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對農村污水的研究起步較晚,且規模較小。目前在太湖流域及滇池流域的農村地區進行了農村污水處理示范工程建設,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研究未能大規模推廣。根據我國農村實際情況,污水處理應“因地制宜”,采用經濟、簡易、節能和有效的處理技術,可供選擇的有高效藻類塘、生態系統塘和土地處理系統等。其中,土地處理系統中的人工濕地技術應用發展較快,該工藝具有運行簡單,處理效果良好,不僅能去除COD、BOD等有機物,而且有除磷脫氮功能。
(一)環境保護意識薄弱
人們的環境意識對環境污染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為人的環境意識常常指導人的環境行為。農村人們相比城市來講,文化水平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他們看中的往往是有形的利益,根本看不到潛在的危機,部分村民甚至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存在抵觸心理。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工程中,往往需要開挖已經硬化的路面、地面等,存在部分村民抱怨,甚至阻止工程實施的現象;已建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需要定期進行運行維護,否則容易造成管網堵塞,實際發現,村民缺少主動運維的意識和能力,聽之任之,影響正常排水時暴力破壞。
(二)管理責任主體不清
在工程建設中,規劃涉及、資金概算、施工招標、材料采購等重大事項都由政府直接操辦,而鎮、村意配合協助為主,更沒有突出村集體的主體作用。因此。基層干部認識模糊,不清楚這到底是市政工程還是村民集體工程,產權不清晰、職責不明確,導致在日常管理中出現多頭管或者無人管的現象。
(三)運行維護力量不足
現有的運行維護力量嚴重不足,主要表現在資金、人員、技術三個方面。從資金層面看,據調查,運維資金一般每年每戶在260元左右,而且隨著時間推移、設施老化,大量問題和矛盾將逐步顯露,后續運維管理成本和難度將會逐年加大,雖部分省、市有運維補助政策,運維資金缺口仍然較大,鎮、村配套資金壓力大。從人員層面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運行維護需要掌握一定技術的專業力量解決技術問題,但基層管理人員力量,尤其是村級管理人員嚴重缺乏,往往由環衛或電工兼任,難以進行檢測維修。從技術層面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技術多樣,如PKA、MBR、IBS、A/O+人工濕地等,且管網檢測、疏通等需要專業的設備工具,此外,運維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如厭氧池清掏、主管網疏通、電器設備維修等,需要專業人員在一定的防護措施下作業,技術和設備要求高。
二、加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對策
(一)提高村民主體責任意識
農民既是農村水環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者,同時是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受益者,不論是污染者還是受益者,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發放宣傳單、上門普及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做好群眾宣傳教育工作。在工程建設和運維管理等方面,充分征求村民意見,讓其擁有充分的知情權和話語權,實行環境決策民主化,切實提高村民主體責任意識。
(二)完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體系
建立健全考核督查機制,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與各項創建、考評等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的實施進度、資金管理、設備維修保養、臺賬記錄、監督監測等基本情況及農村生活污水配套管網覆蓋率、污水處理率、污水處理達標排放率等實行層層監督,健全村鎮干部考核機制,設置必要的懲戒和獎勵機制。
(三)規范市場準入標準
建立處理工藝技術評價制度,確保各地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項目設計、申報過程中能夠科學的選擇既滿足達標處理要求,又適合當地自然與社會經濟條件的最適合工藝。
(四)實行運維管理專業化
加強全程質量監管,按照建管銜接的要求,探索第三方運維管理機構提前介入做法,組織其參與規劃涉及方案審核、施工質量監管等,從源頭推動治理設施的達標、穩定運行。加強信息技術支撐,運用物聯網、大數據技術建立智能管理云平臺,實現對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的運程集中管理、全天候實時管理、線上線下聯動管理,提高運維管理效率。
【關鍵詞】:新農村,生活污水,污水處理,工藝技術
近年來,隨著城鄉統籌步伐加快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推進,農村(含鄉、鎮、農村)污水治理事業取得了一定發展,全國各地陸續建設了一批鄉鎮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大幅度提高了農村污水治理水平。針對目前新農村污水處理特點、技術特征等情況,并結合河南地區的現狀,研究了適宜在我省推廣使用的新農村污水處理技術。
一、 農村生活污水的特點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來自農家的廁所沖洗水、廚房洗滌水、洗衣機排水、淋浴排水及其他排水等。由于農村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農村生活污水的量和質也相差較大,經濟發達地區的農村居民生活污水量遠高于欠發達地區,污水中氮和磷也高于欠發達地區,而有機污染物較欠發達地區的要低。總的說來,我國農村生活污水具有以下特點:①農村用水量標準較低,污水流量小且日變化系數大;②污水成分濃度較低且日益復雜,波動性大;③農村地區人口大都分散居住,沒有排水管網,集中收集處理難度大。
二、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模式及工藝選擇
農村地區居住相對分散,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千差萬別,采取統一的污水處理模式絕無可能,所以應該因地制宜,根據村莊的具體實際來確定污水排放模式和處理工藝。
1.分散式農村污水處理模式
對于距離城鎮污水管網比較遠,或者接入城鎮污水管網的投資較大的村莊,不可能把污水收集后輸往就近的污水廠去處理,只能走小型化、就地化、分散式處理的道路。
1.1化糞池和厭氧生物膜技術
本技術適用于無空閑土地,用于污水處理非河網地帶,出水水質排放要求寬松的地方。當地若為旱廁或有家禽蓄養,且村民有利用廄肥施用農田和菜地的習慣,建議增加圖中虛框中的化糞池處理單元;若當地主要為水沖式廁所,且尚未修建化糞池,不飼養家禽,則不必新建化糞池。該工藝對COD和SS的去除效率為40%~70%,但對氮磷基本無去除效果,因此出水不宜直接排放池塘或河流,以避免給河塘富營養化增加負擔,可回用澆灌農田或菜地,為農作物提供營養物。
1.2生物接觸氧化技術
本技術適用于丘陵或山區,有地勢落差,土地資源有限,經濟條件較好,出水水質要求較高的地方。當地如是旱廁或圈養家禽,則增加化糞池處理工藝。該工藝利用厭氧生物膜反應池做預處理,通過生物接觸氧化池對污水中各污染物進行去除,接觸氧化的充氧可以采用多級跌水充氧,若經濟條件容許可增加底部曝氣充氧,以進一步提高處理效果;可采取分段進水,為硝酸鹽氮的反硝化作用補充碳源,強化脫氮效果。
2.集中式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
在村民居住集中的村莊,通過管網收集農戶污水,接入村落污水處理設施進行統一處理;若臨近建有污水處理廠的市鎮,且該污水廠處理能力能滿足要求,則只需鋪設管網,接入市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即可。在土地資源有限,經濟條件較好,進水污染物濃度較高,對出水水質要求不太高的村莊,可優先考慮以好氧生物技術為主的村落污水處理技術。根據具體情況可選擇接觸氧化法或氧化溝工藝。在土地資源富余或者空置池塘較多,經濟條件較差,進水污染物濃度不高,對出水水質要求不高的村莊,可優先考慮以生態技術為主的村落污水處理技術。根據當地地形和具體環境條件可選人工濕地或穩定塘。
2.1預處理+接觸氧化池
適用于土地資源有限,經濟條件較好或地勢落差大,以村容村貌整治為主要目的,周邊水體富營養化不嚴重,以去除COD和SS為主要目標,對磷的去除無特別要求的地方。該工藝中預處理單元可為化糞池、厭氧生物膜反應池或者初沉池;接觸氧化池的充氧當經濟條件許可時宜采用曝氣充氧,若在山區丘陵等具有較大地勢落差的地方可采取跌水充氧;接觸氧化池可在池底設置沉淀區,也可接后續沉淀池對污水進行澄清后排出。該工藝以接觸氧化為主體,具有較強的抗沖擊負荷能力,對進水污染物濃度范圍適應性強,處理效果好,其出水可直接排放或澆灌農田;污泥可購置污泥濃縮脫水一體機進行處理,或就地晾曬(需注意晾曬場地的防雨防滲),當成分穩定、滿足相關衛生標準后可做農肥施用于菜地。
2.2預處理+氧化溝
適用于土地資源短缺,經濟條件好,建設資金和運行費用有保障,進水污染物濃度高,處理規模較大,當地水環境尚有一定容量,出水排放要求適中。該工藝中預處理單元可選化糞池、厭氧生物膜反應池或者初沉池。該工藝具有很好的COD、SS去除率,較好的脫氮效果,同時具有一定的除磷能力,出水水質較好,可直接排放或灌溉農田。該工藝不適用于處理低濃度污水。
三、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管理措施
3.1加強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建設的規劃
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利用國家新農村建設的良好政策環境,加強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規劃的制定,根據規劃來系統地開展污水治理工作。
3.2 多方籌集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與運營的資金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具有較強的性,而且需要一定規模的資金投入,單靠農民自身投入有一定困難。要結合新農村建設的實踐,采取國家扶持、地方補助、農民支持和參與等方式,廣泛籌集資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多渠道動員的參與機制,使生活污水處理工程能夠順利付諸實施和運轉。
3.3建立完善的水務基礎設施管理機制
在水利行政部門和鄉鎮機關等部門的指導和監督下,由村委會聯合當地基層水利組織成立專門的水利基礎設施管理協會,參與基礎設施的建設運營工作。
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改變農村生活污水無序排放現狀、改善農民生活條件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在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作中,應堅持因地制宜,分類處置的原則,依據村落的布局,科學選用污水處理工藝模式。有關政府部門應給予高度重視,加快建立健全相關標準及技術措施、政策措施,并加大投資力度,保證新農村污水治理工程的長期穩定可持續運行。
【參考文獻】:
1. 聶會蘭,顧寶群 新農村建設中生活污水處理對策(J) 河北工程技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0-2
2. 賀墨梅,劉淼 污水集中式與分散式處理技術的比較研究(J) 西南給排水 2006-8
3. 趙振華,王寧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選擇探討(J) 給水排水 2010-3
