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婦產科學術會議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產科;出血性休克;相關因素;干預措施;臨床觀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274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5789-02
失血性休克,為婦產科常見嚴重并發癥之一,嚴重威脅患者健康。為確保產婦安全,務必提升“助產技術”,規避“失血性休克”狀況發生。失血性休克,和產婦的失血速度及失血量密切相關,常規下臨床依產婦失血量對休克程度進行評估[1]。本文對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入我院治療的18例出血性休克產婦的病因因素及干預措施進行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入我院治療的18例出血性休克產婦,年齡為19-44歲,平均齡為(31.23±2.01歲;其中,初孕者7例,經產婦14例,平均(2.36±2.99次;農民16例,工人4例,小學文化者15例,初中者5例,皆由產科各種原因致使產后出血,昔日血壓正常者收縮壓
1.2治療方法快速設置靜脈通道為產婦補充血容量,衡量產婦損失的血容量,且展開嚴格測量,為產婦輸血時,要遵循“先晶后膠”、“先快后慢”原則。初時為產婦以1000-2000mlh的速度輸注“生理鹽水”或“平衡液”,血壓正常表明失血少;如果血壓沒有恢復正常,Hb60gL、HCT1000ml,須檢測血凝指標。IC發生時,采取新鮮的“冰凍血漿”與其他“凝血物質”。為維持膠體滲透壓,血漿增量劑“低分子羥乙基淀粉”與“右旋糖酐”的用量要
1.3統計學處理選取SPSS16.0統計學軟件實施數據處理,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取t檢驗,P
2結果
18例產婦的“出血性休克”癥狀皆成功糾正。
3討論
3.1原因分析產科出血性休克,意指產婦于“妊娠、分娩”期間發生的休克,和妊娠、分娩密切相關。“失血性休克”為產科內最常見的休克癥狀,其次為“感染性休克”,以及別的原因致使的休克。導致“出血性休克”因素有:“宮外妊娠”、“妊娠期流產”、“宮頸妊娠”、“流產或破裂”,“過期流產”、“不全流產”、“前置胎盤”、“血凝障礙”等;分娩期時“陰道、外陰”由于靜脈曲張破裂,“宮頸、陰道”破裂以及損傷;分娩后產婦“凝血障礙、產后出血、子宮收縮功能降低、胎盤滯留或殘留”等等。
3.2防治措施若想確保孕產婦的健康與生命安全,務必加大對孕產婦的“治療及預防”力度。需強化“臨床診斷”力度,產婦入院期,嚴密監測臨床癥狀,對產婦的“脈搏、血壓”進行嚴密監測,觀察是否有“冷汗”、“尿少”、“口渴”、“遲鈍”、“四肢發涼”等狀況。
治療“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就是補充“血容量”以及“心肌功能”的改善。發現病情及設置靜脈通道,依產婦實際狀況,對輸液的“種類、速度”合理選取。最佳搶救措施是“輸血”,失血低于500ml或10%的產婦,可采取組織間液融入血液循環獲得代償。失血量在(10-20%間的,須于“生理鹽水”或“平衡液”的輸注之后再行輸入“膠體液”,失血量>1000ml者須立即進行輸血[2]。治療“失血性休克”所用液體最好為全血,常規下“輸血量”和“失血量”一致,失血性休克較嚴重的產婦務必輸注失血量的2倍。產婦失血時亦會誘發“電解質”丟失,故此須抓住治療時機給產婦補充“電解質溶液”。
刮宮,為胎盤殘留產婦治療時發生失血性休克診療的關鍵方法。刮宮時間,關鍵在于產婦“失血量”及“休克程度”,輕度休克產婦可于“抗休克”治療時再行刮宮,重度休克產婦在糾正休克后展開刮宮。產婦若子宮收縮乏力,治療時采取“縮宮素”、“子宮按摩”等手段,若療效不佳,可行子宮切除。子宮破裂誘發的失血性休克,治療措施主要為子宮切除,對有生育要求產婦可于“抗感染”及“止血治療”控制狀況下,實施“撕口修補術”治療。
降低“失血性休克”發生率,還需加強日常“預防”。預防工作重點關注“產前保健”,正確處理產程與強化產后觀察力度。實施計生宣教,對未婚群體進行避孕指導,降低人流數量。患有“凝血障礙”者須于治療后再生育,早孕時須終止妊娠.具“產后風險”者要早入院觀察,于醫生指導下安置產程[3]。對“縮宮乏力”產婦需行分娩后的“縮宮素肌注”治療,靜脈需持續滴注“縮宮素”,提升產婦子宮收縮水平,降低出血率的發生。分娩后10min,嚴密觀察產婦臨床癥狀,若有血液滲出須立即處理。分娩后認真查看“胎盤、胎膜、軟產道”有無損傷及血腫。
參考文獻
[1]昊耀建,曾嵐,王文鋒,趙國平,楊建濤,邱明霞.創傷性休克早期液體復蘇的臨床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12,10(02:143-144.
