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產品營銷邏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1農業網絡營銷商家應用群體不斷壯大
浙江省網絡營銷應用企業快速增長,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電商交易額與網絡零售額逐年增長率保持在100%以上,傳統農業企業紛紛涉足網絡,涌現出一批龍頭電商企業,如浙江香海食品有限公司實現銷售額1.5億元,藤橋禽業股份有限公司4200萬。企業應用電商亮點紛呈,如楊氏蜂蜜采取產品多元化發展,實現“網絡上的甜蜜蜜”。
1.2農業網銷平臺不斷發展
農產品流通體系運用電子商務實現加快整合提升,農產品零售、大宗商品交易和團購等第三方平臺穩步發展。如溫州泰順農特網整合名優農特產品資源,集聚全縣80多家農業企業入駐,帶動當地特色農業產銷經營主體抱團轉型發展,2013年實現網上交易額2.89億元;桐廬縣積極推進“桐廬購”鮮活農產品電商平臺建設;麗水市已有縉云、龍泉、慶元、云和、松陽等投入使用的各類電子商務基地7個,入駐企業400余家。
1.3電商支撐體系不斷完善
電商服務業發展迅速,物流、支付平臺、產業集聚平臺等關鍵領域服務能力持續提升。隨著國家智慧城市創建試點和4G國家規模商用試點扎實推進,浙江省部分城區及經濟強鎮已實現4G網絡覆蓋。如溫州市已建成電信核心云計算數據中心基地,并擬建移動高速寬帶云計算中心。當前,溫州市有1200多家企業從事電子商務服務業,其中營銷推廣與代運營企業500多家、快遞200多家、網絡技術服務企業400多家、互聯網信息服務與培訓企業100多家,逐漸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
2浙江省網絡營銷的主要做法
2.1搭建省級服務平臺
浙江省農村電子商務平臺于2013年10月份開始研發建設,2014年1月上線測試,目前已運營,定位為農村居民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平臺模塊包括商城、團購、便民服務、購物平臺等,可實現在線購物、便民服務、支付體系、后臺管理等功能。
2.2構建貨源采購系統
大力開發優勢貨源,目前浙江省電商平臺已上線產品100多個品類5000多種商品,儲備涵蓋衣食住行各領域的200個品類10000多種商品即將上線。同時,浙江百誠電器集團、浙江物產元通集團、話機世界等知名品牌供應商達成合作協議,建立了較為完善的產品質量審查及責任追溯系統,及農產品采購審批流程,已經上線如海鮮大禮包、土特產等農副產品團購,獲得了農村消費者的廣泛好評。
2.3建立農村電商服務網絡
主要包括縣級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網點。縣級服務中心建設方面,公司積極與各地商務、財政、團委等部門加強聯系,通過直接投資或加盟的方式推進縣級服務中心建設。目前已建成5個縣級服務中心,其中杭州下沙中心、臺州椒江中心及義烏中心為聚寶盆公司自建,嵊州、遂昌中心由當地企業加盟承建,均已投入使用。另已有11個地區正在籌建中。村級(社區)網點建設方面,截止2014年6月10日,相繼在杭州的拱墅區、蕭山區,嘉興的海寧市、桐鄉市,舟山的普陀區,寧波的余姚市、上虞市、寧海縣,臺州的椒江區、臨海市、玉環縣、金華的浦江縣,湖州的德清縣、紹興的嵊州市水的遂昌縣等15個縣(市、區)開展40多場電子商務培訓,培訓人員達2027人,簽訂協議并在平臺注冊村級服務網點1283個,正式掛牌運營1172個。
2.4加大市場推廣力度
一是工業品下鄉。目前省平臺已銷售、代購產品近30000單,組織電腦、小家電等產品團購及駕照培訓等本地化服務團購超過3萬單,獲得區域內消費者廣泛好評,未來將增加更多的商品及團購服務。二是農產品進城。省平臺對接各地特色優勢產品、農產品,導入系統進行銷售,已開展海鮮大禮包、土特產品等團購,為當地特色產品拓寬銷售渠道。同時,公司還加強與主城區水果超市、商超等商業網點合作,推進農村農副產品直接對接城市消費群體,擴大農副產品銷售。工程實施過程中,為服務網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如臺州椒江區吳葉村網點負責人徐玉君2013年11月成為農村電商服務點,年底參與省電子商務進萬村平臺組織的特價海鮮大禮包和保健品團購,銷售額近10萬元。三是推進農村青年創業。依托“電子商務進萬村工程”,鼓勵、支持農村青年進行網上創業,通過電商銷售工業品及農副產品。公司為網點負責人統一提供商品采購、倉儲等服務,他們只負責網上接單,剩下的各種服務均由公司完成。目前,已經為近400個農村服務網點負責人提供服務,支持他們在淘寶等第三方平臺開設網店,累計銷售額近600萬元。如這些服務網點為臺州水產公司銷售海鮮大禮包,在短時間內單量達1500多單,交易額超過160萬元,訂單遍布全省。
3浙江省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的主要特點
3.1打造一個平臺
打造一個平臺,即建成一個集優質商品、農產品銷售,各類便民服務于一身的省級綜合電商平臺。平臺首先集合了浙江乃至全國的優質貨源,通過全省集中采購,大大降低了進貨成本,村民可以直接下單購買性價比高、質量可靠的產品;其次,村民可通過平臺將綠色安全農產品快速銷往城市各地,創收增收;村民也可以通過平臺進行代購、團購,手機充值水電費繳納等。
3.2形成兩套系統
一是打造貨源采購系統。首先,從源頭上保證質優價廉的商品進入農村市場以及安全綠色的農產品進入城市市場,凈化市場購物環境;同時,將建立全省網購產品質量追溯體系,一旦發生產品質量問題,可通過村級服務網點、縣級服務中心、省級綜合平臺到產品供應商,逐級進行相應的責任追溯。二是建立全省倉儲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通過構建縣級倉儲物流服務中心+村級(社區)服務網點,將銷售和服務終端遍布全省各地:以縣(市)為單位,建設農村電商服務中心,負責網貨、農產品倉儲、物流及售后服務等工作;同時充分利用農村商店、村氏活動中心、農村青年創業基地等資源,在有條件的村或城郊社區建設電商服務點,通過與全省統一平臺結合,做到線上線下相結合,實現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解決電商最后一公里配送問題;也做到C2B即通過網點銷售大數據搜集分析,發掘市場購物需求,并根據需求,量身定制產品銷售。
3.3暢通三條道路
通過省級統一平臺+縣級服務中心+遍布全省各地的村級(社區)網點建設,打通三條銷售道路。一是打開工業品下鄉通路,讓農村居民買到質優價廉的各式產品,同時為產品的生產廠商打開廣闊的農村市場。二是打通農產品進城通路,對接農村特色、優勢農產品等,一方面可以在極短時間內將農產品發往全省各地的城市社區網點,快速銷售,解決農產品特別是生鮮產品銷售渠道少、保質期短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城市社區網點進行農產品銷售大數據搜集分析,指導農產品的種植銷售,開展網上預訂服務,解決“農產品豐產不豐收”“,豐收難增收”等問題。三是打通銷售通路,這些網店建成以后,銷售范圍還可以延伸全國甚至全球。同時,鼓勵更多青年網上開設境內外網店,通過聚寶盆等平臺,為他們提供網上創業培訓,提供統一的長跑采購、倉儲、配送等服務,使他們通過網上接單,就可以將更多的農產品等銷往全國乃至全球。
3.4完善四項服務
一是開展電商培訓服務。讓更多的人了解網絡營銷、從事網絡營銷,實現網絡購物。二是拓展便民服務。通過村級(社區)網點提供水電煤繳費、手機充值、銀行轉賬等服務,便民到家,惠及民生。三是開展團購服務。依托網絡,對大件、常用商品進行團購,確保農村服務點做到物美價廉,保障服務點的收益和農民的實惠。四是開展青年創業服務,為農村青年開辟網絡營銷創業新出路,為農產品拓展網絡營銷新渠道,并解決農村青年就業問題。
4浙江省農產品網絡營銷的發展對策
4.1做好“引領”文章,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政府要當好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發展的引領者、助推手,發揮好粘合劑、助推器的作用。重點推動相關政策的引領和項目落地,切實為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社會環境和輿論環境。當前浙江省應重點抓好計劃的實施,以拓展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繼續深化普及與應用為重點,穩步推進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跨越發展,創新特色”。依托培訓機制,實施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進萬村工程,提高農產品網絡營銷普及率;依托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計算機學歷教育,為每個村培養一名有學歷、有操作能力的信息員,為農民提供網絡代購、農產品銷售等服務。依托淘寶大學等一批實訓基地,加強農村農產品網絡營銷技能培訓,著力培育一支積極性高、競爭力強、優勢突出的農產品網絡營銷隊伍。
4.2做好“覆蓋”文章,構筑網絡化發展格局
一方面,努力拓展農產品網絡營銷體系覆蓋面,在農村新型經營主體中全面推進農產品網絡營銷,力爭80%以上的市級農業龍頭企業開展電子商務應用,50%以上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殖大戶利用互聯網收集和信息。另一方面,加快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龍頭,按照培育農產品電子商務“名企、名品、名家”目標,立足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實施農產品網絡營銷“百強企業”工程,通過市縣聯動、資源整合、掛聯幫扶、項目支持和政策傾斜,重點培育多家農產品網絡營銷應用龍頭企業。
4.3做好“創新”文章,提升產業市場競爭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運營的驅動力,浙江省應在現有基礎上,支持和鼓勵各縣(市、區)和農產品網絡營銷業主在更大范圍內創新發展,培育特色品牌。探索與淘寶網等知名電商平臺的合作,共同打造“淘寶館、鄉村淘”等銷售模式,攜手社區便利店020新業態,解決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難題。同時,對店鋪模式進行區分與探索,扶持一村一品店、農場(基地)店鋪的發展;理順農場(基地)特色商品與一村一品間的關系;理順農場(基地)商品與農戶散種(散養)產品間的關系;加強農特產品信息綜合服務平臺建設,就農特產品的供貨來源、品控環節、產品標準、保鮮技術逐步進行標準化確定,不斷完善農特產品交易信息平臺建設,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4.4做好“協同”文章,形成產業發展合力
【關鍵詞】產品定位;網絡營銷;策略研究
一、透視網絡營銷
(1)定義。網絡營銷是以國際互聯網為基礎,憑借網絡媒體的交互性和數字化信息來實現營銷目標的一種新型市場營銷手段。(2)特性。一是以網絡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為基礎,結合互聯網的傳播平臺;二是突破時空的限制,有全球性的特征;三是商家和消費者有較強的互動性,交易方便;四是具有虛擬化的特點;五是存在誠信、安全問題,物流受限制,地區發展不平衡。
二、我國網絡產品營銷現狀
通過對圖1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同種類的產品在網絡營銷中的銷售額差別很大。網絡營銷與傳統的實體店銷售有很大的不同,商家在網絡營銷時必須考慮產品的價值大小和銷售的難以程度,選擇適合的產品進行網絡營銷。
圖1 2011年我國網購市場各商品品類市場份額的分析表
注:2011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為7735.6億元,市場份額按各商品品類交易規模統計。
