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產品運營的策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品運營的策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產品運營的策略

    第1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產品運營總監需要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決策能力、談判能力及文字表達能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11、根據公司戰略,負責規劃紙黃金產品年度經營計劃,擬定并實施營銷方針和銷售策略;

    2、負責產品線上線下運營管理,產品上架、營銷推廣、流量轉化等系統工作

    3、負責制定產品專題、熱點活動的營銷策劃案,并推動執行;

    4、協同其他團隊共同完成任務目標,協調處理產品運營相關事務。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21.負責項目品牌建設和營銷策劃方案的制訂與實施;

    2.完成活動策劃、執行方案的撰寫,執行方案的順利達成;

    3.尋找營銷活動所需要的各類資源、合作,進行商務洽談等;

    4.總結分析各種推廣活動的數據資料,做出評價并提出優化方案;

    5、設置銷售目標、銷售模式、銷售戰略、銷售預算和獎勵計劃;

    6、準確掌握市場趨勢、需求變化、競爭對手和客戶反饋等方面的信息,為公司決策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31、負責市場洞察和用戶研究,并結合品牌用戶畫像,進行“指北生活”(APP/小程序)產品設計規劃與運營,其中包含積分、酒店、餐飲等模塊的整體用戶體驗;

    2、規劃管理平臺運營資源,通過用戶運營、活動運營、商品運營等方式,確保用戶持續增長、有效留存,提升用戶活躍和粘度,促進用戶付費;

    3、對市場和消費者進行分析,挖掘“指北生活”商品機會,打造爆款活動,驅動BU對產品、商品進行改造或定制,優化商品結構;

    4、對產品數據進行跟蹤與研究,分析運營效果,并優化運營策略。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41.制定產品需求計劃:結合公司戰略進行公司品牌和產品整體規劃、構建產品體系,進行原材料發掘,市場趨勢和產品可行性分析及設計(需要具體案例);

    2.制定產品業務規范:整理完善產品業務流程及相關內容;

    3.跟進產品銷售、客戶反饋,進行產品銷售數據分析,研究了解行業競品發展動態及客戶需求及行業市場前景;

    4.提出營銷策略產品迭代和新產品開發的建議,協助推進產品的市場占有率;

    5.部門工作管理安排和溝通協調。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51、通過數據和用戶反饋,分析用戶需求、行為,引導和維護核心用戶,提升用戶留存;

    2、面向應用市場用戶進行需求調研,理解用戶對應用和服務的需求,引導用戶在應用市場完成應用的下載和使用;

    3、根據App運營目標,制定APP運營策略并執行,提升用戶活躍度;

    4、組織產品公測、內測,收集數據與問題,

    對運營數據、用戶行為數據等進行分析和挖掘,并整理和總結產品運營策略,提升運營質量。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61、負責社交平臺的新增、激活、留存、轉化工作,制定平臺整體運營規劃,包括新媒體運營、品牌運營、社群運營、用戶運營等;

    2、通過數據挖掘制定用戶運營策略并推進執行,對核心社交功能模塊進行日常維護和數據監控,定期分析運營效果,跟蹤用戶行為,優化用戶體驗,提升用戶數、活躍度、轉化率等;

    3、分析線上及線下推廣渠道,市場環境,競爭品牌,政策風險及其他風險要素,制定出產品定位,價格策略,品牌定位;

    4、負責社交平臺的活動策劃、線上和線下推廣,策劃、組織推廣活動,并進行分析和效果評估,觀察并復盤活動數據,優化活動策略,不斷提升社交平臺用戶量和活躍度;

    5、負責對產品平臺的所有運營數據分析,不斷優化運營策略,實現運營目標;

    6、負責公司運營團隊的管理,帶領部門員工按時按質完成項目運營任務,

    建立有效的運營機制,對流量、用戶數及轉化率負責;

    7、根據項目總體發展戰略和市場環境,制定項目整體運營管理策略,明確相應運營方案、計劃,并監管上述策略及方案的執行。

    產品運營總監工作職責7A.全面負責公司產品的運營工作,并組織團隊進行實施;

    B.確定產品運營戰略規劃、產品定位、盈利模式以及運營指標等;

    C.編制和完善運營相關制度、業務流程、內部管理體系等;

    D.與推廣、營銷等部門合作,通過線下節假日等活動策劃、商家運營、產品運營等方式提升產品活躍用戶量、產品市場影響力及用戶粘度;

    E.構建用戶精準營銷體系,對運營指標進行數據分析,提升運營效能,挖掘新的商機和運營模式,推動業務增長;

    F.分析線上及線下推廣渠道、市場環境、競爭品牌、政策風險及其他風險要素,制定出產品定位、價格策略、品牌定位;

    第2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關鍵詞:時間競爭;企業;運營管理策略

    一、基于時間競爭的企業運營管理策略

    (一)基于時間競爭的企業組織結構上的策略。傳統的組織結構已不適用當今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時間已成為現代企業的新型核心競爭力。企業基于時間競爭必須縮短新產品的開發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將新產品投入市場,另外還要縮短產品傳遞給顧客的時間,從而讓顧客的個人需求能得到滿足。對此,首先使顧客的價值實現最大。企業必須建立一個以顧客為導向的現代化的全新運營理念,代替以產品為中心的戰略策略,以便更加快速、準確地掌握顧客的實際需求以及潛在需求,同時最大限度地提供給顧客附加價值,進而實現顧客的價值最大化。其次,企業運營全過程實現高效運作。對一個企業來說,將運營中的生產、人事、財務、管理等各個部門組織內部以及相關作業活動進行系統化、流程化管理,規范企業的每一運作行為,實現企業流程最優以及配置資源最大化,使企業各項運營工作無障礙順暢進行,盡可能的減少時間的浪費,以此大大地提高企業整體工作效率。最后,學會更快地學習。目前,時間已是企業的一種戰略性資源,快速變化的生存環境使得企業的運營和未來發展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所以,企業只有不斷地學習,快速的學習,才能更加適應快速變化的生存環境。

    (二)基于時間競爭的企業供應鏈管理策略。在經濟全球化的激烈競爭市場中,企業只注重優化其內部資源還不足以適應基于時間競爭的需要,企業還須充分提升供應鏈競爭優勢。1.供應鏈時間壓縮策略。供應鏈是從企業材料供應到實現顧客價值的一整條價值增值鏈。對供應鏈時間進行壓縮就是企業通過對時間實行有效管理,使供應鏈的非增值時間減少,從而實現供應鏈增值目標。2.供應鏈時間延遲策略。供應鏈時間延遲策略能使企業決策者在這一段延遲時間內進一步獲得更為準確的市場相關信息。當企業獲得了較為明確的市場需求信息或顧客具體的產品訴求后,企業能快速對市場需求做出響應,從中獲取效益;當從市場信息的反應中出現對供應鏈投資不利的時候,企業延遲投資,等對企業有利時再進行投資。其延遲策略可有效降低供應鏈風險。3.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企業的信息流是否能順暢傳遞對生產、供應、分銷等環節能否高效實現銜接有著直接影響。比如訂單接收,延期會造成大量的時間浪費,使信息因過時而失效,進而影響企業對供應鏈上的供需的預測產生較大的誤差,導致無法快速響應顧客,漸漸使得企業在多變、復雜的市場環境中其競爭優勢所保持的時間急劇降低。因此企業應充分利用各種現代化信息技術,建立一個企業信息共享機制。

    (三)基于時間競爭的企業生產設計制造策略。企業通過將原本串行的運營活動改變成并行的運營活動,企業有關團隊將新產品研發周期進行合理壓縮,從而加快其上市速度。同時,企業的銷售部、設計部、制造部等部門共同協作,從而進一步確定顧客的實際需求,以此確定新產品的特色,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另外,企業可在已成型的產品或以往零件的原型基礎之上設計產品的模型,根據當前市場的變化以及顧客的需求,以及對原有產品存在的不足提出的改進意見和建議,對已有產品進行深化和再設計,如此可有效縮短新產品的開發周期,快速提高產品質量,進而快速提高其市場競爭力。

    二、結語

    企業運營管理要在基于時間競爭下獲取競爭優勢,需有效提高其運營效率,縮短新產品的開發時間,以最快的速度將新產品投入市場;同時縮短產品傳遞給顧客的時間,從而讓顧客的個人需求能得到滿足;采取壓縮時間策略使企業供應鏈增值;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取延遲策略降低供應鏈風險;壓縮新產品研發、設計、制造周期,從而贏得更多優質的顧客。

    參考文獻

    [1]巴特西•哈帕斯.企業運營管理戰略選擇及時間策略研究[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11):5.

    第3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關鍵詞:奧運營銷;營銷戰略;埋伏營銷

    即將在北京舉辦的第29屆奧運會,將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一個品牌創新和價值提升的重要平臺。企業需在周密合理的奧運營銷戰略的指導下,整合自身資源,采取有效的營銷策略,達到企業價值最大化的目標。

    一、奧運營銷及營銷戰略

    奧運營銷,就是借助各種與奧運相關的內容為載體,使企業和消費者之間建立以奧運文化為核心的品牌文化體系,將企業的產品(服務)與奧運精神的內涵進行融合。通常所說的奧運營銷僅是由奧運贊助企業開展的,有以下四個特點:成本高,除了高額的贊助費外,企業還須準備巨額的配套資金;風險高,有關調查顯示,奧運營銷的成功概率較低;回報高,奧運的營銷投入能大大提升品牌知名度,是一般營銷的好幾倍;對企業實力要求高:奧組委對贊助商制定了嚴格的選擇標準。

    本文論述的是廣義的奧運營銷,還包括非奧運贊助企業開展與奧運主題相關的營銷活動。

    營銷戰略指企業制定的對將來一定時期內全局性營銷活動的理念、目標以及資源和力量的總體部署與規劃。奧運營銷應提升到戰略的高度來進行,這是由它的全局性、長期性及指導性決定的。

    奧運營銷是企業整體營銷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使命、目標、理念、定位等都為企業的總體戰略服務,具有關乎全局的戰略意義;是一個長期過程,奧運前的積蓄準備、奧運時的沖刺表現、奧運后的鞏固推廣都需要企業投入巨大的人財物力;是一項系統工程,企業不僅要成立專門的奧運營銷部門,還應制定系統、長遠的規劃來指導整個執行過程。

