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教學設計模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教學設計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教學設計模式

    第1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創意木質產品設計與制作”是專業模塊課程,圍繞提升學生木質產品設計以及處理產品與用戶、環境關系的專業設計能力,落實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對接企業產品設計師崗位職業標準,基于學情分析,組織教學。課程以合作企業工作任務為導向,基于木質產品設計開發工作流程設置教學環節,通過直觀演示法、現場教學法、任務驅動法、理實一體化教學法開展教學活動。通過前導課程學習具備三維參數化軟件(Creo)、三維造型軟件(Rhino)和渲染軟件(Keyshot)繪圖技能,掌握設計基礎理論、造型方法和材料工藝知識,但未進行以任務為導向、基于企業工作流程的綜合設計實訓,無法將木質產品的造型理論、設計方法和設計流程有機融合?;谏鲜鰞热?,制訂本課程的項目化教學實施方案(如圖1)。教學實施方案分為課前、課中、課后三個環節。課前,教師在職教云平臺上教案和教學資源,要求學生按照教案內容,在規定時間內觀看微課、預習課件、參與測試、反饋疑惑。這就要求教師合理劃分課堂學習內容,整合知識點制作微課,設計任務和試題,并上傳到職教云平臺,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學習時間,特別是要求其及時反饋疑惑。教師可以集中精力收集常見問題,及時調整課堂教學的內容或方法。例如,“創意木質產品設計與制作”的教學要求是學生觀察并總結上傳常用木質產品的結構設計。根據學生的在線反饋,教師不僅可以豐富課堂教學案例,還可以對相關知識點的講解進行相應調整。在課堂上,教師要分析學生的網絡學習情況,并以學生反饋疑惑中常見的問題為例進行課堂教學,鼓勵學生分組反思和討論問題,并分別提出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對重難點進行闡述和分析,引導學生積極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例如,在“創意木質產品設計與制作”的課堂學習中,各組學生進行設計匯報,由其他小組作為第三方進行評價,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在課后,學生要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并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組間互評,再由教師和企業專家評分,其中優秀的木制品設計案例可以再次分享。同時,針對學生課后可能出現的問題,師生可以一起討論,并作為教學資源不斷拓展。

    一、教學資源

    (一)教學環境企業化

    基于木質產品開發工作流程,建有打樣實訓基地、生產技術實訓基地,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

    (二)教學資源多樣化

    根據項目化教學實際需求,團隊與企業專家按照“以學生為中心,項目為主線,成果為導向”共同編寫了新型活頁式教材,將木質產品設計師的任職要求、職業標準、工作過程作為教材主體內容,將“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有機融入教材,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融入教材以適應企業木質產品設計加工新變化。結合慕課資源“家具結構設計”“木家具制造工藝學”和虛擬仿真軟件(榫卯App/榫卯工藝App),相互補充,促進項目化教學落地。

    二、教學策略

    (1)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適度調整學生課前慕課學習的任務量,著重任務驅動下的現場教學。(2)教學設計基于木質產品開發工作流程,以真實工作為導向開展教學。利用虛擬仿真軟件、專業繪圖軟件,有效突破課程重難點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崗位核心能力。(3)著眼于學生的持續發展,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組織開展設計調研和產品匯報會等教學活動,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參與感。

    三、教學評價

    基于木質產品開發工作流程,將教學評價方式由期末考核轉變為提升能力的過程性考核,采用企業導師主評、專業教師輔評、學生組間互評、學生自評的全過程考評方式,依托網上課程平臺,嚴格按照企業驗收標準對學生進行量化評價和教與學全過程的信息采集。依據工業產品造型設計師職業資格標準、木制品國家標準制定評價內容和評分標準,最終形成多元有效、可評可測的整體評價方案。

    四、教學效果

    立足學情分析,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實施內容,進行分層教學,引導學生充分理解木質產品的核心知識,并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學生的設計能力和素質表現均有顯著提升。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從真實的項目任務入手,可以提高理論知識和軟件技能的熟練程度,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用于探索的自學能力,使學生在任務實施的過程中學會學習,在之后的課程學習過程中觸類旁通?;诠ぷ髁鞒探M織教學環節,能夠使學生對接合作企業,開拓整體產品開發設計思維,提高設計實戰能力,培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終,學生的設計能力會受到校企合作企業的一致認可。

    五、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式

    針對具體學情和課情,專業管理委員會在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及金字塔理論的基礎上,依據ADDLE模型,將系統化的教學設計分為分析、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五個階段,每一階段包含具有不同目的和作用的子步驟,構建了一個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高職設計專業混合式教學設計模式。

    (一)任務驅動線上學習

    利用職教云平臺,在課前上傳學生自主學習任務清單及相應的教學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任務清單包含學習目標和建議、具體要求、需要完成的學習任務、問題反饋等,可以準確記錄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情況。這樣,教師可以提前掌握學生的自主學習情況和任務完成程度。常見學習問題的反饋會在課堂教學中由教師給予重點解答,個別問題也可以在線上或線下單獨解答。

    (二)討論式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以解決問題為首要任務,關注學生在線學習中的常見問題。一些難以通過線上指導的問題,可以在線下課堂解決。在課堂上,學生在小組中進一步探索任務,在教師的幫助下深入思考,積極參與學習經驗的交流,積極構建知識體系。小組活動結束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及時給予指導和評價,引導學生進一步總結和反思,全方位提高自己的知識、技能和思想。

    (三)課后形成教學閉環

    第2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關鍵詞】先練后教;教學設計;語法學習

    教材分析

    被動語態是初中階段教學的一個重要的語法項目,是每年中考的必考點,要求初中生能夠理解它的基本概念和結構,能夠簡單應用。本課是在結束了外研版新標準英語九年級上冊Module2-Module4的被動語態學習而進行的一節語法復習課。本節課內容采用“先練后教,以教導學”的教學模式,通過一系列的練的方式讓學生復習并掌握被動語態的用法。

    學情分析

    我校根據班級學生數少,學習基礎薄弱的現狀,試行小班化教學,課堂教學模式采用“先練后教”的模式,同時在教學中滲透小組互助合作學習。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進一步熟練被動語態用法的基礎上,突破被動語態用法中的特殊使用。

    (2)能力目標:準確把握被動語態的結構和主要用法,熟練恰當地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態。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和合作意識,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4)學習策略目標:學會總結所接觸語言材料中的語言規律并加以應用的方法。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復習英語各時態的被動語態的結構及運用。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使用這五種被動語態。

    教學過程

    Step1 Show the aims 展示目標:

    展示學習目標:①熟悉五種被動語態的構成。②能結合具體的語境正確使用這五種被動語態。

    設計說明: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是整個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它決定著整節課的方向,教學目標的直接呈現有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進而有重點,有目的地性的進行學習。

    Step2 Preview預習練習:

    1.自主復習,發現問題

    仔細觀察下面這些句子:

    (1)Many people read Confucius’ works.――Confucius’ works are read by many people. 請同學們認真歸納五種基本的被動語態結構

    設計說明: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自己歸納五種基本的被動語態結構,促使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問題。教師在旁邊觀察學生的歸納情況,并予以適當的輔導。

    2 .復習自測

    (1)將下列句子變為被動語態,每空一詞:

    We can finish the work in two days. The work _____ _____ _____ in two days.

    (2)把下列句子改寫成被動語態:

    They make machines in that factory. ________________ __ _

    (3)選擇填空:

    The reading room ________ yesterday afternoon.

    A. cleaned B. is cleaned C. was cleaning D. was cleaned

    3.通過之前的自我復習,還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設計說明:教師在旁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批改每小組組長的練習,之后由組長負責批改組員的練習,并且幫助組員訂正,輔導學習。通過復習自測,學生可以了解自己對五種基本被動語態的掌握情況。同時小組的合作也有利于基礎薄弱的同學得到更多的幫助,也有利于基礎好的同學在幫助基礎薄弱的同學時自身得到更大的提升?!靶“嗷钡慕虒W也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得到充分的實施,不會流于形式。

    Step3 Progress拓展提升:

    (1)討論自主復習情況,解決發現的問題。

    (2)師生共同歸納在使用被動語態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根據語境提示正確使用被動語態。設計說明:此環節由師生共同完成,有了之前的復習自測,學生對于出現的問題有了基本的了解,教師這時候適當的解析就使被動語態的完整用法更加清晰明了,讓學生更明確學習內容。

    Step4 practice練習反饋:

    用動詞的正確語態填空。The students _____ often _____(tell) to take care of their desks and chairs.