4. 王妮娜,鄭玉柱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J) 廣州環境科學 2011-2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污水治理;問題;建議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0)08-0152-03
1 引言
目前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億t[1],而96%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生態環境,直接威脅廣大農民群眾的身體健康以及農村的經濟發展。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自流到地勢處于低洼的河流、湖泊和池塘等地表水體中,嚴重污染各類水源。同時生活污水是疾病傳染擴散的源頭,容易造成部分地區傳染病、地方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發生與流行。目前全國農村的自來水普及率只有34%左右,還有3億多農民存在飲水安全問題。在經濟比較發達的我國東部及華南沿海地區,已經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對于走在全國前列的浙江省,早在2004年第一個811行動計劃開始,就在探索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新路。如今已走入新一期的811行動計劃,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已經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2 農村水環境污染現狀和特點
2.1 農村水污染現狀
農村水是指分布在廣大農村的河流、湖沼、溝渠、池塘、水庫等地表水體、土壤水和地下水體的總稱。我國總計有鄉鎮45412個,村民委員會739980個,鄉村戶數23692.7萬戶,鄉村人口達91960萬人[2]。農村人口分散,人口數量多,沒有任何生活污水的收集和處理設施,這使得農村生活污染源成為影響水環境的重要因素。據測算,全國農村每年產生生活污水約80億t,嚴重污染了農村地區居住環境,農村大部分地區河、湖等水體普遍受到污染,飲用水水質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直接危害農民的身體健康,嚴重影響農村地區的環境衛生,極易導致一些流行性疾病的發生與傳播。農村環境問題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已超過千億元。
有資料顯示,養殖一頭豬所產生的廢水是一個人的7倍,而養殖一頭牛則是22倍。這些有機物未經處理,滲入地下或進入地表水,使水環境中硝態氮、硬度和細菌總數超標,嚴重威脅著居民飲用水的安全。根據浙江省麗水市農民家庭用水水質的抽樣檢測結果中,63個水樣中大腸桿菌、渾濁度等主要指標超標的占72%。水源地水質低的狀況與農村生活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放有直接的因果關系[3]。
2.2 農村污水特點
2.2.1 農村污水面廣、分散
村莊分散的地理分布特征一般呈粗放型排放。很多農村尚無完善的污水排放系統,污水沿道路邊溝或路面排放至就近的水體,和雨水混為一體進行排放。造成污水分散,難于收集。
2.2.2 來源多
除了來自人畜的排泄物、廚房產生的污水外,還有家庭清潔、沐浴、洗滌以及生活垃圾堆放滲濾而產生的污水等。數據顯示,太湖洗衣廢水占生活污水的21.6%,巢湖、滇池大約為17.9%[2]。
2.2.3 增長快
隨著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生活方式的改變,生活污水的產生量也隨之增長。
2.2.4 處理率低
以浙江省麗水市的農村污染情況為例,每年全市農村人糞尿產生總量約180萬t,經化糞池處理的量約為23.03萬t,處理率僅為12.9%[4]。
2.2.5 可生化性強
大部分農村生活污水的性質相差不大,水中基本上不含有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生活污水中可能含有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含一定量的氮、磷,水質波動大,可生化性強。
3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特點
3.1 分散性
目前我國農村村莊很多分布比較分散,這對生活污水處理造成了很大的麻煩。目前很多像浙江省這樣的發達省份,采取下山脫貧或搬遷自然村、整治空心村等手段,讓農村居民集中生產和生活。這樣能解決一部分生活污水困難的問題。但對于比較分散的村莊,污水處理就只能分散的進行處理。
3.2 投資高
生活污水處理系統投資,包括污水管網地建設和污水處理系統(污水池)地建設,其中管網建設地投資一般占整個污水處理工程的70%以上,而對于像1000人左右的行政村,污水處理建設經費至少要達到50萬元以上甚至更多。我國目前村莊眾多,村集體經濟都很薄弱,一般都需要靠上級財政補助進行建設。污水處理工程建設相對復雜,由于農村地形復雜,高低參差不齊。對于平原村莊,有的存在標高相差不大,排污排水困難;對于山區的村莊,管道埋設會碰到山石的影響,從而影響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增加建設投資。
4 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存在的問題
4.1 資金問題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般根據村莊大小及村莊分散程度,采用不同處理方式。生活污水治理的費用主要是污水管道的埋設和污水處理池的建設成本。而污水管道的埋設在整處污水治理的費用中占了絕大部分。根據實際測算,一般要占到70%以上。對于相對集中的村莊,按1000人口的村莊來計算,整個污水治理的經費要達到50萬元以上。對于現在的新農村建設和村莊整治而言,生活污水處理費用占了較高的比重。沒有經費保障建設生活污水處理的,無法保證工程的質量和進度。而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區別于其他農村整治工程,是永久性工程,一次建設投入使用,起碼要使用二、三十年。現有的政府資金財力要保障重點項目地建設,然后逐年推進,按照保質限量逐步推進的方針,嚴禁遍地開花式的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同時,政府要加大財政保障力度,確保工程建設的經費。
4.2 污水治理分類問題
生活污水包括生活污水(糞便污水)和生活廢水(洗滌用水),或者簡單說由上水(自來水)經過生產、生活產生的水,現在部分人群概念中的生活污水就單指糞便污水(廁所污水)。由于生活廢水較糞便污水來說更具排放的分散性,隨意性,如果不把生活廢水考慮進去,因此很難解決農村面源污染的問題。
4.3 污水管網管理問題
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的處理基本依賴省、市(縣)、區幾級財政來分擔生活污水處理費用,而農村集體資金相對薄弱。一般存在重視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而輕視管線、管網的建設。此現象造成的后果是污水接入率低,管網質量差,漏損嚴重,不能很好的起到處理生活污水的作用。對于建設經費嚴重不足的地區,筆者建議先重點建設和完善村莊排污排水管網,對污水處理進行規劃,待條件許可后,再開建污水處理系統。
4.4 施工順序問題
現在的新農村建設政策,多是階段性的實施目標,致使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常陷入尷尬的局面。因為污廢水管網、雨水管網的埋設必須破壞原有的道路路面等設施,這樣帶的來后果是嚴重的浪費財力、物力和人力。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必須優先于其他的整治工程,嚴防重復建設和投資,這樣才能使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達到高質量、高效能的同時能夠節約成本。
4.5 雨、污分流問題
目前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雨、污水不分流的現象。一些村莊為了節省建設費用,把房前屋后的雨水都引入污水處理管網中,這樣造成污水處理量大,生活污水在處理系統中停留時間短,處理效果不理想等問題,間接地浪費了處理投資。目前我國一般對雨水只進行收集,并不進行處理。因此建議農村的雨水進行邊溝硬化收集并排放,有條件的村莊進行管網進行收集排放。
5 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對策
5.1 加強污水處理系統土地回收和資源回收利用
污水處理系統,不可避免的造成土地的占用,有些污水處理技術還存在占地面積較大,浪費現象也很嚴重。因此對于合理使用和回收處理系統的土地,達到保證處理效果,集約利用土地是實際工作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對于使用厭氧發酵、沼氣凈化池等處理技術處理生活污水的,還要加強對沼氣等有機能源的回收利用,達到節能節地減排的目的。
5.2 加強人員的培訓管理和技術指導
目前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建設一般是由市區(縣)農辦(建設局)指導,村委會主體實施,通過鄉或縣區招標平臺以招投標方式確定污水處理工程的施工隊伍。而實際工程管理人員和施工人員素質良莠參差不齊,許多都沒有建設管理經驗,缺乏培訓管理和技術指導,很難保障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質量。因此,加大對污水處理工程建設從業人員的培訓管理和技術指導是保障工程序建設質量,達到使用效果的重要保證。
5.3 規范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的規劃和設計
規劃和設計是龍頭,只有嚴格、科學的進行規劃和設計,才能有效的避免工程施工的盲目性。目前很多農村在生活處理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未經專業的給排水或環保規劃設計部門的設計,盲目建設,由此產生工程質量難以保證、施工建設隨意性等一系列的問題,必須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
5.4 提高工程建設的透明度
工程招投標、工程建設管理、工程竣工結算等一系列程序要做到公開透明,讓村民參與整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切身感受到處理工程帶來的社會效益。隨著工程的建設進行,村民的參與度更加深入,其觀念也隨之改變。從而能夠支持并積極參與污水處理工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國家環保總局.國家農村小康環保行動計劃[EB/OL].(2006-10-18).http:∥zhb.省略/info/gw/huangfa/200610/W02006101835771737553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0[R].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0.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源分離;生態治理模式;人工濕地;穩定塘;地下滲濾系統
中圖分類號:X7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1683(2014)06-0209-04
隨著農村居民生活方式的逐步城市化,農村的人均日用水量和生活污水排放量急增。農村生活污水已經成為廣大村鎮地區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據統計,農村生活污染對整個流域污染物磷的貢獻率達到8%,對氮的貢獻率達到10%[1]。但許多農村地區由于缺乏完善的排污系統和污水的治理措施,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肆意排放,嚴重污染了農村的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
