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職業危害防控措施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作為建筑施工企業,我項目部容易導致的職業病一般為:接觸各種粉塵引起的塵肺病:電焊工塵肺病、眼病;直接操作振動機械引起的手臂振動病;接觸噪聲引起的職業性耳聾;長期超時、超強度工作,精神長期過度緊張造成相應的職業病;高溫中暑等。為了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防治職業病,保護職工健康極其相關權益,促使企業穩定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特制定本措施。
職業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實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依法為職工創造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工作環境和條件,保障職工獲得相應的職業衛生保護,依法為職工繳納工傷社會保險。積極推廣、應用有利于職業病防治和保護勞動者健康的新工藝、新技術、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對職業病危害嚴重的工藝、技術、材料。公司安全環保部專人負責各在建工程職業衛生、勞動保護情況監督,加強對職工職業病防治的宣傳教育,普及職業病防治的知識,提高員工的自我健康保護意識。
各在建工程的職業病防護設施所需費用要納入建設項目工程需算,并與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一、接觸各種粉塵引起的塵肺病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加強磨切石材的防塵措施,給施工人員發放防塵口罩。加強水泥等易揚塵的材料存放處、使用環境的揚塵防護,在易揚塵部位設置警示標志。
2、個人防護措施:落實相關崗位的持證上崗,給施工作業人員提供揚塵防護口罩,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項目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工人作業場所的揚塵防護措施的落實,檢查個人揚塵防護措施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電焊工塵肺、眼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為電焊工提供通風良好的操作空間。
2、個人防護措施:電焊工必須持證上崗,作業時佩戴有毒有害氣體防護口罩、眼睛防護罩,杜絕違章作業,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項目安全的同時,落實工人作業場所的通風情況,個人防護用品的佩戴,8小時工作制,及時制止違章作業。
三、直接操作振動機械引起的手臂振動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作業區設置職業病警示標志。
2、個人防護措施:機械操作工要持證上崗,戴防護手套,采取延長換班休息時間,杜絕作業人員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警示標志的懸掛,工人持證上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時間不超時等。
四、接觸噪聲引起的職業性耳聾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作業區設置防職業病警示標志,對噪音大的機械加強日常保養和維護,減少噪音污染。
2、個人防護措施:為施工操作人員提供勞動防護耳塞,采取輪流作業,杜絕施工操作人員的超時工作。
3、檢查措施:在檢查工程安全的同時,檢查落實作業場所的降噪音措施。
五、長期超時、超強度的工作,精神長期過度緊張造成相應職業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提高機械化施工程度,減少工人勞動強度,為職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娛樂場所,加強施工現場的文明施工。
2、個人防護措施:不盲目搶工期,采取8小時作業換班制度。
3、檢查措施工人強度適宜,文明施工,工作時間不超時。
六、高溫中暑的預防控制措施:
1、作業場所防護措施:在高溫期間,為作業人員備足飲用水或綠豆湯,藿香正氣水等。
一、指導思想
堅持職業病“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和“分類管理,綜合治理”的原則。
二、工作目標
1、全區存在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率達到達到75%以上。
2、企業開展職業病危害預評價率達到30%,防護設施設計審查率達到30%,控制效果評價率達到40%。
3、職業健康崗前體檢率達到100%,在崗體檢率達到40%,離崗體檢率達到100%。
4、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率達到70%,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率達40%。
5、企業有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工傷保險覆蓋率達90%。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強組織機構建設
調整區職業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規范信息報送。各部門、企業要設置職業病防治機構,落實專人負責。
(二)加大職業病防治知識宣傳各部門要根據職能職責充分利用新聞媒體、電視公益廣告、網站等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職業病防治法》及其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活動。以行業分類開展用人單位負責人、勞動者職業衛生培訓。各部門、各鎮街要利用的職業病宣傳周及安全生產月活動,深入工業園區,設立宣傳咨詢點,向企業和職工宣傳職業病防治相關知識。
(三)開展用人單位職業危害專項監督檢查
在區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相關部門要加強配合,于年10月份前開展用人單位職業危害專項監督檢查,加強用人單位在職業健康檢查、職業健康檔案建立和建設項目職業危害評價、勞動合同簽定等方面的檢查力度。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的企業,拒不配合檢查、拒不整改問題的,按《職業病防治法》給予嚴肅查處。
(四)開展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調查區衛生局牽頭,各相關部門配合,于年7月底前完成我區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調查,掌握我區職業病危害現狀,為我區制定職業病防治方面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五)加強急性職業中毒事故防控
加強急性職業中毒防控知識培訓,開展重大職業中毒防控的應急演練,提高對硫化氫、氯氣、重金屬等重大職業中毒隱患防范治理,督促有毒化學品生產、銷售、使用企業進行技術改造。
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社會
穩定與經濟發展,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加強國家、省、設區的市、
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醫療衛生機構
疾病預防控制的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
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信
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加強疾
病預防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
測檢驗能力。
第三條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遵循“統籌規劃、整合資源,明確
職責、提高效能,城鄉兼顧、健全體系”的原則,堅持基礎設施建設
與完善運行管理機制相結合,加強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隊伍建設,建
立穩定的經費保障體系,保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落實。
第四條衛生部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全國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的規劃
