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

    第1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規劃;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TU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01-0070-03

    一、什么是城市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一詞最初由英國植物群落學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據前人和他本人對森林動態的研究,把物理學中的“系統”引入生態學,提出了生態系統的概念。生態系統是一個相當廣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統及其環境都可以稱之為生態系統,在空間邊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間范圍很大程度上是依據人們所研究的對象、內容、目的或地理條件等因素而確定,是一個完整而復雜的生態綜合體。

    “城市生態”由美國芝加哥學派創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與自然生態系統成為生態學的研究中心一樣,城市生態系統也成為城市生態學的研究中心和重點。城市生態系統是指特定地域內的人口、資源與環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會的和經濟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過各種相生相克的關系建立起來的人類聚居地或社會、經濟、自然復合體。

    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以人為核心,是一個融合了自然、經濟與社會的人工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生態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在人類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自然生態系統到農業生態系統的演變,最后才產生了城市生態系統。在工業革命以后,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轉移,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化。盡管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歷史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態系統卻對整個人類生態系統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已經成為人類生態系統的主體。

    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

    關于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有很多種不同的觀點,不過有一點是一致的: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復合型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具有很強的人工性。除了人這一主體之外,還包括自然系統、經濟系統與社會系統。這種劃分是一種廣義生態系統觀,是把整個城市當作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按照這種組成方式可以從整體上研究城市的生態機理,進行城市生態建設。

    在社會學中,將城市生態系統分為城市社會和城市空間兩部分。城市社會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組織,城市空間則是人工環境和自然環境的集合。將城市生態系統的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為兩部分:一是生命系統,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動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飼養的動植物)。二是環境系統,包括次生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廣域環境。次生自然環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資源;人工環境又分為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廣域環境是在更大的范圍上來說的環境,包括城市周邊的郊區環境以及整個區域環境。 這種組成形式嚴格遵循了生態系統的要素構成,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主導關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長、發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預下,城市生物種群單一,優勢物種突出,群落結構簡單,空間分布也受到人為的限制。

    三、如何實現城市生態的可持續規劃

    (一)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

    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多元化、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各層次、各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城市生態規劃堅持以整體優化、協調共生、趨適開拓、區域分異、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有助于生態功能合理分區和創造新的生態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尋求最佳的城市生態位,不斷地開拓和占領空余生態位,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潛力,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共生。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同時又將經濟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知識以及多種技術手段應用其中,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生態開發和生態建設提出合理的對策,辨識、模擬、設計和調控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及其結構功能,合理配置空間資源、社會文化資源,最終達到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環境關系的目的。在生態規劃中,體現著一種平衡或協調型的規劃思想,綜合時間、空間、人三大要素,協調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人類生存空間向更有序、穩定的方向發展,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

    首先,城市生態規劃強調協調性,即強調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是規劃的核心所在;其次,強調區域性,這是因為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及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是以特定的區域為依據,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強調層次性,城市生態系統是個龐大的網狀、多級、多層次的大系統,從而決定了其規劃有明顯的層次性。城市生態規劃的目標更強調城市生態平衡與城市生態發展,認為城市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生態發展。

    (二)城市生態規劃需遵循的設計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于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三)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

    1.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對不同的廢棄物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和煙塵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高效能的運轉系統。包括暢通的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有保障的物質供應系統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統。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保證水、土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覆蓋率指標,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

    從生態規劃內容可以歸納出一些具體的城市生態規劃目標: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規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和諧;從土地的角度來說,城市用地結構合理,開發有序,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城市功能獲得適宜的生態區位;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城市空間與其承載的城市功能相適應,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間分布特征,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使得城市既呈現動態發展的態勢又保持穩定有序的結構;從環境的角度來說,城市功能的發揮不超過其環境容量的限制,促進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歸根到底,城市生態規劃最主要的目的是實現可持續發展,城市居民作為城市中的主體,在生態規劃中要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圍繞主體――人來展開各種規劃措施。城市生態規劃的對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種生態關系,這種生態關系又集中體現在以土地為基礎的人與環境的關系上,處理好人與環境的關系,不斷優化城市建設、利用保護城市資源、保護好生態環境。這樣才能實現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宗旨,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正價值。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特征探討[J].華中建筑,1997.

    [2]戴天興.城市環境生態學[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3]王發曾.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理論問題辨析[J].城市規劃匯刊,1997.

    第2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環境規劃

    Abstract: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design is a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comprehensive strong work, to determin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size and layout, ready to predict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 and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overall arrangement, make the whole cit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o advanced technology, reasonable economy, bad border beautiful a comprehensive effect, for the urban people's live traffic, rest, and social activities to create the good conditions. In this paper,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optimization design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lanning and design; Environment planning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圍內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的發展是人類居住環境不斷演變的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和不自覺地對居住環境進行規劃安排的過程。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發展的高級階段,是依托現有城市,根據生態學原理,并應用現代科學與技術等手段逐步創建,在“生態文明”時代形成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模式。

    1 我國生態城市發展的現狀

    我國是一個資源短缺的國家,可我們在生態建設上做得還不夠。目前,國內也已提出了建立生態城市的目標,而生態城市規劃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要途徑,國內很多城市都已經進行或正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這些都意味著我國環境可持續發展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中國生態城市的規劃與建設仍處于初始發展的階段。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規劃的思路、設計的方法和管理的機制都還不夠成熟,它需要生態學理論的指導和城市規劃、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建筑工程、園林景觀、城市經濟、城市地理以及文化、教育、公共衛生等專業工作者和城市社會學家的積極參與,特別是政府決策者的鼎力倡導、全體市民的積極參與和建設開發者的積極投入,采取多學科交叉與融合的研究方法,團結協作、大膽探索、不斷實踐,使生態城市規劃建設向著更加科學健康的方向發展。

    2改善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的措施

    2.1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利用、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2.1.1 生態環境規劃原則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 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1)閾限物質法。任何空間、資源規劃均有一個“度”,要考慮“最適”和“閾限”。在規劃過程中,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保證城市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和廢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以內,使城市的發展強度與城市的發展能力相適應,從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多樣性共生原則。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3)相生相克原則。在系統中總存在著子系統間既共存又制約的關系,一種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態要素上體現出來。在城市的生態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普遍聯系并識別城市生態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密切的利害關系,找出現象的本質、根源,從而將這種關系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4)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則。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潔能源、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模式的演變,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續發展的生產工藝、產業結構設置高效能的運轉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1.2 生態環境規劃設計要求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的觀念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融入到設計創作中,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作用,以及保持、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

