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

    第1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社區教育項目化;可行性;整合資源;監督;機制創新

    社區教育項目化管理起步時間不長,處于探索階段,因此,社區教育項目化管理在社區教育工作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如何激發居民參與社區教育,提高參與率,錦豐鎮社區教育中心嘗試開展“項目管理”,提升社區教育效果。

    一、調研項目可行性,論證項目價值

    2016年初,鎮社區教育中心為推廣社區教育項目化管理,走訪了近20個村(社區),取得一手的資料。3月12日,召開了社區教育管理員會議,聘請專家做了講座。市民學校的負責人大多問:“你們手里有什么項目,適合我們村(社區)嗎?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社區教育項目,需要什么樣的社會組織來承接?”確定一個社區教育項目價值,它是策劃組織實施社區教育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一個社區教育項目的可行性主要從三方面進行分析:1.利弊分析:分析社區教育項目可能產生的社會效應、不利情況,全面衡量利弊得失。2.經費分析:考慮項目的費用支出,要以最低的經費支出取得最好的社會效應,力求以最小的經濟投入實現社區教育項目的利益最大化。3.科學性分析:在實際調查、研究、預測的基礎上,分析此項目活動開展后各方面關系能否和諧統一,能否高效實施。2016年,園(鎮)社區教育中心共收到申報的項目31個,經教育局、市開放大學等專家評審,遴選出12個作為市級立項社區教育項目,9個為鎮級立項項目,與“錦豐百姓講師團、張家港市開放大學‘暖心夕陽紅’志愿者團隊、明誠中華傳統文化志愿者團隊”等社團組織鑒定了培訓授課協議書。

    二、策劃活動方案,保障活動落實

    社區教育項目的計劃要做的完善和切合實際,一定要像編制計劃表一樣來制定計劃,鎮社區教育中心編制了《園(鎮)社區教育項目申報書》《項目具體活動安排表》,內容涉及活動主題、活動時間、活動內容、活動負責人、活動承接的社團組織、活動經費支出等。1.主題突出:制定社區教育活動計劃時主題必須明確且集中,圍繞主題擬定系列活動的計劃,沒有主題,計劃就失去了獨特性乃至靈魂。2.資源整合:社區教育活動的計劃制定必須要有全局性、層次性、長遠性以及統籌利用社區周邊各類資源優勢,以達到最少投入實現目標最大效益。3.可行性原則:一個計劃能否有所創新,能否有新的突破,能否適合社區居民的現有水平,是衡量此項目開展活動水準乃至成功與否的關鍵。4.及時調準:計劃的基礎是社區居民的需求和社區工作的需求和授課人的水平,需求和水平變化了,計劃也應隨之變化,因此,要讓計劃制定留有余地,以保證活動的正常開展。

    三、全程進行監控,保證活動效果

    計劃制定后的實施是確保每一次社區教育項目活動效果的關鍵,園(鎮)借鑒項目管理的方法,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監控:1.活動的時間管理:活動計劃確定以后,活動進入了實際操作階段,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要素就是活動時間。鎮社區教育中心工作人員根據時間安排,定期、不定期的調研項目活動開展和落實情況。2.活動的經費管理:開展活動涉及到經費支出,涉及到社團工作的積極性,涉及到活動過程中產生的費用。因此,在鑒定協議或執行過程中都有所約定,或每次活動支付或項目結束后一次性支付。3.活動的溝通管理:每次活動開展,授課人員、社區與居民要很好地協調溝通,包括每次活動前信息、活動后的反響與收獲,鎮社區教育中心每次收集活動過程性資料,確保每次活動都有所改進和提高。通過項目管理的實施,極大的提高了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教育的積極性,促進了全鎮社區教育工作各項機制的創新:1.社區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绊椖抗芾怼钡膶嵤?,打破了這一體制,鎮社區教育中心只是作為社區教育的監督者、協調者,轄區居民才是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極大地淡化了行政管理色彩,原來政府的“要你學”變成了居民的自我需求,居民的參與激情被激發。2.社區教育領導機制的創新。充分發揮社區教育領導小組的主導作用:制定發展規劃,把社區教育納入園(鎮)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擺在基礎性的位置;二是給予政策支持,領導小組制定符合園(鎮)實際的,有利于調動學校、部門、企業、社團組織等各方面投入參與社區教育的政策措施,吸引各方力量來參與社區教育;三是進行宏觀協調,動員教育部門、社會各界,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增強居民的終身學習意識,及時了解園(鎮)社區教育發展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3.社區教育經費籌措機制的創新。社區教育既滿足了居民個人提高自身素質和生活質量的需要,同時又有利于促進園(鎮)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從目前來看,社區教育的資金來源主要還是政府財政撥款,而“社區教育項目管理”的方法,可以實現由企業單位、社團組織或者個人來申領項目,確保社區教育經費投入的多元化。4.社團組織參與社區教育機制的創新。社團組織的參與社區教育推動了社區教育的發展,而“社區教育項目化管理”吸引了大量的社團組織來承接和參與,實現了社區教育的參與主體的多元性。5.社區教育評估激勵機制的創新?!吧鐓^教育項目化管理”的方法帶來了全新的評估激勵機制創新,評估對象是以“項目”為單位,通過對各個項目的評估(每次活動方案、活動通知、活動照片、活動效果評估、活動成果展示、學員滿意度調查、活動經費支出等),確定項目的有效性,從而提供各種必要的支持。將多元的社區教育評估對象定格化,有利于鎮社區教育中心評估激勵機制的實施,評估的準確度越高,激勵的措施也越到位。

    參考文獻:

    [1]孫定珍.城鄉一體社區教育模式與運行機制[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5.(3)

    [2]洋涇街道辦事處.創新體制機制社區教育服務能力[B]2015.1.27

    第2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摘要: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社區逐漸承擔了越來越多的社會職責,滿足居民的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承擔大量社區教育工作的志愿者,越發值得人們的關注。本課題對社區教育志愿者激勵現狀進行了深入了解,分析成因,并就完善激勵機制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社區教育;志愿者;激勵機制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26-0041-02

    隨著“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的理念不斷深化,社區肩負了越來越重要的責任,以滿足居民物質文化的多樣需求,社區教育堅持以“完善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為基本目標,充分發揮促進人的和諧發展和服務經濟社會兩大功能,全面促進社區教育內涵發展、健康發展和特色發展。因此,社區教育者越發得到社會的重視。

    一、社區教育與社區教育志愿者

    1.社區教育。社區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在社區通過個人或群體的力量,促進學習和社會發展的組織項目。社區教育的最基本特征是各類項目和活動都是社區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目的是通過活動培養提高社區各年齡層公民的素質和才能,促進社區的發展,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被認為是正式教育,社區教育是非正式的。學校的正式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往往無法覆蓋大范圍的人群,而社區教育給社會經濟發展落后,處于邊緣地帶的個人和群體提供了很好的受教育渠道。

    2.社區教育志愿者。社區教育不同于傳統的學校課堂教學。首先是面對著不一樣的人群,年齡跨度會非常大;其次是學習目標各不相同。這就意味著社區教育覆蓋領域廣,類別多樣,從而對社區教育工作者也有特定的要求。社區教育的師資包括三部分:社區教育專職教師、社區教育兼職教師和社區教育志愿者。筆者通過對多個社區進行調查,了解到大多數社區沒有專職教師,兼職教師占有一小部分,絕大多數都是教育志愿者。

    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因此對教育志愿者也有比較高的要求。因此,教育志愿者在教學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棘手的情況,如志愿者擁有某項特殊技能,但不懂得如何教學;志愿者可能來自正規學校,面對社區這個復雜的群體,不知道如何合理地開展教學;有些年齡比較小的志愿者,以往都是作為學生的角色,更需要社區的引導,等等。

    二、社區教育志愿者激勵現狀

    因為志愿者的來源背景各不相同,激勵也需要有針對性,復雜多樣,因此完善的激勵機制對于激發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創造力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盡管各個社區都有各自的體系,在激勵機制方面也都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并取得了一些進步,但面臨的一些共有問題也不可小覷。

    1.組織管理者激勵意識淡薄。動機是解釋人們行為、愿望、需求等行為的理論依據。動機可以理解為一個循環,思想影響著行為,行為產生表現,表現又影響思想,不斷循環。動機包含著諸多方面,態度、信念、努力程度等等,而任何一個方面的變化都會改變現有的動機。因此,激勵對于志愿者的服務動機,是否能長期穩定地履行自己的職責義務,是否能帶動更多的人參與到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我們現在主要是以道德行為標準倡導志愿服務,過于強調奉獻、利他、義務等,而忽視了激勵在社區教育志愿服務中關鍵性影響。根據之前學者的相關研究以及本課題組的調查,很多志愿者服務的初衷并不單純只是實現自我的精神價值,而是付出與回報并存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切實幫助有需要的社區群體,體現自身價值;提高自身教學技能,豐富閱歷;擴大交際圈,認識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打發閑暇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工作。因此,注重激勵機制的完善應該是工作的重點。

    2.志愿者缺乏成就感。大多抵駒剛咭豢始飽含熱情和信心,但慢慢會喪失繼續前行的動力。教育志愿者大多數來自學校,學生的考核成績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大體現,這也是教師成就感的主要來源。但社區學校不同,大多只需要傳授而成績不是最后的重點,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沒有量化的衡量。此外,目前很多的社區教學缺乏系統的大綱規劃,志愿者對當前的課程和自己的期望值存在不小的差距。

