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創新意識的類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創新意識的類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創新意識的類型

    第1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 開放式創新;客戶參與類型;貝葉斯博弈;不完全信息

    中圖分類號:F224 文獻標識碼:A

    Bayesian Game Research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open innovation in customers to participate

    He Junhui

    (E-commerce, Department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 Customers to participate in the dynamic of the type of uncertainty. Customers to participate in open innovation process are the dynamic game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We have integrate dimension of customers to participate in open innovation participate to build the balance of the types of participation by the Bayesian game.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eparating equilibrium enterprise involved in the type of client signals to identify customers, pooling equilibrium, consumers and businesses the signal has a repeated game characteristics; semi-separating equilibrium, the client involved in acts of "path dependence". Finally, we have propose suggestions to the participate in open innovation.

    Key words : Open innovation; Type of customers to participate; Bayesian game; Incomplete information;

    引言

    開放式創新的管理思想核心之一是如何面對創新不確定性的管理。企業面臨多種不確定性,Thomke (2002)對創新的不確定性劃分為:創新技術不確定性、生產,需求,和市場不確定性。為減少這些不確定,企業開始采納客戶的建議與意見進行創新活動,如何處理客戶的信息成為開放式創新成功的重要因素[1]。實業界獲得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信息的方法各異,既有在新產品創新前把客戶信息作為對象輸入,也有在新產品研發活動中引入客戶需求,把客戶參與企業創新看成一個完整的、可持續的過程。

    蘋果、寶潔等知名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實踐表明,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已經成為產業界創新實踐的熱點領域。但客戶參與過程中面臨客戶數量多、需求動態變化,信息不確定性等特征[2],企業面對客戶參與類型的動態性與不確定性,使企業接納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具備不完全信息、動態變化的特征(Frank Piller, 2011)[3]。哪些維度影響著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企業通過何種機理將客戶納入參與開放式創新中來,目前的理論界鮮有研究。本研究試圖整合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維度,提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以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視角構建貝葉斯信號博弈模型,通過均衡實現與討論,從而得出企業識別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機理,以期對開放式創新活動提供參考。

    1.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

    最初人們對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沒有明確的理論界定,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關系是以新產品創新為切入點的。Dahan and Hauser (2002)[2]以新產品創新在客戶信息為出發點對客戶互動創新設計了大致的框架,后續的理論研究多以此框架為基礎,發展成為三種模式:客戶傾聽、客戶詢問和客戶協同創新。

    第一種模式為客戶傾聽(Listen into),其具體做法為:企業運用已經存在的客戶信息作為輸入信息,把產品銷售業績等績效信息作為輸入,從而分析上一周期的產品市場導向情況。這種模式需要銷售人員反饋上一周期的銷售數據、客戶信息日志文件,或利用第三方機構的客戶需求研究報告等(Dahan and Hauser 2002) [2]。這種模式的特征在于企業把既往客戶信息作為信號預測未來客戶的行為 (Bartl and Ivanovic 2010)[3],實踐中將現有的產品性能和客戶需求聯系起來,預測新產品的客戶需求(Füller, Matzler & Hoppe 2008)[4]。第二種模式為客戶詢問("ask" customers)。這種模式最初的雛形是通過客戶調查、深度訪談或分組座談會等定性形式來實施客戶詢問(Griffin & Hauser 1993)[5],由于新產品創新主題的分散性,這類客戶詢問往往很難集中于一個問題,因而很難形成有效的客戶信息集聚,因此后續的方法在這方面進行了改進,企業首先提出了針對一個新產品開發項目的創新性設計的多種解決方案,組織客戶進行詢問,有針對性的接受客戶的信息反饋(Dahan & Hauser 2002) [2]。這類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將新產品和新客戶信息有機聯系起來,在創新過程中不斷收集客戶信息形成信號,并根據創新活動成果不斷修正完善信號(Boudreau, 2011) [7]。第三種模式為企業與客戶協同創新("build" with customers)。在前兩種模式中,客戶信息仍然孤立于企業,第三種模式試圖打破客戶與企業的界限,讓客戶積極有效的、且同步參與新產品創新的設計與研發過程中(von Hippel 2002)[6]。這種模式是典型的客戶――企業――開放創新與客戶互動的整合模式,客戶信息的信號產生機理與企業的創新行為融合度較高(Diener, K. and Piller, F. (2010) )[9]。三種模式在客戶信息獲取上各異,但客戶參與企業創新互動過程中,企業通過客戶提供的信息作為信號,從而識別客戶特征是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本質特征[2]。

    2.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

    2.1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維度特征

    根據客戶參與企業創新的文獻研究,我們認為客戶可以在不同的模式和強度下促進企業的新產品創新活動[2]。而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實踐告訴我們:客戶與企業的開放式創新,是一個多樣化的現象,需要從客戶與企業的交互過程中獲得維度特征。基于以往的開放式創新的研究成果,借鑒Diener and Piller(2010)的開放式創新特征[9],我們整合了三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特征: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階段:即客戶進入開放式創新的時間點[2]。這個特征主要是刻畫客戶在企業新產品創新的哪個階段,適宜進入開放式創新。在實踐中存在如新產品概念設計、研發設計的前期階段,或者是新產品試用、新產品測試等后期階段。我們把它定義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前端和后端兩個維度。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協同程度:是指在一個開放式創新的基本關系結構中,企業如何處理與客戶的創新設置,即一個企業在同一時間存在協同創新的客戶的數理多少,以及緊密程度[9]。我們把它定義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協同程度高與低兩個維度(Diener, K. and Piller, F. 2010)。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自由程度:是指的企業的開放式創新任務,分配給客戶的性質,給客戶自由創新的空間[9]。即企業的開放式創新任務是否是一個狹隘的和預定的任務,或者是一個較為自由松散的,具有創造性的任務(Franke, N. et al. 2010)。我們把它定義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自由程度高與自由程度低兩個維度。

    2.2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

    根據這三個特征維度,每個特征兩個特點的組合,可以設定認為理想類型共8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組合。圖1表明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特征。

    對于基于創新過程前端,企業針對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對象數量,明顯分為單個客戶和多個客戶形成的客戶群[10]。對于基于創新過程前端的單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企業可以把創新內容設計為一個任務公布在客戶網絡中,形成有效的“信號”,招募單一客戶在企業指定的時間內提交解決方案[14]。這類開放式創新以創新理念為主,特別注重個體客戶的特質。企業可以把不太確定的創新內容作為任務,也可以把既定的創新內容作為任務讓客戶進行篩選優化,從而實現產品設計的創新(Fuchs, C./Schreier, M. 2011)。如網站任務,通過現金獎勵等懸賞機制從中評選出獲勝者“藝術家”,形成Threadless T恤和其他商品,再由合作服裝零售商GAP通過網店和實體門店銷售。對于多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企業主導的網絡社區中多元化,多層次的信息,形成“信號群”(Füller et al. 2006),通過知識共享機制,,吸納和改進其創新內容 [11]。如日本的無印良品(.cn)零售連鎖企業,在其網絡社區經常不定期信息,構建了產品明信片、電子郵件反饋表、銷售現場備忘錄、客戶體驗記錄等多客戶創新項目,目前已有410,000對會員為其提品設計理念和品牌。

    在基于創新過程后端的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中,創新已經初步產品化,為了獲得一個適當的創新解決方案,企業通常會多次重復與客戶開放式創新的過程,從而評估自身的新產品與客戶的需求是否一致 (Franke 2010)[12]。單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主要以企業新產品為“信號話題”,引入領先客戶和試用客戶,交流他們的試用經驗,從而進行新產品創新擴散。如淘寶試用()客戶通過獲取試用品,提供試用報告分享試用感受;多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需要分配好客戶創新能力,確定客戶的特殊能力與特點創新過程的“信號匹配”。如DELL公司在全球招募客戶參與創新前端的理念設計,同時在銷售活動中實施大規模定制策略(Salvador et al 2009),讓客戶按照自己的愛好配置個人電腦和服務器,在此期間DELL公司提供客戶參與創新的參考意見和改進方法,在售后階段通過BBS、在線呼叫等手段實施服務[13],客戶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進入時機和參與方式。

    2.3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動態性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解釋了客戶與企業在開放式創新活動中的關系,但更多的是企業信號視角,尤其是以企業既定的信號為視角。隨著實踐發展,客戶參與過程中存在明顯的信號接收與信號反饋,與企業單純的信號有效融合。企業在創新過程前端客戶參與信號,將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信號反饋進行篩選注入新產品創新中,同時在創新過程后端根據客戶特征進行個性化需求的匹配(O’Hern and Rindfleisch 2009)。在考慮海量客戶引起創新的協同程度和創新的自由程度差異問題上,許多企業通過網絡社區建立客戶參與的信號交互機制,既要有效考慮單個客戶“粘性”[14],同時又要考慮到客戶開放式創新分工帶來的信號集成成本,從而更好產生知識共享(Hutter,2011)[15]。

