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微生物組學研究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微生物組學研究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微生物組學研究

    第1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外語學習焦慮 交際焦慮 負評價焦慮 考試焦慮 課堂焦慮量表

    一、外語學習焦慮

    Horwitz認為,外語學習焦慮是“外語課堂學習中由獨特的語言學習過程引起的自我感知、對外語學習的看法、學習外語的感覺和學習行為等特殊的心理活動”。它是學習者在需要用外語進行表達時產(chǎn)生的恐懼或不安心理,是語言學習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tài)。許多研究者發(fā)現(xiàn),焦慮對外語學習者有負面的影響,它會妨礙學生保留和輸出這門語言(MaIntyre & Gardner 1991)。將近有一半英語學習者都曾經(jīng)歷過不同程度的語言焦慮(Campbell & Ortiz 1991)。外語焦慮感強烈的學生,外語成績往往很低(MaIntyre & Gardner 1991);造成外語焦慮因素也很多,如:學生自尊心、自信心、教材難度、師生關系、課堂活動等等。

    在國內(nèi)外以往的教學研究中,外語焦慮的研究對象基本上以單語學生或漢族學生為主。對新疆少數(shù)民族學生,這里主要指維吾爾族學生外語學習情況的研究相對較少。鑒于此,本人采用了Horwitz等人1986年設計的外語學習課堂焦慮量表(FLCAS)對新疆財經(jīng)大學139名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外語焦慮狀況做了調(diào)查,并使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4.0對調(diào)查結果進行了數(shù)據(jù)分析,目的在于:第一,了解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外語焦慮總體狀況;第二,了解維吾爾族大學生外語焦慮對外語成績的影響;第三,英語課堂焦慮量表中三個因子,即交際畏懼、考試焦慮和負評價恐懼的分布情況;第四,分析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從而有效地克服焦慮情緒的消極影響并進一步促進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英語教與學。

    二、研究方法

    1. 調(diào)查對象

    該調(diào)查研究的對象為150名新疆財經(jīng)大學04級非英語專業(yè)民考民大學生。問卷調(diào)查表的填寫于2007年3月在課堂內(nèi)進行。回收139份有效調(diào)查表,有效率為93%。

    2. 調(diào)查工具

    該調(diào)查研究的工具為Horwitz(1986)年設計的外語學習課堂焦慮量表(FLCAS)和學生07-08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成績。

    外語學習課堂焦慮量表(FLCAS)包括33個題目,每個題目有5個選項,即(1)完全同意;(2)同意;(3)不清楚;(4)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學生從5個選項中選出一個最符合自己情況的選項,按李克特5點計分制計分。問卷包括4個部分:交際焦慮(CA),負評價焦慮(FNE),考試焦慮(TA),和一般焦慮(GA)。為避免調(diào)查中學生閱讀英語帶來不便,該調(diào)查問卷使用漢語版。

    3. 數(shù)據(jù)收集和分析

    作者在完成問卷調(diào)查表回收工作后,于2007年4月至8月運用統(tǒng)計軟件SPSS14.0對139份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的分析。

    三、結果和討論

    1. 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總體焦慮狀況

    表1反映了新疆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總體焦慮狀況。根據(jù)Horwitz(1986)的量表,焦慮值應在33-165之間,而該調(diào)查顯示最低得分為74分,比最小值高出41分,平均分為103.0935。這表明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經(jīng)歷焦慮且焦慮值較高。

    2. 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對英語成績的影響

    表2顯示了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英語學習焦慮與英語成績的關系。從表中可以看到英

    語焦慮與成績之間的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為-.485. Sig. (2-tailed) is 0. P<0.005。這表明學生的焦慮與英語成績之間呈負相關,即,學生焦慮值越高,英語成績就越低。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用曲線圖顯示如下:

    3. 交際焦慮、負評價恐懼和考試焦慮的分布

    表3顯示了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交際焦慮在英語學習焦慮中的分布,其皮爾森相關系

    數(shù)為0.846. Sig. (2-tailed) is 0. P<0.005。這表明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交際焦慮與英語學習焦慮的關系較為明顯。

    表4顯示了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負評價恐懼在英語學習焦慮中的分布,其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為0.819. Sig.(2-tailed) is 0. P<0.005。這表明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負評價恐懼與英語學習焦慮的關系也較明顯。

    表5顯示了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考試焦慮在英語學習焦慮中的分布,其皮爾森相關系數(shù)為0.880. Sig.(2-tailed) is 0. P<0.005。這表明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考試焦慮對英語學習焦慮的影響也較為明顯。

    從表3、4、5中可以看出,考試焦慮對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的影響最大,其次是交際焦慮,最后是負評價恐懼。

    四、結束語

    對于新疆維吾爾族大學生來說,進入大學之前他們沒有外語基礎,在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策略的使用及自主學習能力上都欠缺很多,而畢業(yè)的壓力、就業(yè)的壓力、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和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使得一些維吾爾族大學生不得不參加各種考試,學期考試、畢業(yè)考試、四、六級考試、研究生考試甚至出國考試等等,這無形中提高了對他們英語的要求,學院也因此在學生的要求下選取大學英語、新視野英語、英語泛讀教程、聽力入門等教材,難度上無疑超出了大多數(shù)學生的承受能力,使他們在課堂上不能積極思考,不能吸收、消化所學內(nèi)容,從而產(chǎn)生學習焦慮。就非英語專業(yè)的維吾爾族大學生所用的《大學英語基礎教程》來說,教師和學生也反映存在教材難度跨度大和課時相對較少的矛盾。

    對這一問題,本人認為應該做好學生的考試準備工作,并讓學生在思想上認識到考試不是撞大運,要打有準備的仗,除此之外,平時在課堂上,老師也應該多提醒這些學生,讓他們意識到,外語學習中的焦慮問題屬于正常現(xiàn)象,每個人都會遇到。其次,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營造積極的課堂氣氛,可以有助于降低學生焦慮,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從而激發(fā)更高的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Aida,Y. (1994). Examination of Horwitz,Horwitz,and Cope’s construct of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The case of students of Japanese.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155-168.

    [2]ArnoldJ. Affecting Language Learning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3]Campbell,C. M. & Oritz,J. A. Helping Students Overcome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A Foreign Language Anxiety Workshop. In E. K. Horwitz & D. J.Young (eds.),Language Anxiety:From Theory and Research to Classroom Im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1991:153-168.

    [4]Horwitz E K,Horwitz M B,Cope J.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Anxiety [J].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6,vol.70:125-132.

    第2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Metagenomics of the Human Body

    2011,351pp

    Hardcover

    ISBN9781441970886

    人體內(nèi)及體表棲息著數(shù)量極其龐大的微生物,其細胞數(shù)約是人體細胞的10倍,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含有的基因數(shù)是人類基因組的100倍以上,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和人類基因組共同演進。人體微生物基因組和人類的健康息息相關,但是,只有很少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進行純培養(yǎng),90%以上為未培養(yǎng)微生物;如果僅依賴傳統(tǒng)的純培養(yǎng)技術,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則受到很大的限制。近年來,美國和歐盟分別啟動了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即人類微生物宏基因組研究計劃),試圖闡明人體的微生物基因組與人基因組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微生物基因組對人類疾病和健康的影響。本書即是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啟動以來的最新進展方面的綜述集,包括人體各主要部位的微生物基因組與疾病的相關性研究。

    本書各章題目如下:1.類基因組、微生物基因組和疾病;2.宿主基因型及其對微生物種群的影響;3.人類微生物基因組及宿主和病原菌之間的相互作用;4.人類病毒基因組;5.作為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的參比菌株的選擇和測序;6 人類陰道微生物基因組;7.人類肺微生物基因組;8.健康與疾病狀態(tài)下的人類皮膚微生物基因組;9.人類口腔宏基因組;10.人及其微生物基因組與罹患感染的風險因素;11.感染基因組學:宿主對消化道中微生物的反應;12.自身免疫病和人類宏基因組;13.宏基因組的應用及其解析慢性肝病的可能性;14.胃腸道共生微生物菌群和人代謝表型的調(diào)控;15.歐盟人類腸道宏基因組研究計劃;16.人類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對發(fā)展中國家的意義。

    本書主編凱倫E.奈爾遜博士是國際知名的基因組學專家,現(xiàn)為J.Craig Venter研究所 Rockvill分院的院長。她已在J.Craig Venter研究所工作了14年,還曾擔任過該所人類微生物和宏基因組學系的主任。本書其他作者均為各個領域的著名專家,包括J.Craig Venter和我國浙江大學的李蘭娟院士和向春生教授。本書語言簡潔,可讀性較強,可作為醫(yī)學院校臨床醫(yī)生和科研人員、研究生、高年級學生的參考用書。

