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

    第1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 鍵 詞:體育社會學;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綜述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4)01-0057-04

    Progress made in researches on issues about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YU Meng1,JING Wen2

    (1.School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Sciences,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earch theses on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ublished on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 between 2003 and 2013. Researches on issues about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China mainly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 big sports events and environment’s load bearing capacity as well as evalu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roles played by big sports events in improv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zards caused by big sports events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big sports events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tc. Research methods were limited to soci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ecological research methods were rarely seen. Researches henceforward should apply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emergy theory in ecology etc.

    Key words: sports sociology;large sports events;ecological environment;review

    北京奧運會提出“綠色奧運”,其核心是把生態環境與大型賽事結合到一起,實現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共贏。針對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是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贏為目的的,是以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承賽辦賽方式為內涵,引導人們走上持續、和諧的發展道路為著眼點的。大型體育賽事的生態文明強調賽事承辦、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既追求賽事與生態的和諧,也追求賽事對社會經濟的貢獻,在環境可續發展的框架之內實現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可以說,對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關系的關注,是人們對傳統賽事舉辦理念的深刻反思的成果,是體育賽事舉辦理念的巨大進步。關注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現代體育學人理應關注的現實問題。本研究對中國知網(CNKI)2003—2013年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研究的150篇論文進行分析,探討有關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1 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問題的研究取向

    1.1 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承載力及其評估體系的構建

    在生態社會中,關于環境承載力的關注度較高。環境承載力,即生態系統進行的自我維持以及自我調節的基本能力,資源及環境子系統容量的供給能力,及其可維持的社會經濟活動強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數量[1-2]。縱觀目前的研究,大型體育賽事在申辦前、申辦、舉辦到舉辦后的不同階段中多與環境相關,它以生態環境的發展為框架,實現對資源要素和環境要素的合理開發和利用。當大型體育賽事給地區生態環境造成壓力而使其不能夠自行調節時,即超過了環境承載力,這時將會給賽事所在地造成不必要的生態危機[3]。而消除這種生態危機所要付出的代價,遠超過大型體育賽事所帶來的經濟效益[4]。在生態環境承載力之內的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發展的助力,而超出環境承載力的大型體育賽事是城市發展的阻力。有些研究通過借鑒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茲涅茨首先提出的“人均收入與環境污染指標之間演變模擬環境”的“庫茲涅茨曲線”理論,將環境承載力分為“‘OAB型’理想發展模式、‘OFGH型’嚴重超載模式、‘OCDEB型’先發展后治理模式”,并針對大型體育賽事對環境承載力所造成的影響作出預警[5-6]。在環境評估方面,有研究根據我國社會服務業的一般環境污染源分類以及體育賽事特有的性質,選取了“環境改善、環境風險、城市環境治理程度、環保宣傳力度、生態環境破壞、大氣環境、水環境、噪聲環境、固廢環境、CO2排放總量、水資源消耗量、噪聲、固廢排放總量、資源消耗總量等指標作為體育賽事環境影響的衡量指標[7],對賽事舉辦地環境進行評估。

    1.2 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

    早在20世紀 90 年代,環境保護已成為國際奧委會特別關注的問題。國際奧委會希望通過奧運會促進舉辦城市及其周邊環境的保護及治理工作,增強當地居民的環保意識,留下“綠色遺產”。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生態環境的促進作用體現在申辦前、申辦、舉辦以及舉辦后4個階段。首先在申辦前階段,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申辦城市對城市生態環境的自檢和集中治理的研究上,如大氣中的粉塵和二氧化硫的含量、水質、噪音分貝是否達標,上風向是否有污染的工廠等[8]。其次是在申辦過程中體現出的生態理念宣傳以及綜合整治的研究上。大型體育賽事申辦過程中,必定會宣傳其相關的生態環境理念,打出相應的宣傳口號或宣傳標語,如北京奧運會的“綠色奧運”理念,漢城奧運會的“城市美化計劃”等。在申辦過程中,在向民眾宣傳生態環保理念的同時,通過從選址規劃、科學施工、空氣質量改善、交通清潔、城市水系整治、廢棄物管理、清潔能源使用、城市綠化等多方面入手,對環境進行綜合治理[9]。再次則是舉辦過程中具體環保措施執行的研究上,如北京奧運會期間加強機動車管理,倡導“綠色出行”及環保宣傳等手段,借大型體育賽事影響之東風,最大限度地宣傳生態環保的理念,提高民眾的環保意識[10]。最后是大型體育賽事舉辦后體現在對于生態環境現狀的持續保持以及環保理念更新的研究上。如關于漢城奧運會“城市美化計劃”對漢江進行的綜合治理的相關文獻,都強調其環保措施改善了漢江的水質,最大限度地實現局部地區水循環系統的優化等。巴塞羅那奧運會改善海濱地區的海洋景觀、悉尼奧運會霍姆布什灣治理工程、亞特蘭大建設水上中心和屋頂太陽能系統,以及在北京奧運會后生態學知識普及等研究,都說明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促進作用[8,10-13]。

    1.3 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大型體育賽事的舉辦對環境的危害及其所帶來的連鎖效應都引起多方討論。目前很多大型體育賽事的申辦、舉辦以及大型體育場館的興建都需要遞呈相關的環境評估報告,以保證賽事的舉辦、場館的建設與環境相和諧。談及大型體育賽事對環境的危害,目前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硬件設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舉辦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舉辦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上。首先是關于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興建高耗能、高排污的體育場館,修建眾多的交通設施和廢棄物堆砌場等會破壞自然植被,使區域范圍內的植被覆蓋率下降,在修建過程中的運輸以及施工對環境造成的二次污染和人文景觀破壞等[14],這都是對原生態自然環境的干預與損毀。其次是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聚集所帶來的區域環境壓力增大、依托自然的賽事對環境的直接影響、賽事過程中的直接污染排放以及賽事的噪聲污染方面[15-16]。再次是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舉辦過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主要關于資源的過度開發給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17-19]。

    1.4 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于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的研究,有關于可度量的環保目標(即“-20%目標”)以及綠色調控體系構建的研究,有關于體育場館的科學選址以及對體育旅游合理開發的研究。首先是可度量的環保目標的提出以及綠色調控體系的構建。2006年德國足球世界杯期間,由德國應用生態研究院提出具體方案的“綠色目標”得到德國政府環境部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大力支持,并引起了學界的關注。“綠色目標”又可稱為“-20%目標”,其具體包括水資源、廢棄物、能源和交通4個方面,整合了可量度的環境目標,以實現世界杯對地球氣候零負荷的最終目標。在水資源方面,實現雨水利用、節水或無水潔具、滲水性地面鋪裝、屋頂綠化、量化評估結果;在廢棄物管理方面,器具回收及重復使用、無紙辦公室、量化評估結果;在能源方面,實現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統、高效能的電熱聯產設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化統計結果;在交通方面,鼓勵使用公共交通、鼓勵步行和自行車交通、量化統計結果;在廢棄物排放方面,實現溫室氣體的零排放[20-21]。在提出具體的可度量的環保指標之后,持續構建綠色調控體系。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綠色調控體系主要包括大型體育賽事的綠色規劃與管理,大型體育賽事綠色供應鏈與綠色物流的組織,市場經營開發中“綠色”品牌的塑造,引人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進行賽事綠色成本與效益控制[22]。其次是關于體育場館等基礎建設中生態環境的保護問題研究,尤以科學選址為甚。科學選址一直都是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問題研究的重點。城市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是評價一個城市形象力的基本指標,是塑造城市形象的基礎。優選體育場館位置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活力,極大程度地豐富居民生活內容,提高生活層次和品位,使大型體育場館的建設在成為大型體育賽事的物質基礎的同時,成為城市軟實力提高的亮點、居民休閑生活的聚集地[15]。在大型運動會場館全方位建設中選好用好環保新材料及應用技術,是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和諧相處的研究熱點之一[3,15]。

    2 研究不足與展望

    我國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相關研究還處于初始階段,雖然學界在理論上已經充分地認識到了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性,其相關研究也有不少。但是總體而言,在目前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研究中,處于理論研究階段的較多,在理論的分析和整合上做了很多的鋪墊,如大型體育賽事對生態環境改善作用、大型體育賽事承辦對生態環境危害、大型體育賽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策略等。雖然有關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環境承載能力以及評估體系構建的研究,但是沒有形成真正的符合體育賽事發展規律的、具有體育競賽特色的環境評價體系,其研究的方法也多局限在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中,生態學的研究方法鮮有出現。目前根據生態承載力閾限和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研究[6]已經提出,但是可以注意到的是,其研究還是主要運用文獻資料、邏輯分析和綜合歸納等方法總結出城市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生態承載力的3種模式,其研究視角的變化預示著新的研究趨勢的出現,但是由于其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其研究結論仍處在理論闡述模型假設的階段。如果能夠把生態學中的生態足跡[23-24]、能值理論[25-26]等研究方法,結合社會學的理論闡述并將其應用于大型體育賽事的研究之中,通過具體指標體系的構建、現有模型的借鑒、相關公式的整理而形成評價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可參照體系,則可使大型體育賽事的承辦者有理論可依據、有數據可證實、有指標可參照。以生態足跡為例,它是一種定量測量人類對自然利用程度的新方法,通過根據區域的能源和資源消費,將他們轉化為提供這種物質流所必須的各種生物生產土地類型的面積,并同區域能提供的生物生產土地面積進行比較,能定量判斷一個區域的發展是否處于生態承載力的范圍內。生態足跡模型的構建在建筑學和生態學中已經較為成熟,它作為一種計算人類的生態消費、衡量生態可持續性的測量工具,是測量可持續性的生態底線的衡量標準,是國家、地區自然資產核算的以一種廉價而快速的計算框架。如果能夠將生態足跡運用于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評價當中,則會使大型體育賽事與生態環境的評價更為科學化、系統化。尤其是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根據場館的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工程設計的方案等方面,進行生態足跡理論的計算從而判定場館建設、運營的生態足跡評價以及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等。再如美國生態學家奧德姆創立的系統分析方法能值理論,它以能值為基準,把不同類型、不可比較的能量,用能值轉換率轉換成能值這一可通用于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經濟系統的統一標準來進行比較。能值理論與分析方法有助于定量分析自然與人類、環境資源與社會經濟的價值和相互關系而備受矚目,將其核心的計算方法應用于大型體育賽事的場館布局與管理中將是未來必然的發展趨勢。

    參考文獻:

    [1] 何培英. 基于高等海洋教育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分析[J]. 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5):146-151.

    [2] Kesenne S.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ort events[G]//Miscalculations and misinterpretations in economic impact analysis. Jeanrenaud C Neuchatel Suisse,1999:29-391.

    [3] 張小林,李培雄,龍佩林. “綠色奧運”理念下構建我國大型體育賽事的綠色調控體系[J]. 體育學刊,2006,13(6):9-12.

    [4] 任海. 奧林匹克運動與環境[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4):433-436.

    [5] 楊炯. 大型體育賽事的相關經濟效益問題的研究[J]. 中國體育科技,2006,39(3):16-17.

    [6] 曹秀玲,張俊偉,田以麟,等. 城市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生態承載力及其預警策略[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6):62-64.

    [7] 安俊英,黃海燕. 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環境影響評估研究[J]. 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3,39(2):31-35.

    [8] 郭琴. 從社會學的視角中談大型體育賽事對舉辦城市的綜合影響[J]. 體育學刊,2010,17(10):56-58.

    [9] 田靜,徐成立. 大型體育賽事影響城市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實證分析[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3):7-13.

    [10] 孟紋波. 2008年奧運會對北京城市環境的影響[D].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07.

    [11] 張建國. 蘇州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環境分析研究[D]. 蘇州:蘇州大學,2010.

    [12] 龍國強. 以低碳經濟運行大型體育賽事[J]. 運動,2010(12):137-138.

    [13] 任海. 奧運會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形響[J]. 體育與科學,2006,27(1):4-6.

    [14] 胡喬,陶玉流. 城市競爭力視域下大型體育賽事的效益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9,30(4):32-34.

    [15] 黃鳳娟,付哲敏. 大型體育賽事管理中的體育場館選址問題的建模與分析[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0,29(3):29-32.

    [16] 楊裴. 論大型體育賽事承辦中生態環境的保護[J].柳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4):151-154.

    [17] 程亮,祁紅,付蕾. 水上賽事對風景區水域水環境的影響[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1,34(2):39-41.

    [18] 唐智. 大型體育賽事影響民眾在申辦過程中的角色作用分析[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12):1608-1611.

    [19] 蘭誠,黃增學. 大型體育賽事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城市環境影響的研究[J] .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8(6):39-42.

    [20] 羅艷蕊,董翠香. 環境保護與體育運動的可持續發展[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5):584-586.

    [21] 錢鋒,楊峰,唐敏. 大型體育賽事的環境可持續策略新趨勢——2006年德國世界杯“綠色目標”計劃[J]. 新建筑,2009(2):84-88.

    [22] 姚頌平,沈佳. 歐洲發達城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實踐對上海的啟示[J]. 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7,31(6):1-5.

    [23] Wackernagel M,Ree W. Our ecological footprint:reducing human impact on the erath[M]. Gabriola Island:New Society Publishers,1996.

    [24] 王書華. 生態足跡研究的國內外近期進展[J]. 自然資源學報,2002,17(6):776-782.