    設計說明:復習成果的檢測是本堂課學生學習成效的最好檢驗,經過自主復習與拓展提升之后學生對于被動語態都已基本掌握,需要的是輔以練習加以鞏固,同時對比兩種基本語態,在具體語境中判斷被動語態的運用。

    Step5 Summary總結:

    課堂小結:①五種基本的被動語態結構;②在使用被動語態的過程中容易出錯的地方;③主動語態與被動語態的判斷方法。

    設計說明:課堂小結能讓學生對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再次梳理,通過此環節,學生對被動語 態的結構,使用注意點,以及在使用過程中與主動語態的區別有了較完整的認識。

    第3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關鍵詞 復雜性;適應性;預成性教學設計模式;原生態的教學設計模式;生成性教學設計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36-0092-03

    首先界定本文的三個基本概念。

    1)預成性的教學設計模式,即教案在課前既定完成;課中,教師必須嚴格執行教案,不折不扣,不可有絲毫的變更。

    2)原生態的教學設計模式,是指在實際教學中,絕大多數教師按自己對學科課程、教學的理解和實際經驗在做的教學設計方法。這種模式一般是個性化的,具有多樣性。

    3)科學的生成性的教學設計,即在課前只生成概要性的教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邊執行概要邊對其進行評價、修改、完善,最終形成教案。

    1 研究問題的提出

    經典教學設計理論給出的課堂教學設計通常是“預成”性的教學設計,即依據教學設計原理在課前對將要進行的教學進行設計,對未來現場教學出現的各種隨機的情況未予充分的考慮,不能實時地監測學生的復雜多變的學習心理,如專注程度、動機、興趣等變化,做出適應性的進化,故略顯得死板和生硬。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教學設計中要設計有效的干預,以有效地激起學生對先前相關知識的回憶,呈現新知識并提供有意義的提示來幫助他們進行知識儲存和提取,進行可能促進其知識遷移于未來情境的練習,評價學習效果,這些都是很困難的而且又是結構不良的問題解決任務。又有多種因素使這些已經很復雜的情況更為復雜,包括:1)學生的個性差異;2)教學場景的千差萬別;3)高級教學技術的應用;4)教學目標和教學活動(如智慧技能、問題解決等)的多樣性[1]59。能否改進預成性的教學設計呢?這就是本研究探索的問題。

    2 教師原生態的教學設計模式的考察

    為什么一線教師不樂意用預成性的教學設計模式?筆者認為,除了課堂教學設計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工作以外,更重要的原因是它不能夠很好適應未來學生心理復雜多變的現場教學實踐。難道人類有史以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筆者把它稱之為原生態的教學)就沒有合理的地方嗎?筆者認為存在的必有其合理之處。那到底有何合理之處呢?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重新考察了原生態的教師教學。

    原生態教師教學設計情況的調查 筆者隨機訪談了89名教師,其中,青年教師(教齡在5年以下)30人,中年教師(教齡在5~10年)38人,老教師(教齡在10年以上)21人。

    1)當問及“上課前您會不備課嗎”,所有教師都回答“當然要備課咯”。

    2)當問及“您會嚴格按照教學設計那套方法備課,寫出完整、規范的教案嗎”,回答大致有兩種:①我只大概會寫個授課提綱或打個腹稿(多數是中老年教師);②我會寫出一個盡可能完整、規范的教案(多數是青年教師)。

    3)當問及“您上課時,會嚴格按照預先寫好的教案,不折不扣地執行嗎”,幾乎全體被調查的教師都覺得自己會結合現場教學,對原始教案做出或多或少的適應性改變,而且,他們都認為這種變化是必須的。

    調查得到的結論有兩點:

    1)教師一般都會自覺備課(或嚴格按照教學設計的原理和方法寫出一個完整的教案,或開列一份授課提綱,或打一個授課的腹稿);

    2)在現場授課時,教師都會或多或少對課前的原始教案在執行時進行適應性修改。

    原生態教師現場教學適應性變化情況的觀察及分析 教師有了教案或授課提綱或腹稿以后,在授課現場的適應性變化如何?筆者做了以下觀察設計。

    1)觀察的目的:考察在原生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設計教學,如何在現場教學中做出適應性的修改。

    2)觀察的對象:某大學的青年教師、中年教師以及老教師共計140人。

    3)觀察方法:在進入現場觀察前,設計了教師課堂觀察表和教師課堂后訪談提綱,表中將課堂分為前15分鐘、中間15分鐘和后15分鐘三個時間段進行觀察,主要對比被觀察者在每個15分鐘內較之之前的教學設計有何改變,將改變部分記錄下來并記錄其在整個教學設計中所占的百分比。

    4)觀察結果及分析:將在觀察前把教師課堂觀察表發給3名作為觀察者的研究人員,讓其在課中依據教師課堂觀察表中的要求,對被觀察者進行觀察,客觀真實地填寫表格,盡量貼近被觀察者教學的實際情況;在課后利用教師課堂后訪談提綱對被觀察者進行訪談,并真實記錄。

    3名觀察者中,若所觀察結果是有2名及以上的觀察結果大致相同,便采用這個結果,摒除第三個觀察者的觀察記錄;若均不相同,則算為無效觀察。將每個觀察者的對應的數據整理出來,分為授課或講座題目、學生專業、學生層次、學生人數以及授課時間和地點,并將其編號,錄入成表格,以待分析。

    對數據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2],得出以下結論。

    1)青年教師組的教師的變化率是從7%~15%,平均變化率是10.53%;中年教師組的教師的變化率從16%~30%,平均變化率是21.92%;老教師組的教師變化率從9%~17%,平均變化率是12.24%。

    2)青年教師組和老教師組無明顯性差異,而中年教師組和青年教師組及老教師組之間的變化率均有顯著差異性。

    深入思考以上分析結果,筆者得出如下結論。

    1)青年教師組的平均變化率和老年教師組的平均變化率相差不大,其產生的原因有本質性的不同。首先,青年教師組教師缺乏大量的教學實踐經驗,并且對本節課所要教授的知識了解得不是非常透徹,從而導致其在課堂教學中無法根據現場的教學實際情況來對課前的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多數人基本是照本宣科的課堂講授方式。其次,老教師組的教師是因為教學經驗非常豐富,對該學科的知識也掌握得非常精準透徹,所以在其課前的教學設計會充分而全面地考慮學生可能會有的反應。如此一來,在實際的教學執行中相對之前的教學設計的改變就會比較少。

    2)青年教師組和中年教師組以及老教師組和中年教師組之間的平均變化率相差較大,中年教師組的教師經驗較之老教師組的教師要少,而較之青年教師組的教師要多,對本學科的知識也是介于兩者之間,所以就導致其在課前的教學設計中并不能全面地考慮在實際教學中可能發生的變化,而較豐富的經驗又使其在教學中可以部分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也就導致了表中的中年教師組教師平均變化率較大。

    這一研究的結果與國外學者的觀點不謀而合,即:“對于原生態的教學設計,多數教師是根據主觀預期和‘經驗法則’,預先設計出教學實踐的‘手稿’,并把它嘗試性地用到教學。‘手稿’通常包含對教學事件的常規安排,是教學實施的一般規劃,是一種解決教學問題的主觀假設。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這樣的‘手稿’會根據現場情況進行更改,因為ID實踐是“在即時條件下采取的情境化行動?!盵1]3-6

    3 生成性教學設計模式的結構和特點

    課堂生成教學設計模式 “預成”性的教學設計雖有其適應性較差的不足,但也有其優點:它可按照教學設計的一般原理與方法,按固定的模式進行設計。這讓教師特別是新教師容易掌握,便于推廣普及。