    張瑞芬,副研究員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第3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論文摘要]:目前,微生物采油技術引起了微生物學界、石油工業(yè)界、石油地質(zhì)界和地球化學界等相關學科的廣泛興趣和關注。詳細介紹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明確分析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機理,并探討其發(fā)展方向。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術(microbial enhananced oil 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動,微生物代謝作用及代謝產(chǎn)物作用于油藏殘余油,并對原油/巖石/水界面性質(zhì)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動性,增加低滲透帶的滲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項高新生物技術。該項技術的關鍵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種能否在地層條件下生長繁殖和代謝產(chǎn)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動性質(zhì)及液固界面性質(zhì)。與其它提高采收率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地層和環(huán)境等優(yōu)點。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

    1926年,美國科學家Mr.Beckman提出了細菌采油的設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從砂體中釋放原油的機理,獲得微生物采油第一專利。I.D.shtum(前蘇聯(lián))及其它國家等學者也分別作了大量的創(chuàng)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礎。美國的Coty等人首次進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礦物試驗。馬來西亞應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在Bokor油田做先導性礦物試驗,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國張衛(wèi)艷等在文明寨油田進行了微生物礦場應用,累計增產(chǎn)原油1695t,累計少產(chǎn)水1943t,有效期達10個月。

    美國和俄羅斯在微生物驅(qū)油研究和應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增加油田產(chǎn)量,微生物采油項目在降低產(chǎn)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羅斯在韃靼、西西伯利亞、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產(chǎn)原油13.49x10t,產(chǎn)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羅斯在11個油田44

    個注水井組應用本源微生物驅(qū)油技術,共增產(chǎn)21x10t。

    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對微生物采油技術進行研究,但發(fā)展緩慢。80年代末,大慶油田率先進行了兩口井的微生物地下發(fā)酵試驗(30℃)。大港、勝利、長慶、遼河、新疆等油田與美國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別進行了單井吞吐試驗。1994年開始,大港油田與南開大學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該微生物以原油和無機鹽為營養(yǎng),具有降低蠟質(zhì)和膠質(zhì)含量功能,并在菌種選育與評價、菌劑產(chǎn)品的生產(chǎn)、礦場應用設計施工與檢測等諸方面取得了成績。1996年以來,吉林油田與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術在扶余油田東189站的29口井進行的吞吐試驗,21口井見效,見效率達70%。2000年底,大慶油田采油廠引進了美國NPC公司的耐高溫菌種,在Y一16井組進行了耐高溫微生物驅(qū)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現(xiàn)場試驗,結果表明,采收率達43.41%,增加可采儲量1.81×10t,施工后當年增油615.5t。勝利油田羅801區(qū)塊外源微生物驅(qū)油技術現(xiàn)場試驗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術機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與油田化學劑

    在大慶油田開發(fā)的各個階段都會使用不同性質(zhì)的化學劑,現(xiàn)以大慶油田為例。當大量化學劑進入油藏后,將發(fā)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對微生物采油過程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化學劑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環(huán)境(滲透壓、氧化還原電位、pH值)的改變,又可直接改變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質(zhì)、核酸及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大分子物質(zhì)的合成)以及影響微生物細胞壁的功能,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驅(qū)油機理

    因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除了具有化學驅(qū)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機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動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機理。雖然目前的研究不斷深入,但仍然無法對微生物采油技術各個細節(jié)進行量化描述,據(jù)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原油乳化機理。微生物的代謝產(chǎn)物表面活性劑、有機酸及其它有機溶劑,能降低巖石一油一水系統(tǒng)的界面張力,形成油一水乳狀液(水包油),并可以改變巖石表面潤濕性、降低原油相對滲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動原油隨注入水一起流動[1引。有機酸能溶解巖石基質(zhì),提高孔隙度和滲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并與鈣質(zhì)巖石產(chǎn)生二氧化碳,提高滲透率。其它溶劑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調(diào)剖增油機理。微生物代謝生成的生物聚合物與菌體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滲透層,調(diào)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驅(qū)掃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觀和微觀的調(diào)剖作用,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封堵,改變水的流向,達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長繁殖的菌體和代謝物與重金屬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氣增油機理。代謝產(chǎn)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氣體,可以提高地層壓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氣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脹,帶動原油流動,還可以溶解巖石,擠出原油,提高滲透率。

    4.中間代謝產(chǎn)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間代謝產(chǎn)物如酶等,可以將石油中長鏈飽和烴分解為短鏈烴,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蠟,減少石蠟沉積,增加原油的流動性。脫硫脫氮細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脫出,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改善原油的流動性。

    5.界面效應。微生物粘附到巖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積膜,改善巖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質(zhì),使巖石表面附著的油膜更容易脫落,并有利于細菌在孔隙中成活與延伸,擴大驅(qū)油面積,提高采收率。

    (三)理論研究

    1.國內(nèi)外的數(shù)學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國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數(shù)學模型并開展了相應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Zhang模型優(yōu)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活動,卻難于現(xiàn)場模擬。Chang模型是三維三相五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行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產(chǎn)機理。

    2.物理模擬。物理模擬研究基本上是應用化學驅(qū)的物理模型試驗裝置及試驗過程。微生物驅(qū)油模型的核心是巖心管部分,其長度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應建立大型巖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驅(qū)油效果。通過物理模擬研究微生物驅(qū)油法,可獲得微生物在巖心中的推進速度及濃度變化,對巖心滲透率的影響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藝

    國內(nèi)油田(大慶等)已進人高含水開發(fā)期,是采用內(nèi)源微生物驅(qū)油還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驅(qū)油,要根據(jù)具體油藏內(nèi)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分析。若具體油藏中內(nèi)存在有益微生物驅(qū)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內(nèi)源微生物驅(qū)油工藝,這是目前國內(nèi)致力于運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油田中,特別是大慶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術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對大多數(shù)的油藏都能充分發(fā)揮微生物采油的優(yōu)勢。制約微生物采油技術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現(xiàn)場試驗工藝及物理模擬實驗的局限性。外源菌種的選育和評價指標、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產(chǎn)和礦場試驗等方面還需深化。

    參考文獻

    第4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這是一個重大的發(fā)現(xiàn)!”科羅拉多大學生物學家羅伯?奈特對這一發(fā)現(xiàn)雀躍不已,“這是第一次有證據(jù)表明,人體腸道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也可以分成不同種類。”

    德國海德堡市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皮爾?波克領銜的一支研究小組發(fā)現(xiàn),腸道微生物分型和研究對象的種族沒有關聯(lián);并且,性別、體重、健康程度、年齡也和腸道微生物分型無關。現(xiàn)在,他們只能另求他解。一種可能的解釋是,人們在嬰兒期通過隨機分配得到不同的先鋒微生物,這些先鋒隊隨后定居腸道,并改變了腸道的情況,當然,其中,只有特定的種類能生存下來。

    這些腸道微生物會分泌一些人體自身細胞無法產(chǎn)生的酶。通過這些酶,這些微生物可以幫著我們一起消化食物,也可以合成維生素。波克博士和他的同事發(fā)現(xiàn),每一種腸道微生物分型產(chǎn)生的酶各不相同,但最后都會達到其特有的平衡狀態(tài)。比如,甲類腸道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酶,來生產(chǎn)維生素B7(也稱為生物素);而乙類腸道微生物生態(tài)系統(tǒng)會產(chǎn)生較多的酶,用于生成維生素B1(硫胺素)。

    將給醫(yī)療臨床實踐帶來變革

    A、B、AB、O型四種血型的發(fā)現(xiàn),曾給醫(yī)生的臨床實踐帶去翻天覆地的變化。此后,只要確定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血型相配,就可以很大程度地減少病人發(fā)生輸血排斥反應的概率。科學家相信,同樣會有那么一天,腸道微生物分型將給醫(yī)療臨床實踐帶來相應的變革。

    只是,在此以前,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有些美景已經(jīng)盡收眼底了,”波克博士說道。比如,醫(yī)師可以根據(jù)腸道微生物分型,為不同人群量身定制飲食和用藥。

    他還認為,目前抗生素耐藥的情況越來越嚴重,醫(yī)師將來還可以利用腸道微生物分型發(fā)明新的療法,取代抗生素。

    在波克博士看來,對此,目前還需要進一步實驗測試。比如研究者需要從非洲、中國以及其他種族的人群當中招募志愿者,來研究其腸道微生物分型情況。

    每個人體內(nèi)“庇護”的微生物數(shù)量大約有100萬億。即便為了鑒別細菌的種類、了解它們的習性,科學家也不可能在實驗室里培養(yǎng)如此海量的細菌。

