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基本經濟制度的主體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物權法》是根據憲法規定,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而制定的。
法律屬于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并服務于經濟基礎。我國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物權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財物權的歸屬、范圍和內容,都與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如果不反映、不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就不可能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權法。因此,物權法必須體現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并以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根本目的。所以,本條明確將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作為立法目的之一。物權法主要是從民事角度通過明確物的歸屬,權利人有何權利,他人負有什么義務,侵害物權的法律責任等,來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發展市場經濟,就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法律制度,而規范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就是民法。物權法作為民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通過明確物權歸屬和利用的基本規則,規范市場主體因物的歸屬和利用而產生的財產關系,保持市場主體的權利,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為我國市場經濟服務。
選擇題
1.D 2.A 3.C 4 .C 5.A 6.B 7.D 8.C 9.C 10.D
11.C 12.B 13.D 14.C 15.C 16.A 17.B 18.D 19. 20.B
21.A 22.D 23.A 24.A 25.B 26.D 27.D 28.B 29.B 30.D
31.C 32.D 33.A 34.B 35.C 36. 37.A 38.C 39.D 40.B
41.答案要點 錯誤。
(1)1949年,標志著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并開始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 (2)1956年底,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我國消滅了階級剝削制度,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已經建立起來,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標志著社會 主義制度的確立。
42.答案要點: 錯誤。 (1)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產生之間的矛盾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
1、從宏觀層次來講,多種所有制經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制結構的非單一性,即在所有制結構中,既有國有、集體等公有制經濟,也有個體、私營、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還包括擁有國有和集體成分的合資、合作經濟;而作為微觀層次的多種所有制經濟,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質的投資主體共同出資組建的企業。
2、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即我國的所有制形式,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經濟制度。國民經濟的主體:公有制經濟(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經濟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來源:文章屋網 )
一、用好小欄目
思想品德教材中的許多小欄目,如“想一想”、“議一議”、“憶一憶”、“試一試”、“看一看”、“查一查”、“讀一讀”等緊緊圍繞現實生活實際,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的基礎知識、激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發展學生發散性思維等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較好的教學資源。所以,我們要用好小欄目中的內容,引導和組織學生對其進行討論,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比如在講授蘇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學會行使監督權”內容時,小欄目“議一議”中有這樣一個問題:(1)我最喜歡的新聞監督電視節目或報刊欄目有:______。(2)結合生活實際,說說群眾舉報、輿論監督對維護司法公正和社會秩序的作用。對此,我組織學生展開了討論。學生參與熱情高漲,積極踴躍發言,說出了自己看過的電視欄目和報刊欄目,如揚州臺的《關注》、中國青年報的《冰點》等,最后通過合作探究總結出了群眾舉報和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樣既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動腦、動手的習慣;既避免了教師上課講條條、學生下課背條條的現象,又培養了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使學生對問題的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總的來說,教師要利用好小欄目,引導學生聯系實際,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二、關注一題多問
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時普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結果他們對一些知識、原理的認識往往一知半解,感覺學習很困難,對思想品德課的學習也就提不起興趣。為了把學生從這種困境中解脫出來讓他們輕松自如地學好思想品德課,達到知、能、行的統一,提高學習效率、實現教育教學目標,我鼓勵學生對一個知識點要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與設問,讓思維任意馳聘。我認為,這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關鍵所在。比如在講授蘇教版思想品德九年級“做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者”內容時,不僅要使學生懂得中華民族精神是什么,而且要求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與中華民族精神有關的內容,并讓學習試圍繞“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這一問題進行命題。結果學生分別作出了以下命題: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是什么?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什么?中華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是如何豐富和發展的?作為當代青少年,你準備怎么做?這樣學生對該知識點就有了一個全方位的理解。
三、注重啟發聯想
11月18日下午,**市第四人民醫院召開全院中層干部會議,我認真參加學習了“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全文)”。以下是本人對這次會議的感想: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的號角,我個人總結了六大亮點:
一是改革開放的成功實踐和偉大成就,并要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強調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化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建設;
