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互聯網媒體運營模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中國挪動、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3家全國運營商。二00九年一月七日,工業與信息化部向中國挪動、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頒發了3個三G牌照,中國挪動取得TD—SCDMA牌照,中國電信取得CDMA二000牌照,而中國聯通則取得WCDMA牌照,中國通訊行業正式進入了三G時期。跟著二00九年中國三G全面啟動后,近幾年,挪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呈現的迅猛的增勢。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二0一二年七月了《第三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態統計講演》,截至二0一二年六月底,中國網民范圍到達五.三八億,二0一二年上半年新增網民二四五0萬;使用手機上網的網民所占比例由上年底的六九.三%增長至七二.二%,范圍到達三.八八億。預計二0一二年全國手機上網的網民范圍突破六億,到二0一三年,挪動互聯網用戶將到達七.二一億,超出傳統的電腦網民數量.未來一0年,必然是挪動互聯網時期,未來二0年中,人類社會的主要財富將由挪動互聯網發生。貝葉思咨詢分析認為,跟著三G網絡與智能手機等手機終端技術的快速發展,挪動互聯網正在成為互聯網與三G挪動通訊整合的發展方向,表現出諸多新的發展動向。蘋果ios平臺上的利用軟件已經到達五0多萬種,Android平臺上的利用軟件也超過三0多萬種。
2、 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的運營商營銷模式
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的違景下,國內的運營商的營銷面臨的更多更大的挑戰以及機遇。營銷模式不能向之前二G時期1樣傳統、單1,而是有了良多的改革以及立異。經鉆研,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的違景下,國內運營商的立異營銷模式有下列幾種:
一、 新媒體營銷
跟著微博、電子商務、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國內的運營商都紛紜運用了新媒體展開各種營銷。中國挪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3大運營商團體公司及各省份公司都紛紜開通了官方微博、淘寶旗艦店、電子商城等。鼎力通過微博、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新媒體展開各種公司宣揚、業務宣揚以及業務辦理。通過新媒體營銷,各個運營商加大了對于泛博網民的宣揚以及服務,并在新媒體營銷事跡上獲得較大突破。以廣東聯通為例,廣東聯統統過微博、淘寶旗艦店、電子商城等互聯網營銷手腕,二0一二年的三G業務發展量超過四萬戶,是二0一一年底的四0倍。二0一二年五.一七世界電信日,廣東聯通的沃三G網購節當天獨占3大門戶網站,掀起二0元號卡搶購狂潮,發展三G用戶九九四九戶!六.一五手機瘋搶周單條微博轉發超一三.二萬次,售出三G手機六二六三臺!這些事跡以及數據都充沛說明,新媒體營銷給國內的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事跡以及突破。
二、 團體大客戶營銷
二G時期,國內運營商的營銷手腕以及模式絕大多數針對于了群眾市場。在三G時期,國內運營商紛紜加大對于細分市場的大客戶營銷。近期,中國挪動成立了團體客戶業務拓展專業子公司,對于細分市場的大客戶營銷進行專業化運營以及管理。中國電信以及中國聯通都對于團體客戶業務發展實現了事業部制管理,成立了從團體到各省、市、區縣的立體化團體業務專業隊伍。從機制、文化、隊伍建設等方面,國內的運營商都紛紜加大了團體客戶的營銷力度。在三G時期,可以說,患上集客者患上天下。國內運營商想在三G時期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取得成功,取得應有的用戶以及市場份額,就必需在團體大客戶營銷上做足工夫。以廣東聯通為例,廣東聯通除了了樹立團體客戶事業部以外,還成立了專門負責大客戶營銷的大客戶營銷服務中心,并依據政府、企業、金融等客戶的行業特性以及細分市場,細分了二0多個行業拓展部。
三、 流量以及業務經營營銷
在過去二G時期,大家對于國內運營商的經營業務理解常常就是語音電話以及短信等。但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國內運營商絕非僅僅知足于做語音以及短信,做固網固話、電路等管道業務的經營營銷。跟著挪動互聯網時期,運營商的競爭對于手除了了傳統的基礎電信運營商(挪動、電信、聯通)以外,大型的互聯網企業,如騰訊、新浪等同樣成為運營商的競爭對于手。這些大型的互聯網企業,以及運營商1樣有巨大的用戶群體,有大量的利用平臺以及業務內容,他們都想與運營商1起爭取挪動互聯網時期的霸主地位。所以,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流量以及業務經營營銷成為國內運營商勢在必患上的新營銷模式。中國挪動投資幾百億建設了南方基地以及北方基地,搭建了手機游戲、手機音樂、手機瀏覽、手機視頻、手機軟件等8大利用平臺系統。就是要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做好流量以及業務經 營。而不是僅僅提供通道服務。中國聯通同樣成立了云計算中心、音樂基地等,也自行開發了沃phone手機平臺、沃友、云雀等利用,也是想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與其他運營商以及互聯網企業爭取主導權。中國電信也相似建設了云計算中心、智慧城市利用等眾多平臺以及利用。 在流量以及業務經營營銷方面,國內的運營商也都獲得了很大的事跡突破。
例如,中國挪動的杭州瀏覽基地,每個月收入以突破一億。二0一二年六月,廣東聯通的三G用戶月均流量超過二00M。每個月三G用戶上網比例到達九二%。廣東聯通自行的紅圍脖、悅TV、云雀等利用用戶超過二00多網。眾多的經營數據顯示,在三G以及挪動互聯網時期,國內運營商的流量以及業務經營營銷模式獲得了很大的勝利。
四、 行業利用營銷
從全球發展看,近年來信息通信領域顛覆性的創新大多與移動互聯網相關聯,如iPhone iOS、Google Android System、Apple Store、Kindle、米聊、飛聊和豌豆莢等。
摩根斯坦利認為,世界范圍內的技術發展一般以十年為周期,當前已進入下一個重大計算產品發展周期,即“移動互聯網”發展周期,這是過去五十年來的第五個發展周期。
從發展速度及規模看,移動互聯網發展速度遠快于桌面互聯網且規模大得超乎想象(百億級用戶),它代表著幾大趨勢的融合,如3G、社交、視頻、網絡電話和智能移動信息設備。目前來看,移動互聯網已改寫了互聯網、移動通信乃至整個信息通信領域的發展圖景。
從移動互聯網研究成果看,方亮[1](2011年)針對移動產業生態系統競爭展開研究,分析了移動生態系統的內涵,并對主流移動生態系統進行對比,最后結合移動生態系統的體驗對消費者選擇的影響力,給出了移動生態系統的發展方向建議。易振寧[2](2011年)結合移動互聯網產業鏈變革的特點,提出了針對性策略建議。陳志剛、王茜、韓正君[3](2011年)從移動互聯網產業管制的角度,分析了管制的現狀,并從市場準入、信息不對稱管制、壟斷行為管制以及虛擬資產管制四個方面出發,提出了移動互聯網管制體系的建議。張云勇[4](2011年)針對分布式智能開放運營架構展開研究,提出了DIOS分布式智能開放系統,并重點討論了系統架構和關鍵技術。吳鋼[5](2011年)從運營商的產業實踐和企業基因模型的理論分析兩個層面,探討了電信運營商的產業定位和商業模式選擇問題,并就能力開放的商業模式的實施提出了建議。李安民[6](2011年)從運營商角度分析了移動互聯網的本質及趨勢,提出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的角色定位和主要對策。姜奇平[7](2011年)從移動互聯網對電信運營商轉型的要求展開研究,提出了從轉型的角度看待運營商如何適應數據核心業務。杜娟[8](2011年)從拓展用戶規模、拉動用戶流量消費、提升流量價值和完善機制體制等4 個方面,提出了移動互聯網流量經營策略建議。總體來看,現有成果對于移動互聯網的內涵、業務體系、服務特征、商業模式、競爭主體及策略和運營商應對挑戰的對策等,未從運營商實踐與理論相結合的角度展開細致的研究。
2移動互聯網的本質分析
李安民[6](2011年)提出“移動互聯網的立足點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創新點是移動性、移動互聯網的價值點是社會信息化”的觀點,筆者表示認同,但現有成果對移動互聯網本質的分析尚不透徹。下面將根據運營商工作實踐,對移動互聯網的本質進行多角度的闡述。