    與“預成”性的教學設計正好是相反的,原生態的教學設計主要依據的是教師的豐富的課堂教學經驗,充滿了個性、靈活性及動態性,它會依據教學現場的實際情況進行適應性變化。這既是其優點,但從另外一方面來說也正是它的缺點:它太過于經驗化,極具個性化和多樣性,不具備規律性和普適性,不利于新教師學習、掌握。

    課堂教學設計應該是在動態的、系統論、復雜性的思想觀念、波普爾的科學研究試誤方法、控制論、質性研究方法、教學設計理論等理論和思想觀念的啟發下,在李芒的教學設計應該是生成性的觀點的點撥下[3-4],批判地汲取預成性的教學設計和原生態教學設計的優點,擯棄它們的缺點,提出以下生成模式:整個課堂的教學設計是在課前和課堂上動態生成的。生成模式及其結構如圖1所示。

    課堂教學設計生成模式的特點 生成模式包括概要和更新兩個部分,生成概要部分包括學科知識、教師經驗,是課堂教學設計的一般模式;更新部分包括現場教學實施、關注學生當前學習心理、體驗教師當前教學心理和圍繞教學目標實時評價實時改善教學。

    下面來闡述下每個部分的特點。

    1)生成概要的特點。在這個部分中通常是在課前完成的。強調教師要掌握學科知識,吃透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更好地突出欲講授的重點和難點;要在課程的設計中融入自己多少年來所積累的教學經驗,這樣有助于增強教學效果;要按照課堂教學設計的理論和方法或其他已有的課堂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來生成此概要,這樣能做到有理論依據和系統化操作。在概要的生成部分,設計者既要依賴教學設計理論,同時也要借助個人的教學經驗,這符合教學既是科學也是藝術的特點。所生成的概要可以是嚴格的教學設計方案,對于學科知識駕馭能力較強、對學生比較熟悉和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來說,也可以生成一個大概的、腹稿式的概要。

    2)更新的特點。更新是把前面所形成的概要在課堂上實施,是在課堂教學時段進行和完成的。在現場教學中,教師既要執行和完成教學內容,還要實時地關注當前學生的心理和體驗當前自己的教學心理,同時必須圍繞教學目標對教學進行實時的評價和及時的修改。具體說,在現場教學實施時,首先,教師依據之前建立和設計好的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進行了一個小階段,或者遇到與設計不符的情況或是突況時,教師要對此時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并依據當前的學生學習心理及教師本身的教學心理,在原有的教學設計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和修改,再進行教學實施,以此類推,就形成了邊評價邊修改邊實施的生成模式。

    3)整個模式的特點。

    ①傳統的教學設計流程如圖2所示。與上述傳統的一般性課堂教學設計模式相比,生成性的教學設計更像是將前期分析和設計合成為概要設計部分,而將實施和評價合稱為更新部分。

    ②如果將上述整個設計模式看成是一棟房子,那么,生成概要部分就像毛坯房,而更新部分就好比給入住者預留了可適合自己需求的室內裝修[5]。

    ③模式的概要部分是決定性的,本質上是一套理性的、邏輯化的要遵循的程序,而更新部分是創造性的,建立在直覺和理性基礎上的過程。所以,整個模式既具有科學性,同時又兼有創造性和適應性。

    對模式合理性的評價 筆者設計了合理性評價表格對237位教師進行了隨機的訪問,數據整理后,得出93.4%的教師認為本模式是合理的。筆者希望在相關理論的啟發下提出的課堂教學設計生成模式,可以最真實地還原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并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一種新的參考。

    4 對教師的幾點建議

    為了讓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學習掌握好本研究給出的生成性教學設計模式,筆者提供以下建議供參考。

    1)為了設計好概要部分:①教師不能只做“教書匠”而忽視科學研究,這樣才能較高水平地駕馭教學內容,做好教學內容的組織、規劃;②自覺學習掌握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方法,對概要做出盡可能理性的或科學性的設計,為后續教學的展開夯實基礎;③在概要設計時,教師要盡量用好以往所積累的教學經驗。

    2)為了提高對生成模式中更新部分的應用水平,教師專業成長中要注意:①要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課堂的現場觀察能力;②應該學會并把質性研究的方法應用于現場教學,體察學生學習心理的變化并對此及時做出適應性的變化;③應該不斷通過教學反思來積累教學經驗。

    5 小結

    在課堂教學中,預成性的教學設計模式雖有固定的程序可循,但難以適應現場教學的變化,略顯僵硬。原生態教師的教學設計模式雖然能適應現場教學的變化,卻又形態各異,無固定的模式,新教師不易掌握,難以推廣。筆者在對原生態的教師課堂教學進行觀察、分析的基礎上,在相關理論的啟發下,合理地吸收和“嫁接”預成性的教學設計模式和原生態教師的教學設計生成模式兩者的優點,提出一個課堂教學設計的生成模式,概述了該模式的特點,對其合理性進行了初步的評價,并對教師應該如何把握模式給出幾點建議。

    參考文獻

    [1]戴克斯特拉,等.教學設計的國際觀:第2冊 解決教學設計問題[M].任友群,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陳平燕.SPSS13.0統計軟件應用教程[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李芒.教學設計的九大信條[J].教育科學文摘,2010,

    29(3):58-59.

    第4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1.從大量的教學實踐中證明,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在基礎知識、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顯差異。教育部門在相關法律中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指出教師應該積極的指導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進行學習。教師要從學生的特點出發,堅持因材施教的原則,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進而從不同層面進行指導,創建良好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進而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2.受到社會因素、家庭因素的制約,學生在學習計算機技術的時候存在很大程度上的差異,學生知識基礎,操作技能都有很多不同,有的學生家庭條件好一些,很可能在學校開展信息技術課程之前就接觸了電腦,對于計算機操作非常熟悉。而有些學生的家庭條件有限,因此在除學校之外的時間里,沒有機會接觸計算機,因此在學校學習的時候就會有一些困難,沒有家里有電腦的學生學習快。基于這些情況,教師應該面向所有同學,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為目標,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學習的喜悅,既能夠滿足基礎好學生的需求,也能夠使基礎差的同學順利完成學習目標。幫助學生學有所成,學以致用。在進行信息技術教學中,合理進行分層互動教學,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有效克服存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問題。

    3.分層教學在教學中的重要因素。在初中教學中,分層教學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實際上就是教師合理的利用教材,采用最為科學的教學方法,與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中,學生與教師之間的關系會更加和諧,兩者的接觸更加自然,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會不斷提升,另外,隨著我國教改的不斷深入,互動教育在教育過程中的重要性也更加凸顯,是新時期教育中非常值得推廣和應用的教學手段。

    二、初中信息技術課分層互動教學設計模式的構建

    從來源角度來看,分層教學法起源于分組教學,即便是如此,分組教學與分層教學之間又存在很多不同,分層教學很好地將教學策略、教學內容以及目標任務有機融合在一起,進而使得信息技術課堂更為動態化,同時,也能夠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實現教學資料的有效利用,能夠突破傳統教學思維的桎梏,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下面針對初中信息技術課分層互動教學設計模式的建立進行具體分析:

    1.在初中信息課中,利用初中生學習特點充分營造分層教學氣氛,利用教學多樣性,以班級為單位開展分層教學模式,首先讓學生理解并接受分層教學,通過對分層教學的引入讓學生知道根據自身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其次建立以學習為主的學習氣氛,樹立學習自信心。肯定學生的特長與優點,進行適當的分層學習,通過相互協作,培養學習能力以及建立團隊意識。

    2.讓學生與教師都有機會參與分層學習,教師要根據學生學習情況以及學習環境等分析學生學習能力,并制定分組計劃,通過學習目標的確立,適當的讓每個分組都能夠合理的安排學習,通過對不同小組進行單獨學習任務布置,提高學習效率,設計目標的時候要注意目標的合理性,不宜過高與過低,盡量符合每組學生學習特點。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信心增強,充分的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允許學生自學,最終讓他們學習到的知識能夠運用自如。

    3.通過獨立的學習方式,組織學生學習,采用多種多樣的分組形式,按照每個學生學習風格以及學習興趣制定學習目標,再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初中信息技術課分層教學提供有效參考。通過各種教學手段的運用促使分層教學模式得以實現,并能夠達到理想效果。