    不過,隨著遺傳學的發(fā)展,科學家已經(jīng)知道如何通過分析細菌的DNA來研究微生物群系了。他們從人體表皮、唾液以及糞便上取樣,提取DN段。他們在這些基因樣本里搜索特定基因的所有變異型,并將它們和已知細菌種類的變異型進行對比。有些變異型隸屬于一些我們熟悉的細菌,比如大腸桿菌。而其他的變異型基因,則屬于新發(fā)現(xiàn)的細菌種類。

    這些微生物種類豐富多樣,不亞于熱帶雨林,目前的研究不過是驚鴻一瞥。人體各個不同部位居住的微生物組合也各不相同。不僅如此,科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人與人之間更是有著天壤之別。比如說,這個人口腔里占多數(shù)的微生物,在另一個人的口腔里就可能一個都沒有。

    過去幾年里,研究者曾分析過人體內(nèi)數(shù)百種微生物的基因組(基因組就是所有基因的總和)。現(xiàn)在他們可以把這些基因組作為對照,來對比他們所發(fā)現(xiàn)的基因。科學家已經(jīng)可以明確這些基因的功能,并分析出這些微生物具體是屬于細菌中的哪一種。通過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的基因,科學家還可以估計出每個種類的細菌大概有多少。

    第5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檢驗;臨床應用;質(zhì)量控制;策略近

    幾年來,因患有感染疾病而就診的患兒逐漸增加,而對患兒給予一定的微生物檢驗有助于患兒的臨床診斷和治療,可有效提高質(zhì)量控制情況[1,2]。本文對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質(zhì)量控制策略進行相關的研究及探討,所研究的相關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所收治的60例腹瀉患兒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30例。住院時間8~30d,平均住院時間(15.78±10.84)d。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3~10歲,平均年齡(5.6±3.3)歲;研究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11歲,平均年齡(5.5±3.2)歲。兩組患兒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腹瀉患兒的菌株不進行微生物檢驗,醫(yī)生對本組的腹瀉患兒進行大致的觀察之后,結合自身的臨床工作經(jīng)驗,對患兒進行診斷和常規(guī)的治療;對研究組腹瀉患兒的菌株先進行微生物檢驗,方法為,檢驗工作人員進行純菌種的提取,使用ID32E腸道菌鑒定試條實施菌株的細菌測試實驗,將測試得到的結果和標準菌株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使用ATBG-5腸桿菌藥敏條分析實施藥敏檢驗,并進行一定的對比分析,使用微生物分析儀進行詳細的檢測等,然后根據(jù)微生物檢驗的結果對本組的腹瀉患兒實施臨床的相應治療。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均已經(jīng)消失,患兒的身體機能逐漸恢復至正常;有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得到有效的改善,但仍需進行一段時間的持續(xù)治療;無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的緩解,或進一步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研究組腹瀉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顯效16例,有效12例,無效2例)明顯高于對照組76.67%(顯效13例,有效10例,無效7例),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使用微生物檢驗法能及時的找出感染的原因,以便做好醫(yī)院手術室及病房的相關消毒工作,并對醫(yī)院產(chǎn)生的垃圾及廢棄物進行有效處理,切斷病原菌的傳播途徑,有效控制細菌的傳播,而且,使用微生物檢驗法還能對相關的病原菌的耐藥性進行了解和掌握,有效檢測所得到患者的腸道及呼吸道的菌群狀況,對易感人群進行有效的預防,減少感染的發(fā)生率。微生物檢驗對于臨床感染的質(zhì)量控制策略主要有:①醫(yī)院需定期對隔離及消毒的技術給予及時更新,使用較新的技術實施消毒處理,在進行醫(yī)院的相關檢驗工作時,需要嚴格的根據(jù)病學的相關資料和原則進行工作,在完成相關的檢驗工作之后需要及時的將檢驗所得到的細菌的耐藥性給予公布,將相關病原菌的記錄和統(tǒng)計等工作做好,對其耐藥性的變化進行詳細的掌握。②醫(yī)務工作人員實施微生物的檢驗工作時,檢驗工作人員應先對感染源的相關資料進行搜集,對醫(yī)院中的傳染源相關信息進行全面的掌握,并有效保持醫(yī)院內(nèi)部環(huán)境的衛(wèi)生等,減少因環(huán)境的原因所引起的細菌滋生情況,臨床檢驗、診斷、治療等所應用一次性的用品和醫(yī)護工作人員的雙手均需進行細菌的檢測,并給予有效的消毒和滅菌,避免發(fā)生細菌感染。③檢驗工作人員需要和患者及患者家屬增強溝通與交流,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和發(fā)展,對患者進行及時的微生物檢驗,并對具有傳染性疾病患者進行隔離,避免細菌在院內(nèi)患者、家屬、醫(yī)務人員之間的傳播和感染等[3-5]。

    本研究中,研究組腹瀉患兒的治療總有效率高達93.33%,要比對照組腹瀉患兒的76.67%明顯更高(P<0.05),可以看出,對腹瀉患兒實施微生物檢驗確定病菌類型后實施針對性的治療護理效果較好,可明顯改善患兒的病癥,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效果,存在重要臨床應用價值。總之,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具有重要的質(zhì)量控制作用,需引起充分的重視和關注。

    作者:袁惠云 單位: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

    參考文獻

    [1]王治國.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質(zhì)量控制.當代醫(yī)學,2014,11(7):147-148.

    [2]貢樹基,周偉,計惠民,等.微生物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質(zhì)量控制要點探析.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7):4120-4121.

    [3]賈萍.微生物檢驗的臨床應用與質(zhì)量控制.現(xiàn)代婦女(理論版),2015,5(1):313.

    第6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土壤微生物;PCR-DGGE;聚類分析;香濃威爾指數(shù)

    中圖分類號 S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3)24-65-04

    在土壤養(yǎng)分循環(huán)的過程中,土壤微生物發(fā)揮著積極的作用,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1],土壤微生物幾乎是全部土壤生物化學過程的參與者,不但能提升土壤中有效養(yǎng)分的含量,還為作物生長和產(chǎn)量提供必要的物質(zhì)保障[2]。由于人們長期對土壤進行農(nóng)事操作,改變了土壤物理生物化學屬性,因此對農(nóng)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類群和重要功能群的數(shù)量影響也愈見強烈,進而可能影響耕地質(zhì)量保育與生態(tài)環(huán)境安全[3-4]。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對耕作措施很敏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反應[5-6]。其多樣性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生產(chǎn)力和應對壓力與擾動的恢復力方面有著重要的影響[7]。Al-Kaisi和Liebig等研究都表明,保護性耕作較傳統(tǒng)耕作更有利于增加土壤中微生物多樣性和生物量且更集中于地表,進而提高土壤系統(tǒng)穩(wěn)定性。加之長期高強度的農(nóng)藥化肥大量投入使用也極易降低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導致微生物功能喪失,進一步影響土壤質(zhì)量,使得土壤障礙頻發(fā)[8-9]。研究結果表明恰當?shù)墓芾碇贫饶軌蛟黾油寥牢⑸锓N群數(shù)量,進而有利于作物產(chǎn)量的提高,土壤質(zhì)量也會隨之改善[10-11]。Schutter等利用PLFA法對保護性耕作和傳統(tǒng)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對比傳統(tǒng)耕作,保護性耕作更能增加土壤微生物種群數(shù)量。

    1993 年,Muy zer 等首次將PCR-DGG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技術應用于微生物生態(tài)的研究,這一技術的出現(xiàn)克服了傳統(tǒng)微生物培養(yǎng)技術的限制,由于PCR-DGGE 具有可靠、方便快捷、重現(xiàn)性好等優(yōu)點,迅速成為微生物群落多樣性和動態(tài)分析的強有力工具[12],它利用PCR擴增產(chǎn)物中G+C含量的rDNA組分在電泳凝膠中移動的位置上的差異,不同G+C含量在膠中移動的速度不同,因此產(chǎn)生不同代表微生物群落組成的條譜帶。本試驗通過測定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以及在分子水平上利用PCR-DGGE技術研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的農(nóng)田管理措施對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樣性的影響,從理論上闡明適合的耕作方式和農(nóng)田管理模式,為土壤質(zhì)量的改善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提供重要的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qū)概況 試驗在吉林省農(nóng)田進行,試驗地土壤為典型黑土。全省大部分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為2~6℃,全年日照2 200~3 000h,年活動積溫平均在2 700~3 200℃,年降水量一般在400~1 300mm。受季風氣候影響,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對作物生長十分有利。