數據來源:2011~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行業研究報告。
三、基于產品定位的網絡營銷策略
(1)針對市場需求選擇適合的產品。圖2是2010~2011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年齡分布表,從中我們對網絡消費者的年齡層次進行分析,找出適合網絡營銷的產品種類。
圖2 我國網絡購物用戶年齡分布表
從表中可以看出學生和年輕人是網絡營銷的主體。這兩類消費者有一定的知識、容易接受新事物、有超前的消費意識,只要抓住這些消費者的需求就能針對性地進行網絡營銷,推出符合消費者口味的產品。(2)制定合理價格。從圖3中可以看出,絕大部分的網購用戶將價格作為購物的首要考慮因素,這表明了制定合理的價格對于網絡營銷的重要作用。
圖3 2011年我國網絡購物用戶選擇網購的原因分析表
在決定使用何種購物方式時,絕大部分消費者認為價格因素是其選擇網購的首要原因。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到,近50%的中國用戶將價格因素作為首要考慮的因素。這是因為中國的主流網購用戶是中低收入人群,這類消費人群對價格的變動比較敏感。對于這些用戶,一些低價促銷的營銷戰略會有比較好的市場效果。(3)均質性與非均質商品的選擇。以商品的質量和品牌為核心的商品是均質商品,消費者在購買這類產品時并不一定要進行試用或試穿。而類似于衣服、鞋子等必須進行試穿的產品則是非均質商品。消費者對于非均質商品的質量比較關注,因為非均質商品是日常生活的重要產品。但網絡銷售難以實現商品的試用和試穿,因此非均質商品的網絡營銷相對比較困難。(4)提高配送速度。網絡營銷能夠保證商家和消費者實時進行商品交易,但滯后的產品配送服務制約了網絡營銷的發展。因此,網絡營銷人員必須加強與物流公司的溝通,提高自身的產品配送速度,從而贏得更多的消費者。
參 考 文 獻
【關鍵詞】林產品;網絡營銷;策略
隨著網絡經濟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迅速滲透到各個行業,它所呈現出的方便、快捷和成本低的優點為社會和企業帶來了豐厚的收益,并為多個產品打開了新的宣傳和銷售渠道。我國林產品市場大多數卻處于初級現貨市場階段,供應鏈較長,環節多。林產品網絡營銷是指在林產品銷售過程中全面導入電子商務系統,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需求、價格等與收集,以網絡為媒介,依托林產品生產基地與物流配送系統,開拓網上銷售渠道并最終擴大銷售的營銷活動。
一、林產品網絡營銷的重要意義
(1)增加交易機會。林產品市場的貨源隨季節而變化,特別是一些應季的林產品,出現賣難現象,階段性買方市場明顯,許多地區存在著產量大與市場狹窄的尖銳矛盾。互聯網能夠將信息傳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實行林產品網絡營銷,可以運用先進、便捷的網絡技術,建立林產品市場信息系統,為林產品的生產加工與消費者之間提供了更廣闊的商機,增加交易的機會。(2)降低交易成本。由于行業特性,林業信息具有分散性、復雜性、綜合性的特點。傳統途徑的信息交流相當遲緩、困難,信息獲取成本高昂。實行林產品網絡營銷,生產者能直接和消費者進行交流,減少林產品流通環節,縮短流通鏈。此外,由于供求雙方信息透明、實時和高度的互動性,網絡營銷投入小等各方面成本顯著降低。(3)有利于企業生產決策。企業通過對網上獲取的供求信息進行綜合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場動態,根據市場的需求及價格變化,制定相應的生產決策,科學組織生產,既解決了由于不了解市場信息種植不適宜的林產品所導致的資源浪費,又能發現新的市場,并針對性的進行生產,以獲取更大的銷售空間,得到更多的利潤。(4)有利于樹立產品品牌。網絡營銷所采用的網絡媒介,擁有成本低廉、制作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動感效果好等優點,導致其傳播效果大大優于傳統營銷的宣傳媒介,這使得通過網絡營銷所達到的傳播效應更迅速、更準確、更廣泛。尤其是在網絡環境下進行的信息傳遞、與消費者之間的溝通和利用網絡展示商品形象等都有利于產品品牌聲譽的建立,培養產品品牌的潛在消費者,最終成為品牌忠誠者。(5)有利于客戶關系管理。互聯網的出現和大規模應用,使經營管理模式開始了從以產品為核心向以客戶為核心的重大轉變。對現代林產品營銷者來說,已有的顧客數據庫加上為顧客服務環節中形成的數據,將為高效地幫助每個顧客解決問題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并使林產品營銷者能與顧客建立一種特殊的關系。
二、林產品網絡營銷存在的問題
(1)林產品網絡營銷基礎薄弱。我國林業網絡基礎設施薄弱、建設比較滯后,網上交易安全性還不十分可靠,網上信用體制不健全,支付的手段單一,社會對網絡營銷的認識與應用存在偏差,人們的網絡意識淡薄、網上的消費習慣和消費體系尚未建立;我國的公共政策也未能跟上,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資費問題、隱私權問題、稅收問題、法律問題等等,這些都阻礙了林產品網絡營銷的應用與發展。(2)林產品標準化程度低。林產品網絡營銷要求網上進行交易的林產品的質量分級標準化、包裝規格標準化以及產品編碼標準化。國外網絡營銷實踐表明,有標準規格、易配送、為消費者所熟知的產品,在網絡進行宣傳和銷售的效果會更明顯。但由于我國林業規模生產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生產規模小且分散不集中,不易實現林產品的標準化。而且我國統一的林產品標準也尚未出臺。我國林業生產和林產品的標準化程度低,制約林產品網絡營銷健康快速發展。我國林產品標準化程度急需要提高。(3)林產品物流體系不健全。林產品種類繁多,生產組織規模較小,配送需求屬多點次,物流技術難度高。林產品物流配送需要高質量的保鮮設備、一定規模的運輸設備和人力,需要大量投資。這對我國的林業企業和林業組織來說難度較大。發展林產品網絡營銷,物流體系的建設尚待推動。(4)安全性問題。在網絡營銷領域人們對安全性普遍存在質疑。一方面是技術安全質疑,企業對網上交易的安全性表示擔心而消費者也對網絡欺詐存在質疑;另一方面是信用安全問題。目前我國的信息體系還不健全,在商品交易過程中假冒偽劣屢禁不止,商業欺詐行為時有發生。這些也給林產品網絡營銷帶來障礙。(5)農村缺乏網絡營銷人才。農村人口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對電腦、高科技通訊、網絡的認識和應用都十分有限,很多農民的生活習慣、工作方式、價值觀念還沒有適應全球信息化的趨勢。這樣的狀況使得農民很難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進行產品的加工和銷售。而林產品的網絡營銷并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要進行這項工作要求復合型的人才,既懂計算機技術又懂市場營銷知識,同時還需要對農村和林產品的特點和性質非常熟悉。因此,人力資源、技術條件等方面不足始終制約著林業的網絡營銷開展。
三、林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策略
(1)加強農村信息網絡建設。林業信息網絡投入是網絡營銷的基礎。在林產品網絡營銷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政府應將林產品市場信息視為準公共產品,網絡基礎設施的建設應由政府來完成。以信息技術現代化為發展目標,加強網絡信息化建設,提高互聯網普及率,加強林業信息資源的開發和現代化設施的建設,通過有關林業網絡營銷優惠政策的出臺,促使林產品生產商、銷售商和農戶上網,利用網絡信息進行林業生產和網絡營銷活動。(2)加快制定林產品標準體系。提高林產品質量實施林業標準化生產是適應新時期市場需求而出現的林業生產新理念。為了便于開展林產品的網絡營銷,政府應加大對林產品標準化建設的投入,加快制定林產品生產、加工、包裝、檢測等相關標準,把標準化生產和管理納入林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全過程。實施標準化生產和品牌戰略,提高林產品的質量和科技含量,以優良的品質和外觀形象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促進我國林產品網絡營銷全面普及和發展。(3)完善林產品物流配送體系。物流配送是網絡營銷的關鍵環節,直接聯系著客戶。它的效率高低和安全與否關系到林產品網絡營銷的成敗。而農村地區物流不發達,甚至很多偏遠山區缺少物流配送,成為農村林產品網絡營銷發展的瓶頸。當前林產品物流服務可考慮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完成,此外,物流配送還要重視林產品本身的特點,使用保鮮等新技術,對林產品妥善儲運,做到物流及時順暢。(4)加強網絡信息監督管理。國家要盡快制定和逐步完善對信息市場管理的相關法律規范,堅決打擊網絡信息欺詐、誘騙等行為,以保障農戶和林產品消費者權益。(5)培養新型林業人才。培養高級林業信息化建設人才,對農民進行網絡營銷基礎知識的培訓和宣傳。讓農民真正意識到互聯網的便利性和實惠性,增強居民網上營銷的意識。政府還可以組織人手開展農村居民上網培訓工作。實現林業信息現代化,人才是關鍵,只有加強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網絡信息觀念,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才能促進林產品的網絡營銷。
網絡營銷作為新時期的營銷方式,存續時間較短,但發展前景十分廣闊。網絡營銷為林產品的銷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雖然這一新興營銷方式在林產品營銷實踐中還面臨著諸多制約和障礙。但隨著網絡不斷發展和消費觀念的不斷轉變,我國林產品網絡營銷策略必將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林產品生產企業和個人也要想把握住商機,打造自己的品牌,緊跟時代步伐,大力推廣網絡營銷模式,建立自己的網絡營銷體系。
參考文獻
[1]王文娟.發展林產品網絡營銷拓展農產品流通渠道[J].科協論壇.2007(12):67
[2]張平.黑龍江省發展農產品網絡營銷的SWOT分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9(4):77~79
當下,互聯網對于社會各行各業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農產品營銷也不例外。在農產品銷售過程中,網絡營銷成為一個新發展方向,是農產品適應互聯網時代的重要產物。然而,目前農產品網絡營銷依然存在一些困難。
一是不重視網絡營銷。政府部門雖然開通了很多信息門戶網站,但卻沒有建立一個規范統一的制度,從而難以保證網上信息的真實性和系統性。真正的農業信息網站包含大量的產品信息,同時還包含專家咨詢以及技術服務,然而這些網站中的內容卻很少進行更新,也沒有做好信息互動,很多網頁在后期根本無法維護,訪問速度非常慢,很多網站也只是一個框架,沒有任何實質性的內容。
二是缺乏有效網絡營銷人才。由于農產品網絡營銷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新事物,許多農業企業并沒有做好準備工作,網絡營銷意識薄弱,很難培育出網絡營銷人才,再加上企業內部沒有完善的激勵機制,導致農產品網絡營銷人才少之又少。由于缺乏人才,農產品網絡營銷出現瓶頸,再加上很多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對于網絡了解知之甚少,從而很難有效開展農產品營銷工作。
三是尚未形成完善的農產品網絡消費者群體。目前,大部分消費者仍然習慣在超市或者賣場購買農產品,很少有人通過網上訂單方式購買農產品。在進行農產品網絡營銷時,由于消費者沒有親身經歷食品生產過程,會質疑農產品加工及運輸過程,不利于順利開展農產品網絡營銷。
四是存在安全問題。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電子商務帶來的信用危機也不能忽視。相關調查顯示,30%的消費者對于網上交易安全有過擔憂,主要由于當前網上交易的安全性并不高,消費者通過網上交易泄露信息的現象比比皆是。
