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口腔保健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產婦口腔特點
消化道及呼吸道的首端便是口腔,且其覺咀嚼、發音、味覺、呼吸等重要作用。口腔內具有適宜的溫度,且不具備充足的光線照射,這也為微生物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在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人體的抵抗能力下降,正常的菌群也失去了制約因子,以致菌群開始大量繁衍,對人體的口腔、牙周以及舌尖等產生破壞作用。產后婦女的精神壓力及生活方式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口腔的健康情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同時,產后的嘔吐等行為也會使得唾液的酸堿性發生改變,以致改變原有的菌群部落,且產婦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會降低口腔的抵抗力,進而導致炎癥發生[1]。調查研究發現,產婦口腔感染會嚴重危害嬰兒的生長與發育,且母親還很有可能會傳染給嬰兒,增加了治療難度。由于產后婦女身體結構的特殊性,以致其口腔疾病的治療過程比較復雜繁瑣,只有對其實行正確科學的口腔保健護理方法,才可以真正改善產后婦女的口腔健康問題,從而有效降低產婦口腔疾患的發生幾率。
2產婦口腔保健護理措施
2.1前期的保健護理
口腔疾病重在做好預防工作,為此,產婦應該始終保持良好心情,并確保足夠的睡眠時間以及豐富的營養供給。同時還應定期到醫院檢查口腔的健康情況,及時拔除殘留的根冠以及智齒,從而做好清除牙結石、治療牙病的各種措施[2]。除此之外,醫生還應針對患者的牙病情況給予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叮囑產婦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以便及早發現口腔問題,及早治療,避免發生口腔疾病,確保產婦及嬰兒的身心健康。
2.2后期的保健護理
一方面應做好產婦的心理保健工作,產婦在產后一段時間內會發生很多生理及心理的變化,甚至還會引起多種心理的負面影響,比如發生精神抑郁、精神壓力增加、情緒不穩定以及產生嘔吐惡心癥狀等。此時醫生應及時進行全面的指導工作,并給予其積極的心理幫助與支持,使產婦患者可以積極參與保健過程,從而有效調整自身的精神狀態,保持情緒穩定。另一方面則應做好口腔的保健護理措施,應選擇正確保健的牙刷,且產婦最好使用中等偏軟毛,以提升清潔效率,降低最牙齦的傷害程度;選擇正確的牙膏,當前市面上存在普通及特效牙膏,比如中草藥牙膏、含氟牙膏等,產婦應根據自身的實際口腔問題進行合理選擇,且不可長時間只使用一種牙膏,應定期進行更換,以免因長期使用對藥物產生依賴[3]。同時還應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應該手持刷柄,并將牙刷的刷頭置于牙頸部位,且刷毛與牙長軸應保持45度角,而后手部輕輕用力,向牙根方向進行加壓,使刷毛充分進入牙縫內。刷牙時還應以2~3顆牙為一組,且牙刷應短距離的來回震顫5~10次,以充分清潔牙縫中的殘留物質,整個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動作輕柔,以免傷害牙齦。產婦應該每天保持刷牙2~3次,且每次應保持在3min左右。除此之外,產婦還應根據自身情況選擇適當的輔助清潔工具,比如牙線與漱口水。刷牙可以及時清除口腔內的部分菌群,但牙縫中依然會存在少量的滯留物質,這些殘留物質很難通過刷牙清除干凈,此時則需要利用牙線進行清除,且其對凹凸牙面的效果更佳。使用過程中,產婦應進行拉鋸動作,并輕柔的到達接觸牙面,并將牙線置于需要清潔的部位,但切不可硬壓至牙齦的過深部位。產婦在餐前、餐后還可以使用漱口水,可以利用鹽水也可以到超市采購專業的口腔護理液。必要情況下,產婦還可以利用棉簽蘸著生理食鹽水清除口腔內的積存污物。但整個清潔過程應注意保護舌部及咽喉部位,以免引起惡心癥狀。
2.3做好口腔保健宣傳
醫院可以對產婦進行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教育,有效指導產婦正確進行口腔保健工作,且期間還應引導其正確飲食,以全面有效的維護產婦的口腔健康。同時還應指導產婦改正以往的不良生活習慣,做到正常作息,并戒煙戒酒,以充分提升自身的口腔保健意識。除此之外,產婦也應積極維護口腔健康,一旦發現口腔牙齒炎癥問題,則應及時就醫,并定期檢查,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正確的口腔保健宣傳教育可以確保產婦及嬰兒的身體健康,使嬰兒可以正常健康的發育,這也為孩子以后的牙齒健康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結語
受生理機能下降以及抵抗力下降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產婦的口腔自潔能力嚴重減弱,加之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使得產婦無法保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為此,醫院應重視產婦的口腔保健工作,并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干預護理,使產婦可以主動正確的進行口腔衛生保健工作,從而增加了產婦食欲,促進乳汁順利分泌,有效保證了產婦及其嬰兒的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孫威,陳暉,趙永旗.杭州市妊娠期婦女對口腔保健知識的需求分析[J].口腔醫學,2014(07):539-540.