    1.2 供試土壤與樣品采集 本研究選擇4種處理:(1)陶家子(TH):玉米收割后根茬還田,次年旋耕四位一體機進行播種施肥一次性作業(yè);(2)永發(fā)鄉(xiāng)(YH):玉米收獲后秸稈全部粉碎回田,兩年播種前深翻一次后持續(xù)免耕;(3)農(nóng)安(NH):玉米收割后1/3秸稈粉碎還田,次年深翻;(4)公主嶺(AH):深翻配施有機肥。各處理設置的同時均有農(nóng)民現(xiàn)行耕作對照。土壤樣品采集于2011年10月中旬,供試土壤為中上層黑土,試驗采取3點取樣法,去除土樣雜質(zhì)、細根,將鮮土保存在4℃冰箱中待測。

    1.3 土壤DNA提取與PCR擴增 采用FastDNA SPIN Kit for Soil土壤DNA提取試劑盒。按試劑盒規(guī)定的實驗步驟進行土壤DNA的提取,所提取的DNA用試劑盒純化后保存。每個樣品3次重復,以341f,758r(生工合成)為引物,在PTC-200PCR儀(Bio-Rad,美國伯樂公司)上進行擴增。PCR反應體系為50μL,包括10×buffer 5μL,10mmold NTP 4μL,10pm正反引物各1μL,taqDNA聚合酶0.4μL,無菌水37.5μL,模板1μL。(大連寶生物公司)。PCR擴增程序為:94℃預變性5min;94℃變性1min,65℃(-0.5℃ per cycle)退火1min,72℃延伸1min,20個循環(huán);94℃變性1min,55℃退火1min,72℃延伸1min,12個循環(huán);72℃延伸10min。

    1.4 樣品的DGGE分析 用擴增的PCR產(chǎn)物進行DGGE分析,所用儀器為D-Code Universal Detection Mutation system (Bio-Rad,美國伯樂公司),凝膠成像系統(tǒng)(Bio-Rad,美國伯樂公司)。DGGE的凝膠濃度為6%,變性梯度為30%~60%,在60℃,180V條件下電泳6h.電泳膠片用Genefinder熒光染料染色。

    1.5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Quantity One4.2.3軟件,采用非加權成對算術平均法(UPGMA)對所有土壤樣品進行聚類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nóng)田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tài)性的影響 對耕層土壤微生物的PCR擴增產(chǎn)物進行DGGE電泳,分別得到不同地區(qū)土壤細菌的DGGE圖譜。從圖1中能夠清晰的看出菌群的整體分布多樣性和優(yōu)勢菌的分布和數(shù)量。各樣品的細菌DGGE圖譜的條帶數(shù)、條帶位置和亮度呈現(xiàn)明顯的差異。DGGE凝膠電泳能夠分離長度相同而序列不同的DNA條帶,條帶越多說明生物多樣性越豐富,條帶信號越亮表示對應該條帶的細菌數(shù)量越多,從而可反映出微生物的數(shù)量和種類[13]。不同處理間有很多共有條帶,說明處理間微生物群落結構具有很強的相似性,然而這些共有條帶粗細強度的差異,說明同一種微生物在不同處理內(nèi)豐度不同。不同處理間出現(xiàn)的條帶的增加或缺失現(xiàn)象,說明不同處理間微生物多樣性存在一定的差異。圖1顯示,3種處理耕作方式TH/YH/NH都較它們的傳統(tǒng)方式TS/YL/NL土樣條帶數(shù)量多,亮度強。其中NH/NL組條帶數(shù)目差異明顯,NH較NL條帶數(shù)量變化最多;TH較YL條帶亮度變化最強;TH較TS在數(shù)量及亮度上也有變化,但是變化幅度較小。表明不同耕作處理下的農(nóng)田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較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豐富。

    圖1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進一步利用Quantity One4.2.3對DGGE圖譜進行數(shù)字化處理,通過UPGMA方法進行聚類分析,得到不同耕作下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系統(tǒng)樹。結果如圖2所示,圖2中處理分為2個族群,NL點處為一個族群,其余TH/YS、YH/TL和NH為另一個族群。說明深翻結合秸稈還田能夠改變土壤中微生物組成。說明細菌群落結構類型因耕作方式不同,表現(xiàn)出明顯差異。聚類分析系統(tǒng)樹顯示TH/TS、NH/NL均首先聚類,表明其土壤中微生物種群結構較為接近;YH/YL未首先聚類,說明深翻配施秸稈還田促進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

    圖2 不同耕作處理與傳統(tǒng)耕作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2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nóng)田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tài)性的影響 應用PCR擴增產(chǎn)物對土壤犁底層微生物進行DGGE電泳分析,分別得到犁底層細菌DGGE圖譜條帶,如圖3顯示。同樣,從圖3中能明顯看出,犁底層中TH/YH/NH的條帶數(shù)量及亮度方面要較TS/YL/NL等傳統(tǒng)耕作土壤中微生物數(shù)量大,亮度強。

    圖3 不同耕作方式下犁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圖4聚類分析系統(tǒng)樹中顯示,TH/NH和TS/NL首先聚類,說明四位一體耕作方式和深翻結合1/3秸稈還田對土壤微生物種類結構沒有影響;并且NL/TS以及NH/TH的聚類結果顯示不同樣地同一深度的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圖4 不同耕作方式下犁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3 不同耕作方式對農(nóng)科院試驗田耕層和犁底層土壤微生物多態(tài)性的影響 通過Quantity One軟件包對農(nóng)科院試驗站的土樣進行DGGE圖譜分析發(fā)現(xiàn),如圖5所示,C點耕層(0~20cm)條帶數(shù)較傳統(tǒng)耕作的耕層A點(0~20cm)條帶數(shù)多且條帶明亮,D點犁底層(20~40cm)條帶數(shù)較傳統(tǒng)耕作B點犁底層(20~40cm)條帶數(shù)多且條帶較亮,說明施入的有機肥能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種類和數(shù)量。

    注:A=Al(0~20cm);B=AL(20~40cm);C=AH(0~20cm);D=AH(20~40cm)。

    圖5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與犁底層土壤細菌DGGE圖譜

    從圖6的聚類分析系統(tǒng)樹看出A、B、D三點首先聚類,而C點未能與其聚類,由此可以說明深翻配施有機肥同樣能夠促進耕層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

    圖6 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層與犁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聚類分析

    2.4 不同耕作制度下土壤微生物香濃威爾多樣性的影響 根據(jù)土壤在DGGE圖譜上的條帶信息,計算出的Shannon-weiner多樣性指數(shù),如表1所示。從表1中看出,4種不同耕作處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香濃指數(shù)都較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下微生物香濃指數(shù)高,說明4種耕作方式都能促進土壤微生物種群結構的多樣性。這可能是由于4種耕作處理可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相應的養(yǎng)分和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促使各類微生物很好的生長,因而微生物多樣性指數(shù)較高。四位一體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的香濃指數(shù)增幅最大,耕層和犁底層分別為23.2%和15.5%,

    表1 不同耕作與常規(guī)耕作耕層土壤與

    犁底層土壤香濃威爾多樣性指數(shù)

    [耕作\&1\&2\&3\&4\&4種耕作\&耕作層\&2.39\&2.38\&2.36\&2.63\&\&犁底層\&2.00\&2.04\&2.25\&2.38\&常規(guī)耕作\&耕作層\&1.94\&2.30\&2.25\&2.48\&\&犁底層\&1.70\&1.92\&2.01\&2.29\&]