20世紀末,污染治理的源分離技術在國際上得到廣泛推廣,改變了利用大量清潔水稀釋糞便,再花費大量能耗進行凈化、分離處理并輸送回用的傳統模式。近幾年來我國在污水源分離方面的研究發展很快。國家環境保護部提出“對糞便和生活雜排水實行分離并進行處理,鼓勵采用沼氣池廁所、堆肥式、糞尿分集式等生態衛生廁所,實現糞便和污水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目前,糞尿分集式衛生廁所在我國已有部分示范應用,取得較好的效果[2]。但國內基于源分離理念的農村污水治理尚處于研究階段,如何將前端分離和末端產物處理有效結合,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1 農村生活污水特點
1.1 農村生活污水水質特征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包括人畜排泄及沖洗糞便、家庭潔、農村居民洗浴及廚用所產生的污水等。一般來說,農村生活污水中各污染物濃度相對較低,基本不含或少含重金屬和有毒有害物質。污水中含有機物質、氮、磷等營養物質、懸浮物以及病菌等污染成分,可生化性較強。若按污水來源與水質分類,生活污水可以被分為由來自廚房與衛生間的洗滌、洗浴水組成的灰水和由尿液、糞便(含手紙)和沖洗水等組成的黑水。灰水水量較大,一般占生活污水的50%~80% [4],但水中污染物質含量明顯較低,便于處理,且存在回用價值。黑水雖然水量小,但污染物質、病原菌含量高,處理難度大。Almeida 等[5]針對生活污水進行分析,發現黑水對污水中COD、TSS、NH3-N、PO4-P 的貢獻率分別達到了43.19%、77.14%、97.11% 、79.18%,可見黑水是生活污水的主要污染來源。具體的農村生活污水分類及水質水量對比見表1[6]。
1.2 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特征
農村人均日用水量不及城市人均日用水量的1/3,污水排放量一般較少。但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隨機性強,屬于典型的間歇排放,在不同時段排水量變化明顯,日變化系數大,一般在3.0~5.0 之間 [7]。農村生活污水排放途徑主要有:直接灑向地面、就近排入河道、通過下水道后入河等。歸納起來,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具有以下特征,見表2。
2.1 源分離的基本思想
人糞尿含生活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和絕大部分營養鹽。人糞便中除了病原菌、寄生蟲卵有害物質外,還含有豐富的植物營養物質。如每50 L糞便中,就含有5.5 kg的氮、0.8 kg的磷、2 kg的鉀,COD含量是22.5 kg;而尿液是一種高濃度的營養物(N 8 180 mg/L,P 670 mg/L,K 2 160 mg/L),是一種無菌的液體資源,尿的肥效和等量的化肥中植物養分相當[8]。
傳統人糞尿排放和處理模式是先被成百倍地稀釋、輸送,再消耗能量去除掉。污水中所含的氮磷等營養鹽一部分隨出水流失,一部分被降解或成為污泥的組成部分。由于混合廢水的污泥成分復雜,難以將污泥作為農業營養源,所以這一模式影響了營養物質的有效利用。
源分離概念是指從源頭-便器入手,將糞便、尿液單獨收集、輸送、處置、利用,不再將其與其他污水混合。源分離理念主要體現在將高濃度的人糞尿與其他雜排水分離,從人糞尿中回收能量和資源,可以從根本上消除污水末端處理靠潔凈水稀釋、輸送、處理污染物,浪費大量水資源并使所含營養物難以回歸土地的不可持續性弊端。
2.2 農村生活污水生態治理模式的內涵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與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聯系在一起的系統工程,應根據生態學原理,充分運用農業生產體系的生態結構功能及農村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考慮農村的具體自然條件,強調用自然的處理方式,充分利用人工濕地、穩定塘、土壤滲濾等自然處理系統中,各種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相互依存的綜合作用,形成食物鏈,達到系統內部物質能量的循環再生利用。
3 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模式的技術分析
3.1 源頭控制利用技術
3.1.1 糞尿分離式生態廁所
在農村,一方面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人糞尿的還田,以改善土壤性能,減少化學肥料的危害;另一方面傳統的糞便農用,缺少對糞便有效的無害化處理,造成腸道等疾病的傳播,加上一些水沖式廁所沖走糞便,造成糞便農用率的降低。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就是推廣應用生態廁所。這種廁所安全衛生、節約水資源、能夠實現變廢為寶。目前,國內外已開發出來的生態廁所有:太陽能廁所、循環水沖洗廁所、免水沖洗廁所等。其中,免水沖洗的糞尿分離型廁所對于旱廁有很好的替代價值,其基本結構包括糞尿分集式便器、排尿管、貯尿容器、過糞管、廁坑、排氣管等,尿液通過小便區的尿液排污口單獨收集,大便收集后添加鋸末等粉料從而起到清潔的作用。目前尿液與糞便分離式便器己在瑞典、丹麥、德國、荷蘭等歐洲國家使用。糞尿分離型廁所技術含量不高,卻代表了先進的衛生理念,是目前欠發達地區改善衛生條件最合適的技術手段[9]。
3.1.2 尿液的處理與利用
通過尿液和糞便的分離和利用,可以形成一個良性的營養封閉系統。尿液里含有大多數人類代謝的營養物,如果將尿液分離,污水處理的負荷將大大減小。尿液中包含的大部分營養物能滿足農業生產中的營養需要,將其作為肥料是營養圈封閉的重要一步。尿液收集后儲存于收集桶中,桶的容積可根據人口而定。尿液在被農業施用前貯存6個月以上則可將衛生方面的危險降至最低程度[10],而且無形成大量沼氣的可能,適合于封閉條件下儲存。源分離后的尿液通過收集和貯存,并進行腐熟和肥化處理,成為有著豐富營養物的重要有機肥,這種肥易分解,可作氮肥施用。
3.1.3 糞便的處理與利用
建立在源頭控制概念基礎上的糞便處理,無需以水作為運輸糞便的媒介,它是在座便器下方建造一個長方形池,內填充具有良好多孔性、吸水性、排水性的鋸末作為微生物的繁殖場所,糞便經座便器直接進入反應池中與木屑混合,整個過程不需水沖,以較小的動力攪拌,通過控制溫度、濕度等條件,使好氧微生物在與鋸末混合的特有環境(55~65 ℃)中快速繁殖,將糞便轉化為無臭味的H2O、CO2和較干燥的有機肥。同時,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可以培養出適合糞便分解的好氧菌群,這又加速了糞便的分解,其產物可作為有機肥料及土壤改良劑。孫勝龍等人[11]結合我國北方地區的特點,采用麥秸作為鋸末的替代品,并對其性能特點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麥秸能夠完全代替鋸末作為生態廁所的基質,對糞便及廚房垃圾的削減率可達到79.7%,超過鋸末的70.2%的削減率,穩定后的麥秸―糞便混合物中氮、磷和其它有機物質的含量較高,適于作農用肥料。
3.2 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技術分析
在對各種污染源的源頭進行有效控制之后,在后續污水資源化的途徑中,需綜合考慮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充分利用農村地區的土地(荒地)、河流(溝渠、坑塘)、湖泊資源與自然等條件;二是充分考慮廣大農村地區財力狀況薄弱這一情況,著重考慮選用既成熟可靠,又適合農村實際的經濟適用技術;三是針對廣大農村地區從業人員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較低的現狀,著重選用簡單易行,運行穩定,維護管理方便的處理工藝。
污水生態處理技術是利用土壤-植物-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特征對污水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回收利用,對污水中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的工藝技術。具有造價低,能耗低,結構簡單,運行維護方便,處理效果好的優點,其凈化水質可達二級處理甚至三級處理水平,比較適合我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目前,人工濕地、穩定塘和土地滲濾系統是比較成熟的污水生態處理技術。
3.2.1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
人工濕地系統是通過模擬自然濕地,人為設計與建造的由飽和基質、挺水與沉水植物、動物和水體組成的復合體[12]。
人工濕地處理系統的優點主要表現為:投資費用較少,運行費用低;維護管理簡便,水生植物在加強污水處理效果的同時還可以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增加生物多樣性。其不足主要表現在污染負荷比較低,占地面積大,如果設計不當很容易造成堵塞,處理效果受季節影響明顯,隨著運行時間的延長除能力會逐漸下降。
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一種較為成熟的污水處理技術并在世界范圍內有較廣泛的應用。近年來,國內學者[13]對濕地污水處理原理與設計參數也進行大量的研究,濕地系統人均建設費用為250~300 元,僅為傳統工藝建設投資1/3,運行成本主要為提升水泵所消耗的電費,約為0.05~0.1 元/ t水,因此人工濕地污水處理技術是適合我國國情的污水生態處理技術。
3.2.2 穩定塘
穩定塘又稱為氧化塘或生物塘,是一種利用天然凈化能力的生物處理構筑物的總稱,有機物主要通過微生物降解、有機物吸附、有機顆粒的沉降和截濾作用去除。穩定塘系統分為好氧塘、兼性穩定塘、厭氧穩定塘、曝氣穩定塘。
穩定塘系統能充分利用地形,系統基本不耗能,無需污泥處理,易于管理和維護,對有機物和病原體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并且基建費用低,人均建設費用為150~ 250 元,為傳統二級活性污泥法的1 /4,但占地面積大。該工藝適用于經濟欠發達、水資源短缺、規模較小且擁有自然池塘或閑置溝渠地形的村莊。
穩定塘在太湖流域農村地區應用比較廣泛。在北方寒冷地區單獨應用穩定塘處理時,因需要巨大的儲存容積以及穩定塘表面容易結冰等因素而使其發展受到了限制。但可以通過采用多塘串聯和增加曝氣系統等改善穩定塘在冬季低溫下的運行效果。
3.2.3 土地滲濾系統
土地滲濾污水處理系統以土壤為介質,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將污水投配在土地上,通過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的綜合凈化作用,使水與污染物分離,水被滲濾并通過集水管道收集,污染物通過物化吸附被截留在土壤中,可分為慢速滲濾、快速滲濾兩種。慢速滲濾是由植物和土壤組成的垂直滲濾污水處理工藝,適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農田污灌就是典型的慢速滲濾土地處理系統。快速滲濾是使污水在重力作用下快速流過土壤而得到凈化的工藝,要求土壤通透性好、活性高。
地下滲濾系統具有氮、磷去除能力強,處理出水水質好,可回用,基建及運行成本低,運行管理簡單、維護容易、不產生剩余污泥且對進水負荷的變化適應性強等優點外,還對各種病原體具有很好的降解作用。適合土質通透性能高、農戶分布散、人口少、經濟較落后的農村污水處理。
國外對于土地滲濾污水處理系統研究較多,應用較為普及,在美國約有36% 的農村及散住家庭用了土地處理系統處理生活污水,在瑞典、芬蘭和挪威等北歐國家,約有100多萬散居住戶采用了土地處理系統處理生活污水[14]。我國沈陽西部的滯洪區就有慢速滲濾土地污水處理農村污水的應用[15]。
4 結語