2.1 移動互聯網的內涵
基于運營商工作實踐,關于移動互聯網的理解如下:
一是移動互聯網是互聯網與移動通信各自獨立發展后互相融合的新興市場,目前呈現出“互聯網產品移動化強于移動產品互聯網化”的趨勢。
二是“移動互聯網”的核心是互聯網,可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桌面互聯網的補充和延伸。
三是雖然移動互聯網與桌面互聯網共享著互聯網的核心理念和價值觀,但移動互聯網有實時性、隱私性、便攜性和準確性的特點。
結合相關研究機構及學者對移動互聯網內涵的界定,本文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指用戶從自身實際需求出發,通過手機、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等無線終端隨時隨地通過移動通信網接入互聯網并享受服務,它包括四個要素:(1)移動網絡,包括2G、3G和E3G等(不含固定無線寬帶接入、不含無移動功能的WiFi);(2)面向公眾的移動應用及互聯網服務(WAP和WWW方式),具有移動性和移動終端適配性等特性;(3)移動終端;(4)需要移動互聯網應用及服務的用戶。
2.2 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體系
吳鋼[8](2011年)將移動互聯網業務分為內容類、服務類、廣告類三大類,未從本質上對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體系進行劃分,存在較大的局向性且理論指導意義不強。基于移動互聯網內涵的理解,本文認為移動互聯網的業務體系主要包括三大類:
一是桌面互聯網業務向移動終端的復制,從而實現移動互聯網與桌面互聯網相似的業務體驗,如移動搜索、移動電子郵件等。
二是移動通信業務的互聯網化,如移動VoIP、飛信等。
三是結合移動通信與互聯網功能而進行聚合(包括網絡能力聚合、應用聚合及數據聚合)的有別于桌面互聯網的業務創新,這是移動互聯網業務的發展方向,如移動Web2.0、移動位置類業務等。移動通信功能包括網絡能力(網絡鑒權、定位能力、Push信道和網絡支付等)及用戶信息(終端配置、SIM卡、身份、業務訂購、通信行為和帳務計費等);互聯網功能包括互聯網技術(搜索、Widget、Mashup等)、互聯網信息及應用(內容、地圖、視頻和游戲等)。
2.3 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及服務特征
移動互聯網繼承了桌面互聯網開放、協作、無中心的特征,又繼承了移動網的實時性、隱私性、便攜性、準確性和可定位的特點,具體來看,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服務特征:
(1)滿足用戶需求多樣化:時間碎片化,生存方式數字化,信息來源去中心化,信息與應用焦慮化;
(2)移動Web2.0:滿足隨時、隨地、隨意的融合信息交互,同時UGC、SNS迅速發展;
(3)應用Widget化:自主化、定制化,簡單易用化、可傳播化;
(4)設備特性:種類多樣化,觸摸式交互,多通道交互,屏幕尺寸、終端與服務融合,價格較PC低廉,更新速度快;
(5)平臺特性:iPhone OS,Google Android,Windows Phone;
(6)移動媒體屬性:移動互聯網獨特的新屬性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四大基本媒體需求(溝通、信息獲取、娛樂和交易),同時可精確滿足個人的即時需求,這是移動媒體最本質的特征。
2.4 移動互聯網用戶需求分析
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入口(即用戶第一接觸點),主要包括手機瀏覽器、手機搜索、手機SNS、應用商店、手機門戶網站、客戶端應用(IM)和手機輸入法。
用戶對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需求趨勢,IBM認為是“用(實用化)、玩(娛樂化)、看(媒體化)”,如圖4所示。
2.5 移動互聯網商業模式多樣性
從收費模式看:
首先是免費模式,如運營商通常使用的前向收費及包月收費(流量包月、時長包月、業務應用包月)模式。
其次是付費模式,包括四大類別:(1)一是偽免費即直接交叉補貼:1)未來費用貼補當前費用。如1元購機,運營商通過話費補貼手機費用;2)產品貼補相關服務。如微軟通過銷售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的費用,補貼在其上推出的Myphone服務費用;3)相互協同的產業鏈環節間交叉貼補。如蘋果通過App Store打造iPhone應用的生態系統,App Store本身并不盈利但卻促進蘋果終端銷售。(2)二是三方市場模式即廣告主付費:1)CPC(Cost-Per-Click)收費。按網絡廣告點擊次數向廣告商收費,用戶免費;2)多方共贏平臺。如Google與免費音樂網站巨鯨網合作,推出音樂搜索,由巨鯨音樂網與正版音樂產業對巨鯨音樂廣告收入進行分成,谷歌通過自身搜索技術和用戶基礎為巨鯨音樂帶來新的產品功能、體驗和大量用戶。(3)三是少數人為多數人付費模式:1)VIP會員收費,如VIP QQ號碼收費;2)網游道具收費,如游戲免費、道具收費;3)增值服務收費,如Skype基礎通話服務免費、增值服務(向手機打網絡電話)收費。(4)四是非貨幣模式:如UGC、Wiki,上傳者賺取的是自己的名譽、關注度等非貨幣價值,免費上傳內容為大家共享。
從業務類別來看,每種移動互聯網業務都有適合其發展的商業模式。如移動門戶,NTTDoCoMo與合作伙伴共享內容收益并獲取高額流量費收入;雅虎以網站廣告收入為主,滲透手機業務多領域。
從參與主體看,終端廠商盈利源自終端銷售和服務應用費;電信運營商盈利源自通信費、信息服務費、廣告費和銷售分成;互聯網企業源自信息服務費、廣告費和分成收入等。
3我國移動互聯網發展現狀
3.1 移動互聯網用戶發展情況
(1)我國移動用戶接近10億戶,3G市場格局平衡
2011年底,我國移動用戶達到9.86億戶,當年凈增用戶1.27億,年增長14.8%。3G用戶超1.28億,滲透率達13.0%,其中TD-SCDMA達到5121萬戶(無線座機占比30%)、WCDMA達到4002萬戶、CDMA2000達到3719萬戶。(數據來源:工信部)
(2)我國手機網民突破3.5億戶,單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接近5500萬G
2011年底我國手機網民達到3.56億戶,占總體網民的69.3%;我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逐月上升,2011年12月當月流量達到5446萬G,全年累計同比增長37.4%。(數據來源:工信部)
3.2 移動互聯網終端發展情況
2011年我國3G終端出貨量超2億臺,超過2009年和2010年的總和。其中3G手機1.74億臺,占比近87%;3G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達60%。2011年10月,我國3G手機出貨量占比近53%,首超2G手機。(數據來源:工信部電信研究院)
3.3 移動互聯網業務發展情況
當前移動互聯網應用本地化趨勢明顯,如微博、移動SNS、移動視頻、移動電子商務、應用軟件商店和移動搜索等業務成績斐然。隨著各方主體積極參與,移動互聯網業務應用逐漸完善,應用商店生態圈成為重點。預計2012年中國手機應用下載達到109.59億次,年增長199%;中國應用商店市場規模達到17.45億元,年增長178%。(數據來源:艾瑞咨詢)
3.4 移動互聯網市場規模情況
近年來,隨著網絡的普及和應用的創新,網絡經濟規模持續攀升,年增長率逐年提升且維持高位運行,2012年網絡經濟規模超過4500億元,達到4751億元,年增長77.3%。2011年移動互聯網增速首超網絡經濟規模增速,2012年移動互聯網規模達到787億元,年增長94.5%。
4移動互聯網競爭主體及電信運營商面臨的挑戰分析
4.1 移動互聯網市場競爭的主體及策略
移動互聯網產業鏈不斷裂變和細化,價值鏈主體多元化,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競爭不僅來自同質企業,更多來自異質企業。從目前來看,移動互聯網市場競爭的主體為運營商、互聯網企業、終端廠商,三股力量的發展策略和路徑各不相同,但最終競爭的焦點都在于把控用戶第一接觸點。隨著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進一步深化,未來可能會出現新的主力。
4.2 電信運營商面臨的挑戰
隨著移動互聯網各價值鏈主體在價值鏈上不斷進行橫向延伸,電信運營商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數據流量的爆炸性增長對網絡承載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業務收入增長速度遠低于流量增長速度,量收不匹配現象進一步凸顯;
