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衛生檢驗的意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衛生理化檢驗時時面臨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考驗。如何確保理化衛生檢驗數據的準確可靠是衛生理化檢驗工作的一大課題。理化檢驗的過程中,影響理化結果檢測的因素包括人員、環境、儀器、被檢驗樣品、實驗器材等。從檢測樣品到輸出檢驗結果,所有變化的影響因素,都使檢驗結果變得很不穩定。保證檢測結果的準確可靠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是實驗室檢測環境的質量控制,它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理化檢驗有著重要意義。
1 應對準備階段
1.1 明確質控方案
一般的衛生理化檢驗不考慮時間問題,而突發應急公共衛生事件檢驗則要求快速反應、迅速應急。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確立正式的質控方案及作業指導書,明確樣品的檢測項目、數量、性質、報告期限及其細化的要求。
1.2 明確質控側重點
因為是突發性的公共衛生事件,檢測人員必須明確質控的側重點,具備快速的反應能力和準確度的比較。突發事件情況發生時需要檢測人員排查仔細,反應敏捷。充分而準確的了解現場的情況,確認檢驗的樣品具備代表性,迅速確定排查的方向和側重點。
1.3 分析前的質量控制是全程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它為后面的分析過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中包括:①儀器設備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對于在分析過程中要用到的相關的儀器設備,在實驗前的準備工作中應檢查其工作狀況是否良好,并先進行調試,以保證儀器設備的正常運轉。計量儀器應在檢定有效期內,而且期間核查情況良好。②實驗器皿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對實驗器皿應進行容積校準,并根據實驗的要求對其進行相應的實驗前處理。如金屬元素的分析就要求器皿要用酸浸泡過夜,以防止干擾。而痕量分析中則要求器皿如平常處理后最后再用重蒸水沖洗再晾干備用。總之是盡量減少可能對分析中有影響的污染成分。③實驗中蒸餾水和相關試劑的分析前質量控制。④標準物質的分析前質量控制:分析中一般都會用到標準物質,包括標準溶液、標樣溶液,要保證其在有效期內并能做到量值溯源。
2 方法確定階段
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中,對于包括重大的傳染疾病疫情、食品責任衛生安全、群體性不明原因的疾病以及其他的嚴重影響廣大群眾生命安全的事件,檢驗人員應該給予絕對程度的重視,尋找最優檢測方案。
突發性公共事件對于檢驗人員的實際檢測能力要求甚高。遵循方法的選取原則是必須優先考慮國家規定的標準檢測檢驗方法,對于國家標準、地方標準、行業標準也要清晰和明確。在掌握和了解了基本的理論常識的前提下,檢驗檢測人員也要積極主動的學習新的檢驗方法。在日常的檢驗工作中,要注重新技術的開發新方法的研究。對于書本理論知識要學會靈活運用,與實際工作完美結合。同時也要注重與小組成員的密切配合和合作,規范操作理念與創造性思想結合起來。 3 實驗分析階段
所有實驗室都會遇到的問題大概包括在各種儀器處于良好的運行情況之下,在計量標準有效期之內,結果分析可能會出現誤差,作為標準物質的樣本也需要追溯其源頭。在這所有環節中,各個理化檢驗實驗室都要爭取減小實際工作中會出現的機器人工隨機變化誤差。
整個分析過程中一系列操作的質量控制是關系檢驗結果準確性的關鍵。①分析中的環境條件質量控制:檢驗時的環境條件應滿足實驗中對環境的要求,溫度、濕度在實驗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而且要保證檢驗環境不會對整個實驗過程產生污染。②樣品的處理:嚴格按照選定的標準方法進行處理,同時制作平行樣。在樣品處 理的同時要進行空白試驗。處理后的樣品要盡快分析,以保證在分析時間內樣品溶液中的組分濃度穩定。③標準溶液的配制:根據實驗的要求將標準溶液準確稀釋到所需濃度,如果實驗 中需要制作標準曲線,應選擇其在線性范圍內的濃度制作標準系列,在移取標準溶液時,盡可能使用同一根吸管,并擦干吸管外所附溶液,以保證標準系列的準確性。注意考核樣、標準溶液、標樣溶液、空白溶液中的基質應盡可能保持一致,以減少誤差
4 結果處理階段
在檢驗的數據得出后,我們不可能判斷得出檢測結果的可靠程度。對于檢測出來的結果需要運用統計技術來進行分析和判斷,選擇評定結果的不確定度來表述被測量之值的分散性,可以幫助我們對于檢驗的結果做出可靠的判斷。
在檢測完成之后,對于其結果的處理和分析,也可以判斷我們檢測的結果是否是可信可靠而準確的。一旦發現檢測結果是可疑的,應立即糾正采取預防措施,防止錯誤的發生。
綜上所述,在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處理過程中,理化檢驗質量控制意義重大。一方面規范的質控體系,能夠確保所出具的檢測結果準確而可靠,同時也檢測結果變得有理有據,可以做為一個評判標準。另一方面,準確可靠的檢測數據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有效處置及受傷害人員的醫療救治都有著明確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田麗霞.淺析理化檢驗質量影響因素及其控制要點[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09(11).
[關鍵詞] 手衛生;健康促進;醫護人員;依從性;知曉率;洗手正確率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2(c)-0103-04
Study on the influence of health promotion on compliance of hand hygiene in medical staffs
HU Jingjie1 ZHAO Jing2
1.The 8th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otou 014040, China; 2.The Central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Baotou 014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do health promotion for medical staffs in a hospital of Baotou City and to assess its influence on the hand hygiene of medical staffs.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2 to October 2013, hand hygiene knowledge of medical staffs were surveyed in clinical departments of a hospital, then conducted health promotion. Then hand hygien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s, hand washing correct rate and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were evaluated before implementation,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while the amount of hygiene suppl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hand hygiene knowledge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were low,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ealth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washing correct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were relatively low,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washing correct rates of medical worker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 0.05).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rates between physicians and nurs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compliance rates of physicians and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5), but there were still differences between doctors and nurses in (P < 0.05). Compared with befo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amount of soap, liquid soap and hand sanitize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implementation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ject,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Health promote project can raise the hand hygiene awareness of medical staffs, improve the hand hygiene knowledge awareness rate, the hand washing correct rate and hand hygiene compliance.
