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土壤環境狀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我國目前對于土壤污染區劃的側重點是根據土壤環境的功能進行劃分。土壤環境功能區的劃分是依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不同地區在土壤類型、土壤環境質量和使用功能上的差異對區域進行合理劃分。當前土壤污染防治區劃在我國存在相關的實踐,沈陽市的土壤環境總共劃分為三個功能分區,其中一級功能分區為四個,并且在一級功能分區的基礎上,根據土壤環境的污染現狀以及其生態敏感性的評價,結合不同區域的生態服務性功能差異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劃分土壤環境的二級功能分區,根據二級功能分區,按照土壤環境的空間和地理的分布差異,劃分三級功能分區。在國內的理論研究上,吳運金等人提出了土壤環境功能區劃的體系和方法,其立足于土壤功能定位和土壤環境的管理,提出了一個三級區劃體系,在土壤環境功能區和土壤環境功能亞區的基礎上劃分出一個土壤環境功能管理區,管理區內分別為監控區、保護區和整治區。筆者從《條例》中得出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區劃大致分為監測、調查評估、公告、風險評估和分區管理等幾個方面,這些規定從具體和條理方面梳理了《條例》中對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區劃的步驟和內容,從而對城市土壤污染的預防和治理提供了更為切實可操作的范例。
二、《條例》中關于土壤污染防治區劃的內容解析通過閱讀《條例》相關內容,筆者對土壤污染區劃的內容做如下梳理:
(一)土壤污染的監測
土壤污染的監測,是指對土壤環境進行監測的方法與標準,具體是指對特定地區土壤里污染物的類型、數量、污染的程度和范圍、污染物的來源和轉移途徑進行監測的一系列手段,其最終目標是檢測各種污染物對土壤環境的影響,從而達到預防和整治土壤污染的目的。土壤污染監測貫穿于整個《條例》中,監測的主體和時機主要包括兩種:一種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部門對土壤污染高風險行業的三廢處理情況等進行監測,并對建設項目可能對土壤污染的狀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第二種是有土壤污染高風險的企業每年開展自身和周邊土壤污染監測,將監測結果報告給環保部門備案。同時引入和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土壤污染的監測服務。
(二)土壤污染的調查與評估
為掌握土壤污染的狀況,《條例》規定應該對存在污染可能性的土地進行土壤污染調查。其中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每五年至少組織開展一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普查,對于修復后的地塊每三年展開一次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而調查的主體和對象主要包括兩種類型:負有土壤污染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對于可能造成污染的場所和修復后的污染地塊等重點區域土壤環境狀況進行調查。第二種狀況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于作為居住、公共管理與服務、商業服務用地等建設用地使用的,未評估或者評估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土壤污染狀況公告
土壤污染狀況公告是實現公眾知情權的一項內容。對于土壤污染的調查與初步評估的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并建立土壤環境質量檔案,并向社會公開。質量檔案的內容會隨著土壤使用過程中污染事件的變化而變化。而對于已經污染的土壤,應當建立污染者地塊名單,并向社會公布,公眾有權利對于污染地塊的權屬登記事項進行查詢。而土地質量狀況的好壞也直接決定了土地轉讓時的價值,這就用經濟手段促使土地所有者來改善土壤環境狀況。
(四)風險評估進而指定污染區
所謂的場地土壤污染風險評估,是污染場地健康風險評估中對土壤的評估部分。風險評估工作的啟動是緊隨于經調查確定存在污染之后,但該工作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調查之后一般需要初步評估,以確定是否需要對場地污染進行控制或者修復,如果確定需要修復,則需要確定是否需要進行人體健康風險評估和生態風險評估等詳盡的評估。評估的目的與修復的定位緊密相連,風險評估是評估生態暴露于污染的環境下或毒性物質中所承受的風險度,而最嚴格的修復制度是發現污染就需要進行修復,并且完全徹底地清除土地污染。在《條例》中,規定相關部門應當開展土壤環境風險評估,根據評估報告來要求土壤污染的責任人對污染地塊進行控制和修復。
(五)污染土壤的管理
土壤污染的管理是指為了控制或者修復污染土地,以此來恢復土壤功能,是對污染土壤進行的預防、治理和修復活動。《條例》中,對污染土壤的管理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土壤污染控制區,是指已經造成了污染,但根據風險評估又未列入修復地塊名單的一類,在該區域內采取調整土地用途、設置圍欄等表明土壤污染的情況、以及責令停止排放污染物、限制生產或者停產等措施來減輕土壤污染危害或者避免危害擴大。但其只是治標的過程。第二部分是土壤污染修復區,對于那些可能損害人體健康并影響土地可持續利用,以及不適合單純控制的污染土地,要劃定修復區進行修復治理,從而使受污染的土壤盡量恢復到滿足后續土地用途所需要的狀態才是標本兼治的解決之道。
三、《條例》關于土壤污染防治區劃的不足之處
《條例》作為首部土壤污染防治專門法,其中土壤污染防治區劃制度的規定對于更好的實現土壤環境保護規劃;并且針對目前我國尚缺少區域尺度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區劃。從而有利于開展全國性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整體區劃;基于土壤環境功能區劃是實現土壤環境分類分區管理的重要前提。從而有利于污染土壤的分級分類管理等諸多合理之處,自身也存在著不足:
(一)土壤污染調查的主體受到限制
在《條例》中,土壤污染調查的主體是縣級以上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還有一部分是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一方面環保主管部門有能力和技術進行污染調查、第三方機構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獨立于污染者之外實現公平。但這種主體設定會使環保部門任務艱巨并難以獨善其身。因此將土地的使用者或污染者納入到調查主體中來對于減輕政府壓力,提高企業的責任意識產生重要影響。
(二)環境標準體系不完善
1996 年開始實施的《土壤污染質量標準》中的污染物種類比較少,并且在對象、范圍、程序等方面的標準并不完善。這就需要構建一整套土壤環境質量標準體系,其中包含農用地土壤環保標準、場地土壤環保標準、土壤環境分析方法標準、土壤環境標準樣品和土壤環境基礎標等標準體系。
(三)修復資金缺乏明確來源
土壤污染的預防與治理的資金需求量非常大,在《條例》中對于土壤污染的控制與修復資金來源沒有提及。在目前我國的法律之中,也并無類似超級基金法規定的專門用于修復棕色地塊的資金渠道;對于明確責任主體的污染地塊,目前沒有專門的配套資金用于這些污染場地的修復與綜合整治;對于那些污染者不明的地塊,《條例》中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土壤污染的修復和控制工作,但是承擔這項工作的資金來源仍然需要解決。
四、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區劃制度的完善
(一)明確立法重點
于調整對象而言,將農用地和城市用地分開立法,再輔以其他相關的外圍法律,《條例》是一部土壤污染的防治法而非整治法在對象方面,也是包羅萬象,包括農業、工業、城市建筑用地等等。筆者認為,由于土壤污染的污染源非常廣,制定法律只需要一些原則性的預防條款,具體的內容則要在相關專項法律里面給予規定。在國家層面立法中,要著重進行已污染土壤的整治和修復的制度設計。對以防治為主、農工分離的原則作為國家層面土壤污染防治法的立法重點。
(二)完善調查主體
