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區域規劃的方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田園城市;技術主義;公眾參與;人本主義;系統綜合;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TU986 文獻標識碼: A
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問題越來越多的浮現出來。在城市規劃實踐中出現了一定的困局,從大城市交通擁堵、雨水淹城、空氣質量惡化到用地的合理性,公眾逐漸對城市規劃的作用產生質疑,而作為城市規劃從業者,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拍腦袋做決定的情形也使自己的職業自信嚴重動搖。城市規劃的本質是什么,什么樣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及未來會有怎么樣的發展趨勢,通過閱讀城市規劃方法論和城市規劃理論方法演變的相關論文,試圖探尋問題的根源,進而預測城市規劃方法的發展趨勢。
一、現代城市規劃理論方法的演變
1、工業革命至二戰時期
由于工業技術的進步與科學的發展,城市化與工業化成為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力,城市規劃以大規模的建設廠房和住宅為主,對物質空間環境的重視遠遠超過其他的方面。
同時源于環境污染和衛生狀況的惡化,規劃開始由工業發展布局和土地利用為首的物質形態規劃逐步轉向解決社會與公共衛生問題,出現了田園城市理論、廣畝城市等城市理論。隨著進化論的提出,有機疏散的思想開始得到了發展。
隨著世界范圍城市人口的高速增長,高密度和交通擁擠成為突出的城市問題,規劃界有人開始通過現代技術手段來探討高度集聚城市問題的解決辦法,以柯布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學者獲得了實用主義者的大力推崇,并對二戰后的城市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體來說,這一時期的城市規劃缺乏對城市現象多樣性和復雜性全面和深入認知,認為物質環境能夠決定社會生活質量的物質決定論具有廣泛的公眾基礎。城市規劃是以建筑師為主導的精英式規劃,是對未來終極藍圖的描繪。當時的城市規劃思想以理性實用主義為主導,將城市規劃視為技術活動而本身不帶有任何特定政治價值觀或評判的觀點。
2、1960s時期
受到格迪斯的“ 調查―分析―規劃”理論思想的影響,系統理論與科學得到了長足進展,人們開始用系統的眼光看待城市,認為城市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嘗試著用系統的方法分析問題,隨著計算機的發明為建立復雜的數理模型提供了支撐,具有了處理復雜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意識到城市是動態和不斷變化的,不再認可規劃師描繪終極藍圖的想法,系統理論沖擊了此前以物質和設計為核心的思想和理論基礎。
由于1960年代的西方社會爆發了一系列廣泛的社會沖突和文化反思,經過社會變革之后,分化的社會群出現不同的利益訴求,Davidoff對“技術主義”進行了自我批判, 認為城市規劃者應當更為積極地參與到政治過程中,承擔委托人的倡議責任, 并應特別關注城市規劃中所忽視的那些弱勢群體的利益,從而在城市規劃界產生了倡導性理論。隨著西方民主進程的發展,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逐漸普及開來,進一步推動了對城市規劃活動的政治本質認知。
在這一時期,理性過程理論逐漸得到發展,理論支持者認為可以通過對過程和程序的控制來提高人們生活水平,他們認為城市規劃判斷在本質上更接近于政治, 而不是技術或者科學, 因此將城市規劃視為以實現特定價值觀念為導引的政治活動,開始更多地關注城市規劃中涉及的政治問題。
3、1970s至今
到70年代初期, 學者們普遍認為城市規劃兼有政治內涵的系統和理性過程。隨著黑人運動、人權運動、婦女運動的社會思潮興起,強調自由平等、多元和差異的后現代主義思想萌芽,人們開始關注社會公平公正問題,對理性過程模式產生批判,意識到好的程序不一定導致好的結果。出現了新學派、交往規劃理論等。城市規劃者的角色發生轉變,認為城市規劃者在價值判斷方面并不具備更為高超的技術,不再承擔技術專家的角色, 而是更多地充當不同利益群體之間的協調者的角色。
由于受到后現代主義思想影響,城市規劃開始重新回歸人本主義。隨著能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出現,城市規劃學者開始從生態角度關注人類自身的生存問題,可持續的規劃理論開始興起,并開始逐漸占據規劃理論的中心位置,可持續發展理念至今仍在發展完善階段。
4、城市規劃方法論與方法的演變
城市規劃方法論是認識世界的思路,具有哲學視角,核心理念是過程性;方法是具體的程序手段等操作層面的問題。城市規劃方法論的哲學傳統先后經歷了唯理主義、實證主義、證偽主義和人本主義的階段,技術方法經歷了美學工程技術、系統分析、模型數理分析、邏輯推導以及系統綜合的變化。
二、我國當前城市規劃方法的現狀
1、自上而下的精英主義規劃
我國的城市規劃體系是自上而下的,以政府為主導,規劃人員提供技術服務。由于缺乏對城市復雜性和多樣性的深刻認識,以規劃師個體的知識能力和價值判斷來代替社會各類人群的需求,造成了由個人對發展趨勢把握不清而產生的不良后果由全社會買單的結果,公眾參與的發展還需要民主進程的進一步深入。
2、規劃師角色的困惑
社會各利益階層的訴求差異日益增大,在此現實面前規劃師到底扮演何種角色,是各方利益的調和者,是保護弱勢群體,還是代表強勢的政府立場?這種困惑是目前規劃師迫切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由于政府也成為了實際利益爭奪的一員,保證社會公平隨之被自詡為規劃師的責任。但在實際的社會體制下,政府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削弱了規劃師的發言權,規劃師往往成為了地方政府實現某種政績的政治工具手段。
3、規劃的動態性仍停留在認知表面
雖然城市規劃在空間實體上展開,但由于政府的強勢地位以及追求形象的需求,很多規劃仍處于美學設計階段,對規劃的過程性和動態性認知不足,缺乏人文關懷。
4、技術方法缺乏理性認知不足
城市規劃無論是問題分析,還是方案建構,或者是理論研究,都偏于宏大敘事和個體的隨想規劃,缺乏理性的態度。方法都偏于“軟”方法和不可檢驗性的方法,缺少“硬”方法和數理方法的運用。隨著3S、VR等技術的發展,數理模型的輸入和輸出表達變得越來越被公眾所理解,應加強理性分析來提高規劃者對城市這個復雜綜合體發展趨勢的判斷。
三、我國城市規劃發展趨勢
1、從工程技術手段到人文關懷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逐步被普及,具有了廣泛的公眾基礎,城市規劃不再是以物質形態規劃為主的工程技術手段,更側重于關注人類自身生存的問題,人本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方法將在城市規劃中不斷得到發揚光大。
2、從單一目標到系統研究
城市規劃目標的單一性與研究對象的系統性、理性分析的獨立性與決策研究的綜合性的統一將引導城市規劃技術方法從單一走向系統。在規劃決策過程中更注重對多要素系統的綜合研究以保證規劃決策的科學性及其價值理性的實現。
3、回歸理性
人本主義的思想方法將進一步與現性相結合,傳統依靠形象觀察、直覺經驗與完全主觀的規劃方法將逐步融入理性的邏輯框架之中。隨著3S技術,虛擬分析等技術的發展,模型分析的作用將得到彰顯。
4、從精英規劃到公眾參與
城市復雜性認識的日益深入,規劃者對城市發展的精準判斷越來越難,精英規劃不再有效。隨著民主的進步和社會的分化,各個階層的利益訴求越來越強烈,規劃將逐步走向公眾參與。
參考文獻:
[1]尹稚,馬文軍,孫施文,王世福. 城市規劃方法論.城市規劃,2005(11):28-34
[2]鄔弋軍.城市規劃方法論到本體論的追問――從20 世紀西方規劃理論與實踐的歷程看中國城市規劃.《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 關鍵詞 】 啟發式規則;優化;網頁元素;精準提取
Heuristic-Optimizing Based Webpage Elements Extraction
Song Jian-hao Zhao G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Beijing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2)
【 Abstract 】 The heuristic rules of web information extracti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ans for identifying tag’s information, analyzing the nodes and different body of pages, and finally extracting the information in the Webpage. Our study based on the existed research of heuristic rules, presents some kinds of optimized heuristic rules, by which the accurate extraction of title, release time, source and body cloud be achieved. Furthermore,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use of Levenshtein Distance Method to determination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ion of body, and proposes the threshold optimization method to overcome the shortage in body extraction resulted from the large number of noise nodes and the incompletely identification of body, which method can be utilized to im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extracted information greatly.