[Key words] Hand hygiene; Health promotion; Medical staff; Compliance; Awareness rate; Washing correct rate
手衛生是醫院感染的重要原因,占醫院感染的1/3以上[1]。對醫護人員手衛生進行控制,可以有效降低院內感染,減輕患者住院時間和經濟損失。目前,手衛生已得到學術界重視[2-3]。美國CDC 2002年即頒布醫療部門手衛生指南,WHO 2005年召開全球手衛生研討會,我國原衛生部2009年也頒布《醫務人員手衛生規范》,以加強手衛生控制,減少對患者的醫療安全威脅。但有研究顯示,目前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較低[4]。如何提高手衛生依從性,成為醫院管理和院內感染控制部門最為重要的課題。本研究對包頭市某院臨床各科室醫護人員進行手衛生健康促進,經過1年的努力,取得滿意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2年11月~2013年10月以包頭市某院臨床各科室接觸患者的醫師、護士為研究對象進行手衛生知識調查,醫生、護士總計278人,其中,醫生104人,護士174人。知曉率考核70人,其中醫生27人,護士43人;洗手正確率考核58人,其中醫生26人,護士32人;手衛生依從性考核150人,其中醫生51人,護士99人。
1.2 研究方法
對觀察對象運用健康促進的理論、方法進行手衛生觀念的普及推廣,提高手衛生依從性。通過廣泛健立健康教育宣傳欄、手衛生知識培訓、手衛生專題講座、手衛生知曉率考試、衛生洗手操作考試、手衛生專題會議、修訂手衛生宣傳圖片、手衛生考核結果評比、公示等方式對醫護人員進行手衛生教育指導及干預,并通過醫療機構手衛生設施的完善情況以及手衛生執行中存在問題調查,規范速干手消劑使用流程,評價健康促進項目對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的影響。
1.3 調查方法
本研究由課題組人員自行設計手衛生知識知曉率調查表、洗手正確率考核表和手衛生依從性觀察表及手衛生設施配置調查表,在健康促進項目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實施后分別由經過統一培訓的調查人員下科室跟隨醫護人員進行現場觀察,并將結果記錄在調查表中。
1.4 觀察指標
手衛生知曉率調查考核表把手衛生知識分為7個部分20個知識點,全部答對知曉率為100%。衛生洗手正確率考核表把洗手流程分為6個部分12個步驟,全部操作合格為100分。手衛生依從性觀察采用WHO手衛生依從性觀察表,觀察記錄每名醫護人員各個手衛生實施階段的手衛生情況。調查結束后匯總調查表,計算各科室、各類人員健康促進流程實施前、實施過程中和實施后手衛生知識知曉率、洗手正確率、手衛生依從率、手消液及洗手液消耗量及其與床位使用人日數對比,計算消耗量/人次。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項目實施前后手衛生知識知曉率分析
項目實施前醫護人員手衛生知識知曉率均較低,護士對洗手原則和手消毒原則的掌握程度略高于醫師(P < 0.05),其他知識醫護人員知曉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項目實施中和實施后,醫護人員手生知識知曉率均明顯上升(P < 0.05);醫師在項目實施中洗手時間知曉率高于護士(P < 0.05),其余各指標醫護人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2.2 項目實施前后衛生洗手正確率比較
項目實施前醫護人員衛生洗手正確率均較低,醫師洗手各步驟正確程度在流動水濕手、取皂、七步揉搓、洗手時間方面正確率高于護士(P < 0.05),其他指標醫護人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項目實施中和實施后,醫護人員洗手正確率均明顯上升(P < 0.05);醫師在項目實施中、實施后流動水濕手率高于護士(P < 0.05),其余各指標醫護人員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2。
2.3 項目實施前后手衛生依從性比較
項目實施前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率均較低,除接觸患者后手衛生依從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外,醫護間其他指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項目實施中、實施后醫護人員手衛生依從性均明顯提高,與實施前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且醫護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3。
2.4 項目實施前、實施中及實施后手衛生用品消耗量比較
項目實施中、實施后,肥皂、洗手液和手消液領取量與實施前相比均有所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4。
表4 項目實施前后手衛生用品消耗量比較
注:與實施前比較,aP < 0.05
關鍵詞:藥品微生物 食品微生物
新組建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對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和藥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實施統一監督管理。食品藥品檢驗所的檢驗人員,由先前的單一藥品檢驗改為食品、藥品全部檢驗。只有發現并掌握二者檢驗的異同,才能更好的開展檢驗工作。本文對日常工作中發現的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和食品微生物檢驗的異同,作如下概述。
1.檢驗標準
1.1藥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 一部/二部 微生物限度檢查法。
1.2食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1.3比較 藥品標準近些年來五年更新一個版本,為能及時反映當前科學發展水平,通常在新版藥典出版之后,下一版藥典出版之前出版增補本。食品標準無固定更新周期。
2.實驗室環境
2.1藥品 微生物限度檢查應在環境潔凈度10000級下的局部潔凈度100級的單向流空氣區域內進行。檢驗全過程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防止再污染,防止污染的措施不得影響供試品中微生物的檢出。單向流空氣區域、工作臺面及環境應定期按《醫藥工業潔凈室(區)懸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的測試方法》的現行國家標準進行潔凈度驗證。[1]微生物限度檢查應有單獨的潔凈實驗室,每個潔凈實驗室應有獨立的凈化空氣系統。涉及實驗室監控菌株的分離鑒定、樣品陽性菌株的分離分析、方法驗證中的陽性菌操作等實驗活動,應在專門的陽性菌實驗室進行。陽性菌操作不得在供試品檢驗用潔凈實驗室內進行。[2]
