指標、工作質量和服務質量等內容中。四是實施員工共性與個性相結合的工作考核辦法。堅持對事不對人的原則,按照《實施辦法》和崗位責任制進行考核,改變過去拉關系測評,憑人情打分的庸俗現象。在繼續健全完善員工工作共性考核的同時,要在員工工作個性考核上出新招。一要切實治理個別員工身上存在的“不把崗位當回事”的惰性思維,員工薪酬既要與工作崗位掛鉤,更要與工作績效掛鉤,把員工引導到愛崗敬業的軌道上來。二要切實解決工作馬虎的失職現象。三要切實解決按傳統作法辦事不動腦筋的行為舉止,對造成公司負面影響和經濟損失的要追究員工個人經濟責任。
(二)發揮行業營銷優勢,做精做細主營業務
食鹽專營政策在國家尚未取消前,我們要充分利用后食鹽專營政策,繼續發揮食鹽專營優勢,穩住主營,為保障職工生活和公司生存發展積蓄財源。一是根據市公司下達的口食鹽指標,增加食鹽新品種,提高優質食鹽銷售量。在營養鹽銷售上,今年要推進銷售再升溫。根據銷售時間節點,大力開展營養鹽系列促銷活動,跟進老客戶,拓展新用戶,在創新營銷渠道上下功夫,在尋求合作伙伴上求突破,做到既要穩步擴大營養鹽市場份額,又要保障食鹽市場有序供應,確保銷售600噸,力爭銷售800噸,力求通過營養鹽銷量的增加,提升食鹽的營利能力。在250克綠標鹽銷售上,要做好宣傳推廣和市場普及工作。在250克綠標鹽投放市場前期,要順應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要求,通過多種途徑進行宣傳推廣,使消費者認可。通過大超市引領、小商場跟進,城鎮為主、農村為輔,引導消費者自覺、自愿、主動購買。在320克小包裝碘鹽銷售上,今年要運用好銷售策略,既要講政治,保穩定,又要與營養鹽、250克綠標鹽以及集采非鹽商品銷售有機結合起來,彈好“鋼琴”,切忌硬性搭銷。二是切實抓好大包裝鹽產品的調進和銷售工作。業務營銷線要根據用鹽戶的生產情況和用鹽季節、周期等情況,備足庫存,做到未雨綢繆。在大包裝食鹽、工業鹽及鹽化產品銷售上,大包裝鹽品客戶經理要深入用戶,了解用戶的基本情況,積極主動地做好售前、售中和售后服務工作,加強客情溝通,把用戶牢牢掌握在公司手上。同時要做好鹽品和鹽化產品的貨款回籠工作,及時化解經營資金風險。
(三)大力推進全員營銷,努力完成非鹽指標
從08年開始開展非鹽商品經營以來,我司已歷經了三個年頭,從中嘗到了經營非鹽商品的艱辛苦辣。省市公司為應對鹽業體制改革,加快企業轉型升級,要求工作重心從偏重主營向側重非鹽轉變,今年非鹽商品經營要立足于“擴量提質”,實現倍增計劃,我司要完成市公司下達的564萬元非鹽集采銷售收入,毛利率還要達3%以上,這是我司經營工作的一大難題,為完成今年的非鹽集采指標,要改變過去完全依賴經銷商的做法,要從全體員工的思維方式和行為舉止上實現思想真解放,創新求突破,不是嘴上說說、紙上寫寫、會上念念,而要開展全員營銷活動,實行千斤重擔眾人挑,人人身上有指標的層層分解和眾人添柴火焰高的指標落實,才能完成今年的非鹽集采工作任務。一是要通過營銷網絡渠道營銷。非鹽商品的市場定位主要在農村,要充分發揮經銷商以及小包裝鹽品和非鹽商品客戶經理地緣的優勢,增加非鹽集采商品的銷售品種和數量,為全面完成非鹽集采任務“挑大梁”。二是要向餐飲業推銷。作為準中等城市,城鎮餐飲業發展比較迅速,要挨家挨店上門走訪推銷,一旦公司的非鹽商品打進,就要做好跟蹤維護工作。三是要向社會團體和企事業單位促銷團購。全體人員要充分挖掘各自的人脈關系,充分利用各種重大節日活動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向職工發放福利的機會,來推銷非鹽集采商品。四是向用鹽企業銷售。我市用鹽企業較多,尤其食品加工企業占比不少,是的一大獨特優勢,要通過走訪用戶,為用戶服務的同時推銷味精等非鹽商品。只有通過全員給力,全員營銷,全面出擊,才有可能完成今年的非鹽集采指標。