通訊作者:孫儀芬
【摘要】 目的 探討電凝刀與傳統手術刀對剖宮產術中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處置效果。方法 應用電凝刀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例37例;應用傳統手術刀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內膜異位癥病例37例;包括保留生育功能、卵巢功能及根治性手術3種。結論 電凝刀治療剖宮產術中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損傷小、出血少、手術時間短、術區病灶處理徹底、術后康復快、生活質量高等優點;應用電凝刀可一次性完成分離、止血、切割,使手術簡單易行,是治療開腹手術中子宮內膜異位病灶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 電凝刀; 剖宮產術; 子宮內膜異位病灶
子宮內膜異位癥(以下稱內異癥)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發病率高達10%~15%,占良性婦科疾病的30%~40%[1]。它可以引起繼發性痛經并呈進行性加重以及不孕等,嚴重危害著育齡婦女的身心健康。內異癥的診斷標準仍參考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制定的內異癥診斷與治療規范[2]。目前絕大多數專家均認為腹腔鏡手術的微創特點使其成為內異癥最重要的檢查工具和治療手段[3~5]。對于剖宮產術中內異病灶的處理,不能用腹腔鏡技術解決。此類患者體內內異病灶最終不影響妊娠,往往在剖宮產術中被發現,大小不一,形態各異。針對內異病灶一般可用傳統方法刀切解決,但手術中滲出血多,病灶難以切除干凈,且播散風險明顯增高。筆者所在醫院對剖宮產手術中發現的內異病灶采用電凝刀處理,切、凝、吸同時應用,治療臨床患者37例,并與傳統刀相比,發現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可一次完成分離、止血及切割,并用吸引巧妙配合,治療內異癥變得簡單易行,且具有術中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手術創面相對干凈徹底、患者康復快、術后生活質量高等優點。電凝刀相對廉價、易攜帶、使用安全、療效確切,在沒有開展腹腔鏡手術的醫院及廣大產科醫院皆可配套使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醫院2007年9月~2010年9月3年間共發現剖宮產術中內異病灶94例,其中13例患者因多種原因拒絕內異病灶治療,3例附件切除,4例子宮加附件切除;將剩余74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一組為電凝刀治療組37例,一組為傳統刀治療組37例。入組患者年齡均在22~45歲之間,約1/3病例孕前有不孕病史,后經用藥治療妊娠,約1/3病例孕前無任何不適,1/3孕前有不同程度的痛經、月經不調及不適等。
1.2 手術方法 根據患者年齡、癥狀和病變部位、范圍及對生育的要求手術分為3種。(1)保留生育功能的手術,切凈或破壞內膜異位病灶,保留子宮、雙側或一側卵巢、至少保留部分卵巢組織,適用于年輕有生育要求者。(2)保留卵巢功能,切除盆腔內病灶及子宮,保留至少一側卵巢或部分卵巢以維持患者卵巢功能,適用于45歲以下無生育要求者。(3)根治性手術,切除子宮雙側附件及盆腔內所有內異病灶,適用于45歲以上重癥患者,此類患者不屬本組研究對象。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67例,腰硬聯合麻醉7例,均為剖宮產適應證。電凝刀組:電凝設定30°~40°,對37例患者使用異位灶電切,吸除。若打開囊腫包膜盡量完整分離,若分離過程中囊壁破裂,吸凈囊液后卷發式剝離,創面用電凝刀止血,骶骨韌帶及盆腔其他內異病灶用電凝刀同法切除,點狀病灶電凝破壞。內異病灶完全切凈34例,另3例剝離不徹底。傳統刀組:使用傳統手術刀切除病灶,98%囊壁破裂,囊液流出后吸凈。完整剝離出囊壁27例,不完整剝離8例,病灶粘連,滲出血明顯較多,用絲線縫扎止血,局部敷明膠海綿壓迫止血。剝離不全或無法剝離者術后即服用內美通治療。
2 結果
兩組平均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通氣時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兩種方法治療效果比較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具有浸潤、轉移、復發等惡性生物學行為,術后復發率高。內異癥相關手術即針對內異癥病灶,以去除病灶、恢復解剖為目的的手術操作。方式以手術入路分類,包括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經陰道手術和其他類型的手術[6]。腹腔鏡手術診斷和處理內異癥更加簡單便捷,但大多數基層醫院因為設備和人員的缺陷無法開展,但在刮宮產術中發現盆腔內異病灶是一種最常見最普遍的現象,可以說在產科醫院每位醫生都會遇見。開腹利用電凝刀工作原理治療剖宮產手術中內異癥無疑又是一種便利的方法,相對于腹腔鏡下更直接有利、操作簡便,手術風險明顯降低,電凝刀的工作原理是雙極技術,在刀頭電極周圍形成離子波,離子被電場加速后能量傳給組織,打斷組織中的分子鍵,使組織以舒子單位解體,基底層自動凝固止血,兼凝固和切割為一體。因電凝刀組與傳統刀組比較在剖宮產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通氣時間、體溫變化及手術切凈率等方面有顯著差異,且剖宮產術中直視下切除異位病灶創傷明顯減少的特點,故電凝刀在開腹手術中為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提供了一條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廣大基層醫院和產科醫院臨床推廣應用。
此外,本研究未能就手術后遠期療效作一回訪,尤其是保守性手術后的復況及處理,有待進一步探討。
參考文獻
[1] 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3:35-50.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余治療規范.中華婦產科雜志,2007,42:645-648.
[3] 冷金花,郎景和.子宮內膜異位癥手術治療的現狀.中華婦產科雜志,2005,40:58-59.
[4] 冷金花,郎景和.腹腔鏡手術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660-663.
[5] 冷金花,郎景和. 腹腔鏡在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中價值評價的研究.第八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論文匯編.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2004.
從“成人疾病的胎兒起源”(fetaloriginsofadultdisease,FOAD)概念的發展和演進,DOHaD概念與生殖系統的健康和疾病有密切關系。孕期前6周,男女兩性的生殖系統在外觀上是相似的,至孕7周生殖腺的形態和結構才開始顯現。決定性別的關鍵是Y染色體短臂上Y染色體性別決定基因(SRY)表達的決定因子(TDF)是性別決定的關鍵因子。缺失TDF的未分化性腺則分化成卵巢。不良的發育環境如營養不良、吸煙、內分泌干擾等將影響下丘腦-垂體-性腺軸(HPG)的發育,造成遠期生殖器官形態和(或)功能異常。小于胎齡兒(SGA)卵巢體積減少20%,子宮體積減少38%。此外,激素增加,發育可塑性,營養狀況等與遠期癌癥也有一定聯系。在生命早期第1000天(即從孕育開始至2歲)可改變一生,改變未來(1000days:changealife,changethefuture),此時的年齡期稱為“機遇的窗口”(windowofopportunity),是影響人類未來的重要時期。男女嬰童此期是關鍵,他(她)們本身的健康和發育也會影響和關系到其自身和其下一代。2002年,周郅隆教授在國內講授孕期營養與子育與疾病的關系。2005年起,楊慧霞、林建華教授等也宣講妊娠期營養對后代遠期影響,以及對DOHaD等予以闡述。近十年來國內有專題討論,逐漸引起重視。所以,研究小兒婦科學也需學習和重視DOHaD概念和學說,并指導臨床實踐。
