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考考試制度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通識教育;高考;制度;改革
一、引言
通識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它最早源于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通識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為有社會責任感的公民和理性與專業協調發展的高級人才,從情感和理性兩個方面促進人的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獲得作為合格公民的最基本的素質。通識教育的基本任務是教會學生學會做人和如何學習。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結合,就是今天我們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主要內涵。
幾十年來,高考為我國高校科學有效地選拔人才,引導中學全面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權力、出身和人際關系等因素對教育公平的于擾,體現了客觀性和公正性,保證了個人憑才能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但不可否認,高考有自身的一些弊端,以高考為指揮棒的培養模式使得中小學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一考定終身”導致選拔人才上出現不少問題。
通觀近年來我國的高考改革,不論是在考試組織上的國家統考分省命題改革,還是在考試內容上的“3+X”科目設置方案,以及在考試時間上的春季、秋季兩次考試,甚至全國53所高校享受5%“招生自主權”,這些高考改革措施的效果均不盡如人意。筆者認為,所有這些措施都沒有涉及到高考制度改革的根本,沒有從根本上改變高考指揮棒的作用,沒有能夠有效扭轉中小學深陷應試教育的可悲局面。高考制度是難以從真正意義上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實施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
2006年,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開始高考改革,進行自主招生,通過“面試”選拔了近600名學生。作為高考制度改革的“破冰之旅”,各種觀點薈萃網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很多人對面試招生的公平性表示質疑。比如,面試考官的認識與價值取向本來就有主觀差異,對人才的識別能力也有高低之分,見仁見智。有的人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自己,也許會給考官以“木訥”的印象,但實際是有真才實學的。面試在一些需要溝通能力的專業或行業如藝術、管理等比較重要,然而對于一些不太需要溝通能力的專業或行業如技術、研究等就相對不那么重要,存在制度“失靈”的情況。相反,不少人認為,如果在考試內容的改革上下功夫,筆試完全可以考查出應試者的素質。筆者認為,這兩所高校跨出的步子太大,是對在中國國情下高考制度改革的簡單化處理。
我國地域遼闊,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差異極大,建立統一、公正、合理的高考制度對推動我國教育公平和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以及國家的整體發展尤為重要。高考制度的公平性是當今中國社會公平和社會正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制度改革是涉及當今中國千家萬戶的大事。在高考制度改革的主張上,我們可以看到有相當一部分人片面強調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執意廢除高考,由各個高校自主招生。然而,從十多年高考改革的脈絡可以看出,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也只是在考試科目設置等方面做點改進,一直沒有輕易廢除高考的說法。廢除高考是不符合中國國情的,即便是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的過去,人情關系因素也還是存在著。如果在當今學風浮躁、關系盛行這樣的大環境下,放開政策、自主招生,那會使得高校招生的狀況更加糟糕。因此,如何在當前的大環境下推進高考制度改革,保證高考制度公平與效率改革的相對可控性,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只有在這個框架下的改革策略才是可取的,這也是對國家、對人民負責任的做法。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從制度設計的科學性、嚴密性和可操作性上進行改革。推進高考制度改革,既不能操之過急,草率行事,又不能因循守舊,無所作為。
二、通識教育理念下為什么必須改革高考制度
通識教育通常指適應現代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需要而進行綜合性的、普適性的使人獲得全面發展的教育。它要求學校教育不能片面強調科技知識或者人文知識的重要性,而是在兩者融合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教育,讓學生具備基本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人文教育薄弱、專業設置過窄、教育功利性過強等問題,導致學生思想底蘊不深、創新能力不強、知識面不廣、社會適應能力不強等問題的產生。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人才顯然不能滿足時展的要求。不僅如此,當今中國的高等教育依然忽視人文精神,較為普遍地存在著“工具理性化”傾向。關注一些可直接帶來利益和好處的東西,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傾向明顯。熱衷于追求功利和實用而忽略人文素養的專業教育使得大學生缺乏人文素養和人生價值目標,片面強調專業化導致了知識的狹窄化。
進入新世紀,盡管我國一些高校積極推進通識教育,但足,通識教育依然步履維艱,困難重重。比如,目前的大學本科階段仍然注重專業教育,學生的知識面比較狹窄,高校提供的通識教育卻差強人意;高校對學生的精神世界關注不夠,在學生批判意識和個性的培養等方面不能充分滿足學生的需要。究其原因,無不與我國高中階段過早的文理分科、未能有效地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有關,而所有這些的原因又歸結于現行的高考制度。
1.現行的高考制度使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成為空話,過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是難以從真正意義上實施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現行的高考制度已成了扭曲整個基礎教育的指揮棒,使得中小學無奈地推行應試教育,把高中教育,甚至初中、小學教育也導入了應試教育的歧途,且有愈演愈烈之勢。在應試教育的引導下,中小學生緊張忙碌地應付學校的各種考試、升級、取證,泯滅了探求奧秘的好奇心,失去了追求真理的熱情,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試想這種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能有個性和創造力嗎?
長期以來,在我國高中的教學實際中,為了適應高考考試的需要,大部分學校從高二起就將學生按文、理科分班。從知識結構方面講,過早的文理分科使得高中畢業生的知識結構不夠全面,這不僅不利于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而且還為高中畢業生以后進入高等教育階段帶來了問題?,F行的“3+X”高考科目設置依然未能改變高中階段文理分科的局面,相反使學生更容易偏科。“3+X”并沒有很好地實現有利于中學實施素質教育的指導思想,也沒有減輕學生的負擔。“3+X”與以往高考選拔相比,沒有顯露明顯優勢。鑒此,高考考試科目的設置不能沿襲以往一貫文理分設的老路,機械地通過各種考試科目的組合設計而力圖反映不同群體考生的不同知識結構,盲目追求高校不同學科專業對知識結構的差異性要求。這會使得考試科目設置過多,依然改變不了高考對高中課程設置的指揮棒作用,因此精簡壓縮考試科目仍然是高考制度改革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只有精簡壓縮考試科目才能避免高中階段文理分科,減低基礎教育、中學教育對高考的“依賴”,真正使得高考指揮棒“失靈”。
現行的高考制度只講“分數面前人人平等”,學生只懂得通過反復的識記和演練考得好分數,使得高校選拔的人才只會“考試”,即所謂高分低能,造成人才知識結構的“先天不足”,而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以及人格的缺失比單純的知識缺失更可怕。高考以卷面考試成績為主的選拔方式存在“一考定終身”的問題,一個人的素質和能力有多方面的考核內容,考試成績只是其中一個重要方面,高分數的考生往往并不一定是高素質的學生:高考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全面發展的人才,但卻成為準以認真正意義上推行中小學素質教育和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原因和巨大制度障礙?,F在國內有不少大學熱衷于通識教育,殊不知我國高中階段已經文理分科后選拔的人才怎么能有“通識”呢?如果通過高考選拔的人才本身就有“缺陷”,那么再好的大學通識教育也很難從真正意義上實施。