(四)加強鹽業市場監管,保障鹽業市場穩定
盡管近年來鹽業體制改革的呼聲逐年增大,但鹽業市場尚未放開,鹽業體制改革的變數目前尚未確定,為切實履行好政府賦予我們鹽業市場監管的職能,我們要按照“一天不放開,一天不放松”的要求,切實監管好鹽業市場。牢固樹立“食鹽安全無小事”觀念,時刻牢記肩負的使命。為此,面對面廣量大的鹽業市場,我們必須要有強有力的監管手段來維護鹽業市場的穩定。按照市公司要求我們公司增設了鹽政執法職能主管崗位,其目的就是要通過加強監管,保持鹽業市場的持續穩定。今年,一是要加強鹽業法規等方面的宣傳。以全國碘缺乏病防治宣傳日活動為契機,深入開展食鹽安全知識、碘鹽健康知識、鹽業法規知識宣傳活動。在媒體上適當進行食鹽專營、食鹽安全等方面的宣傳,在全社會營造鹽政管理的主導氛圍,為食鹽市場監管工作的正常開展創造有利條件。二是進一步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在進一步提高日常監管工作有效性的基礎上,主動會同公安、衛生、工商、食藥品等部門開展多部門聯合執法行動,切實形成食鹽監管全力,依法打擊非法經營食鹽和工業鹽等違法犯罪行為,凈化食鹽市場。加強腸衣鹽、鹵菜加工用鹽等鹽品流入口食鹽市場。三是充分發揮客戶經理“一崗雙責”作用。客戶經理既是業務營銷員也是鹽政管理員,充分發揮在各自片區的有效監管作用,作為局(公司)執法力量的有力補充。要通過市場訪銷、鹽品送銷等活動了解食鹽市場,要通過食鹽送銷數量的增減變化分析食鹽市場,一旦發現異常情況,要及時向局(公司)報告,為掌控好本區域內的食鹽市場盡責盡力。四是有效規范鹽品送銷過程中的內部行為。加強鹽品送銷源頭上的管理,認真總結吸取以往的經驗教訓,創新管理辦法,防止工業鹽流入食鹽市場,杜絕送貨員私送或私賣鹽品現象的發生。加強口食鹽市場的管理,禁止片區之間相互竄銷。嚴肅內部紀律,切實保障食鹽市場的有序供應。
(五)積極推進門店建設,探索轉型發展新路
隨著商貿流通連鎖經營新型業態的迅速發展以及鹽業體制改革的變數增大,傳統批發經營模式已經走進死胡同,開展連鎖經營是時代潮流,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唯一選擇,當下,迫切需要我們另辟路徑尋突圍,轉型發展走新路。今年,市公司下達我司必須完成直營店4個,盡管我司經營人手少,辦起來也未必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但這是必成指標,更是轉型發展的希望所在。今年在門店建設上,一是要克服畏俱害怕心理。我們不能老是光說不做,首先是自己要戰勝自己,不進行大膽嘗試就探不出一條新路來,即使失敗了只要及時糾偏仍可挽救,畢競食鹽還未放開,現在還有一些資本,到時食鹽放開了再去試就晚了。二是積極探索辦店形式。我們可以利用公司現有房屋資源,通過向社會上尋求經營人員進行合作辦店;也可以借助超市、商場與其合辦“店中店”、“場中店”,通過設立專柜等形式,重點銷售集采非鹽商品。三是加快建店速度。要加快推進門店選址、尋找合作對象等一系列開店籌備工作,計劃二季度建成2家,三季度再建成2家,力爭在市公司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爭取市公司的辦店補貼。四是繼續發展加盟連鎖店。在去年的基礎上,重點在鄉鎮超市優化布局加盟店,通過加盟網絡的覆蓋延伸,提高我司非鹽商品銷售的品種和數量,為完成全年非鹽集采指標,再添一把“火”,為公司轉型發展再探一條新路。
(六)大力推進精細管理,提高企業管理能力
