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低碳消費基本特征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隨著時代經濟的發展,競爭日益激烈,我們要了解煤炭企業的發展歷史,并進行分析和總結,加速經濟的快速發展。
一、低碳經濟的有關知識
最早提出低碳經濟概念的是英國的尼古拉斯.斯特恩在2003年向英國政府提交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地。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
二、國有煤炭企業在低碳經濟建設中的現狀
低碳經濟給我國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對我國的政治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的發展等各方面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作為一個煤富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的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這就使國有煤礦企業在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它的弊端在低碳經濟建設中也越發的顯現出來了。
(一)我國是一個煤炭大國,煤炭中含有較高的炭含量,因此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和對環境的污染很嚴重,造成如氣候變暖,溫室效應、空氣污染等諸多后果,對人類生存和自然界的平衡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我國經濟發展的結構現狀決定了國有煤炭企業是最大的產能企業,煤炭企業存在著碳排放物的嚴重超標、能源消耗過大、能源浪費、能源消費不合理等諸多情況,這些種種都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是相沖突的,而現今資源的稀缺性和緊迫性的日益加劇,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局勢的發展,在有關方面還對社會的發展起著制約的消極作用。
(三)國有煤炭企業現有的生產方式是一種“線性經濟”,“生產方式”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對資源的利用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是不可取的,我們應該通過把資源持續不斷的變成廢物來實現經濟的數量型增長。這種粗放型的生產模式對資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對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這是與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低碳經濟社會相背道而馳的。
(四)目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著嚴重的落后性,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和其他國家有很大差距,有很多都是我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制約著煤炭行業的發展。
三、煤炭企業在低碳經濟建設中發展的幾點看法
(一)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城市化和工業化的進程中,對可再生能源和各種清潔能源進行了系統的分析和該國,但在短時期內難以代替傳統能源,在短時期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煤炭企業任重而道遠。煤炭企業要站在企業戰略的高度,積極深化改革,積極調整和完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結構,延伸產業鏈,切實體改經濟效益,以適應低碳經濟的要求。
(二)煤炭行業建立低碳經濟,節能減排是必經之路。首先煤炭企業一定要堅持循環經濟,要運用循環經濟的理念和模式,積極推進綠色開采,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積極推動原煤全部入洗,控制原煤的直接延燒,有效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減少環境損害,促進煤炭企業能耗的消減,改變煤炭企業能源浪費,能源消費不合理的現狀。其次,煤炭企業要制定嚴格可行的能效考核制度,通過對生產能源消耗、技術水平管理,產品能效指標、資源綜合利用等各方面細致嚴格的進行核查、分析、對比和評價,提出切實可行的節能措施,最終使企業提高各種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最后要使煤炭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社會的影響度要降到最低,須積極改變企業的消費方式,改變企業中存在的許多不合理的消費:將過度消費轉變為適度消費、合理消費、經濟消費、和低碳消費,增強厲行節約的使命感。
(三)建立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立低碳經濟是社會的主流。煤炭企業要順應時代潮流,改變落后的消費意識,同時促進企業文化的升華和價值取向的改變,建立合理的消費制度,節約能源,獲得經濟效益。
(四)煤炭企業建立低碳經濟,必須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煤炭企業的低碳技術還不是很發達,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積極鼓勵支持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強化和推進低碳技術創新,應作為一項制度強化和積極的去執行。另外,煤炭企業以應積極進行低碳技術的自主研發以及對引進的技術進行二次創新,在低碳技術領域一定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特色,要積極務實的在實際中推廣和應用。同時,煤炭企業應積極加強與其他發達國家的交流與合作,引進提高能效的技術,提高我國的煤炭企業的開發的技術。
四、結束語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低碳經濟的興起為煤炭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契機,煤炭企業一定要住住機遇,借助“低碳經濟”這種強力,破解改革過程中的深層次問題,理順經濟內部結構,規范企業行為方式,提高效能,實現經濟的良性發展,“低碳經濟”帶給煤炭企業的必將是一種系統性的升華,會產生強大的發展動力,成為推動煤炭企業經濟發展的又一引擎。
參考文獻
[1]李雅琴.國有煤炭企業如何開展能源環境審計會計之友[J].(上旬刊) ,2010,11(05).
[2]周偉偉.基于環境保護的低碳經濟研究現代經濟信息[J],2011,09(08).
[3]李.我國低碳社會建設面臨的挑戰與優勢分析學術交流[J],2010,12(05).
一、環境保護和低碳經濟的關系
低碳經濟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尼古拉斯·斯特恩向英國政府提交《氣候變化的經濟學:斯特恩報告》,從氣候學的角度對當前經濟進行分析,并首次提出了低碳經濟的概念。可見,低碳經濟的概念就是由于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而產生的。
國際社會對于溫室氣體減排和全球氣候變化的關注,催生了時下逐漸流行的低碳經濟概念。自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發表以來,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而發展低碳經濟逐步成為一些國家的一項重要經濟政策。2008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確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更加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關注。
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二、我國低碳經濟建設中的問題
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大力發展本國的低碳產業和相關技術。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已經在低碳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發展中國家也開始推進低碳經濟建設。總體來說,我國的低碳經濟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一個發展中大國,在低碳經濟建設過程中,依然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和挑戰。
1.能源消耗持續增加
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工業化進程中,穩定與發展是我國經濟建設的首要任務。而能源的持續供應與消費是經濟發展的必需推動力。能源、鋼鐵、汽車、交通、建材、化工等六大高耗能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我國的高碳經濟狀態仍然比較突出和明顯。由于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我國城鎮化和工業化將同時并進,這就必然導致能源消耗快速增長。而當前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內,傳統的化工能源仍然占據主體地位,對化工能源的持續消費,必然會帶來碳排放物的相應增加,這是與低碳經濟的內在發展要求沖突的。
2.我國的資源儲備決定了碳的高排放量
作為一個富煤貧油少氣的國家,我國煤炭的比重占70%以上,而在各種能源中,煤炭含有最高的碳含量,因此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和數量也相對較高,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雖然我國已經開始研究并開發出可再生能源以及各種清潔能源,但在短期內依然難以完全替代傳統能源,我國以煤炭等燃料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發生根本改變。
3.產業結構阻礙低碳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三大產業結構比例為1:5:4,第二產業仍然是主體產業,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國在國際貿易分工中的地位決定的,而我國目前又處于以高能耗為特征的工業化、現代化進程中。世界大部分產業鏈低端產品都是在我國制造完成的,這就決定了我國需要消耗大量基礎原材料,即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而工業生產技術的相對落后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國的高碳經濟特征。總之,不合理的產業結構對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產生了嚴重的阻滯效應。
4.低碳技術水平低下
低碳技術主要包括可再生能源技術、節能減排技術和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等。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0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實現未來低碳產業的目標,至少需要60種骨干技術支持,其中有42種是中國目前沒有掌握的核心技術。可以看出,當前我國在低碳領域的整體技術水平還存在嚴重的落后性。低碳技術是發展低碳經濟的關鍵,其先進與否,直接決定著低碳經濟建設與發展能否成功。
三、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應對措施
1.加快產業結構改革
我國處于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工業所占比重過大在所難免,但是在經濟建設過程中不能一味偏向工業的發展規模,而忽視了農業和服務業的發展。我國在建設低碳社會的過程中,應該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從而制定完善的產業結構升級和改造計劃。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既然我國在今后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煤炭能源為主的能源消耗方式難以改變,那么要想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就只能通過提高單位能源的利用效率來實現。比如通過政府補貼、稅費減免等方式鼓勵企業引進先進高效生產設備;制定嚴格的能效標識制度和能效準入制度,鼓勵和規范家電、建筑等行業的能源高效利用;以價格為杠桿,逐步推行階梯能源定價,從消費者一方入手做到節約能源;加快低碳節能技術的研發和引進,并盡快投入到實際生產過程中,從而實現低碳生產。
3.加強低碳技術的研究與創新
關鍵詞:低碳經濟;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X34 文獻標識碼:A
1 低碳經濟提出的背景
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全球氣溫明顯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100年前上升了0.48℃。伴隨著工業革命的進程,資源枯竭、環境污染、氣候變暖等問題已經成為全球共同關注的問題,世界各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如何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既合理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又可以促進經濟持續快速的發展,各國紛紛開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將發展低碳經濟作為經濟發展目標,并對經濟政策進行了調整。全球低碳經濟爭霸已經全面展開,一場綠色投資的戰爭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悄然展開。