    二、奧運營銷戰略的科學規劃

    (一)將奧運精神與企業品牌文化進行有機融合――奠定奧運營銷成功的基礎

    成功的奧運營銷是以對奧運精神的準確認識為前提的。奧林匹克代表著人類追求極限、挑戰自我的光榮和夢想,是傳承千年人類拼搏、進取、團結、和平的精神象征。企業應努力找尋奧運精神與品牌文化的關聯點并將其擴大化,作為奧運營銷的攻關,但也要注意規避奧運文化中不利于自身發展壯大的部分。例如奧運“重在參與”的主張就不能成為企業“助而無贊”的安慰詞。三星原會長李健熙曾說:“在奧林匹克運動中,第二名可以獲得銀牌,而在商場上,第二名就意味著沒有任何利益。”雖然有點絕對,但這是像三星一樣具有挑戰精神的企業所應堅持的營銷理念。

    (二)選擇適合企業的營銷策略――實現戰略目標的途徑

    身處不同市場環境的企業,面對不同競爭對手的威脅,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其他企業的成功范例,而應客觀全面的分析自身實力,選擇適宜的營銷策略。紡織行業歷史上唯一的奧運贊助商――恒源祥,就是以把“恒源祥成為奧運會贊助商”打造得和“恒源祥”一樣廣為人知的目標來制定營銷策略的。正如北京奧運經濟研究會會長魏紀中所說:“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奧運營銷方案,企業應根據各自的不同發展階段和目標,根據產品的不同特質制定相應策略。”

    (三)進行市場、產品和品牌的定位――建立營銷組合的基礎

    1、準確有效的市場定位。戰略成功有兩個關鍵因素,目標市場的選擇和營銷組合的建立。企業應建立與戰略配套的營銷組合來滿足目標市場的需要,在顧客心中樹立一個獨特有價值的品牌形象。可口可樂是成功進行奧運市場定位的典范。無論從廣告設計、外包裝變化,還是紀念罐、紀念章的發行,可口可樂的風格都盡量本地化,很好地切合了目標市場受眾的喜好。

    2、以顧客需求為導向的產品定位。從管理角度而言,營銷被形象地描述為“推銷產品的藝術”。在奧運營銷競技的大賽場上,巧妙的營銷策略將為企業增光添彩。企業在設計開發產品時,要找準獨特的產品賣點,注重將品牌文化傳達給消費者,突出奧運概念。為達到“在2008年成為中國的第一品牌”的戰略目標,阿迪達斯很好地將奧運元素引進到產品開發中來,為此專門創立了“亞洲設計中心”,開發帶有中國印與阿迪達斯LOGO雙重標志的運動服裝紀念品。

    3、定位清晰獨特的品牌。奧運會給企業帶來了提升品牌價值的絕好機會。品牌價值的提升有助于企業樹立良好形象,進一步擴大市場,建立穩定的顧客群。從戰略層次上來說,品牌戰略是企業的最高戰略,是企業最終經營目標的體現。成功的奧運營銷要求企業必須基于品牌的定位來制定相應的營銷活動,“利用自己的資源做出更適合自己品牌的東西”。在“高科技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的遠景下,聯想的品牌定位在超值、時尚、易用的普及型產品上。如何借力奧運營銷,復制“三星奇跡”,促使企業品牌價值最大提升,是聯想奧運營銷成敗的關鍵。

    (四)營銷過程的反饋和控制――奧運營銷成功的保證

    奧運營銷的外部環境復雜多變,競爭對手的出招難以預測,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也不容易被企業預知和掌握,因此市場的回響并不總如企業的預期。為了使企業能順利地從奧運資源中獲取最大利益,企業必須及時監督和反饋其營銷活動。益普索新近的調查顯示,在體育服裝行業,82%的人認為李寧是奧運贊助企業,70%的人認為耐克是贊助企業,而真正的贊助企業阿迪達斯的認知度卻只有69%。該怎樣進行改進是阿迪達斯應該反思的問題。

    三、北京2008年奧運會營銷策略分析

    (一)奧運會贊助商的策略

    1、國際奧委會全球合作伙伴。他們中大多數企業(如三星、可口可樂、柯達等)都與奧委會開展過長期合作,經驗豐富,市場運作成熟。(1)以可口可樂為代表的旨在強化市場第一,壓制防御競爭對手的策略。這類企業一般是市場領先者,產品的市場占有率處于行業前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贊助商可口可樂當年第三季度的盈利同比增長21%,而百事可樂的同期利潤卻下降了77%,有效地牽制了主要競爭對手。(2)以三星為代表的塑造尖端企業形象,提升品牌價值的策略。這類企業身處高新技術領域,產品質量要求高并且消費者對品牌的認可度大。三星在奧運營銷上的成功被稱為“三星奇跡”,其“年輕、流行、時尚數字先鋒”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3)以GE為代表的占領市場,擴大銷售份額的策略。這類企業渴望借助北京奧運會大規模基礎項目的建設,直接獲取豐厚的回報。GE副總裁約翰?賴斯就表示,2008年北京奧運會有望為通用電氣帶來8億到10億美元的銷售額。(4)以聯想為代表的將產品打入國際市場從而走向世界的策略。這類企業正處于打造全球品牌,創造知名度的關鍵時期,任務最艱巨,壓力也最重。但成效也是顯著的:自贊助奧運以來,聯想的美譽度從52%提高到62%,品牌資產從300億元人民幣上升到600億元。

    2、北京2008奧運會贊助計劃,有以下三個級別:(1)北京2008奧運會合作伙伴。這類企業在行業中大多具有絕對的領先地位(如中石油、國家電網),贊助奧運更多的是展現超凡實力,進一步鞏固市場地位,體現企業的社會責任。(2)北京2008贊助商。除UPS、百威和必和必拓外,其他贊助商都是在國內有相當影響的企業。他們開發國外市場的潛力較小,主要的目標是借助奧運平臺進行市場滲透,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3)北京2008供應商。這類企業的奧運營銷策略多是產品開發,通過改進現有的產品或開發新產品來帶動業績的提升,擴大市場份額,實現利潤的極大化。

    (二)非奧運贊助企業的埋伏營銷策略

    非奧運贊助企業,通過采取巧妙的埋伏式營銷,同樣可借奧運東風實現營銷目標。所謂埋伏式營銷,是指非奧運贊助企業圍繞奧運主題開展營銷活動,以低成本實現品牌知曉和品牌形象推廣的目標。在競逐奧運合作伙伴失利后,李寧采取了令人稱道的埋伏營銷策略:與奧運頻道合作,主持人和記者出鏡時均身著李寧服飾;CEO親自出馬,在高校宣講李寧的奧運征程,著力強化攜手奧運的品牌形象。

    四、對開展奧運營銷企業的建議

    (一)遵循奧運營銷的基本原則,不違規,不越位

    奧委會對奧運商業營銷活動設置了各種限制性規定。商業化過于濃厚的營銷活動不僅不能創造出應有的價值,反而會引起公眾的反感,使企業形象大打折扣。對于采取埋伏式營銷的企業,要打好奧運的球也是不容易的,一旦越位,不僅會擾亂市場秩序,還會給企業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2007年3月,招商銀行啟動“2008和世界一家”的信用卡活動,涉嫌利用和侵犯奧運的相關知識產權,已被北京奧組委緊急召見并勒令停止。

    (二)創新營銷手段,實行差異化營銷

    奧運營銷名目繁多,形式多樣,很容易讓人視聽疲勞,降低營銷的傳播效力。企業應創新營銷手段,建立獨特的品牌聯想。非奧運贊助企業雪花啤酒在面臨青島、燕京和百威的奧運陣線圍堵時,以啤酒愛好者的合作伙伴身份喊出了“這比賽,有我們才行”的吶喊。從貼近消費者的角度來體驗奧運的激情,雪花巧妙地提升了品牌親和力,化被動防御為側翼進攻,取得了競爭的主動權。

    (三)有效借助媒體力量,取得公眾關注

    與大眾媒體共同開展與奧運相關的活動,是企業增加奧運營銷的傳播途徑,宣傳企業形象的絕好機會。企業還應不斷推出新穎的營銷事件,吸引媒體報道,讓企業價值、理念深入人心。蒙牛發揮整合媒體力量的優勢,聯合央視打造大型體育電視節目《城市之間》,在全國各大城市掀起了一場盛況空前的運動嘉年華,其“全民健身”的營銷理念得到了極大的推廣。

    (四)建立奧運營銷聯盟

    1、奧運贊助企業之間的營銷聯盟。通過建立產品服務或促銷聯盟,贊助企業能夠充分地利用各自的業務優勢和經營網絡。中國銀行與聯想、大眾、中國移動、人保財險等奧運合作伙伴簽訂合作協議,為奧運合作伙伴和VIP客戶提供增值服務,達到雙贏的目的。

    2、非奧運贊助企業與奧運贊助企業之間的營銷聯盟。非奧運贊助企業借助與奧運贊助企業之間業務上的合作,開發奧運產品或提供附加服務,一起進行品牌建設和市場推廣。前文所述招商銀行推出的奧運信用卡就是聯同TOP贊助商VISA一起發行的。

    (五)開展以奧運市場營銷為導向的公共關系

    公共關系與市場營銷不同,它的焦點在于提升整個組織的形象,評估公眾態度及樹立良好形象。企業應以奧運市場營銷為導向,充分利用公關工具,開展蘊含奧運精神的以推廣企業品牌理念為目的的公益性活動。奧運營銷是三星營銷戰略的重點,但三星并沒有局限與此,而是大力開展社會公益活動,以此實現自己“為人類社會做出貢獻”的終極使命。

    五、結束語

    同樣的奧運平臺,同樣的營銷機會,不同的營銷戰略會帶來不同的成效,但一時的領先或落后不是最重要的,關鍵的是誰能笑到最后,誰能搶占奧運營銷的制高點。

    參考文獻:

    1、菲利普?科特勒,凱文?凱勒.營銷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吳豐,左仁淑.市場營銷管理[M].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

    3、威廉?普賴德,O.C.費雷爾.營銷觀念與戰略[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4、卞重寬,王方華.企業的奧運會贊助策略[J].企業活力,2001(5).