[2]陳雅,沈紅芳,盧海洪,戴杰.孕產婦口腔保健教育的效果評價[J].浙江預防醫學,2011(11):77-78.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是一個告知、動員與幫助人們采納和保持口腔保健實踐與生活方式的過程,其目的是使人們認識并能終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社區居民主動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并倡導所需的環境改變以使推動這一目標的實現。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的原則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與一般的社區健康教育有相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原則,其原則具體體現在以下3方面。
口腔健康教育應納入社區整體健康教育之中口腔是全身的一個組成部分,口腔健康教育同樣也應納入社區整體健康教育之中。社區或地方綜合性的保健規劃中,都應明確規定口腔保健項目。例如,對社區內學校的保健項目和健康教育應有口腔保健內容,要有考核要求。應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因為他們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學校也擔負著建立學生健康行為的重任。學校是預防口腔疾病、增進口腔健康的最基本場所。并能真正體現口腔健康教育的群眾性。
每一項口腔醫療和保健服務都應包括口腔健康教育,例如,可以在社區所在學校中開展集體刷牙,應該配合有關刷牙的教育。如刷牙的目的,含氟牙膏與保健牙刷的使用,有效的清除牙菌斑的方法等;為了使學生們理解,通過菌斑染色后的自我檢查,可以加深認識提高教育效果。如果沒有相應的口腔健康教育項目,則口腔保健項目較難持久與深化。其他如窩溝封閉、含氟漱口液、服用氟片等口腔保健項目都應有相應的口腔健康教育內容。
口腔健康教育還應是社區臨床醫療服務的組成部分。由于病人渴望得到與自身有關的保健知識,加上對醫務人員的高度信任,口腔健康教育一般都能收到滿意的效果。所以,社區醫生在進行檢查、診斷、治療與康復過程中,都應盡可能地針對病情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
對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要求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材料內容應有準確性、知識性,應體現最新科學成果,對人群與疾病應有較強的針對性,特別是在社區組織大型口腔健康教育活動中,更應重視教育材料的科學性、準確性與知識性,防止與整個活動主題相違背的內容。
對口腔健康教育材料的設計,還應有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要適合各年齡組人群的社會心理與需求。另外,口腔健康教育材料也應按公眾要求從美、健康、長壽的角度出發,表現出文(通俗易懂)、情(感情)、理(道理)三者結合的藝術,傳達易于被公眾接受的科學知識。
口腔教育應因地制宜社區口腔健康教育指導應符合本社區文化、教育、經濟發展狀況與患病情況,只有如此才能將有限的資源分配到應優先解決的健康問題上來,也能使口腔健康教育做到實用可行。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的常用方法
社區口腔健康教育不僅要傳播信息,還要考慮影響健康行為的心理、社會和文化因素,傳統的觀念與習慣,個人或社區居民對口腔健康的要求、興趣等,以確定首先進行的口腔保健內容與相應的教育方式。一般采取4種教育方法。
個別交談就口腔健康問題與預防保健問題與患者、領導、家長、居委會成員、保健人員進行交談、討論。由于此方式是雙向的信息交流,交談的針對性強,講座討論比較深入,效果好。例如,患者就醫時的隨診教育,不只是醫生單向傳授知識,而是有問有答交流。
組織小型討論會如座談會、專家討論會、專題討論會等。參加者除衛生專業人員、決策者之外,應廣泛吸收不同階層的社區居民。各種小型討論會既是很好的教育方式,也是調查研究的方式。
借助大眾傳播渠道如報刊、雜志、電視、電影、廣播、街頭掛圖與櫥窗等傳播新的口腔保健信息,反復強化公眾已有的口腔衛生知識,干預不健康的行為。大眾傳播渠道其優點是覆蓋面大,能較快地吸引公眾注意力,使之集中到有待解決的口腔健康問題上來。
組織活動如街道居民區、鄉村和社會團體與單位(工廠、學校、機關)的活動,主要使人們提高對口腔健康的認識,引起興趣,產生強烈的口腔健康愿望,以便尋找口腔健康教育的資源。通常是幫助進行口腔健康調查,了解對口腔健康的需求,為制定計劃打下基礎,在制定計劃過程中有意識地對不同層次的人進行教育,以增強目標人群對實施教育計劃的責任感。
每種方法都有其優缺點,且不能互相取代。在不同的情況下選擇不同的方法,也可以綜合運用多種健康教育方法,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口腔健康教育的計劃與評估
口腔健康教育應具有較強的計劃性和目的性,并監測與評價執行情況,這樣可以避免進行社區口腔衛生宣傳時單純把口腔衛生信息灌輸給公眾,即避免社區口腔健康教育的隨意性與盲目性。
口腔健康目標口腔健康目標是社區口腔健康計劃管理和決策的基礎,同時也是我們對有限的社區資源進行合理分配的依據與最終評價成效的標準,是非常重要的。口腔健康目標包括口腔健康教育目標,在制定目標時,應準確地包括4個基本內容,即特定人群、具體指向、可被衡量的尺度和目標預期實現的時間。
口腔健康教育計劃的設計 口腔健康教育是口腔保健計劃的組成部分,它對口腔保健計劃的實施起到推動作用與加強作用。計劃實施是為了保證目標的實現,因此設計要全面、嚴謹。設計時要考慮以下6個步驟。
確定有待解決的問題 社區目標人群存在口腔健康問題、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以及他們的口腔健康知識、信念、態度與行為的情況,所能提供的口腔保健服務的狀況與群體本身對口腔健康的要求與迫切程度。
確定目標 例如,把提高目標人群預防口腔疾病的知識作為目標,比如可制定到2年后95%的社區成年人懂得口腔疾病的一級預防方法。
評估本目標實施的條件如社區可以利用的資金、設備、衛生人員,同時還應考慮社區居民原有的口腔衛生知識水平、要求程度、領導者及現行政策對本項目的支持程度。
確定內容與選擇方法 圍繞目標人群口腔健康問題的嚴重程度、客觀可能提供的條件、人群主觀的要求等因素綜合考慮。自我口腔保健應是項目內容的主要部分。
充分估計執行中的困難。
評估效果 對計劃做必要的調整與修改。
以上幾個步驟不一定按順序進行,綜合考慮,但要防止遺漏。
口腔健康教育的評價對口腔健康教育的評價有3個方面,即對口腔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評價,從以下5個方面考慮。①社區居民口腔健康意識的變化;②社區居民口腔健康知識的變化;③社區居民對口腔健康問題所持態度的變化;④社區居民口腔健康行為的變化;⑤社區口腔相關社會環境變化。
在社區口腔健康教育的基礎上,社區口腔保健與疾病預防工作需要重點預防一些社區常見的口腔疾病,而齲病和牙周病是社區的常見疾病。
這講和下一講將介紹齲病和牙周病的社區預防并在下一講中介紹一些實例。
?第二節 齲病的社區預防?
