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家庭環境調查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家庭環境調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家庭環境調查

    第1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為此,根據國內兒童保健學的發展和平時工作種遇到的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8項可能是產生喂養困難原因的調查表,對2009年9月―2010年9月間京口區婦幼保健所兒保門診中發現的68名喂養困難兒童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重點調查喂養困難兒童和家庭環境之間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

    1.1 對象和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9月在京口區婦幼保健所兒保門診中發現的68名喂養困難的嬰幼兒的家長,采用問卷和詢問的方式進行調查。嬰幼兒年齡在8月―2歲之間,其中男39例,女29例,所有兒童均作血鋅和常規血紅蛋白的檢測。

    1.2 喂養困難兒童的診斷 因沒有現成診斷標準,我們就把具有進食慢,一頓飯要花費1小時以上,食物含在嘴里不下咽,只愿吃流質或半流質食物,咀嚼能力差,不愿吃干飯和菜,稍多吃點就容易出現惡心或嘔吐等表現的,并排除疾病因素列為喂養困難兒童。

    2 結果

    2.1 調查結果見表1

    表1 68名喂養困難兒童可能發生原因調查情況

    2.2 分析

    調查結果顯示8月―2歲嬰幼兒的喂養困難原因與在嬰兒期輔食添加晚、長期使用奶瓶及未及時訓練杯子喝水等家庭環境因素有明顯的關系,且多有合并兩項以上原因。其他因素對喂養的影響不明顯。缺鋅率只比鎮江市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高出3%,并無顯著差異。

    調查顯示,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小兒的喂養。當兒童出現喂養困難后,有近65%的家長不知道如何糾正,多數采取哄騙、威脅的方法讓孩子多進食。只有25%的家長通過保健咨詢采取正確的方法糾正。另有10%的家長表示不管用。

    調查還顯示,在68名被調查嬰幼兒中,兒童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5%,高于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2%;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為11%,高于京口地區的平均水平7%。

    3 討論

    3.1 對4個月以后的嬰幼兒,單純母乳或者牛乳品往往不能滿足其生長發育的需要,哺乳期內不及時補充,極易發生相應的營養素缺乏,故應及時添加輔食,以補充乳類營養素的不足,保障嬰幼兒健康成長。

    3.2 生后4―6個月是嬰幼兒味覺發育的關鍵期,在此期內合理添加輔食可以促進味蕾的發育,還可以刺激嬰幼兒口腔頰部,促使其咀嚼、舌頭攪拌、吞咽等兒童口腔功能的學習和增強。添加輔食過晚會使嬰幼兒錯過學習這些能力的最佳時期。

    3.3 6―24個月為嬰幼兒喂養困難的好發年齡。使用奶瓶時間過長和1歲后仍不會用杯子喝水,一方面可能使原有的咀嚼、攪拌等能力退化,另一方面也是嬰幼兒口腔功能低下的表現。此情況均是導致嬰幼兒喂養困難發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認為,此多為嬰幼兒期食物轉換過程問題。對已發生嬰幼兒喂養困難的原因應引起兒童保健人員和家長的足夠重視,加強科學喂養指導,廣泛宣傳先進的喂養知識預防喂養困難的發生。對已發生喂養困難的兒童,要準確評估喂養困難的嚴重程度,認真分析發生原因,和家長一起制定相應措施及時糾正,以免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

    第2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家庭環境 幼兒 調研

    環境具有教育功能,幼兒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認識周圍世界、增長知識、發展能力的。對于幼兒來說,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發展中兩個影響最大、最直接的微觀環境。而家庭環境,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家庭環境的好壞將影響到幼兒今后一生的發展。家庭是幼兒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難以磨滅的烙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教授,父母的人格力量對孩子的成長具有深遠的意義,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

    一、幼兒家庭環境創設中主要存在的問題

    根據調查發現,幼兒家庭環境創設的現狀還不夠理想,在家庭物質環境創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部分家庭物質環境創設不夠整潔優美、缺少變化,缺乏屬于幼兒自己的小天地,缺乏幼兒自己布置管理小天地的自主性;在家庭心理環境創設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部分家庭欠缺和諧的生活氣氛,家長在孩子面前示范性不夠。

    1.環境創設不夠整潔優美、缺少變化

    調查發現,有54.2%的家庭家中物品擺放一般,有10.2%的家庭家中物品擺

    放不整潔優美。很多家庭中的物品都隨意擺放,沒有講究,不夠整潔優美。有64.4%的家長偶爾會根據季節、節日等日子適時改變家庭環境,有25.4%的家長不會根據季節、節日等日子適時改變家庭環境,只有10.2%的家長經常會根據季節、節日等日子適時改變家庭環境,家庭環境缺少變化,動態性不足。

    2.缺乏屬于幼兒的小天地,布置管理缺乏自主性

    調查發現,有37.3%的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小天地。孩子沒有屬于自己的空間,活動受到限制。活動空間的種種特性在極大程度上影響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活動的空間限制了,就不利于激發孩子的創作動機和培養創新能力。調查發現,有47.5%的家庭不由孩子自己布置管理屬于自己的小天地,有的家長覺得孩子沒有能力自己布置自己管理小天地,就代其為之,使孩子失去了鍛煉的機會,遏制了幼兒創造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發展。

    3.欠缺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調查發現,6.8%的幼兒家庭,人際關系是相處和平,關心不夠,1.7%的幼兒

    家庭,人際關系是相處冷漠,互不關心;有16.9%的家長偶爾會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有8.5%的家長從不用平等的態度來對待孩子;有16.9%的幼兒偶爾能在家自由表達意見、想法,有8.5%的幼兒不能在家自由表達意見、想法;6.8%的家長經常打罵孩子,有74.6%的家長偶爾會打罵孩子,只有18.6%的家長從不打罵孩子;有64.5%的家長偶爾會在孩子面前吵架,只有35.5%的家長從不在幼兒面前吵架。有64.5%的家長偶爾會在孩子面前吵架。家庭環境中,缺乏和諧、民主、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不利于孩子良好個性品質的形成。