    3.激勵方式不恰當。根據自身的背景環境、教育程度和個人經歷,志愿者從事志愿服務的動機各不相同。有的是為了實現個人的價值理想,有的是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有的是為了打發空余時間。因此,要根據不同志愿者的情況采用適當的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過多的物質回報會使志愿服務的本身意義喪失,從而削弱志愿者的內在動力,沒有了前行的動力,這也會造成志愿者之間的攀比傷害。但是,過于強調精神激勵也遠遠不夠,志愿者有基本的物質需求。因此,單方面的強調物質或者精神都是不合理的。

    4.培訓不到位。雖然飽有熱情,但大多數志愿者缺乏從事社區教學的經驗,不滿足相應的能力要求。很多社區招募到志愿者之后,只是把社區情況給他們做了簡單的基本介紹,而沒有關于志愿服務的具體權利和義務的說明,沒有社區教學特殊性的普及,沒有教學課程的具體要求和規劃。相關培訓的不到位大大削減了志愿服務的有效性和教學質量,使他們得不到精神的滿足及社會的支持和認同,自身的能力也得不到預期的提高,從而導致了志愿者的流失。

    三、社區教育志愿者激勵機制完善的建議

    1.強化激勵意識。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強調奉獻精神,付出不求回報,但在志愿者組織管理中,過于偏向給予并不能使志愿服務有序并持續穩定地開展。社區志愿者管理部門要充分認識到激勵是推動社區教育志愿服務長期穩定開展的內在動力,組織者要更新自身的志愿服務價值理念,更好地調動志愿者的主觀能動性,形成完善合理的激勵機制。

    2.完善績效考核制度。考核對激發志愿者的服務熱情,充分發揮他們的能力,提升滿意度也非常重要。首先,從志愿者招聘登記錄用開始,社區教育主管部門就應該對每一位志愿者的工作有正式的要求指導,最好有針對新來志愿者的相關培訓,包括具體的工作要求、職責、時間安排、工作方法、基本技能等等,使志愿者對接下來的工作有非常清晰的認識,能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作用。同時,根據志愿者自身的特長、興趣、潛能、教學背景等等,合理安排教學課程,當然也得把他們的一些特殊要求考慮在內,以便使他們的工作滿意度達到最高,有繼續志愿服務的持久動力。在之后的正式常規服務過程中,就要有完善合理的考核標準,要細化、量化,并有相應的獎勵和懲罰,客觀反映志愿者在整個服務過程中的成長。社區教育組織部門應該為志愿者創造出相互交流溝通的環境,包括志愿者之間意見觀點的交換,搭建志愿者與社區教育管理者溝通反饋的平臺,對取得積極進展的方面大力鼓勵表揚,對有欠缺的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議,以便讓其今后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3.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想結合。物質激勵在短期很有效果,而精神激勵可以產生長期的影響。在物欲橫流的今天,僅以精神鼓勵而限制物質欲望是不現實不可能的,社區相關部門應該采納合理的物質激勵措施。當然,精神激勵對于教育志愿者更為重要和有價值,可以激發內在動力。對于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在學校的工作量、評職稱時給予一定的優先支持等;對于社會實踐的學生,在期末評獎評優時給予加分、找工作時優先推薦等;對于離退休發揮自身余熱的志愿者,可以給予更多的物質激勵,在社區宣傳表彰。對于長期從事社區教育志愿者的群體,社區可以在醫療、養老金、保險、子女教育等方面有相關的福利政策。

    4.長期有效高質量的培訓。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培訓對吸引、培養、發展壯大志愿者隊伍尤為必要。培訓也可以成為一種淘汰機制,確保簽約的志愿者能很好地履行義務。培訓能幫助新來的志愿者更快地熟悉人群和將要參與的項目和具體事務,更有效地開展工作。很多志愿者把培訓看成是參加志愿組織的福利,通過培訓,他們能學到很多對今后自己生活、就業有幫助的技能。社區對教育志愿者的培訓應該有固定的部門負責管理運行,根據志愿者的人數、來源、水平等進行評估考核后,統籌安排。

    志愿者對于社區教育發展意義重大。鑒于對于志愿者激勵現狀的深入了解及成因分析,課題組認為應該增強志愿組織管理者的激勵意識、提升志愿者服務過程中的滿足感和成就感,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提供有效合理高質量的培訓。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社區教育的不斷發展完善,志愿者會以更加積極、樂觀、主動地心態投入到服務當中,讓社會更加和諧健康地發展。

    參考文獻:

    [1]袁媛,譚建光.中國志愿服務:從社區到社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第3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高中;區域地理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7-053-02

    區域地理內容貫穿了整個初高中階段的地理教學,是地理問題研究的載體,也是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的主要考查內容,但其在高中教學中處境尷尬。首先,初高中教學銜接問題突出,造成學生區域地理基礎薄弱,又很難從高中緊張的教學課時中抽出時間復習,造成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兩難境地。其次,高中區域地理教學方法較為單一,相對固定的講授流程使得學生易產生倦怠情緒。此外,高中地理必修三是高中主要的區域地理教材,但其往往被復習資料所取代,其重要性被忽視。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關鍵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必修三為依托,開發出成體系的問題序列,來實現課標要求。通過研究發現,系統訓練對學生問題能力培養有明顯幫助,本文針對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的問題設置方法作一探討。

    一、高中區域地理設問類型

    1、區域定位問題

    區域位置主要包括: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臨接位置、交通位置。該類問題是區域地理研究的前提,同時也是區位理論的核心。這類問題屬于初級問題,其突出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對學生的記憶能力和技巧有較高要求。該類問題的題目中一般隱含有解題切入點,考察難度明顯降低。

    2、區域特征問題

    區域特征包括:自然要素(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巖石)、人文要素(產業發展、人口、聚落等),各要素之間可以根據自然環境的整體性相互推導。區域的理特征分析是區域地理主要研究方向之一,突出了地帶性和非地帶性思想。該類問題是區域地理的基本構成問題,主要考察信息提取能力,常設有隱含內容。

    3、區域現象分析問題

    區域現象分析類問題是高考中最常見的類型,其一般模式是:“創設問題情境(多地理圖像語言)――圍繞主題設問(并列式或遞進式)――運用核心知識、技能和方法作答”。該類問題是區域地理學習中較高層次的問題,突出學生的區域地理因果關系和推理能力。

    4、區域發展評價和建議問題

    區域發展評價和建議問題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知識去評析區域發展,并根據區域的優勢和問題提出區域發展的方向和具體措施。這是區域地理教學中最高層次的問題,突出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二、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現狀和趨勢

    1、學生學習特點。

    學生對知識的價值判斷發生變化,考試導向性仍舊明顯,但實用性和趣味性的影響水平上升。特別是文理科學生對區域地理的重視程度相當,表明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學科間的“主副觀念”在淡化。

    區域地理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研究的積極性較強,但缺乏獨立研究學習能力,主要變現是發現和表達問題的欲望較低,有明顯的“先知識,后理論”的學習規律。

    文理分科后學生特點出現分化。理科學生相對于文科學生:思維更活躍,注重趣味性和實用性,而忽視系統性;問題發現能力較強,問題表達能力較弱;對師生互動的訴求更高。

    2、課堂問題情境的效果不佳。

    課堂問題情境設置是高中區域地理教學的最大短板,造成高一新生對高中授課方式的不認同,隨著高強度的訓練和知識系統的完善,學生的問題發現欲望逐漸下降,習慣于接受即成的結論,而忽視研究問題的方法和過程。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課堂問題情境設置不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區域地理教學思想老化。傳統教學“重知識,輕理論”,造成學生對區域地理學習產生定式,認為記憶風土人情和經典案例是區域地理學習的重點。這顯然與高中區域地理考察趨勢相違背,記憶類知識考察已淡出高考,區域定位的考察難度也大幅降低。

    教學環境的限制。課程改革已經推行多年,相對來說初中比高中開展的更為廣泛。主要原因是初中階段相對來說升學壓力較小,且學生形象思維為主,適合活動性教學方式。反觀高中階段,雖然實施了模塊化的課程,但深受系統性知識的束縛,所以“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思想沒有得到廣泛的推廣。

    3、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問題設置的主要趨勢。

    從高考和學業水平測試的發展趨勢來看,更注重考察學生的地理素養,特別是知識遷移能力,由此我們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從文理科學生不同表現來看,相對輕松和無序的學習環境有助于問題發現能力的提升,而系統化的知識有助于問題表達能力的提升。

    高中采用材料題后,使學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尤為重要。所以要改變傳統區域地理教學中按照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解講授的方式,而通過問題研究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能力。

    三、高中區域地理教學設問策略

    1、問題設計優化策略

    (1)以課程標準為出發點?!镀胀ǜ咧械乩碚n程標準(實驗)》是整個高中地理教學的依據,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因此課程標準中的理念是這給問題設計出發點和依據?!芭囵B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問題設計要突出時代性和基礎性,以基本原理和方法為內涵,以時事材料為背景?!皾M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求”,問題設計要有層次,先易后難,在保證實現課標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做不同預設?!白⒅貙W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問題設置的目的不僅要引導學生發現結論,更要研究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心路歷程和頓悟的關鍵節點,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區域地理核心能力。

    (2)注重問題構成要素的完整性。區域地理問題是學生在進行區域地理認知活動時,遇到疑難或障礙而產生的一種欲求而不得的心理狀態。問題的類型有很多種,但一個完整表述的問題一般應該由三部分構成,分別是:限定條件、困難和目標。地理問題研究常用的問題要素包括: who、where、when、what、why、how。區域地理問題則應該突出空間分析,所以限定條件必須含有位置信息。

