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關于動物的科學常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生物課程中的科學探究是指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的各種活動。科學探究通常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和表達交流??茖W探究能夠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和科學態度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然而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很多實驗開展起來難度很大,存在諸多問題,如有些實驗材料難以準備,器材相對不足;師生重視程度不夠,探究內容淺顯,探究過程倉促,或對于探究結果存在想當然的情況,教師告知實驗結果,學生習慣性接受……這些原因導致一些生物實驗教學流于表面,學生在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達不到提高科學探究的能力的目的。
2 以“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的實驗教學為例
筆者將以蘇教版“動物的行為”一節為例,分析初中生物探究性實驗教學如何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練。動物的行為是動物適應其生活環境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動作,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的生存和發展有利。教材安排了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的探究性實驗,目的在于讓學生初步掌握探究動物行為的方法。教材中提出的問題:“螞蟻的覓食行為與食物的氣味和顏色有關嗎?”很多教師在進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時,常常只停留在教學設計上,即紙上談兵。當討論出實驗方案后,教師往往會因為時空限制把實驗放在課后,或根本不實施,即沒有實戰演練。
這個探究性實驗看似簡單,但在實際實驗設計、實施的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對于培養學生探究自然界奧秘的能力和鍛煉學生進行科學思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非常值得開設。但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完實驗后還能動手做實驗,即從紙上談兵到實戰演練,一直是筆者非常困惑的問題。
2.1 探究實驗存在的問題
在實際準備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該實驗難以完成的主要原因如下:(1) 實驗的可操作性,要在課堂上觀察螞蟻在自然狀態下的覓食行為是非常困難的,只能模擬自然情況。且上課時,已經是深秋時節,很難捕捉到螞蟻,學生也很難在課下觀察到螞蟻的覓食行為。(2) 實驗的可控性低:實驗時,螞蟻四處活動,不受控制,不斷有螞蟻試圖逃走。(3) 實驗結果與常識相悖:很多螞蟻聚集在食鹽一側,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聚集在糖的一側,令師生感到非常的困惑。
2.2 解決方案
(1) 獲取實驗材料。
為了解決實驗材料難以獲取的問題,筆者曾組織學生在校園里尋找螞蟻。由于時值深秋,溫度較低,捕捉來的螞蟻數量很少。筆者將學生捉來的螞蟻放在一個桶里喂養,第二天早晨發現僅有少數幾只螞蟻存活,大部分螞蟻死亡,后來得知是因為不同種群的螞蟻聚集在一起存在斗毆現象。如何得到一定數量同一種群的螞蟻成為了個難題,最后網購了幾十管螞蟻,每管10只。這些螞蟻來自同一種群,因此相安無事。
螞蟻在運輸的過程中,靠管子兩端的海綿里浸的糖水為生,到貨之后由于長途跋涉螞蟻比較虛弱,所以不能立即開展實驗,需要飼養一段時間。
(2) 設計實驗方案。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提出自己想探究的關于螞蟻覓食的問題。如螞蟻的覓食行為是否和食物的氣味、顏色、形狀、大小等因素有關?由于時間有限,課堂上統一探究“螞蟻的覓食行為與食物的氣味有關嗎”這一問題。教師引導學生作出假設,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待課堂上實驗操作完成后,學生在課后就有能力科學地設計方案,完成其他探究。
得到螞蟻后,學生開始設計實驗方案,最初準備將螞蟻倒入硬鞋盒中,4個角落分別放置不同氣味但相同顏色的食物。實驗時發現,倒入時螞蟻受震動而驚嚇,四處逃竄,無法完成實驗。因此只能蓋上盒蓋,待螞蟻完全穩定后才能開展實驗。學生提出質疑:打開盒蓋后,光線射入是否會對螞蟻的覓食產生影響?
因此,筆者引導學生對實驗裝置進行了進一步的改進。課前將螞蟻放入一次性帶蓋透明的快餐盒里靜置一段時間。為了探究螞蟻的覓食是否與食物的氣味有關,實驗時在餐盒的4個角落分別放置蘸有清水、糖水、鹽水、白醋的四個海綿塊。實驗時發現,有些螞蟻會沿著盒壁爬出趁機逃走,因此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小毛筆一只,防止螞蟻逃脫。但這樣依然不能阻止螞蟻逃跑。因此筆者查閱文獻自制了螞蟻防逃液,其成分是酒精和滑石粉(體積比4∶1),將防逃液涂在塑料快餐盒的內壁并吹干。這樣螞蟻只能在底部活動。
(3) 實驗結果與常識相悖。
實驗裝置準備完畢后,學生們興致勃勃地開始實驗了。他們都想當然地認為,螞蟻肯定爭先恐后地向蘸有糖水的海綿處聚集??墒钱斢^察到實驗結果時,學生都困惑了。很多小組的螞蟻在實驗后紛紛向蘸有鹽水的海綿處聚集,反而糖水處無蟻問津。這是為什么呢?
查閱資料發現,所有動物從螞蟻到人類都需要鹽來維持其身體神經和肌肉的活動性以及水分的平衡。在滿足了身體對于鹽分的基本需求之后,螞蟻才會去覓食糖食獲取能量。網購的螞蟻在學生養殖的過程中只喂養了清水和糖水,因此在實驗時才會由于身體的需要優先選擇了蘸有鹽水的海綿。尋找到原因后,學生在接下來的喂養過程中,每天給螞蟻添加了少量鹽水,滿足其基本需求。課堂開展實驗時,螞蟻的覓食行為終于和人們的常識吻合了,紛紛向蘸有糖水的海綿處聚集。
3 創新之處
3.1 實驗材料上進行的創新
筆者經過反復實驗后認為,螞蟻從野外被捕捉到實驗室,由于受到驚嚇而逃生或首先忙于筑巢等過程,根本無暇顧及覓食。不同種群的螞蟻聚集在一起相互爭斗,存在大批量死亡現象。為了保證能夠在課堂開展實驗,筆者采納了學生的建議從淘寶購買螞蟻。收到螞蟻后,不能立即開展實驗,需要喂養一段時間讓螞蟻適應所在的環境。在喂養過程中需要提供充分的水分、鹽分、糖分,滿足螞蟻的正常生命活動的需要。之后筆者在淘寶上先后購買過天竺葵、草履蟲、水蚤等生物材料,盡可能地保證每個探究性實驗的順利開展。
3.2 實驗方法上進行的創新
螞蟻在自然狀態下的覓食行為和課堂相比更加真實,效果也更明顯。但由于教材安排的實驗已在深秋,自然狀態下螞蟻很難尋覓,因此網購了螞蟻在課堂完成該實驗。雖然該實驗在課堂完成,但是實驗裝置應該盡可能地接近自然狀態,才能夠得出更為科學的實驗結論。但是實驗時發現,螞蟻并不會如所預期的那樣行動,會四處逃竄,似乎求生的本能大大超過了覓食的需求。學生選擇用手去捉準備逃逸的螞蟻,用毛筆去趕,但效果都不理想。盒壁涂上了螞蟻防逃脫液后,螞蟻只能在盒底活動后,開始尋覓食物。看似簡單易操作的實驗,在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實驗的可操作性、設計的合理性、現象的科學性等問題,需要教師勇于改進實驗,即要有勇氣;善于思考問題、觀察生活、聯系生活,即要有靈氣;善于集中集體的力量,共同解決問題,即要有人氣。
3.3 實驗評價上進行的創新
南丹麥大學的研究人員對46個不同物種的老化過程進行了研究,其中包括哺乳動物、植物、真菌和水藻,他們吃驚地發現不同有機體的老化過程有天壤之別。有些生物隨年齡增長會變弱――比如說人類,其它哺乳動物和鳥類;另外一些生物既不會變弱也不會變強,例如水螅,一種淡水珊瑚蟲。
南丹麥大學與德國馬克斯一普朗克研究所合辦的人口老齡化統計學研究中心的進化生物學家、副教授歐文?瓊斯說:“許多人,其中包括科學家,往往認為,老化是不可避免的,是地球上所有有機體不可抗拒的趨勢,就像人類所經歷的那樣;每種物種都會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得虛弱,更可能會死亡。但是情況并非如此?!?/p>
瓊斯與他的同事們對從橡樹,線蟲類,狒狒和虱子到海藻和獅子等許多物種的熟化過程進行了研究。這些物種包括11種哺乳動物,12種其它的脊椎動物,10種無脊椎動物,12種植物和一種海藻。
瓊斯說:“這些有機體千差萬別的死亡與繁殖模式令我們吃驚,顯然需要進一步加以研究,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人類老齡化的問題。”瓊斯指出,雖然關于哺乳動物和鳥類老化的問題我們已經掌握了足夠的科學數據,但是有關脊椎動物其它種群以及大部分無脊椎動物、植物、海藻和真菌類的熟化過程卻只有少得可憐的不完整的數據。
對有些物種而言,死亡率的確會像進化科學家們認為的那樣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據信,這種模式不僅發生在大部分的哺乳動物中,其中包括人類和逆戟鯨,而且也發生在水蚤這樣的無脊椎動物身上。然而,也有物種的死亡率隨年齡的增長卻呈現下降的趨勢,有時死亡率一路下降直至死亡。這種模式適合于沙漠龜這樣的物種,它們在生命的早期死亡率最高,隨年齡的增長死亡率會逐步下降。許多種類的植物也有同樣的模式,如白紅樹林。
令人震驚的是,也有些物種的死亡率始終不變,不受老化過程的影響。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淡水大頭水螅,它們的死亡率自始至終保持低水平。事實上,在實驗室環境下,一生任何時候的死亡率都很低,實際上已達到永生的境界。瓊斯說:“根據實驗室的數據推斷,甚至在1400年后,養在實驗室環境下的一個水螅種群依然有5%活著?!?/p>
關鍵詞:知識 常識 科學知識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s and classification of knowledge successively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nnections and differences of common sense and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compared in this paper. On this foundation definitions, characteristics, essences, and dynamics of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are expounded.
Key Words: knowledge, common sense, scientific knowledge.