基于源分離理念的農村生活污水生態治理模式,有別于傳統的以“去污”為核心的污水治理思路,而是增加了糞尿資源化這一環節,在生態和物質循環上有深遠的意義。源分離后的剩余雜排水在后續污水資源化的途徑中采用污水生態處理技術,能夠很好地結合廣大農村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如當地的廢塘、灘涂、廢棄的土地,基建投資低,出水可以直接回用于農田灌溉或農村雜用水。對于廣大農村地區來說,居住分散,難以建立完備的管網系統,經濟力量薄弱,缺乏污水處理專業人士,污水生態處理是一個很好的出路。該模式在技術上并不需要太多的革新,只需根據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處理工藝或對現有的污水處理技術進行組合,以實現污水處理的低能耗,優質化,資源化。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 王云龍,張徵晟,陶琪,等.四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藝比較[J].水處理技術,2011,37(7):133-135.(WANG Yun-long,ZHANG Zhi-sheng,Tao Qi,et parison of four kinds of rural domestic wastewater treatment[J].Technology of wastewater treatment,2011,37(7):133-135.( in Chinese))
[2] 鄒偉國.國內外生態衛生廁所應用與分析[J].水工業市場,2011(6):49-52.(ZOU Wei-guo.Application and analysis on ecological toilet at home and abroad[J].Water Industry Market,2011(6):49-52.(in Chinese))
[3] Montserrat Nunez,Jordi Oliver-Sola,Joan Rieradevall,et al.Water management in integrated service systems:accounting for water flows in urban areas.Water Resource Management[J].2010(24):1583-1604.
[4] AL-AYYOUSI O.Focuse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greywater reuse in Jordan[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olicy,2002,3:67-73.
[5] Almeida M C,Butler D,Friedler E.At source domestic wastewater quality[J].Urban Water,1999,1:49-55.
[6] Fany B,Li G.Treatment and reuse of toilet wastewater by an airlift external circulation membrane bioreactor [J].Process Biochemistry,2006,41:1364-1370.
[7] 賀墨梅,劉焱.污水集中式與分散式處理技術的比較研究[J].西南給排水,2006,28(4):20-23.(HE Mo-mei,LIU parison study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wastewater treatment[J].Sourcewest water and wastewater,2006,28(4):20-23.(in Chinese))
[8] 郝曉地.可持續污水一廢物處理技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HAO Xiao-di.Sustainable treatment technologies of wastewater-wastes,[M].Beijing: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2006.(in Chinese))
[9] 原林,王宏哲,盛連喜.生態衛生系統的開發與應用-淺談生態廁所的發展[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 2007,25(2):30-33.(YUAN Lin,WANG Hong-zhe,SHENG Lian-xi.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sanitation-research progress of ecological toilet[J].China Resources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2007,25(2):30-33.(in Chinese))
[10] 陳浩.分散式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CHEN Hao.A study on the mode of decentransed sanitation and reuse[D].Xi′an: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2007.(in Chinese))
[11] SHENG Lian-xi,SUN Sheng-long,GAO Long-jun,et al.Study on the feaslbility of using corn stem asmatrix in bio-toilet[A].Future of urban wastewater system-decentralization and Reuse[C].Xi′an:China Arehitecture & BuildingPress,2005.
[12] 賈曉競,畢東蘇,周雪飛,等.農村生活污水生態處理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31):19307-19309.( JIA Xiao-jing,BI Dong-su,ZHOU Xue-fei,et al.Discussion of the developments of domestic wastewater ecological treatment in rural area[J].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1,39(31): 19307-19309.(in Chinese))
[13] 彭舉威,汪誠文,付宏祥,等.分散農村污水處理模式分析[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0(1):28-30.(PENG Ju-wei,WANG Cheng-wen,FU Hong-xiang,et al.Analysis on the mode of wastewater decentralized treatment in rural area[J].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 (1):28-30.(in Chinese))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染;沂河源風景名勝區;農村
農村生活污染是指在農村居民日常生活或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活動中產生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糞便和部分與人們生活相關產生的農田固體廢棄物等污染。不包括為日常生活提供服務的工業活動(如村辦企業、農產品加工、集中畜禽養殖)產生的污染物。近年來,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生活污染源逐漸增多,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議題。農村生活污染的原因非常復雜,其影響因素眾多,綜合起來可分為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性。在沂河源風景名勝區農村生活污染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概括總結了農村生活污染日益加劇的內在原因,從不同角度提出了應對策略,希望能為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提供思路和方法。
1 農村生活污染的內在原因分析
沂河源風景名勝區地處魯中山區,行政區劃屬山東省沂源縣,包括東里鎮的唐山景區、石橋鄉的圣佛山景區、燕崖鄉的牛郎織女景區和中莊鎮的翠屏山景區,此次共調查14個村莊,其中牛郎織女景區4個,唐山景區3個,圣佛山景區4個,翠屏山景區3個。采用實地走訪調查的方法,詳細了解了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人(畜)糞便和部分與人們生活相關產生的農田固體廢棄物的來源、種類、排放量、處理方式,共取樣33個,訪問當地居民30人(次)以上,獲得農村生活污染物影像資料296張。調查區農村生活污染的主要特征包括:受當地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產業結構影響較大,生活污染物排放強度和排放量隨季節變化明顯,時空分布范圍廣,集中治理難度大,生活污染物隨意排放,潛在環境影響深遠。如果不能找到農村生活污染的治理良策,其后果不堪設想。在對調查區研究分析的基礎上,舍棄影響研究區農村生活污染的當地特殊因素,概括農村生活污染的內在本質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對其他地區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有較好的指導作用。概括起來,農村生活污染的內在原因包括以下四點。
1.1 外部輸入型生活污染物日漸增多。外部輸入型生活污染物是指來源于非農業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經農村生活消費后產生的生活污染物。外部輸入型生活污染物以生活垃圾中的白色塑料、建筑廢棄物和廢棄衣物為主,還包括少量紙箱、紙張、金屬物、廢舊電器、燈管、電池等。經調查發現,建筑廢棄物一般單獨堆放,成分主要包括廢棄石塊、破碎磚瓦、混凝土碎塊和雜土等。白色塑料和廢棄衣物等與其他生活垃圾混雜堆放在一起。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提高,大量的一次性塑料袋、建筑垃圾、廢舊衣物、報廢家用電器等生活垃圾越來越多,逐漸成為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
1.2 內部自產型生活污染物利用不當。內部自產型生活污染物是指來源于農業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用品經農村生活消費后產生的生活污染物。內部自產型生活污染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中的廚余物、人(畜)糞便和與人們生活相關產生的農田固體廢棄物。隨著社會化分工的細化,農業產業結構趨向于單一化,造成農村生態系統退化,物種單一,物質的循環利用出現障礙。如廚余物中的有機物和農作物的副產物或殘余物原本可作為飼養家禽(畜)的飼料,但現在較多農戶僅從事單一的林果種植業,不再飼養家禽(畜),造成農村生態系統中生態位缺失,阻礙了物質的有序循環利用。為了追求效率和利益最大化,農業生產中過度使用化肥,丟棄傳統的環境友好的農家肥,造成原本可作為資源利用的廚余物、人(畜)糞便及農田固體廢棄物成為污染物,加劇了農村生活污染。在其他農村地區這種現象亦普遍存在。
1.3 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環保措施缺位。從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來,農村面貌發生了較大變化,所調查的全部村莊都實現了自來水、硬化道路、有線電視、通信等公共設施進村,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居住條件有了較大提高,但農村環保設施未能同步規劃建設。沒有建設污水收集與處理設施,造成生活污水隨意排放,污染土壤、地下水和附近的地表水。僅建有簡易的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但數量較少,利用率不高。與此同時,生活垃圾露天堆放池的選址存在問題,有的建設在河道附近,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按照新頒布的《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生活垃圾的收集容器應為密封和防滲的,現有的露天堆放池應禁止使用。