    (3)問題質量的關鍵在于制造認知沖突。設問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學生區域地理學習中的困難,同時也要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所以如何評價問題質量是關鍵。認知沖突就是當個體意識到個人認知結構與環境或是個人認知結構內部不同成分之間的不一致所形成的狀態。教學中所提問題如果產生了認知沖突,學生的學習動機便可以調動,這便產生了良好的教育契機。所以一個高質量的課堂問題的關鍵在于能否制造認知沖突。而認知沖突的創造要求教師熟悉學生情況,根據學生的認知結構來尋找刺激材料。當然產生認知沖突只是提供了一個機會,如何銜接和引導便需要系統化的問題設計。

    (4)問題設置突出邏輯性,構建問題系統。問題設置不僅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也強調新內容本身的邏輯結構,所以問題的層次性和相互呼應便顯得十分重要。問題設置要從核心問題出發,逐層分解,根據內容特點設計出不同的問題結構,不同結構中各問題之間的邏輯關系各不相同。包含、并列、遞進、因果等不同的邏輯關系就表現出不同的問題系統形態。以下是四種常見的問題結構模式,等級逐次提高。

    問題集:主問題與各子問題之間通常是包含關系,子問題之間是并列關系。

    問題鏈:主問題為出發點,問題間通常是層次關系、遞進關系或延伸關系。

    問題樹:主問題派生出各級子問題系統形成樹狀結構,即一個多層的問題集。

    問題網:通常圍繞中心問題放射出很多次級問題,而次級問題之間又存在一定的關系,從而形成一個放射狀、縱橫交錯的網狀系統。

    高中區域地理教學中主要采用問題網,并充分運用思維導圖來降低學生的認知困難。

    (5)問題設計的差別化。問題設計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實施差別化教育。首先要考慮不同班級的差異,尤其是文理分科后,地理教學的目標分化。理科班要更多采用發散性的問題集和問題網,而文科班則要采用系統化的問題鏈和問題樹,突出知識系統結構。其次,對同一班級也要在上課前有充分的預設,根據學生不同的反映來及時修正問題。最后,班內不同學生的反應水平也有差異,所以問題設置中問題難度要保持在中上水平,且預留鼓勵性的問題。

    2、教師提問行為優化策略

    (1)民主的環境。課堂民主是學生敢于回答問題和提出問題的前提。課堂環境民主的基本表現是共同交流經驗,高級階段的表現是學習共同體的出現。民主建立在秩序之上,只有保證平等表達機會,才有可能共同交流經驗。而學習共同體的出現,則需要一個共同的目標,足以感召全體學習者。培養這種民主氛圍的關鍵在于容許學生犯錯誤。

    (2)適當的思考時間。問題拋出后,要留給學生必要的思考時間,但時間長度的把握是關鍵。一般而言,學生開始思考之后,應接受一定的沉默時間,主要還是觀察學生的反應,如果思考時間超過了讀題時間,仍沒有思路,則需要采取措施。高中區域地理問題的信息量一般比較大,所以要保證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

    (3)鼓勵相互補充和點評。學生往往不愿意質疑或挑戰老師的結論,但學生之間的爭論是普遍存在的。所以鼓勵學生相互補充和點評,對問題的解決和拓展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激發出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而教師可以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學生清晰的思考軌跡,為之后的教學行為提供依據。高中區域地理問題的答案較為復雜,對學生的表達能力要求較高,所以這種相互補充和點評可以極大提高學生對答題要點的領悟。

    (4)必要的支架性幫助。高中區域地理的問題相對來說是比較復雜的,尤其是分析類的主干問題,對學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識系統是一個挑戰,所以,我們要給學生支架性準備的幫助。所謂支架,是用于促進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而為學習者建構一種對知識理解的概念框架。通常采用知識系統圖、答題模板或者成功案例等形式來實現。例如:解決流域開發和治理問題時,可提供河流水文水系知識框架,自然地理環境要素分析法,田納西河和尼羅河流域治理案例為支架。

    (5)提問對象的選擇。課堂提問對象的選擇方式包括:自愿回答、隨機抽取,順序提問、集體提問等。相對來說這幾種對象選取方式各有優勢,但根據具體情況要有所側重。相對來說,集體提問與個別回答組合使用更有助于學生發展,也有利于教師控制學習方向。通過集體提問學生相互交流思考,之后根據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來展示。這樣的最大好處是給不同層次的學生以緩沖的機會,也了保證課堂的發言活躍度。

    (6)建設性的評價。學生回答完問題之后,必須要有總結,但不可以簡單粗暴的以對和不對為判斷依據。在評價中要發現學生發言的亮點,同時以期望的角度來給出建議。建設性評價的關鍵是給學生一個發展的路徑指導,而不是一個結局性的表述。高中區域地理問題的回答較為寬泛,但要突出關鍵詞,教師要通過評價來幫助學生矯正一些習慣性的錯誤。

    3、學生提問能力提升策略

    (1)明確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價值。區域地理學習中學生常陷入“重記憶,輕知識”的誤區,而高考對學生的推理能力的考察非常突出,所以學生意識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區域地理素養的重要性。若要學生明確問題意識的價值,就必須在課堂講授和各種考察中都體現出來,通過目標引導來矯正學生錯誤的學習方法觀。

    (2)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學生隨著學齡的增長,專業系統的學習使得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下降,出現惰性。而高考中的區域地理問題往往是有特殊性的,所以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必要的。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學會給學生“挖坑”,要讓學生注意觀察細節,產生不可輕信的審慎治學態度。此外,可以采用一些顛覆性的研究結果作為問題背景材料。

    (3)比較法的運用。地域性是區域地理研究的基礎,區域之間的差異性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所以在區域地理學習中問題的主要來源便是區域間的比較。通過比較可以更深入得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以及區位理論等重要的理論,為區域地理的學習打開通途。

    (4)教學情境的生活化和時事化。只有將學生關注的東西帶到課堂上來,學生才會將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這個數字化時代,老舊的材料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所以從多媒體渠道獲取的信息是課程資源開發的重點。但選取材料要有代表性和科學性,絕不可以用熱點問題替代核心問題,也要避免海量知識沖淡教學重點,要用嚴謹的態度來組織材料,創設真正適合的區域地理教學情境。

    第4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學生宿舍 社區化管理 高職生 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3)03-157-03

    一、學生宿舍社區化運行對高職生教育管理的新考驗

    (一)學生宿舍社區化是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共同發展的產物

    學生宿舍是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教育管理的重要陣地,也從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高職院校綜合水平和學生素質的高低。隨著高職院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校園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生活需求,嚴重沖擊以前按院系行政班級管理的模式。特別是高職院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持續推進,校園按市場經濟規律運作,開放學校市場,允許社會上的人員、資金、技術、設備開發校內市場,學生宿舍管理轉向社區化運行,學生在消費的同時也樹立了教育投資理念,對學校教學生活條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導致二者容易產生摩擦。住宿條件的千差萬別,出現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乃至不同班級的學生混合居住,學生更多地以個體為活動單位聚集學生宿舍學習和生活的頻率更高,使得“班級”原有集中教育管理的陣地不斷淡化,學生“班級化”管理向“社區化”管理轉變,“管理”學生向“服務”學生轉變,“行政化”管理趨向“個性化”服務轉變,教育職能以分散化、小型化的管理與服務,如個別約談、小型座談、接待訪談等,來解決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各類問題,而信息傳遞、意見反饋、疑難解答等教育管理活動則主要依賴于電話、校園網、電子信箱、網上辦事大廳、QQ群等現代化信息手段來解決。

    (二)學生宿舍社區化管理與傳統的宿舍管理相比在功能上有很大的拓展

    高職教育是教師與學生的雙主體的互動過程,學生既是教育管理對象,又是學校服務工作對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應當寓于服務工作之中,沒有良好的服務就沒有良好的育人環境和學生成才環境。這就要求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心由班級向學生宿舍轉移,創新學生宿舍社區化管理,在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上注重“以人為本”。學生宿舍工作涉及崗位專業多,服務質量高,服務的點多面廣線長,持續時間長,安全責任重,在規范、監督操作流程的同時,強調服務的過程化,注重整體把控和應急反應能力的提升,發現問題,按不同等級和程度,對學生不安全因素進行有效識別,識別出防火、防盜、防意外等因素若干,按照可控、不可控做出分類,第一時間報告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態發展。實行“人員、電話、網絡”全方位24小時值班“零距離”接訪,改變“服務信息不對稱、解決不及時”的局面,通過上門走訪、電話詢訪、服務回訪,及時了解情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營造安全、文明、和諧宿舍氛圍,構筑文化、休閑、娛樂一體的多功能文化社區。

    二、學生宿舍社區化運行對高職生教育管理的新影響

    眾所周知,宿舍社區化管理對高職院校的發展、穩定及人才的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學生宿舍管理是一項與時俱進的工作,新時代的高職生特點多,變化大,服務學生過程中有待研究和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一)學生服務工作的舊有體系滿足不了學生生活的高需求

    1.學生宿舍發展不均衡增加了管理難度。雖然高職院校學生宿舍在整體上取得了較大發展,學生宿舍的規模在擴大、條件在改善、管理在規范,服務在提升,整體態勢良好。但均難以做到整齊劃一,新舊宿舍、不同規格宿舍仍然將長期存在。由于硬件設施和客觀環境的不同,宿舍規格的差異而出現多種住宿收費標準,高職院校不得不采取多種方式應對。即便學校分別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學生通過比較也總是容易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和不滿意感。

    2.行政化的學生教育管理方式在一定時期仍然存在。以往高職院校一般實行在學生工作處直接領導下的、以輔導員為中心的絕對的學生管理方式,管理事務多服務意識少,對學生訓導多權益保護少,不從方便學生、服務學生的角度出發,其管理思維基本上屬于管、卡、壓,強調對學生的嚴格規范管理,強調管住學生,制服學生,讓學生聽話,而忽視了學生內心的訴求,使學生處于從屬的被動地位,未能擺脫“缺漏補漏”的“消防”式的工作局面,未能真正從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高度去認識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停留于解決局部問題、完成單項工作任務、應付工作檢查的狀態,無法與高素質教育相適應。