    三、結語

    第5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論文關鍵詞:教學改革,教學設計,跨文化交際

     

    實踐教學作為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應用型高等英語專業人才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實踐環節教學工作規范》指出:實踐教學工作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是實現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環節。

    作為一名電大英語教師,通過對多年教學實踐的總結,本人主要就以下幾個方面來探討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一、對教學主體的改革

    (一)轉變觀念,提高自身素質

    在遠程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應成為教學過程中的學習的組織者、指導者,面向全體學員,注重個性發展。教學的側重點由原來的重結果轉向重過程,由重知識轉向重方法,從重知識的掌握轉向重整體素質的提高,讓學生親自體會知識的發現過程,從而使思維得到訓練并分享創造的快樂,進而激發進一步學習的激情。

    遠程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并能制作效果良好的多媒體課件,為學員提供豐富的網絡教學資源。因此,擔任遠程教育教學任務的電大教師應注重知識的學習和更新,努力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為學員提供全方面的服務。

    (二)明確教改的目的,樹立教學目標

    在廣播電視大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開放教育試點研究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教學設計,探索并構建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教學模式,是開放教育的重點。加強實踐教學,培養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以強化學生的英語水平和整體素質,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社會競爭力,是試點英語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直接目的。

    開放教育試點本科采用的教材是全國試點學校統一使用的,由北京外國語大學顧曰國教授主編的“專升本”英語自學系列教程。該系列教程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以及教育觀念,都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習為中心,重在學生聽、說、讀、寫、譯等能力的培養和全面素質的提高,在學習中逐步提高用英語溝通和交際的能力.同時該教程也是專門為遠程教育的自學者設計的,對遠程開放學習模式的創造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依托教學資源,制訂教學計劃

    目前,遠程教育任何一個專業在中央電大的學習平臺上都有完整的課程說明,教學大綱,實施方案,及相關的教學輔導,課程考核說明等等。英語專業的課程設置主要分兩大模塊:英語語言交際模塊和職業培訓模塊,其中語言交際模塊就包括《跨文化交際》、《變化中的英語》、《文學閱讀與欣賞》等必修課程?!犊缥幕浑H》所包括的主要媒體資源有:1)主教材及課程導學各一冊;2)與主教材配套的錄音帶和光盤;3)中央電大提供的網上教學活動文本——輔導教案,包括教學實施細則、教學難點解析、網上輔導答疑、形成性考核作業、期末復習等等,以上這些資源都為我們學員學習提供了便利和幫助雜志鋪。教師和學生都可以隨時隨地通過多種途徑了解并掌握這些資料,針對學生的情況,從而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把握學習進度,對整個學習過程實行宏觀控制,使教學雙方都能在教學活動中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二、對學習主體的改革

    使學生具有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是遠程教育的基礎。從世界各國的遠程教育來看,其受教育主體仍是成人,多數是為了滿足成人繼續教育或者彌補以往錯失的教育的需要。這些遠程學習者在年齡、知識水平、專業背景、學習環境、學習動機等方面存在著個體差異性。但同時他們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是能動的,具有思想感情和獨特的創造價值的個體,通常承擔著一定的生活(家庭)與工作的壓力,接受相關的教育培訓只是一項“業余性”的活動;他們擁有豐富的人生閱歷和實踐經驗。如何使這些長期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影響的教育對象盡早適應遠程英語教學模式,成為應用型人才,主要從三方面著手:

    (一)引導學生從“學歷本位”向“能力本位”轉變

    電大遠程教育中相當一部分學員是為一張文憑來讀書的,但當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即知識社會轉變的時候,知識更新和社會變化速度加快,學歷教育將會發展為終身教育。學習能力、做事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應變能力以及創新能力等等,已成為人們適應新社會的新素質的要求。學歷只是人們獲取知識和能力的必要條件和重要表征,而能力則是衡量人的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其事業的成功和對社會的貢獻。正確處理好學歷和能力的關系才能真正適應遠程教育形式,才能為自己的全面發展作好準備。

    (二)重視遠程獨立學習觀念的培養

    長期作為知識進行傳授的英語教學模式,固化了學員的英語學習思想和習慣,其教學方法更是限制了學員的主動性,使得學員過分依賴老師的講解。而遠程英語教學以視頻點播和課件學習為主要方式教學設計,輔以網絡上的資源。這種學習方法與學員原有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是不同的,許多學員就強烈要求教師下發學習資料、練習講義,想省去上網查詢查找的麻煩。所以,我們要花大力氣改變學員的觀念,并注重培養學員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員的主觀能動性。

    (三)提升學員計算機應用能力

    目前參加遠程教育的學員,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參差不齊,甚至于還有許多學員沒有家用電腦,連因特網都沒上過。這樣的計算機水平很難適應遠程英語教學,因此必須加強對他們的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培養?;蛘咛崆皩W習計算機應用課程,或者與英語課同時開設計算機應用課程,以確保遠程教育的順利進行。

    三、對教學形式的改革

    (一)教學模式

    第一環節 教

    教是整個教學環節的基礎.學校組織教學,教師根據課程及學生特點,有選擇性的就教材上的重難點內容進行講授,使學生對課程內容形成初步概念。教師要達到講授重點、引導學生學習和指導學生“仿”的目的。

    第二環節 學

    學是對教的內容的消化.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深化和擴展學習第一環節內容,達到基本理解和掌握課程內容的目的。學習過程中對教師教學方法等作出反饋以便教師及時進行調整。

    第三環節 仿

    學生在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學習的基礎上,在小組活動時,對課程中一些重要交際場景進行模擬交際,以達到將“教”、“學”環節中所學內容實際運用的目的,它是在教和學這兩個環節后的實踐。

    第四環節 談

    學生在第三環節完成后,對學習和交際模擬過程進行交流探討,總結經驗,加深印象,改進學習方法。該環節的結果應反饋到“教”、“學”、“仿”各個環節中,促使各個環節不斷完善。

    (二) 教學方法設計

    《跨文化交際》這門課程以語言、文化、交際三者之間的密切聯系為出發點,介紹跨文化交際中一些基本概念,通過對跨文化交際中一些個案的分析,幫助學習者掌握跨文化交際中的基本知識和技巧。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我認為主要圍繞以下四個方面來完成教學任務。

    1.課堂輔導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必修課程,輔導面授安排六次,每次四個課時,每次面授我會根據每個單元的話題,重點輔導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指導學生完成各項語言技能的評價。面授輔導強調的是一個“導”字,但我發現由于擺脫不了傳統面授課的影響,許多教師都把 它處理成了“講授課”或者純粹的“答疑課”。面授輔導不在于殫精竭慮地在有限的時間內向學生灌輸課程的重點和難點,也不能把它簡化為回答學生提出的一個又一個的問題。在面授輔導課中,學生的聲音應該遠遠多余教師的聲音。輔導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反饋性的檢查,糾正學生學習中的偏差,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化和理論概括雜志鋪。因此在上課過程中不應拘泥于教材和書本,我們可以把學生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精心設計成一個個的問題和話題編制到教學活動中去,使教學活動渾然一體,使學生體驗到學習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在學生不知不覺的參與中解決了問題這樣不僅培養鍛煉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教學設計,而且也強化了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

    另外,為了節約時間,保證面授輔導課的時間和實效,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力和感受力,我們把整個課程分成8個部分,且采用多種媒體教學手段如投影效果較好的幻燈片及自制的課件,運用文字,圖例,動畫,視頻,聲音等,突出每個部分主題的知識結構,使新呈現的內容結構清晰,層次鮮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作用從而更加快捷地捕獲信息并得以接受和消化。

    2.討論

    討論學習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研究性和協作性的學習方式,通過討論不僅能鍛煉學員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能力,而且還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共同協作解決問題的益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討論的內容,主題,形式,范圍和時間的長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行安排。