基層建議:
一是加強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于農村農業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快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建立完善的農產品銷售基礎設施投入機制,通過國家政策將資金引入農產品基礎設施建設中。此外,加大金融機構對農村發展的幫扶力度,做好放貸工作,以便更好地保障農產品網絡銷售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二是加強農產品標準化建設。建立良好的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標準,不斷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選擇優質的品種,加強安全監督,保證農產品的品質,不斷改善農產品包裝,通過科學包裝增強品牌意識,提升技術水平。
關鍵詞:范式爭鳴 營銷范式 商品主導邏輯 服務主導邏輯
引言
在科學研究中,理論與范式是兩個支撐學科發展的重要支點。理論指用來解釋社會生活特定方面的系統化的關聯性陳述,回答事物之間的因果問題,有助于研究者對其觀察進行系統的解釋。與此相對應,范式是研究者用于指導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艾爾?巴比,2008),是一個學科共同體成員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的集合(Kuhn,1970),是一種人們看待問題的思考模式(黎耀奇,謝禮珊,2013)。總的說來,范式提供了視角,理論則在于解釋所看到的東西,理論能夠賦予范式真實感和明確的意義(Scott,2000)。在營銷學領域,學者們在理論問題上給予了極大的重視,研究可謂碩果累累,著作頗豐,如上世紀50年代的營銷組合理論,60年代的4P理論,70年代的STP理論,80年代的關系營銷理論,90年代的體驗營銷理論,2000年的品牌資產理論等等(Kotler et al.,2010),都為營銷理論界和實踐界作出了極大貢獻。反觀,營銷學的范式問題受到的重視并不多,在已有文獻中,甚少關于營銷范式的討論。在為數不多關于營銷范式的研究,也往往只是將范式看作理論的某個視角,如Gummensson(1998,2002)強調的關系營銷范式(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Reibstein等人(2009)強調的營銷組合范式(marketing mix paradigm)以及Quinton(2012)論述的社區品牌范式(community brand paradigm)。這就導致范式在營銷研究中往往成為理論的附屬品,范式在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并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來,失去了指導研究者對營銷問題進行觀察和理解、從而修正或發現新理論的作用。值得欣慰的是,隨著學科的發展,營銷學者關于“營銷范式”問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已有學者嘗試從范式的高度探討營銷問題。如Lusch和Vargo(2004,2008)從范式的高度,對商品主導邏輯與服務主導邏輯進行分析,并借此探討營銷學科的歷史與未來(Lusch and Vargo,2006;Vargo,2008),為同行關于營銷范式的理解提出了具有重要意義的借鑒啟示。
為了營銷學者對營銷范式問題有一個更深入全面的理解,本文首先會對范式概念進行澄清和界定;然后會對比自然科學的“范式革命”與社會科學的“范式爭鳴”理念;并借用“范式譜”,以營銷學科為例,分析范式對于學科發展的重要性以及范式爭鳴在營銷學科的重要性;最后,對營銷學科的范式發展作出結論與展望。
范式概念的界定與發展
早在1962年,科學哲學家Kuhn便在《科學革命的結構》書中提出“范式”這個概念,并認為范式是對學科發展至關重要的核心概念。Kuhn認為,范式包含有兩個核心的思想。第一,范式是一個學術指南,是指導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幫助學術共同體理解事物的發生機制與發展模式。第二,從范式的發展歷程看,不同的范式之間存在著互相更替的關系,范式之間存在著優劣、并且不可兼容。這種互相更替的科學范式革命,是科學發展的根本動力。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說”范式,取代了之前“地心說”范式,有力地打破了長期以來居于宗教統治地位的“地心說”,實現了天文學的根本變革。又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和自然的“常識性”觀念,提出了“同時的相對性”、“四維時空”、“彎曲時空”等全新的概念,給物理學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
從Kuhn的互相更替的科學范式觀點可以看出,學者們在討論范式問題的時候,有可能涉及到兩個不同層面的范式范疇,分別為廣義的范式觀和狹義的范式觀。與廣義的范式不同,狹義的范式只包括研究共同體所共享的具體的研究方法或技術,并不涉及學術共同體的信仰和價值。在Kuhn論述“范式革命”的時候,他采用的是狹義的范式觀,表達了自然科學范式的不可兼容性。由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不是知識的連續性積累,而是范式的間斷性轉換。當一種范式視角獲得普遍認可時,該范式便進入了“常規科學”狀態(如日心說、相對論已經成為了現在的常規科學)。由于在學科的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一些反常事例無法用現有范式加以解決,當反常事例累積到一定程度,便會引發科學革命,新范式戰勝舊范式并取得霸權地位(日心說取代地心說),科學研究進入新一輪的常規科學狀態。在這個周而復始的過程中,科學得到了不斷的進步(蔡汀?沙達,2005)。
社會學家Guba和Lincoln(1994)通過對社會科學發展史的深入研讀指出,基于自然科學的狹義范式觀并不適用于社會科學。他們認為,由于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自然科學領域的范式不可兼容性和互相取念在社會科學中并不適用,相對于狹義范式觀,廣義的范式觀可以更好地解釋社會科學的范式革命。自然科學的研究對象外在于人類社會,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社會自身。社會科學是關于人類社會的知識,無法從根本上進行證實或證偽,不同的社會科學知識,并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區別的只是不同理念受到的認可度不一樣。此外,Guba還倡導學者可以回答本體論(ontology)、認識論(epistemology)、方法論(methodology)三個問題去更好地理解社會科學范式的概念。其中,本體論回答被認知的研究對象的性質為何的問題,認識論探討的是研究者與研究對象間的關系性質為何,方法論論述研究者如何獲取研究對象相關知識。在本體論方面,由于社會科學研究的是人類社會本身,就存在社會是主觀還是客觀的分歧,在認識論方面,韋伯的價值無涉觀點與田野觀察的深入研究對象也各有各的觀點和支持者,在方法論方面,定量方法與定性方法均有大批支持者,在不同問題上也體現出各自的優勢。在社會學科中,不同本體論、認識論與方法論產生了不同的研究范式,如自然科學范式、實證主義范式、后實證主義范式、批判理論范式、建構主義范式等。不同的社會科學范式有著與之對應的研究問題和研究前提假設,范式之間并不能相互替代。比如,倡導可以通過不斷的研究可以無窮接近真理的后實證主義范式和以認識事件背后的意義為目的的建構主義范式共同支撐著目前主流的管理學研究,兩個不同范式起到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兩者間并不能相互替代。因此,相對于Kuhn基于自然學科發展史提出的聚焦于技術層面的狹義范式觀,Guba基于社會科學史提出的“三論一體”廣義范式觀更適合社會科學,范式爭鳴理念也比范式革命理念更適用于社會科學。
下面,將會以營銷學科的范式發展為例,結合營銷發展史,論述范式爭鳴在營銷學科的過程與現狀,以期幫助營銷學者及實踐者對營銷范式有一個更深刻的理解。
營銷范式爭鳴
為了更好地理解范式爭鳴,本文將會借助社會學家Alexander提出的科學連續譜(continuum)以及陳麗坤倡導的范式連續譜(paradigm continuum)理念進行分析。Alexander(1987)認為,科學思想存在著一個連續譜,該連續譜以先驗的理論為一極端、以經驗的事實為另一極端,兩端之間是一個連續分布的社會科學思想連續譜。在Alexander連續譜基礎上,陳麗坤(2013)提出了范式連續譜的設想,認為使用范式連續譜可以更好地理解社會科學中多范式并存、相互爭鳴的存在狀態。根據范式連續譜的概念,筆者根據現有文獻整理了營銷范式連續譜,如圖1所示。
根據管理學批判理論,一切管理學科知識是隨著組織及其所處的環境的變化而不斷發展的,是社會建構的特殊產物(羅珉等,2013),營銷理論與營銷范式也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在演變。從圖1可以看出,在前營銷時代(1950年前),還不存在嚴格的營銷范式和營銷理論。在這個時期,營銷的理念主要是來自于早期的經濟學理論和視角(Smith,1776;Marshall,1890;Shaw,1912),以及管理學的產品學派(Copeland,1923)、制度學派(Nystrom,1915;Weld,1916)以及功能學派(Cherington,1920)。營銷學者和營銷經理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將產品從生產者手中轉移到消費者手中,重點研究如何通過營銷活動或功能來促成交易。上世紀50到60年代,是營銷管理崛起的年代,也是營銷奠定自己學科地位的時間。經典的營銷組合、市場細分以及4P理論等營銷理論都是在這個時期提出的。隨后,在上世紀70到80年代,STP戰略管理、服務營銷、關系營銷、全球營銷等理念都得到了發展。在這四十年里,現代營銷理念慢慢被建立起來,營銷學者和經理認識到營銷應該以消費者為核心導向,價值由市場決定,市場營銷的主要職能是形成讓消費者滿意的決策(Drucker,1954;Mckitterick,1957;Levitt,1960;Kotler,1967;Gronroos,1984;Berry,1983)。在1990年后,隨著體驗營銷、顧客資產、社會責任營銷、價值共創等觀念的提出,營銷理論慢慢進入了新的時代(Kohli and Jaworshi,1990;Nornann and Ramirez,1993;Hunt,2000;Gummesson,2002)。營銷學者在批判舊有框架的基礎上,慢慢建立了新的營銷范式,即認為營銷不僅注重產品交換,更應該關注服務、技術、知識等無形產品的交換。基于有形產品的營銷觀念,不僅不利于對服務作用的理解,甚至還會導致對營銷理念的誤解。在此階段,服務營銷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為了對不同階段的營銷理念進行區分,Vargo和Lusch(2004,2006,2008)提出了商品主導邏輯與服務主導邏輯的概念(由于篇幅的關系,關于服務主導邏輯的具體內容不在此處詳細論述)。他們指出傳統的營銷范式是基于企業利潤最大化原則提出的(Webster,1992),伴隨著關系營銷的日益壯大,關系營銷漸漸成為了營銷的主流范式(Sheth and Parvariyar,2000)。在當今市場競爭中,營銷已經超越了以往基于交易和關系主導的商品主導范式,慢慢發展成為一個連續的社會和經濟過程,一種新的營銷范式―服務主導邏輯―正在形成(Vargo and Lusch,2004)。Lusch和Vargo(2006)認為,由于服務主導邏輯并沒有本身特有的世界觀,服務主導邏輯是一種觀念模式(mindset),該模式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透過社會和經濟交易現象的本質,服務主動邏輯能夠作為前理論(pre-theoretic)和范式層面起作用,目前而言還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范式,但其應該在范式層面(paradigmatic level)進行探討分析。在看待范式這個概念時,Vargo(2008)指出,“范式是十分強大并且富有爭議的,它提供了最基本的模式和理念,幫助我們理解和解釋這個世界。與此同時,它限制了我們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起碼限制了我們從對立范式看待事物的能力”。因此,對于企業管理者和管理研究者而言,如何擺脫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從新的視角去看待新的營銷現象,是十分困難的。他總結了三個理解和發展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所面臨的三個挑戰:第一,如何擺脫傳統基于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影響力,包括使用該范式描述服務主導邏輯的陷阱;第二,需要更寬泛的觀點去理解價值創造的問題;第三,目前大多關于服務主導邏輯的認知,是將其置于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對面進行理解的,如何脫離已有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務主導邏輯是十分困難的。