    4.家長在幼兒面前示范性不夠

    調查發現,31.0%的家長在家中偶爾舉止、語言文明,有3.9%的家長在家里從不舉止、語言文明;有44.1%的家長經常在孩子面看電視或電腦,45.8%的家長偶爾在孩子面前看電視或電腦;有11.9%的家長經常在家打牌搓麻將,23.7%的家長偶爾會在家里打牌搓麻將;有37.3%的家長偶爾會陪孩子學習、游戲,甚至有10.2%的家長從不陪孩子學習、游戲。很多家長認為在孩子面前看電視、玩電腦、打牌搓麻將是很正常的事,從不避諱,孩子耳濡目染,也會像家長一樣喜歡上看電視、玩電腦、打牌搓麻將,更甚者導致幼兒沉迷電視、電腦、打牌搓麻將,影響幼兒身心發展。身教重于言教,在這些方面,家長是幼兒的導師,要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在孩子面前要舉止、語言文明,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看電視、玩電腦、打牌搓麻將,而應該多陪幼兒游戲、學習。

    二、創設良好家庭育兒環境的改進措施

    1.注重物質環境的優美、動態性

    人置身于優美、整潔的環境中,很難作出不講衛生的舉動來。可見,良好的環境對人的行為舉止有一定的約束和教育作用。同樣,整潔有序的家庭環境會使孩子從小養成秩序感,反之會養成散漫習慣。合理創設家庭物質條件和生活環境非常重要。

    家庭環境的創設有空間和時間兩方面的內容。在空間方面,一是房間應當保持整潔有序,給人以溫馨、和諧的感受。二是室內物品的擺放有較為固定的位置。強調家庭環境布置的重要性,并不要求家庭布置要豪華氣派,而在于持久地保持整潔有序。在時間方面,根據季節、節日等日子適時裝飾家庭環境,感受節日氣氛。例如,在“六一”、“國慶”、“春節”等不同的節日,利用合適的材料簡單布置一下,讓幼兒體驗節日氣氛,增強節日意識,利用幼兒對新鮮事物的好奇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2.創設屬于幼兒的小天地并由幼兒布置管理

    對孩子來說,游戲并不僅僅是好玩,它是幼兒理解世界、適應環境的重要方式。所以家長需要為幼兒創設一定的小而安靜的私秘空間,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間可以通過對活動室整個大空間的分隔和變化來產生。例如,將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動式的,自由搬動,這樣就很容易進行空間的重組。而這個空間由孩子自己動手布置,按幼兒的想法來裝飾布置,經常讓孩子體驗創造的樂趣,享受成功的喜悅,使他們在動手中發展思維,豐富想象,提高創造能力,讓幼兒學會自己管理自己整理,發展孩子的管理能力。

    3.營造寬松、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

    家長應該積極提供或創設有利幼兒創新素質發展的“土壤”和“氣候”,讓幼兒在安全、自由、民主、和諧、活躍的心理環境氛圍中,養成敢說、敢問、敢想、敢做的習慣,開發及發展孩子的創造力;我們還必須給予每個孩子獨處的機會、權利、環境及時間,充分給予孩子任意發展的自由;家長還要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時鼓勵孩子不迷信“權威”,鼓勵其獨創性和多樣性,幫助孩子樹立創造的欲望、勇氣和信心,使其從小就能通過創造而享受探索事物的奧秘與興趣。父母親有不同意見,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一個和和美美的家庭,各家庭成員相敬如賓,互相關愛,互相扶持。讓孩子生活在這樣安定甜美的家庭環境中,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親情的無價,能讓孩子覺得生活是如此的幸福,世界是如此美好,使孩子逐漸養成活潑開朗,充滿愛心的良好心理品質。

    4.父母做好榜樣示范作用

    父母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環境和第一批人,這就要求父母要想孩子長大成才,首先要抓住家庭第一所學校,努力創造一個溫馨、幸福的家,讓幼兒在和諧、溫暖、規范的家庭環境里健康成長。父母——這個第一任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是造就人才的主角,要從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著手,從細小處做起,注意自己的言行、習慣。或許幾句簡單的話語,幾點有趣的小知識,會成為開啟你孩子心靈的鑰匙,成為你孩子成才的基石。盡量避免在孩子面前看電視、玩電腦、打牌搓麻將,把自己的娛樂區跟孩子隔離開來,做好榜樣,多花時間陪孩子學習、游戲。

    參考文獻

    [1] 李航娟. 家庭環境對幼兒發展的影響[M]. 北京學前教育網 2001,(4).

    [2] 張亞莉. 家庭在幼兒良好習慣培養中的作用[J]. 育子文苑.2010,(1).

    第3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 家庭環境;兒童行為問題;關系;研究

    [中圖分類號] R19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3)07(a)-0162-02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TU Lin MENG Qun HUANG Zhao-hua BAO Yuan-jun

    Department of Child Care,Maternity an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Jiujiang City in Jiangxi Province,Jiujiang 332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tackle the targeted issues 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behavior problems. Methods 436 children at ages of 8 to 12 from March 2010 to March 2012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Jiujiang city were selected and carried out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questionnaire was composed of Moss home environment scale and Achenach child behavior checklist(CBC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environment and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was evaluated based on the aspects of detection rat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comparison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in sound family and dysfunctional family,and educational levels of patents. Results 68 out of 436 children had at least one behavior problem,which accounted for 15.60%. The incidenc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was much higher in the following conditions included dysfunctional family,lower educational levels of parents' family,family with larger conflict, lower organ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family.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behavior problems mostly relates to family,educational levels of parents,and family conflict.The varied home environmen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child behavior.

    [Key words] Home environment;Child behavior problem;Relationship;Study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兒童生長的環境也愈加重視。對于兒童來說,其快樂、健康的成長,與家庭環境的影響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首先接觸的便是家庭,所以良好的家庭環境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本研究對436例兒童的家庭環境及其行為問題發生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家庭環境與兒童行為問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提出了解決兒童行為問題的相關辦法。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3月~2012年3月九江市某小學8~12歲的兒童436例,其中,男224例,女212例。

    1.2調查方法

    對兒童進行問卷調查,將調查表集中發放,由兒童家長填寫,統一回收后由專業人員對表格進行統計分析。根據得分,將有行為問題的學生與無行為問題的學生進行分組(實驗組和對照組)。所用調查表為Moss家庭環境量表和Achenach兒童行為量表(CBCL)。CBCL中包括兒童的9個問題行為:分裂樣、抑郁、體訴、社交退縮、交往不良、強迫性、多動、攻擊性以及違紀。這些問題行為被細分為112個小問題,且對每個問題都確定了1個分數。最后根據分數的大小來確定兒童行為問題的嚴重性。Moss家庭環境量表包括10種家庭環境特征,如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控制性與娛樂性。本次研究接受調查兒童436例,最終獲得有效問卷436份,有效率為100%。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性別兒童行為問題總檢出率的比較

