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文學藝術起源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學藝術起源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文學藝術起源

    第1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關鍵詞】法經濟學 民間文學藝術表達 著作權保護模式 特殊立法保護模式

    一、概念辨析和保護模式簡介

    民間文學藝術表達(expression of folklore)這一概念來自1982年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通過的《關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防止不正當利用及其他損害的國內法示范條款》,其中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被定義為“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其為傳統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文學、藝術的表現形式,包括但不限于:(1)語言表達,如民間故事、民間詩歌和謎語;(2)音樂表達,如民歌和用樂器演奏的音樂;(3)動作表達,如民間舞蹈、戲劇以及游戲、典禮、儀式的表演和其他表演;以上三種,無論其是否歸納為某種物質形式。(4)有形表達,如藝術品,尤其是壁畫、彩畫、雕刻、雕塑、陶器、赤土陶器、鑲嵌工藝、木制品、金屬器皿、珠寶、編織、刺繡、紡織品、地毯、服裝、樂器和建筑形式。”[]然而在學術界,有很多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相近或相關且同樣具有爭議的概念。其中“民間文學藝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正是在學術界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最相關而又最具爭議的兩個概念。為厘清本文所要分析的實質內容,筆者首先對這三個概念進行簡要的辨析。

    盡管從全球范圍來看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從產生至今也不過才半個多世紀,但因其引起的廣泛爭議導致不同國家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立法模式,比如:特別授權模式、著作權保護模式(又稱版權保護模式)、鄰接權保護模式、公有領域付費模式、特別立法模式等。而其中最受關具有影響力的當屬著作權保護模式和特別立法保護模式。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著作權保護模式由來最早且采用的國家最多,其實質是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視為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之一,直接采用本國著作權法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進行保護。該種保護模式多年來備受爭議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同著作權法的保護客體——作品——有著不可調和的區別,例如在作者問題、獨創性問題以及保護期等問題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同作品都不可一概而論。特殊立法保護模式是指在著作權法體系之外,重新構建一個新的專門用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這是WIPO和UNESCO在1982年制定的《國內法示范條款》中所提倡的立法模式,其創新之處在于采用公法和私法相結合的方式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進行保護。由于特殊立法保護模式保護模式不僅能夠彌補著作權保護在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作者群體性方面的不足,而且能夠促進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開發及其經濟利益和精神權利的實現,越來越多的發展中國家開始接受該種保護模式并著手建立本國的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法律保護體系。

    二、效率標準、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利益平衡目標

    效率作為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核心問題,“指的是在一種狀態下總成本和總收益之間的關系”,是衡量資源配置水平的標準。而“所有法律活動以及整個法律制度事實上都是在發揮著分配資源的作用,因此所有的法律活動都要以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即效率最大化為目的。”一直以來,法學家們都認為作為社會意識存在的正義是法律存在的唯一基礎,法律就應當是如同“獬豸”一般的正義的化身。但是以波斯納為代表的法經濟學家給出了不同的答案:法律的存在基礎不應該僅僅是正義,追求效率同樣應當是法律存在的根本理由,法律就如同市場一樣是一種資源的配置機制。因此,“用效率替代正義作為法律的基石”是可行而且必須的。

    傳統經濟學中以帕累托最優作為效率的標準,但是帕累托最優是以完全信息,充分競爭和交易成本為零為前提的,然而“法經濟學研究的社會是存在交易成本的社會”,因此帕累托最優無法繼續作為效率的衡量標準。為此,波斯納將卡爾多——希克斯標準作為法經濟學研究領域的效率標準,并且通過“運用卡爾多一希克斯效率標準前后一致地全面分析了幾乎全部的部門法律制度”,并指出“財產法即在于為人們有效利用資源提供激勵”。

    法律的制定和實施是為了解決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法律通過對權利進行合理配置來實現主體之間的利益平衡,使各個主體在既定的利益格局體系下達到一種和平共處的均衡狀態。因此將經濟學應用于法律分析中,就必然要考量各方利益的平衡問題,并將利益平衡作為立法的目標之一。本文基于法經濟學視角分析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保護模式,因此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出發,以效率為標準,對著作權保護模式和特殊立法保護模式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最終以利益平衡為目標來確定著作權保護模式和特殊立法保護模式的優劣。

    三、效率分析

    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具有公共物品的屬性,它可以被無數的消費者使用而不發生折損。此外,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消費也不具有排他性,因此想要阻止沒有支付對價的消費者使用也面臨重重困難。因此如果創造、傳承和利用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群體不能通過市場交易得到足以刺激其繼續從事相應事業的話,那么相應群體的動力將會大打折扣,形成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公共地悲劇”,這不利于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傳承、保護和使用。

    在著作權保護模式中,法律通過授予獨占產權即著作權來刺激作者創造更多作品,來解決知識產品供給不足的問題。然而這種解決辦法同時又會導致另一類經濟的無效率:給作者獨占的著作權,將使其成為供給知識產品的壟斷者,這將導致壟斷市場的效率損失。因此,在作者利潤最大化的過程中將產生兩個經濟結果:一是作者由于著作權而得到壟斷利潤;二是作者通過市場壟斷力帶來的效率損失。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著作權保護模式的權利主體只包含了作者的利益,也就是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起源群體的利益,而在國家利益和相關權利主體利益的保護上明顯不足。同時由于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是特定群體內不特定個人連續創作,并在長期流傳過程中不斷豐富創新而成,因此著作權保護的激勵機制大打折扣。由于相關權權利主體利益不能得到很好的維護,導致其其整理、改編和使用的動力受損,這也有礙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傳播,并且不利于更多財富的創造。

    四、成本——收益分析

    在經濟學的分析領域,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等知識產品的使用和轉讓等制度的設定,都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經濟行為,因此可以通過成本——收益對其進行分析。這些制度通過改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相關權利的分配方式,可以降低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交換的交易成本,更加充分的實現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效用,給社會帶來了經濟收益,這就是“收益評價”。同時,由于社會對相應制度的執行和監督會產生相應的執行費用和監督費用,因此會產生相應的“成本評價”。

    對于市場主體來說,外部不經濟將導致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的不同,社會成本將是私人成本與外部成本的和。在私人成本一定的情況下,社會成本的大小將由外部成本的大小決定。而在降低外部成本方面外部成本內部化是一種有效而又簡便的方法。在著作權保護模式中,國家和相關權權利主體獨立于起源群體之外,三者的權利邊界難以厘定,特別是國家和相關權權利主體的權利邊界缺乏界定。而在特殊立法保護模式中,能夠更加清晰的界定國家、起源群體和相關權權利主體的權利邊界,并確認自由使用的有效區域,減少了自由使用帶來的外部成本,使起源群體和相關權權利主體更加容易的交易各自的法定權利。

    五、利益平衡分析

    分析目前學術界對著作權保護模式和特殊立法保護模式的比較不難發現,目前的爭議焦點主要集中于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客體的特殊性上。

    首先,國家利益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作為一國文化財產的一部分,是一國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國的一種財產性權利。因此,國家利益應當在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利益分配中有所體現。發展中國家重視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為了從發達國家使用其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過程中獲得收益。但這種經濟利益的獲得不應當以法律的形式強制規定,而應當通過相關稅收取得,具體可以通過相關主體的個人所得稅合企業所得稅來獲得。同時,對于迫切需要保護的部分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應通過相應的稅收減免來激勵其保護、傳承和創新。

    其次,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特定群體內不特定的個人連續創作的產物,群體內的任何一個個人都可能對民間文學藝術的創作貢獻了自己的智力成果”。在相當長的時間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被其創作群體看作維護該群體文化統一性的重要手段,并在該特定群體內通過口耳相傳的傳統方式代代流傳。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逐漸進入市場,成為交易的對象,并創造了巨大的商業利潤。而一直以來由于相關法律的缺失,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起源群體的精神利益以及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持有人和傳承人的物質利益都缺乏有效的保護。

    第三,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相關權權利主體在發展和傳播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上有著不同程度的作用,而且在利用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創造經濟價值方面有著無法比擬的作用。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歷經滄桑流傳至今,有的內容混亂版本多樣,有的甚至幾近失傳后繼無人。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收集者和整理者在收集整理的過程中不僅投入了勞動,還將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固定了下來,這為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不僅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有些甚至還產生出了創造性的勞動,因此他們應該享有由創造性活動產生的物質利益。此外,在當下的商業社會中,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所面臨的危機大部分是因為它們不能很好地適用商品市場發展要求的結果。因此,民間文學藝術表達想要不斷傳承并發揚光大,就必須進行市場化的商業性利用,并由利用人獲取由此產生的經濟利益以進一步激勵其商業性利用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法律應當明確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相關權權利主體的權利義務,進而更好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促進其發展和傳播,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

    六、總結

    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保護,在保護傳承的同時,應當注意開發商業利用,在注重開發商業利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各方利益的平衡。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通過激勵各權利主體的積極性來保護傳承和促進創新。本文首先經過著作權保護模式和特殊立法保護模式的效率分析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得出結論:相比較于著作權保護模式,特殊立法保護模式在激勵機制和成本控制上都有明顯的優勢。進一步通過對民間文學藝術表達各方利益的分析得出結論:在構建完善的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法律體系時,特殊立法保護模式比著作權保護模式能更有效平衡各方利益。綜合全文的分析,今后我國為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進行立法的時候,為實現各方利益的合理配置,應將公法保護和私法保護結合起來,采用特殊立法保護模式,重新構建一個專門用于保護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法律體系。

    參考文獻:

    [1]J. Michael Finger and Philip Schuler:Poor People's Knowledge, A copublication of the World 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魏建,黃麗君,李振宇著.法經濟學:基礎與比較[J].人民出版社,2004.