本文將會結合營銷實踐和營銷觀念的發展,嘗試對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和服務主導邏輯范式進行區分。Hoseinzadeh等人(2012)指出,傳統的營銷管理學派由經濟學科的生產理念所支配著,早期的營銷學者大力地發展、延伸和批判了該理念(Kotler and Levy,1969;Kotler and Zaltman,1971;Levy and Zultman,1975),這時期的營銷觀念是短期的基于交易關系的營銷理念。隨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高以及消費者的議價能力增強,Kotler和Webster分別提倡營銷界需要一場Kuhn式的范式革命。Kotler(1991)指出,企業必須改變目前的思維,從基于短期目標的交易營銷觀念轉移到基于長期目標的關系營銷觀念,從營銷組合導向轉向關系營銷導向。Webster(1992)借用Grnroos(1991)的“營銷戰略連續統(strategy continuum)”的概念強調了這種從交易觀念到關系觀念的轉變正在發生著,他進一步指出,在關系營銷階段,企業和消費者之間的交互質量正在變得越來越重要,逐漸取代產品質量,成為主導消費者評價的因素。Lusch等人(2007)進一步對營銷理念的演進進行了系統的梳理和劃分,并提出了“To Market-Market To-Market With”營銷發展范式。在To Market階段(1950年以前),企業的營銷重點在于發現市場,主要解決產品、市場結構和市場功能的問題;在Market To階段(1950-2000),企業開始重視市場管理,強調以消費者為中心的營銷策略,致力于發現消費者的潛在價值和開發最佳的營銷組合;在Market With階段(2010以后),是價值共創階段,此階段強調了價值是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創造的,消費者作為操作性資源在使用產品或服務的過程中獲得價值。然而,Lusch和Vargo(2006)更傾向于將To Market和Market To作為商品主導邏輯范式下的兩個流派,并將Market To中的關系營銷觀念作為商品主導邏輯向服務主導邏輯轉變的過渡概念。
目前而言,對服務主導邏輯的認識,大多是將其放在商品主導邏輯的對立面進行深化理解的,這就不可避免的陷入了Vargo(2008)提出的第三個挑戰,“如何脫離已有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分析框架理解服務主導邏輯”。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服務主導邏輯尚未形成自己獨特的世界觀(Vargo and Lusch,2006,2008),還不是嚴格意義上成熟的范式。正如Guba所說,所有成熟的范式都不是一時一日的靈光閃現,而必須經過有志同道合的一大批學者前赴后繼,不斷地完善該范式的基本假設、理論、價值、技術等,并最終形成一個學術共同體,形成一種人們看待問題的特殊思考模式,培養出共同的世界觀,塑造獨特的本體論、認識論以及方法論,至此,范式便被最終確立。
因此,服務主導邏輯范式的進一步確立,需要營銷學者們給予更多的關注,共同努力,不斷發展和完善該范式,為營銷研究和營銷實踐提供更有意義的分析框架。
為了對營銷范式有一個更深入系統的分析,本文借鑒Guba的“三論一體”理念,從基本觀點、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四個方面對商品主導邏輯和服務主導邏輯進行對比分析。如表1所示,商品主導邏輯強調的是產品的交換價值,其本體論認為人們交換的對象是商品、交換價值是商業活動的基礎,認識論強調價值是由企業創造的、產品為人們提供價值;與之相對應,服務主導邏輯強調的是使用價值,本體論認為人們交換的對象是專業技能所帶來的利益或服務、使用價值才是商業活動的基礎,認識論強調了價值是由生產者與消費者共同創造的、企業只是價值的主張者、產品只是價值的媒介。
結論與展望
與自然科學不同,對于社會科學,理論范式只有是否受歡迎的程度,很少會被完全拋棄,社會科學范式沒有對錯之分(Guba,1990)。理論范式之間并沒有論出高下低劣,新范式對舊范式的替換是暫時的、相對的,范式間的爭鳴激發了社會科學理論的豐富發展,推動了社會科學的蓬勃發展。如圖1所示,商品主導邏輯和服務主導邏輯并沒有明確的劃分,兩者之間有著明顯的重疊部分,比如關系營銷、體驗營銷。
事實上,服務主導邏輯范式的建立,并不是要取代商品主導邏輯范式。即便在未來服務主導邏輯范式完全建立起來,商品主導邏輯范式也不會被完全拋棄。兩種不同范式有著不同的研究視角和研究對象,他們解決的問題不一樣,有著不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兩者相輔相成,共同推動營銷研究的發展。正如關系營銷的建立,并沒有取代傳統的交易營銷,客戶關系管理的使用,并沒有使得傳統的4P營銷組合被完全拋棄。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和營銷環境的變遷,商品主導邏輯會日漸式微,服務主導邏輯會日益強大,但是,商品主導邏輯必然會在營銷發展史上留下璀璨的研究成果,服務主導邏輯也必定最終會慢慢退出歷史的舞臺,在將來也必定有新的營銷范式出現并且主導學術界。營銷范式爭鳴是科學不斷發展所必要面臨的陣痛,是營銷研究和實踐必不可少的元素。
對于營銷學科,范式爭鳴有助于學者們更好地看待人類商業社會的營銷事件,能夠有效地開發新的理論。在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提出來之后,學術界已經利用該視角進行了許多深入的研究,并且得到了一些有意義的新理論。比如Micheal(2008)等人指出,服務主導邏輯的提出,為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寶貴的理論視角。他們在服務主導邏輯范式視角下,對傳統的創新文獻進行一個重新審視和評價,提出了不連續創新(discontinuous innovation)概念。
基于傳統的商品主導邏輯范式的創新理論,都是強調企業通過不間斷的創新活動,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產品或服務,如可口可樂、本田汽車、大不列顛航空等知名企業。然而,傳統的不間斷創新觀點,難以回答谷歌、蘋果、宜家等新興公司的創新問題。這些公司的創新,往往不是由企業,而是由顧客所驅動的,通過消費者的參與、互動進行的創新活動。這種不連續創新既改變顧客和企業在價值創造中的角色,也改變了資源在企業創新中所發揮的作用。他們的研究豐富了已有關于創新的研究,為學者們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創新研究視角。
總的來說,在目前階段,正如服務主導邏輯的提出者Vargo和Lusch(2004)指出,服務主導邏輯并不是一個理論,因為它沒有回答事物的因果關系的問題,服務主導邏輯不是一個完備的范式,因為它依然沒有自己完善的世界觀依舊缺乏系統完備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但是,隨著學者們的不斷努力,服務主導邏輯范式正在形成,擁護該范式的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信仰、價值、技術等正在逐漸豐富和完善。服務主導邏輯范式在未來必定能夠有效推動營銷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更好地指導營銷學者觀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為營銷學術界和實踐界輸出源源不斷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艾爾?巴比,邱澤奇(譯).社會研究方法[M].華夏出版社,2008
2.Kuhn T.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70
3.黎耀奇,謝禮珊.社會網絡分析在組織管理研究中的應用與展望[J].管理學報,2013,10(1)
4.Scott J.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M].2nd ed.Newbury Park,CA:Sage,2000
5.Kotler, Kartajaya,Setiawan.Marketing 3.0: From products to customers to the human spirit [M].Wiley Press,2010
6.Gummesson E.Implementation requires a relationship marketing paradigm [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8,26(3)
7.Gummesson E.Relationship marketing in the new economy[J].Journal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2,1(1)
8.Reibstein D J,Day G,Wind J.Guest editorial:is marketing academia losing its way?[J]. Journal of Marketing,2009,73(4)
9.Quinton S.The community brand paradigm:A response to brand management's dilemma in the digital era [J].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2012
10.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
11.Lusch R F,Vargo S L,Wessels G.Toward a conceptual foundation for service science: Contribution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IBM Systems Journal,2008,47(1)