(3)移動互聯網生態環境和商業模式變化沖擊運營商傳統運營模式,運營商面臨管道化;
(4)多方參與主體跨界融合,移動互聯網正形成“云、管、端”立體化競爭局面(“云”指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平臺技術;“管”指面向移動互聯網的網絡平臺技術;“端”指移動智能終端軟件平臺技術、移動智能終端硬件平臺技術和移動智能終端原材料元器件技術)。
5電信運營商的對策建議
面對移動互聯網的蓬勃發展,運營商要贏得競爭,抓住移動互聯網這一歷史性機遇,必須了解并遵守一定的準則,抓住關鍵點,有所為、有所不為。
5.1 應對移動互聯網挑戰的六大法則
MIT的Michael A.Cusumano教授在STAYING POWER: Six Enduring Principles for Managing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in an Uncertain World一書中關于持久力的六條法則,為應對移動互聯網挑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和實際行動指南,見表3:
5.2 運營商迎接挑戰、把握機遇應抓住的四大關鍵點
(1)確保通道優勢――加強網絡能力建設,應對流量激增的挑戰
持續加強網絡能力建設,為用戶提供高效、安全、穩定的網絡環境,是運營商長期的工作重點。
1)要持續建設3G網絡,加大承載網研發創新,強化網絡覆蓋,完善網絡質量,優化網絡能力;
2)要著力加強P2P、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推動基礎網絡的低成本高效運營;
3)要加強涵蓋2G、3G和下一代通信標準的網絡演進策略與系列標準研究,推進下一代網絡大規模商用進程,為移動互聯網的未來提供更高效的網絡基礎和服務。
(2)與互聯網企業合作開展業務創新,應對其可能帶來的威脅
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合作的必要性:
1)互聯網企業創新機制和能力更加符合移動互聯網產品開發的要求;
2)互聯網企業的組織架構和運營機制較運營商更加適應業務創新需求。其研發人員占比高、研發投入占比大、研發機制靈活,如當前運營商業務部署時間為1年,則互聯網企業約為3個月;
3)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是運營商進軍移動互聯網的主流模式之一。運營商希望借由移動互聯網實現由通信運營商向智慧運營商(smart operator)轉變。
(注:智慧運營商內涵主要包括通過精細化內容運營,滿足用戶日益增加的內容需求;挖掘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為用戶提供個性化的貼身業務;利用資本運營方式建立起互聯網運營能力。智慧管道(smart pipe)內涵主要包括積極引進知名互聯網典型業務,提升用戶粘性;為互聯網業務開發者開放API,創造更便利的開發環境;打造第三方應用平臺,聚集更豐富的應用內容。純管道(pure pipe)內涵主要包括積極地引進互聯網典型的各種應用,為知名的互聯網應用提供定制終端。從效果來看,smart operator、smart pipe明顯強于pure pipe。)
運營商在競合中要逐步建立起強大的信息存儲和計算能力,把握移動互聯網未來競爭的關鍵。從資源的角度看,與以往一樣,在未來的信息社會,競爭很大程度上是比誰占有更多的(信息)資源和資源的有效利用。海量的資源孕育著巨大的商業機會,以Google為例,其廣告業務實質上就是利用用戶搜索信息,通過競價排名的方式獲得巨大的收入;Google具有至少45萬臺服務器和超過美國政府的計算能力,這些服務器上存儲著大量的經過處理的數據,這些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正在進行研究。Google的實力不僅體現在其軟件和互聯網服務方面,還體現在全球最為龐大的信息資源庫和信息處理能力。
(3)凝聚終端力量,應對明星手機的挑戰
運營商應實施開放的、多樣的智能手機合作策略,進一步滿足細分高端用戶的市場需求,達到整體上與iPhone等明星手機相匹敵的效果。一是iPhone等明星機在吸引與保有高端用戶和新增市場方面有較大優勢;二是運營商與Apple合作不會給運營商帶來明顯的財務和資本市場方面的好處;三是運營商與iPhone的排他性合作會給沒合作的運營商帶來沖擊,但沖擊沒有想象的大。
(4)通過商務模式創新,開創業務增長新藍海
運營商要選擇適合業務發展的商業模式,通過價值共享推動合作共贏。
1)結合移動互聯網內容收入占主體的特點,根據各類產品和業務的不同類型,選擇或創新商業模式,通過不同的方式實現盈利:內容使用收費,業務流量收費,專利授權收費,網站會員收費,網絡廣告收費,游戲點卡收費,支付分成收費,以及平臺出租收費等。
2)在商業合作過程中,以價值共享、合作共贏的理念,推動產業鏈廣泛、持久的合作。隨著對“客戶價值”理解的深入,所有使客戶帶來價值的業務,都由運營商行使絕對主導地位已經不現實。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合作共贏將成為主旋律。
變革是時代的主旋律,歷史的發展也許頗具戲劇性,但總有一條主線貫穿其間。
互聯網的發展幾經起伏,從網絡泡沫到低谷徘徊,繼而復蘇突破,總不乏關注者的視線。沿其發展軌跡與脈絡,不難發現,互聯網在中國的十余年間,其精髓始終精準定位于信息共享與便利溝通。而互聯網本身的出現也意味著通訊方式的顛覆和信息內容的變革;互聯網的面貌正隨技術及應用發展而日新月異。
單媒體到多媒體,人類的通信方式在升級與變化。從依靠單一方式進行傳播的單媒體傳播手段到顧名思義下,整合了文字、圖形、圖像、聲音等各種傳播方式的多媒體傳播途徑,多元化的元素被加入其中。而鮮活的互動模式也在不斷滲透,使多媒體更具實時互動性,集成“視頻、語音、文字、數據、流媒體”的綜合型互動通訊平臺隨之形成。
互聯網已經從文字時代正式邁入多媒體時代。從文字、圖片通訊,到視音頻通訊,從單向傳播到互動傳播,用戶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選擇,互聯網傳播方式的每一次變革,都令人振奮。
在形式變革的同時,互聯網的內容也在飛速改變。當人們的思維漸漸真正舒展,娛樂成為炙手可熱的時尚代名詞。于是,各種新技術新應用不斷投入互聯網娛樂,寬帶的普及更點燃了互聯網娛樂功能的爆發,視聽感官的盛宴一次次舉行,預示著一場網絡視聽的革命正在進行,視訊行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增長機遇。
資源整合的王道
技術和平臺是互聯網企業的重要戰略組成部分,而與市場更為密切相關的則是內容建設。應 “應用為王”之潮,整合資源才能將產業鏈效益發揮至最大。簡而言之,在視訊行業,技術、平臺與內容的整合是長效共贏的必要條件。
技術是應用的基礎,核心技術更是立足市場、保持競爭力的前提。而單一技術帶來的業務應用畢竟只是“單打獨斗”,將相關技術整合成平臺,依托平臺基礎的創新型應用開拓才能無限延展。正如一些企業提出了“殺手極應用包”概念,而非“殺手級應用”。單獨一項“殺手級應用”易被超越,整合成“殺手極應用包”后的生命力則大為旺盛,使企業在競爭環境中獨具優勢。
如果說平臺整合為網絡提供了可自由馳騁的舞臺,有價值的信息內容打造則是角色演繹的制勝環節,也最終決定著各項應用在市場上的生死存亡。可以說,具體應用中,技術是核心,平臺是框架,而內容的填充才能使應用飽滿、充實。以互聯天下為例,作為一家視音頻技術為核心的硬件、平臺生產、服務提供商,內容的加入才能真正使得這一鏈條完整并生效,而內容的承建也不可能一家獨擔,需要合縱連橫,才能贏得市場。
協同運營的契機
寬帶網絡內容的娛樂化演變,推動了資源整合力度的加強,也成為平臺提供商與運營商共同飛躍的契機,為更多基于網絡的應用開辟了創新視野。作為互聯網業務不可或缺的合作伙伴,運營商在面臨各種政策風險、敏感問題時顯示出強大的抵御風浪能力,推動著整個互聯網業務的發展。
目前,歐洲已經有10余家日報進入網絡版收費行列。在亞洲,新加坡報業控股有限公司已采用網絡版收費模式。而預計到2012年年底,美國1400家日報中將有20%左右對網絡版進行收費。這種模式的興起也可以看作是傳統媒體在新媒體環境下對互聯網傳播規律的一種探尋。目前,《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波士頓環球報》、《明星論壇報》等報紙網站都先后設立“付費墻”,對用戶閱讀在線內容采取付費的運營模式。
“付費墻”模式的支持方之一《泰晤士報》主編詹姆斯·哈丁認為,讓讀者免費閱讀新聞是在破壞新聞價值、破壞報紙和新聞的重要性。而“付費墻”模式的反對方之一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則認為,人們已經習慣了從互聯網上免費獲取信息,對信息設立“付費墻”的做法不會奏效。互聯網用戶可以而且應該為某些內容付費,但在互聯網上相當多的信息應當是免費提供。由此看來,“付費墻”模式涉及到互聯網傳播的許多重要問題。
收費還是免費?