【 Keywords 】 heuristic rules; optimize; webpage elements; accurate extraction
0 引言
隨著時代的發展,互聯網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而組成互聯網的這一實體的關鍵成分,即網頁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如何從網頁中準確且快捷的獲取我們需要的內容已經成為研究者所關注的話題。眾所周知,網頁是由HTML組成的文本文件。由于HTML并不規范,每個網頁的編排又有著很大的差別,所以傳統的基于標記的提取方法無法精確定位網頁元素信息,只能進行一部分文字的抽取和圖片的去除,對于不同信息的識別有著很大的盲目性。
人工智能具有處理不確定性乃至不可知性和學習、解釋和推理的能力。因此,本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方法實現網頁信息的提取。在對網頁元素提取主要手段——啟發式方法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我們進一步對啟發式規則進行了優化研究。我們提出了運用編輯距離算法計算相似度的方法,根據相似度判斷信息抽取的準確率,從而大大提高信息提取的準確度。
2 網頁元素提取方法
啟發式規則應用的單位是標簽,所以信息抽取需要先對網頁進行分解,提取出標簽。本研究采用構建DOM樹來實現HTML的解析以及標簽的提取。DOM樹構造簡單,易于遍歷,結合啟發式規則,方便于網頁元素的提取與分析。
2.1 構建DOM樹
DOM樹是一種數據結構,HTML文檔中的所有節點組成一棵文檔樹,樹中的節點表示HTML文檔中的元素、屬性、文本等。樹起始于文檔節點,由此繼續伸出枝條,直到處于樹葉的所有文本節點為止。DOM樹的節點構成示例。
2.2 過濾噪聲
由于網頁中存在著許多干擾源,如廣告、圖片等,因此構建DOM樹過程中有很多節點是沒用的。在對現有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研究的實驗,我們利用遍歷DOM樹、過濾噪聲節點的方法,提取出有用的文本節點以進行下一步的分析。
3 啟發式規則的提出
人們的不同習慣會造成網頁在設計布局上大相徑庭,然而,總體上有規律可循。啟發式規則就是利用這些規律對DOM樹進行分析、提取信息的有效方法。啟發式規則的優劣是決定網頁元素提取準確度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在對現有的啟發式規則進行充分研究和實驗的基礎上,針對網頁不同要素、提出更加全面優化的啟發式規則。本節對時間、標題、正文及來源等要素所對應的啟發式規則逐一介紹。
關鍵詞:路徑規劃;搜索區域;A*算法
中圖分類號:TP3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8)21-30523-02
An Algorithm Based on Improved A* Restrictions on the Path to Search Regional Planning Approach
XU Zhan-peng, LIN Kai
(Qingdao Technical College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Qingdao,Qingdao 266555,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A* algorithm has been given an improved optimal path planning method, this algorith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road network of layered LO at the same time,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twork topology of the region to search for reasonable Restrictions experiment proved that the algorithm in the path planning saving time
Key words: Path planning; Search region; A* algorithm
1 引言
路徑規劃是在車輛行駛前或行駛過程中尋找車輛從起始點到達目的地的最佳行車路線的過程[1], 它屬于智能交通
系統中的最短路徑問題的一個具體應用。
最短路徑規劃產生的路徑分為兩種:距離最短的路徑和時間最短路徑,其中前者相對比較易于實現,但是它容易忽略路徑的具體情況和行車實際環境以及人為因素。因為在實際車輛行駛中要求不但在此路徑上行車距離盡可能短,而且路徑的行車環境盡可能好,即盡量走道路較寬、路面質量較好、紅綠燈較少、紅綠燈設置間隔較大、車流量較小的路徑,避免走行車環境太差的路徑。作者針對最短路徑規劃存在的不足之處 ,根據已有A*算法,給出了一種改進的最優路徑規劃算法,此算法在根據道路的實際情況對路網進行分層的同時,根據實際路網的拓撲特性對搜索區域進行合理的限制。
2 A*算法
A*算法是人工智能中一種典型的啟發式搜索算法.也是路徑規劃算法中的常用算法,它通過選擇合適的估計函數,指導搜索朝著最有希望的方向前進.以期求得最優解限制搜索區域的多層最優路徑規劃算法,A*算法評價函數的定義為[2]:
f(n)=g(n)+h(n) (1)
f(n)是從初始點通過節點n 到達目標點的估價函數;
g(n)是在狀態空間中從初始節點到n節點的實際代價;
h(n)是從節點n到目標節點最佳路徑的估計代價。它決定了搜索的效率和可采納性。對于幾何路網來說,可以取兩點間歐氏距離(直線距離)作為估價值,即
其中,(xd,yd)、(xn,yn)分別為節點n 和目標節點在數字地圖中的坐標。由于估價值h(n)≤n 到目標節點的距離實際值,算法具有可采納性,能得到最優解。[3]
3 改進的A*算法球最短路徑
本文在三個方面對傳統的A*算法進行了更改:1)A*算法提到的權值會根據用戶的不同查詢條件來調用相對應的計算權值的公式;2) 添加了一個判斷過程。當查詢下一個臨近邊的時候首先查詢交通控制策略,判斷是否有管制信息并將相映的點從v中刪除;3) 減少路徑搜索的范圍,以出發點與目的地點連線的中間點為圓心,以兩點之間直線距離的二分之一再加上幾公里為半徑畫圓,在圓范圍內的路徑參加搜索,在圓范圍之外的路徑不參加搜索。
具體實現如下:
創建兩個表,OPEN表保存所有已生成而未考察的節點,CLOSED表中記錄已訪問過的節點,設各個點的權值(也稱為費用值)為g。遍歷當前節點的各個節點,將n節點放入CLOSE中,取n節點的子節點X,計算X的估價值[4]。
1)初始的OPEN表僅包含原節點.其費用值g為0,令CLOSED為空表,設其他節點的費用為∞ 。
2)若OPEN表為空.則宣告失敗:否則,選取OPEN表中所有的節點移至CLOSED表,將此CLOSED表作為新的OPEN表。重復第二步,直到深度達到4。
3)對第二步在深度4時形成的OPEN表進行操作,若OPEN表為空.則宣告失敗:否則,選取OPEN表中具有最小權值的節點,并叫做最佳節點NEXT.把NEXT從OPEN表移至CLOSED表.判斷此NEXT是否是一目標節點。若NEXT為目標節點.轉步驟3,若NEXT不是目標節點。則根據地圖數據庫包含的聯接路段屬性擴展并生成NEXT的后繼節點。對于每一個后繼節點n,進行下列過程:
①計算節點n的費用:g(n)= NEXT費用+從NEXT到n的費用
②如果n與OPEN表上的任一節點相同.判斷n是否具有最小的g值。若是最低的g值,用n的費用代替OPEN表中相同的節點費用。且建立匹配節點的后向指針指向NEXT
③如果n在CLOSED表中與一節點相匹配。檢查節點n是否具有最小的g值,如果n具有最小的g值,則用節點n的費用代替匹配節點的費用。并把匹配節點的后向指針指向NEXT。并把該匹配節點移到OPEN表
④如果n不在OPEN表。也不在CLOSED表上,則把n的后向指針指向NEXT。井把n放入OPEN表中。計算節點n的估價函數:f(n)=g(n)+h(n)
例如圖1,為帶權的有向圖。
根據步驟三,針對圖1,算法的具體實現如圖2。
4)重復第三步:
若在深度為7的搜索中找到目標結點且僅有一條路徑,則該路徑為最終路徑,返回;
若在若在深度為7的搜索中找到目標結點并且有多條路徑則回朔,比較找到的路徑費用,取權值最小的作為最終路徑;
若在在深度為7的搜索中未找到任何目標點則跳轉到第五步。
5)從深度為7的搜索中的所有的NEXT節點回朔,即從NEXT的后向指針一直到原節點遍歷節點,最后報告若干條路徑,比較個路徑費用,取費用最小的前100條路徑繼續重復第三步、第四步。由于h函數在滿足h下限得條件下,愈趨近于h效率愈高,因此實際應用中,我們取的是節點到目的點的直線距離保證滿足下限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趨近h。
4 結語
實踐表明基于改進A*算法的限制搜索區域的路徑規劃方法不僅在進行路徑規劃時節省了時間,而且規劃后的路徑大部分道路位于高層路網上,路徑長度與最短路徑長度之比小于1.1,可以被人接受,是行車意義上的最優路徑。
參考文獻:
[1] 付夢印.限制搜索區域的距離最短路徑規劃算法[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4(10).