1.4 農民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和環保知識水平較低。現階段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雖較以前有明顯提高,但仍然較為薄弱,國民環保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受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和個人文化素質的影響,廣大農村居民的環保意識和知識水平普遍低于國民平均水平。調查中發現,生活污水隨意排放除了沒有污水收集和處理設施等硬件條件外,居民主觀上認為只要不污染自己庭院,不影響自己生活可以隨意排放。生活垃圾之所以多選擇傾倒在河岸邊,主觀上有讓河水沖走垃圾的想法。生活垃圾在處理過程中沒有分類收集,外部輸入型生活污染物和內部自產型生活污染物混雜堆放,尤其是有毒有害污染物(如日光燈管、電池等)和一般污染物混雜堆放,潛在環境風險很大。
2 農村生活污染的控制策略控制
農村生活污染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控制并最終解決農村生活污染,要依靠經濟、社會、科技、人才、政策、教育等全面發展與進步。現階段主要應做好以下幾項工作,才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1 轉變污染控制理念。傳統的工業和城市污染控制一般注重污染的末端治理,很少涉及全過程控制,因此以防控工業和城市污染為目標的污染控制理念一般局限于污染的末端治理。隨著工業和城市污染的日益加劇,末端治理模式已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要求。人類對傳統污染末端治理模式的質疑與思考,應運而生地提出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的理念,改末端治理為全過程控制。農村生活污染特征不同于一般工業和城市污染,其產生與存在的原因因地域不同而差別較大。農村與農業生境天然就是一個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生態循環場,更應當引入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理念,從源頭上減少外部輸入型生活污染物,在生產生活過程中通過循環利用減少內部自產型生活污染物,在末端治理環節中強化污染治理設施建設,達到生活污染物的達標、無害排放。
2.2 制定切實可行的污染控制政策。相比較完善的工業和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政策,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政策基本上處于剛起步階段。由于城鄉環境問題的差異性,現行有效的工業和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政策在農村往往失效。農村環境污染的加劇與農村環境政策的制定滯后、配套政策不足、功能缺失和執行低效,滿足不了政府對農村綜合整治改善環境質量的迫切要求有關。國家環境保護部2010年2月的《農村生活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同年7月頒布的國家環境保護標準《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HJ574-2010)是現階段農村生活污染控制的綱領性文件。在制定具體或地方政策時,還需要從農村生活污染產生的內在原因出發,以循環經濟理念為指導,不僅重視污染治理的環境政策,而且要制定好農村各項發展規劃,從源頭和過程減少污染。
2.3 加強適合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技術研發。農村生活污染的特點決定了不可能采用城市污染治理技術,農村生活污染物成分區域差異大,分布范圍廣,難以集中治理。因此,必須加強適合特定地域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技術,其特點是裝置簡單,操作方便靈活,運行費用低,治理效果明顯。當前農村生活污染治理技術主要體現在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和生活污水處理技術上。生活垃圾一般采用轉運填埋或焚燒處理技術,運行費用較高,且轉運過程中存在異地垃圾污染的可能性。生活垃圾的處理技術研發應建立在垃圾分類收集的基礎上,首先研究垃圾的循環利用可能性,其次考慮填埋或焚燒,并且要充分考慮其空間分布狀態。生活污水處理技術研發首先考慮梯級利用和循環利用,其次考慮技術和規模效應問題。
2.4 加強居民環保知識教育。加強居民環保知識教育,增強居民環境保護意識,改變環境不友好的生產生活方式,提高防治污染的自覺性,是防治農村生活污染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對農村生活污染產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到很多污染可通過人的自覺行動來避免。建立一個簡單的家庭式“人—畜—沼—田”物質循環鏈,就能基本避免廚余物、人(畜)糞便和農田固體廢棄物等污染物的產生。在環保設施不匹配的情況下,不盲目建造水沖式廁所,不盲目硬化地面都可避免大量生活污水的產生。自覺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可減少大量白色垃圾。在農村生活污染控制過程中,當地居民的主觀能動性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教育提高居民防治污染的自覺性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小結
農村生活污染問題是當前環保的重要研究課題之一,要解決農村生活污染問題,必須從其產生的原因入手。解決農村生活污染的策略首先要注重防,通過轉變污染控制理念,制定適用性強的政策措施。通過教育提高居民環保意識,主動采取減少生活污染物的措施,降低潛在環境風險。其次在于治,加強適合農村環境污染的治理技術研發,開發出簡單有效的控制技術。
參考文獻:
[1] HJ574-2010,農村生活污染控制技術規范[S].
[2] 趙軍.我國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7):15203-15205.
[3] 鄧睿,川頁.農村主要環境污染及防治[J].環境保護,2010(20):41-43.
[4] 張照錄,崔繼紅,張錄強,等.農村生活污染特點與快速調查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22):13656-13657.
[5] 張后虎,張毅敏.農村生活垃圾現狀及處置技術初探——以太湖流域為例[J].環境衛生工程,2009,17(4):9-11,14.
近年來,農村環境治理工作堅持“城鄉統籌,一體發展”,不斷加大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著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各項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飲用水源保護得到高度重視。一是狠抓了合格(規范)飲用水源創建。共有55個飲用水源地通過合格飲用水源保護區驗收,12個飲用水源地通過規范飲用水源保護區驗收,全面完成建制鄉鎮以上合格飲用水源創建工作。二是加強了對飲用水源水質的監測。各級環境監測部門長期堅持對全市35個鄉鎮以上重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例行常規水質監測。針對去年7月以來,姚江梅林水廠上游、慈溪梅湖水庫、東錢湖、肖鎮取水口及部分內河出現藻類快速繁殖等異常情況,建立了飲用水源生物監測網絡,對全市39個主要飲用水源地實施藻類監控監測和污染預警。三是加大了飲用水源地的環保執法力度。全面排查飲用水源地90多個,共取締了26個位于水源地附近的違法排污口,搬遷了9家有環境污染隱患的排污企業,關閉了27家位于飲用水源地附近的畜禽養殖場。奉化市取締了橫山水庫內嫩竹造紙料塘565只和155家造紙作坊;鄞州區分別關閉了橫溪水庫上游10家排污企業、皎口水庫上游2家水煮筍企業。以生態市建設為抓手,督促解決了一批水源地環境難點問題。去年,江北區英雄水庫養豬場搬遷工作被列入生態市建設工作任務,通過市人大政協督辦,市領導實地視察,已取得實質性成效。今年,又將北渡取水口附近區域的工業企業污染整治列入鄞州區生態市建設工作重點任務,并作為評優的否決指標。
(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初見成效。一是全面完成了禁養區關停搬遷。以寧波市《關于開展畜禽養殖禁養區域劃分工作的通知》(甬環發〔2003〕17號)和《寧波市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分技術報告》為依據,各地加快實施了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搬遷關停,并落實相關補償政策,對拆遷的畜禽舍按建筑結構實施每平方米30-120元不等的補償,對按時或提前完成關閉拆遷的,再按補償標準給予10%至25%的獎勵。這些政策措施的落實,較好保證了各地禁養區內畜禽養殖場(點)搬遷關停。二是積極開展了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市政府連續兩年將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工作列為實事工程,同時納入生態市建設工作任務書。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投入資金近2300萬元,全面完成生豬存欄30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的污染治理工作。各地在規范整治的同時,也相繼出臺了不少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鼓勵扶持政策。如鄞州區對畜禽養殖污染實行零排放處理的規模養殖場投資的設備給予50%的補助。鎮海區對畜禽養殖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費用按實際投入給予70%補助,對實施污水處理并達標排放的區定養殖小區給予每年5萬元補助,對養殖場的環境改造及綠化建設給予30%補助;對區內年產商品化有機肥400噸以上的企業,每噸補助100元,農戶購買本地區生產的商品有機肥5噸以上,每噸再補助100元。這些政策措施的出臺,有力促進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摸索出不少好的治理模式。如鄞州區春光牧場無害化零排放綜合利用技術,鎮海區南洪養殖小區污水生態化處理模式,余姚市康宏畜牧有限公司豬糞厭氧干發酵及沼氣發電工程,寧海縣海聯牧業、青珠農場綠豐生態有機肥生產模式,利豐奶牛場種養結合、自我消納的循環經濟模式等,已成為全市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示范工程。
(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逐年推進。一是各地堅持城鄉統籌,把農村生活污水納入區域生活污水處理規劃,離城鎮較近的村莊,生活污水就近納入城鎮污水管網,由城鎮污水處理廠統一處理。目前,鎮海、北侖、鄞州區和余姚、慈溪市已將主要鄉鎮農村生活污水規劃納入城域污水處理系統。二是對遠離城鎮的偏遠村莊,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試點。這幾年,市財政每年列支約450萬元用于扶持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并出臺了《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項目立項指南》,截至2008年底,全市建成農村生活污水分散式處理試點項目250多個,建成生態廁所80多座。慈溪市還出臺了鼓勵城鄉污水治理設施投入的若干意見和關于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方案,推出了厭氧--人工濕地、地埋式有動力污水處理和納入市域污水處理系統等三種模式,對試點項目工程,經驗收合格,財政給予60%補助,有效激發了村鎮生活污水處理試點的積極性。象山縣推出了溝渠收集納池--厭氧處理的低成本建設與運行模式,余姚市推出了黃家埠鎮回龍村生活污水厭氧--微氧二級生化處理凈化模式,鎮海區推出了光明村厭氧-人工濕地生態化處理模式。三是通過建設糞便處理中心對公共廁所糞便及污水進行集中處理。慈溪、鎮海等地先后建設了鎮級糞便處理中心,通過專用車輛運輸,集中納入沼氣池,沼氣用作生活燃料