面對今年高位運行的各項經營指標,要保位爭先,即要在鹽業系統年終排名中保四爭三,確保職工總體收入不下降,光靠蠻干不行,必須大力推進精細化管理。以管理促規范,以管理促效益。公司全體人員要進一步強化“營銷為第一要務”的意識,一切工作圍繞營銷轉,后勤工作圍繞一線轉,公司科室工作圍繞業務轉,分銷站工作圍繞服務對象轉,形成全員服務營銷,全員參與營銷的強大合力。今年,一是要加強管理制度建設。以分配制度為抓手,結合員工各自崗位,完善制訂以崗位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管理制度和考核細則,由柔性推動轉變為強制執行,改變“要你做”為“我要做”的自覺行動。二是管理敢于動真碰硬。以管理制度為手段,堅持會管敢管,善管真管,從領導班子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三是切實壓縮非經營性費用。全體人員要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從嚴控制招待費、旅游費及服裝費等各項非生產經營性支出,在過節費、福利費的發放標準上,將根據市公司的規定執行。四是加強考核管理。認真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認真抓好督查督辦工作,做到督查考核制度化,切實改變過去滿足于會議提要求,會后無督查督辦的現象。今年要加強員工的個性化考核,凡是已訂立的考核辦法、經濟責任制等要考核執行到位,不流于形式,該給職工的全部兌現,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五是加強安全管理。要樹立安全生產至高無上的經營理念,時刻堅持安全發展的理念,促進安全生產由“全員參與”向“全員責任”轉變,由“被動執行”向“主動負責”轉變。
(七)大力推進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為公司生存發展提供組織保證
魏超男興奮地向記者介紹這院子,遠處有水聲,近處有雞鳴。看得出,她非常喜歡這里。這個出生于1995年的小姑娘畢業于航空專業,同學們大多去了廣州、深圳,只有她“下了村”。
她是追隨石英先來的。石英先是這個莊園的主人。說起她,魏超男一臉崇拜,一再說:“石姨是個很厲害的人!”
的確,石英先能折騰,這在陳莊無人不知。而對于這個二十出頭的小姑娘來說,她和貧窮的一再較量,更像一部傳奇。
初次較量:小女子闖江湖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農業機械遠不像今天這樣普及,干莊稼活兒就得有把子力氣。石英先的父母身體不好,干不了重活兒,家里又沒其他營生,日子可想而知。為了生計,石英先早早“下海”掙錢了。
她先學了裁縫,也不是正兒八經地拜師學。出生于1970年代莊戶人家的女子,沒幾個不會針線的,只要學會踩縫紉機,就算齊活兒了。
石英先到集市上支攤子,一個主持臺大小的架子桌、一根軟尺,她站在桌后面,等著要做新衣服的人把料子送過來。石英先的制衣活兒做得不錯,可是不年不節時,實在沒多少人舍得做新衣,除非哪家娶媳婦,公婆又沒穿得出門的衣服,才可能做件新褂子。
一早支攤,等到賣布的都收攤了也沒接到幾份活兒,那時候心里是真急。石英先覺得這樣下去不行,得開辟點新門路。
她辦起了幼兒園。那時候陳莊沒有幼兒園,隔壁村也沒有,所以招生不是難事兒。只是每月5塊錢的學費收起來不容易。鄉里鄉親的,石英先不好意思上門催要,更何況也確實有那家庭困難的,更是張不開口。幼兒園辦了3年還是4年,石英先記不清了,反正學費從來沒有收齊過。而今,她帶過的那幫孩子,已經上大學的上大學,做生意的做生意,有的連孩子都上幼兒園了。
后來打工潮興起,村里的年輕人紛紛進城,石英先也被這股大潮裹挾著到了濟南的一家繡花廠。