    第2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關鍵詞

    主體論文藝學局限超越新整體論文藝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藝學承擔著重新建構自身的使命。正如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藝術,一個時代也應有一個時代的文藝學。要建構真正屬于二十一世紀的中國文藝學,就必須對二十世紀的中國文藝學進行系統的反思和總結。在二十世紀中國本土學者所提出的文藝學體系中,主體論文藝學無疑是其中重要的一種,它的誕生使中國文藝學的主流形態由自然本體論和社會本體論轉向以人為中心的主體論,意味著中國文藝學基本上完成了現代性轉型。但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對于對現代性的反思在中國學術界漸成潮流,主體論文藝學作為現代性理論家族的成員也成為反思的對象,在更廣闊的理論視野中顯露出其局限。本文將通過分析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來證明超越它的必要性,并探討新的文藝學體系的可能形態。

    一、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與超越主體論文藝學的必要性

    一個理論的意義空間也就是它的局限。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闡釋的主體論文藝學植根于二十世紀中國的現代性語境,是現代性實現自身的具體方式。所謂現代性是相對于前現代性而言的:前現代性將人性置于對自然性和神性的從屬地位,而發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現代性則使人從世界體系中凸現出來,把人當作征服—認知—觀照著的主體,所以,現代性的核心是人的主體性,弘揚人的主體性乃是現代性理論家族的共同特征。從文藝復興時期起,現代性便成為西方現代文化的靈魂,笛卡兒、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大思想家經過數百年的努力完成了主體性理論的建構。自五•四發端之日起,現代性也正式成為中國人追求的目標。弘揚主體性的文藝學思想在五•四時期的文藝家那里就已獲得了鮮明的表述,魯迅、、郭沫若、周作人都曾是闡釋和歌頌主體性的主將。(1)雖然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主體性思想在中國的發展曾受到過阻滯,但對于現代性的追求、弘揚、闡釋仍是二十世紀中國文藝學的主旋律,而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闡釋則使之達到了。

    從根本上說,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闡釋是主體性思潮自身進展的結果,然而具體的歷史處境卻使得它以反思1966—1976年間形成的神本主義/物本主義文藝學為出場的機緣。劉再復發表于1986年的專著《文學的反思》是主體論文藝學的最重要文本,在這本書中,對主體論文藝學的提倡與對期間趨于僵化的文藝學體系的批判是合二而一的。他認為1966—1976年間中國文藝學的最大悲劇是主體性的失落,具體表現為:崇尚物本主義/神本主義,信奉機械決定論,把人看作“被社會結構支配的沒有力量的消極被動的附屬物”(2)、“階級鏈條中任人揉捏的一環”、“政治經濟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3)。為了克服主體性在文學藝術中的失落,就必須建構主體論文藝學,完成文藝學的兩個轉型:從物本主義/神本主義的文藝學轉變為人本主義的文藝學;從以機械決定論為核心的文藝學轉變為以主體的自由為歸屬的文藝學。這雙重的轉型被劉再復歸結為一句話——“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具體來說就是:

    我們提出要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就是要在文學領域把人從被動存在物

    的地位轉變到主動存在物的地位,克服只從客體和客觀的形式去理解現實

    和理解文學的機械決定論。(4)

    給人以主體性地位,就是使人在整個文學過程中擺脫工具的地位,現

    實符號的地位,被訓誡者的地位,而恢復其主人翁地位,使文學研究成為一

    個以人的思維為中心的研究系統。(5)

    我們強調主體性,就是強調人的能動性,強調人的意志、能力、創造性

    ,強調人的力量,強調主體結構在歷史運動中的地位和價值。(6)

    經過轉變以后的文藝學重新變成了人學——主體學。完整的文學藝術創造過程被視為由三類主體組成的體系——作為創造主體的文學藝術家;作為文學藝術對象主體的人物形象;作為接受主體的讀者(或觀眾/聽眾)。對這三種主體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內在宇宙:它既是文藝創造的內在源泉,也是文學藝術必須表現的中心的中心。劉再復因此要求文學藝術家要向內(靈魂/性格/精神)、向深(深層精神主體)、向我(個性)拓展“人學”。(7)推論至此,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結構已經顯現出來。我們可以據此對主體論文藝學進行總體性的價值評估。

    主體論文藝學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闡釋基本上完成了中國文藝學的現代轉型。這種轉型造就了巨大的可能性空間,在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涌現為激動人心的解放性力量。然而在二十世紀末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的后現代視野中,主體論文藝學和它所隸屬的現代性理論家族的局限開始暴露出來。我認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主體論文藝學至少有以下欠缺和局限:1、它建構在虛構的人學圖式、歷史圖式、精神圖式上;2、它所信奉的“人學是文學”命題在生態主義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已顯露出其狹隘性,蘊涵在主體性原則中的傳統人文主義——個人中心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也成為超越的對象。

    “主體性的失落”是主體論文藝學的一個基本命題。它所要說的是:人本來是有主體性的自由的人,但后來主體性失落了,人變成了非人。由此而產生圖式是:人=作為主體的人=個性化的人=自由的人。由于人在這里是個體的同義語,因而問題出現了:在人類已有歷史的大部分階段內,大多數個體都并非作為個性化的自由的主體而存在,難道他們不是人嗎?顯然,主體論文藝學所說的人并不是指所有實存過和正在實存過的人,而是一種理想原型。用一個預懸的人的理想原型去衡量人類歷史,就會把某些階段的實在的人類史當作非人的歷史,所以,人—非人—人這個圖式的虛構性是顯而易見的:根本不存在非人的人類歷史,只存在人類歷史的不同形態。實際上,如果真的把上述邏輯貫徹到底,那么,一切實存過和正在實存著的人類史都會被認定為史前史,因為所有實在的人都不可能完全符合人的理想原型。這樣,人—非人—人的三元圖式就轉變為非人(從古至今)—人(未來)的二元圖式:“人類社會,今天仍然處于‘前史’時代,這種社會是有缺陷的。處于這種社會狀態的人,還不能充分地全面地占有人的自由本質,作為客體的世界,還不是真正人的對象,它對于人還只有有限的價值和意義,它還不能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8)人=理想的人,歷史=理想的人變為現實的人以后的歷史,因此,符合主體論文藝學尺度的人和歷史都是傳奇化了的,而現實的人和歷史則被判定為“非人”和“前史”。削足后足仍不能適履,便稱足為非足:主體論文藝學的人學—歷史學圖式的欠缺至此已經充分顯露出來。既然所有實存過和實存著的人都處于“前史”狀態,那么,文學藝術的本體論功能就只能是在此岸建造烏托邦,變成此岸的宗教:“如果說,宗教在彼岸世界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那么,文學藝術則是在此岸把人應有的東西歸還給人。”(9)為了實現這種宗教式的歸還,劉再復要求文學藝術家在創作中完成三重的人學還原:把不自由的人還原為自由的人,把不自覺的人還原為自覺的人,把不全面的人還原為全面的人。(10)然而,經過這三重還原,人豈不是又變成了高、大、全的神人了?文學藝術不是又變成新型神學了嗎?如果要求文學藝術家都必須在創作中完成這三重還原,那么,文學藝術家將會再次喪失主體性,從而回到主體論文藝學所極力批判的“前史”狀態。這大概是主體論文藝學的闡釋者沒有預想到的荒謬結論。主體論文藝學之所以會陷入自我反駁的邏輯困境中,是因為它預設了人的理想圖式:自由,自覺,完整,擁有作為主體的人的全部本質。這種對于人的圣化源于現代性理論家族所信奉的人類中心主義,主體論文藝學的局限歸根結底派生于現代性的局限。要從根源處追查主體論文藝學的欠缺,就必須對現代性本身進行反思。