[2] 趙亦林.車輛定位與導航系統[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1-7.
[3] 王亞文.智能交通系統中路徑規劃算法研究與系統設計[D].陜西師范大學,2007.
[關鍵詞] 皮膚:皺紋評估;魚尾紋:3D皮膚檢測:Primos
[中圖分類號]R3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5)07-0044-06
面部皺紋是皮膚老化的代表性特征,導致面部皺紋的因素很多,如:年齡性老化、日光照射、萬有引力、面部表情肌運動等。面部皺紋常發于外眥、眶下、前額、眉間、鼻唇溝等部位,其中外眥部位的魚尾紋是較早出現的皺紋。
皺紋的評價方法可分為皺紋嚴重程度評分法和儀器客觀量化評價法,皺紋嚴重程度評分法的優點是簡便、直觀,但容易受測試人員的工作經驗、工作狀態等豐觀因素影響。儀器客觀量化評價法是采用非侵入性的儀器進行皺紋評估,依據其測量原理可分為機械性皮膚輪廓測量技術、光學皮膚輪廓測量技術、激光皮膚輪廓測量技術、干涉條紋光投影技術、共聚焦激光掃描顯微鏡技術和透視皮膚輪廓儀等。本文所用的3D皮膚檢測方法是基于數字顯微條紋投影的原理。測試時具有正弦曲線密度的條紋光被投影到皮膚表面,由于皮膚表面高度的凹凸不平,條紋光就會發牛彎曲變形,在一個特定角度放置的CCD攝像機將同時記錄下這一變化,通過測試條紋光的位置變化和所有圖像點的灰度值,可以得到整個測試皮膚表面的數字三位圖像。自2000年問世以來,該儀器已在皮膚科、化妝品研究、醫學研究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國外已有多篇文獻報道了3D皮膚檢測方法(Primos)在皺紋評估中的應用,但該方法在中國女性魚尾紋評估中的應用尚無報道。此外,通過3D皮膚檢測方法(Primos)分析得到的參數有30多個,在實際評估工作中如果將每個參數都進行計算分析是很費時、費力的,同時這些參數源于描述金屬表面的標準參數,金屬表面與皮膚表面是有區別的,并不是所有參數都可直接用于皮膚皺紋的評估。因此,需進行參數優選,將那些與年齡相關性較高、靈敏度較高、重復性較好的參數確定為優選評估參數,為該方法在皺紋評估中的使用提供指導。
1 對象和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48名中國女性,年齡25~56歲,平均年齡為(40.0±10.1)歲,根據年齡段分為4組,依次為25~34歲、35~44歲、45~54歲、55歲以上,各組受試者人數依次為14名、13名、13名、8名,見表1。
1.2評估方法
1.2.1 3D皮膚檢測法
3D皮膚檢測法所采用的儀器為Primos,所有參數都由該儀器自帶的軟件Primos 5.7E分析得到。用該方法測量得到的評估參數共有30多個,包括Sa、Sq、Smax、Sz、St、Stm、Sp、Spm、Sv、Svm、Ssk、Sku、Sda、Sdq、Sla、Slq、Sdr、Sk、Spk、Svk、Vl、V2、Wd、maxWd、IWd、Wc、Wi、Wv、aWa、pWa、Ws、Ra、Ry、RZ。
1.2.2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法
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所用的圖片為Primos儀器捫得的左眼角JPG格式圖片。根據肉眼觀察到的皺紋嚴重程度進行分級。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共分為5級,其中1級代表基本無皺紋;2級代表有極細的紋路;3級代表局部出現細紋;4級代表整體出現中等程度的皺紋;5級代表整體出現嚴重的皺紋。
1.3分析方法和標準
1.3.1重復性分析
選取年齡為35歲以上受試者1名,利用Primos儀器通過復位法對其眼角部位重復捫攝5次,并對5次的圖片進行分析,計算各參數的CV值,以CV值代表重復性,CV值越低,重復性越好,優選CV值低于10%的參數。
1.3.2靈敏度分析
計算全年齡段各參數的均值及標準差,由此計算CV值(CV=標準差/均值),將CV值定義為各參數的靈敏度,參數的CV值越大說明該參數在全年齡段的離散度越大,參數的靈敏度就越高。優選CV的絕對值≥25%的參數進行后續分析。
1.3.3相關性分析
評估參數與年齡的相關性,評估參數與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的相關性,年齡與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的相關性都通過Spearman統計方法分析得到。在參數優選過程中優選標準為:各優選參數與年齡相關性R>0.55,P
1.3.4參數歸類
對優選出來的參數通過因子分析法進行降維,形成較少的幾個因子。降維的標準為特征值>1。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確定各公因子與優選參數之間的關系。
2 結果
2.1 3D皮膚檢測方法參數優選
3D檢測方法(Primos)各參數與年齡相關性分析、靈敏度及重復性分析結果(見表2)。根據前述篩選標準,共篩選出12個參數作為優選參數,依次為Sa、Sq、Sv、Sk、Svk、V2、Wd、MaxWd、Ra、Wv、aWa、pWa,這些優選參數與年齡相關系數R值為0.552~0.655;靈敏度分析cv值為28.1%~56.6%:重復性分析CV值為1.4%~6.8%。
2.2魚尾紋變化規律分析
對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與受試者年齡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發現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與受試者年齡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其相關系數為0.727,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大,魚尾紋嚴重程度加重。
各優選參數與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的對應關系見表3~4,優選的各參數與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均有相關性,且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參數歸類
優選出的12個參數通過相關分析矩陣結果發現這些參數間存在較強的相關性,因此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這些參數進行降維分析。因子分析得到的特征值和累積方差貢獻率(見表5),根據特征值大于1的原則保留前兩個因子,兩個因子的累積方差貢獻率達到95.40390。
采用最大方差法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旋轉,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見表6(表中略去了低于0.5的系數)。從表上可看出第一因子在Sa、Sq、Wd、maxWd、Ra、Sk、Sv、Svk、V2、Wv上有較大的載荷,根據參數含義,這些參數與皺紋深淺相關,將第一因子定義為皺紋深度因子:第二因子在aWa、pWa、Wv上有較大的載荷,這些參數與皺紋面積相關,將第二因子定義為皺紋面積因子。
根據因子分析法提取的皺紋深度因子和皺紋面積因子也與年齡、主觀評判呈現顯著相關性(見表7)。
3 討論
皺紋是皮膚老化的豐要指標之一,皺紋評估對于評價抗衰老護膚品的抗皺功效、美容外科的療效評價都具有重要意義。從本研究結果來看3D皮膚檢測方法( Primos)能夠測量出隨年齡變化而發生的肉眼可見的魚尾紋差異,這與文獻報道一致,該方法可用于衰老過程中皺紋的評估。在該方法得到的30多個參數中,優選出12個參數用于皺紋評估,其中Sa、Sq、Sk、Wd、maxWd、Ra、Sv、Svk、V2用于表征皺紋深淺,aWa、pWa用于表征皺紋面積,Wv則是表征皺紋嚴重程度的綜合參數。
評估皺紋的方法除了Primos方法還有視覺評分法和硅膠覆膜法等,相對于視覺評分法Primos方法更為客觀,與傳統的硅膠覆膜法相比Primos方法操作便利性更好,因為其操作步驟相對簡單、直接,硅膠覆膜法有一個先覆膜后測量的過程,對于覆膜的質量有很高的要求,如覆膜過程中形成氣泡以及硅膠特性的不同都可能影響皺紋評估結果。
運用Primos方法研究魚尾紋隨衰老的變化規律發現,隨著年齡增加魚尾紋嚴重程度加重。除Sv以外的魚尾紋深度參數隨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的增加而逐漸增大,Sv值隨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的增大而減小,這是因為Sv代表輪廓線以下波谷的深度值,是以負數來表示的,皺紋深度越深其值越小,所以其相關系數為一負值。
優選的各參數隨魚尾紋嚴重程度評分增加而變化的趨勢基本一致,但在不同等級上增加的幅度不完全相同。Sa、Sq、Sk、Wd、Ra僅在4~5級間參數值有較大幅度的變化;Svk、V2參數在2~3級,4~5級間數值都有較大幅度的變化。這些說明魚尾紋發牛本質的改變始于2級,在皺紋輪廓線以下的參數中體現;發展到4級厲隨著皺紋深度的加深又發牛一次較大的變化,在皺紋平均深度和皺紋輪廓線以下的參數中均有體現。