    3 結論與討論

    黑土土壤中的微生物具有數(shù)量大、種類繁多等特性,因此本實驗采用了16S rDNA擴增的DGGE方法研究不同耕作制度下土樣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通過分析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下農(nóng)田土壤與不同耕作處理下農(nóng)田土壤中微生物組成的DGGE圖譜,顯示了不同樣地或同一樣地不同深度土層土壤微生物組成的多態(tài)性。微生物是農(nóng)田土壤中的核心組成部分,不但能為作物提供營養(yǎng)元素和最佳的生長環(huán)境,還能保持土壤的基本生產(chǎn)力。有研究表明,腐解的秸稈扮演著養(yǎng)分和載體的角色[14],能夠增加有機碳含量進而改善土壤環(huán)境,顯著降低土壤pH值,增加土壤微生物數(shù)量。因此,對于促進作物生長、改善和提高土壤質(zhì)量具有重要作用[15],施肥可以增加根系的分泌物,給土壤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質(zhì),進而提高土壤微生物量[16]。從DGGE圖譜中看出(圖1、圖3、圖5),耕層土壤微生物組成中TH/YH以及AH的電泳條帶都較TS/YL和AL電泳條帶數(shù)量多,亮度強;對犁底層來講,同樣是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微生物要較傳統(tǒng)耕作下土壤微生物類群豐富,種類繁多。這說明了增施有機肥或秸稈還田都能明顯增加土壤微生物類群和數(shù)量。這與施用有機肥可以維持較高的土壤微生物活性,保持微生物多樣性與生態(tài)穩(wěn)定性相一致[17]。秸稈還田可以為微生物的生長活動提供必要的能源和營養(yǎng)物質(zhì),加快刺激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從而加快土壤中微生物的自身物質(zhì)合成,并利用外源養(yǎng)分進行新陳代謝[18];有結果表明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的DGGE條帶數(shù)明顯少于適宜的耕作模式處理,說明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降低了土壤細菌群落的多樣性[19]。利用Quantity One4.2.3軟件對土壤DGGE圖譜進行的聚類分析顯示,無論是傳統(tǒng)耕作還是不同耕作制下同一地區(qū)不同深度土壤的微生物組成具有多態(tài)性。

    就Shannon-Weiner指數(shù)而言,不同耕作下的土壤耕層香濃指數(shù)都較農(nóng)民常規(guī)耕作下耕層香濃指數(shù)高,這是由于秸稈還田可以直接為土壤微生物提供充足的有效養(yǎng)分,改善土壤微生物棲息環(huán)境[14],提高了耕層土壤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緩沖能力。而犁底層可能是由于養(yǎng)分運輸?shù)南拗疲⑸锊荒艿玫匠渥愕臓I養(yǎng)和適宜的生存環(huán)境,所以在類群功能和數(shù)量上不能像表層微生物那樣豐富。通過對比不同耕作措施下的微生物香濃指數(shù),發(fā)現(xiàn)陶家子耕作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變化最高,耕層和犁底層增幅分別為23.2%和15.5%。推測其可能原因是根茬還田補充輸入了有機碳源又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狀,有利于維持土壤微生物的多樣性及活性[20],另外旋耕增強了土壤的通氣能力,同時也使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因此微生物的活動能力也相應的增強。

    參考文獻

    [1]陳吉,趙炳梓,張佳寶,等.長期施肥處理對玉米生長期潮土微生物生物量和活度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0,47(1):122-130.

    [2]李晨華,賈仲君,唐立松,等.不同施肥模式對綠洲農(nóng)田土壤微生物群落風度與酶活性的影響[J].土壤學報,2012,49(3):567-573.

    [3]Bossio D A,Girvan M S,Verchot L,et al.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response to land use change in an agricultural landscape of Western Kenya[J].Microbial Ecology,2005,49(1):50-62.

    [4]Lohmus K,Truu J,et 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culturable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the rhizosphere in fine-root and soil parameters in alder stands on forest,abandoned agricultural,and oil-shale mining areas[J].Plant and Soil,2006,283(1):1-10.

    [5]KladivkoE J.Tillage systems and soil ecology[J].Soil Till. Res.,2001,61(1-2):61-761.

    [6]SpeddingT A,Hamel C,MehuysG R,Madramootoo C A.Soil microbial dynamics in maize growing soil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and residue management systems [J].Soil Biol. Biochem.,2004,36(3):499-512.

    [7]楊海君,肖啟明,劉安元.土壤 微生物多樣性及其作用研究進展[J].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4):21-26.

    [8]Papatheodorou E M,Efthimiadou E,Stamou G P.Functional diversity of soil bacteria as affected by management practicese and phonological stage of phaseolus vulgaris[J].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biology,2008,44(4):429-436.

    [9]Lupwayi N Z,Rice W A,Clayton G W.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and community structure under wheat as influenced by tillage and crop rotation[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98,30(13):1 733-1 741.

    [10]Birkhofer K,Bezemer T M.Long-term organic farming fosters below and aboveground biota:Implications for soil quality,biological control and productivity[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8,40(9):2 297-2 308.

    [11]Gamini S. Collapse of beneficial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deterioration of soil health:A cause for reduced crop productivity,2009,96(5):633.

    [12]Muyzer G,De Waal E C,Uitterlinden A G. Profiling of complex microbial populations by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analysis of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ed genes coding for 16S r RNA[J]. Appl Environ Microbiol,1993,59(3):695-700.

    [13]李東坡,武志杰,陳利軍. 有機農(nóng)業(yè)施肥方式對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nóng)業(yè)學報,2005,13(2):99-101.

    [14]Buyer J S,Teasdale J R,Roberts D P,et al. Factors affecting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in tomato cropping systems[J].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10,42:831-841.

    [15]Sun H Y,Deng S P,Raun W R. Bacter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a Century-Old Manure-Treated Agroecosystem. App.l Environ[J]. Microbiol,2004,70:5868-5874.

    [16]Dunbar J,TicknorL O,Kuske CR. Assesment of micmbial diversity in four soutlweestem United States Soils by 16S rDNA gene 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0,66:2 943-2 950.

    [17]強學彩,袁紅莉,高旺盛. 秸稈還田量對土壤CO2釋放和土壤微生物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4,15(3):469-472.

    [18]Witt C,Cassman K,Olk DCO,et al. Crop rotation and residue management effects on carbon sequestration,nitrogen cycling and productivity of irrigated rice systems[J].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2000,225:263-278.

    第7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微生物學;實踐教學;開放實驗室

    微生物學是我校食品營養(yǎng)與檢測專業(yè)、葡萄酒工程專業(yè)的一門必修的專業(yè)基礎課,它主要研究的是微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理生化、遺傳變異、生態(tài)分類等內(nèi)容,為食品微生物學檢測和葡萄酒釀造提供必要的理論基礎。同時微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學科,微生物學實驗是微生物學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微生物學研究有著獨特的實驗方法和技術,這些方法和技術必須通過實踐教學,即微生物學實驗,傳授給學生。通過微生物學實驗既可以使學生對微生物學課堂上講授的知識獲得直觀的認識,又可以鍛煉學生基本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術,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獨立操作能的力,培養(yǎng)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科學的分析、歸納總結問題的能力。本人多年從事微生物學及微生物學實驗的教學工作,對如何提高微生物學實踐教學質(zhì)量有一點粗淺的想法,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一、加強實驗室的基礎建設保證實驗的正常進行

    教學條件和教學手段的改革是創(chuàng)新性實驗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1]。微生物學實驗室是我校新建的實驗室之一,常規(guī)設備比較齊全,如顯微鏡、高壓蒸汽滅菌鍋、培養(yǎng)箱、鼓風干燥箱、恒溫搖床等。顯微鏡、酒精燈、接種環(huán)等基本上滿足每人一套,學生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可以完成實驗內(nèi)容,即保證了實驗室的秩序,又保證了實驗質(zhì)量。但是這些儀器設備僅可以滿足最基本的驗證型實驗的需要。為了培養(yǎng)更多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就需要開設研究型實驗或自主設計實驗,此類實驗的開設需要一些新型的儀器設備,如全自動發(fā)酵罐、PCR儀、超微量核酸蛋白檢測儀等,這些設備的購置可以使學生趕上科技發(fā)展的步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新能力。

    另外,我校現(xiàn)階段實驗課主要采取老師講授和示范相結合的教學方法。特別是示范環(huán)節(jié),老師在實驗臺上操作,學生圍在老師的周圍,很多學生看不到老師的操作,效果非常不好,現(xiàn)在很多學校為滿足現(xiàn)代化教學的需要購置了電腦、多功能投影儀、視頻展示臺、顯微攝像裝置和電視放像系統(tǒng)等設備,老師的演示操作每個學生都可以看到,學生做的好的實驗結果其他同學也能看到,這對提高實驗教學質(zhì)量有很大的幫助。

    二、合理安排實驗內(nèi)容,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我校微生物學起步比較晚,前期微生物學實驗以驗證型為主,如細菌的簡單染色、革蘭氏染色、培養(yǎng)基的配置等,近幾個學期在驗證型實驗的基礎上開設了幾個綜合性實驗,如大腸菌群的檢測、微生物分離純化等。驗證型實驗可以訓練學生的微生物學實驗技能,是研究型實驗開展所做必需的技術準備,所以,必須保證驗證型實驗的數(shù)量和質(zhì)量。而綜合型、設計型實驗可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至關重要。所以在實驗安排的過程中要合理搭配實驗內(nèi)容,使學生得到全方面的科研訓練。