2正視目前中國小兒婦科學的現況
據古書記載,中國小兒婦科學早在公元700年至13~17世紀的“醫心方”、“衛生易簡方”、“普濟方”和“女科經綸”等均有女童、少女外陰炎癥,月經異常,發育異常等診療總結。但此后在臨床,流行病學調研、教學、科研和培訓等方面發展仍較為緩慢。國外早在1939年,匈牙利Dobszay首先從事女性兒童生殖器官生理和病理學研究;同年在布達佩斯建立小兒婦科學;1942年美國Schaufflor專門研究兒童期婦科疾病,出版了第一本“小兒婦科學”;同期捷克Peter在布拉格設立兒童婦科專科;1978年德國慕尼黑建立小兒婦科學,成為世界上小兒婦科研究和治療中心。然而中國至今能堅持開設小兒婦科的醫療單位為數甚少,更無專科病房診治小兒婦科疾病;小兒婦科相關檢查的必要設備和器械短缺或沒有;小兒婦科的專著僅見寥寥5冊(1985年蔡桂茹教援主編《實用兒童與青年婦科學》,2003年和2008年楊冬梓、石一復教授主編第一版和第二版《小兒與青春期婦科學》,2006年郎景和、向陽教授主譯《兒童青少年婦科學》,2011年郎景和教授主編《青少年婦科學》);中國現行教材中無小兒婦科檢查的敘述和介紹,相關小兒疾病幾無提及,護理學中無小兒婦科的護理內容;小兒婦科專業人員甚少;更無小兒婦科專業雜志出版,也無雜志專題增刊,僅有的雜志有關小兒婦科專題討論雖見有幾次,但闡述范圍及內容尚不深透,未能滿足臨床需求;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尚無完全有小兒婦科的專門會議;小兒婦科在醫院的歸屬不清,應屬婦科、兒科還是婦幼保健院;臨床診治也出現推諉現象;小兒和青少年婦科年齡段劃分未臻統一;凡此種種與我們人口大國,女性兒童所占比例甚高的實際需求差距甚大,應加快改變現狀的步伐。
3重視小兒婦科的特殊性及涉及面
小兒婦科涉及女胎在母體子宮中的生長發育,也有關于女性從幼年到青年、成年、老年一生的問題。人類的半數為婦女,而婦女中約四分之一以上處于小兒期和青春期。小兒和青春期女孩從出生至發育成熟的這個階段是女性機體生長發育,特別是女性生殖器官和第二性征發育、心理發育、性心理發育的過程。遺傳、環境、藥物等多種因素影響這一時期的發育。此期發生的婦科疾病不僅發病時給患兒和家屬帶來病痛和后續損害,有的甚至會有終生的影響和后患。小兒婦科問題有其特殊性,與成年婦科問題也有連續性,但絕不是成年婦科的縮微。小兒婦科的特殊問題主要包括:生殖器官發育缺陷和畸形、有或無激素功能的良性和惡性腫瘤、發育成熟障礙及內分泌功能、炎癥、生殖健康問題、損傷。小兒婦科問題也與社會,宗教等問題有關,如性、性傳播疾病、少女妊娠、避孕、計劃生育、性暴力、犯、割禮、法律保護、人文、文明等聯系在一起。無論在小兒婦科的診治理念、具體治療、藥物使用、手術操作、保護女童及青少年女性的卵巢內分泌功能、生育功能等均應全面思考和個體化、人性化處理,切莫“一刀了之”,除近期效果外,更要注意遠期效果、生活質量和生殖健康。在開展小兒婦科學科建設中也要重視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女童的各種正常數據,包括生長發育、第二性征、不同階段女童、女青年各生殖器大小、內分泌測定值、影像學數據和正常值,不要總是借鑒國外兒童和青少年女性的數據,應結合國情掌握中國自己的數據,更有益于對中國小兒婦科疾病的保健和防治。
4加快小兒婦科學建設和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子宮內膜異位癥;中西醫結合;活血化瘀湯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由于子宮內膜組織生長在子宮腔以外的異常位置而引起的病變,是引起盆腔疼痛和不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婦科常見病、多發病,且多發于育齡婦女,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控制癥狀和解決生育問題[1]。基層醫院沒有腹腔鏡,保守性手術復發率高,根治術僅適用于少數病例,對大多數患者來說,尚缺乏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幾年來,我們對部分患者根據其年齡、病情輕重、生育要求與否,采用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現總結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06年1月~2009年6月就診于我院的內異癥患者128例,年齡最小的19歲,最大的43歲,平均年齡34歲。未婚12例,已婚116例。以不孕就診的20例。根據內異癥的診斷及分度方法,輕度是56例,中度是48例,重度是24例。其中有48例患者在治療前測定了抗子宮內膜抗體,陽性者為28例,占58.3%。
1.2診斷標準:根據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婦產科專業委員會第三屆學術會議制定的有關標準和美國生育學會指定的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分析和評分標準[1],5-7分為輕度,8-12分為中度,13-15分為重度。
1.3治療方法
1.3.1128例患者按就診先后順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64例口服米非司酮12.5mg,1次/3d,自月經周期第2天開始服用,1個月為1療程(使患者閉經);連服3~6個月。若治療期間用藥者未出現閉經現象,可將米非司酮的用藥量增至每日25mg,使其達到閉經。中藥內服:自擬活血消(化)瘀湯(經期停用)。藥物組成:丹參15g,赤藥15g,香附10g,五靈脂10g,三棱15g,莪術15g,川牛膝15g,乳沒各10g,地鱉蟲10g,白花蛇舌草30g,山藥15g。臨證隨癥加藥,氣虛者加黨參15g,黃芪15g;血虛者加當歸12g,熟地15g;陰虛者加生地15g,玄參12g;陽虛者加肉桂6g,附片10g;腎虛者加續斷12g,杜仲10g;濕熱者加黃柏10g,黃芩10g;痰濕者加膽星10g,浙貝10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早、晚服,連服3~6個月。
對照組:64例單純口服活血消(化)瘀湯(經期停用);每日1劑,分2次早、晚服,連服3~6個月。
1.3.2療效標準:療效判定標準根據衛生部1993年所發中藥新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臨床指導原則中的效果判斷。(1)治愈:癥狀全部消失,盆腔包塊及結節全部消失,不孕患者在2年內妊娠或生育。(2)顯效:癥狀基本消失,盆腔包塊及結節縮小。(3)有效:癥狀減輕,盆腔包塊及結節無增大或縮小,停藥3個月癥狀不加重(4)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改變,或有加重趨勢。
2治療結果
治療組:64例治愈20例;顯效26例;有效13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7%。對照組:治愈10例;顯效20例;有效19例;無效15例;總有效率78.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
3討論