    (1)以環境為本。 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2)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3)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要注重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地質條件以及長遠發展的要求。

    2.2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措施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改善生態環境規劃、綠化系統的規劃等。

    (1)人口容量規劃。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綜合運用人均糧食指標法、人均耗水量指標法等,結合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生態城市相關的經驗和指標,確定城區人口的最佳適宜容量。

    (2)改善生態環境規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在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區內要保留部分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將部分地段開挖改造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綠化配置。

    (3)綠化系統的規劃。綠化系統規劃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載體,綠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減噪降塵,更新空氣等。規劃由公園、 湖面形成的綠地斑塊,河道、街道形成的綠色廊道,農田、防風林、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質,共同構成一個帶形的綠化系統形態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時,還應從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樹冠大小、樹冠間距等方面統一考慮和規劃。

    3 結束語

    總之,生態城市規劃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根據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要求,確定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的生態適宜度,提高現代城市環境質量,促進人與環境關系持續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第3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分析

    1 生態城市的特點

    1.1可持續性

    生態城市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的。同時兼顧不同時間、空間,合理配置資源。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保證其健康、持續、協調的發展。

    1.2 和諧性

    生態城市的和諧性,不僅反映在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與人共生、人回歸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反映在人與人的關系上。

    1.3 區域性

    生態城市其本身即為一區域概念,是城鄉統一體,是建立于區域平衡基礎之上的。而城市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只有平衡協調的區域才有平衡協調的生態城市。

    1.4 整體性

    生態城市不是單純追求環境的優美或自身的繁榮,而是兼顧社會、經濟和環境三者的整體效益,不僅重視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更注重對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是在整體協調的秩序下尋求發展。

    1.5 高效性

    生態城市能提高一切資源的利用效率: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盡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使物質、能量得到多層次分級利用,廢棄物循環再生,使各行業、各部門之間共生關系得以協調

    2 目前我國城市規劃建設面臨的問題

    2.1生態環境的破壞

    隨著城市規劃建設的日益發展,城市中出現了許多大中型企業。在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一些工廠都建在了市區之中,在每天生產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的污水廢氣,給城市的生態環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雖然國家也出臺了一些相關政策,但作用卻是微乎其微的。

    2.2生態環境的布局

    居民生活質量的好壞不單要看整個城市經濟的發展水平和設施的完善程度,還要看其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備健康的生態環境。一個城市是否適合居住不能只看城市的規模和建筑,更主要的是看有沒有合理的布局和健康的生態環境。我國現在的城市規劃建設在促進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強烈的沖擊。雖然國家也制定了相應的法律法規,如水土保護法、環境保護法等,并對大型和重要建設項目要求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制定水土保持方案。但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不論是具體部門還是領導都對此不夠重視,從而導致了法律法規不能得到具體落實。

    2.3 城市規劃的隨意性

    如今的城市建設中規劃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規劃是城市建設的法律,然而當前的城市建設中,城市規劃經常被改變,隨意性很強。具體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2.3.1 發展變化存在于任何事物之中,沒有一成不變的。

    2.3.2 地方政府高層領導的更替。

    2.3.3 利益驅使。首先是來自于地方的,地方領導們為了尋求財力多數都熱衷于土地出讓,這些都牽涉到了城市的規劃建設。其次就是個人利益,有少數人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操縱或誘導規劃的調整,從中牟利。

    3 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

    3.1 生態要素的調查。主要目的是調查搜集規劃區域內的自然、社會、人口、經濟與環境的資料與數據,包括歷史資料的搜集、實地取證、測試、社會調查與遙感技術應用等,為充分了解規劃區域的生態特征、生態過程、生態潛力與制約提供基礎。

    3.2 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目的在于運用復合生態系統的觀點及生態學、環境科學的理論與技術方法,對評價區域的資源與環境的性能生態過程特征、生態環境敏感性與穩定性進行綜合評價分析,以認識和了解評價區域內環境資源的生態潛力和制約。生態分析與評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態過程分析;生態潛力分析;土地質量及區位評價;生態敏感性分析;生態適宜度評價。

    3.3 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及規劃目標的研究。所謂的評價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應根據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的特點,采用系統工程中的德爾斐專家咨詢法和多目標決策法,在參考和吸收傳統指標的同時,結合城市生態系統外向型經濟發展的特點,從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著手,充分發揮人對復雜系統的辯識能力,建立一套科學、綜合、簡潔、完備的評價指標體系。

    3.4 生態功能區劃與土地利用布局。

    首先是生態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是進行生態城市規劃的基礎,根據城市生態系統結構特點及其功能,劃分為不同類型的單元,研究其特點、結構、環境污染、環境負荷以及承載力等問題,為各生態區提供管理對策。區劃的方法可采用數值聚類法等。具體操作時,可將土地利用評價圖、工業和居住用地適宜度等圖紙進行疊加,并結合城市建設總體規劃綜合分析,進行城市功能分區。

    其次是土地利用布局。無論是新建城市或改建城市的生態規劃都必須因地制宜地進行土地利用布局的研究。在生態城市的規劃中,應綜合研究城市用地狀況與環境條件的相互關系,按照城市的規模、性質、產業結構和城市總體規劃及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提出調整用地結構的建義和科學依據,促使土地利用布局趨于合理。

    3.5 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環境污染綜合防治規劃是生態城市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從整體出發制定好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實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并建立數學模型對城市環境要素的發展趨勢、影響程度進行預測,分析不同發展時期環境污染對城市生態狀況的影響,根據各功能區不同的環境目標,按功能區實行分區生態環境質量管理,逐步達到生態規劃目標的要求。

    3.6 人口適宜度規劃。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生態城市規劃的編制工作中,必須通過研究人口分布、規模、自然增長率、機械增長率、男女性比、人口密度、人口組成、人口流動等基本情況,從而確定近遠期的人口規模,提出城區人口密度調整意見、提高人口素質對策以及實施人口規劃對策。

    3.7 產業結構與布局調整規劃。產業結構是城市經濟結構的主體,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城市產業結構不僅表現在3個產業的比例關系,還有生產工藝合理沒計的問題,即在功能區(工業區)中要設計合理的“生態工業鏈”,推行清潔生產工藝,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調整、改善老城市產業布局、搞好新建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城市生態結構、防治污染的重要措施。

    3.8 生態綠地系統規劃。在生態城市的規劃工作中,必須充分認識到城市綠化的重要性,將治污與綠化、美化相結合,根據城市的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氣候、環境特征等,合理組織綠地,制定出城市各類綠地的用地指標,合理安排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結構和布局形式,研究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的綠量(市區綠地覆蓋率、人均綠地、人均公共綠地等),合理設計群落結構、選配植物,并進行綠化效益的估算,形成一個點線面結合、綠地、水面自然相融的城市生態綠地系統。

    4 結束語

    在城市規劃發展過程中,要依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地規劃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按生態學規律辦事,才能使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能夠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才能使城市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只有真正體現建筑設計的重要性,加強兩者在實際工作中的溝通聯系,才能取得城市規劃設計和建筑設計的和諧統一,最終達到社會、經濟等方面的良好效果。

    參考文獻:

    [1]沈清基.城市生態系統基本特征探討[J].華中建筑,2012,(03).