    可見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呈現明顯的不確定性與動態性。企業要在開放式創新活動中試圖了解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需要從自身和客戶發出的“信號”中識別信息,判斷客戶參與類型和特征,但客戶數量眾多、參與方式各異,且客戶與企業在信號傳播中不存在“共同知識”,客戶之間的創新整合也存在較大成本,客戶本身也無意識對創新活動進行信息總結,這些特征共同構成了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主體“沒有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由于不完全信息,我們考慮用貝葉斯博弈中信號博弈模型研究其均衡實現路徑。

    3.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貝葉斯博弈

    企業與客戶群之間互相不知其參與類型特征,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屬于不完全信息博弈[16],只對自身類型有一定判斷,同時通過自身行為發出“信號”。我們構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博弈過程,探索均衡形成的機理以及均衡行為的結果。

    3.1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貝葉斯信號博弈模型構建

    假設博弈主體為企業(用 表示)和客戶(用 表示)。對于企業來說,可以通過開放式創新開放過程設置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前端和后端,對于客戶來說有兩大類參與類型,協同參與(即協同程度高)用 表示,自由參與(即自由程度高)用 表示,有 ,這兩類參與類型與參與階段可以組合為多種參與方式。客戶與企業不存在“共同知識”[16]:客戶可以預判自己的參與方式而企業并不知道,企業不可能通過觀測直接求出客戶端參與方式,只能通過客戶發出的某些信號對客戶端類型進行判定。假設企業判定客戶屬于協同參與的先驗概率為 ,屬于自由參與的先驗概率為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需要花費參與成本,客戶可以通過參與的階段與難易程度向企業發出相關類型的信號,假設為 ,而企業最優的回報是給客戶一個相應的期望回報 (如物質獎勵、優惠試用、領先用戶等)。

    在開放式創新的實踐中,客戶與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匹配能力各有差異,普遍的觀點認為客戶與企業的開放式創新匹配越強,其協同程度越高,反之則更適合客戶自由創新[9],因此我們假設能力客戶協同參與的成本要小于只有參與,即

    其中, 表示類型為 、匹配水平為 的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邊際成本。協同程度高和自由程度高的客戶分別付出努力達到相同的開放式創新程度,作為對其花費e在開放式創新活動的補償所獲得的回報效用u,自由程度高的客戶所要求的最低效用水平高于協同程度高的客戶的要求。根據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階段的理論,我們假定期與所處的市場具有競爭性,企業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提供的效用水平期望值 。

    其中, 可以看作與企業匹配水平為 的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 的概率, 則企業匹配水平為 ,參與開放式創新為 的客戶為企業帶來的產出。

    企業最優策略是期望產出效用,如果企業通過信號判斷客戶是協同參與,那么就有 ,從而有 。假設產出 是線性的。那么,在完全競爭市場中,客戶期望效用為 ,從而匹配能力為 的客戶根據以下規則選擇效用最大化的 : 。 表示類型為 的客戶為達到匹配能力 所付出的成本。 ,其中 表示最優解。由于匹配能力 是最優均衡外的信號,博弈雙方作為信號接收者行為如何變化,客戶類型自由參與(FD)期望為 ,可以用 代替從而使均衡穩定。是類型為 的客戶信號被開放式創新企業識別為類型 。令 。 為類型為 的客戶他在均衡時效用。同理令 。其中 是類型為 的客戶被人們認為是類型 時,使他的效用達到最大化的信號。效用定義為 。 表示的是一個類型是 的客戶,在均衡時所能得到的最低效用。

    3.2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貝葉斯博弈模型均衡分析

    根據模型試圖找出貝葉斯博弈模型均衡實現路徑,對該模型給出各種均衡形式與結果。

    (1)分離均衡

    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活動中,分離均衡表示不同類型的客戶會發出不同的匹配能力信號,企業可以根據客戶發出信號類型來判斷客戶所屬類型。類型為 的客戶的效用會在 線上的某一點。由于類型為 的客戶代表的是匹配能力相對低者,所以他一定會選擇一個 令自己的效用最大化,而這個信號實際上就是 。也就是,類型為 的客戶的無異曲線會和 這條線相切于點 ,而他所獲得的效用正好為 。分離均衡下類型為 的客戶, 且 。

    類型為 的客戶的,作為協同參與的類型,他所發出的均衡信號 不會大于 。這是因為如果有 ,那么協同參與( )的客戶所獲得的效用會在 線上,這種情況下他寧可選擇發出信號 ,因為如果他發出信號 ,他會被企業認為是屬于類型 的客戶,得到 的效用,因此得到 的效用。通過點 右邊的X點無異曲線的效用要小于 。偏離到 所獲得的效用會比發出信號 所獲得的效用要高。 與不會小于 ,在點 類型為 的客戶所得到的效用將會大于 ,因此類型為 的客戶一定會偏離 而發出信號 ,因為這樣他會被企業認為是協同參與( )的客戶,從而得到更高的效用。這和 是均衡信號的結論相矛盾。可得 , , , , , 。

    可見分離均衡的結論是:在 的設定下, 和 分別是兩種類型的客戶的最優選擇。

    (2)混同均衡

    混同均衡表示不同的客戶發送相同的信號,極端情況為所有客戶發送的信號都是相同的,令 ,接受者企業無法從信號直接觀測到的客戶的參與行為信息,企業將不對先驗概率進行修正,因此有 。由于客戶的效用是企業對他的開放式創新的預期,在均衡狀態下,兩個客戶的效用在 這條線上。

    圖3表明混同均衡時,兩種類型的客戶所選擇發出相同的信號,一定落在 與 之間。根據無異曲線特征,如果 ,類型 的客戶所得到的效用,會比 還要低,無異曲線經過圖中點 的類型為 的客戶,所獲得的效用會落在 這條無異曲線之下,因此這種情況下,類型為 的客戶會愿意偏離 而選擇發出 的信號,以得到 的效用。同理,如果 ,那么類型為 的客戶所得到的效用,會比 還要低。經過圖3中點 的類型為 的客戶,所得到的效用會落在 這條無異曲線之下,類型為 的客戶會選擇偏離 而發出信號 ,以得到 的效用。可見落在 與 之間的任何信號,都可以是混同均衡的選擇。

    設 ,根據貝葉斯均衡, ,且 , , , 。討論企業識別客戶的類型:定義 ,如果自由參與( )的客戶發出任何一個 的信號,企業會認為他是屬于類型 的客戶。由于 ,因此很容易就可以從圖中得出 ,可見信號 是類型為 的客戶的最優選擇。如果協同參與( )的客戶發出任何一個 的信號,那么企業會認為他是屬于類型 的客戶,因此他最好也只能得到效用 ,由于 , 。所以信號 是類型為 的客戶的最優選擇。

    可見混同均衡的結論是:企業可以通過與客戶的重復博弈尋求最佳的 ,從而動態識別客戶類型。

    (3)準分離均衡

    準分離均衡假設一種信號只有一種類型的參與者發出,另一種信號可以由多于一種的類型選擇。即協同參與( )的客戶一定選擇 的信號,而自由參與( )的客戶以一定概率q選擇 ,以1-q的概率選擇 。其后驗概率為: ,且 , 。

    根據貝葉斯均衡,可得其最優效用水平期望值 ,其中 ,說明客戶的行為調整沒有明顯效用改進。

    可見,準分離均衡下客戶雖然初始選擇不同,但如何企業一旦與客戶形成協同創新關系,協同參與( )的客戶不會有偏離動機,而自由創新的客戶也沒有動機偏好成為協同創新客戶,準分離均衡的結論是: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活動具有一定程度的“路徑依賴”。

    4.結論與管理啟示

    通過貝葉斯信號博弈模型分析,可以看到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均衡機理各有不同:在分離均衡環境下,企業在開放式創新前端設定先驗概率 ,讓客戶在開放式創新后端參與,客戶主動發出 和 的信號,幫助企業識別客戶類型,以便進入開放式創新活動中;而在混同均衡環境下,企業讓客戶在開放式創新前段參與,客戶的信號依賴于企業的效用函數U,而企業的 往往是動態變化的,因此客戶的信號 和 與企業具有重復博弈特征;在準分離均衡環境下,企業與客戶通過后驗概率形成了行為默契,客戶的參與行為具有“路徑依賴”。

    根據博弈分析,從以下方面為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提供建議:

    首先,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可以優化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的治理機制,有效識別客戶類型。分離均衡結論證明,如果企業在研發活動中熟知步驟,通過明確參與規則、明確參與流程以及制定獎勵計劃和解決客戶間沖突的機制,明確向客戶發出具有先驗概率的信號,讓客戶主動選擇參與類型,進而發出信號。如淘寶試用()的客戶免費獲取試用品,無印良品(.cn)的網絡社區()信息集成等均是通過優化客戶參與治理機制,實現客戶類型的識別。

    其次,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可以通過分布式創新模式,動態識別客戶類型。混同均衡分析告訴我們,企業的創新活動規模大、流程復雜,需要客戶參與數量多的情況下,企業需要在創新活動中與客戶形成多次互動,幫助客戶準確選擇參與時機與參與項目。如波音飛機通過網絡社區(),招募120,000多人在世界各地擔任波音公司志愿者,這些志愿者按照公司的項目模塊化分解,在飛機理念形成、外觀設計、構件設計以及產品生產等領域根據客戶的動機和能力進行模塊化匹配。

    另外是通過客戶關系管理(CRM)進行開放式創新信息集成,有助于企業對客戶參與開放式創新類型的識別。對于絕大多數行業的企業來說,客戶的數量是較多的甚至海量的,目前許多行業都運用統計手段預測客戶需求,雖然客戶需求差異化且動態性,但準分離均衡得出,客戶參與行為具有“路徑依賴”,因此尋找協同度高的客戶,盡快使其產生“創新參與依賴”是企業有效分類客戶的重要路徑。在信息化背景下,可以考慮通過客戶關系管理,如大規模定制、決策支持系統等具體方法把客戶零散信息集成,同時把自身資源和客戶信息有效結合起來,并最終確定客戶類型的識別,對公司開放式創新進行決策支持。

    參考文獻

    [1]. Thomke, S., & von Hippel, E. (2002). Customers as innovators: a new way to create value.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80(4), 7481.

    [2]. Dahan, E., & Hauser, J. R. (2002). The virtual customer.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19(5), 332353

    [3]. Frank Piller, (2011). From Social Media to Social Product Development: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on CoCreation of Innovation. [J]Working Paper. Electronic copy available at: http:///abstract=1975523

    [4]. Füller, J., Jawecki, G., & Mühlbacher, H. (2006). Innovation creation by online basketball communit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1), 6071.

    [5]. Bullinger, A.C. et al. (2010): CommunityBased Innovation Contests: Where Competition Meets Cooperation, [J]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19, No. 3, S. 290303.

    [6]. von Hippel, E., & Katz, R. (2002). Shifting innovation to users via toolkits. [J]Management Science, 48(7), 821833.

    [7]. Boudreau, K. J. et al. (2011): Incentives and Problem Uncertainty in Innovation Contests: An Empirical

    Analysis[J]Management Science, Vol. 57, No. 5, S. 843863

    [8]. Culnan, M. J. et al. (2010): How large U.S. companies can use twitter and other social media to gain

    business value, [J]MIS Quarterly Executive, Vol. 9, No. 4, S. 243259.

    [9]. Diener, K. and Piller, F. (2010). The Market for Open Innovation. [J]Raleigh, NC: Lulu 2010.11-13

    [10]. O’Hern, M.S., & Rindfleisch, A. (2009). Customer cocreation: a typology and research agenda. [J] Review of Marketing Research, Volume 6., 84106.

    [11]. Füller, J., Jawecki, G., & Mühlbacher, H. (2006). Innovation creation by online basketball communities. [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1), 6071.

    [12]. Franke, N. et al. (2010): The “I Designed It Myself” Effect in Mass Customization, [J]Management

    Science, Vol. 56, No. 1, S. 125140.

    [13]. Frank Piller*, Christoph and Alexander Vossen (2010). Aachen A typology of customer cocreation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J] Working Paper.23-25

    [14]. Fuchs, C./Schreier, M. (2011): Customer Empowerment in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Vol. 28, No. 1, S. 1732.

    第2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實驗教學是高等學校教學工作的一項重要實踐教學環節,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主要教學形式與主要環節,它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及使學生成為一個復合型人才都具有特殊作用。[1]南華大學核類專業有著50多年的辦學經驗,學科門類齊全,辦學資源豐富,實驗條件優越,培養了大批核專業人才。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實驗教學,目前核類專業實驗包括核輻射探測實驗、輻射防護與劑量實驗、核技術應用實驗、核電子學實驗等。2013年教育部確定南華大學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為在建國家示范實驗室,為了進一步增強區域乃至全國的輻射示范作用,培養高素質、實際處理問題較強的學生,因此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改革勢在必行。

    一、實驗教學現狀

    目前,實驗課的教學內容是結合理論課開設的,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和地點完成。實驗教學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大多是老師先講,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或者是實驗指導書的步驟,完成實驗任務。老師在課前就已經全盤替學生安排好了實驗的整個過程,包括實驗內容、操作方法與步驟,甚至實驗報告的模式。古板的教學方法導致學生參與實驗的積極性不高,基本上都是機械的操作,缺少主動積極的思考,一旦離開老師,學生就不知所措。實驗過程學生是全程參與,但實質上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實驗的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培養學生開放、創新的能力。

    實驗項目的設定主要是依據理論課程,實驗內容主要注重書本理論基礎知識的訓練,與社會實際需要聯系不是很緊密,有很多新的、社會急需的內容還沒有引入到實驗教學中。

    二、實驗教學改革目標

    根據核工程領域人才綜合素質培養要求,充分利用南華大學核類專業特色,以高素質核工程類應用型和創新型人才培養為目標,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建成學科特色鮮明、教學體系完善、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條件優越、管理體制合理、運行機制高效、示范效應良好、服務功能較強的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三、核類專業實驗教學改革

    實驗教學改革緊緊圍繞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專業定位以及社會需要更新實驗內容,改變教學方式。根據核類專業的特色及學生對實驗要求不同的特點,打破傳統的由學校統一給學生安排實驗內容的實驗教學模式,在原有基本技能訓練實驗的基礎上增加開放性實驗和研究性實驗;改革傳統的由老師講解、全程演示、學生照搬的教學模式,做到精練內容、精講重點、增加學生思考問題和動手機會。教學方式逐漸由老師全程指導改變為“學生小組合作探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等方式,將老師逐步由主角演變成配角,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1.實驗內容改革

    南華大學核專業有著50多年的辦學經驗,擁有豐富的社會資源,專業在全國范圍內有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核儀器廠、西安核儀器廠、中核272鈾業有限公司等多處實習基地,實習基地的專家、教授為實驗內容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意見。改革本著強化基本技能訓練、提高創新能力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為宗旨進行。

    課堂教學是實驗教學的理論基礎,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具體實踐,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可能培養出真正高素質的人才。[2,3]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我們將課堂教學與實驗教學在內容上彼此滲透,將核科學領域前沿的內容充實進來,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掌握社會急需的新技術和新方法。具體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大學三年級階段主要開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核輻射探測實驗和核電子學實驗,通過這一階段的實驗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書本的理論知識,熟悉各種儀器設備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如核輻射探測實驗在原有NaI(TI)γ譜儀、金硅面壘α譜儀、β射線吸收、衰變規律統計等六個實驗基礎上增加了γ-γ符合測量放射源的活度、小立體角法測量β源活度、放射性核素半衰期測量等綜合性更強、實驗技能要求更高的一些實驗項目;通過這些實驗的開設學生牢牢掌握了理論知識,大力提高基本操作技能。二是增開設計性、創新性實驗,滿足社會需求。大四階段主要開設輻射防護與劑量、核技術應用這兩門實驗課,應用性較強,貼近社會的需要;根據調研和校外專家的建議,在原有實驗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水中總α、總α測量分析、水中放射性核素分析、建筑材料中放射性核素分析、氣溶膠的測量、環境中氡測量、熒光分析等創新性、實用性較強的實驗項目。通過整改,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的比例達到了70%以上。

    2.課程體系改革

    合理安排實驗項目的開出順序,形成基礎實驗―綜合應用實驗―設計性實驗的課程體系,增強連貫性和實用性。總體上強調基礎性和系統性,全學院核工程與核技術專業、反應堆工程專業、核技術專業、輻射防護專業的學生必須完成驗證性和綜合性的實驗;在此基礎上,學生根據自己專業的特點和將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性質出發,選修一些有專業特色的實驗項目;選修實驗的內容部分由老師安排,部分由學生自己設計,且學生必須完成一定量的選修實驗。實驗開課的形式也更加靈活多樣,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統一開課,選修實驗的時間由學生與實驗老師預約時間,實驗室全天對學生開放。實驗改進后,每個部分聯系更加緊密,學生更加重視實驗,實驗的合理安排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自主創新的能力。