    第2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1.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考察單個經濟單位或市場的分析是局部均衡分析,此時的市場均衡是局部均衡。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將所有相互聯系的各個市場看成一個整體進行研究的分析是一般均衡分析,此時的市場均衡是一般均衡。

    一般均衡理論的基本思想:局部均衡分析,是通過對商品市場供求及決定因素的分析,討論市場局部均衡價格的決定,而一般均衡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要討論市場一般均衡價格體系的決定。一般均衡從微觀經濟主體行為的角度出發,考察每一種商品和每一種要素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于均衡狀態所需具備的條件和相應的均衡價格和均衡供銷量應有的量值。經濟學家瓦爾拉斯首創了一般均衡理論體系。他認為經濟社會是由相互聯系的各個局部組成的體系,當消費者偏好、要素供給和生產函數為已知時,就能從數學上論證所有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可以同時達到均衡狀態,即整個經濟可以處于一般均衡狀態。其一般均衡理論闡明了經濟中各個市場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一般關系。

    1.2 引致需求(derived demand)

    在商品市場上,需求來自消費者。消費者為了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而購買商品。因此,對商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在要素市場上,需求來自廠商。廠商購買生產要素并不能直接得到效用,而只能是增加生產的能力,并由此來生產和出售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商品以獲得利潤。因此,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一種間接需求,或者說是一種派生需求,這種需求被稱為引致需求。即廠商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是由消費者對商品的需求引致的。

    在要素市場上交換的是生產要素。市場參與者購買或銷售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土地、資本或勞動。在商品市場上,交換的是商品和服務。市場參與者角色顛倒過來,消費者購買、廠商出售商品和服務。

    2以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及其要素市場為例進行分析

    體育競賽表演市場是體育市場體系中的最具影響力的市場,其可觀賞性,使得體育競賽表演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競賽表演市場是體育市場的中堅市場或主導市場之一,以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為切入點比較有代表性。

    2.1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需求主體與供給主體

    2.1.1需求主體:

    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需求主體即其商品的消費者可以分為:

    ① 對觀眾來說:賽事本身的欣賞價值和現場體驗。

    ② 對媒體來說:賽事的轉播價值——參賽隊伍、參賽球員、花邊新聞、比賽過程及結果、賽場背后等等。

    ③對贊助企業:賽事作為其產品或服務的目標顧客的溝通平臺——賽事特點、賽事影響力和覆蓋面等。

    ④對整體體育界:同場競技,彼此切磋的機會。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2.1.2供給主體:主要是各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協會),球類俱樂部等。

    2.2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供求均衡:

    體育賽事的消費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一定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上的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體育賽事商品的數量即其需求(圖2:曲線D)。體育賽事的生產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一定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上的各種可能的價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體育賽事商品的數量即其供給(圖2:曲線S)。曲線D與曲線S交于E點即供需均衡點,在這一點上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供求達到均衡,決定了一個均衡價格P*和均衡賽事場數Q*。體育競賽表演市場的均衡是體育市場體系中的單個市場均衡,屬于局部均衡。

    2.3與體育競賽市場相關的要素市場——體育賽事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主體

    體育賽事的生產要有多種生產要素參與。比賽的場館需要土地、比賽的舉行需要運動員、裁判員等勞動力以及資金等要素。我們以勞動力市場為例分析其要素市場的均衡。

    2.3.1.勞動力市場的需求主體:各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協會),球類俱樂部等

    2.3.2勞動力市場的供給主體:包括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這里以運動員為主)

    2.4體育賽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均衡:

    運動員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體育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可能的工資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提供的勞動量即勞動供給(圖3:曲線S′)。體育賽事的生產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內,在體育勞動力市場上的各種可能的工資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夠購買的運動員勞動量即其勞動力需求(圖3:曲線D′)。曲線D′與曲線S′交于F點即供需均衡點,在這一點上體育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達到均衡,決定了一個均衡工資W*和均衡勞動量L*。體育勞動力市場的均衡也是體育市場體系中的單個市場均衡也屬于局部均衡。

    2.5 將兩個市場聯系起來的一般均衡分析

    由前面經濟學一般均衡理論及引致需求概念可知,體育賽事生產者要聘用運動員、教練員甚至比賽的裁判員其目的并不是直接滿足自己的消費需要,這種對運動人才的需求是由體育賽事消費者包括觀眾、贊助商、媒體等對體育賽事的需要派生出來的,即是一種引致需求。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和體育勞動力市場是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兩個市場,兩個市場由體育賽事生產者對運動人才的需求聯系起來,并相互作用。例如,某籃球俱樂部聘請姚明為其隊員舉辦一場籃球商業比賽,因為姚明這樣的體育明星在體育勞動力市場上是稀缺資源,只有出高價才能聘到,即W*很高,對于俱樂部而言,由于購買勞動力這一生產要素的花費變高,即其生產成本相應增加,在圖1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上,供給曲線S就會左移,與聘用其他籃球運動員舉行籃球商業比賽相比這場比賽的票價P*就會更高。即在生產要素市場上的要素價格變動會影響到商品市場上商品價格。另一方面,同樣一個籃球俱樂部遷移到一個絕大多數人喜歡棒球而厭惡籃球的地區進行經營,其競賽表演市場的需求就會變小,需求曲線D左移,進而引致了俱樂部對籃球運動員的需求減少,在圖2 中體育賽事勞動力市場上需求曲線D′左移,最后導致均衡工資率W*也隨之下降。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在體育市場體系中,體育競賽表演市場與體育勞動力市場的相互作用會影響到兩個市場的均衡狀態,推廣到一般,體系中各個市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僅會影響到自身市場的均衡狀態,還會影響到整個體育市場體系的均衡狀態,進而影響到體育市場體系的發展。

    3建立健全我國體育市場體系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健全我國剛剛起步不久的體育市場體系,使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體育單個市場互相促進協調發展,充分利用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發展我國體育產業,增強市場供給能力,滿足人們多種類、多層次的體育需求有著重要的意義。

    3.1發展各類體育市場

    3.1.1 加強和完善體育要素市場的建設

    在完善體育要素市場的過程中,特別要加強體育勞動力市場和資金市場的培育,在加強體育基金會和體育彩票發行的同時,大膽將股份制引進現代體育企業,增強體育企業集資、融資能力,也可借鑒國外先進經驗,逐步成立專門以資助體育、設施建設為主進行體育投資的公共專業體育銀行。改革現行的勞動、人事制度,打破體育勞動力的部門所有制,合理開發和利用體育勞動力市場。同時,大力發展體育技術中介服務和信息咨詢業,培育體育技術信息市場和體育房地產市場,使各種體育要素合理配置,提高體育資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3.1.2開拓、發展體育專業市場

    重點發展那些市場大、投資小、收益高的基礎行業。圍繞全民健身計劃,堅持國家辦和社會辦相結合的原則,積極培育體育健身娛樂市場。結合奧運爭光計劃,立足體育競賽體制的改革和運行機制的轉換,積極引導體育競賽的經營活動,大力發展體育競賽表演市場,逐步建立各種體育競賽中介服務機構和經紀人制度,并以體育競賽表演市場和健身娛樂市場為重點發展,帶動體育訓練服務、體育康復、咨詢以及體育用品、體育彩票、體育旅游、體育廣告等專業市場的發展。

    3.2加強體育市場的主體、本體與客體建設

    體育市場的主體是指負責體育市場商品生產、銷售的體育實體,承擔這一職責的主要是各個運動項目管理中心(協會),加強這些協會的產業化進程,使其真正具有獨立的法人地位,成為自收自支的市場主體。

    3.3培養體育市場經營管理人才

    體育市場體系的健全與發展既需要一大批懂體育技術又懂體育經營的通用型人才,又需要一大批通曉國際體育市場經營規范和運動規律的人才。一方面體育院校應重視體育經營管理課程的設置和有關的專業教育,培養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對現有的體育工作者進行選拔培訓,提高他們的經營素質和管理水平。還應注意從國內外引進人才,將各種懂經營、熱愛體育事業的人才招聘到體育部門,為體育市場體系的健全與發展作貢獻。

    3.4維護體育市場體系的統一性和開放性

    市場化要求我國體育市場必須是在國家宏觀調控下的整體。打破地區封鎖和壟斷,形成全國性的體育市場體系,使體育資源能暢通無阻地流動,從而提高市場的效率,擴大體育市場的規模。體育市場不僅要對內開放,也要對國外開放,使國際、國內體育市場接軌,合理引進外資和國外新的體育項目、管理經驗為我服務。

    第3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企業體育營銷研究

    1關于體育營銷的文獻綜述

    1.1國內外學者對“體育營銷”概念的闡述

    “體育營銷”最早出現在西方,美國學者馬修·D·尚克在他的《體育營銷學》一書中對其概念闡述的最具有概括性,“體育營銷就是把營銷原理和過程專門運用到體育產品和那些借助于體育來營銷的非體育產品上”。[1]這個解釋比較容易理解,被國內學者轉引最多。

    查閱國內相關專著和文獻,發現國內首次完整提出“體育營銷”概念的文章是《經濟導刊》1997年第5期中汪旭所寫的“略談體育營銷”;近年來國內很多學者也對這一概念進行了闡釋,其中以發表在《產業觀察》2004年第6期,田野所采寫的“重在參[育]”一文中鏈接所闡述的最具代表性。

    1.2國內學者關于體育營銷的研究及評價

    根據對“體育營銷”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研究“體育營銷”的文章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體育產業營銷;第二類是借助體育而進行的其他產業營銷。關于體育產業,通過查閱資料得出“體育產業是指所有生產體育產品或提供體育服務的經濟活動的集合”[2],它所包含的內容是隨著體育產業的不斷發展而不斷充實和豐富的。目前西方發達國家的體育產業發展比較完善,依據其現狀分析,主要包括兩方面:“其一是體育本體產業,針對體育本身的經濟功能和價值進行的生產經營活動,其二是體育相關產業,與體育有密切關系或以體育為載體向社會提供服務的經營活動。

    第一類文章主要是把體育產業作為研究主體,討論體育產業的相關營銷問題。文章議題主要集中對體育產業營銷理論宏觀范疇、體育競賽和表演業營銷、體育用品業營銷、高校體育營銷、體育旅游營銷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第二類文章主要是關注企業借助體育進行的相關營銷問題。關于此方面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體育賽事營銷、體育贊助、企業借助體育進行營銷的注意事項等幾個方面的討論。

    綜上所述,關于體育產業營銷的研究文章雖然在數量較多,但對于同一問題的認識趨同,缺乏創新性觀點,只討論了體育產業中幾個傳統部門的營銷問題,對例如體育健身、體育經紀、體育咨詢、體育信息服務等一些新興部門的營銷問題討論甚少,而對關于借助體育所進行的企業營銷的研究文章大部分都集中在體育賽事營銷方面,說明研究的視域還很狹窄。

    2我國企業體育營銷的現狀

    2.1企業市場定位與體育營銷的“錯位”現象

    在消費市場不斷細分的今天,不了解消費者的心理行為特征和市場細分的變化,就不能吸引特定的顧客群。我國現在大多數企業在進行體育營銷時暴露出與市場定位不符的混亂局面。觀察一下參與體育市場中的中國企業,大多數要么盲目贊助,要么跟風似的搶熱門體育明星代言產品,也不管產品與運動員之間以及企業與體育之間有沒有聯系和契合點,只是注重名人效應,這些行為混淆了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定位。

    市場定位關系到企業的產品與服務滿足哪些顧客群的需求。因此,企業在借助某項體育資源進行體育營銷時,首先要正確理解體育營銷的實質,要全面把握消費者的心理需要和行為特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體育賽事傳達的文化與內涵,使二者有恰當的結合點,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2.2企業對消費者行為和心理把握不深

    體育事業具有公益性、社會性的特點,體現了積極向上的人文精神,企業參與和贊助體育活動帶有隱含性,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在具有儒家含蓄思想的中國,體育營銷起到的效果將更加明顯。通過開展體育營銷,可以塑造企業健康、權威和有實力的形象,能夠提高產品和品牌的美譽度和知名度,從而提高企業的形象。企業要想達到銷產品的目的,一定要了解目標客戶群的心理,采取適當的營銷策略,激發他們對企業商品的認知、情緒情感,使他們通過學習的過程成為企業忠誠的顧客。通過企業與消費者對體育活動產生的共鳴和體育明星的名人效應,企業將體育的價值轉移到企業的產品上,培養起消費者的忠誠度。

    在國內,大多數企業從事體育營銷活動,并沒有充分理解體育的內涵和消費者的心理。由于企業對目標顧客的心理需求理解不到位,很難獲得顧客對企業的認同和忠誠。例如國內眾多體育服飾品牌,廣告打的紅紅火火,但是消費者的認知仍然很模糊。他們沒有認識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化的信號:消費者越來越渴望更專業的產品和對體育更深層次的追求。而目前國內的體育服飾品牌,多數是游離于時尚和專業運動之間,“人群寬泛、價格寬泛、形象寬泛”,一個想賣給所有人的產品,最終是所有的人都不太想買,這樣的品牌很難激起消費者的認同。

    2.3體育營銷沒有長期的戰略規劃,缺乏連續性,把體育營銷等同于事件營銷

    事件營銷是借助某一重大事件,通過“借事”和“造勢”以求提高企業或產品的知名度、美譽度和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并最終促成產品或服務銷售的活動,其本質上來講應該是一種促銷手段,并不能嚴格意義地稱之為營銷思想。而體育營銷追求的不是短期效果,是要求企業在體育營銷的指引下達到資源重新整合,實現體育文化、品牌文化與企業文化三者的融合,引起消費者與企業的共鳴,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長期的偏好,成為企業的一種競爭優勢,這樣企業才能不斷發展壯大[3]。

    體育營銷活動要求有長期性和連續性,要制定一個長期的營銷戰略規劃,企業應該進行市場狀況分析、產品狀況分析、競爭狀況分析、宏觀環境分析,制定一個1-5年的規劃,將企業產品與體育相結合,產生一種文化。真正執行體育營銷的企業銷售的是一種文化、一種與消費者共鳴的情感,這樣才能達到提高企業形象、擴大產品銷售的目的。

    2.4營銷策略單一,缺乏整合營銷的觀念,缺乏創新

    國內企業在體育營銷的過程中,往往對體育項目所賦予的資源和權益利用不夠,對一個體育項目往往只看重場地、服裝、肖像及媒體等靜態資源,忽略了體育項目對市場營銷資源整合的動態資源。如在體育營銷手段的應用上,策略顯得比較單調,除了廣告等單項的傳播方式外,缺少與消費者的雙向互動溝通;或者只關注熱點賽事,花費巨資贊助,而忽略了體育的公益活動,忽略了體育營銷的文化和情感內涵。

    體育營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將各種營銷手段應整合起來運用,用整合營銷的觀念來從事體育營銷,尤其要從公益、文化、熱點、情感等各個角度運用廣告、促銷的手段,從而達到整合的功效[4]。另外,體育營銷還必須具有獨特性,要能夠創造出與眾不同的營銷話題,醞釀出新思維、新創意,從而引導消費。

    2.5市場化程度低,缺乏職業化的機構和專業人才

    在我國,體育賽事目前基本上還是主要由政府行政部門來掌管審批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營銷的市場化程度比較低。體育賽事不能市場化運作是我國發展體育營銷的最大障礙之一,由此帶來對體育資源的浪費和對體育知識產權的保護不利。同時,在我國專業從事體育營銷的機構很少,機構的水平不高,缺乏相應的行業法規約束,機構的誠信度不高,這都造成了體育營銷發展的滯后性。[4]

    3國外企業進行體育營銷的成功經驗因素特征分析

    3.1關聯性

    指企業的產品或品牌跟體育運動本身的相關程度。找到一個產品與體育的恰當契合點,是一個企業做好體育營銷的關鍵所在。真正高水平的體育營銷是將體育精神和企業的品牌文化二者有機融合的營銷,高關聯度的產品往往能借助體育平臺實現品牌美譽度和銷售額的迅速擴張。例如,百事可樂的“暢想無極限與新生代的選擇”廣告創意,把飲料產品和青少年的體育時尚很好地結合,表達出體育運動的挑戰性與青少年的成功夢想,顯示著體育精神和企業品牌文化的內涵有機統一,實現了品牌文化傳遞和刺激銷售額增長的雙重功效[5]。

