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社會經濟概況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社會經濟概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社會經濟概況

    第1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關鍵詞】 社會支持; 卒中后抑郁; 漢密爾頓抑郁量表;NIHSS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state and nervous function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patients

    Fang Jia, Zhao Xing-juan,Houqiaohong, Liwei,Liaifan, Mali,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engzhou, Zhengzhou, Henan, P. R. China, 450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ocial support on the improvement of depression state and nervous function for post-stroke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 300 patie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ased on the scores of scale of social support, which were group A (score above 20) and group B (score below 20). After 6 months, all of the patients were measured with both 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 and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Result Compared with group B, the HAMD scale and NIHSS scale of group A patients decreased obviously (P

    【Keywords】 social support; post-stroke depression; HAMD; NIHSS

    卒中后抑郁是腦卒中的常見并發癥,其發生率約占腦卒中患者的25%~60%,是腦卒中致死致殘的主要元兇,嚴重影響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此喪失勞動能力,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社會支持包括物質支持、情緒支持、信息支持及陪伴支持,其實質是一種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可滿足個體需求、降低壓力水平和緩沖壓力影響,最終促進身心健康。社會支持對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通過調查了30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的社會支持情況,同時分析了不同社會支持狀態患者經過治療6個月后的HAMD和NIHSS評分的差異,旨在探討社會支持對卒中后抑郁患者抑郁狀況以及神經功能改善的影響,為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治療提供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分組 全部患者均為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在我院住院部就診的卒中后抑郁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68例,女性132例,共3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標準:(1)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通過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1];(2)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 version 3, CCMD-3)抑郁癥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18分[2];(3)排除昏迷、精神分裂癥、癡呆、失語、失用、心肺腎功能不全以及檢查不合作者。入組后所有患者均接受肖水源社會支持量表評分[3],根據評分情況分為兩組:評分高于20分的A組和評分低于20分的B組。兩組患者在性別構成、年齡差別入組前的HAMD和NIH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研究方法 兩組患者入組后均接受抗抑郁藥物治療(帕羅西汀片20mg,每日一次),同時均積極給予危險因素干預、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環藥物以及康復治療,出院后常規隨訪,6個月后兩組患者來院訪視,失落病例25例,對275例患者詳細分析。

    1.3 療效評定 抗抑郁療效評定方面我們采用國際通用的HAMD評分,計算減分率:75%為痊愈,50%為顯著進步,25%為進步,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國際通用統計軟件SPSS 17. 0,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比較用X2 檢驗,以P

    2 結果

    A組社會支持指數高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組患者治療6個月后漢密爾頓評分、NIHSS評分均較B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 兩組各時間點漢密爾頓抑郁評分、NIHSS評分

    3 討論

    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提示一些軀體疾病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人類生活方式以及人類自身行為密切相關。社會支持系統是指個體與社會各方面包括親屬、同事、朋友、伙伴等社會人以及家庭、單位、黨團、公會等社團組織所產生的精神上和物質上的聯系程度,是決定心理應激與健康關系的重要中間因素之一。應激研究領域認為社會支持具有減輕應激的作用,是應激作用過程中個體可利用的外部資源,反映了一個人與社會聯系的密切程度和質量,包括主觀支持、客觀支持、支持利用度三個維度。主觀支持反映主觀感受的支持,指個體在社會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體驗和滿意度;客觀支持反映客觀存在的支持,主要包括物質上的直接援助和社會網絡、團體關系的存在和參與,這類支持獨立于個體的感受,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對支持的利用度反映個體對各種支持的主動利用,包括傾訴方式、求助方式和參加活動的情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環境的形成,人們承受的心理壓力逐漸加大,對患者來說尤其如此,而社會支持的獲得是幫助人們從壓力中解脫出來的一條積極途徑。多數學者認為,良好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健康,對心理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社會支持的建立可以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狀況,有助于個體對于生活事件的預見和應付能力,提高生存質量。

    精神心理因素可以嚴重影響軀體性疾病的發生、發展、預后和轉歸[4]。這種作用是通過神經生理、神經內分泌和免疫機制進行的。不同的精神心理刺激可作為一種信息傳達到大腦,然后又通過各種過程對全身各器官和組織起著不同的影響和作用。強烈、長期和反復的精神緊張、焦慮、憂愁和煩惱等不良情緒,可以使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過程失調,影響到各種疾病的療效。

    腦卒中為突發疾病,患者的健康狀態瞬間受到損害,極易出現抑郁和焦慮情緒,身體殘疾限制患者與社會交往,加上患者的病恥感使患者處于幾乎與社會隔絕狀態,嚴重影響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康復,同時也損害患者的社會功能,妨礙其主觀和客觀上索取社會支持和社會資源。社會支持可以緩沖軀體性疾病產生的不良后果和患者的不良情緒。

    本研究顯示,社會支持評分高的患者較社會支持評分低的患者在治療6個月后漢密爾頓評分、NIHSS評分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說明好的社會支持可明顯改善卒中后抑郁患者預后[5]。因此,卒中后抑郁患者應用社會支持聯合抗抑郁藥物治療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綜合治療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 (6): 379-380

    [2]楊期東主編.神經病學.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109-120

    [3]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 7(增刊):42

    第2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關鍵詞:水資源承載力;理論;探討

    中圖分類號: TV213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近年來,由于水資源工程開發的不斷壯大,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探討問題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雖然我國在此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需要改進,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期,加強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的探討,對我國水資源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二、研究區概況

    目前我國對水資源承載力的定義有多種表述,如惠泱河認為水資源承載力可理解為某一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在自然-人工二元模式影響下,以可預見的技術、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水資源的動態變化為依據,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以維護生態良性循環發展為條件,經過合理優化配置,對該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所能提供的最大支撐能力。該定義充分考慮了人類活動影響對水資源系統的干預和水文循環過程的影響作用,并強調了動態發展的觀念。何希吾將水資源承載力定義為一個流域、一個地區、一個國家,在不同階段的社會經濟和技術條件下,在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前提下,當地水資源能夠維系和支撐的人口、經濟和環境規模總量。這一定義將環境規模和社會經濟發展規模一并納入水資源承載力的范疇,從理論上而言是正確的,然而對環境規模進行界定和度量卻較為困難。”

    替換為:“二、研究區概況

    陜西省地處東經105°29′~111°15′,北緯31°42′~39°35′之間,總土地面積20.58萬km2,常住人口為3762萬人(2008年)。地勢呈現南北高,中部低,且由西向東傾斜的特點。北山和秦嶺把陜西分為三大自然區域:北部是陜北高原,中部是關中平原,南部是陜南秦巴山地。全省縱跨黃河、長江兩大水系,多年平均降水量676.4 mm,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425.8億m3,水資源總量445億m3,居全國各省(市、區)第19位。人均、單位面積水資源占有量分別只占全國平均水平的54%和42%,且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和難以蓄存利用的現實進一步減少了水資源的有效供給。此外,工程供水能力不足、應變能力差,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技術與設備落后,水的有效利用率較低,水資源浪費嚴重;水源污染、水資源功能下降、水環境惡化;科研投入有限,水資源基礎研究薄弱等也是影響水資源利用的重要因素。目前陜西省工農業和城市缺水問題突出,隨著人口增加、城市和工業規模增大、農灌范圍擴展,水資源不足的矛盾將越來越尖稅。缺水將成為陜西未來發展中最大限制因素之一。