    調查結果提示,男性兒童行為問題的總檢出率明顯高于女性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1)。

    2.2 健全家庭與非健全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的比較

    調查結果提示,非健全家庭兒童行為問題的檢出率明顯高于健全家庭兒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2)。

    2.3 不同文化水平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的比較

    調查結果提示,文化水平較低家庭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明顯高于文化水平較高家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3)。

    2.4 矛盾性、娛樂性及組織性對兒童行為問題的影響

    調查結果提示,矛盾性較大家庭,組織性或娛樂性較低家庭的兒童行為問題發生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家庭的健全與否影響兒童的行為發育

    本研究說明家庭的健全與否對兒童的行為發育至關重要,在健全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可以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其行為發育能得到及時規范和正確的引導,因此發生行為問題的概率就小。

    3.2 矛盾性因素的分析

    家庭環境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家庭因素刺激了兒童的成長[1]。矛盾性低,而親密度高、娛樂性高的家庭必然會給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兒童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必然能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馨與和諧,即使他們在學校或者社會中遇到了麻煩的事,也會立即想到家人,并告知家人,及時尋求家人的幫助,這樣就會減少或避免兒童行為問題的發生[2]。因此,盡量避免家庭矛盾沖突,為兒童營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境,有利于兒童的身心健康。

    3.3 文化水平因素的分析

    曾有研究指出母親的高知識水平會對自己的孩子形成一種保護。如果兒童成長在一個知識水平較高的家庭,他們的父母必然會用更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進行培養[3]。本研究顯示,文化水平較高家庭的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76%,文化水平為中低家庭的兒童行為問題檢出率為22.10%。由此可見,文化水平高的家庭能給兒童帶來良好的成長環境,從而對兒童的行為發展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3.4 娛樂性因素的分析

    娛樂性可以培養兒童健康、活潑的心態。兒童在家庭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快樂,必然會變得活潑、開朗、樂觀,并且愿意與人交往。相反,如果家庭生活比較單調、枯燥,兒童感受不到其中的樂趣,必然會悶悶不樂,甚至會猜疑多慮,從而影響兒童的社會行為[4-6]。因此,如果家長多為兒童創造游戲、文體活動等各種娛樂活動機會,營造輕松、愉快的家庭氛圍,將會減少兒童問題行為的發生。

    3.5 組織性因素的分析

    家庭的高組織性有利于兒童在家庭生活中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夠更好地給自己定位,并能在生活過程中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知道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即使脫離了家庭環境、身處其他環境的時候也能夠清醒地認識自己,只做自己行為能力范圍內的事情。如果家庭生活缺乏了計劃性,生活雜亂無章,家庭成員也不能很好地支配自己的活動時間,兒童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同樣束手無策,無法認識自己的角色扮演,無法巧妙地與社會融合,我行我素,從而導致問題行為的發生[7-9]。

    綜上所述,家庭環境與兒童行為問題之間有著必然的聯系,家庭的健全與否,家庭內部的矛盾性的高低,父母文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娛樂性、組織性等都會對兒童行為造成影響。

    [參考文獻]

    [1] 嚴征,柯雪琴,葉旭軍,等.不同生源學校學齡期兒童行為問題的流行病學調查[J].同濟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6(4):63-66.

    [2] 杜德業,梁麗芬,李立群,等.289例廣州城區區兒童行為問題調查分析[J].廣東醫學,2004,25(12):1455-1456.

    [3] 張越,王淑清,劉淑賢,等.4~16歲兒童心理行為問題的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婦幼保健,2007,22(13):1829-1830.

    [4] 曲紅明.淺談托幼機構兒童心理衛生保健管理模式[J].中國婦幼保健雜志,2005,20(11):1308-1310.

    [5] 王麗敏,陳曉慧,劉金芝,等.中學生心理問題與家庭因素關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1,9(4):257-260.

    [6] 任傳波,李曉非,姜季妍,等.大連市1200名兒童行為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5,13(3):218-219.

    [7] 李興洲,邱洪斌,馬燕,等.哈爾濱市學齡兒童行為問題的多變量分析[J].中國校醫,2005,19(2):128-129.

    [8] 曲紅明,呂伶,李芹,等.南京市學齡前兒童行為問題及其家庭環境影響因素[J].中國學校衛生,2008,29(9):810-812.

    第4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精神分裂癥;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數據收集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家庭環境及其父母的教養方式已引起重視。據介紹,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環境和降低家屬的情感表達,可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療效、增強服藥依從性和就診合作程度[1]。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筆者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環境及其父母教養方式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環境及其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以找出患者家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心理康復的影響,為實施有效的家庭干預措施,促進患者社會功能康復提供對策。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觀察組所有病例均系我院2003年10月至2004年6月住院治療的精神分裂癥患者。入組標準:①符合CCMD關于精神分裂癥之診斷標準;②目前病情處于緩解期,且無明顯精神衰退;③年齡為18~60歲;④受教育年限≥5年;⑤自幼大部分時間同父母生活在一起。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發育遲滯、人格障礙、物質依賴或酒依賴;②有嚴重軀體疾病或軀體殘疾。符合上述條件者共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29.40±5.70)歲;病程(4.50±2.20)年;受教育年限(7.90±3.20)年。對照組按照1∶1配對的原則,從當地隨機選取無重大急、慢性軀體疾病(包括軀體殘疾)及精神疾病,且自幼大部分時間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健康自愿者120例。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齡(28.60±5.50)歲。受教育年限(8.10±3.20)年。兩組性別、年齡及受教育年限比較,差異無顯著性意義(均P>0.05)。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采用家庭環境量表及父母教養方式評價量表[4]對所有受試者進行問卷調查。①FESCV包含90個條目,分10個因子,按選擇的答案評分,回答“是”評1分,回答“否”評2分。②EMBU為用以評價父母教養態度和行為的問卷,共81個項目和2個附加題,包括父親養育方式(6個)、母親養育方式(5個),讓受試者對幼年時父母的教養方式分別進行評定,按從不、偶爾、經常、總是4個等級評分,分別計1、2、3、4分。所有測試均在統一指導語下,由受試者筆答所有項目。對不能理解的條目或句子,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作具體指導,但不能做任何啟示性的暗示。