2.2食品 實驗室環境不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布局應采用單方向工作流程,避免交叉污染。實驗室內環境的溫度、濕度、照度、噪聲和潔凈度等應符合工作要求。一般樣品檢驗應在潔凈區域進行,潔凈區域應有明顯的標示。病原微生物分離鑒定工作應在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進行。[3]
2.3比較 二者對陽性菌和病原微生物的實驗室環境都有嚴格的限制。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對環境潔凈度、懸浮粒子、浮游菌和沉降菌有明確的要求,而食品沒有要求。
3.培養基
3.1藥品 藥品微生物限度檢查用的培養基應進行培養基的適用性檢查,計數測定用培養基進行促生長能力的檢查,控制菌檢查用培養基進行促生長能力、抑制能力及指示能力的檢查。
3.2食品 培養基的制備和質量控制按照GB/T 4789.28的規定執行。
3.3比較 培養基質量是影響微生物檢驗結果的重要環節,藥品對培養基有適用性檢查,食品對培養基有質量控制。二者計數所用的培養基也有區別,應當引起注意,如藥品細菌計數一般用營養瓊脂培養基,食品菌落總數測定用平板計數培養基;藥品霉菌及酵母菌計數用玫瑰紅鈉培養基,食品霉菌和酵母計數用孟加拉紅培養基。
4.抽(采)樣
4.1藥品 一般采用隨機抽樣方法,其抽樣量應為檢驗用量(2個以上最小包裝單位)的3-5倍。抽樣時,凡發現有異常或可疑的樣品,應選取有疑問的樣品,機械損傷、明顯破裂的包裝不得作為樣品。凡能從藥品、瓶口(外蓋內側及瓶口周圍)外觀看出長螨、發霉、蟲蛀及變質的藥品,可直接判為不合格品,無需再抽樣檢驗。
4.2食品 食品的采樣應根據檢驗目的、食品特點、批量、檢驗方法、微生物的危害程度等確定采樣方案。采樣方案分為二級和三級采樣方案。應采用隨機原則進行采樣,確保所采集的樣品具有代表性。
4.3比較 食品與藥品對抽(采)樣都有明確的要求。食品的采樣更加復雜和嚴格。不同類型的食品的有不同的采樣方案,采樣過程遵循無菌操作程序,防止一切可能的外來污染,樣品在保存和運輸的過程中,應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樣品中原有微生物的數量變化,保持樣品的原有狀態。
5.方法驗證
5.1藥品 當建立產品的微生物限度檢查法時,應進行細菌、霉菌及酵母菌計數方法和控制菌檢查方法的驗證,以確認所采用的方法適合于該產品的檢查。若產品的組分或原檢驗條件發生改變可能影響檢驗結果時,技術方法應重新驗證。
5.2食品 食品標準中沒有方法學驗證實驗的規定。
5.2比較 微生物檢驗結果易受實驗條件的影響,特別是樣品中含有對微生物生長有抑制作用組分時,影響尤為突出。進行微生物檢驗時,應保證在檢驗條件下的樣品濃度不足以抑制污染微生物的生長,確保檢驗結果的有效和準確。食品微生物檢驗由于沒有引入方法學驗證,若加工過程中添加防腐劑等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添加劑,可能會影響食品本身所含微生物的檢出,對檢驗結果的準確性產生影響。
6.動物實驗
6.1藥品 控制菌檢查標準中無做動物實驗的規定。
6.2食品 某些致病菌的檢驗需要做動物實驗,如:致瀉大腸埃希氏菌、肉毒梭菌、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6.3比較 動物實驗對檢驗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較高,動物實驗的開展對評估致病菌對人體危害具有重要意義。
7.儀器設備
7.1藥品 標準中規定生化實驗用傳統方法。
7.2食品 標準中規定生化實驗可用傳統方法或全自動微生物生化鑒定系統。
7.3比較 微生物檢驗中的生化實驗對檢驗者的操作技能要求較高,全自動微生物生化鑒定系統提高了鑒定水平,提升了檢驗效率和質量。
8.總結
通過對比食品和藥品微生物檢驗各方面,可以發現二者既有相同點又有各自的特點。如藥品的方法驗證和標準按時更新是食品所沒有的,食品的全自動微生物生化檢定系統和動物實驗是藥品所沒有的。如果二者在標準制定過程中能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二者的檢驗能更上一個新臺階。作為食品藥品檢驗人員,要掌握二者的異同,以便更好的開展檢驗工作,保障人民的食品用藥安全。
參考文獻:
[1]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S].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0,附錄:附錄Ⅷ C 79-88.
【關鍵詞】 微生物; 檢驗; 控制; 醫院感染
中圖分類號 R44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35-0086-02
doi:10.14033/ki.cfmr.2015.35.041
醫院感染存在較為明顯特點,需患者在醫院內引發感染癥狀,而且應具有一定臨床表現癥狀,因此醫院感染也被稱作是醫院獲得性感染。由于感染往往會存在一定潛伏期,因此若患者是在醫院感染但是發病時在院外但也應在醫院感染疾病范圍內。隨著現代醫學快速發展,很多新型技術在臨床醫學中得到廣泛使用,例如介入性治療、化學藥物治療等,但是此類技術也極有可能導致耐藥菌出現概率越來越高,使得醫院感染概率明顯提高[1]。醫院感染在常規醫院質量中對于療效具有較為明顯的影響作用,往往使患者增加疼痛,且使經濟損失增加,而且對衛生資源產生損耗。有統計資料表明,我國出現醫院感染患者每年在400萬人左右,導致直接經濟損失有150億元[2]。所以對醫院感染進行合理監測控制,具有較為重要的臨床價值。本文選取320例住院患者,分析微生物的檢驗與檢測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筆者所在醫院住院的320例患者,按照奇偶數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160例。研究組患者中男64例,女96例;年齡9個月~68歲,平均(42.6±5.7)歲;住院時間6~59 d,平均(15.4±5.2)d。對照組患者中男66例,女94例;年齡6個月~69歲,平均(41.8±7.2)歲;住院時間6~61 d,平均(16.5±3.8)d。兩組患者年齡、性別、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資料方法及常規護理措施,研究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實施微生物檢驗,主要有應用ID32E試條對細菌予以鑒定試驗,應用ATBG-5試條對藥敏情況予以試驗,患者標本均通過TDR-200C自動細菌鑒定和藥敏測試儀予以詳細檢測。EsBLs初篩和確診試驗時可應用K-B法對患者實施確診試驗,在實施試驗時應用頭孢噻肟30 μg/片,頭孢噻肟/克拉維酸10 μg/片;頭孢他定30 μg/片,頭孢他定/克拉維酸10 μg/片。在提供的兩組藥物應用時,任意一組中克拉維酸抑菌環直徑增加>5 mm則顯示為出現ESBLS。臨床患者應按照微生物檢驗最終結果予以針對性抗感染治療及對應護理措施。