齲病是社區口腔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它是在多因素作用下的一種慢性感染性疾病,是由口腔常在菌引起的內源性感染性疾病。齲病的社區預防應重點是對社區齲病的易感人群與易感因素進行干預。
齲病的易感人群與易感因素
易感人群顧名思義是指容易發生感染或疾病的人群。齲病的易感人群包括人群齲發病率明顯高于一般人群,并存在共同的易感因素,也就是可能導致齲病發生的危險因素。因此,易感人群也稱“高危人群”。
齲病的易感因素 ①致齲菌在口腔內的數量及在牙體聚集滯留的時間;②牙齒抗齲能力低,如唾液、牙齒等抗齲機制下降;③人群口腔衛生狀態不佳;④不合理的膳食結構等。從以上的易感因素提示我們,控制菌斑,增加牙齒抗齲能力,建立合理的膳食飲食習慣,養成良好的口腔習慣,及時采取有效防齲措施是減少人群齲病發生率的有效途徑與方法。
從上述易感因素看,齲病易感人群的檢測應在人群防齲項目中有計劃地定期進行,包括常規的及輔助的檢測,以便針對高危人群采取有效預防措施。
齲病的預防措施和方法
齲病的三級預防
一級預防 促進口腔健康。普及口腔健康教育,制定營養攝取計劃,定期口腔檢查。實行特殊防護措施,合理使用各種氟化物防齲措施,及時進行窩溝封閉。
二級預防 早期診斷。包括定期檢查,X線片等輔助診斷,在檢查診斷基礎上做早期充填等治療。
三級預防 防止齲的并發癥。對齲病引起的牙髓及根尖周病的病牙進行牙體、牙髓治療以保存自然牙列,阻止炎癥向牙槽骨、頜骨深部擴展,對于嚴重破壞的殘冠、殘根應拔除,防止牙槽膿腫及頜面化膿感染及全身感染。高危及易感人群的特殊防護,有條件的社區可以建立對高危人群的長期專項管理制度,并由專人負責管理。對高危人群進行調查、篩選,包括口腔常規檢查及輔助檢查、齲活性試驗等登記建卡,具體分析致齲的危險因素,提供具體預防對策。采取有效的防齲措施,特別是對致齲的主要危險因素,要制定一套完善的防治措施。
齲病預防方法齲病是一種多因素疾病,其防治方法為阻斷多種因素的致病作用。由于多學科的發展,使防齲方法的研究不斷深入,不斷豐富。下面從控制菌斑,提高宿主抗齲能力等方面介紹一些防齲方法。
牙菌斑的控制 細菌是致齲的主要因素,而防齲的關鍵環節是控制菌斑。控制菌斑包括控制菌斑數量、滯留時間、致齲菌的毒性作用。具體方法如下。
機械法清除菌斑:是指用牙刷、牙膏等保健用品,清除口腔內牙菌斑。
生物學方法:主要是用抗菌劑、抗附著劑、酶類等進行漱口。
化學方法:使用洗必泰等進行漱口、刷牙等。
糖代用品:使用山梨醇、甘露醇等替代蔗糖。
氟化物防齲:主要通過局部使用氟化物如含氟牙膏等,預防齲病。
窩溝封閉:主要用于兒童,通過清潔牙面、酸蝕、沖洗和干燥、涂布封閉劑、固化、檢查等步驟在點隙裂溝涂布一層黏結性樹脂以保護牙釉質,預防齲病發生。
以上齲病的社區預防可以總結如下。
康芝藥業有獎知識問答
上期答案
1.正確答案:A,B,C,D
2.正確答案:D
關鍵詞:青少年 口腔健康 調查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138
資料與方法
5886名學生均為在我院體檢的會寧縣2009年高中應屆畢業生,年齡17~20歲,平均18.6歲,其中男3540人,女2346人,并隨機抽取1055名進行填寫口腔健康問卷調查。
以甘肅省高考體檢表所涉及內容為主,采取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方法并參考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法及標準[1],對5886名學生的口腔健康狀況進行檢查,檢查項目包括牙列狀況:包括齲病、齲失牙、牙體充填治療及義齒修復狀況,錯畸形;牙周狀況:包括牙齦炎,牙結石;口腔健康問卷調查(包括刷牙時間、次數、方法、是否有牙齦出血;是否接受過口腔健康教育;是否接受過口腔健康服務等)。
調查方法:參考第三次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進行。
結 果
接受檢查5886人中,共發現各類齲病牙數7069牙,患齲率為39.95%,齲均為1.20,因齲失牙數為285牙,進行各種充填治療牙數為126牙,治療率為1.78%,受檢查中無1例進行窩溝封閉治療。受檢查中5278人有不同程度牙齦出血,檢出率為89.67%,牙結石檢出率為84.52%,其中2017人伴有明顯錯畸形,發生率為34.27%。
口腔健康問卷統計結果為:所有被調查者均有刷牙史,85%的人表示每天堅持刷牙,其中早晨刷牙1次者占88.3%,晚上刷牙1次者占3.7%,早晚各刷牙1次者占8%,無1人堅持每日刷3次或3次以上牙,99.5%的人表示從未學習過正確的刷牙方式,其中89%的人采取橫刷法,開始刷牙時間從5~13歲起不等,其中10歲以后開始刷牙者占57.3%,97.6%的人表示從未通過各種途徑獲得過口腔健康教育,僅有不到0.1%的人到醫院進行過口腔健康檢查與治療。4.6%的被調查者有過牙病史,其中只有35%的人到醫院接受過檢查與治療,有28.3%的人認為自己牙列不整齊,其中接受過口腔正畸治療者只有3人,治療率為1%。本次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的牙周病患病率較高,特別是男學生尤為嚴重,這可能是由于男生保持口腔衛生比女生差所致。調查結果同時還顯示,女生的患齲情況較男生嚴重,這可能是由于女生喜食含糖量高的食品所引起的。
討 論
中學生既處于易患齲時期,又是牙齦炎發病率的高峰期,同時也是口腔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形成期[2]。因此,使中學生得到口腔健康知識,建立口腔健康新觀念,對不健康的行為進行早期干預,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預防口腔疾病的發生是十分重要的。