《條例》中土壤污染調查主體,主要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政命令式的調查方式使政府在調查過程中擔負著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土壤污染者更容易逃避污染責任。筆者認為在全國性立法中應明確規定調查主體以及調查費用須污染者自行承擔,政府部門只能是調查結果的監督者和計劃者,并且調查的結果受公眾監督,這樣不僅能夠保證土壤污染者的調查行為真實性、并且有利于政府監督的合理和公平。
(三)建立完善的土壤環境配套法規、標準
《條例》出臺時,我國進行土壤監測的標準大概采用兩種方法,一種是以土地背景值為基礎,只要超過了這個值的上限就會產生污染,以這個為基準產生的污染面積會大一些,還有一個是采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的8 種重金屬,這樣產生的污染面積會小。兩種方式監測的結果不盡相同。因此,在《條例》出臺后,應當將重點放在土壤環境標準的制定上,并制定相應的法律實施細則,一方面有利于《條例》的實施,另一方面為全國性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提供條件。
(四)確立治理和修復基金的來源
日本有關土壤污染治理規定有污染原因者的,污染原因者承擔污染治理費用。政府向土地所有者下達治污命令時,土地所有者承擔治理責任。當沒有污染原因者或原因者不明時,費用由土地所有者負擔。除此之外,對于負有治理責任而能力不足的主體,設立指定支援法人基金,在污染原因者不存在時幫助土地所有者修復土壤。基金主要包括國家的補助金、來自政府以外的個人、組織捐贈的資金。在國家土壤污染防治法制定之時可借鑒該項制度,實現政府與社會主體共同治理,社會資金廣泛注入的基金模式。
2013年糧食風險基金補助款315億元
近日,中央財政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撥付糧食直補資金151億元,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支持春耕生產。財政部要求,各省級財政部門要認真做好2013年糧食直補和農資綜合補貼兌付方案,力爭在春耕前將補貼資金兌付到種糧農民手中。
同時,為支持地方做好糧食直補和調控工作,中央財政及時撥付2013年糧食風險基金中央補助款315億元,加上地方配套資金67億元,目前糧食風險基金規模為382億元。該基金由地方政府按規定用于糧食直補和地方儲備糧油補貼等方面支出。為減輕糧食主產區財政負擔,全國13個主產區糧食風險基金已全部由中央財政負擔。
摘自《人民日報》
國務院辦公廳要求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近期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工作安排的通知,要求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國土壤環境狀況,建立嚴格的耕地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保護制度,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勢頭。
《通知》提出,建立土壤環境質量定期調查和例行監測制度,基本建成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對全國60%的耕地和服務人口50萬以上的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土壤環境開展例行監測;全面提升土壤環境綜合監管能力,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開發利用的環境風險,有序推進典型地區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逐步建立土壤環境保護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力爭到2020年,建成國家土壤環境保護體系,使全國土壤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新增土壤污染,確定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強化被污染土壤的環境風險控制,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提升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加快土壤環境保護工程建設。
《通知》強調,各級人民政府要逐步加大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投入力度,保障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經費。完善法規政策,強化科技支撐。完善土壤環境信息制度,鼓勵和引導公眾參與和支持土壤環境保護。建立土壤環境保護和綜合治理目標責任制,制定相應的考核辦法,要強化對考核結果的運用,對成績突出的地方人民政府和企業給予表彰,對未完成治理任務的要進行問責。
摘自《農民日報》
農業部研究精簡會議
改進會風文風等工作
農業部部長韓長賦主持召開常務會議,研究2013年農業部重點工作分工安排、精簡會議和農業信息化等工作。
會議重點研究了農業信息化建設問題。會議指出,黨的十提出了推進“四化同步”的總體要求,要高度重視、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加快推進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相融合,加快推進信息技術與農民生產生活相融合,力爭用五年時間,實現農業信息化水平有一個大的提升。加大統籌協調配合力度,逐步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業務工作協作協同。探索有效途徑,積極引導社會主體參與,推動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既要抓當前,做好生產經營信息技術的服務應用,又要顧長遠,做好產銷銜接、價格監管、質量追溯等市場方面的信息建設。同時,加強頂層設計,抓緊謀劃和啟動一批重大工程項目,加快項目可行性研究,積極做好項目落實和資金爭取工作。
會議要求,2013年農業部重點工作已經確定,要盡職盡責抓好落實。從現在開始常抓不懈,做到善始善終、善做善成。要強化績效管理,把中央關于“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和部黨組的各項要求,細化量化為科學合理的績效管理指標體系,制定實施方案,明確提出路線圖、時間表和責任人。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創設力度,形成推動農業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強大合力。
關鍵字:土壤重金屬,模糊綜合評價,環境質量優劣
1、引言
我國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已經嚴重影響了土壤環境質量,城市人口以及交通工具的急劇增加使得對城市土壤的研究變得刻不容緩。通過對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研究,可以分析土壤中重金屬超標的元素,從而及時對受污嚴重地方進行修復,實現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對土壤學的研究正逐步深入到多學科、多技術相聯系的綜合研究,具體表現為橫向研究擴大,系統性研究趨向增強,土壤水分研究活躍。宋新山,鄧偉(2004)、竇磊,周永章,王旭日,等(2007)、楊光麗(2008)、張世遠,李光德,徐玉新等(2009)、金婷,葉艷鳴(2009)等先后應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對土壤重金屬含量進行了研究,得出了較好的結論。筆者查看了相關資料,尚未發現有學者對地方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研究。本文嘗試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進行分析,對江蘇省常熟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研究,特別是針對常熟市主干道土壤重金屬含量進行研究,希望得到主干道路的主要重金屬污染元素,同事比較出各道路之間的環境優劣狀況,從而為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2、樣品的采集和分析方法
2.1樣品采集
