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

    第1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現代大學是一個巨型組織,學科眾多、結構復雜、功能多樣,處于開放的、復雜的、多元的環境,面臨著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問題和挑戰。現代大學治理結構的建設和完善既是一個需要深入研討的重大理論問題,更是一個迫切需要實踐推動的現實問題。如何進一步推進體制和機制改革,構建科學合理的內部治理結構,有效推動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我們認為應注意把握以下四個問題。

    第一,大學治理結構的變革首先要處理好學術組織與行政組織的關系。要通過治理結構的變革,形成這樣一種制度安排:行政系統輔助學術系統,共同服務于學校發展的整體目標;學術系統為大學發展提供動力,行政系統確保大學的良性運轉。為此,我們首先從教學科研基層組織的結構性改革入手,逐步完善基層學術組織和與之相關的制度體系。按照“學術為上、重心下移、教授治學、分權管理”的原則,構建以學科為基礎、以研究功能為主導、以學術帶頭人為核心的新型教學科研基層組織研究所。研究所集本科教學、科學研究、研究生培養以及社會服務于一體,體現出研究型大學的特色,有利于在基層有效地消除學術組織與行政組織二元化傾向,有利于構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相結合的運行機制,使教授治學有了必要的組織形式和體制上的保證。其次,從調整機關職能部門職責入手,變革大學行政組織。我們以加強整合、提高效能為著眼點,以事為中心、進行流程再造為具體措施,形成機關工作管理模式上過程控制與目標管理并重,運行機制上決策、執行、監督有機聯系和相互制約,價值取向上由職能導向向服務導向轉變的局面,為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辦事高效、績效顯著的管理體系和逐步實現學校內部的民主管理和科學管理奠定基礎。

    第二,保障學術權力、實現教授治學是與現代大學制度相適應的治理結構的主要特征。為了探索保障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學科建設、教學管理和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學校在不斷推進管理重心下移、進一步完善以研究所為主體的基層學術組織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制定了學位授權學科負責人管理辦法,教學指導委員會章程,重點研究基地主任、副主任和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推薦聘任辦法等學術制度,充分保證教授的學術權利和學術自由,強化教授的學術責任,激發教授的創新活力,促進學科建設、教學管理和學術創新的科學發展。

    第三,建立科學的預算體制與資源配置機制是治理結構變革的重點所在?,F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資源有效配置,如何建立統籌兼顧、學術主導、資源共享、配置有效的科學的預算體制與資源配置機制,實現規模、結構、質量、效益協調發展,是大學科學發展的重點所在。我們認為,科學的預算體制和資源配置機制從來不會自發地形成,學校各方面對預算和其他資源的渴求幾乎是無止境的。為此,我們積極構建服務于學校戰略目標的資源配置體系,以戰略規劃中的目標體系和戰略重點作為科學決策的基礎和判據;改進預算體系,進行資源的優化配置,保證資金使用的高效性;對基本辦學設施實行定額和調節機制相結合的管理方法,防止低效和無謂的浪費,取得了良好效果。

    第四,制定大學章程是構建大學治理結構的重要保障。大學章程作為上承國家法律法規,下啟學校規章制度的“根本大法”,是規范學校與政府、社會及其自身內部關系的準則,也是大學治理結構的基礎。章程建設既要體現和鞏固治理結構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又要進一步優化學校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完善內部治理結構。要以改革為章程建設提供動力與內容,以章程建設作為改革的切入點和系統集成的載體。我們以章程建設為抓手,積極探索落實和擴大辦學自,完善校院兩級黨政管理架構,鞏固以校院兩級教代會為主渠道的民主管理系統,發揮群眾團體及派的監督作用,探索學校黨委統一領導、校長負責、學術委員會咨詢評議、教代會民主監督的內部運行機制。通過章程的制定,界定政府與學校的關系、規范大學內部權力的運作,明確社會力量參與大學治理的方式和程序,進而為完善學校的治理結構奠定堅實的法律基礎。

    第2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高校后勤改革

    高校的后勤工作在學校的工作中是一項具有保障性和基礎性的工作,也是高等教育事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現代大學的制度建設是我國在進行深化教育體制的改革工作時非常重要的內容之一,是對科學發展觀進行落實、貫徹的必然要求,是對我國大學進行高水平建設的制度保障?!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現代大學制度的建設非常的重視,特別提出了一項要求就是要完善具有我國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對加強建設大學章程、治理結構的完善、專業評價的推進、加強社會合作這四個方面來對現代大學制度的發展思路和方向進行具體的闡述。雖然近幾年來我國高校的后勤改革工作在實踐和理論上獲得了一定的突破和進展,但是仍然存在和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

    一、深化高校后勤改革工作當前所面臨的具體問題

    (一)缺乏資源,競爭激烈,無法滿足學校與師生的需求

    高校后勤進行改革的初期,學校每年都要進行擴招,學校的設施和設備較為落后,師生的生活條件較差,對服務的需求也沒有那么大,學校的目標就是要對進入學校的師生進行安頓。幾年過去,現今高校的面積、需求以及條件都要比之前有非常大的進步,學校不但對科研、教學的要求提高了,并且師生對服務的需求也在不斷的提高,也在不斷的提出層次化、個性化、高檔化的服務要求,而當前形勢下,緊張的財力、緊缺的資源、激烈的市場競爭、發達的網絡、高漲的物價、媒體的監督、師生與員工的需求增加等等情況,導致高校的服務根本無法滿足當前人們的需求和時勢,高校后勤的改革工作也變得越來越困難。

    (二)制度落后,留不住人才,高校的后勤隊伍力量匱乏

    當前,高校后勤的人事制度中還存在非常多的問題,后勤團隊的建設工作滯后,無法有效的引進并留住人才,也無法發揮出人才應有的作用,后勤團隊的凝聚力也在不斷的下降,人才團隊沒有后勁,發展情況令人堪憂。

    1、用工特征存在問題

    當前后勤工作的用工特征主要表現為復雜化、多樣化、短缺化,同時積極性較低。后勤單位中原有的事業編制人員、勞務派遣人員、合同聘用人員、臨時工等多種用工形式的員工,由于用工形式的不同,薪酬也存在較大的差別,非編制內人員的薪酬待遇較差,同時也得不到晉升的機會,社會地位也較差,這樣就對這些員工的工作主動性、積極性都有非常大的影響,不僅無法引進相應的人員,工作者也無法安心的工作。

    2、后勤團隊缺乏具備較好技術、管理技能的人才

    后勤隊伍缺少具有較強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由于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高校后勤在改革之后因為多種原因和關系所進來的員工仍保留在內,這些員工的資格較老、年紀較大、沒有學歷,缺少技術,同時,還不懂得如何去經營和管理。由于體制的原因,或是待遇等多方面問題,導致了后勤部門的人才流失,當前所應用的聘期制、輪崗制也導致了后勤領導干部更換的十分頻繁,這些情況也使高校的后勤存在人才匱乏的情況,最為普遍的情況就是沒有精通經營和管理的專業性人才,后勤團隊面對著人才流失的困境。要使后勤部門的服務理念進行轉變,提高服務的態度,提升服務的水平,對服務層次進行細化,以此來使服務的質量得到提升,服務的體系得到完善,對師生所反映的重點問題及時的進行解決,構建出一個和諧、穩定、安全的校園,使效率、效益和效果能夠共同提升。

