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地質災害防范措施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災害防范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一、易發地點

    根據歷年地質災害發生情況,我市地質災害易發地點主要包括:位于地質災害易發區的鄉鎮、村莊、集市等人員集中地(重點是 和 辦事處),人工開挖的高陡邊坡的坡腳和自然土質斜坡附近的居民居住區,礦山開采區,公路、鐵路等交通干線,已查明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及其它在汛期可能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

    各地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在認真調查、綜合分析和預測的基礎上,列出本地重要地質災害易發地點,并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治。對危害嚴重、需重點防范的地質災害危險點,要掛牌督辦,限期整治到位。

    二、重點防范期

    突發性地質災害的發生與降水密切相關,我市主汛期是5月至10月,這段時間暴雨、持續降雨極易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我市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5月1日至 月30日。

    三、監測、預防責任人

    ㈠各鄉鎮(辦)地質災害隱患點,由鄉鎮(辦)人民政府負責組織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在主汛期增加監測巡查頻次,以便及時掌握地質災害危險體的變形發展趨勢,做出準確的預報。

    ㈡危及鐵路、公路、水利水電、河堤及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設施的主管部門負責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

    ㈢危及學校、工礦企業、事業單位等受災主體單一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其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采取防范措施并落實防災責任人。

    ㈣其他人為因素誘發的地質災害由建設責任單位負責監測。

    四、防控措施

    年至2013年我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并采取以下防治管理措施,力爭把地質災害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威脅和損失減小到最低限度。

    ㈠高度重視,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各地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充分認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各地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是本地本部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第一責任人,要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明確具體負責人,務必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㈡明確職責,加強合作,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國土資源、建設、交通、水利、教育、旅游、氣象等部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責任部門,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1、市國土資源部門要認真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職責,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巡查、監測、預報、預警和防治工作。要督促、配合建設、交通、鐵路、水利、教育、旅游等部門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監督指導。

    2、市建設部門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在有可能發生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危險的斜坡上進行修路、建房、開礦、取土等工程活動,必須事先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和工程勘察工作,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規范進行勘察、施工,防止人為活動誘發地質災害。

    3、市交通部門要組織開展對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調查,發現險情要及時采取防范措施,做好監測和預警預報工作,并在隱患路段設立醒目的警示牌,提醒過往車輛和行人注意。建立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做好公路、鐵路沿線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治理。

    4、市旅游部門要組織開展各旅游區(點)地質災害調查,建立旅游區(點)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系統,加強對轄區內從事旅游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和從業人員防災知識的培訓,加強對旅游人員防災知識的宣傳。

    5、市教育部門要認真組織開展各中小學校區(舍)的地質災害調查,編制中小學校區(舍)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在每年汛前、汛中,對中小學校區(舍)及其周邊的地質災害或隱患進行全面排查,對受地質災害隱患威脅的校區(舍)要加強巡查與監測,落實防災責任、防災措施和應急措施。

    6、市水利部門要加強水利工程設施特別是病險水庫(壩塘)的巡查、監測、預報,對出現的險情要及時采取措施,及時治理;要加強對建設項目和建設單位的管理與監督,防止建設過程中引發地質災害。

    7、市氣象部門要做好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信息的,要及時將氣象預測預報及預警資料通報各有關部門及責任人。

    ㈢排查隱患,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各地各有關部門在汛前、汛中、汛后要及時組織人員進行地質災害巡回檢查,對已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制定防災預案,落實監測責任人、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連同防災避險明白卡,一并發放到每戶受災害威脅的群眾手中。

    第2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關鍵詞:巖土工程 地質災害 危害 預防對策

    中圖分類號:TN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5(b)-0134-02

    在我國社會技術不斷進步的過程中,人類對于工程施工建設活動以及各種資源開發等工程活動力度不斷擴大,為我國的地質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同時造成嚴重的后果,而地質災害的頻率不斷的上升,對此,該文就針對巖土工程中地質災害的特征、地質危害以及地質災害的防治工程的預防措施進行詳細的闡述說明。

    1 地質災害的相應預防措施

    1.1 地質災害工程的實踐措施

    (1)避讓的措施,其一是搬遷避讓的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以及防治的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者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應該采用搬遷避讓的措施;其二是雨天的避讓措施,針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應該采取的措施是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要作出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把受災害的者轉移到安全地帶。

    (2)工程防范的措施,地質災害工程預防措施是預防地質災害中重要的構成部分,在地質災害工程預防的措施應該適應方式和條件,絕大部分工程切坡導致的小型土質發生滑坡的現象,應該選用削方減載護坡、前緣支擋或者后緣的地表排水等工程的措施,是相對適應的,針對中型的滑坡,應對地質災害區進行仔細的勘察和監測。

    (3)生物防范措施,生物防范具有的特點是投資小、應用范圍廣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自然生態平衡,措施主要指的是種植護坡、植樹造林以及合理的耕牧。按照調查地區地質災害中存在的特點以及自然經濟條件,地面塌陷區、泥石流區及水土流失嚴重地區應該采取的措施是退耕還林和封山育林等預防地質災害的措施,進一步降低地質災害的產生和造成經濟損失的影響。改進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已經長時間可以實行防治作用等一系列特點,并需要一定長期才可以發揮出有效的作用。

    1.2 充分的做好地質災害防范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設計,一定要按照滑坡、崩塌以及不穩定性的斜坡的運動模式、成因機制以及防范措施的目標制定。

    (1)要按照地質災害的發生程度和預防措施明確預防措施的工程量和強度;

    (2)要按照導致地質災害原因確定主要的預防措施的方法。

    1.3 地質災害預防主要的預防措施

    按照地質災害防范工程中相關的規范資料研究分析,我國預防地質災害工程主要的種類有:支擋工程、排水截水工程、護坡工程、加固工程、壓腳工程以及減載工程等,針對地質災害防范工程采取的措施如表1。

    2 地質災害和巖土工程的內涵

    地質災害主要指的是由于人為的生產活動和自然災害造成人們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受到破壞,并且是人類發展和生存資源和環境發生重大破壞的地質災害現象。相關條例中規定,地質災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山體崩塌、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災害。人類起源于自然,但是又高于自然,人類在產生到現在就一直改造和利用自然環境。從原始社會中人類利用天然洞穴不斷的學會挖土建筑房屋,直到今日,人類已經可以將建筑高樓大廈、巨塔以及高壩等。在這樣過程當中,因為地質地基處理的需求,不斷的形成了一門新興的學科技術是巖土工程。巖土工程施工技術是基于工程安全、工程地基改良發展而形成的,但是存在一定的缺點。例如:缺乏降低地質災害的思想觀念、缺乏環境保護的意識,但是總而言之可以說是缺乏一定的地質災害保護的概念。