12.Lusch R F,Vargo S L.Service-dominant logic:reactions,reflections and refinements[J]. Marketing theory,2006,6(3)
13.Vargo S L,Maglio P P,Akaka M A.On value and value co-creation:A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 logic perspective [J].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8,6(3)
14.蔡汀?沙達,金吾倫(譯).庫恩與科學戰[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5.Guba E G,Lincoln Y peting paradigms in qualitative research[J].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1994,2
16.Alexander J C.Twenty Lectures:Sociolog.Theory Since World War II[M].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7
17.陳麗坤.“范式爭鳴”在旅游研究中的應用-以 “本真性” 旅游研究為例[J].旅游學刊,2013,28(1)
18.羅珉,甘元霞.管理學批判理論述[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3,35(1)
19.Smith A.An inquiry into the wealth of nations[M].Strahan and Cadell,London,1776
20.Marshall A, Marshall A, Marshall A, et al. Principles of economics:an introductory volume [M]. MacMillan, London,1890
21.Shaw A W.Some problems in market distribution[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12,26(4)
22.Copeland M T.The relation of consumers:Buying habits to marketing method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23.1
23.Nystrom,P.The Economics of Retailing[M].New York:Ronald,1915
24.Weld,Louis DH.The Marketing of Farm Products[M].New York:Macmillan,1916
25.Cherington,PT.The Elements of Marketing[M].New York:Macmillan,1920
26.Drucker P.F.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 Row,1954
27.McKitterick,J. B.What Is the Mar-keting Management Concept?in Bass,F.(Eds),The frontiers of marketing thought and science [M], 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 Chicago,1957
28.Levitt,T.Marketing Myopia.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60.38
29.Kotler,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M].New Jersey:Prentice Hall,1967
30.Grnroos C.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
31.Berry L L.Relationship marketing[C].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1983
32.Kohli A K,Jaworski B J.Market orientation:the construct,research propositions,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0
33.Normann R,Ramirez R.Designing interactive strate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4)
34.Hunt S D,Lambe C J.Marketing’s contribution to business strategy: market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 marketing and resourceadvantage theo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0,2(1)
35.Gummesson E.Practical value of adequate marketing management theory[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2,36(3)
36.Webster Jr F E.The changing role of marketing in the corporat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
37.Parvatiyar A,Sheth J N.The domain and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 [J].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marketing,2000.3
38.Hoseinzadeh A,Hooshmand M,Ghasemi A.Discourse Analysis Approach;A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The Paradigm Shift in Marketing[J].Journal of Management Research,2012.4(3)
39.Kotler P, Levy S J.Broadening the concept of marketing[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69
40.Kotler P,Zaltman G.Social marketing: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71
41.Levy S J,Zaltman G.Marketing,society,and conflict[M].Prentice-Hall,1975
42.Kotler,Philip.Marketing Management:Analysis,Planning and Control[M],7th ed., 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London,1991
43.Grnroos C.The marketing strategy continuum:towards a marketing concept for the 1990s [J].Management decision,1991.29(1)
44.Lusch R F, Vargo S L, O’Brien M. 2007. Competing through service: Insights from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retailing,2007.83(1)
45.Guba E.The paradigm dialog[M].Beverly Hills,CA:Sage,1990
46.Michel S,Brown S W,Gallan A S.An expanded and strategic view of discontinuous innovations:deploying a service-dominant logic[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2008,36(1)
47.argo S L. On a theory of markets and marketing:from positively normative to normatively positive[J].Australasian Marketing Journal,2007,5(1)
移動互聯網商業的格局,“三個世界”理論現在越來越得到接受。O2O是基本商業形態的結論也沒有人再懷疑。但是,三個世界、O2O究竟怎么玩,還沒有結論,甚至,很多亂象讓不少人迷惑。
對過去半年的移動互聯網商業、粉絲經濟,可以歸結為一句話:很熱鬧,但沒有本質的變化。BAT,線下大佬萬達、蘇寧等依然活在第一與第二的世界里,第三個世界應該及能夠做成什么,都沒有概念。我們需要回到新商業世界的基本格局與可能性,從邏輯上梳理出未來商業與銷售的可能性及做法。
移動互聯網的未來只有兩句話、八個字:人人傳播,人人銷售;隨時營銷,隨時銷售。
這個大趨勢,無論現在被多少偽劣產品擋住,都不可改變。時代、技術等條件,已經提供了這個明確的前景,誰也無法阻擋,誰也不能無視。本質上說,現在的微商亂象,與改革開放早期的倒爺現象是一樣的。
移動互聯網的商業與營銷究竟是什么邏輯?
為什么會亂?原因很簡單,當下雙微、或三微(微博、微信/公眾號、微店),都還在用傳統思維運營,所以都沒有大的突破,也就是新事物還套在舊精神的殼里。
具體表現就是以下三個根源問題沒有解決:
1、流量依賴癥。
表現為貪大求快,依賴大V。這些在傳統商業里,隨機性銷售的做法,不適合人人銷售的環境。也就是說,做微營銷的企業及個人,沒有認識到普通人的作用,也沒有洞察信任究竟是如何形成與變現的。
2、搶劫式銷售的忽悠習性未改。
微商只會沿襲傳統世界的那套騷擾式營銷,或曰式營銷手法,瘋狂拉人頭,瘋狂發廣告。對于弱關系、強關系在商業、營銷、銷售中作用及運作機理,缺乏貫通認知。
3、非中心化大眾傳播盲動癥。
只看到傳播的去中心化,對大眾傳播、小眾傳播、圈子傳播、人際傳播的邏輯規律,也沒有理清楚。
上述三點問題,實際上是進入未來的關鍵入口。我們倒過來思考,就能看到另一種商業邏輯:
1、強關系商業及其新社交工具,將改變人們的購物模式。
2、最大的機會不是社會化媒體,而是社交化生活:人們的工作、生活、娛樂、思想(學習、信息),在發生本質的變化。
社交化場景是未來之源,這是本,其他的都是枝與術。如果說當下朋友圈有亂流的話,亂的本質是我們還沒有做好迎接新生活的準備。
3、大數字商業、營銷,已經成為可能與現實。未來企業要經營的,不是陌生的流量,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節點(顧客)!
對朋友圈賣貨有兩個質疑:
其一是質疑朋友圈能否營銷,或者認為朋友圈營銷是殺熟。
不錯,這是亂流,卻不是本質。這些質疑的人是否想過:難道每一本營銷書里都在寫:影響購買決策的最優先因素,不都是朋友的推薦嗎?怎么現在有了方便的推薦形式,反而推薦不管用?問題顯然出在推薦人自身及方式。
另一個對社交化銷售的質疑是:能否形成規模化銷量?
這個問題要這樣問會更好:1、能否形成規模化銷售?2、這種規模化銷售是否具備可持續性?
過去半年,賣農產品的、佛珠的,等等,都失敗了,只有面膜成了。這里才有我們需要思考的本質。網上都在吐槽朋友圈賣面膜,有沒有想過為什么面膜成立最大的微商品類?為什么面膜成為了最大的微商銷售的品類?為什么不是女包?為什么不是衛生巾?面膜、女包與衛生巾都是女人的剛需吧?