2 低碳經濟的概念、內涵及特點
所謂低碳經濟,是指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達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一種經濟發展形態。隨著實踐的發展,低碳經濟的內涵不斷得到拓展。人們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對低碳經濟的理解。目前大多數學者認同低碳經濟是一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主要特征,以較少的溫室氣體排放獲得較大產出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從經濟形態上講,簡單來說,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低碳經濟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碳基能源對于氣候變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低碳經濟的實質在于提升能效技術、節能技術、可再生能源技術和溫室氣體減排技術,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這是從高碳能源時代向低碳能源時代演化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
3 低碳經濟在世界范圍內的發展狀況
3.1 英國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在全球實施“碳預算”的國家,也是首個把實現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納入法律框架的國家。早在2003年,英國就在其的《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到2005年英國能源戰略的主要任務是從根本上把英國變成一個低碳經濟的國家。2008年公布的《氣候變化法案》在以往全國二氧化碳排放計劃之上,明確地規定了全新的更具法律約束力的全國性排放目標,其核心條款就是2009年4月實施的碳預算體系,該預算中確定,在1990年的基礎之上,2050年英國碳排放至少要減少80%。同年7月,英國政府又了《英國低碳轉換計劃》以及3個配套的計劃―《英國低碳工業戰略》、《可再生能源戰略》及《低碳交通計劃》。此外,英國還通過氣候變化稅、氣候變化協議、氣體排放貿易機制、碳信托基金等一系列經濟政策工具的運用,達到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目的。英國政府在2010年3月18日了在碳預算體制下的首份碳排放報告,報告稱英國2008年的溫室氣體凈排放量約相當于6億噸二氧化碳,碳預算目標正穩步實現。
3.2 美國
美國作為世界工業強國,主要通過資金支持、法律支持和出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相關政策等幾個方面來實現向低碳經濟發展的轉型。早在2005年8月8日,美國布什政府就頒布了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氣等11個方面的《能源政策法》。2007年美國參議院提出了《低碳經濟法案》。2009年美國眾議院提出了“綠色能源”法案,以確保美國產業的競爭力,推動綠色就業和勞動者轉型,并出口低碳技術,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政策法案的實施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保障。2009年2月,奧巴馬政府宣布了以發展新能源為重點的“美國復興和再投資計劃”,計劃在3年內投入1500億美元,使得美國新能源產量與現在的能源產量相比增加1倍。同年2月,美國在能源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2012年起將對排污、排放收費,到2050年將減排83%;以每臺補貼7000美元的刺激政策,來鼓勵混合動力汽車的大規模使用等,再度增加用于新能源開發和利用方面的投資,投資總額高達7870億美元,主要用于發展高效電池、智能電網、碳儲存和碳捕獲以及可再生能源(包括風能和太陽能等)。
3.3 日本
日本各屆政府一直在宣傳推廣節能減排,主導建設低碳社會。從1991年至2001年,日本先后制定了《關于促進利用再生資源的法律、合理用能及再生資源利用法》、《廢棄物處理法》、《化學物質排出管理促進法》、《2010年能源供應和需求的長期展望》等法案。自2002年以來,日本的太陽能發電、太陽能電池產量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占據了世界總體產量的半壁江山。2004年,日本環境省設立的全球環境研究基金成立了“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同年,日本出臺了以燃料電池為重點的“新產業創造戰略”,降低日本對石油的依賴程度。2007年6月,日本內閣會議審定通過《21世紀環境立國戰略》,提出“建設國際循環型社會”的戰略方針。2008年,日本政府提出了“福田藍圖”,其減排目標是到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目前減少60%~80%,將日本打造成為世界首個“低碳社會”。 2008年提出《面向低碳社會的十二大行動》,預計在未來三至五年內將家用太陽能發電系統的成本減少一半,同時大力發展風力、太陽能、水力、生物質能和地熱等,爭取到2020年使碳捕獲與埋存技術實用化。
3.4 中國
自2007年中國首次明確要發展低碳經濟以來,我國在發展低碳經濟特別是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了很大進步。截止2010年9月底,共批準2685個清潔發展機制項目,預計2010年減排量近5億噸CO2當量,其中有953個在聯合國CDM執行理事會成功注冊,占全球注冊項目的40%。我國新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超過9%。國家發改委公布“4萬億”投資清單中,用于節能減排和生態建設工程的投資達2100億。2010年,中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在1500萬~1700萬千瓦之間,累計裝機容量將超過4000萬千瓦,比上年增長約55%,躍居世界第一。低碳技術投資呈增長趨勢。中國最近幾年用于“綠色行業”風險投資差不多增加了一倍,占總投資的19%。據估計到2020年將達到2680億美元,其中太陽能產業的開發利用世界領先。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根據政府規劃,到2011年,中國將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
“十二五”期間,科技部將高度重視和發展低碳技術,把低碳技術作為重點內容納入國家“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與相關技術產業發展規劃。預測中國的風能發電能力2020年達到3000萬千瓦的目標將會提前實現。我國低碳發展將朝四個方向努力,即形成合理的消費模式;選擇高效節能的生產消費結構;加快技術創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設低碳高效的能源工業,將以煤為主的傳統能源結構改變為煤炭、油氣、新能源三分天下的格局,減排的重點也要從目前工業部門為主轉變為工業、建筑和交通并舉。
關鍵詞 溫室效用;低碳農產品;對照法;支付意愿;支付動機
中圖分類號 F321;F762.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165-07 doi:12.3969/j.issn.1002-2104.2012.11.025
2009年11月,中國承諾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這是中國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國際社會做出的莊嚴承諾。根據世界觀察研究所的評估:牲畜及副產品排放的溫室氣體CO2當量,占世界碳總排放的51%,農業是碳排放的大戶。因此,為實現我國節能減排的目標,將低碳的理念引入農業產業體系及消費模式,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來說尤為重要。消費行為的改變會引導生產行為的改變。在美、歐及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食品包裝上注明碳標簽作為環境政策的工具日益普及,其目的在于通過標注碳標簽來吸引消費者支付溢價,補償為外部成本內部化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在我國政府大力推行低碳消費的環境下,本研究的意義在于探求碳標簽能夠在多大程度上促進我國低碳農產品的供給。從這個角度來講,有兩個問題值得研究。首先,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的支付意愿表明市場自身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補償為生產低碳農產品所增加的生產成本。其次,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支付溢價的動機是什么?消費者究竟是為單純的溫室氣體減排支付溢價還是為溫室氣體減排和更好的產品使用價值(營養、安全性等)的混合體支付溢價?
具有環境友好屬性的產品具有正外部性,消費者要為低碳產品支付溢價,從理論層面上來看,是有悖于基于“自利偏好”的傳統經濟學假說的。但是,已有研究表明,部分國內外消費者愿意為環境產品買單,如Ingrid Olesen et al[1]、 SeungHoon Yoo[2]、 Fikret Adaman et al[3]、Atsushi Kimura et al[4]、Brian Roe[5]、蔡春光等[6]、蔡志堅[7]、梁爽等[8]、曾賢剛[9]。其影響因素主要包括:年齡、性別、受教育程度以及對環境保護的認知等。目前,隨著發達國家食品領域碳標簽的推廣,對低碳農產品消費者行為的研究也開始受到國外學者的重視。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①日本瑞穗綜合研究所[10]的研究揭示:假設農產品生產過程中的CO2減排量達100%,消費者愿意接受:大米價格上漲24%,甜瓜價格上漲22%,西紅柿價格上漲15%。②Ingrid Olesen et al[1]利用一個無假設的選擇消費實驗研究了挪威消費者對帶有機和動物福利標簽的沙丁魚的支付意愿,研究結果表明,消費者愿意為在沙丁魚的生產過程中動物福利的改善和環保效益買單,同時認為選擇消費實驗可以有效地用于多屬性產品支付意愿的研究。③Atsushi Kimura et al[4]利用選擇消費實驗研究了信息的獲得方式與帶有碳標簽的食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互動關系,認為在消費者主動搜尋信息的條件下,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顯著高于消費者被動接受信息的條件下的支付意愿,低碳產品中所含的環保信息有利于在消費者心目中創立價值。國內外消費者之所以愿意為環境產品買單是因為消費者不僅僅有利己偏好,還有利他偏好。
基于以上分析,國內學者較少關注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的支付意愿。而且農產品通常具有多重屬性,比如帶有生態標簽的食品可能口感更好、食用更加安全。對于這一類食品,消費者究竟是為促進公共福利的環境改善支付溢價還是為能夠促進自身效用的利己屬性支付溢價?上述研究沒有很好地回答這個問題。因此,本文試圖說明我國城市居民的低碳農產品消費行為以及消費者在為帶有碳標簽的農產品支付溢價時,究竟是為溫室氣體減排等利他屬性,還是為更好的營養、安全性等利己屬性支付溢價?
1 理論分析
低碳農業生產模式是指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基礎,綜合高效進行生態種植養殖,最終實現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目標的一種農業生產模式[11]。也就是說低碳農業生產模式是一種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生產方式。FAO[12]相比現行的生產方式而言,采用環境友好生產方式生產的農產品并不一定能夠保證更有營養或食用更安全。對于消費者而言,我們可以把農產品的屬性分為兩類:一是像食用更健康、營養更好一類的利己屬性;二是在農產品的生產過程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保護環境一類的具有外部性特征的利他屬性。消費者在農產品的購買評價過程中往往將這兩種屬性混淆在一起[13]。
本研究并不試圖說明低碳的農產品是否更有營養、口感更好和食用更安全等問題。實際上,關于這一問題學界正在爭論當中。低碳農產品更主要的是強調一種生產技術與過程,是否具有利己屬性并不確定。但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的支付意愿卻是利己屬性和利他屬性的混合體。本文試圖探究消費者在低碳農產品消費過程中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并辨析其利己動機與利他動機。本文參考Bougherara et al[14]的分析框架來說明本研究的目的。考慮如下隨機效用方程(1):
ULCi=VLCi+eLCi(1)
其中:ULCi為消費者i消費低碳農產品的間接效用;VLCi為間接效用ULCi的確定性部分;eLCi為間接效用UCLi的隨機項。
VLCi可以分解為兩部分:低碳農產品中的利己屬性向量XLC和利他屬性ZLC。方程(1)改寫為:
ULCi=βiXLC+γiZLC+eLCi(2)
其中:βi為農產品利己屬性的邊際效應;γi為農產品利他屬性的邊際效應。由于消費者往往會認為低碳的農產品可能食用更安全或營養價值更高,因而,消費者從低碳農產品中實現的主觀感知效用可能出于利己動機。農產品的低碳特征實際上具有半外部性。在低碳效用γZLC中應再加入消費者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所帶來的效用δZLC。方程(2)改寫為:
ULCi=βiXLC+[δi+γi]ZLC+eLCi(3)
如前所述,參數δi和γi從本質上來講是主觀的。雖然有一些客觀的方法來評價環境友好生產方式對產品屬性的影響,但消費者主要還是依靠他的主觀信念和外界信息來判斷,因此,參數δi和γi取決于消費者的主觀信念和外界信息。本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揭示信息如何影響δi。在研究中,我們會給出不同的信息刺激,觀察消費者行為的變化來確定消費者主觀感知的農產品利己屬性邊際效應參數δi。
首先通過對比消費者對低碳農產品和普通農產品支付意愿的差異來確定消費者對低碳半外部性ZLC的支付意愿,同時控制住農產品利己屬性XLC的干擾。引入關于低碳屬性的信息項(明確告知消費者農產品的低碳屬性并不意味比普通農產品更有營養或食用更安全)來隔離低碳屬性中的利他屬性和消費者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消費者在收到上述信息后,農產品低碳屬性的邊際效應可能減少。即:δiinf o