    課堂上,為了便于控制,我們可以采取集體討論或小組討論法就某一個話題展開:如Foreigners never talk about others’ privacy,such as women’ age,other’s salary,but our chinese like toask such question,then how do we think of this? 我要求所有學生輪流用三到五分鐘的時間表述自己對該論題的觀點或看法,然后大家一起進行歸納和總結.其特點是形式自由,不拘一格,而且人人都能參加,彼此在有效的時間內很快的實現了思想的傳遞和交流.當然我們也可以分組進行討論,大家或交談,或爭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教師也可在適當的時候穿針引線啟發他們創造性的思維,引導他們多角度的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最后每個小組選派一名代表集中發言,闡釋自己所在小組的觀點。這種形式促進了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性和交際性,也極大地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良好協作關系的形成。

    3.場景模擬

    針對某個具體問題或場景,在給出材料收集時間和討論準備時間的基礎上,要求每個學員親身參與模擬實踐,有可能的話,給出實踐活動總結。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以語言交際為主要學習目的的課程教學設計,教材中有很多的交際實例,針對不同的情景,可以讓學生進行實際場景模擬,以訓練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后的語言運用能力。如在講授教材第二單元第二節Politeness時,就可模擬書中情景讓學生體會東西方文化中人們對禮貌的不同理解和反應。

    4.答疑

    四、對測評手段的改革

    傳統的英語教學評價標準是最終考試成績,對于遠程英語教學來說,這種評價方法,不僅不能得到多數老師和學員的認同,而且還會令他們產生逆反心理。遠程教育環境下的學習成績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終結性考試相結合的方式,改變了用一次考試評價學員學習情況的做法,將學生學習過程、素質和能力的提高記錄在學習成績中,體現了學習評價方法的改革。

    根據中央電大要求,《跨文化交際》已納入基于網絡課程改革試點的課程,學生的最終成績為百分制,形成性考核占課程綜合成績的60%,終結性考試占課程綜合成績的40%。形成性考核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形成性測評系統”進行,終結性考試在“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網上考試系統”進行。針對這種情況,課程輔導教師應及時掌握學生網上形成性考核作業情況,并對學生所做作業及時評閱,對那些沒有及時完成作業的學生進行督促和指導,對每一個學生網上作業的情況及時作出評價以督促和激勵學生更好的完成下一次作業。

    總之,遠程教育中英語專業本科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而又艱巨的任務,需要我們每一個授課教師的積極參與,只有通過教學實踐不斷地探索總結,才能逐步加強和完善教學環節,貫徹遠程開放教育理念,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桑新民.遠程學習新模式的戰略思考[J]. 中國遠程教育, 2003,14.

    [2]張曉敏.變化中的英語教學模式改革初探[J]. 湖北廣播電大視大學學報,2004,3.

    第6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關鍵詞 CDIO;工程教育;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1-0059-03

    1 引言

    CDIO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產品研發到產品運行的生命周期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CDIO培養大綱將工程畢業生的能力分為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能力四個層面,大綱要求以綜合的培養方式使學生在這四個層面達到預定目標[1]。

    國內目前應用這項先進工程教育模式的高校才剛剛起步,每年也有很多的高校正在加入到CDIO這支隊伍中來。汕頭大學工學院在CDIO的基礎上,提出了EIP-CDIO培養模式。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在CDIO能力培養大綱的基礎上調整并增加了部分能力指標,構建了TOPCARES-CDIO能力指標體系。

    汕頭大學和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教改實踐給CDIO的本土化做出了可貴的教育嘗試,提供了寶貴的經驗。然而每所學校的具體情況不同、專業不同、課程不同及學生素養不同,仍需要在借鑒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套適合本校實際情況CDIO教育模式。基于CDIO工程教育思想,本文將主要圍繞軟件工程專業中的Project開發課程進行課程層面的CDIO模式的課程教改實踐情況進行探討,以期對正在進行此類嘗試的同行們有所幫助和借鑒。

    2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軟件工程專業課程體系設計

    在CDIO模式下的軟件工程專業人才培養要求

    1)具有較系統地掌握本專業領域的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計算機原理、程序設計、軟件工程、網絡技術、軟件開發)的能力。

    2)具有本專業必需的文獻檢索能力、計算機軟硬件操作等基本技能,以及較好的軟件開發和外語應用能力。

    3)具有本專業領域內所必需的專業知識,對本學科前沿及發展趨勢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的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4)具有終身學習能力以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和新技術、新知識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表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6)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基礎,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質、職業道德和團隊精神。

    基于CDIO的核心課程體系設計 在CDIO工程教育思想的指導下,軟件工程專業的一體化課程體系設計需要進行精心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將項目和課程相融合,將項目進行拆分及集成分布在課程體系的各個階段[4]。

    在此提出,軟件工程專業的課程體系以項目為中心,分為四個階段和三級項目:

    第一階段是入學階段,設計公共通識課程及專業導論類課程,同時進行一級項目(翼卡通數字化校園DUS)的簡單導引;

    第二階段是初級學習階段,對一級項目進行拆分,拆分后項目為三級項目,每一個項目對應的知識點分別對應不同的具體課程;

    第三個階段是深入學習階段,已經完成了許多三級項目,學習了多門課程,此時可以將部分三級項目進行融合、集成,構成二級項目;

    第四階段是畢業前的實習階段,可以對二級項目進行集成,合并成一個完整的大型項目,既可以是一級項目,也可以是畢業實習項目或畢業設計項目等。

    圖1給出部分軟件工程專業基于CDIO的課程體系魚骨圖。

    3 基于CDIO模式的課程教學設計

    Project開發屬于CDIO課程魚骨圖中的二級項目課程。該課程以項目案例為驅動,遵循“特色專業―特色課程”的整體建設規劃,在“做中學”,通過動手設計和實現一個完整的軟件項目――校園新聞系統,將所學的軟件工程、數據庫原理與設計、Web界面設計、面向對象程序設計等課程的內容進行綜合運用。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為理念,以案例的設計和實現過程來逐步組織知識點,并在實踐中使學生了解到軟件工程開發的各個環節,以及相關的應用架構、設計模式和各種輔助開發工具的使用。同時在實踐的過程中注重團隊合作、創新能力及溝通表達等方面的培養。

    課程支撐案例設計 Project開發課程案例項目為“校園新聞系統的設計與實現”。該系統主要包括撰寫新聞、新聞管理、通知、通知管理、新聞事業管理、密碼修改、用戶登錄、匿名登錄,還具有分享、收藏、瀏覽、新聞的功能。用戶分為普通用戶和管理員用戶。

    項目實施過程中主要撰寫的技術文檔包括需求說明書、數據庫設計、概要設計、詳細設計、測試計劃、測試用例、測試記錄及測試結果文檔等。項目的主要開發流程包括問題定義、需求分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測試、提交及維護等。項目的開發工具及平臺如表1所示。

    課程知識點組織 Project開發課程案例“校園新聞系統”項目的開發順序為:模塊一,Project項目開發技術入門及主頁設計;模塊二,數據庫系統的設計和連接;模塊三,通知詳情查看、新聞視野;模塊四,管理員主頁及撰寫新聞;模塊五,新聞管理及新聞視野管理;模塊六,通知和管理通知;模塊七,管理員修改密碼及項目擴展。

    圍繞項目開發模塊順序來組織知識點,具體的教學內容和順序如下。

    1)介紹當前主要的應用系統開發架構,3.5的運行原理,主流的開發平臺,的特點和配置使用方法,軟件工程的開發模型,“校園新聞系統”總體架構及Web設計要點。

    2)數據庫的設計和實現技術(E-R圖、SqlSever數據庫),數據庫和Web頁面的連接,DataGrid控件的使用,System.Data.SqlClient類的使用。

    3)Response對象常用屬性和方法,Request對象常用屬性和方法,Session對象常用屬性和方法,利用System.Data.SqlClient中的方法對數據庫進行查詢操作。

    4)網站后臺管理Web設計,撰寫新聞模塊Web設計,使用Connection對象連接數據庫,使用Command對象操作數據庫,使用Command對象調用存儲過程,使用DataSet對象和DataAdapter對象、DataSet與DataReader在為用戶查詢時的區別,對數據庫的Insert操作。

    5)數據庫的Update、Delete操作,RequiredField-

    Validator控件實現數據的非空驗證,Comparevalidator控件實現數據的比較驗證,RegularExpressionValidator控件實現數據的輸入格式驗證,RangeValidator控件實現數據的范圍驗證、ValidationSummary控件實現驗證錯誤信息提示。