1.3 臨床診斷標準
患者均按照2001年衛生部頒布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進行醫院感染的診斷、評估,且按照臨床診斷結果予以病原學診斷[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醫院感染情況比較
研究組患者中出現醫院感染者16例,感染發生率為10%;對照組患者中出現醫院感染者32例,感染發生率為20%。研究組醫院感染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醫院感染程度比較
研究組醫院感染輕度、中度、重度發生情況與對照組比較均明顯緩解,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在醫院中患者發生感染原因主要為:患者在入院時極有可能是因細菌感染而導致的,所以患者屬于一個嚴重感染源,若有其他同室住院患者,若身體對于病菌無較高抵抗力,則極易因剛入院患者影響而出現醫院感染癥狀;患者采用介入性診療方法較多,因此由于醫療設備存在的污染性、皮膚載膜受到損傷而引發的感染概率明顯增加;針對不同類型傳染疾病,若同一病區住院,并無實施嚴格消毒隔離,則極易引發交叉感染現象;醫院具有較高人流量,探病者若任意進入病房,所帶食物或物品極有可能因不干凈而導致患者出現感染;院內并未采取較為嚴格的隔離消毒制度,例如醫療器械未得到嚴格消毒,醫護人員與污染物相接觸后未洗手消毒卻處理其他患者等均極易引發醫院感染。
臨床中對醫院感染進行診斷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由于臨床醫學技術的發展,介入性診療得到較為廣泛的使用,而且放化療治療,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等均有可能引發醫院感染。采用微生物檢驗方法可以得到準確病原學依據,醫生可以根據檢驗結果予以整體分析,查找感染原因,且予以對應方法進行控制治療[4]。
微生物檢驗對應感染診斷具有較為重要的應用價值,在醫院感染出現爆發性和流行性時,需對病原菌種進行及時鑒定,且應確定病菌種類。采取微生物分離鑒定方法可以確定病原菌種,在確定細菌類型方面存在較多種措施,主要有分子分型、血清分型、質粒圖分析、細菌素分析[5]。對病菌進行檢測時,如觀察到存在耐藥性病菌,需及時予以類型鑒別,并根據病菌基因分析其可能出現的流行程度和范圍,從而采用對應方法實施有效治療控制。
醫院感染往往是微生物菌類而導致的,需立即采集標本實施嚴格微生物檢驗。在微生物檢驗中應注意準確性和快速性,以便確保微生物感染類型和程度得到及時鑒定與確定,由此促使醫師快速診斷患者的病原學結果。目前因為疾病種類的增加也使得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較為廣泛,如此對于醫院臨床治療管理具有不利影響,所以應用微生物檢驗可以使醫院感染診斷效率明顯提高,在一定程度上防止醫院感染發生,加強控制,降低感染程度,對于患者和看護人員生命健康具有明顯促進作用。微生物檢驗可以對耐藥性進行有效檢測,因為目前在很多臨床治療中,針對醫院感染往往應用抗生素進行輔助治療,若大量應用此類藥物,對患者病菌耐藥性會產生明顯不良作用,若醫院在應用藥物時不保持慎重性,對藥物應用不加以控制則極可能導致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存在較高感染率,發生耐萬古霉素屎腸球菌感染癥狀等[6]。所以醫院感染實施有效控制時,需采取微生物檢驗方法對細菌標本予以分析且觀察其藥敏性,并可以有效檢測患者感染到的病菌,對患者所應用藥物予以詳細檢測,統計分析監測結果,促使醫師能夠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患者治療過程中所應用的醫療設備和醫療用品均需予以細菌檢測,因為在治療時往往采用多種醫療儀器予以輔助操作治療,此類治療往往與患者進行直接接觸,因此實施治療前需將其予以嚴格殺菌消毒,避免患者發生感染。醫院使用大量醫療用品,包括體溫計、輸液管針頭等,此類均為輔助治療用品,對于醫院感染也存在一定影響作用。因此需將所有用到的醫療設備和醫療用品予以細菌檢測,并加強醫院用品管理,確保醫療設備和用品均達到無菌標準后再進行應用治療,如此可以對醫院感染進行有效控制[7]。對易感人群實施嚴格監測,由于易感人群自身存在病菌,是一個明顯的感染源且極易遭受醫院感染,所以需予以感染病原菌藥敏檢驗,然后實施嚴格隔離保護,而且需將其所處空氣細菌予以監測,控制易感人群,降低醫院感染率。
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組患者醫院感染發生率為1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總之,患者雖然在醫院用地存在感染危險,但對患者進行及時監測,及早發現,及早治療,可以有效預防控制醫院感染癥狀。臨床中采取生物檢驗方法,對于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由此也需要進行承擔微生物檢驗工作的相關技術人員具有較高臨床技術,以便及時對病菌進行嚴格鑒別。
參考文獻
[1]武華,陳靜,楊秀蓮.微生物檢驗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價值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2,23(14):46-47.
[2]高玲.微生物檢驗在基層醫院感染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3,22(1):82,84.
[3]楊冬梅,楊洪芬.淺談微生物檢驗在醫院感染控制方面的價值[J].求醫問藥(下半月),2013,11(6):210-212.
[4]蔣瓊,陳曉玲.探析微生物檢驗于醫院感染控制中的重要意義與應用[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8(3):56-58.
[5]段巧玲.微生物檢驗在醫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意義[J].檢驗醫學與臨床,2008,5(16):1021-1022.
[6]曾明磊.微生物檢驗在控制醫院感染中的作用[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6):72.