3.1米非司酮(RU486)是孕激素的拮抗劑,與孕激素受體有很強的親和力[2]。在1989年證實米非司酮可抗早孕之后,主要用于藥物流產和緊急避孕。國外有學者提出米非司酮可以使異位的子宮內膜萎縮,以后研究表明,米非司酮具有抑制排卵、誘發黃體溶解、干擾排卵和正常婦女子宮內膜完整性的功能,推測可能通過以上機制造成閉經、排卵受抑,使病灶萎縮,腹痛迅速緩解。服藥初期個別患者可有輕度潮熱、惡心、乏力等癥狀,繼續用藥自行消失,3個月復查肝腎功能無異常。動物實驗還發現,米非司酮不但能明顯阻斷小鼠子宮腺疾病的發病,而且可以縮小子宮體和腺疾病病灶,減輕病變程度[3]。
3.2子宮內膜異位癥屬中醫“痛經”及“月經前后諸證”的范疇[4]。現代醫學認為子宮內膜異位是由于異位之內膜在女性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增生―分泌―脫落出血,而血無出路,積聚在某一部位,刺激局部組織所形成的。離經之血積聚則成為瘀血。瘀血這個病理性產物形成以后,則又反過來成為致病因素,因此瘀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癥狀和體征的關鍵,而活血化瘀是治療本病的基本法則[5]。據近代藥理研究報道,活血化瘀藥能改善盆腔與子宮微循環,抑制膠原合成代謝,促進膠原分解代謝,軟化增生的結締組織,因而對不同程度的子宮內膜異位癥都有松解粘連、抑制囊腫增長、促進包塊及結節吸收的作用。對于子宮內膜異位癥單純中醫治療,療效不太理想,因為在采用活血化瘀治療,消其血瘕積,使囊腫、包塊結節消除或縮小的同時,異位的病灶又反復周期性地出血,使囊腫、包塊結節恢復原樣,或繼續增大,因而自然達不到理想的效果。而單純西醫治療效果也欠佳,盡管使用米非司酮能使異位的病灶萎縮,但已有的囊腫和包塊結節要讓其自然軟化和吸收,其速度極其緩慢,治療一年半載也難獲良效,一旦停藥,復發率又高。對此,我們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即在使用中醫活血化瘀療法,消瘕除,消除囊腫、包塊結節的基礎上,再配合使用西醫的閉經療法,造成閉經現象,以使異位的病灶萎縮。兩者取長補短,真正起到了中西醫結合取長補短、增強療效的作用。在治療中,我們觀察到有些病人在服用2~3個月活血化瘀中藥攻伐之后,會出現頭昏、神疲、乏力、眼花、心慌等癥,可在方中加用或重用黨參、黃芪以益氣,加用棗仁、伯子仁以養心。另外,少數病人在長時期服用米非司酮時,肝功能檢查會出現單項GPT輕度升高,但停藥后GPT會恢復至正常。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的進展性疾病,患者只要卵巢有雌激素的分泌,其病情就會隨著每次月經的來潮而逐漸加重,甚至形成嚴重粘連,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危害身心健康,是一種難以根治的疾患。
筆者認為在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時,應標本兼顧,活血化瘀能減輕患者進行性加劇的痛經,而益氣補腎能改善患者性激素失調的癥狀。所以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比單用中藥或單用米非司酮更有效,臨床癥狀緩解快,不良反應少,停藥后10~40日自然恢復月經,無明顯復發。
參考文獻
[1]王子丹,章凡,方曉紅等. 中西醫結合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50例療效觀察. 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8,23:1350
[2]朱四軍.Ru486對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內膜軸的功能影響.生殖與避孕,1995,15(4):245
[3]周應芳,白文佩. 子宮腺疾病的診斷及治療研究進展. 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2):142
【關鍵詞】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關發病因素;臨床探析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8-0021-01
子宮內膜異位癥(簡稱內異癥)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增高,已成為常見的婦科疾病。異位的子宮內膜最經常侵犯的部位是卵巢,引起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并可形成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俗稱巧克力囊腫),破壞卵巢組織,甚至引起不孕。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發病原因目前尚未闡明。子宮內膜異位癥(EM)指的是子宮內膜生長到宮腔以外,發生浸潤性生長,并伴有周期性出血,同時引發的腹部疼痛、不孕不育和結節出現包塊等等。查閱相關文獻資料,將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因歸類總結為三大類[1]。即包括月經周期、痛經情況和生育次數。卵巢型子宮內膜異位癥一般臨床表現為痛經、痛、不孕以及月經失調。臨床門診中多數婦科疾病有上述臨床表現,而這種臨床表現有80%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存在[2]。本次實驗主要探討痛經、月經周期、生育次數對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實驗研究對象的選擇來自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50例明確診斷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50例。選擇同期我院婦科門診50例其他附件良性囊腫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分析。100例患者年齡范圍在22~4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3.7±5.8)歲,病程從1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7.3年。兩組患者在年齡、病情以及病程上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可以比較。所有納入的實驗對象均經過中華醫學會相關診斷標準[3]。明確診斷,排除盆腔惡性腫瘤病例,有嚴重器官衰竭病例、既往有精神病史病例。
1.2 方法
對100例患者的門診病案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重點記錄患者的月經情況、痛經程度和生育次數,比較兩組的記錄結果。
1.3 觀察指標
月經情況、痛經、生育次數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4.0對資料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兩組比較P
2 結果
2.1 月經情況
OEM組患者初潮12歲的占26.9%,對照組患者初潮12歲的占19.8%,OEM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3.5歲,對照組月經初潮平均年齡為15.2歲。兩組比較P
月經量比較通過患者每次使用的衛生棉吸滿的片數來進行判定[4]。10片以下為量少;10~20片為中等;超過20片為多量。OEM組月經多量的病例為26例,對照組月經多量的病例為10例,兩組比較P
OEM組月經周期平均為25.5±5.3歲,對照組月經周期平均為30.2±5.1歲。兩組比較P
OEM組和對照組在痛經例數、生育次數上比較P
上述指標比較詳見表1.