口腔疾病特別是齲病和牙周病是影響人體健康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高中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既處于易患齲時期,又是牙齦炎發病率的高峰期,同時也是口腔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形成期。了解其口腔健康狀況,監測其齲病和牙周病等口腔疾病的發病趨勢,可為指導中學生口腔保健工作提供幫助,應使學生得到口腔健康知識,建立口腔健康新觀念,懂得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預防口腔疾病和保持口腔健康的方法,并能獲得正確的學校口腔保健,自覺地建立有益于口腔健康的行為,為終生口腔健康打下牢固基礎。
調查結果顯示,我縣青少年接受口腔健康知識缺乏,口腔健康教育少,口腔健康行為差。齲病、牙周病發病率高,患齲率39.95%,牙齦出血率為89.67%[3],口腔預防保健措施差。學校是口腔預防保健的重要場所,是學生口腔健康教育知識獲取的重要途徑,學校應該提供良好的口腔健康服務、健康教育,消除影響學生健康的不利環境因素,在學校進行愛牙宣傳活動和開設口腔衛生保健選修課,加強青少年的口腔預防與保健宣傳教育,使之牢固樹立“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觀念是非常必要的。學校要提高中學生口腔健康教育力度,廣泛宣傳口腔健康知識,并根據學校實際情況,適宜開展學校口腔衛生保健工作。建議醫療機構以9月20日全國愛牙日為紐帶,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口腔健康知識,提高家長對孩子口腔健康重要性的認識,教會兒童正確有效刷牙,并針對當地環境進行氟預防齲病及預防性窩溝封閉,降低乳、恒牙齲病的發病率。口腔專業機構配合衛生主管部門組織培訓從業人員,擴大專業人員隊伍,廣泛宣傳口腔保健知識,提供口腔保健服務及口腔預防保健方面最新的科學信息。建議其他有關部門通過多種渠道宣傳口腔健康知識,繼續加強公眾口腔健康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口腔衛生保健觀念,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正確就醫行為,加強農村口腔衛生服務,根據當地環境,適當開展氟預防齲等口腔健康項目,確保城鄉居民口腔疾病能得到有效防治。
目前,公眾已充分認識到齲齒對口腔健康的危害,然而大部分公眾對于危害性更甚于齲齒的牙周病卻十分陌生,實際上牙周健康與大家的全身健康可謂息息相關。定期保健與有效的口腔自我保健措施,成功地預防了牙周疾病對牙頜系統的侵害,使千百萬人獲得健康的牙,終生享有健康的牙已成現實,以使每個人獲得健康微笑,面對人生、品味人生、享受人生。但這一切都必需從小做起。為了確保身體健康,廣大口腔醫務工作者應努力提高青少年對牙周疾病預防意識,并采取積極有效的預防措施。
參考文獻
1 齊小秋,張博學,張立,等.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01-207.
關鍵詞 小學生 口腔保健知識 調查
為了解從化市新城小學學生的口腔健康行為現狀,探討不同性別學生的口腔保健知識和觀念的差異,找出學生在口腔保健知識與觀念方面存在的問題,為今后進行口腔健康促進和教育活動提供借鑒,筆者于2006年3~5月對廣州市某小學學生進行了口腔保健知識與觀念的問卷調查。
資料與方法
對象:采用按年級整群抽樣的方法,在從化市新城小學抽取小學生共340例作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340份,收回有效問卷331份,有效回收率為97.4%,其中男171例,女160例,年齡在11歲左右。
方法:采用經預調查、討論修改后自行設計的“小學生口腔保健知識與觀念的問卷”。內容共19道題,包括被調查對象的一般情況(如性別、年齡、年級等),關于齲齒和牙周疾病的知識、關于口腔保健的知識和關于口腔保健的觀念問題等。問卷由統一培訓的調查員講解后,調查人員規范用語,統一標準,避免誘導性或提示性語言。以班為單位,在老師的配合下組織被調查學生集體在規定的時間(10~30分鐘)內采取不記名方式自行填寫,填寫時不許相互討論,問卷填寫完畢后,由調查員統一回收,并當場檢查調查表的填寫情況,對問題答卷(如漏題,選擇不明確)及時進行更正補充,以保證樣本數量。問卷中未答1題及以上者或者基本情況缺1項及以上者或答卷全是空白或所有答案都一樣者為無效問卷,不予統計。
用SPSS13.0進行統計處理,采用雙錄入方式進行數據錄入并校對,并對資料進行各變量統計描述、X2檢驗,P
結 果
關于齲齒和牙周病的知識的知曉率結果見表1。
關于口腔保健知識的知曉率結果見表2。
關于口腔健康觀念的知曉率結果見表3。
討 論
(1)關于齲齒和牙周病的知識的知曉率遠沒有達到中小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的知曉率規定。這可能是由于沒有廣泛開展口腔衛生宣教,學生對細菌,甚至牙齒的結構缺陷與齲病和牙周病的關系認識不夠,對六齡牙的概念和重要性也比較陌生。今后對這些方面的宣傳教育仍不能松懈,還應加強對細菌和牙齒結構缺陷與齲病和牙周病關系的宣教,使更多的學生對齲齒和牙周病的病因有較為全面的認識,以利于降低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病率。
(2)關于口腔保健知識的知曉率較低,說明多數學生對口腔保健知識缺乏了解。大多數學生知道應該每天刷牙,早晚2次,但卻不清楚晚刷牙更重要,因此也就不能堅持正確的口腔保健行為。大多數學生知道選擇怎樣的牙刷,但知道含氟牙膏具有防齲作用的卻占很少,而知道預防齲齒的最好方法的就更少了,甚至不了解什么是窩溝封閉。提示今后的學校健康教育課程應該更具體、更有針對性,而不再僅局限于大眾知識的普及[1]。
(3)關于口腔健康觀念的知曉率,較第2次全國流行病學調查結果有所提高。人老掉牙是人們普通存在的錯誤觀念,只要選擇適當的口腔保健措施,達到牙齡與壽齡一致是可能的。牙齒的好壞和后天自身的保護也有很大的關系,形成良好的口腔健康觀念,以最終降低牙病的發病率。
【關鍵詞】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干預措施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9.038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9-2335-02