    第4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健詞: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規劃 ,可持續發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characteristics,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so on has carried on the discussion to guide the designer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n the right design concept, a reasonable and efficient planning design.

    Key words: urban ecological system,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城市,作為一種物質的表現,是一種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城市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綜合部署。其目的是通過城市與周圍影響地區的整體研究,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環境。

    一、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現代城市是一類脆弱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在生態過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點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態系統是不完全的和開放式的,主要體現在需要其它生態系統的支持(如農業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等),需要人為的輸入大量的能源與物質,同時,城市中人類生產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廢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統內分解,還需要其他生態系統(如農田、海洋等)中處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間,卻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設施,并生產破壞城市環境的污染物質,改變了原來的生態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環境的變化,如城市熱島效應、溫室效應、土壤板結等。城市生態系統中,城市化的發展過程不斷影響著人類自身,他改變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形態,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同時,其造成的環境污染也影響了人類的健康,引發公害。

    二、現代生態規劃的內涵

    現代生態規劃基本上可以理解為:應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根據經濟、社會、自然等方面的信息,從宏觀、綜合的角度,參與國家和區域發展的戰略或中長期發展規劃的研究和決策,并提出合理的開發戰略和開發層次,以及相應的土地及資源利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措施,從整體效益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關系想協調,并創造一個舒適和諧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現代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現代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還不是很成熟,生態學的3個基本原則基本上可以作為現代生態規劃的理論基礎。

    整體性原則。無論是生態建設還是生態規劃,都十分強調宏觀的整體效益,所追求的不僅僅是局部地區的生態環境效益的提高,也不僅僅是經濟、社會、環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謀求經濟、社會、環境3個效益的協調統一與同步發展,并有明顯的區域性和全局性。

    循環再生原則。將自然界生物對營養物質的富集、轉化、分解和在生過程應用與工農業生產和生態建設及生態規劃中,使自然資源(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林業資源、動植物資源、礦產資源及旅游資源)獲得最佳利用,從而保護自然資源、保護人類健康幾居住環境,使廢棄物對環境與人類的危害降至最底。

    區域分異原則。生態建設與生態規劃均強調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地域分異,應針對不同地區的經濟、社會、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指定不同的生態建設和生態規劃方針,對不同的資源采取相應的保護與利用對策。

    三、如何實現城市生態規劃的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城市與可持續發展現代城市作為一個多元化、多介質、多層次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各層次、各子系統之間和各生態要素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城市生態規劃堅持以整體優化、協調共生、趨適開拓、區域分異、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為指導,以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有助于生態功能合理分區和創造新的生態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質量,尋求最佳的城市生態位,不斷地開拓和占領空余生態位,充分發揮生態系統的潛力,促進城市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協調共生。

    首先,城市生態規劃強調協調性,即強調經濟、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這是規劃的核心所在;其次,強調區域性,這是因為生態問題的發生、發展及解決都離不開一定的區域,生態規劃是以特定的區域為依據,設計人工化環境在區域內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強調層次性,城市生態系統是個龐大的網狀、多級、多層次的大系統,從而決定了其規劃有明顯的層次性。城市生態規劃的目標更強調城市生態平衡與城市生態發展,認為城市現代化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依賴于城市生態平衡和城市生態發展。

    (二)城市生態規劃需遵循的設計原則

    1.社會生態原則。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設計要重視社會發展的整體利益,體現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態規劃要著眼于社會發展規劃,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公平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2.經濟生態原則。經濟活動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動之一,經濟的發展決定著城市的發展,生態規劃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持續性。這一原則要求規劃設計要貫徹節能減排、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及優化產業經濟結構,促進生態型經濟的形成。效率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3.自然生態原則。城市是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一原則要求生態規劃必須遵循自然演進的基本規律,維護自然環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凈能力和穩定性、持續性,人類活動保持在自然環境所允許的承載能力之內。規劃設計應結合自然,適應與改造并重,減少對自然環境的消極影響。平衡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4.復合生態原則。城市的社會、經濟、自然系統是相互關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規劃設計必須將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兼顧,綜合考慮,使整體效益最高。規劃設計要利用這三方面的互補性,協調相互之間的沖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間尋求平衡。協調是這一原則的核心價值。 以上這些原則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區性的,地區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會文化兩方面的影響。因此,這些原則的具體應用需要與空間、時間和人(社會)的結合,在特定的空間中有不同的應用。

    (三)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

    1.高質量的環保系統。對不同的廢棄物按照各自的特點及時處理和處置,同時加強對噪聲和煙塵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態環境潔凈、舒適。

    2.高效能的運轉系統。包括暢通的交通系統,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統,快速有序的信息傳遞系統,相應配套有保障的物質供應系統和城郊生態支持圈,完善的專業服務系統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統。包括人口控制、資源利用、社會服務、醫療保險、勞動就業、治安防火、城市建設、環境整治等。保證水、土等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適度的人口規模,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

    4.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不僅應有較高的綠地覆蓋率指標,而且還應布局合理,點、線、面有機結合,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組成完善的復層綠地系統。

    5.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應具有較高的人口素質、優良的社會風氣、井然有序的社會秩序、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態環境意識,這是城市生態建設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

    從生態規劃內容可以歸納出一些具體的城市生態規劃目標:從人類的角度來說,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規模,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和諧;從土地的角度來說,城市用地結構合理,開發有序,土地資源得到優化配置,城市功能獲得適宜的生態區位;從空間的角度來說,城市空間與其承載的城市功能相適應,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間分布特征,城市空間的多樣性和異質性使得城市既呈現動態發展的態勢又保持穩定有序的結構;從環境的角度來說,城市功能的發揮不超過其環境容量的限制,促進城市健康、持續發展。

    四、結束語

    總之,城市規劃是科學嚴謹的,是中國現代城市建設中值得深思的課題,為將來留下什么樣的建筑藝術,為人們的生活打造什么樣的生活氛圍,為可持續發展做什么樣的努力。關注城市規劃,是每個設計師應該做的,也是我們這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努力。

    五、參考文獻: 1、張祖剛. 生態平衡、可持續發展是城市規劃建設與建筑設計營造的基本理念[J]. 建筑學報,2005年特刊.