    1.2.2統計學方法:將所有資料輸入計算機,建立數據庫,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FESCV評分比較

    兩組FESCV評分比較分與對照組比較*P

    觀察組家庭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及組織性4個因子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t=3.00、2.79、2.31、3.73,P

    2.2兩組EMBU評分比較

    觀察組患者父母的情感溫暖與理解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父親t=3.73,母親t=3.54,均P

    3.討論

    早在20世紀50~60年代,精神病學家們就已經意識到家庭環境與子女罹患精神疾病的關系,但當時兩組EMBU評分比較與對照組比較*P

    多注意從父母的早逝、離異、分居等角度去考慮。近年來隨著人們對精神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家庭環境及其父母的教養方式已引起重視。本次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親密度、情感表達、成功性及組織性4個因子評分均顯著低于正常者,而矛盾性及控制性2個因子評分均顯著高于正常者(P

    據報道,父母教養方式對個體的心理發育、人格形成以及整個一生的心理健康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6]。家,是兒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場所;父母,則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情感溫暖、理解是子女正常發育的重要條件[7]。本研究結果顯示,精神分裂癥患者父母的情感溫暖因子評分低于對照組(均P

    總之,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結構、家庭功能以及父母教養方式均存在著較多的缺陷,它揭示了精神分裂癥患者存在的主要家庭問題,為今后制訂家庭干預計劃、實施家庭教育措施提供了理論依據。通過改善其家庭環境,提高其家庭職能,促進其家庭結構更加完善,將會提高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康復水平,并有利于患者社會功能的康復[8]。

    【參考文獻】

    [1]LEFF J, KUIPERS L,BERKOWITZ R,et al.A controlled trial of social intervention in the families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J].Br JPsychiatry, 1982,141(2):121.34.

    [2]翁正,張敬懸,柴新生,等.家庭教育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社區康復作用的對照研究[J].中華神經精神科雜志,1994,27(3):156-58.

    [3]熊衛.精神分裂癥家庭干預的療效評估[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5,22(4):169,172.

    [4]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93.01,122,29.

    [5]費立鵬,沈其杰,鄭延平.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和家庭環境量表的初步評價[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1,5(5):198-202.

    [6]陳仲庚.變態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5:25.

    第5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 抑郁;人格;家庭特征;因素分析,統計學;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9)01-032-02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心理健康已成為健康的重要內涵。大學生面臨環境適應、學習及擇業等諸多心理困擾。有關研究表明,抑郁心理是大學生常見的負性情感[1]。抑郁不但與多種健康危害行為相關聯,而且是大學生休學、退學及自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4]。本研究旨在了解安徽省大學生抑郁心理癥狀流行狀況及其與人格、家庭環境的關系,為高校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促進工作提供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首先根據專業特征將安徽省屬高校分為理工、農學、西醫、中醫、師范及綜合6層,在每層高校中各選1所院校為抽樣學校;再在每所學校的一~四年級中,抽取約為該年級在校大學生人數的15%,共抽取4 641名大學生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收回有效答卷4 178份,有效應答率為90.0%。其中男生2 844名(68.1%)、女生1 334名(31.9%),一~四年級學生數分別為1 384名(33.1%)、1 060名(25.4%)、1 003名(24.0%)、731名(17.5%)。

    1.2 方法 調查內容包括一般情況、抑郁癥狀、人格特征、家庭環境因素等。一般情況包括年齡、性別、出生地、年級、學習成績、父母文化程度等;抑郁癥狀評定采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共20項,以總分≥20為有抑郁心理癥狀;人格特征采用艾森克問卷(EPQ)進行評定,主要包括有內外向因子(E)、情緒穩定性(N)、敵意因子(P)、測驗掩飾性傾向(L)4項;家庭環境因素采用家庭環境量表(FES),內容共90項,包括親密度、矛盾性、情感表達、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和控制性10個因子。

    1.3 研究方法與質量控制 正式調查前進行預調查,并對問卷進行了修改。由經統一培訓的調查員,使用統一指導語進行現場調查。調查采用無記名方式,以班級為單位集中獨立填寫調查問卷,并當場收回答卷。調查結束后,從調查問卷中抽取20個主要項目,選取某醫科大學的43名學生,于調查后的第5天進行第2次測評,結果顯示,總一致率為95.4%。

    1.4 統計分析 運用EpiData 3.1建立數據庫并輸入,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并進行χ2檢驗、t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等。

    2 結果

    2.1 安徽省大學生抑郁癥狀的性別、年級及專業比較 表1顯示,安徽省大學生抑郁心理癥狀檢出率為21.2%,性別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75,P<0.01);不同年級學生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20.66,P<0.01),其中二年級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其他年級(χ2=281.03,P<0.01),其他各年級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46,P=0.48);不同類型高校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71,P<0.01),其中師范類院校的抑郁癥狀檢出率高于其他學校(χ2=193.39,P<0.01),西醫類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低于其他學校(χ2=333.03,P<0.01),中醫、綜合、理工和農學類學生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4,P=0.74)。

    2.2 抑郁癥狀與人格特征的關系 有抑郁癥狀學生的4個因子得分均高于無抑郁癥狀學生,見表2。

    2.3 家庭環境因素與大學生抑郁癥狀的關系 以抑郁癥狀有、無為應變量(CES-D評分在20分及以上者賦值為1,低于20分者為0),以家庭環境量表中的10個因子(以因子分大于均數賦值為0,因子分小于均數賦值為1)分別作為自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除獨立性因子外,其他9個因素均與抑郁癥狀存在不同程度的關聯,其中娛樂性因子與抑郁癥狀的關系最為密切(OR=2.46)。見表3。

    2.4 抑郁癥狀影響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 見表4。

    以抑郁癥狀有無為應變量,一般情況、人格特征因素和家庭環境因素為自變量,采用Backward LR法進行多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共有10個變量被選入回歸方程。