從承載新聞的載體來看,報紙就是新聞之紙,廣播就是新聞之音,電視就是新聞之屏,互聯網就是新聞之網。也就是說對于新聞形態而言,新聞是主體,其他的都是形式,但是具體的承載形式有所不同。當前,除了紙報之外,電子報、手機報、iPad報、App報等各種新興新聞形態層出不窮。隨著信息傳播技術的發展,新的傳播載體不斷涌現,而新聞載體的領域和范圍一方面在不斷擴大,另一方面,新聞載體本身也面臨著歷史的更迭換代。
對于新聞內容的生產和運營而言,沒有盈利自然是不現實的,也沒有理由要求新聞內容提供者免費為社會提供所有內容。但是對于新聞內容提供者而言,針對所有用戶提供的收費服務并非是其唯一的盈利模式。對于新聞內容而言,運營者可以選擇收費,也可以選擇免費。但是,完全的收費模式和完全的免費模式都存在一定的問題。新聞內容的完全收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新聞的傳播和信息的傳遞;新聞內容的完全免費,則無助于新聞內容相關知識產權和經濟利益的保護。因此在新聞內容的收費和免費之間的確要尋求一種合乎理性、合乎人性的平衡。
據統計,紐約時報網站在美國本土的訪問人數在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之間實現了2.3%的增長。而根據美國報業協會的數據,全美新聞網站的訪問量2011年上升了20%。由此可見,報紙網站的內容對于用戶而言依舊具有吸引力。而僅僅就收費和免費的關系而言,它們是相對的。報紙網站新聞內容的免費部分可以為收費部分服務;其收費部分也可以伴隨部分的免費服務。
在收費和免費的關系處理方面,互聯網傳播模式具有較強的靈活性,也就是說,互聯網新聞內容的計費模式和傳統媒體的計費模式有所不同。客觀而言,任何新聞內容平臺的模式都應該是以收費為主的計費模式,完全免費的模式并非可持續的合乎理性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新聞內容平臺總的主導方面應該是收費模式,但是這種收費模式又需具有一定的靈活性,對于新聞內容的個別部分、個別領域可以采取免費的形式。從當前報紙網絡版的實踐來看,有一些報紙對用戶采取了靈活的、并非一刀切的付費模式。
開窗還是筑墻?
從付費墻模式的支持方和反對方的觀點來看,報紙內容運營方認為互聯網內容完全免費的模式不利于互聯網傳播的可持續發展;而普通用戶則希望在互聯網平臺上能夠更為便捷快速地獲得新聞信息。這二者之間似乎是一對無法調和的矛盾。但是一方面,對于用戶而言,為真正有價值的內容付費是合乎情理的。另一方面,互聯網內容傳播形態和傳統媒體的傳播形態又有所不同,因此很難簡單套用傳統媒體的收費模式進行收費。因此,在互聯網傳播平臺上采取何種方式為內容收費就成為一個關鍵問題。
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平臺上建立“付費墻”的目的主要在于,期望這種方式能夠將那些不訂閱報紙、又希望閱讀該報網絡版內容的讀者擋在墻外,從而使傳統媒體在互聯網傳播平臺上成為具有競爭力的生存者和盈利者。但是以“墻”的方式來探索互聯網內容的傳播模式時,還需要把握并符合互聯網傳播的內在規律。付費墻的“墻”字,本身意味著新聞內容傳播在互聯網平臺上的分層化。中國的“墻”字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是房屋或場地周圍的障壁,其主要作用是分隔、圍護和承重等作用。從人類建筑史的角度來看,出現墻這種建筑形式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分隔和圍護,也就是說墻的思維模式主要是為了維護自己所屬領地的安全。由此看來,墻本身也具有中立性,一方面墻可以發揮分隔和圍護的安全作用,另外一方面,墻也會起到隔離、阻礙的作用。
對于人類的交往和傳播而言,各種不同領域之間的界線,個體不同信息區域之間的界線,也可以看作是一種虛擬之“墻”。互聯網傳播領域中,對于個人隱私保護而言,人們希望對于個人隱私的保護之“墻”能夠帶來個人內心的安全感;對于互聯網的網絡和信息安全而言,人們希望互聯網安全系統之“墻”能夠帶來網絡信息方面的安全感。因此,“墻”的思維在互聯網傳播領域如何運用,的確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
對于互聯網傳播而言,法律應成為不可逾越的虛擬之墻;而網絡信息安全措施則是另外一道虛擬之墻,人們希望其能從技術層面為互聯網傳播構建安全環境。但是,“墻”的思維方式和“墻”的安全設施,本身還是一種具有限定性的方式,并不適合在所有地方使用。因此,對于互聯網的新聞傳播而言,在為新聞內容而“筑墻”的同時,也不要忘記為新聞內容的傳播開一扇窗、開一扇門,從而以這種開放的方式來構建一種均衡的傳播框架,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新聞傳播環境。
開放還是封閉?
開放還是封閉,這是人類內容生產和信息傳播模式的一個重要分野。在傳統信息傳播網絡或信息傳播平臺之上,既有封閉的模式,也有開放的模式,但是以封閉的模式為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開放的模式并非意味著免費,封閉的模式并非都意味著收費。
其實,對于互聯網新聞傳播而言,自然不存在“免費的午餐”。但是為什么免費的傳播模式會大行其道呢?這是因為互聯網傳播平臺上的免費模式使得用戶可以在互聯網空間獲取信息、創造內容、推動信息傳播、進行社會動員。而這種免費模式的廣泛推行也造成了一種誤解:即互聯網傳播平臺等于免費的信息傳播平臺。其實互聯網傳播的本質并非如此。互聯網之所以能夠長期生存并成為社會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不在于其提供了一些免費的內容和服務,而在于其所具有的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特質。因此,對于具有傳統媒體色彩的傳播者而言,所需要采取的并非簡單的筑墻式思維,而應采取尼奧式思維。
開心的互聯網十幾年
如果不是張鶴親口說,誰也不會聯想到現在這個對移動互聯網未來侃侃而談的domob多盟聯合創始人在哈爾濱工業大學讀書時的專業是焊接。張鶴畢業后的工作都不是他想要的,工作并不開心,直到接觸了互聯網,他才找到真正如魚得水的感覺,十幾年來“一直不斷突飛猛進、最新鮮刺激的、做的事會對很多人有影響”的工作。
2000年,張鶴進入門戶網站搜狐工作,從那時候算起的10年也是互聯網突飛猛進的10年,各大門戶網站紛紛準備上市,得到資本關注的互聯網模式非常好,上市前不用考慮收入的問題,那時張鶴所在的部門負責的是無線業務。然而上市后營收壓力增大,各個公司都在尋找收入的來源。2002年,張鶴到掌上靈通做銷售副總裁,負責無線增值業務,接觸手機類的業務比較早。2007年,張鶴回歸互聯網傳統模式,任激動網總裁。2010年9月,跟幾位志同道合的伙伴齊玉杰、邊嘉耕、王鵬云一起自主創業成立domob多盟,做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廣告平臺。用張鶴的話說,就是幾位聯合創始人過去10年在互聯網領域小有所成,知道互聯網是什么,能改變什么,他的本能強烈地感覺到移動互聯網能更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活,希望未來會有一番作為。
移動互聯網跟PC互聯網相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勢頭很猛,受到各界的關注和認可,投資也非常踴躍。PC互聯網經過10年的沉淀,商業模式已經非常清晰,模式也非常的多樣化,但是從營收方面來看廣告在2005年后成為主要收入來源,移動互聯網作為PC互聯網的延伸從收入模式上來看不會有太多變化。所以domob多盟的商業模式結合了幾位聯合創始人的技術背景,選擇了基于平臺的手機廣告模式。張鶴說,通過半年的運營來看,選擇這個方向是對的。