    在實驗時應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一般的實驗要求1個人1組,對一些實驗材料比較緊缺的實驗,要求一組不超過2個同學,并要求每個同學都要獨立操作,杜絕一個人操作眾人圍觀的現(xiàn)象。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xiàn)象,認真思考,告誡學生當出現(xiàn)異常實驗現(xiàn)象時一定要找到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同時不要被現(xiàn)有的理論所束縛,要敢于懷疑,不要墨守陳規(guī),否則即使真理出現(xiàn)在自己的眼前也會視而不見。

    三、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現(xiàn)在很多學生對實驗課不重視,原因很多,其中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實驗課往往不考試,且實驗課的成績在總成績中的比例較小,這種現(xiàn)象在沒有單獨設置實驗課的課程來說比較嚴重。微生物實驗中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同時微生物學實驗不同于理化實驗,很多實驗不能當天出結果,有的實驗如大腸菌群的檢測需要4天時間,這些天內(nèi)要根據(jù)學生的時間安排實驗,學生的實驗時間并不統(tǒng)一,所以合理的實驗考核制度至關重要。

    我校近年來非常注重學生的出勤率和實驗報告的書寫,如在微生物學開課時明確告訴學生實驗課必須參加,一個實驗缺席不得參加考試,遲到扣分等等。這些制度的實施可以保證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實驗中來,有特殊情況的同學均能主動請假,并主動與其他班的同學調(diào)一下實驗時間。實驗報告同學們也均能按時交上,且大多數(shù)同學書寫比較認真。但具體的實驗操作考評困難很多,比如無菌操作規(guī)范不規(guī)范,從斜面上取菌涂片的時間只有不足1分鐘,老師只能看幾個同學的操作,看完第一排,第二排已經(jīng)取完了,沒有辦法給每個學生的操作評定一定的分數(shù);再如滅菌鍋的使用,實驗室內(nèi)只有一臺滅菌鍋,學生不可能獨自操作。雖然困難重重,我們也探索了一些解決辦法,如參考武漢大學的做法[2]將操作、結果、提問、紀律、實驗報告等分開,期末進行實驗操作考試等,通過考核制度的改革促進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

    四、開放實驗室,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或自帶題目進實驗室研究

    學期初講發(fā)酵食品時有的同學對開菲爾很感興趣,對我講能不能研究一下開菲爾粒的微生物組成,但由于實驗室沒有開放,也沒有資金和實驗材料所以沒有進行。還有的同學給我說“老師您有什么課題?做的時候能不能叫著我們一起做?”,微生物實驗課上做土壤及環(huán)境微生物檢測時同學們都非常的興奮,當實驗分離出多種不同的霉菌時,同學們激動不已,不停的詢問這是什么,很多同學甚至拿相機、手機拍照留念,這都說明同學們具有科學研究的欲望,同學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強烈的探索渴望,這些都需要學校和教師去共同努力,去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滿足他們的研究欲望,而開放實驗室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平臺。同學們在實驗室內(nèi)可以參與教師的科研,接觸一些本領域較為前沿的研究。也可以研究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自帶題目,自己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流程,獨立的完成實驗,指導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給予學生全方位的指導,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科研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力。同時建議其他學校的做法[3]建立相應的創(chuàng)新資金以鼓勵學生自發(fā)的組織創(chuàng)新研究。

    以上是我在微生物學實驗教學中的一點體會,及以后工作的一些設想,希望通過這些方面的改進能夠更好的提高微生物學實踐教學的質(zhì)量,培養(yǎng)出理論知識牢固、實驗技術熟練、創(chuàng)新能力突出的高水平人才。

    參考文獻:

    [1]改革微生物學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微生物學通報,2007,34(5):1024

    [2]唐兵.提高《微生物學實驗》教學質(zhì)量,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及綜合素質(zhì)培養(yǎng).教改動態(tài).2000,(3):48-50

    第8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發(fā)酵食品;微生物多樣性;分子生物科學技術

    食品若要發(fā)酵就必須要有一個特定的微生物環(huán)境,發(fā)酵過程中微生物的種類會對發(fā)酵食品的口感產(chǎn)生非常大的影響,而加強對發(fā)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可以十分有效的為相關的研究提供更多的理論依據(jù),在研究的過程中,最為基本的兩個要素就是物種的豐度和物種的均勻程度。而微生物在生長的過程中也有其自身獨到的特點。因為微生物自身的體積小,結構也并不是十分的復雜,所以我國在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方面還處于比較緩慢的狀態(tài),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采用非常陳舊的方法去研究微生物的多樣性,而我國有關的技術在不斷的發(fā)展,所以在微生物研究方面也有了一些新的跡象。

    1 微生物的培養(yǎng)分離方法

    在微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過程中,培養(yǎng)技術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直到現(xiàn)在,這種技術都廣泛的使用在研究當中,微生物培養(yǎng)主要是按照目標的要求給微生物選擇比較適宜的培養(yǎng)基,然后再按照不同的微生物特性來對其進行更加全面和準確的鑒別,但是這種方法在使用的范圍上還是有著一定的限制,一般情況下它比較適合使用在小范圍的微生物多樣性鑒別中。

    微生物培養(yǎng)法在實際的應用中需要首先通過人工的方式對培養(yǎng)基進行適當?shù)奶幚恚m然不同的微生物在生長環(huán)境和自身的特性上都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所以研究的結果會和實驗室當中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響條件下得出的結果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此外,自然界當中,很多種微生物都是沒有辦法通過人工培養(yǎng)的方式得到的,所以在研究的過程中也會造成生物多樣性的流失,這樣就使得實驗室中所得出的結論不是非常的準確,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

    2 化學方法

    磷脂脂肪酸是生物細胞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分,而不同的微生物能夠通過生活反應形成不同種類的磷脂脂肪酸,這樣就可以對不同的微生物進行鑒別和檢驗,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尤其需要注意的一點就是不同類型的磷脂脂肪酸或者是不同生物體上的磷脂脂肪酸有可能會出現(xiàn)完全相同的研究和實驗結果,所以還需要采用其他的輔助方式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檢驗。

    3 生理方法的鑒定系統(tǒng)

    BIOLOG微孔平板閥是國外的研究機構在1991年建立起來的一套專門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樣性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通常就是按照生物對單一碳源不同的反應而實現(xiàn)對不同種類的微生物進行區(qū)分的目的,該鑒定系統(tǒng)當中主要有95反應孔的微孔平板和鑒定的軟件組成的,反應孔當中還設置了碳源底物和對應的指示劑,而當接種樣品溶液的時候,其中的一些營養(yǎng)物質(zhì)就會被吸收和利用,從而使得孔中的反應物呈現(xiàn)出不同的顏色和狀態(tài),因為不同的微生物對95糖的反應和接受程度具備一定的差異按照反應孔當中顏色的轉變和吸光度的變化就形成了不同的形式,這樣也就使得不同微生物逐漸被判斷出來。經(jīng)過該系統(tǒng)軟件的處理和判斷,和標準菌種的數(shù)據(jù)進行詳細的對比之后,這種菌的種類也就被準確的判斷了出來,這種方法實際上已經(jīng)進入到了微生物食品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當中,但是這種方法在應用的過程中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所以也無法很好的獨立使用,其主要的不足有:由于真菌、放線菌的代謝反應不能分解氯化物.此方法只能檢測微生物群落細菌中快速生長的那部分微生物信息主要為革蘭氏陰性菌:另外由于培養(yǎng)環(huán)境的改變可能引起微生物對碳源底物實際利用能力的改變而造成一定的誤差目前所具有的標準菌種的數(shù)據(jù)庫還不完善。有些種類還不能被準確進行鑒定即使存在以上不足。但由于其不需經(jīng)過培養(yǎng)分離繁瑣的步驟.仍被用于微生物多樣性的研究。

    4 分子生物學方法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微生物多樣性研究上的應用主要可以歸納總結為2個方面:一方面是在PCR技術應用前提下所衍生出的一些研究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把少部分的DNA進行大量的增加.通過對基因排列順序的對比和分析來對微生物的多樣性進行研究另一方面是在應用分子雜交技術的前提下使用分子標記的方法。

    4.1 建立在PCR技術的方法

    PCR是1985年由MULUS發(fā)明的一種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主要特點是短時間內(nèi)在實驗室條件下人為控制并特異擴增目的基因或DN段,以便于對已知DN斷進行分析。PCR技術的發(fā)明和不斷完善.不僅為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在微生物生態(tài)學的發(fā)展和分析技術的建立提供了有利工具。