    3.教學方法改革

    (1)改革傳統的由老師講解、全程演示、學生照搬的教學模式,做到精練內容、精講重點、增加學生思考問題和動手機會。加強實驗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前按照實驗指導書的內容預習相應的實驗,提出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由各班班長收集所有問題;老師在上課時弱化實驗原理、操作步驟的講解,重點講解學生預習中提出的問題。對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老師不是直接指出問題所在或者代為解決,而是根據現象與學生展開討論,誘導學生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2)引入本科學生輔助完成實驗教學工作。對于在大學三年級第二學期開設的核輻射探測實驗和核電子學實驗,我們引入了部分成績優異或者考上研究生的大四學生加入到實驗指導工作中,大四學生主要協助實驗的指導工作。學生與學生之間更容易交流和溝通,通過大四學生的言傳身教,大三的學生更加容易認識到實驗的重要性,實驗效果更加理想;同時,大四的學生有機會得到再一次鍛煉,為他們將來參加工作或攻讀碩士研究生打下基礎。

    4.考核手段改革

    以往學生的實驗成績主要由現場實驗情況和實驗報告兩個部分組成,現場實驗情況占40%、實驗報告占60%;這樣的模式導致很多學生單純為實驗報告而做實驗,在實驗過程中依葫蘆畫瓢,不去分析和總結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甚至有的學生為了把實驗報告做的漂亮不惜任意修改數據、編造數據,很多學生都沒有真正理解實驗,達不到實驗最初預定的效果。實行改革后,學生的實驗成績由四個部分組成,即實驗預習(20%)、現場操作(30%)、實驗報告(20%)、實驗考試(30%)。新的考核方式中下調了實驗報告在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將分值安排到了實驗預習和實驗考試。預習的考核主要依據學生課前預習時提出的問題的多少以及問題的重要性和深度;現場考核學生實驗時的態度、參與程度、操作是否正確;實驗報告主要關注學生對實驗數據處理、誤差分析、課后思考題;實驗考試方式為學生實驗結束后兩周內學生到實驗室隨意抽簽,當場進行實驗考試。新的考核制度對學生的觸動很大,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樂于動手,更樂意與老師交流溝通,實驗效果明顯好轉,甚至有不少學生主動要求加班做實驗查漏補缺,反復操練。

    第3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初中物理 創新教育 意識培養 啟蒙 階梯 途徑

    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的一種教育,它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去對權威、傳統進行挑戰,突破條條框框,思維定勢的局限,形成自己獨特、新穎、富有創新的見解。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學中如何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本著物理學科本身所具有的特點:密切與實際相關聯,來源于生活,解釋生活現象,高于生活,是一門綜合學科。筆者在教學中積極探索,感覺到要想激活學生的創新意識,除了在教師備課的過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學生情況的基礎上,注重落實好教學目標,有意識的滲透創新教育的思想之外,更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的。它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主渠道。

    一、新課,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啟蒙

    新課的導入更是激活創新意識的最佳良機。導入的創設需要教師依據學生的心理狀態,順著學生的認知規律,講究知識的鋪墊、臺階或過渡,達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和引發學生的興趣。

    八年級是物理的起始階段,新課的導入是否成功,直接影響他們愛不愛學物理,想不想學物理。這就要求教師在接受傳統的教育按照教學大綱傳授教育之余,進行創新。因為只有教師的創新才能更好的帶動學生的創新。在講序言的時候,應用“奇特、新穎、有趣”的實驗。力、熱、聲、光、電、磁的部分知識用實驗來展現,用多媒體來激活:有蘋果落地,有奧運會上驚心動魄的場面,助跑、跳高、鉛球的飛出,觀眾們時刻關注著他們的動作,他們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豆腐切刀,冷、熱水的交替,有回聲測距的奧妙,有池水變淺加強安全教育的場面,有電的時代的展望……引起了他們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興趣,以及濃厚的求知欲和興奮感。正是這興趣與好奇心,促進他們去思考,去探究,去創新,它們是發展思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催化劑,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自覺性和創新性的一種內在動力。物理學史的大量事實證明,強烈的創新意識來源于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和對科學的熱愛。

    二、復習課,是激活創新意識的階梯

    九年級是中考前的沖刺階段,九年級的復習方法也就成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學模式,一般情況下是以專題復習,或以章節復習,中間貫穿一些典型例題。筆者在教學中,實施每一章,或每一個專題中以知識網絡復習,并時時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試題,橫向以2010年外地典型中考試題為切入點,縱向以近5年河北省中考試題為突破口,研究題型,以及中考的命題趨向。措施中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層次性、漸進性的提問,適應學生水平的教學起點,小步前進。讓他們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準備,使他們能夠調整學習步驟而避免過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如果學習太容易,他們會感到厭煩,如果太難,他們會產生挫折感。最能激發學生動機的是,讓他們做出一定努力并達到較高的成功水平。本著以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敢于質疑,敢于發表與他人不同的見解,逐步形成創新意識。教師在提問、舉例、講評問題時,不能就題論題,還要注意多樣性,就題拓展發揮,倡導“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求異性;一題多問,培養學生的全面性;一題多變,培養學生思維的多向性;多題歸一,培養學生思維的收斂性”的訓練。

    三、實驗課,是激活創新意識的最佳途徑

    在初中課堂教學中,物理實驗是培養學生能力的主陣地,因此,實驗教學在整個物理教學中的地位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在物理實驗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實驗的具體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技能,還要引導學生學會研究物理問題的實驗方法,為培養他們的物理創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如常用的間接測量的實驗方法、控制變量的實驗方法、以大量小的實驗方法等。教師通過選擇典型的實驗(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小實驗、習題實驗等內容),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討論和辨析來培養學生的物理創新能力。

    四、討論課,是激活創新意識的升華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學生與學生之間在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差異很大。通過討論甚至爭論,學生的認識更加完善,表現出很強的互補性,更為重要的是,在討論時大家積極開動腦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產生了智慧的火花,創造性思維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五、學生創新人格的培養,是創新意識的延續

    人們的價值觀念正經歷著從重視人的創造物的價值到重視人自身的價值的轉變,而對人的品質評價已趨向于提倡人的創造性、開拓型的性格。因此,最終應把創新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學生創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創新活動的個性品質,都是創新需要的,這些個性品質稱之為創新個性。創新個性具有相當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將產生積極的和決定性的影響。

    創新人格主要表現為:良好的思維品質;獨立的個性特征,如懷疑精神、創新意識、不迷信權威;優良的意志品質;強烈的求知欲;不竭的進取精神。具有創新人格的學生往往顯示出首創性、感覺敏銳、洞察力強、能獨立判斷、能接納新經驗、持懷疑態度,不太關心細節和實際而具體的事物,對于理論觀念及符號轉換很感興趣。為了塑造學生的創新人格,在教學中應做到如下幾點: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解除學生對錯誤的恐懼心理,鼓勵獨創性與多樣性,鼓勵幻想;鼓勵和有創造力的人接觸。

    第4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創新教育;工程創新人才;高職院校

    一、中國建筑業的發展現狀和人員素質情況

    2000—2013年,中國建筑業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表1),建筑企業增加了1.51倍,從業人員增加了2.14倍,而總產值增加了12.75倍。中國也被稱為“世界最大的建筑工地”,建筑業在國民經濟中起到了支撐性的作用。過去的近30年,中國在土建工程領域內取得了豐碩成果,“施工技術已有部分項目趕上或超過了發達國家,在總體上正接近發達國家水平”[1],但從建筑業從業人員受教育的程度看,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表2),專科及以上學歷占比不足8%,基礎尚不堅實,缺乏后備人才支撐。雖然,建筑業人才隊伍整體規模空前,發展迅速,但從業人員素質較差,配置分布也有待調整;建筑行業不同層次人才需求差異較大,生產一線的管理人員及高級技術人才缺乏。因此,加強建筑工程技術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意義重大。中國目前有1200余所高等職業學校,有1184所開設有土建類專業。在為建筑業培養輸送人才方面有相當的基礎,從長遠看人才儲備也較為豐富,但從建筑業的轉型發展角度來看,如何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是土建類高職院校值得思考的課題。

    二、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定位

    (一)創新教育的必要性

    創新教育包括創新精神培養與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培養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性人格,它屬于非智力品質[2];創新能力培養包括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操作能力,它屬于智力品質[3]。隨著中國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建筑業如何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發展,不僅需要對生產工藝、設備、技術進行更新換代,更需要掌握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人去實現。為國家培養大批具有創新意識的應用型人才,是高職教育發展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對高職院校提出的新要求。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基本方向,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創新教育是重要的突破口。通過實施創新教育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開拓精神。