常熟市城區交通道路東西走向較多但長度相對較短,南北道路較少但距離較大,因此選取新世紀大道、海虞北路、招商東路、環城北路和珠江路,兩縱三橫5條具有代表性的道路。在采樣過程中,我們根據土地利用類型,并在道路的5~50m范圍內設定采樣點的位置。為了避免偶然因素的影響,每個土壤樣品均由2~3個采樣點組成,每條道路沿線以300m為間距,每條道路分別設定了17,15,10,7,5個采樣點。采樣深度為土壤表層0~20cm,共采集1~2kg,分別裝于聚乙烯塑料袋中。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在通風處風干后,剔除石子等雜物,用四分法保留樣本至1kg,然后在瑪瑙研缽中研磨,將剩余的樣品通過100目的篩子,裝瓶以備用。
稱量3g土壤樣品通過王水處理后,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進行測量。
2.2、模糊綜合評價方法
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的基礎是模糊集合的理論和運算方法,核心是模糊變換。由于環境質量具有多種屬性,因此對環境質量進行評價時,要盡量兼顧各個方面,而使用模糊變換可以對各種有關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1)評價因子的隸屬度函數以及模糊矩陣的建立
某重金屬對一級、二級、三級土壤環境質量的隸屬度函數分別為
(1)
(1)式中, 為重金屬i含量的實際測量值, 、 、 分別為該重金屬相對應于一級、二級、三級土壤環境質量的標準值。
根據模糊評價理論,設環境評價土壤質量的因素集合 ,評價標準集合為 ,通過評價因素 確定環境污染歸屬類別 的隸屬數程度 ,從而確定單因素模糊評價集 。
(2) 評價因子權重的確立
對每個評價因素賦予一個相對應的權重值 ,構成權重矩陣 ,在進行模糊運算時,單因素權重需進行歸一化處理,即 ,則
(2)
其中, 為第i個評價因素的權重, 為該指標的實際測量值, , 、 、 分別為該指標對應的各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級別的標準值。
(3)計算評判結果
通過綜合考慮,選取模糊綜合評價模型最適合的模型:單因素決定模型 和加權平均模型 。其中, 表示為最終的評價結果對應于第j個等級的隸屬度, 為相應的權重, 是模糊關系矩陣R中對應的元素,n為參評因素的個數,m是環境質量劃分的等級數。
通過評價分值將模糊綜合評價所帶來的信息充分的使用,分值越高,則說明了環境的質量狀況越好。公式為:
, (3)
(2)式中,k是選定的正實數, 為B中的評價指標, 是對相應等級環境質量水平所打的分值,c為最終得分。
2.3土壤環境質量評價標準
本文采用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1995)進行樣品分析,標準值見表1。
3、常熟是土壤重金屬污染的模糊綜合評價
3.1 土壤重金屬實測值
本文選取常熟市5條城區主干道路對5種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各條道路的土壤重金屬含量的實際測量值見表2。
3.2模糊評價模型的建立
根據土壤重金屬實際測量值,利用式(1)計算出隸屬函數的相應值,通過模糊矩陣方法建立U=(銅,鋅,鉛,鎳,鉻),V=(一級,二級,三級),從而得到評價矩陣R,如 , 。在此基礎上確定評價因素集上的模糊子集A,根據式(2)可以計算出各采樣點的權重值,具體結果見表3。
3.3 綜合評價得分的計算
以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的信息為基礎,利用評價向量的分量形成權重,通過確定各等級對應的分值,對各等級的分值進行加權平均,得到評價分值。依據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各級別的控制意義,取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一級水平的分值為100,二級水平的分值為80,三級水平的分值為60。取k值為2,按照上述評分公式(3)來計算在兩種評價模型下5條道路各采樣點的分值。通過評價分值可以直觀的看出各道路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的優劣,可比性大大增強,具體分值見表4。
3.4 結果分析
(1)鎳是常熟道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屬污染因素。
重金屬鎳的權重在5條道路中評價均最高,結合表2中各采樣點土壤重金屬實測值與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5種重金屬中只有鎳的含量明顯超標(二級標準)。同時,鎳的權重明顯大于其它各重金屬,并導致在計算各評價等級隸屬度時,三級的隸屬度明顯低于一級和二級,因此初步判斷鎳為道路土壤中主要的重金屬污染因素。在5條主干道路中,環城北路土壤中的鋅含量是最多的,其余重金屬卻是最少的,因此初步判斷環城北路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最輕。
(2)道路環境質量優劣的比較。
根據最大隸屬度原則,評價出各道路采樣點的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級別,新世紀大道和珠江路土壤環境質量級別為一級,環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東路為二級。通過評價分值可以看出各個采樣點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的優劣,分值越高,環境質量狀況越好。通過比較各道路之間的評價分值,從而得出各道路之間的環境質量的狀況。單因素決定模型和加權平均模型得到的結果是一致的,珠江路最好,其次是新世紀道路,接下來依次是環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東路。
以模糊綜合評價法得到的信息為基礎,從表4中還可以看出,雖然土壤的評價等級相同,但是通過分值評價法則可以判斷出土壤環境質量的優劣順序。例如,環城北路、海虞北路和招商東路的道路土壤環境均為二級,通過評價分值則可以判斷這3條主干道路的土壤環境質量優劣順序為:環城北路>海虞北路>招商東路。
(3)單因素與加權模型結合比較。
結合表4得出的道路環境質量優劣結果,可以發現,僅僅通過權重進行判斷道路優劣程度遠遠是不足夠的,這一點在一開始猜測環城北路污染最輕中得到驗證,評價分值證明此條道路的環境并不是最好的。由于單因素決定模型判只適用于個別參評因素,而加權平均模型恰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它在評價時則提現了不同參評因素對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的綜合影響。通過實地考察可以發現,招商東路位于服裝城中心,緊鄰長途車站,每天的過往車輛相當多,然而路邊的綠化帶并不理想,優化環境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珠江路位于常熟市中心北部,車輛過往相對較少,并且路兩邊的綠化帶相當好,都是通過種植樹木和花草進行綠化環境,因而優化環境比較理想。由此也比較充分的說明了利用這兩種模糊模型的結合進行土壤質量評價準確而客觀。
4、結論
本文中運用單因素決定模型和加權平均模型兩種模糊數學模型對常熟市5條主干道路兩側土壤中的5中重金屬污染狀況進行評價,得到如下結論:1)單因素決定模型和加權平均模型評價常熟市土壤重金屬環境質量均為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二級,符合II類土壤用地要求,其中鎳為各道路的主要污染物。2)兩種模型結合進行評價土壤環境質量,得到的結論一致,均為:珠江路>新世紀道路>環城北路>海虞北路>招商東路。
土壤污染是環境問題的主要問題之一,加強土壤污染綜合整治,是搞好環境問題的關鍵。為了減輕土壤污染,一方面要加強對已經栽植樹木的技術改造,從而提高綠化苗木的園藝水平,及時修復被雨水沖的路肩蝕和清理路邊綠化帶的垃圾。另一方面。要根據不同植物的生態特性,合理豐富配置綠化植物的多樣性,從而充分發揮生態綠廊凈化污染等生態功能。
參考文獻
[1]宋新山,鄧偉.環境數學模型[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262-269.
[2]楊光麗.模糊綜合評價法在土壤環境質量評價中的應用實例.氣象與環境學報[J].2008,24(3).
[3]張世遠,李光德,徐玉新,等.城市道路兩側土壤重金屬污染模糊評價[J].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0(1):83-87.
[4]竇磊,周永章,王旭日,等.針對土壤重金屬污染評價的模糊數學模型的改進及應用[J].土壤通報.2007,38(1).