    3 討論

    3.1 大學生抑郁癥狀流行特征 安徽省大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為21.2%,低于安徽省中學生(22.8%)[5]和廣東省大學生(44.2%)[1],高于阿曼大學生(17.0%)[6]。本研究表明,女生抑郁心理癥狀檢出率高于男生,與張洪波等[5]研究結果一致。安徽省大學生抑郁癥狀檢出率以二年級學生和來源于農村學生較高,這可能與學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逐漸提高有關,提示該人群應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人群。 在不同類型高校之間,大學生的抑郁癥狀檢出率存在差異,其中西醫類最低(14.1%),師范類最高(28.2%),這與韓柏等[7]研究結果相似,說明大學生抑郁癥狀可能與教育環境和心理健康知識有關。

    3.2 人格特征因素對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及其防制 相關研究[8]表明,自我評價低、性格偏內向及具有敵意傾向的青少年較易產生孤僻、適應能力差、情緒不穩定以及抑郁癥狀。本研究顯示,人格中具有敵意傾向、性格內向及情緒不穩定因素都會增加大學生出現抑郁癥狀的危險性。因此,社會、家庭和學校應積極采取措施,促進青少年個性發展,降低人格中的內向、敵意及情緒不穩定傾向,以便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3.3 家庭環境因素對大學生抑郁癥狀的影響及其防制 家庭環境對個性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又是個人社會支持系統的核心部分,并影響著個體的應對方式,Stephen等[9]研究認為,家庭沖突和破裂都會增加青少年出現抑郁癥狀的危險。本研究顯示家庭環境因素中不積極參與社交及娛樂活動、家庭關系疏遠、矛盾性高的大學生發生抑郁癥狀的危險增加。因此,應重視不良家庭環境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尤其在目前的教育形式和日益競爭激烈的擇業形勢下,改變家長對子女的不良教養方式尤顯重要;同時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提供可獲得的心理咨詢服務,以減少和緩解抑郁癥狀,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4 參考文獻

    [1] 傅曉薈,李麗萍.大學生自殺態度與抑郁情況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1):42-45.

    [2] 張洪波,張蕊,陶芳標,等.大學生成癮行為的影響因素研究.中國校醫,2000,14(2):99-100.

    [3] FRANCES L, GREGORY N. Estimating the Economic Burden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 J Prev Med, 2006,31(6):143-151.

    [4] 唐記華,王高華,王曉萍,等.抑郁障礙青少年自傷行為、自殺觀念相關因素剖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5,19(8):536-538.

    [5] 張洪波,陶芳標,曾廣玉,等.安徽省中學生抑郁心理癥狀及其相關因素.中國學校衛生,2001,22(6):497-498.

    [6] AFIFI M. Positive health practic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in Oman. Singapore Med J, 2006,47(11):960-966.

    [7] 韓柏,徐勇.山西省4所不同類型高校畢業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中國學校衛生,2003,24(3):205-251.

    [8] 杜保國,李玉璽,杜小對.10~12歲兒童性格及抑郁狀況調查分析.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3):241-242.

    第6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 酒依賴;家庭干預;家庭環境;親密度;適應性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Family Environment,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 n the Patients with Aicohol Dependence. Liu Hua, Zhu Xianghua, Zhang Pen g, et al. Department of Psychotherapy, Dongfang People's Hospital of Xuzhou, Xuz hou 221004,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effect of family intervention on famil y enviro nment, cohesion and adaptability in alcoholism patients. MethodsSixty alcoholipatient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CCMD-3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 tion group (n=30) and the control group(n=30).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 ed family intervention and routine temperance therapy for two months while the c ontrol group only received routine temperance therapy. Then they were questionna ired with the 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CV) and 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 sion scale (FACESⅡ-CV) respectively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Results In observation group, the family cohesion, emotion expression,success of orga nization, actual and ideal cohesion, actual and ideal adaptability were obviousl 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Alcohol dependence; Family intervention; Family environme nt; Cohesion; Adaptability

    前期研究發現,酒精依賴的發生與個體的家庭環境、親密度和適應性等家庭因素有關[ 1]。家庭干預可以改善酒精依賴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復飲率[2]。家庭干預對酒 精依賴者復飲率 的降低作用是否與家庭環境、親密度和適應性的改善有關,目前仍缺乏有關的研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取2005年1月~2006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酒精依賴患者60例,年齡25~60歲,平 均年齡40.5±6.8歲,均為男性。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之 酒依賴綜合征診斷標準。已婚且未離婚,不伴有非酒精依賴所致的軀體疾病和精神疾病,沒 有藥物濫用史,無腦外傷史。把符合入組條件的60例酒精依賴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 30例,兩組之間年齡、文化程度、飲酒時間沒有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評價工具 ①家庭環境量表(FES-CV)[3]:包含90個條目,對每個條目的 答案“是 ”計1分,“否”計2分,分為親密度、情感表達、矛盾性、獨立性、成功性、知識性、娛樂 性、道德宗教觀、組織性及控制性10個因子;②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量表(FACESⅡ-CV) [3]:包括2個分量表,即親密度和適應性,共30個項目,每個項目的答案得分為1~ 5分。

    1.2.2 方法 測試均在統一指導語下進行,由受試者筆答所有項目,對不理解的條目或句 子,由經過培訓的工作人員作具體指導,但不能做任何啟示性的暗示。

    1.2.3 家庭干預 對研究組進行2個月的家庭干預和常規戒酒治療,每周進行家庭干預1次 ;對對照組僅進行常規戒酒治療,為期2個月。家庭干預方案是根據家庭環境、親密度和適 應性的缺陷制訂,通過對患者的家庭心理治療、健康教育及指導、進行有益的溝通訓練,提 高家庭功能,改善家庭環境。在干預前后分別對兩組進行FES-CV、FACESⅡ-CV的測評和飲酒 情況復查。

    1.3 統計方法 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2 結 果

    2.1 干預前兩組FES-CV、FACESⅡ-CV得分的比較 從表1可以看出,在家庭干預前,研究 組和對照組的家庭環境、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沒有明顯統計學差異,兩組之間基線資料齊同 ,具有可比性。

    2.2 干預后兩組FES-CV、FACESⅡ-CV得分改變值的比較 從表2可以看出,在家庭干預后, 研究組家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組織性、實際親密度、理想親密度、實際適應性和理想適 應性的得分增加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研究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不滿 意親密度和不滿意適應性的得分減少值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統計學意義。

    2.3 干預后半年兩組之間酒精復飲率的比較 在家庭干預結束后半年,研究組酒精復飲率 為66.7%(20/30),對照組的酒精復飲率為36.7%(11/30),χ2=8.08,P