什么是知識?簡而言之,知識(knowledge)是人類在實踐中認識世界所得到的信息、技藝、訣竅、真理、原則等及其集合。伊利英和卡林金指出,“知識”一詞傳統上在下述三種涵義上使用。第一種涵義基于knowledge(訣竅、行造之知)——如何做或如何造某種東西——的預先傾向、才干、能力、技藝等。第二種含義意味著,當知識一般地等價于任何在認知上有意義的信息(在特定的情況下等價于與實在對應的信息)。第三種涵義與作為特定的認知單元(認識論的分類)的知識的詮釋有聯系,在這種涵義上,知識或被詮釋為日常知識,或被詮釋為科學知識。 再者,知識論中的學派區分了兩種極不相同的知識:episteme即已經證明的知識,doxa即純粹的意見。最有影響的學派“辯護主義”學派將episteme列為極高的等級,而將dixa列為極低的等級;實際上,按照他們的極端的標準,只有前者才配得上“知識”這一名稱。知識論被稱為“認識論”(epistemology),即關于episteme的理論,這一事實再好不過地表現出保護主義在知識論中的統治地位。單純的doxa被認為是不值得加以研究的:doxa的增長被認為是一個特別荒唐的觀點。辯護主義一致同意episteme有價值,dixa沒有價值。認識論的大部分歷史是相互競爭的辯護主義學派之間混戰的歷史,是圍繞著區分以epsteme為一方,以doxa即不確定性和錯誤、徒勞而無結果的爭論的淵藪為另一方之間的分界問題而進行的。分界線進而被稱為“人類知識的局限”,而doxa這個字眼就被“形而上學”代替了。 皮爾遜對“知識”的理解更為狹窄,似乎認為只有科學知識才配得勝“知識”的稱號 。
任鴻雋揭示,智識是解決環境困難的工具,故因環境的不同,而智識的程度,亦不能不因之而異。因此,智識的進化,也是人類文化史上應有的現象。 這樣一來,知識具有相當悠遠的歷史乃是題中應有之義,波普爾甚至把知識的歷史追溯到生命的起源時期:
所有對環境和內部規律的適應,對長期性情境和短期性情境的適應都是各種類型的知識。……這樣,知識的起源和進化可以說是跟生命的起源和進化同步,并跟我們地球的起源和進化緊密地相連。進化論將知識、我們自身和宇宙聯系在一起;因此,知識的問題變成宇宙學的一個問題。
關于知識的分類,伊利英和卡林金進行了詳盡而精湛的研究。在他們看來,按照認知基礎,知識可以分為推論的知識和直觀形象的知識。按照社會基礎,知識可分為私人知識、問題知識和題材知識。按照題材的基礎,知識可分為中性的、社會的、人文的和技術的知識。借助于對本質的反思,知識被分為現象論的知識不本質論的知識。借助功能的意圖,知識被分為描述的和說明的,基礎的和使用的。在與思維形式和范疇模式的關系上,知識被分為經驗的知識和理性的知識。借助所包含的信息的質,知識被分為有問題的知識和可信賴的知識、分析的知識和綜合的知識。借助認知的起源,知識被分類為先驗的知識和后驗的知識。使我們感興趣的是,他們借助認識論的地位,把知識分為日常知識(everyday knowledge)和科學知識。在古代,就提出科學的(理論的、理性的、邏輯有序的)知識對蘇格拉底的知識,或正如后來所稱呼的生活世界的知識。二者之間的差異借助它們描述的對象的特征、反思模式、范疇類型等,一句話,借助認識活動本身及其在兩種不同的情況下的產物的特殊性形成,此處的特殊性是由科學性的標準之取向決定的。日常知識的領域是多種多樣的,諸如常識、信念、記號的知識、在習俗中記錄的日常經驗的概括、傳說、教誨之類的東西、直觀確信、描繪等等。日常知識是極其穩定的。由于它是經常發生的眾多現象和過程的概括,它一般地構成個人對生活和世界的實際態度(價值、目標等的選擇)。由于日常知識能使個人以這種方式組織他的日常活動,它對于作為自然-社會存在的人具有根本的意義。日常知識和科學知識的認識論關系具有它們自己的動力學。一方面,日常知識相對于科學知識作為前提或假定的集合起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對日常生活領域的侵占,科學認知修正了日常知識,使之在科學的基礎上重新形成。日常知識的特殊特征是它對應于理智發展的前反思階段,與對它自己的起源(獲得、組織和轉化知識的程序)控制和和分析無關。按照黑格爾的觀點,由于努力從感覺的實在推演真理,日常知識屬于前理性的、前理論的領域。把日常知識轉化為科學知識的機制是使證明有根據。不用說,日常知識記錄真理,但是它是以不系統的、非專門化的方式這樣做的,聽任它的基礎未加以說明。 福爾邁區別了三種類型的認識:知覺認識,前科學認識,科學認識。感覺的多樣性還不是認識,它們既沒有充分建構起來,也不能做主體間的驗證。前科學的經驗或“常識”已經離不開語言手段、概括和歸納推理的運用了,因此超出了知覺??茖W知識是認識的最高階段。它立足于觀察和實驗、抽象和概念構成、“資料加工和邏輯推理、假設的形成和檢驗。理論形態的科學,遠遠地超出了經驗。 這位作者也特別注意常識(common sense)和科學知識的區別。
按照伊利英和卡林金的觀點,日常知識是比常識更大的范疇,常識只是日常知識的一部分。但是,在許多知識論的文獻中,往往把二者混用而不加區分。不管怎樣,鑒于常識至少是日常知識的最主要或重要的部分,我們一般還是使用“常識”這一術語。在上面的論述中,實際已經或多或少涉及到常識的意義以及科學知識與常識的異同?,F在,我們擬進一步立足于這樣的剖析,以便領悟科學知識的涵義和精髓。
何謂常識?顧名思義,常識是日常的見識或普通的見識,它是日常生活(日常思維和日常行動)賴以進行的知識源泉。費耶阿本德說:“常識與我們不可分離,它是我們思想和行動的實踐基礎,我們的生活要依靠它,但現在我們還可以證明它固有的合理性。” 瓦托夫斯基對常識的界定比較全面:
常識性知識的特征就在于,它不是明確地系統的,也不是明確地批判的,就是說,既沒有把它的所有各個部分同所有其他部分聯系起來,也沒有自覺地企圖把它當作一個首尾一貫的真理體系。但是,它有勉勉強強的整體性,是一種文化的共同財產,是有關每個人在日常生活的一般基本活動方面應當懂得的事情的一套可靠的指望。因此,它在一般人類行動事務上能保證有可靠的預見,不致出乎預料而驚慌失措。在使一般工作和社會生活成為可能,在劃清行動上的隨意性和危險性的界限方面,它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他進而揭示,常識顯然是廣泛的、長期的經驗的產物。它可以說是在最實際的水平上進化而來的對人類環境的適應。它的適應性證明它有著很大的生存價值,而且從某種進化的觀點來看,它是人類生存的一種精練的重要手段,就像某些動物種類中的保護色或社會性組織一樣。當然,常識不是一成不變的或萬能的,它要隨具體情況和歷史時代而變化。
常識與科學知識的關聯是明顯的。這主要包含三層意思:其一是科學歷史起源或發生學上程度不等地依賴于常識,其二是常識與科學有某些共同或相近之處,其三是常識在科學理論的建構中作為科學的預設、方法和公理其作用。
關于第一層意思,霍金斯一語道出,科學開始于前科學的常識,改變的東西是強度、專門化的程度。 如果說這是從科學的孕育和誕生的角度而言的話,那么邦格的看法則是立足于發生學上論證的。他指出,每一個研究者由以開始的背景知識的一部分是日常的知識,即非專門化的知識,它的一部分是科學知識,即它是用科學方法得到的,并能夠用系統的方法檢驗和豐富。作為研究過程,科學知識矯正或拒斥日常知識貯備的一部分。因此,后者是用科學的結果豐富的:今日的常識的一部分是昨日的科學研究的結果。簡而言之,科學是從常識中成長起來的,科學研究開始于日常經驗和日常思維不能解決的、甚或不能提出的問題。 波普爾則詳細剖析了常識作為科學的出發點的意蘊:
科學、哲學以及理性思維都必須從常識出發。也許,這并非因為常識是一個可靠的出發點:我這里所使用的“常識”一詞是一個極其含混的詞項,因為這個詞項指稱一個模糊不清并且變化不定的東西,即許多人的時而恰當、真實,時而又不恰當、虛假的直覺和看法。常識這樣一種含糊不清且又不可靠的東西怎么能為我們提供出發點呢?我的回答是:我們從來沒有打算或試圖(像笛卡兒、斯賓諾莎、洛克、貝克萊、康德等人曾經做過的那樣)在各種常識“基礎”上建立一個可靠的體系。我們從其出發的任何常識的斷定——也可稱之為常識的背景知識——隨時都可能受到批判和挑戰;時常有某一斷定受到成功的批判而被拋棄(例如地球扁平論)。在這種情況下,常識或者被矯正,或者被一種理論所取代,在一段或長或短的時間內,在某些人看來,該理論多少有點“刺激”。如果這樣一種理論需要許多的教育才能理解,那么它將永遠不能為常識所同化。盡管如此,我們可以力求盡可能地達到如下理想:全部科學和全部哲學都是文明的常識。
不過,在從科學知識的起源和發生學上看待常識與科學知識的關系時,也不能把常識的作用強調得太過分。沃爾珀特針對兩位名家的言論反駁道:T. H.赫胥黎說,科學無非是訓練有素的常識。懷特海認為,“科學根植于常識思維的整個裝備”。不管它們聽起來是多么合理,但是這樣的觀點完全是誤入歧途的。事實上,科學產生的觀念和科學實施的方式都是反直覺的和反常識的,即科學觀念不能僅僅通過對現象的思考獲得,它們十分經常地處在日常經驗之外??茖W并不符合我們的自然期望。一般而言,時自然構成一個整體的方式和支配它的行為的定律,與日常生活并沒有明顯的聯系。自然定律恰恰不能從常識的每天的經驗中推導出來。 多爾比也也直面過激的說法做了批駁:“常常有人提出,科學恰恰是常識的擴展。確實,它的起源是17世紀的基于知識的常識的一種形式,每一個學科學的學生都能夠從近代學校教育的常識中達到它。然而,在歷史的路程中,在較古老的手藝實踐和科學之間存在截然的(革命的)的轉變,在轉變中科學包含新類型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給手藝理解以明晰的性質,以致它變成了思考它、批判地審查它和創造性地擴展它的任務的一部分。作為結果,它得以急劇加速?!?/p>
關于第二層意思,常識的確是與科學具有交集或共通性的,例如某種程度的客觀性或主體間性、必要的合理性、相對的可靠性,立足于經驗,采取應有的自然主義態度(而不是訴諸超自然的神明或魔法的力量)等等。邦格認為,常識和科學也具有連續性,至少常識被限定在所謂的健全的常識(sound common semse)上的話。事實上,健全的常識和科學力圖是理性的和客觀的:它們是批判的并尋求融貫(合理性),它們力圖符合事實(客觀性),而不是沉溺于無控制的思辨。他進而指明:
健全的常識和科學共同的客觀性方面是自然主義,即拒絕支持非自然的(實體例如脫離實體的思維)和自然的認知源泉或模式(例如形而上學的直覺)?!械鼐韬妥匀恢髁x地拒絕隱秘的認知模式的后果,是易錯主義(fallibilism),即承認我們關于世界的知識是暫定的和不確定的——這并不排除科學進步,而寧可說是要求科學進步。
多爾比也表示,在一般說法中,常識是我們大家實際共有的,因而是能夠在特別發達的觀念和論據中預設的理解。常識的內容從未變得精確,它往往被說成是直覺的而非明晰的。我們設想,常識被建立在我們每個人從我們相似的經驗自然地理解的東西的基礎上,尤其是作為正在社會化為相同文化的結果。在具有不同生活形式的大相徑庭的社會中,我們從未期望常識是完全相同的。常識概念的一個用處是,它的模糊的表達達到了事物的主體間性的重要實質,在跨越個人的和宗派的觀點的變化時,依然是穩定的。 不用說,在說明常識與科學知識的共性時,也不能走過頭。例如,任鴻雋的“科學與常識,只有程度之分,并無性質之別”;“科學是建設于常識上面的” 議論,就有偏激之嫌。事實上,科學知識與常識在一些方面確是程度之分,只有量的差異;而在另一些方面則為性質之別,有質的不同。這從我們下面將要將到的二者之異中不難窺見一斑。在這里有必要指出的是,過分強調常識與科學知識的共性,也許與常識的另一種傳統涵義不無關系。常識的另類含義最先由亞里士多德提出,它是把五重特殊感官得到的材料加以整合的能力。這一層含義被經院哲學家接受,并在笛卡兒的哲學中得到發揮??档虏杉{了亞里士多德的概念,把常識說成是反思的、公共的、批判的,以區別于他視為里德(T. Reid)對于常識的庸俗說明。
關于第三層意思,常識作為公理早已出現在歐幾里德的幾何學中,牛頓力學中的相對性原理和絕對時空概念、愛因斯坦相對論中的等效原理,也有常識的痕跡或影子。至于常識作為預設和方法的作用,迪昂對此洞若觀火。迪昂在談到物理學理論的邏輯統一性是事物似的實在關系即自然分類的反映時說,要用令人信服的論據證明這一感覺與真理一致,也許是超越了物理學所提供的手段的任務;當作為這種反映的本源的對象無法看見時,我們把反映能夠呈現出來的特征如何分配并歸因于什么呢?可是,物理學家追求邏輯統一性或自然分類的理論的情感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在心中洶涌澎湃;無論誰在這里看到的只不過是陷阱和欺騙,矛盾律也不能把他駁得啞口無言;但是,常識卻會把他逐出教會。他進而揭橥:
在這種情況中,正像在所有其他情況中一樣,科學若不返回到常識,它就會無力確立勾勒它的發和指導它的研究的原理本身的合法性。在我們最明確地闡述的和最嚴格地演繹的學說的根底,我們總是再次發現旨趣、志向和直覺的混合集合。分析并非透徹到足以把它們分開或把它們分解為較簡單的要素。語言并非精確和靈活到足以定義和闡明它們;可是,這種常識揭示的真理卻是如此明斷、如此確定,以致我們既不能弄錯它們,也不能懷疑它們。而且,所有科學的明晰性和確定性都是這些常識真理的明晰性的反映和確定性的擴展。
也許正是在這種意義上,迪昂才大聲疾呼:“召喚邏輯的法則,維護常識的權利”。
盡管科學與常識有諸多關聯,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受惠于常識,但是科學畢竟不是常識,也不能停留在常識的水平上。賴興巴赫說得對:“常識可以是一種良好的工具,只要所涉及的是日常生活的問題;但是,當科學探討達到一定的復雜階段時,它就是不夠用的工具了。” 波普爾也言之成理:科學知識只能是常識知識的延伸和擴大,但是又不能停留在常識上,否則就看不到認識論最重要、最激動人心的問題 。其實,馬赫早就就此發表過公允的見解:不應該扔掉常識,而應當批判地審查和使用它 。之所以必須如此,關鍵在于,科學與常識之間有顯著的差異——不僅僅是量的差異!二者的差異重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科學知識是、而且必須是可言傳的,起碼在最終結果上應該如此,否則它就不成其為周圍公共知識的科學;而常識往往是不可言傳的,至少有相當多的內容是不可言傳的。瓦托夫斯基正是這樣看問題的:常識本身也許可以說是沒有意識到其自身結構內部的各種“互不相容的信念”或“非一致性”,這完全是因為常識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言傳的。這種不相容性只是依靠批判的反思才變得顯而易見。但是,這種反思因而需要某種關于系統性、關于各種不同常識的看法如何相互影響、一個概念怎樣同另一個概念發生聯系、或一個判斷如何規定另一個判斷這樣的見解。需要進一步弄清楚的是,諸如一致性和不矛盾性這類系統性標準。為使這種標準得以生效,為使這種批判終究成為可能,就需要把常識的內容形成為論說的體系,即以某種比較恒定的形式(這種形式可被檢查并能為大家所采用)明確得到系統闡述的語言表達的體系。
第二,科學知識或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是批判的(當然懷疑的批判或包含懷疑因素的批判)和反思的,而常識是非批判的和非反思的。還是這位瓦托夫斯基有見地:雖然常識也許是科學由以成長起來的土壤,但是它并不屬于科學,因為它不是有意識地反思批判的對象。經過漫長的時期,它可以由于經驗的“批判”的作用而成為合適的。然而,因為按我們常識信念的普通方法來看,它是那么不用言傳而又未經證明,因而看起來它更近似于習慣而不是有意思的思想。也常常出錯誤,甚至在實用的情況中也是這樣,對于實際問題,它常常顯得不真實,顯得過于曖昧含糊,以致不適合在特定的和新的情況下作為行動的指南。他進一步直入堂奧,入木三分地揭示出科學的批評和反思特質的內在根據:
科學和常識之間最重要的區別就在于科學命題的明確性和可反駁性,在于科學的目標理所當然具有自覺的和審慎的批判性。可批判性的條件至少是,批判的對象必須是被明確地表達出來的,是自覺反思的對象,而不再是不能言傳的東西。但是,構成這樣一種批判對象的是什么呢?什么東西能夠用這種方式加以批判呢?這不能只是經驗本身,因為經驗不過是過去的存在。要使經驗成為批判性的,就需要用如此方法來表述經驗,以使得經驗能夠成為反思的對象。那么,從最低限度上說,這個經驗必須被記住或回憶。但是,這是不夠的,因為回憶一種經驗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使其重演和再現。但是,“經歷過的”經驗本身是無法批判的。然而,敘述或描述一種經驗不再是簡單地具有著經驗的事情了。用一種語言的公開表述便成了批判反思和公共反思的對象,這是因為,既然經驗是以公開的語言形式描述出來的,那么就可以提出有關經驗的各種問題了。一旦語言成了交流有關經驗的信息、交流對經驗的看法、交流各種說明與整理經驗的嘗試的外在工具,批判就能夠進行了。有關話語的意義應該怎樣理解,以及它是正確還是錯誤的問題于是就可以提出來了。而回答本身再次成了同樣一種批判反思,即同樣是對意義和真理的探究的對象。
邦格則點明了與科學的批判性形影不離的科學的懷疑性也是常識不具備的或匱乏的:“覆蓋經驗的陳述并非固有地根深蒂固,但是很少值得懷疑:雖然它們是猜測,在實踐中我們運用它們,仿佛它們是肯定的。恰恰正是這個理由,它們在科學上是無趣的。如果常識能夠運動它們,為什么訴諸科學呢?這就是不存在打字科學和汽車駕駛科學的理由。另一方面,覆蓋被直接經驗過的東西是可疑的,因此往往值得檢驗、再檢驗并給出根據。只是在科學中,懷疑是創造的,而不是無能為力:它激勵以越來越合適的方式探索闡明事實的觀念。以這種方式,具有不相等權重的科學見解的陳列被產生出來,一些比另一些更好地有根據和被檢驗。因此,當懷疑論者特別懷疑任何東西時,他的正確的;當他同樣地懷疑一切時,他是錯誤的?!?/p>
第三,科學知識是非自然性的,而常識則是自然性的。沃爾珀特對這一區別極為看重,他說:“與科學不同,每一個常識思維都是以它的自然性為特征的。它包含著復雜的心理過程,我們通常對該過程完全無意識,但是卻容許我們處理日常生活的需要。對于大部分日常生活而言,它極好地起作用,但是對于科學而言,它完全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它與科學思維截然不同,缺乏必要的嚴格性、連貫性和客觀性。大多數人認為他們關于世界的概念是真實的,而沒有意識到特點的信念的根據。這完全不同于科學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批判的方法論。常識思維也容易導致錯誤,尤其是當提出形式問題和可以得到的信息被限制時。事實上,常識思維不關注解決形式問題或產生普遍解答。常識思維和科學思維之間的差異能夠用兩種方式闡明:第一通過考察兒童發展他們的思維的方式,其次通過考察成年人思維的某些方面?!?/p>
第四,科學知識注重抽象的理解,而常識僅僅著眼于實際的使用。沃爾珀特道破了這一點:科學思維不同于日常思維不僅在于所使用的概念上,而且在于構成滿意說明的東西:例如關于運動的常識思維不關心仔細琢磨像力和速度這樣的術語之間關系,而且能夠滿足于相當模糊的陳述。進一步的差異在于科學思維和常識思維背后的意圖。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主要關注的是有用性,而科學關注相當抽象的理解??茖W思維必須打破與“常識”相聯系的自然思維強加的思維模式。從事科學要求人們把自己從人的私人經驗中消除,并力圖理解不直接影響人的日常生活的現象。常識只不過為科學思維提供一些所需要的粗糙材料。 多爾比也深入地揭示出,盡管科學在起源時和使用中與包括常識在內的其他有用的知識之間沒有截然的區分,但是科學不僅僅是常識的擴展,二者在解決問題這存在重大的戰略上的差異??茖W常常不是僅僅由于追求實際問題的合適解決而促動的。
成功地解決許多問題的常識并未構成科學,盡管科學的認知地圖可以提供解決常識問題的源泉。差異在于科學的認知地圖被構造的方式。由科學提供的理想問題的答案是普遍的解答,它能通過從獨立地確立的一般原理理性地推導所證明。至少,可信的科學問題的解答必須系統地暴露給要求最高的可達到的檢驗形式。
科學不同于常識在于它的編制認知地圖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標準,這好比尋找治療疾病的藥物和理解病原和該疾病的本性的對照。找到病危中的病人的治療藥物和研究同一疾病的一般原因要求不同的戰略。 邦格認為這一差異實際上是方法的差異,他的論述能夠進一步加深我們對問題的理解:科學不僅僅是日常知識的延長甚或純粹的精練,這從顯微鏡超越了肉眼所及就不難明白??茖W構成特殊類型的知識:它主要——盡管不是毫無例外——處理未受教育的人不去懷疑的不可觀察的事件,例如恒星的演化和染色體的重復;它超越常識發明和力圖猜測;它借助特殊的技術檢驗這些假定。科學和常識的不連續性尤其表現在方法方面。
第五,科學知識是理論的知識,常識是與非理論的知識——這實際上是上述各種差異在最終結果上的必然表現。這種在知識形態上上的差異不僅僅是量上的差異,比如科學知識的精確、量化、邏輯性強等等,更重要的是質上的不同。邦格對此心知肚明:合理性的觀念即有根據的和可檢驗的陳述的融貫系統是通過理論達到的,理論是科學的核心而非常識的核心,常識只不過是松散地聯系起來的信息量的積累??陀^性的理想即非私人的世界圖像的建立只能通過超越日常生活和私人經驗的狹隘限制才能實現:通過拋棄人類中心觀點,通過假設超越我們貧乏的混沌的印象的物理客體的存在,通過借助理性計劃和詮釋的主體間的(超個人的)經驗檢驗這樣的假設。常識只能達到有限的客觀性,因為它太緊密地與感覺和行動聯系在一起,當它超越于它們時,它往往處于神話的形式:惟有科學發明理論,雖然理論不限于概括我們的經驗,但是理論要經受經驗檢驗。
通過比較科學知識與常識的異同,我們對科學知識本身的涵義已經有了部分了解?,F在,我們擬就此更為深入地討論一下。首先,我們不揣冒昧,斗膽給出科學知識的定義。
科學知識是我們對是科學家對自然(乃至社會和人)進行系統研究所得到的成體系的知識,它構成一個龐大而井然有序的知識王國??茖W知識不是零散的和純粹經驗性的常識,而是基于經驗和理性之上的理論知識——徹頭徹尾、徹里徹外的理論性知識。在這種意義上,科學知識和科學理論是同義詞??茖W理論是對科學對象比較健全、比較深邃的認識成果,尤其是在對自然本身的認識上,可以說它是迄今最富有成效的。
歷史已經表明,在向我們提供對世界的描述和最佳理解的意義上,科學知識是特殊的和優越的,是異乎尋常的成功 ——沃爾珀特的這句話雖然講得有點絕對,但是基本上是站得住腳的。
一般而言,科學知識是訴諸因果關系的、理論性的、價值中立的,時常是還原論的,在某種程度上還是經驗論的,而且歸根結底是物質論的。這意味著,它是與目的論、擬人論以及超驗的東西相對立的。 齊曼高屋建瓴,對科學知識做了整體化的素描:
科學生產知識。構成這種知識的實際觀察、數據、概念、圖示、理論等等,通常以書寫文本、地圖、計算機文件等有形形式展示出來。其中一些知識的建立非常嚴密,在實踐中就如同太陽的溫暖、足下大地的堅實那樣無可置疑。
但是,知識的形式多種多樣,只有特定形式的知識才是科學的。科學知識被認為不過是對于自然界無數獨立探索的累積報告的仔細匯編。使得這些探索是“科學的”,是它們的特定的主題,以及實施這些探索的特定方式。科學哲學家的主要任務乃是,定義在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之間進行劃界的一般原理。元科學家也開始認識到,將“知識”與“認識”行為分離開來是不可行的??茖W知識并非僅僅是看不見的數據流或圖書館書架上的圖書。它被人的思維產出并接受,更新或修訂,交流和詮釋。人的思維能力是驚人的,但也是有局限的。它們會密切適應置身其中的文化??茖W家在個體地和集體地對世界進行研究時所運用的心理學機制,會使科學的諸多獨特特征都受到影響。換言之,認知是科學的社會維度和認識維度之間至關重要的聯系。所幸的是,現代認知科學并非完全被籠罩在主觀性之中。人的思維千差萬別,但卻是建立在相同的普遍計劃的基石上,并從其研究學科的科學文化中獲得共同的標準。事實上,人的思維類似于感知、計算和交流等許多人工工具。在實踐中,科學知識的社會穩定性是其客觀性的一種合理指示器。