終極屏幕的想象力
2009年,智能手機廣告公司AdMob被谷歌以價值7.50億美元的股票收購。同樣是做智能手機廣告的domob多盟是不是也要走“中國的AdMob”路線呢?張鶴說,AdMob當年是一枝獨秀,domob多盟目前也在提供平臺、提供收益,但未來還是不是這個模式,還要看整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情況,行業發展迅速,會越來越專業化,隨時都可能有新的商業模式出來,手機廣告未來遠比現在復雜、豐富得多,張鶴希望未來能創造出中國的domob模式。目前整個移動廣告就像冰山一樣,只見冰山一角,如何挖掘客戶的需求,做出更適合用戶的廣告,需要大量的數據挖掘、產品、服務、運營等,平臺背后的細節是決定廣告平臺成功的關鍵。
張鶴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個隨身屏幕,即手機,被影響、關注,手機屏幕特性對于廣告服務是最好的媒體平臺,堪稱“終極屏幕”。正是由于手機屏幕的特性能充分地體現其媒體價值,所以如何合理挖掘其背后的價值顯得尤其重要。domob多盟是做智能手機平臺的,如Android、ios等系統的APP應用嵌入式廣告服務,投放效果采取cpc的方式,與媒體進行分成。與電視廣告一樣,用戶雖然不喜歡電視節目中插播廣告,但是已經習慣接受此廣告的方式,手機廣告亦如此,而且從移動互聯網的產業鏈來看,廣告也是移動應用開發者生存的必由之路。domob多盟所做的就是在媒體和廣告之間做一個平衡,讓用戶不受騷擾的情況下根據其興趣需求推送廣告,達到用戶體驗和收益之間的平衡。在手機操作系統中,ios系統自成一系,對開發者更有利,針對特定的模式,創造出如手機游戲中的道具收費,手機電子書的內容下方展示廣告,手機電子商務出售商品等相應的手機應用當中的廣告,免費的Android平臺用戶付費意愿不強,開發者獲得廣告收益相對較容易。
而在談到未來的手機廣告形式時,張鶴顯得很興奮,他認為手機廣告的想象空間非常大,例如在商務會議上,如果大家的手機里都裝了某一個應用,只要各自晃一晃手機就交換了名片,而且移動互聯網智能化特性,可以根據你所在的位置進行定位服務,如大眾點評網,可以把你所在地附近餐館列出來,如果做得更完善的話,它還能知道你的興趣愛好,把你喜歡的食物類型的餐館和優惠券信息列在前面。又比如想知道酒店信息,只要裝上某個應用,用手機攝像頭對著酒店一晃,立馬就能知道是否有空置房間,以及價格、環境等,把虛擬和現實結合起來。傳統媒體未來也一定會有很多新的形式,比如平面雜志上的一個廣告,拿手機一晃就可以顯示出相應的電視廣告,文字、照片、視頻、多種結合,還可以點評、互動,這在技術上都不是問題,只要帶寬足夠寬。雜志加一個手機,原來是終點,現在是入口,可以通過它看到主編的博客或者某個記者的感悟,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和資訊。
張鶴很興奮地演示了他手機上的應用,覺得移動互聯網非常好玩,想象力是無窮的,并且跟生活緊密結合,可以改變人的生活。
做好馬拉松的準備
張鶴說,中國的移動互聯網正處在初期,是辛苦耕耘的時候,必須做好馬拉松的準備,他認為現階段就像航海,出海之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而現在剛遠航,干勁都很足,需要在航程中根據方向、布局等合理、勤奮、踏踏實實地做好產品、技術、運營,這樣才有可能在這場馬拉松中勝出。雖說行業剛起步,但這也只是萬米競賽的前100米,更多的商務和服務模式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
引發互聯網與房地產激烈碰撞的,自然是萬科郁亮帶隊與雷軍的思想碰撞,“專注、極致、口碑、快”這段被雷軍背誦的滾瓜爛熟的公關說辭,在郁亮見到雷軍之前的2012年4月就已經風靡互聯網,變成地產界所關注的所謂“互聯網思維”已經是兩年之后的事情,兩年對于漫長的樓盤開發周期而言,不算什么,但對于互聯網速度而言,這,就是個老段子。
郁亮有無取到真經,暫且放到一邊,如果要探究互聯網思維與房地產的糾葛,要追溯到十六年前,1999年,搜房成立,中國真正意義上的房產垂直門戶誕生,但由于國內互聯網環境發展變化劇烈,在2000年互聯網電子商務泡沫破滅之前,搜房順利拿到第一筆投資,以先發優勢活了下來,但真正的互聯網與地產的深度應用,應該在2005年前后,也正是與中國房地產的快速跨越式發展的周期一樣。但比較遺憾的是,就房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而言,截止2014年之前,大部分開發商對于互聯網平臺的應用還是體現在簡單的媒體化傳播、營銷、蓄客等方面,尚未形成完整的互聯網應用鏈條。
我們將主流的房地產與互聯網的結合應用,從公司控制力角度,可以分為:互聯網公司平臺、金融公司平臺、開發商互聯網平臺,涉及的業務收入主要有:新房業務、二手房業務、租賃業務、互聯網金融業務以及興起的社區O2O業務。
從發展階段來看,互聯網與房地產的結合應用產生的行業影響,也正在發生劇烈變化:
一、從媒體化到電商化到互聯網金融
2014年,搜房首先提出去媒體化,并且入股世聯行、合富輝煌等多家知名專業地產機構,網站域名也更換為fang.com。與其競爭對手一樣,房產電商的收入占比越來越重。原有的媒體化策略,由于對于從業人員素質的極高要求,垂直網站很難培養具有深度和專業度的房地產媒體化團隊,模式復制的難度較高。而利用網站流量、大數據進行團購化的在線銷售,由原有的售賣優惠卡券的方式快速進化到與開發的新房銷售的模式,受到了很多開發商的認可,盡管參差不齊,依舊顛覆了垂直網站原有的經營模式,增加了較大的收入。
盡管如此,媒體屬性需求較明顯的房地產行業,依舊對于媒體傳播有較高的依賴性,在未來的一段時間中,媒體屬性依舊會成為垂直網站的重要收入來源與電商模式相輔相成。
而互聯網金融也成為垂直網站未來轉型的重要手段和盈利未來空間,垂直網站大力引入P2P、眾籌等模式,為新房、二手房、家居三大交易平臺提供金融支持,全面服務買房、賣房、裝修、租房等各類交易的金融需求,全面完成用戶的購房閉環需求,而類似平安集團推出的平安好房的目標,也比較類似。
二、房地產電商的競爭加大
2014年,以房多多的截客模式異軍突起,殺入房地產市場,但由于自身流量缺乏(alexa排名12萬),主要靠經紀人帶客、截取案場正常到訪客源的方式,并且存在眾多的灰色手法,例如:近日,南京周女士就投訴購買某項目時,由于直接地產業內關系介紹,并未享受到房多多任何服務,就被強制繳納3萬元費用,并且被威脅。其他諸如與案場的數據交易、惡性競爭等被眾多同行質疑。
由于開發商返傭數額較大,雖然明知道業主無法獲得真實的優惠,在上海甚至出現了基層中介公司人員,自發的房產電商模式,自己購買網絡關鍵詞競價排名,模仿官方網站等做法,吸引意向買房人,獲取傭金收益。
而同類的電商做法,2015年,還會涌入很多,這類電商平臺實際自身的數據并不足以支撐正常的營銷需求,除了灰色手法外,收取C端即購房人的巨額費用也與互聯網提倡的免費服務思想不符。與傳統垂直網站的電商手法對比,會發現在沒有具體流量之下,能被吹噓到50~70%以上的數據轉化,也能被房地產營銷所認可,值得我們業內深度反思。
三、移動化、精細化服務成為趨勢
以愛屋吉屋的租賃以及二手房銷售的方式為代表,不需要傳統門店,以數倍于傳統中介公司的底薪+高提成的方式,正在快速搶占市場占有率,愛屋吉屋在北京、上海約有1000多經紀人,提出租客傭金全免費(上海,北京收取一半)、移動端預約、一對一服務等概念,改變了傳統中介的租賃模式、中介虛假房源、對客戶挑肥揀瘦等弊病,減少了傳統中介公司的層級管理,引進了互聯網公司的扁平化管理方式,將粗獷的租賃服務市場精細化運營。
對于互聯網行業帶來的影響,也是從簡單的租房淺度信息到信息的人工核實,線上到線下的O2O服務概念,成為資本市場新貴,根據易觀國際的《中國互聯網房屋租賃中介市場專題研究報告2014(上海篇)》顯示,愛屋吉屋以28.95%的占比領先于其他平臺,充分顯示了精細化服務的威力。
四、智能化家居成為互聯網公司顛覆地產業手段