    第4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關鍵詞:數據分析 網店運營 網店管理

    目前中國網上購物交易額只占到社會零售行業總額的3%左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網購交易規模都還存在很大的升值空間。預計到2015年,中國網購交易額將占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7%,所以網購行業在中國市場上的發展還具有很大的潛力。

    對于任何一個中小企業而言,都希望自己的網店能夠快速成長,在電子商務的這個商圈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分析市場情況,如何分析競爭對手,如何管理商品,如何策劃網店的運營方案,這是企業十分關注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是通過數據分析,在數據的指引下有效的對網店的運營進行管理,這樣才能夠使企業的經濟效益穩步快速的提升。

    1 市場機會與數據分析

    分析企業的經營狀況一般會使用SWOT方法,分析出企業目前存在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這主要是根據客觀存在的數據來說明企業運營的情況。所以數據是企業經營策略與經營方案的主要依據。對于網店在運營過程中,可以通過量子恒道和數據魔方兩個軟件就可以實時了解行業發展狀態,同時也可以了解網店運營的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調整網店的運營與管理方案。

    2 分析競爭對手與熱銷產品

    企業在銷售過程中,要熟悉行業中哪些是熱銷商品,熱銷商品的價格、顏色、規格、風格等信息,依據這些信息,可以調整進貨與訂單的比例。通過查看競爭對手的規模和信用等級,了解同行業中規模最大或銷量最好的賣家資料,統計并分析與本企業同類型的熱銷產品情況要及時進行統計。如分析競爭對手店鋪的DRS數據,30天銷量、當天銷量、人氣排名,掌握競爭對手每天的運營情況,以便調整企業的經營策略。

    3 網店的日常數據統計

    在了解競爭對手的同時,也要做好網店日常運營數據的統計,在數據魔方與量子軟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每天店鋪的運營數據,但還是需要對某些數據進行統計,便于發現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找到很好的解決方案。對于網店而言,以下數據是企業每天都要進行統計的。

    ①網店的DSR數據,統計D、S、R的評分比例,計算當前D、S、R的評分人數,根據這個數值確定下一個目標。

    ②統計店鋪近30天內平均退款速度與近30天內退款率,通過數值每周進行總結,并制定下周的計劃。

    ③推廣費用及投資回報分析,統計直通車、鉆石展位、淘寶客每天的銷售額及花費,通過這些數據制定相應的行動計劃。

    ④統計熱銷產品的流量、銷量及反饋數據,如圖1所示。

    通過對熱銷產品的統計,更有針對性的制定行動計劃,進一步打造爆款產品。

    4 數據與產品管理

    4.1 產品類目的選擇

    對于網店銷售的商品,在商品之前,要清楚的了解到產品應該放在那個商品的類目下,該商品類目搜索的流量有多少,只有在這里選擇好商品列目,商品被顧客搜索的幾率才會增加。例如對于一個玻璃材質的茶葉罐,既可以將這個瓶子放在儲物罐類目下,也可以將產品上傳到茶葉罐類目下,那么如何選擇,可以通過淘寶指數網站來查看關鍵詞的搜索流量,選擇合理的產品類目,提高產品的曝光率。

    4.2 產品名稱的確定

    商家可以通過多種渠道了解當前的熱門關鍵詞,確定產品的名稱,使更多的顧客能夠搜索到該店鋪的商品,提高產品的瀏覽量。

    4.2.1 使用工具軟件

    利用數據魔方中的熱門搜索,了解搜索品牌、產品、關鍵詞成交和搜索特征進行分析,同時參考量子恒道關于店內搜索關鍵詞報表,就可以了解到這個產品在該類目中顧客使用關鍵詞的搜索次數,將這些曝光率高的熱門關鍵詞添加在產品名稱中,以便提高產品的曝光率。

    4.2.2 搜索框

    當顧客在搜索需要的產品時,系統就會按照搜索頻率最多的關鍵詞幫助顧客查找相關的產品信息,在定產品名稱時,商家也可以參考此部分內容。

    商家還可以參考該類目的熱銷產品名稱,來確定本企業的產品名稱,提高產品的搜索幾率。

    4.2.3 產品描述

    在數據統計軟件中,商家可以了解到每個商品的跳失率,表明顧客已經搜索到該產品并瀏覽了產品詳細頁面,通過瀏覽產品信息后,最終沒有購買商品所流失人數的統計。顧客瀏覽該頁面說明顧客對該產品還是有一定的需求,主要是產品在描述中不具有吸引力,沒有留住顧客。

    在產品描述頁面中,除了對產品圖片、主要參數及關聯產品的類目是產品描述頁面中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重點的就是要強調該產品與同類產品相比的優勢,最好在產品描述中進行強調。以茶杯為例,很多商家主要是介紹產品的結構及使用方法,很少有賣家會對杯子的厚度及重量與同類產品進行比較,突出自己產品的特點。對于這些內容才是顧客更關心的。

    上述內容是產品管理中最為主要的,同時還要根據消費者的習慣不斷的優化產品的名稱及產品的詳細描述,讓顧客感覺到你的產品質量總是在不斷的提高,這樣才能夠給顧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5 數據與網店運營策略

    淘寶主要銷售的產品為非標準商品,大部分是企業自創品牌。淘寶為了讓更多的網店推廣自己的熱銷產品,為網店提供了官方活動、第三方活動及店內活動,其主要目的就是網店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集中精力打造爆款產品或是減少庫存積壓。無論網店是出于什么目的,都是為了提高網店的知名度,增加市場占有率和銷量。隨著競爭力度的加大,企業要想占有更大的市場,只有通過價格優勢和商品經營差異化管理,經營的商品與強大的競爭對手錯開。企業可以通過數據魔方和量子,隨時掌握競爭對手的商品價格和商品種類,進而制定企業的營銷策略。

    在運營過程中,運用促銷方法是提升企業名牌知名度的一種手段,同時還要采用多種渠道對網店進行推廣。可以通過量子中的訪問產品路徑了解消費者是通過什么渠道訪問產品的。通過數據可以看到44%的流量是來自站內搜索,23%是來自廣告,33%是來自其他渠道,這些數據說明有33%的顧客是通過其他渠道訪問到該產品的,而且還占到很大的比例,所以這方面的推廣也是不容忽視的。

    6 結論

    網店在運營的過程中,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為網店管理與運營提供了更為有效的依據,讓決策者從不同的角度策劃運營方案,經過研討對方案擇優選擇。這將有利于網店的生存與發展,所以說數據分析是網店運營管理的支柱。

    參考文獻:

    [1]周仕洵,王靖.網店客服常見問題的研究與分析[J].價值工程,2011(25).

    [2]王亞倩.淺析網店博客營銷的現狀及對策[J].現代商業,2011(17).

    [3]蔡琳.教你幾招扣住網店營銷的命門[J].現代營銷(經營版), 2008(06).

    第5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隨著經濟全球化、通信技術進步、用戶市場飽和以及競爭日益激烈,移動運營商面臨收入增長放緩、運營成本增加、凈利潤下滑的巨大壓力。近年來,國內各大運營商都把供應鏈管理優化放到了戰略位置,希望通過重視采購、物流成本以及與供應商、客戶的關系,獲得低成本、高效率的運營服務鏈,支撐企業運作,創造和提升價值,構建運營核心競爭能力[1]。

    移動運營商供應鏈有別于傳統制造業供應鏈,國內對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起步較晚,目前基本都還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理論總結和實踐探索起步階段。供應鏈管理體系剛搭建,專業化組織運營才起步,目標和模式上還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對管理模式和優化策略方面有著較為迫切的研究需求。

    2 移動運營商供應鏈管理現狀

    中國移動從2004年開始關注采購管理,2005年,為降低采購成本,公司總體擔負全國各地分公司業務管理工作,開始實行集中采購制度,以求有效發揮規模優勢,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其后,逐步擴大集中采購工作范圍,并在2010年成立了集團采購部,實行二級采購三級執行的模式,集團采購中心和省級分公司物資供應部為集中采購計劃主體,地市公司為執行主體。集中采購增加了采購數量,提高了采購規模,也提高了與供應商的談判籌碼,因此可以獲得較優的價格,降低總體采購成本。但從總體水平來看,國內移動運營商采購集中化程度并不高。

    3 標桿企業供應鏈優化策略研究

    供應鏈能力已經成為制造業、零售業等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海爾的平均采購周期為3天,生產周期在1周以內,產品一下線,中心城市在8小時內、輻射區域在24小時以內、全國客戶在4天內即可送達。總體計算,海爾完成客戶訂單的全過程僅為10天時間,資金周轉達到了一年15次,實現了零運營成本的目標。國內商業流動資金平均周轉率僅為2.3次,移動運營商因為其行業特點,根據艾瑞咨詢公布的數據,國內移動運營商總資金平均周轉率通常都不到1次。

    JIT模式是海爾供應鏈能力的核心[2],JIT(Just In Time)實時生產系統,又稱無庫存生產,1953年由日本豐田公司大野耐一提出,其實質就是通過采購、配送、生產三個JIT同步流程,實現以恰當數量的物料,在恰當的時候進入恰當的生產環節,生產出恰當質量的產品。

    移動運營商供應鏈有別于傳統制造業供應鏈,一些國外先進移動運營商已經進行了一系列的供應鏈管理實踐。Vodafone從2003年就開始了供應鏈的優化,到2008年已經確立了18個國家、200多種集中采購的產品目錄,通過支出分析、供應商績效管理,完善了供應鏈管理體系;通過在全球范圍內尋源,實現了全球采購,擴張了新的渠道;通過網上競價、IT服務,實現了低成本、高效的供應鏈管理目標。

    4 移動運營商供應鏈優化策略建議

    移動運營商目前已經基本搭建起了供應鏈管理基礎體系,接下來需要探索供應鏈管理的未來發展階段和優化模式。通過分析標桿企業,結合業內研究成果,本文基于運營競爭與核心能力理念[3],提出了運營商供應鏈管理的三個發展階段:第1階段——低成本采購階段,重點關注成本節約;第2階段——戰略合作階段,開始關注長期、可持續伙伴關系建立;第3階段——供應鏈融合階段,重點關注整個產業鏈整合,改變產業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優化的基本目標是整體價值最大化,目前供應鏈優化的基本可選策略[4]有:集中采購策略、全球采購策略、JIT采購策略和VMI庫存策略。對運營商而言,如何通過供應鏈管理體系的構建和優化,加強與內部其它部門以及外部合作伙伴的協同而提高自身和整個系統的效率,獲得成本、時間、效率、柔性等最佳效果,是必須面臨的重大研究課題,目前尚無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鑒。下文從七個方面探討如何有效構建和優化移動運營商卓越服務供應鏈的策略建議。