[關鍵詞] 檢驗醫學;社區;衛生服務
[中圖分類號]R11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a)-116-02
隨著醫療體制改革的不斷縱深發展,醫療服務觀念發生改變,臨床檢驗醫學需要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延伸。檢驗醫學要切實以服務患者為中心,真正解決實際問題為原則,適應醫療市場變革為動力,緊抓發展機遇。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從2008年開始對檢驗醫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應用的情況進行研究,根據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實際情況,以醫院檢驗技術為主體,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對象,擴大檢驗醫學服務的半徑,做到資源共享。
1 對象和方法
1.1 調查對象
采用方便取樣的方法,2008年11~12月對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醫學院所轄的18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護人員及就診患者或居民進行調查,其中調查醫生70名,社區護士80名,社區其他醫技人員50名,社區患者或居民950名。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現場發放,現場回收問卷。
2 結果
2.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護人員的問卷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醫護人員普遍認同開展檢驗是有利于疾病的輔助診斷,80%的醫生認為檢驗醫學技術只能作為輔助診斷,有利于提高醫生自身的診斷水平,醫護人員認為檢驗醫學的應用更有利于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譽度,擴大社會效益。
2.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診的患者或居民調查結果
結果顯示,患者或居民普遍認為社區開展醫學檢驗可以為居民提供方便,檢驗結果是可信的,但是也有30%的患者擔心社區醫生濫開化驗單,增加經濟負擔。所有接受問卷調查的居民或患者都認為有必要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檢驗醫學項目,方便群眾就醫。
3 結論
以人為本開展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檢驗醫學技術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應提高檢驗醫學的設備投入、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更好地為社區患者和居民的健康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以老年病、慢性病及多發病為主要疾病譜。隨著衛生知識的普及,營養結構的變化,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的趨勢在不斷加劇,更好地提供健康服務、促進康復、方便就醫,是一直關注的主題。所以,應對檢驗醫學在社區衛生工作中的地位、作用和專業功能認識到位,使其定位準確,方向清晰明了,充分發揮檢驗醫學的能動作用。
通過調查顯示,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應用檢驗醫學技術擴大了檢驗醫學的服務半徑,形成服務網絡,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促進社區醫療服務改革和發展中遇到問題的解決[1]。檢驗醫學資源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為社區醫生提供全面、科學、及時的檢驗醫學結果,大大提高社區醫生的診斷水平,避免發生漏診、誤診而延誤患者的治療時機,減少醫療差錯或事故及醫患糾紛,避免激化醫患矛盾。資料顯示,檢驗醫學深受社區醫護人員歡迎,在社區衛生工作中的作用愈發顯現,極大地方便了社區居民,有力地支持了社區衛生工作[2-4]。調研中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醫學檢驗方面明顯存在人力資源、設備資源、項目設置和質量管理等方面的問題,總體來說,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檢驗資源短缺,服務能力不強,不能全面滿足群眾的檢驗需求。
在調研中還發現,加強社區工作者對檢驗醫學的認識,將醫療、預防、保健、康復、健康教育等項工作融合于檢驗醫學的全過程,從檢驗專業角度提出異常存在的原因和預防的措施,發現問題及時建議進行進一步的檢查及治療,將檢驗醫學納入社區醫學衛生服務的各個環節,開展好社區檢驗醫學工作,宣傳檢驗醫學在疾病診斷、治療、轉歸和推測預后等方面的知識,顯現出極為重要的作用。在社區醫學檢驗中,應由高年資、技術熟練、責任心強的同志擔當工作,提供上門服務、預約服務等特色的服務內容,真正把服務理念落到實處,提出專業性的治療建議,充分貼近社區居民,方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工作,解決其實際問題,更好地為社區居民的健康服務。
另外,針對社區衛生服務應開展血、尿分析、肝功能、腎功能、血脂、心肌酶譜、風濕系列、糖化血紅蛋白、甲狀腺功能、腫瘤系列、肝炎系列等檢查服務,供社區衛生人員及廣大社區居民選擇檢查,幫助較大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常規檢驗室。這些工作都是迫切需要政府及全社會廣泛關注的。檢驗醫學資源和技術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應用可以大大方便社區居民的就醫,可以充分合理利用檢驗資源,避免資源浪費,做到資源共享,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為檢驗醫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郝偉.檢驗醫學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運行模式和作用[J].中國社區醫師雜志,2007,4:42-43.
[2]陳梅,黃麗云,謝文鋒,等.檢驗標本采集對檢驗質量控制的影響[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4:119.
[3]李成喜.動脈硬化患者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及總膽紅素的測定[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72-73.
【關鍵詞】 檢驗科; 微生物感染; 感染因素; 控制措施
中圖分類號 R446.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7-0158-02
在臨床治療過程中,醫院感染一直如影隨形,而微生物檢驗科的主要工作是檢驗各個科室送來的標本,在病患高度聚集的醫院中,微生物檢驗科是防止院內交叉感染的重要科室,聚集著各種病原菌,這里不僅包括病患的痰液、血液、糞便、尿液等多種分泌污染物,還包括具有放射性、腐蝕性、強酸性等多種化學物品[1]。現階段,隨著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像禽流感、肝炎、SARS、艾滋病等各種高危傳染病肆意橫行,導致醫院微生物檢驗科出現細菌感染的危險幾率逐漸增加。本文對引發醫院微生物檢驗科出現細菌感染的各種危險因素展開回顧分析,并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在本市13家醫院中微生物檢驗科工作人員共109名,其中男50名,女59名;年齡23~49歲,平均年齡(29.3±4.9)歲。共有10名工作人員出現感染現象,感染率為9.2%。