    從巖土工程施工觀點為根本出發點,從中會出現大量尚未牢固的工程邊坡和工程地基,從而造成了巖土層更大的災害。例如:水電站,礦山等當面的災害。

    3 地質災害特征以及危害

    地質災害主要分為兩種類型:(1)主要是由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的地質災害,被稱之為第二類環境問題,并屬于人為的地質環境災害;(2)由自然環境因素造成地質環境問題,還可以稱之為第一環境問題,屬于自然地質環境問題;而這些災害不以人的歷史所所轉移。在這些災害中,隨著人們對自然環境的不善待,造成了如今很多的災害,特別是人類不合理的挖掘能源造成的。地質災害的發生造成公路、鐵路、水壩、航運、通信以及堤壩等工程受到破壞,并導致水資源、土地資源、旅游資源、礦產資源以及生態資源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由于我國地理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地球生態環境變化多樣,地質構造相對復雜,加上人口資源眾多的農業生產大國,但是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承載能力弱、經濟條件落后等問題。

    這一系列的問題最后形成了地質災害分布廣、強度大、種類多、頻率高、經濟損失嚴重以及影響面寬等格局。根據相關資料研究表明,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泥石流、地裂縫等災害種類。其中滑坡、泥石流和崩塌在我國國土的一半,西北和西南地區最嚴重。

    3.1 地面的塌陷

    (1)地面變形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造成中國城鎮地面塌陷原因有:①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②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③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

    (2)地面塌陷發生的規律:①是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②是巖溶強烈發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

    3.2 滑坡

    造成滑坡的原因是:地震、融雪、降雨、地表水浸泡、沖刷、蓄水排水、亂砍亂伐以及大量堆填造成的。滑坡主要是指斜坡上的巖體和土體受到地下水活動、河流沖刷、人工切坡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帶或者是軟弱面,分散式或者是整體式的順坡向下滑動的一種自然現象。滑坡發生的規律:在巖土工程地質構造地帶中,例如地震帶和斷裂帶;地帶一般情況是多發地區和易發地區,江河湖泊等地帶、地形高并且差的峽谷地帶,山區公路、鐵路、工程施工建筑物邊坡等;土層分布區、易滑坡地區以及暴雨多發地帶等異常的強降雨的地區等。

    3.3 泥石流

    造成泥石流產生的原因是:不合理的棄渣、棄土、棄石;不合理的亂砍亂伐。泥石流主要是一種高濃度液體和固體的混合沙礫。并且降水產生在上坡或者是溝谷中的形成的大量的砂石、泥沙等固體物質的一種特殊性質的洪荒流。

    3.4 崩塌

    造成崩塌主要產生的原因是:挖掘礦產中的資源、工程道路施工進行邊坡挖掘、渠道滲漏以及水庫蓄水、強烈的振動以及廢棄土堆積。陡坡上被直立的巖土體,由于跟部是空的,局部移動滑落和折斷壓碎,失去一定的穩定性,脫離母體向下的翻滾、傾倒、堆積在溝谷或者是坡腳的地質中產生的現象被稱之為崩塌。

    4 結語

    根據以上的論述,地質災害發生頻率和形成在不斷增加。我們有必要進行探討和研究對其有效的防范措施和技術,從而確保生命安全、財產安全以及巖土工程的順利開展。在巖土工程中的地質災害是一項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要力求將地質災害的預防工作使其不斷的提升。

    參考文獻

    [1] 李峰,婁方旭.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

    [2] 王克峰,胡旭峰.淺述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與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5).

    [3] 成緒光.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對策和實踐分析[J].江西建材,2012(3).

    第3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關鍵詞:公路工程,施工,地質災害,防范措施,建議

    Abstract: due to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we often cause som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his can lead to a geological disasters occur, however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the highway construction produce certain effect, such as processing enough timely is likely to construction schedule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aused serious influence to a vicious circle,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highway engineering in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common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measures,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uts forward relevant Suggestions.

    Key words: highwa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geological disasters, preventive measures, suggestions

    中圖分類號:X73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公路工程是一項建設類工程,因此在施工過程中經常出現挖方與填方施工操作,致使地質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和改變,因此,極易出現地質災害現象,地質災害的產生不但影響公路工程施工階段的施工進度,還對建設單位的經濟效益造成直接影響,另外還阻礙了公路工程的安全生產,因此必須保證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效的地質防護措施,以免出現嚴重的地質災害影響。

    一、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的成因及其主要危害

    公路是一種極容易受到地質災害破壞且十分嚴重的一項工程建筑,同時公路也是一種跨越多種地貌的建筑物,因此,公路所面臨的地質環境通常情況下都十分復雜,公路在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也多種多樣,另外,地質災害不但會對公路施工造成嚴重影響,還會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構成威脅。

    1、滑坡災害。所謂滑坡主要是指露肩的斜坡掩體由于受到重力的影響而出現整日向下滑動的現象。我們可將其成因概括為以下幾方面:

    (1)地質條件因素:滑坡通常情況下是由滑滑坡壁、滑動面、滑坡體等幾部分構成,不同的滑坡規模會造成不同的破壞,大型的滑坡會造成公路嚴重損壞,河道阻塞、水庫淤積等現象,從而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其具體地址因素表現為由于受到斜坡巖石重力的影響,由于巖體周圍的土質過于松散,加之坡面較陡、水流侵蝕等應影響,從而出現滑坡現象,除此之外,地震也是觸發滑坡的重要因素之一。

    (2)施工過程中的人為因素:由于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施工人員由于地址環境保護意識不足,會常常進行不合理的爆破和施工,另外排水工作做得不及時也會導致滑坡現象的形成。

    2、崩塌災害。崩塌災害主要發生在斜坡的陡峭處,由于受到土體的重力影響,與公路母體之間出現斷裂,從而出現滾落崩塌等現象。在公路工程施工階段,如在進行管道挖方過程中不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很容易出現崩塌現象,通常情況下崩塌現象的出現是沒有預見性的,倘若崩塌事故發生很可能導致挖方坑中的施工人員和儀器被埋,或造成坑外的施工人員和儀器墜落到挖方坑中,造成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其主要形成因素如下:

    (1)地質因素:崩塌現象的形成是由于較大的地質高差和坡度,土壤和巖層等情況出現不同,由于受到重力的影響,導致不同土層和巖層之間出現縱向斷裂,從而產生崩塌現象,另外,地震也會直接造成公路工程施工階段的坍塌現象。

    (2)人為因素:在公路施工或改造過程中,由于大量的在坡腳處挖掘土壤或大爆破施工,會直接加大坡度和高差,從而造成崩塌現象。

    (3)氣候因素:氣候上出現物理風化現象會促進崩塌現象的發生,由于其后過于干燥,干旱會導致地區出現較大的溫差,促進了巖體的風化,從而造成了巖體強度降低,從而造成了崩塌現象。另外連日的暴雨會對巖體產生侵蝕作用,也會促進崩塌現象的發生。

    3、泥石流現象。所謂泥石流現象實質上就是含有大量的泥沙和石塊等物質的固體流動現象。泥石流的爆發過于突然,并沒有任何預兆,通常情況下都是瞬間爆發,破壞力極強,較大的泥石流現象不但可以摧毀公路,甚至會吞并村莊,毀滅城鎮,2010年8月的舟曲泥石流相信大家并不陌生,那一場災難造成了1500余人遇難,失蹤300多人,直接經濟損失巨大,在此不便詳說。因此,泥石流的危害萬萬不可輕視。泥石流危害巨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剝蝕能力很強,搬運和沉積作用十分強烈。造成泥石流的主要因素有:1、大量的固體碎屑,例如砂石等。2、水條件充足,原因在于誰是你十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3、地質條件。一般在山區坡度較大的地段十分容易出現泥石流現象。

    除此之外,在公路施工過程中常見的地質災害還有地面不規則沉降變形、采空區出現塌陷、地面出現裂縫、砂土液化等,這些地質災害雖然沒有上述幾種的危害大,但在公路施工過程中,也不可對其小視。

    二、公路施工過程中的常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的出現,無論是對施工過程中還是竣工后公路的正式投入使用期間,都具有較強的破壞力,不但影響著公路的正常施工和使用,還會對施工人員和其他人員造成直接的生命財產威脅,因此應加強地質災害的防護工作。具體地質災害的防范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1、滑坡的防范措施:(1)在公路工程施工過程中,應對現場的地質情況進行詳細的勘察,對容易出現滑坡現象的地段進行重點防護和檢測,并盡量減少人為影響,在施工過程中有效地防止滑坡的措施有:及時的排除地表水、進行滑坡易發地段的支擋防護工作等。(2)對地下水和地表水進行及時的排放,以保證坡面康華能力得到增強,從而有效的防治滑坡的發生。

    2、泥石流防護措施。主要采取堤壩防護工程,在泥石流已形成的區域建筑V型固床槽,使山體得到穩固,另外還要定期的清理容易產生泥石流的固體碎物,多梯次的修筑攔截提拔,當泥石流發生時,各階梯堤壩可以對泥石流產生層層阻攔的作用,削弱泥石流的強度。在泥石流易發地點種植大量的植被,通過植被的根基生長來穩固山體。消除泥石流發生的根本條件。

    3、崩塌的防治措施:在公路工程施工階段,應對崩塌易發生的地段進行重點監測,盡量避免坡腳瓦房和大量的爆破,并在容易發生崩塌的地段設立相應的安全警示標語,并對容易造成崩塌的堆積物進行及時的清理。并設置擋土墻和防護鋼絲網等設施。

    三、對地質災害的防治提出的幾點建議

    1、在公路工程施工之前,應對相關地段的地質條件進行詳細的勘察,并進行有效的工程規劃工作,制定細致的地質勘察計劃,并落實。

    2、施工過程中應將地質環境保護工作與公路施工工作同步進行。由于公路施工對環境的破壞較大,因此應在施工過程中盡量的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并采取有效的環境環境保護措施,將地質災害從根本上實施有效防治。

    3、建立公路地質災害防治小組,并通過先進的環境保護技術來加強公路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使地質災害防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4、提高施工人員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應組織施工人員進行定期的地質災害防范意識教育講座,使施工人員在主觀意識上充分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重要性。

    結束語:

    總而言之,地質災害對公路工程施工環節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這些地質災害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一定的區別,這需要施工單位在進行施工過程中,注意對公路所處的地段進行相應的地質環境保護措施,從而使惡性循環現象有所打破,同時還需要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對地質災害帶來的安全隱患進行及時排除,并對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安全事故進行評估,制定有效的應急預案,以保證公路工程施工階段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吳桂華.公路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分析及防治[J].科學之友,2011,(07).

    [2]魏強,劉飛.對公路工程中常見地質災害的分析及防治[J].價值工程,2011,(09).

    [3]徐偉,張兵,李翠玲.公路工程常見地質災害分析[J].學術交流,2008,(06).

    [4]張東.公路工程常見地質災害分析[J].交通建設與管理,2008.(06).

    第4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關鍵詞:盾構;隧道施工;安全防范

    1、盾構隧道施工有害氣體爆燃的防范措施

    一般來講密閉式盾構施工正常施工過程中,地層中量少且壓力不大的有害氣體較難進入已安裝了管片的隧道空間內,因此整機采用防爆的盾構機在國內外還未見實例。而有害氣體對盾構施工的最大威脅來自開倉過程,其次為土壓平衡盾構施工的螺旋輸送機出料口的泄漏;而對于泥水平衡盾構由于其掘進的廢料是通過管道輸送到地表開闊的環境中,因此其危害不大。

    鑒于我國城市盾構隧道的修建數量大、范圍廣,因此對于需要開倉作業的盾構隧道工程,需吸取經驗教訓,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是很有必要的。筆者認為采用盾構修建城市隧道,應立即采取如下防范措施:

    1)盾構隧道施工所使用的盾構機,其人倉中的電器設備必須采用防爆設備,如通訊電話、照明燈具等;同時除盾構機本身配備的隧道環境氣體(CH4)監控儀外,施工中還應配備便攜式氣體檢測儀進行巡回檢測。

    2)在進行盾構開倉作業前,應強制進行倉內有害氣體的檢測。如在適當的防護下,通過壓力倉壁隔板上的開孔,對倉內氣體進行抽樣檢測。

    3)若在倉內檢測到有害氣體,首先應進行倉內氣體置換,如通過泡沫、高壓水和壓縮空氣的注入管路壓入空氣,并通過土倉隔板上的預留孔連接排氣管路,將有害氣體排至盾構機拖車后部適當地位置,利用隧道正常施工通風將其稀釋到無危害濃度。