    (1)建立多層次需求管理體系

    可口可樂公司采取較短周期預測的方式,在每月常規預測的基礎上,結合每日數據,進行一到四周不定期的預測作為參考,從而得出需求預測結果。建議建立年度采購預算計劃、集團和省公司兩級集采、單項采購需求三級需求管理體系,針對每個需求層級分別制定需求提升措施,逐步實現需求的準確性、計劃性和主動性。

    (2)繼續加大集中采購的力度

    通過對比分析《中國采購發展報告(2009)》[5]中的國有企業采購集中度,發現采購管理集中度是現代高效采購管理的重要特征之一,目前國內移動運營商集中采購指標相比國內大型企業集團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建議移動運營商繼續加大集中采購力度,提升途徑主要有三條:一是擴大集中采購產品的范圍,目前通信工程設備集中度較高,提升空間有限,但營銷用品、維護服務、備品備件、辦公用品、差旅等非通信用品集中度普遍較低,有較大的提升空間;二是明確橫向職能,在省公司層面,專業部門與采購中心采購管理職能不清晰,部分物資特別是非通信工程設備類物資歸口管理難度較大;三是推進物資標準化管理,積極主動采用供應鏈管理新技術來推進物資品類與標準化管理。

    (3)探索基地模式的全球采購

    IBM公司采購業務的成功轉型始于上個世紀90年代,采取了全方位的措施實現了集中采購和運營模式一體化轉型,從各地各部門各做各的到整合供應鏈的集中管理,最終達到全球整合。國內企業已經開始了全球采購優化的嘗試,2009年10月,中國聯通和西班牙電信首次聯合采購了一筆16億元人民幣的ADSL調制解調設備,用于雙方現有客戶及新發展客戶的升級。本文預測未來5~10年國內部分產品和服務價格上升較快,海外部分產品的比較優勢愈發明顯,海外采購基地模式將成為國內大型企業集團采購優化的主流。

    第6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論文關鍵詞:服務型制造,產品服務系統

    1引言

    服務型制造是一種全新的制造模式。這種模式既可以滿足消費者或消費企業對產品與服務個性化、體驗化的需求,同時兼顧社會和環境效益。傳統制造業轉向服務型制造業需要實現三個轉變:以產品為主導轉變為以產品服務系統為主導;以提升企業利潤為目標轉變為以實現企業與顧客雙贏為目標;從非環境友好型向環境友好型轉變。其中產品服務系統是服務型制造的核心與基本載體。

    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System,PSS)是可以滿足顧客需的一系列產品與服務的集合。產品服務系統中產品與服務的比例根據行業類型、顧客需求、技術條件與企業財務狀況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從顧客需求的角度可將產品服務系統分為:面向產品的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Oriented-PSS)、面向使用的產品服務系統(UsageOriented-PSS)與面向結果的產品服務系統(SolutionOrientedPSS)。

    從企業網絡的角度來看,產品服務系統是由多個基于解決方案的合作伙伴(SolutionOrientedPartner,SOP)所構成的企業網絡,每個SOP節點都代表著PSS的部分功能,所以整個PSS的服務能力取決于各SOP企業的能力。

    在PSS的生命周期內,由于環境的不確定性的影響(如市場環境、政策、技術優勢等發生變化),顧客會多次要求對產品服務系統的某些SOP節點進行重新配置,包括更改服務流程、設備升級、技術培訓等。如果服務集成商未予重新配置或配置不當很可能導致顧客放棄繼續使用該PSS。這就對每個SOP的配置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2SOP企業配置能力的優化與決策

    面對需求的不確定性,SOP企業獲得配置能力的提升并維持一個較低的運營成本往往很難實現:維持高配置能力雖然可以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滿足市場需求,但是會產生運作成本過高的風險;如果采取低配置能力策略,雖然可以降低運營成本,但是面對顧客需求的變化,往往會出現服務能力不足的現象。因此,SOP企業進行配置能力的優化與決策是非常必要的。

    目前SOP企業提高配置能力的策略主要有2種:一種是向外購買配置能力,包括業務外包、收購等手段;另外一種是通過自身的學習獲得配置能力,包括提引進新型設備、技術研發等手段。下文將從企業績效的角度對不同策略的最優配置能力進行分析。

    假設顧客對某一SOP節點的需求x服從某隨機分布F(x),其概率密度函數為f(x);P為決策變量,表示該節點的配置能力;r:滿足需求顧客需求的單位收入;c:該SOP的單位管理運營成本,r>c;a為該節點購買柔性能力的單位成本。

    當SOP企業不進行配置能力的購買也不進行企業學習時,其績效可以表示為:

    可證明該績效函數為凹函數,存在最大值。很容易通過一階導數求出不進行配置能力購買時的最優配置能力大小:

    策略1:當顧客需求超出SOP企業配置能力時,采取向外購買配置能力的策略.

    此時存在如下三種情況:

    1)當a>r時,購買的配置能力不能為該SOP產生正的績效,SOP企業不選擇購買配置能力,此時的最優配置能力與P相等;

    2)當a時,購買的配置能力產生的邊際績效總是大于自身配置能力所產生的績效,所以該節點將會將自身初始配置能力降低為0,全部利用購買的配置能力進行盈利,現實中體現外業務的完全轉包;

    3)當c時,假設外部配置能力的供給無限可得,則該SOP的績效變為:

    同樣,可根據一階導數求出采取配置能力購買策略時的最優配置能力大小:

    以上結果可以看出,SOP向外購買配置能力時的最優配置維度由單位購買成本和單位運營成本決定。

    根據(2),(4)可得:

    可得出面對顧客需求的變化,通過購買配置能力的戰略可以降低SOP企業的管理與運營成本。

    策略2:當顧客需求超出其服務范疇時,采取企業學習策略。.

    對于某些顧客需求,SOP企業無法通過外包、收購等購買手段獲得配置能力的時候,就必須通過企業學習的策略,例如技術研發、引進新型設備、技術研發等來進行配置能力的提升。

    企業學習策略與購買策略的一個重要的區別是企業學習需要一定的前期投入V。由于企業通過學習獲得能力的成本曲線往往是某個函數A=E(P,X),P是企業的初始配置能力,X為顧客需求。為了簡化問題,將企業學習的成本定義為常數,并且假設在SOP決定采取學習策略時,前期投入V平均到整個學習周期內的成本為v,學習成本A在學習周期內平均單位成本為a,由于v是整體成本a的一部分,因此v。

    在決策初期,SOP企業根據對需求的預測決定自身的初始配置能力大小P,U為決策變量,表示企業學習之后的配置能力大小。

    在第二階段,當顧客提出重新配置需求時,根據實際需求大小x和初始配置能力P來決定實際需要的配置能力U’,U’表示實際需要的配置能力不會超過最大的配置能力。

    實際需要的配置能力U’可表示為:

    既該SOP將根據顧客的需求提供最大程度的服務,此時該SOP的績效可表示為:

    因為v則該函數的二階偏導為:

    因此,

    為凹函數,有最大值。根據一階偏導:

    得:

    因為:

    當時,成立

    則得出此時最優決策為:

    當時,不成立,則此時最優解落在邊界P=0和U=0上,根據一階條件求得:

    把解帶入

    求得

    因為,推出,同時因為,可以推出:

    所以最優決策為

    可以得出,當通過企業學習獲得配置能力時,要綜合考慮學習的前期投入和所產生的績效,只有當滿足時,通過學習獲得的配置能力才能夠產生績效。

    我們將進行進一步簡化,得到:

    V表示企業學習的前期投入,也表示了獲得配置能力的固定成本,r-a代表了學習所產生的邊際收益,可以將(r-a)/v,看作學習成本的單位收益率,表示通過學習獲得的配置能力的盈利性。同理,c代表了該SOP的運營成本,a-c表示不進行企業學習時的收益,因此(a-c)/c表示了學習前的盈利能力。也證明了只有當通過學習所獲得的盈利能力大于學習前的盈利能力時,SOP企業才會投資進行企業學習。

    3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服務型制造模式中SOP企業配置能力決策策略進行分析,提出了新的服務型制造量化研究方法,計算出不確定型環境下SOP采取不同配置能力策略時的最優配置能力,并得出最優配置能力與企業運營成本、購買(學習)成本、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為服務型制造模式下各SOP企業的實際運營提出有效的指導。

    參考文獻

    第7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關鍵詞:移動運營商 定制終端 營銷

    中圖分類號:TN929文獻標識碼: A

    正文:

    在互聯網時代下,終端作為用戶體驗通信網絡以及各類應用的最直接接口,從通信運營商到互聯網運營商、從芯片提供商到操作系統提供商、從終端制造商到應用開發商,都對終端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企圖通過運營終端平臺來主導通信產業鏈。美國學者大衛?安德森在其著作《21 世紀企業競爭前沿:大規模定制模式下的敏捷產品開發》中認為:任何能夠進行數字化處理的產品,定制營銷都是發展的趨勢,并且由于產業鏈的延伸,移動運營商想要繼續主導地位就必須重新定義定制終端以及定制終端營銷的地位。

    1.終端營銷模式分類

    縱觀國內外終端發展歷程,其營銷模式依次從完全社會化、集中采購、批量定制發展而來。(1)完全開放式營銷模式早期的終端營銷模式,其銷售與業務的推廣是分離的,運營商幾乎不參與任何的終端營銷活動。終端制造商對終端的設計、研發、制造、銷售一力承當。這種模式下的終端銷售主要是扁平化的、自由化的結構,各終端廠商研發出新款手機并取得主管部門的入網許可證之后就可以利用自身的銷售渠道去銷售,而運營商在此體系中并沒有進行太多的參與。(2)運營商集采模式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動,在日益注重業務創新的市場環境下,運營商希望通過終端來促進其新業務的推廣。此時運營商加入到終端營銷的隊伍中來,由它向終端設備商批量采購終端,利用排他性的自有渠道將終端與業務捆綁起來,加上一定補貼銷售給用戶。(3)大批量客制化模式在消費者需求為市場主導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定制終端銷售成為主流,在此模式下,運營商根據自有客戶信息和業務模式對終端的硬件、搭載系統等提出具體要求,終端制造商將根據這些要求生產。之后由運營商批量采購完這些終端,捆綁相應業務,利用多種渠道銷售給用戶。(4)綜合營銷模式目前從全局來看,目前整個終端營銷市場是上述三種模式的融合。單一的營銷模式無法全面觸及市場并深入。因此三種模式的混合將會促進市場秩序建立,并繁榮整個市場。