1.2 分析感染因素
1.2.1 缺少對院內感染的認識 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檢驗人員缺少對醫院感染的認識,沒有責任心,存在醫院感染和自己沒有關系的思想,甚至一些管理人員也缺少醫院感染認識,很少投入精力到醫院感染預防中。
1.2.2 缺少自我保護意識 微生物檢驗科室的檢驗人員通常只注重檢驗室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質量,不注重自我保護,在檢驗各類細菌標本時,經常不帶防護眼鏡、手套、口罩等保護設備,并且經常在實驗室內吸煙、進食、化妝、飲水等。工作過程中,沒有關閉離心機蓋或是關閉離心機蓋后,立即將檢驗標本取出,在空氣中生成大量氣溶膠等有毒物質,為檢驗人員的生命健康帶來嚴重威脅。
1.2.3 檢驗人員缺少洗手習慣 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檢驗人員往往和病患之間有著密切的接觸,雙手很容易被污染,倘若消毒不及時就會產生交叉感染。有研究資料顯示,檢驗人員和病患接觸后雙手攜帶細菌的幾率為100%[2]。
1.2.4 檢驗報告被污染 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檢驗報告很容易被檢驗標本或檢驗人員的雙手污染,在交給主治醫生與病患時也使院內感染的幾率增加,一些醫院甚至沒有打印原始單就將報告發出。
1.2.5 實驗室環境被污染 微生物檢驗室的布局設計不合理,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沒有劃清界限,一些實驗室沒有良好的通風環境,甚至沒有通風口,導致室內空氣不流通,進而引發院內感染。另外,缺少消毒設備,也會引起院內感染[3]。一些醫院因管理制度不嚴格,病患及其家屬能夠隨意出入檢驗室,這大大增加了交叉感染幾率。
1.2.6 細菌儲存不當 微生物檢驗室中的細菌一般都是致病的,如果存儲不得當,會使檢驗室出現感染,最終引發嚴重后果。
1.2.7 處理廢棄物的方式不正確 生活垃圾經常和醫療廢棄物混合放置,處理不清,一些時候甚至將醫療廢棄物放入生活垃圾中,還有些時候將沒有處理完的醫療廢液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1.2.8 缺少對檢驗科清潔人員的知識培訓 在選擇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清潔人員時,醫院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并且對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清潔人員缺少院內感染知識的訓練,導致清潔人員不了解院內感染知識,或是了解的很少,最終引發院內交叉感染[4]。
2 結果
通過分析得出,導致標本感染的主要原因包括:缺少對院內感染的認識、缺少自我保護意識、檢驗人員缺少洗手習慣、檢驗報告被污染、實驗室環境被污染、細菌儲存不當、處理廢棄物的方式不正確、缺少對檢驗科清潔人員的知識培訓。通過制定相應控制措施后,感染情況得到有效控制。
3 討論
3.1 做好檢查工作
醫院應指派專人擔負微生物檢驗室控制感染工作,對實驗室中病原菌的保存和使用、微生物實驗室的防護安全、實驗室中廢氣與廢水的排放等內容定期進行檢查,并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5]。
3.2 提高檢驗人員對院內感染的認識
醫院與微生物檢驗室應組織檢驗人員經常學習院內感染相關知識,加強檢驗人員對院內感染的認識,以便做好院內感染預防與控制工作。
3.3 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微生物檢驗室中的檢驗人員都需要進行院內感染知識培訓,學習《微生物實驗室安全規范》、《實驗室消毒技術》、《院內感染管理》等有關知識,每月進行一次知識考核,以便提升檢驗人員的操作技術和知識水平[6]。
3.4 防護措施
進入微生物檢驗室工作的檢驗人員一定要使用防護措施:(1)在檢驗室中進行的一切操作都需要佩戴手套,一旦發現手套出現破洞情況,應立即更換手套。(2)進行檢驗前應洗手,每檢驗1例病患應替換一次手套;抽取靜脈血液后,要馬上將針頭放入利器盒中,當針頭超過利器盒3/4時,要將利器盒關閉,并無害處理[7]。嚴格禁止在用過的一次性針頭上套冒;手指不能直接與用過的針頭相接處。(3)在接觸體液、血液有可能大面積飛濺的病患身體時,檢驗人員應佩戴具有隔離作用并且能防滲透的衣服。(4)檢驗過程中應保證光線充足,避免被各種利器劃傷。(5)確保檢驗室中空氣的流通,并對檢驗室經常消毒,以防細菌在空氣中傳播。(6)不能重復清洗或使用一次性手套,手套摘除后應立即扔掉,并且在上洗手間前后以及離開實驗室前都需洗手。
3.5 報告單的檢驗
在微生物檢驗室中應建立報告單發放制度,以便確保報告單不受污染。最好能由專人發放,這樣能夠有效降低院內交叉感染。
3.6 實驗室環境
劃清污染區、半污染區、清潔區之間的界限,為檢驗標本配備安全柜,并且保證室內具有良好通風,以便降低院內交叉感染幾率。在微生物檢驗室門前貼上危險標簽,標明微生物的安全級別、危險因子、負責人的電話與姓名、進入與離開檢驗室的一般流程和特殊要求。不能隨意將與檢驗室無關的物品帶入。日常清理、消毒檢驗室時應嚴格遵循院內交叉感染流程進行。
3.7 儲存菌種
在檢驗室中儲存菌種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存放,并安排專人保管。
3.8 處理檢驗室中的廢棄物
在處理醫療廢棄物之前,需要認真檢查廢棄物的外包裝,確定沒有滲漏、破損等其他缺陷。嚴格遵循《醫療衛生組織管理辦法》、《醫療廢棄物處理條例》等相關規章制度,無公害處理醫療廢物。將醫療廢棄物和生活垃圾分開處理,固體醫療廢物在處理前應先消毒,然后再集中焚毀;液體醫療廢棄物在處理前應先消毒,然后再排放。
3.9 完善管理制度
微生物檢驗室內一定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制定各種規章流程,規范檢驗人員在工作中的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據可循,定期為檢驗人員進行身體檢查,并將體檢結果存入檔案[8-9]。
綜上所述,通過制定相應控制措施,規范操作流程、完善管理制度,可以有效減少醫院微生物檢驗科工作人員發生感染的幾率。
參考文獻
[1]李毅本,胡冰冰,董立文,等.手的消毒與醫院感染[J].中華實用醫藥雜志,2011,14(9):221-222.
[2]鄭黎明,熊春蓮,劉和錄,等.檢驗科人員手微生物監測及消毒方法探討[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2,12(19):687-688.
[3]梁國明,劉云,尹建春,等.臨床實驗室醫院感染危險因素與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6,16(11):167-168.
[4]朱慶華,金雨琦,范秋萍.檢驗科醫院感染的處置與管理[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1,16(17):852-853.
[5]王菊英,雷靜月,陳麗萍.檢驗科醫院感染危險因素的管理與預防控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6):710-711.
[6]邢亞威,楊興肖,劉志廣.醫院感染現患率及抗菌藥物使用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3):1882-1884.