[關鍵詞]市場經濟手段;土壤污染;國際經驗;借鑒
目前,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有著非常鮮明的特征,主要包括防治的面積非常廣、基礎薄弱等,近年來,我國的社會經濟迅猛發展,在此條件下,土壤環境的污染問題出現了很嚴重的交織,多種行業呈現著相應的上升趨勢,同時,多個地區的土壤污染狀況是非常嚴重的,對于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甚至出現了傷亡的情況,所以,土壤污染的防治是勢在必行的。而對市場調查的結果進行充分分析,對土壤污染的防治經濟政策進行創新應用,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土壤生態環境安全建構的措施,對于我國的土壤污染防治管理轉型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和影響。
1 當前我國土壤污染防治的狀況
1.1我國土壤污染現狀不容樂觀
2014 年,環保部聯合國土資源部了《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其中的數據對我國的土壤環境的現狀進行了充分的展現。我國土壤環境的整體狀況是非常嚴峻的。在全國范圍內,存在很大比例的土壤超標狀況;多個區域受到了嚴重的污染。土壤的類型不同,超標率有著一定的差異。通過相應的調查可以看出兩方面的內容:其一,從不同的土地利用類型來看,耕地的土壤點位超標率是最高的,然后就是利用地、草地和林地,耕地土壤環境污染問題是非常突出的;其二,工礦業廢棄地和重污染企業用地土壤環境的質量是非常差的。同時,存在很嚴重的重金屬超標的情況,其中,鎘污染所占的比重最大。以鎘、汞、鎳等為主的無機物超標點數在總的超標點數中占據較多的比重。
1.2土壤污染的責任還是比較不明確的
在土壤污染工作的防治過程中,沒有深入開展,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土壤污染修復的責任體系存在問題,對其產生了很多的阻礙作用,在此基礎上,需要將土壤環境管理體系機制改革作為最重要的內容去開展。不能明確判定土壤污染的責任人。同時,土壤污染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主要是潛伏期長,在被污染到發現污染有著很長的一段時間,這不利于土壤污染者的判定。就算土壤污染者能夠得到相應的判定,但是也可能不存在了,不能對其應該承擔的責任進行相應的追究,導致了非常嚴重的后果,使實際被大量污染的土壤不能得到有效的管理,這所造成的社會環境的風險是不可估量的。在判定土壤污染責任人的過程中,必定要和我國的土地國情進行相應的結合和聯系,但是我國的土地國情對于責任的判定是非常不利的,使其難度不斷增加。在對土壤造成嚴重污染的企業中,最多的就是國有企業,同時,我國有著相應的土地國有制等制度,在此影響下,我國的土壤管理法規不能對其中的責任進行有效的判定和處理。
1.3土壤污染防治的資金問題非常嚴重
要實現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標,需要將資金作為其基礎和前提,那么,在此條件下,保證資金的供給是至關重要的一個問題。當下的土壤修復資金不能和土壤污染治理的要求相適應。土壤污染治理的情況是非常復雜的,筆者對國際經驗進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從中發現相比于水和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的資金需求更大。同時,我國存在嚴重的遺留土壤污染狀況,在此條件下,只是通過想削減相應的存量是不能有效處理的,需要在風險的防范等方面進行大量的資金投入。土壤污染治理的資金來源有著相應的特點,主要是資金的來源有限,同時不能得到持續的保障。現如今,在我國的土壤污染的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資金的提供中,政府相關部門和土地開發商占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是主要的資金來源,但是,這也體現出一定的劣勢,即資金的來源是非常單一的。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統性是非常突出的,需要多種資金來源的參與,其中,土壤污染的治理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資金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資金的缺乏對于土壤污染的防治是非常不利的。
1.4土壤污染的社會治理機制沒有形成
在我國土壤污染的防治過程中,主要的資金提供者是政府,那么,在此過程中,土壤的經濟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時,為政府增加了非常大的負擔。在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相應的轉變,從計劃經濟轉變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形式得到了充分的深化,在此條件下,土壤污染治理費用的承擔者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目前的主要承擔者是企業、政府和開發商,與此同時,將社會治理機制融入到土壤污染的治理中是非常必要的。
2 發達國家土壤立法中市場經濟手段的運用經驗
(1)進一步強調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并將其作為基本的要求. 通過這樣的措施可以對土壤污染的責任進行有效的判定,避免出現無法判定的狀況,對于責任人進行相應的處罰。美國制定并頒布了《綜合環境污染響應、賠償和責任認定法案》,對土壤污染“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進行了充分的明確,不斷突出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具體內容是,造成污染問題的各責任主體有義務對其行為進行經濟賠償,利用所賠付的資金進行相應的修復工作,履行相關的法律責任。同時,當責任主體沒有履行相應的責任時,需要通過相應的超級資金提供修復的資金,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沒有承擔起相應責任的主體有著相應的被追究責任,可以要求其支付應付費用的 3 倍以內罰款。污染者付費的原則在英國的土壤污染的防治立法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其立法規定,土壤表面和地下排放污染物的企業、個人等都有一定的承擔污染責任的義務。在德國,實行了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由此應對土壤修復的高額費用。當沒有做好土壤污染責任人的判定工作時,土壤的修復費用是由政府墊付的。通過相應的追查,可以判定相應的責任人時,相關的土壤污染費用還是要由相關的責任人付費。
(2)通過對污染者責任延伸原則的應用,實現經濟政策拓展的目標。美國頒布了《超級基金法》,其連帶責任為污染場地治理提供了更大的追責空間。同時,其中第 9 607 條規定污染場地的潛在責任主體涵蓋場地被污染時的所有者、污染場地現在的所有者、產生廢物工業活動的操作者、廢物運輸者和廢物商人、廢物處理設備原有的所有者或運營人、參與有害物質處理或有關管理決策的公司人員等,主體范圍包含的內容是非常多的,同時,對所有的主體實行連帶責任,明確了在責任主體已經不存在或者不確定的情況下的責任。在英國,對于污染的場地實行了相應的等級責任制。所頒布的《環境保護法》中的第 78 條進一步明確了土壤污染責任主體,且將相應的責任主體進行了分類,主要分成了兩個級別 : 第一級主要指的是把污染物排放到土地中的個人或者公司,或者是容許污染行為發生的知情人;第二級主要指的是土地的當前所有者。從原則上講,需要第一級的責任主體承擔相應的污染責任,當找不到原始污染者時,由第二級責任主體承擔。
(3)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落實過程中,需要明確政府的責任,這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在污染防治立法的過程中,各個發達國家對相關政府的責任都進行了相應的明確。在我國,在污染防治的立法中需要將管理部門的不同職能作為重要的依據,通過對法律形式的應用來明確其責任,為土壤污染的防治提供重要的保障。美國對土壤污染防治中環境署的政府職責是非常重視的。美國環境署的辦事機構在不同的州都有相應的設置,同時,將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權原則作為重要的基礎和依據,其主要的權力集中在環境署,與此同時,各州的權力也是相對獨立的,對責任進行了明確的劃分,并做到責任到人。2000 年時,美國出臺了正式的棕色地塊經濟振興計劃,同時,將相關的權力賦予各州、社區等,對其進行合理的評價、清潔,實現其可持續的發展,為城市棕色地塊的治理提供新的可能性。
(4)在土壤立法的過程中,建立起相應的土壤防治基金。這也是土壤立法中的一般的做法。足夠的治理資金對土壤污染的治理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是其重要的保障,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美國,所使用的超級基金制度,對污染土壤的治理有著重要的作用,為其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保障。在土壤污染的治理中,需要大量的資金,如果沒有判定相應的污染責任人,那么,治理工作會受到很大的阻礙。在這種情況下,超級基金的建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處理目前的狀況,為其提供足夠的治理資金。需要注意的問題是,超級基金的來源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主要是多元化,其具體的來源包括 6 個方面:其一是一般的財政撥款;其二是潛在的責任人追回的治理費用;其三是基金利息;其四是年收入過 200 萬美元公司繳納的環境稅;其五是石油和化工原料的原料稅;其六是不愿意承擔相關環境責任的公司或個人罰款。
(5)在對土壤環境污染防治市場化強化的過程中,對市場手段進行充分的應用。土壤的污染防治需要的資金是非常多的,如果只是依靠一種資金來源,那么,相應的土壤污染治理的目標是不能實現的,所以,需要對各種資金的來源進行相應的探索和發現。在美國,對相關的稅費手段進行了充分的應用,通過這樣的方式來促進污染主體主動作為。在其頒布的《納稅人減稅法》中做出了相關的規定,并提出了多種稅收的優惠政策,從而對私人資本發揮重要的鼓勵作用,使他們加大對棕色地塊的治理開支。除此之外,美國在一定程度上拓寬了融資的渠道,將市場化管理的手段應用到了土壤污染的防治過程中,充分發揮其作用和影響,實現土壤污染防治的有效性。美國的棕色地塊計劃對于污染場地治理的激勵政策是非常重視的,同時,其資金支持模式有著非常鮮明的特點,主要是多元化和立體化。隨著科學技術和經濟的發展,人們對創新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很多國家對投資和融資機制的創新越來越重視,并通過這種方式對土壤環境的污染進行有效治理。在巴西,建立起了相應的國家基金,主要目的是對高風險的污染場地進行有效的治理和修復。巴西央行通過對綠色信貸的實施,將環境風險納入了場地評估的要素中,并不斷突出其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有著潛在風險的商業和工業場地建設等的貸款。除此之外,還對具有嚴重土壤污染的地塊進行確認,并對其進行優先治理,政府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承擔著資金投入的職責,并積極鼓勵成立私人基金,由此對高經濟價值的地區進行開發。
3 結語
土地對于人類來說是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人們必須要對其進行有效的保護。土壤的開發、利用等都和國家、民族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國土壤環境受到了嚴重的污染,且量大、面廣,對于經濟社會的發展有著非常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國需要借鑒國際經驗,對我國的土壤污染進行有效防治,以保護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主要參考文獻
[1]周全 , 葛察忠 , 璩愛玉 , 等 . 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防治土壤環境污染的國際經驗分析及借鑒[J]. 環境保護 ,2016(18).