    (二)服務學生工作的網格化機制不健全

    1.難以保證有效的學生管理組織。學生管理工作中,圍繞學生工作的輔導員、保衛人員、后勤保障員隊伍發展不均衡,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相對于學生而言不但理論修養不夠高,從事學生工作所要求的專業知識也欠缺,基本上處于經驗化工作水平,專業化程度低。

    2.難以形成有效的協調管理機制。學生宿舍管理是一項綜合管理工作,包括學生思想教育管理、安全保衛、后勤服務等多個方面,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中會有截然不同的觀念和措施,以致出現協調上的困難。表現在:學校的要求和學生的需求總是難以達成一致,甚至出現矛盾對立的局面;后勤管理和學生教育管理脫節,服務育人意識不強,不能及時有效地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文化設施不足,文化活動單一,未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等等。

    三、學生宿舍社區化運行下高職生教育管理的新對策

    (一)理順關系,網格化管理,推動宿舍社區建設

    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教書育人,要實現“把學生培養成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熱愛祖國和人民、有奉獻精神的高級技能型專門人才”之目標,必須把學生工作放到一個十分突出的位置。學生工作是全方位的管理,內容比較廣泛,涉及學校的多個部門,需要各部門協調一致理順各部門關系,形成合力,以應對學生管理面臨的新問題。

    1.加強學生宿舍管理的組織協調。在當前條件下,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已不僅僅是對“人”或“物”的管理,而是一項綜合性工作,這項工作要求學校教育管理、安全保衛以及后勤管理等部門緊密配合。為統一指導和協調學生宿舍多方面的工作,成立“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之類的領導機構,并根據學生宿舍管理的具體職能成立相應的工作部門,理順學生管理系統各部門、層次、崗位的職責、權限關系,培養一支輔導員、保衛人員、后勤保障員專業化的學生工作管理隊伍,建立健全責任制,做到責任到崗到人,責、權、利一致,形成網格化管理體系。學生宿舍管理委員會負責確定工作計劃和任務,討論決定重大事項,指導、檢查、督促、協調各工作部門的運作,各部門則根據既定的任務和要求開展具體工作,從而使學生宿舍管理形成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工作體系。

    2.建立與學分制相適應的年級宿舍輔導員制。一是宿舍輔導員是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積極探索以學生宿舍為社區平臺的“年級管理為主班級管理為輔”的管理系統,強化以學院(專業)為單位的年級管理,進一步增強班級管理與專業教學之間的融合力度。二是輔導員要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思想教育,及時處理學生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輔導員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建立特殊學生檔案。對個別存在生理或心理疾病的學生給予特別的關注,經常深入“特殊寢室”找“特殊學生”談心、溝通,關心、尊重、理解學生并做好談心記錄,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把宿舍作為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問題預防的重要場所。三是宿舍輔導員要在宿舍設置服務隊、信息員,這樣既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又促使輔導員從煩瑣的事務中解脫出來。輔導員要指導學生進行宿舍規范管理,弄清楚怎樣對宿舍進行檢查評分,指導學生認真做好宿舍的清潔衛生,做到:“三線”,即:鞋擺放整齊一線、毛巾排列一線、衣物晾曬一線;“一規范”,即:書桌、書架、日用品擺放規范;“一整潔”,即:被子、床單、枕頭整齊干凈;“五無”,即:無違規電器、無麻將牌桌、無異味、無違紀行為、無不文明禮貌行為。使安全、衛生、紀律、文明禮儀、文化建設,以及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得到更有效的落實。

    (二)轉變職能,多元化管理,推動文明寢室建設

    宿舍是學生之間聯系最密切,交流最頻繁的重要場所。抓好“環境育人”的心靈課堂是文明寢室建設的目標,營造“文明、健康、和諧、向上”的學生宿舍成為主流。

    1.學生工作職能從管理學生轉向服務學生。宿舍社區化的管理,學生是繳費入住的,這就與學生宿舍管理部門形成一種契約關系,學生宿舍管理部門有責任為入住學生提供生活上的服務。一是牢固樹立“服務第一”的思想,既嚴格要求學生,又給予他們熱情周到的關愛,做到“耐心、細心、愛心,眼到、嘴到、腿到,勤動腦、勤動手、勤動口”,密切關注學生的動態。二是宿舍設置“有事請找我”告示牌以及“溫馨教育與提示”公示欄、黑板報、愛心箱、意見薄等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困難和問題,為其排憂解難。三是高職院校應在學生宿舍區設立醫療救助服務點和報警電話,并安排專人值班,以便及時處理學生宿舍重大傷病和其他突發事件,保障學生的生命財產安全。

    2.宿舍社區化突出學生自治職能。宿舍社區化的學生管理是以學生工作處指導下的、以宿舍輔導員為調節的、以學生自治為中心的相對的教育管理方式。學生是學校的主體,是學校生存之本,重視學生的主題地位,尊重學生的價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學生本身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變被動管理為自我管理,不單純的把學生看作是教育管理的客體,消除被管理的逆反心理,改變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從屬和被動的角色,增強學生的自我約束、自我管制能力,建立一支以宿舍長、樓層長為基礎的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的“三自隊伍”。促進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鍛煉了自己,既“學到知識”,又“學會做人”。同時,大力實行學生社團組織進宿舍活動,按區域分組建立宿舍安防的學生志愿者組織,加強學生宿舍樓層長、生活部干部、干事的建設和管理,開展宿舍日檢和夜巡、信息反饋、文化活動以及宣傳教育等工作,對學生宿舍的住宿、用水、用電、防火、防盜等的檢查常態化,根除安全隱患,處理好學生在宿舍的各類突發事件,發現問題,快速反應,層層落實,強化責任。

    [本文為基金項目:浙江省高等學校后勤協會2011-2012科研立項課題《宿舍公寓化下高職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實踐與研究》(浙教后勤【2012】1號)階段性成果之一(課題編號2011C053)]

    參考資料:

    1.張棋.教育關注:高職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N].北京考試報,2005.07.13

    2.王振洪.社區的思維方式: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管理角度的一種新構建[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

    3.王海龍.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社區化建設淺議[J].企業導報,2011(7)

    4.黃磊.關于新形勢下高職學生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0)

    5.周宗輝,楊乃鵬.高職院校學生宿舍社區化管理模式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

    第5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職業教育;服務經濟能力;提高

    中圖分類號:G718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3)09-0285-01

    職業教育要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這就決定了職業教育必須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面向社會、面向市場辦學,深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潮之中,提高其適應、服務和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努力推動地方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那么,職業教育如何才能提高服務社會經濟能力呢?筆者作了一些調查與思考。

    1.永定縣職業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1永定縣經濟發展:新趨勢。永定縣"十二五"規劃提出要加快推進"海峽西岸生態型工貿旅游強縣"建設,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先進制造業、旅游服務業等非資源型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大幅度提高。永定縣礦產、生態、人文、旅游、勞動力資源豐富,目前,建材、能源、旅游、食品醫藥、機械電子等5大特色產業日益壯大,重點是農業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目前,永定縣正在全力打造特色產業基地和旅游強縣。

    1.2永定縣企業形勢:招工難。大多數企業缺工嚴重,特別是缺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產業升級形成了數量龐大的技術性崗位空缺,技工荒需要通過發展職業教育的途徑來填補。據調查,永定縣3個工業園區普遍都反映缺工嚴重,特別是缺乏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以永豐新區為例,在接受調查的25個企業中,當前缺工590人。其中缺普通工人326人,占缺工總數55.3%;缺技術工人264人,占缺工總數44.7%,主要涉及數控、沖壓、焊裝、裝配、營銷、打磨、造型、鈑金、總裝、底盤、鑄造、爐前、銑工、鉆工、平車等技術工種。缺工主要為結構性缺工。缺工行業主要為機械、光電、服裝三個行業。如,新龍馬汽車有限公司目前缺工110人,新龍馬汽車有限公司還未計算企業正式開工生產后的缺工數量。據了解,該企業正式開工生產后首批員工數將達2000余人,缺工量最大。缺工原因是項目新上馬和儲備人才需要,缺乏的都是鈑金、底盤、焊裝、裝配等技術工種。據統計顯示,永定縣企業職工隊伍中初級技工占技術工人的比重僅為31%,遠低于廈門、泉州、深圳等沿海城市60%至 70%的水平。當前社會上的普通求職人員大多技能單一或根本沒有技能、技術,文化水平也不高,制約了企業招收員工的選擇范圍;而職業學校培養的技能型人才,由于校企聯動性不夠,學校設置的專業不符合企業需要,而符合企業需要的技校畢業生又大都流向沿海地區,本地企業難以在當地或就近的職業學校招到對口的技工。這種情況在機械裝備制造業尤為突出,缺工量最大。

    1.3永定職業教育:招生難。近年來,永定中職教育隨著區域經濟社會的蓬勃發展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大批優秀中職畢業生經過在校學習和職業技能培訓,在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成長為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為永定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技能型人才保障。永定縣共有中職學校3所(其中省級重點校1所),專業13個,中職在校學生3528人(其中全日制才1149人),但是,遠遠不能滿足建設生態型工貿旅游強縣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

    2.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不協調的原因分析

    2.1管理體制有待創新。政府、社會、學校、企業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各自為政,削弱了職業教育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行業企業參與度不高,制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

    2.2人才培養與企業用工分離。突出表現在"你辦你的學,我招我的工",教育、勞動、人事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聯系,造成資源配置不當,辦學效率低,專業設置和市場需求銜接不緊密,品牌專業、新興專業較少,辦學層次低,優勢不突出,特色不明顯。有限的畢業生中,還有一部分不能取得就業崗位。

