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校園生活垃圾分類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禮儀;教育;根本
一、認知定位要準確
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我們首先應該當對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有正確的認知。有一種現象可以進行對比:中國人到國外出游,經常做一些有損國家形象的創舉――任意丟垃圾。雖然多次被曝光,但是惡習難改;然而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在這方面做的很好,究其原因,還是我們的教育現狀造成的。在很多國家,比如日本,兒童進學校的第一節課就是學習如何將我們的生活垃圾分類,如何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等,這樣的教育終身受用。這一現象說明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是小學教育的根本任務。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應當包含以下三個層面的含義。
1.養成教育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養成教育是促使自然人向社會人轉化的必要手段。俗話說得好:“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不斷向前發展,有序前進,就是因為人類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行為規范,制約著所有社會成員的行為,平衡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行為規范是人類社會正常運行的有力保障。小學生作為當代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了解社會行為規范,接受并主動踐行規范,是大勢所趨,是歷史的必然。
2.養成教育是個人思想品德的外化顯現
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通常不是聽他說些什么,而是看他是如何做的,正所謂“聽其言,觀其行”。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我們做公正的事情,才能成為公正的人;進行節制,才能成為節制的人;有勇敢的表現,才能成為勇敢的人。”[1]從這個意義上說,行為是衡量思想道德狀況的外在顯現。養成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本質上來看,屬于思想道德教育。
3.禮儀養成需要終身教育
目前,學界普遍認為禮儀養成教育的對象應當是中、小學生,甚至是學齡前兒童。根據人的社會化歷程,人們確實應當在青少年時期以前就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成人以后學習文明禮儀行為背后深層的道理,懂得為什么要這樣做,進而學習高深的專業理論知識,順利實現向社會化的轉變。而實際情況卻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基礎階段學校教育的忽略,當今的小學生不懂基本的文明禮儀,處處出現行為失范現象。這就意味著小學生需要繼續社會化,需要養成教育,不斷強化文明行為的訓練,以便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健全的人格,適應社會的需要。
二、養成教育內容要精細
所謂精細,是指養成教育的內容要具體細化,貼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合適的教育內容是養成教育取得有效成果的關鍵。小學生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歷來是高校的工作重點,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多年來我們常抓不懈,但效果卻不盡如人意,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養成教育的內容過于空洞,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差甚遠,學生不感興趣,主動性不高,因而達不到預期的目的。沿河縣實驗小學因為申報了“邊遠山區小學生文明禮儀習慣培養策略研究”省級課題研究,圍繞研究中心,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文明禮儀養成教育活動。其主旨是將文明禮儀養成教育的內容與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人際交往等諸要素緊密相連,將養成教育的內容限制在課堂、校園、家庭、社會等學生主要活動區域內,對于每個區域內正確的行為規范都有明確的要求,并指出哪些行為是不當的。讓學生的行為有據可依,有理可循。
三、養成教育方式要靈活多樣
教育方法是達到養成教育目標的重要工具,而恰當運用各種教育方法是獲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必要條件。沿河縣實驗小學在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中主要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1.教師垂范,引領風尚
教師在學校教育中處于一種特殊的地位。在校園生活中,和學生打交道最多的人是教師。學生不僅從教師那里汲取專業知識,更愿意把教師當成榜樣去模仿。因此,在文明禮儀養成教育中,教師本身要具備高尚的品德、言行合一的操守、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激發學生向他學習的動力。沿河縣實驗小學把學風建設與教風建設有機結合,明確了教師的首要職責是愛崗敬業,為學生的學習樹立良好的榜樣。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也是教師的分內之事。
2.主題班會,體驗感悟
主題班會也是養成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它充分發揮了以學生為活動主體的教育原則。沿河縣實驗小學每周都開設主題班課,有固定的班會時間和地點。在每學期之初,班主任根據德育大綱的要求做好班會計劃,擬定班會主題,然后安排學生具體操作。這并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對整個過程進行有效指導。學生作為班會的主導者,更容易吸引其他同學參與,發表內心真實的想法,從情感上產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明禮儀養成教育必要性的認知度,激發學生督促自我養成良好日常行為習慣的積極性。
3.學校督導,規范行為
人總是有惰性的,僅僅依靠學生自身的感悟就希望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很難的。這時候就需要外在的監督強制力量。為此,沿河縣實驗小學由德育處處牽頭,成立了文明禮儀督導小組,定點對校園里出現的不文明現象進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