我們來解析為什么?看面膜的產品要素:
1、女人用品,且主力消費人群是低頭族+OL族;
2、產品有溢價空間;
3、屬于日常消費,容易話題傳播;
4、可以沖動購買;
5、消費者自認專家;
6、產品本身有體驗性——真正好的可以產生二次銷售(重復購買)。
我們將六要素綜合起來思考,就會發現其中的邏輯。
不用去管面膜能活多久。可以肯定地說,也不會死。由面膜成為社交化銷售熱點品類,我們要總結什么產品適合強關系環境下的營銷?答案是以下八條:
1、要有體驗性(這個保證二次銷售的鏈條);
2、要具備易滿足性(也就是消費者可以沖動購買);
3、產品本身要有內容深度(適合個性化UCG及分享);
4、顧客對價值敏感(即顧客效用必須高):面膜流行,與小米手機大賣是一個邏輯,商場(如屈臣氏、絲芙蘭等店)里面膜太貴,淘寶上面膜太雜;
5、產品必須超值:具備可以感受的性價比(也就是給傳統渠道流通的產品挖角);
6、產品要具備隨機性,不要幻想大單品;
7、顧客通過產品形成一個圈子,可以線下分享交流。這是人以群分再消費產品的典型路徑;
8、深度說服的產品最好。
私聊會萌友將上面八個標準稱為“微商產品設計史八條”,即符合“史八條”的產品,就是適合社群化銷售的產品,包括產品組合的形態。不符合八條標準的產品,暫時不要去碰。
朋友圈,玩的是強關系,信任,自由、尊重。也就是許可營銷,我不喜歡,你別來騷擾。否則,拉黑刪除!朋友圈才是真正的誠信營銷。靠流量的沖動轉化率,那才是蒙人。
社交化銷售怎么做?簡單地說,分四個步驟:
1、靠譜的建群邏輯;
2、靠譜的產品及內容規劃,及熱點(人);
3、靠譜的運營模式;
4、靠譜的管理工具。
此前,人們認為O2O里的CRM客戶管理系統,不過是對第一、第二個世界里的銷售連接點進行管理——在第三個世界里,這個想法是錯的。
第三個世界里的CRM,是一個管理龐大個人的系統,是顧客、銷售員都在一個系統里面——也就是說,第三個世界的銷售,只有人,沒有終端!
這個銷售系統進化的結果是,無論你是平臺,還是品牌商,會有一個專屬于自己的顧客數據庫。這就是微商銷售進化的未來。
過去的銷售技術,都是針對中間環節的銷售技術,渠道商、終端等。未來的銷售技術,只有一個環節:活生生的有個性的人,而且每個人都是機會均等的。這是真正的新營銷。
企業的營銷活動往往呈現兩極分化的現象。一方面,實力雄厚的大公司往往一擲千金,通過“大投放”以及“強終端”的人海戰術,進行立體、轟炸式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傳播。但這種營銷模式需要企業持續維持高水準的市場推廣費用,營銷成本居高不下,一旦市場推廣經費跟不上,投入不足,后續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制約。另一方面,實力不強的小公司苦于資金壓力,沒錢進行營銷大投入和市場大推廣,在尋求一條低成本塑造品牌的道路上找不到出路,營銷難有作為。其實,這些均是典型的線性營銷方式,在市場環境穩定和不復雜的情境中,有一定的適用性,但在像今天這樣高度動蕩和復雜的營銷環境中,其弊端已日益凸顯。
非線性營銷
今天的中國市場呈現的是多變量、多結構、多復雜、非線性、博弈性的特點,是多維的、雙向或多向的、動態的、隨機的。它涉及國際國內環境、市場競爭對手、消費者的行為與心理、科技的創新、文化的態勢與變故等,一切政治的、文化的、人本的、情感的、技術的、價值的……諸因素都會是市場營銷的變量因素。同樣的產品,同樣的市場,同樣的投入,營銷模式不一樣,在今天的市場表現結果就會大相徑庭,方法論的競爭在創新不斷變化的年代顯得越來越重要。
非線性營銷在動態多變的市場環境中能使企業煥發新的活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想要理解非線性營銷,先要了解線性與非線性的關系和區別。線性,指量與量之間按比例、成直線的關系,在數學上可理解為一階導數為常數的函數,在空間上代表規則;非線性,指不按比例、不成直線的關系,一階導數不為常數,在空間上代表不規則的運動和突變。所謂線性,就是邏輯性;非線性,不是沒有邏輯,而是遵循更高級別的邏輯,即“邊際成本為零”的邏輯。
非線性企業,一般指資源前置,前期一次投入,后期多次受益,比如互聯網技術、軟件技術這類創新型企業和研發型企業都屬此范疇。線性企業往往指的是資源的投入與產出同步發展,一分投入,一分回報,比如一般工業品等制造型企業。線性營銷是指營銷活動中企業與客戶間、企業與企業間、投入與產出間、廣告的投放與效果間成對稱和線性關系。非線性營銷是指企業營銷活動中的投入與產出不成線性關系,而是非對稱或者跳躍性的。相比線性營銷收益小和風險低的特點,非線性營銷的收益大,但風險高。
中國的一些傳統企業曾經利用非線性營銷活動取得過成功,比如“央視廣告標王”就體現了典型的非線性營銷現象。但近年來,非線性營銷被科技型和創新型企業應用得更為廣泛,比如美國的蘋果、中國的小米等,這些企業通過成功運用非線性營銷模式實現了品牌和銷售的快速提升。為何企業一定要掌握非線性營銷呢?因為非線性營銷能使企業市場營銷活動的投入產出比更加合理、高效、科學、藝術,與競爭者相比,可使同樣的產品、同樣的投入,兩者完全不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非線性管理
非線性營銷模式的成功,需要在產品設計、定價、渠道、促銷中做好非線性管理工作,通過創造性的營銷活動保持產品在消費市場的強大影響力,達到品牌和銷量的雙飛。一般來講,線性管理比較簡單,而且容易控制,計算起來也輕松。非線性管理就會復雜得多,多到“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遍地都是。
線性管理中的人類似熟練工人,相對來說,可替代性較強。非線性管理有點類似于精英政治,不是哪個都行,選拔與任用靠眼光和魄力。有好多公司正在努力把項目流程化,或者在努力朝線性化方向努力。這確實是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一個好方式,但一定要了解每一個細節,要不然很容易成本沒降下來,質量卻先降下來了。線性管理和非線性管理各有其適用性,標準規劃用線性管理會顯示出極大的優勢,但企業規劃如果充滿著變數和不確定性,非線性管理就會顯示出動態和靈活。
如果用非線性眼光看組織系統的進化,它的進化史就變成了制度與創造能力在組織中爭奪地盤的歷史。起初,組織環境穩定單一,一切盡在掌握中,因此壁壘森嚴的機械式組織最有效。當對手增多但不足以威脅生存時,組織發現要在這略微動蕩與復雜的環境中保持自己原來的地位就不能不尋求一種差異性。對此制度無濟于事,只能求助于創造能力。這就在組織結構上打開了一個缺口,創造能力開始有了一席之地。
隨著競爭對手在各地紛紛涌現,環境越來越不確定,組織在那里創造與制度領域達到了美妙的平衡。因此在組織結構與營運流程上,要稟賦“結構化混沌”的非線性管理目標,征服制度化領域和創造性領域,使兩者達到一種完美的平衡。制度化領域指企業結構化的、規范化的、受控制的和受評估的行為,它是一種約束機制,將員工圈在安全地帶,不要做出危害企業的事來;創造性領域則包括自發的、創造性的、動態的和實驗性的活動,它是一種鼓勵機制,為員工搭設舞臺,讓他們在上面盡情地展示各自的才華。
非線性營銷價值
線性營銷建議企業處理問題的時候,要把握問題的關系主線;各個問題點往往通過一種邏輯的關系聯系起來,成為線性的因果邏輯關系。雖然有時候很難分清楚兩個點之間是否互為因果,但要解決其間的問題還是要從一個問題入手而不可能面面俱到,這就是所謂的抽絲剝繭。以線性理論去思考解決營銷問題的方法,能節約線性營銷企業的資源與成本并達到最好的效果。
現在國內的許多企業在塑造品牌時太奢侈,鋪天蓋地的信息如洪水般涌向消費者,希望能將消費者拉到自己的陣營,這種方式造成了很多傳播推廣資源的浪費,在信息的傳遞上也沒有針對性。將一個信息傳遞給某人或某企業,企業是采用信息轟炸將其包圍的方式還是采用線性的信息束進行溝通,這兩種方式都可能起到同樣的效果,但是在資源使用的有效性上,肯定是線性的信息束進行溝通是最佳方式。以這種線性的思維出發,在一定程度上將使企業的傳播推廣更有效、更經濟快捷,從而避免了資源的浪費。
線性思維強調的一種決策必然導致一種結果,是一種直線思維,比如,“促銷一定導致銷量上升”、“給的錢越多,業務員的激情就越高”。可是現實往往不是直線的,而是曲線的。條件是直線思維的前提,只有在一定的條件下,才可以做出直線思維。當某種現象只有一種影響要素時,直線思維是正確的。但現實是一種結果的出現往往受到多種要素影響,而且這些要素不斷發生變化,要素關系也不斷發生變化,促使一種要素與結果的關系不是直線的,而是曲線的。也就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只有一種要素才和結果是直線關系,而其他要素都是曲線關系。
非線性營銷的本質,一是要求做營銷工作都要注重條件,二是思考任何營銷問題都要學會非線性思考,三是非線性營銷思維就是要求多角度思考營銷問題,要學會目標和角度之間的平衡。因此,面對市場競爭中的非對稱、非線性現象,如果企業能用非對稱的觀點、混沌的觀點、非線性自組織的方法來分析營銷活動,就能減少大量營銷費用的浪費,發現市場營銷新的賣點和商機,有意識地使產品減少風險,使企業運行在有序安全的軌道之上。
企業在競爭格局中必須解決這樣一個問題——產品結構在空間上和產品輸出在時間上的線性分布,與消費者的接受和市場行為在時空上的非線性分布之間如何尋求平衡。這種線性與非線性之間的落差如何解決,已經成為企業終端營銷成功與否的關鍵,也決定了必須認真思考企業終端營銷的非線性結構。在過去,許多企業已經形成了營銷的線性依賴,線性營銷要求一個環節鏈接另一個環節,環環相扣,這是一種封閉的營銷結構,盡管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存在諸多不足。對于線性營銷的不足,非線性營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
近年來,產品的營銷重心明顯前移,終端成為企業的必爭之地。誰掌握了終端,誰就是市場的贏家。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品同質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營銷的成敗決定于終端,產品的市場份額最終的關鍵也在于終端。在終端開發中,只有保證較高密度的終端推廣,產品銷量持續穩定增長才能得到保障。因此,不難發現為什么許多快消品企業喜歡大量投放廣告,爭做廣告標王。一般情況下,產品自身的各種營銷資源比較有限,要把產品及品牌全面推向市場,靠單打獨斗的營銷手段不僅推廣的時間會很長,而且風險也較大。選擇合適的其他促銷工具進行合作,利用其他促銷工具的影響和網絡可以大大縮短推廣時間和減少推廣的風險。