與指導,負責國家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各級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的建設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轄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
的規劃指導,管理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提高疾病預防控制和突發公共
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發揮轄區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作用,提高
轄區疾病預防控制的綜合能力。
第五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同級衛生行政部門的領導下開展職能范
圍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承擔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上級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下達的各項工作任務。
第六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及有關規定,承擔
相應的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七條城鄉基層預防保健組織接受所在轄區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
導,具體落實疾病預防控制任務。
第八條國家組織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工作,鼓勵、
支持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有關科學技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第二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設置與職責
第九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分為國家級、省級、設區的市級和縣級四
級。
第十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當根據疾病預防控制專業特點與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區疾病預防控制的具體實際,明確職責和任務,合
理設置內設機構。
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健全機制,規范管理,認真履行自身的職責,
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開展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職能是:疾病預防與控制、突發公共
衛生事件應急處置、疫情報告及健康相關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監測與干預、實驗室檢測分析與評價、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技術
管理與應用研究指導。
第十二條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實施全國重大疾病預防控制工作規劃,開展質量檢查和效果評估;
組織實施全國性重大疾病監測、預測、調查、處理,研究全國重大疾
病與公共衛生問題發生發展規律和預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機制,指導和參與地方傳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處理,參加特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的處理工作;
㈢開展免疫規劃策略研究和實施效果評價,對預防性生物制品應用
提供技術指導;
㈣建立質量控制體系,促進全國公共衛生檢驗工作規范化;負責國
家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網絡技術管理和菌毒種保存管理;
㈤建立國家級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網絡平臺,管理全國疫情、突發公
共衛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關公共衛生信息網絡;
㈥建立食品衛生安全、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衛生等公共衛生
危險性評價、監測和預警體系,研究和推廣安全性評價新技術、新方
法;
㈦組織實施國家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項目;
㈧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及技術
仲裁工作,負責指導全國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
㈨負責疾病預防控制高級專業技術人員技術培訓和省級疾病預防控
制機構業務考核;為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指導醫療機構開展傳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規范性指導;
㈩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性科學研究,開發和推廣先進技術;擬訂
國家公共衛生相關標準。
第十三條省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國家下達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務,實施本省疾病
預防控制規劃、方案,對重大疾病流行趨勢進行監測與預測預警;實
施轄區免疫規劃方案與計劃,負責預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開展疫
苗使用效果評價,參與重大免疫接種異常反應及事故處置;
㈡組建應急處理隊伍,指導和開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調查與處
置;
㈢開展病原微生物檢驗檢測及毒物與污染物的檢驗鑒定和毒理學檢
驗,負責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實驗室質量控制;
㈣建設省級網絡信息平臺,管理全省疫情及相關公共衛生信息網絡;
㈤組織開展公共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開展衛生學評價和干預;
按照國家統一部署,組織開展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
衛生等領域危險性評價、監測和預警工作;
㈥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及技術
仲裁工作,承擔轄區內職業病診斷鑒定工作;
㈦指導全省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和社區衛生服務工作;
㈧開展對設區的市級、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和人員培
訓;組織實施設區的市級、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業務考核;規范指
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
㈨參與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應用性科學研究,推廣先進技術;參與擬
訂國家公共衛生相關標準。
第十四條設區的市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國家、省下達的重大疾病預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務,實施疾病
預防控制規劃、方案,組織開展本地疾病暴發調查處理和報告;負責
轄區內預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組織、實施預防接種工作;
㈡調查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
㈢開展常見病原微生物檢驗檢測和常見毒物、污染物的檢驗鑒定;
㈣開展疾病監測和食品衛生、職業衛生、放射衛生和環境衛生等領
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管理轄區疫情及相關公共衛生信息;
㈤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任務;