通識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完整的人,是著眼于整個社會,培養健全完整的公民,強調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通識教育理念必須貫穿到基礎教育和中學教育,這實際上就是中小學推行素質教育。其實,無論從中國古代的“六藝”,還是西方的“七藝”,及至文人稚士提倡的“琴棋書畫”,都可以看到素質教育、通識教育理念的影子,都是旨在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以達到文武并重、知能兼求、陶冶情操、促進人格養成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因此,筆者認為基礎教育階段和中學教育階段仍然是打基礎,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給予學生全面完整的知識教育,促進知識融合,讓學生具備基本的人文素養和科學文化素養,使人獲得全面發展,同時兼顧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陶冶學生情操,促進人格養成。
2.觀行的高考制度難于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不能夠發揮高校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F行的高考制度使得高校只能根據劃定的分數線按照成績的高低“被動地”錄取學生,毫無選擇的余地,國家管得太多太死: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一個人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高等學校是辦學的主體,高等學校應享有充分的辦學自主權。而招生的自主權是最基本的一項;對于高等學校來說,首先要明確培養什么樣的人才,需要什么樣的學生,然后再根據既定的規則和標準由學校自己來選拔,過多的限制必然會使得高校喪失在人才的選拔和培養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能夠有大的作為。因此,應通過高考制度改革。充分給予高校在選拔人才方面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高校有更大的自主權,發揮自身的辦學理念和特色,使高校真正成為人才培養、知識創新的主體。
高考改革本質上是制度的改革,而且是系統化的制度改革。所以,必須站在制度的角度去認識,而不是簡單地站在體制角度去認識。體制的背后是制度,僅僅在體制上做文章,高考改革沒有出路。要注重高考制度改革的系統性和銜接性,推動高校選拔人才和擴大辦學自主權,促進高校通識教育。所謂系統性就是改革要徹底,制度設計不留漏洞和死角,能想到的問題在改革之前就想到。所謂銜接性就是高考制度改革一定要與高中階段教育改革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相銜接,使高考制度真正成為溝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橋梁和紐帶。既要避免改革動作過大對中學教育造成的沖擊,使其對高中階段教育、基礎教育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實現高中畢業生的平穩過渡,同時還要兼顧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因此,國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應該站在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發展全局的高度,去認識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在經過精心設計、縝密論證的基礎上出臺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轉貼于 三、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內容改革
(一)目前的高考科目設置
目前高考實行的“3+X”科目設置可追朔到1991年,原國家教委決定在高中會考基礎上實行高考科目改革,提出“3+1”四個科目組的方案,并在湖南、云南和海南三省試行。“3+1”中的“3”是語文、數學、外語,“1”是物理、化學、歷史、地理的任意一科。1993年,北京市在全國率先試行了“3+2”的高考科目設置方案,一直實行到2001年。“2”指物理與化學或歷史與地理。1994年原國家教委開始在部分省市推廣試行“3+2”方案。1995年以后,全國除上海外都實行此方案。1999年廣東省率先進行了“3+X”高考科目沒置改革,2000年推廣到五省,2001年擴大到13個省,2002年全國務省市都實行了“3+X”方案。2003年秋季高考,全國各省市同時實行著幾種不同模式的“3十X”方案。
從10多年的高考科目設置改革中,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實行的“3+x”方案脫離不了原來考試科目設置的藩籬,依然存在文理分科的情況,仍在考試科目的組合上做文章,而且每個省市考試科目設置都不完全一樣。“x”的組合有很多種,很復雜。顯然,“3+X”方案只有當考生選擇“X”科目完全相同時成績才有可比性。高考制度設計的核心是考試內容與形式,具體地講是考試科目設置、考試內容與形式和招生錄取的方式。所以,必須把高考科目設置與考試內容的改革作為高考制度改革的突破口??荚嚳颇吭O置是大方向,而考試內容則顯得較為具體,必須在有限的考試科目數內,讓考試科目設置基本或主要反映考生的知識能力結構,而通過考試內容的改革,強化能力立意的命題指導思想,解決相關能力的考核。
(二)高考制度改革方案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又是一個充滿人情與資歷的社會,托關系、找路子的事情實在太多,尤其是像高等教育作為稀缺資源,競爭又十分激烈的情況下,真正靠高校自主招生,即便有了各個高校承諾的所謂“自律”,徹底廢除高考、完全放開也不現實。不但老百姓擔心缺乏公平,而且在全國范圍內光搞“面試”成本就很大,更何況面試的公平性本來就值得懷疑。由此可見,全國范圍內的高考制度改革面臨的主要問題依然是公平性和可操作性。有鑒于此,筆者提出的高考制度改革方案仍然是一種“折中”之方案,即采取“高考+高中會考”的模式,實行國家層面上的高考和各省市(或各中學)會考相結合的招生錄取模式。主要觀點是:一是高考考試科目只設二門,即語文和數學,實行全國統一試卷,統一時間考試,可分存秋兩次;允許多次參加考試,可以最好成績申請入學,成績兩年內有效。二是以省劃線,分省招生。二科成績達到一定要求者,即達到分省的本科線、??凭€兩條線。三是各高??刹辉僭O置其他考試科目,由各高校自主選拔。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以及結合中學的表現等。
1.高考考試科目只設語文和數學。高考考試科目為什么只設語文和數學?
(1)避免文理分科,推進中小學素質教育,為高校實施通識教育鋪平道路。文理分科必然造成高中生的知識結構缺陷,甚至偏科?,F行的“3+X”單純按照科目的組合必然打上文理分科的烙印,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高考指揮棒的負面影響。取消英語(理由后述)以及“X”,把它們放到高中階段的會考中解決,不但能夠避免文理分科,防止偏科,引導基礎教育、中學教育轉向以素質教育為核心,起到中學教育重視這些科目教學的作用,扭轉現在的應試教育的被動局面,而且還能夠為以后的大學通識教育鋪平道路。
(2)語文和數學是最最基本的科目,語文強調會“寫”,數學強調會“算”。在門數眾多的高中課程中是否存在基礎性核心課程?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無論對于文科學生還是理科學生而言,存在著兩種不同類別的基本能力:語言能力與數理能力,語文與數學因其較高的負荷量而成為眾學科中的核心學科。語文和數學是最最基本的科目,對絕大多數人來講,語文和數學都屬于工具性質的科目。語文雖然作為一門語言,但涉及的知識面相當廣泛,如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文化等等。沒有一定閱讀量,是很難學好語文的。學語文用于交流,能讀懂別人的文章,能熟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學語文說到底就是要會“寫”,把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清晰地寫出來。實際當中,不少學生有了想法、有了實驗結果就是不會寫,寫不出來,缺的就是寫作的基本功,特別是一些學術論文更是需要一些寫作規范、技巧和能力。這就是為什么同樣的素材或題材、一樣的實驗結果,有的人寫的文章條理清楚,令人信服,而有的人卻缺乏嚴密的論述,不能夠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數學知識已廣泛地滲透到各個學科專業領域,自然科學不必說,經濟管理等社會科學已越來越多地用到數學知識,就連文史哲這些文科味最重的經典文科也越來越需要數學工具。數學是具有嚴密邏輯推理的知識體系,是一種思維訓練。數學知識源于人類解決生產實踐中碰到的問題,把他們進行抽象精煉后又指導生產實踐。數學的系統性和嚴密性決定了數學知識之間、數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深刻的內在聯系,很多學科把它作為解決問題的手段,將復雜的現實問題抽象化,通過建立各種-~-I~的數學模型,進而通過數學推導、演算來求其解。因此,數學強調“算”。這里的“算”不單單是簡單的計算或運算,還包含了對復雜的實際問題通過數學手段進行求解的能力。
(3)不考英語。英語同語文一樣,本質上是語言,也是工具性的科目,這是必須明確的。我們可以拿《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語文和英語的考綱內容作簡單對比。除了英語有聽力,語文和英語在考試內容及能力要求上主要體現在閱讀和寫作:閱讀就是要讀懂文章的主旨要義、作者的觀點、意圖和態度并能做出適當推理;寫作就是要求清楚、連貫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作為語言,本質的東西是通的,沒必要重復設置兩門語言作為考試科目,此外,外語語種不同,考分同樣缺乏可比性,這也是不考外語的理由之一。