    4.2 基于分子雜交技術的分子標記法

    分子雜交技術是基于核酸分子堿基互補配對的原理.用特異性探針與待測樣品的DNA或ETNA形成雜交分子的過程用于微生物多樣性研究常用的探針主要有RNA基因探針、抗性探針和編碼代謝酶基因探針等。特別是近年來發(fā)展起來的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是研究環(huán)境中不可培養(yǎng)微生物群落多樣性最為常用和有效的手段熒光原位雜交技術是根據(jù)已知微生物不同分類級別上種群特異的DNA序列,以熒光標記的特異寡聚核酸片段作為探針與環(huán)境基因組中DNA分子雜交,檢測該特異微生物種群的存在與豐度。操作步驟是將微生物樣品固定在載玻片上,用熒光染料標記的基因探針雜交,將未雜交的熒光探針洗去后用普通熒光顯微鏡進行觀察和攝像采用這一技術可以同時對不同類群的細菌在細胞水平上進行原位的定性定量分析和空間位置標示。該方法的特點是可以進行樣品的原位雜交,且特意性和靈敏度高,克服了PCR擴增的偏好性,對生態(tài)系統(tǒng)樣品中的種群結構的測度準確性高發(fā)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方法在傳統(tǒng)技術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主要發(fā)展出了4種研究方法四種方法在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只有根據(jù)不同的特點選擇不同的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保證研究的準確性,從而促進發(fā)酵食品中微生物多樣性研究。

    結束語

    發(fā)酵食品越來越多的走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發(fā)酵食品中的生物多樣性是影響其口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在實際的研究工作中,有很多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方法尤其自身的優(yōu)勢和使用范圍,所以一定要根據(jù)實際的需要選擇適當?shù)姆绞剑挥羞@樣,才能更加充分的保證發(fā)酵食品微生物多樣性研究更加的成熟。

    參考文獻

    第9篇:微生物組學研究范文

    [關鍵詞]口腔微生物;早期定植;年齡

    現(xiàn)代生物學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由真核細胞和共生在體內(nèi)的微生物群落共同構成的超級生物體[1]。人體的代謝是由宿主自身基因組調(diào)節(jié)的各種代謝途徑以及微生物基因組調(diào)節(jié)的代謝過程共同組成,這種宿主與微生物之間的共同代謝過程最終調(diào)節(jié)著宿主的整體健康。人類個體的健康狀況與寄居微生物緊密相關。從出生后,嬰兒就開始不斷發(fā)生人與人或人與環(huán)境之間的緊密接觸,從而與微生物之間建立密切聯(lián)系。在人體口腔中,微生物定植的第一步就是細菌的黏附。在嬰兒期的最初幾個月,口腔中能發(fā)生細菌黏附的只有黏膜表面,隨著牙的萌出,細菌黏附位點顯著增加。細菌的黏附不僅發(fā)生于細菌與口腔位點之間,也同樣發(fā)生于細菌相互之間。例如綠色鏈球菌,以及另一種嚴格厭氧菌-具核梭桿菌之間即可發(fā)生特異性黏附。從嬰兒期開始,個體口腔微生物的定植已經(jīng)有明顯的不同,嬰兒的照顧者及其他親密接觸者的口腔微生物種類對嬰兒口腔微生物的定植有明顯影響[2]。同時,嬰兒的飲食或藥物的應用等也對微生物在口腔的定植產(chǎn)生影響。在乳牙開始萌出后,牙的出現(xiàn)為微生物的定植提供了新的生態(tài)位點,口腔微生物的構成有明顯改變。在混合牙列期,恒牙開始萌出,口腔微生物構成也發(fā)生新的變化。目前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更多的非培養(yǎng),高通量方式被應用于口腔微生物的檢測中,如DNA芯片,高通量測序等。這些方式的應用讓研究者對人類口腔微生物的定植產(chǎn)生了新的理解。在這個新的技術時期之前,研究者們推測口腔內(nèi)存在的細菌約有1000余個種屬或者種系型[3],但目前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口腔內(nèi)的微生物種屬可能高達19000個[4],其中絕大多數(shù)為不能培養(yǎng)的細菌。同時,目前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口腔的感染性疾病,如牙周疾病或是齲病,并非單一菌種感染致病,而是多菌種協(xié)同致病的結果[5-6]。口腔微生物在口腔內(nèi)各個生態(tài)位點定植,相互作用,其整體的平衡與失衡與口腔及全身健康息息相關。那么,了解口腔微生物在健康狀況下的定植,并進一步對比其在疾病狀況下的變化,對進一步了解對口腔這一微生物進入身體的門戶至關重要。本文主要對近年來年齡相關的口腔微生物正常定植情況研究進行綜述。

    1胎兒期

    過去,人們一直認為,胎兒在子宮內(nèi)是在無菌環(huán)境下發(fā)育完成的。但是,Bearfield等[7]發(fā)現(xiàn),70%孕婦的羊水中出現(xiàn)了口腔微生物的早期定植。其中最常見的微生物為具核梭桿菌,一種牙周可疑致病菌。這也有力解釋了為什么孕婦及低體重兒具有高牙周疾病感染風險。在懷孕期間,口腔微生物可能是通過菌血癥到達子宮內(nèi),尤其是在有母親有牙周感染的情況下。由此可見,孕婦孕期口腔篩查及口腔健康維系非常重要。

    2新生兒期

    從出生時,嬰兒的口腔內(nèi)即出現(xiàn)微生物的定植,這一時期定植于口腔的微生物,并不會全部都在口腔中長期的生存下來[8],但先期定植微生物通過分泌及代謝產(chǎn)物等方式影響隨后定植的微生物種類。例如唾液鏈球菌作為新生兒口腔中最早定植的細菌之一,能夠產(chǎn)生胞外聚合物從而為其他細菌提供黏附位點。而這種微生物定植的早期區(qū)別能夠影響微生物后續(xù)定植并最終產(chǎn)生口腔成熟生態(tài)系的差別。那么,了解最初在口腔內(nèi)定植的微生物構成,對研究口腔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非常重要。不同的生產(chǎn)方式對嬰兒的口腔微生物定植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LifHolgerson等[9]發(fā)現(xiàn),不同生產(chǎn)方式的嬰兒口腔微生物可以顯著區(qū)分為2個類別。Dominguez-Bello等[10]發(fā)現(xiàn),在出生后5min以內(nèi),在新生兒身體上即發(fā)現(xiàn)細菌定植(口腔、鼻咽部、皮膚及腸道內(nèi))。與母體身體不同部位高度分化的微生物定植情況不同的是,新生兒全身的微生物定植情況并沒有較大差異。順產(chǎn)的新生兒其微生物的定植與母體陰道的微生物定植情況相似,以乳桿菌屬、普雷沃菌屬及纖毛菌屬為主。剖腹產(chǎn)的嬰兒其微生物定植情況與母體皮膚相似,包括葡萄菌屬、棒狀桿菌屬及丙酸菌屬等。在出生后幾個小時以內(nèi),新生兒的口腔即出現(xiàn)大量微生物定植,其來源為呼吸,喂食,與父母的接觸以及醫(yī)院內(nèi)接觸等。就在這段時期,口腔內(nèi)微生物的永久性定植開始發(fā)生,在24h內(nèi),口腔微生物的早期定植已經(jīng)出現(xiàn),革蘭陽性球菌,如鏈球菌及葡萄球菌等為優(yōu)勢菌。與成人相比較,3個月的嬰兒口腔微生物的豐富度明顯較低,但順產(chǎn)的嬰兒口腔中的微生物種類顯著多于剖腹產(chǎn)的嬰兒。剖腹產(chǎn)的嬰兒在口腔中具有獨有的Slackiaexigua菌,在76%的剖腹產(chǎn)嬰兒中,能夠檢測到其存在。Slackiaexigua是一種革蘭陽性嚴格厭氧菌,在牙周炎,根管感染及腸膿腫中可以檢測到。雖然Slackiaexigua只能在剖腹產(chǎn)嬰兒口腔中檢測到的確切機制還并不清楚,但LifHolgerson等[9]推測順產(chǎn)嬰兒其口腔內(nèi)較多的微生物定植可能抑制了Slackiaexigua的生長。隨著年齡增長,嬰兒口腔內(nèi)的微生物群落也在進化。隨著與外界環(huán)境接觸的增加,如進食、與其他人或?qū)櫸锏慕佑|、衛(wèi)生習慣的建立等,在5個月的嬰兒口腔中,其口腔微生物已經(jīng)與母親出現(xiàn)明顯差異。Cephas等[11]通過454焦磷酸測序發(fā)現(xiàn)在無牙頜兒童中有99%的序列可以歸為以下6個門:厚壁菌門、變異菌門、放線菌門、梭桿菌門、螺旋體門及擬桿菌門。在無牙頜兒童及母體中,厚壁菌門、變異菌門、放線菌門及梭桿菌門均為優(yōu)勢菌門。在28個具有明顯差異的菌屬中,鏈球菌屬在嬰兒口腔中檢出率明顯高于成人,韋榮球菌屬、奈瑟菌屬、羅思菌屬、嗜血桿菌屬、孿生球菌屬、顆粒鏈菌屬、纖毛菌屬及梭桿菌屬也是嬰兒口腔中的優(yōu)勢菌,嗜血桿菌屬、奈瑟菌屬、韋榮球菌屬、梭桿菌屬、羅思菌屬、密螺旋體及放線菌是成人口腔的優(yōu)勢菌。雖然在嬰兒中能檢測到的口腔微生物較少,其口腔微生物的多樣性確比其父母更高。對于變異鏈球菌來說,采用剖腹產(chǎn)出生的嬰兒感染變異鏈球菌的概率是順產(chǎn)嬰兒的11.7倍。在6個月大的嬰兒中,變異鏈球菌的感染率即高達50%,其感染的相關因素有高糖攝入,母乳喂養(yǎng)及與母體間的親密接觸等。在感染變異鏈球菌的嬰兒中,其母體的唾液中變異鏈球菌的含量普遍較高,同時口腔衛(wèi)生狀況差,高牙周炎患病率,較低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及較高的零食攝入次數(shù)均會導致變異鏈球菌的高感染率[12]。