二是改革是長期的政治任務,必須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進而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體制;
三建設法制國家,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維護人民權益,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四是明確了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緊緊圍繞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深化社會體制改革,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
五是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
1、基本經濟制度的變化:我國從過去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經濟領域的制度創新給我國新的社會階層的產生提供了制度基礎。
2、經濟體制的變化: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的勞動分工日益精細,為新的社會階層的出現提供了從業條件。
3、產業結構的變化: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長足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一產業產值在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促成就業結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
(來源:文章屋網 )
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階段,也為企業轉型發展開啟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期,讓各類企業有了明確的改革發展預期。
其一,是政府加大轉變職能、簡政放權力度的機遇。這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重大舉措。本屆政府上任以來,就將其作為第一件大事。同時這也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核心,是發展市場經濟、法治經濟和進一步增強社會活力的保障。降低企業注冊登記門檻、上海自貿區負面清單管理、推進股票發行由核準制過渡到注冊制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廣泛好評。今年1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繼續把簡政放權作為新年伊始第一件事,讓所有人感受到了改革攻堅的決心。
其二,非公有制經濟面臨著健康發展的機遇。據統計,目前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稅收貢獻超過50%,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超過60%,解決了城鎮就業的80%和新增就業的90%。全會《決定》提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既是對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內涵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實踐中非公有制經濟地位與作用的高度肯定。廢除對非公有制經濟各種形式的不合理規定,消除各種隱性壁壘,制定“非公有制企業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具體辦法”;“鼓勵非公有制企業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等重大政策必將推動它們健康發展。
關鍵詞:初中思想品德 課堂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3)12-0092-01
在新的課程改革的條件下,教師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教學方法、手段不斷發生變革。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這一理念受到越來越多的教育者的關注。實效性是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生命,如何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實效性呢?以下嘗試談一些看法。
一、提高情境創設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學要基于對學生已有經驗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情境創設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據學生日常生活體驗、觀察去挖掘發現設置問題。這就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與所學知識之間巧妙搭置鏈接,讓學生因境生疑,入境釋疑,有效達成教學目標。
教師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可用漫畫、故事、歌曲、視頻資料等生動的形式巧妙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可結合時政熱點,并對其融合、拓展,遷移到教學內容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培養學生“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社會責任感。
當然,情境創設的有效性不在于所創情境是否豐富多彩,是否有華麗的外表,而決定于是否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認識,是否有利于提高學生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否有利于達成教學三維目標。
二、提高教師提問的有效性
在教學中,提問對教師有效地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提高學生自主探究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學生思想的浪花來自“往復詰難,其辨愈詳,其義愈精”。教師在巧妙設置的情境基礎上,必須精心設計問題,師生相互切磋,質疑問難,學生步步探究、層層深入,從而豁然開朗。
教師要科學地設置問題,就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所提供的材料與情境中的信息,找到關鍵信息向學生提問,并注意挖掘材料中學生已懂得的知識,向學生提問,引導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升到新高度,從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教師在提問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回答,審視學生的回答,利用學生回答來共同探索,從而來強調重點、突破難點。
學生在一步步充滿邏輯性、思辨性的問題中,層層深入,由表層現象開始,逐步深入到教學的本質內容。問題的設計是從學生的自身生活實際和生活體驗入手,難易適中,逐步過渡加深,由近及遠、由表及里,從而實現教學目標。同時,課堂提問要給學生提供思考空間,充分保證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有效地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
新課程條件下,既要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在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起關鍵作用。離開教師的指導和調控,課堂將會盲目、無序,重點、難點難以突破,學生新思想、新問題的生成得不到及時引導和點撥。要提高教師指導的有效性,教師要認真挖掘、深刻領悟教學內容,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態度與主動性、學習能力、生活經驗等,全面了解學情與生情,以抓住重點、突破難點,明確哪些該詳講,哪些稍作指點,哪些學生自主學習,對課堂指導做到胸有成竹。
教師要提高指導的有效性,還必須考慮以下問題:怎樣指導是必要而非包辦?何時介入指導為宜?重點指導哪些方面?教學中,若教師指導介入過早,學生沒來得及充分探究思考,令學生失去自主思考問題、發現問題的機會,造成教師包辦代替。若教師指導介入過晚,則學生在急需引導時缺乏教師的點撥幫助,影響學習探究結果。教師介入指導過多,則擠占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若教師過于放手,則可導致學生學習偏離目標或不知所措。
教師指導時要鉆透教材,側重教學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師的講解指導要與學生的自主探究交叉進行,教師的指點要不著痕跡順勢而發,不能生拉硬接。在精心設計問題的基礎上,充分保證學生自主思考、分析的時間,認真傾聽、審視學生的探究反饋,在內容的關鍵處、知識的規律處、學生疑惑的焦點處、矛盾處予以指導。