    二、在現代大學的制度建設下對高校后勤進行改革的措施

    (一)對資源進行整合,提升高校后勤的活力與實力

    現代大學制度中明確的提出了高校必須要規范管理、依法治校。后勤資源不但要進行有效的管理,還必須要進行相應的整合,對配置進行優化,減少內消耗,盡可能的不要出現資源浪費以及重復建設的現象,讓生產能夠達到最大的效益,同時,還必須要避免行政部門進行干預,要明確各方職責。要按照市場化的具體要求,對后勤部門進行企業化的管理,對服務的項目進行拓展,對成本進行嚴格的核算,減少運營所需的費用,激發出后勤部門的活力,減少學校的負擔。

    (二)引進人才,加強培訓,加強高校后勤隊伍的建設

    現代大學制度中明確的指出高校必須要成為人才輩出、民主開放、學術自由的良好學院。高校的后勤隊伍作為高校人才隊伍中非常中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不但要對現有的后勤人員的培訓工作進行加強,以此來使后勤人員的管理水平、服務能力和技術技能得到提升,還要對當前工作和后勤發展的需要進行分析,引進具備良好技術技能、思想道德品質、較高綜合素質、懂得管理經營的專業性人才,同時,要提供良好的條件和氛圍來讓人才發揮出其重要作用,讓事業和氛圍能夠留住人才,提高后勤部門的待遇,對人才進行鼓勵激勵,還要關心和愛護人才,讓人才能夠用心的工作,發揮其才能。

    結語:

    高校的后勤工作在學校中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具有明顯的保障性和基礎性,在高等教育事業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近幾年來,高校的后勤改革工作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獲得了巨大的突破和長足的進展,但是在發展的同時,還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本文以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為基礎,對高校后勤改革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并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能夠為高校后勤的改革工作提供一些幫助。

    參考文獻

    [1]宣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進程中的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J].高校后勤研究,2011(01).

    [2]許益鋒.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下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2(03).

    [3]陳永濤,劉義榮.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的高校后勤改革實踐與探索――以南通大學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12(06).

    第3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高職院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關注和認可,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與國家發展改革委等六個部門聯合編制了《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規劃中提出,要“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質量年報的公開,為社會公眾了解學校發展狀況、監督學校建設、為學校發展建言獻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來源??梢哉f,高校質量年度報告的,為高校和受眾提供了一個和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了一個了解、溝通的平臺,但要充分發揮質量年報的積極作用,還要把握好幾個度:第一,要有廣度,即需要不斷擴大質量年報的受眾面;第二,要有深度,即需要與廣大受眾進行深入的探討;第三,要有數量,即要盡量收集大量的反饋數據和信息。第四,要有質量,即要對反饋信息進行科學的分析,反復征求意見,反復進行論證。

    二、發揮質量年報作用,完善大學制度建設的幾點建議

    高校的質量年度報告,重點反映學校質量建設的特色優勢、以及不足和改進措施,這些項目也是學校制度建設工作的重中之重,因為對于高校來說,人才培養質量是生存之本,不斷的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始終應該是高校不懈的追求,所以,大學制度建設,尤其是質量建設工作方面的制度建設不容忽視。應該說,高校質量年報的不斷完善,與高校大學制度的建設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鑒于此,筆者就充分發揮質量年報作用,完善大學制度建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要盡量確保所收集反饋信息的真實度和可信度

    首先,高校的質量年度報告顯示的信息應該真實可信,不怕暴露缺點和問題,勇于接受各方的質詢和意見,這也是高校勇于對學生、對社會負責,真正要努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體現。也正是在此基礎上,收集的反饋信息才有真正的價值。同時,要盡量確保所收集反饋信息的真實度和可信度。高校的質量年度報告后,要本著主動、坦誠的態度,積極的與廣大的受眾進行溝通、交流,聽取大家的意見。其實,質量年度報告的可以理解為是給學校、也給公眾提供了一個渠道,大家可以就學校的辦學、質量建設等相關問題集思廣益,協助學校共謀發展。在這里,一些重要的受眾群體,比如上級主管部門、相關的行業企業、同類院校、學校的畢業生、在校的師生和學生家長等,或者因其專業性、或者因其對學校傾注了較多的情感、或者因其對學校發展有較高的關注度,往往會很認真的關注學校的質量年度報告,很用心的去思考存在的問題,很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反饋意見,從這些群體收集的反饋信息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和可信度。所以,學校的質量年度報告后,應該把這些群體作為受眾的重點,進行深入的交流溝通和探討,甚至可以就某些重點問題進行專項的調研。其他公眾的建議可以作為有益的補充。

    (二)要盡量確保所作分析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大量的反饋信息收集上來之后,要進行科學的統計和分析,尤其要注意很多文字性的反饋意見,不同于單純的數據,需要用心的進行分類、歸納和整理。學校的工作分門別類,單靠某幾個人可能很難處理涉及的各個方面問題,可以從不同的業務部門抽調力量,甚至可以求助于專業的機構??傊M量確保所作分析結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這樣才能讓這些反饋信息發揮真正的作用。

    (三)反饋信息的采納要契合學校實際,既符合辦學定位又滿足社會需求

    正如前面提到的,反饋信息來自于社會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主體有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角度,反饋回來的信息肯定也是形形,學校在采納的時候要作好權衡和利弊分析。有的建議可能剛好解決目前的困惑,有的建議可能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后才能采納,有的建議可能還需要斟酌,等等。學校一定要從自身發展狀態、學生實際狀況、社會需求情況、人才培養方向等方面綜合考慮,從學校的實際出發,經過科學的分析論證,采納最佳的建議,作出最合適的方案,不斷的修訂完善相關的制度,為學校的質量建設提供穩定的依據和規范。有時候,最高水平的建議不一定是最好的建議,只有最適合學校質量發展需要的建議才是最好的建議。

    (四)完善大學制度建設要逐步推進,可以先試點運行再反復論證直至最后形成制度

    第4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1. 人才培養模式問題。當前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產業轉型升級對人才的需要與高校陳舊的人才培養模式的矛盾是制約廣東經濟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自身發展的一個“瓶頸”。如廣東的制造業比較發達,而且處在一個產業轉型時期,達到了較高的生產技術水平,生產的組織方式、分工方式也越來越精細化了。但我們的一些理工科高校及專業在人才培養上仍然是用傳統的制造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包括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等)來培養學生,而且為了應對擴招后生均占有教育資源的減少,許多高校采取統一培養、大班教學這種粗放式的培養模式,導致人才培養的規格比較單一,這種企業生產和產業轉型需要的精細化與人才培養模式的粗放式形成了尖銳的矛盾,導致一方面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另一方面企業、用人單位找不到適應需要的人才這一“悖論”現象。教師教育方面也存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對教育教學改革、新課程改革回應不夠,甚至滯后的問題。據《金融時報》報道麥金賽咨詢公司的一份調研報告稱,教育模式影響中國產業轉型,缺乏訓練良好的畢業生,已經妨礙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和發展更高層次的產業。該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學生的教育模式使他們難以學到跨國公司所需要的實用技能和團隊精神。大學教育采用的是理論化的局限于書本的和老師傳授的方法”,它建議應當提高大學與企業之間的“聯合機制”,讓畢業生能夠學到公司所需要的各種技能。

    2.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問題。思想解放的一個重要落腳點就是制度的改造和創新,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涉及到高校的內外部關系,具體而言就是高校與政府、高校與社會和高校內部的諸關系。如何建立起體現科學、民主、法治、人文精神的現代學校制度是我們需要下大力氣探索的問題。大學的現代制度建設,首先要在外部管理體制上有所突破,依法使高校真正成為能夠面向社會自辦學的法人實體,同時高校自身也建立起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機制。高校內部關系則要通過制度改造與創新,充分體現民主的精神,確保學術自由,并平衡好行政權力與學術權力的關系。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體現法治精神的就是學校章程,盡管法律上早就明確了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有自己的章程,但廣東許多高校沒有自己的章程。