    現代性的根本圖式是主體—客體二分法,由此二分法又派生出人—自然、目的—手段、中心—邊緣等諸多二分法。因為主體在這里指的是人,所以,現代性圖式在具體化為人學圖式時就是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乃是人道主義的極端化,它在將人推到最高主體和絕對中心位置時忽略了其他存在物的獨立性和價值:人是目的,所有非人存在都是實現人的本質力量的手段。中國的主體論文藝學推崇人道主義的初衷是以它來反抗將人視為“政治或經濟機器中的齒輪或螺絲釘”的庸俗社會學,但由于受現代性的內在邏輯支配,它將“人是目的”這個結論推向極端,自身也變成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文藝學。由此產生了主體論文藝學的一個根本局限:忽略人之外的存在物的獨立價值,而把它們當作純工具性存在。劉再復在批判物本主義的文藝學時認為物本主義的錯誤是“本末倒置,既見物不見人——人服役于物,而不是物服役于人,人本身沒有足夠的價值”(11),他要求顛倒物本主義的文藝學:“不應把人的存在視為工具,好象他與內在目的無關。這就是說,作家在表現人的時候,要把人當作人,把人視為超越工具王國的實踐主體,而不是把他當作自然存在,當作牲畜、草薺、工具。總之,人應該是目的性因素,而不是工具性因素。”(12)但是實現人的主體性就一定要以犧牲物的獨立性為前提嗎?人與物的關系是不是注定是目的—工具的關系?如果把人當作絕對中心和終極目的,把物當作服役于人的純粹工具性因素,那么,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世界的關系必然是一種緊張的、暴力的、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其直接后果只能是物乃至自然界的毀滅,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生態危機。由于人與人的關系直接受制于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待自然的態度與人對待人的態度在本質上是同一的,因此,在人與自然的關系充滿暴力的情況下,徹底的人道主義也就無法實現。雪萊對此早有斷言:“人既使用自然做奴隸,但是人本身反而依然是一個奴隸。”(13)海德格爾講得更為透徹:與“物的毀滅”一同發生的是“人的本性之死”。(14)二十世紀是人的主體性獲得空前實現的世紀,也是有史以來生態危機最為嚴重的世紀,是人與人斗爭最為慘烈的世紀,而生態危機與人文危機的共生性說明極端的主體主義并不能真正保護人的福祉。所以,我們有必要重申下述真理: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偉大是由大地托舉的”(15),屬于人的一切都最終依賴于造化的神力和機緣,因此,人不能將自然界視為純粹的工具,而應以敬畏和感恩的態度對待自然界。劉再復在寫作《論文學的主體性》時顯然未認識到這個真理,他對莊子的一段話的誤讀便是明證。這段話是:“舜問乎丞曰: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天地之委形也。”(《莊子•知北游》)此對話顯然言明的是天地對人的在先性,人乃是天地之委形之造化,然而劉再復卻由于其人類中心主義視野將之解釋為:“莊子在這里感嘆的是:人往往為外物所役,因此,身不由己,不能做主。這種情況表現在主體性部分喪失或完全喪失”。(16)由這個解釋可以看出:他已由“見物不見人”的極端走到了“見人不見物”的極端,他所推崇的“文學是人學”乃是一個人類中心主義的命題。此類文學觀念雖然在特定的歷史語境中產生了巨大的解放效應,但是其欠缺也是明顯的:世界上不僅僅存在人,還存在日、月、星、山川、河流、植物、動物,存在天與地的交感與宇宙的秘密話語,所以,將文學定義為與自然失去了原始聯系的人學既削弱了文學的豐富性,又看低了文學的價值。進而言之,將文學與更廣闊的存在割裂開來必然使作為人學的狹義的文學喪失方向。劉再復所倡導的文學的三個還原如果不以對世界整體的感恩和敬畏為前提,就根本不可能實現:1、要把不自由的人還原為自由的人,必須實現人與其他存在的和解,否則,永遠與其他存在處于緊張的對立狀態,人如何能實現自身的真正自由呢?;2、要把不全面的人還原為全面的人,必須知道“全面”的含義是什么,而人的全面發展顯然應包括人與自然的和解,否則,處于物我對立狀態的人談何全面?;3、要把不自覺的人還原為自覺的人,涉及到人“自覺”以后做什么,其中包括是自覺地將世界當作工具性體系,還是將之領受為家園。這些問題只有在超越了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原則后才能解決,所以,主體論文藝學的欠缺和局限本身就證明了超越它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主體論文藝學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獲得正式命名和系統闡釋后曾引起了短暫而熱烈的反響,但未產生其提倡者所預期的長久效果。造成這種狀態的根本原因是;主體論文藝學隸屬于現代性理論家族,而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現代性在世界范圍內已經成為反思的對象,各種各樣的后現代學說開始取代現代性理論,成為新的主流話語。盡管內容龐雜的后現論并不都是理所當然的真理,但是現代性的二元對立邏輯(主體—客體二分法)和由此邏輯生發出的生態危機和人文危機,意味著它將被真正后現代的后現代性所超越。這注定了八十年代中國的主體論文藝學只能是個短暫的過渡。

    二、從主體論文藝學到新整體論文藝學:一個必要的導言

    主體論文藝學分有人類中心主義的根本欠缺:將人設定為面對整個世界的主體,忘記了人乃是在世界中的存在(Being-in-theworld)。要超越主體論文藝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圖式,我們就必須重新領受世界的原始結構:人在世界中,意味著他生存于天地之間,因此,人永遠是天—地—人三元整體的構成,把世界理解為天—地—人三元結緣而成的整體是對世界的最恰當言說。老子在《道德經》中將天—地—道—人稱為域中四大,實際上說出了由域中四大結緣而成的世界結構:“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17)此處的道脫離了天、地、人而又被當作獨立本體,實屬虛構。海德格爾在著名論文《物》中寫道:“這種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純然一元的轉讓的反射活動,我們稱為世界。”(18)這便是廣為人引用的世界四重結構說,與老子的域中四大說是同構的。然而,正如脫離了天地人的道是純然的虛構,神的唯一屬性也是并不實在地存在,所以,世界是而且只能是天—地—人三元構成的整體。《周易•系辭下傳》對此有明晰言說:“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19)天—地—人三元整體的存在是人的實踐的前提和支撐,故而我們所居住的世界絕不能僅僅被理解為人化自然的結果,而是天—地—人三元互動本身。以此原始而全新的世界觀來審視文藝學的歷史,便會發現:前現代的以天道主義/神道主義為核心的文藝學與現代的以人道主義為中心的文藝學都是片面的,最完整的文藝學體系乃是將世界領受為天—地—人三元整體而又承認人的主動性的新整體主義文藝學。因此,文藝學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晰地歸納為:天道主義/神道主義文藝學(前現代)人道主義/主體主義文藝學(現代)新整體論文藝學(后現代)。

    前現代文藝學明確地將人道歸結為天道/神道,雖正確地認識到了人不過是世界的一部分,但未能領受到人在文學藝術創造過程中的能動性,有把人的人道放得過低的毛病。主體論文藝學把人推到了最高主體的地位,固然激發了人在創作中的主動性,卻忘記了下面的事實:1、人是世界整體的一部分,將人道抽離于整體性的世界之道,既不符合世界的原始結構,也會使人道找不到最人道的發展方向;2、主體—客體的二分法將世界中的非人存在物都當作客體/手段質料,因而在對物的物性的忽略中傷害了物乃至整個世界。我們可以通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一首普通的中國民歌看到無限制的征服對世界的傷害程度:一腳踢倒山/一拳捅破天/張口吞宇宙/革新地球翻/以大山做鞍/以大河做鞭/挺起胸膛/征服自然。(20)走向極端的主體主義在二十世紀已經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災難和人文災難,因而不受限制的主體主義是必須超越的,但這超越不是回到前現代文化去,而是要為人的人道找到最確切的位置。那么,人的人道的最確切位置是什么呢?1、人是宇宙的一部分,其主動性也是由實在的世界結構所支撐的,他上受惠于天,下托福于地,因而其主動性不能朝著破壞其基礎的方向發展,而應贊天地之化育,守萬物之生機,這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辨證關系對人道的最基本規定;2、既然人是天—地—人三元運動中的一元而又有主動性,那么,他在“贊天地之化育”和“守萬物之生機”的同時也有權力發展自己的主動性。所以,新整體主義文藝學是對前主體論文藝學和主體論文藝學的共同超越,指向全新的文藝學形態。