與前述參數不同的是表征皺紋面積的aWa、pWa參數在4級時達到最大值,在4~5級間沒有顯著增加,這說明當魚尾紋發展到4級時在皺紋面積上已經達到了最大,皺紋由4級發展到5級豐要涉及皺紋深度的變深。
表征皺紋深淺的參數可分為皺紋平均深度參數如Sa、Sq等和皺紋最大深度參數如Smax、Sz等,從與年齡相關性來講皺紋平均深度參數與年齡的相關性高于皺紋最大深度參數(見表3),從重復性來講皺紋平均深度參數的重復性優于皺紋最大深度參數(見表3)。豐要是因為皺紋最大深度參數除了受皺紋本身深度影響之外還受實驗操作因素影響(如:拍攝位置的微小偏移),而皺紋平均深度的計算取的是一定面積范圍內高度差的均值,因此,其值更穩定,受實驗操作的因素影響更小,更適合作為優選參數。
根據粗糙度輪廓線可將皺紋分為輪廓線以上的部分(皺紋的突起部位)和輪廓線以下的部分(皺紋的凹陷部位),表征輪廓線以上部分的參數包括Sp、Spm、Spk、Vl,表征粗糙度輪廓線以下的參數包括Sv、Svm、Svk、V2。Sp、Spm、Spk、Vl與年齡的相關性分析中相關系數分別為0.19、0.19、0.379、0.373,而表征皺紋凹陷部位的四個參數與年齡的相關性都大于0.55,皺紋的凹陷部位各參數與年齡相關性都大于皺紋突起部位各參數,這可能是因為皺紋突起部分在皮膚表面,皮膚特征中除了皺紋的深淺還有其他因素如色斑等因素也可能會影響皺紋突起部位的檢測結果,因此各參數與年齡的相關性不高;而皺紋凹陷部位豐要受皺紋深淺影響,因此表征輪廓線以下的參數Sv、Svm、Svk、V2更適合用于皺紋評估。
本文以長江三角洲的區域規劃為例,以點帶面,從而分析我國區域規劃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關鍵詞:區域規劃; 新形勢; 競爭;發展;長江三角洲;非均衡
中圖分類號: F11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區域規劃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對未來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以及土地利用的總體部署。規劃是以人們思考為依據,安排其行為的過程。規劃與計劃一樣,通常兼有兩層含義:一是描繪未來,規劃是人們根據現在的認識對未來目標和發展狀態的構想;二是行為決策,即實現未來目標或達到未來發展狀態的行動順序和步驟的決策。任何一個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方向和可能達到的發展目標都不是唯一的。
區域規劃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長期計劃與城市規劃的中間環節,是使地區生產力合理布局、各項建設事業協調發展的重要手段與步驟。積極開展區域規劃工作,對于加速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無論從理論上實踐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長期以來,區域規劃一直是我國規劃體系中一個亟待加強的薄弱環節。區域調控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區域規劃是區域調控的重要依據。市場經濟國家一般對發展什么產業很少干預,但對區域發展則干預較多。促進地區協調發展,必須強化區域規劃。我國已開始將區域規劃編制工作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十一五”期間,將著重對一些經濟聯系緊密的城鎮密集地區、以中心城市為依托的都市經濟圈地區、重點開發地區等進行規劃。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決定先期啟動長江三角洲地區和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的研究和制定工作。
經濟全球化的浪潮將激烈的競爭擺到了每個地域發展單元面前,也給它們帶來了無比廣闊的空間。為了能在這個全球競爭體系中占據更高的地位,強化區域內的聯合就自然成為政治權力機構與經濟發展機構的主動要求。地區的競爭優勢往往是通過一個高度地方化的過程而產生并持續發展的,在全球化與地方化趨勢并存的世界經濟中,建立根植于本地社會文化的區域創新網絡,是很多國家、政府為增強國家競爭優勢而選擇的一種重要的彈性政策措施。目前幾乎所有的國家和地區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區域集團化的浪潮,其成員單位大多已超出城市的范疇,空間經濟協調組織尺度亦已擴大到國家間層次。
區域規劃再興是時代的要求。目前正值我國“十二五”規劃實施之際,根據我國目前的形勢,我國區域規劃仍面臨諸多的問題,例如環境污染問題,在進行區域規劃的過程中是否真正符合并落實了“可持續發展”,我國國土面積廣闊,在進行規劃時是否符合我國目前不同地區的發展狀況,規劃時如果缺乏相關的認識就必然導致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現。以上問題必須引起我們的關注與重視。
當前國內國際發展變化多端,只有知己知彼,時刻掌握其發展動態,認真學習國外先進理念,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的具體國情以及不同地區的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考慮,綜合規劃。
長江三角洲區域的規劃就是我國區域規劃的一個典型范例。長江三角洲地區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和浙江省,區域面積21.07萬平方公里。該地區區位條件優越,自然稟賦優良,經濟基礎雄厚,體制比較完善,城鎮體系完整,科教文化發達,已成為全國發展基礎最好、體制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當前,長江三角洲地區面臨著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緩解資源環境約束、著力推進改革攻堅等方面的繁重任務,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上世紀80年代的上海經濟區試驗,試驗了5年,隨著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公室的撤銷,上海經濟區也消失了。后來提出長三角地區的16城市概念,現在擴大為上海市和蘇浙兩省的全部地區。長三角地區政府能夠在信息共享、基礎設施建設、旅游資源整合、科教文衛、環境治理等方面實現全身心地投入展開合作,能夠在金融、商貿、勞務等領域開展對話,劃分彼此的職責與任務,但各地政府又都想把處在產業鏈下游高增長的部分安排在自己轄區內,對增長緩慢、附加值低的產業鏈上游部分的興趣不是很大。大家都想搞汽車、搞能源、搞石化、搞電子信息產業,都想上馬稅收大的項目。長三角地區產業高度雷同是公認的。
可是以專業化為基礎的自然分工是長三角經濟快速發展的必要前提,而在行政上制造壁壘是毫無出路的。如果說,上世紀80年代還有一個行政機構——隸屬國務院的上海經濟區規劃辦,尚且不能彌合各省市行政區劃間的利益沖突,那么現在一年舉行一兩次長三角論壇恐怕難以擔起重任。
在長三角區域規劃實施過程中,有必要探索更加便于整合資源的跨越行政區劃的政府管理體制和機制。而這種體制機制,恐怕不是蘇浙滬三省市自己有能力摸索完成的,即便它們再有動力。因為在中國現行的制度之下,沒有自上而下的推動或至少是放權,有些事情是幾乎不可能做成的。
由點及面,通過長三角區域規劃能折射出我們目前區域規劃發展中面臨的諸多問題。在國際上, 許多國家都形成了各自的區域規劃體系, 規劃的理論和實踐不斷豐富和發展。從內容上看,已由物質建設規劃開始轉向社會發展規劃, 規劃中的社會因素與生態因素越來越受到重視; 從范圍上看,更加重視以整個國家為對象的區域規劃, 甚至開始制定跨國或以大洲為對象的區域發展規劃, 如歐洲空間展望計劃等。相比而言, 我國的區域規劃起步較晚,區域規劃工作還面臨著不少問題。
(一)各層次、各類型的區域規劃內容存在交叉與沖突。
(二)區域規劃內容仍偏重于物質規劃, 忽視綜合協調和區域管治。
(三) 編制方法單一、內容面面俱到, 易脫離地區發展實際。
(四) 規劃過程仍存在計劃經濟色彩,受政績考核影響較大。
(五) 區域發展能力綜合評價體系薄弱, 難以適應各種災害多發期的現實需要。
(六) 區域規劃編制管理無序, 相關領域立法緩慢。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我們在進行區域規劃研究時應注意并堅持以下幾點:
(一) 區域規劃的編制與實施應充分考慮各利益主體的關系, 避免內容的交叉與沖突;
(二) 科學確定區域規劃調控范圍, 實現由物質建設規劃向經濟發展規劃的轉變;
(三) 努力推動區域規劃方法和模式轉型, 實現因地制宜、科學規劃;
(四) 要適應政府職能轉變, 樹立有限目標的規劃原則;
(五) 完善評估手段、加強調控功能, 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六) 注重區域規劃的層次性, 建立健全相關法律保障體系。
[參考文獻]
汪明峰.文化產業政策與城市發展:歐洲的經驗與啟示[J].城市發展研究,2O01(4):35.36.
陳立旭.都市文化與都市精神[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OO2.