    靖邊縣和安塞縣地處陜北高原,其中靖邊縣地處風沙區與黃土丘陵溝壑區的過渡地帶,境內有紅柳河、大理河、黑河、杏子河、蘆河等8條大河流,水資源總量1.23億m3,人口密度77人?km2;安塞縣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境內有延河、大理河、清澗河3條水系,水資源總量1.55億m3,人口密度56人?km2。武功縣、涇陽縣和岐山縣地處關中平原,其中武功縣境內有3條河流,均屬渭河水系,水資源總量2.65億m3,人口密度1 034人?km2;涇陽縣位于涇河下游,境內有涇河、冶峪河、清峪河3條河流,水資源總量19.23億m3,人口密度625人?km2;岐山縣是全國糧棉大縣、全國食品工業強縣,陜西省糧油、辣椒、蔬菜、肉牛、奶畜生產基地,水資源總量1.27億m3,人口密度548人?km2。商南縣、石泉縣、南鄭縣、鎮坪縣地處陜南秦巴山地,其中商南縣屬漢江水系丹江中游地區,蘊藏有

    豐富的水力資源,水資源總量7.66億m3,人口密度100人?km2;石泉縣的生物、水力、礦產資源非常豐富,是陜西省蠶桑基地縣,漢江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水資源總量13.25億m3,人口密度119人?km2;南鄭縣境內主要河流有9條,分屬漢江和嘉陵江水系,水資源總量24.4億m3,人口密度200人?km2;鎮坪縣是大寧河發源地之一,境內有趙河、沿陵河、潦河等大小河流13條,水資源總量10.02億m3,人口密度38人?km2。結果與分析

    1、指標選取及數據源

    根據陜西省境內9個典型縣水資源現狀及其利用特點,考慮人口、經濟、生態環境對WRCC的影響,參照全國水資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標體系,選取人均水資源可利用量x1(m3?人-1)、人均水資源占有量x2(m3?人-1)、單位GDP用水量x3(m3?萬元-1)、水資源開發利用率x4(%)、單位耕地水資源量x5(m3?km2)、單位面積水資源量x6(萬m3?km2)、灌溉率x7(%)等7項評價指標。指標數據來源于陜西省和地市年鑒及2007年各縣水資源公報。

    2、WRCC的模糊評價

    根據式(2),將各指標對WRCC的影響程度劃分為高(Ⅰ)、中(Ⅱ)、低(Ⅲ)、極低(Ⅳ)4個等級,則各級別相對隸屬度的標準值矩陣可表為:

    確定各指標的標準值如表1所示。應用式(3),將評價指標的統計值與標準值數據

    格式化,轉化為相對隸屬度矩陣R7×9:

    應用模糊識別循環迭代模型式(8)和式(9),求解各縣水資源WRCC的相對隸屬度uhj和7個因子的貢獻率a1;給定迭代計算精度ε1= ε2=0.001,初

    始矩陣U4×9和貢獻率向量α取值分別為:

    經過12次迭代循環計算,指標貢獻率迭代結果見表2,最終得到貢獻率ai為:ai= (0.1848,0.3725,0.0188,0.0433,0.0397,0.3078,0.0330)。采用式(8),分別求各縣WRCC識別的級別特征值: H=(1,2,3,4)×U4×9=(H1,H2,H3)。當1

    三、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探討的必要性

    水資源是基礎性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的經濟資源,是生態與環境的控制性要素,水資源問題成為二十一世紀制約全球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人均占有水資源量少,水資源時空分布極為不均。我國人口眾多,人均水資源量不足2200m3,約為世界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4,北方地區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僅為990m3,不到世界人均的1/8,水資源形勢十分嚴峻。特別是在全球氣候變化和大規模經濟開發雙重因素的交織作用下,我國水資源問題已成為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因此,如何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節約利用相結合,如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恢復生態環境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協調,是一個關系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任務。

    四、水資源承載力的特性

    1、有限性

    水資源有限性表現在水資源量上的有限及經濟技術能力的約束上。具體的說包括三個方面:一定區域范圍內所能獲得的水資源量是有限的。包括本流域水資源量和從外流域調入的水量;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水資源利用效率是有限的;水環境容量是有限的。

    2、動態性

    水資源承載力是一個動態的概念,這是因為承載力的客體和主體都是動態的,具體體現在水資源系統本身的質和量在不斷的變化,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在不斷的變化。因此,動態性是水資源的一個根本的特性。

    3、不確定性

    水資源系統本身受天文、氣象、下墊面的及人類活動的影響,因此,它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模糊性。人類對自然力的認識也是有限的。以上兩方面導致水資源承載力的指標和數量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

    4、可增強性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人類社會對水資源的需求不斷增加,這促使人們一方面拓寬水資源質和量的范圍,另一方面不斷提高水資源的內涵,從而增強水資源的承載力。

    五、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理論基礎

    目前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的量化理論與方法,還沒有形成完善的體系。本文將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理解為:某一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以可持續發展為原則,在維護生態與環境良性發展為前提條件下,根據當時的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水平,該地區水資源所能支撐最大的社會經濟規模。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屬于典型的交叉學科研究領域,研究涉及從“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與環境”復合系統下的水文循環、水資源優化配置和社會經濟發展等宏觀領域到水環境容量、生態需水、生產生活耗水等微觀領域,可采用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綜合評價方法、系統動力學方法等作為技術手段。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有:

    1、變化環境下的水文循環理論城市化地區高強度人類活動已明顯改變了降雨、產流、匯流、下滲、地下水補給等自然水循環特性,產生了取水、用水、處理、排放以及回用等社會水循環過程。自然水循環以能量為驅動因子;社會水循環則以經濟為驅動因子,以效益最大化來決定取水、分水、用水、排水等水循環過程。水資源作為紐帶將自然、社會、經濟、生態、環境等各個方面的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構成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系統。研究城市化地區水循環,摸清在變化環境下水資源形成和轉化規律以及水資源在各個環節中的作用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基礎。

    2、城市化與“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與環境”系統交互脅迫理論[27]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對象是一個具有層次結構和整體功能的復合系統,由社會經濟系統、生態與環境系統和水資源系統組成。水資源子系統對生態與環境子系統和社會經濟子系統起支撐作用,而且水資源系統中水資源狀況的改變只能通過生態與環境子系統和社會經濟子系統來體現。研究城市化進程對水資源系統、生態與環境系統、社會經濟系統相互脅迫相互促進以及各個系統的互動關系,綜合考慮社會經濟、生態與環境對水資源的需求,分析水資源對人口、資源、環境和經濟協調發展的支撐作用即為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3、可持續發展理論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它的核心是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是為了讓子孫后代能夠享有充分的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即:代際間發展的公平性、區際間發展的公平性以及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間的協調性。可持續發展以生態與環境持續發展為基礎,經濟持續發展為條件,目標是社會持續發展。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最終目的就是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指導下,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必須考慮資源合理分配和循環利用,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六、技術方法