[2]杜錦華 . 淺議土壤環境污染[J]. 內蒙古農業科技 ,2010(6).
[3]李玉國 , 陳風琴 , 史秀娟 . 土壤環境污染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 ,2010(z2).
[4]劉彩霞 . 土壤環境污染及防治對策[J]. 現代農業科技 ,2011(3).
[5]王春梅 , 張朝霞 . 陜北地區土壤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J]. 內蒙古農業科技 ,2011(5).
[6]蘇彬 . 淺談土壤環境污染原因與防治[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2(2).
土壤污染問題突出
與水體和大氣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有其明顯的特點。
一是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大氣污染和水污染一般都比較直觀,通過感官就能察覺。而土壤污染往往要通過土壤樣品分析、農作物檢測,甚至人畜健康的影響研究才能確定。土壤污染從產生到發現危害通常時間較長。
二是土壤污染具有累積性。與大氣和水體相比,污染物更難在土壤中遷移、擴散和稀釋。因此,污染物容易在土壤中不斷累積。
三是土壤污染具有不均勻性。由于土壤性質差異較大,而且污染物在土壤中遷移慢,導致土壤中污染物分布不均勻,空間變異性較大。
四是土壤污染具有難可逆性。由于重金屬難以降解,導致重金屬對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個不可完全逆轉的過程。另外,土壤中的許多有機污染物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降解。
五是土壤污染治理具有艱巨性。土壤污染一旦發生,僅僅依靠切斷污染源的方法則很難恢復。總體來說,治理土壤污染的成本高、周期長、難度大。
湖南常德市是“土十條”規定的六個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之一,也是長期以來重金屬污染較為突出的地區之一。
在常德市石門縣白云鄉,有一座1500多年歷史的全亞洲最大的雄黃礦。當地上萬畝土地長期籠罩在砷污染的陰影中。
2014年,國務院批復的《石門雄黃礦區重金屬污染“十二五”綜合防治實施方案》已經實施兩年,因為投入不足,進度并沒有達到預期。當年媒體集中報道了石門砷污染問題。
當地環保部門曾表示,期望國家層面的氣、水、土三個“十條”來給予支持和指明方向。
《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從土壤污染的分布情況來看,中國南方的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三角、珠三角、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四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
土壤修復與風險監控
受污染的土壤可以通過修復降低其風險或危害,恢復其功能,但一般需要大量的資金和較長的時間。土壤修復是指通過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一般包括生物修復、物理修復和化學修復3類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復雜性,有時需要采用多種技術。
生物修復技術是上世紀80年展起來的,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特有的分解有毒有害物質的能力,達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的,主要包括植物修復技術、微生物修復技術和生物聯合修復技術。優點是不破壞土壤有機質,不對土壤結構做大的擾動,成本低;缺點是修復周期長,通常不適宜對高濃度污染土壤的修復。
物理修復是指通過各種物理過程將污染物從土壤中去除或分離的技術。目前常用的技術包括客土法、熱脫附、土壤氣相抽提、機械通風等。優點是修復效率高、速度快;缺點是往往成本偏高等。
化學修復是指向土壤中加入化學物質,通過對重金屬和有機物的氧化還原、鰲合或沉淀等化學反應,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或毒性的技術。主要包括土壤固化穩定化、淋洗、氧化還原等。優點是修復效率較高、速度相對較快;缺點是容易破壞土壤結構、因添加化學藥劑易產生二次污染等。
“土十條”指出,對于輕度及中度污染耕地,采用“農藝調控、替代種植等措施,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對于重度污染耕地,采用退耕還林還草或種植結構調整。可以看到,未來污染耕地的治理將以農業生態修復為主,而重度污染耕地直接采用土地利用方式的調整來進行管控。
市場層面,證券、媒體、行業組織等對污染耕地的市場預測多以萬億計,且多在3-5萬億之間。而這均以“十二五”期間的單位修復成本(3-5萬元/畝)為預測基礎。未來,隨著耕地污染治理技術的調整,市場將大大縮水。“土十條”中提出,“到2020年,受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面積達到1000萬畝。”根據已有農業生態修復技術范疇類項目的統計,該類技術成本約5000元/畝,1000萬畝的治理費用約500億元。我國污染耕地治理與修復的市場總量約為千億規模,遠遠達不到幾萬億的規模。“十三五”期間,耕地污染治理的市場將主要集中在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省份。
向土壤污染宣戰
國務院的“土十條”,開啟了我國全面治土的新里程。在人們面對“常外毒地”、“毒跑道”、“鎘大米”等公共事件的焦慮時,這份歷經3年修改、50次易稿的“土十條”的可謂恰逢其時。
與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我國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較晚。從總體上看,目前的工作基礎還很薄弱,土壤污染防治體系尚未形成。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我國科學家開始關注礦區土壤、污灌區土壤和六六六、滴滴涕農藥大量使用造成的耕地污染等問題。“六五”和“七五”期間,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支持開展農業土壤背景值、全國土壤環境背景值和土壤環境容量等研究,積累了我國土壤環境背景的寶貴數據,在此基礎上制訂并于1995年了我國第一個《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環境保護部2014年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我國耕地土壤總點位超標率為19.4%,以輕微(13.7%)及輕度(2.8%)污染為主。而據江蘇省(宜興)環保產業技術研究院與中國土壤環境修復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合編制的《中國土壤修復技術與市場研究報告(2016-2020)》顯示,我國耕地重金屬污染面積約為1.7-2.1億畝(污染比例8.2%-10.2%),污染區域主要為工礦企業周邊農區、污水灌區、大中城市郊區和南方酸性水稻土區等。
我國從“十五”期間開始研發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特別是“十二五”以來,在重金屬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支持下,初步建立了針對不同土壤污染物、污染程度、土地利用類型等的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
摘要 我國土壤污染狀況不容樂觀,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農業活動、工礦業活動影響以及區域高地球化學背景等因索。同時,由于土壤污染的特性和環境保護的階段性,我國對土壤污染的關注和治理起步較晚,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防治在政策機制、技術標準方面亟待完善,需要建立明確的責任機制、加速成熟技術的本土化應用、實現修復行業規范化發展,從而推動土壤污染防治的進步。
關鍵詞 土壤污染;標準;責任機制;土壤修復