仔細想來,從小學到研究生,英語居然要學20多年!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個國家能像中國一樣對一門外國語的教育如此重視!英語教育投入過多已對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等諸多方面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制約一個民族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英語教育投入過高,導致人力、智力、財力的極大浪費,教育界應該好好測評一下英語教育的投入與科技創新產出之間的投入產出比。事實上,沒必要這么多人、花這么大的精力去學外語。在我國,真正需要的是一大批專職翻譯,他們能夠迅速翻譯國際上最新的科技發明,使得更多的國民省下精通英語的時間去搞創新或干實事上。
總之,在實行語文、數學二門科目入學水平考試制度時,作為選拔性考試,必須從重視知識立意、強調知識點及覆蓋面向注重能力考查轉變;考試題目不應是通過集中強化訓練所能解答的,也不是死記硬背能夠回答了的;重點考查和檢測學生語文、數學的基本功以及熟練運用語文、數學知識的能力。只要是命題的指導思想和基本目的確定了,有那么多的語文、數學專家自然會知道該怎么去出題目了。
2.語文和數學之外的其他所有高中科目,放在高中階段的會考考查。關于高中會考成績的參照性,以往對浙江、江蘇、北京等省市的研究表明,學生的會考成績與高考成績存在統計學意義上的顯著性正相關。這充分說明,會考與高考雖具有不同的性質,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學生的學力水平,會考成績完全可以作為平時學業成績的一部分,與高考分數一起,作為高校錄取的有力參照。
會考可以是高中自己命題,以減少招生命題考試的工作量和考生的負擔。考慮到會考成績的可比性,會考可在分省范圍內進行,即分省命題。會考的成績是高校錄取學生的重要參考。要完善高中會考制度,加大管理力度,確保會考成績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會考究竟采取哪種形式為好,可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確定,在此不再展開論述。
高校錄取學生的主要依據是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再結合中學的表現等。考生用他認為最滿意的一次考試成績,向多所學校提出申請。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學校,可根據學生提供的高考成績、高中會考成績,結合中學的表現以及學校自行組織考試等綜合表現決定是否錄取??忌梢酝瑫r拿到不同學校的錄取通知,學校也可以提供學生不同的機會選擇,最終讓學生和學校進行合理的雙向選擇。
3.我國高等教育地區發展極不平衡,地區差距明顯,目前以省為單位確定分數線即以省劃線,分省招生的辦法不失為好的辦法。以省劃線要分清層次,錄取線可直接分為本科線、??疲ê呗殻┚€兩個層次。取消大多數省市人為地區分重點錄取線和一般錄取線(第一批錄取線和第二批錄取線)的做法,即打破重點、非重點的界線,由考生自己選擇個人理想的第一志愿。在分配給每個省的招生名額時,應根據每個省考生數量的多少來決定每個省的招生數量。根據當年全國的招生數量和考生數量來確定一個錄取率,再按照全國錄取率和各地考生數來確定每個省的招生數,即“按相同比例錄取”的方法。這樣,考生在每個省機會都是平等的,既照顧了公平,又照顧了不平衡。這樣做對國家的整體發展非常有利。
四、結論
關鍵詞: 高校 考試制度 改革措施
考試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教育評價的重要手段。是學校檢查教學效果、獲取反饋信息,評定學生學業成績、衡量是否達到教育目標的重要方法。不僅是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管理部門衡量教師的教學質量,評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是檢驗學生學習效果、評價學生成績的重要環節。如何通過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試環節調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性,已越來越受到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的重視。
一、高??荚囍贫雀母锏谋厝恍?/p>
1.考試制度改革是時展的要求。
隨著科技知識的激增,新學科的不斷涌現,科技知識的更新速度將更快,科學技術應用于生產的周期將大為縮短。教師的責任,不僅在于把人類文明的火炬接過來、傳下去,還在于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具備創造新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開拓能力,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自由發展的時間和空間,使其在自主的前提下去具體操作,去親身體驗和表現,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去探索、發現、獲取新的知識,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提高素質。
2.考試制度改革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理念。
素質教育是21世紀人才培養對教育的要求。素質教育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把學生素質的提高、能力的加強放在首位。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使受教育者的獨立人格意識和生存能力逐步形成,通過培養創造力,使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寬廣的知識面,豐富的人文素養底蘊,以及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給學生發展創造自由的空間,使學生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
為此,要充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充分反映現代高校改革的目標和方向,以及充分重視社會對人才需求模式的變化,在注重個性發展的同時,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
3.考試制度改革符合教育大眾化的要求。
教育大眾化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學生類型的多樣化。由于全日制學生、非全日制學生之間知識水平、智力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大眾化的高等教育在課程上要彈性化,有開放的教學計劃、培養方式,這種開放的培養方式意味著更加靈活的學習空間、學習時間、學習形態,其主要的教育方法與形式應該是大課教學,它的特征是選修課比重較以往的教學計劃有很大的提高,學生擁有更多的選擇余地和選擇空間,在課程組合、安排上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
考試制度改革要滿足教育大眾化的種種需求,高校就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緊密聯系經濟建設的實際,根據專業結構、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以培養適銷對路的人才,增強競爭力為目標,從學生全面發展的方向出發,來研究和改革考試方式。
二、現行考試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學除了傳承知識,更重要的是提供一個寬松自由的學術和思維空間,讓學生可以在一個具有多元化標準的環境里學會如何自我選擇,并逐步培養起擴散性思維和創造性的再學習與自我發展能力。傳統的考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忽視對學生綜合素質和運用能力的考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識的真正人才可能得不到好成績,造成有主見、有獨立思維能力的學生得不到發展。
目前高校課程考試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考試目的功利化,影響教學效果。
傳統考試制度突出表現在對分數的價值判斷上。過分夸大分數的價值功能,強調分數的等級表現,以考核知識的積累、記憶為目標,并將學業成績與獎學金、評優評先結合在一起,加劇了學生的功利化取向。
以上弊端給教師拓展教學內容,結合教學進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紹學科前沿和發展動態等帶來困難,影響教學效率。教師只能采用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用規范性的語言、規范性的板書向學生講解;學生只能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被動學習,死背書本,全面接受教師講解的內容。對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探究問題的能力,傳統考試方法很難涉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自由思維的空間,制約了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和個性的發展。
2.考試題型標準化,影響個性發展。
標準化考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試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減少了人情分、關系分、誤差分。但是,標準化考試客觀性試題偏多,主觀性試題少,且試題答案多數是唯一的,留給學生探索創新的機會少,不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這樣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創造性的培養、個性的體現都會受到限制。