3 討論
子宮內膜異位癥較常發生在盆腔腹膜,在卵巢、陰道直腸隔、輸尿管一般也可存在,膀胱、心包膜、胸膜部位并不常見,偶見于少數病例。從流行病學角度研究OEM發現[5]潛在的危險因素較多,圍生期暴露、生殖健康狀況對該病的影響較大。本次實驗結果表明OEM與月經初潮年齡、月經量、月經周期、生育次數以及痛經等有較大相關性,上述幾項是OEM的重要影響因素。這與以往相關報道相一致[6]。除此之外,圍生期暴露、生殖健康狀況等方面的影響也較大。往往性生活越活躍、人工流產頻次越多,間隔時間越短的子宮受損幾率就越大,當子宮受損嚴重以后,其恢復能力會逐漸降低直至造成不可逆性損傷。分娩、人工流產以及放射性等導致的宮頸損傷和生殖道嚴重感染,其子宮的恢復能力十分薄弱,恢復緩慢,如果治療不徹底,會引起慢性盆腔炎[7]。
找出影響卵巢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后,要加以嚴格預防和控制,才能降低OEM的發病率。一般從控制人工流產、放取宮內節育環、嚴格執行分娩手術等操作規程,以免因為醫源性感染導致宮內感染引發多種婦科疾病。同時,對于青壯年夫妻采用健康教育的方式干預,普及婦科健康知識,指導性傳播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措施,告知其危害性,同時,婚檢時進行衛生知識和避孕知識的健康宣傳。
綜上所述,月經情況、月經周期、生育次數是影響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關鍵因素,需要醫療系統和婦科門診多加關注,為降低OEM發病率做好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 薛艷軍,鄭穎,羅新. 第18 屆FIGO 世界婦產科學術會議紀要-子宮內膜異位癥篇[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9,23(7):571-572.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子宮內膜異位癥協作組.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和治療規范[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9,42(9):645-648.
[3] 郎景和.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研究與設想[J].中華婦產科雜志,2013,38 (8): 478-480.
[4] Nezhat C,Siegler A,Nezhat F, et al. OperativeGynecologic Laparoscopy: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2nd ed[J].New York: McGraw-Hill Publishing House,2010,7(3):52-53.
[5] 潘凌亞.月經狀況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的關系[J].中華婦產科雜志, 2009,28:147.
妊高征患者外周血B細胞體外分泌抗體能力的研究 鄭英如,陳竹欽,章容
產后大出血應用動脈栓塞一例 曾月膺,韓守林
胎兒胰島素樣生長因子-Ⅰ的檢測及意義 萬貴平,俞淑,劉嘉茵
孕婦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代謝水平對胎兒的影響 王敬愛,張瑛
妊娠肝內膽汁淤積癥患者雌孕激素水平及免疫功能的變化 時青云,劉淑蕓,熊慶
全國米非司酮在婦產科的應用及其機理探討學術研討會在溫州召開 姜民慧
體外受精-胚胎移植中影響臨床妊娠的因素——附559個周期分析 張麗珠,魏志新,劉平
連續兩次分娩先天性腹裂新生兒一例 粟厚儀,黃順英,陳玉清
高胰島素血癥在多囊卵巢綜合征發病中的作用及抗胰島素的治療 王藹明,李美芝,盧春華
膀胱巨大結石致梗阻性難產一例 張寶芬,張寶義
自身免疫性卵巢功能衰退小鼠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測定 林建華,嚴雋鴻,林其德
妊高征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和白細胞介素-8的檢測 張慧琴,張慶殷,劉媛
妊高征患者血清對內皮細胞分泌一氧化氮的影響 張斌,莊依亮,王克強
化學藥物治療陰道橫紋肌肉瘤一例 王彥,黃惠芳,黃榮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遠期發生糖尿病的相關因素 熊曉燕,邊旭明,高平
產前診斷單臍動脈及其臨床意義 陳欣林,初慧萍,陳常佩
米非司酮用于足月妊娠促宮頸成熟的臨床觀察 劉陶,李斌,卜嵐
前列腺素、白三烯在羊水栓塞中的作用 楊鑒,余艷紅
硫酸鎂防治妊高征的作用機理研究 馬成斌,莊依亮
雙胎妊娠分娩一胎并腿畸形兒一例 劉木彪,楊進,韓耀蘭
米非司酮不敏感婦女孕激素受體基因點突變的研究 高燕,程利南,劉銀坤
子宮頸癌放射治療后發生子宮內膜癌的臨床觀察 盛修貴,孫建衡,周春曉
卵巢交界性腫瘤的臨床特征及治療 張震宇,洪婉君,李凌
米非司酮抗早孕蛻膜超微結構及酸性磷酸酶與堿性磷酸酶細胞化學的觀察 黃麗麗,石一復,羅勤
反復流產夫婦的染色體分析 王樹玉,趙強
應用計算機輔助細胞檢測系統行宮頸涂片檢查3 796例分析 田揚順,李桂云,黃艷紅
手術前應用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用于子宮肌瘤合并貧血的治療 李麗華,王秀云,吳燕
p53基因與白細胞介素6對卵巢癌生物學行為的影響 潘繼存,徐新,馬玉燕
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酶系統在妊高征發病機理中的研究進展 周容,李維敏,曹澤毅
雙子宮畸形左側宮內妊娠合并右側輸卵管妊娠一例 徐彩萍,楊蘭英,付風芝
丙型肝炎病毒母嬰傳播的研究現狀 李娟,褚以德
張力性尿失禁 朱蘭,郎景和
蛻膜的細胞因子網絡平衡學說 胡冬梅,陳竹欽,顏建華
人竇前卵泡的體外發育及其卵母細胞成熟過程的觀察 吳際,張麗珠,劉平
人胎兒竇前卵泡體外發育的研究 吳際,張麗珠,劉平
腰麻及硬膜外麻醉聯合應用于產科分娩鎮痛的臨床觀察 蔡嘉興,宋玲,王強
環狀胎盤一例 呂濱江,劉剛
內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在重度妊高征胎盤絨毛組織的表達 佟秀琴,李詩蘭,趙揚玉
應用聚合酶鏈反應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檢測孕婦和胎兒巨細胞病毒感染的研究 張睿,劉新質
應用陰道超聲測量骨盆及胎頭徑線指數預測相對頭盆不稱的研究 邊旭明,莊槿,程雪梅
圍產期心肌病的超聲診斷 段云友,楊炳昂,李群
子宮圓韌帶腫瘤誤診為股疝三例 李凱濱
正常妊娠婦女內源性類洋地黃物質來源的研究 高樹生,陳竹欽,徐有奇
絕經后不同時期骨丟失的初步探討 徐會清,吳宜勇,嚴穎元
卵巢原發性鱗狀細胞癌一例 王平,彭芝蘭,何躍東
婦科手術中泌尿系統損傷26例分析 榮抗美,孟憲風
放射免疫顯像在惡性滋養細胞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萬希潤,楊秀玉,宋鴻釗
子宮內膜樣腺癌血管增生與p53蛋白表達的關系 姚遠,彭芝蘭,尹如鐵
雌激素與孕激素對卵巢癌耐藥細胞系OVCAR-3生長及耐藥的影響 孟君艷,尤宗兵,郭燕燕
第四次全國生殖免疫學大會征文通知 中國免疫學會生殖免疫學分會
Norplant皮下埋植避孕法使用七年臨床觀察 黃石全,顧素娟
中華醫學會第七次全國婦產科學術會議將延期召開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會
足月妊娠合并腦型瘧疾四例報告 沙珍葆,潘保匯