不言而喻,作為人類的一大知識領域和一種亞文化的科學知識,自然具有自己的不同于其他知識的特別之處,即科學知識的特性。多爾比指出,作為有組織的科學知識顯示出以下的獨特性。(1)它基于經驗(雖然“科學”一詞原則上也常常用于形式科學和數學)。這對科學來說顯然不是惟一的,所有實踐的生活都有經驗的位置,不過在科學中更為根本。(2)它是理性地被協調的,最為經常地嚴格使用邏輯和數學語言。與其他亞文化相比,科學是使用形式理性的極端。(3)它是明晰的,而不是隱含的或非語詞的。因為邏輯不能如此容易地應用于非明晰的思維,科學家的目的就是使不可言傳的知識變得明晰起來。(4)它是公眾共有的。原則上,科學知識對所有有能力鑒賞它的人來說,都是可以達到的和對批評開放的。這種開放性在教育領域表現得最為顯著,科學知識向愿意學習它的人始終開放著。(5)科學知識的地位與它的來源無關,而僅僅與支持的證據和論據的嚴格性有關??茖W知識是客觀的,因為它的合理性的基礎并未預設任何特定的價值集合,它是所有人都可達到的。按照這種理想的觀點,客觀性不是使科學成為獨特的科學家獨有的本性,而是任何人都能夠運用的檢查和證明知識的方法。 多爾比揭橥的特征盡管不很完備,而且并非人人都完全贊同,但是科學知識的特色畢竟脫穎而出了。值得注意的是,他所說的第三點是科學知識不同于技術訣竅的關鍵所在。由于技術訣竅屬于非語詞的、不可言傳的知識或意會知識,它們無法通過代際口頭相傳、更無從通過文字記載而保留下來,所以歷史上人類經驗的這些寶貴知識大都失傳了,實在令人扼腕嘆息。更重要的是,它們無緣供后人立足于其上再創造,因為人們無由對它們進行批判的反思。誠如波蘭尼所說:
兩種人類知識[言傳知識和意會知識]最本質的邏輯差異就在于:人類可以批判地反思以言傳形式表達之事,卻無法同樣去批判地反思對某種經驗的意會知覺。
在這里有必要注意的是,不要把科學的最終形式即公共的科學知識與萌芽狀態的前科學知識或正在形成中的當地的科學知識混淆起來。馬斯洛說得在理:有些人會堅持說,“科學的”知識具有而且必須具有這些特點——清楚易懂,概念明確,不被誤解,可以證實,可以重復,可以交流,合乎邏輯,富于理性,能用語言表達,能為人所意識。如果知識不具備這些特點,那就不是“科學的”,而是別的什么。但是,關于知識的初級階段,則是不安、焦慮、不快,是仿佛什么東西不大對頭的感覺。
關于科學知識或科學理論的本質,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至今仍未定于一尊,恐怕也不可能定于一尊。波普爾針對兩種流行的科學知識觀論述說,本質主義的科學知識觀認為:科學家能夠成功地最終確立理論的真理性而克服一切合理的懷疑;最好的、真正的科學理論描述事物的“本質”或“本質屬性”——現象背后的實在。這樣的理論不需要也不可能做進一步的解釋:它們是終極的解釋,發現它們乃是科學家的最終目的。本質主義是錯誤的。對本質主義的批判并不是為了確證本質之不存在,而是企圖表明,無論本質存在與否,對它們的信仰絲毫無助于我們,而且確實很可能妨礙我們。因此,科學家毫無理由假定它們存在。要知道,相信本質(無論是真的還是假的)容易給思想設置障礙。而且,它不可能成為科學的一部分(因為即使我們幸運地碰巧找到一個描述本質的理論,也決不能確信它)。一個可能導致蒙昧主義的信條,當然不屬于一個科學家必須接受的那些超科學的信念(譬如相信批判討論的力量)。另一方面,工具主義的科學知識觀可以表述為這樣的命題:科學理論——所謂“純粹”科學的理論——只不過是計算規則(或推理規則);其性質基本上就像所謂“應用”科學的計算規則一樣。工具主義有很大的吸引力。它樸素,而且十分簡單,同本質主義相比更是如此。但是,“純粹”理論和技術計算規則之間存在深刻的差異,工具主義雖然能對這些規則做出正確的描述,但是根本不能說明它們和理論之間的差異。它也不能說明純粹科學家對真理和謬誤的興趣,以及嚴格檢驗(甚至對理論的最間接的含義的檢驗)對于純粹科學的重要性。波普爾提出的第三種科學知識觀保留了伽利略的原則,即科學家的目的在于真實地描述世界或世界的某些方面,在于真實地解釋可觀察事實;它還把這個原則同非伽利略的觀點結合起來,后者認為,盡管科學家的目的現在仍是如此,但是科學家絕不可能確鑿地知道他的發現究竟是不是真實的,雖然有時他可能有一定的把握確定他的理論是虛假的。我們可以把第三種觀點簡單地表述為:
科學理論是真正的猜測——關于這個世界的提供豐富信息的猜測,它們雖然不可能被證實(即不可能表明為真實),但可以付諸嚴格的批判檢驗。這種猜測是致力于發現真理的嚴肅嘗試。
實在論和相對主義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都是知識論,二者各持自己的科學知識觀。簡要地講,實在論者堅持,科學在它的時間發展進程中向我們提供永遠更準確、永遠更接近真的關于自然秩序的描述。如果科學理論不嚴格為真的話,它也近似為真,后來的科學理論比早先的理論更接近真理。再者,實在論者典型地斷定,科學和科學方法是惟一的(或者弱一點講是大多數的)發現關于世界的真理的有效工具。與之相對,相對主義者典型地避開了真和假的概念,寧可聚焦于科學的世界圖像特殊的和當地的觀點。相對主義者讓我們相信,科學理論無非是人們用來描述世界的無限多的方法中的一種;按照他們的觀點,它對可靠性和真實性沒有特殊的要求。如果我們處在不同的地點和時間,我們會有不同的自然秩序的看法。更糟糕的是,相對主義者堅持,不存在中性的立足點,使我們能夠立足于其上無偏見地判決這些對照的世界圖像——科學的世界圖像和非科學的世界圖像——的競爭主張。因為我們自己是科學文化的產物,所以我們不能踩在那種文化的預設之外來把這個主張的合理性與非科學的文化的主張相比較。在實在論者把科學的歷史視為永遠更接近真理、“客觀性的尖端”凱旋的地方,認識論的相對主義者看到的無非是競爭的和相互不相容的描述的接續,每一個都反映了各種主觀的和短暫的興趣。在實在論者看到科學史中的進步的地方,相對主義者只看到變化。實在論者相信,隨著人的能力所及之可能,科學也隨之接近真理和客觀性;相對主義者卻引出不同的結論。 在這里,我認為激進的或極端的相對主義科學知識觀不足為訓,不過德勒茲(G. Deleuze)的下述評價倒是深中肯綮:“相對主義不是真理的相對性,而是關系的真理。”
也有人把實在論的形而上學和經驗論這兩種關于科學和我們的自然知識的哲學傳統對置起來。對于實在論者來說,科學是發現的旅行。事實上,實在論者認為哲學和科學是聯合嘗試去揭示自然界中實際發生的東西,甚至可以說“舞臺背后”發生的東西。同時,實在論者把科學看做是對準實在地理解自然如何工作,它為什么以它所是的方式工作。兩個目的——發現世界像什么以及理解它的意義和使它變得有意義——并非自動地是相同的!但是,對實在論者來說,在它們之間不存在張力——它們幸運地把什么和為什么等價。另外,為什么的問題具有絕對的首要性,它必須總是具有答案??茖W于是被設想為承擔回答那個問題的任務。概括經驗論的任務是不容易的。大多數經驗論者通過對各類實在論的否定的、批判的反應凸現自己。
中國學人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哲學家談智識,謂有得于推理(rationalism)者,有得于實驗(empiricism)者。后者雖無名學上必然之結果,但吾人欲得科學智識,則有待于實驗,康德所謂物之與心絕對無與者,不能據推理以得之是也。故欲得心外之物之智識,舍培根之歸納論理法,推理與實驗并用,其道未由。算術、幾何以為推理之證,其事猶有數跡可尋,介在玄著之間。又進于心知理性之微妙,則辨論雖極于豪茫,是非終難于諟正。即算術、幾何不附著于物象,亦無所恢弘其能事?!笆枪什唤鑿接诮涷灒渌弥亲R,非偏而不全,即茫而不析,則何以充人性之靈,而盡為學之能。今之科學,固不能廢推理,而大要本之實驗。有實驗而后有正確智識,有正確智識而后有真正學術,此固為學之正鵠也?!?/p>
由于科學知識是科學研究過程所得到的可靠結果,許多人往往以為科學知識是靜態的累積的知識,是存放在知識的倉庫里隨時供人們學習和使用的。誠然,
科學知識有其相對靜止的一面,否則終日變動不居,我們就沒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立足基礎了。但是,科學知識又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它是一個動態的知識體系。這里所謂的科學知識的動態性有兩種含義:其一是科學知識是暫定的,它隨時處于修正、補充、完善、更替、革新之中;其二是科學知識是活生生的思想資源和反思對象,新思想往往可以從中萌生出來——思想可以產生思想。
關于前一個含義,多爾比做了這樣的闡述:在現代的語境中,把自然科學看做是關于實在的永恒的和權威的真理之連貫的體系,不再如此恰當了。當特定的世界觀在它自己的時期是完備的時候,它的內容通過嚴格的推理與一致的體系關系密切,它對于它的實踐者來說似乎是確定的??茖W家頻頻宣稱正在接近這樣的視野的完成。但是,科學知識總是正在添加和重新制作。新發現能夠在它們的意義以確立的方式理解之前,能夠贏得一代人或更多的人。有時,在先前的發現未被吸收之前,進一步的發現能夠改變敘述。徹底的新發現要求知識的現有系統化被再制作。即使具有明顯穩定的事實的科學理論,也是易出錯的,服從罕見的革命變革。雖然科學使用了強有力的推理方法,但它是在少數形式假定的框架內這樣做的。如果框架變化了,舊的確定性便喪失了,必須加以重構。于是,科學是不確定的知識。它不再樂意說目前的科學理論直接描述實在,它寧可是我們在未來希望知道更多的關于實在的近似的起作用的描述。在知識的建構過程中,新觀念被嵌入到當地生活形式的共有意義之中。只是隨著知識創造的智力酵素的消失和當地與境的初始特征被抑制,更廣泛共有的科學意義才出現。雖然知識依然處于流動之中,但它和與境的關聯是最明顯的。 巴恩斯的略帶后現代主義色彩的話語也大體言之成理:科學知識是我們或我們前輩發明的,我們目前依然滿足于使用它作為理解自然的基礎的理論。在我們使用科學知識時,我們發覺它是最值得信賴的知識??茖W知識具有極短的壽命,不能把它看做是固定的真理的集合,它實際上隨著它的使用不斷地變化。它是對世界或世界一部分的發展的詮釋,而不是世界的映像:它并不是被實在本身惟一地保證和擔保的。
不過,科學知識的變動絕不是哪個心血來潮的科學家的隨心所欲之舉,而是科學共同體的極其審慎的、嚴謹的行動。沃爾珀特說得對:科學不涉及絕對真理,但卻提供關于世界本性的有用的和可靠的知識本體。變化對科學來說是決定性的,但是在沒有健全的證據的情況下則不變化。 事實確是如此:科學知識的小變動——當然是十分慎重的——固然比較經常地發生,而大規模的變動即科學革命的爆發則是罕見之事。不是嘛,在科學的歷史上,僅僅發生了兩次公認的科學革命,這就是哥白尼-牛頓革命和相對論-量子力學革命。非要再添加的話,至多只能加上一個道爾頓-達爾文-麥克斯韋革命。 在科學知識大變動的科學革命中,知識原有的格局被打破了,但是又呈現出新的重組和整合,科學知識在量的方面和質的方面都發生了飛躍,接著又進入比較穩定的發展時期。正如雅赫爾所言:
科學作為一種知識體系在不斷發展,但是一直保持自己的完整性,處于準穩狀態。各個科學部門的的革命,引起其他知識部門的變化,新理論作為新的組成部分,不是機械地、而是有組織地包括在總的科學體系內。
關于后一個含義,還是這位雅赫爾給出自己的詮釋:科學作為知識體系,首先作為實際事實存在于科學活動過程本身。科學知識也作為原材料(研究系統開始時)和結果(研究系統結束時)參與研究過程。當然,并非獲得的知識都參與新的研究。但是,每一種科學知識,都是某種科學研究的成果,而它作為這種成果可以被人和社會的各種活動形式加以利用。 把已有的科學知識作為反思的對象,從中找出邏輯悖論或理論上的不協調,常常能夠提出新的科學思想乃至導致革命性的科學發明。愛因斯坦正是從經典力學和經典電動力學之間關于運動相對性的不協調出發達到狹義相對論的,他也是抱著把相對性原理貫徹到底的決心攀上廣義相對論的高峰的。像邁克耳遜-莫雷實驗之類的諸多新的以太漂移實驗,在他的思考中并沒有起多大作用,而不少人卻想當然地以為,這些實驗在相對論起源中是決定性的。
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的觀點是有重要意義的。這不僅在于,它把傳統的邏輯-方法論分析的邊界,擴展到除相當充分研究的“理論”之外較少研究的知識種類和作為一個整體的知識;而且在于,它為作為合理性特殊種類的、作為理智生產特殊種類的科學的一般認識論理論打開了新鮮的視野。 而且,從作為知識體系的科學中,可以使我們洞察科學的結構、本性、文化意蘊、價值取向和精神氣質。巴恩斯對此做了勾勒:
科學知識的標準觀念畢竟在于,它是任何個人和自然直接遭遇的結果。可靠的觀察是任何具有正常知覺能力的人可以完成的觀察。理想地,正如一般覺察到的,科學的整體應該依據這樣的個人的知覺和辯護行為。它應該這樣依據,因為科學如此僅僅基于理性和經驗,科學能夠免除權威和教條以及類似的弊病。于是,科學是人們能夠受到啟發的知識形式,而不是不得不強加于個人或出于輕信而獲得認可的知識形式。在平等個人的社會中,它是能夠被任何人接受的、僅僅服從他或她自己的感知和推理能力的知識形式?!@就是科學的合理性的眼光,按照這種眼光,我們中的每一個人都能夠借助我們自己對自然和自己推理能力的意識而達到科學,能夠獨立地在我們了解的東西的基礎上理性地和負責任地行動。正是科學和科學知識的理想眼光,密切地適合民主的個人主義的社會理想。它是高尚而深邃的眼光,對此毋庸置疑。
參考文獻
?