    新整體論文藝學是個開放的概念:所有真正超越了主體—客體二分法而又承認人的主動性的文藝學都是它的可能形態。從目前可以預見到的范圍而言,下面三種文藝學將構成其主流形態:1、生態文藝學;2、新道論文藝學;3、存在論文藝學。

    1、生態文藝學

    生態論文藝學是新整體論文藝學在當下的主要形態。它從反思人類中心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出發,系統地批判了人類中心主義,要求超越主體論文藝學所推崇的人類至上觀念和征服自然的學說。它認為人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不能將人凌駕于生態系統之上,而應以生態系統整體的平衡為終極價值尺度,以生態倫理學代替人類中心主義的倫理學,約束人的行為。文學藝術家必須結束對征服自然的歌頌,發現生態系統整體的和諧之美,倡導人與生態系統中的其他成員友好共處的生活方式。在中國,建立生態文藝學的工作已經開始,魯樞元教授多次撰文闡釋生態文藝學的基本觀念。(21)曾文成教授則出版了《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22)可以預見,二十一世紀將是生態文藝學漸成主流的世紀。但是我們在倡導生態文藝學時也應注意到:生態文藝學的視野還局限于生態/生命領域,其根本原則是維護生態平衡和敬畏生命,而生態系統不過是自然界和宇宙的一部分,所以,生態文藝學的視野雖然比主體論文藝學廣闊,仍是有視野局限的文藝學。

    2、新道論文藝學

    新道論文藝學是東方文藝學可能的后現代形態。這里所說的道既不是純然的天道或神道,也不是在文藝復興以后處于至高無上地位的人道,而是天道—地道—人道三元統一的道。天道、地道、人道由于人的實踐而交道,乃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機緣。有天—地—人三元的交道,人才能知—道、說—道、弘—道,才有文學藝術。由于我們所講的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元統一,所以,后現代的道論文藝學不是對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的簡單復歸,而是肯定人的主動性的文藝學體系。它與中國古代的道論文藝學有根本的區別:(1)中國古代道論文藝學中的道主要指的是天道,所謂體道、明道、弘道的終極目的是認識天道并因而贊替天地之化育天行道,新道論文藝學則認為人道是不能歸結為天道的本體性存在,有自己相對獨立的價值和尊嚴,充分肯定人在贊天地之化育的前提下自我籌劃、自我創造、自我生長的能力和權力;(2)傳統道論文藝學的理論視野集中在人道對天道的傾聽、遵從、弘揚上,對社會之道即世道的具體結構的探討幾乎是空白,缺乏社會本體論這一維,而新道論文藝學則致力于自然本體論、社會本體論、人類本體論的統一。雖然這種意義上的道論文藝學作為體系尚不存在,但其觀點散見于國學功底深厚而又具有當代意識的文藝學家的論述中。由于新道論文藝學的獨特性,其建構過程固然要吸收西方文藝學的邏輯建構方法,更要發現漢語自身的可能性空間,因而它的成功建構將使中國文藝學超越后殖民語境。

    3、存在論文藝學

    存在論文藝學乃是新整體論文藝學另一種已經誕生的形態。由于存在(Being)是一切存在者(beings)之存在,人不過是諸存在者之一,所以,存在論文藝學自在地意味著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超越。(23)它的基本邏輯前提是:人與其他事物最原始的關系不是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是一種存在者與另一種存在者的關系;人之獨特性在于他能夠主動籌劃自身的存在并讓其他存在者重新結緣,成為存在的發明者和守護者。所以,文學藝術在其更高階段必然要從“人學”進展到“存在學”,與此相應,文藝學要完成從主體論到存在論的轉型。存在論文藝學在西方的最大代表當推后期海德格爾。這位詩人哲學家在《詩•語言•思》等后期著作中建構出存在論美學,其中也涵括了存在論文藝學的始初形態。他認為對存在的遺忘是西方乃至整個世界的現代性危機的根源,因此,拯救之路必須從回到存在開始。回到存在的前提之一是超越主體—客體二分法,恢復人與世界最原始的關系,重新發現人的人性和物的物性。現代性理論將物當作對于主體而言的客體,當作質料和資源,忽略了物的獨立和自足品格,無法認識物的真正物性,自然也無法為人的人道找到最確切的位置。那么,物的物性從根本上說是什么呢?海德格爾通過細致的詩意之思指出:在任何一個世內存在物中都居住著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人),所以,物是天—地——人—神四元的聚集。(24)不僅物是天—地—神—人的四元聚集,而且,世界也是天—地—神—人四元的統一:“這種大地和天空、神圣者和短暫者純然一元的轉讓的反射活動,我們稱之為世界。”(25)從這種全新的存在論—世界論—人論出發,海德格爾得出了藝術作品的本性是“存在者的真理將自身設入作品”(26)、“人言說在于他回答語言”(27)、“話語是嘴的花朵,在語言中大地朝著天空開放”(28)、回到本性中的人將致力于“守護中的參與”(29)、“詩意是人類居住的基本能力”(30)等美學和文藝學觀點。盡管后期海德格爾的學說有將人的主動性定位偏低的局限,但總的來說它指出了建構存在論文藝學的基本思路。

    上述三種形態的新整體論文藝學都是對主體論文藝學乃至現代文藝學的超越。由于它們的誕生,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的現代性文藝學已經暴露出致命欠缺,因此,重寫文藝學成為文藝學家們在新時代必須完成的使命。本文作為對主體論文藝學的解構和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導言,將從以下三個方面概略地論證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

    1、文藝起源觀

    被主體論文藝學所認同的文藝起源論——如游戲說、巫術說、勞動說——都是從人的活動出發探討文學藝術的起源。這固然沒有錯,但人的活動依賴于天—地—人三元的總體運動所造就的機緣,所以,僅僅著眼于人的活動而忽略三元的整體運動,就不能在最本源的本源處理解文學藝術的起源。沒有天—地的二元運動,就沒有人,自然無所謂文學藝術,同樣,只有天—地的二元運動而沒有人的勞作,文學藝術也就失去了其直接創造者。因此,對文學藝術起源的最恰當言說只能是:天—地—人的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最原始的起源,人的活動作為對天—地—人三元的創造性聚集乃是文學藝術誕生的直接動因。前現代文藝學雖然承認天—地—人三元運動是文學藝術產生的根源,但對人在此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地位過低(如柏拉圖的回憶說和劉勰的原道說都把人放到從屬的位置),主體論文藝學則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把人的主體性當作文學藝術的絕對源泉,忘記了天—地—人三元的整體運動對于文學藝術產生的本體論意義,所以,前現代文藝學和主體論文藝學都應該被超越,代之以全新的文藝起源論——以承認人的主動性為前提的天—地—人三元互動理論。

    2、文藝本質論

    “文學(藝術)是人學”乃是主體論文藝學的基本命題。它的含義是:文學藝術是由人創造、以人為中心、為人而存在的活動。這個定義雖然對超越神本主義和物本主義的文學本質論有積極意義,但其人類中心主義的偏狹視野使得它未能揭示文學藝術更本質性的本質:文學藝術從根本上說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文學藝術化,因而文學藝術大于人學,人學不過是文學藝術的一部分。文學藝術不僅僅大于人學,而且大于生態學或純然的自然本體論,因為文學藝術乃是表現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整體學。

    3、文學功能論

    以主體論文藝學為典型形態的現代性文藝學對文學藝術的看法是人本主義的。無論升華說、美育說、實踐說、自由創造說或自我表現說,其著眼點都是文學藝術對人的意義。這種文藝功能觀在更廣闊的文藝學視野中顯露出其欠缺:見人而忘物,忽略了人不過是生態系統乃至宇宙的一部分,因而孤立地談論人的自我實現和自我解放,把文學藝術的功能定位得過于偏狹。既然人不過是天—地—人三元運動的構成,那么,守護—參與—表現此三元運動必然是文學藝術的總體功能,亦即,既要實現人的人道,又要贊天地之化育,守萬物之生機,將人文關懷與生態關懷、宇宙關懷、存在關懷統一起來。與此相應,文學藝術家不僅僅是社會的良知,也應是“天地之心”或“宇宙的良心”。

    本文從上述三個方面展示了重寫文藝學的可能途徑,其目的并非是言說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典型,而是對某種可能性的預演,由于不存在一個絕對在先的文藝學供我們重寫,所以,這里所說的重寫實質上是建構。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具體行動會產生我們現在意想不到的可能性。這正是建構的魅力所在。我們為正在誕生中的新文藝學命名和正名,意在于呼喚更多的文藝學家走上建構新整體論文藝學的大道。