    2.3就業準入制度管理不到位。先培訓后上崗,轉崗必須經過培訓再上崗的就業準入制度在永定縣沒有得到真正落實,企業招收新增勞動力,沒有很好地按照國家規定實行就業準入。這些都直接影響了中職教育發展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2.4普高與職校招生比例嚴重失衡。普高招生計劃過大,而初中畢業生由2007年9000多人銳減至今年3000多人;職校全日制招生由2007年800多人,2012年銳減至140多人,嚴重制約了職業學校的發展。

    3.提高永定縣職業教育服務能力的思考

    3.1以服務為宗旨,更新職業教育理念。職業教育要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首先就是要通過充分深入企業,實現專業與產業的合理對接,培養適應產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職業學校要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樹立學校與市場對接、專業與產業對接、人才與需求對接的辦學理念,以提高質量為重點,以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為突破口,以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為路徑,實現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互促互利的良性循環發展,提高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

    3.2校企合作為切入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職業學校應把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能力作為辦學的第一目標,把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模式,把人才培養質量作為辦學的第一效益。工學結合、校企聯合既是職業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行業、產業與企業發展的客觀需要。職業學校應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凝煉辦學特色,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五大元素,堅持走"校企合作一體化"的辦學之路,構建"工學交替式"、"雙證互促式"、"訂單式"、"校企雙向介入式"、"頂崗實習"等各具特色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圍繞土樓旅游服務業,開展禮儀、餐廳服務、酒店賓館服務、廚師、烹飪等專業培訓。

    3.3以就業為導向,改革教學模式。校企合作必須了解當地產業結構的特點及發展趨勢、了解企業的生產技術和工藝流程、了解企業對用人規格的需求,這樣才便于學校有針對性地進行專業、課程設置及教學改革,使培養的學生在滿足企業用工所需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身的職業發展能力。目前永定縣中職學校的專業、課程設置相對滯后,不能適應市場、行業、崗位的發展變化。

    3.4加大資金籌措力度,保證職校發展需要。要根據職校建設需要,從辦學規模、培養成本、專業優勢、發展前景,優惠核定政府財政撥款標準和數額,保證職校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3.5加快"雙師型"隊伍培養,提高職校教師素質。提高職業教育服務能力,關鍵是要有一支綜合素質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教師隊伍。"雙師型"師資隊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一方面,通過參加培訓、到企業實踐等多種形式,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實訓指導能力;另一方面,結合區域經濟和市場需求,制定優惠政策,從企事業單位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到校兼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業務能力。

    第6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1.學生與教材

    這個教學實例中涉及的班級是江蘇省常熟市濱江職業技術學校的高職(二)四班,班級共42人,學生英語水平為5~7級。本節課所用的教材是高職二年級英語課本,所選的教學內容是Unit 10 Bees。

    2.教具與教學時間

    該節課需要的教具是黑板、多媒體、錄音機和一些表示小組得分的貼條。下面將會介紹到的教學設計的教學時間為15分鐘,是一堂45分鐘的課的一部分,是一個微型教案。該節課是這篇文章的第一課時。

    3.課前準備

    準備一些用于小組計分的貼條;設計好一張關于蜜蜂分類的表格,制作在多媒體課件中,并影印多份,發給小組;把學生分成7個小組,每組6人,圍坐在一起。

    二、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話題為Bees。

    教學目標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

    知識目標:能歸納出每段的段落大意,能讀懂全文;了解蜜蜂的分類和每種類別的任務分配。

    能力目標: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學會合作學習,自主學習,培養團隊精神。

    情感目標:通過課文學習,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從蜜蜂身上,明白人生的價值,培養責任感。

    教學步驟。學生已經聽過課文錄音,并回答了有關課文內容的一些問題。下面是對接下來的15分鐘課堂教學步驟的安排。

    活動一:Analyze the main idea of each paragraph, finding out the topic sentence of each paragraph.(時間:2分鐘)

    這個活動讓學生獨立完成,獨立思考可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了節約時間,可以讓學生在文章中把句子劃出來,然后請個別學生逐一回答,當然要先看看有沒有volunteers。在回答過程中,檢查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如果正確,教師會說“Good job”;如有錯誤,教師說“Never mind, thank you.”再請其他學生幫忙糾正,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卮饘Φ膶W生,可以為本小組贏得一張計分貼紙。在全部問答結束后,教師把答案呈現在黑板上,文章清晰地布局能幫助學生掌握英文寫作要領。

    活動二:Fill in Blanks.(時間:6分鐘)

    According to part 2, please think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hree types of bees, filling in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the given words or phrases.

    the Queen unfertilized eggs drones female worker bees 30 to 40 thousand fertilized eggs a small number(圖1)

    圖1

    這個活動要求學生在小組內合作完成。表格是課前事先設計好的,體現了蜜蜂的三種類型之間的關系和蜜蜂分類的常識。每個小組一張表格,每組選定一位學生負責填寫,其他學生在文中找出需要的信息。要求全體學生要用英語進行交流,教師巡視教室,看學生時候按要求完成。

    同時進行競賽,最先準確完成的三個小組可以得到一張計分貼紙。最后,教師把正確答案投影在多媒體上,這已經在事先準備的課件中做好了。

    活動三:Discussion.

    Every group chooses one kind of bees, analyzing its work, resposibility and it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of bees.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m? And report the result orally.(時間:7分鐘)

    這也是小組合作完成的活動。每組的組長負責匯總組員的陳述。要求所有學生結合文章中關于每種類型的蜜蜂的工作、責任進行介紹,自己思考它對整個蜜蜂群體的貢獻是什么。組長要把要領寫下來,最后做口頭表述。

    這個活動有一定的難度,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給予學生必要的幫助,如詞匯等。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從蜜蜂的奉獻聯想到自己的責任,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最后的口頭表述是為后面的作業做鋪墊,也是語言從輸入到輸出的一個過程。

    接下來還要通過各種練習來加強對文章內容和知識點的掌握和鞏固。留給學生的作業是:描寫一種類型的蜜蜂,談談它的工作和對蜜蜂群體的貢獻,并說說你從它身上學到了什么人生道理。

    下課之前,教師讓每小組自己計算小組得到的計分貼紙,得分最高的小組會得到教師事先準備的小獎品,作為獎勵。

    三、教學原理分析

    教學目標的體現在教案設計過程中已經涉及,整個教案設計體現的教學原理如下。

    1.意義學習原理

    有意義學習過程的實質,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興趣聯系起來,使學生產生求知的渴望。

    在上述教案設計中,文章的主題是蜜蜂,這是個學生了解的話題。對于動物孩子們天生就有喜愛之情,因此這是一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而且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中也有相關方面的知識,這就做到了引入的新知識要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

    活動一是歸納各段落大意,是在學生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完成的活動;活動二是填空,學生了解了各段落大意,又得到了一些關鍵詞,學生就可以憑借已掌握的知識完成這個練習;活動三是討論,是在活動二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已學知識,得到情感上的升華。

    所以,三個活動,一環扣一環,可以讓學生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起聯系,幫助他們消化吸收新知識。

    2.獎勵期望原理

    獎勵期望原理是指人類進行某種活動或采取某種行動都是受到某種“獎勵期望”的作用,這種獎勵期望可以是口頭的,可以是非口頭的,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而這種口頭、非口頭或長短期的獎勵保證了人類活動的產生。

    在15分鐘的教案中,教師在學生回答對問題之后,及時地給學生以肯定“Good Job”;在學生回答錯誤之后,沒有批評,而是說“Never mind, thank you.”這些話語都會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自信心,讓學生明白積極回答問題、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才是最重要的。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了計分貼紙,只要學生回答對問題就可以為所在小組贏得一張貼紙;只要小組合作準確又最快地完成活動任務就可以得到一張貼紙。貼紙是成功的象征,學生在整個競賽過程中,體驗到了快樂,有了成功的感覺,回答對問題的學生得到自我價值的體現,每個小組成員都竭盡所能地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多作貢獻。

    這讓學生知道了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自我價值。這些經歷,對于學生今后踏上社會都是有益的。

    3.交際能力原理

    交際能力原理的核心是教語言應當教學生怎樣使用語言,用語言達到交際的目的,而不是把教會學生一套語法規則和零碎的詞語用法作為語言教學的最終目標。

    第7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關鍵詞:地點推薦;社交關系;地理因素;GSMF算法

    DOIDOI:10.11907/rjdk.171342

    中圖分類號:TP31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5003405

    0引言

    近年來,隨著Web2.0技術的快速發展,多種地理信息系統已成功實現,如Google公司的Google Earth、微軟的MSN Visual Earth等,位置服務和在線社交網絡趨于融合,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LBSNs)[13]也在日益興起,如:Foursquare、Facebook等。用戶通過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平臺以簽到的形式分享他們根據自己的喜好而探索的興趣地點和各種信息。通過對這些豐富的簽到信息進行挖掘,可以將其與用戶的其它特征結合起來,形成基于用戶的歷史記錄的興趣庫。用戶既可以通過興趣庫為其他用戶(如朋友)推薦自己感興趣的位置點和社交場所,并且也可以幫助相關企業分析用戶的興趣從而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服務。

    目前,在已有的推薦算法中,較為普遍的是通過用戶的歷史簽到記錄尋找相似用戶來進行協同過濾推薦。然而,由于用戶簽到數據存在嚴重的稀疏性問題,相似用戶的識別一直很困難,導致已有的地點推薦方法效果都不好。為了提高推薦效果,有研究中采用一些簽到的輔助信息,例如用戶的社交信息[45]、地理位置[6]、情景因素[7]。然而,基于已有工作而建立的模型大多都只是從某一輔助信息出發,假設推薦對象之間相互獨立,從而建立一種靜態模型,忽略了相關輔助信息之間的內在聯系在許多應用場景下對最終推薦效果產生的影響,從而導致推薦結果不準確。