    3. 辦學效率問題。由于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的條件下,國家“大一統”的管理體制,再加上大學的傳統,大學辦學對效率這一概念一直是比較淡漠的,主要表現在:一是不計成本,我們往往注意的是產出,而沒有去探究是用多少投入取得這樣的產出;二是計量模糊,盡管教育中的許多成本(投入)、成果(產出)是不太容易或不適宜去計量的,但并不意味著可以不做任何的計量。缺少效率意識的結果導致了在高校辦學過程中一方面經費緊張,另一方面浪費嚴重的現象。如有調查表明,高??蒲薪涃M真正用于科研的不到20%,這還不包括科研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所造成的隱性浪費。所以,要切實建立起高校辦學效率的考核指標、監控和問責機制。

    第5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關鍵詞]高職院校 學術評價制度 學術成果 學術道德規范

    [作者簡介]劉蘭泉(1970- ),男,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農業微生物及農業技術推廣培訓;童洪志(1978- ),男,江西九江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講師,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程遠清(1971- ),女,重慶人,重慶三峽職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旅游管理。(重慶 404155)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4)20-0035-02

    建立現代大學制度是在世界范圍內學校教育重構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也是一項制度重建的創新性工作。在現代高職院校學校制度建設中,完善學術評價制度是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必然趨勢之一。目前,關于現代學校制度的研究和探索尚處于起步階段,有關現代大學制度的理論設計和實踐探索也處于試驗階段。由于高職院校起步晚,社會認識還有待提高,其內涵建設需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其中制度建設是推動高職內涵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尤其是制度建設中的學術評價制度滲透到了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層面,而且學術評價制度也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內容之一,是高職院校提升社會服務、科研、育人三大功能的重要支撐平臺。由此可見,一個能適應本校科學穩定發展的學術評價制度,對學校造就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走產學研發展之路都起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作用。

    一、高職院校學術評價制度存在問題及原因

    高職院校建校較晚,辦學經驗尚存不足,縱觀現代高職院?,F有的各種制度,其中學術評價制度建設存在如下問題:一是學術評價制度設計的思路、結構框架、內容等仿效成分較多,基本上是套用同類學院或借用本科院校相關制度;二是已有的科研管理辦法、制度等與學院其他有關制度不協調,難以落到實處,有的院校僅僅為應付上級部門對政策落實情況的檢查;三是有些高職院校對其重視程度不夠或者實施的力度不強,領導層將工作重點放在學校硬件基礎設施或其他方面;四是對學術評價制度建設內涵、內容和方向的選擇比較盲目,其直接原因在于決策層的自身管理崗位績效考核與學術成果的關系不大,其自身的學術水平受到了局限。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主要有:

    1.高職形成多樣化及自身特點。我國現有的高職院校多處于轉軌時期,建校周期短,組建形式多元化。高職院校的組建形式主要有:一是由高校轉型形成,如職大、成人高校、高專等院校;二是社會需要晉升所致,如國家級重點中專內開辦高職班后晉升為高職學院;三是擴建辦學規模所致,如普通高校在重點進行教學改革和制度建設推動下以各種形式舉辦二級學院(職業學院或民辦高職)。同時,高職教育既具有高等教育范疇的高等性特點,又具有職業教育范疇的職業性特征,其行政管理歸屬為高等教育所屬的各級教育行政管理主管部門。因此,這樣的雙重派生性特點,使其在制度建設中借鑒或套用他校制度的頗多。

    2.“照本宣科”形式依然突出。一方面,從2004年起,教育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先后多次對各高職院校進行辦學水平的評估驗收,由于評估工作安排的時間過于集中,而高職院校建設周期短且缺乏豐富的辦學經驗,使其在推進全面化制度建設中顯得力不從心,從而導致“拿來主義”的制度建設成為目前高職院校應對評估工作的首選方式;另一方面,部分地屬教育主管部門也未給予高度重視,把工作重點放在辦學水平評估、師資隊伍建設、招生就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而對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基本上都套用同類或本科院校的標準或稍加調整。

    3.重物質文化建設輕制度文化建設。近年來,我國高職教育蓬勃發展,但面對上級主管部門的行政和業績考核,有的院校領導急于在學院發展和辦學特色上做出成績,使得高職院校疲于“硬件”建設,在辦公樓房、宿舍、圖書館、教學樓、學生活動場所、實訓實習基地等建設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以及由此引發的對教改、人才培養、師資培訓、校企合作、招生就業等專項“軟件”建設的策應,而對建立健全院校制度、高職教育質量管理文化等建設環節顯得不足,因為這些精神層面的成果未能成為主管部門考核的業績衡量標準,有的僅作為參考。

    4.高校中行政職務的負面影響。高校兩大系列職稱評定中,一是行政管理崗位職員系列,二是專業技術人員系列。在高校中專業技術人員系列尚屬主流職稱系列,對于大部分高職院校來說,諸多院級領導的就職主要是上級主管部門的直接任用,或者本校推薦,而這些管理人員在進入高校之前大多走行政職員系列,由于自身對學術認識的局限性,且沒有過多關注和重視科研,從而在學術制度建設上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實踐證明,很多評上教授級別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學院中層干部后,因日常行政事務煩瑣,導致其難以專心從事科研,從而出現了上述種種問題。

    二、高職院校學術評價制度設計的必要性及價值意義

    1.必要性。一是維護高校學術秩序的需要。高校承擔著知識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等社會服務的重任,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起著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而高校又是開展科技活動、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的有生力量,因此,學術評價制度對于提升學術質量、加速成果轉化、推動技術產業化、合理分配資源、促進學術交流等都起到了積極的激勵與指導作用。二是處理現實學術問題的需要。目前,高校中呈現出的學術浮躁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關注,如碩博論文低水平重復、科研成果剽竊、學術論文造假、官學一體化、一稿多投、論文改頭換面等,對此,高校更需要探究其根源,健全和完善學術評價制度,加強其實施力度,走內涵式發展道路。

    2.價值意義。在理論上,學術評價制度是高校開展學術活動應遵守的基本制度和準則,對維系學術活動有著重要的保障作用,為開展學術評價與科技活動、學術交流活動、加強科研團隊協作、提高高校學術評價問題的認識、推動現代大學制度建設等內容亦可提供理論指導與支持;在實踐中,學術評價制度為科研實踐活動、科研績效考核、成果評價和獎勵等提供依據,對健全大學制度建設、申報科技成果、提升教師科研能力等都起到了重要的支撐和推動作用,同時,還對于優化高校學術環境、促進成果轉化、提高科研整體水平等有著積極的應用價值。

    三、高職院校學術評價的制度設計

    在認清學術評價制度設計的必要性和真正意義的同時,有必要對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中學術評價制度進行重構,做出新的設計,以期能在推動高職院校制度建設中起到積極的應用效果。所謂學術評價制度是指有關學術評價目的、功能、任務、對象、內容和活動準則等學術評價要素及其相互關系的穩定安排,一般通過政策、組織機構、規定、公約或活動慣例等形式體現。學術評價制度是學術活動的基本制度之一,不僅直接影響學術評價自身的公正性、合理性、權威性,對整個學術事業的發展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一套完整的學術評價制度還應以人本性、階段性、發展性、科學性、開放性等為原則,同時結合高職院校辦學特征進行全面考查,其設計內容如下:

    1.學術道德規范。在學術道德規范方面,制度設計內容主要有學術規范制度、學術問責制度和學術批評制度。學術規范制度是在學術發展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并為學術人員共同遵守的學術價值理念或行為規則,是科研內在規律以及價值的內在體現,其內容主要包括符號使用、成果署名、引文注釋、理論方法運用等;學術問責制度應包括問責內容、處理程序和實施辦法;學術批評制度是學術評價的一種表現形式,其學術活動應接受各方尤其是同行的公開監督和質詢。完善學術道德規范,一方面要建立學術誠信機制,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體現學術評價公正、公開、公平等原則;另一方面要逐步健全完善學術誠信體系,督促評價者遵守基本的學術道德,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實施學風學習、宣傳專題網絡環境等措施,不斷完善學術道德體系。在推進學術道德規范制度建設方面,可出臺“學風道德建設實施辦法”來有力促進研究者潛心學術,提高學術質量。

    2.學術成果評審。在學術成果評審方面,制度設計內容主要有學術回避制度、匿名審查制度、成果鑒定制度和同行評議制度。學術回避制度是一項操作性制度,為體現學術評價的公正公平性,對與自己有利害人關系的科研課題、學術成果、獎勵、晉升等重大事項實行學術回避;匿名審查即關于科研成果申報、項目申報、成果鑒定、論文評審等對其實施匿名審查,包括初審、復審和終審工作;成果鑒定主要有組織鑒定、高??蒲泄芾聿块T邀請或委托校外同行鑒定以及組織校內專家鑒定等三種方式;同行評議主要有國內同行或校內外專家評議為主,現已基本實行了雙向匿名評議。做好學術成果評審工作,應在項目申報和獲得立項時,加強項目過程監督,建立同行評審專家庫,搭建開放網絡評價平臺,推出科研精品,加快科研成果在行業企業和高校中的優先轉化。例如,高職院??沙雠_“科研項目管理辦法”來積極鼓勵學院教師及科研人員推廣學術水平較高的科研成果。

    3.科研成果獎懲。在科研成果獎懲方面,主要是建立學術獎勵與懲戒制度。學術獎勵主要為提高學術成果質量,提升教師和科研人員科研熱情和積極性,涉及學術獎勵方面,應包括獎勵內容、獎勵范圍、獎勵要求、獎勵時間段、獎勵程序、獎勵層次等,而學術懲戒制度主要起到懲戒警示作用,并嚴肅處理學術違規人員,告知違規后果和風險。其制定內容應包括確定懲戒執行主體和學術違規的查處制度、學術違規的處理程序、處理過程的公開公正性以及處理結果能在各大媒體或學術網絡平臺和各級科研機構中貫徹執行。為使科研成果獎懲分明,高校應建立嚴厲的懲戒機制,引入科研失敗機制,在項目研究和結題過程中加強科研經費審計和監督力度,強化科研激勵措施,使科研獎懲工作落到實處。例如,推出“科研獎懲實施辦法”可有力地推動廣大教師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約束了學術人員的科研違規行為。

    4.學術保障措施。在學術保障措施方面,主要體現在學術評價組織制度中。學術評價組織制度主要包括學術評價組織建構、評價人員組成、任務和職責、評審流程與規則等,其評價活動一般通過常設的專業評價機構組織實施。對高校學術評價而言,一般由專業高等教育評估機構實施評價。對學術人員遴選、科研項目評審、學術成果鑒定等一般由專門設立的學術委員會或專家組實施。為使上述學術評價制度能夠順利實施和運作,應深入高校科研工作中,建立健全學術評價組織體系。例如,各院??砷_展“關于建立學術委員會”專題研討會,建立并不斷完善學術委員會章程來充分發揮高校學術委員會的作用和功能,保障各種學術活動的順利開展和各項制度的實施,增強其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樂先蓮.構建現代學校制度的現實困境和對策[J].教育學術月刊,2008(4).

    [2]蘇力.現代學校制度的基本特征探析[J].煤炭高等教育,2011(1).

    第6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關鍵詞:現代大學制度;日本經驗;國立大學法人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937(2012)05-0054-04

    對于一個組織而言,制度是根本。大學作為一個承擔多種職能的重要社會組織,在改革和創新過程中,制度改革是關鍵。隨著我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口號的提出,“現代大學制度”也日益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逐漸成為當前學界探討和關注的熱點之一。對處于改革之中的中國高等教育而言,建設現代大學制度更是重中之重。

    對于中國而言,現代大學制度是個新生事物,是在學習和借鑒西方大學制度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的。因此,介紹、比較不同國家的現代大學制度,對于我國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何謂現代大學制度

    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對“現代大學制度”進行了探討。如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在比較了英、德、美三國的大學后,對成功結合了科研與教學的德國大學最為推崇。他認為,與以保存和解釋知識為主要使命的中世紀大學不同,德國的大學以發展知識為目標,這為現代大學制度奠定了基礎[1]。美國著名高等教育專家伯頓·克拉克從高等教育自身的制度形態、大學制度變遷的內在邏輯和深層基礎出發,提出了由國家權力、學術權力和市場三要素構成的“協調三角形”以解釋高等教育制度[2],這一經典模式隨后由范富格特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新的力量機制——作為緩沖組織的“中介機構”。[3]

    國內也有許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論述,如史靜寰教授認為,對內部人員和機構組織的行為予以規范、對外部的關系進行協調是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功能之一[4];教育部政策法規司孫霄兵司長將現代大學制度概括為“依法辦學、自主管理、民主監督、社會參與”[5];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談松華先生認為,現代大學制度包括大學和政府的關系、大學內部治理結構、大學和社會的關系3個方面。[6]

    可見,現代大學制度涉及了多個要素及其之間的互動關系與作用機制。本文根據上述學者的觀點,將“現代大學制度”定義為:為更好地發揮大學功能而制定的、規范多個不同利益群體和組織行為規范的體系。其中包括兩個核心問題:一是大學與外部要素之間的關系,包括大學與政府的關系、大學與社會/市場的關系等;二是大學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主要是學校內部的管理體制(領導體制)、治理結構等。

    二、日本現代大學制度的改革:

    國立大學法人化

    嚴格來說,日本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大學是明治維新后建立起來的東京大學。根據日本社會學家有本章的觀點,日本大學制度經歷了三個階段:明治時期近代大學制度化、二戰后美國主導下的大學制度革新和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改革三個階段。[7]

    在第三個階段,日本高教改革的目標是大學自治的法制化和大學管理制度的民主化,為此采取的策略是以法律形式確立大學自治原則,同時限制文部省權力,讓政府對大學管理趨向民主化。2003年日本掀起的“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運動,為近來日本所開展的各項改革之最,引起了全世界高等教育學界的關注。日本國立大學與我國公立大學在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將主要介紹這一改革對日本現代大學制度的影響,為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現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借鑒。

    (一)大學與政府關系的變化

    2003年,日本出臺了《國立大學法人法》以保障“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的順利推進。該法第二章第一節特地對日本現有的89所國立大學法人的名稱列表進行了規定,即在大學名前加上“國立大學法人”則為該大學的法人名稱。以北海道大學為例,其法人名稱就是“國立大學法人北海道大學”。這一舉措從法律上明確和保障了國立大學的法人名稱。

    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是改變國立大學和政府之間的附屬關系,減少政府對國立大學的日常干預,賦予國立大學自我管理、自我負責的權力。改革前,日本國立大學是政府直接管轄和控制的下屬機構,大學的所有資產都歸屬政府所有,大學只享有使用權;進行法人化改革后,大學與政府的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國立大學變成了獨立法人,并對其資產享有所有權和使用權。按照日本《獨立行政法人通則法》的規定,“獨立行政法人”指的是實施某事業或事務的合法專業法人機構。根據日本相關法律規定,獨立行政法人機構與民間組織、政府組織不同,獨立行政法人的經費仍由政府支付,機構的責任者仍由政府任免,但在人事、經費上享有一定的自,且政府根據工作情況來決定撥款,類似于我國的事業單位。