妊高征患者胎盤功能對胎兒兒茶酚胺代謝的影響 王麗,張為遠,范業萍
麻醉及剖宮產術對心臟病產婦心功能的影響 苗竹林,湯希偉,林其德
腹腔鏡在診治異位妊娠中的應用 張瓊,惠寧,徐明娟
顯微注射受精的卵母細胞質膜穿破類型與受精和卵裂的關系 李蓉,莊廣倫,周燦權
圍絕經期婦女垂體促性腺激素基礎水平與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反應性的分析 高維萍,林金芳,李笑天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口服抗凝劑發生卵巢血腫二例報告 張軍,顏紅,劉陶
超排卵刺激后血漿及卵泡液一氧化氮水平的測定 孟濤,兒玉英也,田中俊誠
坦桑尼亞急性盆腔炎患者血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的測定 董建春,亓向群
不明原因早期自然流產患者蛻膜巨噬細胞及白細胞介素1活性的研究 崔澂,王慧賢,楊彥忠
原發上皮性卵巢癌組織中多藥耐藥及其相關蛋白基因表達的研究 劉東光,戴淑真,羅兵
慢性子宮頸炎患者子宮頸人狀瘤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沙眼衣原體的檢測 包其郁,張麗芳,朱雪瓊
放射治療后未予控制的子宮頸癌患者的臨床及病理因素分析 張美琴,蔡樹模,王香娥
CD44在卵巢腫瘤組織中的表達及臨床意義 李力,姚德生,趙仁峰
足葉乙甙與鉑類聯合用于卵巢上皮性癌的二線化療 張震宇,洪婉君,馬蘇利
滋養細胞腫瘤組織中端粒酶RNA基因的表達及其意義 鄭偉,石一復,謝幸
腹腔內超聲檢查在婦科手術中的應用 田德虎,倪云翔,王德芬
多囊卵巢綜合征患者的胰島素抵抗 吳效科,周珊英,蘇延華
子宮平滑肌瘤子宮扭轉一例 高玉蘭,高玉文,王曉芹
子宮內膜異位癥(endometriosis)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及宮體肌層以外的其他部位。近年來其發病率不斷增高,由于病變所在部位不同和病情輕重程度不同,臨床表現的癥狀差異很大,常被誤診。本院術前診斷的準確率僅37.5%,與其他醫院報道的34.7%相似[1]。為提高診斷率,增強療效,現將我院5年來收治且經手術后病理證實的82例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探討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年齡 平均發病年齡39.8歲,以28~45歲發病為多,占57.5%;其中年齡最小20歲,最大63歲;絕經后發病5例;未婚者3例,均為26歲以下。
1.2 既往婦科手術史 82例患者中有婦科手術史者計60例,約占73.2%,其中實施過人流者35例(最多者達4次);宮腔操作包括診刮、通氣、通液、造影、放環、取環等17例;剖宮產、宮外孕手術等5例。
1.3 臨床癥狀與分期 分期按Ingersoll[2,3]2007年在Acosta分類法的基礎上修改的五期分法,即0~Ⅳ期。本組資料Ⅰ期22例,Ⅱ期33例,Ⅲ期24例,Ⅳ期3例。
1.3.1 月經不調 經量增多或經期延長者共39例,占47.6%,其中16例合并子宮肌瘤或腺肌癥;余23例可能與子宮內膜異位癥有關,主要癥狀與臨床分期的關系無明顯關系。
1.3.2 痛經 82例患者中有痛經者53例,占64.6%,其中繼發性痛經或在原發痛經基礎上繼以加重的占54%。痛經并不隨分期而相應加重。
1.3.3 不孕情況 原發性不孕者11例,繼發性不孕者25例。Ⅲ、Ⅳ期患者不孕癥的發生率偏高,占77.8%。不孕占已婚育齡婦女的44.3%。
1.3.4 痛 11例,占13.4%,實際發生率可能更高,此癥發生率隨臨床分期而相應增加。
1.3.5 急性腹痛發作史 7例患者中2例術前未能做出正確診斷而腹腔穿刺有血,急診手術時診斷為內膜異位囊腫破裂。此7例患者大多為Ⅲ、Ⅳ期患者,說明反復出血后病變易擴散、種植,廣泛黏連。
1.4 體征 82例中除3例病變在腹壁瘢痕,2例是陰道子宮內膜異位外,77例婦科檢查發現有明顯的盆腔包塊及后陷窩大小不等的觸痛結節。
1.5 治療及預后與臨床分期的關系
1.5.1 治療 根據年齡、婚否、生育要求、病變范圍采取三種不同的術式:根治性手術(全子宮+雙附件切除);次根治性手術(全子宮+單側附件切除,或保留單側或雙側部分卵巢);保留性手術(行一側附件切除,保留生育功能),后兩種手術后部分病例加服復方18甲基孕酮治療[4]。
20例根治性手術除1例39歲因盆腔黏連過重,無法保留卵巢外,余年齡多在45歲以上;40例次根治性手術年齡均在45歲以下(其中1例20歲先天無陰道); 22例保守手術治療者大部分是未婚或已婚未生育者,年齡均在35歲以下(包括3例腹壁及2例陰道內膜異位)。
1.5.2 術后月經變化 22例保守手術,7例術后痛經消失,6例好轉,6例無變化,3例加重。
1.5.3 復發 根治性手術者無一例復發;次根治性手術者40例中有10例復發,術后服藥的復發者3例(Ⅱ期2例,Ⅲ期1例),術后未服藥的復發7例(Ⅰ期2例,Ⅱ期4例,Ⅲ期1例);保守手術22例者復發5例;術后服藥者復發2例(,Ⅲ期1例),未服藥者復發3例(Ⅰ期1例,Ⅱ期1例,Ⅲ期1例)。說明服藥組復發率低于未服藥組。
1.5.4 術后妊娠 22例保守性手術術后隨訪到的16例中,13例有生育要求,其中5例分別在手術后13~40個月內懷孕(足月產3人次,人流4人次,宮外孕1人次)。5例中有4例為Ⅲ期,術后均服藥半年以上;1例宮外孕為Ⅱ期術后,未服藥。
2 討論
近年來我國子宮內膜異位癥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本文統計資料結果表明,有計劃生育手術為主的宮腔操作史者占73.2%,與國內研究結果一致[2]。說明醫源性是造成子宮內膜異位癥的一個重要發病因素,應當引起醫務人重視。
子宮內膜異位癥的診斷多依靠病史、臨床特征、體征、CA125的檢測,筆者根據臨床經驗認為正確的盆腔檢查非常重要,應行三合診以了解子宮后壁峽部有無多變的觸痛結節,雙側附件是否可觸及隨月經周期有明顯變化、黏連的包塊,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腹腔鏡的普遍開展可明顯提高診斷準確率,是目前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癥的金標準[3],以后在臨床工作中應多加開展。
治療上應根據患者的年齡、病變的輕重程度及對生育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術式。經次根治性手術及保守性手術治療者,術后均需配合藥物治療,有利于疾病的預后且降低復發率,尤其對于保守手術治療者,可提高妊娠率。對年輕有生育要求者的治療應作為今后研究的重點。臨床分期為Ⅰ期者可采取保守治療觀察,Ⅱ期以上者應采取保守手術治療,特別是顯微外科手術,術后可給予一定時間的藥物治療,如假孕療法,假絕經療法等。目前使用的藥物有很多,如復方18甲基孕酮炔諾酮、米非司酮、內美通等,用藥應注意監測心肝腎等的功能。
另外,對病變嚴重、黏連廣泛、手術難度大者、術前用藥是否可使病變局限、易于分離黏連、減少出血,尚須進一步觀察對比。
參 考 文 獻
[1] 樂杰.婦產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87-395.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熟練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知識
1、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微生物學、生理學、有機化學、無機化學、分析化學、生物化學、免疫學、病理學、病理生理學、病毒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寄生蟲學。
2、檢驗醫學理論和知識:掌握檢驗醫學各專業及內、外科診斷學新進展及實驗室管理學。