    4)只有當檢測到排出口的有害氣體濃度滿足《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及《化學礦山工業衛生管理規定》的相關要求,才能進行開倉作業。

    5)在開倉后進行倉內的作業過程中,必須不間斷地進行空氣質量檢測,保障通風。如在合適的隧道環境中,設置鼓風機將合格的空氣送入倉內,保持倉內良好的氣體循環,確保倉內作業環境的空氣質量。

    2、地質災害與工程環境災害

    筆者結合多年在盾構工程領域工作的經驗與工程實例,在此提出盾構隧道的工程環境災害問題,這是一個有別于我們通常所強調與重視的地質災害問題。

    2.1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是指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而在工程界主要是指工程建設引發的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地質災害危害程度是指地質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經濟損失與生態環境破壞的程度。很顯然地質災害關注的是如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或人類在地質體中的建設(如修建隧道、地下室、水庫或采礦)活動誘發地質體發生空間的變位,從而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或對人民生命傷害與財產的損失。我國在建設工程和規劃中高度重視其可能形成的地質災害,國家專門頒發了《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并規范全國建設工程和規劃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特制定了《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技術要求》。尤其是在城市隧道及地下空間開發工程中,隧道界一直非常重視隧道工程建設可能造成的環境破壞與環境保護問題。

    2.2工程環境災害

    工程環境災害是指工程環境因素引發的危害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設的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設備損壞、隧道坍塌與變形等工程災害。這里特別強調的是與工程相關的環境因素引發的災害,但同時這些因素又是容易被忽略或隱性的。

    由于盾構施工的人員很少能夠直接面對隧道巖土層,對隧道所處環境的變化不能有親臨其境的直接認知,而引發盾構隧道工程環境災害的因素很多,其處置也比較困難,因此對盾構隧道工程環境災害的處置應以“預防為主,提前處理、綜合治理”為原則。

    盾構隧道的工程環境災害歸結起來可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1)地面工程環境;如水塘、江河海水以及地表的危險建筑物。水的作用對盾構隧道建設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于土壓平衡盾構施工,稍不注意就可能產生噴涌或倒灌導致水淹隧道。

    2)地中工程環境。主要有地層中可能存在的已經破損的地下管線、地下化糞池和油庫、不明地下構筑物、歷史造成的地中危險物等等。比如在某隧道施工中,在盾構隧道貫通后發現盾構泥水倉內有多發炮彈,所幸在施工過程中未發生爆炸,否則后果不堪設想。

    3)地質工程環境。主要有地層中儲藏或壁后注漿材料產生的有害氣體、超限軟硬不均地層、特大高強孤石、難以探明的空洞等等。如國內已有多例因隧道斷面內地層強度差異性很大,導致盾構刀盤損壞而不得不另建輔助工程進行刀盤修復與更換;國內外也出現了因進入倉內進行刀盤、刀具處理而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案例。這一因素對隧道建設工期的影響是巨大的,目前國內對此認識還不到位。

    4)盾構隧道結構對周邊地層環境的敏感性。盾構隧道結構大部分是由拼裝式管片構成的,由于其形成穩定結構主要依靠管片環外周水土壓力,一旦其外周壓力發生變化,就可能形成災難性的破壞。

    3、結論與建議

    (1)工程環境災害與地質災害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在地下工程界,前者關注的是環境因素對地下工程建設時的人員、設備的損壞;后者關注的是工程建設活動因地質作用而發生的人員、設備及環境損壞。而工程環境災害具有偶然性、隱蔽性、突發性等特性,在城市修建盾構隧道工程,如何防范工程環境災害的發生必須引起建設管理部門重視。

    (2)建議對現行的相關盾構隧道規范進行修改,在有關盾構隧道章節應增加工程環境災害方面的相關條款,提出相應的強制性條文;同時建議在盾構隧道的風險分析中要進行工程環境災害的分析與評估,以促進盾構隧道的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規避或減輕可能的工程環境災害。

    (3)如采用密閉式盾構修建城市隧道工程,盾構機宜配置隧道環境有害氣體檢測儀器和報警系統外,還必須配備便攜式氣體檢測儀,并應進行開倉前倉內有害氣體檢測;對于明確儲藏有害氣體的地層應進行包括提前釋放、隧道環境氣體質量評估、特殊通風措施、人員與設備防護等。

    (4)鑒于盾構隧道結構的環境敏感性,建議進一步加強對其使用壽命、隧道保護方式方法的研究。

    參考文獻:

    [1]GB50299―1999地下鐵道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

    第5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關鍵詞:農村;地質災害;應急防范

    中圖分類號:P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6-0005-1

    地質災害是指各種地質作用對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建設事業造成的危害。按地質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可分為緩發性和突發性兩大類。四平市地處平原和低山丘陵區,屬地質災害低易發區,但也常有地質災害發生。常見的有:斜坡巖土體運動災害,如,崩塌,滑坡;地面變形災害,如:地面塌陷,地裂;礦山與地下工程災害,如:洞井塌方、冒頂、瓦斯爆炸;河、湖、水庫災害,如:塌岸、壩體跨塌等。那么,如何加強突發性地質災害的防范應急工作,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根據近幾年來的工作實際,在預防和處置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方面,涉事地地方政府應該采取如下措施。

    1 編制實施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

    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涉及很多方面。為了避免工作重復、交叉和相互脫節,需要統一規劃,分級,分部門實施。所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和防災避險的重要內容之一。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的主要任務是明確地質災害防治的目標,工作重點和各地、各部門的職責、應該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以及一定時期內需重點發展的防災技術手段等。各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地質環境及地質災害調查,掌握地質災害發育和分布規律,圈定地質災害多發區,查明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點及其災害體的發育度、潛勢度、危險度、危害度等,并結合上一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按各地質災害點的危害程度、可能的危害大小,區分輕重緩急,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規劃、計劃。

    2 劃定、管理地質災害危險區

    將可能受到地質災害嚴重威脅的地區劃定為地質災害危險區。

    (1)在造成災害威脅的地質災害體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災害威脅尚未解除前,危險區內禁止開展任何建設活動。確需開展建設活動的,其建設方案中必須有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內容,包括切實有效的防災避險措施,方可開展建設。