    3.2創意性

    體育營銷的創造力是企業取得良好營銷效果的必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講,體育營銷不是直接推銷實物,而是“創造”一種回憶,一種生活方式、審美情趣,這體現著體育營銷策劃的創意性。比如,2000年悉尼奧運會,三星作為TOP合作伙伴,創造性地把奧運五環的LOGO和它主推的產品D608聯系起來,五環LOGO附著于產品之中的設計使目標受眾很容易在看到奧運五環后就能產生關于三星品牌的聯想,樹立起高價高質的市場品牌形象。

    3.3整合性

    整合相關資源也是體育營銷的一個主要特征。一個成功的體育營銷案例總是由協同動作、相互聯系的眾多要素組成的一個結構復雜且不斷變化的商務活動組合,其過程涉及企業、消費者和競爭者的多種主體的利益,構成一個從個體效用到社會福利的橫向系統和價值體系。成功案例是Visa在都靈冬奧會的整體表現。2006年冬天,Visa運用各種傳播工具,實施了包括電視、網站、報紙、廣播全方位的媒介資源整合,在最大范圍向國人傳播了Visa和中國冰雪健兒一起征戰都靈的信息。其中,還創意性地借用楊揚等著名選手高舉V字形的勝利手勢的電視畫面,使冰雪運動象征的速度與技巧、純潔與高貴和Visa品牌內涵產生了緊密的整合效應。

    3.4持續性

    持續性表明體育營銷活動要求有長期性和連續性,要制定一個長期的營銷戰略規劃,著眼于企業的發展戰略而不是戰術,因為體育營銷的功效是通過長時間在體育領域的投入和經營來實現的,而國外體育營銷塑造市場品牌的范例,多數是靠長期堅持體育營銷的結果。

    4結束語

    對于研究領域中相關觀點的整理與歸納向我們展示了目前我國體育營銷研究的現狀。如何使體育市場化、產業化,使體育營銷成為營銷領域中一個新的分支,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問題。雖然體育營銷是將營銷原理和過程專門運用到體育產品和那些借助于體育來營銷的非體育產品上,但是這種營銷原理和過程的運用不等同于簡單地套用,體育營銷因創新而生,體育營銷靠創新而發展[6]。對于體育營銷的研究,在我國才剛剛開始,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學習和掌握國際體育營銷的理論、戰略、策略和經驗,從深度和廣度上對體育營銷的研究進行拓展,力圖做到理論研究走在實踐之前。新晨:

    參考文獻

    [1]朱建峰.體驗經濟對體育營銷的創新研究[J].商場現代化,2005(11).

    [2]叢湖平.體育產業與其關聯產業部門結構關聯變動機制的研究[J].體育科學,2002(5).

    [3]杜永利,孫筠.中國企業體育營銷的現狀和對策分析[J].石家莊經濟學院學報,2008(2).

    [4]程文廣.中國體育營銷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商業現代化,2008(4).

    第4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摘 要 體育產業軟實力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基本途徑之一。目前我國體育產業軟實力存在著意識不到位、體育文化缺乏影響力、原有制度的制約等問題,提高我國體育產業軟實力的途徑:植入“文化”因素;完善體育賽事商業模式;發展和弘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

    關鍵詞 體育強國 軟實力 現狀 問題 途徑

    一、體育產業軟實力的基本內涵和核心內容

    軟實力一詞是由美國哈佛大學著名學者約瑟夫·奈于1990年提出的,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特別是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一個國家缺乏文化軟實力的建設,那么就算該國的硬實力再強,也無法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

    在改革開放30多年建設中,我國的綜合國力得到不斷提升,在國家硬實力穩步提升的基礎上,我國已經開始把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放到發展的首要位置,特別是黨的十報告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艱巨任務,要求“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這標志我黨對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認識產生了新的飛躍,對各個領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國家提升文化軟實力視域下探討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上海科學院常務副院長左學金教授則開創了把軟實力植入國內發展研究的先河,他認為“軟實力就是一國的文化、價值觀念和社會制度等影響自身發展潛力和國際感召力的因素。張長城認為“加快發展體育文化產業是提升體育軟實力的重要途徑之一”。基于以上分析,軟實力已不僅僅局限于國家層面的研究領域,而且也擴展到區域層面;不僅僅是在文化、政治等領域,而且擴展到體育產業領域。

    體育產業軟實力的核心內容包含信息傳播力、文化吸引力、科技創新力和產業形象。

    (一)信息傳播力

    提升體育產業的傳播力就是要提升體育產業信息的整合能力、各種傳媒的整合能力和各種媒體資源的整合能力。當前,我國體育產業的傳播力還相對較弱,與發達國家還有一定差距。因此,要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軟實力,就必須大力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傳播力。

    (二)文化吸引力

    廣義的文化包括三個層面,即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體育產業的文化也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即核心層面的體育產業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觀;輔助層面的體育產業的制度文化;物質層面的體育產業的物質文化。“經濟發展的背后是文化,有多大的文化承載量,就有多大的經濟效益。”

    (三)科技創新力

    體育產業的創新力體現了體育產業主體能與時俱進地推出新產品、新的服務方式和新的生產模式的能力。從體育產業創新力的主體要素來看,體育產業的創新力就突出的表現為體育產業從業者的創新精神,創新理念、研發能力和整體素質。體育產業要在激烈地競爭中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創新,必須擁有高端創新人才,必須提升廣大一般從業者的創新能力。

    (四)產業形象

    國家形象是國家重要的軟實力。體育產業是體育強國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體育產業的形象既是體育強國的軟實力,又是體育產業的軟實力。體育產業的形象即人們對體育產業的文化、產品、創新精神和服務質量等給予的綜合評價和認可。形象反映的是一種主觀印象,不同主體對同一客體的印象往往是有差異的。根據主體的不同,把體育產業的形象分為自塑形象,公眾形象和媒體形象。

    二、我國體育產業軟實力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體育產業中軟實力的現狀

    我國體育產業研究中心的《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報告(2008/2009)》數據顯示:2007年,我國的體育產業是3000億元人民幣,占GDP的0.7%,同美國相比,美國的體育產業是1萬億美元,占GDP的比重是7%。從這組數據可以看出:體育產業在我國還是一個新興的產業,屬于朝陽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體育產業有一定的發展,但是至今尚沒有一項本土賽事具有國際品牌價值。在足球、籃球、網球等國際市場化程度很高的項目上,國外品牌賽事占據了國內市場的主流,在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我國競技水平很高或國外缺少品牌賽事的項目上,我國也幾乎沒有拿得出手且具有國際主導力的賽事。

    就目前我國的體育產業而言,有不少專家認為尚處于相對的體育商業發展階段,體育產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產業。其原因在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聯賽,缺乏產業鏈和商業運作模式,缺乏大型賽事推廣經驗等。

    (二)我國體育產業中軟實力的問題

    1.體育軟實力的意識不到位

    受傳統狹隘體育觀念的影響,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往往局限于要抓全民健身,要抓競技成績的提高,而對于強化體育軟實力,提高我國體育文化的影響力,似無深入認識,沒有采取有力的舉措。對體育文化的重視程度不夠且當前對于優秀體育文化的傳播力度不足。我國傳統上具有豐富的體育軟實力資源,不論是優秀的體育傳統文化,還是所體現出的對于制度的認識和觀念的傳播。但是,目前我國對于這些瑰寶的重視程度遠遠不足,同時我國的體育產業化程度很低,我國傳統文化一直不像西方文明那樣強調滲透和改造。因此,在體育文化上一直存在推廣力度不足的缺陷。

    2.體育文化缺乏影響力

    我國在世界體壇沒有取得應有的話語權。現在世界上單項體育組織聯合會有六七十個,中國人擔任主席的只有武術、龍舟兩個;夏季奧運會有28個大項目的國際單項聯合會,沒有中國人任主席,這是體育軟實力不強、體育文化影響力不大的表現。軟實力,從根本上講是文化影響力,只有積極地參與世界體育事務,尤其是積極參與體育章程與規則的制定,才能在該項的發展上有話語權甚至決策權。

    3.原有制度的制約

    體育資源還未能完全通過市場機制來進行配置,依靠主要掌握在政府體育主管部門當中的資源和一些企業的需求,體育資源的流動依然受到某些政策方面的限制和政府行為的干預,這樣就造成了一定的需求約束。

    三、我國體育產業提升軟實力的途徑

    (一)植入“文化”因素

    1.大力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文化傳播力

    除了大力發展體育產業之外,大力提升我國體育產業文化的傳播力,是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軟實力的重要途徑。當今社會,文化、精神的影響力與文化、精神的傳播范圍和傳播能力密切相關。我國體育傳播力較之以往雖有大幅提升,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傳播力還相對較弱。因此,我們必須要大力提升文化傳播力度。要選擇較好品質的媒介,綜合利用,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傳播力。一般說來,主要通過新聞媒體、互聯網、衛星電視風途徑和方式進行體育產業的傳播。加大這方面的投入,積極進行性技術革新,是提升我國體育產業傳播力的有效途徑。另外,加強對外交流也是提升體育產業傳播力的有效途徑。

    2.提升我國體育產業文化的吸引力

    大力建設我國體育產業文化是提升我國體育產業文化軟實力的基本途徑。

    首先要吸取古今中外優秀產業文化的成果。體育產業文化是一種企業文化和管理文化。我國擁有悠久的管理經驗和企業文化,它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的大道倫理和乾坤大德的精神,它是世界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加強體育產業的物質文化建設。這就要合理統籌資源、加大體育產業投入,為體育產業的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再次,以和諧理論為指導,關注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國體育產業文化核心價值。

    3.積極培育和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創新力

    要增強我國體育產業的軟實力,還必須積極培育和提升我國體育產業的創新力。首先,加強體育產業從業人員隊伍建設,提升從業人員整體素質和職業道德,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次,加大投入,積極鼓勵研發新技術。積極引進先進管理理念大力推行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最后,大力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強法制建設,為體育產業發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證。

    4.積極塑造我國體育產業國際新形象

    積極塑造我國體育產業的國際新形象,就是要加強我國體育產業文化吸引力、創新力、傳播力,重塑自我形象,公眾形象和媒體形象。既要加強“體育產業軟實力的內功修煉”,又要積極整合各種傳播途徑,加強傳播力度,實施品牌戰略,重塑體育產業新形象。

    (二)完善體育賽事商業模式

    一個重大體育賽事,如何打造商業模式,需要從原創、組織、策劃、營銷、宣傳、相關產業拓展等各個流程加強創新,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組織管理框架和流程體系。同時對媒體平臺與渠道、體育中介組織、延伸服務等遠程供應系統,也應架起穩定的橋梁,形成較完整的體育服務體系。有贊助企業、賽事定位、高水平技術、品牌塑造、商業包裝、公正的裁判,這才是商業模式。從經濟學上看,一個市場的成熟程度的一個標準就是各種資源都有較強的流動性,強化對體育的領導力和市場化配置力的提升,在加強硬件建設的同時,更注重軟環境的營造和文化軟實力的培養,如培養和吸引高水平的體育競賽組織和產業經營人才等。

    (三)發展和弘揚我國傳統體育文化

    我國體育文化有與中華文明同樣具有悠遠的五千年歷史,我國古代體育特點很多,但究其核心,莫過于對“道”的追求,引導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實現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升華,挖掘我國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尤其是該項目所包含的文化層面上的東西。例如我國的傳統武術,許多外國人對我國武術充滿遐想來我國拜師學藝的大有人在,我國的武館也早就漂洋過海,遍布世界。我國要想獲得世界的認可,就需要發展和弘揚具有獨特代表性的民族文化、傳統文化,通過傳統體育的包裝使其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 戴業煉,陳宏愚.軟實力研究綜述[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1):193-195.

    [2] 張長城.體育強國的軟實力及提升路徑[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4):310-312.

    [3] 花建.軟權力之爭:全球化視野中的文化潮流[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

    [4]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院.國際體系與我國的軟力量[M].北京:時事出版社.2006.

    第5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

    基金項目: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題題“注冊入學背景下民辦高職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3JSJG345

    高校體育場館在我國體育事業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主要針對這一現實存在的矛盾(體育場館資源不足與民眾對體育場館需求之間的矛盾)展開研究,試圖從國內外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中分析出適合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以推動經營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并緩和體育場館資源的供求矛盾,使體育場館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并且最大限度地滿足民眾對健身場的需求,為提升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水平提出理論依據。

    1.結果與分析

    1.1 國外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綜述

    目前,國外高校體育場館設施數量多,面積、場館分布平衡,場館相關人才專業素質高。主要是通過向外出租,借租的職業俱樂部通過舉辦賽事來獲取利潤并保證場館的運營和維護。

    如:英國大型體育場館運營管理比較簡單,多數是政府修建,然后租給職業體育俱樂部。職業俱樂部的運營主要是舉辦職業體育賽事,并通過賽事冠名權、場地出租、電視轉播費、門票等多種形式以創造相當可觀的經濟效益。

    1.2 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現狀

    1.2.1 國內高校體育場館設施建設

    體育場館設施是指作為體育教學、訓練、競賽、鍛煉和體育娛樂等活動之用的體育建筑、場地、游泳池、訓練基地等的總稱。體育場館設施是學校進行體育實踐教學活動,普及大眾性體育活動,提高相關競技體育水平的基礎所在,也是體育場館管理經營的關鍵因素。根據2005年1月11日第5次全國體育場地數量普查辦公室正式公布的統計結果顯示: 截止2003年12月31日,我國現有體育場地一共850080個,其中標準體育場地547178個,體育場地、體育館、游泳館等大型體育場館數量達5680個,室內游泳池、綜合館等體育場館總共55678個等。而在我國教育系統中高等院校28741個, 占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3.4%。

    目前國內的體育場館設施建設主要面積大,科技水平含量越來越高,大型體育場館趨于智能化,體育場館分布合理,各項指標相對合理的特征。場館內部的運動器材質量好,更新速度快,場館服務質量高,為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奠定了必要的條件。

    1.2.2 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的專業性人才

    高校體育場館內的專業性人才是體育場館經營管理良性發展的強勁支持,也是為健身群體提供優質服務和指導的保障。這些專業性人才涉及人力資源管理、健身教練、器材管理、服務行業等多方面人才。國內部分高校通常利用社會以及校內優秀的專業性人才對場館內參加娛樂健身活動、體育競技的學生或社會群體進行指導和輔助完成。這些專業性人才的引進開發對提高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水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1.2.3 國內政府及高校管理層對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重視