繡花廠的活兒很忙,常常日夜加班趕訂單。不是一天兩天地加,是一月兩月地加。有多累呢?往箱子里裝著貨,人就能睡著,手底下的活兒也不停。沒有人抱怨,因為沒有力氣,就連上廁所,都恨不得多磨蹭會兒,權當休息。
石英先從不磨蹭,繡花廠是計件工資,越勤快的人掙得越多。石英先一月能拿1000多元,比手慢的姐妹多1/4。那是1995年,一毛錢可以買五塊糖。
不過石英先偶爾會開小差,她覺得這買賣忒有前途了,比靠在機器上掙加班費好太多。她決定自己干。
略有積蓄后,她辭了職。她把廠子開在聊城東阿縣,那里女工多,房租也便宜。設備是花1100塊錢買來的27臺舊機器,舊到什么程度,反正能看見原色的不多,拆吧拆吧重新組裝后,能用的有23臺。
憑這23臺機器,石英先養活了一百多名女工。最火熱的時候,機器日夜轟鳴,連過節都不停工。父母的醫藥有了保障,家里的日子也開始有起色。
不過,江湖風波迭起,今日的風光不代表明日的輝煌。繡花行業火熱了三四年后,開始逐漸冷卻,敏銳的石英先一看風向不對,麻溜地退了出來。
此時,她已經25歲,在農村屬于大齡女青年了。老輩人始終認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催她趕緊找個好人家結婚。
再次較量:夫妻并肩
有些人窮怕了,“寧可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后座上笑”。石英先不是。她是非石衛東不嫁的。其實,若非家里阻攔,她早就嫁了。
娘家看不上衛東,倒不是他人不好,是因為他窮,比石英先家更窮。“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哪家的父母不希望女兒未來衣食無憂。可是衛東家……說起他家來,沒人能想得出詞兒來形容,只能搖搖頭,一聲嘆息。
9歲那年,石衛東失去了父親,母親又雙目失明。他還掄不動镢頭,干不了地里的活兒,沒有收入,只能靠鄰里親朋接濟度日。11歲那年,石衛東到井邊去打水,沒碰上人,只好自己打,一不小心,掉進了井里。若不是正好有人來打水,馬上發現撈上來,這世上可能就沒有石衛東了。
這樣的家庭,底子實在太差,起跑線比人遠了一大截,就算小伙子再能干,如若不是暴富,幾時才能追上呢?
石英先不怕。她看上了小伙子的聰明、細心和體貼。在她做繡花生意的幾年里,石衛東沒少給她出主意想辦法,她若有個不高興,他的安慰也總在“哏節”上。
錢,是現實生活,愛情,是人生詩意,錢得掙,詩意也不能丟。石英先執著地嫁了。
石衛東當時在濟南一家餐館當廚師,倆人就在不遠處租了間平房,一張桌子一張床就是新房。
結婚照倒是拍了一張,是石英先和姐姐的合照。姐姐不想讓她的婚禮太寒磣,找了個照相的,可是為了省錢,石英先沒讓石衛東回來迎親,于是,姐姐和她合照了一張,算作紀念。拍完照,哥哥租了輛面包車,把她送到了擺酒席的飯店。
所謂酒席,只一桌,不到十個人,都是兩家的至親。吃完飯,這婚就算結了。
那是1999年,石英先就此步入人生新起點。這一回,起點更低,但身邊多了個并肩戰斗的人。
石英先開始倒騰海鮮,從批發市場進購,到菜市場去賣。她賣得很快,天天第一。起初她很高興,后來就笑不出來了。原來,很多人愛占小便宜,稱完了再快手快腳地往袋子里順一個大海參。那年月,海參、鮑魚尚屬奢侈品,你順一個他順一個,賣到最后連本都回不來。
石英先一直篤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肯下力,就沒有干不好的。可是這一回,她覺得“干不了”。因為即使她看到人家往袋子里順海參順鮑魚,她也拉不下臉來說一句。
就在她想要轉行的時候,發現自己懷孕了。為了孩子,她準備“消停”會兒。
按風俗,孩子不能生在人家家,更不能在人家家里坐月子。夫妻倆商量了下,打定主意:回老家!