    為了能更好地對推薦過程進行建模,從而體現出推薦對象間的關聯關系對推薦結果產生的影響。本文在已有的基于矩陣分解的經典推薦算法基礎上,提出一種解決現有問題的新思路――融合地理位置和用戶社交關系的興趣點推薦算法,即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實驗結果表明,與相關主流算法相比,該算法在推薦準確率、召回率等指標上得到了有效提高。

    1相關研究

    Ye等[8]受基于好友之間分享較多共同興趣的觀點啟發,深入研究基于LBSNs的地點推薦方法中用戶之間的好友關系,通過分析來自Foursquare的數據集,發現好友關系與地理位置之間的強關聯性,進而提出一種基于好友關系的協同過濾推薦方法,該方法通過概率模型體現好友社會關系對地點推薦的影響。Gao等[9]在LBSNs中將矩陣因式分解與位置和社交影響力融合起來進行研究,將社交信息、地理影響力融入到一個廣義矩陣分解的框架中,他們將用戶在位置上的簽到概率模型作為多中心高斯模型來捕獲地理影響力,該方法能夠有效改進推薦性能。

    Cheng等[10]通過22萬用戶收集2 200萬個簽到數據,并從分析空間、時間、社交和文本等相關用戶足跡幾大方面定量評估用戶移動性模式,發現:①基于位置的社交網絡用戶遵循“Levy Flight”移動模式并采用周期性的行為;②地理和經濟限制條件影響著移動的模式和用戶的社會地位;③與簽到相關的基于內容和情感的微博分析能夠為更好地理解用戶參與這些服務并提供更加豐富的語境來源。Ye等[11]考慮到地理位置的影響,通過假設簽到概率和地理距離是冪律分布的,從而取得良好推薦效果。然而,用所提出的協同過濾方法在解決大規模數據集時存在時間耗費較長等缺點。Cheng等[12]將用戶社交關系融入概率矩陣分解框架中,但是他們首先通過建立用戶在位置上簽到的概率模型,繼而才將社交信息和地理信息融入一個廣義的矩陣分解模型中。Liu等[13]主要從地理的角度,因近鄰地點往往有著相似用戶的興趣愛好,所以將地理位置融入矩陣分解模型中,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用戶喜好。Brent Hecht等[14]對Twitter用戶資料中與位置領域相關的用戶行為進行研究,發現用戶的國家和地區事實上能夠很容易精準確定,從而表明通過用戶的隱含信息揭示位置信息與用戶偏好之間的聯系。

    然而,利用輔助信息的協同過濾推薦方法時間耗費較長,單一信息利用矩陣模型進行推薦的方法其推薦結果不準確。鑒于此,本文融合多因素利用矩陣模型推薦的新思路能夠實現更高效的推薦。

    2GSMF算法模型

    興趣點的矩陣分解,特別是針對隱式數據的矩陣分解的引入很重要,因為這不僅能夠幫助理解如何在給定位置信息情況下推薦興趣點,而且可以幫助解釋為何對于空間聚集效應的建??梢詰獙碜杂诰仃嚪纸庀∈栊缘奶魬穑匾氖?,這可能會提升位置推薦的性能。為此,本文綜合地理位置和用戶社交關系兩種因素,提出一種基于地理位置和用戶社交關系的矩陣分解模型的興趣點推薦算法――Geographical and Social Matrix Factorization(GSMF)算法。

    2.1地理位置建模

    用戶在興趣點的簽到記錄包含著許多物理信息,因此引用了文獻[11]中一個真實數據集的用戶簽到活動空間分析,該數據集是眾所周知的Foursquare數據集。文獻[11]中距x和用戶興趣點的關系如圖1所示,其中橫軸表示用戶距離常居地的距離,縱軸表示在此距離上簽到記錄所占比例。線性部分占近90% 的簽到記錄,顯示了用戶簽到距常居地一般都很短,這也就形成了常居地附近地點類簇的現象。這一現象可以歸因于地理影響,可以直觀地作如下解釋:①人們往往訪問的興趣點接近于他們的家庭或者辦公室;②人們可能對某個興趣點周圍的興趣點也很感興趣,即使該興趣點距離其常居地較遠。因此,用戶的簽到地點往往是形成地理集群區域。根據用戶簽到的地理集群現象可以進行精確的興趣點推薦。下文將根據該現象研究地理位置對用戶簽到行為的興趣點推薦有何影響。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對地理位置進行興趣推薦建模。如上分析,用戶大多數傾向于在離常居地近的地點簽到,因而本文只對距離當前用戶常居地近的興趣點進行考慮,對于過遠的地點則不加以考慮。

    將用戶和地點映射到一個共享的潛在空間,矩陣分解能夠有效估計大多數近乎所有地點的整體關系。然而,經典的矩陣分解忽略了地理近位置之間的強關系。從用戶簽到表中分析得到,最近的近鄰地點更傾向于分享共同的用戶。受這一觀點的啟發,本文提出用戶ui對地點lj的偏好可用其對地點lj幾個近鄰地點的偏好表示,設R=ULT,因此本文修改i,j如下:

    rnewi,j=αuilTj+(1-α)∑lk∈N(lj)sim(lj,lk)uilTk(1)

    其中,i,j是矩陣中的一個元素,α∈[0,1],是一個加權參數,用于控制近鄰地點的影響。該算法認為由于人的行動所限制,只考慮離當前用戶近的地點。比如,用戶在北京旅游,系統推薦廈門的旅游景點給他,那他是不會接受該推薦的。因此算法提出了一個距離限制的變量:N,N(lj)是地點lj的N組鄰近的地點,在實驗中,根據經驗值設置N=10,如果待推薦的地點不在用戶當前位置的N(lj)中則不考慮該地點。N可以根據用戶或者應用需求進行設置。

    sim(lj,lk)表示近鄰地點lk在地點lj地理位置的權重,據前人研究表明,地理鄰近的的相似位置往往會有同一用戶的訪問,其可用如下的高斯函數來表示sim(lj,lk)兩個地點的相似度。

    sim(lj,lk)=11+D(li,lj)σlk∈N(lj)(2)

    其中xj、xk分別表示地點lj、lk的地理坐標(經度和緯度),σ用來表示真實距離到地點位置相似度的放縮關系,設置為1。

    本文方法不同于文獻[9],本文考慮地點lj附近的近鄰地點N(lj)之間的關系,用戶ui對地點lj的偏好是由ui、lj和N(lj)決定。然而,文獻[9]用戶ui對地點lj的偏好預測是由地點lj與用戶ui訪問過的地點L(lj)之間的距離來預測的。一般地,N(lj)和L(lj)是完全不同的或者有很小的重疊,這是因為用戶ui簽到的地點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因此這兩種方法是由不同的地理位置來建模的。文獻[13]中同時考慮到了地點更遠的一些區域,而本文只考慮用戶一定范圍的區域,另外融入用戶社交關系進行多因素預測。

    2.2用戶社交關系建模

    文獻[18]表明,大多數用戶傾向于朋友對他推薦的東西,由此可見,朋友之間推薦的信任度非常高,因此社交影響對推薦系統的影響不可忽視。通常用戶間的社交因子可以通過他們是不是好友來決定。但是可以發現,社交網絡上的用戶并非與其所有好友的簽到行為具有相似性,就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好友可能有很多,但興趣品味相一致的只有少數幾個。文獻[19]提出好友間的社交因子還與他們的共同好友相關。

    用戶ui與其朋友uf之間的相似度因子s(i,f)由他們是否為好友和他們的共同好友計算得到。計算公式如式(3)所示。

    s(i,f)=η×i,f+(1-η)×|Fi∩Ff||Fi∪Ff|(3)

    其中,η∈[0,1],是一個可調節參數。i,f表示用戶ui和他朋友uf是否為好友關系,若是好友關系則i,f=1,否則,i,f=0。Fi是用戶ui的朋友數據集,Ff是用戶uf的朋友數據集。

    基于用戶的朋友之間有著相似的興趣愛好,將這一因素融入矩陣分解模型中。因此,本文添加社交因素進一步優化矩陣分解模型如下:

    minU,L12||W(R-)||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4)

    2.3GSMF推薦算法

    根據前面考慮的兩種因素,本文將地理位置和用戶社交關系這兩個因素融入矩陣分解模型中,提出GSMF算法。該算法不僅考慮了推薦地點與用戶當前位置的距離,同時也能根據用戶的社交關系使推薦的效果更好。

    將上文中加入地理因素的式(2)和加入社交因素的式(3)帶入式(4)中,得到GSMF算法的最小化加權正規化的平方誤差損失公式優化如下:

    minU,LY(U,L)=12||W(R-ULTPα)||2F+λ12||U||2F+λ22||L||2F+λ32∑mi=1∑f∈Fis(i,f)||Ui-Uf||2(5)

    其中,W∈Rm×n是一個權重矩陣;是兩個矩陣的Hadamard乘積;Pα=αI+(1-α)PT,I∈Rn×n是單位矩陣;P∈Rn×n,且Pj,k=sim(lj,lk)。s(i,f)是用戶ui和他朋友uf之間的相似度因子。λ1、λ2是控制用戶和地點矩陣的權重參數,λ3是控制社交關系的權重參數。||U||2F、||L||2F分別用來控制用戶和地點的過度擬合。