    (二)創新型工程人才的分類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已趨于立體化和多元化,而對人才的需求數量隨著經濟發展和工程建設規模要求越來越多。土建類工程人才大致可分為研究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大類。人們常常把不同類型人才的培養分別歸于從研究生到中專的不同教育過程。雖然從研究型到技能型這四類工程人才的相關能力和能力培養是截然分不開的,往往還需要兼而有之,但對不同人才培養的教育階段的劃分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何謂“創新型工程人才”?有的認為創新型工程人才必須是“科技精英”,有的則認為它包含了不同類型的工程創新人才,反映了不同的層次需求。中國工程院院士何繼善認為:“工程技術的的創新應當是從塔尖到基礎各個層次的創新”,“否認了創新人才的普遍性與層次性,也就否定了創造型人才自身素質發展的層次性和社會人才需求的層次性”[4]。圖1可以說明工程創新人才的層次性。科學發現是人才金字塔的塔尖,其下依次為科學方法創新、技術原理創新、技術集成創新和技術應用創新。尖端人才需要有其本身的發展基礎和社會基礎。形成工程創新人才金字塔是符合人才培養和需求規律的,也是合理的。因此,需要把工程創新人才的培養深入到教育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次。

    (三)高職院校創新教育的定位

    土建類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基本職業技術技能的同時,也肩負著“創新型國家”建設創新人才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任。一些發達國家建設的經驗以及中國改革30年發展的實踐告訴我們:建設創新型國家,普通高等學校將發揮引領作用,高職院校也應有所作為。創新能力是職業教育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一個重要特征,在土建類高職教育中也應該包括培養一大批具有新思想、新見解、想象力、創造力和實踐力的高素質管理者和生產者。原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在建設創新型國家中高等學校如何發揮作用的研討會上指出:需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積極探索產學研結合的新機制,高校要辦出特色和優勢;推動有利于創新文化的大學文化建設。顯而易見,創新教育成為了高職院校的歷史任務。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技術專業型人才,而非高層次的創新領軍人才,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定位應以技術應用創新為主,為生產、建設、管理與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現代創新意識的人才,為此,應在專業教學中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并將其作為土建類高職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

    三、土建類高職院校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

    (一)土建類高職創新教育的現狀

    土建類高職的職業能力教育包括方法能力、專業能力、社會能力等,已在業內達成共識,但對于高職教育中的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培養尚缺乏充分認識和足夠重視。不少高職院校意識到了創新教育的重要性,也做了努力和嘗試,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缺乏校園創新文化。目前高職教師仍然受到以知識傳授為主的影響,對科技技術表現出消化吸收、跟蹤追趕的趨勢,因而未能形成開放性、研究型的校園創新文化氛圍。二是,缺乏創新教育培養計劃。由于對高職培養目標及創新人才理解存在誤區,高職院校創新教育力度重視不夠。體現在教學計劃上,仍然停留在一般專業學習,缺乏系統的創新教育培養計劃,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三是,學生缺乏創新原動力。或因目前學校專業教育設置過窄,或受社會功利傾向的影響,高職學生較為普遍地滿足于常規學習,缺乏創新的興趣與欲望。四是,創新教育體制不完善。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教育體制有待進一步理順。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創新活動局限于組織各種課外活動、技能競賽等,這些活動為推動創新教育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往往缺乏系統性和持續性,難以形成長效機制,加之管理涉及眾多部門,系統管理和評價、考核實施有難度。

    (二)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

    土建類高職院校的創新教育應以技術應用創新為主,或可稱為職業創新教育。以此進行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既與教育培養目標緊密結合,又能使創新教育落到實處。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必須打破傳統教學理念的制約。目前,中國高職院校的教學已取得豐碩改革成果,但也不可否認高職院校受傳統教育理念思想影響很深,其更新速度相對滯后于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高職技術應用創新創育的改革可借鑒國外先進的教育理念,比如德國的建筑類職業教育,以項目化教學創新為特色,在項目中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為此,學院在技術應用為主的創新教育探索上進行了大膽改革嘗試:(1)創新校企合作教學模式,形成校企雙主體“雙線互動、雙元組合、理實一體”和“分流式培養”的教育教學機制。(2)建立符合工程信息化發展的BIM技術項目化核心課程體系。(3)開發基于建筑施工過程的核心能力課程教學包,強化學生職業綜合能力訓練。(4)專業實踐教學體系達到單項技能生產化、綜合技能項目化和綜合能力訓練崗位化的要求,實現畢業證、職業技能等級證及職業崗位證多證融合。創新教育的探索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有很大促動,但也對傳統的做法提出了挑戰,因此,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改進,構建符合國情的技術應用型創新教育體系,以適應建筑業的發展需求。

    1.轉變觀念和評價標準

    創新教育體系的構建落實到專業教學中,就是要將學生創新意識培養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包括課堂教學、分散和集中的實踐教學、課外活動以及國家的創新計劃等。當前,這些教學活動中的創新意識培養亟待加強,而首先需要有一個觀念和評價標準的轉變和適應。改變以“教師、課堂、教材”為中心,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觀念,要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主動地、積極地探究知識。而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組織、引導、解惑”。土建專業實踐性很強,讓學生結合專業知識發現生活中的力學、結構問題,由此引導思索、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方法。這是創造的第一步。教師應在學生學習基礎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他們“關心生活、提出疑問,發現不足、進行思索”。有想法,才可能有創新。樹立“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可創新”的理念。有發明、出專利是創新教育的成功,但創新教育成功的更大意義是使受教育者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意識有所提高、有所進步、有所收獲。高職期間尚處于基礎教育到專業教育的過渡階段,也是工程創新人才成長的初級階段,因此,不必急功近利地追求創新成果,而需要關注、重視各教學環節中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際能力如何,很難通過傳統的考核方法得到結論,它需要在與學生直接接觸、共同學習或活動實踐中體驗和感知。因此,傳統的考核評價體系會阻礙學生創新意識培養,這也是在高職教學中要進一步開展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原因。實踐教學活動不但可營造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的氛圍,也可使教師對學生的整體情況作出科學評價。

    2.建立三個“課堂”,實現創新教育常態化

    在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該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要將創新教學滲透到課程教學、實踐以及社會活動中,使創新教育常態化。常態化創新教學對學生有持續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常態化創新教育需要做好教學設計,實施三個“課堂”的創新教育值得探索:學校教學的“第一課堂”;工程實際的“第二課堂”;社會活動的“第三課堂”。通過三個課堂,形成一種在過程和結果上具有創新特征的教學環境和氛圍。當今第一課堂的教學仍是高職教育的主要手段之一。在高職期間,學校課堂教學占了整個教學的50%左右,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創新意識更具普遍意義。課堂教學中的創新意識培養主要在于長期細致的潛移默化作用,著重于建立“意識”,并不應急于“成果”。工程實際的“第二課堂”是實踐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能夠得到直接或集中的技能訓練。土建工程教學中的實踐類教學環節大體可以分為認識、驗證性;技術、技能性;綜合、創新性[5]三類。“第二課堂”是第一、第二類實踐活動的基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教育部開展的本科院校大學生創新實踐訓練計劃(SITP)已持續多年,取得了豐碩成果,不僅提高了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的積極性,更重要地是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了創新能力。社會活動的“第三課堂”是綜合、創新性實踐活動的良好平臺,高職院校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將“第三課堂”作為專業教學的重要內容。

    3.加快高職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步伐

    教師自身素質是技術應用型創新教育發展的關鍵。日本土建類職業專門學校80%以上的教師來自工程企業,有很強的應用和創新能力,是教育的中堅力量。目前中國的高職院校真正的“雙師型”及跨學科的人才較少,大部分教師滿足于常規的課程教學或一般的實踐活動,忽視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土建類高職技術應用創新要求教學內容、評價方式與實際工程相結合,與工作崗位技能相對接,這就要求教師盡快轉變思路,深入了解行業和企業的實際需求,提高自身的專業技術和技能。因此,創新教育將促進教師深入企業進行實踐鍛煉,掌握和提高相關專業技能,使其真正成為雙師型教師。此外,從企業引入技術人才、能工巧匠,或通過行業、企業對學生職業技能進行資格考核和能力評價,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實現共贏。

    4.創新教育體制機制的完善

    深化校企合作制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緊完善工程類“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制度。改革與創新教育相適應的考核評價體系,重視實踐和應用能力考核。建立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應用與創新相結合的全方位、立體化的培養體系[6],培養學生自主管理和應用創新能力。加快土建類規范化、信息化教育制度改革,完善土建類學生企業實習制度,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與工程應用能力。

    四、結語

    隨著中國建筑業的不斷發展,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需求將持續增長,作為高素質人才的基本特征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需要在各個階段進行。土建類高職教育需要給學生適應土建行業就業的基本技術技能,但無論從中國建筑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還是從學生長遠職業生涯角度考慮,加強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是高職教學的重要使命。

    參考文獻:

    [1]上海建工集團總公司.上海建筑施工新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2]王復亮.創新教育學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教育部科技司學校部,中國(科協)科普研究所.青少年創造力國際比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何繼善.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勝任力培養研究[R].中國工程院,2007.