關鍵詞:虛擬企業;網絡營銷;營銷模式
一、傳統營銷理論的內在邏輯
營銷理論與營銷模式的變革,與市場營銷理論的源起一樣,有其深刻的根源與邏輯基礎。追溯營銷的史,不難發現,市場營銷組合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4P'S模式,是具有劃意義的理論創新,這一創新早已在世界范圍內,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上得到了普遍認同。而這一模式的價值或者生命力,來源于其堅實的邏輯基礎。關于營銷理論以及運作模式的,不能偏離其內在的邏輯。否則,我們就難以認清本質,從而無法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
經典營銷理論的客觀基礎是供大于求的買方市場格局,而其邏輯起點則是關于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區分。20世紀50年代初,哈佛大學教授博登(Bolden)界定了可控和不可控營銷因素的區別,最早提出了市場營銷組合理論,奠定了現代營銷的理論基礎。60年代,E.J.麥卡錫完成了對可控因素的分類,在他那里,所有可控的營銷因素被劃分為四大類,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地點(Place)與促銷(Promotion),首次提出了具有深遠的4P組合模式。麥卡錫之后,菲利普·科特勒進一步完善了市場營銷理論的基本構架。科特勒不僅發展了一個6P組合,在4P基礎上,他引進了兩個新的組合因素,即權力(Political Power)和公眾關系(Public Relations),構建了一個被他稱之為"大市場營銷"的6P'S組合模式。更進一步區分了營銷組合的兩個不同層次,即戰略性4P組合和策略性6P組合。他指出,6P'S是一種策略性組合,它的運行必須有相應的戰略基礎。支持6P's的也是一個組合模式,是由探查(Probing)、分割(Partitioning)、優先(Prioritizing)及定位(Positioning)所組成的整體,構成了一個新的4P's模式,這是一個與6P'S相匹配的戰略性組合。至此,現代營銷的理論臻于完善。
在經典的營銷理論中,環境是不可控的,具有強制性。并且,由于環境是企業營銷系統以外的一切存在,因而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惟一空間,營銷管理的根本任務是實現企業與不可控環境的動態平衡。而與環境相對應的,是眾多可控的市場營銷因素。這樣,運用這些因素,并且從總體上把握各類可控因素,藉此來適應不可控的外在環境,就成為邏輯上必然的而且是惟一的結果。E.J.麥卡錫、菲利普·科特勒等許多學者很好地發展了博登的思想,使現代營銷的理論體系及其內涵不斷趨向于完整、豐富和完善,為現代營銷理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博登之后的眾多新的理論、、模式,包括4C模式,即綜合了欲望與需求(Consumer's wants and needs)、成本(Cost to satisfy wants and needs)、便利(Convenience to buy)及溝通(Communication)等四因素的組合模式,大多建立在運用可控因素以適應不可控環境這一邏輯基礎之上。
二、網絡背景下的營銷格局及其影響
在傳統營銷理論中,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有著十分明晰的界限。營銷管理的本質就是綜合運用企業可控的各種因素,以實現與不可控因素,或者外部環境的動態協調。但是,在互聯網背景下,這一邏輯基礎已經發生了許多重大的變革,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企業與消費者的關系。在傳統經濟條件下,企業雖然重視對消費者的研究,但這種研究的基礎是抽樣調查,企業實際上根本無從了解每一個消費者的需求。絕大部分企業是在市場細分的模式下,實施所謂的目標市場營銷,發展相應的市場營銷組合。所以,企業根本不可能適應每一個消費者的欲望和利益。絕大部分消費者只能在企業已經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服務中作出選擇,這樣的選擇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是一個主動過程。因而,傳統經濟并不支持消費者的主動地位,傳統營銷是"企業營銷",消費者實際上被排除在營銷主體以外,只是作為企業的營銷對象而存在。
而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互聯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構筑了直接的互動環境,借助互聯網無時不在的高速信息通道,消費者能夠面對全球范圍內所有可能的潛在供應商,與之進行"一對一"的交互式信息溝通,歷史上第一次享有了完全的選擇空間和選擇機會,消費者的意愿、利益和偏好真正成為了企業營銷活動的中心。在這種背景下,消費者的主動地位不僅得到確立,而且,他們已經介入到了企業的營銷實踐中,消費者不再只是單純意義上的顧客,而是作為營銷活動的參與者,與企業一起,共同構成了市場營銷的主體。既然網絡背景下的市場營銷已經成為企業與消費者共同執行的行為過程,那么,仍然將顧客視作外在環境因素的判斷,在邏輯上就失去了合理的基礎。
其次是企業間的相互關系。在網絡背景下,企業是一種職能被虛擬化了的存在。虛擬企業只執行自己擁有優勢的職能,而非優勢職能則通過業務外包的形式,交由其他專門化的組織或機構執行,企業奉行的是外部整合職能的運作模式。供應鏈上的所有企業更像是一個緊密合作的整體,顧客價值最大化是它們惟一和共同的追求。被傳統營銷理論界定為微觀環境力量的供應商、營銷服務機構等,在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具有了相當程度的"內?quot;屬性,它們與企業一起,共同構成營銷活動的主體,而不純粹是某種意義上的環境存在。
第三是企業與宏觀環境力量之間的關系。菲利普·科特勒將政治權力作為營銷組合因素來對待,實際上已經揭示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即企業與宏觀環境的界限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這種非恒定狀態,在網絡空間被進一步放大,這在技術領域的表現尤為明顯。互聯網是一個標準化的體系,眾多的技術標準是互聯網賴以正常運行的必要保障。而標準的每一次發展和完善,都有企業的積極貢獻,如微軟的視窗系列,就是企業參與規則制定的典型。在專業化實施優勢職能的前提下,許多企業都有參與的機會和可能。當某種技術或者模式為互聯網所認可,成為虛擬世界共有的標準,我們將很難將其作可控與不可控的區分。
總之,互聯網改變了企業與消費者、企業與企業的相互關系,使得傳統經濟中企業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的邊界趨于模糊。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可控因素以適應不可控因素的邏輯,已不再具備堅實的實踐基礎。只有突破這一局限,透過一個新的視角,才有可能尋找到適合虛擬企業的營銷模式。
應當承認,在互聯網和網絡營銷環境下,仍然存在著大量影響營銷活動和營銷績效的因素。這些因素雖然不易作可控或者不可控的區分,但它們無一例外地都是客觀的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其中的某些因素,不僅對企業有著不容忽視的重大意義,同時也可以被企業加以充分的運用。例如,顧客的信任,從來都對企業有著極端重要的意義。盡管企業并不能"控制"這種信任,但企業完全能夠通過各種手段贏得這種信任,維持并發展這種信任,藉此來實現企業對自身利益的追求。
三、背景下的營銷管理模式
基于互聯網的網絡營銷,使得傳統中可控因素與不可控因素的邊界趨于模糊。在這種背景下,運用可控因素以適應不可控因素的邏輯,已經不能引導我們。我們認為,在互聯網與網絡營銷框架下,營銷管理的核心任務是尋找各種能為企業運用的因素,并通過對這些因素的有機整合,合理地規劃企業的營銷活動。由可控因素到可運用因素的轉化,是互聯網和網絡營銷帶來的變革。在網絡背景下,對虛擬企業的營銷活動有重大,并能為企業所運用的因素,大致包括下述四個主要方面。它們的整合,構成了網絡背景下市場營銷的運作模式。
1.個性(Inpiduality)
個性是個人發展的核心,而人的發展又是進步的重要標尺。因而,人的個性發展,從來都與社會的發展緊密相關。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愈高,人的個性發展就越容易受到社會的認可與重視,當然,個人也就越能得到多元化的發展。在企業的營銷實踐中,消費者的個性從來都是企業細分市場的重要依據。有鑒于此,一些企業十分重視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他們采取擬人化的手法,賦予某種品牌以特定的個性,藉此迎合消費者富有個性的需求。而追求個性化的消費模式,必須以相應的客觀條件作為支持。這些條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金錢,另一個則是閑暇。網上購物節省了消費者的信息成本,省卻了來回于購物場所的費用支出;網絡還使得消費者能以相對低廉的價格,購買適合他們需要的產品或者服務。而且,網絡無時不在的特性,使消費者能在任何他認為方便的時間,毫無束縛地采取購買行動。在線購買的新型模式,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金錢與時間約束對消費者的影響,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將成為企業營銷的核心目標。