    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研究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系統,涉及因素眾多,并且各個因素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其研究思路為:以了解城市化地區水資源循環轉化過程為基礎,綜合分析水資源在承載力系統中作用的,以及系統各個因素之間的相互促進和制約關系,定量預測城市化進程引起這些因素的變化情況,定性評價整個系統承載狀況,最終以社會、經濟、資源和環境和諧發展為目標,得出城市化地區水資源在不破壞生態與環境良性發展的情況下所能支撐社會經濟的最大規模。

    量化方法采用多目標綜合分析方法和灰關聯評價方法相結合。為了簡化計算,將水資源承載力系統分解為若干個子系統,子系統模塊之間通過水資源承載力綜合分析模塊連接(圖2左)。以社會經濟的發展為驅動因子,以水資源為紐帶,通過構建“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與環境”互動關系模型來預測各個子系統的發展情況,并將整個系統滿足可承載和可持續作為兩個約束子模塊來構建城市化地區水資源承載力模型。整個模型包括水資源循環轉化模塊、社會經濟發展預測模塊、“社會經濟-水資源-生態與環境”互動關系模塊、目標綜合分析模塊、可持續發展綜合分析模塊、水資源承載力系統可承載判斷模塊等六個模塊(見圖2)。

    研究中多目標綜合分析模塊為總控制模塊。它是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的核心,根據子系統之間的相互關系,對整個系統內的各種關系進行分析調整,最終達到各個子系統協調發展。而子系統模型對系統局部狀態進行詳細地分析。在分析過程中,社會經濟、水資源和生態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判別采用多級灰關聯評價方法。評價指標體系的選擇遵循科學性、獨立性、代表性和完備性等原則,從各個子系統中選取可量化的變量作為指標,參照各個子系統的指標標準矩陣采用灰關聯評價方法確定子系統的發展態勢,最終獲得整個水資源承載力系統的承載狀況。水資源系統指標可選擇人均水資源量、畝均水資源量、水資源總量等;社會經濟系統指標可選擇人均耕地面積、人均GDP、城市化水平等;生態與環境指標系統指標可選擇污水處理率、河流水質濃度、地下水開采系數等。

    七、結束語

    通過對區域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的探討,進一步明確了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在區域水資源中的重要性。因此在區域水資源的后續發展中,要加強水資源承載力理論與方法的思考與探討,確保水資源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夏軍 水資源安全的度量: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與挑戰 自然資源學報 2012年

    第3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是生態環境變化研究的重要基礎,也是調控人類行為的科學決策依據。它廣泛涉及到各地區資源的有效開發利用與合理保護、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耕地保護與食物安全、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而對今后的發展具有關鍵性的影響。

    資中縣位于長江上游的沱江水系流域地區,是一個生態環境較好、資源相對豐富、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不斷增加,土地利用的類型、數量、結構也在不斷的發生著變化。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生態環境保護、農林牧協調發展等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尋求土地合理開發利用的道路,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須對土地利用變化的軌跡與過程清晰地認識,從而找到影響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為決策者提供正確的土地資源規劃、利用的建議。

    為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變化理論,利用模型分析方法與數理統計方法對資中縣土地利用從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方面進行了比較分析,并且對影響該縣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作了研究。得到結論如下:資中山區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為主,平原區、丘陵區分布著六大地類。研究區土地利用變化幅度后期大于前期,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積減少,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增加。該縣耕地變化速度明顯快于其他用地類型;林地、建設用地和耕地之間的相互轉化是土地利用變化的主要形式,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增加明顯,主要來自于農用地,其次為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轉化。從景觀學角度來講,資中以草地、林地景觀為優勢景觀類型,鑲嵌著耕地、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和工礦用地等斑塊類型。通過對士地利用變化驅動力的定性與定量分析,發現經濟發展、人口增長、農業結構調整、政策等是引起土地利用變化的重要原因。同時,提出幾點建議,為該縣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土地利用,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資中縣

    目錄

    1研究背景...1

    2土地利用變化研究綜述...2

    2.1土地利用的內涵及研究內容...2

    2.1.1土地利用的內涵...2

    2.1.2土地利用的研究內容...3

    2.2土地利用變化的基本理論與研究方法...3

    2.2.1土地利用變化的基本理論...3

    2.2.2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方法...5

    2.2.3土地利用變化模型研究...6

    2.3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研究...7

    3研究方案...9

    3.1研究區域概況...9

    3.1.1地形地貌...9

    3.1.2氣候特征...9

    3.1.3河流概況...9

    3.1.4森林植被...9

    3.1.5社會經濟情況...10

    3.2研究內容、方法和技術路線...11

    3.2.1研究內容...11

    3.2.2研究方法...11

    3.3數據來源及資料收集...12

    3.3.1土地利用資料...12

    3.3.2社會經濟統計資料...12

    3.4技術路線...12

    4區域土地利用動態變化...13

    4.1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分析...13

    4.1.1農用地結構...13

    4.1.2建設用地結構...13

    4.1.1未利用地結構...15

    4.2土地利用的動態變化...15

    5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17

    5.1驅動因素的定性分析...17

    5.1.1自然驅動因素分析...17

    5.1.2人文驅動因素分析...18

    5.2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模型構建...21

    5.2.1主成份分析原理...22

    5.3.1主成分分析...22

    5.4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建議...24

    第4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關鍵詞:人力資源;經濟可持續發展;關聯性

    0引言

    經濟發展是人們關注的重要問題。目前全球正處于新經濟周期的上升階段,伴隨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化,科學技術與人才對企業發展、國家發展愈加重要。作為一種特殊又極為重要的資源,人力資源是各類生產力要素內最活躍的因素。十五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人是知識的載體與創建者,作為現代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力資源是要素、結構與創造力,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作為第一資源,人力資源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社會穩定與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1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況

    1.1人力資源的概況

    人力資源具有三層含義,一為國家或地區內具有勞動能力人口總和;二為一個組織生產力作用發揮的所有成員;三為一個人具備的勞動能力。一般而言,人力資源數量是指具備勞動能力人口的數量,人力資源質量是指經濟活動人口具備的體質、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水平。作為社會生產的必備條件,人力資源數量充足對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十分有利,但其數量應滿足物質資料需求,如多于物質資料生產,將增加新增產品消耗量,更會導致大量人力資源浪費,進而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經濟活動內提升人口素質對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重要,只有重視人力資源,才能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