3.評分標準精量化,影響學習方法。
長期以來,我們把分數看成能力的具體外在表現,分數越高意味著能力越強,造成只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只注重分數不注重能力培養的后果,影響良好學習方法的養成。由于科技知識激增,新學科不斷涌現,科技知識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注重學習方法教學,樹立終身教育、未來教育的觀念,引導、指導學生學會自學。但是,由于考試壓力的影響,學生沒有更多時間去涉獵廣博的知識,去看與專業相關的書刊,去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三、高??荚囍贫雀母锏乃伎?/p>
高??荚囍贫却嬖诘纳鲜霰锥?,成了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絆腳石。因此,考試制度的改革勢在必行。這不僅是應對知識經濟和時展的必然措施,而且是建立我國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培育學生健全心智的必由之路。我結合工作實際,對考試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幾點思考。
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現代考試觀。
考試是一種手段,不是一種目標,考試應定位在檢查教學效果、檢查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鞏固所學知識和提高綜合素質能力上。
教育思想觀念的轉變是進行考試改革的前提。面對科學技術和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必須轉變以繼承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樹立符合時展的教育觀、人才觀、質量觀,必須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必須樹立新的考試觀,建立與創新人才培養相適應的考試模式,考試不僅要考知識,而且要考能力,考素質。要建立以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為最高目標的、科學的考試體系。
2.建立科學命題制度。
命題是實施考試的關鍵環節,是衡量預期目標的重要指標。因此,命題質量如何直接關系到培養創新人才的質量。首先要克服標準化考試暴露出來的弊端,多出綜合性思考題、分析題、一題多解題,給學生多提供探索的機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意識。選擇題型時,不要過分偏重于對知識知與不知的測試,而要使學生做題時有一個綜合、分析、比較、理解的過程。
其次要注重考核學生應用所學知識進行綜合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每一位學生在解題時都有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分析、比較、融會貫通的過程,鍛煉學生的立體思維,多給學生提供探索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開拓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建立科學評分制度。
考試是有連續的工作序列組成的系統過程,要實現考試方案的科學化,就必須對考試系統工序的每一個環節進行質量控制,要在每一個環節形成一套完整科學的實施方案。同時,應成立專門的考試機構,全面負責考試實施、考試管理和考試研究工作。
評分是考試的重要環節,對考試質量有著重要影響。學生在某一次考試中所得的分數,只是表示他對該課程掌握程度的度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水平,不能僅僅根據一次考試成績就斷定該生的智能水平。我們應該根據課程特點、教學目標、教學進度、考試題型采取更加靈活的評分辦法。同時,應結合學生課堂教學中的表現、實驗教學中的表現、作業完成的情況、期終考試過程中的表現等方面在各門課程綜合評價中給予恰當的權重,來構建多元的、綜合性的終結考評制度。特別是在成績評定時要對學生具有創新的、探討性的觀點給予較大的權重。
4.實行多樣化考試形式。
隨著傳統教學以“傳授知識為主”向現代教學以“培養能力為主”的轉變,必須改革單一的考試模式,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內容廣泛、形式多樣的具有動態性的考核制度。根據課程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鼓勵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如:閉卷、開卷、開閉結合、口試、答辯式、實踐技能操作、撰寫專題報告、學術論文等。
考試形式豐富和方法多樣是新的考試觀念在考試中的具體體現,也是促使傳統教育思想轉變的有效手段。教師應根據課程特點、教學目標和教學對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試方式。同時,課程考核應經常化。要使課程成績能真實反映學生的素質,必須把教師、學生的興奮點、注意力吸引到教學過程中來,由教學支配考試,考試為教學服務。要改變“一考定終身”的局面,加強對學生的平時考核,根據不同階段的教學要求,靈活運用作業、討論、小設計或小論文、小測驗等方式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考試是高校教學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考試目的不僅要定位在檢查教學效果、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程度、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質量,以及鞏固所學的知識上,而且應當定位于引導、激勵學生學習和促進學生提高學習能力和基本素質上。我們必須扎扎實實地工作,不斷借鑒各國考試改革方面的成功經驗,實現考試的科學化與規范化,徹底轉變傳統考試觀念,探索并逐步建立以不斷增強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為最高目標的、科學的高校考試體系,為培養高層次高質量創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吳林根.論高校優良學風的創建[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4):93-95.
[2]徐曉娟.對高??荚嚫母锏娜舾伤伎迹跩].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2,(1):118-120.
[3]陳舒懷.高等工程教育考試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40-42.
美國其實并不施行統一的全國大學入學考試,但是對中學生上大學影響最大的考試是“學業能力評估考試”(SAT)和“美國大學測評考試”(ACT)。ACT考試更像一種學科考試,強調考生對課程知識的掌握,與中國的“高考”有相似的地方。
加拿大:高校自主招生 沒有考分“硬杠杠”
與正為了高考而忙碌的中國高中畢業生相比,加拿大的高中生沒有“高考”這一概念。當中國考生正在考場中努力答題時,不少加拿大高中畢業生可能已經接到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了,有些平時學習成績比較突出的同學,可能會同時收到好幾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正在為選哪所學校而“煩惱”。
英國:“高考”從高二開始 考試科目與中國高考十分相似
在英國,高中二年級學生需要參加普通教育證書高級考試,即A-LEVEL考試??荚囌n程有英語語言、文學、數學、經濟等課程,與中國的高考十分相似。除了剛才說到的這些必修科目,學生選修的課目也要考試??荚囋u分分為八檔,即A、B、C、D、E、F、G,最后一檔零分用U表示??忌挥性贏-LEVEL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才能被一流大學錄取。
法國:學生參加高中會考 與中國高考高度相似
法國可能是有著與中國最為相似的高考制度的歐洲國家之一了。法國高中畢業生進入大學深造的必要條件是首先獲得由學校統一頒發的高中畢業證書,然后再參加高中會考(BAC)。
韓國:高考制度改革 綜合素質更重要
韓國教育部于2002年初實施新的高考制度。新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對考試成績不再計算總分,而將各科目的考試成績分別打分,然后依據分數段確定各科目的等級以及綜合等級。等級劃分為九個級別,每年的等級比例根據每年的考生人數確定。
肯尼亞:考試持續1個月 入學率不高
論文摘要:高?,F行考試制度存在考試目的偏差、形式單一、內容受局限等多種弊端,需要從改變考試觀念、豐富考試形式、更新考試內容等多方面進行改革。
考試一直是高校教學工作的一個重要環節。它是評價教學質量、檢查教學效果、督促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學生掌握知識、運用知識能力的一個重要標準。然而,從學生對待考試的情況來看,它并未起到應有的作用。
一、考試的現狀
學生對待考試是怎樣的一種情況呢?作為多年的系部教學秘書,我發現有以下幾種不正常的現象:
(一)有的學生懼怕考試,一到期末考試就申請緩考
這種學生也許是有一定的心理問題,但由此可見考試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心理壓力。
(二)有的學生平時根本不讀書,甚至連課都不去上
這些學生一到快要考試的時候,就會到處借別人的筆記抄,狠記幾天之后似乎也能考個好成績。這就是所謂的“平時不讀書,考試搞突擊”。
(三)有的學生抱著僥幸的心理在考試時舞弊
“平時不努力,考試靠舞弊”?,F在學生舞弊的手段可謂五花八門:夾帶的、抄書的、傳紙條的、發短信的乃至用微型耳機傳遞答案的。真是無奇不有??!