家里還有三間老屋,和娘家就隔一條街,土坯的,沒窗戶,拾掇拾掇還能住。家里也有幾畝地,雖說靠它發不了家,但伺弄伺弄產的糧食也夠吃。丈夫再做點其他營生,一年到頭應該也能攢點錢。
這是夫妻倆第一回真正經營土地。秋天曬地瓜干,同樣的工夫,人家镲一板車地瓜,夫妻倆镲一筐。石英先抹著汗開玩笑,這么個干法兒,咱三口非餓死不可。
還好有別的掙錢的轍兒。
夫妻倆盤點了一下手頭的積蓄,咬咬牙買了輛拖拉機。那時第一輪打工潮給村莊帶來的變化已經凸顯,手頭有了余錢的都開始回鄉蓋房子,石英先瞅準了這個時機,覺得建材運輸能賺錢。
事實證明,她確實有眼光。從拖拉機開進門的那天起就一天沒閑著,石衛東起早貪黑跑運輸,一年能掙萬多元。那時候,蓋一處新院子只要8000元。
三次較量:“仕途”不好走
石英先的女兒是鄰居看大的,“姊妹娘們兒,誰有空誰就給看會兒。”這么囫圇著小姑娘也健健康康地長大了,如今在重點高中讀高二,當班長。
現在有的家庭好幾口人帶不了個孩子,石英先覺得那是“生活太好了”。她坐月子那會兒,靠在床頭就開始琢磨將來干點啥。想好了,一出月子立馬實施――賣熟肴、小菜。瘦瘦弱弱的小女人,從屠宰廠買來豬頭、下水等原料,大馬金刀地剁開、鹵煮、在大門口出攤。因為人實在、手藝好,隔壁村的人聽聞了也過來買,來晚了還買不上。
要好的大娘嫂子們,都知道她忙,所以誰有空了就過來搭把手,或把孩子抱回家,給看著,給喂飯。誰家要做了好吃的,更是熱情來接。所有的關系都是相互的,沒有你雞賊別人上趕著對你好的,所以這說明,石英先待鄰居們一定也厚道。記者問,她不說,低頭笑,嘴里只有別人對她的好。
老天爺很公平,但凡付出一定有回報。靠賣小菜,石英先一年也能掙萬把元。
夫妻倆一年兩萬余元的收入,蓋房子綽綽有余,可他們壓根沒轉過這念頭。拼了命地攢錢,是因為他們看中了建材生意,需要資金。等有了資金,建材生意就啟動了,廠子就安在村頭的一片荒灘。
那真是一片荒灘,不知道是村頭那條河沖刷了幾十幾百年形成的,七高八低的,水大似沼澤,水小長荒草。石英先包了那片地,轟隆隆地墊起來,整平了,建了廠。
開干了,才知道人工有多貴,尤其是開鏟車、貨車的技術工。為了省錢,夫妻倆自己學。現在聽聞有考轎車駕照不過的,石英先不懂:“開個車,有什么難的?”甭說轎車,鏟車、中型貨車,石英先都會開,一點不比男人差。
建材廠也是通宵干,雇的工人很多,但都比不上石英先,推獨輪車、搬磚,一路高歌猛進,似乎有使不完的勁兒。
真不累么?石英先已經想不起來了,她唯一記得的是,在那種情況下,“不是你想干么干么,而是你該干么干么。”
請注意,她說的是“該”,就是必須、必然,因為沒有退路,所以一往無前,沒那么多亂七八糟的想法,和天然高大上的理想更掛不上鉤。這就是生活,很真實。
一直干到2004年,這個家庭終于從“全村最窮”爬到了上游。之后,一路平穩。
2011年,陳莊村“政改”。根據修訂后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山東省村民委員會選舉辦法》,新換屆的農村兩委班子中至少要有一名女成員。這是從來沒有過的,在陳莊也引起一場不小的震動。這一年,石英先當選村主任。
她說自己是“稀里糊涂”當上的,因為“不知道大家為什么會選我”。多年來,她悶頭討生活,躬身向前跑,一直游離于村莊政治之外。
既然當上了,就得干好。這是她的準則。可是從哪兒干起呢?彼時她連村里有多少戶都不知道。