學齡前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是造成兒童口腔疾病的重要因素,對學齡前兒童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根據2009年北京市第5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5歲兒童患齲齒率城市為55.6%,鄉村為75.2%。我們于2010年1~6月,對某某市學齡前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口腔健康狀況進行了調查,并且提出了相應的干預措施。
1.對象與方法
1.1調查對象:調查對象為學齡組的某某市常住人口,共1250名,男600名,女650名;城鎮700人,農村550人;獨生子女900人,非獨生子女350人;3歲組300人,4歲組350人,5歲組300人,6歲組300人。
1.2調查項目與方法: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專業調查項目有患齲情況、齲齒充填情況及牙齦出血和牙結石。
1.3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兒童口腔不良習慣與口腔健康狀況調查問卷。調查項目包括姓名、性別、年齡等一般情況。專業調查項目有患齲情況、齲齒充填情況及牙齦出血和牙結石情況。檢查調查內容的檢查員有3名,按照多數原則確定疾病情況。
2.結果
2.1口腔不良習慣狀況。在1250名被調查的學齡前兒童中,存在口腔不良習慣的兒童有700人,主要為磨牙、允指與咬唇等,具體情況(見表1)。
表1某某市學齡前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情況(n)
2.2患齲與牙周情況。1250名被調查的學齡前兒童共檢查出牙齲病與牙周病共400例,經統計學檢驗男女患病率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不過存在口腔不良習慣的兒童患病的有350例,其發病率明顯高于有良好口腔習慣的兒童,差異有其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當前在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下,人民的生活水平及身體素質的也不斷提高,降低人民的牙齒患病率成為目前人民口腔保健的一項重要工作[1]。其中學齡前兒童是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研究中一個比較重要的群體,且作為全球監控齲病的年齡,用于比較和監控各國口腔疾病趨勢[1]。
我們認為,兒童的口腔健康不僅有利于恒牙的萌出及恒牙列的形成,而且對于頜面部及全身的正常發育也很重要[2]。本文中筆者發現某某市兒童各種口腔問題與口腔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衛生習慣相關性較大,各年齡段的兒童口腔問題發生率隨年齡增大而增高,且與其口腔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衛生習慣呈負相關性,即口腔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衛生習慣越低及越差,口腔問題發生率越高,但是當口腔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衛生習慣得到改善那么口腔問題發生率就會得到控制,不會再呈現繼續升高的態勢,故兒童各種口腔問題與口腔相關知識知曉率及衛生習慣相關性非常大,應著重引起注意[3]。同時學齡前兒童城鄉因素對恒牙患齲情況影響不大,而這兩項指標女性均高于男性,可能與女性發育較早,女性恒牙接觸口腔環境的時間及受齲病侵蝕的可能均早于男性有關[4],齲齒充填率城市高于農村,這與城市居民的經濟狀況相對較好,口腔保健意識相對較高,同時城市地區口腔衛生機構相對完善有關,表明在今后的口腔衛生保健工作中,農村仍是考慮的重點,提高農村人群的口腔保健意識,改善農村醫療衛生保健系統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干預措施有以下幾點:①合理控制甜食的攝入、培養早晚刷牙的衛生習慣、使用保健牙刷和有療效功能的牙膏刷牙,使孩子們的齲齒過敏現象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日化工業不斷為社會大眾加強個人口腔的日常保健提供更為有效的口腔保健用品,促進了人類口腔的清潔和菌斑的控制[5]。②家長要注意改善生活環境、轉移兒童的注意力、幫助兒童改變不良習慣。家長在糾正兒童口腔不良習慣時,不可采用簡單、粗暴的恐嚇或懲罰方式,因為這樣做不僅不能取得患兒的合作,反而增加了患兒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損害,同時由于家長的過度反應,往往還會加大兒童對不良習慣的關注,使口腔不良習慣得到強化作用,反而可能使某些不良習慣和行為變得更加嚴重[6]。總之,本研究通過對某某市學齡前兒童進行口腔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初步掌握了我市城鄉學齡前兒童齲病及牙周病的流行狀況,為制定相應的口腔健康保健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林晶晶,蔣玉宇.多元化健康教育模式在社區老年護理中應用的優勢[J].中華護理教育,2O09,6(4):166-168.
[2]張風清.對社區居家高血壓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實踐[J].中華護理教育,2009,6(4):164-165.