[7]劉傳玲.檢驗科醫務人員標準預防現狀調查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9,19(8):2570-2572.
[8]陶蕊,呂文靜.檢驗科醫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12(26):135-137.
關鍵詞:現代免疫分析技術;食品衛生檢驗;應用
食品衛生檢驗是保證食品安全的重要環節,現階段,食品呈現多樣化發展,加強對食品衛生檢驗技術的研究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現代免疫分析技術概述
標記免疫分析技術就是用抗原體間特異反應為基礎,結合各項定量分析信號對某種物質進行定量或定性測定的一種技術,具有高特異性、強靈敏度等特點,被廣泛的應用于基礎醫學以及臨床中,并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種免疫分析技術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根據標記物種類的不同,檢驗發出的信號也不同。目前這類檢測方法有很多種,目前得到廣泛應用于推廣的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放射免疫分析:簡稱RIA,這種分析技術是將特異性免疫化學技術與放射性核素示蹤法相結合的技術,能夠對一切活性物質進行測定。根據反應試劑以及操作步驟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雙抗體夾心法、經典RIA法、生物素法、雙位點法、間接法。
熒光免疫分析技術:簡稱FIA。這種分析技術的原理就是將熒光素與抗原或抗體進行結合,在熒光顯微鏡下,標記的抗原或抗體就會發生熒光特異免疫現象。這種分析技術除了傳統的標記分析功能外,還具有一定的定位功能。
酶免疫檢測技術:簡稱EIA。這種分析技術是一種非放射性標記分析技術,將酶反應以及免疫反應的特點有機的結合起來,實現了高效與專一的疊加。根據應用目的的不同,可以將酶免疫分析技術分為非均相酶免疫檢測以及均相酶免疫檢測兩種,其中非均相檢測又可以分為液相與固相兩種。
發光免疫分析:簡稱CLIA。這種分析技術是在免疫反應與發光反應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結合了發光反應的靈敏度以及抗原反應的特異性。根據分析的方式不同,能夠將其分為化學、化學發光酶、生物這三種免疫分析法。
免疫電鏡分析:簡稱IEM。這種技術也成為免疫細胞化學技術,主要是用用顯微鏡等裝置,對抗原、抗體等反應進行定位觀察與分析。這種分析技術與定量分析有很大的區別,同時具有分子級別的定位功能。
膠體金免疫標記分析:簡稱CGIA。這種技術就是在電鏡、光鏡下對抗體或抗原進行定位、定量分析,廣泛的應用于生物或醫學領域,并且使用相對簡單,適合于家庭、個人使用。 酶免疫分析技術在食品衛生檢驗中的應用
食品衛生問題是眼下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現代免疫分析技術中,重點介紹酶免疫分析技術在食品衛生檢驗中的應用。
2.1 酶免疫分析技術優點
酶免疫分析技術在食品衛生檢驗中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1)具有較高的靈敏度,能夠檢測出待測液中的微量抗原與抗體,并與之結合發生快速的催化反應;(2)酶免疫分析技術具有抗干擾能力強的優點,能夠避免熒光物質、有色物質、結構類物質等對檢測物品的干擾。特別是對于食品來說,需要保證檢驗后的食品的有效性,因此該優點使其用于食品衛生檢測的重要原因。(3)這種分析方法應用于食品衛生檢驗中操作步驟較少,降低了食品檢驗的難度,提高了檢驗的效率;(4)這種檢測分析技術進行食品檢驗中不需要使用揮發性的有機溶劑,操作十分安全,有效的降低了對環境的污染。(5)酶免疫分析技術對檢驗場地與設備儀器的要求不高。
2.2 食品衛生檢驗中酶免疫分析技術的具體應用
酶免疫檢測分析技術在食品衛生檢驗中,具體應用在以下幾個方面:
對食品送農藥殘留的檢驗:由于在食品形成的環節中,農藥大量的使用,造成農藥殘留問題在食品衛生中日漸突出,主要的農藥種類包括殺蟲劑以及除草劑兩種。隨著科技的發展,酶免疫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藥建立了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方法。其中在除草劑農藥方面,有有機磷的殺螟松,甲氟磷酸異己酶;屬有機氯的2,4一D,草不綠、DDT等,殺蟲劑方面如除蟲菊酯、多菌是、克菌丹、西瑪津均有酶聯免疫方法的報道.有的已有商品化的測試盒供應。
對食品中生物堿、毒素等的檢驗:針對可卡因、海洛因、嗎啡等,建立了酶聯免疫吸附檢驗方法,國內一些地區甚至存在用于檢測嗎啡的膠體金試紙。一些飯店為了招攬更多的顧客,甚至在食品中加入罌粟殼,其中以火鍋、湯料等為主,公安部以及相關部門建立了針對性的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方法,也研制出了具體的檢驗試紙,檢驗試紙的商品化也即將面世。
對食品中激素、抗生素等殘留的檢驗:一些肉質品、奶制品中由于飼養過程中飼料中添加劑或直接有添加劑加入成品,導致食品中存在激素以及抗生素殘留,對食品衛生造成很大的危害。對此,我國相繼建立了針對性的酶聯免疫吸附檢驗方法。
另外,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法還用于對食品中一些毒素的檢驗,包括動物毒素(海豚毒素等)、藻類毒素、貝類毒素等。 總結
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三聚氰胺、蘇丹紅、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使得人們對食品衛生的關注程度進一步升級。免疫分析技術在食品衛生檢驗中的應用,能夠快速有效的對食品進行安全檢驗,得出定量的檢測結果,確保食品的安全,為人們創造一個安全放心的食品衛生環境。
參考文獻:
[1]陳茂林,蔡健榮,趙曉蓮,司鴻飛.標記免疫分析技術在食品分析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12,25(7):124-125.