ULCi=βiXLC+[δinf oi+γi]ZLC+eLCi(4)
由于溫室氣體減排的外部性特征,所以它無法在市場上通過交換直接獲得價值,目前國外主要應用權變評價法(CVM)來測度居民對溫室氣體減排的支付意愿。CVM在環境價值評估領域已日趨成熟,本研究運用對照法、CVM方法來評估城市居民對農產品溫室氣體減排的支付意愿以及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
2 實證分析
2.1 研究對象選擇
由于畜牧業是農業的碳排放大戶同時又是我國居民消費的主要肉類,本文選擇豬肉為代表性農產品。在問卷中我們設定了兩種豬肉:一種是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普通豬肉;另一種是虛擬的低碳豬肉(本文所指的低碳豬肉是指相對于現在市場上銷售的普通豬肉,在生產過程中采用了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因而生產單位重量的這種豬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比普通豬肉更低)。之所以設計了兩種豬肉,一是通過消費者對兩種豬肉的支付意愿的差異反映方程(4)中的[δinf oi+γi]ZLC項,即消費者對豬肉低碳屬性的總體支付意愿;二是為了控制信息的擾動對消費者支付意愿的影響。在我們事先給出關于農產品低碳屬性的信息項(明確告知消費者農產品的低碳屬性并不意味比普通農產品更有營養或食用更安全)之后,如果消費者對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與事先未得到信息的消費者相比顯著發生了改變,則解釋了消費者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如果消費者對兩種豬肉的支付意愿發生了改變,則解釋了信息本身的干擾作用,這種支付意愿的改變與信息的具體內容無關。
2.2 研究方法
關于利己屬性信息對消費者支付意愿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序貫法與對照法。序貫法應用廣泛,主要有三個步驟,如Hayes et al[15]、Rozan et al[16]和Noussair et al[17]。調查以面談形式進行,第一步訪談員詢問消費者對兩種豬肉的支付意愿。第二步告知每個消費者在低碳豬肉生產中所使用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并不能保證豬肉的品質(安全性、營養價值)更高。第三步再次讓消費者對上述兩種豬肉給出支付意愿。序貫法能夠通過比較消費者對同一種食品在被告知上述信息前后的出價變化來反映利己動機在消費者對低碳食品的支付意愿中所起到的作用。但Douadia et al[14]的相關研究證實序貫法本身存在缺陷。首先,它隱含的前提條件是消費者即使在得到相關信息后也會堅持先前的出價以避免自相矛盾。其次,訪談本身向消費者清楚地表明了目的,其作用類似于霍桑效應。因此,本文又設計了包括兩組消費者的對比法。我們事先只告知一組消費者有關溫室氣體減排的信息,而隱藏有關溫室氣體減排與豬肉本身品質關系的信息,讓消費者對兩種豬肉出價。我們將這一組稱之為對照組(A組)。同時,我們事先告知另一組(B)組消費者有關溫室氣體減排的信息和溫室氣體減排與豬肉本身的營養價值、安全性無關的信息。讓消費者對兩種豬肉出價。然后拿這一組的支付意愿與A組消費者給出兩種豬肉的支付意愿相比較。對照法將有效地克服序貫法的缺陷。因此,本文將受訪對象隨機分為兩組:A組和B組,并以訪談的方式分別采用兩種調研方法。
2.3 問卷設計
本文的調查問卷設計主要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消費者對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觀感知和支付意愿的相關實證研究成果,并于2010年12月對南京市的6家超市的96位消費者進行了預調查。根據以往相關調查的經驗數據和預調查過程中反映的問題,本文對問卷進行了修改完善。問卷終稿確定之后,進入正式調查階段。正式調查問卷的具體結構如表1所示。
2.4 樣本概況
本次問卷調查訪談消費者450人次,將全部問題都選擇同一答案和有關鍵數據遺漏的問卷視為無效問卷,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17份,其中A組問卷189份,B組問卷228份。問卷的有效回收率達到92.6%。由于時間和人力的限制,問卷樣本主要分布在天津、山東、江蘇。
2.5 描述性統計分析
消費者基本特征。根據有效問卷,對被調查者的基本特征進行整理,如表2 所示。在被調查對象中,B組女性偏多,共128 人,占樣本總數的56.14%,但兩組的性別比例無顯著差異;年齡主要集中在31-40歲和41-50歲,占到A組樣本總數的38.10%和43.39%,B組樣本總數的35.53%和48.25%;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為高中、中專或技校、大專或本科,A組樣本中高中、中專或技校的有60人,占A組樣本的31.75%,B組樣本中高中、中專或技校的有84人,占B組樣本的37%;A組樣本中大專或本科學歷的有105人,占到了55.56%,B組樣本中大專或本科學歷的有104人,占到了45.81%;被調查者的職業分布比較分散,A組樣本中以政府事業單位人員較多,占到34.39%,B組樣本中以退休或家庭主婦及其他較多,占到28.07%,其次是政府事業單位人員,占總數的22.81%;家庭月平均收入中,2000-5000元和5000-8000元的樣本比例較大,A組樣本中分別為39.68%和37.57%,B組樣本中分別為35.96%和32.46%。皮爾遜卡方檢驗表明:除了平時對環境的關心程度外,A、B兩組樣本的社會人口統計變量及對食品安全和溫室效應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無統計學上的顯著差異,故可以判斷A、B兩組樣本為獨立樣本。
2.6 分析方法與模型
本文首先運用皮爾遜卡方檢驗對A、B兩組受訪者基本統計特征、對環境的關心程度、對食品安全和溫室效應等方面的認知和態度進行分析,以確定A、B兩組受訪者是否為統計意義上的獨立樣本。其次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及Wilcoxon檢驗測定組內消費者對傳統豬肉與低碳豬肉支付意愿的差異以及在A、B兩組間消費者對兩種產品支付意愿是否存在統計意義上的差異。最后,在上述檢驗的基礎上,運用一般多元線性回歸模型進一步分析在控制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對豬肉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以及信息對這種支付意愿的影響。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3.1 在不同信息條件下消費者對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及動機分析
本文首先比較了在A組樣本中,讓事先未告知信息(在低碳豬肉生產中所使用的溫室氣體減排技術并不能保證豬肉吃起來更安全或有營養)的消費者對兩種豬肉分別給出支付意愿,然后把A組樣本中未事先獲得低碳屬性與利己屬性關系信息的支付意愿與B組樣本中事先獲得上述信息消費者的支付意愿進行了比較。表3概括了不同組別、產品和信息條件下的支付意愿。表3左半部分是A組樣本中信息釋放前消費者對傳統豬肉和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t檢驗表明在兩種信息條件消費者對低碳豬肉與傳統豬肉的支付意愿存在顯著差異。
表3的右半部分是B組樣本中在消費者事先知道信息條件下對兩種豬肉及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t檢驗表明在兩種信息條件消費者對低碳豬肉與傳統豬肉的支付意愿存在顯著差異。獨立樣本t檢驗及Wilcoxon檢驗表明:相比A組樣本,B組消費者對低碳豬肉及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顯著降低。這說明信息的具體內容顯著地改變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也印證了方程(4)中所描述的情況,消費者對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包括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
3.2 控制個人特征條件下消費者對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及動機
影響消費者對低碳豬肉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有很多。因此,需要控制住影響消費者支付意愿的這些個人特征才能更加準確地測算消費者對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以及信息對消費者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的影響。根據研究目的和具體需要,采用一般線性回歸模型來測算城市居民對豬肉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模型見式(5)所示:
Y=Xβ+ε(5)
式中:Y表示城市居民家庭對傳統豬肉及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X表示影響居民家庭支付意愿的因素,包括被訪者的個體特征及家庭特征、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程度、對低碳消費作用的認知程度、是否經常消費有機食品以及環保意識等;β表示回歸系數;ε表示隨機誤差。問卷中設計了2個問題來反映居民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程度,相應的2個變量分別是:“是否認為在過去100年間氣溫一直在升高”,“消費低碳豬肉是否可以減緩全球變暖”。問卷還設計了
3個問題,反映受訪者平時是否關系環境問題以及對食品安全的重視程度。本文選取了13個解釋變量,包括信息條件與低碳豬肉的交互、信息條件與傳統豬肉的交互2個交互項。主要解釋變量的簡單描述見表4。本文利用Stata12.0 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得出模型穩健標準誤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表5列示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對人口社會統計變量、認知、態度變量以及信息條件與豬肉產品類型交互項的回歸結果,考慮到每個消費者對豬肉(普通豬肉、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出現了兩次,由于觀察值之間的非獨立性,我們采用了穩健的標準誤的回歸方法。同時由表5中的結果可以看出:與上述研究結果相似,在控制了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的情況下,消費者對低碳豬肉支付意愿比普通豬肉平均高3.87元/斤,也就是說消費者對豬肉低碳屬性的平均支付意愿為3.87元/斤。交互項的回歸結果顯示與A組消費者相比較,B組消費者在事先明確“如果低碳并不意味著更有營養或食用安全”信息的情況下,對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顯著地降低了2.3元/斤。但對普通豬肉的支付意愿沒有顯著改變。這也說明信息的具體內容影響了消費者的支付意愿,而沒有發現信息擾動作用的存在。
對低碳消費作用認知的回歸結果顯示,只要消費者不否認自己購買低碳豬肉對環境改善的促進作用,支付意愿都是顯著的。相比其他年齡段和職業的消費者,年齡在41-50歲之間和職業為私營業主的消費者對豬肉的支付意愿都是正向顯著的。與高收入的家庭相比,家庭月平均收入在2000-5000元的消費者對豬肉的支付意愿都是負向顯著的。
4 結論與啟示
通過問卷調研獲取數據,本文運用 CVM 探討了我國城鎮居民對CO2減排的農產品(豬肉)的支付意愿情況,并使用對照法評估了消費者對豬肉低碳屬性主觀感知中的利己屬性的存在及大小。結果表明:相比普通豬肉,消費者愿意為低碳豬肉平均多支付3.87元/斤。但現階段消費者對溫室效應、尤其農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認知程度較低。消費者認為溫室效應主要由工業生產和能源消費造成;如果采用低碳技術生產的豬肉不能夠兼容利己屬性(更有營養或食用更安全),消費者會顯著降低對低碳豬肉的支付意愿;認知、職業、收入和信息條件是影響消費者支付意愿的顯著變量。
因此,本文研究結論的主要政策含義要點是:①基于消費者對全球氣候變暖及農業領域的溫室氣體排放的低認知狀況,建立低碳消費教育體系是建設以低碳為特征的農業生產和消費體系的根本保障。遏制全球變暖關系到千家萬戶,提高消費者的低碳消費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低碳消費意識的提升不是通過幾次宣傳就可以實現的,建立一套完整的低碳消費教育體系勢在必行。可以利用多種媒體宣傳教育工具、學校等正規教育與非正規教育相結合,在不同的消費場所和時間節點進行長期、立體式低碳消費宣傳教育,以提高消費者對農產品低碳消費意義的認知水平,合理引導消費者逐步提高支付意愿與支付水平。②收入是影響消費者支付意愿與支付水平的關鍵因素。提高居民收入是農產品低碳消費體系建設的內在動力。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對農產品低碳屬性支付意愿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因此通過各種途徑有效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既是社會科學發展的本質要求,又能夠促進食品低碳消費體系的建設。③在食品領域實施碳標簽制度,既能提高消費者對低碳食品的認知水平,為消費者低碳消費創造必要的前提條件,又能引導低碳生產。④基于消費者為低碳農產品的支付意愿中存在主觀感知的利己屬性的問題,政府要合理引導農業低碳生產技術的發展方向,合理規劃低碳技術的研發投入資金,充分利用財政補貼政策的誘導作用,引導企業和科研部門研發既能減排又能提高給消費者帶來利己屬性的技術。⑤當前,我國城市居民對農產品的低碳屬性的支付意愿普遍不是很高,在這種情況下,要推廣農產品低碳消費,完全靠市場機制運行是比較困難的,政府應當對農產品低碳生產大力扶植,設立專項資金對因農產品低碳生產所增加的成本進行補貼。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Olesen I, Alfnes F, Rora M B, et al. Elicit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Organic and Welfarelabelled Salmon in A Nonhypothetical Choice Experiment[J]. Livestock Science, 2010,127(2-3):218-226.