    政府以及高校管理層對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的重視程度,是確保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變革和水平提高具有實質性的前提。在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政府和學校有一定的重視,但是還需加大重視力度并給予切實的支持和幫助。

    1.3 國內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及策略分析

    1.3.1 目標管理模式

    企業管理理論中,目標管理模式是指:企業根據自生產能力、管理水平、職工狀況,確定自己近期和遠期的奮斗目標,把企業的全部生產過程都納入這個總的目標之中,再把目標分解, 明確責任部門、責任人、完成的期限、手段和措施,使之落實到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之中,最終落實到每個崗位,甚至每個個人,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斷強化經營管理。在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的過程中,有部分高校采取了類似的模式。

    目標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優勢:對部門工作進程的管控較為全面;有利于體育場館的良好維護和充分利用;有利于體育場館服務質量的提高;可以促進人力物力財力的綜合效用增強。但其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主要體現在這種機制的改進過程緩慢;管理執行過于程序化可能導致出現管理刻板問題。

    1.3.2 分散權利管理模式

    分散權利管理就是將組織或者企業的各項管理權力真誠地授權于下屬各級部門組織。其主要的特點是:管理分權化、管理外部化、管理再生化、管理組織網絡化。而在我國高校體育場館管理的實踐過程中,也存在著這種思想和理念。高校的管理部門往往將對體育場館的管理分成不同的模塊或項目,再分配到下屬各級部門,給下屬各部門以較大的發揮空間。與此同時各下屬部門之間不存在上下級的關系。

    這種分散權利管理模式,不僅有利于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最大限度發揮個人特長,而且有利于提高服務質量,激勵下級部門的參與積極性,使人財物的利用更加有效。但是這種管理模式缺乏統籌管理性, 可能造成對下級部門行為的制約力度不足。

    2.結論

    2.1 加強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

    2.2 加強對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的策略研究;

    2.3 制定符合當地客觀實際的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策略。

    參考文獻:

    第6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社會體育;實踐教學;體系

    突破傳統教學體系思維,以市場為導向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應用型高校的辦學特點,也是高校所倡導的辦學理念。在國內眾多高校進行轉型期間,如何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做為教學重點工作,眾多學者在此方面也都做了探討與研究。海口經濟學院自開設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以來,結合省內外高校的對比探討,以及學校對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重視,在以市場為導向的過程中,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具有一定的成效。以此依據教學規律與轉型發展特點,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為社會、為市場輸送優秀的人才是重中之重。

    一、構建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專業基礎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校內學習過程中能夠進行一些基本的實踐機會,結合專業特點與培養目標對學生提供實踐平臺,突出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中的指導與管理能力。

    (一)教學能力培養

    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中,對學生的指導實踐能力具有要求與安排。我校在學生教學能力培養方面除了專業課程內凸顯指導或教學能力培養,實踐的平臺重點是學校對全校大二年級所開展的15個體育俱樂部課程中擔任助教,通過教師的前期指導,學生擔任主要教學任務,通過實踐教學,提高學生教學能力與指導水平。學生通過體育俱樂部助教的一年實踐后反饋良好,感觸頗多,教學水平有所提高。

    (二)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培養

    體育賽事在當代社會中如火如荼,人們強身健體意識強烈,做為體育專業學生,具備體育競賽組織與管理能力,是一項基礎能力。在該項能力提升辦法上,我們主要是依據學校所開展的體育競賽活動及學生組織的賽事來提高學生組織與管理能力。學校每年舉辦“三大球”聯賽,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比賽,田徑運動會等常規比賽,同時也通過實踐教學周,讓學生自己組織些小型賽事,全程賽事由學生主導,教師指導。成功舉辦了網球比賽、校園迷你跑、攀巖比賽、健美操比賽、三人籃球賽等等。

    二、構建適應社區體育的實踐能力培養機制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人群對體育鍛煉意識明顯提高,需求加大,但目前社區內專業的指導員缺乏,人群未能有效的進行體育鍛煉,從而我們積極主動的進入社區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對社區體育的認知與實踐能力。

    (一)體適能進社區活動

    體適能是機體各個系統的有效的功能,有著良好體適能的人,可以對生活充滿活力,可以出色得完成日常工作而不顯疲態,可以有足夠的精力去消遣時光,也能夠面對緊急情況。[1]從服務社會角度出發,我院成立了“我運動、我健康”進社區服務隊,分別進入鄉鎮、社區,為群眾測量血壓,咨詢答疑、出運動處方等形式服務社區,深受社區、群眾的歡迎。

    (二) 社會調研活動

    當前,大學生開展社會調研作為高等學校實踐教學的基本內容,有利于擴展教學空間、創新教學方法、提升學生的職業能力以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2]結合我校社會調研政策,從“三下鄉”等方式M入社區進行調研,提高學生科研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調研活動由專業教師帶隊,入學校、入鄉鎮進行調研,調研成果多次獲得學校獎勵。

    三、構建小學期實踐體系機制

    關于小學期的概念與實施,國內多所高校均已開展與研究,構建小學期實踐體系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從校園走向社會的第一步,能夠促使學生發現自身缺陷,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進而反思、改善自身。從而達到畢業時能夠快速的融入工作崗位,發揮自身才能,體現自身價值。

    (一)教學實踐小學期

    教學實踐小學期一般在第二、四學期進行。主要以觀摩、頂崗等形式進行小學期的實踐,結合專業特點、個人興趣愛好、就業方向,進行安排。我校專業學生通過進入海口市及省內的健身俱樂部、高爾夫球場等單位,進行聯合實施教學小學期。

    (二)畢業實習實踐

    畢業實習工作是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專業特點與單位需求不同,學生選擇就業的方向或單位不同。通過畢業實習實踐,能夠于學生的就業盡可能的對接。我校統籌安排,采取定點定向、自由選擇等方法開展畢業實習實踐工作。通過聯系行業內單位,學校指派指導教師,接收單位指派專人對畢業實習工作進行指導。效果明顯,多名學生與單位達成就業意向。

    四、加強校企合作,建設實踐基地

    校企合作的雙方(校方和企業)各為獨立主體,基于各自或共同的目標需求指向所進行的信息、知識、資源及行為合作活動,實現功能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3]通過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教學基地,搭建資源共享平臺,從而達到雙贏局面。

    (一)基地建設

    教學實踐基地是教學體系中關鍵環節,基地的數量、質量決定了學生實踐能力水平。從教學實踐基地的選擇上,眼光瞄準體育相關行業,適合我院專業特點而建立。我院從最初的健身俱樂部到相關體育行業協同建立基地,解決俱樂部的教練、會籍顧問,公司親水項目上各類崗位,基地與學校達成培養目標共識,學生通過基本崗位依次輪轉實踐,將校內所學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少數學生畢業后就職于健身俱樂部教練等崗位,主要起因是教學實踐基地的實習中喜歡上該行業。

    (二)校企協同管理制度建設

    教學基地的各項建設中以制度建設為主要目標,以實體公司與校方對學生培養目標的一致性原則下,配合實體公司的管理,逐漸完善教學實踐基地的制度建設。制度的完善能夠促進學生在教學實踐基地中進行學習,且認真對待教學實踐,適應社會工作管理制度,為畢業就業夯實基礎。

    五、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機制

    從我國目前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現狀來看,迫切需要對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逐漸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各高校也在大力扶持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是國家層面對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能解決學生就業問題,從而提高社會經濟多渠道、多樣化的發展。

    (一)創新創業基地建設

    依據國家及學校加大創新創業的扶持政策,引導教師與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活動,同時在學校的支持下,努力搭建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尤其做為體育專業,在社會市場需求方面,原有的經濟項目遠遠不能滿足群眾的需求,在校內我們可以通過創新創業基地進行項目孵化,基礎實踐、模擬實踐等手段與方法,促進學生創新創業的實踐能力的提升。健全創新創業制度建設,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更好的凸顯成效。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

    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修訂,加大創新創業教育比重,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實踐活動是應用型高校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舉措。一方面從專業教師進行引導,課內培育創新創業意識;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創業實踐,主要以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的申報為主,結合創新創業基地進行孵化;還有一方面通過體驗式培訓,培育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創業實踐能力。

    六、小結

    針對專業建設及社會市場需求現狀,學生實踐能力是各用人單位的首要條件。我們在通過人才培養方案的優化,校內外的教學實踐,校企合作的渠道逐漸完善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通過一系列的教學實踐活動等等,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是各高校的職責所在,也是符合國家提出建設應用型高校的目標。社會經濟的發展,x不開人才,人才的培養需要高校以市場為導向,優化培養方案,建立完善教學實踐體系,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毋張明.體適能研究發展綜述[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5(11)

    [2]張軍蓮,蔡高強.高校教師指導大學生社會調研的模式與路徑[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

    [3]徐科軍,黃云志.校企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4(7)

    第7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系統結構

    中圖分類號:G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0)04-0082-04

    Abstract:CBA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an important carrierof 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 Do research CBA on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necessary for enhancing the cultural CBA brand value, and promoting social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nd industry to a higher level of development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stadium is important mean to improve the culture of league competition, efficiency curb stadium violence occurred and to attract more consumers to the site of an important means of watching the game, is major strategic issues of the Chinese Basketbal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ur CBA athletic field culture construction should include athletics culture, the audience culture, the industrial culture, the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the building culture. Conections and interaction of Athletics culture, audience culture, industrial culture, entertainment culture and building culture, in the development (quantity Uygur), cooperated the dispatcher (quality Uygur) and continuing (time Uygur) constituted culture development system of our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thletic field.

    Key words: CBA professional league; athletic field culture; construction

    目前,中國競技籃球的職業化改革已經歷了13個年頭,職業化和產業化發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已成為中國重要的體育賽事。但反觀CBA職業聯賽賽場,球場騷亂層出不窮,假球黑哨等現象屢禁不止。這不僅嚴重地影響到體育比賽的進行,違背了競技體育的精神,也不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及 “和諧體育”的發展。因此構建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是提高聯賽比賽水平、營造文明禮讓的賽場環境、構建和諧健康的賽場文化是效遏制球場騷亂、假球黑哨的發生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到現場觀看比賽的重要手段,是一項關乎中國籃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是從我國目前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發展的宏觀視角出發,以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的系統結構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了與本研究相關的文獻資料、專著及近年來我國籃球文化相關文章,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與探討。

    1.2.2 訪談法

    通過對一些籃球方面的管理人員、專家、教練員、運動員等進行了面談和電話訪談的形式,就研究的相關問題征求了他們意見和建議。

    1.2.3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課題的內容和目的,設計了《對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系統結構剖析》的專家調查問卷。向籃球方面專家及山東、遼寧、陜西、廣東、江蘇賽區的管理人員共發放問卷83份,回收76份,其中有效問卷72份,有效率為86.7%。并對問卷進行了信度和效度檢驗。

    1.問卷的效度檢驗:為確保問卷的有效性,對問卷的初稿征詢了專家意見并經過反復修改后,再反饋給專家,進行了問卷的效度檢驗與評價.

    2.問卷的信度檢驗:為了保證問卷調查所得材料事實的可靠性,對同一調查對象的一部分采用二次問卷調查的方法進行了重測信度檢驗,重測信度相關系數為r=0.92,p

    1.2.4 數理統計法

    在研究過程中,將調查的所得數據經過篩選錄入電腦,采用 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常規的統計處理。

    2 結果與分析

    2.1 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建設的原則

    根據我國CBA職業聯賽目前發展實際和對有關專家的問卷調查意見,我國CBA聯賽賽場文化建設的原則應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以人為本原則、誠信和諧原則、職業化原則、娛樂化原則、產業化原則等方面(見表 1)。從表的統計結果可以清楚的看到:當前構建我國CBA聯賽賽場文化的首要原則是以人為本原則;其次是誠信和諧原則;位于第三位的是職業化原則;再次是娛樂化原則;最后是產業化原則。

    2.1.1 以人為本原則

    CBA職業聯賽參與者、消費者以及籃球投資者是籃球運動的主體和籃球文化的推動者,要快速發展我國的競技籃球運動,提高CBA聯賽水平,建設先進的賽場文化,就必須維護好他們的最根本利益,體現人文關懷,堅持以人為本。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籃球運動的主體不會缺失,動力不會衰竭,進而促進我國CBA聯賽賽場籃球文化的可持續發展。以人為本,既是我國籃球文化建設的出發點也是歸宿,CBA聯賽賽場文化建設必須體現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

    2.1.2 誠信和諧原則

    “和諧與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在現階段建設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占有重要的精神主導地位。CBA職業聯賽雖然經過了十三個賽季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但綜觀CBA賽場,不和諧因素與誠信缺失現象屢見不鮮。因此當前我國CBA聯賽賽場文化的構建必須堅持和諧與誠信的原則,形成以“和諧、誠信”為基礎的賽場文化道德規范。

    2.1.3 職業化原則

    加大我國籃球的職業化改革力度,以職業籃球運動為手段做好創新,促進CBA聯賽賽場文化的完善。籃球運動職業化主要指從事籃球運動訓練的人員(包括教練員、運動員和籃球運動管理人員等)把籃球運動訓練和競賽作為一種職業,使籃球運動訓練和競賽活動向著商業化運作方向發展的一個過程。籃球運動職業化的發展有別于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籃球專業訓練和競賽活動。依靠社會,通過商業化的經營運作來保證籃球運動管理、訓練和競賽活動的順利進行。通過籃球運動的職業化發展使參加職業比賽運動員可以不同程度地提高收入,為退役后的生活奠定一定的經濟基礎,緩解他們所面臨的生存壓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除運動員的后顧之憂,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職業化體制能促人才交流機制逐步形成和完善,使籃球運動員在不同運動隊之間的流動性增大,從而能夠獲得在更大的地域和空間參與社會資源分配的機會,有利于擴大退役后的就業機會。

    2.1.4 娛樂化原則

    加大CBA賽場文化的親和力,融入人文性、藝術性等娛樂化元素,打造富有賽場親和力、廣泛吸引觀眾的文化戰略。同時應結合我國傳統文化特色,更多地服務于觀眾,使CBA聯賽賽場文化的形式更趨于藝術性、觀賞性和趣味性。

    2.1.5 產業化原則

    籃球運動的迅速發展最終直接體現在它本身的經濟價值上。推動CBA籃球產業化發展進程,將籃球文化以不同形式推向市場,走中國籃球產業化道路,活躍籃球市場經濟,完善CBA聯賽產業體系。