    3乳牙列期

    乳牙的萌出對微生物的黏附和定植提供了新的生態(tài)位點,故其對口腔微生物構成具有深刻的影響。在之前的研究中,有些學者曾將這一時期命名為“感染窗口期”,認為某些致齲菌,如變異鏈球菌等只在這一時期才開始定植。但最近的研究顯示[11],早在無牙頜時期,就可以檢出上述菌屬,證明口腔軟組織可能起到很重要的“微生物儲備庫”作用,即使是無牙頜期兒童,其口腔衛(wèi)生維系仍然不可忽視。Xu等[13]采用454高通量測序?qū)θ檠懒袃和M行分析,共發(fā)現(xiàn)8個門,15個綱,21個目,30個科,41個屬的細菌微生物。無論是否有齲壞,兒童的口腔微生物中有99%的序列可以歸為5個門:厚壁菌門、變異菌門、放線菌門、梭桿菌門及擬桿菌門,以及7個屬:纖毛菌屬、鏈球菌屬、放線菌屬、普雷沃菌屬、卟啉單胞菌屬、奈瑟菌屬及韋榮球菌屬。Ling等[6]的研究結果也相似。乳牙萌出后,變異鏈球菌的感染率隨年齡增加而增加,2歲的嬰兒中,有81%感染變異鏈球菌[14]。在嬰兒中,感染變異鏈球菌的平均年齡為15.7個月,與變異鏈球菌感染相關的因素有入睡前含糖液體的攝入,高糖暴露率,零食攝入,與成人分享食物及母體唾液高變異鏈球菌水平等。與此同時,變異鏈球菌的低定植率與刷牙,抗生素攝入等呈負相關。三歲時,兒童的唾液微生物群組構成已經(jīng)非常復雜,但其微生物構成在不同時期,如乳牙列期,混合牙列期及成人期仍在不斷變化。乳牙列期兒童較其他時期而言,其口腔微生物構成中具有更多的不動桿菌屬,莫拉菌屬,水棲菌屬等,而隨年齡增長,從混合牙列期到成人期,在口腔微生物構成中發(fā)現(xiàn)了更多了的韋榮球菌科微生物(韋榮球菌屬及月形單胞菌屬)及普雷沃菌屬,發(fā)現(xiàn)肉桿菌科(顆粒鏈菌屬)減少[15]。Kamma等[16]對4~5歲的乳牙列期兒童齦下菌斑進行培養(yǎng)后,共發(fā)現(xiàn)41個菌種。而Gizani等[17]在乳牙列和混合牙列期兒童中,均可檢測到致齲菌,變異鏈球菌及血鏈球菌在軟組織,齦下菌斑及齦上菌斑中的檢出量隨年齡增加而顯著增加。致齲性鏈球菌在軟組織,唾液及舌體上比在牙面上更容易定植,這些部位可能是口腔致病菌的“儲藏庫”。

    4混合牙列期

    隨年齡增加,牙周可疑致病菌牙齦卟啉單胞菌、齒垢密螺旋體、福賽斯坦納菌及4種橙色復合病原體含量也增加[18]。而Cortelli等[19]用PCR技術檢測無牙頜新生兒及混合牙列期兒童時,均沒有發(fā)現(xiàn)牙齦卟啉單胞菌。而齒垢密螺旋體均有檢出,提示在無牙頜期,即有齒垢密螺旋體的定植。在混合牙列期兒童中,直腸彎曲菌、中間普雷沃菌、福賽斯坦納菌、侵蝕艾肯菌等的檢出量明顯增多,提示這些細菌的大量定植與恒牙的萌出具有相關性。在混合牙列期兒童齦下牙周袋中,齒垢密螺旋體與福賽斯坦納菌檢出量呈現(xiàn)正相關,提示在無牙頜期齒垢密螺旋體的定植與牙萌出后福賽斯坦納菌的定植可能具有相關性。總的來說,牙的萌出是口腔微生物定植的關鍵因素。在Cortelli等[20]的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在0~4個月大的嬰兒中,即可檢測到直腸彎曲菌,說明直腸彎曲菌的定植不依賴于牙萌出所提供的生態(tài)位點,牙齦卟啉單胞菌的定植是從混合牙列期到恒牙列期過渡時才開始出現(xiàn),福賽斯坦納菌及中間普雷沃菌定植的時間較早,從混合牙列期,恒牙開始萌出時開始定植。Sakai等[21]發(fā)現(xiàn),在巴西混合牙列期兒童中有高達70%~80%的比例感染伴放線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及齒垢密螺旋體中的一種。但值得一提的是齒垢密螺旋體在日本混合牙列期兒童中并未被檢出,推測其定植可能有地域或飲食因素[22]。

    5微生物在口腔不同部位的定植

    由于口腔中多定植位點的存在,使口腔微生物組是人體中最為復雜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不同的生態(tài)定植位點、其氧壓力、營養(yǎng)成分、溫度及宿主免疫體系均不相同[5]。在口腔基本所有的生態(tài)位點上,均有微生物定植,但其定植密度及成分各不相同。與黏膜及唾液相比較,牙面及舌部定居的微生物相對更多。在軟組織、唾液、舌部及齦上菌斑中,可以發(fā)現(xiàn)有更多的鏈球菌屬。輕型鏈球菌和口腔鏈球菌是軟組織中含量最大的微生物,唾液鏈球菌在唾液、軟組織及舌部也占有非常大的比例。放線菌屬在齦上及齦下菌斑中具有非常高的比例。而在舌部,可以找到更多的嗜乳酸桿菌及革蘭陰性桿菌[13]。唾液可以傳送游離出來的微生物,起到“傳輸帶”的作用,而舌背部等軟組織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微生物儲備庫”的作用。某些微生物不僅可以在口腔軟組織面找到,還可以存在于人體上皮細胞中。如伴放線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及福賽斯坦納菌等可以協(xié)同作用共同進入宿主上皮細胞內(nèi)。同時,在口腔上皮細胞內(nèi)不光能發(fā)現(xiàn)口腔致病菌,還能發(fā)現(xiàn)全身致病菌的存在,如在頰黏膜上皮中,發(fā)現(xiàn)金黃色釀膿葡萄球菌、糞腸球菌及綠膿假單胞菌的定植[23]。說明口腔軟組織可能起到全身微生物“儲備庫”的作用。

    相關熱門標簽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国产在线不卡视频| 欧美成人天天综合在线视色|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成人免费看www网址入口|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的电影 |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色噜噜成人综合网站| 成人99国产精品|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 好吊妞在线成人免费|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欧美目韩成人综合|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黑人免费|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免费动漫| 麻豆国产成人AV在线|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A∨视频网站 国产成人无码区免费内射一片色欲 | 欧美成人国产精品高潮|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一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免费大片免费观看网站| 久久成人福利视频| 国产成人涩涩涩视频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鸭子| 成人在线观看国产|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成人亚洲欧美日韩在线| 成人a毛片视频免费看| 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