    (1)如魯迅作為的主將,就極力頌揚文學創作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主體性,推崇“發揮個性,為至高之道德”、“以己為中樞,亦以己為終極”、“主我揚而尊天才”等個體—主體性原則。見《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第46—56頁。

    (2)(3)(4)(5)(6)(7)(9)(10)(11)(12)劉再復《文學的反思》,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46頁,第55頁,第46頁,第50頁,第54頁,第58—59頁,第91頁,第92頁,第47頁,第66頁。

    (8)(16)劉再復《論文學的主體性》,《文學評論》1986年第1期。

    (13)伍蠡甫胡經之主編《西方文藝理論名著選集》,中卷,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第77頁。

    (14)(18)(24)(25)(26)(27)(29)(30)海德格爾《詩•語言•思》,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04—106頁,第158頁,第159頁,第158頁,第36頁,第183頁,第183頁,第193頁。

    (15)徐剛《綠色宣言》,當代文藝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32頁。

    (17)《道德篇》,湖南出版社1994年出版,第54頁。

    (19)《周易》,湖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336頁。

    (20)《中國青年》1960年第15期(當時《中國青年》為半月刊)。

    (21)參見魯樞元《走進生態領域的文學藝術》,《文藝研究》2000年第5期。

    第3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論文關鍵詞 民間 藝術 作品 法律保護 權利主體

    民間文學藝術是現代文明產生和不斷發展的源泉,其作為一種文化現象伴隨人們從遠古走到了今天,可以說是一個區域、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它反映了一個社會的傳統特征,是該群體世代相傳并不斷發展的藝術文化的體現,而對于我國這樣一個擁有多民族的國家來說,民間作品種類繁雜,形式多樣,是我國豐富的文化遺產之一,因而,對于文化遺產的立法保護勢在必行。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點分析

    (一)創作主體的群體性

    民間文學藝術往往表現為在一個地域或幾個地域所共有的文化現象,是一個群體,經過長時間的傳承、模仿、創新而完成的全體智慧的結晶,時常會出現原作不明、起源未知等現象,因而很難判斷其來源的準確性,它屬于一種文化的沉積,在不斷的積淀中漸漸形成一種風格、一種別于其他的藝術精華,但卻無法追溯它的創作源泉,它是由群體創作、由群體完善、再由群體賦予升華并傳承下來的群體性藝術,因而,民間文學藝術的權利主體必將屬于產生這一藝術現象的藝術群體。

    (二)地域性

    民間文學藝術是源于勞動人民之中的,他的產生是源自于勞動人民生存空間的生活實踐中,其獨特的地域環境決定了民間文學藝術的差異性和非廣泛性,從這一方面看,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保護的缺失也是情有可原的。我國地大物博,不同地域的審美情趣、生活方式及心理特征都有不同的特點,因此也奠定了民間文學藝術的多樣性以及其蘊涵的歷史淵源性。為此,有必要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具體而有效的法律保護。

    (三)繼承性及變異性

    民間文學藝術在形成的過程中,并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而是通過幾代人的不斷創作、發展傳承下來的,同時,人們在傳承的過程中,加之了由于時代的變遷等其他客觀因素而導致非本質上的變異,在保持其核心風格和特質的同時,加入一定的創新和改變的因素,也是一定形式的加工、修改和完善。然而,在民間文學藝術傳承的過程中,由于方法的不正規,沒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和方法,且易受到外界客觀條件的影響和主觀思維的轉變,致使其發展有一定的不穩定性。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了民間文學藝術在傳承過程中發生了客體的不確定性的轉變,直接影響了法律對其版權的保護效益。

    二、我國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現狀

    我國雖然已經頒布了《著作權法》及相應的配套性法規,但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還沒有用立法的形式明確規定其保護辦法。2001年修訂后的《著權權法》第6條規定:“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著作權保護辦法由國務院另行規定”。從2001年到現在的2012年,11年過去了,遲遲不見國務院頒發有關《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條例》法規,這不能不說是一件憾事。

    目前,我國法律沒有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個統一的概念,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國際立法大多是以著作權或鄰接權來考慮的。雖然,著作權法在一定意義上的作品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有一定的相似和交叉點,但是,著作權法定義的作品有其特定的作者,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作者很難確定,這是著作權法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最大的不同,這一不同就給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法律上的保護制造了很多難題。另外,民間文學藝術很難有固定的完成形式,它是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的發展變化著的,通過不斷的演變和發展,來展示其自身的生命力所在,這種不斷自我更新的發展模式顯然與著作權法意義上的作品是有區別的。

    此外,鄰接權保護模式也是現在被認為保護民間文學作品的有效方式。鄰接權的保護多數是對表演者而言的,它只能保護一部分人的利益,不能全面的保護整個民間文學藝術的群體,只能是一種間接的保護,不能阻止其他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重復利用,無法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原意及發源地人民的利益。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立法難度

    就目前情況來看,法律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保護也并不全面,其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自身存在難以規范和保護的問題;二是與知識產權本身性質有關。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科學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是密切相關的,而民間文學藝術則是以傳統為特征的,因而,在對其法律保護上與知識產權的保護機制有一定的區別,已有的知識產權理論和法律制度尚難以滿足民間文學作品保護的需求;三是立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難度,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權利主體的確定問題

    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中,較為突出的一個特征就是其權利主體的不確定性,它所承載的是一定的地域內全體人民的智慧結晶,體現了濃厚的群體性特征,其權利主體的組成部分往往是一個國家或者某一地區的群體,即使在初始狀態下是由個人創作的,但在其發展的歷程和傳播的過程中,逐漸會加入新的元素,就不再是個體的創作成果。而知識產權保護法或著作權法保護的作品往往有著明確的主體,通常歸屬于特定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

    (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獨創性的認定問題

    通常的文學作品能夠被著作權法或者知識產權制度所保護,是由于獨創性可以作為客體納入保護范圍的條件,這種獨創性體現在該作品在完成時就已基本固定,不易改變。而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講,它的生命力就源自人們不斷的傳承和發展,使其進步、升華,因而,這樣創新性不再具有獨創性這個特點,從而進一步影響了權利主體實現其權利。

    (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期限的認定

    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形成離不開它的延續過程,也是它不斷成熟、改進、完善的過程,無法準確的判斷其創作時間及完成時間,在其不同的生長階段都會被賦予新的元素和時代特征。而我國著作權法規定,一般作品的保護期為作者的有生之年及其死后50年,是一個較為清楚明確的期限,這對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來說,是很難劃分及確定的。因此,無論是用版權或者鄰接權保護模式,都存在“知識產權法對權利的保護都是有一定期限限制的”這樣一個弊端,不能全面有效的對民間文學藝術進行法律保護。

    (四)相關權利主體法律地位的確立

    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權利保護的同時,也會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其他權利主體的權利問題,在制定保護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同時,也不應當侵犯其他相關主體的權利。例如,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進行改編、整理、加工及進行的再創作人員,因其在原作品的基礎上,也進行了選材、構思、創新活動,對此也應當從法律的角度給予尊重、認可和保護,也應當將其納入法律調整的范圍。

    (五)侵權標準的界定

    由于我國立法上的空白,在醞釀法律草案時,可借鑒外國的相關成功經驗,將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認定為侵權行為:一是能識別其來源,但未標明來源的;二是必須經授權才能使用,但未經授權使用的;三是使用能引起公眾混淆其來源的表達形式表現出來的;四是歪曲、篡改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表達形式,損害其權利主體利益的。以上四種侵權行為的確定,不論主觀是否是故意或過失,只要有行為,就可以認定為侵權。

    (六)“跨國”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認定

    由于有相當一部分民間文學藝術作品都經過了幾代、幾十代甚至上百代人的傳承,因此,有時很難正確的判斷出某一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最初源自于哪個國家或哪幾個國家。如果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同時對一項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主張權利,應當如何界定呢?筆者認為,這是個國與國之間的爭端問題,應當按照國際法上的相關規定,通過國際條約、國際慣例、雙方或多方達成的一致意見解決。如果上述方法未能解決,可采取仲裁或訴訟的方法解決國際爭端。

    四、構建對民間文學藝術作品保護的法律制度

    (一)權利主體的歸屬

    我國民法上的權利主體是指民事法律關系中享有權利、承擔義務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而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形成則來自于集體,不同的主體參與了發掘、創作、整理、完善、提高、傳播、保存等不同階段。因而,只能從宏觀上進行大體的認證,這一工作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此外,還應注意被認證的權利主體是否具有相應的修改資格,而在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傳承和發展中,權利主體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改變,要注意權利主體的轉移和繼承,并注意在傳承的過程中,保證其完整性。