    2.2 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的系統結構

    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的構建是提高聯賽比賽水平、有效遏制球場暴力的發生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到現場觀看比賽的重要手段,是一項關乎中國籃球運動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性問題。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當前對CBA聯賽賽場文化構建方面的研究還沒有發現,也沒有查閱到相關的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的界定。通過對文獻資料查閱和有關專家的調查,筆者認為:CBA賽場文化是指由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等構成的一系列復雜的、動態的社會文化現象(見圖1)。

    圖1 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構建的系統結構圖

    因此,從我國CBA職業聯賽自身的發展需要看,CBA賽場文化要想獲得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就必須在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因為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這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聯系和緊密配合的。這是在新的社會發展形勢下CBA職業聯賽發展內在的、本質的和必然的要求。在我國CBA職業聯賽的發展進程中,構成CBA賽場文化的五個方面并不是不分主次、齊頭并進的,而是隨著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在不同發展時期有主有次、此起彼伏的。

    我國CBA職業聯賽的發展必須遵循和堅持我國開展體育運動的目的這一基本原則,努力加快自身的改革步伐,與我國體育改革的方向和發展趨勢保持協調一致,才有可能迎來CBA職業聯賽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國CBA賽場文化構建應包括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五個子系統。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在發展度(數量維)、協調度(質量維)和持續度(時間維)三個維度上的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構成了我國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發展的系統。

    2.3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系統結構的剖析

    在新的歷史時期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五個子系統在發展度、協調度、持續度上的和諧統一是CBA職業聯賽賽場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由于目前我國CBA職業聯賽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目前構成CBA賽場文化的各個子系統發展程度還處于不均衡狀態,通過問卷調查可以發現,當前處于首位的是競技文化;其次是觀眾文化;位于第三位的是產業文化;再次是娛樂文化;最后是建筑文化。通過調查發現,構成我國CBA聯賽賽場文化系統的五個方面重要程度百分比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表明我國CBA賽場文化構建應主要從這五個方面入手,抓好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五個方面的建設,是我國職業籃球聯賽賽場文化構建的核心。

    2.3.1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競技文化的調查分析

    競技文化是以競賽為主要特征,以創造優異運動成績,奪取比賽優勝為主要目標的,蘊涵一定文化深意的技術、戰術和精神表演。競技文化是賽場文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是與觀眾文化產生互動的一極,對觀眾文化影響較深。通過調查發現競技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制度文化,二是組織文化,三是競技思想(見表3)。競技文化的三個組成方面是保證CBA聯賽健康有序和諧發展重要的前提。競技文化的核心是競賽精神,主要體現在教練員、運動員與裁判員的思想、價值觀和審美等方面。其表現就是在裁判員的評判下,按照規則,球隊各自拿出自己的實力比拼,勝得精彩,敗也榮耀。CBA職業聯賽與公平競賽精神漸行漸遠在2007賽季充分體現,例如 “主場哨”、“水瓶雨”和轉會及引進外援制度等。CBA職業聯賽的組織文化,簡單地說,是指CBA職業聯賽組委會及各賽區組委會為實現賽事目標所做的努力,是組織全體成員所要遵循的使命、愿望、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制度文化是指CBA職業聯賽的規章制度、組織結構、職業道德規范、行為規則、服務方式等。主要體現在CBA職業聯賽組委會為營造CBA賽場文化所做的制度制定和賽事包裝等方面。賽事的制度包括技術手冊、秩序冊、工作人員條例、觀眾行為規范等,這些制度的制定有助于規范各個部門的工作,使工作有“法”可依,從制度層面打造和諧的賽場文化。

    2.3.2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觀眾文化的調查分析

    觀眾文化是最能體現賽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觀眾文化是體現在CBA職業聯賽現場觀眾身上的,他們在觀看比賽時所展現出來的行為、情緒、裝飾等方面的一系列復雜的社會現象。通過調查發現(見表4)觀眾文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觀眾行為,二是觀賞情緒,三是服裝道具,四是環保意識。這四個方面相輔相成共同體現了當前我國CBA賽場觀眾群體道德風貌與精神素養。觀眾行為指觀眾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在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身體所表現出的各種動作。觀眾情緒是觀眾在觀看比賽的過程中的特殊態度,是以觀眾個體的愿望和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如喜、怒、哀、樂等)。觀眾服裝道具是觀眾身著服飾和攜帶的助威道具,是賽場文化中最直觀的一種體現。例如攜帶了哨子、喇叭、條幅、旗幟、標語、鑼鼓、氣球、響指、充氣棒以及配有具有地方特色器物的奇裝異服的球迷以及統一服裝、統一道具的有組織的拉拉隊,通過不同的方式支持球隊,這些表現個性的支持球隊的舉動已經被廣大觀眾所接受,人們越來越熱衷于這樣的狂歡氛圍,而這也恰恰是賽場文化的一個特色,展示了賽場文化不同于一般社會生活文化的重要意義。觀眾的環保意識是指在綠色奧運的倡導下,觀眾的環保意識重要性日益凸現,保護和改善賽場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于比賽和觀看比賽。目前,我國大眾群體的環保工作主要靠道德觀念和社會輿論得以維護,具有很大的自覺性。

    2.3.3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產業文化的調查分析

    CBA賽場產業文化是指與CBA賽場有關的、為推動籃球產業發展的一切物質文化現象。通過調查發現(見表5)CBA聯賽賽場產業文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運動員裁判員用品,二是賽事開發,三是廣告宣傳,四是比賽服務的配套設施等方面。運動員裁判員裝備主要是指在賽場上運動員裁判員需要的一切物品。如指服裝、運動飲料、食品等。賽事開發是指CBA聯賽通過市場化運作確立某些營銷內容,推動CBA賽事的商業價值。如籃球賽事開發的品牌效應、籃球技術性資源和籃球健身資源開發等。廣告宣傳通過媒體對賽事轉播或現場電視大屏幕的播放或賽場廣告張貼對合作企業的一種商業推介的一種信息宣傳。比賽服務的配套設施是指在賽場上為使比賽順利進行而提供服務的一切物質設施。

    2.3.4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娛樂文化的調查分析

    娛樂文化是指在CBA職業聯賽賽場上為吸引觀眾、迎合觀眾的某種需要而生產出來供一部分人消費的視覺產品,使人們盡情享受籃球帶來的快樂和時尚享受,屬精神文化方面。通過調查發現娛樂文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賽場表演,二是賽場音樂,三是賽場互動,四是賽場公益活動(見表6)。CBA職業聯賽經過多年的經營,越來越多的中國觀眾已經深諳代表著“享受快樂”的體育娛樂精神。觀眾對比賽服務的需要是增強比賽及其間隙活動的觀賞性、娛樂性效果。說明觀眾將職業球賽定位為消遣娛樂活動,希望在觀賞比賽的同時,能獲得身心的愉悅與放松。安排適當的娛樂節目是取悅觀眾、調動賽場氣氛的一種很好的方式。而筆者認為,目前我國CBA賽場娛樂方面的活動方式普遍存在單調、質量差等現象,應積極借鑒已有的或外來的經驗,但不能一味模仿,要有創新和發展,要根據我國傳統文化、籃球賽事自身特點以及目標觀眾的需求來選擇適合自己的娛樂方式。真正做到比賽、娛樂、時尚三者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來到我們賽場,關注我們的籃球比賽。

    2.3.5 對CBA職業聯賽賽場建筑文化的調查分析

    建筑文化是指體現籃球場館建筑藝術風格,具有時代特色與價值功能,凝聚和展示著人類的知識、思想和智慧以及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集合體。通過調查發現CBA聯賽建筑文化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賽場環境,二是場館設施的先進性,三是場館的布局與規劃等(見表7)。通過調查發現賽場環境應包括賽場內部環境與外部環境兩個方面。賽場環境是影響觀眾上座率和賽場氛圍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賽場環境則會使觀眾心情感到愉悅,更有利于運動員發揮運動成績。廣泛的不愉快體驗如難聞的氣味、令人討厭的景色、賽場上的各種噪音、氛圍都會產生負面影響,使置身于其中的觀眾和運動員煩躁不安,很可能導致賽場暴力的發生。場館設施既要符合觀眾觀看比賽的需要還要符合運動員比賽的需要。既然是觀看比賽的看臺,首要的就應該滿足人們觀賞的需要,在每個位置上都能保證觀眾具有良好的視角,都可以無遮攔地看到比賽,同時,看臺的顏色應該溫暖、和諧,看臺使用的材料應該安全、環保等。同時又要考慮運動員比賽場地、燈光等方面的感受。場館的布局與規劃要體現人文理念,場館的布局與規劃要合理,應符合觀看和比賽的需要。

    3 結 論

    3.1 綜觀我國CBA聯賽的發展實際,CBA聯賽賽場文化的構建應主要符合以下幾個方面原則:以人為本原則、誠信和諧原則、職業化原則、娛樂化原則、產業化原則等方面。

    3.2 我國CBA賽場文化構建應包括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五個子系統。競技文化、觀眾文化、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在發展度(數量維)、協調度(質量維)和持續度(時間維)三個維度上的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構成了我國CBA聯賽賽場文化發展的系統。

    3.3 目前我國CBA賽場文化構成系統發展程度并非齊頭并進的,而是隨著內外環境條件的變化在不同時期有主有次、此起彼伏的。當前形勢下居于主導地位的是競技文化和觀眾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產業文化、娛樂文化和建筑文化則在未來發展中逐步占據主導地位。

    參考文獻:

    [1] 潘霞.首屆中國“籃球文化論壇”綜述[J].體育文化導刊,2002,6,32.

    [2] 李元偉.以科學發展觀引領,開創中國籃球新局面[J].省略,2005,5.

    [3] 韓丹.論運動看臺文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0,3:25

    [4] 呂樹庭.第29界奧運會現場觀眾管理之研究[J].體育科學,2005,12:8.

    [5] 劉玉華.中美籃球文化差異與中國籃球的發展[J].體育文化導刊,2004,8:35-36.

    [6] 宋凱.國內外球迷現象研究(綜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7,12:5-10.

    [7] 閆育東.我國職業籃球俱樂部組織模式的優化與重構[J].首屆中國籃球文化論壇――籃 球文化,2005,12:141.

    [8] 陳宏.組織文化研究的演進與趨勢[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06,1:157.

    [9] 王曉春.關于現代籃球文化多樣性的社會學分析[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7,4:58-60.

    [10]張納新.北京市職業籃球競賽表演觀眾消費需要調查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4,1:30-32.

    第8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產業鏈; 事件管理; 研究綜述

    收稿日期: 2009-07-19; 修訂日期: 2009-09-13

    基金項目: 廣東省軟科學項目《廣東會展業技術創新的路徑和策略研究》(2008B07080075)

    作者簡介: 李曉莉(1970-),女,中山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2008級博士生;廣州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旅游企業與節事管理。

    一、 引言

    事件產業起源于上世紀50年代的美國。二戰后,美國經濟快速增長催生了大批中產階級,其追求服務、健身、娛樂、文化等得以體現個人尊嚴和精神需求的消費欲望迅速膨脹,文化慶典、新產品展示、體育比賽等各類事件大量涌現,事件產業應運而生。

    事件作為研究對象最早出現在人類學、地理學、經濟學領域中,事件管理作為成熟且獨立的研究領域出現在1990年之后,1993年有了自己的學術期刊Event Management,并成為國際關注的熱點問題。

    Hede & Jago等在Special Event Research 1990-2001:Key Trends and Issues的綜述中發現,事件運作管理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體現在志愿者管理、風險管理方面,而從旅游需求與影響角度進行的事件管理研究就更少[1]。

    本文以“Event management”為關鍵詞,在Elsevier Science Direct全文學術期刊數據庫中(2000.1-2009.3),通過對摘要的預覽初選出30篇文獻(有特定組織參與、經過系統規劃且以運作管理為研究重點的文獻);鑒于國內對“Event”一詞有“節事、事件、活動”等不同譯法,本文在中國知網(CNKI)分別以“節事營銷”、“節事管理”、“節事運作”、“節慶運作”、“奧運會”、“大型活動”、“事件管理”為關鍵詞在四個數據庫(中國期刊網、中國優秀碩士學位、中國優秀博士學位、中國重要會議)檢索,初選出57篇文章。

    閱讀所有文獻后,發現它們研究問題的層面不一、角度不同、關注點各異,但從產業鏈角度進行梳理能找出一定的共同點,于是提出了從基于產業鏈視角,即上游、中游、下游及影響四個方面述評的思路。

    二、 事件產業鏈的構成與研究關注點

    1. 事件產業鏈的構成

    產業鏈的核心在于圍繞一個關鍵的最終產品,從生產到最終消費所涉及的各個不同產業部門之間所形成的動態關系,其中部門構成的多少、鏈條的長短、控制權的大小影響著產業發展的結構與方向。

    事件產業的關聯帶動性很強,短期內大量產品、服務、信息、人力等要素在鏈條中的流動、融合形成了整個產業鏈,可分為上、中、下游三個大的環節。如下圖:

    事件產業鏈的上游指政府、協會、公司等事件的主辦方;中游指組織、運作事件的專業公司包括專業機構(PCD)及目的地支持系統(DMO);下游指參加者與觀眾等。但是下游任務的完成,并不意味著產業鏈的終結。事件的持續發展,必然要求對事件進行評估與總結,使產業鏈在運作中完善起來。因此,相應的評估咨詢機構也成為鏈條中的一個環節。

    2. 事件產業鏈各環節的研究關注點

    從事件產業鏈的特征出發,基于產業鏈整體優化與競爭力提升的角度,關注上、中、下游三個環節所面臨的不同層面問題,也可以得出不同的研究取向。如下圖:

    三、 基于產業鏈角度的中西方事件管理研究綜述

    與其它社會科學如旅游、休閑及好客(hospitality)產業的研究一樣,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對事件領域的專業研究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從產業鏈角度看,國內外學者們進行的相關研究,進一步印證了事件產業的特征、存在問題與發展趨勢。

    1. 上游地位與研究

    位于產業鏈上游的主辦方(政府、協會、企業等),其決策者的戰略地位,決定了事件的戰略規劃是其關注重點,如:開發何種類型事件、是否與目的地發展吻合、如何進行戰略決策等等。

    但Michelle Whitford通過對澳大利亞19個地方政府在1974-2004年間關于事件的戰略、報告、文件、會議記錄等共219份政策性文件的分析,發現在前兩個問題上,決策者們缺少理性的思考,沒有充分考慮事件與目的地發展的關系,更多是從產生“轟動效應”、引起“注意”的角度出發,一些大型事件如奧運會、世博會舉辦權的獲得甚至成為政治外交的一種方式。并且在對事件政策與戰略的有效性進行評估之后,發現事件戰略上存在著以經濟為導向的單一性、以文化為導向的排他性等現象,從而降低了戰略的有效性[2]。