    3 討 論

    在酒精依賴形成的過程中,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均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家庭環境是一種不 可忽視的因素[4]。在以前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不良的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 ,較低的家庭親密性、較差的家庭適應性能夠促進酒精依賴的形成[1]。本研究中 ,我們發現,對酒 精依賴者進行家庭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家庭的親密度、情感表達、組織性、實際 親密度、理想親密度、實際適應性和理想適應性均有明顯改善,家庭的矛盾性、控制性、不 滿意親密度和不滿意適應性均有明顯下降,這說明家庭干預措施能夠改善酒精依賴者的家庭 環境,提高其家庭功能。本研究還發現,家庭干預后,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的酒精復飲率明顯較低,說明家庭干預 措施能夠降低酒精依賴者的復飲率,增加酒精戒斷治療的療效,與呂紅霞等[2]的 研究結果 一致。這可能是由于家庭干預能夠改善酒精依賴者的家庭環境,增加其家庭親密度和適應性 ,提高了其家庭功能,使整個家庭系統更加有效地運行,從而給予酒精依賴者更多的支持和 監管,補償其心理功能的缺陷,最終降低飲酒率。綜上所述,開展針對酒精依賴者的家庭干預,有助于防止酒精濫用,有助于酒精依賴者的治 療和康復,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

    4 參考文獻

    [1]劉華,姚云,朱相華,等.酒依賴患者家庭環境、父母教養方式、親密度和適應性 的調查分析.徐州醫學院學報,2007,27(3):166-168

    [2]呂紅霞,楊瑞蘭,李艷芬.心理治療與家庭干預對酒依賴患者復飲率的影響.中國 臨床康復,2005,9(20):104-109

    [3]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M).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生 雜志社,1999:134-137,138-142

    第7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通過整理分析258名小學中、高年級段流動兒童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其學習適應性水平總體分布如下:優、中上、中、中下、差分別占調查人數的3.5%、23.6%、43.8%、26.0%、3.1%。對被測流動兒童等級水平分布與常模總體分布比較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258名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性總體水平與全國常模相比有較大差異。優等水平流動兒童所占百分比(3.5%)明顯低于全國常模(7%),處在中等(43.8%)及中下等(26.0%)流動兒童所占百分比明顯高于全國常模中等(38%)及中下等學生(24%)。

    2學習適應性問題的年級差異

    通過整理分析258名小學中、高年級段學生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各年級的學習適應不良率如下:三、四、五、六年級學習適應不良率分別占調查人數的19.2%、27.5%、36.1%、38.6%。小學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問題較嚴重,其中三年級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性問題的檢出率最低,也就是學習適應性最好,四年級次之,高段五六年級問題檢出率最高。此結果高于徐速研究的溫州市區4所小學的小學生18.5%的學習適應不良的檢出率。[6]

    3學習適應性因素的不良檢出率

    3.1小學三年級流動兒童的不良檢出率

    本文通過統計分析小學三年級73名流動兒童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影響其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不良檢出率如下:學習態度(15.1%)、聽課方法(21.9%)、學習技術(12.3%)、家庭環境(32.9%)、學校環境(30.1%)、獨立性與毅力(37.0%)和心身健康(23.3%)。各因素不良檢出率的排序見表2。由表3可以看出,小學三年級流動兒童在AAT測驗7個內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獨性和毅力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心身健康聽課方法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可見,小學三年級流動兒童除“學習態度”和“學習技術”發展較好外,其他5個維度上均有近30%的流動兒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適應困難。其中“獨立性與毅力”“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比較嚴重。可見,缺乏獨立性以及對環境的不適應是小學三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困難的較為嚴重問題。

    3.2小學四年級流動兒童的不良檢出率

    通過統計分析80名小學四年級流動兒童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影響四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不良檢出率如下:學習態度(11%)、聽課方法(16.3%)、學習技術(15.0%)、家庭環境(38.8%)、學校環境(28.8%)、獨立性與毅力(20.0%)和心身健康(31.3%)。各因素不良檢出率的排序見表3。由表3可以看出,小學四年級流動兒童在AAT測驗7個內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環境心身健康學校環境獨立性和毅力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學習態度。可見,小學四年級流動兒童除“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和“聽課方法”發展較好外,其他4個維度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適應困難。其中“家庭環境”、“心身健康”和“學校環境”三方面的適應性問題比較嚴重。

    3.3小學五年級流動兒童的不良檢出率

    通過統計分析61名小學五年級流動兒童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影響其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不良檢出率如下:學習熱情(26.2%)、學習計劃(27.9%)、聽課方法(14.8%)、學習技術(18.0%)、家庭環境(32.8%)、學校環境(24.6%)、獨立性(34.4%)、毅力(26.2%)和心身健康(21.3%)。各因素不良檢出率的排序見表4。由表4可以看出,小學五年級流動兒童在AAT測驗9個內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獨立性家庭環境學習計劃學習熱情毅力學校環境心身健康學習技術聽課方法。可見,小學五年級流動兒童除“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和“心身健康”發展較好外,其他5個維度上均有近30%的學生存在程度不同的適應困難。其中“獨立性”、“家庭環境”、“學習計劃”等因素影響較大。

    3.4小學六年級流動兒童的不良檢出率

    通過統計分析44名小學六年級流動兒童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影響其學習適應性各因素的不良檢出率如下:學習熱情(18.2%)、學習計劃(29.5%)、聽課方法(13.6%)、學習技術(15.9%)、家庭環境(43.2%)、學校環境(20.5%)、獨立性(36.4%)、毅力(27.3%)和心身健康(38.6%)。各因素不良檢出率的排序見表5。由表5可以看出,小學六年級流動兒童在AAT測驗9個內容量表上的不良率由高到低的排位是:家庭環境心身健康獨立性學習計劃毅力學校環境學習熱情學習技術聽課方法。可見,小學六年級流動兒童除“學習技術”、“聽課方法”和“學習熱情”發展較好外,其他6個維度上均有近30%的流動兒童存在程度不同的適應困難。其中“家庭環境”、“心身健康”“獨立性”、等方面較為影響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性。通過表3—6可以看出,家庭環境、獨立性、心身健康、學校環境等因素對小學流動兒童的學習適應性影響最大。