    1.2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況

    《世界自然保護戰略》(1980年)首次提出可持續發展觀念,其概念為“可持續發展強調人類利用生物圈的管理,使生物圈既能滿足當代人的最大持續利益,又能保護其后代人需求與欲望的潛力”。以經濟學角度分析,英國經濟學家巴比爾認為可持續發展是“在保持自然資源的質量和提供服務的前提下,使經濟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通過長期分析與研究,還可將經濟可持續發展歸結為兩類:廣義而言,經濟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類似,通過整合經濟、社會與環境,在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加以重視的同時,應將社會、環境等因素合理加入,以此綜合考慮整個經濟運行體制。狹義而言,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有效區分社會與環境因素,在經濟運行可持續發展評價中,需協調國民經濟部分主要指標增長速度等內容,如經濟發展速度協調性、結構協調性等,無法將社會、環境等因素與經濟可持續發展進行充分考慮。

    2解決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聯性分析

    2.1按照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做好人力資源開發規劃

    人力資源開發是經濟發展與未來發展規劃的根本保障。在經濟發展中,要求人力資源數量充足,人力資源勞動能力、知識水平能夠滿足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通過合理配置產業結構及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實現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人力資源開發規劃中必須重視企業人員結構的合理性,只有為企業發展提供可靠的人力保障,才能實現開發、規劃人力資源的目的。在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制定中,必須對當地問題加以分析,并做好需求預測工作。按照經濟可持續發展需求,可將人力資源開發規劃分為3個階段,短期、中期與長期。短期是指為滿足當前人才需求,實施的短期人力資源規劃。往往中長期人力資源規劃處于忽視地位,為此,企業必須調查、評估自身人力資源管理規劃實施狀況,確保企業能夠健康快速發展。

    2.2加快經濟發展,加大財政投入,全面提高人員素質

    經濟發展水平將對教育、醫療等資源供給能力造成嚴重影響,從而對人們的文化、身體素質產生制約因素。當經濟發展水平快速提升時,國家才能具有寬裕的財政收入,才能加大教育財政投入力度,才能豐富教育資源。相比物質資本投資增速現狀,目前人力資源投資增速較低。為提升人力資源存量,必須加大教育、在職培訓投入。同時對初等、中等與高等教育投入結構合理調整,對職業教育加大發展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提升國民綜合素質,才能為國家發展、用人單位發展提供高素質人才。

    2.3優化產業結構,引導人力資源在經濟結構中的合理配置

    按照一般經濟規律,產業結構變動一定會引起生產要素結構的改變,如人力資源產業分布結構等,因產業間存在差距,將帶動產業間生產要素資源的流動,為此必須優化產業結構,在經濟結構中引導人力資源合理配置。1)提高認識,加強管理。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需轉變傳統思維,更新觀念。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應提高對第三產業的認識,站在產業高度發展的角度,制定合理的發展規劃,并做好資金、立項與貸款等內容的合理安排,將第三產業安設于合理地位。通過加強管理,可進行第三產業發展規劃與扶持政策的合理制定,并建立以主要領導帶頭的第三產業發展管理機構,對第三產業發展加以規劃管理。通過加大宣傳力度,為第三產業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2)以市場為導向,政策上積極扶持新興服務行業。隨著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不斷提升,在社區服務、房地產服務等方面社會需求越來越大,進而加大了供需矛盾。為此,相關部門需進行優惠鼓勵政策的合理制定,在政策上給予新興服務行業更多支持。并進行統一標準的制定,達到管理經營行為規范的目的。

    2.4調整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環境,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需對經濟可持續發展和人力資源體系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與研究,加大人力資源體系建設力度,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基于此,國家必須對人力資源管理相關制度加以完善,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環境調整,如激勵政策的合理利用,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1)優惠政策的合理制定,引進人才。在就業等方面應取消地區保護政策與禁止帶有歧視眼光,對高素質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或外商投資給予優惠政策,以此對當地投資環境加以改善,并達到引進人才與思想觀念轉變的目的。2)有效結合長期引進與短期服務。經濟發展速度快、交通便捷、待遇豐厚與生活環境良好的地區,往往更吸引人才。為幫助發展中地區能夠引進高素質人才,需選取“柔性流動”與結合長期引進與短期服務的方法,也就是戶口、工作關系不變動的前提下,通過兼職特聘等方式實現人力資源合理利用,并提升人力資源利用價值,解決人力資源缺乏等問題。

    2.5健全激勵機制,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

    對實現生產要素與分配間的形式加以探究,逐步建立人才激勵長效機制。以資金的方式個人或法人可向基礎建設、科學研究等方面投入進而取得相應的經濟利益。根據投入資金份額可實現投資者分配的確定。單位內部自分配落實過程中,可進行分配激勵機制的建立。通常遵循崗位工資為主,兼顧其他工資分配方式。針對企業貢獻率大的員工、高層管理者,企業可遵循其工作需求與業績實際情況,為其提供公平、公正的晉升與薪酬增加的工作環境。在物質激勵實施的同時,為充分發揮人力資源的作用,還需重視精神激勵,也就是重視員工個人意愿、尊重員工,站在員工的角度,為員工解決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難題,以此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提升工作效率。

    3結語

    為達到成本與效益雙贏目標、為有效降低能源消耗、為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與改善、提升人們生活環境,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管理。伴隨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全球經濟競爭以從物質資源競爭向人力資源競爭轉變,企業是否具備競爭力與發展前景,不僅受經營規模的影響,更離不開豐富的人力資源。通過人力資源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相關概念的分析及科學措施的應用,可滿足國家、企業發展需求,這已經成為時展的必要條件。

    參考文獻:

    第5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水資源是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面對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水資源能否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課題。因此,分析石家莊市水資源的現狀,研究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水資源環境保護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探索新時期水資源戰略,對實現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一、正確客觀地認識目前的水資源形勢

     

    (一)水資源概況及特點

     

    依據《石家莊市水資源綜合規劃(2006~2020)》,石家莊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為538.3mm,水資源總量為21.16億m3(礦化度≤2g/L),其中地表水資源量9.90億m3,地下水資源量為14.76億m3。多年平均入境水量為12.11億m3,出境水量9.01億m3。

     

    水資源的主要特點:

     

    1、在地區上分布不均。全市水資源總量21.16億m3,區域上呈現出“西多東少”的局面,與社會經濟和人口呈逆向分布。西部山區縣、市水資源量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72%,但人口、耕地、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市的22%、33%和24%;東部平原縣、市水資源量占全市水資源總量的28%,但人口、耕地、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市的78%、67%和76%。

     

    2、在時間上分布不均。石家莊市屬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型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受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影響,降水量的年際變化較大,年內分配非常集中,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集中在6~9月,甚至更短時間之內。

     

    (二)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依據《石家莊市水資源公報》,2001~2010年10年年均供水量為32.68億m3,其中地表水供水5.28億m3,地下水供水27.40億m3。10年間全市地下水均處于超采狀態,年超采地下水在12.18億m3左右。

     