    法人化改革后,文部省對大學的控制和管理不再那么直接和全面,而是依據政府和大學簽訂的“中期目標”合同來管理。所謂“中期目標”,是文部科學省制定的、明確了大學在6年之內所要達成的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等各方面的指標。文部科學省根據“中期目標”對大學進行最后的質量監控,并根據大學完成中期目標的情況,確定對大學的撥款額度。大學內部具體的人事管理以及財務管理等由各個大學自主負責,文部科學省不再干預。

    (二)大學與社會關系的變化

    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以后,日本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也發生了變化,主要表現為:進一步強調校外人士對大學管理的參與度;更加強調大學與社會的合作以及大學對社會的問責制要求。

    改革后,大學校長不再由文部大臣直接任命,而是由組成群體多元的“校長選舉考評會”考核選拔,經文部省審批產生。對于“校長選舉考評會”,《國立大學法人法》第十二條規定主要由以下人士組成:一部分來自“經營協議會”人員,一部分來自“教育研究評議會”人員,還有一部分是校外人士?!秶⒋髮W法人法》還規定校外人士必須占到“經營協議會”一半以上的比例。此外,第十四條規定校長或文部省大臣所任命的大學理事中必須要包含校外人士[8]?!蛾P于新“國立大學法人”形象》的咨詢報告認為,這些改革措施讓校外人士參與了國立大學的管理和運營并切實地發揮了功效,這將有利于大學在管理和運營過程中吸收社會的意見和民眾的智慧,建立起一種面向社會的大學管理和運營體制。

    另外,國立大學法人調查委員會還指出,各大學要積極地向社會提供以中期目標、中期計劃和年度計劃為主的有關財務內容和管理經營、大學入學和學習機會、畢業生出路狀況、大學研究課題等信息情報,尤其應積極地向社會提供國立大學法人評價委員會的評價結果等全面的信息情報。同時,大學在向社會提供信息情報時,要從普通公民的立場出發,盡可能采用簡便易懂的語言和方法。

    為了促進日本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此次改革還有一個措施,即鼓勵國立大學法人與企業合作,向企業提供更多的技術、專利和人才。國立大學法人調查委員會在討論過程中多次強調“產學管”①的重要性,并積極鼓勵大學靈活高效地開展三方的合作。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國立大學法人法》對此進行了專門的規定,要求國立大學法人要接受來自于法人以外的委托,和他們一起從事教育或研究活動。此外,國立大學法人要開設公開講座,為學生以外的人員提供學習的機會。

    (三)大學內部關系的變化

    國立大學法人化改革后,大學內部管理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體現在最高一級的核心管理層中。

    改革前,日本國立大學的校長都是由校內學者組成的教授會推舉出適宜人選(必須為日本國籍),上報文部科學省審議,審議通過后由文部科學省任命[9]。在大學的實際管理中,校長的權力較小,主要負責協調和推行教授會及評議會的關系和決策。

    改革后,大學將組成有校外人士參與的“校長選舉考評會”對候選人進行考核評價,并推舉出合適的候選人名單上報文部科學省審批、任命。特別要注意的是,日本國籍不再是成為校長候選人的硬性指標,外國人士同樣可以擔當校長。

    另外,改革后日本國立大學的核心管理層除了校長之外,還設置了三個主要的管理機構:董事會、經營協議會和教育研究評議會。具體而言,董事會是學校法人的最高權力機構,由校長、文部科學省派來的監事及負責各項業務的副校長組成,主要負責學校重大事項的審核和決策,如中期目標和中期計劃以及有關預算和編制等的重大事項;經營協議會由校長以及由校長指定的理事(一半以上來自校外)組成,主要負責審核有關學校運營和管理的事項,如中期目標和中期計劃中有關經營的事項以及編制和預算內有關學校經營的事項等;教育研究評議會由校長、校長指定的理事以及各個學部、研究所的負責人和校長指定的其他教職員組成,主要負責審議有關學校教育和科學研究、學生和教師等有關的事項。顯然,相較于改革之前,校長的權力得到了增強。

    三、結論與建議

    通過介紹日本現代大學制度,我們可以發現,改革后的日本大學制度具有如下特點:

    第一,在大學與政府關系上,政府一直或正在轉向以間接方式來對大學進行調控,主要有立法、撥款等手段。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享有不同的權限與職責,但都應該以保證大學自治為準則。

    第二,在大學與社會/市場關系上,大學與社會/市場的關系日益緊密,主要體現在越來越多的外校人士參與到了大學的管理中;大學與企業的合作日益增多;此外,中間機構在調節和發展高等教育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中間機構逐漸發展壯大。

    第三,在大學內部管理結構上,董事會制度日益成熟,成為各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大勢所趨。

    中國的現代大學制度正在處于建設中,在這一過程中,我們既要借鑒他國的先進經驗,更需要結合我國的實際國情,創建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制度才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根本目標。

    現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保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為保證這一目標,日本的做法是建立一個多方力量相互制約的制度,賦予大學各利益相關者相應的權限,讓其博弈并相互制衡。我國建立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也應該考慮如何建立這樣一種博弈的機制。目前我國大學實行的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個制度能夠保證高校教育與政府意志一致,但卻不利于保障大學履行其學術職責與社會服務職責。因此,建立中國的現代大學制度需要加強高校決策的科學化與民主化,吸收大學的各方利益群體代表,如政府官員、學校管理者、教師、學生、家長、校友、雇主及教育專家等組成高?!邦檰枅F”或“咨詢組”。

    其次,高校內的學術權力則是最依賴制度保障的相對弱勢力量。日本的大學,經國立法人化改革,其校長的行政權力有增強趨勢。但我國情況恰恰相反,目前我國的高校存在行政權力過強、學術權力薄弱等問題,許多學術的決策、評議,科研資源的分配等原本屬于大學學術委員會、教授評議會的職責實際都掌控在行政部門和行政人員手中。要改變這種局面,關鍵在于體制改革和制度保障。因此,如何設計制度以取得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之間的良好平衡,是值得我們重視的地方。

    最后,在制度設計中,我們必須考慮如何處理好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之間的關系,促進兩者平等、健康和迅速地發展。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在學校舉辦者、管理者、資產權屬等方面都不同,因此適用于兩者的大學制度也不同。此外,隨著我國教育國際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外合資辦學開始出現,對于這類高校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大學制度,也應“對癥下藥”、“因校制宜”。

    注釋:

    ① 產學管包括產業界、學術界、政府部門。

    參考文獻:

    [1] 亞伯拉罕·弗萊克斯納.現代大學論——美英德大學研究[M]. 徐輝譯.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6.

    [2] Burton R. Clark. The Higher Educational System: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143.

    [3] [荷蘭]弗拉斯·F·范富格特. 國際高等教育政策比較研究[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3.

    [4] 史靜寰. 現代大學制度建設:需要一個時代[EB/OL]. ,2011-03-14.

    [5] 教育部: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具備的四要素[EB/OL].,2010-03-12.

    [6] 中國經濟網. 解讀教改綱要:現代大學制度建立有三個層面問題[EB/OL]. news.省略/rollnews/2010-03/02/content_826108.htm,2011-3-14.

    [7][日] 有本章. 大學與社會——大學改革的社會學考察[J]. 外國高等教育資料,1995(4):55-60.