,沼液施用于農業生產基地,取得了“治污、能源、有機肥”一舉三得的好成效。慈溪計劃建設18座,已完成11座,在建7座。(四)農村生活垃圾處理三級管理網絡日趨健全。目前,寧波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以衛生填埋和焚燒發電方式為主,生化處理為補充,各縣(市)區都建有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或者衛生填埋場,同時加強了環境基礎設施的城鄉統籌,較好地保障了城鄉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和無害化處置。一是城鄉一體化“三級”收集處理網絡基本建立。全市各鄉鎮(街道)都建設了垃圾中轉站,配備了垃圾壓縮機和清運車,大部分鄉鎮建立了環衛所,村(小區)收集、鎮(鄉、街道)清運、縣(市、區)處理的生活垃圾三級管理網絡已經基本建立。歷年來,市排污專項資金中用于農村環境治理、試點建設工程經費補助每年達1000多萬元,主要用于鄉鎮生活垃圾中轉站建設和裝備配備。在三級網絡建設過程中,各地建設和環保部門也加強了資金配套,試點總結了不少好的做法和模式。如北侖區牌門村,余姚市四明山鎮、大嵐鎮等地的垃圾分類-生態轉化-資源回收處理模式,較好地解決了垃圾的減量化和資源化利用問題。奉化市江口街道竺家村的門前屋后包衛生、包綠化、包秩序的“三包”和定期檢查考核模式,西塢街道余家壩村的保潔人員分區包干、群眾評議模式,確保了垃圾清理的責任落實。此外,奉化市溪口鎮還實施了生活垃圾機械化分類試點,并取得了初步成果。二是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置設施漸趨完善。市6區共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4座,總處理能力約為每日2900噸左右,其中楓林和鎮海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能力分別為1000噸和600噸,楓林大岙和鄞州野貓岙垃圾填埋場日處理能力分別為500噸和800噸,基本能夠滿足市區生活垃圾日產日清的需要。其他縣(市、區)分別都建設了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產生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填埋方式處理,余姚、寧海、奉化3個垃圾填埋場經過省建設廳鑒定,達到了無害化處理要求,象山縣正加緊進行垃圾填埋場滲瀝液處理廠建設。為滿足不斷增長的生活垃圾處理需求,余姚、奉化正開展垃圾填埋場的擴容增能工程和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論證,慈溪市日處理能力達1200噸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建成投運。這些設施的建成,可以有效保證城鄉生活垃圾的終端無害化處理。
隨著我市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正發生著微妙的結構性變化,正處于環境壓力日益加大,而經濟實力尚難以支撐污染治理需要的雙重困境之中,已經到了環境與經濟之間的矛盾最尖銳和最敏感的時期,并且伴隨產業轉移,在農村表現得尤為突出,加快農村發展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一)農村生活污水污染問題突出,導致平原河網水質惡化,并呈逐年下降趨勢。鄞州、鎮海、慈溪和象山河網大多為劣5類水質,屬重度污染,完全失去水體使用功能;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下降明顯,水庫類飲用水源地總氮指標經常超標,部分水庫存在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取水口附近藻類污染事件時有發生。問題的根源在于:一是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供需矛盾突出,投入相對不足,建設嚴重滯后。一方面,農村“砸缸建廁”后,表面看解決了臟亂差問題,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糞便的出路問題,大多數農村的老房子,沒有三格式化糞池,更沒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農村公共廁所的化糞池設計標準低,加上近年外來務工人員增加較快,造成農村公廁超負荷使用。另一方面,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需要強大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建設一個300戶規模的村級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約需投入100萬元以上,如包括通戶管網投入,通常要超過300萬元,經費不足已成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一道邁不過去的“門檻”。市里雖然出臺了農村生活污水凈化處理項目立項指南,對項目給予一定的補助,經濟實力較強的余慈地區響應比較積極,但經濟實力相對薄弱的南三縣,由于資金配套能力不足,試點項目難以安排。這些原因導致糞便和洗滌水等農村生活污水基本未經處理直排河網,污染從表象轉入地下與河網,嚴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二是水資源開發過度造成質量性缺水。主要河流源頭上游都已建庫攔蓄,導致許多山溪斷流、河網來水不足,水體得不到更換,自凈能力下降。市域現有水庫供水能力約為23.2億立方米,按此計算,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大于33%,其中奉化江流域開發利用程度更高,部分支流已高達45%,大大超過40%的國際警戒線,遇到枯水年份,情況更加嚴重。如2003年,全市水資源總量僅為29.31億立方米,利用18.08億立方米,開發程度高達61.58%。三是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庫區群眾保護水源動力不足。水源地內百姓為保護水源,經濟上作出了很大犧牲。政府雖然為水源地環境整治項目進行了補助,加強了當地的環境設施,但對當地老百姓因水源保護造成的經濟損失,幾乎沒有實質性補助。為此,在整治取締一些當地有污染的傳統產業時(如橫山水庫嫩竹造紙取締、英雄水庫養豬場搬遷),老百姓抵觸情緒很大,給水源地環境保護工作帶來很大難度。此外,還由于鄉鎮工業布局不當、治理設施不夠規范,少數企業違法偷排,導致了局部的工業污染;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導致糞便還田數量逐年下降,增加了對水體的污染;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支撐不足,缺乏適應農村需要的、成本低廉的污水處理模式,垃圾資源化利用和減量化處理技術也不盡成熟,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二)畜禽養殖業的快速發展與污染防治配套嚴重失衡,畜禽養殖污染依然十分嚴重。全市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糞尿綜合利用率雖達80%以上,但大量小規模和散養的畜禽養殖場沒有任何治理設施,這些未經處理的畜禽糞尿,通常直排內河,導致周邊內河水體發黑發臭,嚴重影響周圍環境,甚至引起群訪事件,是導致大氣污染和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初步核算,2005年寧波市化學耗氧量排放:工業為3.64萬噸,生活為1.59萬噸,而我市僅畜禽養殖廢水一項所排放的化學耗氧量就達2萬噸以上。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禽畜污染治理投資較大,運行費用較高。據調查,通常一個萬頭養豬場,按標準化的糞便處理模式,設施建設至少需要投入100萬元以上,每年的運轉費用至少需要25萬元,僅運轉費用就相當于養殖場年利潤的20%左右,依靠養殖企業自身難以承擔,尤其是對于小規模的養殖戶來說更是如此。二是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污染治理動力不足。如利用畜禽糞便生產有機肥、沼氣企業以及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企業等紛紛興起,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業環境的壓力和污染,但由于政策扶持不力,對社會投資的吸引力不大,加上畜禽糞便的施用操作和直觀肥效不及化肥,農民對畜禽糞便直接還田的積極性不高,某種程度助長了畜禽養殖污染。三是豬牛肉等農產品價格上漲,刺激了畜牧業的無序發展,畜禽養
殖污染出現反彈趨勢。各地反映,去年以來,隨著豬牛肉等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在市場和政策的雙重作用下,養豬業倍受農戶青睞,大量規模以下的缺乏污染治理設施的養豬場快速增加,畜禽糞便通常不加任何處理直排附近河網、田間。這在緩解市場豬肉供應的同時,給農村環境治理帶來很大壓力,群眾投訴也居高不下,民間糾紛不斷,造成新的社會問題。四是法律法規不全,導致執法管理難以到位。從法律層面看,《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對環保部門執法對象進行了界定,規定年存欄500頭豬,3萬羽雞和100頭牛以上規模的養殖場為執法監管對象。然而,從北侖、奉化等地的反映看,新增畜禽養殖污染大多為未經環保審批的小規模養殖場產生,這就導致大量規模以下的養殖場成為執法監管的盲區,造成大部分畜禽養殖廢水的無序直排。(三)城鄉二元結構導致對農村環境治理投入不足,農居環境的臟亂差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存在。雖然“村收集、鎮運輸、縣處理”向農村生活垃圾三級處理體制已經基本建立,但實際操作還難以達到全覆蓋,河道溝渠垃圾隨處傾倒現象時有發生,影響村容整潔,造成河道水質下降。問題的根源在于:一是垃圾三級收集處置網絡的覆蓋面、運行效率、清理程度受制于運行成本。通常一般沿海地區農村垃圾收集成本約為每噸30-40元,轉運費用在25-50元不等,加起來大多在每噸80元以上(不包括處置費用),一個2000人左右的村莊,按人均日產1.0公斤生活垃圾計算,日運行費用就需要160元,年運行費用約需6萬元,但對于大多集體年收入不到10萬元的村莊來說,不堪重負。特別是邊遠山區,運輸距離遠,轉運成本通常要比平原地區高出1倍以上,每噸的收集轉運成本約需120元,財力更是難以保障,難免存在衛生死角。二是觀念認識比較落后,分類收集難以推廣。由于觀念、認識和習俗等原因,目前寧波城鄉生活垃圾均為混合收運,收集方式主要是人工清掃、機械清掃以及利用居民區垃圾收集點集中收集,各種垃圾混在一起,沒有做到分類收集,垃圾中可用資源回收利用率不高。許多有回收價值的報紙、紙板、塑料袋等沒有充分回收,廢舊電池、藥品以及電子廢品等有毒有害物質卻混入城市生活垃圾,增大了垃圾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置的難度。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據測算1噸生活垃圾從熱值衡量相當于0.35噸煤,此外,還有大量可供再生利用的塑料、紙張、金屬等。由于沒有事先分類,無論是垃圾焚燒發電廠,還是垃圾衛生填埋場都難以真正做到資源化利用、減量化處置。未分類的生活垃圾因熱值較低,且含有不同比例的不可燃無機物質、不可降減塑料袋等,焚燒發電時需要摻加大量燃煤,而填埋時又要占用大量土地空間,同時浪費可再生資源。三是環保投入存在重城輕農的不公現象。在生活垃圾處理補助政策方面城鄉標準不一、差異較大。比如,在寧波老三區,生活垃圾運輸處理費用執行的是全額補助政策,街道的壓力較小;而農村生活垃圾運輸處理費用則由縣(市)、鄉鎮財政分擔解決,鄉鎮負擔較重。加上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體制機制不全,大多數鄉鎮沒有環保機構,基本處于無人、無經費、無裝備的“三無”境地,農村環保工作無法按正常渠道落實,也是造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集率低的重要原因。四是廢棄設施缺乏治理,環境污染依然比較嚴重。早期建設的填埋場設施簡陋、防滲措施簡單,其中的大多數簡易填埋設施雖已關閉停用,但二次污染依然十分嚴重,蚊蠅滋生、污水橫流、臭氣沖天,尤其是少數經濟欠發達鄉鎮還沿襲這種簡易填埋方式,嚴重污染大氣、水源和土壤,并產生生物性污染,甚至威脅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飲水安全。