    2、代琳. 淺論城市規劃設計與建筑設計的關系[J] 山西建筑.2005年10月.43~45.

    第5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字:綠色空間;生態綠地系統;城市綠地系統;生態規劃;生物多樣性

    城市作為高密度的人類聚居地,人類活動與生態環境的矛盾尤為突出。在我國,隨著80年代以來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工業污染等生態破壞現象也由城市逐步擴散波及周邊的農村。城市化地區的環境保護問題,顯得越來越尖銳,日益嚴重的大氣污染、酸雨、水資源枯竭等一系列生態失衡矛盾,都要求我們從城市與區域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方面去認真考慮解決問題的出路。

    綠色,代表自然,象征生命。當今時代,生態問題已經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生命離不開綠色,人類呼喚綠色。綠色空間,能給城市和建筑帶來舒適、優美、清新和充滿生趣的環境。因此,千百年來人類一直在追求著身居城市也能享受“山林之樂”的生活理想。

    “田園城市”理論是1898年由英國社會活動家霍華德提出,其基本構思立足于建設城鄉結合,環境優美的新型城市,“把積極的城市生活的一切優點同鄉村的美麗和一切福利結合在一起”。“綠色城市”的理想模式,在二戰之后前蘇聯與東歐等國家的城市重建中開始大規模的付諸實踐。

    從“田園城市”到“大地園林化”,這就是近百年來有關人類聚居環境綠色空間規劃思想發展的基本軌跡,與之相應,世界各國規劃師的工作領域,也逐漸從較小尺度的城鄉物質環境建設規劃,走向了宏觀尺度的區域性,“社會——經濟——生態”綜合發展規劃。大地園林化,成為人類聚居環境營造活動所共同追求的一種崇高理想。

    生態綠地系統,使人居環境中發揮生態平衡功能、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的綠色空間,即規劃上常稱之為“綠地”的空間。它作為一類“人化自然”的物質空間之統稱,著重表述了人類生存與維系生態平衡的綠地之間的密切關系,同時也強調了綠地影響人居環境建設的主要是生態功能。

    城市綠地特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內涵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生漸變和突變,地形地貌和具有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植物群落一起,共同筑成了典型的地域自然景觀,決定了城市綠地基礎。城市綠地根據不同城市自然生態環境,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化等融合在綠地中,營造出不同風格的城市綠地景觀,充分體現出城市的歷史文脈和精神風貌使城市更富文化品位,也是城市綠地的重要功能。

    中國城市綠化從最初的黃土不露天,到見縫插綠,再到把城市綠地當作一個大系統來對待,這三部曲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依據生態學的理論探尋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指標和效應,逐步成為中國城市綠地系統研究熱點中的熱點。

    一: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基本定位的認識

    雖然目前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尚沒有明確的法定地位,但在國家的行政文件和相關法規條文中,以及在業內人士的認識上,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專項規劃,它的規劃層次應定位于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它的規劃成果應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加以落實。在這一定位之下,城市綠地的規劃、建設、管理才能真正融入中國的城市規劃體系之中得到確實可行的良性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才具有實際的作用。

    二:規劃定位決定了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范疇

    作為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專項規劃的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工作特性或者說實質性內容主要應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城市各類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既在保證用地數量的同時,形成合理的綠地布局;第二,城市主要的綠地體系的規劃,如公園綠地、防護綠地、減災避災綠地等體系的建立;第三,城市綠化特色的擬定,既結合城市自然條件和城市性質,針對不同用地的特點推薦不同的植物品種、配植方式,以形成富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綠化景觀。

    其中有兩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所謂的“生態規劃”。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實施載體是綠地,綠地的建設的確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不能因為綠地具有改善生態環境的作用,就將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引伸為城市生態規劃。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植物只是一個因子。如果我們不討論所謂“生態規劃”本身的提法是否恰當,只是暫且承認它的話,它的工作內容要遠遠超出植物和綠地的范疇。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中應該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從綠地系統的布局結構上、綠地的數量上、以及植物種植的原則上注重綠地生態效益的綜合發揮,以求城市綠地對城市生態環境改善作用的最大化。但這只是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發展本學科,不存在替代。

    第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不是“生物多樣性規劃”也無法包含“生物多樣性規劃”。生物多樣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體及其構成的綜合體,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因此,保護生物多樣性,也應在基因、物種及其生境三個水平上加以保護”(摘自《辭海》)。從這些基本概念中我們應該已經體會到了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和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的關系。植物是城市綠地建設的主要因子,也是生物的一種類型,但它在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生物多樣性規劃中都只是一個因子,不能“以點代面”。城市綠地系統規劃要將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為工作內容之一,但絕對不可能取而代之。

    三:實踐與案例分析

    一:廈門市(三區一縣)綠地系統規劃(1996年10月)

    相關內容簡述:至1994年末,廈門市市域面積約1516km2,轄6區1縣。本規劃是除廈門本島以外4個城區的綠地系統規劃,嘗試增加了“廈門市市域綠地系統規劃構想”一節,旨在對廈門市城市綠地系統提出一些構想和建議。主要內容有:

    (1)廈門市域綠地布局結構根據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的規劃意圖和對廈門市自然山水條件的分析,從整體上把握廈門城市綠地體系的建設,提出融山、海、城、島、林為一體的“山環城、城環灣、海環城”的布局框架。

    (2)廈門市域綠化用地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一,根據各城區綠地系統規劃提出城區綠地的規劃指標,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綠地率等;第二,從城市生態環境改善的角度對廈門市域土地利用規劃提出建議,對城市組團隔離帶用地、郊野游覽休閑用地、水源保護用地、自然生態用地等類型的用地提出規劃設想。

    二: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綠地系統規劃(完成時間:2000年1月)

    相關內容簡述: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與青島老市區隔海相望,是青島的輔城,轄區面積217平方千米,2010年城市建設用地規模為54平方千米。