因為傳統種植產值低,村民大多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嚴重。石英先想帶領大伙兒種大棚果蔬。她顛顛地跑到壽光三元朱村學習,又游說朋友投資,一起在隔壁村租了300畝地做試點。租金付了,青苗補償也給了,卻因為村小組沒有協調好利益農戶而功敗垂成,先期投資50多萬元,一夜間打了水漂。
這是她自闖江湖以來栽的最大一個跟頭,后來她總結說,十二分的理性和謹慎,在復雜的創業環境中是致命的缺點,但在“仕途”上,卻是必不可少的品質。
她開始從零學起,了解農村土地政策、宗法親緣關系、自治管理辦法,不敢再急功冒進,生怕步子邁大劈了胯。真正學起來,她才發現,原來村里的工作那么繁冗細碎。土地、保險、戶口、上學、就業、收種……就連誰家的電壞了,也得管。幸好,石衛東是有名的巧手,免費給妻子幫工。
帶著試點來的教訓,她又小心翼翼地在村里租了6畝撂荒地,個人建了三個大棚,重新試種。這一次,終于順利收獲蔬菜,還安置了幾名勞動力。
2014年,陳莊村按例換屆,入黨只有兩年的石英先全票當選村支書。在濟南市長清區五峰山街道所轄的41個村,她是唯一的女支書。
終極對決:一朵花的生意
2008年,石英先患上聲帶息肉,嚴重時根本發不出聲來。到濟南的大醫院查了,醫生說得做手術。石英先覺得有點小題大做了,她篤定地認為自己能好。聽人說,蒲公英能清熱解毒,泡水喝能治她的嗓子,她就到田埂邊去挖,洗凈了泡水喝。后來又煮著喝。漸漸地,她的嗓子好了起來。
田埂堰邊的蒲公英才有幾棵呢?石英先想了個法兒,收集種子,在地頭種了一小片兒,也不用刻意管,就能長得很喜人。收割后放鍋里炒,代茶喝。有人到家里來串門,她給泡一壺,稀罕不是;朋友有輕微的乳腺炎,她包一包給人送去,不幾天,朋友打電話催要,說管用;但凡到她家吃飯的,走時都要捎帶點她自制的蒲公英茶,說好喝。人家要,她就給,幫了人,也是份功德。
2014年,山東省精準識別貧困戶,陳莊83戶村民,留在村里的幾乎都是老弱病殘,沒有收入,在石英先眼里,都是貧困戶啊。根據上面要求,到2016年底所有貧困戶必須實現脫貧。石英先有些發毛,怎么脫啊?
此時她的大棚種植已經上了軌道,為了提高大棚的種植效益,她還把原來的建材廠改建成了農家樂,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新魯灣莊園,發展近郊游。可是沒有農戶動心,因為投資太大了。
怎么辦呢?著急上火的石英先嗓子又不好了,丈夫石衛東為她沖了杯蒲公英茶。端著茶杯,她腦子里閃了靈光:對,種蒲公英,成本小、風險低。至于效益,她早就考察過,食藥兩用的產品,能沒市場么?
說干就干,她把所有的大棚都改種了蒲公英,并建起了炒茶廠,發動鄉親們都來種。條件有多優厚呢?所有蒲公英全部收購,如果沒收成,一畝地賠償1000元。這就相當于買了保險。鄉親們放心了,紛紛開始試種。
蒲公英像韭菜,一茬一茬地割,一茬一茬地長,一年至少能割6茬,畝產七八千斤,粗算下來一畝地能收入萬余元。這樣的利潤太誘人了,不到一年時間,種植戶就達到了101戶,輻射周邊8個村。
炒茶廠熱熱鬧鬧地開業了,村里的老老少少,但凡閑不住的,都到炒茶廠上班了。年輕的,負責大棚管理,收購,炒制,包裝;上了年歲的,搬個馬扎坐下來,擇,沒什么技術含量,只要會擇韭菜,就能干這活兒。3毛一斤,手腳麻利的,一天能擇兩百來斤。80多歲的黃云英老人,每天早早就到工廠,和大伙兒拉著呱,一天能擇一百四五十斤。說起這活兒,老人臉上就笑開了花兒:“俺這個年紀還能掙錢呢!”很自豪。擱以前,哪敢想啊,就是偎在墻根曬太陽,覺得自己沒用了,看著兒女的臉色過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