[2]Yoo S H, Kwak S Y.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een Electricity in Korea: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tudy[J]. Energy Policy, 2009,37(12):5408-5416.
[3]Adaman F, Karali N, Kumbaroglu G, et al. What Determines Urban Household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Turkey: A Contingent Valuation Survey[J]. Energy Policy, 2011,39(2):689-698.
[4]Kimura A, Wada Y, Kamada A, et al. Interactive Effects of Carbon Footprint Information and Its Accessibility on Value and Subjective Qualities of Food Products[J].Appetite, 2010,55(2):271-278.
[5]Roe B, Teisl M F, Levy A, et al. US Consu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Green Electricity[J]. Energy Policy, 2001,29(11):917-925.
[6]蔡春光, 陳功, 喬曉春, 等. 單邊界、雙邊界二分式條件價值評估方法的比較:以北京市空氣污染對健康危害問卷調查為例[J]. 中國環境科學, 2007,27(1):39-43.[Cai Chunguang, Chen Gong, Qiao Xiaochun, et al. Comparison of Single Bound and Double Bound Dichotomous Contingent Valuation Technique:A Case of Estimate Health Economic Loss by Air Pollution of Beijing[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07 ,27(1):39-43.]
[7]蔡志堅, 張巍巍. 南京市公眾對長江水質改善的支付意愿及支付方式的調查[J]. 生態經濟, 2007,(2):116-119. [Cai Zhijian, Zhang Weiwei. On the Willingness to Pay for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of Yangtze River and Payment Mechanism in Nanjing Area[J].Ecological Economy,2007,(2):116-119.]
[8]梁爽, 姜楠, 谷樹忠. 城市水源地農戶環境保護支付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以首都水源地密云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05,(2):55-60. [Liang Shuang, Jiang Nan,Gu Shuzho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in Urban Water Sources : City Mi yun[J]. Chinese Rural Economy, 2005,(2):55-60.]
[9]曾賢剛. 我國城鎮居民對CO2減排的支付意愿調查研究[J]. 中國環境科學, 2011,31(2):346-352.[ Zeng Xiangang. China Urba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for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Reductions[J].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31(2):346-352.]
[10]新華社. 日本:消費者購“低碳”農產品[EB/OL]. (2010-04-06) [2012-05-15]. http:///roll/20100406/2009873.shtml. [Xinhua News Agency. Japan: Consumers Purchase Low 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s[EB/OL]. (2010-04-06) [2012-05-15]. http:///roll/20100406/2009873.shtml.
[11]胡新良. 低碳農業生產: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治本之策[J]. 江漢論壇, 2011,(8):15-19.[Hu Xinliang.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 Fundamental Policy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s Quality and Safety Management[J]. Jianghan Tribune, 2011,(8):15-19.]
[12]FAO.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 Affected by Organic Farming[EB/0L]. (2000-07-24) [2012-05-15]. http:///docrep/meeting/X4983E.htm.
[13]Grolleau G, Thiébaut L, Bougherara D. L’exclusion des Produits Agroalimentaires du Dispositif D’écolabellisation[J]. économie Rurale, 2003:83-90.
[14]Bougherara D. Ecolabelled Food Products: What Are Consumers Paying for?[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9,36(3):321.
[15]Hayes D J, Shogren J F, Shin S Y, et al. Valuing Food Safety in Experimental Auction Markets[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77(1):40-53.
[16]Rozan A, Stenger A, Willinger M. Willingnesstopay for Food Safet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Quality Certification on Bidding Behaviour[J]. European Review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4,31(4):409-425.
[17]Noussair C, Robin S, Ruffieux B. Revealing Consumers’ Willingnesstopay: A Comparison of the BDM Mechanism and the Vickrey Auction[J]. 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4,25(6):725-741.
China Urban Resident’s Motives of Willingness to Pay for
Lowcarbon Agricultural Products
YING Ruiyao1 XU Bin1,2 HU Hao1
(1.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Jiangsu 210095,China;2. College of Business, Linyi University,Linyi Shandong 276000,China)
Abstract
Abstract: Taking Handan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of resource-based city.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from different aspects.
關鍵詞: 資源型城市;低碳經濟;思考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y;low-carbon economy;thought
中圖分類號:F29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5-0301-02
0 引言
邯鄲礦產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被譽為“鋼城”、“煤都”。目前,已探明煤炭儲量40億噸、鐵礦石儲量4.8億噸,鋼鐵年產能4500萬噸、煤炭產能2500萬噸,是我國著名的焦動力煤和鐵礦石產區之一。邯鄲是典型的資源型重工業城市,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在50%以上,鋼鐵、煤炭、建材等重工業增加值占工業增加值的比重在70%以上,“產業結構偏重”由來已久,高能耗、高污染問題較為突出。“十二五”以來,邯鄲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發展低碳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目標,出臺配套政策,采取綜合性推進措施,在探索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步伐。在全市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邯鄲環境質量基本穩定,污染排放強度有所下降,生態保護得到加強,居民低碳意識不斷提高,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蓬勃發展,城市環境面貌明顯改善,初步建立起了以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為基本特征的國民經濟體系和資源節約型社會。
對邯鄲市發展低碳經濟所做的不懈努力和取得的顯著成效不再贅述,下面重點對應關注的問題和該怎么辦談點想法。
1 發展低碳經濟需要關注的幾個問題
重工業城市發展低碳經濟從硬環境和軟環境上都存在一定的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重工業城市發展低碳經濟任重道遠 重工業城市對資源的依賴性較強,從而導致整體結構偏重,這也是重工業城市發展低碳經濟的先天性不足,特別是在思想認識上必須有一個質的飛躍。首先,有些地方和企業對嚴峻的資源和環境形勢認識不足,沒有把發展低碳經濟工作看重、看大、看急。其次,沒有擺正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之間的關系,對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力度不夠。第三,對發展低碳經濟的戰略意義領悟不深,以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觀,行使著片面追求物質財富增長的行為。在這種發展觀的影響下,雖然創造了經濟增長奇跡,積累了豐富的物質財富,但也為此付出了資源環境的巨大代價。
1.2 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現實矛盾較為突出 對地方政府來講,發展低碳經濟,可能暫時導致放緩經濟增長速度、GDP下滑,對長遠利益和社會效益容易出現看的重而做的虛的現象;對于企業來講,改造升級需要加大投入,淘汰落后就會失去既得利益,感覺資源和環境離自己太遙遠。在處理這對矛盾過程中,一些企業思想上存在顧慮,行動上遲緩乏力,特別是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工作阻力很大。
1.3 發展低碳經濟的推進機制有待完善 企業是節能減排與發展低碳經濟的主體,而企業自身缺乏加大投入、創造社會效益的內在動力。因此,政府主導,加大成本,完善推進機制尤為重要。一是加大對《節約能源法》的貫徹落實力度;二是研究制定政策,包括制定長遠戰略,出臺鼓勵科技創新、節能減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通過減免稅收、財政補貼、融資擔保等措施,調動企業自覺跟進的積極性;三是建立工作推進機制,各級各單位齊抓共管,運用法律的、經濟的、行政的手段,協調推進。
1.4 大眾消費方式仍處于高能耗模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更多地享受電氣化、自動化提供的便利,日常生活中越來越依靠于高能耗的動力技術系統。“便利”是現代商業營銷和消費生活中流行的價值觀,不少便利消費方式在人們不經意中浪費著巨大的能源。改變高耗能的大眾消費模式,倡導低碳的生活消費方式勢在必行。
2 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幾點思考
2.1 發展低碳經濟是對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重大考驗 發展低碳經濟涉及方方面面,關鍵在于“政府主導”的力度和效果,這是對地方政府執政能力的體現和考驗。一是認識決定執政方略。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趨突出,科學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問題。而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認識與實際工作的落差”,擺不正地方利益與全局利益、社會利益的關系,固守“GDP是硬道理”的觀念,有待真正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修正完善執政方略,堅定不移的貫徹執行黨的方針政策。二是戰略性思維是提高科學決策能力的關鍵。目前我國已步入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和國際化快速發展的新時期,加強學習研究至關重要。應當從大處著眼,總攬全局,對方向性、全局性、前瞻性等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戰略思考和研究,科學判斷經濟社會形勢和走向,提高科學決策能力,擯棄拼資源、拼環境、竭澤而漁的思維定式,把調結構轉方式、發展低碳經濟作為資源型重工業城市經濟發展的一項戰略工程來抓。三是創新執政方式是應對復雜局面、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環節。領導干部要積極適應新形勢,積極創新和變革領導方法和執政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新辦法。發展低碳經濟工作中,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應當堅持“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積極應對,大膽決策,特別是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要化解矛盾,排除阻力,執行到位。
2.2 把發展低碳產業納入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規劃 研究制訂低碳經濟發展規劃,堅持調整現有產業結構與低碳產業結構布局并重,加快工業、建筑、交通三大領域的節能改造和技術推廣,培育壯大低碳產業,發展可再生能源、新能源產業。建立完善低碳發展考核評價體系,研究制訂相關扶持政策和工作推進機制,列入各級政府議事日程,叫響抓實。
2.3 制訂發展低碳經濟的扶持政策 在國家和省現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重工業城市應當制訂更為優惠的扶持政策。對節能和技改項目,特別是高新技術和低碳產業項目,應當優先安排用地指標,優先列入國家和省重點項目;設立高新技術產業專項資金,以補助、貼息等方式,支持技改和低碳項目建設;建立融資平臺,優先為低碳項目授信;減緩免地方稅收;引進高級人才優惠政策等。
2.4 強力推進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工作 將節能減排和淘汰落后產能完成情況納入政府績效考核,建立完善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每年向社會公告淘汰落后產能的企業名單、落后工藝設備和淘汰時限,同時,堅持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相結合,堅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
2.5 營造全民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圍 加強宣傳,提高公眾的低碳意識,倡導綠色消費和節能節約,發展大公交,開展“無車日活動”和“低碳機關、低碳家庭、低碳企業、低碳社區”創建活動,營造全民低碳生活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王書偉.煤炭生產與低碳經濟發展相統一的經濟學考量[J].商業時代,2011(21).