V. Ilyin and A. Kalink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8, p. 20.
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方法論》,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269~271頁。
皮爾遜這樣寫道:“說存在著科學從中被排除、科學方法在其中未應用的某些領域(例如形而上學),即是說有條理觀察的法則和邏輯思維的規律不適用于處在這樣的領域內的事實(若有的話)。這些領域即使確實存在,也必然處在任何能夠就知識一詞給出的可理解的定義之外。如果有事實以及在這些事實之間觀察到的關聯,那么我們就有具體科學分類和科學知識所需要的一切。如果沒有事實或沒有在它們之間觀察到的關聯,那么一切知識的可能性變消失了?!眳⒁娖栠d:《科學的規范》,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7頁。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31頁。
波普爾:《科學知識進化論》,紀樹立編譯,北京:三聯書店,1987年第1版,第233~234頁。
V. Ilyin and A. Kalinkin, The Nature of Science, An Epistemological Analysis, Moscow: Progress Publishers, 1988, pp. 23~33. 這兩位作者對知識的其他分類也有論述,其部分如下。按照認知基礎,知識可以分為推論的知識和直觀形象的知識。知識在廣泛的含義上作為證實真理的工具,作為制約真理對主體的明顯的演示的復合起作用??紤]到不同類型的知識的真理用不同的方式證實,有理由選出不同的明顯性,即心理上的、邏輯上的、即時的明顯性。由此可得,推論的知識在邏輯的涵義上是明顯的,而直觀形象的(情感的)知識在心理上是明顯的。由于在邏輯上的明晰,推論的知識理想地是無可置疑的。與推論的知識相對,情感的知識是“直覺的”和私人化的。科學的經驗是推論的知識存在的領域,而情感的知識只存在于非科學的(日常的、道德的、藝術的等等)領域中。按照社會基礎,知識可分為私人知識、問題知識和題材知識。私人知識是個人獨有的,對知識的私人類型的翻譯是極其不完善的,因此花費巨大代價獲得的信息的整體往往因頻頻的偶然性而失傳。后來,這種私人類型的知識的傳遞被職業的知識的傳遞代替,個人的地位被群體和知識、技藝的管護人、積累者和傳播者代替。這樣,就出現了與具體的認知任務聯系在一起的問題知識類型。問題知識高于私人知識,但是它也不完善,對于人類文化進步在認知上和實踐上的成長來說是不合適的。此后,問題知識在傳遞過程中被普適的概念編碼,最終被題材知識取代。在這里,沒有部落的、職業的以及其他類似的限制,主體描述客觀存在的事物。借助于對本質的反思,知識被分為現象論的知識不本質論的知識。現象論的知識包容定性的理論,它們主要完成描述功能(生物學、地理學、地質學等的許多分支)。與此相對照,本質論的知識是說明的,在各種研究領域中主要訴諸定量的分析方法。自然地,現象論的理論未用來代替本質論的理論,正如理論的描述功能不能擠掉說明功能一樣??茖W的認知發展或遲或早導致現象論的理論向本質論的理論轉變——通過對本質的知覺、所研究的現象的原因的洞察。在與思維形式和范疇模式的關系上,知識被分為經驗的知識和理性的知識。與經驗水平對應的知識主要與事實資料、經驗規則性、歸納定律有關。與理論水平對應的知識形成語義詮釋、概念化和理性化。經驗知識和理論知識的辯證相互關系或遲或早導致前者向后者的轉移。借助所包含的信息的質,知識被分為有問題的知識和可信賴的知識、分析的知識和綜合的知識。“有問題的”和“可信賴的”是表達知識實質性的程度的形態特征。分析知識是分析斷言的集合,它的真是即時的和明顯的,僅僅依賴在它們之內包含的術語的意義,而不要求進一步的闡明。綜合知識是綜合陳述的集合,該陳述的真不能直接地確立作為一個準則要求非瑣細的事實程序。二者的劃分是相對的,在某一固定的語義框架之外沒有意義。借助認知的起源,知識被分類為先驗的知識和后驗的知識。前者保證認知行為實際展開的前提或基礎,在這種認知活動中,推論的和在這個意義上的后驗的知識被得到。
福爾邁:《進化認識論》,舒遠招譯,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1版,第61頁。
費耶阿本德:《自由社會中的科學》,蘭征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54~55頁。
瓦托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范岱年等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85~86頁。
D. Hawkins, The Creativity of Science. H. Brown ed., Science and Creative Spirit, Essays on Humanistic Aspects of Science,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1958, pp.127~165.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 3.
波普爾:《客觀知識》,舒偉光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1版,第35~36頁。
L. Wolper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2, pp. 1, 6.
R. G. A. Dolby, Uncertain Knowledge, An Image of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75.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4, 5.
R. G. A. Dolby, Uncertain Knowledge, An Image of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74~175.
任鴻雋:《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文存》,樊洪業、張久村編,上??萍冀逃霭嫔?,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50~352頁。當然,任鴻雋也指出,然則科學智識和常識不同的地方,一是它的精確程度,二是它的因果關系,三是它的有系統的組織。不過,這種不同恐怕主要也是量的不同,而非質的差異。
布寧、余紀元編著:《西方哲學英漢對照辭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169頁。
迪昂:《物理學理論的目的和結構》,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第1版,第117~118,1頁。
賴興巴赫:《科學哲學的興起》,伯尼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版,第138頁。
波普爾:《科學發現的邏輯》,查汝強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xii~xvi頁。
馬赫:《認識與謬誤——探究心理學論綱》,李醒民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22~23頁。馬赫說:“請不要聽任以為我希望攻擊日常概念,更不必說廢除它們了,要知道它們是在健全的經驗基礎上本能地發展起來的,例如主體、客體、感覺等等。然而,這些模糊不清雖然在實踐中是足夠的,但是作為方法看來則是無用的;在那里,我們相反地必須審查,給定的東西的特點的什么函數相依迫使我們傾向這些概念,正如我們在這里所做的那樣。已經獲得的知識不必扔掉,而是要保留它,批判地使用它?!?/p>
瓦托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范岱年等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89頁。
瓦托夫斯基:《科學思想的概念基礎——科學哲學導論》,范岱年等譯,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年第1版,第86~87,89~90頁。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 5.
L. Wolper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2p. 12.
L. Wolper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2, pp. 16, 24, 17.
R. G. A. Dolby, Uncertain Knowledge, An Image of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176.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3~4.
M. Bunge, Philosophy of Science, From Problem to Theory, Revised Edition, Vol. I,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Transation Publishers, 1998, pp. 4~5.
L. Wolper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2, pp. 122, 124.
布魯爾:《知識和社會意象》,艾彥譯,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第1版,第250頁。對于布魯爾的這些概括,大體上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他認為科學知識和常識一樣,都具有這些性質——這是我不能同意的,其理由上面已經論述過了。他的這種觀點實際上是后現代主義科學觀的一部分,即把科學無原則地等同于常識、文學乃至神話——這離“常識”也恐怕是太遠了!
齊曼:《真科學:它是什么,它指什么》,曾國屏等譯,上海:上??茖W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6~8頁。
R. G. A. Dolby, Uncertain Knowledge, An Image of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p. 167~168.
波蘭尼:《科學、信仰與社會》,王靖華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112頁。
馬斯洛:《科學家與科學家的心理》,邵威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146頁。
波普爾:《猜想與反駁》,傅季重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136~168頁。
L. Laudan, Explaining the Success of Science: Beyond Epistemic Realism and Relativism. A. I. Tauber ed., Science and the Quest for Reality, Macmillan Press Ltd., 1997, pp. 137~161.
成素梅:拉圖爾的科學哲學觀,北京:《哲學動態》,2006年第9期,第1~8頁。
C. van Fraassen, The World of Empiricism; Jan Higevoord ed., Physics and Our View of the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114~134.
任鴻雋:吾國學術思想之未來,《科學》,第2卷(1916),第12期。任鴻雋還針對中國學術的現狀接著寫道:“而當吾國文蔽之后,尤眩瞑之藥,不可一日無者也。”
R. G. A. Dolby, Uncertain Knowledge, An Image of Science for a Changing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6.
B. Barnes, About Science, Oxford, New York: Basil Blackwell, 1985, pp. 66~67.
L. Wolpert, The Unnatural Nature of Science, London, Boston: Faber and Faber, 1992, p. 149.
李醒民:《科學的革命》,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9年 9月第1版,第7~45頁。
雅赫爾:《科學社會學——理論和方法論問題》,顧鏡清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年第1版,第5~6頁。
李醒民:《論狹義相對論的創立》,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第1版,1997年7月第2次印刷。參見該書的有關章節。
第一課
什么算是冷知識?
顧名思義,那些不常被人們熟知,非熱點的知識可以被稱作冷知識。貓咪被人類馴化的時間并沒有比其他動物更長,而在馴化歷史中,也隨著不斷的變化產生新的問題?,F代科學的出現,才讓人們把經驗轉化成科學研究,到了近代人們才對動物產生更多研究。近年來,我們幾乎每天對貓咪都產生新的認識。
第二課
那些曾經的冷知識
也許現在很多人普遍了解的養貓常識,曾經也是冷知識。
家貓也是純粹的肉食動物。這件事情直到上世紀末才被歐洲的科學家研究出來,而這之前人類喂養貓已經超過3000年。
之前人們一直認為貓是色盲,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它們其實能夠辨別紅色和綠色。
直到考古學有很大發展的現代,人們才研究出原來貓咪和狗狗共同擁有一個祖先。
直到最近幾年,貓咪研究者才發現貓咪品嘗食物之后,最終會根據身體是否需要來決定今后要不要繼續吃。
原來公貓也是有的!你看,你也不一定知道這件事吧。
如果以上這些你都不知道的話,說明雜志上曾經提過的很多知識點,你需要重新復習一下喲。
第三課
你一定不知道的冷知識
下面就讓我們介紹一些你很可能不知道的貓咪冷知識,看看對你而言到底有多冷?