    (三)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現狀條件下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城市供水的緊張程度將進一步加劇。

     

    2、伴隨著水資源的過度開發、低效利用,河流和地下水水質及水生態環境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河道退化、斷流,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水環境容量減小,水污染加重。

     

    3、供用水結構不合理,水資源條件與區域經濟布局不協調,地下水嚴重超采,地表水未充分利用;再生水等非傳統水資源利用率過低。

     

    (四)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水資源形勢更加嚴峻

     

    石家莊是河北省省會,是全省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和信息中心,是國務院批準實行沿海開放政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城市。當前,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繼續快速發展的勢頭對水資源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城市化進程加快,城鎮布局將出現較大調整,人口增長,生活用水將大幅度增加。預計到2015年末,全市用水總人口將達到1080萬人,其中城鎮用水人口728.54萬人,生活用水比例將進一步提高。

     

    工業基地化、集約化和發展循環經濟的進程將加快,工業用水將適度增長。預計到2015年末,第二產業占GDP的比重將平穩增加,考慮到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節水因素,屆時工業需水量將適度增加。

     

    推動農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大力推廣節水技術,提高農業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預計到2015年農業灌溉用水在23.86億m3左右。

     

    生態環境用水逐步提高。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環境質量、城市形象,迫切需要改善和恢復生態環境。預計全市生態環境用水量將達到1.35億m3。

     

    到2015年末,全市總用水量將達到35.19億m3,將缺水4.62億m3左右。面對新時期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水資源問題已成為石家莊市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過程中必須認真解決的重大問題,必須從人口、資源、環境的宏觀視野,對水資源利用總結經驗,調整思路,制定新的戰略。

     

    二、科學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

     

    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問題,為緩解新時期水資源的供需壓力,應把水資源放在整個社會經濟發展的全局中進行統籌考慮,處理好水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認真研究水資源的承載能力,合理配置水資源,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 建立健全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

     

    對全市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基本管理制度。在充分分析水資源承載力的基礎上,結合全市水資源實際,綜合考慮全市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現狀、用水效率、產業結構和未來發展需求,制定全市用水總量計劃,宏觀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區、縣鄉鎮、用水戶,分別制定用水定額,初步完成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用水管理制度,研究確定促進社會經濟良性發展的水資源管理政策,逐步實現區域水資源供需平衡。

     

    (二)建立開發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的體系機制

     

    在水資源開發利用的總體布局上,要從重點對水資源進行開發、利用、治理轉變為在對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的同時,特別強調對水資源的配置、節約和保護。要合理開發、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水資源,調整產業結構布局與經濟結構,優先滿足生活用水,基本保障國民經濟發展用水,逐步改善生態用水。

     

    根據石家莊市水資源狀況,必須從宏觀上控制需求,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尤其地下水要控制開采強度和開采節奏,同時開展水質適用性研究和水資源分質調查與評價,從政策上引導雨水、低質水利用和廢污水資源化。要加強水循環系統的保護,促進雨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之間的“四水”轉化。

     

    三、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大力推進依法治水

     

    健全配套的政策法規,通過強化法治意識、完善法規體系和提高執法水平,真正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和保護納入到法制化軌道。

     

    (二)加強水資源的統一管理

     

    真正形成能統籌管理水資源全局的、有法制保障的、能引導體現水資源價值的水資源統一管理體系,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三)導入和加強市場機制

     

    要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統籌考慮社會經濟環境發展要求和社會承受力,兼顧效率和公平,制定科學合理的水務投融資體系和水價體系,利用市場經濟的杠桿來管理水資源和節約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加強政府宏觀調控能力的同時,形成競爭機制,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四)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

     

    立足本地實際完善節水機制,提高用水效率,強化水源保護。建立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和諧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與水資源相匹配的節水工程體系,與水資源緊缺性相適應的水價形成機制,與現代消費相協調的用水方式。

     

    (五)政府引導、公眾參與

     

    充分發揮政府的決策主體、監督主體和服務主體作用,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制定激勵與約束政策,引導公眾廣泛參與水資源的節約與保護工作,保障公眾的水資源保護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四、結語

     

    只有科學制定可持續發展的水資源戰略,才能逐步實現水資源與人口、環境、生態及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才能保障石家莊市社會經濟發展戰略目標順利實現。

     

    作者:趙彥璽 來源:中國科技博覽 2015年19期

    第6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關鍵詞:房地產業;縣域經濟;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實證分析

    中圖分類號:F239.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309(2008)09-0044-03

    國內許多學者對房地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曹振良認為,房地產業定位也就是房地產業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的關系問題;劉育中闡述了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相互促進的作用;劉靜巖分析了房地產投資和區域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探討房地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曹宏亮認為,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結成了密切的聯系,并且兩者的發展呈現同向波動關系;李啟明就房地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相關關系等方面進行了評述;劉文婷對武漢房地產與經濟增長進行了實證研究等等。但以往的研究偏重于國家或者大中城市有關房地產業的研究,小城鎮的相關研究略顯單薄。因此,本文以湖南省望城縣為例,對房地產業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進行了相關分析。

    一、望城縣房地產業發展概況

    望城縣緊鄰長沙市區,是長沙中心城區人口和產業向外擴散的承接區域。近年,望城縣房地產業不斷升溫,特別是隨著長沙市融城建城步伐的加快,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多條交通干線的貫通,以及日益增長的房地產需求,加上自身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城市區位,使房地產業成為望城縣的支柱產業。2006年,全縣房地產業開發投資259487萬元,進駐望城縣的房地產開發企業已達52家。商品房新開工建設面積100.8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5%;新竣工建設面積42.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27%。自2002年起,投資額逐年攀升,由1300萬元陡升至2006年的259487萬元。房地產業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逐年上升,帶動了建筑、建材、裝飾、運輸等相關產業的發展。總之,望城縣房地產業成長很快,表現出迅猛發展的勢頭。

    二、望城縣房地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關系實證分析

    (一)社會經濟發展與房地產業的關聯分析

    社會經濟發展對房地產業的作用或是帶動,或是制約。一般來說,GDP、經濟增長率、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水平以及消費水平、信貸規模和利率都與房地產業有一定的關聯,對房地產業發展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在此,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對望城縣各項經濟發展指標與房地產業發展關聯度進行分析。

    1.研究方法介紹

    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能夠反映系統內各因素的動態發展狀況,其基本思想是根據序列曲線幾何形狀的相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是否緊密,以關聯度作為其關系密切程度及相互比較的主要標志,曲線越接近,相關序列之間的關聯度就越大,反之則越小。灰色關聯分析方法計算過程如下:

    首先,給出原始數據列的參考序列(X0)和比較序列(Xm):

    X0(k)=(x0(1),x0(2),…,x0(n))

    ………

    Xm(k)=(xm(1),xm(2),…,xm(n))

    其次,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求出參考序列和比較序列之間的差序列,計算關聯系數?灼:

    ?孜(k)=

    式中,?灼為分辨系數,且?灼∈(0,1),i=0,1,2,…,m。

    再次,采用公式

    ?酌=?孜(k)

    計算關聯度,列出關聯序。

    最后,比較關聯度的強弱。若?酌a>?酌b,則稱影響因素Xa的關聯度優于Xb。

    2.數據指標選取

    根據望城縣社會經濟與房地產業發展實際,分別從經濟發展、關聯產業以及生活消費水平3個方面選取以下8項社會經濟發展指標:X1=固定資產投資(萬元)、X2=GDP(萬元)、X3=財政收入(萬元)、X4=工業產值(萬元)、X5=第三產業產值(萬元)、X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萬元)、X7=人均GDP(元)、X8=農民人均純收入(元),與X9=房地產投資(萬元),各項指標的原始數據如表1所示。

    3.關聯度計算過程以及排序

    利用SPSS11.5軟件對原始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求出參考序列以及比較序列差序列矩陣。確定關聯系數?灼,這里取值0.5,并計算得出關聯系數矩陣。計算關聯度γm并進行排序,結果如表2所示:

    4.結果分析

    通過對望城縣的各項經濟發展指標與房地產業投資進行分析可知,在各項指標中,與房地產業關系最為密切的是工業總產值,其次是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GDP、人均GDP、財政收入、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等。這些指標與房地產開發的關聯度差距最多為0.2,說明望城縣各項社會經濟發展指標與房地產業發展關聯緊密,與房地產業發展相互促進。

    (二)房地產業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分析

    望城縣社會經濟發展在影響房地產業發展的同時,房地產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這些部門的發展。

    1.房地產業對國民經濟具有拉動作用

    依據表1中望城縣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數據可知,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投資趨于同向增長。根據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與房地產投資的數據,采用最小二乘法進行線性回歸分析,所得到的相關模型(1)如下:

    Y=84695.81+2.70686X………………(1)

    R2=0.890049

    t=(2.514844)(7.52761)

    F=56.66491

    由模型(1)可知,望城縣房地產投資每增加1億元,可以直接帶動固定資產投資增加2.7億元。同時,房地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帶動GDP以及財政收入的增加,對國民經濟具有明顯的拉動作用。

    2.房地產業的發展能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的興起和發展

    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產業,我國房地產業關聯度達52個行業。通過對望城縣房地產投資與社會經濟發展關聯分析,房地產投資與工業總產值的關聯度最高,因為房地產業可以直接帶動建材業、冶金業、交通運輸業、飲食服務業、裝飾裝璜業、家具生產業等產業的發展,直接或者間接帶動工業以及其他產業的發展。依據表1中工業總產值與房地產投資的數據,可以得出工業總產值與房地產投資之間的相關模型(2):

    Y=197546.2+2.844X……………………(2)

    R2=0.916848

    t=(6.524859)(8.785383)

    F=77.18295

    由模型(2)可知,望城縣房地產投資每增加1億元,就可以帶動工業總產值增加2.8億元。房地產在促進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同時,又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綜合算賬,房地產業每投資10萬元可創造一個就業崗位。據此,2006年較2005年,望城縣房地產業投資增加值便可為望城縣直接或者間接增加25949個工作崗位。

    3.房地產業的發展能夠促進消費,改善人居環境

    望城縣社會消費零售總額與房地產投資的關聯序排在第四位,房地產投資促進了社會消費,望城縣的人均GDP也明顯有了很大的提高。隨著房地產業的發展,群眾生活條件有了極大改善。人們逐漸向住宅小區聚集,住房消費大幅度增加。住房消費是居民家庭最大的消費,進而住房消費的大量增加,加快了望城縣整個經濟的良性循環。

    三、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望城縣房地產業與社會經濟發展關聯度比較緊密,相互促進發展。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對拉動投資、刺激消費、帶動就業和優化城市形象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來,房地產業的發展對望城縣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在依靠房地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情況下,首先應該認識到湖南省現階段房地產行業總體來看還不是很成熟,特別是在房地產的1/3的市場都集中在長沙市,其余也大多集中在各地市,縣域的房地產市場還只是處在起步階段。其次,應該看到,房地產業的整體發展情況出現整體投資過熱,局部存在泡沫的現象。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為了實現經濟的穩定發展,以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為依托,促進地區經濟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曹振良.房地產倒U曲線與房地產產業定位――論房地產與國民經濟的關系[J].東方企業家,2001,(11):56.

    [2] 劉育中.房地產業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探析[J].商業時代, 2007,(05):98.

    [3] 劉靜巖.房地產投資與區域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J].特區經濟,2006,(05):267-268.

    [4] 曹宏亮.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同向波動分析[J].技術經濟,2002,(09):5-6.

    [5] 李啟明.論中國房地產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J].中國房地產,2002,(06):13-15.

    [6] 劉文婷.武漢房地產與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J].科技創業月刊,2006,(06):91-92.

    [7] 陳永岳、陳伯庚.新編房地產經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4-32.

    第7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論文關鍵詞:欠發達,產業結構,調整

     

    1.宿遷市概況

    宿遷市位于江蘇省北部,于1996年建市,現轄宿城區、宿豫區、沭陽縣、泗陽縣和泗洪縣。總面積8555平方公里,2008年低,人口數為534.58萬人論文的格式,GDP總量為655.06億元,人均12289元,其中,工業總產值244.11 億元, 農業總產值136.62億元; 第三產業生產總值216.1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605.00億元。從多項經濟指標在江蘇省的地位看(見表1),應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

    表1 2008年宿遷市社會經濟狀況一覽表

     

    地區

    總面積

    Km %

    總人口

    萬人 %

    人口密度

    人均GDP

    宿遷市

    8555 8.3

    534.58 7.2

    625

    12289

    蘇北地區

    54357 53.0

    3318.31 43.2

    610

    19555

    江蘇省

    102600 —

    7676.50 —

    第8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關鍵詞 :城市供水 ;水資源 ;承載能力 ;;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是指滿足城市需求的可供水資源量,具體而言,就是在一定時期的經濟、技術、工程條件下、保證人們正常生活水平,維持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城市經濟社會和人口規模的最大水資源支撐能力。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邊陲,區域水資源豐富,但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蓄水工程措施缺乏,洪水資源無法得到有效利用,部分水源地水質污染嚴重,滿足城市供水的可利用水資源量相對貧乏,隨著近幾年利川城市快速發展,城市供水資源巳成制約該市發展的瓶頸,因此,進行利川市城市發展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研究,尋求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措施,保證利川市經濟社會可特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城市概況

    利川市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處大巴山脈的交匯處,地勢周緣高山聳崎,中間開闊平坦,屬高山盆地地形,系湖北省海拔最高、最偏遠縣市之一,現有城鎮人口15.8 萬人,城鎮面積13.06km2。《利川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20)確立的發展目標是:將把利川市打造成湖北省新型工業城市,并大力實施“旅游強市”的戰略,到2020年達到中等城市的規模。