3、本專業技術理論及知識:熟悉本專業有關儀器的原理、結構、使用操作及簡單維修等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掌握相關臨床學科的基礎理論與知識,如內科學、外科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眼科學、耳鼻喉科學、影像診斷學等學科及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熟悉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和法規,掌握本專業的技術規范、技術規程和規章制度。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專業期刊;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療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檢驗工作不少于40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能為臨床在某一檢驗學科方面提供咨詢服務,特別在實驗選擇,結果解釋上提出指導性意見,為臨床合理解釋試驗結果,提供正確的信息,積極參與有關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工作并參加臨床會診。熟練準確地解決本專業中的一些疑難問題,如變異菌種鑒定、血液骨髓細胞及寄生蟲的識別、各種重要試劑質量鑒定;能及時發現并糾正檢驗誤差;能進行室內、室間質量控制的分析總結等;在科室或實驗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根據專業熟練掌握下列專科技術:如血液及骨髓的檢查技術、臨床免疫學檢查技術、細胞遺傳學檢驗及分子生物學檢查技術等。參加部分疑難的檢驗工作,確診符合率不低于95%。醫療技術達到本地區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指導下級醫師、進修醫師或協助指導研究生臨床工作的能力;能主持門診病例及病房查房討論;每年為下級醫師、進修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2次;有帶教2名住院醫師或協助指導1名研究生的經歷。
(三)科研
掌握科研選題、課題設計及研究方法;能結合臨床實踐提出課題,開展科研工作,并進行課題總結。擔任主治醫師工作期間,至少有2篇第一作者的論文,在專業期刊上發表或在省及省以上學術會議的大會上報告。
主任醫師——
一、專業理論知識
(一)基本理論知識
在具備所規定的檢驗副主任醫師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的基礎上,系統掌握本專業某一領域的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術知識。
(二)相關理論知識
在達到所規定的副主任醫師水平的基礎上,進一步熟悉與其專業領域相關學科的新進展。深入了解與本專業有關的法律和法規,以及本專業的技術規范、操作規程和規章制度。
(三)學識水平
廣泛閱讀國內外專業期刊;深入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現狀及發展趨勢,不斷吸取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術,并用于醫療實踐與科學研究。
二、工作經歷與能力
(一)醫療
1、從事本專業工作的經歷:
擔任本專業副認行醫師工作期間,平均每年參加臨床工作不少于35周。
2、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能力:
能為臨床在檢驗學方面提供咨詢服務,特別在實驗選擇、結果解釋上提出指導性意見,為臨床合理解釋試驗結果提供正確的信息,積極參與有關疾病的診斷、治療、預防工作。在醫學檢驗領域中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具有熟練的技術操作能力,能解決復雜或重大的技術問題,能指導臨床醫師掌握新的診斷方法,能及時向臨床醫生提供疑難、危重病例檢驗項目的結果,并提出自己對病情分析判斷的意見。對本專業的臨床工作具有全面的領導、組織、管理能力。
3、應承擔的技術工作及工作量:
能解決本專業復雜疑難問題并結合臨床工作共同研討,如查房及開發新試驗等;醫療技術達到省內先進水平。
(二)教學
具有培養本專業中、高級專門人才的能力;有良好的教學組織和領導能力;每年為下級醫師講授專題課至少3次;有培養主治醫師或協助培養研究生至少1名的經歷。
[關鍵詞] 高危妊娠;健康教育;應用;防治
[中圖分類號] R169.1 [文獻標識碼] C[文章編號] 1674-4721(2011)08(a)-128-02
The application of health educatio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in high risk pregnancy prevention
CHEN Peiyu
Department of Operating Room, Maternal and Child Heal Hospital in Donggu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Dongguan 5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patients of health educatio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in high-risk pregnanc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8 to December 2010, chose our hospital 320 patients diagnosied with the high-risk pregnancy who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each with 160 cases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implement the health education. Results: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for the knowledge about high-risk pregnancy-related conditions, treatment compliance of high-risk pregnancies had obvious differences (P<0.01), and two groups of cesarean section rate control also had obvious difference (P<0.01). Conclusion: Healt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gnitive level of high-risk of patients and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adherence of patients and the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ontrolling high-risk pregnancy cesarean section rate.