    第7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 制度、參與和權力:內地與澳門高校內部治理的比較研究 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問題和對策 讓權力在制度和法律的框架內運行 城市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和制度保障 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的制度 澳門與內地單方解雇制度之比較與借鑒 權力清單制度問題研究 中國內地與臺灣、澳門地區檢察制度比較研究 被權力活用的制度 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建設與優化研究 藝術院校的學術管理和權力制度系統化發展研究 我國高校推行權力清單和負面清單制度初探 巴西與中國的參與式預算比較:財政選擇和制度思考 高校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研究 加強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研究 推行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研究 內地不動產登記制度與澳門不動產等級制度的比較 關于區行政權力網上公開透明運行制度的實踐和思考 高校內部審計制度建設的研究 高校內部控制制度的構建與完善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22]Mellor,Bernard.The University of East Asia:Origin and Outlook [M].Hong Kong:UEA Press Ltd,1988.21.

    [23][29]第14/2006號行政命令核準《澳門大學章程》[EB/OL].[2014-06-25]..

    [24]龔怡祖.大學治理結構:現代大學制度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9(6):22-26.

    [25]Lindeman,E.The Meaning of Adult Education[M].Norman:Oklahoma Research Center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and Higher Education,1961:20-22.

    [26]Birnbaum,R.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Looking Ahead or Looking Back[C].//W.G.Tierney ,V.M.Lechuga (eds.).Restructuring Shared Governance in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no.127.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5-22.

    [27][31]Heaney,T.Democracy,shared governance,and the university[C].//S.Imel and J.M.Ross-Gordon (eds.).The Struggle for Democracy in Adult Education:New Directions for Adult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no.128.Wiley Periodicals,Inc.,2010:69-79.

    [28]Duderstadt,J.J.Governing the Twenty-First-Century University:A View from the Bridge[C].//W.G.Tierney (ed.).Competing Conceptions of Academic Governance:Negotiating the Perfect Storm.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4:84.

    [33]Taylor,Mark.Shared Governance in the Modern University[J].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13,67(1):80-94.

    [34]Li Wang.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and University Autonomy in China[J].Globalisation,Societies and Education,2010,8(4):477-495.

    [35]王世權,劉桂秋.大學治理中的行政權力:價值邏輯、中國語境與治理邊界[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2,33(2):100-106.

    第8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關鍵詞:大學文化;辦學特色;品牌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6-0290-02

    隨著高等教育市場化趨勢的出現和大學之間競爭的日趨激烈,樹立大學文化品牌被提到議事日程。在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發展階段,逐步形成一批高水平的品牌大學,是提升中國文化競爭力和增強綜合國力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從“高等教育大國”發展為“高等教育強國”的必然趨勢。塑造大學品牌,提升大學辦學水平,實現科學發展,走有中國特色的大學建設之路,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工作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大學文化是大學內在的一種本質特征,大學文化及大學文化品牌的建設,對于大學的發展及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一、大學文化與辦學特色

    大學文化屬于文化的范疇,實質上是以大學為載體,在大學長期的辦學過程中,在大學基本職能的實現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形成的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的總和。大學精神文化是大學對理想目標的一種內在的價值追求,更或說它是大學多年形成的一種學術傳統;大學物質文化更是廣泛深遠,它是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標志;大學制度文化則是大學調整內部關系的一種制度體系;而大學環境文化是大學人生存和發展的一種環境條件。大學文化在本質上是大學生存發展各要素的一種系統組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指出:發揮政策指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引導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質化傾向,形成各自的辦學理念和風格,在不同層次、不同領域辦出特色,爭創一流。這在國家層面上強調了辦學特色的重要地位。何謂辦學特色?特色在哲學層面上其實是個性與共性的關系問題,特色就是“舍我其誰”的個性,通俗地講就是“招牌”。大學的辦學特色則是指一所大學在長期辦學歷史中積淀而成的辦學特征和風格以及大學在緊跟時代步伐、銳意創新的過程中形成的獨特氣質,是一所高校獨特的本質內涵,是它相對于其他高校而言所具有的比較優勢和核心競爭力。大學辦學特色主要包括辦學理念、規章制度、教學內容與方法、教學改革與創新、學科建設、人才培養與大學精神等方面的獨特風格和優勢。不難看出,大學辦學特色是大學文化的一種體現,是在寬泛的大學文化中、經過一代又一代大學人的不懈努力而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凝練而成的,是更高層次上的大學文化,是一個大學文化的縮影。

    大學文化是基礎,特色是靈魂。沒有大學文化,難以形成特色,也談不上大學特色;而沒有特色的大學文化,更難實現其文化的主要功能。大學文化是大學特色的基礎和支撐,而大學特色是大學文化的升華、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同時大學文化和辦學特色既是一個歷史的概念,也是一個發展的概念,是在大學功能的實現過程中不斷成長和發展起來的,需要著眼于大學的發展前景和戰略規劃。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和外部辦學環境的改變,大學的文化和辦學特色也會隨之不斷豐富和發展,應該體現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兩個方面。

    二、通過文化品牌彰顯辦學特色的基本思路

    品牌戰略來自于管理學,是人們在競爭中獲勝的一種戰略。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國際化,使大學處于激烈的競爭當中,大學品牌戰略應用而生了。大學文化品牌具有凝聚功能、激勵功能、約束功能和導向功能,在大學的辦學實踐中如何以大學文化品牌彰顯大學辦學特色,是本篇論文要論述的主要問題。

    1.全面發展,整體推進,加大大學文化品牌建設力度。加強大學文化建設,既是高校內涵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提高高校競爭力的必經之路。大學精神文化之于大學文化,是靈魂,從它的形成和發展來看,既是一個繼承的過程,又是一個創新的過程。大學精神文化越鮮明,個性和特色就越突出。而大學精神的塑造是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的結果,大學精神的弘揚,也需要廣大師生共同維護,學校要把大學精神的提煉和塑造作為大學文化建設的核心任務。統一思想,提高認識,使之成為全校師生的自覺行動。物質文化作為大學實現教育目的而設置的各種物質設施的總和,也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大學文化的建設的物質基礎,在大學文化建設中要不斷豐富物質文化,完善辦學條件,從硬件上為大學文化品牌的構筑和大學辦學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礎?,F代大學制度的建立,是大學正常運行的制度保障,也是大學后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在大學文化建設中,大學制度建設也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同樣是大學文化建設的制度保障。在實際工作中,高校領導要以大學制度建設來引領大學文化建設?,F代大學制度的核心是在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指導下,大學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科學管理。建立現代大學制度關鍵是規范和理順大學與政府、大學與社會的關系以及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和改革,可以說,現代大學制度最終是要建立一種大學自我發展又自我約束的制度。環境文化是大學文化品牌的直觀形象,要營造與學校類型、學校精神氣質相符的大學環境文化,大學校園的風格與特點要著力體現以人為本、探索創新、 學術自由等氛圍,綜合運用藝術語言將學校的文化進行視覺展現。具有象征意義的圖書館、教學樓、實驗基礎設施、科研基地、校門等校園建筑、設施,要盡可能體現學校的文化特色。如清華園的拱形校門、北大的“一塔湖圖”都能很好地向外界傳播學校的辦學傳統和特色。