    Margaret J.Daniels的研究指出,若事件投資不能與城市的發展規劃相吻合則會造成公共資本的浪費;同時,事件作為一種公共產品會帶來搭便車現象(free-rider)[3],Harry Arne Solberg等以問卷形式對美國舉辦體育事件的城市YORK及其臨近地區的城市M進行了旅游者消費的調查,結果顯示城市M的投資收益比大于舉辦地,而舉辦地則由于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大量投入以及因交通擁擠造成的旅游者消費漏損使投資收益比降低[4]。

    Robyn Stokes的研究發現,戰略管理理論在事件領域的應用落后于其他領域,且傳統的資源規劃、過程控制等戰略管理理論不適于事件這種短期內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高度聚集的突發性活動。與此相比,基于信息共享基礎上的各利益相關者的合作與權變戰略理論則顯得更適合。比如政府及公共部門可通過法律及政策手段來規范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從而獲得管理機會,對增強社會交換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而行政權限劃分、信息不對稱則成為阻礙合作的因素[5,6]。

    Matthew J. Burbank等就發展與公共政策問題對舉辦過奧運會的美國三市(洛杉磯1984、亞特蘭大1996、鹽湖城2002))進行研究,結論指出大型事件的發展源于當地企業與政府間的有效合作與資源整合以及在雙贏情況下獲得的經濟增長。盡管三個城市在組織機構、運作模式與公共政策上各有特點,但都充分利用了私有資金而非單靠公共資源以作為成功的保證[7]。

    Getz也曾指出,從全球事件管理看,將靈活的合作過程融入到戰略制定中,使參與者的態度從冷淡被動轉為積極參與和責任共享是趨勢所在[8]。

    事件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位于上游的主辦方主要是政府與行業協會,且以政府為主體。進入21世紀,在城市轉型、地方營銷等理念的驅動下,事件成為各地政府關注的產業之一。但在舉辦事件的原因、目的及過程上都缺少戰略性規劃,對事件的結果期待也很模糊,事件戰略研究相對滯后。

    2. 中游地位及研究

    位于產業鏈中游的專業機構(PCO)與目的地支持系統(DMO)是事件產業的主體,承擔著事件的組織、運作與管理,其鏈條的長短與范圍反映了產業的結構與發展程度。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在此突顯,這一階段的研究視角更加廣泛,研究問題更加具體與深化。

    (1) 事件利益相關者研究

    隨著環境變化周期越來越短、事件過程越來越復雜,涉及的產業鏈條越來越長,任何一個環節的斷裂都會導致整個事件的崩潰,這種基于信息交流、知識共享、責任共擔基礎上的利益相關者的投入與合作效率成為實踐中管理的難點,利益相關者研究引起了諸多學者的關注。

    Getz運用多案例比較法對瑞典、加拿大兩國的六個事件進行研究,提出了利益相關者的六種類型:規則制訂者、促進者、聯合生產者、供應者、合作者、受眾。這六種類型各自的作用及相互關系并不固定,而是隨著事件的進程而變化,如政府通常是規則制定者,但有時又是一個合作者或促進者。而且很多時候,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不同于商業企業之間建立在合同基礎上的契約關系,而是基于合作交流基礎上的自愿參與的關系,這使得事件利益相關者管理變得較為復雜[8]。

    Spiropoulos等以在悉尼舉辦的第二十屆希臘文化節為例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指出主要有市場契約關系、行政規范關系與產品生產關系三種類型[9]。

    Mia Larson利用PSQ(Political Market Square)理論,分析了事件不同階段各利益相關者的合作所呈現的三種狀態,并提出每種狀態下應采取的措施。如表1[10]:

    Roger March等從價值鏈、合作者活動、生態學、資源稀缺四個方面對事件中的利益相關者進行分類。從價值過程看,參與者與供應商對目的地同等重要,競爭合作關系是價值創造的關鍵;從合作者活動看,利益相關者之間主要是基于市場導向的合同關系;從生態學角度看,利益相關者分別處于競爭―中立―共生的關系鏈上;而從資源稀缺角度看,利益相關者對公共資源、私營資源、及市場資源應分別采取爭奪、依賴、整合利用的態度[11]。

    Rex S Toh C等對會議產業鏈中會議組織者、專業中介公司、酒店方三者之間的合作契約關系作了較具體的規范和描述,如:專業中介公司不應從酒店拿回扣而損害會議組織者的利益;酒店方提供的房價也不能高于網絡價;酒店方不能越過專業中介公司與會議組織者直接接觸;專業中介公司只為會議組織者負責后勤的策劃,而不負責會議內容,若由于會議內容不好造成的參會者提前退房,專業中介公司不承擔責任等等[12]。

    Lee Hye-Rin等以韓國為例,運用委托理論,對舉辦地與專業會議組織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發現兩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敵意與不信任,造成這種關系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對稱與自我利益的關注。但通過委托前后合同的妥善管理、雙方的信息溝通等可將風險降到較低,其中委托前對專業組織的觀察與監控是根本的途徑,兩者的關系就是在這種信任與猜疑的平衡中達到較理想的狀態[13]。

    洪娟通過對安徽蕪湖旅博會的調研,分析了各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動力與角色,提出政府是主導、贊助商是追隨者、旅游相關單位是學習者、專業策劃者是服務者、觀眾是主體的定位[14]。

    綜上所述:首先,事件產業鏈中各利益相關者的關系呈現兩種主流,一是基于市場、競爭與契約基礎上的商業合作關系,一是基于政府主導下的資源配置與行政管理關系,國內外因產業發展的成熟度及事件運作的機制不同,國外更多表現為第一種關系,對此的研究也較深入,而國內則更多表現為第二種關系;其次,事件利益相關者的類型與關系是復雜與動態變化的,管理也具有不確定性,但合作交流、信息共享與責任共擔是基礎;最后,事件中的展覽、會議、節慶、賽事等不同類型,各自的產業鏈長度不同,對此的分類研究還較少,其中會議產業鏈研究相對較深入。

    (2) 事件營銷與旅游效益最大化研究

    事件經濟影響的負面性,引起了人們對旅游效益最大化的關注。2000年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卓有成效的實踐,為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實例。Danny O’Brien分析了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商業俱樂部成立、贊助商合作計劃開發等戰略,指出完備的事件旅游戰略是旅游效益最大化的保證[15]。當時的國際奧委會市場部主席曾說澳大利亞的實踐和研究可為其它國家提供有益的借鑒,并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研究一個新的研究領域[16]。

    Chalip論述了媒介在事件舉辦地營銷中的作用,認為將目的地的標志性建筑、自然特色、文化風俗等形象載體作為事件廣告的背景材料,通過圖象、音響等手段整合在一起,可以強化感知。事件結束后,目的地推廣者仍可將事件尤其是一些大型炫耀性事件作為目的地形象推廣要素[17]。進一步,Chalip指出舉辦地旅游吸引物與事件要素的捆綁銷售,如各種交流展示會、城市觀光、文化遺產與購物等可以吸引事件參與者的停留與消費,從而使旅游效益最大化[18]。

    McCartney等指出事件參與者往往專注于事件本身,為了吸引其參與目的地的旅游活動,需要事件組織方與旅游管理方密切配合[19];Dogan Gursoyr指出謀求社區居民的支持也十分重要,如熱情友好的氛圍、善意的建議等等對參與者來說是一種深刻的體驗,能促進重游率的提高[20]。

    在這一點上,國內外普遍存在著事件組織方與旅游管理方兩者脫節的現象,特別是在2004年希臘雅典奧運會期間,兩者合作的不到位導致了希臘旅游效益不增反降,令外界質疑雅典是否有能力如期舉辦奧運會。Neha Singh分析了造成此現象的原因在于事件與旅游分屬于不同部門:前者通常是專業組織方如當地的奧組委,它的關注點在于事件是否能如期順利進行,在基礎設施的投入、事件的組織上沒有充分利用旅游部門或目的地管理公司的力量,沒有站在旅游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來考慮;后者則通常由目的地管理公司(DMC)或旅游部門承擔,關注點在于正常的旅游業務,忽視了事件營銷的機會,因而導致了旅游效益不增反降的情況[21]。

    吳承照較早提出了“旅游是綜合利用事件的動力產業”,并分析了旅游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的戰略地位[22]。 魏學峰從非舉辦地角度,研究了大型活動的旅游輻射效應,得出非舉辦地可以接受舉辦地的外部效應,但空間遞減規律沒有得到證實,同時能動開發與互動參與則對非舉辦地有較強的積極影響[23]。旅游效益最大化方面的研究主要出現在澳大利亞悉尼奧運會之后,對此國內還未給于足夠的關注。一方面,由于大型事件中短期內超乎尋常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聚集,對任何國家任何舉辦地來說都是一個沖擊與挑戰,政府集中力量關注事件的正常進行,不計成本地應對各種意外風險,無瑕顧及旅游長期效益的發揮,而是任其自然,如認為事件期間自然產生的大量參觀者就意味著旅游效益,沒有充分發掘蘊藏的機會與潛力;另一方面,要在綜合效益中分離旅游效益非常困難,且由于旅游產生的效益并未在政府公共投資體系中占主要地位,因此一直以來沒有得到相應的重視。

    (3) 流動性資源的利用與管理

    大型事件的成功舉辦依賴于眾多的社會資源如志愿者等,很多無法通過正常的市場交換途徑獲得,因此加強對組織中各種流動性資源(mobilizing resources)的管理利用成為焦點,其核心在于建立由政府授予的合法性組委會,吸納各行業成員,建立網絡關系,并滿足各參與者的利益訴求,從而充分利用社會資源[24]。

    Clare Hanlon以澳大利亞兩個重要的體育賽事為例,分析了大型事件中志愿者的管理應采取與一般人力資源管理不同的措施,如建立靈活的組織機構、針對核心能力的用人原則,加強導向性培訓和團隊建設,采取不同的激勵措施等等[25]。

    Getz在1993年就曾首先提出了人力資源管理是事件管理中的重要問題,與組織文化、員工管理密切相關,但直到2000年之前志愿者管理、風險管理都是此領域的研究核心,對流動性資源的利用與管理還未引起足夠的重視[26]。

    中國事件產業的發展還很不成熟,對以上三方面的研究都相對欠缺,同時由于國內專業機構的缺失和不完善,作為主辦方的政府過多地參與到目的地支持系統的具體工作中,因此是“政府主導”還是“市場化運作”、政府介入程度如何成為研究的熱點問題。如從事件活動的“公共產品”性質出發,指出事件活動需要政府公共服務的配合,但同時要規范政府參與的領域與程度;根據事件活動周期及政府職能的不同,應實現從產品引入期的“政府主導,市場配合”向成長期的“政府市場過渡”再到成熟期的“市場主導,政府配合”的轉變;并指出市場化運作是基于運作管理與市場營銷兩方面的結合,在市場營銷階段需要政府的主導與組織[27-32]。

    3. 下游地位與研究

    位于下游的參加者與觀眾是事件產業的核心和事件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其感知與評價對事件設計、營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研究怎樣從下游參加者與觀眾的消費特點、體驗角度來設計、策劃與組織事件管理的文章在國內外都還較欠缺,反映了下游在產業鏈中被忽視的現象[33]。

    早期關于事件參與者動機的研究更多基于人口統計學特征,如年齡的影響、文化的影響、群體歸屬感的影響等,且以參加節慶為主,針對體育賽事、會展等的研究較少;同時早期研究注意到,贊助商的商業行為也是影響參與者動機的因素之一。

    Getz D.,O’Neill M等運用“服務藍圖”(Service Mapping)和參與者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技術手段,研究了澳大利亞舉辦的Margaret Rive Surfing Event事件的服務質量,從參與者的流向導引、設施設備配備、員工互動及無形管理過程四個方面進行了評價,繪制了藍圖并指出了影響服務質量的薄弱環節[34]。

    隨著事件產業的進一步深化與競爭的加劇,主辦方將更加關注受眾的消費特點與滿意度研究,事件的主題選擇、文化內涵挖掘、個性化服務與景觀互動將成為提升受眾感知的重要途徑,將是產業鏈上中游組織方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4. 影響與評估

    從產業鏈角度看,評估體系游離于產業鏈上、中、下游而獨立存在,評估結果將為產業上游的主辦方提供參考與咨詢,指導戰略制定與實施。但由于許多事件需要在政府的支持與公共資源的大量投入下才能完成,因此對政治精英們期望的迎合,會使評估者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即使事件本身不盈利,他們也可能得出事件具有長期積極影響的結論。如對奧運會的研究,普遍的結論是事件對舉辦地旅游者數量增加有積極的影響,從而帶動經濟的增長,但影響大小取決于事件的規模與后期營銷[35-38]。國外早期影響評估研究體現在經濟效益方面,源于政府與旅行機構對舉辦事件經濟效益的期待。

    王春雷在《國外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一文中從總體經濟影響、區域經濟影響、旅游業影響、負面影響及產業結構等方面對國內外活動研究的主要內容進行了闡述,并列舉了主要的研究方法及不足,發現研究多集中在大型活動前的預測,而事后的跟蹤研究則鳳毛麟角[39];研究方法上孫根年教授利用本底趨勢線理論對北京奧運會客流量進行了預測[40],戴光全教授對昆明世博會效應進行了估算[41]。

    近年來,從經濟、社會、環境三方面對事件進行的綜合評價受到關注,例如如何促進群體亞文化的認同,如何提升舉辦國民族形象,如何回應環境友好主義者提出的“綠色事件”等。從舉辦地的可持續發展角度出發,對事件各方面的影響及其控制進行全面研究,是未來中西方事件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42]。事件影響的綜合、多維及客觀評價將為產業鏈各環節的戰略制定提供理性思考的依據。

    四、 結論與啟示

    1. 產業現狀與研究現狀

    從產業鏈角度進行研究的梳理,基本能反映出產業發展的成熟度與各環節的地位,如:國內產業上游戰略層面思考的缺失,反映了產業發展的不成熟與上游的強勢地位;中游研究視角的廣闊,反映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及事件產業鏈關聯度高、依存性強等特征;而從下游參加者與觀眾消費感知角度出發的事件管理研究的欠缺,反映出下游被忽視的地位。

    由于中西方事件產業發展現狀的不同,其研究的重點也存在諸多不同,如下表:

    2. 產業發展趨勢與研究趨勢

    隨著事件產業的不斷成熟,產業鏈融合的趨勢將越加明顯,特別是事件與旅游產業的邊界將越加模糊。一方面,旅游產業將從單純關注直接面向旅游者消費的企業如旅行社、酒店、景區等,拓展到對生產服務性企業如提供獎勵旅游、會展旅游等大型企業及中介公司的關注;另一方面,事件產業需要更多更細的知識與資源的整合,需要與旅游產業的合作,因此兩者的融合與溝通將成為將來研究的重要取向之一。

    事件產業中的幾大類型如展覽、會議、節慶、賽事等各有不同性質的產業鏈,因此對其進行分類研究尤為必要。國內外目前對會議、展覽類產業鏈的研究較多也較深入,對賽事類事件的研究因奧運會、世界杯等體育賽事的舉辦而突顯出來,節事類研究則較為薄弱。

    事件產業中各利益主體的參與過程、行為特點,如基于志愿者、贊助商等的研究將更加細致與深化,同時基于事件參與者與觀眾角度的體驗與感知研究將進一步受到重視。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對事件綜合效益,如社會文化影響、環境友好性影響等的研究也將成為人們關注的領域之一。

    3. 事件產業的理論研究

    與休閑、旅游等領域的研究相似,事件產業實踐的發展領先于理論的研究。目前事件領域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體系,知識創新很少,多是將其他領域的理論與方法運用到本領域中來。研究角度多樣,其中重點關注的多為產業發展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研究方法多種,在國外除了經濟影響評估與受眾感知研究較多地運用了定量模型、統計學分析外,其它如戰略有效性、利益相關者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則較多且較成熟地應用了多種定性研究方法,如多案例研究(multiple cases study)、聚焦訪談(convergent interview)、文本分析(content analysis)、參與式觀察(participation observation)等;國內研究較多停留在概念闡述、描述性、解釋性層面上,在定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上很欠缺,但在感知研究上較多地使用了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產業迅速發展的背后需要理論支撐,因而事件旅游產業的理論研究是值得長期關注的領域之一。

    致謝:導師保繼剛教授在本文寫作過程中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

    參考文獻:

    [1]Anne-Marie Hede,Jago,L.K.,Deery,M.Special Event Research 1990-2001:Key Trends and Issues[A].In:Australian Center for Event Management(ed.)[C].Events & Place Making:Event Research Conference,Sydney.UTS.July 15-16,2002:305-338.