二、出現不正常的考試現象的原因
為什么會出現以上種種不正常的考試現象呢?我覺得,除了學生個人的因素之外,主要還是我們高?,F行的考試制度存在不少的弊端。
(一)考試的目的出現了偏差
考試作為檢查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和督促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是很明確的。從學校與教學系部來看,是通過考試來檢查任課教師的教學效果,評價其教學質量的好壞,以此來督促教學目標的實現;從任課教師的角度來看,是通過考試來衡量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的程度,檢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學生也可以通過考試了解自己掌握知識及運用知識的情況,及時發現自己學習上存在的不足,以作調整,從而達到實現高校教育的目的。但從現行的考試制度來看,考試的目的出現了偏差,往往是“一考定成敗”,也就是一次期末考試決定了一個學期學生成績的好壞和教師教學效果的好壞。這樣就容易造成任課教師只把期末考試作為教學任務的一部分來完成,學生只為獲得一個成績來參加考試。然而,期末一次性考試受試卷容量、考試時間的限制,又怎么能全面、客觀、準確地反映教學的整個過程呢?又怎么能客觀、全面地檢查一個任課老師的教學效果呢?又怎么能準確、全面地衡量一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的高低呢?所以,一張小小的試卷,不僅給任課老師,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才導致了個別學生出現懼怕考試的現狀。
(二)考試的形式過于單一,內容局限于教材與筆記
一般高校的考試都是放在期末,往往采取固定的方式,形式和方法都過于簡單,往往出現以下“四多四少”的現象:理論考試多,實踐、技能考試少;閉卷考試多,開卷考試少;集體統一考試多,因材施考少;筆頭答卷考試多,口頭論辯考試少。同時考試的內容也常常局限于所學的教材與老師上課的筆記。這種單調、缺乏彈性的考試形式與狹窄的考試內容,不僅抑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而且使得學生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過關,卻忽略了自身創新意識的養成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感覺學習生活單調乏味,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導致部分學生平時上課不認真或干脆不上課,臨到考試前才借抄別人的筆記,甚至出現有的學生在考場上夾帶舞弊等違紀的現象。
(三)考試的結果缺乏及時反饋
考試的目的是檢查老師的教學效果,評價老師的教學質量,并以此來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但所有的考試都放在期末進行,考完之后就放假了。老師雖然對學生的考卷進行了評閱與分析,但體現在學生那里的只有一個分數。然而,一個簡單的分數又怎么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出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呢?同時期末考試結束之后,試卷經過任課老師評閱統分就要進行重新裝訂保存在各個教學系部,以備檢查。所以,從考試上反映出來的問題根本無法及時反饋到學生那里去。這樣,這個學期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勢必要影響到下一個學期的學習。由此,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又怎么能得到提高呢?教育與教學的目標自然也就無法得到實現了。
三、如何對現行考試制度進行改革
正因為現行的考試制度存在著如此多的問題,嚴重地阻礙了高校培養創新性復合型人才的目標,所以需要對考試制度進行必要的改革。以下就是本人對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改變考試觀念,真正實現考試目的
改革制度,觀念先行。要想改革現行高校的考試制度,更新考試觀念是前提。自古以來,考試就是選拔人才、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手段。科學的考試觀念是從“人”出發的,重在人的素質全面協調發展??荚嚨哪康?,不僅僅是檢查教學的效果,更要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懂得創新??茖W的考試觀念還要求考試注重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讓學生在考試中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養成誠信的品德,培養頑強的毅力??荚嚥恢粸槿〉脤W期的成績,而是對自己的學習進行一個階段性的檢查,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及時予以補充,讓自己在考試中不斷提高,不斷完善??荚囈膊皇且婚T功課的結束,而是師生對該門課程的一個互動了解、信息反饋、共促完善的過程。教師通過考試來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況,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并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問題,然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最后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也為以后的教學積累豐富的經驗,使得教學不斷走向完善。學生把考試當作一次檢查、一次促進,通過考試信息的及時反饋,了解自己的不足,為以后的學習積累可貴的經驗和教訓,使自己的學習方法與能力不斷得到完善。這樣,教師與學生就再也不會把考試當作一種負擔,自然也就不會出現學生懼考、逃考的現象了。
(二)豐富考試形式,科學合理評價學生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高校的考試局限于單一的書面考試,局限于純粹的理論考試。這種考試形式遏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與當前高校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模式相違背。所以,我們需要結合課程的特點和學生個性特點,選擇合理的、科學的考試形式。從試卷類型來看,可分為開卷與閉卷;從考試時間來看,可分為平時測試、期中考試與期末考試;從考試形式來看,可分為口試、筆試以及實踐操作演練;從考試對象來看,可分為集體考試與個人考試,等等。當然,在選擇考試形式時,必需注意靈活地綜合運用多種考試方法,力求全面考查學生的真實水平與實際能力,全面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盡力展示學生的個性特質。只有完全擯棄以前那種“一考定成敗”的單一考試形式,把開卷與閉卷、口試與筆試、平時測試與期末考試、集體考試與個人考試結合起來,才能避免“平時不讀書,考試搞突擊”“平時不努力,考試靠舞弊”等不良現象的產生,才能真正有效地培養適應社會各行各業急需的復合型人才。
(三)更新考試內容,適應時展需要
考試作為檢查教學效果,促進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除了在形式上要豐富多彩之外,在內容上也要不斷更新。當前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因此,考試的內容要堅持以發展學生的能力為主,力求發展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荚噧热莸母率紫润w現在命題的開放性上。任課教師的命題要突出對學生能力的考查,通過各種各樣的開放式題目,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和才能。這種開放式題目,能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與能動性,還能夠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以及誠信的美德。其次體現在試題答案的多樣性上。我們的考試因一味地追求公平公正和改卷的簡單快速化曾走上了一條彎路,那就是標準化命題考試,每個題目只有一種標準答案。這種考試題目完全扼殺了學生的個性,是對學生自主創新能力的一種摧殘。所以,改革考試制度,就要求任課教師改變以往的標準化命題模式,用開放性題目,為學生構建問題情境,學生可根據題目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用發散式思維進行創造性解答。答案顯示出多樣性。最后體現在評分標準的人性化上。其實,命題的開放性就決定了評分標準的人性化。學生回答問題的答案如果只局限于教材和筆記,是無法得到高分的。相反,學生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和研究,得出言之有理且富于創造性的答案,卻能得到老師的贊賞與高分。這種嶄新的考試內容,使得學生能與教師進行平等地對話,完全消除了其考試的緊張心理,為其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提供了一個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能夠充分發掘自己的潛力,最大限度地進行自主創新。
這樣,學生自覺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得到提高,自然就不會出現上課不認真甚至逃課的現象,更不會出現考試舞弊的現象。相反,學生通過一次次考試,大大提升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自主創新的精神,培養了自己頑強的毅力與品德,逐漸成長為時代所需要的合格人才。
這就是我從自己所看到的幾個小現象而引發的幾點淺薄思考。高??荚囍贫鹊母母镪P系到高校人才模式的培養,關系到整個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改革勢在必行,改革充滿艱辛。但只要我們解放思想,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深入調查與研究,不斷開拓創新,一定能迎來高校教育的美好明天。
參考文獻:
[1]韋巧燕,陶靖.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幾點思考[j].高教論壇,2006,(1).
[2]施軍.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03,(5).