    (二)權利主體的內容

    1.創作權。民間文學藝術原生作品的整體著作權應該屬于國家。除此之外,還應賦予被認定的創作團體一定的收集、整理創作權。

    2.表明使用權。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使用及傳播的過程中,需表明其來源和創作群體,并為其注明出處等,在這基礎上獲得表演、展示、使用的權利。

    3.修改權。權利主體應具有修改或是授權他人修改的權利,也可以允許收集、整理和傳播者具有修改的權利。這一權利的確定,有助于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傳承的過程中吸收新的創作元素以達到改進、提高、完善的目的。

    4.保護作品完整權。這一權利的應用可以保證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表達和使用時,保持其完整性,不能被刪節、歪曲、篡改等。

    5.經濟權。當民間文學藝術作品被應用于經濟領域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其經濟權利的歸屬問題,在此,應該明確注明哪些權利主體享有相應的經濟權利,及其是否具有財產轉讓或繼承的權利,以確保民間文學藝術作品在正當合理的經營下進行傳播。

    第4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在我們的課本中和平日所涉獵的雜志中,里邊的選文可大致分二類:文章與文學。文章包括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雜文等。文學包括了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而在這兒

    所談的就是詩歌。

    詩歌起源于中國。在唐代時發展到鼎盛時期。那時的文人無不吟詩作賦。凡是做學問的人,都要學寫詩歌。所以,當時詩歌在社會上流行甚廣,乃中華之國粹。讀書人不會做幾首詩是會被人恥笑的。我們今天的語文課本上所學詩大抵都是從古代的優秀詩賦中選來的,而現代詩極少。詩歌的發展為什么會隨著我們社會文明的發展而倒退?幾近封殺。這種精練,感情強烈,節奏感強,語言優美的文學藝術。為什么會在文壇中淡化?值得我們深思。

    作者隊伍在縮小。文壇中的詩人,在不斷減少,沒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此類作詩大家。人們不重視詩歌,沒人去專業地作詩。試想若詩仙李白迄今在世,他的生活會怎樣?整醉如泥,寫詩發牢騷,恐怕要處于現今社會的低層了,哪里有他適己容身之處?現代在變革,中華國粹在被人們淡忘,文學藝術在抖動,在碰撞,變為文明的碎片。蒙昧---野蠻—文明,人類演變三部曲依舊上演。心不在詩,豈能作詩?

    國家不重視詩的發展。大家可以發現,在我們的語文考試中,都有習作,但習作的要求是,一行刺眼的大字“除詩歌外,文體不限。”多么冷酷的命題?多么無情的命題老師?多么干涸的作文?

    第5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關鍵詞] 影視;文學;辯證關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影視已經逐漸成為現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影視技術的不斷提高,例如3D技術的發明及推廣,人們越來越享受這一場又一場的視覺盛宴。不可否認,影視藝術具備非常強的直觀性,這樣的直觀性會讓觀眾覺得充滿了親和力,遠沒有傳統的文字中的那種神秘性。在人們追求效率的時代,影視這樣的藝術方式更加能夠傳遞給觀眾各樣的感情和信息。電影和電視的普及,就像一場視覺革命,給人們的生活和世界各地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不可忽視的具備強大力量的新生血液。人們不再從一個一個的鉛字上去領會自己沒有見過的風景和其他人的喜怒哀樂,因為影視藝術可以讓他們直接欣賞到那些美好的景色、曼妙的聲音和那些我們所不認識的人的或喜或悲的人生。我們可以直接幸福別人的幸福,悲傷別人的悲傷。電影和電視,以一種全新的形式向人們述說它的優越性,它帶來了一場新的革命,視覺上和文化傳播上的革命,想要打破文學的單一的傳播形式。

    確實,影視的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所綻放出的光輝似乎已經掩蓋了文學的頭上的皇冠的顏色。但是,喬治•布魯斯東認為,影視與文學是兩條各自無窮發展的直線,二者相交于某一點,在這個點上,二者合二為一;但是,當它們離開這一點繼續前進時,就會沿著各自不同的發展軌道前進。[1]文學是不可能被影視所取代的,文學有其自身的強大之處,悠久的歷史、深厚的積淀和豐富的內涵統統是作為新生力量的影視所無法取代的。

    但是,把影視與文學置于對立的立場上互相爭奪誰可以發號施令也是不可取的。從我國的自身情況來看,我國的影視藝術與文學藝術是互相結合在一起的。因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我國的文學藝術水平在世界范圍內相當高,這就給我國的影視藝術提供了非常多的素材,這些素材往往就是電影或者電視劇本的起源。我國的經典作品四大名著,既是經典文學作品也是經典的影視作品,并且進行多次翻拍,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很多的優秀電影作品都是出自于經典的文學名著,例如,國外的《亂世佳人》《巴黎圣母院》《母親》等,國內的《圍城》《霸王別姬》《趙氏孤兒》等。

    一、當代影視與文學的共同之處

    (一)二者都是來源于生活,以人為表現對象,反映和折射現實社會

    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人是個體,是具有特殊性的個體,是構成社會的必不可少的主體。同時,從廣義的人的角度來說,人又是一個范圍廣大的概念,是具備思考能力和感知能力的社會主體,具備自然性的同時更加注重其社會性。影視和文學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是以人這個社會主體為主要的表現對象。通過反應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不同社會下的不同階層人類的不同反應,以此為基點反應當時當地的社會的不同特性。較大范圍內的較為復雜的社會性現象,涉及人性、經濟、社會、環境、道德、歷史、美學、感情等各種內容,即是影視和文學藝術所要共同表達的根本性的內容。[2]它不是可分析的,也沒有對錯之分,他是人類生活中的各種內容的綜合反應,是一個整體性的,是感情和理智的融合,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影視和文學藝術在表現這些社會現象和社會感情的時候具有很強的靈活的特性,可以根據需要和需要表達的側重點不同而從容地選擇合適的表現方式和側重點。影視可以通過剪輯和鏡頭切換來展現不同的時間、地點、人物和事件,而文字可以在字里行間通過不同的表述方式給讀者以無限的想象空間。

    (二)影視和文學都是一種流動的藝術

    影視和文學藝術的流動性主要是通過時間流逝、故事進展、情節和人物的外在反映來展現的。無論哪一個故事,無論是影視還是文學,主要的故事講述都包括主體、客體和媒介以及相關的敘事因素來構成整個內容的。二者通過對每個故事的描寫和展現都給讀者創造出了一個虛擬的世界,一個在現實世界中觀眾和讀者所接觸不到的世界。這個世界的存在充滿了神秘感,可以給人一種想要探索和了解的意義。在電影、電視和文學作品中講述的每個故事、每個人物,它們在一個主題展開不同方式、不同角度的敘述,給觀眾和讀者以不同的期待。而且越來越多的作者在寫作的過程中不約而同地借鑒了電影中經常使用的表述方法。例如,通過不斷拉近的鏡頭來漸漸地看清故事的環境等。

    (三)影視和文學都通過故事和感情表述

    文學藝術通過一個個的文字和其所代表的內涵來講述故事,影視通過一個個不同的畫面和遠近不同的鏡頭來講述故事。二者都使用敘事這個表現手段來吸引觀眾。選定了一定的主線,就可以通過不同的方式來給觀眾講述一個個可能引起觀眾的共鳴的故事,或喜或悲,觸動了觀眾的某一個瞬間和感情,心的距離拉近,好感即油然而生。同時,每個故事中所表達的感情也是吸引觀眾的主要因素,《風聲》中的忠、《集結號》中的勇、《讓子彈飛》中的義、《山楂樹之戀》中的愛,這些感情無一不牽動著觀眾的心,而這些優秀作品往往都是經典的文學和影視的優秀結合。

    二、當代影視與文學的不同之處

    (一)表述的方式不同

    影視藝術有聲有色,有直觀的記憶,是具體的,角色的外表、秀麗的風光、人民的生活,都是可以讓觀眾實實在在的看見的;而文學藝術的表述是通過文字展現的,讀者必須在自己對文字的理解的基礎上,去想象每個抽象的畫面,具備很強的間接性,不同的讀者所想象的畫面完全不同。但是,相反的,影視雖然具備直觀性,可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人物、故事和結局往往局限于某個具體的、特定的情況,演員是誰,這個角色就長得這個樣子;可是文學藝術不同,同樣的一句話,“這個女孩長得很漂亮”,每個人腦海中浮現的畫面都是不同的,沒有局限性。另外,電視由于有很多的肢體性語言和畫面,可以讓不同語言的觀眾都理解,但是受文字的局限性,文學藝術往往是帶有很強的民族性色彩,即使可以翻譯成別的語言,很多情況下也是無法表現其中的精髓的。