可以辨別自己的動物
科學家們曾經對幾十種動物做過照鏡子的試驗,看它們是否能辨別出自己,結果海豚、猩猩、喜鵲等少數動物能夠從鏡子中認出那是自己。
貓咪沒有自我意識?
而在這個實驗中,貓咪和狗狗都失敗而歸。研究普遍認為能從鏡子中辨別出自己的動物都具有自我意識,很多貓奴一定會為貓咪鳴不平,難道貓咪不是最自我的動物嗎?但事實就是:貓咪認為鏡子里的是其他貓咪。
也許隨著科學的繼續研究,會發現貓咪最終能認清鏡子里的自己(有些動物也是今年才被發現能在鏡中認出自己),只是需要的時間久了些而已。
家有一寵,如有一寶
人們早就發現經常帶寵物遛彎對身體好,近年來則有科學家發現,只要擁有動物,比如一只貓咪,它就能夠讓你放松。撫摸貓咪能夠緩解人們緊張的狀態,從而降低血壓。
反過來也一樣有效
而動物研究者則發現,經常撫摸貓咪,它也同樣會得到放松,并且貓咪感到很舒服而發出的胸腔振動(呼嚕呼嚕),對延長它們的壽命也很有幫助。
特殊的音頻吸引貓
女人會博得貓咪的喜愛,主要是因為她們平時說話的聲音正好處于一個貓咪喜歡的音頻范圍內。這讓聽覺靈敏的貓咪感到十分舒服。而聲音粗啞低沉的男人說話則不太容易引起貓咪好感。
還是要看小時候跟誰過
最終還是要看一只貓咪在社會化時期到底是跟誰在一起生活的,如果喂養它的是男性,那么貓咪就會對這個男性很有好感,但會對男性主人的異性朋友產生警覺。
冷知識4
鼻紋獨一無二
人類擁有指紋識別系統,如果有一天喵星人的科學也如此發達,那么它們的鼻紋則可以作為身份識別的標志。如果在放大鏡下看貓咪的鼻子,你會看到許多的“山脈和溝”,因為貓咪粉嫩的小鼻子也有很多紋路,就像人類的指紋一樣,世界上沒有一只貓咪的鼻紋是相同的,就像世界上不會有兩片相同的葉子。
然而目前了解這點其實沒什么用,除非人類能制作出貓咪鼻紋掃描識別系統,那么我們未來可能就不用給貓咪植入芯片了。
愛你才咬你喲
當貓咪的時候,公貓會撲到對方身上,咬住母貓的后脖子以控制其行動,而這種古老的記憶有時也會帶到生活中。如果貓咪覺得你很可愛,很愛你,可能也會啃咬你,只是不會像時那么用力。
愛你才咬你喲
當貓咪的時候,公貓會撲到對方身上,咬住母貓的后脖子以控制其行動,而這種古老的記憶有時也會帶到生活中。如果貓咪覺得你很可愛,很愛你,可能也會啃咬你,只是不會像時那么用力。
從貓薄荷到消毒水
人們已知的一些性激素會讓貓咪神魂顛倒,而且不一定只產生于貓咪的性器官中。比如在一些植物,比如貓薄荷或木天蓼中,甚至奇怪的洗滌劑、消毒水和肥皂中,都會產生吸引貓咪的性信息素,會讓貓咪仿佛吃了興奮劑一樣打滾陶醉。
有些會讓貓咪中毒
然而會讓貓咪興奮可能是有害的,比如一些貓咪太喜歡一些消毒水的味道而不停用身體摩擦,甚至舔舐,這會導致貓咪中毒。
出生2~3天做出選擇
當小貓出生之后,會本能地找到貓媽媽的來吸奶。充足的情況下,每只小奶貓都會找一個留下自己味道,口感又很好的成為“專用”,這樣可以避免與兄弟姐妹發生爭斗。
2周后專用意識淡薄
如果其間你清洗了貓媽媽的,它們就會因驚慌失措而互相打架,最后重新劃分“專用”。但這種行為在2周后會變得漸漸淡薄,不再那么固執了。
貓科犬科大不同
野外的貓科動物也是如此,一只豹子或山貓若想喂飽自己,每天可能要狩獵數次,且每次都是小型動物。但犬科動物則不同,它們的胃容量比較大,飽飽地進食一次就能幾天不吃東西。
小胃口大食欲
貓科動物的胃容量都比較小,但它們需要的熱量很高,食欲也很好,這注定了貓咪必須每天吃很多頓,每頓卻只吃一點點。如果觀察一只家貓的每日飲食就會發現,它們每天可能要吃幾次甚至十幾次貓糧,但每次只吃十幾粒。
貓咪的“嚯嚯哈哈”
當貓咪處于高度興奮,看到獵物的時候,會輕顫嘴唇,然后發出“嘖嘖啊啊”的聲音,這種行為類似于人類比武時發出的聲音,一方面表現自己的興奮,另一方面也為自己提高氣勢,表示志在必得。
沒能達成愿望就會很失望
如果當貓咪已經處于這種高度興奮的“吧唧嘴”的狀態下,卻沒能發泄出來,貓咪就會很失望,積累更多的壓力。所以在和貓咪玩游戲的時候,千萬不要在它正開心的時候離開。
沙漠王子的后代
貓咪的祖先是生活在沙漠中的王子,在那個干燥缺水的環境下,貓咪不喜歡洗澡,也沒有條件洗澡。但它們很喜歡在沙子里翻滾、玩耍,更在干燥沙子里摩擦身體達到清潔的效果。
太喜歡貓砂也會玩
所以現如今的貓咪偶爾也會因為貓砂盆太干凈,砂子太舒服而忘了那里是上廁所的地方而在里面翻滾玩耍,這可能是王子后代們對歷史的追憶吧。
無法反向下樹
貓咪爬樹時,上去的時候往往很輕松,因為它們的爪子很鋒利,可以牢牢地抓住樹干。但是貓咪無法用同樣的姿勢從樹上爬下來,因為頭沖下的下樹方式,不符合它們爪子彎曲著力的角度。所以它們只能和爬樹時的姿勢和角度一樣,一點點從樹上退下來。
樹高一點就會悲劇
大多數貓咪到此時就悲劇了,同樣的姿勢,下樹遠沒有上樹輕松。除非它們直接從樹上跳下來,否則就很容易跌落受傷。
一樣能讓貓咪排卵
當母貓的時候,一旦公貓的插入陰道,母貓就會在刺激下排卵。而人為地用棉簽插入母貓的陰道,同樣可以達到促使貓咪排卵的效果,接下來它就會停止,進入懷孕階段。
假孕等婦科病的危害
然而事實上,雖然母貓得以排卵,卻并沒有懷孕的條件,反而有可能使身體產生假孕現象,并因此更容易患上子宮蓄膿或乳腺癌等疾病,所以棉簽法絕對弊大于利。
有水喝就不怕高溫
科學研究表明,貓咪可以忍受高達55℃的高溫環境而不會產生暈厥、昏迷等中暑反應,但前提是要提供給它們充足的水源。這是它們生活在沙漠的祖先留給貓咪的印記。
不渴不代表健康
如此耐渴不代表貓咪不需要喝水,耐渴只是為了在酷熱干燥的環境下生存。如今的家貓更需要多喝水才能保證重要器官尤其是泌尿系統的健康。特別是現在的貓咪多數都吃干燥貓糧,身體容易處于缺水狀態。
第四課
一句話,有趣的冷知識
除了前面這些之外,還有一些冷知識不需要深入探討,僅僅是知道就會感到十分有趣。
關于“呼嚕呼?!?/p>
科學家還沒能研究出貓咪到底是怎么發出“呼嚕呼嚕”的聲音,但一般獸醫認為這種發出的聲音振動來自喉嚨深處,要做到這一點,喉嚨呼吸道的打開和關閉頻率需要達到每秒鐘25次。
關于奔跑
當貓咪追逐獵物奔跑的時候,頭部處于一個穩定的水平狀態,而人類和狗狗奔跑的時候,頭部則是上下擺動的。這可能是由于貓科動物的脊椎柔軟而有彈性,反而使它們的頭部容易保持平衡。
關于左撇子
貓咪里也有相對的左撇子和右撇子。比如母貓通常慣用自己的右爪,而公貓則更喜歡用自己的左爪。有趣的是,在人類里面,90%左撇子都是男性,只有10%的左撇子是女性。
關于大腦
相比狗狗的大腦,人和貓咪的大腦構成更為相似。比如,我們和貓咪的大腦中負責掌控情感的部分都分布在類似的區域。遺憾的是這并不代表智商也相近。
關于貓砂
并不是只有家貓才會使用貓砂。根據研究表明,在封閉的環境下找到一盆砂子排泄是貓科動物共同的本能。只要有足夠大的貓砂盆,現在貓咪的近親――老虎也可以在室內使用貓砂。
關于聲音
雖然我們總是說貓咪是喵喵叫,但事實上貓咪并不會發出“喵”的單音節,它們的發聲要比這個復雜得多,“喵”事實上是屬于人類的聲音。而在其他語言中,英語代表貓叫的“meow”也是同樣的。
關于幼貓睡眠
貓咪每天要睡16~18小時,幼貓則要更多。這是因為幼貓只有處于睡眠中時,身體的成長激素才會得以釋放。于是在美夢中,小貓咪們靜悄悄地長大了。
關于第一次
公貓的第一次經驗對它們來說十分重要,如果受挫,則會產生非常不好的記憶,這讓它們每次到了期面對母貓都會變得畏縮,無法完成自己的任務。
沒有玩不到,只有想不到
2012年全國科普日的主題是“食品安全與公眾健康”,作為北京主場的標志性活動,第二屆北京科學嘉年華活動專門設置了“食品健康體驗館”,你可以品嘗到有機農場出產的牛肉、雞肉。一些老年人還可以在這里體驗按摩,專家在體驗館里向市民講述科學養生的知識。
本屆北京科學嘉年華主場,為觀眾準備了213個體驗項目,沒有玩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你想過一把都市快樂農夫癮嗎?在自家陽臺上種植蔬菜嗎?那你一定不能錯過食品安全館內朝陽區種植業養殖業服務中心帶來的生態農業科普展示互動活動。在這里,工作人員會直觀演示家庭無土栽培芽苗菜步驟,公眾可以現場學習制作,并能將成品免費帶回家。如果你還對其他作物感興趣,那么,現場展示的各式陽臺蔬菜及裝置,準保你一次看個夠。
在航空體驗區,來自北京航空航天模型博物館的飛行模擬體驗可是一般人很少有機會能接觸到的,初學者的飛行訓練體驗、有點飛行常識的模擬體驗以及專業飛行人員的高級模擬體驗都能在這里找到。記者坐上了高級模擬體驗機的副駕駛,這是一架米-171直升機的駕駛艙,主駕駛位置上的專業飛行員帶著記者在模擬的機場上兜了一圈,飛行起來和駕駛真實的飛機幾乎沒有差別,連暈機都能真實感覺到,隨著直升機降落在“屋頂”,飛行體驗也隨之結束。
還在為去哪旅游而煩惱、總感覺旅游勞累而猶豫不決嗎?快來智慧旅游展區找靈感吧。北京市旅游委首次組團參加北京科學嘉年華,聯合水晶石、去哪兒網等知名科技企業重點打造智慧旅游展區,虛擬旅游、數字旅游、智慧飯店等一系列全新旅游科技概念,將為公眾呈現別樣的科技與旅游結合品。
在德國帶來的科技體驗項目中,人們能夠現場感受到色彩幻影的小把戲,隨著黑白圓盤的轉動,不同的人竟然能看到不同的顏色,而這其中的原理在全世界還都是無解的科學謎題。小朋友們可以現場制作黑白圓盤帶回家,也許有一天會在轉動圓盤的過程中找到科學的答案。
化學和物理可以這么學
你相信竹簽扎不破氣球嗎?在首次來到中國的英國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充滿活力和魅力的互動實驗展臺上,只要你愿意,就可以大膽地來實驗一把氣味科學。
10多位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的志愿者經過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工作人員三天的集中培訓,在科學嘉年華的現場幫助觀眾體驗。
一位志愿者拿著一只充滿氣的氣球,用竹簽從氣球一邊扎進去從另一邊穿過來,氣球沒有爆炸,只是有些漏氣。現場一位小朋友瞪著大眼睛,驚奇地問為什么?“你要仔細看,我是從氣球比較厚的底部扎進去的,由于氣球中有空氣壓力,可以將竹簽扎的小孔暫時封閉。”志愿者將其中的科學道理告訴小朋友,這只是英國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帶來的一個物理實驗。
如果你不怕弄臟雙手,完全可以踴躍報名參加現場制作橡皮泥的過程:拿一只玻璃杯,倒入為你準備好的透明聚乙烯醇溶液或者白色聚乙烯醇膠,之后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加上一些水彩染料,小朋友還可以加上喜歡的亮閃閃的小金粉裝飾一下,最后一步加上硼酸鈉溶液,你的五彩橡皮泥就做成了。
“原來物理化學可以在游戲中學習!”來自北京聯合大學的志愿者姜然懊悔地對記者說,“上初中的時候,死記硬背公式讓我對物理和化學課非常頭疼,沒有想到游戲中就蘊含著科學原理?!?/p>
英國愛丁堡國際科學節工作人員麥克唐納德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愛丁堡國際科學節每年能吸引10萬多青少年來體驗,他們專門設計了生活中蘊含科學知識的小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體驗,在游戲中學習枯燥的物理和化學知識。
在“氣味藥水變香水”的游戲中,討人厭的氣味藥水,竟然可以搖身一變,變成屬于你自己的聞起來甜甜的香水。
南非科學節展臺上有一個非常有趣味的科學秀,通過現場人員的嫻熟展示,我們有機會“一睹”聲音,一起揭示聲音的科學,探得樂器發聲的奧秘。這里還展示了許多有極地異域色彩的南非傳統樂器,鼻子吹的長笛、水管喇叭、回旋管以及草做的回旋管。樣子新鮮,聲音更是新鮮,吸引了無數小朋友。
“大象長了幾條腿?”“鳥在籠子外,還是籠子里?”都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梢搅诵录悠驴茖W中心這個展臺,就要打個大問號了。因為這里正在進行由40 幅幻覺藝術畫作組成的有趣的展覽。來吧,挑戰一把眼力。真假,自有分曉。
一個人的“動物世界大會”
“我是一只小老鼠,我對地球也有貢獻?!?北京麋鹿博物館副館長郭耕教授將他的獨角科普劇《動物聯合國大會》搬到北京科學嘉年華的舞臺上。
“我是一匹來自北方的狼,在草原上奔波;人類說什么老虎吃人,事實上地球上的老虎都快被人吃光啦?!惫髦鞣N面具,模擬起狼、青蛙、大猩猩等,并且模仿這些動物的叫聲??鋸埖闹w語言、豐富的表情,贏得現場小聽眾們的贊嘆,小聽眾聽得很入迷。
“最近,我的《動物聯合國大會》新增加了鯊魚,目前已經有將近20名成員。因為最近關于禁止吃魚翅的事情比較火。”郭耕說。
“我是海洋的清道夫,我對維持海洋的生態平衡非常重要,但是人們為了吃魚翅而肆無忌憚地捕殺我們?!?/p>
世界上各種動物對地球都有貢獻,就連人人喊打的老鼠也不例外,老鼠繁殖力很強,成了很多動物的食物,供養了很多動物的生存。
在高級動物“人”登場的過程中,郭耕模仿各種動物的語氣,細數人類破壞動物世界平衡,打破生態平衡的行為,讓小聽眾們提高了環保意識。
“狼和老鼠都是有貢獻的啊,太不可思議了?!眮碜允芳液W的張玲偉說,這場科普劇讓她大開眼界,學到了很多在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希望以后還有這樣的科普劇。
“以前我看的科普書比較少,沒想到科學知識這么有趣?!币幻÷牨娬f,這次科普劇讓他對科學產生了興趣。
北京麋鹿博物館還將多人科普劇《麋鹿苑的夏天》首映式搬到了北京嘉年華的舞臺,五個角色里有兩個人物角色:麋鹿園園長、小朋友亮亮,還有三個動物角色:馴鹿、小獐子和大雁媽媽。
一只馴鹿“鬼魂”上臺了,講述它的悲慘命運,“青草、樹葉、紅蘿卜,你們游客的面包、餅干、火腿腸,我根本消化不了,就更別說直接害死我的塑料袋了!”馴鹿的“鬼魂”哭訴道。
“劇中的這些故事都真實發生在麋鹿園,我們就是要用這種寓教于樂的科普話劇來教育游客,動物有自己喜歡的食物,人類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喂養它們?!北本缏箞@的工作人員,同時也是該劇的編劇李聰聰告訴記者。