[Key words] High risk pregnancy; Health education; Prevention;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高危妊娠(high risk pregnancy)在妊娠期有某種并發癥或致病因素,可能危害孕婦、胎兒與新生兒,或導致難產者[1],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病理產科。1987年全球啟動《母親安全》項目時,曾將加強對高危妊娠的管理列為四大主要措施之一,其理由是合理使用衛生資源,使正常妊娠得到一般照顧,高危妊娠得到較多的照顧和關懷。高危管理在圍生保健中的實際應用,就是采用科學的方法,及早篩查出高危妊娠,并對高危妊娠進行管理。為此本院對2008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126例高危妊娠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20例高危高危妊娠孕婦,年齡17~46歲,平均31.5歲,初產婦占252例(78.8%),經產婦占68例(21.2%);其中孕晚期發生高危妊娠為229例(71.56%),孕晚期發現的高危妊娠以本次妊娠異常為主,2年中高危孕產婦死亡2例,無非高危孕產婦死亡;高危因素發生率高的前5位依次是:胎位不正、體質量>70 kg、流產≥2次、剖宮產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60例,以上兩組在年齡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均給予常規治療,觀察組并實施了健康教育。
1.2 健康教育的實施
1.2.1 成立教育小組由臨床經驗比較豐富的醫護人員組成,所有人員必須經過高危妊娠有關知識培訓,口頭表達能力比較強,心理素質比較硬。
1.2.2 教育時間定期進行,包括講課、討論,發放宣傳手冊,醫院門診隨訪,特殊患者根據需要可電話咨詢或家庭訪視。
1.2.3 健康教育的內容高危妊娠評分標準[2],高危妊娠的評分管理流程[3],定義高危孕婦,高危兒,關于高危高危妊娠終止妊娠情況,針對高危孕期幾種常見的病癥(包括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貧血等),分娩前后的注意事項,等進行管理和健康教育,教會患者適當運動;指導患者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擴飲食方面、起居習慣、戒煙戒酒、 保持良好心態等。
1.3 評價方法
自制問卷,以訪問的方式進行,調查治療依從性的情況,內容包括:藥物治療、飲食控制、合理運動、戒煙戒酒、心態調整等。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for Windows 12.0統計軟件。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高危妊娠相關知識了解情況比較
見表1。
3 討論
3.1 關于高危妊娠的評分護理
高危妊娠評分是將妊娠期間的各項危險因素在產前檢查時用記分的方法進行比較和定量,我國許多醫院就是根據24條高危因素,按其不同高危程度分別評以0、5、10分。如有多項高危因素,其分數累加。分級:輕度高危妊娠5 分,中度高危妊娠10~15 分,重度高危妊娠≥20 分[4]。對無高危因素者可以讓其接受一般常規的檢查和監護,對評分篩選出分數高、潛在危險較大的少數孕婦,則給予重點監護,并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防止危險發生,最后達到減少孕產婦和圍生兒死亡的目的,因而在整個孕期內應多次評分。一般每名孕婦至少評3次,即第一次就診時,在孕8~12周;第二次在孕28周時;第三次在孕37周或臨產前。如遇特殊情況,應臨時增加評分次數。
3.2 健康教育提高患者對高危妊娠認知水平
臨床認為,在高危妊娠診療過程中,除了醫生要把最佳治療方案給患者,還要教會患者自我管理和治療,這就需要一種系統而健全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是一項有目標、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有評價的教育活動,促進人們自覺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為,以改善、維持和促進人體健康,是整體護理的一項重要內容[5]。在本觀察組中,通過醫護人員和患者本身建立高危妊娠管理的工作流程,定期進行普查和教育,給患者定義高危妊娠評分標準,定義高危孕婦,高危兒,關于高危高危妊娠終止妊娠情況,針對高危孕期幾種常見的病癥包括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貧血等病癥進行管理和健康教育,大大提高了患者對高危妊娠相關的認知水平。
3.3 健康教育能夠明顯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降低剖宮產率
治療依從性是指患者對治療和治療行為遵從的程度, 也就是患者對醫囑用藥等治療措施的遵從執行程度[6]。從現代健康概念出發,遵醫行為分為兩類:一是患者對醫療措施的遵從;二是為防止疾病的發生,對健康教育與行為的指導和避免危險因素的預防措施的遵從。剖宮產是處理高危妊娠的一種重要方法,是婦科常見的手術之一,適當放寬剖宮產指征確實為降低孕產婦、圍生兒死亡率發揮了重要作用[7],但大多數學者認為盲目提高剖宮產率不但不能有效地降低圍生兒病死率,反而給母體帶來很多危害[8]。健康教育是使高危孕婦了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使他們充分認識到孕期保健對降低二種死亡率、預防并發癥的重要性,知曉不依從行為的后果,系統地進行產前檢查,盡早篩查出孕婦存在的高危因素,及早地、規范地進行隨訪、干預、治療,才是能夠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繼而提高高危高危妊娠的治療控制率,降低剖宮產率的保證。
從觀察組和對照組看到,只要認識到位,措施得當,通過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高危妊娠的認知水平,明顯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降低剖宮產率。健康教育成為高危妊娠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貫穿于高危妊娠護理工作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熊慶,吳康敏.婦女保健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41.
[2]馮國銀.婦幼保健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附件1.
[3]孫桂卿.高危妊娠管理的工作流程[J].臨床與醫療雜志,2010,10(31):820.
[4]翁霞云.高危妊娠管理的新概念[J].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7,17 (5):261.
[5]黃麗君,殿月瑛,李紅娟.醫院外科病人對健康教育的需求與對策[J].當代護士雜志,2006,6(8):28-29.
[6]陳福新,趙振聲,秦紅群.影響門診抑郁癥患者依從性的相關因素[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4,10(4):299-300.
[7]霍霆,周惠玲.全國婦產科第11屆專題學術會議紀要[J].實用婦產科學,2001,17(1):1.
[8]汪煉.剖宮產率上升與圍產兒病死率的關系[J].實用婦產科雜志,1995, 11(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