    2、區域供水水資源狀況

    利川市位于清江源頭區域,主城區主要河流為清江。城區以上(元堡河匯河口以上)流域流域集水面積828km2, 區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為1417.7mm,相應年降水量11.74億m3,最大年降雨量1873.8 mm,最小年降雨量1024.7 mm,年降水量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為1.83;多年平均徑流深為757mm,水資源總量為6.268億m3,最大年徑流量為9.93億m3,最小年徑流為量3.043億m3,年徑流量最大值與最小值之比為3.26。水資源量主要集中在汛期,4-10月占全年水資源量的83.3%,枯期11-3月僅占16.7%,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不利于水資源開發利用。區域內淺層地下水全部出露,屬于河川基流,包含在地表水資源中。深層地下水開發難度大,利用程度低。

    3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及社會經濟耗水量預測

    根據《利川市城市總體規劃》預測,2015年利川市主城區城市人口將達到18萬人,城市規劃建設面積將發展到16.3 km2,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78.18億元; 202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22萬人,城市規劃建設面積將發展到22.5 km2,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達到157.2億元。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指標以及各行業用水定額采用綜合指標法,分項用水定額法等進行綜合分析, 2010年、2015年、2020年利川市社會經濟耗水總量分別為0.2217億m3/a、0.3285億m3/a、0.4015億m3/a。

    4、城市供水可利用資源分析

    利川市屬喀斯特地區,受利川地理、地形、地質及供水條件所限,城市供水水源只能取用河流地表水,加之區域部分河段水質污染嚴重,真正能滿足城市供水要求的水源較少,目前利川市城區供水水源地有兩處,分別為清江干流一水廠水源地、清江支流三道河二水廠水源地。各水源地水資源狀況為:一水廠水源地(無調蓄工程,集水面積513km2)水資源總量為3.88億m3,現狀供水能力為0.1449m3/年,規劃在2015年前實施改擴建,在充分考慮區域生態、生產、生活用水及供水條件下,可供水資源量為0.2556億m3/年;三道河二水廠水源地(可利用河流集水面積18.6km2,調節庫容172萬m3),水資源總量為0.142億m3,可供水量為0.0741億m3/年。

    5、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

    5.1承載能力評價指標

    (1)承載能力

    水資源承載能力的核心是一個地區的水資源在其他資源的配合下,可持續供給的該地區(或流域)人口數量。根據本地區的特點,在充分考慮生態用水的前提下,城市污水經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污水排放濃度滿足水環境質量控制目標。本文以水資源量作為承載能力評價中的重點,采用水資源承載能力雙指針分析模型分析,即某一流域或區域的水資源承載能力為:

    Cw=Wn/qp(t)

    式中:Cw-水資源承載能力(ca-人);Wn-經濟社會水資源可利用量(m3),為當地水資源總量扣除生態環境適宜可持續需水量后的剩余水量;qp(t)-經濟社會人均全員耗水量(m3/ca),即總經濟社會耗水量與總人口之比,采用下式計算:

    qp(t)=Wec(t)/P(t)

    式中:Wec(t)-t時刻區域社會經濟總耗水量;P(t))-該時刻對應的人口總量。

    (2)超載度與寬松度

    為了進一步分析水資源超載狀態,本文還計算出兩個直觀評價水資源承載狀態和承載潛力的指標:水資源超載度Pw和寬松度Rw, 水資源超載度用于表述超載流域水資源超載程度,按下式計算:

    Pw=qp(t)×P(t)/Wn

    當Pw1時,說明流域已處于超載狀態,且值越大則超載越嚴重。

    水資源寬松度Rw,用于表述不超載流域的水資源承載潛力現狀,與水資源超載度Pw互為倒數,當Rw>1時,不超載,且值越大則承載潛力越大;當Rw

    5.2承載能力計算

    根據利川市城市供水水資源、城市經濟發展現狀及規劃,計算出利川市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見下表:

    利川市城市供水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

    6、結論與建議

    從現狀供水水平分析,目前利川市城市供水水資源承載能力,達不到利川市城市需水要求,導致城區經常性的停水、限水現象,目前正在啟動一水廠改擴建項目,項目建成后,水資源承載能力處于臨界狀態,到2015年前城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可滿足于城市發展要求,2015年以后城市供水水資源承能力超載狀況,到2020年水資源承載能力比預測人口少3.96萬人,處于中度超載,為保證利川市經濟社會可特續發展,有必要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以保障城市供水。從利川市城市供水條件分析,能提高利川市城市供水水資源承載能力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有:(1)規劃建設清江上游馬前河三步街城市供水調蓄工程,充分利用洪水資源;(2)大力推進高節水措施,調整產業結構,降低社會經濟耗水率;(3)優化各供水水源供水調配方式,提高水資源利用率;(4)加強污水治理,實現污水資源化。(5)規劃建設外流域佛寶山水庫水源調水供水工程,增加利川市城市供水可用水資源量。

    參考文獻:

    水利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水資源與水環境承載能力[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陳明忠.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理論與方法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

    王忠靜.大同市水資源承載能力分析[J].南水北調與水利技.

    第9篇:社會經濟概況范文

    廣西航運概況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西航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廣西抓住西部大開發、西南出海通道以及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構建等戰略機遇,在交通運輸部“三主一支持”規劃的指導下,積極實施航運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運力,廣西水運取得了蓬勃的發展,為發展廣西經濟和擴大開放提供了良好的水路交通條件。

    1.運力規模和運輸能力持續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廣西航運經濟取得了飛速的發展,整體規模不斷擴大、發展質量不斷提高。2008年全區擁有船舶8226艘,凈載重量達到364.4萬噸,凈載重量是1978年的15倍,貨物周轉量首次超過了公路,占到全區綜合交通運輸周轉量的27.4%,確立了航運作為廣西綜合交通運輸的重要地位。根據南寧海關統計,從貨物價值上看,2009年廣西航運承擔了54.2%的出口、89.5%的進口外貿貨物運輸;如果是從重量的角度,這一比例還要更大些。

    2.港口碼頭長度和港口貨物吞吐量快速發展

    2008年末,廣西擁有一個全國性沿海主要港口防城港;全國性內河主要港口3個,分別為貴港港、梧州港和南寧港;地區重要性港口5個,分別為欽州港、北海港、柳州港、百色港和來賓港。沿海萬噸級碼頭40個,最大靠泊能力為20萬噸。從碼頭長度和港口吞吐量的發展來看,沿海港口的發展速度明顯快于內河。

    3.航道通航里程及通航能力穩步提高

    2008年末,廣西內河航道總里程6175公里,其中通航里程為5591公里。按航道技術等級劃分,等級航道3506公里,占航道總里程的62.7%,其中三級航道573公里、四級航道247公里、五級航道107公里、六級航道1837公里、七級航道742公里,等級外航道2085公里。形成了由西江航運干線及三個通向云貴的通道組成的西南水運通道。