    [2] Michelle Whitford.A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vent public policy:Facilitat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5):674-682.

    [3] Margaret J. Daniels.Central Place Theory and Sport Tourism Impact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7,34(2):332-347.

    [4] Harry Arne Solberg,Holger Preusu.Major Sport Events and Long-Term Tourism Impacts[J].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2007,21(2):213-234.

    [5] Robyn Stokes.Tourism strategy making:Insights to the events tourism domain[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2):252-262.

    [6] Robyn Stokes.Relationships and networks for shaping events tourism:an australian study[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45-158.

    [7] Matthew J.Burbank,Grey and Ranovich.Mega-events,urban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J].The Reivew of Policy Research,Fall,2002,19(3).

    [8] Donald Getz,Tommy Andersson,et al.Festival stakeholder roles:concepts and case studie.[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03-122.

    [9] Spiropoulos,S.Garaalianos,D and Sotiriadou,K.et al.The 20th Greek festival of Sydney:a stakeholder analysis[J].Event Management,2006,9(4):169-183.

    [10] Mia Larson.Joint event production in the jungle,the park,and the garden Metaphors of event netw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393-399.

    [11] Roger March,Ian Wilkinson.Conceptual tools for evaluating tourism partnerships[J].Tourism Management,2009,30(3):455-462.

    [12] Rex S Toh C,Frederick dekay et al.Independent meeting planners,Roles,compensation and potential conflicts[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ly,2005,46(4):431-442.

    [13] Lee Hye-Rin,Bob Mckercher et 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vention hosts and professional conference organiz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09,28(4):556-562.

    [14] 洪娟.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的蕪湖市節事旅游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5] Danny O’Brien.Event business leveraging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1):240-261.

    [16] Bill Faulkner,Laurence Chalip,Graham brown et al.Monitoring the tourism impacts of the Sydney 2000 Olympics[J].Event Management,2000,6(4):231-246.

    [17] Chalip L.Beyond impact:A general model for sport event leverage[A].In:Sport Tourism-interrelationships,impacts and issues[C].UK:Cromwell Press,2004:238-247.

    [18] Chalip,L.,& McGuirty,J.Bundling sport events with the host destination [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4,9(3):267-282.

    [19] McCartney,G.J.Hosting a recurring mega-event visitor raison d’e^tre [J].Journal of Sport Tourism,2005,10(2):113-128.

    [20] Dogan Gursoy,K.W.kendall.Hosting mega events Modeling local’s support [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33(3):603-623.

    [21] Neha Singh,Clark Hu.Understanding strategic alignment for destination marketing and the 2004 Athens Olympic Games:Implications from extracted tacit knowledge[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5):929-939.

    [22] 吳承照.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旅游戰略地位與對策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50-52.

    [23] 魏學鋒.大型活動旅游輻射效應開發――基于非舉辦地視角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4] Joren Elbe,Bjorn,Axelsson,et al.Mobilizing marginal resources for public events[J].Event Management,2007,10(2):175-183.

    [25] Clare Hanlon,Bos Stewart.Managing Personal in Major Sport Event Organizations:What Strategies are required?[J].Event Management,2006,10(1):77-88.

    [26] Abbott,J.L.,& Geddie,M.Event and venue management:minimizing liability through effective crowd management[J].Event Management,2000,6(4):259 - 270.

    [27] 上海市場化運作大型文體節慶活動研究課題組.大型文體節慶活動市場化運作可行嗎?[J].上海綜合經濟,1999(8):11-12.

    [28] 史鐵華,何玲.關于旅游節慶市場化運作的思考[J].旅游科學,2001(1):5-9.

    [29] 呂莉.我國旅游節事的策劃與運作研究[J].商業研究,2006(13):202-205.

    [30] 郭訓.城市大型旅游節事活動的市場化和公共化運作研究―以上海旅游節為例[D].上海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31] 劉金山.大型節慶活動管理創新研究[D].青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32] 任國才.我國旅游節慶市場化運作研究[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1.

    [33]Donald Getz.Event tourism:Definition,evolution,and research[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3):403-428.

    [34] Getz,D,O’Neill,M,& Carlsen,J.Service quality evaluation at events through service mapping[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1,39(4),380 -391.

    [35] Hiller,H.H.Mega-events,urban boosterism and growth strategies:An analysis of the objectives and legitimations of the Cape Town 2004 Olympic bid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 Research,2003,24(2):449-458.

    [36] 付磊.奧運會影響研究:經濟和旅游[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學位論文,2002.

    [37]Ritchie,J.R.B.,and Lyons,M.Olympics?:A post-event assessment of resident reaction to the XV Olympic Winter Games[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0,28(3):14-23.

    [38] Brown,G.Emerging issues in Olympic sponsorship:Implications for host cities [J].Sport Management Review,2000,3(1):71-92.

    [39] 王春雷.國外重大活動經濟影響研究[J].旅游學刊,2008(4):88-96.

    [40] 孫根年,馬麗君.基于本底線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客流量預測[J].地理研究,2008(1):65-73.

    [41] 戴光全.保繼剛.昆明世博會效應的定量估算:本底趨勢線模型[J].地理科學,2007(3):426-433.

    [42] 王春雷.國外重大事件影響研究述評[J].旅游科學,2007(2):52-60.

    Review on Event Management Research in

    China and Abroad: a Industry

    Chain Perspective

    LI Xiaoli

    (Center for Tourism Planning & Research,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510275,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de an analysis of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our identified sessions in Event industry chain and the research orientations and reviewed the main conclusion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from four aspects namely upstream, midstream, downstream, and impact. It is found that that all the researches lack concerns of strategic thinking in the upstream industry and effective cooperation among the stakeholders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and event participants’ experience are neglected. This problem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 in China. From the hackles of the researches, it provides the rational reflection for the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also points out the study trends in the future.

    第9篇:體育賽事管理研究綜述范文

    關鍵詞:體育社會學;電視媒體;足球;德國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2)06-0074-05

    1936年,第11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德國柏林舉行。德國電視臺不僅對這屆奧運會每天轉播2~8小時,甚至直播了某些場次的比賽。由此,德國開創了電視媒體轉播體育比賽的先例,共有162 228人在分別位于柏林、萊比錫和波茨坦的25個集中收看點欣賞比賽,這是世界電視發展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壯舉[1]。

    此外,德國也是世界公認的足球強國之一,以世界杯成績為例,從1954年至今,德國隊全部打進前8名,12次打進四強,其中3次奪冠、4次亞軍、4次季軍。德國足球的強盛,除了行之有效的技戰術、完善的青少年后備人才培養體系、先進的足球理念之外,還得益于德國電視媒體的有效推動。早在1939年,德國便嘗試轉播其與意大利之間的足球友誼賽,足球逐漸成為德國電視媒體的重要轉播項目。1953年西德電視臺與西德足球協會簽訂協議,實況轉播重要場次的足球比賽[2]。當時,在每周數萬場西德各級足球比賽結束之后,電視臺會播放《足球集錦》節目,直到晚上11點多節目才會結束。全國大約有大約2 000萬民眾可以從當晚電視足球節目中了解各地足球比賽的概況[3]。借助于電視媒體,德國足球的傳播速度提高了無數倍,足球的觸角由此伸向了德國的每一個角落。

    1 德國電視媒體促進足球發展的基礎

    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逐漸確立了總體特征為“雙軌制”和“獨立性”的電視制度,

    這為電視媒體促進足球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在此基礎之上,德國公法、私營電視二者工作的核心目標使得德國電視媒體與足球的“聯姻”成為一種必然。

    1.1 德國電視制度的總體特征

    1)雙軌制。

    20世紀70年代初期爆發的兩次石油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舉步維艱,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派提倡給予私營經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20世紀80年代之前,公法電視在聯邦德國一家獨大,占據壟斷地位。隨著時間的推移,“壟斷化”電視制度的缺陷被無限放大,電視觀眾對于公法電視播出的節目沒有任何選擇的余地,不僅民眾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而且無法滿足民眾的基本信息需求。起初聯邦德國試圖通過創建德國電視二臺,在體制內解決這一問題,但是上述問題仍未從根本上得以解決,所以必須尋求體制外的解決辦法。此外,政治家也極力支持引入私營電視,從而打破公法電視的言論霸權。由此,20世紀80年代后期,聯邦裁定私營電視機構不違反憲法,引入私營電視,壟斷化的弊端才真正得以糾正。在德國統一后的1991年8月31日,德國16個州共同制定了《統一德國全國廣播電視協定》,再次確認在德國實行公法電視與私營電視共存的雙軌電視制度。目前,德國擁有22個公法電視頻道,以及50個在德國全境都能接收到的私營電視頻道[4]。

    德國電視雙軌制的首要目的是保障民眾的利益。德國最大媒體財團基爾希集團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曾打算把世界杯電視轉播權賣給德國私營臺。這一舉動遭到了德國民眾的強烈抵制,德國總理親自出馬,在雙重壓力下基爾希財團不得不把世界杯轉播權賣給了公法電視臺德國電視一臺(ARD)和二臺(ZDF)。其次滿足觀眾的需求,“公法電視”與“私營電視”之間的激烈競爭,就是爭奪觀眾,足球是德國民眾最喜愛的體育項目,自然足球就是各個電視媒體競爭的“寵兒”。觀眾喜愛足球,這就迫使電視媒體更關注足球和支持足球,提供更為優質的足球節目以贏得更多的觀眾,由此促進足球的發展。

    2)獨立性。

    古希臘文化對德國文化乃至歐洲文化的影響深遠。在德國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都可以看到古希臘文化的影子[5]。古希臘提倡“法律下的自由”的原則,借以規范人與人、社會、國家的關系。深受這一原則的影響,1949年頒布的德國《基本法》中明確保障出版自由,以及通過廣播電視和電影進行報道的自由,并尊重自由公共輿論與自由個人觀點的形成。在兩德統一后,德國政府官員直接被德國要求退出媒體經濟需求委員會,進一步削弱國家和政黨對電視媒體的影響,保證德國電視媒體“法律下的自由”。這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行政獨立、編輯獨立、財政獨立。也就是說公法、私營電視機構組織人員管理與任命不受外部干預;電視編輯或記者的稿件可以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檢查;對公法電視媒體而言,盡管從國家稅收中獲得營運資金,但是不隸屬于政府。與公法電視不同,私營電視媒體在財政上只依靠自身廣告收入。

    1959年,時任聯邦政府總理的阿登納曾提議設立面向全德的第二電視臺,強調由聯邦政府加以領導,此舉遭到聯邦各州的聯合反對,旨在堅持保障電視機構行政、編輯、財政3方面的“獨立性”。德國電視媒體以獨立的姿態傳播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維度的信息,足球作為德國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受益于“獨立性”特點的德國電視制度,這一制度避免了其在傳播足球信息過程中受到國家、政府、商業集團利益和宗教團體的干擾,保證了德國民眾接受的足球信息并非是電視媒體所“設置”出來的扭曲化的“足球”,足球本身的巨大魅力在通過電視傳播的過程中不會被外界其他因素干擾,這就為促進德國足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環境。

    1.2 德國公法、私營電視的核心目標

    雖然德國公法、私營電視機構二者工作的核心目標迥異,但是它們均表現出對足球信息的強烈興趣。不僅如此,公法、私營電視媒體的核心目標是使得德國電視媒體與足球的“聯姻”成為一種必然。

    1)公法電視——實現“基本供給”。

    在德國,公法電視享有相當多的權利,比如征收電視稅、體育賽事轉播的優先權、法律保護公法電視的收支平衡、新傳播技術的應用以及新節目形式等。追求民主與自由的德國,強調權利與義務的對等性。對德國公法電視而言,與其享有權利相對應的便是實現民眾信息需求的“基本供給”[6]126。由此,實現“基本供給”便成為德國公法電視工作的核心目標。另外,在歐洲,德國是唯一一個利用公立支出鋪設的全國性光纜系統為電視臺服務的國家,因此在歐洲橫向比較,德國免費電視頻道數目最多,超過30個電視臺的電視節目,這為公法電視媒體實現“基本供給”提供了較好的客觀條件[2]。基于滿足民眾信息需求的“基本供給”的工作核心,德國公法電視的節目內容以信息類節目為主,依照科隆經驗性媒介研究機構(IFEM)的分類目錄,節目主題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等10個大范疇,大約50個主題。在2005~2006年間,德國電視一臺的信息類節目穩定在40%左右,電視二臺則接近50%。不僅將廣告時間嚴格限制在20分鐘,僅占總播出時間的1.5%,而且在黃金時間(19:00~23:00)堅持以播出信息類節目為主要內容支撐[6]137。