萬物土中生,人與土壤的關系十分密切。我國人多地少,土地高強度利用,土壤的脆弱性十分突出。此外,與較小國家相比,我國從土壤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到管理都更為復雜。根據2014年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我國土壤狀況不容樂觀。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本屆政府的環保理念,2015年4月《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制定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優先保護耕地土壤環境,強化工業污染場地治理,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與水、氣污染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有自身的獨特性,短期內難以取得明顯的治理成效,需要統籌考慮、綜合施策,循序漸進解決土壤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中的瓶頸問題,才能推動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穩步前行。總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使命光榮,但極富挑戰。
多重因素導致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
土壤污染的危害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危害人體健康。農田土壤污染通過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工業用地污染則會通過污染物的暴露威脅人身安全,對污染土壤的接觸、吸人和攝人最終都會危害到人體健康。二是危害生態安全。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其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等都會發生變化,影響土壤生態安全,進而給整個生態環境帶來影響。因此,保護土壤的首要意義是保護人體健康,同時保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環境更加協調地發展。
2014年環保部和國土資源部聯合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指出,目前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16.1%,局部地區污染嚴重。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土壤從農田到工業用地總體上有一定污染,但同時也要看到,有些污染地區本身背景值較高,即使沒有任何經濟活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比如南方局部地區土壤本身重金屬含量較高。
土壤污染并不是短期造成的,而是長期日積月累的結果,總體而言有農業活動、工礦業活動影響,經濟粗放發展導致的高排放等。從農田而言,長久以來農業的發展,農藥化肥的施用濫用、農用高分子材料等使得農業活動本身就會造成污染。工業方面,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各種類型的重化工業、重工業的污染物排放量較大,通過大氣擴散、干濕沉降,最后進入土壤并影響土壤質量。尤其是我國過去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帶來的高排放,土壤環境接納的污染不可小覷。
土壤污染治理周期長、難度大
從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治理歷程來看,各個國家包括發達國家,對于土壤的關注、治理和管理,都要晚于大氣和水,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由于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滯后性、累積性和難可逆性的特點,危害表現不明顯。二是土壤污染對人體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是間接的,并不像呼吸的空氣、飲用的水那樣直接。三是土壤污染治理、處理的成本相對較高,1噸土的處理成本有時達上千元,與大氣和水的治理相比,土壤污染治理難度更大、周期更長、付出代價更大。我國土壤類型從用途上主要分為農田和工業商業住宅用地,還包括礦區、油田等,類型較多,治理起來比較困難,目前我國土壤污染治理的瓶頸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責任機制不明
在土壤污染治理政策方面,責任機制、融資機制不健全。比如責任的界定過程中,對農業用地、工業用地的污染者界定不明晰,在界定污染主體后,責任的分擔、修復所需資金及資金的分配比例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責任機制不明導致土壤污染后找不到責任主體或者責任主體責任的分配無法確定,從根本上制約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順利開展。
國外成熟技術有一個本土化的過程
從技術上,一方面,國外土壤治理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目前我國正處于起步階段,對于國際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另一方面,技術方案的確定和優化難度也不小,土壤治理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確定治理方案。
標準制定是一項復雜的工作
土壤環境標準是土壤環境管理的基石。標準制定是一項困難的工作。與同一地區水氣污染比較均一不同,土壤是高度非均一性介質,不同點位土壤污染情況不同,有時相距1米污染情況卻相差很大,土壤的不均一性、空間差異性為標準和管理策略的制定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近年來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土壤環境標準研究,包括工業用地、農業用地土壤管制標準等,整體研究節奏進展較快,但是標準的指標、取值范圍還需要優化。在土壤標準的修訂上還需要綜合考慮背景值的多樣性、酸堿度和土壤的其他特性等,通過國家、地方共同發力建立適合國情的土壤標準體系,是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
土壤環境修復產業發展尚不成熟
近年來,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發展迅速,但也面臨一些瓶頸問題,一方面土壤治理政策、標準還不完善,另一方面修復后的驗收環節也缺少管理依據。此外應當承認,任何產業在發展初期都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無序、盲目發展的現象,如何使修復行業從無序到有序、從不規范到規范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土壤污染治理需要循序漸進
近年來,我國在大氣污染物源控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水的治理也取得了較好進展,相對于水氣介質來說,土壤污染治理尚處于起步階段。從總量上來看,已治理的污染土壤所占比例還很小,解決的問題也比較少,土壤污染治理的道路還十分漫長,需要循序漸進,逐步完善責任機制、技術標準等,穩步推進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確立責任機制
明晰的責任機制是土壤污染治理和管理的基礎,也是土壤環境政策機制的核心。其一,需要通過立法途徑,結合正在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的責任機制,包括投資模式、風險管控的基本措施等。其二,建立長期的調查機制,界定土壤中各方的污染貢獻,花較大的代價界定、研究、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擔責機制。其三,開展試點示范工程。由環保部門聯合農業、國土、建設部門適度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示范工程,在試點地區示范建立土壤污染防治的責任分擔機制,真正把土壤污染的責任界定清楚,把投資模式初步建立起來,并對試點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和推廣。
加速土壤修復技術的本土化應用
對于國外比較成熟的土壤治理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造,創新形成本土化的新技術。土壤污染治理的多樣性決定了治理方案制定時要進行多方面的考慮、比選,技術的多樣性決定了技術方面還有更多優化的可能性。土壤修復技術的篩選和決策是修復工程的關鍵,事關修復工作的成敗。在修復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和本土化應用過程中應該細致考量,結合我國自然社會條件和人文特征,引進適宜的技術,并加以吸收轉化創新,推進我國土壤污染治理工作的精細化發展。