關鍵詞:低碳經濟; 發展; 啟示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及產生的時代背景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基本特征,以應對化石能源對于氣候變化影響為基本要求,以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基本目的。
(二)低碳經濟產生的時代背景
低碳經濟出現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氣候變化的原因除了自然因素外,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既包括生產活動,又包括日常生活活動,主要是生產、生活時,使用化石燃料過程中排放過多的二氧化碳等主要溫室氣體,造成大氣組成改變,引起全球氣候變化。為應對氣候變化危機,英國在2003年的能源白皮書中提出了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新經濟發展戰略。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美國等國家紛紛結合本國國情,制定了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差異的低碳發展戰略。
二、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策略
(一)英國—制定激勵措施,促進低碳經濟發展
①立法應對氣候變化。2007年6月英國出臺的《氣候變化法案》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對碳排放立法的國家。法案為英國政府推動低碳經濟發展,評估政府減排政策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據。②推出“氣候變化稅”。英國于2001年4月1日開始針對不同的能源品種進行征稅。如果重工業能源企業能夠通過新的投資實現較低的排放,則不需要支付全稅,最高可免稅80%。政府再將所得氣候稅收入通過“強化節能環保投資補貼”等辦法再返還給企業。③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技術。英國降碳的重心從發展核能擴大到發展風能、生物質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多個領域,并為一些有競爭力、能盡快實現出口的技術領域提供資金、政策、財稅的支持。④設立碳信托基金。碳基金負責提供碳管理、能源審計、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等,安裝智能計量表,建立建筑證書制度。
(二)德國—倡導低碳技術,助推低碳經濟繁榮
①制定氣候保護技術戰略。2006年8月,德國在世界上首個推出政策全覆蓋的《德國高技術戰略》。2007年,在“高技術戰略”框架下制定了氣候保護技術戰略,成為國家技術創新領域綱領性文件。②投入大額資金發展低碳技術。德國教研部將在未來10年內投入10億歐元用于氣候保護技術的研發。德國科學界、經濟界將籌集到的30多億歐元私人資本全部用于企業低碳環保技術攻關。政府計劃每年撥款7億歐元對現有民用建筑的節能技術進行創新與改造。③建立低碳財政稅收政策。德國從1999年起對國內油、氣、電的使用征收生態稅,并與工業界簽訂協議,規定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與節能掛鉤,德國聯邦經濟部與復興信貸銀行建立起節能專項基金,促進國內中小企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三)日本—樹立低碳理念,全面構建低碳型社會
①確立“低碳社會行動計劃”。2004年日本環境省推出“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會情景”研究計劃, 2008年7月,日本政府通過了“低碳社會行動計劃”,提出了建設低碳社會的中長期目標和措施,重點發展太陽能和核能等低碳能源,對住宅、工業、交通等部門提出了預期減排目標,建立相應的制度保障與技術支撐。②實施“六大低碳政策”。日本政府詳細制定了六大推動政策,即:低碳能源、環境稅收、低碳技術、綠色投融資、低碳產業及綠色消費政策。③創建低碳示范城市。2008年7月,日本政府選定了橫濱、九州、帶廣、富山、水俁、下川町六座城市作為“環境模范城市”。這六市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推廣環保的交通體系,實施更嚴格的二氧化碳減排措施,努力建設低碳型城市,促進日本社會低碳化發展。
三、國外低碳經濟發展的啟示
(一)提供法律保障與政策支持
英國、美國、日本、德國、丹麥、芬蘭、荷蘭、意大利等國家采取了法律先行的手段,分別推出了各類低碳經濟法案,奠定了低碳經濟發展的法理依據,保證了低碳經濟發展有章可循。我國政府要繼續加大從國家宏觀角度給予低碳經濟發展的法律與政策支持,鼓勵相關地方法規的制定和實施。政府要盡快在征收碳稅和推行碳排放交易方面形成共識,調整稅收政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支持低碳經濟的稅收體系。
(二)增強科研力度與技術創新
低碳經濟發展的關鍵環節在于低碳技術。《京都議定書》規定了清潔發展機制,這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實踐中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所進行技術轉讓都有所保留。在自主創新方面,我國政府要采取有效手段,支持技術創新,給各種低碳技術的研究、開發及項目展示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撐和資金支持,促進低碳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通過技術交易等方式迅速推廣和應用先進低碳技術。
(三)加快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
英國《斯特恩報告》指出,及早開展相關行動在經濟上是占優勢的,行動越及時,經濟損失越少。面對日益嚴重的能源及環境約束,要摒棄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加快產業升級,調整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限制高耗能產業發展,淘汰落后產能,加快技術含量高,環境危害小、利潤回報高的低碳產業發展,促進生產的低碳化,帶動低碳產品的生產和出口。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來看,我國要努力把低碳產業打造成經濟領域新的增長點。
(四)創建低碳試點與實踐區域
日本以低碳示范城市作為切入點,希望以點帶面最終實現低碳型社會。我國可以綜合考慮不同地區和行業的特點選擇幾個試點。可以在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高污染的行業率先試點,通過低碳技術的引入和改造,成為探索低碳經濟發展的重點區域。世界自然基金會確定的首批“低碳城市”發展示范項目—中國上海和保定,在這兩個城市實踐區內,可以建立實現低碳發展的政策框架,大力建設低碳社區、低碳商業區及低碳產業園區等低碳發展綜合實踐區域,促進低碳技術的集成應用,帶動低碳經濟發展,探索低碳經濟發展規律,形成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任力.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政策及對啟示[J].發展研究.2009,(2)
關鍵詞:低碳經濟 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全球碳排放激增,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引發臺風、局地暴雨、高溫熱浪、低溫冷害等極端氣候現象頻繁發生,海平面上升、冰川退縮。氣候變化已經影響到人類賴以生存的環境,已經演變成為綜合性的發展問題。為了應對氣候變暖,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低碳含量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成為全球熱點,發展低碳經濟成為一場涉及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國家權益的全球性革命。作為發展中的中國,構建一個多維度的低碳經濟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來度量實現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尋找存在的差距及對策,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特點規律:
1、“低碳經濟”的內涵
“低碳經濟”的提法,最早見諸2003年的英國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目前,作為具有廣泛社會性的前沿經濟理念,低碳經濟還沒有約定俗成的定義,人們對它的理解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但為了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筆者認為,還得從中國實際出發,給出一個較切實可行的名詞解釋。
所謂“低碳經濟”是人類應對國際社會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發展方式和經濟形態,它是一種“四低三高”經濟發展模式,即以低能源消費,低排放和低污染、低碳含量和高的碳生產力,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和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為基本特征的經濟發展模式。
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產、消費、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
2、低碳經濟的特點和規律
低碳經濟不是“減排經濟”、“零碳經濟”,也不是”低效經濟”、“低速經濟”,更不是“道德經濟”。發展低碳經濟不等于摒棄傳統行業和產業。從宏觀角度分析,“低碳經濟”存在一定的特點和規律,這些可為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有啟發作用。
(1)碳排放與經濟發展
專家研究發現,碳排放與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微妙的聯系,而能源在其中起到了橋梁和紐帶的作用。
對石油、天然氣、煤炭為主的化石能源的過度依賴,使得所有國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能源消費量劇增,同時還伴隨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上升。以發展中國家為例,1970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22.37倍,能源消費總量增長8.06倍,碳排放量增長7.50倍。
圖1 1970-2007年期間中國的GDP、能源消費總量和碳排放量
數據來源:《2050中國能源和碳排放報告》
通過考察2008年8月到2009年12月這一段時間內的國際能源價格、碳交易價格以及我國的總體經濟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三者之間的聯系。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經濟發展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一般來說,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能源消耗的上升,而能耗的上升又會導致碳排放量的增加,反之亦然。同時,碳排放量的增加又會導致購買碳指標的需求上升,同時碳價也會上漲,減排成本增加。
圖2 國際能源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網站,Bluenext交易所網站
圖3 國際碳市場價格走勢
數據來源:美國能源情報署(EIA)網站,Bluenext交易所網站
圖4 國家統計局宏觀經濟景氣指數先行指數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對于少數發達國家來說,由于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人口密度以及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成功實現了本國經濟發展、能源消耗、碳排放這三者之間相關度的削弱。
(2)低碳經濟和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
歐美發達國家大力推進以高能效、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其著力發展“低碳技術”,并對產業、能源、技術、貿易等政策進行重大調整,以搶占先機和產業制高點。
我國目前正處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加快推進的時期,屬能源需求快速增長階段,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不可能停止; “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