綜合分析農村環境污染的根源,主要在于環境管理重城輕農,環境監管體系缺位;公共投入城鄉不均,污染治理能力缺乏;扶持政策措施不力,污染治理市場化難以推進;技術處理模式不當,污染治理效率低下;生態補償不夠到位,治理動力難以激發。這些問題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將嚴重影響農村的改革發展,影響城鄉一體化進程,農村環境治理非抓不可。
(一)要進一步完善農村環保管理體制機制。農村生態環境污染原因復雜,具有分布范圍廣,隨機性、潛伏性和滯后性強,管理控制難度大等特點,需要從宏觀層面對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做出科學的籌劃,進一步完善農村環保管理體制機制。一是要建立部門分工明確、條塊協調聯動、多方齊抓共管的政府工作機制。可以從市級各部門抽組成立牽頭責任單位,以明確責任和年度任務形式作出業務分工。比如環保部門要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負責農村生活垃圾、污水處理的試點示范工作;農業部門負責農業面源污染和禽畜養殖污染治理控制工作,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科技部門負責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相關課題的科研攻關與成果推廣工作;發改、規劃、建設部門和農辦分工負責推進村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按照生活污染源處理“就近、經濟、效率”的原則,推進城鄉環境污染治理的產業化、市場化運行。慈溪市模式值得借鑒,這幾年,為探索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的正常長效機制,慈溪市實施了由整規辦牽頭負責的“人人守望呵護綠色家園”環保專項行動,以市委、市政府名義出臺實施意見,明確“六整治,兩提高”活動內容、工作目標任務及其考核辦法,經過近2年的綜合治理,城鄉環境得到了較大改觀。二是要加強農村環保能力建設,建立鄉鎮環保機構。當前我市農村環境保護能力明顯不足,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受到嚴重制約,迫切需要建立完善鄉鎮環境管理網絡。近幾年,余姚、慈溪、鎮海、寧海、象山等地逐漸在重點鄉鎮設立環保派出機構,環境監管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應繼續予以完善。三是要建立農村生態環境干部考核機制。把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收集和無害化處理率,農業面源污染、禽畜養殖污染治理,“百千工程”、生態公益林、沿海防護林建設等納入各級政府行政首長目標責任制,作為各級政府特別是鄉鎮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二)要出臺有利于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長期以來的城鄉分治戰略使城市和農村之間存在著嚴重的公共投入不公現象,環境污染防治的投資幾乎全部投入到工業和城市,農村從財政渠道幾乎得不到工業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能力建設資金,但農村生態環境資源的“公共屬性”決定政府在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中必須發揮主導投資作用。一是要建立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專項基金。加大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處置等環保基礎設施項目的投入和補助力度,在經濟條件較好的村鎮,要逐步建立垃圾收費制度,籌集日常運轉所必需的經費,要規范和完善對飲用水源保護地、重要生態功能區等生態環境保護的正常投入機制,確保日常運轉;二是要出臺促進有機肥料生產發展和使用的財政補助政策。考慮在地方稅收減免、財政補助等方面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企業給予大力支持,最大限度地減少化肥使用的污染。三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增加并規范用于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的支出項目,切實解決南三縣等經濟欠發達地區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綠色農產品生產等方面財政扶持能力不足問題。四是要強化法律法規的約束作用,真正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尤其是對畜禽養殖,要把污染配套治理設施“三同步”建設作為新建、擴建項目的前置條件,重點扶持污染治理設施配套的規模化養殖,限制分散養殖,鼓勵企業采用“種養結合、就地消納”的模式,制訂和完善農產品基地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標準,把農產品基地建設、畜禽養殖與糞便污染治理、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選址必須充分考慮與農業產業基地相匹配,確保就地消納畜禽糞便,實現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污染零排放。
(三)要加強農村治污項目與技術的試點示范。當前,農村治污工程存在一定的技術經濟障礙,急需經濟適用的技術,如果簡單套用城市污染和規模以上企業污染的治理手段和技術,就可能出現既治不起,也治不凈的情況。農辦、環保、農林、科技等部門應加大對農村農業污染治理和秸稈等廢棄物綜合利用的技術服務力度,并把這一工作納入各部門的職能范圍。各級環保科技部門應注重開發農村生活垃圾、污水的收集處理,村莊河道溝渠整治,村莊綠化、改水、改廁以及堆肥、沼氣等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的實用技術,加強試點,典型示范,分步推廣。要加快現有成果的轉化、推廣,特別是針對各種
關鍵詞水質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措施;減輕污染
1水質與農業面源污染的途徑及危害
1.1水質污染
1.1.1工業廢水的排放。多年來一些工礦企業環境意識淡薄,“重生產,輕治理”,或從自身利益考慮,沒有建立水處理設施,任憑污水直接排放入河,在這些廢水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物質,也對農業生產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1.1.2化肥、農藥流失造成的水污染。農業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化肥和農藥是引起水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近年來,農用物資一方面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貢獻,另一方面也加劇了土壤的板結和水體的污染。
1.2農業面源污染
農業面源污染是指相對于工業和城市生活面源污染而言的,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藥、化肥、地膜等農業物資的不合理和過量使用,及畜禽糞便、農村生活污水、固體垃圾、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的任意排放而造成的水體、土壤、生物和大氣的污染。
2防治措施
2.1水污染防治
(1)政府部門要加快建立健全城鎮污水和企業污水處理項目實施進度,切實改善環境,解決企業超標排污、城鎮生活污水超標排污、農村生產、生活污染等問題;建立健全水污染事件責任追究制度,對嚴重超標排污的企業或生產線堅決關閉。
(2)科研部門要加強科研,提升科技保障能力,強化環保配套服務,開展水域富營養化防治技術等一批科研攻關項目,走生物―生態治污發展道路。
(3)水文部門要做好水質動態監測,對重要水域進行實時監控,及時把有關信息傳報給當地政府及環保部門。環保部門要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法規體系,強化水域的綜合治理,從恢復和改善水體功能出發,以水源地保護為重點,加大對重要水域的治污和水環境保護工作力度。
(4)地方政府要建立有效保護水環境的長效管理機制,出臺和制定獎懲政策,廣泛宣傳環保知識,使環保觀念融化到每個公民的血液中,提高人們參與環保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自覺地把環保作為一種習慣、責任和義務。
(5)農業部門要大力推廣多施用農家肥和生物農藥,減少化肥和劇毒農藥的施用量,遏制地下水污染加劇的勢頭。
2.2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1)農村固體廢棄物治理。農村固體廢棄物主要是指農村生活和生產中產生的固體垃圾。參照城鎮固體廢棄物處理方式,對農戶的固體垃圾實行以自然村莊為單位,集中收集處理。設立自然村垃圾衛生保潔員,負責農戶垃圾的集中、分檢,把垃圾分成能回收利用的、可堆漚還田的、有毒有害不可利用的等三類分別處理,最大限度地削減固體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
(2)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是農戶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過污水收集管網進入污水處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戶處理。生活污水處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厭氧池兼氧池過濾池緩沖區(濕地、農田等)水渠。
(3)養殖業污染源治理。這類污染主要是農戶畜禽養殖和大中型畜禽養殖場以及水產養殖業對環境的污染。①一般農戶人畜禽糞便處理流程:糞便池(禽舍、畜棚、廁所)沼氣池農田。②大中型畜禽養殖場糞便處理流程:畜禽糞便干濕糞分離。
(4)水產養殖對水體污染的治理。提高餌料和藥品利用率,減少投餌和用藥量;設置增氧機;通過種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細菌,吸收降解和轉化水中氮磷和有機污染物;定期清淤,減少魚病進而減少施藥量。
關鍵詞:農村生活污水;工程建設;長效管理
一、前 言
青浦區金澤鎮位于上海最大的淡水湖泊淀山湖畔,太湖下游,黃浦江上游,是上海市重要的水源保護區。淀山湖和周邊水系的生態狀況和水質直接影響到上海的飲用水質量。
淀山湖入湖河流的水質較差,經急水港、千墩港流入淀山湖的水質基本屬于劣Ⅴ類水,且超標的主要為營養鹽指標。湖區主要營養鹽總磷、總氮均已超過富營養化臨界值,促使藍藻頻發。淀山湖區域農業用地占陸域面積62%-66%,根據相關資料測算,淀山湖氮、磷污染分別有72.5%和73.4%來自農業,農村生活污水更是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為此,根據太湖流域的污染現狀和治理要求,青浦區大力開展農村污水的治理工作。根據分期、分步驟的實施原則,金澤鎮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收集和處理轄區內的農村生活污水,削減農村生活污水入河總量,提高河湖水質,改善河湖生態環境。
