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智慧型社區建設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預約掛號精確到分鐘
清華附小的退休教師余永紅今年65歲,2003年她搬到了清華園街道荷清苑社區,她認為社區是個非常舒心的地方。“我的血糖有點高,經常要跑醫院。平常預約掛號,就在綜合服務平臺網站上,上面可以看到最近2日出診的專家及可預約的時間點,然后通過網絡或電話預約診療時間,預約掛號時間可以精確到分鐘。”
余永紅說:“年紀大了,腿腳也不好,出門都坐清華校園交通車,交通車裝上了GPS定位系統。居民可通過網絡隨時查詢交通車的位置。我出門前可在網上看看車到了哪里,快到樓下時我再下去,省得長時間等。”
據清華園街道工作人員介紹,余永紅使用的信息服務平臺是2008年10月在北京市科委、清華大學和北京網通公司的支持下開通的,平臺由呼叫中心系統、網站系統和信息中心構成,涵蓋的業務包含餐飲、維修、家政、住宿、票務的預訂以及信息咨詢等22類服務內容,涉及40余個服務點,社區居民需要時,只要撥打統一的服務熱線93001或登錄服務網站省略,就可以獲得相應的便民服務。
據統計,93001中心年均電話呼入量25萬余人次,服務網站訪問量26萬余人次,生成電子訂單6萬余張,發送服務、提醒等各類短信30余萬條。
此外,清華園街道以信息平臺為基礎,與社區醫院合作,先后建立了預約掛號系統、居民體質監測系統以及居民健康服務頻道等。居民在家就可以查詢歷次體檢信息,社區醫院根據居民體檢結果提供個性化提示服務。
借書購物一卡多能
清華園街道中樓社區高一樓和高二樓是清華大學內最高的兩座建筑,居民樓共19層,有200多戶居民。
“安裝了門禁后,樓里比從前清凈多了。”住在高一樓的73歲樊華老人說,沒有安門禁系統前,發小廣告的、推銷的人特別多,居民生活缺乏安全感。“現在這些人基本看不見了。”
樊華老人所說的門禁和普通的小因門禁系統不同,居民在刷卡進樓時,進門時間、所對應的門牌號,包括這位居民或者租戶的姓名,在小區的監控后臺都有顯示。如果卡不慎丟失,只需辦個掛失手續,丟失的那張卡就會自動作廢。
實名制登記注冊門禁卡,是清華園街道社區智能服務工程中的一部分。這張卡的正式名稱叫“社區服務會員卡”。卡面上記錄著持有人的姓名、證件號,并附有彩色照片。這張卡可作為社區居民身份的證明,為住宅門禁、物品領取等提供支撐。居民還可以憑卡查詢并借閱圖書、查詢健康檔案等,社區“愛心家園”超市建立了電子結算系統,高齡老人津貼、養老助殘券等直接發放到卡中。
老人整天不出門系統會自動提示
據了解,清華園街道60歲以上老人有6507人,其中“空巢”老人占52%。
針對地區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空巢化加速發展的態勢,清華園街道強化社區居家養老信息化支撐體系建設,建成了“五個一”保障終端,即為地區老人免費提供“一鍵通”、“一按靈”、一個GPS定位器、一條服務熱線和一個學習網站服務系統。
街道自主設計的“一鍵通”呼叫終端,依托社區為老服務平臺和93001呼叫中心,老人可以根據不同顏色的按鈕,一次按鍵即可聯系到所需的服務實體。“一按靈”與北京市120急救中心相連,中心預先存有老人的基本信息,可以使老人遇到突發疾病時能夠得到及時救治。為智力衰退易走失的老人免費提供GPS定位器借用服務,家人可隨時通過網絡和電子地圖查詢老人的準確位置,以防老人走失。
清華園街道信息辦工作人員介紹,孤寡老人如果身邊沒有人陪伴,很容易發生意外情況。“當家屬申請相關服務后,高齡獨居老人如果一整天沒刷進門卡也就是一整天沒出門時,小區的監控后臺會自動提示。當系統顯示老人連續兩天不出門時,工作人員就會主動打電話或者上門進行問候,便于及時發現、處理問題。”
清華園街道老年大學校長沈振基教授說:“65歲以上老人基本都是電腦盲,老年大學每年招收學員1000多人次進行電腦培訓,現在這些老人都能網上購物、網上聊天。”
智慧社區可以“復制”
“清華園街道成立于1980年7月,轄區即清華大學校園,受海淀區和清華大學雙重領導。清華園街道戶籍人口近6萬人,有教授、副教授4000多人,是全國高級知識分子最密集的街道之一。居民對網絡的使用率和依賴性較高。”海淀區清華園街道工委書記高斌說。
2005年底,清華園街道開始規劃和初步探索清華園智慧型社區建設。2007年11月,一期建設完成,建成多媒體接入系統和便民生活服務系統,擁有綜合服務網站、呼叫中心和信息中心。2008年10月,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正式開通。
2009年2月,被北京市科委列為首批“北京市社區服務科技應用示范區”。2010年9月,二期建設建成了居民健康服務、為老服務、安全監控指揮和社區服務會員卡四大系統。
2010年10月,根據居民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制定了以創建新型社區服務和管理體系為目標,以社區綜合服務和管理平臺為承載核心,以服務單位和管理單位為支撐實體的數字社區規劃。2011年11月,獲“北京市社區信息化綜合示范街道”稱號。
高斌表示,通過信息化建設:在社區建設上實現了“三個轉變”,即從被動服務向主動服務轉變、從人工管理向智能管理轉變、從分散獨立向集中協同轉變,大大地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比如,依據社區辦服務卡,街道探索針對流動人口的‘以卡管人’新模式,流動人口進出樓宇、享受社區服務,需主動來街道登記辦卡,從而變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
高斌認為,“全國很多地方都可以建設智慧型社區,清華園街道屬于典型的大院式社區,在海淀區、北京市乃至全國,像這樣的大院有許多。建設智慧型社區,要廣泛了解居民的需求,并在此基礎上與各方反復地溝通和探討,從而整合科技企業、地區餐飲、購物、醫療、便民服務等眾多優質資源,將信息化手段有效融入實際的居民管理服務之中,并不斷在實踐中完善技術、豐富內容、優化流程。”
將“智慧海淀”建成示范區
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大力推進“智慧海淀”的建設。把社會建設作為實施“智慧海淀”工程的重要組或部分和切入點,完成頂層設計方案,用科技手段支撐社會管理服務創新。建設區域基礎信息數據庫,加快推進光纖到戶接入、無線寬帶網絡覆蓋以及感知終端部署等工作,優先在社區服務管理、公共衛生、文化教育、企業服務、住房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等領域啟動“智慧海淀”示范工程建設,提高社會服務管理智能化水平。
與此同時,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海淀區專門設立了專項資金,以項目運作的方式,培育扶持出了一些亮點和典型。
海淀區學院路街道以“網格化管理,組團式服務”為工作理念,初步建立了城市管理、社會服務、治安防控、應急處置的綜合運行機制,同時探索建立智能監控預警系統。
在交互性、自主性顯著增強的自媒體時代,海淀區甘家口街道作為全市第一家開通微博街道,目前正在探索微博微事處理機制,鼓勵百姓更多參與到地區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