李其榮.城市規劃與歷史文化保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3.
陸大道.區域發展及其空間結構 科學出版社2005(2):61.17
魏清泉《區域規劃原理和方法》中山大學出版社,1994(1)11.25
個人簡介:
胡筱晨 男 1989.08.10出生 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人 現就讀于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城市規劃系
研究方向:城市規劃理論城市設計方法
與專業相關:
1.2010.6在河北工程大學第五屆校園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由團委和大學生科技協會頒發
2.2010.9在大學生秋季科研立項競賽中獲得一等獎,由河北工程大學建筑學院頒發
3.2010.7在學術科技節上,作品《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獲得一等獎,建筑學院頒發
在2010年“中華魂”中國精神頌主題教育活動中榮獲優秀獎,由河北省教育廳關系下一代工作委員會頒發(省級的)
5. 2008.9至2009.9(大一學年)獲得學校二等獎學金并獲三好學生稱號
2009.9至2010.9(大二學年)獲得學校二等獎學金 并獲三好學生稱號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區域規劃;關系耦合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區域規劃的發展很難用一個確切的時間點來確定它的開始,就像自然界動物擁有自己的區域地盤一樣,人類早期的活動也有很強的區域感,而且人類的懵懂時期,其實生活也就是在一定區域內生產勞動,所以區域這一概念,在人類早期更多是一種活動范圍,人類甚至會通過所在區域的不同來判斷敵友。因此,人類早期的城市活動中早已不自覺地滲入區域概念,只不過由于當時人們對于城市認識的狹隘性,而使得他們更多的從其他方面考慮城市的建設。所以,就像蓋迪斯所說的那樣,每個生物的生存需要以它周圍的化境為依托,而作為一個城市,一個人類生存的單元體,則也像生命一樣,需要與它所處的區域范圍內的同等個體、整體環境通過資源、經濟、能量上的交融,從而保證城市的運轉和活力。而也只用對城市通過區域層面上的利益分配與職能分工,才能最大化的激發城市的能量,才能更充分的進行資源利用,才能更有效的制定區域發展政策。
從霍華德的田園城市到沙里寧的大赫爾辛基規劃,都已經開始了對區域規劃的探索,從他們對城市規劃發展的理論中也能看出霍華德的主要是從社會學方面里解讀區域,而沙里寧的有機疏散則更多的從空間層次入手,以現在來看兩位大師的規劃視角,其實已經成為現代區域規劃內容的不同方面,而在他們之間的艾伯克隆比的大倫敦規劃更是讓我們認識到區域規劃對城市的近期及遠景發展的宏觀而又深入的調控作用。
區域規劃發展到今天,已經是一個多學科交叉、全方位把握的宏觀規劃,是一個從經濟到文化,從空間到產業,從資源到職能的深度規劃,所以現在區域規劃包含的內容已經是過去無法比擬的,規劃也比過去更加細化。現在的區域規劃更多的是傾向于各項的專項規劃,因為對于每一區域復雜的地理人文內容,若想通過一次全面的從經濟到社會人文等方面去規劃,將會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工程,現代區域規劃也慢慢地演變為空間戰略規劃、產業規劃、體系規劃等等專項規劃,而從這一角度來說,區域規劃也更有深度和廣度。由于對區域規劃的理解還不夠成熟或者還很片面,因此在對區域規劃的解讀也只從規劃內容以及規劃所要處理的關系入手。
2、區域規劃的內容
2.1空間戰略規劃
空間戰略規劃作為區域規劃的內容之一,主要是對城市空間形態、城市空間結構、自然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戰略性規劃,城市是要發展的,不管是城市覆蓋建設范圍還是城市建設發展方向,都需要戰略規劃的宏觀把控和指導。一個城市的發展,包括它的內部空間結構,城市功能布局等等,就是根據城市在其周邊區域內的城市等級、區位優劣以及經濟發展情況等來制定相應的空間戰略規劃,不管是大城市,還是中小城市,城市的空間發展形態總會向與它聯系最為緊密的相鄰城市發展,因此城市的空間布局結構也往往會在這個發展方向上產生異化,因此在處理城市與區域輻射型城市之間的發展地帶是協調兩者關系,實現區域互補的重要方法,而城市主要發展方向的自然環境也是最容易遭到破壞的敏感地帶,如果處理不好,不但會影響城市生態環境,還會進一步的阻礙城市與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空間戰略規劃這一層次在過去的規劃中一只被理解為區域規劃,其實隨著區域規劃的不斷發展,區域規劃早已超出了空間戰略規劃的范圍,內容更加廣泛,層次也不斷加深,但是空間戰略規劃始終都是區域規劃不可忽視的一個方面。
2.2產業規劃
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很大一部分要取決于其合理的產業營銷和規劃,特別是對于區域內城市不同的職能分工,更需要城市根據自己的傳統產業和區位條件來發展自己的優勢產業,產業規劃更應該做好區域內的產業分配,產業屬性以及產業的創新和先進的管理模式。而產業集聚群和產業的模塊化發展模式則為區域產業規劃的發展帶來了革命性的變革,產業集群其實就是將統一產品或具有相關聯的產業分解為不同的生產程序,并通過負責這些生產程序的單元之間的有效合作而最終完成整個產業的制造,其實就是產業的流水線生產程序,把不同的部分通過模塊化分配與組合,這樣更能提高產品的生產效率,每一生產模塊更能專注于自己的技術創新,也更能通過某一模塊技術的提升來提高整個產品的生產工藝,同時又避免相互之間的影響。
2.3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規劃主要是協調區域內城市之間的關系,根據區域內城市的不同的發展情況,通過區域內城市職能分工和城市等級的定位,制定區域內城市發展政策,合理進行區域內資源分配,避免區域內城市間的惡性競爭,達到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比通過區域內城市之間的協作,共同帶動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同時注重區域內部不同文化的交融,共同創造區域內的繁榮。
3、區域內部的關系
其實說白了,區域規劃的實質就只在處理區域內部不同方面不同單元之間的關系,而在此也說明區域更像是一個復雜的生命體,只有通過每個器官之間的正常運作以及其關系的耦合才能保證它的有效運行。
3.1資源利用關系耦合
區域內部資源的合理分配應該是保證資源充分利用,避免資源浪費的重要措施,而城市之間的資源耦合主要包括空間資源、人才資源、環境資源、自然資源等方面的耦合,就是要把不同城市的優勢資源充分利用到區域的發展中去,并充分注意資源流的流向和以及導致這種流向的原因,同時要注意區域內不同城市的發展等級及規模,避免由于城市之間的惡性競爭以及盲目擴大規模所導致的資源浪費,所以,區域內城市之間的資源需求需要通過更大范圍的視角來進行考慮,更是要通過區域資源利用的耦合來達到一種平衡狀態,從而最大化的提高區域資源的利用率。
3.2經濟發展關系耦合
城市經濟的發展需要依托區域的發展,同樣,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能夠帶動其內的城市發展。其實,從長三角經濟圈的發展情況更能讓我們認識到城市經濟發展通過區域的經濟互補以及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輻射所帶來的好處。經濟發展關系的耦合其實就是在對城市進行分工之后,做好對決定城市經濟發展的主導展業的正確定位,使其能夠合理的融到整個區域發展的需要中去,同時通過政府、企業之間的配合,達到區域內經濟發展互不沖突比相互補充。
3.3人文關系耦合
芒福德曾說過,一個好的城市規劃首先應是一個好的區域規劃。對于倡導人文主義的芒福德來說,區域不僅僅地理學層次“地理區域”,而且更是具有共同文化語言的“人文區域”,所以對于不斷重視社會文化方面的現代城市規劃來說,區域內的歷史文化更應該得到充分體現,文化的價值是不能用時間的先后和其發展的地域來體現的,不論是繁華的大都市還是落后的農村,其文化價值的利用都應該充分重視和發展,所以在區域規劃中,更應該避免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侵略,城市文化對農村文化的侵略,中心城市文化對衛星城市文化的侵略,避免區域內文化的趨同所帶來的單一和乏味。區域內城市的特色,甚至整個區域的特色都需要通過它們獨特的歷史文化來體現。
【關鍵詞】課程 區域分析與規劃 模塊 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8 -0241-02
1 引言
伴隨中國的快速城市化,區域規劃出現了蓬勃發展新景象。其中之一是區域規劃類型多樣化:(1)地方政府或由發改委組織編制的“功能區劃”、發展規劃、城鄉統籌規劃、發展戰略規劃;(2)建設部門組織編制的區域規劃、城市群規劃;(3)國土部門組織編制的國土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另一種景象就是區域規劃目的性、實踐性性越來越強。區域規劃已由過去求全求齊、面面俱到變成為設立有限的規劃目標、著重解決主要矛盾的規劃。
在高校城鄉規劃專業教育課程中,如何使《區域分析與規劃》這一門課程能夠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要求,能滿足各類型區域規劃工作人才培養的需要,切實提高城規學生的應用能力、實踐能力?本文對模塊式的教學方法進行了探討。
2 模塊式教學的內涵
“模塊課程”的概念最早于上一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在英國出現,近幾年它在俄羅斯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較大的反響。[1] 所謂教學內容模塊化,就是以教材為基礎,按照模塊的形式,將內在邏輯聯系緊密、教學目標相近的教學內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組織教學內容,也就是將整個課程內容分為若干個“模塊”進行教學。每個“模塊”有鮮明的主題,有突出的重點,同時有相關的基礎知識、相關的基本理論和可以延伸的內容。[2]
經驗表明,模塊教學方式,有利于學校靈活安排課程,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有利于教師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的成長,有利于學校特色發展。[3]
3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模塊式教學的可行性