二、農村生活污水排放現狀
金澤鎮的工業不發達,主要產業為農業和養殖業,經濟發展較為落后。90%以上的村莊沒有排水渠道和污水處理系統,生活污水、農田噴灑農藥及過量施肥產生的有毒有害農田水沒有經過處理直接排放,是導致農村環境污染的首要因素。
目前金澤鎮的村宅多為因地形地勢而自然形成的村落,缺乏規劃,住宅建設的隨意性很大。根據現場調查,金澤鎮的農村生活污水排放存在如下問題:
1、部分農村生活污水未經任何處理措施,直接排放,固體垃圾直接丟棄在河道邊,對農村水環境面貌造成較為嚴重的污染。
2、不少農戶在新建房屋和舊房衛生設施改造中,建造了簡易的化糞池。這種化糞池采用單一的土壤滲透方法,缺乏排放設施。由于利用土壤滲透速度慢,不能完全“消化”污水,結果蚊蠅滋生,污水四溢,不僅污染地下水也污染了上部環境。
3、有些農戶不僅建有三格式化糞池,而且還有管道排放,但由于設計不夠合理、科學,施工又缺少規范和標準,仍未達到無害化排放,雖對所在村影響不大,但對下游水系的污染仍不可忽視。
針對本區現狀,在不具備將污水納入市政管網的區域內,采用適當的污水處理設施,通過管道收集沿線居民的生活污水,處理達標后就近排入附近水體,以切實提高本地區的農村環境質量,改善農村的人居環境。
三、處理工藝介紹
根據本地區現狀及農村污水量大面廣、水量變化大、可生化性好的特點,要求選擇處理效果好、運行費用低廉、管理維護簡便的工藝。經過比選及優化組合,金澤鎮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采用以下兩種工藝:復合濾池-活性生物濾床組合處理工藝以及地下土壤滲濾系統工藝。
1、復合濾池-活性生物濾床組合處理工藝
本技術主要針對相對集中型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污水出戶后進入改造好的三格式化糞池,化糞池出水流入污水收集管道,自流進入沉淀池,經泵提升,進入塔式復合濾池,利用濾料的層層過濾和生化作用降解污染物,再通過人工潛流濕地,進一步去除氮、磷等營養物和有機物質。
復合生態濾池的基本處理過程依賴于填料表面生物粘質層的形成,整個設施主要由厭氧消化室、兼氧好氧、接觸氧化系統、兼性生物過濾室組成。生活污水通過厭氧發酵,首先在水解細菌的作用下將不溶性有機物水解為溶解性物質,將有機物降解。兼氧好氧接觸氧化系統采用簡易充氧設備間隙充氧,以達到進一步分解有機物和脫氮除磷的效果。兼性生物濾室取代傳統的二沉池,進行泥水分離。將生物物種蚯蚓引入生態濾池可有效解決充氧、反硝化碳源、土壤板結等傳統生態濾池不能很好解決的關鍵性技術難題[1]。
污水經過復合生態濾池的處理進入人工潛流濕地后,繁茂的水生植物為微生物提供棲息的場所,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和風速,有利于懸浮物去除和底泥上浮。能夠遮蓋陽光,避免藻類大量增殖影響出水水質。
將復合生態濾池與人工濕地處理技術組合起來,具有較強的除磷脫氮能力.整套工藝投資省、運行成本低、穩定性高,不需專業技術,管理成本低,是適合于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的重要技術。
2、地下土壤滲濾系統
地下土壤滲濾系統由前處理和土壤滲濾兩部分耦合而成,其工藝原理是將污水投配到具有一定滲透和擴散性能的土層中,通過土壤毛細管浸潤擴散作用,充分利用土壤和植物組成的生態系統來降解和凈化污水[2]。
在地下土地滲濾系統中,污水中的有機物進入環境后,增大了土壤的有機碳來源,導致土壤微生物加速繁殖,使有機質降解同化作用大大加快,污水中的大部分有機物可在幾天之內被去除。在植物生長季節,土壤中植物根系活動非常活躍。一方面,植物通過根系吸收土壤及污水中的水分和N、P等營養元素,另一方面,植物根系的傳導作用疏松了土質,根系所分泌的酶、氨基酸等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養分。土壤顆粒間的空隙具有截留、濾除水中懸浮顆粒的性能。生活污水在化糞池中經過沉淀、厭氧處理后,均勻地向土壤層滲濾,在上述土壤-微生物-植物系統的綜合凈化下,水和污染物分離,污水得到凈化。
四、處理成果
結合新農村建設,金澤鎮從2007年開始實施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目前已經完工的污水處理站共計37座,涉及河祝、育田、楊灣等18個行政村,受益戶數6802戶。還有26座污水處理站正在施工,建成后受益戶數將增加4759戶,全鎮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將達60%以上。
根據上海市水環境監測中心青浦分中心2011年5月出具的《青浦區(金澤鎮)2008年度、2009年度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出水水質分析評價報告》,對28個污水處理站分別進行了兩次出水水質檢測,采用四項指標:化學需氧量 ( OD)、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氨氮(NH3-N)和總磷(TP)來進行評價。評價標準見表一(單位:mg/L):
表一 水質評價標準
項目
標準值
水源保護區
(一級)
其他地區
(二級)
化學需氧量
≤
60
100
五日生化需氧量
≤
20
30
氨氮
≤
8
25
總磷
≤
1
3
兩次檢測的結果見圖一、圖二。
圖一:第一次水質檢測結果
圖二 第二次水質檢測結果
結果顯示,出水水質總體情況較好,其中化學需氧量達標率98.2%;五日生化需氧量檢達標率100%;氨氮達標率89.3%;總磷達標率92.9%。四項指標綜合達標率都在80%以上,都符合《上海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工程標準出水水質暫行規定》水質達標要求。
五、長效管理
為了避免以往工程建設中出現的“重建輕管”現象,為了切實保障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真正發揮實效,青浦區水務局印發了《青浦區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管理養護實施辦法》,金澤鎮人民政府也成立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長效管理領導小組,由分管鎮長親自擔任組長。目前實行以村為單位的屬地化管理,由各村落實專職人員每天對整個系統工程或重點部位進行巡視檢查做好相應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置。在日常檢查的基礎上,進行周期性養護。接下來,將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公開招投標確定一支專業的維修隊伍,力保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系統的長效管理納入正軌。
參考文獻:
XX區農業農村局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關于全區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決策部署,按照XX區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關于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工作的工作安排,堅決打好農業農村污染防治攻堅戰,現將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開展的主要工作
(一)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專項行動。
按照省、市文件要求,重新調整“三區”規劃,禁養區劃定調整從原來的X個X平方公里調整為X個X平方公里。全區糞污資源化利用率10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100%,大型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100%。全區未發生畜禽養殖污染重大事件。
(二)農藥化肥污染治理專項行動。
農藥減量方面:開展農業投入品檢查和農藥安全使用宣傳。編發了病蟲情報6期,利用微信為農民提供農技咨詢服務,指導農戶適時用藥;開展草地貪夜蛾在本地越冬試驗;確定火燃村、龍下村兩企業開展綠色防控示范工作。化肥減量方面:全區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提高有機肥使用率,化肥使用量逐漸下降。在區內新建綠色防控區,開展水稻等病蟲害監測,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35%,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5%,農藥利用率達45%,以上指標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
一是開展了城鄉人居環境整治督查,以督促改,提升村容村貌;二是加快推進城郊環衛一體化服務單位采購,現已完成城郊四鎮面積測繪工作;三是將我區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納入中央“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工程”儲備項目。
(四)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專項行動。
全面摸排全區農村生活污水排放情況,建立臺賬,選取XX、XX、XX村建設污水處理站。項目已完成處理站選址和測繪,正在編制設計方案。加大XX鎮多個生活污水處理站的監測和監督管理,確保設施正常運行,污水達標排放。
(五)農用地污染防治方面。
完成全區耕地土壤質量類別劃定工作,完成全區耕地安全利用修復工作;聘請第三方技術單位開展安全利用率自評估;對嚴格管控區開展種植結構調整,已全部實施休耕和種植結構調整處理,全面完成今年任務。
(六)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行動。
繼續開展秸稈綜合利用宣傳和秸稈利用量調查。聯合XX市XX生態環境局開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宣傳,通過進村入戶發放秸稈利用宣傳單的方式開展宣傳,引導農戶對秸稈“五化”利用。
二、存在主要問題
(一)基礎設施和專項資金投入不足。
近年來,我區在農村生活垃圾和污水處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與目前農村的現實狀況和工作要求仍有差距,此外,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經費和技術力量短缺。耕地安全利用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治理經費投入需求巨大,在上級沒有安排專項治理資金情況下,僅僅依靠本級政府財政很難滿足治理的要求;此外,農業農村部門對這項工作技術人員力量十分薄弱,過去也沒有全面完整的治理工作經驗,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在治理工作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二)工作重視程度不足。
全區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工作涉及部門多,工作調度難度大,有的部門存在重視短期整治輕長期管理、重視外觀建設輕內部整治、重視局部整治輕全面治理的現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壓實工作責任。
建立區級統籌、部門主體、現場指導、群眾參與、社會支持的工作機制。細化目標,責任到人,抓好落實。整體推進全區農業農村污染防治任務。
(二)嚴格督促指導。
圍繞農業農村污染防治的目標要求,建立督查巡查機制,落實整改措施。對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幾個方面進行重點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反饋,督促各部門舉一反三,抓好整改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