    由于目標函數存在多個變量,可以用一個合適的算法來得到這兩個變量U和L。其核心思想就是固定其它參數變量,使目標函數最小化。該算法將會保持更新變量直至收斂或者達到最大的迭代次數。

    3實驗結果與分析

    實驗過程如下:搭建實驗環境、介紹實驗數據集、進行算法驗證。實驗使用了Foursquare以及Gowalla兩個數據集,分別從準確率和召回率兩個方面對不同的算法進行實驗,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從準確率和召回率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本文提出的GSMF推薦算法是有效的。

    3.1實驗數據集與實驗環境

    為了驗證推薦算法的準確性,對于兩個數據集都進行預處理,都僅保留了每天至少訪問5個位置的活躍用戶。同時將各種數據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訓練集用來學習或訓練推薦方法中的相關參數,測試集用來驗證推薦的準確性。為了保證在訓練集和測試集中都有評分數據,按一定的比例隨機地將兩個數據集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本文實驗中按 8:2的比例將數據隨機地分為訓練集和測試集。

    本實驗使用的Foursquare數據集由亞利桑那州立大學計算機學院采集提供。Foursquare數據集主要包括的內容有:用戶簽到記錄數據、用戶的常居地數據以及用戶的好友關系數據。在這里面,邊(好友關系)的數量為47 164條,朋友關系數據中節點數量(用戶)為11 326個,簽到數據的數量是1 385 223條。Gowalla稻菁包含的簽到數據為456 988條,用戶數量為10 162,地點個數為24 250。

    本文實驗環境為:Windows7(64位)操作系統,4GB DDR3內存,Intel CPU i3 M350 2.27GHz CPU,實驗程序使用Matlab2014版本。

    3.2評價指標

    在本文中,使用準確率和召回率作為位置推薦的評價指標[1112]來評估 top-k推薦的性能。準確率和召回率分別用P@k和R@k來表示。對一個目標用戶ui,P@k表示前k個被推薦的興趣點會包括多少比例的測試訪問地點。R@k是指前k個被推薦興趣點中有多少比例是這個用戶訪問過的。LT(ui)表示用戶ui簽到過的地點,LR(ui)表示前k個被推薦的興趣點。P@k和R@k定義如下:

    P@k=1|T|∑ui∈T|LT(ui)∩LR(ui)|k(8)

    R@k=1|T|∑ui∈T|LT(ui)∩LR(ui)|LT(ui)(9)

    其中,T表示測試數據中用戶的數量。在實驗中,選擇P@5、P@10、R@5和R@10作為評價指標。

    3.3對比算法設計與參數設置

    ①USG:文獻[11]提出的融合用戶偏好、地理影響基于線性融合框架的POI興趣點推薦算法;②MFSR:文獻[18]提出的模型,將用戶的社交網絡關系考慮到推薦模型中,此方法沒有考慮產品之間的聯系;③PMF:文獻[20]提出的概率矩陣分解方法,此方法也沒有考慮產品之間的聯系;④MGMMF:文獻[12]提出的通過多中心高斯模型來捕獲地理影響力,繼而把社交信息和地理影響力融入到一個廣義矩陣因式分解的框架中。

    k的值分別設置為5、10。每改變一次k值,為每一個算法計算準確率P@k和召回率R@k。在實驗中,考慮實驗的效果和有效性,設置隱式空間維數r為200。λ1、λ2是控制用戶和地點矩陣的權重參數,通過交叉驗證設置為0.015,λ3是控制社交關系的權重參數,設置為0.01。由文獻[12]可知,當只考慮距離用戶近的地點時,公式(1)中的地理位置權重α在為0.4時推薦效果最佳,因此本實驗設置α為0.4。

    3.4實驗結果分析

    實驗1:不同特征向量維度下的算法比較分析。

    如圖2和表1可知,真實的Foursquare數據集和Gowalla數據集表明,由于分別加入對社交關系影響和地理位置因素的影響,PMF算法、MFSR算法和MGMMF算法比較而言,無論是在準確率還是召回率,都有更好的結果。因為MFSR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社交因素,而MGMMF算法是在PMF算法中融入了地理位置,同時該算法采用多中心高斯模型來對地理位置進行建模。而本文算法由于同時融合上述2種因素,相對于MFSR算法和MGMMF算法,在Foursquare數據集上(k=5)準確率分別提高了27.2%和16.6%,召回率分別提高了35.7%和11.8%,在Gowalla數據集上(k=5)準確率分別提高了30%和18.2%,召回率分別提高了36.6%和9.3%。而且本文提出的算法對地理位置建模和社交關系建模上都采用廣義矩陣分解的模型,因此無論是準確率還是召回率,與USG算法(采用線性融合框架)相比,在Foursquare數據集上(k=5)準確率和召回率分別提高了6.06%和5.56%,在Gowalla數據集上(k=5)準確率和召回率分別提高了4%和-3.52%。這個結果表明本文的算法雖然沒有十分顯著的提高,但是進一步說明地理信息和用戶之間的社會關系信息對傳統協同過濾算法精度的提高起著較大作用,同時說明基于矩陣分解模型的推薦算法優于基于線性融合框架的推薦算法。

    實驗2:不同稀疏度下的實驗結果比較。

    為了研究數據稀疏對算法的影響,因此本文對原有的Foursquare數據集進行數據清洗,分別去掉10%、20%、50%的簽到記錄,這樣得到了3種不同的稀疏度,再按照標準情況的實驗流程進行實驗??梢钥闯觯瑪祿∈枨闆r下,融合多種影響因素的協同過濾算法比基于用戶的協同過濾算法更能對好的推薦效果起主要作用。

    本文在得出數據稀疏情況下算法的平均準確率后,與標準情況下的結果作比較,算出準確率降低的比例。數據稀疏情況下算法準確率降低比例的實驗結果如表1所示。

    從圖3中可以看到,算法PMF的準確率下降最多,GSMF下降最少。GSMF算法在準確率上的降低比例相比USG算法降低了31%,能夠更好地處理數據稀疏的狀況,這說明基于矩陣分解模型的興趣點推薦算法比線性融合框架在數據稀疏情況下有更好的推薦效果。

    4結語

    本文提出了一種在興趣點推薦過程中考慮推薦對象的社會信息和地理信息的方法,并給出了將它們相結合的基于矩陣分解模型的推薦框架。真實數據集的實驗結果表明,推薦對象的社會信息和地理信息在推薦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提高推薦精度有著明顯的改善作用。另外,在興趣點推薦框架中,基于矩陣分解模型比基于線性融合模型框架更加高效。

    未來工作中將進一步研究解決數據稀疏、冷啟動問題等給本文方法帶來的挑戰,并且研究如何將更多的信息,如時間信息、評論信息等加入到基于矩陣分解模型的推薦框架中,以進一步提高推薦效果。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BACKSTROM L,SUN E,MARLOW C.Find me if you can:improving geographical prediction with social and spatial proximity[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North Carolina,2010:6170.

    [2]SCELLATO S,NOULAS A,MASCOLO C.Exploiting place features in link predic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7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San Diego,2011:10461054.

    [3]MONREALE A,PINELLI F,TRASARTIR R,et al.Where next:a location predictor on trajectory pattern mining[C].In:Proceedings of the 15th ACM SIGKD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ACM,Paris,2009:637646.

    [4]ZHENG V W,CAO B,ZHENG Y,et al.Collaborative filtering meets mobile recommendation:a usercentered approach[C].AAAI,2010:236241.

    [5]MA H,ZHOU D,LIU C,et al.Recommender systems with social regularization[C].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arch and Data Mining.ACM,2011:287296.

    [6]ZHENG V W,ZHENG Y,XIE X,et al.Collaborative location and activity recommendations with GPS history data[C].Proceedings of the 1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orld Wide Web.ACM,2010:10291038.

    [7]李ィ陳毓芬,李萌,等.基于情境的POI個性化推薦方法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2015,40(6):829833.

    [8]YE M,YIN P,LEE W C.Location recommendation for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SIGSPAT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ACM,2010:458461.

    [9]GAO H,TANG J,HU X,et al.Contentaware point of interest recommendation on locationbased social networks[C].AAAI,2015:17211727.

    [10]CHENG Z,CAVERLEE J,LEE K,et al.Exploring millions of footprints in location sharing services[C].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2011:237246.

    第8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關鍵詞:三峽庫區;職業教育;“三方聯動”;社會服務能力

    作者簡介:楊和平,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院長。

    基金項目:重慶三峽職業學院重大教改課題“三峽庫區中高職銜接‘三方聯動’模式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項目編號:11241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主持人:楊和平。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2)19-0073-03

    職業教育是指受教育者獲得某種職業或生產勞動所需要的職業知識、職業技能以及職業道德的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是職業教育的主體。中高等職業教育由于人才培養的層次差異,兩者之間基本沒有多大聯系,長期處于各自為政的狀態,導致人才規格、專業設置、評價體系等諸方面長期處于脫節和重復現象。通過中高職銜接,整合優勢資源,能夠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能力。

    一、院、校、地“三方聯動”構建庫區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中等職業教育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的是生產一線的技能型人才,高等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重點培養的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隨著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提高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已經在“十二五”規劃中被明確提出,迫切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作為支撐,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打破以往職業教育各自為政的局面,加快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快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