以樂視、小米在互聯網電視領域的競爭的現象,我們發現,傳統家電企業已經很難企及互聯網電視這個市場領域,而互聯網公司競爭的背后,則是互聯網入口之爭,對于互聯網界認為,入口搶占對于用戶的后市場的商業價值挖掘,是成為BAT的最后機遇,而智能硬件、智能家居必然成為未來與家庭結合的完美組合,也就意味著與開發商的深度結合。目前已經有多家開發商提出了與小米合作方方案,雖然有營銷炒作之嫌,但也體現了房地產的互聯網化的迫切需求。
近期,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6000萬注資愛空間家裝,推出699元每平米裝修模式,引發業內猜測:雷軍將以家裝為契機,快速試錯,完成從家裝到規模化工裝的標準化體系,全力將家庭互聯網入口掌握手中,成為百度、騰訊、阿里之后的新BAT。而精裝房作為房地產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樣的結合未必不可能。
五、房地產業的自我轉型依舊摸索中
盡管花樣年的彩生活在資本市場的各種概念獲得成功,但近日的各地物業投訴,讓彩生活引發了質疑,生活服務以及社區O2O本身的特點以及與物業服務的結合,自身的產業鏈較長,服務深度要求高,對于體系和標準化管理要求較高,雖然每個小區環境相對密閉,而運營的難點也恰恰在此。
從互聯網運營角度而言:社區化不代表社交化,充分理解社區產品與社交化之間的關系,社區O2O強調的是線下產品和服務,這也是跟傳統電商的重要區別之一,傳統電商通過物流解決了產品的物流,但并不能解決基于社區的服務問題,根本原因,基于本地化的服務具有強烈的地域屬性,通用化產品并不足以完全解決社區O2O目前運營的問題,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包括開發商開發的社區O2O產品,都試圖通過一個平臺,解決所有問題,貪大求全的結果可想而知。
未來的社區O2O基于大數據的利用,應該是基于商業客戶自身的數據庫+平臺用戶數據庫打通的CRM管理體系下,完成的O2O大數據轉化,簡單的說:用戶數據打通、產品打通、價格打通,服務打通,閉環更加符合互聯網思維,用戶獲得更好的體驗。所以大數據將成為O2O下一步最重點的核心建設。
互聯網運營思路以及未來目標的設定認知差異,成為開發商觸網屢戰屢敗的核心,開發商往往是為了營銷考慮,社區O2O目前的盈利點尚不能吸引開發企業,試錯的心態、為營銷服務的心態不可取。
綜上所述,當下,互聯網正在快速改造相關行業,房地產在未來也有可能因為互聯網的介入被創新或者被顛覆,實際上,我們在嘗試觸網的時候,也陷入了誤區。互聯網思維帶給房地產的,不僅僅是某一種模式,或是某一種產品對于房地產行業的影響。
互聯網思維,我們首先要解決的是房地產業內對于互聯網網絡文化、互聯網生態、媒體化表現的基本認識。作為一個虛擬世界,我們正在完成從人與網的連接,到人與人的連接,而未來是萬物連接。每個角色,在互聯網世界,都扮演一個獨特的角色,雖然互聯網的產品迭代很快,我們依舊會發現,基于衣食住行的互聯網改造,都是沖著提升和改變當下的生活方式而去的,類似不斷嘗試的社區O2O也僅僅是一種表現而已。
日前,國務院三網融合工作協調小組辦公室下發的1號特急文《關于在全國范圍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工作深入開展的通知》再次將廣電倒逼到轉型的十字路口。
通知指出,加快三網融合雙向進入,意味著廣電運營商和電信運營商的正面沖突之戰正式打響。
向左看,是中國移動獲得IPTV牌照,三大電信運營商均可開展IPTV業務,進一步侵蝕有線電視的市場空間;是電信運營商加快推進百兆光纖到戶,“寬帶+內容”的商業模式逐步成熟,而廣電還在進行網絡的雙向改造;向右看,是網絡視頻產業并購加劇,互聯網巨頭紛紛布局視頻行業,呈現寡頭壟斷之勢,使得廣電運營商固有的內容優勢漸漸消失;是互聯網巨頭擲重金建骨干網、CDN網絡和云數據中心,以堅實的網絡基礎換取成熟的內容生態。
廣電自身同樣面臨諸多挑戰,擔當轉型大旗的國網公司幾乎停留在“空殼”狀態,各省有線電視運營商仍然各自一體,整合之路茫然無期;曾經被廣電寄希望搶占手機內容入口的CMMB也面臨著“無疾而終”的命運;落后的制播平臺無法支撐廣電開展全媒體內容生產和制作。
而廣電運營商再想空憑一張張的公文和牌照執掌權封殺IPTV和互聯網電視的思路已經行不通,廣電必須正視內外挑戰,抓住“內容”這一主生產力開展網絡轉型和業務轉型,重新俘虜上億有線電視用戶的心,重拾“內容為王”紅利。
在CCBN2016主題報告會上,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田進表示:“廣電全面升級轉型,就需要搶占網絡信息技術制高點,積極主動開展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技術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的研發和應用,推動高新技術與廣電業務融為一體,實現從簡單相‘加’到深度相‘融’。”
找準四個著力點
統計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突破5億,其中移動視頻用戶規模已突破4億,移動端成為整體網絡用戶規模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在迅速增長的視頻用戶特別是高端付費用戶中,在電視、個人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等不同屏之間的切換行為越來越活躍。
而從全球看,據預測,2016年有近八成的媒體機構和互聯網公司計劃加大對視頻業務的投入,未來五年在線視頻量將增長14倍,70%的手機流量將用于觀看視頻。新業務新服務的不斷涌現,還在不斷創造著用戶的新需求。
田進表示,融合發展的趨勢勢不可擋,融合發展的機遇不容錯失。推動廣電融合發展從“相加”升級到“相融”,實現傳統廣電媒體和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推動廣電全面轉型升級,必須找準著力點,打好組合拳。
第一,著力實施深度融合戰略,打造“新視聽”。田進表示,當前最迫切的,是要展開雙臂擁抱互聯網,以主力軍的姿態占領新媒體主戰場,強化互聯網思維和一體化發展理念,推動媒介資源、生產要素有效整合,推動信息內容、技術應用、平臺終端、人才隊伍共享融通,實現廣電的全面轉型升級。
田進強調,加快實施“寬帶廣電”戰略。“寬帶廣電”戰略順應“寬帶中國”戰略新要求,是廣電與互聯網深度融合的重要基礎。要加快推進網絡雙向化寬帶化智能化。通過雙向化寬帶化智能化建設,加快推進有線、無線、衛星、網絡協同覆蓋、融合發展,大力提升廣電網絡的業務承載能力,通過接入互聯網實現基于寬帶廣電網的多終端多屏互動,通過推廣具備智能電視操作系統TVOS智能終端,建設家庭信息中心,更好地滿足用戶收看節目和其他需求。
第二,著力推動廣播影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培育和激發新動能。一是優化內容供給結構,做強節目集成平臺;二是優化業務和服務供給結構,提高生產傳播服務精準度;三是優化市場資源配置,增強產業經營能力;四是優化版權保護環境,促進內容產業繁榮。
第三,著力推動科技創新與應用,讓科技創新成為推動廣電轉型升級的強大引擎。積極搶占網絡信息技術制高點,主動開展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技術等關鍵技術的研發和在廣電領域的應用。
第四,著力構建適應新視聽產業發展與應用、管理與服務技術體系,帶動廣電全面轉型升級。加快推進各省地市電視臺主要頻道高清化,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4K超高清電視試點,進一步提升3D電視制作水平,為新視聽產業發展奠定技術基礎,打開未來成長空間。
提“國網CHINA”模式,整合能否實現?