    (2)地質災害危險區內禁止任何可能加劇誘發地質災害的活動。如在崩塌、滑坡危險區進行采礦、削坡、填土、開挖水渠等活動都要禁止。

    (3)責成危險區所在鄉(鎮)級人民政府編制地質災害防治計劃和防災避險預案,預案要明確災害體的動態監測機構和人員、防災預警的判據、預警機構及負責人以及預警信號、撤離路線等。

    3 組織開展群眾性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工作

    我市地域遼闊,地質條件和地理條件比較復雜,加之人為活動頻繁,如,采礦、挖砂、筑路等,未知地質災害隱患依然存在,通過一次性或汛期前調查不可能全面掌握和了解地質災害隱患點、災害體,這樣就給災害體監測和預報、預防帶來困難,防災避險工作只是紙上談兵。因此,我們要采取措施,開展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預報、預防工作。

    3.1 普及地質災害防治知識

    主管部門要根據地質構造、所處地理環境,有針對性地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科學知識的宣傳普及,使人民群眾對地質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征、防災避險知識的及預報途徑等有初步了解和掌握。人民群眾生活在本地,對環境十分了解,如有災害前兆都能夠及時發現并上報情況,是防災避險的有效途徑。

    3.2 開展聯防

    要充分發揮基層政府的作用,開展地質災害防災避險、監測和預報聯防工作,使之便于發現地質災害的隱患和征兆,一旦發現就能夠快速上報,盡早采取有效的防災避險措施,從而提升我們抗御災害、防災避險的效果和能力。

    3.3 明確職責具體方法

    一是逐級簽訂《年度地質災害防災避險責任書》,明確防范責任區和地質災害隱患點以及主要工作任務。二是建立年度地質災害防災、災情速報聯系網絡體系,將責任落實到人,如發現災害前兆或險情能夠及時快速上報。三是填報防災避險“告知書”,對受地質災害威脅的群眾,發放防災避險“告知書”,明確防災措施和避險撤離路線。如,居住在采礦塌陷區及其附近的居民,居住在距河道較近的居民,居住在距陡峭山體附近的居民等。

    4 加強農村突發地質災害的應急防范

    督導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特別是在汛期,要組織專門的巡查和檢查,監督指導工作。要開展汛前、汛期、汛后的巡查工作,及時發現災害體,及時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對已知災害體進行現場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有效處理措施。突發性地質災害防范工作,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涉及面廣泛的工作,管理工作的好壞,直接影響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因此,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農村突發性地質災害防災避險工作的管理,科學有效地防范和應對各種地質災害,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做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許丁丁.地質災害的研究現狀.山西建筑,2006(11).

    [2] 施偉忠.湖北省突發地質災害應急體系的建設.2007中國科協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湖北省防災減災與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分論壇論文集,2007.

    [3] 陳群祥.建立健全農村應急管理體系思考.陜西行政學院學報,2010(02).

    [4] 姚勇.甘肅農村小城鎮地質災害分析與評價.西安科技大學,2010.

    第6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共有滑坡體、泥石流、崩塌災害點28處,其中省級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點5處。為建立和完善地質災害應急搶險救援體系,提高我鎮地質災害搶險處理能力,避免或盡可能減輕災害的損失,切實做到有備無患迅速準確、有序有效地開展搶險救災工作。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度汛,依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結合我鎮實際,現將****地質災害防治預案進行修訂,本修訂預案適用于我鎮境內滑坡體、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一、目標任務

    今年我鎮地質災害搶險工作堅持“預防為主,以人為本,屬地為主,全力搶險”的原則,堅持“防、搶、撤”相結合,夯實責任到人,形成完善的防災體系和工作機制,確保已確定的28處地質災害點安全度汛,其中大型8處(包括省級重點滑坡體5處),中型9處,小型11處,保證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二、地質災害隱患點防災預案

    (一)西北溝三組學校屋后泥石流

    (1)泥石流簡介。西北溝三組學校屋后泥石流左起學校上梁埂,右起大溝槽,長300米,寬200米,深3米。居民及學校集中居住在西坡根下,居民區的北部有一條小支溝從山中流出,溝口狹窄,溝很陡,溝內直至半山腰均為石坎梯田耕地。2000年坡面崩塌物及泥石流沖毀溝內梯地,沖積扇前鋒已達村邊,屬溝谷型泥石流。

    (2)、危及范圍

    該地質災害點威脅住戶19戶191人(其中完小1所,師生136人),75間房屋,耕地70畝。

    (3)監測方式

    主要監測降水量大小。主要誘因為高強度降水,危險性標志為降雨強度變化。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搶險組織機構:鎮聯村領導負責人李敏,包村干部負責人邵強;村支書顏昌美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搶險組織指揮。現場監測責任人陳斌、王兆印;王兆印為信號員,同時負責籌集防災物資并負責存放和保管。

    ②、一旦出現險情,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緊急鑼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確定向泥石流右側的亮子溝口安全地帶撤離。

    (二)西北溝朱家大院子滑坡體

    (1)滑坡體簡介

    滑坡于西北溝內1km處左岸斜坡上,左起老虎溝后梁,右起沙檔北溝口對面梁埂,長200米,寬300米,深2米。公路從左岸斜坡坡腳下通過,公路坎上為居民點。2000年8月17日連陰雨天發生長150m,錯坎高3m的裂縫,滑坡體上3間房屋倒塌,8間房屋變形,石坎垮塌。

    (2)危及范圍

    該災害隱患點威脅28戶126人,房屋130間,耕地30畝。

    (3)監測方式

    采用大地變形位移監測,裂縫相對位移監測及宏觀地質調查。主要誘發因素是降水和人類生產活動,危險性標志為裂縫活動。

    (4)防范措施

    ①、成立組織機構:聯村領導負責人李敏、包村干部負責人邵強;村主任蔡略寶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搶險組織指揮,朱普學為監測人,經常檢查巡視;蔡略寶負責籌集防災物資木樁、編織袋、砂石,朱普學負責防汛物資的存放和保管;信號員為朱普學。

    ②、一旦出現險情,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鑼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確定向滑坡體對面的北溝撤離。

    (三)金星村三組木溝泥石流

    (1)泥石流簡介

    泥石流位于金星村木溝,木溝下部段河床寬闊平坦,溝內修了石坎梯地、僅在溝北坡根修了僅能流水的水溝。人家居住在溝內**和進溝1.5km以上的溝道兩邊斜坡上。此泥石流仍處于不穩定狀態,逢大雨即發生活動。泥石流溝長3km,泥石流匯水面積2.5km2,溝坡降240‰,溝內流向200°。屬中型溝谷泥石流。