    [5]應惠清,顧浩聲,俞國鳳.專業教學中加強創新意識培養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1(1):55-58.

    第5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策略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培養宏大的創新型人才隊伍,匯聚強大的人才智慧和力量。在當前我國大力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背景下,碩士生教育必須順應時代要求,針對不同的專業領域,改革和完善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建立與行業人才需求相適應的培養機制。[1]機械行業作為一種基礎性產業,已融入各個專業領域,機械類碩士生不僅要服務于機械領域,還要服務于其他專業領域,因此對機械類碩士生的培養方法和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滿足社會日益提高的人才質量要求,必須建立系統完善的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為社會持續提供具有較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

    一、機械類碩士生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

    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目前我國在創新型人才培養方面與國外相比還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離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有比較大的落差。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碩士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不足

    雖然創新型人才培養已是各研究生培養單位近年來積極追求的目標,然而,目前在學或已畢業的機械類碩士研究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仍有待提高。一方面,機械學科是傳統學科,經過長期的發展許多技術已相對成熟,要在該領域有所創新,需要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但許多碩士生仍然習慣于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法和被動式學習方法,在課題研究與論文撰寫方面過于依賴導師,缺乏獨立工作能力。[2]另一方面,碩士研究生真正用于課題研究的時間最多一年左右,其余時間則忙于上課,找工作和準備畢業論文,對機械類碩士生而言,很難在很短的時間內開展創造性課題研究。此外,受擇業就業等因素的影響,部分研究生既要做課題,還要考公務員或各種證書,沒有足夠的精力和動力去提升自己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二)對創新能力的認知存在偏差

    創新人才的培養關鍵是創新性思維與創造性精神的培養,本質上是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培養創新型人才首先應正確理解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才的內涵,但目前大多數碩士生培養單位對創新能力的理解并不透徹,對創新人才的定位并不科學,因而難以制訂行之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3]許多高校簡單地用獲得發明專利、等科研成果作為衡量創新能力的標準,并據此制訂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考核機制,不僅沒有培養出真正具有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人才,還在一定程度上誤導并阻礙了創新教育的發展,導致了近年來大量垃圾專利、垃圾論文和虛假成果的泛濫,不僅耗費了大量的財力和物力,還造成了嚴重的學術腐敗與學術道德問題。

    (三)培養模式單一

    受傳統研究生教育觀念的影響,現行碩士生教育體系大多采用傳統的規范化單一培養模式,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不同專業方向的碩士生培養模式基本雷同,基本上都是先完成課程學習,然后開展課題研究,課程學習以修學分為主,所學課程多為公共基礎課,與課題研究內容關聯不大,造成理論學習與實踐創新脫節。二是專業型碩士生與學術型碩士生的培養模式雷同,在課程設置上沒有系統考慮兩者的差異性,同一導師在指導兩種碩士生時往往采用同一模式,沒有體現出差異化。[4]三是管理及考核模式單一,在教學管理、師資選配、資源保障以及考核機制方面沒有充分考慮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特點和要求,不能有效形成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良好氛圍。

    (四)教學資源匱乏

    創新來源于不斷的實踐,而實踐需要相應的環境與資源。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高校對于本科教學資源的配置比較重視,而在碩士生教育的教學資源投入方面嚴重不足,只重視理論教學,在實踐教學方面投入不足,缺乏培養碩士生創造性思維與創新實踐能力的實踐平臺。此外,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有創新型的師資隊伍。碩士生任課教師與導師應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及時掌握相關領域在國際上的最新技術及進展,并將其應用于碩士生培養。[5]受年齡、環境和管理機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部分研究生導師不能與時俱進,忽視了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與提升,難以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

    二、相關問題的原因剖析

    影響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因素很多,但通過對機械類碩士生培養的現狀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制約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研究生選拔模式僵化

    研究生選拔機制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影響。傳統的研究生選拔方式注重考生基礎知識的掌握,缺乏對考生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的考查,不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多年以來,機械類碩士生選拔一直沿用固定的模式,初試階段考核政治、英語和數學三門基礎課和一門專業基礎課,考查的重點是對基礎知識的掌握,不能對考生的應用及創新潛能進行測試;復試階段以面試為主,通常也僅限于對考生基本情況的初步了解,缺乏對考生能力的深度考查。這種人才選拔體制對專注課程學習的應試型考生有利,許多具有創新潛能的應用型考生則往往因考試成績的劣勢而慘遭淘汰。與本科生相比,研究生必須具有創新意識與應用能力,能自主學習與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而這些要求在現有的研究生選拔考核中都沒有體現,從而導致部分研究生雖然入學考試成績突出,但研究生階段無論是在學習還是科研方面都表現平庸,少有作為,難以達到創新型人才的要求。

    (二)教育觀念滯后,教學定位失當

    受傳統教育理念與現實條件的限制,現有的碩士生教育大多是教學型、知識型和封閉型的培養,無論是課程學習還是課題研究,碩士生都囿于書本和理論,科研能力訓練不足。這種培養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抑制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創造性發揮,難以培養出具有獨立性、創新性的人才。碩士生教育體系比較復雜,既有學術型碩士,又有專業型碩士,每一類碩士又分為不同的專業,不同類型、不同專業的碩士在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方面各有不同,為了保證培養質量,針對不同碩士生的類型,須有不同的教學定位,且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及管理體系,如專業型碩士生側重于職業素養與應用能力的培養,而學術型碩士生則以培養教學和科研人才為主;工科碩士生與文科碩士生在培養方法上也應有所區別。但目前的碩士生教育缺乏明確的針對性,定位模糊,普遍存在重理論教學、輕專業實踐的問題,學術型碩士生與專業型碩士生之間、不同專業方向的碩士生之間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師資配置等方面大同小異,課程學習與后期的課題研究嚴重脫節,導致碩士生與任課教師、導師以及管理人員之間難以有效溝通,教學體系與培養目標難以有效融合,學生的學習動力、創新潛力難以被有效激發,嚴重影響碩士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缺乏系統的保障體系

    受現實條件和傳統觀念的影響,現有碩士生教育體系難以有效保障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施。首先,缺乏系統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管理機制。許多學校都制訂過促進碩士生創新能力的措施,但這些措施大多是對傳統教學管理體系的修補,沒有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系統體系,難以發揮有效的功能。其次,缺乏產學研高度融合的綜合實踐平臺。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高質量的實踐平臺,實現教與學、產與研、教與研的深度融合,實現教學平臺的多樣化,結合行業生產、課題研究、實驗實訓等多種實踐平臺,培養碩士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與創新能力。受觀念、資源和利益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還缺乏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實踐平臺,缺乏完備的碩士生創新活動保障體系。此外,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匱乏也制約著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近年來,我國研究生教育發展迅猛,但師資建設沒能及時跟上,在任課教師與導師的遴選、培養和考評方面還缺乏有效的管理與監督,導致師資隊伍良莠不齊,部分教師在教學能力、敬業精神、崗位意識等方面存在不足,難以避免會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產生嚴重影響。

    三、強化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策略與措施

    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是創新型科技人才。為了有效提高機械類碩士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必須不斷改革和完善碩士生培養模式,采用有效對策解決制約機械類碩士生創新能力培養的瓶頸問題,構建系統完備、行之有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改革碩士生招生模式,建立合理的創新型人才選拔機制

    改革現有機械類碩士生招生辦法,將創新潛力作為一項重要指標納入碩士生選拔考核體系。首先,在專業課考核內容中動態調整考試內容,增加考查創新思維的內容,重點考核考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和對問題的思考能力,克服現有專業課考試題型固化、過于側重基本知識點的缺陷,解決部分考生通過題海戰術或針對性突擊的方式獲取專業課高分的問題,讓真正有思想、會思考的考生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其次,改革復試模式與內容,著重考查考生的學術能力和學術潛力,降低基礎知識考核的比重。摒棄現有基于考生自我介紹與各種證書對考生進行學術能力評價的方法,在復試內容中增加創新能力測試的內容,尤其是學術型碩士,應單獨進行創新能力測試。測試形式可以是筆試或口試,內容為與機械相關的工程實際問題,重點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知識應用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綜合評價考生的創新思維與學術潛力。此外,提高復試在碩士生招生中的比重,淘汰學而不用的應試型考生,錄用有思想、有潛力、真正適合從事科學研究的考生,為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奠定基礎。