    (二)傳播的媒介不同

    文學的傳播媒介是具有間接性的文字和語言,影視的傳播媒介是具有直接性的影像和鏡頭。[3]前者所塑造的形象,存在于讀者想象,大家互不相同,往往很難表述清楚讓別人看見,但是它就是清晰地存在,特色鮮明。后者通過鏡頭塑造的形象,可以直接訴諸視覺,具有直接性,但是每個人的形象統一。例如,小說《哈利•波特》中,每個讀者都有一個自己心里的哈利,但是看完同名電影后,每個人心中的哈利就是演員丹尼爾•雷德克里夫。所以說,二者一個直接,一個間接;一個具體,一個抽象;一個單一,一個多變。

    (三)表現對象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

    受空間的特性的限制,二者的表現對象不完全相通,存在一定的差異。例如,人的內心世界,影視要想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也必須通過可見的鏡頭來表現,需要有畫面和外部造型以及動作,可是有很多的內心世界不是可以通過這些直觀的表現手段來表現的,它們往往是無形并且抽象的。所以,在表達內心世界的時候,文學相比于影視具有一定的優勢,是最可以描繪其精髓的媒介。

    閱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良好的想象力的發揮可以幫助讀者迅速而準確的反映在大腦中,這些信息在大腦中生成一幅幅的畫面并且重組,進而形成完整的形象。而影視的欣賞過程中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各種敘事要素通過直觀的鏡頭在銀幕中展現給觀眾看,具有很強的直接性,不需要大腦的重新反映的重組。所以,受這些特性制約,二者各有不同的受眾,這取決于觀眾的自身性格和訴求。

    三、當代影視與文學的辯證關系

    (一)文學是影視發展的溫床

    之所以說文學是影視發展的溫床,是因為文學作品是當今影視劇本的主要基礎和源泉。劇本相對于一部影視作品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對劇本的高要求就直接導致了對編劇的要求,而創作一個優秀的劇本是很費時費力的,并且優秀編劇人才更是稀缺。[4]因此,自人類歷史有記錄以來的無數的文學作品為劇本創作提供了一條捷徑。從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中選擇合適的自己需要的故事進行改編,這是現在劇本創作的主要方式,原創的劇本所占的比例非常少,尤其是在我國的影視界。就像張藝謀認為的,中國電影的繁榮要建立在中國文學發展的基礎之上,而且,現在中國電影事業的逐步發展中,優秀的小說從根本上為電影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現在中國電影的幾個優秀導演,張藝謀、馮小剛、陳凱歌等,他們的優秀作品絕大部分都是以小說為基礎改編的劇本。

    小說改編成影視劇本的過程中,我國的影視界有兩種基本的思路。第一種是基本忠于原著,這在我國的老一輩的藝術家的觀念中根深蒂固,編劇無論怎樣的修改和加入自己的元素,但是都必須有一定的原則和底線,及不能損傷原作的主題思想和原作自身的獨特風格。在這樣的情況下,改編后登上熒幕的電影和電視對原著具有非常強并且可見的依賴性,基本上包含了原著中的較為全面的內涵和意義,甚至是主旨。另一種就是現代小說的改編,現代小說改編的歷史中,前期的主要包括張愛玲、瓊瑤、金庸、海巖、王朔等小說大家,后期也包括一系列的網絡小說。這其中的佼佼者是導演張藝謀,他的電影絕大部分都來源于小說,但是卻又和小說相比可以表達出不同的感情和故事,給人以不同的感受,讓小說的讀者和電影的觀眾都嘆為觀止。

    (二)二者相互吸納并且成長

    影視和文學藝術從某種角度來說都是敘事的藝術。二者在敘事過程中互相借鑒敘事手段、人物情節表現方式、結構技巧。電影吸納了小說的敘事要素,如精彩的故事情節、感情豐富的人物形象、獨特的敘事視角,或者倒敘、插敘等不同的敘事手法,還有生動細膩的局部描寫,這些因素都是構成一個優秀的電影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亮點,一部電影只要在其中一方面做到優秀,就可以稱之為一部優秀的作品。

    不可否認的,無論電影電視有多么深刻的內涵、精美的畫面、優美的音樂或者別的可以吸引觀眾的各種魅力,其真正的、當之無愧的精華是要倚重于其文學基礎的。所以,無論未來科技發展得如何,影視和文學這兩種藝術形式一定會更加的互相融合和共同進步的。

    [參考文獻]

    [1] [法]馬塞爾•馬爾丹.電影作為語言[M].吳岳添,趙家鶴,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103.

    [2] 張玉霞.論影視藝術與文學的關系[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008,24(06).

    [3] 李幼蒸.當代西方電影美學思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80.

    第6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實際問題與二元一次方程組

    同步測試題

    班級: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一、選擇題

    (本題共計

    8

    小題

    ,每題

    3

    ,共計24分

    1.

    一套《少兒百科全書》總價為270元,張老師只用20元和50元兩種面值的人民幣正好全額付清了書款,則他可能的付款方式一共有(

    A.2種

    B.3種

    C.4種

    D.5種

    2.

    小王只用2元和5元的兩種貨幣支付一件價格為27元的物品,他付款的方式有(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3.

    已知甲數的60%加乙數的80%等于這兩個數的和的72%,若設甲數為x,乙數為y,則下列方程中符合題意的是(

    A.60%x+80%y=x+72%y

    B.60%x+80%y=60%x+y

    C.60%x+80%y=72%(x+y)

    D.60%x+80%y=x+y

    4.

    甲、乙二人相距6千米,二人同向而行,甲3小時可追上乙;相向而行,1小時相遇,則甲、乙二人的平均速度各是(

    )

    A.3千米/時,4千米/時

    B.4千米/時,2千米/時

    C.2千米/時,4千米/時

    D.4千米/時,3千米/時

    5.

    汽車從甲地駛往乙地,若速度為45千米/時,則要遲到30分鐘;若速度為50千米/時,則可提前30分鐘到達,則甲、乙兩地相距(

    A.500千米

    B.480千米

    C.450千米

    D.420千米

    6.

    在少年杯數學知識競賽中,為獎勵成績突出的學生,主辦方計劃用200元錢購買A,B,C三種獎品,A種獎品每個10元,B種獎品每個20元,C種獎品每個30元,在C種獎品不超過兩個且錢全部用完的情況下,有多少種購買方案(

    )

    A.12種

    B.15種

    C.16種

    D.14種

    7.

    八年級1班生活委員小華去為班級購買兩種單價分別為8元和10元的盆栽,共有100元,若小華將100元恰好用完,共有幾種購買方案(

    )

    A.2

    B.3

    C.4

    D.5

    8.

    如圖,分別用火柴棍連續搭建正三角形和正六邊形,公共邊只用一根火柴棍,如果搭建的正三角形和正六邊形共用了2023根火柴,并且正三角形的個數比正六邊形的個數多6個,那么能連續搭建的正三角形的個數是(

    )

    A.229

    B.281

    C.287

    D.293

    二、填空題

    (本題共計

    8

    小題

    ,每題

    3

    ,共計24分

    9.

    小強同學生日的月數減去日數為2,月數的兩倍和日數相加為31,則小強同學生日的月數和日數的和為________.

    10.

    一個兩位數,比它十位上的數與個位上的數的和大9,如果交換十位與個位上的數,所得兩位數比原兩位數大27,這個兩位數是_________.

    11.

    解古算題:今有甲、乙二人持錢不知其數.甲得乙半而錢四十八,乙得甲太半而亦錢四十八.甲、乙持錢各幾何?題目大意是:甲、乙兩人各帶了若干錢.如果甲得到乙所有錢的一半,那么甲共有錢48,如果乙得到甲所有錢的23,那么乙也共有錢48.則甲帶了________錢.

    12.

    學校計劃購買A和B兩種品牌的足球,已知一個A品牌足球60元,一個B品牌足球75元.學校準備將1500元錢全部用于購買這兩種足球(兩種足球都買),該學校的購買方案共有________種.

    13.

    秋天到了,花溪區高坡鄉美景如畫,其中露營基地吸引了不少露營愛好者,露營基地為了接待30名露營愛好者,需要搭建可容納3人或2人的帳篷若干,若所搭建的帳篷恰好能容納這30名露營愛好者,則不同的搭建方案有________種.

    14.

    某工廠去年的利潤(總產值-總支出)為200萬元,今年總產值比去年增加了20%,總支出比去年減少了10%,今年的利潤為780萬元,去年的總產值為________萬元,總支出是________萬元.