    (2)危及范圍

    威脅泥石流右側及溝內11戶38人,34間房屋,65畝耕地。

    (3)防范措施

    ①、組織機構:鄉包村干部負責人王輝:村主任魯榮安為第一責任人,紀昌忠為監測人員,雨天監測、汛期24小時值班,隨時提供險情信息,信號員為紀昌忠;汛期必須日夜值班,隨時提供險情信息。

    ②、一旦出現險情,監測員立即報告責任人,并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緊急哨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一旦險情發生,沿陳先毅上院撤離。

    (四)大河村二組大沙擋滑坡體

    (1)滑坡體簡介

    大河村二組大沙擋東起至梁梗,南至河邊,西至梁梗筋,北至山腳,長300米,寬400米,深1米。

    (2)、危及范圍

    危及23戶157人,房屋80間,耕地35畝。

    (3)、防治建議:由村上負責盡快將坡腳住戶在汛期撤離至安全地點搭建帳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搶險組織機構:聯村領導張斌,包村干部負責人樊棟林,大河村村支書樊鵬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搶險組織指揮,落實現場監測責任人張彩霞、葉濤雨天監測巡視;信號員張彩霞、葉濤;汛期必須日夜值班,保證汛期期間信息暢通。

    ②、一旦出現險情,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緊急哨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確定向滑坡體左側陳家灣安全地帶轉移。

    (五)磨溝村二、六組周家坡滑坡體

    (1)滑坡體簡介

    磨溝村二、六組周家坡滑坡體東起至河溝,南至柏樹梁梗,西至大梁,北至大槽,長1200米,寬1000米,深2米。

    (2)、危及范圍

    危及33戶151人,房屋133間,耕地140畝。

    (3)、防治建議:由村上負責盡快將坡腳住戶在汛期撤離至安全地點搭建帳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搶險組織機構:聯村領導**昌富,包村干部負責人宋奇富,磨溝村村主任操世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搶險組織指揮,落實現場監測責任人操世主、**懷玉、操和文為雨天監測巡視;信號員**懷玉、操和文;汛期必須日夜值班,保證汛期期間信息暢通。

    ②、一旦出現險情,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緊急哨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確定向屋后梁和楓溝口安全地帶轉移。

    (六)**村四組桑樹梁滑坡體

    (1)滑坡體簡介

    **村四組桑樹梁滑坡于**村四組,于2010年8月發生裂縫20厘米,深度2米。該滑坡體是在2002年集體改良土地取土留下的土坎。

    (2)危及范圍

    危及坡腳3戶11人,房屋7間(其中二層樓一座)。

    (3)防治建議:由村上負責盡快將坡腳住戶在汛期撤離至安全地點搭建帳篷。

    (4)、防范措施

    ①、成立搶險組織機構:聯村領導石宏安,包村干部負責人曹忠,**村村主任宋奇益為第一責任人,負責搶險組織指揮,落實現場監測責任人童聲祥為雨天監測巡視;信號員童聲祥;汛期必須日夜值班,保證汛期期間信息暢通。

    ②、一旦出現險情,立即預警信號,確定以緊急哨聲為撤離信號。

    ③、撤離地點和路線:確定向蔡克強院子安全地帶轉移。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完善機構

    鎮政府成立應對地質災害指揮部,鎮黨委書記王維政同志兼政委,鎮長宋登魁同志任總指揮長,黃濤、李同平、方久峰、石宏安、**昌富、李敏、張斌同志任副指揮;郭立斌、周衍玉、周萬明、王磊、朱武、吳子懷為成員。主要職責是:檢查督促各村各單位預防地質災害措施,任務落實情況;對突發地質災害應急統一領導,統一指揮協調,調動各方力量和資源處置災情。指揮部下設工程搶險組、醫療救護組和衛生防疫組、緊急救援組、治安保衛組。

    1、工程搶險組:組長由鎮長宋登魁同志擔任,以鎮防汛突擊隊成員為主,租賃挖掘機、農用車負責搶挖滑坡山石,搶救生還人員,搶保財產,修**路等。

    2、醫療救護組和衛生防疫組:組長由分管衛生的副鎮長擔任,衛生院干部為成員,負責搶救傷員,噴灑消毒劑,幫助受災地區防止傳染病流行,監測飲用水水質和食品衛生。

    3、緊急救援組:組長由鎮長宋登魁同志擔任,民政、財政干部為成員,負責調配救濟物資,保障災民基本生活,做好群眾安置。

    4、治安保衛組:組長由鎮派出所長擔任,派出所民警和交警為成員,負責處置突發事件中的交通安全,確保道路暢通,加強宣傳法律法規,加強巡邏,做好受災區域治安管理,保護搶險順利實施。

    (二)嚴格值帶班制度,確保信息暢通

    完善值帶班制度。為確保全鎮上下信息暢通,做到有險即除,鎮政府完善值帶班制度,由黨委書記和鎮長擔任總帶班,帶班分別由副科級以上領導擔任,值班每班2人,每班時間為1天(早8:00至次日早8:00),依次類推。各單位、各村必須24小時有人值班。各監測點監測人雨期必須加強監測巡視,隨時提供險情信息。

    (三)履行職責,嚴明紀律

    第7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一、地質災害易發區和主要隱患分布

    我區地質災害易發區主要分布在鳧城鄉、北莊鎮、徐莊鎮等低山丘陵,其山體特征多以“崮”形山體為主,“崮”頂為厚層堅硬的寒武系崮山組、徐莊組灰巖,巖體坡角陡立,垂直裂隙、節理發育。底部為較松軟的泥巖、泥質頁巖。這種山體形態和結構,若汛期長時間經雨水沖刷、侵蝕,上部堅硬巖層(灰巖)與下部松軟巖層(泥巖)分離易產生滑坡。“崮”形山頂灰巖邊緣經過風化作用長時間受雨水侵蝕,現已形成垂直切割較深的張性裂隙,有的逐漸發展成為連續貫通的分離面,在重力作用下,極易造成危巖體失穩脫離母體產生崩塌,經調查分析:我區以下5處不穩定山體,汛期若遇強降雨,存在發生突發性地質災害隱患,必須重點防范。

    1、徐莊鎮南山灣村土山滑坡;

    2、北莊鎮熊耳山崩塌;

    3、鳧城鄉付莊村北山崩塌;

    4、桑村鎮玉子山村官山崩塌;