如在學習我國基本經濟制度時,學生閱讀思考后,明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但隨著學習思考的深入,學生紛紛提出質疑:國有經濟、集體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迅速上升,為什么說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為什么說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學生陷入思考困境,出現了疑惑的焦點和矛盾。我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明確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國有經濟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創造巨大的利潤,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是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從而明確我國經濟以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在學生最需要最期待的時候予以指導,能有力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能力。此時介入,學生有了充分的探究思考的空間,產生強烈的求知愿望,教師的指導會發揮更好的效果,使教師的指導做到適時、適度、必要、有效,實現“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四、提高評價的有效性
由他人的期待和熱愛而使個體的行為發生與期待趨于一致的現象,人們稱為羅森塔爾效應。教學中,教師要多給學生以關愛和期待,特別是那些“非出色”學生,教師要善于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給他們傳遞“你很棒”“你進步很大”的激勵性評價,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期望,點燃學生的自信,激發學習的內在需要和動機,發揮潛能,付出更大努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客觀,在給予學生激勵性評價的同時,也要指出學生自身的不足,并鼓勵其彌補改正。如有的學生回答問題積極主動、思維敏捷,但自律性差,學習上不夠踏實。教師可這樣評價:你領會問題快,學習態度積極主動,如果再努力一下,用意志約束自己,肯定會有更大進步。這樣的評價,表揚與敦促并行,讓學生的優點得到認可與表揚,也讓學生明確了自己的不足,同時學生感受到老師對自己期待與關注,增強前進的動力。對學生的激勵評價,決不是只看到學生的優點無視學生的缺點,更不是放任學生的錯誤與不足。教育教學中,衷心的表揚與嚴肅的批評、真摯的關愛和嚴格的要求是不可分割的。我們的激勵評價,不是一味地表揚,而是要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并讓這些星星之火通過教師的激勵性評價將其放大,形成燎原之勢,打造教育的神奇。
總之,教學中需要教師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不斷去突破、創新,并在教學中加強反思,從而提升自我,開啟學生智慧,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就會收到更大的實效。
參考文獻
[1] 陸正明. 論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09):20.
一、提出實行“全面深化改革”。
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當時主要是農村改革;十二屆三中全會后開始實行以城市為中心的整體改革;十五屆三中全會和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和推進農村改革;十八屆三中全會則提出進一步深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的全面改革,這是對35年改革歷程的全面總結和新一輪改革的進軍動員。
二、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以往若干次中央全會多側重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次則提出治國理政的方略,強調解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特別是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一個重大的創新和突破。
三、提出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十四大和十四屆三中全會都提出發揮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十六屆三中全會強調“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將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決定性”的高度,充分顯示出今后主要由市場或市場主體充當“運動員”,政府則主要充當“裁判員”的角色,厘清了政府與市場的行為邊界。
四、提出“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并對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作了部署。
主要有六個方面: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和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在推進社會事業改革創新中還提出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五、進一步重申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性,特別是強調了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的重要地位。
強調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強調二者“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這比以往歷次三中全會對非公有制經濟在我國的重要地位提得都高。
六、充分闡釋了“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
十四大以后的提法是建立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體系、現代市場體系。十八屆三中全會則全面闡釋了現代市場體系的基本特征:一是企業自主經營、公平競爭;二是消費者自由選擇、自主消費;三是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平等競爭。
七、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過去主要強調轉變政府的經濟職能,并將其明確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十的提法更加寬泛,提出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
八、首次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
十四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產權制度”,主要強調國企改革、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性,為國家提供更多的財源。鑒于我國財政正處于“政府過緊日子”以保證“人民過好日子”的過渡階段,此時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恰逢其時。為此,必須“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以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
九、提出了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的實現路徑。
在具體路徑方面,“加快構筑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要進一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動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是實現新型城鎮化基本條件;“完善城鎮化健康發展體制機制”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的制度保障。
十、對進一步擴大開放、以開放促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