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語文文學文化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民族音樂 傳承 高中音樂教學 作用
一、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學校音樂教育的關系
民族音樂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文化里包括了多種文化,涉及到人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它不僅僅是一種音樂現象,其中也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文化、民俗、語言、美學觀點,同時也寄托了一種文化的情思,其所涵蓋的情感和精神是這個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
學校教育是一個國家和文化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志,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因此,學校教育應該作為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的主要渠道,傳承民族音樂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大歷史使命。近幾年來,經過積極探索和實踐,不僅將學校開展傳承民族文化傳統的實踐研究落到實處,也使得學校特色文化逐漸形成。學校創設校園文化,營造民族傳統文化氛圍,開展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人文素養也得到了提高,并在這基礎上不斷繼承和發展民族音樂。所以,民族音樂傳承與學校的音樂教育是分不開的。
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在音樂教育中的重要性
新課改以來,我們學校在改革中進行整合、拓展與探究,在完成教材中教學任務的同時,加入了少數民族音樂的探究及教學,引導學生感受、體驗民歌的不同風格,認識民歌中常見的一些體裁形式。學生在學習中,了解和熱愛祖國音樂文化的同時,加深了同學們對民族音樂的認知,感知及鑒賞能力,并擴大音樂視野,還可以提高自己的審美價值、創造性價值及道德觀念,體會音樂所帶來的美感。
民族音樂作為我國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它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它以最具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很多優秀作品是通過音樂來感染和教育學生,把思想與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提高了學生們的道德品質和愛國精神。在教育中要將反映我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在上欣賞課時借助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各種圖片,讓學生體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與此同時,又將各民族的風格通過音樂得以傳承和發展。
三、在傳承民族音樂文化 弘揚民族音樂所采取的措施
(一)培養教師多元文化知識,組織學校教師和學生學習民間舞蹈。教師不僅在學習中了解了民族音樂,同時也豐富了教師的業余生活,使民族音樂得以傳承和發展。有計劃安排教師走出校門,參加省市組織的各項文體活動,同時進行系統學習,這一方法可使教師多聽多看多比較。
(二)運用多元文化開展民族音樂教育,發揮藝術特有的共性。多元文化視角下的音樂教育,強調音樂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傳承價值。在以往,我們的音樂教育忽視了音樂的文化內涵和人文精神,過于強調知識與技能的掌握。高中生已經初步具備一定欣賞能力和審美能力,而且很多學生對于民族民間音樂在平時的電視或一些媒體中稍有了解,但由于日常生活中缺少能正確引導學生欣賞民族民間音樂的方法,反而學生對于一些流行音樂較為認同。
所以,在高中民族音樂教學中,首先在課前布置學生通過書籍,網絡查找有關少數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經濟形態、文化傳統、語言及民歌風格的相關知識,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并在教學過程中借助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各種圖片及視頻,將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能體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賞析不同民族的音樂特點,更好的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和體驗快樂。故而,在音樂教學中更新以往音樂教育理念,以樹立繼承民族文化傳統,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為基本觀念,把多元文化音樂教育理念貫穿其中,靈活運用多元文化音樂教育,把音樂當成一種文化來傳授,通過音樂來理解和尊重民族文化。
在新課改要求下,新課標肯定有所調整與改善。在教學中,“新課程目標”所指的是以下方面:第一、閱讀與鑒賞中的“必修”,要求應該做到“學習我國文言文優良文章,感受中華民族的精神文化,從當中吸取智慧;按當代觀念角度出發分析文章,評析作品存在的意義與歷史背景”。第二、在文言文的學習中,還要求“閱讀淺易的古文,按照字典、詞典、成語詞典等去學習理解詞句的意思,分析文章的主要內容與主要思想。進一步的學習了解常見的虛詞、實詞、句式的含義和主要用法,應該做到在使用中舉一反三。閱讀詩歌與古文,了解與學習一定數量的文言文。(作品可參考附錄一《古詩文誦讀篇目》)。第三、在選修的內容中,文言文(詩歌、散文等)都有很多要求,”學習文言文中的優良詩歌散文文章,學習了解文章的主要思想,分析文章中的內涵,感受文章藝術性,利用歷史眼光與不同的觀念去學習文言文的主要內容,同時給予正確的評析。第四、借助相關資料書、以及詞典等工具書,理解較深奧的文言文(要求不能超過附錄中的古詩文的難度)學習一定數目的文言文優秀文章。了解與學習文言文的詩詞相關規律以及扎實的基本相關知識,學習理解文言文的一些相關常識,積累文言文文化知識,將文言文的知識在腦海里深刻的扎下根基。