在***衛生系統行風建設促進會上的發言[醫生]
各位領導、各位同志:[文章-找范文,到]
下午好!眾所周知,由于多種原因,醫療行業的行風問題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醫患關系緊張空前,一方面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社會不滿意;一方面醫務人員面對繁重的工作任務及輿論的雙重壓力感到怨曲,大大影響了醫療衛生事業的良性健康發展,但是作為醫者,治病救人也;面對目前的醫患形勢,我們不能一味抱怨相關政策,保險福利等機制不到位,我們只有牢記我們的神圣職責——救死扶傷,嚴格要求自己。在局黨委、院黨委的統一領導布署下,從自身做起,從點滴做起,以一流的服務、一流的技術為傷病者提供全程優質服務,用我們的實際行動為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做不懈的努力,以贏得病家及社會的理解、支持和尊重,為衛生事業的發展拓展較為寬廣的空間。為此,談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端正思想態度,弘揚優良作風。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療、護理的服務需求不斷提高,我們不能象以前那樣感覺優越,而是要從思想深處確定病人第一,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是服務者這樣一個理念,對所有的病人及家屬都要不厭其煩,耐心細致、熱情服務,最大限度地方便病人,滿足病人及家屬提出的合理要求,無論是上班還是休息,我們都要一如既往地服從工作的需要,始終把病人的利益放在第一,搶救病人分秒必爭,診治病人做到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合理治療,同樣效果比價格,不以技謀私、不搭車開藥、不收受紅包、不亂收費用、樹立嚴謹、踏實的工作作風,避免浮而不實,散漫拖拉的現象,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
二、加強醫患溝通,提升服務品質。
工作中要不斷學習醫患交流、溝通的技巧,重視心理治療,一張親切的笑臉、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語,一個拉扶安撫的細小動作,入出院時熱情迎送,檢查時多用手去觸摸、多用聽診器等基本的檢查手段,對我們來說并不難,只要用心去做,就會讓病人有被視為親人的感覺。同時要加強與后勤、物業部門的配合,只有全員動員、全員參與,把工作做實做細,創造一個適合療養的優良環境,完善相關的配套服務,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務品質。
三、強化質量意識,牢記安全第一。
質量、安全永遠是醫療護理工作的主題,各項規章制度是確保質量與安全的保障,各項醫療護理工作中我們只有嚴格遵章辦事,如危重病人討論會診制度、手術審批制度、三級查房制度、處方管理制度、病歷書寫規范、值班交接班制度等,加強檢查與考核,尊重病人的知情權、選擇權、耐心向病人及家屬介紹其疾病的診斷、治療、檢查目的手段、結果、藥物不良反應,并發癥的防范措施,醫療費用等情況交待留記錄、確保患者及家屬簽字、合情、合理、合法,加強法律意識,以保證醫療工作的質量與安全。
四、苦練基本功,創新求發展:醫療工作是實踐性很強的科學體系,我們在實際工作中要更加注重“三基”、“三嚴”訓練,苦練過硬的基本功,掌握相關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嚴密組織、嚴格考核,同時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學習本專業及相關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不斷適應新形勢下的醫療需求,積極開展新業務、新技術的臨床研究,不斷進取,以更高的要求掌握為廣大患者服務的真本領,才能更好地解決他們的身心疾苦,真正讓患者滿意,做人民滿意的好醫生。
醫院感染包括三個環節,即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每個環節都和微生物學檢查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此臨床微生物學檢驗在醫院感染的診斷、監測以及抗菌藥物的合理使用等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對各種臨床標本作出正確的病原學診斷
醫院感染涉及到臨床各科室,由于放療和化療的開展,抗菌藥物、激素的使用,特別是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以及消毒滅菌技術使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等,使醫院感染不斷出現,要及時采取預防、治療、隔離等措施,就必須有及時準確的病原學診斷。目前細菌培養鑒定技術不斷豐富,儀器設備日趨先進和完善,給病原學鑒定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但另一方面基本操作技術以及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在病原學鑒定中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例如正確地采取下呼吸道分泌物,進行涂片、染色鏡檢,膿性分泌物的涂片鏡檢,穿刺液的涂片鏡檢等,應用簡單的操作即可做出初步的病原學診斷,為臨床及時用藥提供了參考依據。
2細菌的耐藥性監測
近些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不合理使用,使得細菌耐藥性日益嚴重和復雜。耐青霉素肺炎鏈球菌近年來日漸增多,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在我國更為嚴重,約在50%[1]。耐萬古霉素腸球菌(VRE)亦成為我們面臨的一大威脅,在美國一般病房及ICU,1989年VRE不足1%,1993年普通病房在2%以上,在ICU則13%[2]。
據統計,典型分枝桿菌近年來引起數起醫院感染,影響最大的一起發生于1998年,引起術后切口部位感染168例,系由龜分枝桿菌引起,表現了對40余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性,給治療帶來很大困難。近期又出現由偶發分枝桿菌引起的感染,是由于注射器未能徹底滅菌而造成注射部位感染60例。非典型分枝桿菌多數表現為生長速度快,一般3~5天,營養要求不高,因此,一定要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物進行治療,通常治療需6~8個月,治療期間要對其耐藥性進行動態監測,以進行有效治療。真菌感染日益增多,真菌菌血癥患者的死亡率在30%以上。產生超廣譜β內酰胺酶的菌株不斷增加,如大腸埃希菌、克雷伯菌、變形桿菌、不動桿菌等。因此對細菌耐藥性的監測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
3對醫院及重點科室環境和醫護人員手進行病原學監測
引起醫院感染的病原菌可以存在于病人、醫護人員,亦可存在于醫院的環境中,因此進行微生物學監測非常必要,如對醫院感染發病率較高的科室或病房進行物體表面和空氣的微生物學調查,對一些特殊部門如換藥室、手術室、產房、嬰兒室、ICU等進行環境微生物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在層流手術室空氣中的細菌數不能大于10 cfu/m3,一般手術室空氣中細菌數不能超過200 cfu/m3。此外醫護人員手的消毒在預防醫院感染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對醫護人員的手進行細菌學監測并要求達到衛生部頒發的標準。醫護人員手的帶菌情況根據在不同科室工作的要求應在5~15 cfu/cm2以下。當出現醫院感染流行時,除對各種臨床標本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外,亦應對傳播途徑、醫院環境以及隔離措施效果等方面進行微生物學檢查和監測。
參考文獻:
[1]賀學英.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耐藥性觀察[J].中華醫學檢驗雜志,1997,20: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