關鍵詞: 高等教育 考試制度 探討
考試是檢測學習過程的一種手段,是評價教學質量最常用的方法??荚嚬ぷ鞯目茖W化和規范化是關系到教學質量高低的關鍵因素。高等教育有著與以往各個階段教育不同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面對人群的不同。大學生已經成長為較穩定的個體,對他們的學習效果的評價不能拘泥于分數的高低,更不能像以往的教育那樣“一刀切”,需要我們建立起一種完備的、科學的、系統的考試制度,堅持靈活多樣的原則。
一、大學教育的特點
高校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是師生圍繞教材,通過課堂進行有效傳遞,這樣課堂教育就成為了大學教育最根本的途徑。然而大學教育還有著與以往高中教育不同的特點。
1.課堂上有著更加和諧的師生互動。
從課堂形式上看,教學課程中無非是教師、學生、教學內容之間的相互作用,與以往教育不同的是,大學教學更加注重人-人之間的互動,而不是單純地傳遞信息流。知識信息的傳遞過程,必然交織著人際間的情感波動和相互作用,所以大學課堂更加注重融洽的授課環境,著眼于使得師生處于民主、平等前提下的相互交流。
2.教學側重開啟學生思維。
傳統的教與學的關系,是一種分離關系,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這中間有一種控制與被控制、決定與被決定、主動與被動的關系。高中學生們習慣于將教師講授的知識點被動記下,到考試的時候只要記住了教師上課時候強調的重點就能夠及格。而在大學教育中,教師只是發揮著引導作用,他們只是告訴你怎么做才能知道答案,但是不會告訴你答案是什么。課堂上不再出現明顯標示的需要記憶部分,而是希望通過這堂課程的講授能夠開啟你的思維,引發你對這個問題的思考。筆者就曾經碰到過這樣的學生,他們對教師沒有在課堂上劃出重點感到不適和焦灼,這其實是沒有對以往學習過程進行調整。高校學生應該主動適應這種方式的改變,同時反映到考試內容上就不會出現所謂的考點出現,試卷內容和形式都會靈活變化,有利于把學生從鼓噪的背誦概念理論中解放出來,達到開啟他們思維的目的。
3.課程形式的靈活多樣。
高等教育的很多課程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理論的講授上,已經出現了很多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甚至于出現了側重實踐的課程設計。比如筆者所講授的《現代儀器分析》,除了課堂上講授的理論知識外,課程的設計上偏重于儀器的操作和維護,而涉及工程學方面的原理等內容則為了解內容。所以針對這樣的考試內容,就不能單純地以概念和原理為考試重點,而應該引入操作環節,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目前高??荚嚬芾碇写嬖诘膯栴}
1.考試形式較單一,以分數定優劣。
目前高校的課程考試方式大多采取閉卷筆試的方式,只是考核學生是否記住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理論,而忽視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往往通過分數的高低來判斷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程度,沒有結合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進行考核的方法是有失偏頗的。
2.單個任課教師命題為主,人為影響較大。
我國現行的考試制度,往往是任課教師一手包辦考試的組織與閱卷,這其中人為因素對考試的影響。出題教師只是根據自己所講的內容和有關資料來出題,缺乏對教學大綱的知識體系的通盤考慮。有些教師出的題基本上是自己所講的內容,所以導致學生們產生投機思想,平時不用聽講,只要把教師的講課課件熟記于心就好了,長期以往會對學生的學習動力產生負面的影響。
3.缺乏規范性的批卷制度。
考試結束后,任課教師往往單獨將自己的任課班級試卷單獨批閱,雖然也有一些學校要求集中批閱,流水作業,往往流于形式。學校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管理,任課教師在批閱中隨意性較大,人情分現象也時有發生。
針對這些問題,我室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1)靈活機動的改革考試制度。
將以往單一的記憶型考核即卷面考試進行改革,根據教育理論和教育規律制定出一套科學、完整、可操作性強的能反映學生學習水平的考核制度,做到既能全面反映學生學習質量的情況,又能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掌握程度。
(2)針對課程特點,采取靈活的考核方式。
Abstract: The post doctoral system of qualified teachers, as a new personnel selection, teacher training mod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distinct opening, competition and mobility, and is the buffer and reservoir for universities' qualified teacher forc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system has an obvious rol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fied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 the ba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lified teacher's post doctoral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and achievements of the post doctoral system of Xidian University.
關鍵詞: 高校;師資博士后;思考;實踐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ost doctoral;thinking;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1-0127-02
0 引言
師資隊伍的水平是決定一所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科研創新能力和整體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造就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規模宏大的師資隊伍,是目前高校增強實力、加快發展的重要突破口。師資隊伍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要挖掘、使用和培養人才,提高人才的競爭實力,更好地發揮高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的職能[1]。博士后制度歸根結題就是要通過培養一批年輕的科研人才,通過提高創新創造水平,促進我國教育、科技、經濟和社會發展。在此背景下,博士后制度和高校師資隊伍建設形成了密切的共同發展點,共同肩負著培養人才的社會重任[2]。我國自1985年實施博士后制度以來,博士后規模不斷擴大,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科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截止2015年底,全國共設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011個,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員共計150061人。隨著博士后制度與師資隊伍建設工作結合得越來越緊密,博士后逐漸作為高校選聘高水平教師的重要來源之一。
1 師資博士后制度的概念和發展
所謂師資博士后制度,是指學校依據國家博士后管理工作相關規定,參照本單位教師聘用條件,選拔應屆優秀博士畢業生,或不具備副高專業技術職務的博士,進入學校設有博士后站點的學科進行為期兩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經出站考核合格后,可留校任教的一種選聘教師的制度[3]。它是將選聘教師與博士后制度交叉結合誕生的產物,是將高校教師選聘工作與博士后工作有機結合的一種新型人才選拔、師資培養模式。2005年4月,浙江大學率先在高校中開展師資博士后制度試點工作,其后在南京大學、中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吉林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武漢大學等20余高校實施了師資博士后制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與完善,師資博士后已成為多數高校師資儲備的重要渠道之一[4]。
2 師資博士后制度的優勢
目前多數高校的師資選聘程序是通過試講、面試等環節,結合應聘者已有的學術成果來判斷是否達到留校任教的資格,對應聘者的性格、科研潛力等綜合實力無法做出全面的評價,而師資博士后制度將兩年的在站時間作為考察期,通過在站期間工作目標及任務的完成情況,來判斷應聘者是否達到留校要求,從而延長了考察期,降低了人才選拔風險;其次,按照國家博士后相關政策要求,一般不得申請進入本單位同一個一級學科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這極大地促進了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同時開拓了師資博士后在站期間的研究視野,對其創新創造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顯著作用。此外,在師資博士后工作合同中,一般明確了在站期間的工作任務和目標,并將其作為出站考核的重要依據,這使得博士后在站期間全身心投入所在學科的團隊中,為學科的發展和建設出謀劃策,及早地融入科研團隊,不但縮短了人才的培養周期,降低了培養成本,同時優化了師資結構,加快了學校學科梯隊的建設,對我國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影響[5]。