    4學習適應性發展的性別差異比較

    4.1小學三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通過整理分析小學三年級的24名女生和49名男生的AAT測驗結果,得出三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見表6。由表6可知,三年級男、女生的學習適應性有顯著的差異。三年級女生在“聽課方法”、“獨立性和毅力”、“身心健康”三個方面均顯著高于男生(P>0.01),在“學習態度”、“學習技術”、“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四個方面與男生無顯著差異。

    4.2小學四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通過整理分析小學四年級的36名女生和44名男生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四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見表7。由表7可知,四年級男、女生的學習適應性無顯著差異。四年級女生在七個方面與男生有差異,但差異不明顯。

    4.3小學五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本文通過整理分析小學五年級的33名女生和28名男生的AAT測驗結果,得出五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見表8。由表8可知,五年級男、女生的學習適應性無顯著差異。五年級女生雖在“學習熱情”方面顯著高于男生(P>0.01),但是在其他八個方面與男生無顯著差異。

    4.4小學六年級流動兒童學習適應性的性別差異

    本文通過整理分析小學六年級的22名女生和22名男生的AAT測驗結果,得出六年級學生學習適應性存在性別差異,見表9。由表9可知,六年級男、女生的學習適應性有顯著差異。六年級女生在“家庭環境”和“獨立性”方面與男生有極顯著的差異(P<0.01),在“聽課方法”、“學習技術”、“心身健康”三個方面均顯著高于男生(P>0.01),在“學習熱情”、“學習計劃”、“學校環境”、“毅力”四個方面與男生無顯著差異。白晉榮、劉桂文等人研究認為,學習適應性不良的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學習適應優良的學生性別之間雖無顯著差異,但從各內容量表得分看,女生優良率明顯高于男生。[7]本文通過調查統計分析認為:小學流動兒童中女生的學習適應性整體水平顯著高于男生;流動兒童中男生的學習適應性較差,相對于女生而言其更需要加強教育和引導。

    5結語

    第8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中高年級小學生 ; 心理健康 ; 家庭狀況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22-0277-02

    一、調查背景

    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人際交往能力是教育的四個支柱之一,兒童早期的人際交往技能、交往狀況會深深影響其未來的人際關系、自尊,甚至幸福生活。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類生存環境越來越復雜,生態問題變得越來越尖銳,各種競爭日益加劇,人際關系變得錯綜復雜。這一切無不加重了人們的心理負擔,各種心理問題明顯上升。實踐證明,善于與人交往的兒童身心愉悅,心理普遍很健康。而家庭環境是家庭成員成長、生活、學習的活動范圍,它不僅影響兒童個性的形成,還會對兒童的智力、行為產生重要影響,對兒童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兒童在進入小學后,學習教育的影響在不斷增加,但是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并未消失,家庭環境中的每一個因素都可能決定著兒童的成功與否。可見家庭環境對兒童的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在我國古代人就已經意識到了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的重要作用,“孟母三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國外學者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1966年,美國學者科爾曼發表了題為《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造成學生學業差異的重要因素是學生的智能與家庭背景。威絲曼(S.Wiseman)在曼徹斯特的調查研究中也發現,“小學生的成績與環境因素的關系中,最重要的是兒童的家庭環境。按分量說,家庭是鄰居和學校兩者影響之和的二倍”。這些都充分地說明了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有著何等深遠的影響。

    二、調查目的

    中高年級小學生家庭狀況調查是課題《中高年級小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現狀探究》研究中的一部分。這個課題于2013年7月被列為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本課題組在2013年10月舉行開題儀式,完成開題報告后,依照課題的實施計劃,進一步查閱了國內外相關資料,深入研究,并不斷完善實驗研究方案。于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完成了被研究者家庭狀況調查的問卷的編制,調查及統計,現予以分析,形成報告。

    從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學生的家庭成員關系良好,為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家長教養方式比較理性。大部分家長能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為子女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當然,也有部分家長不太關心子女的教育。我們認為,要想把孩子培養好,使孩子的發展符合社會和家庭的需要,家長應該有意識地營造積極、健康的家庭文化氛圍,建設學習型的家庭,建立和諧的家庭人際關系,提倡理性教育。

    三、問卷調查的結果與分析

    本次問卷是根據課題研究的需要,結合調查內容的具體特點,選取了西隅中心小學和新步中心小學的三至六年級的部分學生作為調查對象,共分發調查問卷320份,收回320份。這些調查對象在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群體中具有代表性(不同性別、城鎮或農村戶口、是否獨生子女、是否留守兒童等)。經調查可知,參與本次調查的絕大多數為8-12周歲;男女生比例為女生略多,占53.4%;獨生子女約占49.3%,其中西隅中心小學的獨生子女約占64.6%,新步中心小學的獨生子女約占19%。調查獲取的數據信度較強,獲取的信息對課題研究的借鑒意義較大。

    本調查問卷共分五部分,15道題目。其中,第1-3題調查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第4題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結構;第8題調查了解學生的父母文化程度;第11、12、13、14、15題調查學生的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第5、6、7、9、10題調查了解學生的家庭成員關系。調查結果詳見下列各表:

    表一:學生基本情況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二:家庭結構

    表三:父母的文化程度

    表四:父母養育方式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Ⅳ)

    表(Ⅴ)

    表五:家庭成員關系

    表(Ⅰ)

    表(Ⅱ)

    表(Ⅲ)

    表(Ⅳ)

    表(Ⅴ)

    由以上調查結果可知:這些學生的家庭狀況總體較好,但也存在某些方面不夠的地方,,如:這些家長中學歷為高中及以下的占77%,學歷不高。家長對孩子的關注點主要在身體健康方面,對人品、能力、其他方面包括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較少。大多數時間與自己的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僅占49.1%,將近一半。有50.9%的孩子跟父親、母親一方或者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生活在一起。父母和孩子經常進行交流的為58.5%,比例偏低,有5.8%甚至是幾乎不交流。孩子的依賴性強,經常進行家務勞動的有46%,偶爾才進行家務勞動的占48.3%,而從來沒有進行家務勞動的占了5.7%。這些已經是中高年級的小學生了,我們難以想象,他們中有些人還從未進行過家務勞動。可見,這些平時都是由家長代勞的,造成孩子的依賴性強。

    成因分析:

    (一)學校原因:雖然在近幾年里,學校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但是重視程度還不是很高,加上專業心理教師的缺乏,導致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學生有了心理問題后學校束手無策,使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嚴重。