采取先進的風險管控方法
風險管控是指按照污染土壤對人和環境的影響,進行不同管理策略和干預措施的考慮。我國受污染的土地數量較多,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對所有污染土壤進行治理,需要根據風險高低進行優先性選擇,在治理難度相同的前提下,對于造成人體危害大、風險高的污染地塊優先進行治理。比如農田涉及糧食安全,工業用地作為住宅用地涉及人體暴露,對于這些地塊,在治理上應該優先予以考慮。
推動土壤修復產業規范化發展
引導土壤修復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很多利益相關方的共同參與,包括污染企業、政府、修復企業、公眾等,處理好各方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和管理問題,順利地推進修復工作需要每個利益相關方都能夠自律,修復產業才能健康發展。推進修復產業規范化發展,首先需要完善污染場地的基礎信息采集;其次,關注場地環境修復領域的人文問題,比如各利益相關方,如何處理好自己的角色問題,如何站在一種社會責任的角度去看待和處理問題等。各利益相關方的和諧是土壤(場地)修復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
結語
[關鍵詞] 福建茶園 土壤環境質量 營養元素 無機污染物 有機污染物 評價
茶是一種有益健康的飲料,進入21世紀,隨著環球綠色消費的蓬勃興起,人們對茶葉的數量和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因此,在茶園土壤、茶葉生產加工等方面有了很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討。本文結合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項目,通過采集的107個土壤樣本,較全面地調查了福建省茶園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評價了茶園土壤養分豐缺狀況,摸清了茶園土壤主要污染物,評價了茶園土壤環境質量等級及污染水平,為福建省無公害茶葉、綠色茶葉、有機茶葉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供數據支撐。
1 樣品采集與測試
1.1 樣品采集與制備
以《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HJ/T166-2004為依據,按照目前福建茶園實際分布情況和面積大小,采集福建省閩東、閩南、閩北、閩中四大茶區107個土壤樣本,土類類型中紅壤占81.3%,水稻土占7.5%,黃壤占7.5%,赤紅壤占3.7%。采樣點設在茶葉生產基地內,每個采樣點按梅花點布點法采集0~20cm、20~40cm土層土樣,采樣量為1kg。采用GPS記錄中心點位置。用于分析有機污染物的樣品只采集0~20cm土層土樣,去除表面雜物,裝入棕色玻璃瓶中,膠帶封口,貼上標簽;其它的樣品采用竹制工具采集0~20cm、20~40cm土層土樣,去除表面雜物,裝入塑料袋,貼上標簽。采樣點位見圖1。多環芳烴、酞酸酯分析土樣貯存于4℃冰箱保存2~3天,其它項目分析土樣按照土壤樣品制備要求風干、粉碎并用四分法分取壓碎樣品,全部過孔徑20目尼龍篩,將上、下層土樣等量混合備用,根據需要再細磨至60目、100目、200目供測試用。
1.2 樣品測試方法
土壤樣品中全氮、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pH值、有機質、陽離子交換量采用1999年頒布的林業標準,分別為LY/T1228、LY/T1299、LY/T1233、LY/T1236、LY/T1239、LY/T1237、LY/T1243;全磷、全鉀采用X熒光射線法;顆粒組成采用吸管法;鉛、銅、鋅、鎘、錳采用原子吸收法;砷、硒、汞、銻、鉍采用原子熒光光譜法;氟采用離子選擇電極法;有效氟采用水溶液提取離子選擇電極法測定;有效砷、有效硒采用0.5mol/L磷酸二氫鈉提取,原子熒光光譜法測定;有效汞、有效鉛、有效銅、有效鉻、有效鎘、有效錳、有效鎳、有效鋅、有效釩、有效鈷采用0.5mol/L HCL提取原子熒光光譜法和等離子體發射光譜法測定;六六六、滴滴涕采用氣相色譜法;多環芳烴采用USEPA8310高效液相色譜法;酞酸酯采用USEPA8270色譜-質譜聯用儀。按《NY/T395-2000 農田土壤環境質量規范技術要求》全程序空白值測定的批內標準偏差計算得出的檢出限均在方法要求的檢出限以下;使用X射線熒光法測定的全鉀、全磷數據檢出率達100%,符合規范要求(90%為合格)。采用采樣平行、分析平行控制精密度;無機物采用有證標物分析、回收率、實驗室間比對等質控措施,有機物采用有證標物分析、參加能力驗證、質控考核方法控制準確度。
2 結果與評價
2.1 茶園土壤養分水平現狀
土壤氮、磷、鉀、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鉀、有效銅、有效錳、有效鋅、有機質、pH值、陽離子交換量含量高低與茶葉產量、品質關系密切,是茶樹生長、發育必需的營養元素,根據茶園土壤肥力指標和優質高效高產的指標[1]評價得出:
2.1.1 福建省茶園土壤有機質整體水平較豐富,堿解氮含量較高,陽離子交換量低,土壤整體偏酸,鉀元素、土壤微量元素錳、銅元素虧缺,有效磷、有效鋅含量高低較平均,見表1。
2.1.2 福建省茶園土壤養分豐缺比較: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18.8g/kg、全氮0.850g/kg,與全國水平相當,堿解氮平均含量96.2mg/kg,有效磷15.4mg/kg,高于全國水平;有效鋅<1.0mg/kg的占20.8%,優于全國水平;有效鉀43.2mg/kg,低于全國水平,也大大低于日本、東非、肯尼亞等國家的平均水平[2];有效錳<30mg/kg(嚴重缺錳)的達82.1%,而浙江茶園土壤有效錳<30mg/kg(嚴重缺錳)的茶園僅占30%以上[3]。
2.1.3 硒與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著密切的關系。根據環境背景值數據手冊,福建茶園土壤硒含量大于0.4mg/kg的高硒茶園占31%,土壤硒含量中等的占32%。可見福建省茶園土壤硒含量總體水平較高,高硒茶園主要分布在寧德和泉州。
2.1.4 其它如鈷、鎳、釩、鉍、銻等元素目前尚未被證明是茶葉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相關報道較少,它們對茶樹生長、發育的影響有待研究。
2.2 福建省茶園土壤無機元素污染現狀
采用單項污染指數評價方法,依據GB15618-1995(二級)、NY/T853-2004茶園土壤環境質量、DB35/T 859-2008福建省農業土壤重金屬污染分類標準,以及福建土壤背景值[4],評價福建茶園土壤無機元素污染現狀,結果表明:(1)測定15種無機元素,除了砷、鉻、鎳、釩、氟外,其它金屬元素均較土壤背景值高;(2)金屬總量最大超標率排序結果為:鉛>釩>鈷=硒=鎘>汞=鋅=鎳;有效態超標率排序結果為:有效鉛>有效鎘,見表2;(3)金屬最大超標倍數為:硒1.89倍,汞1.83倍,鉛1.15倍,鎘1.13倍,有效鉛1.06倍,有效鎘1.09倍。(4)依據超標率、超標倍數,結合金屬生物毒性響應因子系數,參考值Hg(40),Cd(30),Pb(20),Cr(15),As(15),Cu(10),可以得出福建茶園土壤主要無機污染物為鉛、鎘;汞為茶葉“三品”嚴格控制的污染物,應重點監控;其它如釩、鈷、硒、鋅等元素雖然是茶葉生長的營養元素或是與茶樹生長密切相關的元素,但超標會影響茶樹生長、發育,應適當關注;鉍、銻缺少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
2.3 福建省茶園土壤有機污染物狀況
福建茶園土壤六六六總量ND~15.85μg•kg-1,滴滴涕總量0.03~62.76μg•kg-1,符合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 1995)中的二級標準含量(六六六總量:500μg•kg-1,滴滴涕總量:500μg•kg-1),與四川、安徽、江蘇、湖南、湖北等省茶園數據比較,福建省茶園土壤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農藥殘留整體上處于相對較低的水平,見表3;與1997年福建茶園土壤數據比較,HCHs和DDTs殘留有所下降,但DDTs殘留部分有新引入茶園的,可能與滴滴涕或三氯殺螨醇產品的使用有關[5],應引起高度重視。
福建茶園土壤多環芳烴(PAHs)總量在0.622μg/kg~812μg/kg之間,平均為48.4μg/kg,見表4,按照加拿大農業環境部長會議制定的未超標標準,即土壤中單個PAHs化合物(BaA,Bap,BbF,DBA,IP,Na,Phe,Pyr) 含量不得超過100μg •kg-1來衡量, 均未超標;以荷蘭土壤中PAHs 含量的標準, 即10 種PAHs 化合物(An,BaA,BkF,Bap,Chry,Phe,FluA,IP,Na和BghiP) 含量之和大于1000μg •kg-1為污染土壤的臨界值,均未超標[6];但參照荷蘭的標準(Bapeq:32.96μg•kg-1),合格率 97.8%。