    6)通知和管理通知Web窗體頁面設計,數據庫的Insert、Update、Delete操作,創建母版頁、創建內容頁、創建嵌套母版頁、訪問母版頁中的控件及相關屬性。

    7)設計管理員密碼Web頁面,進行數據庫連接及Up-date操作;對項目進行擴展,增加用戶注冊頁面、新聞評論頁面等。

    將項目所涉及的知識點逐步分解,融入每一個模塊的課程教學內容中,課程內容學習反過來幫助完成項目,兩者相互融合滲透,讓學生一開始就目標明確,這樣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信心。

    4 課程CDIO教學實踐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采用團隊模式開發。學生模擬公司成立項目組,每個學生在組內有不同的角色。在項目實踐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大膽參與實踐和創新,在項目的各個階段對項目進行創新的改造和擴展,在鍛煉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團隊溝通和合作精神。

    在項目課程結束后,所有團隊均完成一個軟件項目的完整開發過程,提交各類設計文檔,掌握多門課程之間的知識和技能的融合,在團隊合作中大家相互探討和幫助,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培養能力。

    圖2、圖3是部分學生在項目實踐結束后提交的作品的截圖。

    5 結論

    作為一種工程教育教學模式,CDIO理念在強調學生理論基礎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論應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及工程系統掌控能力。將CDIO理念引入教學,改變了以往課程理論過多、學生有枯燥感的局面,彌補了課堂教學與實際應用間的斷層,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顧佩華.CDIO大綱與標準[M].廣東:汕頭大學出版社,

    2008.

    [2]顧佩華,等.從CDIO到EIP-CDIO:汕頭大學工程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

    [3]溫濤.基于TOPCARES-CDIO的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計算機教育,2010(11).

    第7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關鍵詞:行動導向;中職教育;計算機教學

    通過調查可以發現,目前大部分中職院校在教學模式方面,依然將課程結構體系作為重點,實踐課要遠遠少于理論課;長此以往,就會導致職業學校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得不到鍛煉,這樣就不能發展學生的職業能力,無法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以及

    創造性,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

    一、行動導向教學介紹

    在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下,逐漸產生了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它是為了滿足現代工業的需求,作為一種全新的職業培訓教學體系,目標就是提高勞動者的專業能力。通常情況下,可以將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分為五個步驟,分別是資訊、計劃、實施、檢查、評價等等,在教學中,不能是教師的獨自表演,需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不管是信息的獲取,還是計劃的制訂、實施以及評估,都需要學生獨立進行。

    在行動導向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方面,行動導向教學是一種籠統的理念,它并不是具體的教學方法,具體指的是在學生活動中加入職業課程教學的內容,利用行為來將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地

    激發出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在課堂中的應用:中等職業學校教育和其他的學校教育有著很大的不同,因為前者將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

    培養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培養出來的學生通常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在思維方面比較形象。因此,在職業教育過程中,需要將情境的創設作為課堂的重點。

    在中職計算機組裝與維護課程方面,人才培養的目標就是技能型和應用型的人才;學生既需要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又需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對課程進行仔細的研究,同時將學生的特點充分納入考慮范圍,對理論進行精細化講解,將操作能力的培養作為課堂的重點,同時其他的一些實踐教學環節也需要適當的增加,比如維修等等。學生在對計算機各個部件概念以及原理進行熟練掌握的基礎上,還要有一定的動手實踐能力。

    二、中職計算機課程的行動導向教學設計

    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牢記它的指導思想,也就是通過行動來學習;本文將計算機硬件作為項目模塊,對組織教學的起始點選擇了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硬件篩選,進行問題情境的創設,在這個過程中,將一些新的題目和問題不斷地引入進來,這樣可以實現對原有興趣進行強化的目的,具體來講,包括這些內容:

    1.項目方案的制訂

    教師首先將本章節的學習目標給列出來,這樣學生在教學開始之前就可以明確自己的任務;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學生進行學習項目的制訂,保證制訂的項目是科學合理的。

    2.對項目信息以及問題進行收集

    通常在這個教學階段內,采用的是討論學習的方法,學生認真對教材的理論知識進行自學,如果在自學的過程中發現了問題以

    及不懂的知識點,需要及時地向教師反饋,也可以和同學之間進行交流。

    3.尋找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對項目行動計劃進行制訂

    在課堂中對項目實踐過程進行模擬,如果有問題存在于項目實踐當中,學生可以對這些問題進行自由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學生可以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查閱,然后以小組的形式,將自己的看法給表達出來;不同的小組,想出來的行動方案一定也不相同,那么教師就需要分析各個行動方案,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引導,選擇出最適合的行動方案。

    4.項目的實施

    在項目的具體實施過程中,需要將學生作為核心,教師只是充當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學生上機進行具體的操作。教師可以對教學內容進行重新整合,以此來對實踐教學環節進行強化,這樣既可以保證學生擁有一定的理論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5.項目總結

    一個章節結束了之后,需要對項目實施的效果進行總結;為了強化學生的記憶,還可以采取一些練習方式,常見的就是出一些填空題、選擇題等讓學生解答,從而有效地評估學生對本章節的掌握情況。

    6.項目評價

    學生在日常的職業行動中,綜合運用自己學到的理論知識以

    及技能等等,教師對其知識的具體應用能力進行考查。

    行動導向教學模式具有一系列的優點,但是在我國中職院校的應用中,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地總結經驗,提高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姜德根,魏國生.中職計算機應用行動導向教學設計的探討與案例[J].電子世界,2013,2(7):123-125.

    第8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摘要】體育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雙向回饋的過程。體育教師為達到有效教學,必須熟悉教學內容與教學策略。如何運用各種教學策略、教學法、各種語言、符號、例子,將教學內容轉化成學習者可以理解的內容,進而建構出教學設計系統化的模式,這與體育教學效果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關系。通過文獻資料分析,探究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觀念,比較傳統教學設計與當下盛行的建構取向教學設計,最后針對學習者與學習方式,提出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

    【關鍵詞】系統教學設計模式;教學光譜;理論;應用

    On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tton teaching spectrum in the view of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bstract】The activ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is a bidirectional feedback course includ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order to achieve effective teaching, P.E teacher must familiar with the teaching subject and teaching strategy. How to use all kind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 methods,language, symbol, example, and to transform the teaching subject into the content that can be understood by learner, and finally to construct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which h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result of sports teaching and learning. By analyzing the literature, exploring the 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and current popular construction-oriental teaching and learning design, finally making appoint on learner and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osston teaching spectrum was brought up.

    【Key words】Design Model of system teaching and learning; Teaching spectrum; Theory; Application

    一 教學設計模式的概念

    (一)教學設計模式的觀念:一般教學設計過程,包括有學習者、方法、目標與評價等主要因素。然而由于教學設計兼具創造與發展過程,因此常以橢圓形、曲線、箭頭等符號,將教學設計過程作為認知訊息的傳達,以便教學設計流程圖進而建構出教學模式。有關教學設計的說法甚多,限于篇幅,不做深究。具體而言,教學設計模式是指教學設計的過程概念化或步驟化,這是無庸置疑的。

    (二)教學設計模式的比較:教學設計的歷史,由于受到不同典范的影響,而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模式,大致分為“巨觀教學設計模式”與“微觀教學設計模式”,前者側重在一般系統、課程和管理理論對教學設計的反應,例如教學系統設計;后者強調心理學、教學、溝通和視聽理論在教學設計的反應,例如每課教學設計。如今許多教學設計隨著視訊傳播媒體,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設計已逐漸被取代,教師轉而成為學生信息的提供者、合作者、引導者。簡言之,傳統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控制與傳遞;建構取向教學設計重視知識的選擇與建構。對于教學設計模式取向的說明(見表1)。

    表1 教學設計模式取向比較表

    取向對比 傳統取向教學設計 建構取向教學設計

    教學知識 教科書為專家知識權威,知識的來源與獲取來自教科書 學習知識是討論實作互動后建構的產物,用來印證辦糟的真偽

    教師角色 教師是教學的管理者,利用活動和作業檢視學生的學習成就 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溝通、對話、辨證共識與歧異處