    5、棗莊市熊耳山礦業公司半湖鐵礦采礦坑滑塌。

    二、地質災害的防范重點及防治措施

    (一)重點防范期

    汛期是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也是地質災害的重點防范期,根據棗莊市氣象局天氣預報,今年汛期開始于6月中下旬,結束于8月底到9月初,預計6—9月全市降雨量約在470毫米—570毫米,較上年偏多,預計將有2個左右臺風或熱帶風暴影響我市。各鄉鎮(街道)政府、各相關部門、受威脅單位群眾要加強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工作。

    (二)重點防范地質災害隱患

    1、徐莊鎮土山滑坡

    該處位于白土公路東側、南山灣村西,山體巖性為灰巖、頁巖及風化殘積物,體積約10萬m3,若殘積物中水分飽和或含量過大,造成結構蔬松,極易出現滑坡,此前滑坡曾毀樹200余棵、拖拉機1臺。一旦發生滑坡將阻斷公路、堵塞河道,對過往車輛和下游800村民生命財產構成威脅。

    防治措施:(1)加強防災避險宣傳教育、樹立警示牌、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2)關注天氣預報,加強險情監測、預警。(3)落實值班制度、巡查制度。

    2、鳧城鄉付莊村北山崩塌

    該處山體“崮”形頂部灰巖裂隙發育、巖石陡立,下部山坡坡度為40°,距山頂250米山坡下居住著36戶118位村民。1998年5月22日曾發生崩塌,崩落巖石20余噸,毀樹40余棵,砸壞村民1蓄水池,未造成人員傷亡。如發生風雨天氣,崩塌可能再次發生,對村民生命財產構成一定威脅。防治措施:(1)加大地質災害防治的宣傳教育,增強群測群防意識;(2)密切關注天氣預報,鄉、村落實值班制度,加強監測和預警;(3)設立警示牌,盡快構筑防護墻,搬遷高危住房,采取避讓措施。

    3、熊耳山礦業公司半湖鐵礦采礦坑滑塌

    熊耳山礦業公司半湖鐵礦,近年來開發強度異常劇烈,目前已形成較多垂直切割較深的狹長采坑。這些陡斜、松軟破碎的坑壁經雨水浸泡沖刷等因素,極易滑塌,對坑內工作人員,設備將構成威脅。應采取的防治措施:(1)鐵礦要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格按開采設計和規程組織生產;(2)加強防治避險宣傳,樹立警示牌,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3)關注天氣預報,加強險情監測、預警,落實值班制度、巡查制度;(4)對采完礦坑抓緊回填、平整及時消除不安全隱患。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

    為加強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由區政府分管區長任組長,區政府辦公室、區國土資源局主要負責同志任副組長、區安全局、建設局、水利局、林業局、交通局、公路局、環保局和各鄉鎮政府及山城辦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區國土資源分局,具體負責全區地質災害的勘查、調查、檢查和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各鄉鎮(街道)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將其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主要負責人要對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要成立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層層建立和落實責任制,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方案落實的監督檢查。

    (二)加強汛前調查,做好防災明白卡發放。

    汛期是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易發期。各鄉鎮(街道)要在汛前組織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對本轄區的地質災害進行調查,摸清轄區內地質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構成威脅的易發區、危險點情況,編制防災方案。各鄉鎮(街道)國土資源所在汛期來臨前,要切實做好防治地質災害“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的填制工作。“工作明白卡”做到一點一卡,“避險明白卡”做到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居民每戶一卡。

    第8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一、年度我區地質災害發生的基本情況

    惠濟區古滎鎮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人類活動強烈,致災因素較多,致使我區地質災害時有發生,危害嚴重。主要地質災害是滑坡。由于我區在年預防及時,組織得力,沒有一起地質災害發生。

    二、年我區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區域

    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的分布特征及致災因素,結合今年降雨趨勢預測,確定預防的災種主要為地面塌陷、滑坡,全區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如下:

    (一)鄭州黃河名勝風景區滑坡隱患區。該處山體出現多條裂縫,近年來滑坡不斷向下蠕動,暴雨期極易發生山體滑坡,危及風景區職工居住安全。

    (二)古滎鎮黃河橋村滑坡區。該處山體土質松動,暴雨期積水,威脅黃河橋村99戶村民住宅安全。

    除上述2處重點防災的隱患區外,古滎鎮的張定幫村(11戶)、嶺軍峪村(4戶)還分布著不同程度的災害隱患區,也是汛期地質災害防治的重點區域,同時,還要注意發現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

    三、地質災害防治監督管理措施

    (一)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制,加強監測工作。根據人事調整和工作需要,區政府調整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成員名單附后)。區國土資源局負責汛期地質災害的監督檢查工作,對災害危險點進行登記、建卡,提出防范措施和建議,組織建立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古滎鎮和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建立完善的領導責任制,并成立防災領導小組,于4月19日前報區國土資源局,將災害危險點的監測和防治任務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負責人。

    (二)根據《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國土資源部第4號令)和全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視頻會議精神,古滎鎮和有關部門要認真落實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值班、巡查、預報、速報”的“四項制度”。汛期要派專人日夜值班,確保責任到人,值班到位,值班電話務必于4月19日前報區國土資源局辦公室。如果突發地質災害,古滎鎮和有關部門要立即組織相關部門進行應急處理,并及時上報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三)區國土資源局要認真做好地質災害險情巡查工作,4月19日前將列入防災方案的主要地質災害點巡查一遍,巡點為主要災害點是否進行監測,是否明確了監測責任人,是否制定了預測預報方式和防災避災措施。巡查中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并將巡查情況及時報市國土資源局。

    (四)區國土資源局要依據各災害點的監測情況和當地氣象,結合本地區地質災害產生的因素,做好臨災預測預報工作,并及時逐級報市人民政府。

    第9篇:地質災害防范措施范文

    一、地質災害現狀與特征

    (一)全縣地質災害基本情況。根據各地汛前排查成果數據,截至2021年3月,全縣共有隱患點104處,其中滑坡72處,崩塌21處,泥石流3處,不穩定斜坡8處,主要分布在等鎮。涉及21個鎮,威脅1215戶436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威脅財產24210萬元。

    (二)地質災害的主要特征。縣屬典型的暴雨型地質災害易發、多發區。災害主要發生在主汛期,以群發性、突發性的小型滑坡、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為主,地域上多分布在以軟質泥巖與硬質砂巖互層的丘陵山區和覆蓋型巖溶區,集中強降雨是主要誘發因素,其次是建房、修路、采礦等工程活動開挖、堆填加載、蓄水排水等人為因素。因此,地質災害隱患除受到地質環境條件等因素影響,還受到工程建設等人為因素影響。