“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加上煤價低廉,決定了中國能源結構以煤為主,低碳能源資源的選擇有限。中國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這也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國經濟的高碳特征。資料顯示, 1993―2005年,中國工業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8%,工業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約70%。采掘、鋼鐵、建材水泥、電力等高耗能工業行業,2005 年能源消費量占了工業能源消費的64.4%。
發展低碳經濟是社會生產方式的轉變,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進程。為了度量我們在實現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尋找存在的差距及對策,需要建立一個符合中國國情的多維度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二、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構建
1、構建原則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不是一些指標的簡單堆積和隨意組合,而是根據某些原則建立起來能客觀評價與反映低碳經濟發展程度的總體特征的指標集合。因此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即要遵循構建指標體系的一般原則,又要根據影響低碳經濟的主要影響因子來確定。具體構建原則:
①科學性和實用性原則。指標體系的設計要符合低碳經濟的客觀規律和要求,既要從認識低碳經濟的性質、特點出發,又能對發展現狀進行評價,為科學發展決策提供客觀依據。這是最基本的出發點。
②系統性和層次性原則。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要用系統的觀點對低碳產出、消費、資源、政策等指標的構成要素進行客觀描述。確定各方面具體指標時,必須依據一定的邏輯規則,體現出合理的結構層次。要將各子系統有機結合,并在系統的不同層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標 ,以有利于進行控制。
③全面性和主導性原則。一套指標體系不可能涵蓋所有碳指標,但必須全面反映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高碳排放的主要問題。因此,選取指標時需選擇那些有代表性、信息量大的指標。
④可測性和可比性原則。評價指標要盡可能地量化,但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規定性和質的規定性 ,對于一些在目前認識水平下難以量化且意義重大的指標 ,可以用定性指標來描述。定性指標應有一定的量化手段與之相對應,且這些指標的計算方法應當簡單明確,計算所需數據應比較容易獲得。
⑤ 時空耦合原則。評價體系的研究總是在一定空間范圍內進行。低碳經濟形態是一個動態的時空耦合過程 ,指標體系既要反映經濟發展的現狀,又要反映其動態變化性;既要從時間序列又要從空間序列來評價和判定。
⑥3R原則。即減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環(recycling)三種原則相結合,重點是通過適當的方法和手段盡可能節約能源、提高能效、提高物質循環利用率、降低碳排放或零排放,促進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2、 評價指標的選取方法和指標內容
根據低碳經濟過程中所處的發展階段、存在的差距及可以采取的政策手段,采取縱橫向比較方法,即橫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離低碳經濟目標有多遠,縱向比較各國或經濟體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努力程度。可從低碳產出、消費、資源、政策四個維度來建立綜合性評價指標體系。
①低碳產出指標:
碳生產力被認為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標,并且,這一指標將能源消耗導致的碳排放與GDP產出直接聯系在一起,能夠直觀地反映社會經濟整體碳資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時也能夠衡量一個國家或經濟體在某一特定時期的低碳技術的綜合水平。
根據我國2005年相關數據,一次能源消費量為22億噸標準煤,其中煤、油、氣、水電的比重分別為68.7%、21.2%、2.8%、7.3%。估算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為51億噸,其中約50%來自能源加工轉換部門(主要是電力),約35%來自終端工業部門,約15%來自交通、農業、服務業與居民生活。還有數據表明,建筑業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27%--30%。因此在評價時還要選取電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重點行業單位關鍵產品的單位能耗指標。
碳生產力:指單位二氧化碳排放所產出的GDP(國內生產總值),碳生產力的提高意味著用更少的物質和能源消耗產生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單位能耗指標:如噸鋼綜合能耗、水泥綜合能耗、火電供電煤耗等。
低碳消費指標:
碳消費水平旨在從消費側來衡量一國(或經濟體)人均碳需求和碳排放水平。盡管消費模式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人均消費的碳排放”可作為一個綜合性指標來界定消費模式對碳排放的影響。這一指標可以根據最終消費占GDP的比重(即最終消費率)與單位經濟總量的含碳強度(即單位GDP碳排放)等相關指標來推算。考慮到居民(包括政府和家庭部門)的最終消費支出中,既包括本國(本地)生產的產品與服務,也包括其他國家(地區)進口的產品與服務,這里以人均碳排放水平代替人均消費碳排放水平。
低碳資源指標:
碳資源稟賦及利用水平,主要關注一國(或經濟體)的能源結構、零碳排放能源和代表碳匯水平的森林覆蓋率情況,包含三個核心指標,即零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森林覆蓋率和單位能源的CO2排放因子。其中,水力資源、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屬于零碳排放的資源,以及對于全球減排和適應氣候變化有積極貢獻的森林覆蓋率,是一國實現低碳化的重要物質基礎。
④低碳政策指標:
從經濟學角度看低碳經濟屬正外部活動,需要國家從稅收、技術、管理等政策方面來引導,從制度環境的配套與政策工具來推動。是否具有低碳經濟發展戰略規劃,是否建立碳排放統監測、統計和監管體系,公眾的低碳經濟意識如何,建筑節能標準的執行情況,以及是否具有非商品能源的激勵措施和力度等,可以反映一個國家低碳經濟轉型的努力程度。
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可歸納為下表:
4、 低碳經濟的評價方法
① 統計指標的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
在建立的評價指標中,由于各指標的產生方法不同,量綱不同,不能進行簡單的綜合運算,需要對其進行標準化處理。由于有些指標是正向指標,有些是逆向指標,同時各個指標之間的量綱不同,如果直接運用這些指標對低碳經濟進行評價就存在不合理性,因此,有必要對這些指標進行正向化和無量綱化處理。
② 指標權數的確定
評價指標的權重是對各個評價指標在整個評價指標體系中相對重要性的數量表示,權重確定的科學合理與否對綜合評價結果和評價工作質量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權數的確定過程是綜合評價過程中的核心環節。由于各評價指標在指標體系中的重要程度不同,需要根據各指標對目標層的影響程度賦予其權重。通常可采用德爾斐法(Delphi),通過多方相關咨詢專家意見,確定了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中各個指標的權重。
③ 指標值的綜合合成方法
常用的有:線性加權綜合法、非線形加權綜合法、增益型線形加權綜合法、理想點法等,筆者認為采用線性加權綜合法即可。線性加權綜合法(也叫“加法”合成法),指應用線性模型Y=∑wjxj來進行綜合評價的。其中Y為系統的綜合評價值(表示發展程度),wj為與指標xj相應的權重系數。
④ 結果判斷
在參考國內外相關碳排放資料的基礎上,咨詢專家,建立起低碳經濟評價等級標準。根據指標值綜合合成方法計算出Y值。再與評價等級標準相比較,判斷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
結束語
作為一種新經濟發展模式,全球氣候變化和能源危機推動下低碳經濟是一個逐漸優化的過程。目前進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如對低碳經濟認識有待提高、相關統計資料和計量手段嚴重欠缺等,需要加強統計的方法和標準的統一,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完善碳排放量的統計、監測、考核,以便為國家為碳減排的科學決策提供客觀依據,發揮正確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付允等.低碳經濟的發展模式研究,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03
2、梁燕君. 淺析關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若干思考 , 《論文天下》 2010-05
3、潘家華、莊貴陽等.構建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體系,《浙江日報》2010-06-04
4、北京工業循環經濟服務平臺. 低碳經濟的歷史背景和時代特征ttp://省略/control/ 2010-01-11
5、畢軍.發展低碳經濟不只是減少碳排放news.nju.省略/show.php?id=10575 2009-12-17
6、陳喬第編輯.發展低碳經濟須澄清十大誤區《新華網》 2009-09-08
作者簡介:
【關鍵詞】展覽設計 綠色 低碳 可循環
我國會展業蓬勃發展,2011年會展場館超過269個,涉及34個省區市以及港澳特別行政區。會展場館總展覽面積超過1000萬平方米,室內展覽面積超過700萬平方米。2011年舉辦的大型展會的數量約為6000個,大量的短期、一次性展臺的使用和廢棄不符合“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為人民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目標。展覽的目的是為信息傳播、交流提供平臺,它也具有鮮明的社會導向屬性和公共藝術特征。從這個意義上說,展覽展臺搭建采用的方式對發展綠色、低碳、可循環的展覽經濟和提高大眾的綠色環保、低碳生活意識也具有很重要的宣傳和教育意義。而展覽設計又發揮著核心作用。
1.綠色、低碳、可循環的展覽設計的基本特征
綠色設計(Green Design)是指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內,著重考慮產品環境屬性(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維護性、可重復利用性等)并將其作為設計目標,在滿足環境目標要求的同時,保證產品應有的功能、使用壽命、質量等。綠色設計的原則被公認為“3R”的原則,即“減量化或減物質化Reduce,再利用Reuse,資源回收Recycle”,減少環境污染、能源消耗、產品和零部件的回收、再生循環或重新利用。綠色展覽設計要求采用綠色環保材料替代傳統的材料。低碳設計是指能夠達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效果的設計。低碳設計要求在從事展覽設計時,采取“減量化”的方式,需要考慮降低資源和能源消耗、推進清潔生產、防治污染,包括展覽工程材料生產過程中和展臺施工搭建以及展臺的使用中等符合低碳的要求。循環設計是指在進行產品設計時,充分考慮產品零部件及材料回收的一系列問題,以達到零部件及材料資源和能源的再利用。“再利用”主要包括展臺和道具、廣告、宣傳品、設備等能夠再次使用。“資源回收”要求對展覽工程材料、零部件、廢料能夠回收與再利用。
2.發展綠色低碳可循環的展覽設計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1)加強環保材料、新技術研發來發展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展覽設計
①采用綠色環保材料。由于展覽展臺搭建是臨時工程,企業投入成本有限,施工時為了考慮造價的要求往往壓縮材料的成本。與此同時,設計者只重視造型的要求,對材料的環保要求不夠重視,設計者在對施工的監督中把關不嚴,因此不符合國家環保規定的木材、板材、油漆、地毯等被大量使用。設計者應該研究采用環保的材料,使用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的材料。如采用水性油漆取代普通的木器油漆等方式,同時對設計材料的環保性能進行嚴格把關,加強材料的檢測監督。
②從設計角度注重展覽展臺搭建的工藝創新,重視設計可組裝、方便拆卸、可循環利用的工藝形式來發展低碳和清潔生產,通過精細化的展覽設計和施工來減少展臺的一次性使用。設計者在施工的清潔生產過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設計者應該研究展臺搭建的施工工藝,優化生產過程。如展臺造型工藝往往采取釘槍、膠合的方式,這樣必然造成大量不能拆卸的結構部件。設計者應該注意采用新的工藝和材料、利用新的可反復使用的結構形式。如在展臺地臺的設計上,設計者可設計組合式拼裝鋼木結構地臺,這既可保留地臺的效果,也可實現清潔生產,通過多次使用達到低碳的目標。設計者也應該深入到施工車間和現場,和施工項目經理、技術人員等共同努力改進工藝,通過工藝創新實現清潔生產。如采用對噴漆房進行通風改造,對污水排放納入污水處理系統等。對展臺回收的材料進行設計編碼,然后分類處理和反復使用,發展低碳生產,降低生產成本。