    學生角色 學生是學習的接受者,偏重機械性的記憶、模仿與事實的練習 學生是學習的探索者,重視多媒體的攝取、知識網絡的反省與思考

    教學活動 靜態的被制吸收、可預測性、學徒式單向活動 動態的爭議對答、不可預測性、師生共創活動

    設計模式 例如:ADDLE模式(分析,設計,發展,實施與評價) 例如IMM-PBI模式(互動多媒體,基于問題的學習)

    二 系統教學設計的模式

    (一)系統教學設計模式的架構:以Dick&Carey這個模式,包括九個連結的步驟和一個回饋環線,這些都是教學設計者可用來進行有效教學的程序和技術的組件(圖1)。

    圖1 Dick&Carey系統教學設計模式圖

    (二)系統教學設計模式應用的步驟:Dick&Carey的系統教學模式,教師可依系統化步驟,配合認知取向和建構取向進行教學設計,分述如下:

    1 決定教學目標:第一個步驟是決定教學目標,進行教學之前,先決定什么教學內容。也就是學生在教學完成后可能會達到的程度如何。換言之,教學設計初期的核心,應該從需求評估、確定計劃的需求,確定優先級,并考慮限制因素等來敘述教學目標。

    2 進行教學分析:決定教學目標后需要進行教學分析,對于學習者應該如何運用哪種學習類型來完成,以及如何設計教學步驟來完成學習目標,這是進行教學分析的重點。

    3 鑒定起點行為特征:鑒定學生的起點行為,才能了解與教學目標之關系與差異,如此才能設計教學活動。否則教學目標立意甚佳,但是曲多合寡,反而達不到教學效果。

    4 敘寫學習目標:通常教學目標的敘寫,依據終點行為來列舉各項目標,清楚指出的預期學習者完成的學習內容;撰寫各主目標下面的子目標。值得一提的是教學目標的敘寫,常用認識、了解、學得……等動詞,在教學分析和起點行為的基礎下表達所要學習的內容。

    5 發展學習評價:有效教學與否,便是透過學習評價來了解其效果。此時根據認知、情意、技能等目標,可以針對學習者如何完成學習目標來設計評價的類型和標準。

    6 發展教學策略:教學策略可以從教學前的活動、教學內容的呈現、練習與回饋、測驗和追蹤整個教學活動五部分來進行。并且根據目前學習研究的結果、學習重點、學習者的特點來考慮策略的發展。

    7 發展和選擇教學形式:因為現行各校的教學資源不一,因此教師在發展和選擇教學時,應該以學校本位為主來發展教學形式。

    8 設計和進行形成性評價:為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過程,形成性評價變得不可或缺。因此,針對學習過程所進行的一系列評價,即在教學活動中進行。其目的在于針對教學目標的完成、學習效果、學習者情況進行了解,已備教學過程調整的需要。

    9 設計和進行總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是教學效能的驗證,目前可以配合教育部門頒布的相應的能力指標來了解學習者的學習能力。

    三 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

    Mosston認為教學是學生與教師之間一連串關系的發展。他認為教學的意涵,是學生能夠體驗,而且反應所有教師的提示。因此強調這一連串的關系,在于幫助學生能在身體活動中,發展出個人的運動技能。所以Mosston指出教師、學生、目標三者的關系是一致的。換言之,在每個教學單元中,必須透過教師的特定教學行為、學生的特定學習行為,以及所欲達成的目標,形成教師與學生,以及目標的互動網絡(圖2)。

    圖2 教學光譜架構圖

    (一)Mosston教學光譜的理論

    1 原理(The Axiom):眾所周知,每一個教學活動的安排都是先前決定的結果。教與學的過程是師生根據在課前、課中、課后所做的一連串決定。所以,Mosston認為教學行為是一連串的決定。而教學光譜的基本意涵,即“教”是被“決定”所主導的,亦即教師每一個教的動作都是先前決定的結果??梢娝薪處熃虒W的決定是整個教師“教”的中心,所有“教”的行為都是由教師所做的決定;相對的,所有“學”的行為都是學習者所決定的結果。因此教學行為是教師與學生兩者所作結果。

    2 教學形式的剖析(The Anatomy of Any Style):Mosston教學光譜中任何一種教學形式的教學時序都存在著三層次的決定。分別為課前(pre-impact):1.所有的決定必須在教與學之前做決定。2.課中(impact):在實際教與學中,執行有關的決定。3.課后(post-impact):評價學習前的決定,這部分通常涉及教師與學習者學習成果的評價。Mosston&Ashworth進一步指出“課前”:是在任何教學時序前,教師所必須做的決定;“課中”:則指教學活動所傳達與表現的行為?!罢n后”:即評價學習者在教學活動期間或教學活動之后的表現,并提供回饋。

    3 決定者(The Decision maker):如果教學活動是舞臺的話,那么教師與學習者則是這舞臺的主角。因此,教師與學習者之間如何扮演這出戲,兩者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尤其如何來決定教學活動,在教師與學習者之間,便會有“最大極限”與“最小極限”的決定。換言之,在整個教學活動的時序上,教師與學習者彼此之間是互動的,因此就會出現教師與學習者,誰來決定的主導權。一般而言,教師的主導權隨著各種教學形式的不同順序,會相對的遞減的情況發生。

    4 教學光譜(The Spectrum):Mosston教學光譜是教與學中可替換的典范,它包括命令式到發現式中各種排列的典范,亦即是每一種教學形式(Teaching Style)皆有其特別的教與學的行為與特定形式的目標。教學光譜的發展歷史演變至今,包括A式(命令式 The Command Style)、B式(練習式 The practice Style)、C式(互惠式 The Reciprocal Style)、D式(自測式 The Self-Check Style)、E式(包含式 The Inclusion Style)、F式(導引式The Guided Discovery Style)、H式(分析式 The Divergent Style)、I式(創造式 The Learning-initiated Style)、J式(設計式 The Learner’s Design Style)、K式(自教式The Self-Teaching Style)、G式(集中式 The Convergent Discovery Style)十一種。國內學者認為由于各式之間決定范圍與內容的差異,在教學活動各有巧妙,并意味著教學光譜仍有其發展空間。

    5 群集(The Clusters):Mosston&Ashworth指出人類具有再制或復制已知知識或舊有的模式等能力。因此,教學光譜分別由“再制”和“生產”兩個群集。也就是說一個是以教師為主的群集;一個是以學習者為主的群集。其中“生產”群集需要透過學習者使用不同的行為工具,去發現、創造。若從主客觀而言,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應屬于學習為主的“認知群集”,反之,以學習者為主的群集,而教師只是從旁協助,學習主必須自己或透過同儕去發現、創造機會,因此又可稱為“發現群集”。或也可以由“直接教學”或“間接教學”來加以區隔。

    6 發展的功效(The Development Effects):國內教育學科,針對教育目標,多采取布魯姆(Bloom)的認知、情意、技能的三大目標。然而Mosston教學光譜的發展功效,每一教學形式皆可獨特地影響學習者;即可以影響學習者的認知的、道德的、情緒的、社會的、身體的功效。而這五種教學形式的發展功效,可以單獨呈現亦可五種功效合并出現在一個教學形式當中。例如命令式(A式)的各種功效的發展均維持最?。欢毩暿?B式)則在身體、社會;情緒的有較高的發展功效;而互惠式(C式)則社會與情緒的發展較高,身體的發展功效則較低??梢娫诿恳粋€教學形式里,皆有其不同偏重的功效,這對教師教學特殊需要的選擇有很大的幫助,同時亦可與一般教學目標發展有所區別。

    (二)Mosston教學光譜的應用─包含式的籃球教學

    1 包含式的理念:就是泛指教師在同一個單元教學,設計出不同難易程度的教學內容,讓學生皆能體驗到成功,使得學習者想法與行動一致。

    2 包含式的目標:Mosston指出包含式的目標,在于使教學能夠接納大多數的學習者;能適合不同學習者的需求;讓每個學習者都有機會參與全部的活動;在教學活動中,讓害怕失敗的學習者也能體驗成功的機會;學習理解期望與現實間的關系;每個教學內容,皆有多種教學選擇的機會,更能符合個別的需求。