    2.移動終端發展對運營商產業鏈地位的影響

    2.1 3G時代移動終端角色定位(1)終端是用戶體驗應用的最直接接口2G時代下,終端的主要是功能為承載話音服務,用戶對其要求不外乎清晰、穩定的話音通話以及簡單的文字短信傳輸。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手機已經進化為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通過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應用程序來不斷對其功能進行擴充。這些應用的開發、接入、適配、使用都必須得到終端的支持,最終在終端上呈現給用戶的。(2)終端是運營商網絡服務的載體從“管道”角色來看,運營商為移動互聯網各參與方的正常運轉提供了最基礎的設備和網絡。但是在運營商為用戶提供的所有服務中,無論是最基礎的話音業務還是如今種類繁多的增值業務都必須依托終端呈現在用戶面前。用戶能體驗到的網絡服務的好壞與終端是息息相關的。(3)終端平臺是整合產業鏈、構建產業聯盟的主導力量移動互聯技術與手機智能化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過去以運營商為主體的ICT 產業鏈結構。終端開始成為將產業鏈從單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轉化的主導因素和核心力量。除了傳統的終端制造商,包括運營商、網絡提供商、內容服務商都開始插手終端這塊蛋糕,都希望利用好它來占領移動互聯網時代下的ICT產業鏈的主導地位。

    2.2 從2G 到3G移動運營商產業鏈地位變化

    2G 時期,移動運營商掌握著整個電信網絡,具備巨大的資金實力,在產業鏈中起著核心的紐帶作用,幾乎完全控制互聯網入口,利用其天然網絡優勢主導與上下游交談的話語權。然而在3G 時代,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產業鏈的變遷,通信軟件、終端設備的更新,消費者除基本通信需求外的其消費需求層次逐漸提高,消費需求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消費者需要的是建立在電信服務基礎上的內容服務以及應用服務。由此可見,運營商的產業鏈主導地位被逐步削弱。具體來說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運營商的傳統王牌通信類業務逐漸被SNS 以及IM分流。(2)垂直應用對運營商的沖擊力加重了其“管道”角色。(3)與強勢的手機制造商之間的強大議價權被削弱。這一點在蘋果公司與運營商之間最為明顯。在國內,蘋果是首家運營商主動與其合作的終端制造商,運營商給予其高額補貼并捆綁業務,這已成為運營商保有市場的重大策略。

    3.基于4C 理論的定制終端的營銷策略

    針對目前市場環境,結合運營商自身,本文根據美國營銷學家勞特朋教授在1990 年提出的營銷4C 理論對定制終端的具體營銷策略進行闡述。該理論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重新設定了市場營銷組合的四個基本要素:即消費者(Consumer)、成本(Cost)、便利(Convenience)和溝通(Communication)。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下,消費者需求、成本控制、購買便利性以及溝通及時性等成為了移動運營商定制營銷終端營銷的最關鍵的因素。

    3.1 客戶需求導向的定制策略 細分定制內容

    手機的用戶體驗取決于兩方面,第一是硬件,硬件的選擇和搭配決定了手機使用的流暢程度;第二層次是操作系統和軟件。由于手機應用的開發是基于操作系統,因此選擇主流的操作系統有利于抓住市場,而預裝在定制機中的應用若能滿足用戶需求并同時與運營商自身業務良好結合,將會出現雙贏局面。綜上,運營商在決定定制內容時,首先應與應用開發商、終端廠商展開合作,對客戶進行深入研究,明確不同客戶需求,然后規劃終端的硬件組合,選擇操作系統,并與應用開發商合作預定客制化版軟件,考慮到不同客戶的不同需求,定制終端應一改以前預裝軟件不能刪除的做法,應允許客戶刪改,強制使用態度在自由市場只會導致市場流失。另外,針對其他功能性需求,如便攜性以及待機時間長短,運營商應根據消費者的職業、消費水平等指標進行分級細分。

    3.2 優化成本結構 采取中低端定制策略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12 年中國智能手機總銷量中2000 元以下智能手機占據主流,占比逼近80%。同時,被調查用戶對于2000 元以下智能手機的關注度比例一半。通信產業這樣一個較強網絡效益的行業,客戶數量的多少對運營商來講是個至關重要的因素,“雪球效應”會使后期業務的推廣更加順暢。同時,中低端手機的制造工藝決定了它低廉成本,拉寬其產品線和價格區間有利于增加銷量并保證市場份額的有利地位;中低端機的更新快,周轉率低,運營商放棄周期較長的高額利潤換取重復率高的短期小額利潤,這樣不僅有利于控制市場節奏,而且擴大了利潤來源。

    3.3 強化用戶服務與體驗的便利性 善用銷售渠道擴大市場

    消費者獲取產品的便利性決定了產品周轉期的快慢,將直接影響利潤的產生。渠道的廣度決定了目標客戶的范圍,渠道的深度決定挖掘潛在客戶的能力。運營商終端銷售渠道分為自有渠道、電子渠道和社會渠道。每種渠道均有自己的優勢和不足,運營商應當從覆蓋面和控制力上著力,正視外部威脅和自身內部不足,不斷完善自有渠道,與業務結合提供一站式服務,最終達到以自有渠道來強化對經銷商和分銷商的控制、把控整個市場;運營商應當利用電子渠道營銷速度快,傳播面廣,營銷成本低的特點,特別是在推出新產品需要快速占領市場時,電子渠道大大優于其他渠道;針對社會渠道,首先要摒棄排他性思想,充分發揮社會渠道在實現占領市場份額并有效擴充的作用,充分利用由社會渠道反饋回來的信息來幫助分銷具有更細化,更具體概念的產品。

    3.4 多維度溝通策略運營商產業鏈地位的變化要求運營商與上下游之間的溝通方式和所產生的影響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3.4.1 與用戶溝通

    企業為了創立競爭優勢,必須不斷地與消費者溝通。溝通的方向是雙向的,不僅包括向消費者提供有關相關信息促使消費者做出購買行為,達到營銷目的;同時要從消費者處得到影響消費者的態度與偏好的因素。在終端市場上,第一個層面的溝通要求運營商要根據終端類型將自身業務與其捆綁,制定更為有效、更有競爭力的價格策略來引導消費者進行消費;對于運營商來說做好第二層面的溝通將對企業有戰略性的影響,這類溝通決定了運營商在第一個“C”中進行定制的具體內容;并且在需要進行高層決策時,溝通重點應該適當向這方面偏移。

    3.4.2 與終端制造商溝通

    終端廠作為運營商上游供應商,從源頭上決定了供應鏈的效率。運營商在與設備商溝通時要從用戶的角度考慮盡量拿到高性價比的產品。在降低自身成本的同時也體現了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合作過程中同時也要注意考慮廠商與社會渠道間的關系,防止自身市場地位的削弱的同時,加強與兩者之間的合作緊密度。以上四要素為一個策略組合,運營商在具體運用時應考慮實際情況,綜合地運用,才能發揮策略組合的協同效應。

    4.結語

    第8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關鍵詞]消費者選擇;新產品預售;定價策略;信息更新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5)04-0013-07

    一、引 言

    所謂預售(Preorder),是指賣家在產品正式發售或正常銷售季節之前就開始接受顧客訂單的新產品銷售策略[1]。早期的預售策略,通常也稱為提前銷售(Advance selling)策略,主要應用在時尚型服裝行業供應鏈上的企業之間,并以其在上世紀90年代服裝制造業的快速響應案例中的成功應用引起了企業界與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在早期有關傳統產業中預售策略的研究中,對于企業而言,采用預售的動機主要是如何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利用預售期獲得的需求信息改進預測的精度,從而改善供應鏈上的供需匹配性[2]。其后又有一些后續研究對此作出了進一步的拓展[3-7]。然而,這些研究均集中在供應鏈上企業之間基于信息更新的提前預售策略及其影響方面,沒有考慮消費者行為因素的影響,使得傳統研究的一些結論在當前的管理環境下受到了挑戰。事實上,隨著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行業尤其是高科技行業在新產品推出中采用在線預售方式,這一策略已經開始更多地與定價及消費者選擇行為產生關聯,企業對這一策略的關注重心也逐漸拓展到了企業與終端消費者之間。以手機行業為例,小米手機采取在線預售的方式,將預售策略與限量開放購買等方式結合,將新產品銷售從傳統的賣庫存模式變革成賣F碼,采取所謂的“饑渴營銷”來實現其市場策略與盈利模式;蘋果公司在其第三代智能手機iPhone3GS時,也允許消費者提前預訂,以此來收集消費者需求信息,并基于對消費者行為的分析來實現最優定價與供應策略[8]。

    推出新產品時采用預售策略,其好處無疑是多重的。對于消費者而言,獲得購買預售產品的資格會有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當預售伴隨一定的促銷活動,如價格折扣、運費減免、贈品提供等時,消費者可以有機會從新產品預售策略中獲得更多的效用;即使新產品在預售期價格保持原價甚至采取溢價定價時,消費者也仍然可以通過預售策略來回避正常銷售季節可能存在的缺貨風險。對于企業而言,通過預售一方面可以提前獲得銷售資金、根據預售數量實時更新新產品的需求預測信息,從而降低庫存風險;進一步地,在考慮消費者行為的前提下,企業還可以將新產品預售策略與新產品定價、信息披露、價格保證、新產品創新等策略結合,進一步提升企業的贏利性。

    正是在這一現實背景下,隨著學術界對消費者行為與企業運營決策之間關系的研究越來越深入,近些年來預售策略與消費者選擇行為之間的關聯已經逐漸成為了研究的一個熱點,并形成了一系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將行為因素引入企業的運營決策中,使得以往很容易受到詬病的假設過于理想化的決策模型具有了更好的解釋力與可行性,并且在未來研究仍將有巨大的拓展空間。有鑒于此,本文將在梳理傳統的基于信息更新的預售策略研究的基礎上,對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新產品預售策略的研究進行全面的回顧與分析,并試圖揭示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二、新產品預售策略研究的緣起與發展