國網公司成立兩年以來,距離其“全國一張網”的目標仍然很遙遠。在CCBN2016有線數字電視運營商國際峰會上,國網公司副總經理曾慶軍坦言:“目前,有線電視網絡各省仍然自成一體。”而在CCBN2016上的現場,多位來自設備商的人士向《通信產業報》(網)表示,目前他們的市場主攻目標還是各省和地市的有線電信網絡運營商,和國網公司很少有接觸。針對這些現狀,曾慶軍也再次發聲:“互聯互通、全國一網勢在必行。”
田進在CCBN2016主題報告會上指出,必須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整合,加快推進全國有線電視網絡互聯互通平臺建設,加快建立全國有線電視網絡統一管理統一運營體系,實現轉型升級、共贏發展。
為了加速整合,國網公司新穎地提出“國網CHINA模式”。曾慶軍表示,可以簡單理解為“Comcast+Hulu+Internet+Netflix+Amazon”。他講道,從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視頻流量增長趨勢來看,誰能夠掌握互聯網和有線電視網絡的視頻流量,誰就掌握了互聯網的流量。所以,在有線電視行業,特別是廣播電視行業,如何把頻點和視頻流量變成流量,把有線電視網變成生產流量的網絡,是廣電能夠破局的唯一出路。
他接著說道,“國網CHINA”模式實際是將全國有線電視網絡從物理網絡、多媒體內容、創新業務、用戶終端等多個維度連通互聯網的路徑。
為了推進這一模式,國網提出了九大具體實施措施。
第一,骨干基礎網絡(一期)。通過國網公司IP交換和內容分發網建設項目一期,完成骨干IP網升級,核心節點總帶寬提升至160G,匯聚節點覆蓋10省,并建設CDN、DNS、安全等相關系統;新建10個骨干直連點,與電信運營商網絡互聯互通;新建部分100G OTN傳輸系統,增加全國干線網絡的整體吞吐能力;結合國干網已具備的4萬公里光纜及80×10Gbps容量的IP數據網,初步具備了連通全國各省級有線電視網絡并提供互聯網寬帶接入服務的干線網絡傳輸能力。
第二,云平臺建設(一期)。在北京、西安等三地數據中心建設支持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池化與統一管理的云基礎平臺;每個數據中心與國干網、互聯網相連;通過云平臺提供的IaaS層基礎設施服務,初步具備支撐CHINA模式平臺下多種應用系統的運算、存儲及網絡能力。
第三,構建國家級互聯網新媒體集成播控平臺進而打造“全國視頻云”平臺。作為國家級媒體資源總入口, “全國視頻云”平臺針對廣電網絡所設計的完善的內容審查、安全播出保障、版權保護等系統, 滿足了國家對電視屏幕的安全性要求。基于視頻智能識別技術, 可有效針對互聯網內容進行實時甄別, 實現全時全網的、智能化的視頻服務可管可控。通過全國視頻云的頂層管控, 可充分發揮廣電網絡獨具的綠色安全優勢。
第四,構建中央、省份兩級BOSS平臺, 強化產品、用戶的全國統一管理。
第五,緊抓用戶終端, 以智能機頂盒為支點, 打造電視屏的互聯網媒體導航平臺。
第六,從戰略高度重視大數據技術的極致化應用。
第七,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變革視頻廣告市場規則, 實現收益最大化。
第八,構建國家級智能電視設備APP應用集成分發平臺。
第九,實現視頻娛樂服務與互聯網接入服務的有線無線融合覆蓋。
在去年的CCBN主題報告會上,國網公司董事長趙景春表示:“國網公司不是有線電視網絡企業的一個新增者,一個邊際者,不是來搞大魚吃小魚,快魚吃慢魚的產權競爭,也不是通過低成本、差異化來搞分切現有市場蛋糕的產品競爭。而是開辟屬于有線電視網絡企業的藍海市場,求得非零和的多贏共贏。”
以內容作為切入口
在第三屆有線數字電視國際運營商峰會上,河南有線董事長周明申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現在是三網融合的時代,如果有線運營商只專心搞管道建設、搞網絡建設,一味跟電信比裝備、比光纖、比人員運營能力等,有線運營商的優勢不是最強。
“我們認為,廣電要揚長避短,發揮內容優勢。一手抓內容平臺的建設,一手抓大信息平臺的建設,而且兩手都要硬。”周明申表示。
從內容方面來說,目前,歌華有線、華數傳媒、河南有線、四川廣電、江蘇有線、天威視訊都推出了4K展品。在CCBN2016上,不少廠商都展出了4K視頻解決方案。
從CCBN2016上,我們可以看到,VR不僅僅風靡互聯網,更成為廣電運營商的擁躉。遼寧電視臺新媒體中心副主任車凱強表示:“傳統節目VR化無論在制作、播出還是觀看方面,都具有極強的可行性,廣電擁有無可比擬的傳輸優勢,廣電+VR的制勝點在于內容。”
――編者
2009年,中國三大通信運營商都開始積極推進3G業務。3G對于中國信息產業的影響重大而深遠。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波及中國經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通過發放牌照的政策推動力,把發展3G作為深化電信業改革和促進信息產業振興的重大舉措。雖然3G投入巨大,用戶的接受程度不夠,并且運營商尚未找到新的殺手級應用,終端和渠道也有待創新和融合,但是3G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而且3G產業鏈正在整合、延伸和完善,只不過要經過一個較長的市場運營摸索期和利益各方博弈期。由于3G產業鏈中不可缺少內容提供商,無疑報業對于3G的認識應當及早深入,以作積極應對并把握機遇。
誰的3G?
目前,對3G的發展存有兩種片面認識,一種是低估3G對傳統報業的影響,一種是高估3G對傳統報業的影響。前者認為,3G不過是2G的技術延伸,2G也可以上網,3G不過是提高上網速率而已,真正的無線互聯網時代要到4G的應用才到來,3G的主要業務應用還是2G的繼承,業務提升空間有限。后者認為,3G對傳媒格局的影響是革命性的,隨著3G用戶市場的成熟和業務模式的完善,傳統報業將面臨互聯網和手機媒體的雙重夾擊,紙媒的衰落進程將進一步加速。
之所以出現這兩種極端的聲音,是因為對3G的認識比較膚淺和片面。
應該說,3G不僅是一個技術系統,也是一個產業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包括網絡運營商、網絡設備供應商、終端供應商、集成商,也包括內容供應商、用戶與政府。這些系統成員互為協作又互相博弈,構成完整的產業鏈,共生共榮,共同進化,缺一不可。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運營商的角度說,如果說從第一代蜂窩移動通信到第二代蜂窩移動通信是由技術驅動的,即從模擬制式到數字制式,那么,從第二代到第三代就是業務驅動的,即從語音業務拓展向多媒體數據業務,多媒體數據業務是3G最重要的服務應用。所以,低估3G對報業的影響顯然是消極被動的,內容供應商的角色是報業要積極擔當、不可錯失的;高估3G對于報業的影響也是妄自菲薄的,3G離不開內容供應商的角色,特別在中國,報業的內容生產和內容管理能力自成體系,核心競爭力不可取代。問題是,在3G這個生態系統,準來主導新的業務模式?如何實現各方成員的共贏?
和2G不一樣,3G的拓展核心在于用戶的需求增長,即用戶的數據業務應用決定3G應用的成敗。對于運營商而言,3G拓展的重點,最終不是單純的用戶數量,而是用戶對于多媒體數據業務的多元需求。這些需求,包括通信類的語音業務、可視電話,交互類的互聯網瀏覽和搜索、移動商務、視頻博客、SNS等,資訊類的多媒體報紙、實時新聞、手機電視、位置服務、實時交通等,包括娛樂類的視頻點播、音樂全曲下載、手機游戲等,后臺類的手機郵箱服務、短消息等,交易類的手機支付等。因此,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是3G推廣和業務拓展的根本。精準定位于內容供應商的角色,是報業在3G產業鏈中的價值實現路徑。
和2G時代運營商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不同的是,3G時代運營商必須在競合中拓展巨大的新興市場。在2G時代,運營商更重視與sP的合作,在3G時代則更重視與CP的合作,內容提供商有了與運營商更大的議價能力。而在2G時代,以彩信版手機報的推廣以及分成模式為例,報業被運營商以渠道、通道、流量掣制,報業的提供的內容產品數量和內容質量并不能決定收益率。在3G時代,由于用戶的自主選擇行為決定了3G業務的增長與否,報業在內容供應商的業務價值可以得到更大體現,盡管運營商仍舊欲主導這個利益格局,但最終會借鑒互聯網產業的模式,在合作與分享中實現自身增長方式轉變,畢竟3G打開了無線互聯網時代的大門。
誰的用戶?