[3]李英.家庭關系與健康[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9,26(2):106-108.
【關鍵詞】幼兒園5歲兒童;口腔衛生保健習慣;預防齲齒;經驗總結
齲齒為3歲到5歲兒童的常見性口腔疾病[1]。該病發生率較高。根據2005年統計的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的抽樣調查結果表明。我國五歲兒童的該病患病率約為66%。該病對兒童的危害比較大。不僅會影響到兒童的咀嚼及消化。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錯頜畸形。對兒童的身體健康以及生長發育產生重要影響。為了探討對于兒童性齲齒病的預防措施[2]。本文通過培養幼兒園5歲兒童口腔衛生和保健習慣,以及預防齲齒措施教育進行經驗總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將2012年2月時,我園5歲兒童共計78人。隨機分為兩組。每組39人。記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男童24人,女童15人。以上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通過幼兒園的保健醫生,按照齲齒的標準檢查方法及流程。給幼兒園5歲的兒童依次實施口腔檢查。同時記錄其齲齒情況。之后,給兒童發放“口腔保健行為調查問卷”。帶回家經家長填寫之后收回存檔。給對照組采取日常普通教育措施。而對實驗組的兒童進行口腔衛生及健康教育的指導。以及培養其口腔衛生的保健習慣。主要有:使用模型為兒童演示正確的刷牙方法,并逐一進行指導。要求兒童們早、晚于家中刷牙。中餐之后于幼兒園內刷牙。使用含氟的牙膏。給兒童和家長積極設置關于口腔健康的知識講座。同時給予其有關的科普材料讀物。要求家長對兒童定期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每年至少數量一次。努力做好齲齒的早發現和早治療。對于第一恒磨牙在萌出時要及時實施窩溝封閉。要求家長盡量控制兒童食用糖分高。或者是容易造成粘貼牙面的有關食物。在食用之后立刻刷牙。兒童的飲食一般為粗細合理搭配。教育其晚間睡前進行刷牙,且之后不允許再進食。在2013年2月之后。再次給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兒童實施口腔內齲齒檢查,以及口腔保健行為調查問卷。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并總結。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分析,數據比較采用x2檢驗,P
2 結果
2.1 實驗前兒童齲齒狀況及問卷結果。5歲兒童參與檢查的數目共78人。患齲齒21人。患齲齒率26.9%。齲失補牙數共25顆。齲均1.2。齲充填率15.3%。33.2%兒童每日刷牙次數大于等于兩次。56.1%兒童每日只刷牙一次。10.7%兒童平常很少刷牙。平均每日的刷牙次數小于1次。62.5%兒童常食用甜食。25.7%家長常監督其刷牙。68.5%家長偶爾監督其刷牙,5.8%兒童未監督其刷牙。17.2%兒童于近兩年內牙醫求診大于等于一次。
2.2 實驗后兒童齲齒狀況及問卷結果。
2.2.1 實驗組相應情況。該組被檢39人,實驗組患齲率23.1%。齲失補牙數12顆。齲均1.3。齲充填率50.3%。實驗組兒童與實驗之前情況進行對比。患齲率沒有顯著差異。齲均顯著降低。齲充填率則顯著升高。實驗組所有兒童每天刷牙超過或等于兩次。35.8%兒童經常吃甜食。47.6%家長常監督其刷牙,52.4%家長偶爾監督其刷牙。95.4%兒童于近兩年中牙醫求診大于等于一次。
2.2.2 對照組相應情況。對照組被檢39人。對照組患齲率38.5%。齲失補牙數23顆。齲均1.5。齲充填率35.7%。45.2%兒童每天刷牙超過或等于兩次。65.4%兒童經常吃甜食。23.1%家長常監督其刷牙,58.2%家長偶爾監督其刷牙。18.7%家長從未監督其刷牙。63.5%兒童于近兩年中牙醫求診大于等于一次。
2.2.3 實驗組和對照組相應情況對比。實驗組較對照組而言。其每天刷牙超過或等于兩次的概率和家長監督刷牙比例,以及近兩年中牙醫求診大于等于一次的概率明顯升高。同時常食甜食比例顯著降低。同時,實驗組的兒童在口腔保健習慣及行為方面和兩年前對比。其每天刷牙超過或等于兩次的概率和家長督促兒童刷牙比例。近兩年中牙醫求診大于等于一次的比例均顯著升高。經常吃甜食的兒童比例顯著降低。對于預防齲齒取得良好的效果。
3 討論
通常情況下,五歲的兒童處于即將邁入乳恒牙的交替時期[3]。同時,此時的兒童有著快速發育的智力。也是學習知識以及掌握一定程度技能的關鍵時期。幼兒園為兒童日常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場所。其中兒童每星期有五天的時間,且每天8到9小時于幼兒園中度過。據研究證明如果對兒童在此時實施積極和有效的預防齲齒措施。則能夠很大程度地降低發生齲齒的幾率[4]。兒童養成良好健康的口腔衛生習慣能有效地減少該病的發病率。因此可以讓兒童自主選擇有益于口腔保健的一些科普類讀物。同時對兒童的口腔衛生實施一定的“幼兒園-兒童-家長”宣教[5-6]。這樣可以使其培養出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尤其是能夠收到良好的防齲齒效果。由于齲齒的病因較為復雜,而且影響到兒童的齲齒病的發病危險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含有不良刷牙的習慣以及飲食習慣[7]。本文通過研究對幼兒園中實驗組的兒童進行正確刷牙方式的指導。以及對其日常刷牙習慣和健康飲食的培養。要求家長定期帶孩子求診牙醫,進行口腔的健康教育以及衛生保健的習慣培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綜上所述,通過對幼兒園培養5歲兒童口腔衛生保健習慣與預防齲齒的經驗總結,能夠明顯降低齲齒發病率。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李柳茵,梁少林,韋雪香,等.3-4歲兒童齲齒病調查及其對策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0,30(8):231-232.