    1. 基于信息更新的新產品預售策略

    新產品通常面臨較大的市場不確定性,因而新產品推出時的市場需求預測和相應的產品庫存管理等問題是企業運營管理的經典難題。對于生命周期相對較短的新產品,一方面需求往往很難預測,另一方面產品又面臨快速貶值的風險,如何保證產品的供應與市場需求的匹配性對于企業來說尤為重要,需求信息的提前獲取則有助于事先這一目標。從運營的角度來看,企業采取預售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可以利用預售期獲得的信息,進行更為準確的需求預測,進而更好地管理庫存。因而,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預售策略可以為賣家帶來明顯的好處。近年來,互聯網和其他信息技術的出現及其迅猛發展,極大地降低了數據收集和處理的相關成本,使得新產品預售策略的作用得到進一步的提升[1]。資料顯示,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開始將網上點擊跟蹤的信息用于改進新產品的定價和庫存計劃,并且研究也表明從點擊跟蹤中獲得的提前需求信息對企業是有利的[9]。例如,通過接受預訂,蘋果公司在銷售iPhone3GS的過程中沒有出現過缺貨問題,而這一問題在之前iPhone3G的銷售過程中曾經出現過[8]。因此,從產品預訂過程中獲得的提前需求信息對于企業的采購、生產和庫存計劃都非常有用。

    事實上,學術界早期有關新產品預售策略的研究主要就是集中在如何利用提前預訂需求信息來改進企業的預測與庫存計劃方面。文獻[1]在快速響應的前提下研究了零售商如何利用新產品的早期銷售信息來改進需求預測,通過假設客戶的早期預訂量與產品的總需求量之間服從二元正態分布,解決了早期需求信息對需求預測改進的測度問題,并在企業的實際應用中證明了其有效性。一些跟隨的研究主要考慮制造商如何通過預售獲取市場需求信息,并利用該信息來優化產能,獲得最大化利潤,這種提前需求信息通常是從客戶提前預訂的訂單中獲取的[3-7,10]。早期的跟隨研究中,通常假設提前需求信息是免費的和外生的,因而考慮的仍然主要是庫存問題。然而,這一假設存在缺陷,原因在于,當賣家面對的是價格敏感型消費者時,提前需求信息就成為了新產品定價的內生結果。比如,早期關于企業產能計劃策略的一些研究中,預售需求信息就是源自價格敏感型消費者的[10]。近期的一些研究注意到了這一假設的缺陷,因而在研究中同時考慮了價格、配送計劃等問題。例如,Tang等[11]和McCardle等[12]研究了提前購票優惠策略,即零售商給提前預訂的消費者給予價格上的優惠。在這些研究中,提前需求是基于總需求函數來實現的。還有一些研究則進一步綜合考慮了預售策略下配送計劃更具靈活性時的企業庫存決策問題[13]。

    2. 考慮行為因素的新產品預售策略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消費者行為因素的影響也越來越不容忽視。因此,近期關于預售策略的研究開始考慮行為因素的影響。其中,一些研究發現當存在策略型消費者行為(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時,提前需求信息會更有價值[14]。其原因在于,這些策略型消費者會等待在清倉甩賣時再選擇性地購買產品,這將對企業的利潤帶來不利影響。但是,如果企業可以更好地運用基于預售的提前需求信息來預測整個市場的需求,從而很好地滿足市場需求的話,那么出現這種清倉情況的概率就會很低。因而,這一研究結論與傳統的研究共同表明,無論是否考慮行為因素,預售期的信息更新總是會給企業績效帶來正面影響。

    然而,一些研究則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認為雖然預售期提前獲得的信息有助于企業提高生產與庫存決策的準確性,但是供給和需求之間更好的匹配則意味著產品的可得性(availability)就變得不那么令人擔憂,這可能會影響消費者選擇產品預訂的意愿,進而影響企業整個銷售期的贏利性。因而,如果考慮到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基于新產品預售期的信息更新作出的運營決策未必對企業更為有益[1,15]。一些研究還發現,當消費者需要依賴時間作出對產品價值的判斷時,快速響應會使得消費者的延遲購買行為變得更加有利可圖[15]。因而,盡管企業可以通過快速響應更好地匹配供給和需求,然而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作出延遲購買的決策時,總需求會下降,利潤也會相應減少。此時,由提前銷售產生的對企業運營績效的正面影響被減弱了[16];在滿足價格路徑(隨時間遞增或遞減)和消費者的退貨條款(是否會退款給不滿意的買者)的前提下,快速響應能力對消費行為的影響甚至會給公司利潤帶來負面效應[15]。還有一些文獻進一步研究了在策略型消費者行為存在的前提下,提前需求信息在什么情況下對企業更具價值。研究表明,僅當市場中對產品的價值估值低的消費者足夠多,而估值高的消費者相對較少時,銷售一方才能夠從更準確的提前需求信息中獲益[1]。這是因為,雖然準確的需求信息可以改進正常銷售季節的供需匹配性,但是由于產品可獲得性的提高,反而會阻礙企業在預售季節向高價值估值的消費者收取較高的預售價格。

    綜上所述,雖然信息更新帶來的好處是許多企業最初采用預售策略的一個基本考慮,但消費者行為因素的影響使得這一結論不再那么清晰。對這些文獻的梳理也可以看出,不同情況下消費者行為因素對預售策略的影響復雜且是多方面的,因而本文接下來將從消費者選擇行為出發,結合該領域當前的研究進展,進一步探究其影響機制及效果。

    三、新產品預售策略中的消費者選擇行為

    1. 消費者選擇過程

    當考慮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影響時,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預售策略并不總是最優的,預售策略的有效性取決于市場潛力、消費者價值估值和消費者異質性等因素[17]。一般而言,消費者是否愿意提前預訂產品,取決于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價值認知、對產品未來價格的期望以及產品未來的可獲得性[1]。例如,由于新產品推出后的價格會隨著時間而變化,消費者會在權衡產品的價值估值、價格以及產品的可得性基礎上,理性地決定產品的購買時機[18-20]。

    事實上,在新產品預售策略中涉及到消費者選擇過程的現有的研究中,通常考慮的也是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情況認為消費者在決定是否提前預訂時,對于新產品的價值或自己的需求并不確定,如體育賽事門票、書籍、錄像、電腦游戲等;另一種情況則考慮了產品可得性的不確定[1]。在有關前者的研究中,產品價值的不確定性通常會導致提前預訂時的價格折扣。不過,有些情況下,如產品的產量相對較小時,預售期也可能會采取產品溢價定價策略[16]。并且,這一類研究通常假定產品數量或企業的服務能力是固定不變的,將預售策略作為提高市場占有率的工具[16,21],或是進行市場分類的工具[22]。后者的研究則通常假設消費者對于產品的價值估值是相對確定的,但是不確定的是產品的可獲得性,因而企業的預售策略通常是由溢價利潤和提前需求信息所帶來好處共同驅動的[1]。例如,對于消費電子產品,市場通常擁有足夠的信息讓消費者在新產品正式發售之前就能夠評估該產品的價值,但由于易逝品的產品生命周期短和市場的變化性強,使得供需之間的匹配性較差。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愿意支付溢價來預訂產品,以確保在產品正式發售之后能夠及時獲得產品。此時,企業決策中更加關注消費者的戰略行為,即消費者對購買時機的選擇[14-15,18,23]。

    2. 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影響機制

    新產品預售的對象通常是市場的終端消費者,當預售的產品深受市場歡迎時,提前預訂對消費者可能尤為重要。消費者擔心在產品正式發售以后市場上可能會出現脫銷的情況,而提前預訂則可以保證消費者及時得到產品。例如,蘋果公司在iPad最初投向市場時,就是在銷售完預訂的iPad之后,才開始在零售渠道正式銷售[1]。參加提前預訂活動的消費者,往往是對于某種產品特別喜愛,想要在第一時間就能將新產品拿到手“嘗鮮”的消費者群體。對于這一類對產品的價值估值高、渴望第一時間得到該產品的消費者來說,提前預訂顯然是有利的選擇。然而,如果產品的供應十分充足,消費者也得知這一信息的話,他們就未必會提前預訂了。

    大量有關策略型消費者行為的研究認為,消費者為了在銷售季末的清倉大甩賣中以較低價格獲得產品而選擇推遲購買[14,24],企業則可以通過提前預訂產生的早期需求信息來提高預測的準確性,實現供給與需求的更好匹配[8]。這些研究的共同特點是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估值是確定的,隨著未來的產品價格的降低,消費者有可能為了以一個較低的價格而推遲購買。也有研究對此提出了挑戰,認為消費者對產品的價值估值是不確定的,而產品估值的不確定性則是引發策略型消費者行為的主要動因[15]。然而,在新產品預售中,產品的可得性與產品價值的不確定性往往是需要同時考慮的兩個關鍵因素。雖然預售可以保證產品的可得性,但是當消費者在預售期對產品的價值認知不確定時,會陷入選擇在預售期還是正常銷售期購買的兩難決策境地。例如,父母常常在應該何時購買熱賣玩具的決策中進退兩難[25]。如果提早購買,所購買的玩具可能日后并不流行,或者不是他的孩子想要的,即需要承擔由于過早購買而帶來的產品價值降低的風險;如果推遲購買,則存在產品缺貨、價格上漲等風險。

    導致產品價值估值不確定的原因多種多樣,涉及的產品類型也很多,既可能發生在新推出的創新型產品,如iPhone或汽車這樣的技術含量高的產品上,也可能發生在書、電影、音樂等早期價值難以判斷的傳媒類產品上,以及在消費者需求本身就具有極強不確定性的產品上。這些產品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隨著時間的推移,消費者會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對產品的價值估值可以做出更加準確的判斷。獲取這類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的,比如,通過網頁和雜志上的專業產品評論或其他消費者的相關評價,詢問購買相同產品的親戚朋友的意見,或者分辨產品價值的內在不確定性。因此,在得知未來可能獲得更多信息時,消費者可能會推遲購買決策,直到他們認為有足夠信息來評價產品價值為止,但此時消費者面臨缺貨的風險也越大。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機制表明,消費者最終會綜合權衡以上因素,作出是否購買以及什么時間購買產品的決策。企業如何設計其新產品預售策略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這一機制的理解程度。例如,一些研究認為,在消費者了解產品價值并決定消費量之前將產品賣給他們會極大地提高企業利潤[16]。