為了更好地對學生和教師進行考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水平,要實施教考分離的考試制度。何謂教考分離?有學者認為,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任課教師只負責教學,不參與所教課程的考題擬定和試卷批改,而由教學管理部門組織非任課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命題或由題庫中調題組卷,統一組織考試,統一評卷的考試方法[4]。作為高等教育考試制度改革的趨勢,教考分離模式受到高度重視,與傳統的教考合一方式不同,教考分離模式可以使考試更加公平;增加成績的可信性、可比性;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教師提升教學質量等優勢。教考分離模式下出卷工作由非任課教師完成,命題的主觀隨意性大大降低,而閱卷過程一般采取流水方式,根據統一的評分標準,更加客觀公平,“人情分”大大減少,使得考試更加公平。
考試具有診斷、發展、選拔等多種功能?,F行考試制度過分突出的是考試的選拔功能,帶來了考試的諸多弊端。考試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要改變只強調考試的選拔功能的狀況,突出考試的診斷、發展的功能,以使考試成為發現問題、改進教學,進而促進學生發展的重要手段。必須明確,考試是促進學生發展的手段,而不是束縛和阻礙學生發展的繩索和障礙??荚嚨淖谥际前l現和發展學生的潛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愿望,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增強學生的自我反省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5]?,F有的高??荚囍贫炔⒉焕趯W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重知識輕能力、考試形式單一、考試時間比較集中以及學生考試的壓力太大都是當今考試的弊病。比如,大多考試通過試卷形式,而且考記憶性的東西的題型較多,這樣很容易造成學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而且試題的答案是唯一的,留給學生探索創新的機會少,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測試學生能力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長期系統的試驗,可以挑選出其中比較合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能夠比較科學的考生能力的測試方法,也就是考試方式;雖然過程比較復雜,對時間,經費,對象的要求比較高,但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不得不走通這條路。
運用科學技術方法量化分析考試質量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如何科學地評價教學質量,是困擾高校教學健康發展的難題之一。特別是對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更是無所適從。由任課教師命題組卷,往往隨意性較強,對考試的質量缺乏評判的依據,因而考試分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運用現代教育評價技術,對考卷進行科學分析,并藉此改進考試和教學質量[6]。例如:①通過考試難度計算公式,能夠計算出試卷難易程度的指標和能夠反映題目本身要求解答者付出的智力活動的測度;較科學的判斷課程試卷的難度和學生答題水平。還有平均成績計算法,標準差計算法,眾數計算法,偏度計算法,平均難度計算法等等考試質量量化分析方法。都可以按照數據的形式反映出教師教學水平、學生努力程度和專業水平,為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提供可信的數據資料。除此之外,繼續完善考試質量評價體系,還需要建立科學的,考試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是評價活動的依據和基礎,也是衡量教學單元教學能力和效能的基本依據,在評價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荚囐|量評價的復雜性而引起的質量評價結果的不準確,會導致決策錯誤;因此,考試質量評價是否科學有效,評價是否能達到預期目標,發揮積極的作用,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并使之具體化和可操作化是評價成敗的關鍵所在。
結語
北京大學“依據規定”放棄錄取何川洋,不少輿論贊揚北大終于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還有不少網友認為這是網絡監督的勝利。而對于香港大學沒有錄取何川洋,網友的看法是――你看,香港大學也不錄取他,證明他的“狀元”不那么貨真價實。
用香港大學的不錄取來“反證”內地大學不錄取的合理性,顯然是不知兩地大學的錄取規則之別。香港大學實行自主招生,錄取看的不是高考分數高低,內地“狀元”申請香港大學不被錄取十分正常,往年就有多起這樣的新聞。香港大學不錄取何川洋,只能表明該校覺得他不符合自己的招生標準,并不能說明其他什么。
而北京大學決定放棄錄取何川洋,則恰恰體現了學校沒有自主招生權。從北京大學招辦的解釋看,他們放棄錄取,是根據教育部有關規定。也就是說,學校的招生是聽命行政的。而且,北京大學的這種解釋意味著,內地任何大學也不得錄取何川洋,否則將違背教育部有關規定。何川洋剩下的出路,就是繼續尋找境外高校以及選擇復讀。而這復讀的一年,對他來說有知識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嗎?他不過是努力維持自己的考試水平而已。有很多網友說,真金不怕火煉,有本事就復讀一年。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父母受處罰,自己被取消錄取資格的壓力下,一個十八歲的孩子能挺過來嗎?而且,復讀本就是我國教育的問題之一――我國的高考成績只是一次性用品,兩個月內有效,完成當年集中錄取,就不能在其他錄取中派上用場,所以有高四、高五、高六,一次次考試,謀求在某次錄取中走運。
分析近來要求嚴懲何川洋父母,同時要求取消何川洋高考成績和錄取資格的言論,其核心點都是要依法治國、依法治教,因為早有法規,明確要求對違規變更民族成分的考生取消考試資格、錄取資格和學籍,如果不取消何川洋考試成績和錄取資格,規則的嚴肅性何在?法律豈不就成了兒戲?這些言論持有者還拿此前的“羅彩霞事件”中的王佳俊做對比,認為如果可以寬恕何川洋,那也可以寬恕王佳俊,因為他們都是父母所造之孽的受害者。
筆者從來不反對依法治教、嚴肅執法,但前提是政府部門所制定的政策首先必須合法。在筆者看來,贊成維護規則嚴肅性的論者,他們是被加分政策中的不公所激怒而蒙蔽了雙眼,其邏輯是政府部門的行政規定是不容討論的,那么,試問同樣是政府部門出臺的高考加分政策,為何輿論要質問其是否合法、是否公平公正,為何要求取消這種加分政策?為什么在談論加分政策的時候,大家就沒想到要維護這種規則的嚴肅性?另外,幾年前要求大學生不得在校外租房的規定,為什么輿論普遍反對并嘲弄這一規定,而在輿論的質疑中,這一規定不久之后也取消了?
就《 關于嚴格執行變更民族成分有關規定的通知》而言,筆者認為其中關于剝奪考生考試資格、錄取資格的處罰規定,涉嫌違法。就如當年的禁租令涉嫌侵犯公民的自由居住權一樣,剝奪考試資格和錄取資格的處罰,涉嫌侵犯憲法賦予每位公民的基本受教育權利。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發展,文明進步,我國已經允許服刑犯人參加成人高考,接受高等教育,也就是說,大家已經逐漸認識到,接受教育是每個人平等的權利,不能隨意剝奪。行政部門無權制訂行政規定去剝奪考生的考試資格、錄取資格,任何公民都有參加考試的權利、被學校錄取的權利,至于能不能錄取,應由學校根據辦學條件、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自主決定。這就是香港地區高校為何可以自主錄取被內地取消錄取資格的“高考移民”的原因所在。
拿何川洋和王佳俊對比,除了混淆視聽之外,并不利于道理的澄清。何川洋的父母為其民族成分造假,但他根本沒有獲得民族成分加分,高考成績是“裸分”狀元;王佳俊的高考成績,在當年根本就沒有達到錄取分數線,就是原諒王佳俊,基于事實也得取消學籍。
就變更民族成分這一違規行為來說,以剝奪并非主事者的考生的考試資格、錄取資格為懲罰,是不理性的――本起事件中,何川洋父母為其更改民族成分發生在《通知》發出前四年,在他十四歲之際,他還是一個不懂事的孩子。
當然,由于我國現在是按照考試分數高低進行集中錄取,也就是說,如果不剝奪考試資格、不取消高考成績和錄取資格,意味著考生在依照“分數+志愿”的錄取體系中,一定要被某所高校錄取,這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所在。
在筆者看來,包括變更民族成分謀求加分,以及對違規學生的不合理懲罰,都迫切要求改革高考錄取制度。從加分政策看,如果不是把“特長加分”、“身份加分”等直接加到高考分數上,排序參與錄取,而是有多元評價錄取體系,將學生的特長、家庭因素、民族因素作為錄取的一個指標加以評價,綜合考察,違規加分的原始沖動將減少;從高校的自主錄取權看,如果高校能夠基于考生的統一考試成績,結合考生的中學學業成績、中學綜合表現,自主進行錄取,那么,何苦需要行政部門做出規定剝奪考生的考試資格和考試成績呢?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單獨招生 效度