    以重慶庫區為例,重慶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不但要完成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還要承擔庫區移民安穩致富的任務,庫區職業教育承載著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和新任務,但當前庫區職業教育整體水平不高、中高職脫節、職業教育與產業發展不相匹配,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重復建設、缺乏區域特色,職業教育單打獨斗的模式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產業發展要求。“十二五”時期,國家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需要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適應現代產業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這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職業教育提升服務產業、服務社會的能力,要求統籌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基于此,在三峽庫區有限資源情況下,為突顯地區職業教育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和必要性,打破過去那種“政校企”三方各自為政服務區域發展的格局和模式,推動中高職協調發展,就需要構建“以院帶校、以校帶地、以院帶人、以人帶人、以人帶地”的“院校地”三方聯動模式[1]。其中“院”代表高職院校;“校”代表中等職業學校;“地”涉及到地方政府、地方企業、行業等。這種探索模式,是對現代職教體系的一種積極詮釋,通過中高職銜接、通過這種“三方聯動”機制,必將更加有效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社會、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的能力。

    二、“產、學、研”結合提升庫區職業教育社會服務能力

    三方聯動模式,有效整合了庫區職業教育資源,通過與行業企業的緊密合作,更加明晰了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規格,對提升職業教育服務區域產業能力起到了極大作用,加快了職業教育服務社會能力建設。

    (一)實施人才培養,為社會提供技能型人才

    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過程中,新型工業化的重心是發展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應用型高素質勞動者,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的培養依賴于職業教育,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的是能夠運用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具備一技之長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高等職業院校重點培養的是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二者的人才培養目標決定了所培養的人才層次,不同的人才層次很好地滿足了行業、企業生產管理需要,因為不管是何種層次,人才培養的基礎是相同的,它們都是立足于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要求,培養的是區域經濟發展所急需的多層次技能人才,在人才培養活動中,都堅持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實現了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中都正在逐步實現專業與產業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提出:按照“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要求,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發展道路的辦學方針,以提高質量為核心,以增強特色為重點,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創新體制機制,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圍繞國家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服務中國創造戰略規劃,加強中高職協調,系統培養技能型人才。通過中高職銜接,能有效解決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解決中、高等職業學校在專業、課程體系、教學與評價體系等方面出現的斷層,圍繞區域經濟對人才的需求,明確中等和高等職業學校的人才培養規格,使之在培養目標、專業內涵等方面銜接與延續,為中職生升入高職院校進一步深造鋪平道路,為實現普通技能型人才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轉變提供了可能和條件,這對整體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的能力提供了基礎保障,也增強了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

    第9篇:社區教育與社區治理范文

    武陵山片區是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也是重要的經濟協作區。

    一、武陵山片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武陵山片區包括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交界地區的71個縣市。2011年武陵山片區的人均GDP只有14731元,只相當于全國的42%、北京的18%,比全國最貧困的貴州省還少10%。2004年――2014年,武陵山片區人口城鎮化率由20.47%上升到36.62%,年均增長1.46個百分點,比該期間內全國人口城鎮化率年均增速1.2個百分點略高,城鎮化率差距約縮小3個百分點,進入城鎮化快速增長階段。不過,到2014年,武陵山片區的人口城鎮化率仍僅相當于全國2000年的水平,城鎮化進程比全國滯后14年。與周邊4省市的城鎮化進程相比,年均增速也是最高,分別比重慶、湖南、湖北、貴州高出0.01、0.18、0.31和0.21個百分點,不過,差距仍然十分明顯,武陵山片區2014年城鎮化率比重慶、湖南、湖北、貴州差距分別是23、13、19和4個百分點。

    所幸的是,國家近年開始重視武陵山的扶貧,2011年在武陵山片區率先啟動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

    二、武陵山片區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問題

    武陵山片區情況特殊,難以吸引人才、科技、資金等要素的聚集,但一些地方政府錯誤理解,盲目照搬,大搞開發區、圈地造樓,粗放的城鎮化面臨著諸多問題。

    (一)“二元”格局日益加劇

    與歐美國家越是小城鎮越是宜居的特點相比,由于資源投入的不足,造成污水處理和垃圾處理不善,山川河流被污染、自然生態系統遭到破壞,透支著有限的“環境紅利”。武陵山片區城鎮基本上缺少了某種宜居性,小城鎮及其附近農村,與大城市的差距拉大。

    (二)城鎮規劃無序滯后

    目前武陵山片區在城鎮規劃方面雖然做了大量工作,但是規劃意識不強、層次不高、人才不多的問題比較突出。

    (三)城鎮化建設資金欲求無門

    東部沿海地區及大城市“土地財政”模式在武陵山片區難以復制,城市建設資金壓力難題亟需破解。長期以來由于受到政策、人才、技術、交通等瓶頸制約,武陵山片區在經濟建設、社會事業發展方面歷史欠賬較多,發展明顯滯后,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財政投入不足、融資能力不足的問題比較普遍。

    (四)政策“洼地”嚴重失衡

    武陵山片區交通閉塞、產業落后、資金匱乏,造血功能不足,自我發展能力差,國家和省級的政策幫扶、項目支持對于該地區加快經濟社會發展非常重要。但是長期以來受到多方面的影響,政策支持幫扶力度不夠,國務院于2011年底頒布了《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2011-2020年)》后,局面有望改善。

    (五)產業發展先天不足

    當前,武陵山片區存在著產業結構不合理、總體產值低等問題。其主要問題是:農業產業效益低,受到地理條件的制約,現代化、規模化、集約化水平低;雖然近年來基地規模在逐年增加,但是農民的自發組織能力不強,缺乏有實力的龍頭企業帶動,農產品品牌效應不強,產業整體效益不高。工業多以不可再生資源為基礎,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且受國際價格影響大,產業發展不穩定,沒有找到替代礦產的新型產業,經濟發展缺乏后勁。第三產業層次不高,大多以旅游業的觀光旅游、門票經濟為主,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精品景區整合不夠,旅游產業層次整體偏低。

    產業發展是城鎮化建設的基礎,但是武陵山片區在城鎮化進程中不能照搬東部地區或發達國家城鎮化的模式,必須探索自己的發展之路。根據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武陵山區絕大部分地區屬于限制開發區,加之交通閉塞,基礎條件差,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工業經濟發展的空間有限。根據武陵山片區獨特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交通條件、人口分布、產業優勢、現有基礎等因素,發展旅游業,正是未來武陵山片區城鎮化建設全面提升質量和水平,走差異化發展、特色發展的道路中,最重要的選擇。

    三、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推動片區城鎮化建設

    (一)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符合國家有關職業教育與扶貧工作的戰略

    職業教育是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對于武陵山片區來說,大力發展旅游管理職業教育,促進社會就業和解決“三農”問題尤其重要。人口多、勞動力多,特別是農民多,是武陵山片區普遍存在的情況。就業問題在武陵山片區尤其是一個不可回避而且必須解決好的大問題。發展旅游管理職業教育,普遍提高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創業能力,對于武陵山片區高職院校而言,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與片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基本吻合

    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與武陵山片區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基本吻合。目前,武陵山片區的產業結構呈“一、三、二”的狀況,片區的二大支柱產業生態農業、旅游業的提升,新的支柱產業的調整均需要培養出大批的人才來適應發展的需要等。其中旅游產業對人才的巨大需求,就需要我們加快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的發展,加快對旅游業人才培養方向的確立,才能適于經濟的發展需求。

    (三)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為片區城鎮化建設提供人才支持

    高等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并從社會需要和高等職業教育地位出發,確定自己的教育定位和培養目標,形成有別于學科型、工程型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在武陵山片區,尤為重要的就是以旅游業就業為導向,不斷提高旅游管理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旅游管理專業的教育,就應當面向就業需要,針對崗位需求,在不斷加強專業建設和辦學條件建設的基礎上,圍繞培養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積極探索“雙證制”、“訂單式”、“產學研一體化”的模式培養人才。旅游管理專業的職業教育所培養輸送的人才,必將推動武陵山片區的旅游業發展,從而推動區域新型城鎮化建設,實現扶貧攻堅目標。

    (四)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為片區城鎮化建設提業支持

    只有做強做大城鎮產業,城鎮化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諸多問題才可能迎刃而解。旅游業,正是未來武陵山片區城鎮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動力之一。一是旅游業自身的創收,即游客消費,形成了餐飲、住宿、游樂、購物、會議、養生、運動等綜合性、多樣化的終端消費經濟鏈,為城鎮化提供財政支持。二是在旅游消費拉動下,本地特色產品及產業(比如土特產品、農副產品、歷史民俗民族文化產品等)延伸發展起來,形成了一個旅游帶動的產品產業鏈,為城鎮化提業支持。三是居民收入增加、城鄉差距縮小、城市環境美化、保護區域環境生態文明、文化傳承、幸福感增強、生活方式轉變、服務設施完善、城市品牌提升、建設精神文明等這些旅游帶來的既得利益,構建了新型城鎮化中最強調的新內涵。四是旅游形成了消費聚集和產業聚集,帶動土地升值、延伸商業房地產及休閑度假房地產等高利潤項目,為城鎮化提供了產業、就業、環境、服務和居住五大支持,成為城鎮化的直接動力。五是旅游業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投資、銷售、金融、保險、郵電等各行各業的發展,促進了城鎮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使城鎮綜合實力迅速攀升。

    (五)加強旅游管理職業教育,為片區城鎮化建設充分挖掘資源優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欧美亚洲国产成人高清在线|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精品| 四虎国产成人永久精品免费|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欧美成人永久第一网站| 992tv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福利| 久久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毛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成人艳情一二三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碰| 成人人观看的免费毛片| 91欧美激情一区二区三区成人| 成人h在线播放| 成人夜色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久久久| 欧美成人另类人妖| 精品免费久久久久久成人影院 | 成人午夜私人影院入口|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网站| 青青草成人在线| 精品人妻无码一区二区色欲产成人 |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 成人午夜18免费看| 成人久久久久久| 欧洲成人r片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全部免费观看1314色| 2022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人| 色综七七久久成人影| 综合558欧美成人永久网站| 欧美成人看片黄a免费看|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品视频观看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成人午夜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