    3. 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新產品預售策略與其他運營策略的組合

    隨著對消費者選擇行為了解的深入,企業發現實際上是有機會利用消費者選擇行為的這些特點,將預售策略與運營及供應鏈管理的其他策略組合,來獲取更多的收益。例如,預售策略與限制供應策略結合,可以制造所謂的“饑渴營銷”,甚至可以使得預售期的價格更高[19]。當市場需求確定時,企業可以故意用存貨不足的手段來誘導消費者在產品價值不確定的時候進行購買[26]。當消費者的價值估值可能不確定時,預售策略的有效性(即是否應該在消費者了解產品價值之前銷售)則取決于需求不確定性程度等指標[17]。還有一些企業將預售策略與模糊銷售策略結合。例如,“最后時刻降價銷售”的策略已經在很多行業被廣泛所采用,以此來處理過剩的產能。然而,這一策略可能會導致消費者有意識地等待在“最后時刻”購買,最終可能會使企業的收入受到損失。了解到消費者選擇的這一特點,當面對策略型的消費者時,一些企業開始考慮采取不透明的模糊銷售策略,即把部分產品特征隱藏起來,從而影響消費者選擇行為,進而提高盈利水平[27]。

    新產品預售中常用的另一種組合策略是將預售策略與退貨策略、新產品創新策略結合。例如,由于消費者在預訂即將的新產品時無法體驗產品,無法獲得其他消費者的使用心得,往往導致其對產品的估價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為了降低這種估價的不確定性給交易帶來的不利影響,提高消費者的滿意度和忠誠度,一些企業考慮對預售產品采取退貨策略,目的在于減少消費者因產品估價不確定性而導致的延遲購買[28]。近期也有一些企業開始從新產品研發階段就致力于降低產品估值的不確定性,并借助于新產品創新策略與預售策略的組合來改進績效。比如,海爾近期推出的“海立方”產品創新平臺將預售策略與基于合作式創新的新產品創新策略結合,一方面通過消費者參與產品設計來征集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創意,降低產品估值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通過預售策略來測試新產品的市場響應。

    對文獻的梳理可以發現,近年來,新產品預售策略與其他運營及供應鏈管理策略(如退貨策略、供應策略等)的組合應用的研究已經逐漸出現并不斷發展[19,29-30]。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有關新產品預售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庫存與產能決策方面,近期的研究越來越多地將新產品預售策略與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動態定價問題相結合,而對于庫存與產能決策等問題甚至簡化為不予考慮。例如,一些研究假設庫存或產能是外生且無限的,因而不需要考慮基于信息更新的庫存決策問題,而將研究重心放在了新產品最優定價方面[30]。還有一些研究考慮了新產品最優定價策略與預售期可以獲得的信息量大小的關系,因為預售期獲得的信息量的微小變化,都可能會使最優定價策略下進行預訂的消費者數量發生很大幅度的變化。企業的最優信息控制策略取決于期望利潤和消費者估值標準差的比率,并且企業往往不會披露所有的產品信息。當期望利潤和消費者估值標準差的比率取值適中時,最優定價與信息策略下新產品預售的優勢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得以體現[22]。

    四、新產品預售中的定價策略

    1. 動態定價與消費者選擇行為

    動態定價問題在收益管理相關文獻中已經被廣泛研究,其目的是在最優定價和最優產能或庫存決策之間進行權衡決策,最終實現企業運營績效的改進[31-32]。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集中在消費者對賣家價格或產能決策所作出的戰略性反應方面[19-20,27,30,33-35]。這些研究一般都假設消費者是策略型的,并通常假設企業期初的庫存是固定的,且在固定的時間降價一次[20]。一些研究考慮如何在消費者對產品估值不確定的早期銷售時期通過設計事后退款合同及其時限來吸引消費者提前購買,進而實現更好的績效[30]。也有研究對決策時是否應該區分策略型和短視型消費者提出了質疑,并證明在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按比率存在的情況下,當產能較小時,企業甚至在定價決策時可以直接忽略策略型消費者的存在,此時仍然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績效[35]。這些關于動態定價問題的前沿研究對于企業如何在考慮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基礎上采用預售策略有很大的啟示。由于新產品預售時決策者不能想當然地就認為在預售期一定可以定高價錨定部分消費者,或者定低價就一定會吸引部分消費者,因而有關新產品預售與動態定價的研究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2. 新產品預售期的溢價定價與折扣定價策略

    新產品預售策略使得銷售一方可以根據消費者購買產品的時間不同,進行差別定價。通過接受預訂,銷售一方可以鑒別出那些愿意支付較高的產品溢價來保證能夠及時獲得新產品的消費者群體[1]。這些消費者要么是狂熱的技術愛好者,要么是公司品牌的忠實粉絲,愿意為新產品付出高的價格,目的是可以成為最早擁有新產品的一員。大量事實也表明,很多高科技產品在正式發售以后,價格的確會比預訂期的價格更低。然而,即使消費者可以預料到這種降價,但他們仍然可能會作出提前購買的決策。

    雖然預售期的溢價定價在具有市場影響力的新產品推出時十分普遍,但一些新產品更適于在預售期采取折扣定價,而不是溢價定價。早期有關預售折扣的研究通常假設預售期的折扣價格可以激勵買家提早訂購,從而可以獲得更多的早期需求信息。近期的研究則從消費者行為角度對其進行進一步的拓展,除了考慮預售折扣本身可以刺激預訂需求之外,還認為預售折扣的另一個作用在于可以補償消費者因產品不確定性而造成的損失。因此,產品信息越充足,賣方給出的折扣越少;產品信息越少,賣方給出折扣越多。其中,一些研究認為新產品預售期的需求依賴于預售期的折扣價格,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零售商的最優訂貨量和預售折扣率問題[36]。還有一些文獻針對銷售周期短、補貨提前期長的易逝品產品市場,通過引入預售折扣,研究了預售量對銷售季節需求預測更新的影響[12]。在此基礎上,一些研究進一步考慮了收益共享合同和預售折扣對供應鏈獲利性的影響,指出聯合采用收益共享契約和預售折扣比單獨采用其中一種方式的獲利性高[37]。還有一些研究則發現,在不同情況下,有時預售期溢價定價可以得到最優利潤,有時折扣定價可以得到最優利潤[1]。

    五、新產品預售策略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本文的研究表明,有關新產品預售策略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提前銷售產生的市場信息來改進企業的需求預測,以及優化相應的庫存與產能等運營決策方面。由于消費者選擇行為在新產品預售策略中的影響越來越大,近年來有關新產品預售的研究中開始越來越多地考慮了消費者的選擇行為。從浩繁的文獻資料之中,本文進一步地從產品可得性、產品價值估值入手對新產品預售策略與消費者選擇行為之間關系的前沿研究進展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分析,并著重討論了預售與定價策略之間的復雜關系。通過對文獻的梳理我們可以發現,當前的研究主要是從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入手,分析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新產品預售策略及其有效性。這些研究將跨期消費者購買決策與傳統的運營決策模型相結合,融合了經典的運營管理學、微觀經濟學、消費者行為學的理論方法,從不同的視角來理解預售策略,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然而,筆者認為,這一領域的研究在以下幾方面仍需要進一步拓展。

    首先,需要進一步深究消費者理性對預售策略的影響。總體而言,有關新產品預售策略的研究普遍考慮了信息不完全的影響,并對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博弈過程作出了較為清晰與合理的分析。但是,當前的研究往往假設消費者是完全理性的,在此前提下研究消費者與企業決策之間的均衡過程,進而推斷出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市場需求分布,并進行相應的運營優化決策。雖然這一假設與分析框架在經濟學與管理系研究中由來已久,并廣為學術界接受,但是質疑的聲音已經出現。事實上,近些年已經有一些有關策略型消費者行為與企業運營決策方面的研究考慮到了這一問題,他們在假設消費者是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基礎上開展研究,并出現了一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38]。因而,未來的研究可以在消費者有限理性的假設前提下來進一步探討預售問題。

    其次,需要深入研究消費者行為的測度、消費者行為的異質性及其對預售效果的影響。現有的研究一般都是集中于研究某一類具有特定特征的消費者選擇行為下的新產品預售策略問題。這些研究通常假設消費者要么是策略型消費者,要么是短視型消費者。然而現實中對于某一類新產品的需求中,可能同時存在這兩類消費者。雖然一些研究同時考慮了這兩類消費者,但是通常假設二者存在的比例確定且已知。文獻[35]的研究則同時考慮了策略型消費者和短視型消費者,并且二者存在的比率未知的情況。該研究借助于穩健性建模的最小最大化方法,推導出一個穩健型的定價策略,即該策略不依賴于兩類消費者數量的真實比例,且能夠保證所得到的收益與全部信息下的收益之間的差值不會超過2.05%。他們進一步證明這一方法對于不同參數設置具有廣泛而有效的可應用性。事實上,由于可以簡化模型結論,使優化模型更具現實中的可操作性,近些年采用穩健型建模方法來制定收益管理決策的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然而,這一方法在預售策略中的應用還極為少見。文獻[35]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未來的研究可以從更大的范圍,針對不同市場情形下更為具體的新產品預售策略問題展開。例如,當高估值消費者和低估值消費者的比例未知時,可以考慮進行穩健性建模的分析。

    最后,新產品預售問題的研究需要更多的實證研究與實驗研究結果的檢驗。當前的研究基本都是采用優化分析的方法,對結果有效性的驗證也基本都是依賴于數值模擬實驗,缺乏對新產品預售策略中存在問題的數據檢驗。這種基于嚴格假設的解析分析的研究框架在企業運營優化領域作為一種規范已經廣為學術界接受,并且在消費者選擇引致的需求分布函數形式正確且參數已知的前提下是完全可行的。然而,現實中面對企業預售策略時消費者選擇行為往往會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對于消費者選擇行為引致的需求函數的理論推導是否能夠準確反映市場中的真實情形,則是一個需要多角度探究的問題。事實上,管理學領域中許多難以以解析方式進行推理的問題或是存在爭議的問題往往都是以實證研究或實驗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的。因而,對于基于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新產品預售策略問題,未來的研究還可以從實證的層面展開,即在一個完整的理論框架之中來探討多個構念之間的影響關系,采用焦點小組訪談、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一手數據,或者運用可靠的二手數據,利用統計軟件來科學地處理數據,進而驗證某些可能的假設關系。事實上,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大數據為這種實證研究提供了數據的可能,離散選擇模型的發展及其應用也為對消費者選擇行為的測度提供了方法論基礎,可以預見的是,基于消費者行為的新產品預售問題的研究將繼續在多學科交叉的界面上展開,而且研究方法將會呈現多元化的趨勢。

    [參考文獻]

    [1] Li, C., Zhang, F.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 Price Discrimination, and Preorder Strategie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3, 15(1): 57-71.