《區域分析與規劃》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國內工科、理科、農林院校的城鄉規劃專業、經濟地理專業、自然地理專業等許多專業都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區域分析與規劃》作為教材。該書共15章56節,字數達63萬字。[4] 各高等院校該課程教學時數普遍三、五十個課時。在如此短的教學時間內,要系統講授這么多的專業內容,而且該課程涉及規劃空間尺度較大,讓學生短時間內融會貫通,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將課程內容模塊化,精心設計,突出課程重點,效果將更加理想。《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進行模塊式教學的可行性理由如下:
(1)模塊式設置,有機整合課程內容。
模塊教學的提出是基于系統的整體觀念。《區域分析與規劃》教材雖然每個章節有一定獨立性,但是區域規劃是個有機的系統工程。各章節上下內容聯系頗多,易于拆分,易于合并,也易于將課程內容模塊化。各院校各專業的教師可以按照自己專業的特點和要求設置教學模塊,充分體現理科、工科、農林學科不同背景的專業教學特色。
(2)模塊式教學適合與規劃實踐結合。
該課程應用性強,本科教學應該和區域規劃實踐相結合。模塊設置可以根據區域規劃工作階段或主題,設置相應教學模塊。針對不同模塊主題,采用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現場實踐等多種形式進行實踐教學,將實際的問題融入課程,加強教學與規劃實踐的聯系。因此,本科教育不但能承擔起培養行業高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且還能承擔起培養大量高水平基層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責任。[5]
(3)本科高年級適合進行模塊式教學
我國城鄉規劃專業有四年制和五年制兩種學制,一般到高年級才開設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如同濟大學,《區域分析與規劃》安排在第7學期,中南林業大學安排在第8學期,中山大學安排在四年級學習。對于高年級的本科生來說,有能力進行教材自學和查閱課外文獻,可以適應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組織,能夠適應模塊式的教學要求。
4 教學模塊的構建
結合我國當前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的要求,對該課程劃分不同的主題模塊組織教學。例如,教材內容為區域分析知識的,劃分為“區域定位”主題,可以相應延伸教學內容為區位分析、功能定位、產業定位等不同內容;教材為空間結構知識的,劃分為“區域開發模式”主題,結合國家五個統籌政策,延伸教學內容為區域統籌、城鄉統籌等;教材內容為土地利用知識的,劃分為“功能區劃”主題,延伸教學內容為區域管治、主題功能區等。需要說明的是,課程模塊的設置可塑性很大。模塊主題的設置和延伸的內容都是靈活的、可變的,每個模塊的授課時間和教學實踐時間也是可調整的。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模塊化教學,每個模塊有鮮明的主題,教學活動緊密圍繞主題展開,師生可以有很好的教學互動。講師可以結合各自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考慮目前形勢和專業熱點,靈活設計每個主題模塊,實際上突出了課程的多樣性和實踐性,體現了具有特色的差異性教學,本專業學生普通反映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5 模塊式教學對師生的要求
模塊式教學要求師生互動和良好的協作關系。模塊式教學的成功與否在于模塊設置,而教師在模塊設置中起到主導作用。教師本人需要精心鉆研教材,還要有良好的區域規劃知識積累、理論修養和一定的實踐經驗,這樣才能更好地去設置教學模塊,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智力和思維的訓練,有效組織教學。教學方式發生了改變,自然對學生的學習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塊教育要求學生由過去被動的學習變成主動的學習,要求學生圍繞模塊主題,自主預習和查閱相關基本理論知識,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互動,不斷培養自主學習的技能。
6 結語
區域分析與規劃課程實踐性強,與規劃工作實際有緊密的聯系,課程內容前后相關,易于劃分為若干模塊,適合進行模塊式教學。模塊式教學是課程教育方式的重大改變,改革了傳統的灌輸式教學,變為開放的、靈活的師生互動式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提升教學效果,增強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丹. 模塊教學 ―― 二十一世紀適合社會及人發展的教學形式[J].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111-115.
[2]周寶娟. 園林專業城市規劃概論課程教學研究[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1(11):101-103.
[3]高明海、王寶乾、靖曉英. 高等數學模塊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構建[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9):102-104.
[4]崔功豪、魏清泉、劉科偉. 區域分析與區域規劃(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關鍵詞:循環經濟;區域規劃;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07)03-0164-03
1 我國區域規劃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1 區域規劃的概念
區域經濟規劃研究的是各種生產要素現在和未來在特定區域的配置或部署的問題。它以現實的各類生產要素組合為基礎,根據發展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安排未來時期的要素如何組合、如何配置,是描繪區域未來經濟建設的藍圖,是對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策劃和產業發展與布局的方案設計及其實施對策的總和[1]。
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需要,在綜合評價區域發展的優勢和制約因素的基礎上,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區際之間的經濟聯系,對規劃區域的基礎設施等條件和原有的產業基礎進行客觀評價,正確地確定區域的發展方式,優化地域經濟空間結構,合理布局生產力,是區域經濟規劃的中心環節,也是區域經濟規劃的核心任務。區域規劃與政府、政府職能、區域系統、宏觀調控、產業結構調整、產業政策等緊密聯系在一起,已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又一配置職能,是市場配置資源的必要補充。
1.2 區域規劃面臨的問題
隨著各區域的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日趨嚴重,環境的污染導致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負面影響,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區域規劃作為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性規劃,應當將實現區域的可持續發展作為規劃本身的重要目標。
我國的區域規劃是受原蘇聯的影響,其規劃內容主要側重于資源綜合評價、工業布局、農業生產力布局和土地利用、城鎮居民點布局,范圍相對較窄[2]。而目前西方國家的區域規劃更加注重區域間的協調以及區域規劃的法制和體制建設,增加了有關環境和社會的人文內涵。我國的區域規劃在區域生態環境的保護、區域協調合作方面與國外還有差距,而這也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2 循環經濟理念對區域規劃的意義
2.1 循環經濟的內涵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型的發展理念,從重視發展的數量向發展的質量和效益轉變,重視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根本轉變,從線性式的發展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式發展轉變,從粗放型的增長轉變為集約型的增長,從依賴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增長轉變為依賴自然資源和再生資源的增長;是一種多贏的發展,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同時,重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有機統一,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兼顧發展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兼顧優先富裕與共同發展的有機統一[3]。
循環經濟主要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社會經濟活動,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循環經濟遵循一組以“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為內容的行為原則(稱為3R原則),每一個原則對循環經濟的成功實施都是必不可少的。其中,減量化或減物質化原則屬于輸入端方法,旨在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流程的物質量;再利用原則屬于過程性方法,目的是延長產品和服務的時間強度;資源化或再生利用則是輸出端方法,通過把廢棄物再次變成資源以減少最終處理量。發展循環經濟的重點就是將這些原則引入生產和生活領域。
2.2 循環經濟理念對區域規劃的重要意義
衡量區域發展的成敗標準已不再僅僅是經濟增長,而是進行綜合地評判,其中包括區域生態協調性、區域環境穩定性、資源利用永續性、人口發展持續性、區域發展均衡性和社會福利提高度等。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經濟發展的質,而不只是經濟增長的量。發展的目標是追求社會均等和公正、生態持續以及人民的福利不斷地提高。