一只剛出生的小獐子被游客抱了一下,它的媽媽就無情地拋棄了它,不給它喂奶了,最后麋鹿園的工作人員收養了它。
從社會的角度分析,對幼兒開展性教育可以喚起社會對幼兒性教育問題的重視,讓社會重新審視幼兒性教育的問題。在幼兒園開展性教育,對于思想比較傳統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觀念沖擊??晌覀冃枰⒁獾氖?,避而不談并不代表問題就不存在,回避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幼兒園通過專門的活動來進行性教育,可以迫使社會正視過去被忽視的問題,改變過去人們對性教育問題不談、不教、不引導的思想,從而形成在幼兒階段就授予幼兒科學、健康的性知識教育的思想觀念,預防幼兒對性認識發生偏差或錯誤。從家庭的角度分析,對幼兒開展性教育可構建幼兒健康人格,從而促進家庭的和睦。對幼兒進行性教育,可以幫助幼兒認識自己的性別,并且根據自己的性別差異規定自己的性別角色和情感反應,使幼兒克服“性害羞”、“性焦急”、“性神秘”等陰影,克服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障礙,構建幼兒健康、健全的人格。性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計劃的對受教育者施加系統的影響,把一定的思想、社會道德轉化為個體的思想意識和道德素質的教育。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重要內容。對幼兒進行性教育有利于家庭的和睦,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幼兒園性教育的內容選擇
1、引導幼兒及家長科學理解性教育含義
要想使幼兒園順利開展性教育活動,首先,應選擇最簡單的、適合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學方式,幫助幼兒理解性教育的含義。對幼兒進行關于性的含義的講解要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具體而言,為幼兒講解性的含義只需告知他們性就是關于人的不同劃分,根據性別可以分為男孩和女孩。其次,家長是幼兒的第一任老師,家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在幼兒園開展性教育的實踐活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家長對幼兒性教育含義的理解就顯得很重要。所以有必要引導家長要充分理解幼兒性教育的含義,使其明白幼兒園開展的性教育并不是成年人認為的性教育,要給予家長正確的指導。
2、性別自認能力和性別角色建立
由于幼兒年齡小,性別自認能力不強,容易產生關于性或性別方面的疑惑,也使得他們在遭遇害時自我防護能力不夠。性別自認也就是一個幼兒最終確認自己是男孩還是女孩的過程。幼兒確認自己性別的果斷程度體現出其性別自認能力的強弱。性別角色是依據性別建立起來的一種行為和思維模式。在幼兒接受性教育的初期階段,首先應該教會他們對自己以及他人性別的認識。例如在對一個女孩進行性教育時就應該告訴她自己是個女孩,女孩應該有什么特點,同時再告訴她男孩有什么特點,怎樣區分男孩和女孩,和男孩相處時應該注意什么。比如一些女孩會問家長為什么他(男孩)有小,我沒有,這時家長就應該及時給予引導教育,告訴孩子因為你是女孩,他是男孩,女孩還有長辮子,男孩沒有。給予幼兒對于異性生理器官的解釋,使幼兒建立性別辨別能力。
三、幼兒園性教育的實施方案
1、開展性教育課程,家長陪同學習
在幼兒園教具操作課、文化課、主題課等課程中添加有關性教育的知識,把性教育當作幼兒必學的一門課程。幼兒園開展性教育是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所以教師和家長首先要建立正確的認識,把性教育視為一門普通的學科,不能帶有色眼鏡看待幼兒性教育這個話題。對于性知識的教育,不僅只針對幼兒,對幼兒的家長也很重要。有些家長文化程度有限,有的家長封建思想濃厚,認為幼兒年齡還小,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過早接觸這些知識,所以做好家長的教育工作也十分重要。
2、播放視頻、普及刊物
幼兒一般比較喜歡動畫類視頻和圖片,所以可以在課堂上播放有關性教育知識的視頻或發放有關性教育知識的圖片,有助于加深幼兒對性知識的理解。比如播放動物世界里動物求偶或者時的畫面。在這些畫面播放的同時,教師要為幼兒講解動物之間的正常是成長和繁育的需要,也是動物從小到大成長各個年齡段的不同特征,而現在你們就是動物的小時候這個階段,男女同學之間的正常交流是可以的,可以像這些小動物一樣擁有更多的小伙伴。同時在教室墻壁張貼刊物或是向幼兒發放圖片刊物,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吸引幼兒的眼球,側面對其進行性知識教育。
3、組織主題活動,舉辦主題班會
積極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增加男女幼兒之間的接觸,幫助他們建立對不同性別知識的認知和良好的友誼。有些幼兒在和異性相處時,經常會害羞或者不敢觸摸對方。通過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增加男女幼兒之間的肢體接觸的機會,使幼兒逐漸克服害羞等心理。對幼兒進行性教育,要使他們明白男女幼兒之間合理的肢體接觸是增進彼此之間友誼的捷徑,也是一個正常幼兒應有的行為。在對幼兒教育后,檢驗教育成果也很重要。通過幼兒學習后的自由發言,可以了解到教育的失敗與否,更可以根據幼兒的回答發現教育的不足和問題所在,尋找辦法解決問題,顯現性教育活動的成效,為以后的性教育活動積累經驗。
四、幼兒園開展性教育應遵循的原則
1、選擇適宜的教育內容,注意教育節奏
幼兒園開展性教育的實踐活動,要選擇適合幼兒年齡段的教育內容,不能跨越他們的認知能力選擇超越幼兒年齡段的性信息進行普及教育,也不能不間斷地進行性知識教育,給幼兒造成心理負擔和心理壓力,造成對性教育課程的抵觸心理,使得性教育課程造成適得其反的效果,背離了性教育的本意。
2、善于發現周圍事物,隨時教育
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和地點都有可能成為對幼兒進行性教育課堂。所以家長、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發現,遇到相關的現象都可以作為素材,通過必要的講解對幼兒進行教育引導。比如幼兒看電視時或是看到與性相關的生活現象時,家長和教師應及時打消其好奇心理,給予正確的理解和引導。
3、順其自然進行教育
關鍵詞:人工智能 科學方法 創新
中圖分類號:TP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5)03-0093-01
人工智能是一門涉及較廣的邊沿學科,它涉及哲學、數學、心理學、計算機科學等學科,其本身的性質也就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要對人工智能所涉及的學科有一定的了解。近幾年,我國在人工智能的理論和技術方面都有所突破,但是時代在快速發展著,這就需要人工智能研究不能一直保持原有的狀態,還要有所創新,以順應時代的變遷。
1 人工智能的發展歷程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一詞最早是在1956年DARTMOUTH學會上提出的,這也就標志著人工智能的誕生。在1969年召開了第一屆人工智能聯合會議,以后每兩年召開一次。1970年出現了《人工智能》國際雜志,推動了人工智能的學術研究及發展,從此以后,人工智能的研究形成熱潮,不同人工智能學派的爭論非常激烈,這使得人工智能得以進一步發展。而我國的人工智能研究開始的比較晚,在1978年“智能模擬”正式納入國家計劃開展研究。而且現在我國從事人工智能研究工作的除了科技人員還有很多的大學師生,從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來看,人工智能定會為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2 人工智能的突破及科學方法
2.1 對人工智能采用分散式的研究
由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很復雜的,很難進行整體性的研究,所以只能把它分成幾個層面再各個擊破。人類認為結構、功能、行為是系統能力的三個基本要素,所以對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也可以分為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三種模擬方式。下面對人工智能的三種模擬方式進行舉例分析[1]:
關于結構模擬就以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為例。根據結構模式的思想,人工智能的研究人員嘗試建造人工的神經網絡模擬人類的思維能力。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感知機,它是用人工神經元電路構造的,這也說明了人工神經網絡的智能性。后期也出現人類利用少數神經元的網絡設計模擬高等動物反射能力的實例,展現了人工神經網絡的發展前景。但是,在人工神經網絡的研究中如果想有效的模擬人類的思維能力就需要有接近人類大腦新皮層的人工神經網絡,在制造技術上存在很大的困難;如果降低人工神經網絡的復雜程度,那它的智能化就會退化?;诠δ苣J降奈锢矸栂到y研究實例?;诠δ苣M的物理符號系統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比如:通過圖靈測試的血液感染疾病診斷專家系統和戰勝過國際象棋世界冠軍的“深蘭”專家系統。但是專家系統需要擁有專業的高水平知識,但是這種知識的獲取是很困難的,不僅如此,就現在的邏輯理論而言,就算獲得了必要的知識,也不能支持知識的推理與表達。
2.2 發現了智能生成的核心機制和知識的生態學結構在本能知識下的知識轉換
人工智能的定義是非常復雜的,簡單來說,人工智能是為了實現人類改善生存與發展條件的目的,面對具體環境時,根據現有的知識去發現問題、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再針對問題和已定的目標獲得必要的信息,進而利用所獲得的信息和現有的知識想出解決問題的智能方法,并實施這個方法,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人工智能實際上模擬的是人類智能“確定解決問題的目標、獲得信息、找出解決辦法”的能力。也就是說可以說,人工智能工作前提是“給出有待解決的問題、知識和明確的目標”,工作內容是“獲得必要的信息,進而利用所獲得的信息和現有的知識想出解決問題的智能方法”,因為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智能的表現,所以可以理解為,人工智能的核心就是在給定條件的制約下信息知識的智能轉換。在這種方法的引導下就可以建立人工智能新的機制模擬方法了。
我們已經發現人工智能的核心機制是:信息知識的智能轉換,也就是說,信息和知識在人工智能的研究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知識并不是固定不變的,它具有自己的生態學結構。在本能和外界信息的刺激下,人類不斷的學習并不成熟的經驗知識,然后根據自己本身的理解和思考把經驗知識變成規范知識最后成為常識性知識。發現知識的生態學結構不只是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拓展了人工智能的研究視野,對人工智能的研究有著很重要的意義[2]。
2.3 把智能生成的機制與知識的生態學結構相結合
把智能生成的核心機制與知識的生態學結構相結合建立新的模擬方法,就會發現一直處在獨立發展的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都是機制模擬方法的特例。比如:結構模擬可以說是,信息與經驗知識的經驗型智能轉換;功能模擬就是把信息與規范知識的規范型智能轉換;行為模擬是信息與常識性知識的智能轉換,而且經驗知識、規范知識、常識知識之間在機制模擬中是相繼環節,所以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也應是機制模擬中的相繼環節[3]。在“以信息觀、系統觀、機制觀為主要標志的系統科學方法論”的觀念下,原來看似無關的人工智能的三種模擬方式,竟然有著相互的關系,把原來看不到的本質給展示出來,就是科學方法的厲害之處。
3 結語
通過研究發現,在人工智能的模擬研究中一直處在獨立發展的結構模擬、功能模擬、行為模擬都是機制模擬方法的特例。這也就說明智能生成的機制與知識的生態學結構的結合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統一理論和方法。這一結果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人工智能的研究的這一突破主要依靠科學方法的創新。所以,在今后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應注重科學方法的研究、應用和創新,以使人工智能研究事業在未來的發展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鐘義信.人工智能的突破與科學方法的創新[J].模式識別與人工智能,2012(3):456-461.