    (1)規劃范圍與規劃層次:第一層次為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轄區范圍,重點是通過對城區大環境的宏觀控制,突出城區西北部山林景觀與東南部海濱風光的結合,達到城市山水構架的重建與完善。第二層次為城區綠地系統規劃,用地規模為54km2,重點是按城市綠地分類建立城區的綠地體系。第三層次為行政商務中心區綠地控制性規劃,用地規模為4.5km2,重點是在重點地區對城區綠地系統規劃進行深化,強調微觀層面綠地建設管理依據的建立(此階段實質上為城市綠地系統規劃下一層次的工作)。

    (2)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研究內容第一,土地利用規劃對綠地系統規劃的限定因素的明確;第二,自然山水骨架為綠地結構提供的基礎條件的明晰;第三,城市人工開發對綠地結構影響因素的分析;第四,景觀要素與結構的把握;第五,開發區綠地結構的構建。

    (3)行政轄區綠地系統規劃的主要規劃內容第一,規劃的定位;第二,系統的構成;第三,與海洋生態系統相關的保護要求;第四,城區風景區、森林公園、農副產品加工區、旅游度假區的規劃控制要求;第五,開發區總體規劃用地范圍內綠地的規劃指標。

    以上規劃均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確定城市“生態優先”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地系統。秉執“開敞空間優先,生態優先、因地制宜、系統整合、遠近結合、地方特色、彈性發展、可操作性“的原則,在對城市生態進行整合分析和綠地現狀調查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科學地制定城市綠地的發展指標,合理安排市域大環境綠化的宏觀空間布局和各類園林綠地建設,達到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優化城市品質、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結束語:

    世紀之初,中國現代城市建設正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時期,國家把城市化列入了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全社會都不約而同地重視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城市綠地系統,是城市地區人居環境中維系生態平衡地自然空間和滿足居民休閑生活需要地游憩地體系,也是有較多人工活動參與培育經營地、有社會、經濟、環境效益地各類城市綠地的集合。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的建設與發展之間有著密切的互動關系。為了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階段,必須同步進行城市綠地系統專項規劃。

    參考書目:

    1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徐乃雄.城市綠地與環境[M].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2

    第6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案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o do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population, economy, facing resources, environment problem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and put forward the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生態城市是一個嶄新的概念。 所謂的生態城市規劃是以建設生態城市為目標,以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的城市生態系統為規劃對象,結合生態學的原理、方法,應用規劃科學、系統科學的手段,去辨識、設計和模擬人工生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確定最佳生態位,并提出人與城市復合生態系統相協調的優化方案的規劃。

    生態城市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環境規劃、生態規劃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城市建設的總體方針、 政策和計劃,基于城市的自然條件和建設條件,以生態學、環境學、城市學、社會學、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目標,合理地確定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發展方向,布置生態區城市建設體系,重點強調規劃區域內城市社會、經濟、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布局的合理設計等,生態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城市發展面臨的人口、經濟、資源、 環境問題,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城市規劃應遵循的原則

    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生態優先。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盡可能的保留原有的環境,使得原有的生態環境得到合理的保護,將加強與完善基礎設施作為景觀設計的重要內容,全面提高其共享性、 景觀效應和生態效益。

    2、轉變傳統生活方式。 盡可能的節省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在遵循自然自我調節、 循環再生、 生態制衡規律的前提下進行綠地系統、交通系統以及城區建筑建設,以便實現低污染、 低排放、 低能耗的目的。

    3、改變傳統產業結構。在進行城市產業結構規劃時,應當以生態城市建設作為引導,將市場發展與城市建設相結合,進而實現由過去能源消耗性增長向著依靠科技進步增長的轉變,通過大力發展重點項目而促進低能耗產業、 服務產業、 現代文化產業等的發展。

    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方案

    1、城市基礎規劃設計

    (1)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設施、通信設施、能源動力設施、給排水設施、商業設施、住宅、教育設施和休閑娛樂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規劃一定要有長遠的觀點,基礎設施的建設既要滿足近期城市發展的需要,又要留有發展的余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2)城市路網規劃。 城市路網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是實現城市各項基本功能的正常運轉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保障。 城市的路網對整個城市的作用,就如同血管在人體中的作用一樣,它聯系著城市的每一個角落,是城市的基本骨架。路網設計的好壞直接影響并決定著城市是否能正常運轉。 在規劃設計路網的形式(或走向)的時候,除了考慮人流、 車流以及市民空間的需要,同時還要考慮到整個城市將來的通風狀況,只有整個城市有良好的通風狀況,才有可能保障市民具有良好的通風。

    2、城市生態環境規劃設計

    城市生態系統是以城市為中心,生態系統為基礎,人的需要為目標的自然再生產和再生產相交織的經濟生態系統;同時又是以人為主體的生命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共同構成的有機生態巨系統。 城市生態規劃是與可持續發展概念相適應的一種規劃方法,它將生態學的原理和城市總體規劃、 環境規劃相結合,從自然要素的規律出發,其發展演變規律,在此基礎上確定人類如何進行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有效地開發、 利用、 保護這些自然資源要素,促進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最終使得整個區域和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

    (1)生態環境規劃原則。 要實現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就必須革新觀念,運用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以環境容量、 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度為依據,緩解城市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矛盾,協調城市社會、 經濟的發展與城市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防止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污染,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為保證城市生態環境規劃的可持續性,應遵循以下原則:

    第一、閾限物質法。任何空間、 資源規劃均有一個 “度” ,要考慮“最適” 和 “閾限”。在規劃過程中,先應該樹立正確的城市發展價值觀,保證城市對生態系統的索取和廢物的排放限制在生態系統的承載力范圍以內,使城市的發展強度與城市的發展能力相適應,從而保障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第二、多樣性共生原則。任何一個系統中的子系統間總存在著互惠互利的共生關系。 因此,在城市生態規劃過程中,要保持生物的多樣性,將城市生態系統置于整個生物圈范疇內進行規劃,建立市區和郊區的復合生態系統,保護城區及周邊的各種生物。

    第三、相生相克原則。在系統中總存在著子系統間既共存又制約的關系,一種組成要素的危害性,可能在另一生態要素上體現出來。 在城市的生態規劃過程中一定要普遍聯系并識別城市生態環境中各組成要素間密切的利害關系,找出現象的本質、 根源,從而將這種關系的負面影響降低到最低限度。

    第四、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原則。資源的回收再利用有兩方面的含義:其一是降低資源的消耗率;其二是推行清潔能源、 材料加大回收力度。 在城市生態規劃中,要通過推進產業結構模式的演變,盡量減少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建立有利于持續發展的生產工藝、 產業結構設置高效能的運轉系統,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2)生態環境規劃設計要求。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的觀念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融入到設計創作中,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作用,以及保持、 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準則和要求:

    第一、以環境為本。 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第二、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第三、合理布局。要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 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 分析和解決問題。 要注重節能、 低耗、 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 地質條件以及長遠發展的要求。

    3、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指標體系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 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 改善生態環境規劃、 綠化系統的規劃等。

    (1)人口容量規劃。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綜合運用人均糧食指標法、 人均耗水量指標法等,結合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生態城市相關的經驗和指標,確定城區人口的最佳適宜容量。

    (2)改善生態環境規劃。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在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區內要保留部分較大的河流、 坑、 塘、 湖、 溪,將部分地段開挖改造為人工河道,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沿岸搞好綠化配置。

    (3)綠化系統的規劃。綠化系統規劃中的城市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載體,綠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減噪降塵,更新空氣等。 規劃由公園、 湖面形成的綠地斑塊,河道、 街道形成的綠色廊道,農田、 防風林、 山林形成的郊野基質,共同構成一個帶形的綠化系統形態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時,還應從植物特性、 高度搭配、 樹冠大小、 樹冠間距等方面統一考慮和規劃。

    參考文獻:

    [1] 王玲. 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J]. 企業技術開發, 2008,(04)

    [2] 譚佼. 淺析生態城市規劃與設計[J]. 經營管理者, 2011,(09)

    [3] 羅保明. 生態城市建設的發展戰略[J]. 環渤海經濟瞭望, 2008,(05)

    [4] 李穎. 漢江之花 城中之島——襄樊魚梁洲經濟開發區總體規劃方案[J]. 華中建筑, 2006,(12)

    [5] 張衛東. 試論生態設計在規劃中的應用[J]. 山西建筑, 2009,(12)

    第7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生態環境;園林設計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城市園林景觀無疑是體現城市活力、展示城市魅力的最基本、與人最貼近的場所,如公園、廠房、街道、居住區、游樂場所等等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場所設計,它深刻影響著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和品質,并對城市的整體景觀形成巨大影響。因此,我們在設計的同時要考慮到景觀設計的原則,并建立順應自然、以人為本的設計思路。

    1.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的重要性

    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中不僅僅是單純的植樹、種草、擺雕塑,而是通過科學合理的種植密度、空間來達到良好的效果。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不僅要求景觀的美觀,更加注重的是功能的體現。科學城市園林景觀規劃達到城市生態系統改善,以促進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園林景觀的生態設計對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有著重要影響,為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人文環境以及舒適性奠定了基礎。

    2.園林景觀設計理念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應融合人性化、生態化、自然化的理念,營造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園林綠化景觀。

    2.1科學布局,協調統一

    城市園林景觀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城市整體風貌的基礎上,根據使用功能要求,科學協調不值得綠化景觀,已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

    2.2就地取材,合理利用

    園林景觀設計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特別是古樹木,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投入,而且顯得真切自然。在園林景觀植物選擇上,要以鄉土植物為主,適當選擇一些馴化的外來樹種,以豐富植物品種結構。

    2.3以人為本,科學設計

    景觀園林的設計和規劃要考慮通風、光線、日照以及人們的審美需求。需要在綠地系統中形成開放性格局,使人們休閑、運動、活動娛樂融合在園林景觀中,可以隨時隨地享受陽光雨露、鳥語花香,營造一個舒適安全的生活空間。

    2.4藝術造景,生態優先

    在景觀園林設計中,要運用植物造景的生態藝術手法,營造復合式種植結構,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把大量具有自然氣息的花草樹木引進城市,按照園林設計手法加以組合栽植,形成美好的自然景色,就能美化人居環境和城市市容。

    3.現代園林景觀設計分析

    3.1充分認識城市園林內部結構

    園林景觀規劃是在傳統園林景觀和現代園林景觀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城市生態環保設計理念,順應城市和當代人的需求。城市園林景觀的規劃是以保護當地生態平衡為目的,以實現整個城市園林綠化和建設國家園林城市為目的的一種新型的園林景觀。園林綠化景觀的建設的總目標是建設環境優美、空氣清新、適合人居住的環境。公共綠地、園林綠化建設、養護管理等等再國民經濟中形成了一種獨立的產業體系。

    3.2科學合理地做好園林綠地的規劃

    城市園林綠化景觀建設是從生態園林角度出發,遵循生態設計原則,根據國家對城市的整體規劃,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著重于建設城市整體的大環境,再結合城市建設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到城市園林景觀的建設。在園林建設和規劃中國始終考慮到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到園林景觀建設中對生態帶來的負面影響,同時充分考慮其服務對象的感受與需求,在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與當地的旅游業結合起來,反對不合理的開發,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

    3.3加快城市園林景觀建設的進程

    城市園林景觀建設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具有社會性和群眾參與性。城市景觀設計應以互動式景觀為基礎開展規劃設計工作,利用互動性的景觀為居民生活和休閑提供更加豐富的娛樂活動。完善城市園林綠化景觀的配套設施,提高園林綠化意識,力爭把愛護環境、強化管理宣傳工作作為群眾的行動路線,以此保護城市所在地的生態環境。

    3.4利用立體綠化打造城市園林景觀

    由于現代城市用地緊張,城市園林面積多以小型園林,這使得綠化面積較小,因此,在設計中要積極利用立體綠化園林景觀提高城市園林綠化面積。在進行立體景觀設計過程中要遵循多年生長植物運用的原則, 以植物生長期的特點持續打造立體景觀。同時注意利用墻體、燈柱、棚架、涼亭等建筑小品打造獨特的立體空間。通過立體結構增加園林空間視覺上的沖擊,同時也利用立體景觀達到吸附凈化城市空氣的目的,為提高城市環境奠定基礎。

    4.體現生態,厲行節儉

    4.1城市景觀園林生態規劃設計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要以生態換環境脆弱區為重點,以小流域、山頭地塊為單位,綜合應用各種措施。生態環境建設應該以遵循景觀生態多樣性原則,不僅要體現生態功能,而且要構建合理的景觀空間格局,使景觀生態與自然和諧統一。在規劃設計中要把對自然的影響降到最低,盡量創造自然生態景觀,以自然生態景觀為主,人工為輔的原則,通過合理的設計,充分利用各區域資源優勢,達到景觀區的融合協調。

    4.2生態適應技術,城市景觀設計要設置各種便民的設施,體現合理開發、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城市建筑中要有公共配套設施,公園內要設置坐凳、垃圾箱、各種燈具等便民設施。為了克服氣候對植物的影響,滿足植物的生長需要,施工中可以在綠地內鋪設自動噴設施。