2.信任(Trust)
在線購買是一種超越習慣的行為模式,盡管網絡為消費者提供了更為便利、經濟的選擇路徑,和更為充分的選擇機會,但網上購物仍然是一種風險性的行為。在實際取得產品以前,消費者對所購產品沒有任何直觀的感受。傳統經濟體系中,人們用于事先檢驗產品質量、性能或效用的一切慣用手段,在網絡營銷框架下,沒有任何用武之地。如果不是對產品,或者供應商有足夠的信任,如果不是因為確信自己的選擇是最佳,消費者不會貿然采取網上購買的行為。
消費者的信任,是虛擬企業最可寶貴的一項財富。因為,這種情感能夠有效地消除他們的風險,幫助他們確立購買信心。在互聯網所架構的虛擬世界,消費者缺乏用以判斷購買決策恰當與否的直觀標準,因而,與企業相互之間的信任,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將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
3.成本(Cost)
互聯網與網絡營銷模式,為生產者架設了與消費者直接聯結的通道。在網絡世界,企業可以越過中間商,與最終消費者進行面對面的雙向
溝通。網絡所構建的直接渠道,不僅為在線顧客帶來了莫大的便利,同時也大大節約了企業用于渠道管理方面的費用支出,為虛擬企業的低成本運營,準備了充分的基礎。
在網絡空間存在的企業,只需行使具有優勢地位的職能,其他職能完全可以由別的獨立企業執行。借助于外部交易的途徑,虛擬企業即能完成對企業職能的整合。職能的虛擬化,造就了眾多專門從事某種業務的企業,而專門化經營又給這些企業帶來了降低成本的好處。這樣,在互聯網與網絡營銷模式下,虛擬企業能夠迅速地完成對供應者的選擇,以最低廉的價格獲取最具專業化、同時也是最好的服務。這也使得企業可以在任何時候,以最低的成本支出,向在線顧客提供質量最佳、性能最優的產品或勞務。
4.信息(Information)
在傳統經濟格局下,企業期望與消費者溝通的許多重要信息,只能采取單向傳遞的方式,其中存在著'對滯"現象。單向信息溝通的不足之處,在于不能及時了解受眾的反應。因而,企業無法依據受眾的反應,恰當地調整自己的行為,以改善信息溝通的效果。
對土匪來說,是“只擺事實,不講道理”。雖然各種匪都有自己的“規矩”,但他們絕對不會和你講為什么要搶你。你的邏輯和土匪的邏輯是不同的。對營銷來講,再好的產品,消費者不買帳都沒有價值。很多企業總是沾沾自喜自己的產品好,優點很多,設計得很漂亮,但上市后發現,消費者不買帳。這就是事實,不承認也得認。你說消費者不識貨也好,不識好歹也好,你必須調整。你的道理未必是消費者的道理。只有真正懂得消費者的道理才能獲得利潤回報。史玉柱的腦白金廣告很多人都不認可,認為很不好,但結果是市場火爆,讓很多專家大跌眼鏡。其核心就在于人們永遠都在用有色眼鏡看世界,都在以自己的主觀來判斷消費者的客觀。但我們很多人還總是說:我是客觀的分析,其實當你說客觀的時候,你已經主觀了。很多企業做了大量的市場調查,但結論和事實總是有很大出處,導致很多企業都不愿意做市場調查,認為沒有用。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便在于:你的產品是誰的事實?你的判斷是誰的判斷。原本世界上的事情很多都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但我們偏偏要說得清道得明,每一個人都在主觀但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客觀的。用自己的主觀去揣測消費者的客觀,結果必然是背道而馳。兩軍打仗沒有什么道理可以講,勝者為王敗者寇,這就是事實。
市場不相信眼淚。有的人窮其一生依然沒有達成目的,依然貧窮,依然落后,不要怪其他,怪自己太講道理了。在市場上表現為太多的借口。我們的業務人員當業績不好的時候,總是抱怨產品問題、政策問題、包裝問題,就是從來沒有自己的問題,即使禮節性地承認自己的不足,也是一筆帶過。問題永遠是別人的,成績永遠是自己的。
營銷其實沒什么。營銷本身就是交換的藝術。遠古時代的物物交換是最直接的需求體現,我需要衣服你需要西瓜,相互滿足。但我需要衣服而你不需要西瓜的時候,交換不會成功,我必須去尋找對應的人。怎么找,廣告產生了。但這是現實的需求造成的。功能性是主要表現,這是理性的。但我衣食無憂的時候,我的需求上升了,我是否要你的東西,要看很多因素,此時感性占據了主要。我們的市場目前都是要通過感性的判斷來決定是否交易。我不管你的西瓜有多好,你有多少人在種植西瓜,只要是我覺得適合,我就會購買,這跟企業的大小、有多少人、有多大的資金實力是沒有必然的聯系。
銷售有銷售的邏輯,營銷的有營銷的邏輯。企業做品牌,首先要明確戰略發展方向,明確品牌定位,設計出漂亮的形象。但認為這樣就可以吸引消費者購買,只能是一廂情愿。營銷的邏輯不是我們將我們認為好的東西推給你,而你就應該接受,實際情況恰恰相反。營銷的邏輯告訴我們,你為什么會選擇我,是因為我對你有價值,但有價值的東西很多,而我是最適合你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不適合之分。是否適合不是理性的,往往是感性的,因為人就是感性的動物,人是具有理性分析能力的感性動物。人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是理性的,但在實施的時候卻是感性的。沒有談戀愛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我們會理性地看待,當真的陷入熱戀中的時候,卻是最沒有理性的。人們去商場購物,總是買回了很多去之前并沒有想買的東西,但買了之后其實大部分人并沒有后悔,反而理性地尋找理由和借口,逼迫自己就范。因此,營銷之前和營銷之后我們總是理性,而在實施之中卻總是感性,只有感性才是營銷的真正核心。沒有那么多道理可以講,事實就是事實,營銷只相信事實不相信道理。
打擦邊球的企業,弄虛作假的企業,好比流匪,也只能做流匪。哪能賣到哪去,打一槍換一個地,能賣出去就行,不管用什么手段。上了一點規模的企業,希望做自己的品牌,就必須首先做山匪。要有自己的一個山頭,一會河東一會河西始終成不了氣候。真正強勢的企業與品牌,便上升到了政匪。政匪不但有自己的山頭,有自己的勢力范圍,還有強大的社會資源。山頭都守不住就只能去流匪。企業之所以沒有發展就因為很多企業習慣于做流匪或者守不住山頭。很多企業有了自己的山頭,但一山望另一山高,結果最后哪一個山都沒有守住。從營銷的角度看,這就是市場的布局。市場的布局要結合自己的內外資源,能吃10個饅頭非要吃20個饅頭是在做山匪時候的通病。下棋是最能體現營銷特點的。同樣的子力,關鍵是誰的局布得好,全力進攻是一種策略,棄車保帥也是一種策略。
超級女生推出的歌手李宇春,自從誕生哪天起就充滿著懸念和爭議。你喜歡她嗎?其實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存在。她的勝出并不代表什么“民意的勝利”,只是給了大家一個很簡單的認識:歌迷有自己的選擇權利,只要歌迷喜歡的就是最好的!土匪攔路強行要錢從不說廢話,你不怕死就反抗,怕死你就掏錢,土匪的邏輯就是這么簡單!
在不成熟的市場中,土匪的邏輯顯得快速而有效。土匪也有光明磊落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也是土匪的邏輯,不在乎是否代表誰,而是用槍桿子強行代表民意!什么叫民意?這就是!但在那個時代,我們認這句話,今天是否也認?就看站在哪一個角度。“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我們的憲法要求人人平等,但既然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肯定是免不了用一些特殊職能手段先獲得利益,這是明顯的不平等,而且是政策的不平等,但我們直到現在同樣認。凡是民意我行我素的都應該是土匪邏輯,凡是不顧消費者健康還大肆鼓吹產品好的也是土匪邏輯。好酒不一定能賣好,差的酒可能比好的酒賣得更多,這還是土匪邏輯。
全國牙防組織的所謂“權威機構”的認證或推薦讓我們在很長時間蒙在鼓里。牙膏“功效”的認證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各家都屬于民間團體性質的認證機構根據自己的標準各自為政,其中利益驅動的影子十分濃重。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這些認證機構的認證是否科學規范,居然只是由他們自己說了算,其上級主管部門根本就不管。如此認證,誰來保證其科學性、權威性?中華口腔醫學會、全國牙防組織居然在難以找到的學生宿舍里,我們做夢都沒有想到,我們又被忽悠了。葡萄酒的問題產品光中央臺就嚗光了兩次,其實如果深入調查下去,還會出現更多的問題,答案好象不言而喻。我們的市場問題食品到底有多少,但他們都曾經堂而皇之地在賣,而且賣得還挺好,而那些沒有被發現的又有多少?這些些問題到底是真的檢查不出來還是檢查不徹底還是根本就沒檢查?其實我們都清楚。這些不也是土匪的做法嗎?
只擺事實不講道理,我是土匪我怕誰。在這個世界上,賊就是賊,再劫富濟貧也還是賊,真正的問題在于“為什么濟貧一定要劫富”?難道只有劫富才能濟貧嗎?為什么要造假、要使用不正當競爭手段?成功一定要這樣嗎?但這些千百年來都是事實,我們目前的市場上這些不但一直存在,而是普遍的存在。世界原本就沒有公平與不公平之說,沒有絕對的好與不好之分,關鍵是看你的心態,你認為好就是好的,你認為不好就是不好的。但我們都是凡人,是會受各種文化影響的。我們每一個人都生活在這種狀態中,都將約定俗成的東西看成是本該如此,最后,我們明白了,什么是營銷?
營銷就是一種掠奪,只不過是一種溫柔的掠奪。是平等地掠奪還是不平等的掠奪?是你掠奪了我,還是我掠奪了你?這是說不清的,關鍵還是看你的心態,你認為值不值。
營銷就是一種交換,是用我的刀交換你的錢財,還是用我的微笑換取你的微笑?這也要看你認為值不值。只不過有時是被迫的,有時是主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