人類的生產生活都是在區域中實施的,協調人類與資源環境關系的循環經濟思想同樣要在區域的生產和生活中貫徹,區域是自然社會經濟的集合體,循環經濟思想的實施必然通過區域規劃來實現。因此,以循環經濟的理念貫穿區域規劃,是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協調發展的途徑。區域是產業生態經濟發展的空間載體,要想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產業系統,就必須從區域層面上考察和設計出系統循環機制的運作模式,從而發揮出系統的整體效應,實現區域內部的資源、能源的最優化利用與配置、外部廢棄物的最小化排放,進而實現整體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3 循環經濟理念在區域規劃中的應用
在區域規劃過程中,要運用現代生態學技術改造和重組經濟結構,把產業活動對自然資源的消耗和環境的影響置于大生態系統物質、能量的總交換過程中,不僅要達到社會經濟系統中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還要達到大生態系統中自然總供給能力和人類總需求水平的平衡,實現大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其目標是在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達到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4]。
3.1 優化產業結構
過去產業結構優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僅僅著眼于宏觀經濟效益水平的提高。在循環經濟理念下,產業結構優化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的提高,更要協調生態安全。因此,循環經濟下產業結構優化應包括三個部分: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生態化[5]。
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換過程,即指在假設技術經濟條件不變的條件下,低效率產業比重不斷降低,高效率產業比重不斷增大,這一過程伴隨著資源配置優化和明顯的結構性效益。根據循環經濟的基本原則,產業結構高度化即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高的產業比重,逐步減少或淘汰資源浪費嚴重、資源再利用率低的產業。
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之間有機聯系和耦合增強,即遵循再生產過程對比例性的要求,追求關聯產業規模適度、產業聯系比例協調和增長速度均衡。
產業結構生態化是發展循環經濟的新要求,是參考自然生態系統的有機構成和循環原理,在不同產業之間構建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的產業生態體系,以達到資源充分循環利用,減少廢物和污染產生,消除對環境的破壞。
例如,在涉及資源型城市的區域發展規劃中,必須用循環經濟的理念,擯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和低產出的傳統發展模式,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資源城市經濟結構普遍不合理,傳統產業仍占主導,多數企業仍使用陳舊的設備、落后的工藝,生產加工“粗老笨重”的傳統產品,資源消耗大,浪費嚴重,附加值低。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利用先進技術、設備和工藝,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產品升級換代,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所有產業、產品和生產都要貫穿循環經濟理念,做到低消耗、低排放、少污染、能循環、可回收、再利用[6]。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關鍵是要以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和優化傳統產業:一是緊緊圍繞發展循環經濟,制定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規劃,加快發展生態科技,集中解決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重大裝備、新的工藝流程;二是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及其產品物耗低、能耗少,而且能生成新物質、新能源,潛力無限,效益巨大,應加快發展;三是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面廣量大的傳統工業是高消耗、高排放的主體,應制定規劃,分步實施,用新技術、新工藝對傳統工業進行改造,促使其升級換代,步入循環經濟軌道;四是加大資源再生技術的開發、產品深度開發和資源再生利用技術,是發展循環經濟的關鍵,因此,需要加大投入、組織攻關,力求盡快有所突破。
3.2 調整產業布局
目前,區域規劃中應用的產業布局理論的依據是古典區位理論。1909年,韋伯提出了工業區位論,認為工業布局問題可簡化為在原料地和消費地之間尋找一個地點,在那里配置工廠可以使從生產消費的全過程中耗用運費及勞動費用最少。韋伯之后,生產布局學出現了許多流派,但研究的重點仍是部門生產布局,其中,影響較大的是成本學說,即通過對主要影響生產成本的因素進行分析,對比確定企業的最優區位,也就是尋求生產成本最低點。而市場學派則提出產業布局必須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盡量將企業布局在利潤最大的區位。克里斯塔勒提出以城市聚落為中心進行市場面與網絡分析的中心地理論,廖什利提出了區位系統平衡的理論與方法,首創了經濟區位論。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產布局學研究的主要內容轉向城市和區域布局,即如何布局不同規模的多級城市,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相應的多級市場組成的網絡體系,借以有效地組織物質財富的生產與流通[7]。但無論是古典的產業布局理論還是現代的經濟區位理論都是從企業和區域的經濟效益的角度出發,而較少考慮企業的布局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以及企業如何布局可以達到資源綜合利用。
在現代社會中,區域規劃中的產業布局,不僅要考慮生產成本的最低點或生產利潤的最大點,還要追求生態效益的最佳點。產業生態學是循環經濟理念在工業布局中的具體體現[8]。
產業生態學主張構建工業生物群落,尋求恰當的產業活動組合,使生產中的物質流、能量流得到最優化利用。如紙漿―造紙―廢渣―水泥,煉鋼―廢渣―水泥等;認為一個理想的工業生態系統由資源開采者或物質制造者、物質處理者(制造商)、廢料處理者和消費者構成,通過集約和再循環,使系統內不同行為者之間的物質流遠遠大于系統與環境之間的輸入/輸出物質流;應對產業體系進行生態結構重組,即把廢料作為資源重新使用,封閉物質循環系統,盡量減少消耗性排放,產品與經濟活動非物質化,要改變現在的技術戰略,根據生態結構重組的目標重新制定技術戰略,重點是發展生態工業,建立生態產業園區。
從生產過程看,目前盛行的終端治理(如煙氣脫硫除塵)并沒有解決廢物排放問題,只是將廢物無害化,從一種形式變成另一種形式,從一地轉到另一地。隨著生產規模擴大和治理成本越來越高,終端治理將變得沒有意義或難以維系。清潔生產可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但不能降低資源的整體消耗水平,可以減少排放,防止環境污染,但生產成本高。生態產業園區超越了終端治理和清潔生產,另辟蹊徑,有效地解決了生產的消耗、排放和成本問題,在生態產業園區,允許企業排放廢物,從而降低了生產成本,廢物可成為原料進入另外企業的生產過程,從而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在整個園區達到零排放,這樣,既提高了資源利用率、防止污染,又降低資源的整體消耗水平,同時,園區企業布局的網絡化大大節約了工業用地。正如波茨卡(AudraJ1PottsCarr)所說:生態產業園區不是一種發展的時尚,而是對傳統工業土地利用的一種切實可行的選擇[8]。
生態產業園區的建設國內外有很多成功案例。例如,丹麥的卡倫堡生態工業園是世界上產業生態系統運行最為成功的典范。園區中的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以這四個企業為核心,將生產過程中的廢棄物或副產品,通過貿易形式供其他企業作原料使用,或替代部分原材料;在這企業鏈中還有大棚養殖場、養魚場、硫酸廠、供熱站、水泥廠、農場等[3]。
鑒于生態產業園區中產業鏈的復雜性、園區的規模以及產生的效益,園區在建設初期需要做出出色的戰略規劃,協調好企業之間的共生關系,實現園區投入最小化與經濟和環境效益的最大化。這就要求管理者具備先進的管理理念。在園區的管理上,要通過使用新技術實現園區內的信息共享、水資源及其他資源和能源的循環再利用,實行有效的環境監測,保持園區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園區層面上,不僅要繼續推行企業內部的技術創新,以保持企業內減量化模式的順利實行,還可以通過園區內企業共用水電等公共設施來減少能源的投入。
3.3 優化經濟布局
將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貫穿在區域經濟發展和城鄉建設之中,合理進行經濟布局,減少資源配置對交通運輸和生態環境的壓力,最大限度地共享經濟區內的基礎設施,使其效用最大化。
在一些區域中,受行政區劃和條塊分割體制的束縛,行政區域經濟利益指導下的基建規劃建設體制使得影響區域發展的大項目、大型設施不能按照市場經濟的效率原則依照需求合理配置,支持區域和中心城市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和生產要素被固化在不同條塊的隸屬關系中,而不能按照提高生產要素的效率原則實現資源的優化重組和配置,各省區、部門、行業各自為政,使得現有設施的利用缺乏統籌和互補,個別地區在某些基礎設施過剩的情況下仍在上馬新的項目,如區域內的多個省市從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競爭力的角度出發,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造成了區域內重大基礎設施供給過度,使得一定區域內基礎設施建設嚴重超過了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區90公里半徑范圍內聚集著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五大機場,有些機場由于客貨流量有限,經營舉步維艱,其余的大多存在運能閑置,營運效益不理想。因此,在區域規劃中要打破區域內各地方的資源、市場和行政等方面的壁壘,整合區域內資源和設施,充分發揮各地方優勢,互通有無,從而減少成本,使基礎建設的設施運行效率提高,進而增強整個區域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孫久文.區域經濟規劃[M].上海:商務印書館,2004:2-14.