    3 包含式的實施:包含式在課前,由教師(T)做所有的決定。課中由學生(L)由自己做決定選擇適合的作業練習。課后由學生(L)針對他的學習表現,進行評價,決定是否往上、向下的難度繼續學習(圖3)。

    E

    課前T

    課中L

    課后L

    圖3 包含式結構圖

    詳細的教學過程如下:課前教師做所有的決定,由教師來選擇個別化的教材;課中教師先行概念背景提示,接著學生觀察所給予的選擇,選擇第一次練習的難度,再決定繼續或練習其它難度。教師針對學生回答問題,做第一次的溝通,并進行教材提示,以及教學資源與教學器材,接著分散學生,各自開始安排自己的練習作業;課后由學生使用“標準卡”進行自我評價,此時教師應來回給予學習者回饋,并對于學生難度的選擇,保持中立的態度。

    4 包含式發展的功效:在包含式的發展功效著重在身體以及情緒的發展,其次為認知的發展,而以社會功效最低。由上所述包含式的教學形式來看,課前都是教師做決定;課中、課后,都由學生自己做決定(圖4):

    圖4 包含式發展的功效示意圖

    四 結語

    眾所周知,教學活動是一種“教”與“學”雙向回饋的過程。然而透過系統教學設計模式,不僅利于教學者循序漸進地進行有效教學,而且透過不斷的修正,同時兼顧到教學的每個步驟。但很多教師往往習焉不察,擁有自己的一套教學模式,較少涉及理論根基。因此透過籃球教學為例,加以闡釋Mosston 教學光譜的理論與應用,提供教學者選擇教學型式,另一種教學形式的群集。國內不管生手或專家教師,長期以來習慣于“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講述法,以教師為主,學習者為輔的教學形式,這已經不見得適合時代的需求。教學是一種藝術,教師不僅需要教學系統設計,更應掌握教學系統設計的每一步驟,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 Mosston, M.(1992).Tug-O-War, no more: Meeting teaching learning objectivesusing The spectrum of teaching styl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Dance, 63, 27-31.

    [2] Mosston, M .,&Ashworth, S.(1986).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3] Mosston, M .,&Ashworth, S. (1994). Teaching physical education. Columbus, OH:Merrill.

    [4] 巴班斯基.《教學教育過程最優化―――方法論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7.

    [5] 孫洪昌.莫斯頓互惠分組教學模式對學生教學能力的影響[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1994(2):71-80.

    第9篇:教學設計模式范文

    關鍵詞:翻轉課堂;課前模塊;課堂活動

    近年來,我國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因而在我國大受追捧。在高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科學地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可以有效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從去年開始,我校嘗試性推廣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應用。就目前來說,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沒有具體的范本可以借鑒,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仍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概述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不受空間及時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學習,更加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創造性,并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進行互動交流,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通常來說,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以教師講授為主,并在課后輔以適當的反思和練習,從而達到強化和鞏固知識的目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有效實現了整個教學流程的顛覆,學生進行新知識的學習和相應的練習是在課前進行的,教師在課前專門準備了相關的先學提綱、電子教案和教學視頻,而在課堂上教師也不再是傳統的口頭傳授知識為主,而是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并積極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意識和創新意識的發展,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然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要想真正把翻轉教學模式大面積地應用于實踐中,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

    1.課前模塊設計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課前模塊設計尤為重要,因為課前模塊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模塊,只有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才有利于課堂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在課前模塊設計時,應切實著眼于加強學生自主學習進行設計,這樣才能促進后續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通常來說,課前模塊設計涵蓋了先學提綱設計、微課程設計、課堂評價設計以及學習支架設計四個方面的內容。

    在學習之初就要明確先學提綱不是簡單的知識點的羅列,而是要通過先學提綱來引導學生精讀學習內容,明確學習的重、難點,挖掘知識點的內延和外涵,引導學生在先學的環節中初步理解知識點的內延和外涵,為微課學習做好初步知識儲備。因此,先學提綱的設計必須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先學提綱的設計需要“簡而精”。

    學習支架設計的目的是讓教師對自己的學生充分了解,及時發現學生潛在的閃光點,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引導,使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促進自身知識和技能的增長。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為了促進學生積極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達到教學效果,應該充分建構相應的學習支架,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自主學習的重要性,從而真正達到教學目標。

    2.課堂活動設計

    課堂活動階段注重學生的合作交流,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在進行課堂活動設計時應切實注重對課堂情境、會話、合作等要素的設計,使課堂活動真正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因此,課堂活動設計主要包括學習環境設計、活動小組設計和會話交流設計三個模塊的設計。

    學習環境設計是課堂活動設計的重中之重,良好的學習環境氛圍能夠促進學生更加積極自主地學習,因此在進行學習環境設計時應該盡量為學生營造適合學習的環境氛圍,使學生真正愿意全身心投入學習中去。一般來說,學習環境設計涵蓋了物質環境設計和情感環境設計兩方面的內容,物質環境設計主要是指對教室內桌椅的擺放、物理實驗室器材的擺放等都要有一定的設計,我們采用的是圍坐式學習。情感環境設計主要是指利用相對較為和諧融洽的環境使學生心理相對較為寬松,從而更加積極地投入學習中去。

    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主要是以活動小組的方式進行,因此活動小組的設計尤為重要。一般來說,活動小組人數以5~8人為宜,小組內各成員都擔任相應的學科工作,相互合作,共同交流,從而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我們在每個小組內設置一名擅長溝通、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組長,負責做好與教師和小組成員之間的溝通工作,從而保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真正有效。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只是在教室內不斷巡視,對交流討論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引導,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此外,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合作交流的內容不能偏離主題,以免無法發揮真正的效果。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有些小組還容易出現只有一個人或幾個人發言其他人不積極參與的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各小組成員都參與進來,切實保障學生自主合作交流的順利開展。

    會話交流同樣是較為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學生進行自主討論之后,在實際的操作中,我們設計了小組打擂臺的環節,對交流討論的結果進行公布,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探究、討論、展示的積極性和集體榮譽感。加強會話交流的設計,可以有效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正。此外,在會話交流的過程中,可以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使學生通過會話交流增強自信心,從而達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真正目的。

    3.信息化支撐環境設計

    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是新興的教學模式,需要信息技術作為支撐,因此還應加強對信息化支撐環境的設計。信息化支撐環境可以為翻轉教學模式提供一定的環境條件,使翻轉教學模式更加順利地開展。目前,我校采取的模式是“互聯網+平板電腦”模式。學校投入資金進行了班級教室網絡環境的建設,實現了校園網絡班班通、無線網絡班班通,建立了校園教學資源互動交流平臺,教師和學生每人一臺定制平板電腦,為實現翻轉課堂教學提供了從網絡、硬件到學生自主學習再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設備和知識保障,從而提高學生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推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更進一步發展。學校還配備專人對老師和學生的平板電腦定期進行檢查和維護,對于出現問題的設備及時更換,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撐環境,從而推動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校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更進一步應用。

    本文對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學設計進行了初步分析,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更有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也使教師的教學工作更加省時省力。然而,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我國發展還不成熟,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因此,需要廣大教育者積極參與到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嘗試和推廣工作中來,為探索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新途徑和新應用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丁玲.基于微信平臺的高中物理“翻轉課堂”教學初探[J].科教導刊,2015(06):133-1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影院在线观看视频| WWW夜片内射视频日韩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午夜视频免费看欧美| 日韩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小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可播放的| 国产精品成人99一区无码|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高清| 色噜噜狠狠色综合成人网| 成人777777|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成人网免费观看|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 国产成人免费a在线资源| 最新69堂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福利精品视频| 成人激情免费视频| 久久99热成人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免费高清激情视频|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成人AV| 成人亚洲国产精品久久|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 国产成人十八黄网片|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18禁成人网站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免费看| 成人毛片18岁女人毛片免费看|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免费av片在线观看|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无缓存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 国产成人精品美女在线| 成人福利免费视频| 成人黄色免费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