③在設計中重視提高展覽展臺的部件的性能。對展臺的不同部位進行不同的區別設計,提高再生循環利用率。比如,將需要長期使用的部件采取堅固的結構形式,對于每次容易更換的展臺部件則采取較為輕便靈活的結構形式。如設計者把展墻造型設計為高強度鋼木結構組合形式的基本單元,在每次不同造型時,可采取組裝形式反復利用。提高需要多次使用的展臺基本部件的性能,如展臺骨架采用高強度的鋁合金桁架型材,減少每次對異性鋼材的加工使用,保證循環使用的壽命。
④大力發展展示構件和器材的產品開發與創新。展示構件和器材的設計是展覽設計的重要環節。目前以采用“八棱柱系列展架”為代表的標準展位設計能夠實現可循環的目的,但它們不能滿足市場對美觀和個性化的需求。市場迫切需要設計師設計出既可標準化和大量使用、方便拆卸又造型美觀和變化多端的展示構件和展示器材,需要設計師開發輕便、實用、經濟、美觀和環保的展覽材料。
(2)在展覽設計中重視數字信息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的作用
通過展示形式的數字虛擬化、信息化和網絡化的應用,展示的空間從實體空間延展至數字化空間,展覽設計中可以減少實體造型,增加數字化的虛體內容,實現少實體、多虛體的展示傳達。此時不僅達到低碳環保的目的,而且由于數碼化的展示形式配合現代聲光電技術的組合,展覽將更加具有藝術感染力。在展覽設計中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使參觀者能夠身臨其境。而展示內容的網絡化更使展示內容能夠超越時空的界限,觀眾能夠通過各種信息數字終端,如觸屏、電腦等設備隨時進入虛擬展示空間進行參觀。新媒體技術,如投影技術、觸屏技術、傳感技術和軟件及系統集成技術等在展覽設計中大量使用是當今的趨勢。這些媒體技術與傳統的靜態展陳形式相比,其體驗性和交互性更強,人們可以更好地參與到信息的傳播中。使用這些技術能夠實現大量信息的存儲與傳播,同時展示內容和道具也可以更換地點和反復使用。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中國館的展品清明上河圖就在我國的上海、香港、臺北分別展出,所有設備和材料可以拆卸、循環再利用。
(3)在設計風格的創新方面,突出展覽展臺設計的“綠色、環保、 低碳”的特色,提升觀眾對展覽形象的感知,引導參展者對展臺的使用方式
展覽活動是信息的傳播活動,作為傳播媒介的展示空間對觀眾與展品及參展者之間的形象認知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目前“綠色、環保、 低碳”的生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這種形式和風格成為社會潮流。設計者可以將展臺的綠色低碳和可循環設計作為展覽設計的設計風格,同時結合市場宣傳來吸引參觀者和突出展品、展示綠色、環保、低碳形象。
(4)注重展覽展臺造型形式的延續性
設計可以整體再次被利用或部分能夠被再次利用的展覽展臺形式,從而保留了核心展覽形象的完整和持續性。展臺本身是特殊形式的廣告形象的展示,參展者參展的目的是宣傳企業和單位的形象,提升知名度,以及通過宣傳產品來獲取訂單和達成交易。從品牌營銷的角度說,品牌形象的建立需要長期的過程,每次展臺設計形式的無序的大量變化并不有利于企業品牌形象的展示。設計者應該在展覽設計前做好充分的研究和溝通,以品牌長期的形象為依據來設計展覽。同時幫助參展者制定長期的參展展臺形象計劃,注重核心形象的多次重復使用,強化展覽展臺長期形象的可識別性,樹立參展者的長期穩定的品牌形象。
(5)展覽設計的重點從單純為參展者提供短期的展臺設計轉變到為其提供長期的服務
展覽設計的重點在于為參展商提供展臺設計和完整的展臺搭建。展臺的使用只存在展會舉行的數天內,當展會結束,展臺就被拆掉。特別是很多企業每年多次參展,年年參展,由于參展者無專門人員與技術能夠回收展臺,也沒有場所可以保存展臺,因此造成大量的浪費。筆者認為,設計者在進行設計時考慮重點應該從短期的展臺的設計轉變到長期的為客戶提供布展服務,利用可循環、可回收的方式提供出租形式的展臺,變一次性的較多投入為每次的出租服務,這樣既可減少參展者大量不必要的投資,也實現了低碳設計,節約了資源,同時還可以增強參展者對設計者的忠實度,為展覽服務企業帶來長期穩定的利潤。
3.在發展綠色、低碳和可循環展覽設計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以市場為基礎的展覽設計創新
不僅要從思想上和道德上對展覽企業綠色環保和低碳方面進行要求,展覽企業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同時更要從市場的角度出發,從供求關系、企業經營、品牌戰略、消費者的使用和體驗等方面考慮展覽展臺設計的創新。
(2)設計評估建立
對展示工程項目的成本收益進行分析,從設計和施工的展示效果、經濟效益、環境和社會影響等各個方面來對展覽設計的綠色、低碳、可循環進行評價,建立評估體系,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改進提高。
(3)必須考慮物流和倉儲
展覽的特殊性在于“工廠化”施工、現場組裝的生產方式。展覽設計必須考慮半成品部件的運輸。如果是全國或若干地區的循環利用的展臺,還必須考慮全國運輸的方便和道路限制的要求。設計者也要研究展覽部件的形式和尺寸、重量等問題,考慮運輸車廂的尺寸和重量、高度和倉儲的可行性和要求。
(4)重視系統的設計
整個可循環的設計是系統的整體設計,包括從策劃創意到制圖,從展臺施工到儲存拆卸,以及設計后的評估、反饋和總結,從而形成規范和系統的設計指南和管理規范。
(注:本文為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后世博時期的可循環展覽設計工作指南及其系統理論研究(3443))
參考文獻:
[1]過聚榮.出版會展經濟藍皮書:中國會展經濟發展報告(2012版)[R],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4—1.
[2]周雅銘.虛擬現實數字化手段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摘要:本文研究了工業低碳發展的理論、現狀和趨勢,尤其側重工業經濟增長同碳排放的“脫鉤”和峰值問題,研究結論認為我國工業當前正處于從“相對脫鉤”向“絕對脫鉤”的過渡期,工業碳排放可能在2025年左右到達峰值。
關鍵詞:工業;脫鉤;氣候變化;碳排放
引言
2014年我國提出到2030年左右全國碳排放達到峰值的目標和2016年11月《巴黎協定》的正式生效,標志著我國應對氣候變化進入新的階段。我國工業能源消費占全國70%左右,加上工業過程排放后,工業總體碳排放占全國比重在80%左右,要實現全國達峰目標,關鍵在于2030年前盡快讓工業碳排放達峰。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增速總體呈下降趨勢,經濟結構出現大的調整,工業占全國經濟的比重出現下降,服務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趨勢更加凸顯。同時隨著人均收入水平持續增長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經濟的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高消耗、高排放、低附加值的低端工業品需求正趨向飽和,低消耗、低排放、高附加值的高端工業品需求在快速增長,這迫使工業供給側進行改革,工業進程由中期向后期發展。應對氣候變化的外在要求和工業發展階段的內在變化,為推進我國工業從高碳發展模式向低碳發展模式轉變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在這種形勢下,工業低碳發展的一些關鍵問題亟待理清。本文從工業低碳發展的理論、現狀、趨勢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并重點研究了“脫鉤”和“峰值”兩個關鍵問題,以期對推進我國工業低碳發展提供啟示。
一、工業低碳發展的理論
(一)工業低碳發展的目的
工業低碳發展源自氣候變化問題,是從經濟角度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內容,其最終目的是實現工業發展由高碳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即改變工業且增長且排放溫室氣體的不可持續模式,為工業且增長且不排放或少排放溫室氣體的可持續模式。工業低碳發展的這一目的,在理論上被稱作工業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脫鉤”用于表示通過某種方法改變兩個或多個變量原本之間的相關關系,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20世紀末期德國Wuppertal研究所開始用這一概念研究資源利用效率同經濟增長的關系,并提出若在50年內把提高全球和發達國家資源利用效率4倍和10倍,可實現經濟增長資源利用的脫鉤。2000年,OECD開始用脫鉤概念分析農業政策同貿易的關系,很快這一概念開始在交通、能源、資源、環境等多個研究領域應用。
(二)工業低碳發展的特征
工業低碳發展具有三個特征,源于工業對氣候變化問題三個特性的反應。一是氣候變化的累積排放。人類活動導致大氣中溫室氣體增多并影響氣候變化,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很長的時間過程。或者說,今天的氣候變化問題,不完全是今天人類活動的碳排放引起,而是因為長期碳排放的積累導致。這種積累尤其在工業革命后,隨著發達國家率先開始工業化,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碳的規模逐漸增大,經過長時間積累,才導致今天的氣候變化問題顯著,這就是累積排放問題。
因為累積排放,過去人類活動的碳排放影響現在的氣候,同樣現在人類活動的碳排放,也影響未來的氣候。二是氣候變化的外部性。氣候變化從出現就是全球的,即無論在哪個地方有碳排放,都會影響全球的氣候變化,而且這種影響還是長期的。這就是外部性問題,所以要應對氣候變化,單靠任何單個或幾個國家和地區,是不現實的,必須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努力才能產生效果,否則一個國家和地區努力降低碳排放,另一個國家和地區毫無節制地進行碳排放,應對氣候變化的效果就會打折扣。雖然氣候變化具有外部性,但這并不能僵化地就認為,為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每個國家都要承擔相同的責任。這就涉及到氣候變化問題的第三個特點。三是氣候變化的關聯性。氣候變化的關聯性是指氣候變化問題同環境污染、經濟發展等問題緊密關聯,不能割裂,不能把氣候變化問題從這些問題中孤立出來,單純看待。碳排放引起的氣候變化問題,同污染物排放引起的環境問題,很多都有共同根源,如燃煤既排放二氧化碳,同時也排放二氧化硫,所以有時候減少煤炭使用在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減少二氧化硫的排放,氣候變化同環境污染的這種關聯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正關聯性,即減少碳排放的同時也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另外,由于化石燃料當前是經濟活動的主要動力,碳排放和經濟增長緊密相關,而且這種關聯更復雜,即碳排放和經濟增長沒有“脫鉤”的情況下,減少碳排放會影響經濟增長,而碳排放和經濟增長“脫鉤”的情況下,減少碳排放不會影響經濟增長,這里涉及到“脫鉤”理論。由于氣候變化具有關聯性,所以控制二氧化碳排放,要考慮不同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區別對待,不能脫離經濟發展基礎,孤立、空泛地談論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否則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氣候變化的累積排放、外部性和關聯性,導致工業低碳發展相應具有三個特征:一是可持續性,即低碳發展必須考慮碳排放的累積排放問題,具有可持續性,不能讓當代人的碳排放影響到未來的氣候;二是全球性,即低碳發展不是某一個國家或地區自己的事情,而是全球都應該追求的先進發展模式,需要在一個切實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下實現;三是脫鉤,即低碳發展使經濟增長和碳排放實現了脫鉤。
(三)工業低碳發展的模式
從發達國家發展的經驗看,工業低碳發展遵循從高碳模式,經過穩定模式,向低碳模式轉變的路徑,這種分階段變化體現了工業化和城鎮進程的不同特征,總體呈現倒“U”型趨勢。這一趨勢符合環境庫茨涅茨曲線的一般規律。20世紀5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庫茲涅茨在分析收入不平等和人均收入的關系時提出:收入不平等現象隨著人均收入水平增長呈現先升后降的倒U型曲線關系。到了90年代,研究者借用庫茨涅茨曲線來研究環境質量同人均收入之間的關系,并發現環境質量開始隨著收入水平增加而惡化,但當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環境質量又會隨著收入增加而改善,即環境質量同收入水平之間也存在倒U型關系。從碳排放看,環境庫茨涅茨曲線揭示了工業低碳發展的一個重要概念,即碳排放峰值問題。根據環境庫茨涅茲曲線,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工業發展水平較低的時候,如圖1中的A點,工業碳排放水平也較低,但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即工業發展水平的提升,工業碳排放水平會隨著經濟增長而加劇;當工業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后,也就是說人均收入達到某個臨界點以后(有時候這個臨界點表現為一個區域值),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工業碳排放水平就開始下降,表現為工業碳排放水平逐漸減緩,如圖1中的C點,高碳排放壓力逐漸得到改善,整個工業呈現低碳化的趨勢。在這個過程中,“拐點”是最為關鍵的,在拐點之前,碳排放會隨著工業發展而不斷增長,在拐點之后,碳排放會隨著工業發展而不斷減緩,這個拐點正是工業碳排放的峰值。