[2] 白永亮.區域規劃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關系分析[J].理論與實踐,2004,(2):90-91.
[3] 周宏春,劉燕華,等.循環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10-23.
[4] 王洪海,范海榮.可持續發展理念與區域規劃[J].蘭州學刊,2003,(6):143-144.
[5] 張昌榮,薛惠鋒.基于循環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J].生產力研究,2006,(4):197-199.
[6] 張雪梅,孫志武.資源型城市發展循環經濟的途徑及政策思考[J].理論前沿,2005,(13):35-36.
當前,全世界進入了生產力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進入了全球經濟的新時代,城市作為社會主體,它的地位、作用和空間形態也出現了明顯的變化。今天,城市和區域的關系更加緊密,城市在區域中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城市的區域作用范圍更加擴大,城市之間的互動互存關系比以往任何時期更加密切。可以說,今天,世界上任何城市的發展都或多或少,直接間接地地與地區、國家乃至世界的發展聯系在一起;和上下左右、內外、近遠的城市進行著密不可分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城市與區域、研究城鎮體系,推動城鎮之間的有機協調與共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一、城鎮體系與城鎮體系規劃
城鎮體系是在一定地域范圍內,以中心城市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規模、不同職能、相互聯系的城鎮所組成的有機整體,它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現象,城鎮體系研究是認識區域城鎮發展特點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區域城鎮體系是與其社會經濟發展背景相適應的。
城鎮體系規劃是政府行為,是國家或一定區域政府引導和協調區域城鎮合理發展與布局規劃;考慮到城鄉發展的連續性,稱為區域城鄉空間發展與布局規劃將更為準確。
就政府行為而方,區域規劃的本質特征是多個發展上相互影響密切的行政單元通過制定共同的協調發展目標、發展政策和發展公約,實現協調發展的過程。
從組織形式上講,這種協調可以是由上而下的,也可以是由下而上的,但本質特征都是協調的。
由于體制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央政府的投資成為區域開發資本的主要不源,因此規劃比較注重如何計劃所確定的建設項目。對發展所包涵的其它更廣泛的內容研究不充分,對協調的重要性認識不足。
二、不同時期城鎮體系規劃的特點
城鎮體系研究和城鎮體系規劃興起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局限于當時的體制和經濟發展理論和方法,城鎮體系規劃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國家的資本得到均衡配置。因此,城鎮體系規劃的著眼點就在于確定城市的性質和規模。所謂性質就是可以配置何種產業和間門,所謂規模就是可以發展到多大的規模。隨闃中國的經濟的對外開放,經濟體制得到不斷地改革與發展,中國的城鎮體系研究和城鎮體系規劃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之中。
1.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為落實國家和地方政府重點建設項目為主要目的;
2.進入80年代中期以后,隨著改革開發力度的加大,市場機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作用越來越明顯,城鎮的發展方向出現了多元化的趨勢,城鎮體系規劃逐漸與城市總體規劃結合,成為研究和確定城市性質的重要手段和依據;但當時,規劃還帶有限制資源、資本“計劃外”流動的企圖;
3.90年代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體制逐步確立,醬多元化傾向促使人們正確地認識城鎮與區域發展的客觀聯系和城鎮發展建設的客觀條件,城鎮體系規劃開始重視城鎮發展條件評價,開始研究城鎮發展多重機會。
但是,十多年來城鎮體系規劃中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是忽視了對區域整體發展效益與利益的研究。這是由計劃經濟體制和在這種體制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發展觀念所決定的。
三、當前開展城鎮體系規劃要注意的問題
1.要適應轉變政府職能的需要
政府在發展市場經濟中的中心職能就是強化宏觀調控,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城鎮體系規劃要為政府引導區域城鎮發展提供宏觀調控的依據和手段,它的主要任務是:
(1)規劃要以區域為整體,著重研究發何完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確定區域城鎮發展戰略。要把確定引導城鎮體系完善與發展的各項政策和措施作為規劃的重點和核心內容。
(2)要在維護公平競爭的前提下,對區域開發活動的空間布局和時序進行引導,協調和控制對區域整體發展不利的開發活動。通過合理、妥善的組織,實現區域基礎設施享,降低區域開發成本。
(3)要適應改革投資體制4需要,引導投資活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促進國家對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體制的需要,引導投資活動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促進國家對重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取得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并保障社會公益性項目的建設,促進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建立整體規劃的觀念,不能就體系論體系
(1)在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投資是區域開發的最基本投資不源。計劃部門通過“五年計劃”和年度計劃按行業和部門分配建設投資。由于這樣的計劃和投資體制,形成了部門發展和地區發展之間的矛盾(即所謂“條塊分割”),導致產業發展與區域發展的不協調。同樣的原因,區域規劃也是按部門進行的。部門規劃不可避免的要強調部門利益,而區域發展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一旦被部門利益所替代,可持續發展就無人談起。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傳統計劃經濟體制比較,有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就是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這為協調部門利益奠定了基礎。但是,還必須強調樹立“整體規劃”的概念,開展以區域整體發展為主體的區域規劃,并建立必要的機制,保障區域可持續發展。
(3)城鎮體系規劃是以城鎮(居民點)為主體的綜合性區域規劃,要全方位地研究影響城市化的各項因素。城鎮體系規劃以城鎮體系的等級規模結構、職能結構和空間結構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為基礎,但絕不僅僅是規劃城鎮體系。要加強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城市化和城鎮發展機制的研究。
(4)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中,最重要的轉變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要素(勞動力、資本和土地)受市場的支配而自由流動。因此,規劃要加強對生產要素流動規劃律,以及各項要素對城市化與城市發展作用關系的分析和研究。
(5)制訂綜合性的規劃,必須具備全局觀念;實施綜合性的規劃,必須借助各部門的力量。
3.注重強化協調的手段和措施
資本多元化導致利益主體的多元化。規劃不僅要維護投資者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要維護公眾利益、區域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因此,必須要強調協調。
區域規劃的本質特點是超越行政區劃,把多個行政單元、多個利益主體協調在一起,謀求整體發展,協調發展是它的核心任務。
·協調的目的:發揮城市的中心作用帶動區域發展。
·協調的重點:區域與城市發展的協調和城市與城市發展的協調。
·協調的內容:包括對開發內容的協調、空間的協調和開發時續的協調。
不同的地域層次、不同的功能空間協調的問題手段不同。要以區域發展差異分析的為基礎,把握協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還要注重對實施機制和調控手段的研究,不僅要研究如何高效地安排建設,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實施控制。
要把區域城鎮發展布局與區域土域土地利用緊密地結合起來,不僅要對開發活動在空間和時間上作出合理的安排,而且要從維護域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目的出發,綜合考慮長遠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需要,在空間和時間上對不合理的開發活動進行限制。要把對區域土地開發利用活動的控制,作為間接調調控區域開發和產業布局的重要手段,從而使城鎮體系規劃具有可操作性。
4.要加強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
進行區域城鎮發展條件分析和綜合評價的目的是,明確區域發展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發現問題,提出對策既不能局限于行政區域,更不能應區域論區域。
5.要提高規劃的弱性和可依據性
要開展多目標、多方案研究。這里所說的多方案,是指與區域發展戰略研究相結合的多重發展目標引導下的多方案。這些方案應并行地納入規劃成成果,以利于政府實施對區域發展與建設的動態管理。
6.要特別重視城市規劃下策研究,建立健全區域規劃的實施管理機制
區域規劃要針對政府權力有限性的特點,把握住各級規劃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規劃不僅要研究規劃方案,而且要研究調控的標準和政策。規劃的成果也要趨向系統化,既有規定性的,也有指導性的;既有約束公眾的,也有約束政府部門的。
實施區域規劃,必須有相應的協調和仲裁機構,必須有相應的行政機制和法律依據。也就是說,不僅要使編制跨行政區域的規劃成為可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實施規劃得到保障。
7.充分重視科學技術進步,特別是交通、信息傳播技術以及能源開發技術的發展,對城市產業結構、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布局和區域城鎮空間結構的影響。
結語:隨著中國經劉發展的國際化,中國城鎮體系必然要與世界城鎮體系接軌,因此要濟生對世界城鎮體系特點與發展趨勢的研究,要建立有利于促進我國對外開放和參與國際經濟循環的城鎮的體系。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