    2.深化辦學理念,突出辦學特色。辦學理念是辦學者追求的一種辦學價值觀,它包括學校的辦學宗旨、辦學目標、辦學策略等方面,是每一所大學在辦學過程中必須首先認真思考的問題。辦學理念是特色建設的靈魂。高等學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由多方面要素決定的,但最根本的要素還在于有沒有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獨特的“辦學理念”的指導,因此“辦學理念”的選擇是能不能辦出特色的首要問題。辦學理念是學校領導層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基于“辦怎么樣的學校”和“怎樣辦好學?!钡纳顚哟嗡伎嫉慕Y晶,指對辦什么樣的有別于他校的大學和怎樣辦出有本校特色的大學的理性認識。辦學理念指導辦學實踐,它容納了辦學者對各自學校獨特的目標定位和發展思路的創新性思考,規范著學校的辦學活動和辦學行為。同時,辦學理念也是一種大學精神文化,一旦形成獨特的辦學理念,就能在其指引和激勵下克服辦學中的重重困難,用創造性勞動把學校辦出特色。因此,辦學理念的選擇必須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必須符合中國國情和學校校情,必須有創新性思維。樹立什么樣的辦學理念,就會鑄就什么樣的大學文化。大學文化之間,既有共性又有個性,辦學的理念與特色,則是大學文化個性的名片。大學辦學是否有特色,首先取決于大學的辦學理念。要構建優良的大學文化、形成符合自身實際的辦學特色,必須深化和提高辦學理念。先進的辦學理念對內是凝聚力、向心力,對外就是核心競爭力和品牌。為了辦出特色,形成自己的辦學理念和風格,高校應當研究客觀環境(經濟、文化、生源)、社會需求(類型、層次、專業)、自身特點和優勢(文化積淀、社會聲譽、師資力量與特長以及校風),在各自層次和類型中辦出特色?!兑巹澗V要》對當前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提高質量,不論辦學理念、定位、特色,都要圍繞提高質量這個中心任務展開。

    3.高質量推進,使大學文化成為推動大學特色發展的重要力量。大學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通過提升自身的文化品質和個性而形成了大學的辦學特色。品質和特色既是大學文化的本質特征,也是一所大學文化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充分運用文化的力量,立足大學辦學實踐,實現特色發展,是大學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首先,大學要強化特色辦學。社會對人才的多樣化需求,要求大學在辦學定位、發展目標與模式、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等層面上突顯特色,以大學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環境文化推動大學的特色發展。其次,大學要通過挖掘和培育其文化個性而提升大學的文化品質,形成自身的文化品牌,進而突出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色。最后,大學要通過發揮品牌文化對辦學定位、辦學理念的影響力而在不同辦學領域和教育層次上創造自身的個性和特色。同時,大學要通過實踐使自身文化品牌貫穿于人才培養、社會服務和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并通過文化創新來促進教育創新、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也使大學的辦學特色在大學功能的實現過程中得到不斷的發展和創新。

    參考文獻:

    [1]眭依凡.大學校長的教育理念與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胡赤弟.大學制度演變的經濟學分析[J].教育研究,2004,(4).

    [3]郭桂英,姚林.關于中國高校辦學定位的研究[J].江蘇高教,2002,(1):60.

    [4]趙存生.大學文化的特點和功能[J].中國圖書評論,2002,(11).

    [5]王冀生.大學文化的科學內涵[J].高等教育研究,2005,(10).

    第9篇:現代大學制度建設范文

    1.培養周期縮短,培養規格不變,必然要求課程制度的強化與建設

    傳統的三年職業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學制改為兩年以后,學生學習時間縮短,要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難度較大。所以改革后,更注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是一種趨勢。課程教學可直接與企業相聯系,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的目的和針對性更強,同時也應具備培養職業能力的實訓或實習場所(訂單式企業)。所以從必要性和可能性來看,學制改革后我們都應該完善課程制度。

    2.學制改革,課程針對性加強,必然要求與企業合作加強,實行產學研一體化,實行中需要制度的約束和完善

    高職院校學制三年改為兩年以后,學生在校學習時間縮短,課程趨向模塊化和整合化。學生很難學習到一個專業所需的比較全面和綜合的知識,學校更注重培養學生某一方面的職業能力,更好地與社會需求接軌。要培養這種能力,與企業的合作是一種最佳的途徑,是學校和企業的一種雙贏合作。

    二年制學制將使用人單位與高職院校合作的興趣加大。由于時間縮短,見效更快,用人單位付出成本相對變低,等待周期或應付企業發展變化上更具針對性.這些都會大大加強廠校聯動機制的產生和發展。本科院校與企業合作訂單式培養,其培養周期為四年,見效慢,企業投入大,高職學制改革后,只需要兩年就可以為企業上崗工作了,這一優勢能夠使暢銷之間的合作更加被人看好。但是如何在這種合作中制定相關制度,使其固化,成為新學制專業課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通過健全企業訂單培養制度為新學制專業課提供就業支持

    1.準確把握“訂單”本質,制定培養方案制度

    在制定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的過程中,學校要根據訂單企業的實際需要及對未來人才需求的預測,共同確定訂單專業的課程設置、課時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共同構筑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訂單式教育人才培養方案既要遵循教育規律,又要在成才教育、專業教育、職業道德教育等多方面充分采納企業意見,以彌補課本知識落后于社會發展的不足。另外要考慮到現實生產對專門技能的要求經常處于變化之中,高職的教學內容具有動態變化的特點,人才培養方案要依據企業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的調整,不斷補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學內容能靈活地適應新設備、新技術、新工藝的發展要求。

    2.完善學校、企業共同管理和培養制度

    訂單培養模式下,課程建設合作化體現在校企雙方合作進行課程開發、課程設計、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方面。訂單人才培養要求企業較早地介入職業學校,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企業崗位需求和高職人才培養目標,校企雙方合作,實施系統的課程設置與課程內容開發;對課程的結構、內容、比例和總體課時做系統的安排、調整、更新和改造;按照專業培養目標,合作開展專業教育、教學和培訓。

    3.制定職業素質和意識教育制度

    當今高職畢業生面臨著巨大的就業壓力,訂單式學生與之相比就業壓力小得多,所以部分訂單學生就高枕無憂,這樣反而不利于學生的成長。為了解決此類的問題,學校必須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淘汰機制。訂單企業每學期都要派人來學校召開座談會,及時地提醒成績不合格的學生、獎勵成績優秀的學生,形成競爭機制。另外學校對訂單學生實行滾動淘汰制,即按照合同的規定對年度考核不合格的學生實行淘汰,從非訂單學生中挑選出優秀的學生補充進來。

    三、通過健全全面質量管理制度為新學制專業課提供教學質量支持

    1.完善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的質量制度

    (1)高職院校人才設計堅持的一般原則。第一,堅持繼承與創新的統一,處理好肯定與否定的關系。只有正確認識和評價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才能從整體上把握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學制改革不是一種否定,而是對三年學制的一種繼承與發展,肯定傳統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又要實行專業課的改革,實行模塊化教學,加大實訓實習力度,提高學生職業能力。第二,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處理好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高職院校教育的職責,一般是為地方經濟服務,隨著地方經濟發展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的變化,其職業崗位群及主導技術群也將發生很大的變化。因此我們在堅持共性培養的同時,也要注意個性的培養,如“訂單教育”模式就是一種典型的個性培養方式。

    (2)高職院校人才設計的一些思路。首先,要注意結合高校學生的基本素質特點,量體裁衣。只有有針對性的設計,才是在實際中能進行可行性操作的好的設計。因此,應把高校人才設計的大模式轉化為各種具體的質量化指標,并把這些指標貫穿于教學管理當中以指導工作。其次,要注意結合高等教育的特色,合理分層次設計高校人才。這其中,既要為國家培養大量應用型人才,同時又要培養一些科研人才。

    (3)高職院校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控制。學制改革后,更加注重以就業為導向,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所以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模式顯得更為重要。學校在專業設置和調整上必須遵循科學原則,從市場需求的角度出發,做好市場調查,不能夠跟風或一味的追求生源。