一、 在單詞、句式教學中滲透
小學英語教材中,有些課文內容在法制教育上很有代表性,有些課文內容本身就是介紹英語國家的法律常識或者是法律意識。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課文內容向學生傳輸法律法規知識,解釋中外法律法規的差異,使學生中西合璧。如六年級上冊Unit 4中,教師結合《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讓學生明白與筆友之間的信件、電郵往來,均屬受法律保護的個人隱私。當自己的信件、電郵等個人隱私被侵犯時,應該用法律武器尋求保護。再如六年級下冊Recycle 1 Let's Take a Trip中,通過課文“Good to know”部分插入安檢常識,讓學生談論自己關于外出旅行時曾有過的安檢經歷,強調我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來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二、用名人事跡培養學生優良品質
小學生往往憑興趣學習,遇到困難就想退縮。為激勵他們持之以恒的學習,平時我注意向學生介紹有關革命領導、科學家和英雄人物刻苦學習外語的動人事例,作為他們學習中的楷模。如馬克思58歲開始學俄語,七十多歲堅持學英語,精通十幾門外語,會見外賓是有時還可幫助翻譯人員更正翻譯的錯誤;朱容基總理能用英語巧答外國記者提問;我國許多科學家在國際學術會上用英語宣讀學術論文;張海迪身殘志不殘,翻譯出幾十萬字的英語資料等。
三、培養愛國情懷
同志指出:“在愛國主義精神激勵下,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自強不息,具有偉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睈蹏髁x作為一種道德情感和價值觀,必須經過長期的培養教育才能形成。小學英語教材本身包含有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在教學中,我通過課前認真鉆研教材、精心備課,注意尋找教學內容與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的結合點,使同學們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受教育。比如,在教“flag”一詞時,適時進行愛國旗、愛祖國教育;在學了“China”一詞以后,我出示一張中國地圖,讓學生指指說說貴州在哪里,北京在哪里。孩子們在看、聽、說的過程中,更深刻地認識到祖國的地大物博,從而激起民族自豪感,為祖國的明天奮發學習,打好扎實的基礎;在教“panda”一詞時,告訴學生大熊貓是“國寶”,是我國珍稀動物。
四、口語訓練中培養文明禮貌習慣
小學英語日常用語中有大量的關于文明禮貌方面的語言。常用的有:“Good morning”“Excuse me”“I'm sorry” “Thank you”“Goodbye”等,通過這些英語的大量運用,培養學生使用文明禮貌語的習慣。另外引導學生使用文明語,養成文明行為習慣。比如:去別人家辦事時,應先敲門并說“May I come in?”需向別人借東西,就說“May I use your…?”上課遲到了應說“Sorry, I'm late”。
五、讓學生在英語課外實踐中受到品德教育
[關鍵詞] 動物 疫情 監控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 S8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5-0242-01
一、前言
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動物疫病頻發,諸如禽流感、口蹄疫、瘋牛病等,給畜牧業經濟和群眾的生命安全都造成了較大的干擾。更有某些病毒變異在人群中傳播,導致疫情失控。因此必須建立起嚴密的動物疫情監控體系,確保不發生重大動物疫情。
二、中國動物疫情難以監控的主要原因
1.病源多為多來入侵
有些養殖戶引進動物時,缺乏計劃,過于盲目,從疫情高發區進行了引進,導致病源隨之進入本地的動物群,造成疫情的出現。例如,在20世紀最后幾年的上海,華東某些地區犬類出現了偽狂犬病以及呼吸障礙綜合征疫情,上海某些農場在未經檢疫處理的情況下從該地區引進了大量犬類,導致后來上海爆發了這類疫病,其根源在于防疫意識不足。
2.防疫觀念淡薄
規?;B殖場消毒、驅蟲、滅鼠工作流于形式偽狂犬病等通過呼吸道傳播,動物舍內通風和消毒不徹底,病原體通過飛沫傳播;動物附紅細胞體通過注射過患病動物污染的針頭連續使用或蚊蟲、螨蟲的叮咬傳播疫病。鼠類是偽狂犬等病毒的宿主,其在動物場內污染飼料和遷徙,機械的攜帶和傳播疫病。
3.病原的多重感染多
近兩年動物病以病原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為主要流行形式,動物病的發生往往不是由單一病原所致,而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病原體相互協同作用而造成的。據筆者調查80% 的發病動物只都是兩種或兩以上疫病混合感染,且70%以上發病動物只都是以病毒病為主,病毒病又以動物瘟、動物繁殖與呼吸綜合征、圓環病毒病為主。
三、動物疫情監控體系存在的問題
1.養殖戶動物防疫意識淡薄
在農村,養殖戶知識水平不高,對動物防疫基本常識及嚴重后果不了解,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動物疫病。自家飼養的動物感染疫病,不主動治療,動物死亡后也不懂得科學處理。農民淡薄的動物防疫意識,很多時候是重大動物疫病出現的主要原因。
2.散養動物感染疫病不及時報告甚至不報告
養殖戶家庭散養的動物,缺乏必要的防疫計劃。在農村,多數為散養,數量最多的也不過十幾只或者幾十只。如果出現重大動物疫情,動物死因不名,養殖戶損失不大,養殖戶們不會主動報告,也不請獸醫診治。
3.養殖戶擅自處理可能染疫的動物
農民散養動物已染疫,但未經檢查、診治或報告;部分農民由于衛生意識相對較差,為了減少自身損失,養殖戶有的甚至直接宰殺并食用異常死亡的動物。還有的農戶位于受威脅區,認為接種疫苗后的動物肉尸毒性更強,處于自己能食用到可口的動物肉品的動機,對家養動物故意隱藏,拒絕接種疫苗。
四、建立動物疫情監控體系的具體措施
1.加強疫情監測力度。監測的重點地區是畜禽場、交易市場以及養殖密集區、候鳥棲息地等地區,對這些地區要強化措施,著重檢測,從而確保能夠第一時間掌握疫情動態。還要加大力度排大動物疫情隱患,出臺制度保證疫情報告和疫情核查制度得到有效執行,從而使疫情隱患被徹底消除。
2.強化檢疫監管力度?;钋萁灰资袌鲆ㄆ谛菔?,要制度完善消毒制度,動物及動物產品無論是屠宰、經營環節還是運輸、儲藏環節,都要進行監督檢查。生豬規模化養殖場,要做好病死豬的無害化處理,不斷加強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的力度,對出售、收購病死畜禽,屠宰、加工感染疫情動物的不法行為要加大處罰力度,絕不手軟。
3.疫情報告制度化。對疫情報告和疫情舉報核查制度,要出臺措施保證執行效果,充分發揮各級疫情報告網絡的作用,發揮村級疫情報告觀察員的特長,出現疫情及時發現并上報。由于緩報、瞞報疫情,導致疫情擴散蔓延的單位和個人,都要按照規定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五、如何完善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機制的建議
1.報告要及時。前提是各級要制定一個細化的動物疫情報告管理辦法,特別是針對縣市區級的主管單位,要明確規定所在區域內,一定時間內,動物發病、死亡達到多少頭(只),必須作為疫情報告上級主管部門。而且要做到明確分類,還要降低下限設置的值,防治零星的散發性的疫情被遺漏。還要強化處罰措施,加大對謊報、遲報單位和人員的處理力度。
2.有報必核查。第一,無論疫情報告的來源是正式渠道還是非正式渠道,各級的主管單位都必須高度重視,及時進行核實檢查,要對核查的結果切實負起責任,絕不能、敷衍塞責。核實檢查的結果必須及時對上級部門、對有關群眾、對報告人進行回復。第二,如果疫情的報告人是疫情監控部門,上級單位也應該及時對其進行核實檢查。
3.疫情當定性。所謂定性,指的是對發現的疫情的病源進行判斷,盡快得出結論。疫情出現后,要進行樣本采集并及時送檢,通過實驗室檢測,來確定發生的是什么疫情,或者至少要排除某種疫情,只有這樣疫情處置才有科學依據。
4.處置講規范。重大動物疫情的處置,除了劃定疫點、疫區、受威脅區,實施封鎖、隔離、消毒等措施外,最主要的就是撲殺病畜(禽)了。一是啟動應急預案必須有專家建議意見,二是劃定疫點、疫區必須有專家意見,三是確定撲殺范圍必須有專家意見。
六、結束語
建立動物疫情監控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在全面掌握動物疫情動態信息的前提下,增強動物疫情預測能力,設置預警級別,并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才能確保及時、有效的處理動物疫情。此外,要注意預警的及時調整和接觸,還要注意疫情信息的公布,只有全社會共同參與防疫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黎永鋒 動物疫病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 吉林農業-201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