[2] 白亞麗,王新元.飲食習慣與齲齒的預防[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1):93.
[3] 馬衛平. 5424名幼兒園兒童齲齒患病情況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1):351-352.
[4] 金櫻子,康桂花.幼兒園兒童患齲齒情況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0,17(30):143-146.
[5] 溫春花. 2956名3歲~6歲學齡前兒童齲齒調查分析[J].基層醫學論壇,2009,8(10):274-275.
關鍵詞 生活衛生習慣 齲病 保健措施
對象和方法
2007年7月對定西市口鎮212例兒童患齲情況進行調查分析。選擇定西市口鎮中心小學三、四年級各2個班學生共212例,其中男生118例,女生94例。年齡9~12歲。
方法:在自然光下,用口腔科常規檢查器械(口鏡、探針、鑷子),由專業醫師負責檢查。齲病診斷標準按照衛生監督局制定的方案中有關規定實施。
標準:①生活習慣:是否吃零食(每周7次為“吃”,每周3次及3次以下為“不吃”),是否吃甜食(每周5~7次為“經常”,每周3次以下為“不吃”)。②衛生習慣:是否刷牙(每周4次為“刷”,每周4次以下為“不刷”),進食后漱口(每日達3次為“漱”;每日3次以下為“不漱”)。
結 果
212例9~12歲兒童中,患齲人數153例,齲齒數382.5顆,齲均2.5,衛生、生活習慣達標者僅71例,其中患齲人數
24例,占患齲人數15.69%,齲齒數40顆,齲均1.7。未達標者141例,患齲人數129例,占患齲人數84.31%,齲齒數342.5顆,齲均2.7。經調查還發現乳牙齲補牙率1.01%,第一恒磨牙患齲率6.1%,檢查后預約復診率23%。以上結果證明,形成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其患齲率明顯低于不能堅持刷牙、漱口,經常吃零食、甜食的兒童。
討 論
齲病的防治工作應從兒童抓起[1,2]。在農村宣傳教育工作首先應消除“乳牙是遲早要換掉的,治不治無關緊要”的錯誤思想,使群眾對乳牙患齲的治療有正確認識。事實證明,從整體上提高群眾的口腔保健知識,應首先從兒童做起,使其從小受到良好的口腔健康教育則會終身受益,在兒童齲病預防中,應從胎兒期、嬰幼兒期、學齡前期、學齡期四個階段進行防治。這不僅是每個口腔醫務人員的職責,也需要家長和老師的配合和執行,才會受到良好的效果。
建立一支學校健康教育專業隊伍是非常必要的,定期開展口腔衛生宣教工作,讓學生掌握口腔衛生知識。刷牙是清除菌斑,預防齲病、牙周病發生最主要的手段,因此掌握正確的刷牙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尤其牙齦或牙周疾病的人應強調早晚刷牙,午飯后也要增加1次,做到每個公民每年不少于1次的牙科常規檢查。
在兒童齲病的預防中,通過口腔保健知識普及教育,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的廣泛使用,大多數兒童都能自覺接受,并學會正確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飯后漱口已養成了良好的習慣,對低年級學生進行了六齡牙的窩溝封閉工作,早期有效地預防了窩溝齲。
目前我市經濟比較落后,特別是農村預防保健工作不容樂觀,口腔醫務工作者嚴重不足,口腔健康教育也未得到足夠重視,群眾口腔保健知識貧乏,錯誤觀念比較頑固。在調查中發現兒童乳牙齲補牙率僅為1.01%,復診率23%,多數兒童的齲牙不能及時得到治療,這與家長口腔保健知識的缺乏有很大的關系。
調查結果提示:齲病防治工作任重道遠,要通過全體口腔醫務工作者及全社會堅持不懈的努力,從兒童抓起,從乳牙抓起,相信農村的齲病防治工作肯定會邁上新臺階,取得新成效。
參考文獻
【關鍵詞】兒童口腔疾病健康教育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78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180-02
口腔疾病,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患,在人類中廣泛流行,其發生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1]。經臨床研究發展,兒童中發生口腔疾病的例數較多。口腔疾病的出現,使兒童感到疼痛、拒絕進食,不但妨礙了人體所需營養素的攝入[2],甚至還會妨礙兒童的生長發育,影響其健康成長。而對口腔疾病的預防,應從兒童抓起[3]。我院為采用針對性預防措施,現對兒童口腔疾病的發病情況及發病原因進行了調查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2009年8月~2011年3月收治的600例兒童口腔疾病患者資料。其中男367例,女233例。患兒年齡在1~12歲,平均(6.27±2.81)歲。
1.2方法
對600例兒童口腔疾病患者資料進行分析總結,統計600例患兒口腔疾病類型。采用我院自制的調查量表對患者家屬進行調查分析,包括患兒日常飲食、刷牙方法、牙刷的選擇和更換,口腔健康檢查的頻率,常見口腔疾病的知識等。
1.3數據處理
將本次試驗所得數據錄入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表示。
2結果
600例兒童患兒主要疾患為:齲齒188例,占31.33%;牙髓病78例,占13.00%;尖周病56例,占9.33%;舌系疾病102例,占17.00%;乳牙滯留82例,占13.67%;外傷73例,占12.17%;牙齒錯合21例,占3.50%。
3討論
3.1患兒發病原因