    同時注意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具備各種條件的情況下才能開設一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作為教學的指導性綱領,必須保持其嚴肅性,并根據社會人才需求狀況作調整。

    2.完善教學質量控制

    (1)教學設計質量控制

    要重點抓教師、學生和教學手段設施(課程體系、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和各種硬件)的質量管理、測評和改進。對于教師的學歷、學源結構、職稱進行管理和測評,提升師資隊伍的水平,更好的服務于專業課的建設。對各種教學手段設施提出合理的測評標準,以保障教學的正常進行。(2)教學過程質量控制

    要特別把住三個“關口”,即生源的“進口”和教師的“進口”,教材及教學設備儀器“進口”和“轉口”關,學生的升留級。雖然高職院校生源緊張,但也不能網開一面,招素質極差的學生進入學校,這只會給學校聲譽帶來損失,同時也會增加培養成本,加重學校的財務負擔。對新任教師“進口”除要進行檢測評估外,對開新課的教師也要嚴格考評把關。高職院校教材在教育部高校規劃教材尚未完備的情況下,一些特色專業及學科課程要嚴格把握教材的“進口”。學生的升留級也要嚴格把關,絕不允許放任不合格學生正常畢業,這一點,其質量一般用考試成績、考查綜合素質來檢查。

    (3)教學測評質量控制

    要建立一整套對能力素質、道德素質、專業水平及生理心理素質進行測評的可操作的量化指標,這是高教全面質量管理的基礎工程,是保證全面質量管理科學性、規范性的必要條件。其中能力素質是指培養的人才必須具備適應社會需要和自我發展的各種能力,包括學習拓展能力、研究創新能力、操作動手能力、社會交往能力。重能力培養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

    四、通過健全產學研一體化制度為新學制專業課提供技術和環境支持

    1.產學研一體化制度為專業課提供技術保障

    (1)通過學校與企業無間合作提供技術保障

    企業的積極參與與合作是“實訓-科研-就業”一體化制度成敗的關鍵。企業的最新技術、設備、真實環境、源于生產實際的技術開發項目和生產任務、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和鮮明特色的企業文化等要素是學校無法提供的資源,為專業課的教學提供了技術保障。

    (2)通過實訓與科研有機滲透提供技術保障

    學校和企業共同協商提供項目和經費,教師帶領學生共同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技術革新、技術咨詢等項目,以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等目標,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發展性學力。

    2.院辦產業制度為專業課提供物質保障

    (1)為學生實訓提供物質保障

    學生實訓是高職教育比較大的一塊投入,一方面,是實訓場地和環境的建設,另一方面,是實訓耗材的花費。有了完善的院辦產業,能夠為學生實訓提供環境,解決了實訓場所的問題,也能夠給學生其他實訓提供一些經費。

    (2)為科研教改提供物質保障

    院辦產業強調教師的參與,為教師參與實踐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但院辦產業的利用還遠遠不止這點,應該能夠讓教師參與產業的管理和科研,在實踐中出成果。為科研和教改提供物質保障。

    3高職兩年學制要完善產學研一體化制度

    (1)完善需求定專業制度

    這是實現就業導向,堅持產學研結合的根本前提。對準市場設專業,其實質就是按照產業發展對技術人才的需求設置專業。堅持“以銷定產”,即必須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企業生產技術變化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變化、區位優勢和特點、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要、全國人才市場發展前景和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的國家政策導向設置與優化學科專業。立足本校實際,把學科專業建設與特色創建、把專業的科學協調發展與重點專業、示范專業及緊缺人才培養專業的加快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第四,不斷增強對市場需求變化的快速反應性。要盡力為新的、不斷變化的學科專業建設提供課程的、師資的、實訓基地的以及其他相關方面的基本保障,使軟、硬件建設具有能夠應對市場背景下學科專業建設的快速反應能力,真正實現“以銷定產”,產銷兩旺的可持續發展。

    (2)完善實訓、實習制度

    校外產學研基地建設的宗旨是:把基地建設成為一個知識整合與技能訓練、成果孵化與技術創新、信息交流與資源共享的、開放的、多元的互動平臺,使實訓教學、科研開發和企業生產、管理實踐等在基地中達到有效融合,使教育功能的外放獲得社會資源的有效保障,使社會、企業對知識與人才的需求有一個低成本的渠道。在校外基地建設中,我們應始終堅持開放辦學原則,把校外基地建設與產學研結合模式構建統一起來,堅持聯合共建、優勢互補,發展共贏的雙建方針,做到責、權、利相統一,有針對性地不斷擴大合作范圍、合作層次,在學校與企業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建立一種穩固的合作形式。合作共建基地的方式可靈活多樣,要因地域經濟結構而宜,因學校整體現狀而宜,因學科專業的特性而異,因不同崗位對高技能人才要求而異。總之,要把基地建設、專業建設、技術開發、學生實訓以及就業趨向結合起來,走上內部良性互動的發展之路,體現高職教育的特色。這樣不僅保證了學生的見習、實習和實訓,而且還能成功地構建校企合作的多種模式,在“專業——學業——產業——就業——創業”之間逐步實現“五業貫通”。

    (3)完善雙師型制度

    良好的師資隊伍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根本保證。堅持就業導向,走產學研結合之路,關鍵要有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作人才保證。為適應產學研合作教育發展的要求,我們要結合學校實際,根據“雙師型”教師的特點和成長規律,按照“接收引進、按需培養、注重實踐、訓以致用”的原則,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

    (4)完善學術科研制度

    搞好科研是實現產學研結合的靈魂所在。堅持走以就業為導向的產學研結合之路,不僅要強調其實踐性,而且要突出其創新性。學校創辦專業技術研發中心,其意義在于不僅要把學校建成區域性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心,而且還要努力使之成為促進產業技術創新的研發中心和技術推廣與社會服務中心。因此,一方面要積極主動加強與校外科研院所的合作,與之共建專業、實訓基地和研發中心,共同培育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要十分重視校內專業研發中心的建設,要根據學科專業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需要,創建相關專業研究所或研發中心。

    (5)完善企業、學校合作制度

    培養目標是教育價值的具體體現,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根本內容。大學的類別與層次不同,其培養目標也不同。高等職業教育是以職業技術為核心,以就業市場為導向,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高技能勞動者為根本任務。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法,必須以市場和社會需求,以企業對人才的知識、技能的需求為依據。學校應該根據自身的定位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在專業設置、教學內容、課程設置和教學方法等方面與企業需求對接,以培養學生從事某一職業或職業群所需要的應用知識和專業技能。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使畢業生進入企業后做到“上手快、悟性強、后勁足”。

    [摘要]高職學制三年改二年是教育改革的趨勢,部分高職院校已經進入實質性的探索階段,其學制改革后,人才培養模式、課程體系等都將隨之做出相應的調整,本文討論高職新學制下專業課的制度建設,主要闡述了三種制度的建設:企業訂單培養制度、全面質量管理制度和產學研一體化制度。

    [關鍵詞]高職新學制專業課制度建設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吳建設.中加高職課程模式比較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4.

    [3]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專業教學改革試點方案選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 成人韩免费网站| 日韩欧美成人免费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传媒成人精品| 免费观看一级成人毛片|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无码网站| 欧美成人午夜片一一在线观看|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永久地址www成人| 国产成人小视频| 欧美成人看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一区二区老年人 |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精品成人区在线观看| 久久成人免费大片| 在线免费成人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成人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怡红院成人在线| 99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成人热|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久久综合欧美成人|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A视频一区| 欧美色成人综合|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影院狼色在线| 成人深夜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免费|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v片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精品字幕| 成人精品视频99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综合成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