    總之,園林景觀規劃設計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城市建設中的重要內容,因此,要順應自然法則合理的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不以機械的力量去征服,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以生態為本,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合理的景觀園林規劃設計既具有較高的觀賞性,同時節能型也要有科學合理性,這是作為景觀設計師必須加以考慮的問題。現代景觀園林規劃設計的要求是造景手法成熟、形勢和內容比較豐富,植物配置表現出兼收并蓄,再吸收西方園林設計理念的基礎上,又要注重傳統的文化現實意義,集中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主題。

    結語 城市園林景觀設計是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都要以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系統穩定為基礎,利用園林內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間,促進城市綜合環境的改善,為人們休閑和工作提供更加富于觀賞性的城市園林景觀,通過有效的園林景觀生態設計,為當今社會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

    參考文獻

    [1]喜旭芳.現代園林景觀規劃與設計.今日科苑.2010-08-23

    [2]周艦.現代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現狀及發展趨勢.思考安徽農業科學.2012-04-10

    [3]任濤.城市園林景觀中道路與廣場的綠地設計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05-01

    第8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城市生態園區;生態美學;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生態美學概念的界定

    為了解決全球性的生態危機,生態城市的建設日益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這也掀起了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再認識與再探索。生態美學是我國學者針對目前國內生態意識提出的新思想,在《生態城市美學》一書中寫到“生態城市美學反對自然無價值的觀點,主張自然生態具有獨立的審美價值,從人與自然共生共存的關系出發探究美的本質,從自然生態循環系統和自組織形態著眼確認審美價值,堅持自然權利和可持續生存道德原則,以重建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親緣關系。”具體來說,生態美學思想通過構建具有健康多重性的新生態審美方法來改變人們的生態審美態度,幫助人類建立正確的生態審美價值觀、世界觀和倫理觀,從意識文化的角度來指導生態建設活動正確有效地進行,對城市生態建設活動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為了更好的解析生態美學思想,通過對以往學者對生態美學體系的研究,文章將生態美學思想的基本內涵表示如下。

    2.城市生態園區生態美學的營建研究

    城市生態園區作為生態城市建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在國內已得到大力的推廣和發展。基于不同的發展條件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園區,主要有以生產經濟功能與觀賞游憩功能為主的城市生態園區例如城市農業生態園和城市工業生態園區,以及以生態景觀恢復功能及自然人文保護功能為主的城市生態園區。不論是哪種城市生態園區,其主要建設理念主要包括生態建設層面、經濟建設層面、社會人文建設層面以及美學的建設層面,其建設的主要內容包括園區設計原則、設計要素、設計形態等方面。

    2.1 城市生態園區建設理念的生態美學思想營建

    生態美學思想以生態學為本體論,以發展生態整體觀點、平衡動態發展觀點作為基本原則;堅持生態平等觀、和而不同觀,引導人們建立正確的生態存在價值觀,從而實現人、社會與自然三者的和諧共生。城市生態園區的建設理念同樣遵循生態學的原理,通過建立區域性的產業生態結構,完成人類、動物、植物間的相互聯系的生態秩序,達到生態美、科學美、文化美和藝術美的城市生態園區。

    因此,根據生態美學包含的生態哲學基礎理論可以將城市生態園區的建設理念具體理解為生態建設層面上,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充分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建設良好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經濟建設層面上,根據城市發展需要及現實發展條件,合理選擇適合的產業生態園區,充分發揮其生態環境效益和經濟發展效益;社會人文建設層面上,努力發展具有城市文化面貌與歷史人文面貌的園區設計主題及園區建筑等內容,在保護與恢復自然資源的同時,展示城市特色并提高城市環境的宜居性;美學的建設層面上,注重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的相互融合與發展,增強城市面貌的整體感知性,實現自然的返魅與人的自然化。

    2.2城市生態園區設計內容的生態美學思想營建

    ?設計原則的生態之美

    面對城市生態環境日益被破壞以及居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城市生態園區以區域性的產業生態學為指導開展了對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探索。城市生態園園區本著以保護城市自然環境空間、建立新的區域性生態環境、找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存空間以及實現技術與藝術的相結合為主要建設目標,根據生態美學思想的基本內涵,確立了其設計原則,主要包括:以生態哲學為設計思想,堅持生態整體發展原則;以生態理念為設計本體,堅持生態平衡原則;以美學的存在價值觀為設計方向,堅持自然生態的美學原則。當然,這些設計原則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支持。

    ?設計要素的融合之美

    生態規劃內容的設計離不開對其包含要素的設計。生態美學思想中生態整體性與平衡性的設計原則則要求各要素間的相互協調與發展。因此,以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為主要建設目標的城市生態園區,在建立人工區域性生態循環系統要素的基礎上,考慮以生態恢復為基點實現城市生態園區包含的自然景觀資源要素的保護與開發;在自然景觀資源得到生態保護與開發的基礎上,完成對人工景觀要素的生態再設計;而在進行人工景觀要素設計的同時必須要考慮到社會歷史文化要素對城市生態園區設計形態產生的影響。只有城市生態園區設計要素的相互融合才能打造出具有獨特面貌的并具有美感的城市生態園區。

    ?設計形態的藝術之美

    城市生態園區的設計形態展現是人們最為直觀的對生態美的體驗,也是最能直接地展現其藝術氛圍與藝術價值。根據城市生態園區的設計要素可以將其形態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生態面向的形象美。平面表達上的生態園區形態設計主要是對功能區域間相互聯系和作用的探討。不同的平面組合形式會帶來不同的功能形式,也影響到整個園區設計的美感。正如國內的一些城市生態園區根據高低錯落的復雜地形,形成中國風景園林式的生態園區;而國外一些城市生態園區則利用廣闊的牧場形成開闊的視野,具有紋理感的功能平面組合形式等帶給人們不同于國內生態園區的視覺感受。

    空間尺度的感知美。城市生態園區一般位于城市邊緣地帶,與城市周邊的鄉村距離較近,因此其占地面積較大,所包含的自然景觀資源較城市內部更為豐富。根據生態園區的主題定位劃分確定主要生產功能區域、科普教育區域、休閑游覽區域等功能區域,由于各功能區域不同的設計內容,以風景園林的景觀設計思想將建筑密度合理分配、豎向空間與橫向空間相搭配,從而營造出豐富的空間尺度藝術感。