患兒發病原因為:飲食不當、刷牙方法不正確、飯后未漱口、牙刷選擇不當。
研究表明,飲食不當導致齲齒的發生。口腔中的細菌,能夠利用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在牙齒表面形成一種黏性物質,在細菌代謝產生有機酸,并導致牙齒脫鈣,逐漸形成齲洞[4]。而在牙齒萌出之前,食物的營養成分對牙胚的生長發育及形成和鈣化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旦飲食不當,營養缺乏,會導致牙釉質發育不良,牙齒萌出后,耐酸能力也有所下降[5]。而兒童進食較多的零食,尤其是睡前吃甜食,更對牙齒有較大危害。
刷牙不當會造成兒童未有效刷牙,使牙齒表面仍留有軟垢,不但不能有效清除食物殘渣,還會導致牙釉質被損傷。漱口與刷牙具有同樣的效果,而一般兒童多不能保證三餐后刷牙,導致食物殘渣持續嵌頓在牙縫中,并大量繁殖。及時有效的漱口,能夠將大部分的食物殘渣都清除掉,效果較好。
而在兒童刷牙時,家長往往不能及時為兒童更換牙刷,牙刷選擇較硬,也會導致細菌殘留、牙齒受損。
此外,我院工作中還發現,對兒童口腔疾病的患者,家長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部分患兒在發生口腔疾患后,家長用土方法治療,而不愿意到醫院就診,造成疾病加重。
3.2臨床預防建議
醫院要加強對家長的健康宣教,提醒家長通過各種方法,保持兒童的口腔衛生。使其能夠定期帶兒童到院進行牙齒檢查。一旦發現牙齒損害,及時治療,防止齲齒加重。加強有關口腔知識的掌握,培養其早晚刷牙、飯后漱口的生活習慣,并對飲食進行調節。多進食對牙齒有益的食物,如蔬菜、粗糧、水果等,并食用含鈣較高的蛋類、肉等,避免讓兒童睡前進食。嬰幼兒期間,要多曬太陽,補充鈣和維生素。提高家長對口腔知識的重視,并配合有關部門對兒童口腔疾病的防治。建立各種途徑在全民進行健康宣教,以普及口腔保健知識。
在1~3歲兒童乳牙萌出后,囑其每年至少檢查兩次,以及時發現異常情況。為家長提供牙齒牙膏的選擇方法,牙刷的大小要符合兒童年齡的大小,選擇保健牙刷和兒童牙膏。在每次刷牙結束后,要將牙刷清洗干凈,每兩個月更換一次新牙刷。
家長一旦發現兒童出現口腔疾病后,要及時到醫院就診。避免耽誤患兒病情,更不可使用土方法、偏方等自行對患兒治療。
此外,對兒童口腔疾病的預防,并不僅是針對患兒的健康教育,更是一種全民健康教育工作。宣傳者包括幼兒機構、婦幼保健機構等,彼此結合,實現人人口腔健康。
參考文獻
[1] 韓惠蘭,朱成男.兒童口腔衛生健康教育需求調查[J].中國婦幼保健,2006,21(22):3119~3120.
[2] 白亞利,王新元.飲食習慣與齲齒的預防[J].實用醫技雜志,2011,18(1):93.
[3] 蘇吉梅,葉笑味,阮文華,等.兒童口腔疾病1657例初診原因分析[J].浙江預防醫學,2003,15(7):26-26~29.
【關鍵詞】 齲齒;患病率;齲失補指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7)05-0465-02
齲病是兒童少年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WHO將其與腫瘤、高血壓并列為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三大常見病。筆者分析了2000-2005年山東省中小學生齲患現狀及變化趨勢,為制定學生口腔衛生保健策略提供依據。
1 資料來源與方法
1.1 資料來源 資料來自2000年和2005年山東省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方案》要求,隨機抽取7,9,12,14,17歲5個年齡組學生。2000年各年齡組檢查人數為:7歲960人,9歲953人,12歲1 012人,14歲1 033人,17歲1 047人;2005年各年齡組檢查人數為:7歲687人,9歲716人,12歲706人,14歲677人,17歲738人。
1.2 方法 按照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查研究測試細則要求,由口腔專業人員檢查,記錄乳牙齲、失、補(d,m,f)和恒牙齲、失、補(D,M,F)個數。數據采用SPSS 11.0軟件包統計處理。
2 結果
2.1 齲患情況 2005年城鄉7歲兒童乳牙齲患率分別為69.57%和69.30%,9歲兒童乳牙齲患率分別為65.63%和68.13%;12歲恒牙齲患率分別為30.64%和20.56%,14歲為33.33%和26.00%,17歲為35.01%和34.63%。2005年與2000年調查結果比較,鄉村7歲、9歲及城市9歲兒童乳牙齲患率均有明顯下降(P<0.01),乳牙齲均有所下降,見表1。12,14,17歲青少年恒牙齲患率城市均無明顯變化(P>0.05),鄉村也只有12歲組明顯下降(P<0.01),見表2。
2.2 齲齒充填率 雖然城鄉7歲和9歲乳牙充填率都有了明顯提高(P<0.01),但絕對水平仍然很低,尤其是鄉村還不到3%(表3);恒牙充填率城市12歲明顯下降,17歲明顯提高,鄉村各年齡均無明顯變化(表4)。總的來說,學生齲齒還處于高患病率、低充填率的狀態,口腔保健水平較低。
3 討論
齲齒是兒童少年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之一,如不采取及時有效的防治措施,勢必對其生長發育產生不良影響,進一步發展還會引起牙髓炎、根周膿腫、齒槽溢膿、膿瘺和顏面蜂窩組織炎等,影響健康和顏面正常發育。季成葉[1]報道12歲兒童個體的發育水平主要與乳齲有關,乳齲牙數越多,個體的發育狀況越差。筆者研究也發現,兒童生長發育水平與乳齲的關系,總體上呈現無齲對照組>乳齲全補組>部分齲補組>乳齲未補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