正是由于對用戶需求的不確定,及其可能所致的業務穩定性的不確定,中國3G推廣的現狀是運營商的遲疑與謹慎。目前運營商的顧慮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對于2G和3G業務之間關系的考量左右顧盼,總在擔心二者“左右互博”,導致3G難以與2G協同發展,2G用戶難以向3G平滑過渡,所以,以寧波市場為例,3G目前處于的只是試商用階段,還沒有大規模放號。二是對用戶的需求、用戶的結構、用戶的成長性把握不準。參照歐美的3G發展經驗看,3G的數據業務應用是從高端用戶傳導至低端用戶,而根據我國運營商的抽樣調查,高端客戶對數據業務的興趣反而不及中低端用戶,甚至有人提出進城務工人員對數據業務的需求很大。而在日本和韓國,青少年是數據業務的主要消費群體。由于對用戶和市場“沒底”,運營商在目標用戶拓展上遲遲未突破。寧波聯通公司之所以預定9月1日大規模放號,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市場用戶群。三是不清楚互聯網用戶和無線互聯網用戶的差異性在哪里。雖然移動互聯是發展趨勢,但絕對不可能把互聯網的用戶遷移到無線互聯網上來,無線互聯網不是互聯網的簡單延伸。在未來,用戶大多數是既用PC上網,也會用手機、上網卡獲得數據業務服務。無線互聯網還沒有找到用戶的消費需求之前,無法找到盈利模式。
為什么我們先要從運營商的角度,來看待用戶呢?這是因為媒體的用戶群和運營商的用戶群是高度重合的,而且從媒體產業和通信產業的融合來說,用戶的融合和渠道的融合、終端的融合一樣,是共同打造產業價值鏈的必然選擇。更進一步講,報業不能就此被動地局限于只提供內容信息,只處于價值鏈的―個環節,而忽視對用戶的主導、培育、鎖定和對用戶價值的發掘、轉化、整合。報業在以下三個方面應有所作為。一是從2G時代單一的彩信版手機報模式中走出來,在3G時代找到與運營商新的競合模式,真正實現內容信息增值。在Web1.0時代,報業已經有過教訓,就是自己投入大量生產成本的內容信息,無償或廉價地被互聯網采用,報業欲罷不能,至今還在吞咽苦果。即便是后來與通信運營商合作發展手機報業務,收益也不對稱,分成比例太低。在無線互聯網中,報業應重新參與構建商業模式。在日本,《朝日新聞》、《每日經濟新聞》等大報與NTT、DoCoMo等運營商結成了長期戰略伙伴關系,而內容提供商獲得的收入占到91%,為什么分成比例遠遠高于目前我國2G彩信版手機報中報業所得?是因為日本I-mode創造的產業價值鏈決定了新的商業模式。二是報業要看到無線互聯網的未來,對于用戶而言,一定會是最具傳播力的PPP(personal portable portal)應用,即個 人伴隨門戶。PPP是用戶個性化、移動化、智能化的第一門戶,隨著時間、地點和環境的變化,用戶經常應用的觸窗會變化,3G的應用真正成為了用戶的一種生活方式。報業應面向PPP來設計、生產自己的內容產品,使之滿足用戶的高粘度、個性化、情景化應用,報業要借助無線互聯網努力成為信息管家。三是在報紙與網絡的即時互動和深度融合上促進價值鏈升級。以二維條碼為例,它是通過手機讀取印在報紙上的條碼來鏈接網站的一個信息向導。二維碼軟件商前兩年過早地在國內進行技術推廣,結果很多報社視之為雞肋,為什么?原因很多,比如當時的2G應用接入速率低,手機上網計費較昂貴,再比如報業沒有提供有價值的內容匹配,沒有給用戶價值回報等。3G的商用成熟之后,預計二維碼的應用會給報業帶來內容產品的延伸和用戶價值的實現。日本二維碼的運用很普及,就是基于成熟的3G運營環境的。二維碼技術應用和Wap都是從2G向3G的業務遷移,但是,機會點不在2G而在3G,這是由整個產業生態決定的。
誰的內容?
面對3G,報業應如何定位內容供應商的角色?
第一,媒體融合時代,內容和媒介是分離的。這是報業轉型的一個基本認識。一方面報業要整合內容資源,另一方面報業要整合媒介資源,以此將內容分發到不同媒介。
第二,內容供應商的角色應分化為三個身份:一是全內容供應的內容集成體,既整合內部內容資源,又整合外部內容資源,互聯網門戶網站、聚合網站、3G門戶皆屬此類。二是選擇性內容的供應商,傳統報紙屬此類,尤其是區域性報紙,以自采內容為主,面向特定區域的用戶需求。三是專業性內容的供應商,如財經類媒體、行業性報紙,提供專業信息。報業整合內容資源應找到合適的角色定位。
第三,針對手機媒體的用戶消費心理來確定內容生產方式的調整策略。傳播學大師施拉姆提出了新聞解讀的快樂回報(pleasure rewards)和現實回報(reality rewards)原則,受眾媒介選擇和使用行為具有明顯的心理動因,或從中尋求對現實的解決方案,或從中發現情感宣泄、情感滿足的方式。手機用戶的媒介使用,一般或在短暫余暇,或因空閑無聊,或解當下需求,因此內容提供商應提供方便速讀、舒緩情緒、即時響應的信息,這對信息的內容特質與形式表達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因此,回答報業面對3G提供什么內容這一問題,應突破報業原有的內容供應思路。其一,要做內容拓展整合,包括整合外部內容資源,與其他內容供應商合作;吸納用戶生產內容,如手機博客(微博客)、用戶視頻播報、用戶參與新聞跟帖和社區討論等;自身采集多媒體新聞,突破單一的圖片、文字形態,并在即時滾動上下功夫;全面、快速提供區域生活服務資訊。其二,要做內容版權保護,確保內容信息的增值效用和利益維護。其三,要做內容精準傳播,包括信息的精選、信息的分類、信息的標引、針對搜索引擎的優化等,便于用戶的個性化搜索和訂制。
(1)微信、微博不等于網絡營銷
對于網絡營銷的看法,筆者見到的傳統企業主大致分兩類,一類是不以為然,漠然視之,“我有很多朋友都用做了,沒看到啥效果”,看不到這些營銷方式有什么價值;另一類則是“病急亂投醫”,什么流行就追什么,微博流行就玩微博,微信流行就做微信,生怕自己的企業被落下。這兩類企業主的看法,并沒有把握住網絡營銷的本質。
微信、微博并不代表網絡營銷,它們只是互聯網產品的形態。網絡營銷的本質還是營銷,要想做好網絡營銷就必然要完成整個營銷體系的梳理,包括品牌定位、產品定價、渠道建設和服務體驗等。如此,在傳播環節,運用互聯網營銷工具,才有可能針對性地提升傳播效率。
(2)網上開店不等于電子商務
傳統企業做電商可能是時下最火熱的商業動作了,和每一個傳統企業主溝通,基本談的都是電商問題。但是,太多傳統企業對電商的認知還停留在表層,很多人都以為入駐天貓或者京東,就算做電商了。這是多么大的誤解!
電商是什么?“企業利用電子網絡技術和相關的技術來創造、提高、增強、轉變企業的業務流程或業務體系,使之為當前或潛在的客戶創造更高的價值。”簡言之,電商是一種方法而非目標。
增加銷售當然是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絕不是電商的唯一目標。傳統企業應認識到電商具有五大價值: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如果讓銷售一葉障目,就極易陷入開網店、出更多產品、打價格戰的怪圈之中。增加和顧客互動交流、在線品牌拓展、增加服務價值才是傳統企業發展電商之因,而增加銷售和降低成本是隨之而來之果。否則,增加銷售不過是無源之水。
電商戰略不能等同渠道戰略。如果把線下業務僅當作最底層的渠道銷售策略,而非企業戰略,就一定會忽視消費行為的全過程、消費者滿意度、品牌策略,就會輕視諸如咨詢、反饋、互動、供應鏈管理、用戶體驗、企業形象、在線增值服務等能給核心業務和流程帶來根本性變化的機遇。
(3)信息化不等于互聯網化
信息化,是企業內部行為,比如內部使用OA進行協同辦公,或者安裝了ERP、CRM等管理軟件。而互聯網化,指的是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更加注重“人”的作用,這里的“人”既包括企業員工也包括企業的用戶,即消費者。
信息化階段,企業強調的是如何用技術使得內部生產和外部銷售更加智能化、專業化,而互聯網化時期,企業必須認識到員工在生產銷售中的作用,也必須重視消費者的反饋。
舉個例子來說,在社交媒體平臺上,企業員工的一舉一動都有可能給企業帶來重大影響,而消費者在社交媒體上對企業的評論則可能給企業帶來重大的利好或利空消息。消費者不再滿足于企業生產什么就購買什么的舊有模式,開始向企業“定制”自己的購物需求,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由B2C向C2B逐步轉變,這是企業互聯網化的特有現象。
在企業業務處于規范化管理、精細化運營階段,企業IT往往處于信息化階段,IT僅僅是模塊化、功能化的工具,主要關注內生問題。IT所扮演的角色,也基本為業務支持、內部服務兩種。
伴隨著商業社會的發展,尤其是互聯網和各種新興信息技術對傳統商業模式的沖擊,企業業務已經逐漸發展至價值鏈整合、持續創新發展階段,企業IT進入互聯網化階段,IT系統逐漸外化,并直接面對終端用戶。企業IT也隨之走向合作、驅動業務層面。
(4)外包方式不能根本解決人才瓶頸
對于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這兩塊業務,很多傳統企業沒有合適的人才團隊去運作,所以會多選擇外包,找第三方的電商代運營公司或者新媒體營銷代運營公司,這一點無可厚非。但是,這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甚至還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如果長期依賴第三方代運營公司,那么最主要的負面影響就是,傳統企業會越來越缺乏這方面的人才!未來,所有企業都將成為互聯網企業,如果沒能發育出來對互聯網深度理解并且具備電商運營和新媒體營銷能力的人才隊伍,企業是發展不長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