    (二)家庭原因:在參與調查的學生家庭中,多數家長文化水平不高,有35.6%的家長為初中及以下學歷,41.4%的家長為高中學歷,僅23%的家長為大學及以上學歷。注意:這是指學生的父母的最高學歷。有一部分家庭是其中一方學歷較高,另一方學歷較低甚至不識字。因為家長的文化水平有限,對教育缺乏正確認識,使得一些家長對孩子無心進行輔導,也無力進行輔導,對孩子的心理漠視或無視,使孩子在心理上產生了或大或小的一些問題。有的孩子覺得家庭不溫暖,有4.7%的學生對自己的家庭感到無所謂,有2.7%的學生討厭自己的家庭。家庭中親子關系如果失調,也會使子女對家庭產生失望、厭倦、對立和無助感,學生在校受到的挫折不能在家庭中獲得理解,不能把家庭作為應付刺激的支持源。這些都當引起家長和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重視。而調查中發現大多數時間與自己的父母親生活在一起的僅占49.1%,而有50.9%的孩子跟父親、母親一方或者除父母以外的其他人生活在一起。這些都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不利。在一些研究中發現,當孩子的主要撫養人不是由父母親自擔當時,兒童問題行為的產生會大大增高。

    (三)社會原因:在當前的社會文化氛圍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尚未全面普及,社會、學校、家庭對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還不夠,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出于社會層面的關心、理解和疏導也不盡人意。

    四、對策

    學校:學校應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學管理,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根據小學生年齡和身心特點,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于各學科教學之中,開設專門的心理健康課程,讓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進入課堂。同時建立和完善專用心理輔導室的配置,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放在發展性的心理輔導上。對有心理障礙的學生及時咨詢輔導,矯正訓練。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自立、自理、自主能力和吃苦耐勞的精神,使學生帶著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學習生活中。

    家庭:很多家長的自身文化水平低以及工作、生活的忙碌使他們無法擔負起使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重任,有的甚至從來不過問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因此我們建議作為父母要經常看一些有關家庭教育的書刊,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每天抽一定的時間來陪伴孩子,傾聽一下孩子的心聲,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困難,給孩子一些引導和幫助,在家庭中構建“安全型依戀”的親子關系。這些都是提升孩子的身心健康狀況的非常好的途徑。

    社會:學生的心理健康光靠一個方面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發揮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的教育功能,改革教育方法,開辟多種溝通渠道,營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參考文獻

    [1]《學校心理學-心理輔導與咨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徐光興著.2000年5月第一版。

    第9篇:家庭環境調查范文

    關鍵詞:家庭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利弊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不是孤立的,而要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就影響思想政治教育的諸多環境因素而言,家庭環境可謂是最基礎的、最底層的影響因素,也是影響時間最長的、最不可忽視的,具較大的可塑空間的因素。新時期的家庭環境凸顯出眾多新情況,新問題,直接沖擊著思想政治教育對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的功能的發揮,正確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直接關乎著家庭和諧生活的構建,未成年人良好思想品德的培養,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祖國未來的使命的完成。

    一、新的社會形勢下家庭環境出現的新情況

    家庭是人一生下來接觸的第一個場所,是學生成長的首要環境。家庭教育是子女受到的第一個教育,也是終身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影響一生的人。可見,家庭環境在子女健康成長過程中的至關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當前,我國進入了社會的轉型時期,在轉型過程中家庭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帶來許多有利條件,促進了家庭教育,但同時也必然帶來一些不利條件,制約家庭教育。家庭環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具體有三方面:

    (一)獨生子女的比例提高,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教育出現偏差。計劃生育實施以來,中國在世界人口控制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獨生子女無疑是最直接的證據。九零后的一代是獨生子女聚集的一代,據不確定統計中國的家庭獨生子女的比例高達75%,且呈現上升趨勢。現實生活中,家長對獨生子女過于溺愛,一切都服從孩子,對孩子千依百順,造成孩子過于嬌慣,只知道享受不知道付出,只知道權利不知道義務。養成他人必須順從自己,孤傲,霸道,自私自利的等不良習性,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矛盾就會出現,直接影響他們在學校和社會的生活,同時自私自利的品行也是和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不利于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的建設。

    (二)離婚率逐年上升,導致家庭穩定性下降。家庭本該是最穩定的一種社會組織形式。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以后,出現一種怪現象:離婚率史無前例地出現驟升。夫婦離異必然造成許多“單親家庭”,單親家庭的子女易受到歧視,自尊心、自信心,很容易受挫。直接的后果是孩子變得性格粗野,桀驁不馴;甚至會被壞人帶壞;孩子成績一落千丈無法補救。有調查顯示,離異家庭的青少年犯罪比率明顯高于正常家庭,可見,家庭離異不僅使未成年人的思想教育出現斷層,還會使他們的思想道德走向歧路,而且增加了學校思想道德的難度,不易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為社會培養成思想道德健全的公民增加難度。

    (三) 社會信息化程度提高。網絡開始快速進入家庭,手機代替玩具成為必備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緊跟時代步伐進入信息化時代,電視、網絡等媒體沖擊著人們的眼球,其中網絡無疑是傳播信息最快、影響最深、涉及面最廣的方式。電腦開始進入一般家庭,手機幾乎是人人有之,手機代替玩具成為青少年的必備品,成為玩具。令我們擔憂的是手機代替傳統玩具有諸多的隱患存在。青少年由于知識和社會經歷的局限,對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強,而對信息的分辨篩選取舍能力比較差,往往各種信息兼收并蓄,難免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和腐蝕。同時他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了大量的信息,從而打破了長期以來成年人壟斷信息的局面。他們對成年人的話,不再像過去的孩子那樣俯首貼耳,言聽計從,給家庭教育大大增加了難度。

    二、家庭環境中的新情況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网站| 免费成人在线电影| 国产成人无码AⅤ片在线观看| 怡红院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在线视频| 免费看一级淫片成人|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欧美成人午夜免费完成| 中文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 欧美成人伊人十综合色| 97成人在线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高清在线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www|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a毛片成人免费全部播放| 女性成人毛片a级| 亚洲精品成人网站在线播放| 污污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日韩国产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影院| 成人a视频高清在线观看| 日韩精品无码成人专区|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播放| 成人毛片100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网站| 欧美日韩国产成人高清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成人免费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片一区二区三区|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网| 国产成人精品综合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电影| 成人免费观看一区二区| 欧美成人免费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