    (二)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改革教學方法與培養體系

    創新型人才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堂教學、實驗實踐教學、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需要包括任課教師、指導教師、教助人員和碩士生在內的各方人員通力協作。為了培養高水平的創新型人才,必須強化教學改革,充分理解創新型人才的內涵,掌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內容、難點問題和應具備的必要條件,在此基礎上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并在此基礎上建立與之適應的教學及管理體系。制訂培養計劃時,針對行業背景和社會需求,將創新能力培養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和檢驗教學質量的重要指標,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探討能有效激發碩士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課堂教學方法與實踐教學體系,并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學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學管理體系,保證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規范化和制度化。

    (三)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多層次創新實踐平臺

    機械學科屬于工程學科,更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需要配套的創新實踐平臺支持碩士生創新實踐活動的有效實施。強化產學研深度合作,構建多學科融合、多層次實施和多方參與共建的創新實踐平臺體系是培養機械類創新型碩士生的必要條件。機械類碩士生畢業后主要服務于機械領域的相關企業和研究所,為了實現碩士生學習與工作的有效銜接,應充分發揮企業、高校和相關研究機構的各自優勢,建立碩士生聯合培養機制,充分整合和利用各方資源。高校主要承擔碩士生課程教學體系,利用相關企業或研究所的資源建立各種創新實踐平臺,結合企業或研究所的相關技術課題指導碩士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并提供必要的技術指導,不僅實現產學研的真正融合,相關企業與研究所還可借助創新實踐平臺和多方合作機制實現資源與技術的共享與整合,有效促進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師資與保障系統建設,營造創新環境

    任課教師與指導教師的執教能力與業務水平對創新型人才培養至關重要。為了提高師資水平,應強化對碩士生任課教師的培訓和考核,提高自身業務能力和創新意識,規范碩士生導師選拔機制,確保導師的學術能力與個人修養。建立導師與碩士生定期交流機制,通過與碩士生的多層次與多角度交流,擴充導師自身的視野,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此外,加強碩士生導師的培訓與交流,通過國內外訪學、進修、短期培訓和學術講座等多種形式、多個渠道提高導師的學術水平和創新意識,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素養和教學質量。碩士生培養單位應圍繞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建立完善的保障體系,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在制度保障方面,應建立合理的創新人才培養制度,出臺相應的激勵政策和考核機制,強化對碩士生教學與科研活動的指導與管理,不斷改革與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資源配置方面,應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搭建多層次、高水平的創新實踐平臺,通過科研立項、專利資助和學術競賽等多種方式拓展碩士生開展創新研究的渠道和途徑。在培養模式方面,構建高校、企業和研究所合作、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的培養機制,整合各方資源,有效保障碩士生創新活動的實施,促進碩士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整體提升。

    [參考文獻]

    [1]許士榮.基于創新能力提升的發達國家研究生培養機制的特點與啟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5(5):86-91.

    [2]段海濱,魏晨,武建文,等.北航工科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4):106-109.

    [3]劉曄.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機制改革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2014(1):163-166.

    [4]趙萬峰,鄧戎,郭向明.地方高校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研究—以陜西省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2015(2):89-92.

    第6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摘 要】創新可以為一家企業,一個國家或者一個人帶來新鮮事物,所以擁有創新精神十分重要。如果一個國家或者民族沒有創新意識或者精神,那么將會淹埋在歷史的洪流中,在競爭十分激烈的國際社會中難以存在。而提高國家或者民族的創新力就是提高個人的創新能力,學生時代培養創新能力具有強大的必要性,本文針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問題進行探討,并給出有效培養措施。

    關鍵詞 高中;生物教學;創新能力;培養

    現代社會已經步入到了信息化快速發展的社會,無論是國家經濟還是人們的生活水平都在不斷發展與提高,但是想要始終維持在上升狀態下就需要創新思想來不斷促進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創新意識就可以幫助我們創造或者研究出原本社會中不存在的科技成果。社會經濟結構在不斷改變,從傳統經濟類型轉變為密集型經濟以及智慧型經濟為主的結構,這兩種經濟類型存在的依靠就是知識創新,因為只有知識不斷創新下,才能夠進一步促進經濟結構的完善與轉變發展,從中給國家帶來豐富的財富。

    1.創新意識概述與其培養的重要性

    創新意識的承載體是人,所以在學生時代我們就要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與精神的培養,比如高中時期就要重視學習生物技術方面的知識,教會學生如何利用所學的生物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而想要從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與方式,讓新形勢下的教育為學生創造出出色的學習氛圍,比如實驗或者實踐,通過不斷的實踐可以把學生潛在的創造力激發出來。有了創新意識以及創新能力就能夠讓不可能變為可能,把世界上本不存在的東西變為現實,促進國家教育發展以及經濟發展。

    國家根據現階段教育需求對高中生物教學提出新的教學理念,教學中以探究式教學方式為主,老師作為引導者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存在的問題,并且關注學生對哪些內容比較有興趣,增強課本內容與之將結合的教課。

    2.高中生物教學中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方式

    在學生高中生物課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老師就要將原本老舊的高中生物教學方式所摒棄,進行改革,展開創新形式下的教學方式來對學生進行高中生物課程。從以下幾點就可以知曉如何對高中學生創新學習生物培養的方式。

    2.1通過問題讓學生展開創新思維思考的模式

    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解決問題,而是發現問題,發現問題更重要,學生在不斷學習高中生物課程中要主動發現問題并且根據所發現的問題來尋找解決方式,這樣有利于學生無論在問題思維上還是學習質量上的提升。傳統教學方式是老師在課程上把書本上的知識全部講解給學生聽就可以了,不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以及學生是否對其講課有興趣,而想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要改變傳統教學方式,首先就要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老師在上課前要找到上課所需的引導線索,通過這條線索把學生的注意力以及思想集中在課程上以及準備的課堂活動中,并在進行活動中提出相關問題來引導學生進行思維,讓學生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帶來不一樣的成果,學生在不斷交流與學習過程中也會不斷發現其中新的問題,再利用自己發現的新問題來尋找答案,這樣老師在上課過程中就只利用一些問題就把學生的主動性給激發出來,提高了高中生物教學的教學質量。但是老師在課堂上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具有興趣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問題與問題之間要有連貫性。比如在學習生物中細胞結構知識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根據細胞結構為主要線索,對學生提出“細胞結構是什么”,學生找到答案了解,再對其提出“細胞壁是什么”“細胞膜是什么”等等,利用學生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來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通過了解這些知識讓學生發現不一樣的生物世界。當然在老師提出問題學生進行解答的過程中,不少學生會想細胞壁和細胞膜都數據細胞結構的一員,那么兩者誰更重視一些呢?這個問題老師可以作為課外生物作業讓學生自己課后去閱讀知識尋找答案,這樣就能夠把學生課余時間也利用起來,讓學生學習生物不再局限在課堂上。問題的不斷提出對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是一大有效途徑,可以有效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僅僅是利用固有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在不斷思維中形成新的不一樣的思維方式。

    2.2利用實驗,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進行高中生物教學中實驗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物和語文或者數學這些學科不同,它是一門自然學科,由于自身的特性,所以有相當強的實驗性。很多知識在學習的時候光靠語言是很難去完整的描述出來的,比如生物課程中一些知識由于抽象性太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難去理解其中的奧秘,因此如果把知識利用實驗講解出來,學生就能夠更直觀的了解到生物知識以及它的神奇之處,這樣也會把學生的創新思維給充分帶動起來,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大膽創新進行嘗試。因此實驗不僅可以用來幫助學生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方式,也能夠幫助他們加深生物知識的學習。

    3.結束語

    總結而言,創新是個人發展的動力,是國家以及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動力,不停留在原地,不固步自封,不斷創新才能夠讓我們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中,不被淹埋在歷史長河里。而創新也更是所有高中生都應具備的能力,老師在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時候首先就要進行創新的教學方式,在具有濃厚的創新環境中培養創新意識才具有成效。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提高老師的教學技能以及專業素養,重視培養學生在事物上的觀察與想象能力,同時還要增強他們提問的興趣。

    參考文獻

    [1]付嫻賢.論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3:183

    [2]黃鑫鑫.淺談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素質教育:216

    [3]鄭澤芳.淺析高中生物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貴州省天柱民族中學.2013,7:40