福建茶園土壤酞酸酯類化合物以鄰苯二甲酸二(2-乙基已基)酯(DEHP)和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為主,DEHP檢出率75%,含量范圍在ND~991µg•kg-1之間,合格率100%(DEHP控制值4.35 mg•kg-1);DnBP檢出率為71%,含量在ND~176µg•kg-1之間,合格率97%(DnBP控制值0.081mg•kg-1);鄰苯二甲酸二正辛酯(DnOP) 檢出率56%,含量在ND~10.7µg•kg-1之間,合格率100%(DnOP控制值1.2 mg•kg-1);鄰苯二甲酸丁基芐基酯(BBP)、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未檢出。
2.4 福建省茶園土壤環境質量評價
采用綜合因子污染指數評價,對茶園土壤無機元素進行評價,得出:(1)應用不同標準進行評價,綜合污染指數PN≤0.7占83.18%~88.68%,茶園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質量優良,污染程度為安全,污染水平為清潔,見表4。(2)采用DB35/T 859-2008 (有效態)評價,綜合污染指數PN≤0.7占的比例較其它總量標準略高,由于金屬有效態能夠體現茶樹吸收土壤中的形態,更具有實際意義。
3 結論
3.1 福建省茶園土壤營養物質中,有機質整體水平較豐富,堿解氮含量較高,陽離子交換量低,土壤整體偏酸,鉀元素、土壤微量元素錳、銅元素虧缺,有效磷、有效鋅含量高低較平均。與國內其它茶園相比較,有機質、全氮基本一致,堿解氮、有效磷、有效鋅略高;有效鉀略低;與日本、東非、肯尼亞等國家茶園相比較,有效鉀含量低,且差距較大;與浙江茶園相比較,有效錳缺乏占的比例高于浙江茶園。
3.2 福建茶園土壤無機污染物中,出現超標的金屬有鉛、釩、鈷、硒、鎘、汞、鋅、鎳,超標率排序結果為鉛>釩>鈷=硒=鎘>汞=鋅=鎳;有效鉛>有效鎘;主要控制的金屬污染物以有效態評價結果為依據,即主要控制鉛、鎘;汞為茶葉“三品”嚴格控制的污染物,應重點監控;鎳為重金屬,對鎳超標的茶園仍應引起重視;其它如釩、鈷、硒、鋅等元素雖然是茶葉生長的營養元素或是與茶樹生長密切相關的元素,但超標會影響茶樹生長、發育,應適當關注;鉍、銻缺少評價標準,有待進一步研究。
3.3福建茶園土壤有機污染物中,六六六、滴滴涕總量符合GB15618-1995國家土壤環境質量標準中的二級標準(六六六總量500μg•kg-1、滴滴涕總量500μg•kg-1);多環芳烴(PAHs)總量基本符合荷蘭的標準(Bapeq:32.96μg•kg-1)標準,合格率 97.8%;酞酸酯以美國土壤中PAEs治理標準[7](酞酸酯各組分分別為2.0~50mg•kg-1)評價,福建茶園土壤酞酸酯類化合物全部小于該治理標準,以美國土壤中PAEs控制標準[7](酞酸酯各組分分別為0.020~4.35mg•kg-1)評價,福建省茶園土壤中鄰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合格率97.0%;其余的組分合格率100%。
3.4 綜合因子污染指評價得出福建省茶園土壤環境質量83.18%質量優良,污染程度為安全,污染水平為清潔。
參考文獻:
[1] 韓文炎,阮建元,林智等.茶園土壤主要營養障礙因子及系列茶樹專用肥的研制[J]. 茶葉科學,2002,22(1):70-74,65.
[2] 楊冬雪,鐘珍梅,陳劍俠,等.福建省茶園土壤養分狀況評價[J].海峽科學, 2010, (6):129-131.
[3] 韓文炎,石元值等.茶園鉀素研究進展與施鉀技術[J].中國茶葉, 2004, 1:22-24.
[4] 陳振金,陳春秀,劉用清,等.福建省環境背景值研究[J].環境科學, 1991, 13(4):70-75.
[5] 楊冬雪,潘敏,馬玉鳳.茶園土壤中有機氯農藥殘留調查及評價[J].茶葉科學,2009,(4):27-30.
[6] 倪沁顏,楊冬雪,孔德賢,等.福建省茶園土壤中多環芳烴的分布、來源分析及生態風險評價[J].中國環境監測,2009,25(6):90-93.
1.土地生態環境現狀評價
(1)土壤環境質量總體較好,但個別重金屬元素有上升且超標的現象
土壤環境質量是土壤容納、吸收和降解各種環境污染物質的能力,是土壤質量評價的重要指標。土壤作為環境要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處在自然環境的中心位置,承擔著來自工業和生活污水、固體廢物、農藥化肥及大氣降塵和酸雨等各方面90%的污染物。該區土壤重金屬大多數含量屬于土壤環境質量一級標準,為保護區域自然生態、維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環境質量的限制值,見表1。適用于國家規定的自然保護區(原有背景重金屬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源地、茶園和其他保護地區的土壤,土壤質量基本保持自然背景水平。但土壤中鉛含量較高,上升幅度較大,受到鉛中度污染; 土壤鋅含量相對較高,上升趨勢較為明顯,表層土壤鋅含量低于底層土壤,底層土壤鋅含量絕大多數均遠遠超出背景值。
(2)工業廢水達標率高,城市生活污水為環境的重要污染來源
工業用水主要分布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其用水量分別占全區工業用水總量的43.74%、30.07%、8.72%,合占全區的82.54%。工業廢水排放主要分布在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其排放量分別占全區排放總量的41.06%、25.46%、9.80%、6.93%,合占全區的83. 26%。全區工業廢水全部達標排放,達標率為100%。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加,城市生活污水已成為環境的重要污染來源。
表1 土壤重金屬含量狀況表
(3)工業固體廢物和城市生活垃圾排放量較大,但處理率高
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在10 萬噸以上,但其綜合利用、處置后實現固體廢物零排放,全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2010年起已達到99. 92%。城市生活垃圾年排放量在2 萬噸以上,處理率為100%。
(4) 面源污染仍然較重
雖然多年來投入大量資金,致力于改造工農業生產的能源結構和加強全區生態環境建設,點源污染治理成效明顯,面源污染也有所減少。但由于化肥、農藥等農用化學品使用量仍然較大,尤其是農用地膜使用量明顯增大,因此面源污染仍然較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耕地質量和農產品品質的提高,見圖1、圖2。
圖1 2000—2011年該區化肥折純使用量
圖2 2000—2011年該區化肥、農藥和農用地膜使用量
2017年4月2日,國際綠色經濟協會(igea)正式啟動第46個世界地球日公益活動,聯合《中國學生健康報》開展2017年全國中小學生“清潔土壤環境 守護綠色家園”環保繪畫邀請賽,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世界地球日是幾月幾日。
計劃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舉行公益盛典,盛典將聯合地球日網絡、國土資源部宣傳教育中心、環境保護部宣傳教育中心、中國腐殖酸工業協會共同主辦。
“世界地球日”是一項世界性的環境保護活動,在每年的4月22日舉行。旨在喚起人類愛護地球、保護家園的意識,促進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進而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igea自2017年起每年都在世界地球日組織“保護地球-綠色行動”公益盛典,并根據當前形勢提出相應的年度主題。igea以公益慶典與公益活動相結合的模式,邀請眾多社會團體、大眾媒體、公益人士一起參與,向全社會發起倡導,呼吁人們關注地球家園上的環境問題、氣候問題、資源問題,用形式多樣化的公益活動帶動人們對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的重視與參與。
目前,我國土壤污染帶來的各種風險已經凸顯,食品安全、垃圾圍城、污染致病等現象常見諸網絡和報端,增加了公眾對土壤污染的擔憂。據《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耕地點位超標率為19.4%。全國土壤環境狀況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十分嚴重。國家環境保護部已經將土壤污染修復列為三大環保行動專項計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