    感性思維的情感美。不同于中國傳統生態美思想淹沒于自然、效仿自然的表達方式,現代生態美思想在崇尚自然的前提下,更注重個人的情感流露與表達。而園區景觀設計組成要素,例如功能區域的設計主題、植物的生態配置、公共設施的生態設計等等不僅是對景觀生態學的理解,也是對自然生態環境認識與看法的體現。另外,隨著高新技術的成熟和運用,也將會出現以新材料、新能源打造出的特殊藝術形態。

    結語

    生態美學思想的注入為城市生態園區建設打開了新方向。這個新方向是以構建生態美的城市生態園區為目標,將生態美學思想貫徹到城市生態園區的建設理念、設計內容及其過程中,再以城市生態園區的建設實踐來不斷的幫助人們建立并完善具有生態美的審美價值觀和生態世界觀,進而更好地實現城市生態園區生態美的營建,最終實現人、社會與自然間和諧共生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 張偉,《關于生態美學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思考》,《江漢大學學報》,2006第1期

    [2] 田晟源 朱威威,《簡論城市景觀設計中生態美學的構塑》,《作者雜志》,2009第6期

    [3] 劉恒健,《論生態美學的本源性――生態美學:一種新視域》,《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01第2期

    [4] 元穎,《生態美學和生態倫理學原理在景觀中的應用》,《現代農業科技》,2010年第13期

    [4] 蔣宇,《中國城市化進程中城市景觀美學問題研究》,西南大學,2012.4

    第9篇:城市生態規劃的主要內容范文

    關鍵詞:生態城市;城市規劃;指標體系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ed in China's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desig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detailed analysis of ecological city planning the design of the main content and index system.

    Keywords: ecological city; Urban planning; Index system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作為人類聚居的主要載體,是人口高度密集、人類活動高度集中的地域,也是環境質量急劇下降、人與自然環境矛盾最為突出、生態失衡最為嚴重的地方。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促進城市健康協調地發展,滿足人們向往自然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標志。生態城市已成為國際第四代城市的發展目標,生態城市規劃與研究亦成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的新課題[1]。本文即在此背景下,探討了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原則及其主要內容。

    一、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基本準則

    生態城市規劃的關鍵在于把生態觀念作為一種設計思維方式,其主要特點是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維護人類與自然界的和諧關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實現此目的,在做生態城市規劃設計時,應遵循以下基本準則[2]。

    ①將自然融入城市。充分利用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在可能的情況下,應盡量維持原有的地理環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并得以延續。

    ②以環境為本。環境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環境質量的優劣又是從人類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來評價的。

    ③合理布局,節能、低耗、無污染。在規劃設計時,要力爭做到布局合理,并綜合考慮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氣、地質等條件及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堅持環境保護原則,從源頭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學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

    ④遵循大自然生態制衡、循環再生與自我調節規律,用生態觀念去研究、分析和解決問題。

    ⑤積極推廣屋頂綠化、垂直綠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綠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綠化覆蓋率。

    ⑥積極推廣應用先進的生態技術去處理生活排泄物及生活垃圾等。

    二、我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及其指標體系

    2.1 我國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主要內容

    城市規劃是城市建設的總綱,科學編制生態城市規劃,是建設生態城市的前提和基礎。生態城市規劃的主要內容包括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改善生態環境規劃、綠化系統的規劃等[3]。

    ①城市人口容量的規劃。綜合運用人均糧食指標法、人均耗水量指標法等,結合城市的具體實際情況,參考國內外生態城市相關的經驗和指標,確定城區人口的最佳適宜容量。

    ②綠化系統的規劃。城市生物,尤其是綠色植物是人類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流和能量交換的載體,綠化的生態功能主要是減噪降塵,更新空氣等。規劃由公園、湖面形成的綠地斑塊,河道、街道形成的綠色廊道,農田、防風林、荒山形成的郊野基質,共同構成一個帶形相接的綠化系統形態模式。其次,在植物配置時,還應從植物特性、高度搭配、樹冠大小、樹冠間距等方面統一考慮和規劃。

    ③改善自然生態環境的規劃。在利用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同時,還要對自然生態環境進行合理的改善。在城區內要保留部分較大的河流、坑、塘、湖、溪,將部分地段開挖改造為人工河道,并遵重自然,保留原有的自然堤岸曲線,沿岸搞好綠化配置。這種做法不但可以把人工環境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對調節氣候、改善環境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泄洪排澇,還可以減少工程量,節約基本建設投資。

    2.2 我國生態城市規劃的指標體系

    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前,建立一套由經濟、社會和環境等三要素構成的生態城市規劃指標體系是非常必要的[4]。

    ①經濟發展指標。經濟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年人均財政收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區的能耗和水耗、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應當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比例、資源利用的科學合理性等。總之,經濟發展指標要突出速度、結構、效益三個重點,符合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產業結構比例合理、資源高效利用的生態經濟系統,可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流動。

    ②生態環境發展指標。生態環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城市人均公共綠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噪聲環境質量、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醫療廢棄物處置率、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無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條件、外來物種對生態環境未造成明顯影響等。總之,生態環境發展指標要突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性開發并重,建設城鄉一體化的生態良好的循環系統,從而不斷提高環境質量,促進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③社會發展指標。社會發展指標主要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城市人口密度、城市生命線系統(包括交通、供水、供氣、供熱等)完好率,消防、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地震等自然災害,防洪抗旱、交通安全、工業事故、反恐與治安、重大氣象災害等應急救援系統,燃氣普及率、高等教育入學率、環境保護宣傳教育普及率、市民對生態環境的滿意率等等。總之,社會發展指標要突出以人為本,以改善生活環境為中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人口素質生活質量,使城市載體功能與城市發展相適應。

    三、結論

    總而言之,在進行生態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要依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按照上述指標體系,科學地規劃我國城市的經濟和生態活動,合理確定城市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生態資源配置規模和布局,使各項城市活動按照生態城市的要求進行。

    參考文獻:

    [1]朱錫平,陳英. 生態城市規劃建設與中國城市發展[J]. 財經政法資訊, 2007,(02) .

    [2]葉麟珀. 淺議生態城市規劃[J]. 山西建筑, 2009,(14)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久久777777| 成人一级黄色片| 91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成人羞羞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亚洲小说|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免费看黄20分钟|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试看| 成人免费777777| 欧美成人xxx|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欧美成人性色区| 欧美成人精品福利网站|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色五月婷婷成人网| 久久伊人成人网|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69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国产新疆成人a一片在线观看 | 成人动漫在线观看免费| 韩国成人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成人H动漫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福利app| 国产成人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