    [2] Fisher, M., Raman, A. Reducing the Cost of Demand Uncertainty through Accurate Response to Early Sales[J]. Operations Research, 1996, 44(1):87-99.

    [3] Eppen, G.,Iyer, A. Improved Fashion Buying with Bayesian Updates[J]. Operations Research, 1997, 45(6):805C819.

    [4] Gallego,G.,Ozer,O. Integrating Replenishment Decision with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1, 47(10):1344-1360.

    [5] Gallego, G.,Ozer,O. Optimal Replenishment Policies for Multi-Echelon Inventory Problems under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3, 5(2):157-175.

    [6] Ozer,O. Replenishment Strategies for Distribution Systems under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3, 49(3):255-272.

    [7] Ozer, O., Wei,W. Inventory Control with Limited Capacity and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J]. Operations Research, 2004, 52(6):988-1000.

    [8] Keizer,G.. AT&T, Best Buy Sell Outof Iphone 3G S Preorder Suppliers[N]. Computerworld, 2009-6-15.

    [9] Huang, T., van Mieghem,J. Are You Willing to Click?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 and Price Discrimination under 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R]. 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2009.

    [10] Boyaci, T.,Ozer,O.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for Capacity Planning via Pricing and Advance Selling: When to Stop and Act[J]. Operations Research, 2010, 58(5):1328-1349.

    [11] Tang, C., Rajaram, K., Alptekinoglu, A.Ou,J. The Benefits of Advance Booking Discount Programs: Model and Analysi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4):465-478.

    [12] McCardle, K., Rajaram, K., Tang,C. Advance Booking Discount Programs under Retail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50(5):701-708.

    [13] Wang, T.,Toktay, B. 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Advance Demand Information and Flexible Delivery[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 (4):716-732.

    [14] Cachon, G., Swinney,R. Purchasing, Pricing, and Quick Response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Consume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3):497-511.

    [15] Swinney,R. Selling to Strategic Consumers When Product Value is Uncertain: The Value of Matching Supply and Demand[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10):1737-1751.

    [16] Xie, J.,Shugan,S. Electronic Tickets, Smart Cards, and Online Prepayments: When and How to Advance Sell[J]. Marketing Science, 2001, 20(3):219C243.

    [17] Prasad,A.,Stecke, K., Zhao,X. Advance Selling by a Newsvendor Retailer[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1, 20(1):129-142.

    [18] Su, X., Zhang, F. Strategic Customer Behavior, Commitment,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10):1759-1773.

    [19] Liu, Q., Van Ryzin,G. Strategic Capacity Rationing to Induce Early Purchase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8, 54(6):1115-1131.

    [20] Aviv, Y.,Pazgal, A. Optimal Pricing of Seasonal Products in the Presence of Forward-Looking Consumer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10(3):339-359.

    [21] Yu, M., Kapuscinski, R.,Ahn, H. Advance Selling with Limited Capacity and Customers' Dependent Valuations[R].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2007.

    [22] Chu, L., Zhang, H. Optimal Preorder Strategy with Endogenous Information Control[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6):1055-1077.

    [23] Su, X. Zhang,F. On The Value of Commitment and Availability Guarantees When Selling to Strategic Consume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5(5):713-726.

    [24] Cachon, G.,Swinney,R. The Value of Fast Fashion: Quick Response, Enhanced Design, and Strategic Consumer Behavior[J]. Management Science, 2011, 57(4):778-795.

    [25] Slatalla, M. Hot Holiday Toys: A Parent's Strategy[N]. New York Times, 2002-11-14.

    [26] Degraba,P. Buying Frenzies and Seller-Induced Excess Demand[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26(2):331-342.

    [27] Jerath, K., Netessine, S.,Veeraraghavan,S. Revenue Management with Strategic Customers: Last-Minute Selling and Opaque Selling[J]. Management Science, 2010, 56(3): 430-448.

    [28] Zhao, X.,Stecke,K. Pre-Orders for New To-be-Released Products Considering Consumer Loss Aversion[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19(2):198-215.

    [29] 李勇建,許磊,楊曉麗. 產品預售、退貨策略和消費者無缺陷退貨行為[J]. 南開管理評論,2012(5):105-113.

    [30] Akan, M., Ata,B. Dana J. Revenue Management by Sequential Screening[R]. Working Paper,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Evanston, IL, 2008.

    [31] Shen, Z., Su, X. Customer Behavior Modeling in Revenue Management and Auctions: A Review and New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7, 16(6):713C728.

    [32] Talluri, K., Van Ryzin,G.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Revenue Management[M]. New York: Springer, 2004.

    [33] Yin, R., Aviv, Y., Pazgal, A., Tang,C. Optimal Markdown Pricing: Implications of Inventory Display Formats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Customers[J].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5(8):1391-1408.

    [34] Levin, Y., Mcgill, J.,Nadiak, M. Dynamic Pricing in the Presence of Strategic Consumers and Oligopolistic Competi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9, 55(1):32-46.

    [35] Mersereau, A., Zhang,D. Markdown Pricing with Unknown Fraction of Strategic Customers[J]. Manufacturing & Service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2, 14(3):355-370.

    [36] Weng, Z.,Parlar, M. Integrating Early Sales with Production Decisions: Analysis and Insights[J]. IIE Transactions, 1999, 31(11):1051-1060.

    第9篇:產品運營的策略范文

    平臺運營總監需要有強烈的責任感、上進心和事業心和統籌組織、協調能力,較好的規劃和執行落地能力,以下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的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11、承擔并參與園區平臺體系策劃與實施,包括生物醫藥公共技術共享平臺、公共服務平臺等。

    2、負責與平臺建設及合作單位的日常溝通、管理、維護、協調工作。

    3、負責平臺孵化器的招商宣傳、品牌推廣、項目引進、洽談合作、企業入住等工作。

    4、負責平臺建設和品牌宣傳工作,聯絡、參與行業相關活動;

    負責聯盟品牌會展的宣傳推廣、招商、會務組織等工作。

    5、開展國內外生物醫藥項目、客戶信息的搜集、挖掘、整理與跟蹤;

    6、平臺活動的策劃組織、招商推介及會務工作;

    7、負責建立和完善部門業務系統規章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

    負責各項制度的落實執行,履行監督管理工作。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21、負責直播業務團隊的組建、管理、考核等事項;

    2、負責帶領團隊制訂直播業務的運營、產品、營銷、培訓、商務合作策略并落地執行;

    3、對團隊日常直播數據進行分析,給予主播和客戶直播建議和解決方案,對直播GMV負責;

    4、定期與直播平臺、MCN機構及招商部門進行交流與反饋工作,對直播提出持續改進意見并協調跟進相關改善,提升用戶體驗;

    5、根據規劃制訂具體的執行策略和行動計劃,帶領團隊達成公司直播業務既定經營目標;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31、根據公司整體運營戰略及組織目標,負責公司整體運營工作,制定總體用戶運營計劃,搭建運營體系及運營模式,負責建立SaaS平臺各項運營規則;

    2、SaaS平臺的建設、優化、不斷完善(平臺為用戶及服務提供者之間搭建了橋梁);

    3、SaaS平臺前端用戶行為分析,數據挖掘,流程優化,具體有用戶量、交易量、交易額、ARPU值等數據維度;

    4、SaaS平臺后端服務提供者的服務管理、優化、合作等;

    5、SaaS平臺的日常維護,咨詢、投訴、售后服務、反饋等;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41、針對新媒體和市場狀況制定運營戰略規劃,負責公司所有的用戶運營、活動運營、數據運營、內容運營等工作;

    2、制定并完善產品營運部門的制度體系、業務流程,建立規范、高效的部門管理體系;

    3、通過運營策略帶動核心指標的提升,挖掘幫助用戶成長與幫助用戶方案制定,提升用戶的成長空間,運用各種推廣策劃及落實,有效增加開放平臺的用戶使用數量,組織和管理用戶體驗、業務流程等的分析和改進。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51.根據公司戰略目標,統籌設計IVD行業B2B平臺的規劃與建設。

    2.全面負責平臺運營模式與搭建平臺運營體系,推動平臺品牌形象建設;

    3.主導平臺推廣方案與內容、活動及產品運營,整合內外部資源推動平臺發展;

    4.負責運營團隊的管理及人才梯隊建設。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61、根據公司戰略目標及運營計劃,制定營銷、推廣等活動方案,監督執行并評估效果;

    2、實時掌握2B行業動態,針對市場環境提出有效的營銷運營策略,

    3、監督并指導團隊完成平臺策劃推廣、運營等相關工作;

    4、善于總結分析各項運營數據,挖掘運營點,優化平臺現行方案;

    5、負責部門人員的管理與培養,加強人才梯隊建設;

    平臺運營總監工作職責71.負責自有電商平臺的日常運營管理工作,做好內部單位福利服務外,對外積極拓客創收,帶領團隊完成銷售目標。

    2.結合集團發展戰略,制定平臺全年運營方案并推進執行,分解到月度、季度、全面目標任務的完成。

    3.負責平臺總體運營,激活和管理現有會員,做好社群營銷,提高平臺瀏覽量和轉化率,不斷優化產品SKU和詳情頁。

    協助技術供應商做好平臺技術維護和優化。

    4.在集團指導下,開拓和管理供應商和合作商渠道,豐富平臺上架商品的數量和品種等。

    5.定期對產品、銷售、營銷、競爭對手數據進行分析,制定相應的方針策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精品| 成人精品国产亚洲欧洲| 免费国产成人午夜电影| 成人午夜国产内射主播| 成人影片一区免费观看| 成人免费无码大片a毛片| 成人午夜大片免费7777|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专区61| 天天在线天天看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精品成人a| 欧美成人秋霞久久AA片|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在线视频免费国产成人| 久久亚洲最大成人网4438|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成人做受视频试看60秒|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成人片免费|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1314|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区| 国产成人精品2021| 成人18视频在线观看|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香蕉网在线观看| 78成人精品电影在线播放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成人无码免费看片软件|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小说|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