一、背景
高職院校的單獨招生是教育部為進一步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和高等教育多元化選拔錄取機制,授權高等職業院校在高考前自主組織命題、考試、評卷并劃定錄取線的一種招生考試制度。自2007年起經教育部批準在江蘇、浙江、廣東和湖南4省8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進行了首批試點。截至2014年,單獨招生院校的范圍已經擴展到100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和100所國家骨干高職院校及各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國家高等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所在高職院校等各類高職院校?!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規劃綱要(2010—2020)》明確指出:“學校依法單獨招生,學生多次選擇,逐步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制度。”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年》再次提出“推進分類考試招生”。單獨招生考試是高職院校面對當前招生壓力而主動尋求改革的大膽嘗試,在國家頂層設計的相關指導思想明確以后,這一招生制度勢必成為未來高職院校選拔人才的主要途徑。
江蘇省自2007年起在兩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進行首批試點開始,招生院校和人數不斷增加,截至2015年,試點院校數量達到37所,很多高職院校單獨招生的計劃數已經達到年度招生總計劃的30%。單獨招生考試采取“文化基礎測試+面試/技能考核”的方式,其中文化測試可以是省教育考試院統一組織的語文、數學、外語三門聯考,也可以由招生院校自行組織文化基礎測試。技能考核或面試由招生院校自行根據學科類別、專業特點組織實施。最終院校根據考生的文化測試和技能考核或面試成績,按照招生章程中的錄取規則確定錄取考生名單。
二、研究方法
效度指的是考試的有效性,即一個測驗對它所要測量的特質準確測量的程度,是評價考試是否科學有效的重要指標。衡量測驗效度的一個方法是看根據測驗所做出的預測能否證實,稱為預測效度。如果一個測驗的預測與將來實際發生的事情非常接近,那么就是一個好的測驗,被預測的行為是衡量測驗是否有效的標準,稱之為效標。招生考試的目的是為學校挑選出優秀的學生,其預測效度就表現在能否預測學生入校后的學習成績,學生入校后的學習成績就是效標。如果預測的準確性高,即招生考試成績與考生入校后的學習成績相關程度高,該招生考試的效度就高。本文選取江蘇省一所高職院校的單獨招生考試為研究對象,選取幾個專業的考生為樣本,對單獨招生考試錄取學生的考試成績和高考錄取學生的考試成績與入校后的學習成績進行相關分析并進行比較,以此考查單獨招生考試的效度。
三、研究過程
本次研究選取了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等工科專業和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為樣本,從教務管理系統中提取學生入校時招生考試成績及入校后某一學期的英語、數學(經濟數學)和三門專業核心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為了便于進行分數的統計分析,剔除了非江蘇籍學生,獲得有效樣本數948,其中高考錄取人數為447,單獨招生考試錄取人數為501。使用spss15.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對高考和單獨招生考試成績與英語、數學(經濟數學)、三門專業核心課程考試成績進行相關分析,以此作為高考或單獨招生考試的預測效度指標,數據分析的結果如下:
1.不同類別招生考試成績與入校后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
對本次研究樣本中不同類別的招生考試成績與入校后的英語、數學(經濟數學)和三門專業核心課的期末考試成績進行相關分析并進行比較,結果如下:
從表1中可以看出,單獨招生考試成績與英語成績沒有顯著相關,與數學呈現出不顯著的負相關,與兩門專業課和平均成績有顯著相關;考生入校時的高考成績與英語、數學和兩門專業課、平均成績均表現出顯著相關,僅與一門專業課沒有呈現顯著相關。
2.各專業兩種招生考試成績與入校后學習成績相關分析
為了進一步對兩種招生考試的效度進行比較,我們對同一專業兩種招生考試成績與入校后幾門科目考試成績進行相關分析和對比,結果如下: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出數控設備應用與維護、機械制造與自動化、電氣自動化三個工科專業中,高考成績與入校后的英語、數學的相關性明顯大于單獨招生考試成績與這兩門課的成績的相關性。單獨招生考試成績與專業課成績的相關性總體上大于高考成績與專業課的相關性,但差距不明顯。商務英語專業則表現出了相反的特征,單獨招生考試成績與入學后英語、數學和一門專業課和平均成績的相關性大于高考,與另外兩門專業課程期末考試成績沒有呈現顯著相關。
四、研究結論
通過對兩種招生考試成績與學生入校后的學習成績的相關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慮具體專業時,總體上高考的效度要高于單獨招生考試,這一分析結果似乎出乎意料,因為單獨招生考試的目的是通過引入技能測試或面試環節,幫助高職院校挑選出綜合素質更高,更符合職業教育目標的優質人才,那么單獨招生考試效度應該比高考高,由此說明單獨招生考試是一種比高考更適合高職院校的招生考試形式。本次研究結論并非如此,因為即使在專業課中,單獨招生考試也沒有表現出比高考明顯效度的優勢。對兩種招生考試效度按照專業劃分后的對比,在三個工科專業中,高考效度仍然高于單獨招生考試,在文科專業的商務英語中,單獨招生考試的效度略高于高考。
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試點至今,大部分院校都采取了“筆試+面試”的形式,筆試的內容不論是由教育廳統一組織還是院校自行組織,大多仍以傳統的語文、數學、外語等文化基礎知識測試為主,為了讓更多考生有參加面試的機會,筆試的難度比高考要低很多,進入面試環節的分數線也不高,選拔考試的特質已經不甚明顯。面試主要圍繞職業能力所需要的基礎知識和能力素質考查,沒有固定范圍,內容和形式較為靈活。一般會通過現場問答的形式考查考生的語言表達、溝通交流、分析判斷、現場應變等綜合素質。考生的最終成績就是這兩部分的分數按比例計算總分,部分院校還將考生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按一定比例或者換算后計入總分??梢钥闯鰡为氄猩荚嚳疾榈膬热萑匀黄刂R而非能力或技能,即便是在面試環節,問答的內容也離不開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以此方式錄取的考生必然是文化知識的優秀者,而非能力或技能的優秀者。高職院校單獨招生在命題、考試的組織管理上與“萬眾矚目”的高考相比顯然存在差距,因此在考查考生文化知識的效度上沒有表現出優于高考的特質就在情理之中。當前高職院校教學評價仍然沒有完全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點,學生學習最終的成績大多采取卷面考試方式,沒有突出對學生在專業技能方面的考核,學生最終的學習成績反映得更多的是應試能力。因此,學生學習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性要大于與單獨招生的成績。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實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選拔對象應該是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具有相應崗位的職業發展潛力的優秀考生,在考試形式上可以借鑒美國普通能力傾向成套測驗(general aptitude test battery,簡稱GATB),加入測試考生對空間判斷、形狀知覺、運動協調、手指靈巧度等與實際動手操作能力相關的測驗項目。在入校后的學習評價方面,應采用更多樣化的考試方式,特別是專業課程,應該把考查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動手操作能力作為重點。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文件指出要健全“文化素質+職業技能”、單獨招生、綜合評價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試等考試招生辦法。只有大刀闊斧地對現有的招生考試進行改革,特別是在單獨招生考試試點中,改變當前將職業技能測試簡單等同于面試的做法,著眼于考查考生的職業能力設計考試內容和方式,引入技能操作、動手能力等反應職業技能的考試項目,體現招生考試的職業教育屬性,才能真正選拔出符合高職培養目標、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技能型人才的“好苗子”。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專業檔案管理論文,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李飛鴻.對示范性高職院校自主招生的思考[J].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13(1):4-6.
[2]黃斌.高職院校單獨招生考試改革的深度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2):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