    15.

    甲、乙兩拖拉機廠,按計劃每月各生產拖拉機a臺,由于兩廠實行技術改革,結果本月甲廠完成計劃的110%,乙廠比計劃增產6%,則本月甲廠生產拖拉機________臺,乙廠生產拖拉機________臺.

    16.

    陜北的放羊娃隔著溝唱著信天游,比他們養的羊數.一個唱到:“你羊沒有我羊多,你若給我一只羊,我的是你的兩倍”,另一個隨聲唱到:“你要給我一只養,咱倆的羊兒一樣多”.聽了他們的對唱,你能知道他們各有多少只羊嗎?答:________.

    三、解答題

    (本題共計

    7

    小題

    ,共計72分

    17.某服裝店現有布料26米,需裁成男士和女士的兩種中式服裝,已知男士每套用料2.4米,女士每套用料2米,則各裁多少件恰好把布用完?

    18.

    目前節能燈在城市已基本普及,今年云南省面向縣級及農村地區推廣,為響應號召,某商場計劃用3800元購進節能燈120只,這兩種節能燈的進價、售價如下表:

    進價(元/只)

    售價(元/只)

    甲型

    25

    30

    乙型

    45

    60

    (1)求甲、乙兩種節能燈各進多少只?

    (2)全部售完120只節能燈后,該商場獲利潤多少元?

    19.

    小明和小亮做加法游戲,小明在一個加數后面多寫了一個0,得到的和為242;而小亮在另一個加數后面多寫了一個0,得到的和為341,原來兩個加數分別是多少?

    20.

    某工廠去年的利潤(總收入-總支出)為300萬元,今年總收入比去年增加20%,總支出比去年減少10%,今年的利潤為420萬元,今年的總收入、總支出各是多少萬元?

    21.

    李華家到學校的路是一段平路和一段下坡路.已知李華在平路騎自行車的速度為240米/分鐘,在下坡路騎自行車的速度為320米/分鐘,在上坡路騎自行車的速度為160米/分鐘,若李華從家里到學校需20分鐘,從學校到家里需30分鐘.請問李華家與學校的距離是多少?(不考慮其他因素)

    22.

    在鞍山外環公路改建工程中,某路段長5280米,現準備甲、乙兩個工程隊擬在20天內(含20天)合作完成,已知兩個工程隊各有20名工人(設甲、乙兩個工程隊的工人全部參與生產,甲工程隊每人每天工作量相同,乙工程隊每人每天工作量相同),甲工程隊1天、乙工程隊2天共修路400米;甲工程隊2天、乙工程隊3天共修路700米.

    第7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1、對聯起源于秦漢時期以前,我國民間就有過年懸掛桃符的習俗,所謂的桃符,就是把傳說中降鬼大神的名字,分別寫在兩塊桃木板上,懸掛在左右門兩邊,用來驅鬼壓邪。

    2、對聯,是我國一種獨有的文學藝術形式。對聯歷史悠久,始于秦漢時期以前,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筆寶貴財富。

    (來源:文章屋網 )

    第8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論文摘要:本文在探討希臘神話文學性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在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神話是關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遠古人類用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和社會所作的擬人化的敘述和想象,是對于事物的起源、遠古生物與神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和人類的關系的生動的敘述和記錄。希臘神話則是古希臘人最初的意識活動的成果,是古希臘人關于神的故事英雄傳說的總匯,它藝術地概括了他們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集中了他們的經驗和理想。作為西方文學源頭的希臘神話。表現出了難以估量的藝術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學的星空。浸洗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靈。 

        一、希臘神話的文學性特征 

        希臘神話作為一種初始性文學,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在藝術表現、故事情節和審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學所無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希臘藝術的題材。” 

        1、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希臘神話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義元素,比如在奧林帕斯神系中,這些神的形象個性鮮明,甚至具有與人一樣的愛、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們充滿著善良友好,也充滿著仇恨、容忍和斗爭,這些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人間生活的共性。神話中所運用的夸張、想象、浪漫的藝術手法,將每個神都描繪成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個殘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羅米修斯是個反對專制、堅強不屈為人類謀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莊但是充滿嫉妒心;阿伽門農勇猛十足但是剛愎自用;雅典娜則是個美麗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臘神話中的神和其他比較發達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們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臘神話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貴族,他們愛享樂,很任性,嫉妒心、虛榮心和復仇心都很強,好爭權奪利,甚至貪圖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節 

        在故事情節上。希臘神話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這些故事包括了關于開天辟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人類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換代和神的日常活動甚至情感和倫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滿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滿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則充滿了忍耐和退讓,這些故事情節生動鮮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將眾神的巨大情感體驗轉變成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 

        3、和諧統一的審美特征 

        在審美特征上,希臘人對美有著極大的熱情,以美為重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美學觀在神話文學中表露無疑。可以說,希臘神話兼具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世俗與神圣、感性與理性、幻想與現實的統一所實現的和諧之美。希臘神話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眾神混亂、恐怖、兇暴、邪惡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莊嚴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希臘人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也因此而具備著獨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境界,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值得珍視的遺產。

        二、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西方人“言必稱希臘”,西方文化的搖籃是希臘的文化,而希臘文化的搖籃就是希臘神話。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希臘神話絢麗古樸純美的藝術風格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以說,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尤其是歐洲文學發展的基礎,對英美文學的發展和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1、為英美文學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也是歐洲文學的發展的根基之一,希臘神話中故事不斷出現在后來的荷馬史詩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及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紀詩人但丁、近代的歐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奧德的《神譜》是以長詩的形式系統敘述希臘神話的最初嘗試;詩人品達羅斯等人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敘述了神話故事。亞歷山大里亞時代以后出現了一批編寫和敘述神話的作家,產生了研究民間創作的興趣。在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偉人的論著中也經常看到希臘神話的影子。 

        2、為英美文學家提供獨特的思維方式 

        希臘神話所崇拜的、所贊美的,不是無所不能、嚴以律己的萬能者,而是各具個性的眾神,希臘神話創造出來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思想的光輝。比如尤利烏斯潛入特洛伊軍營殺死色雷斯國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重新和好。尤其是后來獻計木馬,使希臘聯軍取得了特洛伊戰爭的勝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個重要行為中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希臘神話這種注重個性的寫作手法深深的影響到英美文學的風格。歐洲文學中的熱愛現實生活,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注重個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 

        3、為英美文學作品提供豐富的故事來源 

        希臘神話中的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謳歌愛情、稱頌善與惡的斗爭、贊美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頌揚英雄品質、刻畫個人的痛苦與斗爭,一直以來吸引了廣大讀者,發出驚人的力量,令人百讀不厭,成為英美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學家們都紛紛用神話故事為創作題材。 

        三、結語 

        希臘神話是希臘社會發展早期階段的產物,是因為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對于英美文學而言,自文藝復興以來,希臘神話受到英美文學家的普遍關注,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希臘神話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僅如此,希臘神話更影響甚至滌蕩了一些作家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靈感,培育了他們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從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豐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劇情在文學史上劃下了絢爛的符號。 

        作為英語專業的教學人員。筆者發現學生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往往會產生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臘神話。提高文化素養。因此,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希臘神話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英美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劉城淮,世界神話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第9篇:文學藝術起源范文

    普通的蠟燭在正常環境下大概能夠燃燒6到8個小時。

    蠟燭,是一種日常照明工具,主要用石蠟制成,在古代,通常有動物油脂制造。可燃燒發出光亮。此外,蠟燭的用途也十分廣泛:在生日宴會、宗教節日、集體哀悼、紅白喜事等活動中也有重要用途。在文學藝術作品中,蠟燭有犧牲、奉獻的象征意義。

    現代一般認為蠟燭起源于原始時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蠟一類的東西涂在樹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也有傳說在先秦上古時期,有人把艾蒿和蘆葦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點燃作照明用,后來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蘆葦用布纏上,里面灌上蜜蠟點燃。

    (來源:文章屋網 )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精品成人无码视频|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 亚洲成人aaa|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综合在线|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天天成人综合网| 亚洲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三级网站|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免费成人av电影|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抽搐| 国产成人女人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777| 99热成人精品国产免国语的| 午夜电影成人福利| 天天欲色成人综合网站| 欧洲成人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在线成人免费看|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不卡| 成人爱做日本视频免费|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黑人粗长大战亚洲女2021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 激情成人综合网|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亚洲成人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女人毛片视频在线|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欧美日韩亚洲成人| 成人私人影院在线版| 成人免费毛片观看| 国产成人理在线观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