    二、2021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一)2020年降水情況

    2020年全年總降水量為1388.1毫米,與常年相比偏多14%。

    (二)2021年度氣候趨勢預測

    5月平均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0.5至1.0℃,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少1至2成,并有局地強對流天氣產生。

    夏季(6~8月)降水較常年均值略偏少,雨量偏少1至2成,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較常年均值偏高0.5℃左右。7月下旬開始,有中等強度伏旱發生,并伴有階段性高溫,高溫日數較常年偏多。

    秋季(9~11月)降水量較常年均值偏多1至2成,氣溫較常年均值偏低0.5℃左右。

    12月氣溫較常年均值偏高0.5℃左右,降水量較常年偏少1至2成。

    (三)地質災害趨勢預測。汛期強降雨可能偏多,地質災害較往年依然易發多發,其中主要集中在5月至10月的汛期影響期。當降水達到一定強度時(通常日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或連續降雨3日以上),可能發生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巖溶地區和采礦活動活躍地區,在降雨、采礦或加載振動等作用下可能發生地面塌陷。

    (四)地質災害隱患點威脅的范圍

    1.崩塌易發區。

    2.滑坡易發區。

    3.斜坡、礦渣不穩定堆積體易發區。

    4.泥石流易發區。

    三、地質災害防范重點

    (一)重點防范期。降雨集中的5月至10月。

    (二)重要隱患點。根據全縣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分布情況和危害程度,按照地質災害分級管理原則,將5組8組和鎮山村6組滑坡2處規模大、危及群眾較多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列入2021年縣級以上重點地質災害隱患防治預案防范監管范圍。對未列入縣級監管范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各鎮人民政府編制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并認真組織實施。

    (三)重點防范對象。傍山切坡建房的居民點,有地質災害隱患的學校、場鎮、旅游景區(點)等公眾活動場所,公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及山脈一帶的村組。

    1.受威脅的交通干線。達渝、廣鄰、210國道、350國道、208省道、至五華山旅游公路、至天意谷旅游公路。

    2.受威脅的學校。鼎屏鎮中學(四中)。

    3.部分露天開采的高陡邊坡礦山、工程建設項目實施中引發的危巖及崩塌等地質災害。

    四、地質災害防治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按照“分級管理,歸口負責”原則,各鎮人民政府、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合作高灘園區管委會成立以政府、管委會主要領導為組長的地質災害指揮機構,實行行政首長負責制,充分履行好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統一協調、指揮和組織轄區內地質災害的防治和搶險救災工作。要認真研究本轄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精心部署,嚴格要求,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落實到每一個點、每一個環節、每一個人。各鎮要及時制訂并本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為做好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依據。

    (二)健全各項制度,切實履職盡責。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監測預報、汛期值班、險情巡查、應急調查、災情速報和月報制度。縣自然資源規劃局要加強與縣氣象局、縣水務局、縣應急局等部門的合作,堅持氣象地質災害會商制度,實時汛期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各鎮各部門要嚴格執行汛期24小時值班制度,明確責任,做到人員到崗到位、通訊設備暢通,切實做好防災技術服務和應急工作。縣級主管部門要按照地質災害速報制度的規定,做好災情和隱患點險情的速報工作。

    (三)強化源頭防范,做好準備工作。一是加強宣傳,普及防災知識。各鎮要充分利用宣傳畫、宣傳手冊、廣播、互聯網等媒介加強宣傳,同時強化進村入戶、田間院壩宣傳,讓廣大干部群眾和中小學校師生掌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地質災害防范意識和臨災自救、互救能力,確保快速反應機制能夠隨時啟動。二是組織排查,落實防治措施。各鎮要及時開展隱患大排查,明確動態監測任務,建立隱患點臺賬,制定防災避險方案,發放防災和避險“明白卡”,落實防范措施。有條件治理的,要采取防治措施;對暫時不能治理的,應對受威脅的群眾采取臨時避讓措施,做好簡易監測,明確預警信號和撤離路線,安排避險場所。三是完善監測預警網絡,提高預測預報能力。要嚴格按照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的標準,建立健全群測群防預警網絡。要不斷提高群測群防的科技含量,積極推廣運用滑坡裂縫報警器、裂縫伸縮儀等小型專業監測儀器,按照“人防和技防”相結合的原則,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隱患點采取專業監測,加強運行維護,進一步提升群測群防監測預警水平。進一步健全完善縣、鎮、村、組、點五級群測群防網絡,落實鎮村干部、基層民兵、監測責任人對“空心村”實施聯戶防災責任制,對隱患點實行“三定”(定點、定人、定責任)措施。對監測員年齡在60歲以上,威脅對象老弱人員為主,威脅規模3戶以上的隱患點,落實結對幫扶措施。結對幫扶人員應負責日常監測,做好宣傳,幫助落實“三避讓”。四是要密切協作,形成防災合力。縣自然資源規劃局要繼續加強與縣住房城鄉建設局、縣水務局、縣交通運輸局、縣教育體育科技局、縣文化廣電旅游局、縣經濟信息化局、縣衛生健康局等部門的協調溝通,按照職責分工,切實做好城鎮規劃區、水利工程區、公路沿線、中小學校區、工礦企業、風景旅游區等管轄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形成防災合力。對各類在建工程,尤其是工程建設活動等形成的地災隱患,要按照“誰誘發、誰治理”的原則,督促業主依法履行地質災害防治義務。

    (四)切實加大投入,落實防災經費。縣級財政部門要按照相關規定,落實地質災害防治經費,為地質災害的應急調查、監測、預警預報、應急處理等環節配備相關物資,確保監測預警、搶險救災、避讓搬遷、地質災害治理、災后重建等工作有序推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日本成人在线视频网站| 成人免费的性色视频| 国产91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成人av免费电影|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成人在线观看免费| 999影院成人在线影院|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国产精品成人网| 欧美成人www在线观看网页| 国产成人av乱码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高清ww| 亚洲欧美精品成人久久91| 成人国产在线24小时播放视频 |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四虎www成人影院| 国产成人免费永久播放视频平台|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欧美成人午夜视频|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 国产成人综合精品一区| 成人做受120秒试看动态图|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成人综合在线视频免费观看完整版|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 久久久久AV综合网成人|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网站| 中文字幕成人网|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 国产成人做受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