    作為足球大國,由于足球是德國大眾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民眾對足球信息的需求強烈,所以德國公法電視以盡可能滿足民眾對足球信息的需求為己任。電視一臺對德甲每個周六比賽日的7場比賽進行第一時間的綜述報道。電視二臺每天15:00播出《今天-體育》節目,其中包括對德國足球賽事的專題報道。德國第三套電視節目在每周日播出周六德甲比賽的專輯。此外,擁有重大體育賽事優先轉播權的德國公法電視媒體免費實況直播歐洲杯和世界杯足球賽德國出賽的所有場次,德國國家足球隊的主、客場比賽,德國足球聯盟杯半決賽和決賽以及德國參加的歐洲足球冠軍杯決賽。德國公法電視保障民眾獲得基本足球信息,為足球在德國的發展鋪平道路。

    2)私營電視——追逐商業利益。

    德國私營電視媒體為資本家所有,以追逐商業利益、獲取商業利益的最大化為自身工作的核心目標。1986年,聯邦關于薩克森廣播電視法的判決重點強調了公法電視應當承擔的各種使命,而對于私營電視則不提出要求,實際上德國將私營電視臺視為普通的企業,只要公法電視臺能夠有效地滿足民眾信息的“基本供給”,就不會對私營電視機構提出過高的要求。所以德國的私營電視機構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充分考慮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將民眾視為自由市場經濟視野下的經濟實體,它們在財政上主要依靠廣告收入,它們往往秉承“沒有觀眾就沒有廣告”的原則。在這種原則的引導下,觀眾就是德國私營電視媒體的“上帝”,甚至德國私營電視臺的佼佼者——電視7臺以“我們就是要取悅你”為自身發展定位,將電視觀眾的實際信息需求放在第1位。此外,德國私營電視往往將14~49歲的電視觀眾定義為有效廣告人群,50歲以上的電視觀眾往往已經形成較為牢固的購物消費習慣,而且消費能力較低。

    當德國私營電視發現14~49歲的觀眾熱衷足球運動,提供足球信息能夠給它們帶來商業利益時,受自身核心工作目的的驅動,它們便會竭盡全力迎合“上帝”的喜好,將提供足球信息視為新的利益增長點。20世紀90年代初,盧森堡廣播電視臺通過對德國足球聯賽的轉播實現了廣告收入的突破。最初的德國衛星電視一臺的節目定位以家庭節目為主,包括電影和新聞等,之后迫于廣告收入壓力,轉播1986年的美國網球公開賽和1992年的德國足球聯賽[7]72-74。甚至在20世紀90年代,原西德商業電視臺轉型為24小時播放體育節目的德國體育電視臺。德國私營電視臺基于“商業利益最大化”的核心工作目標,將足球信息作為重點傳播內容,與公法電視臺形成“合力”,最終共同促進足球在德國的發展。

    2 德國電視媒體促進足球發展的具體表現

    2.1 電視轉播收入維護德國足協獨立性

    2010年10月9日,歐洲杯預選賽上德國隊在主場以3比0戰勝土耳其隊。總理默克爾在沒有事先告知足協的情況下突然造訪更衣室,與德國國腳們一一握手。事后,德國足協主席茨旺齊格憤怒的指出:“這是完全不被允許的!她這么做肯定有政治目的,政治家應該離足球遠一些!”隨即,事件主人公默克爾在20日正式打電話給德國足協正式道歉。這次足球與政治之間的較量,最終以足協的勝利而告終,而德國足協運營的獨立性則是其勝利的最大功臣。

    在德國,足球協會與政府是相互獨立的兩個主體,二者分工明確,獨立的足協只為足球服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保證足協獨立性的關鍵因素在于其經濟上的獨立。德國足協經濟來源主要依靠自身商業化的運作,而并非政府的財政撥款。商業化的運作保證了足協更好地為足球服務。在商業化運作過程中,電視轉播權收益為足協帶來了十分可觀的經濟來源。1958年,德國足協通過出售定期轉播聯賽權和世界杯轉播權給德國電視一臺,獲利16萬馬克一舉成為德國最富有和會員最多的單項協會,截至2010年共擁有6 756 562名會員[2]。此外,德國足協的非盈利性質決定了其必須立即將自身商業運作獲得的經濟收益用于本國足球發展,支持國家隊的正常運轉以及建立青少年足球基地等。從2002-2003賽季初開始,為促進大約2.2萬名年齡在11~17歲的青少年足球人才的發展,德國足協每年投資1 000萬歐元建立遍及整個德國的388個足球基地,派出大約1 200名具有執教資格的教練員參與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考察與培養工作,努力做到“沒有一個足球人才不受到關注,使每一個具有天賦的運動員得到發展”[8]。總而言之,德國足協借助于以出售電視轉播權為主的商業運作獲得的收益,夯實自身獨立性,本著非盈利性原則,遵照足球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促進德國足球的發展。

    2.2 電視轉播為德甲低票價、高上座率提供可能

    在德國,足球支持者在比賽的管理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德國所有的職業足球俱樂部(沃爾夫斯堡和勒沃庫森除外)都是由足球球迷直接參與足球賽事的管理和運營[9]。由此,直接參與俱樂部管理的球迷當然希望德甲門票盡可能低,限制季票銷售,希望盡可能多的球迷共同享受足球的快樂與激情。

    2008-2009賽季,德甲球票平均售價20.79歐元,為全歐洲同級別聯賽最低。為了維持俱樂部的正常運轉,較低的門票收入必須由其他收益來填補,德國電視媒體則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緣由德國公法電視與私營電視對電視轉播權的激烈競爭,從1987年開始,德甲的轉播費用便開始直線上升,1987-1988賽季為920萬歐元,到2006-2007賽季,德甲和德乙的國內轉播收入為4.2億歐元,每個德甲俱樂部可以得到最多2 330萬歐元、最少1 170萬歐元的分成,至于海外轉播收入,每個俱樂部則可以得到400萬歐元到51.8萬歐元不等。借助電視轉播的“蝴蝶效應”,贊助成為德甲俱樂部的另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主要通過胸前廣告來實現[10]。由此可見,在俱樂部收入方面電視轉播為俱樂部降低門票分擔了不少壓力,此外,在重大開銷——球員薪資和轉會費上,德甲俱樂部均恪守著50%紅線,一直控制在俱樂部總收入的50%[11]。由此,德甲實現了歐洲5大聯賽中最高上座率和最低的平均票價。多特蒙德黃色看臺僅需10歐元,而且球票也可當作免費地鐵票火車票,為看球球迷提供方便。不僅如此,俱樂部盡量限制季票銷售數量,便于給更多不同人群提供觀賞比賽的機會。除此之外,客隊球迷在每場德甲聯賽中能得到整體票數的10%,而英超則只提供3 000張。2008-2009賽季,西甲平均上座率為28 478人,法甲21 034人,意甲25 304人,英超35 592。這些數據和德甲的41 904人相比,差距都非常大[12]。

    總而言之,憑借電視轉播收入以及尤其帶來的廣告贊助等,德甲保持著歐洲五大聯賽最低的票價,切實保證更多的球迷近距離感受足球的魅力。

    2.3 作為“第三只眼”,德國電視大力維護足球比賽公平、公正

    保證公平、公正是所有競技比賽的生命線。德國職業足球在其自身發展的過程中從未放棄過對公平、公正的追求。在德國,獨立于足協之外的調查委員會和體育法庭負責對所有違反足球競賽規則的行為進行處理,并且德國足協對裁判進行嚴格的技術監督,在裁判的每場執法中,看臺上都會隨機派出裁判監督員[13]。除此之外,德國電視媒體作為“第三只眼”也在大力維護足球比賽的公平、公正。

    德國電視媒體作為“第三只眼”主要以“調查性報告”的形式體現,以調查性報告為基礎,制作相關電視節目,并逐漸成為電視媒體中的佼佼者。甚至300多名在德國從事調查性報告的新聞工作者成立了一個名叫“研究網絡”的組織,講授調查技巧,培養專業后備人才[14]。德國電視媒體將職業足球比賽中興奮劑事件、比賽舞弊、場內外的暴力事件以及故意傷害事故和幕后的各種違反相關規定的交易加以曝光,維護足球比賽公平、公正。例如曝光克羅地亞賭博集團操縱2001年德國杯第一輪乙級球隊帕德伯恩與德甲球隊漢堡之間的比賽,嚴懲相關涉案人員,保障職業足球比賽的公正與公平。此外,針對場上暴力事件,前西德著名門將舒馬赫1982年西班牙世界杯半決賽一役,在已被法國后衛巴蒂斯通形成單刀的情況下,棄門而出將其撞昏在地,撞掉兩顆門牙。“兇殘”的舒馬赫當時只吃到一張黃牌。但是他的“罪行”卻永久的留在了電視上,電視反復播放的慢鏡頭留下了舒馬赫施暴時的定格。賽后,舒馬赫接到了媽媽從德國打來的電話,他媽媽說:“看了電視我為你感到恥辱。”[15]只要任何罪行留在了電視上,那電視和電視觀眾便成了正義的陪審團,雖然比賽結果無法更改,但是留在電視上和觀眾心中的印象才是真正的比賽結果。

    2.4 德國電視媒體為民眾提供真實可靠的足球信息

    “法律下自由”的德國電視媒體享有財政、編輯、行政3方面自由,切實避免了其在傳播足球信息過程中受到國家、政府、商業集團利益和宗教團體的干擾。此外,德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它的教育活動便已經開始涉及培養“批判型”受眾,“媒介批判”成為一門在德國教育機構普遍開設的課程。除了納入學校教育之外,德國電視機構本身主要通過制作涉及媒介發展以及媒介政策問題的節目,加入到培養“批判型”受眾的隊伍中。例如:公法電視開設過名為《批評的回音》與《反響》的節目,將電視節目的制作透明化,配合教育機構培養“批判型”受眾[16]。德國“批判型”受眾扮演著監督電視媒體發展的社會角色,對社會各個維度的信息進行監督。在電視媒體內部,節目編制委員會和州傳媒管理當局分別對公法、私營電視傳播信息真實性進行監督。此外,出于自身社會責任感,德國電視媒體同樣將保證信息的真實、可靠為第一要務。德國公法電視為全體民眾共同擁有,以服務民眾為自身工作目標,試圖實現民眾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德國公法電視承擔社會責任毋庸置疑。然而,依靠取悅觀眾獲得廣告收入的私營電視堅持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例如,在1993年,私營電視機構之間自發建立了行業自律組織——電視行業自律組織(Freiwillige Selbstkontrolle Fernsehen,FSF),其主要職責包括:負責對電視劇進行分級,以及對其他對青少年身心可能帶來傷害的節目進行監督等[7]92。其次,私營電視圍繞日常生活、社會、人際關系的節目份額與公法電視持平,同樣在4%~7%左右;以文化、知識、宗教為主題的電視節目在電視一臺的節目總量中占7.2%,而私營電視PRO7通過每天播出《伽利略》、《世界奇觀》等節目,這類節目也會占到總節目量的5.0%[7]83-84。由此可見,在德國,無論是公法電視還是私營電視所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均毋庸置疑。由于擔負社會責任,因此它們在節目內容的選擇,節目真實度等方面都會十分重視,其中有關足球的節目也不例外。例如:德國N24新聞臺在每年德甲賽季開始前,該臺節目編輯部都會仔細了解球隊、隊員、賽事、場館、票務等一系列的相關情況,花費相當多的精力研究賽事報道手段,保證足球信息的真實、可靠。

    3 啟示

    3.1 適當引入良性競爭機制

    德國公法、私營電視的雙軌競爭制度不僅直接提升了職業足球的電視轉播費用、擴大聯賽知名度以及提高聯賽的觀賞性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民眾獲取足球信息的真實性。中國電視媒體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應適當引入良性競爭機制,各大電視集團在競爭中謀求生存,提升職業聯賽電視轉播費用、對職業聯賽的宣傳力度以及民眾獲得足球信息的真實度,從而促進中國足球發展。

    3.2 重視“批判型”受眾培養

    中國電視機構需重視培養“批判型”受眾,如果民眾頭腦中絲毫沒有批判意識,一味的盲目接受信息,會導致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主客倒置”。電視媒體需要適度公開節目制作過程以及向公眾解釋節目的相關政策。或許可以借助“游戲秀”的形式,旨在通過節目相關片段再現,回答觀眾觀眾有關電視節目的問題。

    3.3 強化電視媒體社會責任意識

    當前,我國廣播電視處于改革期,在實際操作中容易出現過于急切投身市場,在經濟利益的巨大驅動下容易造成電視媒體的社會責任缺失,導致一些有害、不良信息,虛假有償新聞報道時常出現。在媒介的市場化運營中,電視媒體的產業功能被無限放大,中國電視機構需強化社會責任意識,以民眾為本,保證傳播信息的真實、可靠。

    參考文獻:

    [1] Heinz-Werner Stuiber. Medien in deutschland[M]. Konstanz:UVK Medien,1998:169-172.

    [2] 繆佳. 德國和原西德體育電視媒體發展特點分析[J]. 體育科研,2011,32(5):60-62.

    [3] 溫威光. 足球縱橫談[M]. 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85:67.

    [4] 曹晚紅. 德國雙軌電視制度下的節目策略[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8(10):90-92.

    [5] 李伯杰. 德國文化史[M]. 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2-3.

    [6] 何勇. 德國公共廣播電視研究[M].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7] 曹晚紅. 德國雙軌電視制度研究[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9.

    [8] 張輝. 德國足協促進青少年人才發展計劃剖析[J].中國體育教練員,2004(4):22-24.

    [9] 于永慧. 社會分層視野下的中國足球[J]. 體育與科學,2012,33(1):10-14.

    [10] 劉波. 德國體育聯賽體系的研究[J]. 體育與科學,2007,28(5):59-64.

    [11] 顏強. 點評最健康德甲:開支穩健恪守“50%紅線”[EO/BO]. ,2010-04-14.

    [12] 顏強. 點評最健康德甲:限制季票低票價第一上座率[EO/BO]. ,2010-04-14.

    [13] 張輝. 裁判員管理研究綜述[J]. 浙江體育科學,2009,31(6):62-64.

    [14] 郭鎮之. 德國的新聞與傳媒發展[J]. 國際新聞界,2004(6):16-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A亚洲精V品无码 |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777777| 成人免费在线播放| 一级成人a毛片免费播放| 成人午夜app|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播放av| 国产成人久久91网站下载|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嫩草影院|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影片| 成人韩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片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色偷偷成人网免费视频男人的天堂 | 亚洲欧洲精品成人久久曰|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直播| 1204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精品实拍在线|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 四虎www成人影院免费观看| 四虎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影视| 午夜亚洲国产成人不卡在线| 四虎www成人影院| 1314成人网| 成人三级k8经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