環境庫茨涅茨曲線說明,在一般情況下,工業低碳發展遵循一個倒U型的過程,即工業碳排放從工業化初期開始,呈現增長趨勢,到工業化中后期,工業碳排放會出現峰值,之后碳排放開始逐漸下降。這一過程說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化發展,同發展階段緊密相關,在不同發展階段,工業低碳發展的特征是不同的。例如,一個國家和地區如果在工業化初期階段就過渡控制碳排放,很可能導致發展不充分,從而降低生活水平,這樣的低碳發展本身也是不可持續的。根據這種階段性特征,將工業低碳發展分為四種基本階段。其中,(a)是屬于高碳模式階段,這種階段處于工業化初期或中期階段,碳排放隨工業化發展不斷增加,一些發展中國家,如印度正處于這一階段;(b)是低碳模式階段,這一階段處于工業化后期,經過了碳排放峰值,碳排放隨著工業化發展而不斷下降,實現了“脫鉤”,一些發達國家,如英國處于這一階段;(c)是穩定模式,這一階段處于工業化后期,即碳排放穩定在峰值階段,一些歐洲發達國家,如丹麥處于這種相對穩定的階段;(d)是轉型模式,這種階段處于工業化中后期向工業化后期轉化階段,即接近碳排放峰值的階段,如我國當前正處于這一階段。在工業低碳發展的不同階段,碳排放趨勢和特征不同。
二、工業低碳發展的現狀
(一)工業經濟增速減緩和工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下降
“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總體呈現增長速度相比過去減緩,產業結構趨于優化。從2010年到2015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從12.6%下降到6.0%,同時在2012年,第三產業占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超過第二產業,這一趨勢不斷增強,工業在國民經濟的比重開始下降,如圖4所示,同時工業供給側面臨改革,煤炭、鋼鐵等傳統工業產能過剩形勢較嚴重,高技術產業保持較快增長速度。
(二)工業能源消費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的70%左右
工業是我國能源消耗的最大部門,能源消費占全國的比重始終在70%以上。從“十五”時期開始,工業和全國能源消費保持同步快速增長,2000年到2014年,全國能源消費從14.7億噸標煤增長到42.6億噸,工業能源消費從10.3億噸標煤增長到29.6億噸,兩者都增長了1.9倍,年均增速達7.8%。
(三)煤炭在能源結構中的占比接近70%,工業煤炭消耗占全國50%左右
近年來,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快速發展,使煤炭占比出現下降,2015年,我國煤炭消費約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4.4%,石油和天然氣約占23.6%,非化石能源消費約占12%,高碳特征明顯,“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基本特征短期內難以改變。煤炭也是我國工業的主要燃料和原料,據統計,2012年除電力行業外,工業煤炭消耗占全國的46%,其中焦化約占29%,煤化工占20%,工業鍋爐占
(四)鋼鐵、建材等六大高耗能行業能耗占工業能耗的70%以上
2000年到2014年,鋼鐵、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電力等六大高耗能行業,其能源消費占工業的比重由66.8%增長到73.3%,從2003年起始終在70%以上。其中鋼鐵行業能源消費增長最快,從2000年的2億噸標煤增長為2014年6.9億噸,增長了2.4倍,能源消費約占工業的23.5%。
(五)工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的70%,占工業碳排放總量的85%以上
工業領域碳排包括化石能源碳排放和工業過程碳排放兩部分。其中,2000年到2014年,工業化石能源碳排放從24億噸增加到了65億噸左右,增長了173%。全國化石能源碳排放量從33.8億噸增加到93億噸,增長了175%。工業化石能源碳排放占全國碳排放比例由2000年的70.1%到2014年的69.4%,2014年在工業領域碳排放總量中的占比達到86%。2014年,工業過程碳排放約10億噸,占工業碳排放總量的14%左右,2014年,工業領域碳排放總量約75億噸。總體看,在2012年之前,工業碳排放增速一直快于全國碳排放增速,從2012年開始,隨著工業經濟增速減緩、高耗能行業產能過剩等影響,工業碳排放增速放緩,低于全國增速。
三、工業低碳發展的趨勢
從前面的理論分析不難發現,工業經濟增長和碳排放的“脫鉤”,以及發展模式轉變的倒“U”型曲線,也即“峰值”,這兩個問題關系工業低碳發展的目的和路徑。為此本文重點對這兩個問題進行研究,前者基于2000年-2014年的數據重點分析當前我國工業低碳發展的“脫鉤”程度,后者基于數據模型探討未來5年到15年工業碳排放趨勢。
(一)工業經濟增長同碳排放的“脫鉤”
1.脫鉤指數
根據前述理論分析,工業低碳發展的目的是實現工業增長同碳排放的脫鉤。用脫鉤概念分析工業增長同碳排放的關系,關鍵在于如何判斷是否脫鉤。
2.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的工業經濟數據和能源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碳排放因子和碳排放計算方法,選用IPCC報告和相關研究。
3.計算結果及結論分析根據表1數據計算我國2000年-2014年計算IGT脫鉤指數d。縱坐標用d表示,代表IGT脫鉤指數,即工業增長率同工業碳排放之間的響應關系;橫坐標用g表示,代表工業增長速度。區域A、B、C分別代表絕對脫鉤區、相對脫鉤區和未脫鉤區。t值表示碳排放強度下降速率,代表政策措施,隨著t值增大,表示我國工業花費更大精力和更多政策用于降低碳排放強度增長,如果t值為負值,表示我國工業碳排放強度呈現增長趨勢,這意味著工業增長更加注重規模擴張,忽視因工業增長導致對環境的影響。00點到14點,主要處于B區域的右半部和C區域的上部,除了14點(g=0.070,d=1.009)處于A區和B區的邊界線上之外,其他各點都沒有在A區。這說明,2000-2014年的15年間,我國工業發展整體上沒有實現絕對脫鉤,基本處于未脫鉤和相對脫鉤狀態,這同我國工業發展的基本現狀相符合,過去15年,我國工業總體上仍然屬于粗放發展模式。00點到05點,除了01點(g=0.087,d=0.394)和02點(g=0.100,d=0.040)外,00、03、04、05四個點都在C區,而且06-14點的d值都大于零,位于B區。這說明,2000年-2005年,即“十五”期間,我國碳排放增速明顯超過工業增速,工業碳排放隨著工業快速發展而更快地增長,工業增長模式是一種高度粗放模式。而從2006年開始,即從“十一五”開始,工業發展進入相對脫鉤模式,工業碳排放速度雖然隨著工業增速增長而增長,但增長率低于工業增長率,這同我國工業發展實際也相符。因為從“十一五”開始,我國節能減排的力度明顯增大,粗放式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進行了遏制,而進入“十二五”后,脫鉤形勢進一步趨好。00點到14點,大體上呈現依次從右下向左上發展的走向,這代表我國工業經濟總體呈現,速度逐漸降低的同時碳排放強度緩慢降低(工業增速下降速度快于脫鉤指數上升速度,即趨勢線的斜率平緩),這一方面說明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有助于實現脫鉤,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問題,無法區分脫鉤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政策導致,還是因為經濟整體速度下降引起。這是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在對2000年-2014年三個五年計劃期我國工業發展與碳排放脫鉤情況分析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是我國工業整體上呈現從“未脫鉤”經“相對脫鉤”向“絕對脫鉤”轉變的趨勢,這說明我國工業發展的低碳競爭力正在穩步提高;二是我國工業脫鉤過程中伴隨著工業增速的下降,而且工業增速下降速度快于脫鉤過程,這說明我國工業低碳發展仍需要進一步加大政策力度,加快推進工業低碳發展;三是我國工業發展當前已經處于從“相對脫鉤”階段向“絕對脫鉤”階段的過渡期,這意味著我國工業碳排放峰值出現的可能性已經增大,未來不久的時期內工業碳排放將會實現達峰。
(二)未來5年到15年工業碳排放趨勢
在對過去15年工業增長同碳排放脫鉤研究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通過模型研究了2010年到2035年的工業碳排放趨勢。
1.工業碳排放模型
工業能源消耗主要取決于工業經濟發展和工業能效水平。工業經濟發展集中體現在工業增加值指標,工業能效水平集中體現在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即單位工業增加值的能源消耗量,這個指標綜合反映了工業內部產業結構變化和技術進步。測算模型為:E=I×T其中E表示工業能源消費總量,I表示工業增加值,T表示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由這個方程可以推出工業能源消費量增速同工業增加值增速與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下降速度的關系,即:e=(1+g)(1-t)其中e表示測算期內工業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速,g表示測算期內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t表示測算期內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年均下降速度。通過工業增加值變化速度和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變化速度可以計算出工業能源消費變化速度,然后通過設定基準年,就可以得出不同年度的工業能源消費量。然后根據不同年度的工業能源消費量和能源結構變化,可測算出每年的工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工業化石能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時間即為峰值時間。
2.模型參數設定
綜合考慮“十一五”和“十二五”情況,結合相關規劃政策文件,對模型參數設定:(1)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設定2010-2015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8%,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下降幅度設定為19%。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強度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標,設定2015-2020年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為6.5%,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下降19%。參考世界主要工業國家實現工業化以后經濟增長情況,設定2020年-2035年工業增加值增速和工業增加值能源強度下降速度。(2)根據“十二五”能源規劃目標及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目標,設定202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15%,根據《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設定2030年非化石能源比重達到20%。結合當前新能源技術創新和產業化的突破性進展,2020年以后我國非化石能源供應量有望持續較快增長,預計2035年達到25%。
3.測算結果與分析
根據以上,測算2010年到2035年我國工業碳排放情況,圖10表明模型結果,對其進行分析。
一是我國工業碳排放峰值在2025年左右出現。這一結論支持我國2030年達峰目標,表明工業領域通過努力可以在2030年前實現達峰,也說明當前我國工業正接近或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我國已經開始具備條件在工業領域主動控制碳排放。
二是我國工業碳排放峰值約在71億噸左右。考慮2014年工業碳排放64.7億噸,以2030年達峰為限,未來15年,我國工業領域大約剩余6億噸的碳排放余量。對這一余量要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如果按過去15年的發展模式(工業碳排放年均增速約為7%),余量是不夠的,因此推進工業低碳發展,主動控制碳排放,解決防止粗放模式的反復。另一方面,我國工業脫鉤或者達峰伴隨著工業增速下降,考慮到工業化與城鎮化進程尚未完成,應防止工業增速過快下降,出現“跳崖式”急轉,盡量實現平穩達峰和脫鉤。
三是工業能源消費在工業碳排放達峰之后,或者說2030年之后,仍將會緩慢增長。圖102010-2035年我國工業碳排放趨勢及峰值這說明我國工業總量仍需要保持增長趨勢,發展進程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