    廣西航運技術經濟特征

    眾所周知,航運具有單位運輸工具裝載量大、運輸成本低、土地占用少、能源消耗少、對環境影響小等特點,是現在綠色、環保、和諧、低碳等主流概念關注的焦點行業。廣西作為后發展地區,如何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取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航運無疑是重要的突破口。

    1.單位運輸工具的裝載量大

    目前,廣西航運船舶向大噸位船舶發展的態勢非常明顯。2009年內河貨船平均載重噸為560噸/艘、沿海貨船平均載重噸2780噸/艘,分別比2005年提高了56%和40%。在2009年末2010年初的長洲樞紐滯航期間,廣西港航緊緊抓住航運的這一特點,實時監測下游航道和船閘門檻實際水深,適時調整船舶配載吃水的限制,提高船舶配載量,極大的緩解了沿江工礦企業的生產運輸壓力。

    2.運輸成本低

    云貴的煤礦資源多,每年大量煤礦資源需要外運,而廣東對煤礦資源需求十分旺盛。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廣西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打造的桂西資源富集區,也需要廉價的水運做為支持。而水運具有廉價的物流成本,有效地促進了桂西資源富集區的建設和西江沿江經濟帶的發展。

    3.能源資源消耗少

    據估計,沿海大型船舶油耗約為3 5公斤/萬噸公里,鐵路內燃機車油耗約為44公斤/萬噸公里,公路大型卡車油耗約為175公斤/萬噸公里。在各種運輸方式中,單位重量耗能最少的是水運,如果能夠實行專業化運輸、集裝箱運輸,節約能耗就更加顯著。在廣西,從南寧至廣州850公里,每千萬噸物流,走西江耗油4萬噸,走公路要50萬噸,走鐵路要9萬噸,能源的節約是相當可觀的。這對于相對缺乏能源的廣西來說,節約能源就意味著國民生產總值的提高。

    4.土地占用少

    據統計,1公里高速公路占地約60畝,1公里復線鐵路占地約3 0畝,水運除港口和公用的集疏道路系統外,主要依靠天然河流,基本不占用耕地,有利于改善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而且航道整治如疏浚、航道裁彎取直等還可造地。廣西土地資源有限,不占或少占土地的航運已經得到了高度重視,正在積極創造條件,打造貨暢其流的航運體系。目前,廣西無論是沿海還是內河,處處呈現出航運大建設大發展景象。

    航運經濟在廣西社會經濟發展作用分析

    1.航運經濟和國民生產總值的數量關系分析

    選取地區生產總值 (G)和航運經濟關鍵指標的水運基礎投資額(I)、貨運周轉量(Z)、主要港口貨物吞吐量 (T),根據1998―2008年的統計數據,利用統計軟件得到以下關系矩陣:

    從相關矩陣中的相關系數都大于0.9可以看出,廣西國民生產總值與航運的重要指標密切相關。

    通過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根據擬合結果,國民生產總值和航運指標間存在以下線性關系:

    G=159.05I+1587.92

    G=13.94Z+1214.63

    G=0.48T+743.49

    可見,每增加1個單位的投資、貨運周轉量和港口吞吐量,可增加159.05、13.94和0.48個單位的國民生產總值。

    根據航運指標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的比較,可以求得航運經濟相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彈性系數。以1998年數據為基期,2008年為報告期,經計算可得相應的投資、貨運周轉量和港口吞吐量的彈性為1.07、1.2和1.06,可以看出,廣西航運經濟在近十年來的發展略快于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已經顯示出拉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態勢。

    2.航運投入產出效益分析

    “十一五”期間,廣西水路交通建設是建國以來發展最快的時期。“十一五”前三年,廣西水路交通建設投資80.98億元,是“十五”期間的投資總額的2.3倍。從客貨運量綜合效益指標來看,水運投資效益明顯比公路投資效益要高。2008年水運客貨運量綜合效益達到15.09:1,遠遠大于公路,這也從另一方面說明,航運成本較低,適合量大、遠程運輸的特點。

    3.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擴大就業

    航運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的先導性產業,對社會的經濟貢獻不僅體現在自身創造價值,更為重要的是其巨大的社會效益。航運業為國民經濟相關行業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拓展了業務領域,創造了就業機會。從2009年航運企業年度核查的情況來看,全區共有營運船舶8233余艘,按平均每艘船舶配員6人計,直接從事運輸的就有約5萬人。從港口吞吐量來考量,2008年廣西主要港口吞吐量為12765萬噸,按照國內一般水平的估計,每萬噸吞吐量的就業數為27人,全區共有34萬人就業。

    4.促進產業布局和提高區域競爭力

    航運的發展,促進了廣西沿江工業帶、臨港工業群的蓬勃發展。廣西很多地市確立了港口立市的發展戰略,以港口為核心,打造臨港、沿江工業,吸引了眾多有實力的企業落戶,如欽州的中石油項目、防城港鋼鐵項目以及貴港的華潤水泥、臺泥等。大量優質大型工業項目的落戶,有效促進了廣西產業升級和布局優化。航運物流的發展,減少了運輸成本,降低了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發展環境,有助于提高廣西外銷(包括國內貿易)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和企業競爭力,增強了廣西乃至整個西南地區區域競爭力。如今,廣西航運已經在廣西參與的多個區域合作中發揮了廣泛作用,為提升廣西社會經濟的競爭力作出了貢獻。

    5.促進廣西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航運具有單位運輸工具裝載量大、運輸成本低、土地占用少、能源消耗少、對環境影響小等特點;同時,由于廢棄物、廢氣的排放和交通事故都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作為后發展地區的廣西來說,水運無疑是最符合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方向。自治區黨委、政府做出了建設北部灣經濟區和打造“西江黃金水道”、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決策,正是對航運經濟可持續發展特征的重要體現。

    6.提高戰備保障能力

    世界許多國家在其航運法中明確規定,本國商船隊除為其經 濟發展服務,在緊急時刻必須為國家安全服務。廣西屬于沿海沿邊地區,航運的戰備保障能力尤其重要。海運是緊急時期廣西對外物資運輸的重要保障,內河航道更是不可多的戰略性自然資源,在戰時就是一條打不垮、炸不亂的運輸線。在廣西港航管理局設置了軍事代表處。這些都說明,航運的發展,對國家的國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航運在搶險救災中也可發揮其他運輸方式無法替代的作用,如在2008年冰凍災害中疏運旅客和搶運電煤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cao在线|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亚洲精品| 成人国产经典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刺激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久久久久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少久久| 成人免费777777| 欧美成人在线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青青草原| 中文字幕成人精品久久不卡|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国产成人精品午夜视频'|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小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日韩成人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激情911| 国产成人A∨激情视频厨房| 成人年无码AV片在线观看| 成人观看天堂在线影片|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免费成人av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露脸 | 成人h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家庭影院|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国产成人mv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 亚洲欧洲| 国产v片成人影院在线观看| 四虎成人免费观看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