1. 提升文言文價值
與以往的教學大綱相比,新課程標準關于文言文學習的要求提升了不少。整體地看文言文學習方面的要求,我們可以用“高、寬、活”三個字來概括。“高”是指著眼點高,把文言文的學習上升到傳承文化、培養精神底蘊的高度;“寬”是指學習文言文的范圍更寬,對于文言文作品的理解,不能局限于某一個時代,或者某一個方面,視野一定要放寬,也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發生的事情; “活”是指文言文學習不能拘泥死板,學習的過程和方式要靈活,通過廣泛的閱讀,達到“活學活用”。
由教育部出臺的新課標的規定可以看出,無論是“必修課程”還是“選修課程”,都從文言文的本身價值出發,重視 “文與道”,強調從“語言和文化”兩方面進行教學。“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些論斷,經過長期的討論醞釀,逐漸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在進行高中文言文教學時,人們認識到應適當開發文言文作品的審美價值、情感價值,豐富學生的情感,涵養其靈性,提高其文學素養。但是在“語言”這個層面上,由于新課標的有關定義仍然較為模糊,導致了各種片面的理解,從而使不同學校的文言文教學在“繁與簡”、“難與易”方面存在較大距離,影響了教學效率。
2.明確文言文選讀要求
“閱讀淺易文言文”,何謂“淺易”?“讀懂文章內容”,“讀懂的標準”是什么?“培養初步的閱讀能力”,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如何分級?這些問題不解決,各學校教師按照自己的理解施教,各行其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偏差就在所難免了。中學語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是文質兼美的名篇。一些教師認為文言文內涵深厚,唯恐學生讀不懂,就從文中的重點詞句講到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有關典故、藝術價值、政治歷史文化意義,旁征博引,無限擴大。有的教師認為學生只須能讀懂淺易的文言文即可,明白大意、了解主題即讀懂的標志,于是為了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把文言文教學當成了古漢語知識教學,課堂上偏重文言知識的講授,整篇文章側重的就是文白對譯和語法分析。
針對于“淺易”二字,在古文中幾乎沒有一個較精確的定義,也沒有相關內容來做界線分析 “淺易文言文”。葉圣陶曾經說過“明白曉暢的古文”也只有根據某些特點來進行判斷。。在《論中學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幾個問題》(熊江平)分析“按照語義角度分析,采取多少詰屈聱牙句子,同時,評析采取的多的叫難度大,越多難度就越大。反之,用的少的詰屈聱牙內容,就叫著淺易。按照詞句內容分析,按照利用生僻的詞句與典故來判斷難易,涉及到的陌生名物典型制度,則用的多的叫做難度大,用的少的叫淺易內容。無論是在判斷詞語常用是否,就應該針對于語言材料作為調查對象進行分析;古文的“難易度”主要是針對高中生來說,并不是針對于成人的方面來分析的。按照內容與實際要求分析,那就是針對高中生古文閱讀水平作調查研究。可是實際上,這兩方面的工作我們做的都還不夠,這個“淺易”標準很難以規定,以前,劉國正先生列舉了四本書來分析古文的淺易問題:《史記》(紀傳部分)、《孟子》、《聊齋志異》、《夢溪筆談》。他分析認為,高中生應該借助詞典、成語詞典等資料書去參閱這四本書的難易程度。1980年的《全日制十年制學校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修訂稿中,也在對高中生“讀的能力”的要求中,具體說明:“具有初步閱讀詩歌散文等方面能力,例如要求讀懂《史記》、《孟子》、《聊齋志異》、《夢溪筆談》等選注釋資料。按照此方法較簡便,但是仍然能夠輔助高中生了解“淺易”古文的的一些基礎知識,這樣就避免學習吃力等現象。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高中語言的《淺易文言文界說》中這樣規定的,較“淺易”的相關界線做了分析與規定。這些高中學生一般比較認同這些觀點,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淺易主要是古文的主要內容,例如《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采用白話進行編著的文章,這些就是“淺易”的判斷標準。文言文主要是在先秦到清朝的過程,按照先秦為基礎,培養出了很多著名的文學家,例如,柳宗元、韓愈等都是代表作家。第二、針對于“淺易”是一個相對的定論。針對于高中生而言,“淺易文言文”主要是看常用詞、次常用詞、虛詞、實詞等在典型句子的使用。這些范文中,主要是以敘事、寫景、抒情、一般以說理為主,沒有復雜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情結;文章的風格明朗,不追求過多詞藻上的修飾,只是強調韻律上的整體和諧,這樣的范文在我國古代主要出現在秦漢時期的散文形式以及唐宋家的古文作品。
根據實際分析,在現階段我國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就與現在的“淺易”要求不完全相符,比如王勃的《滕王閣序》,文中雖然語句極其優美,但由于典故較多,學生不易理解,在閱讀時往往注釋非常之復雜,在內容上也要比原文多幾倍;《逍遙游》主要講的老子和莊子的哲學原理,將的是大智慧,但哲理較深,中學階段的學生往往難以理解。
根據人教版的高中語文分析,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實驗版的語文教材分析出文言文相關理念。按照“過程和方法、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些規定進行設計語文新課程的目的。明白了“淺易”的標準,我們可以把高中文言文教學目標理解為:在對待像我們前面講的秦漢散文和唐宋家這樣的古文作品(以《勸學》《師說》《赤壁賦》為代表),在閱讀上要充分感受我國民族的優秀智慧,以一種“民族發展的眼光”去理解和欣賞,從而提高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3.內容難度降低
語文科必修部分的調整主要集中在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兩個方面,《離騷》、《滕王閣序》等要求不再全文背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