    第7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探究性教學;創設情境;創新意識;心理動機;實踐能力;思維品質;拓寬思路;開拓精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6-210-01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科學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實驗。

    所謂探究性教學,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引導學生主動學習,自主探究。以此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一種教學模式。學生通過實驗,可以探究自己還未認識的世界,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理解和鞏固化學知識,掌握實驗技能,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培養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科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探究的過程。進行研究性實驗,而化學實驗更以其生動的魅力和豐富的內涵在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方面發揮其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如何在初中化學實驗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拓展學生的創造力,這是化學教育面向現代化的重要課題。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對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認識。

    一、分利用和發掘教材資源,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

    1、自主實驗,探求新知

    科學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依賴于創新,創新意識是一種可貴的科學品質。什么是創新意識?它是一種是使學生進行創新、創造行為的心理動機。大多數學生一般都具有創新和創造的潛能。教師應具有的保護學生創新心理和創新精神的意識,這是學生形成創造力的重要條件。如在實驗教學中,因材施教,拓寬實驗思路,使化學實驗更具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綜合性,以滿足學生動手、動腦、求新的心理特點,支持學生在實驗中充分發揮創新意識,大膽質疑,鼓勵他們去探究事物的本質。例如:在學習了氫氣和氧氣氣體的實驗室制取的方法之后,我們在學習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中,可以對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取實驗進行如下的設問:(1)、制取氣體的裝置有哪幾種類型?它們各適用于制取哪種氣體?制取二氧化碳應選擇哪種裝置?(2)制取氣體應注意哪些問題?(3)如果實驗室沒有稀鹽酸,可不可以用硫酸代替?(4)用純碳酸鈣代替大理石行不行?(5)若沒有大理石該用什么藥品代替?經過動手、動腦,使學生充分感受知識的發生過程,不僅提高了學習興趣,鞏固了所學知識,同時培養了探究能力和獨立思維能力。

    2、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設計性實驗

    為了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在演示實驗中,由學生自行設計實驗過程,使之變為探究型、設計型、科研型的實驗。

    二、在實驗中加強探究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探究為的是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探究性地主動學習,這是學習過程的一種質的突破與飛躍。探究式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學習的平臺,為學生提供動手動腦的機會,促使學生產生質疑并主動探索求解,從而將化學學科的各部分知識、技能、技巧相互滲透、融會貫通。

    三、在驗證性實驗中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獲得知識,學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到科學方法和受到科學思維的訓練,養成科學精神和科學品德,增強學習的興趣。

    四、精心設計探究性習題,提高學生探究思維能力

    第8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數學教學;課程改革;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新課程改革綱要》提出,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加強培養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獨立性、創造性及發展性。其中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在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創新思維一般是指能從多方面入手、超越常規、富有創新意識的思維方式。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人的一種高級能力,創造性思維活動是人類最重要的實踐活動,是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創新思維能力培養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初中學生正好處于智力開發的黃金年齡階段,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利用數學學科的優勢,因勢利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我們在多年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積極進行課程改革,注重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收到了比較滿意的效果。本文就我們的一些做法和體會進行總結,愿與各位同行商榷。

    一、深化課改,創新意識培養是教學改革的核心目標

    創新意識是一種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態度。創新意識強的人總能夠從不同尋常的獨特視角來研究問題,產生出強烈的創造欲望和創造勇氣。創新意識來自于對問題的質疑,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引導他產生創新的沖動。著名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生自己去尋找知識的意境,引導學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現學生會不用教師講的或課本上現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決問題的現象,而且正確和錯誤都有可能出現。正確時,說明學生

    能夠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錯時,也未必不是一種好的現象。這正說明學生不滿足于“依葫蘆畫瓢”,也說明學生具有一定創新精神。而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在平時的數學教學中,我們應鼓勵、啟發和誘導學生大膽提出問題和設想,因為這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世界的心理觸角,是創造意識的體現。古人云: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經常調動學生的好奇心,敢于向傳統的教學方法挑戰,才能夠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二、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

    創造動機是直接激勵和推動學生去從事創造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創造動機可以來自學生的內在動機,也可以來自學生的外在動機。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可以相互轉化。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外在動機有更加直接的激勵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使用鼓勵的語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時的肯定和表揚,激發學生的各種創造動機,啟迪他們的創造精神。

    教師應利用外在動機的激勵作用,促進內在動機的發展。因為內在動機更有助于學生進行創造活動,發展和提高創造性思維能力。創造動機還與學生的成就動機水平有關。研究表明,成就動機高的學生敢于面對困難,有較強的毅力,富于挑戰性,能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感,熱衷于擔任富于開創性的工作,并在完成任務時敢于創新,即使遇到挫折失敗也會加倍努力,直至成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分層次調動不同類型學生的創造動機,開展合作學習,發揮不同類型學生的特長,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造動機,使每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有獲得成功的體驗,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環節。

    三、循序漸進,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創造離不開思維。教育家吉爾福特在研究智力結構時,通過因素分析發現了聚合和發散兩種不同類型的思維。聚合思維是指利用已有知識經驗或傳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有方向、有范圍、有條理、有組織的思維方式。而發散思維則是既無一定方向,又無一定范圍,不墨守成規,不因循傳統,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吉爾福特認為:“經由發散思維而表現于外的行為即代表個人的創造性。”創造性思維在行為上有以下三個特點: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特性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三個重要環節。在教學中應注重通過不同類型的課程,有側重性的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概念和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的發展學生的思維流暢性,因為在這類課中,學生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組織和聯絡所需要的知識和觀念,通過語言體現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在這個方面,我們的體會是通常從簡單題目入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到能力較差的學生,逐漸培養學生的能力,切忌不可操之過急。

    第9篇:創新意識的類型范文

    關鍵詞:小學數學;創新精神;培養素質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21-114-01

    小學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是培養與提高人的文化素質和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和廣泛的應用性。小學教師應站在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高度,塑造學生創新個性,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我們要千方百計地激“活”學生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盡量讓它們去發現,去探索,去創新。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根據近年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一點粗淺看法。創新是小學生潛在具有的一種朦朧意識。那么,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

    一、利用遷移規律,誘發創新意識

    遷移是指運用自己已經習得的概念、規律去解決問題或將已經習得概念、規則或解決問題方法在新的情境中運用。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教材中相當一部分內容或是結構類同或是類型相同。教師要抓住此特點,利用知識間的遷移規律教學,可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學生學得輕松,樂學愛學,更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誘發探索精神。學法的遷移:傳統教法,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哪種機械的、呆板的方法已不適應21世紀的需要,新課標要求不僅使學生“學會”,還要使學生“會學”。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通過參與、思考、類推、遷移、創造,獲得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如教學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首先讓學生回憶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方法,然后放手讓學生用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通過類推、遷移,學生掌握了學法,學得主動。這樣不僅使學生加深對公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學生的學習欲望會更強烈,萌發創新的意識。遷移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認知規律,學生能夠運用遷移而不斷的掌握知識,這就為達到“教為不教”創造了條件,從而使學生的創新意識不知不覺的被誘發出來。

    二、充分利用學具,調動創新意識

    《教學大綱(修定版)》指出:“低年級學生主要通過對實物和具體模型的感知和操作,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為了使低年級學生較好地理解數學概念,掌握計算方法,很好地進行練習,不斷地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我認為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學具,并且在教學時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性格特點,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感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指導他們通過觀察和操作掌握數學知識。

    三、在教學目標上,突破教材,突破自我

    教學目標的確立,是教師教學思想的充分體現,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創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樣的教學目標,就能培養出什么樣的學生。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學目標的確立上,我始終堅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頂”。“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教學,達到教學大綱中規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練”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頂”是指教師在完成上述教學目標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一和基本技能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四、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確切地說不是在“學會”中形成的,而是在“會學”的基礎上形成的。“學會”是學生側重于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會學”是學生側重于掌握學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于發現新知識,提出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學會”是“會學”的前提,“會學”是“學會”的創造。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堅持把教師的“教”變成教師的“引”,把學生被動地“學”變成主動地“學”。教師的“引”是前提,學生的“會學”是升華,是創新。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十分注意“引”的設計。因此,引要奇異,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有趣,從而創設學生創造性學習的興趣;引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感到并不深奧,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gav成人免费播放视频|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欧美a级成人淫片免费看| 成人浮力影院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无码一二三区视频|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成人综合伊人五月婷久久| 国产日韩美国成人| 精品久久久久久成人AV|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午夜|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vr| 日本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笫一页|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亚洲成人第一页| 午夜成人理论福利片| 国产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成人爽a毛片在线视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 欧美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五月天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免费成人黄色大片|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9禁在线观看| 亚洲女成人图区|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