㈥組織開展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
㈦負責對下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業務指導、人員培訓和業務考核;
指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傳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條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主要職責為:
㈠完成上級下達的疾病預防控制任務,負責轄區內疾病預防控制具
體工作的管理和落實;負責轄區內疫苗使用管理,組織實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負責轄區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調查與信息收集、報告,落
實具體控制措施;
㈢開展病原微生物常規檢驗和常見污染物的檢驗;
㈣承擔衛生行政部門委托的與衛生監督執法相關的檢驗檢測任務;
㈤指導轄區內醫療衛生機構、城市社區衛生組織和農村鄉(鎮)衛生
院開展衛生防病工作,負責考核和評價,對從事疾病預防控制相關工
作人員進行培訓;
㈥負責疫情和公共衛生健康危害因素監測、報告,指導鄉、村和有
關部門收集、報告疫情;
㈦開展衛生宣傳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第三章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人員管理
第十六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實行以崗位責任制為中心的綜合目標管
理責任制和自查、抽查與考核相結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實驗室管理
的有關規定,規范實驗室建設,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確保實驗室安全。
第十八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使用統一的專用標志,專用標志由衛生
部制定。
第十九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配置,按照編制部門核定的編
制數執行。嚴格執行執業資格、崗位準入以及內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實行人員聘用制,逐步實行按需設崗,競聘上崗,以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條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人員要以維護人民身體健康為宗旨,熱
愛疾病預防控制事業,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恪盡職守、遵紀守法、
廉潔奉公、依法辦事,不斷提高業務技術水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第二十一條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配備能夠熟練掌握疾病與健康
危害因素監測、流行病學調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實驗室檢驗等相關技能的人員,在疫情暴發和突發公共衛生事
件發生時,能有效開展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應急處置等相關工作。
加強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建設,具備
現場流行病學調查能力人員數量的比例在規定編制內為:國家級和省
級20~30%、設區的市級30~40%、縣級40~50%。
第二十二條加強隊伍建設,調整優化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人員隊伍結
構,提高人員素質。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主要領導應由專業人員擔任。
第二十三條建立健全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培訓機制。加強對業務技術
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的培養,保證業務技術人員按照規定參加培訓。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條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向社會提供公共衛生服務所需經費,
按照財政部、國家計委、衛生部《關于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意見》(
財社[2000]17號)和《關于農村衛生事業補助政策的若干意見》(財
社[2003]14號)的規定,由同級政府預算和單位上繳的預算外資金統
籌安排。
第二十五條各級財政、計劃等部門要按照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編制內
人數和預算定額落實人員經費,保證其履行職責的必要經費,根據實
際工作需要合理安排業務經費,保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理、重點疫
情監測、重大疾病預防控制、計劃免疫等項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條中央和省級財政對困難地區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建設、涉
及面廣危害嚴重的重大傳染病預防控制、地方病和職業病的預防控制、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理、重大災害防疫等項目給予適當補助。
第二十七條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的同時,衛生部配合有
關部門按照完善公共衛生財政經費保障體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預防控制機構經濟運行機制的基礎上,制定進一步完善疾病預防控制
機構財政補助有關政策和辦法。
第五章城鄉基層疾病預防控制網絡
第二十八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城鄉基層預
防保健網絡的建設,合理安排城市社區、農村基層疾病預防控制經費
和建設資金,保證開展疾病預防控制服務所需的基礎設施和條件,保
障城市社區、農村基層傳染病預防工作的開展。
第二十九條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舉辦的衛生機構提供,
并按其服務數量與質量,予以合理經費補助;也可向符合條件的其他
醫療機構或者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按照服務的數量與質量購買,
所需經費列入衛生經費預算。
第三十條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上級疾病預
防控制機構的管理指導下,承擔基層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堅持預防為
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做好以下工作:
㈠實施預防接種工作;
㈡傳染病疫情、疾病與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
㈢指導有關單位和群眾開展消毒、殺蟲、滅鼠和環境衛生整治工作;
㈣開展健康教育,普及衛生防病知識;
㈤承擔鄉村(社區)疾病預防控制的具體工作;
㈥受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委托承擔公共衛生管理職能。
第三十一條鄉(鎮)衛生院、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置的預防保
健組織,實行人員聘用制度,按照服務人口、工作項目等因素核定預
防保健人員。業務、機構建設與發展等經費列入縣級財政預算,根據
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工作的任務與績效考核結果給予補助。
第三十二條充分發揮村級衛生人員在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衛生室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預防保健任務,協助開展疾病預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條鄉村醫生和個體開業醫生承擔預防保健任務的報酬,由
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或者鄉(鎮)衛生院等機構根據其承擔的工作任務
和績效考核結果給予補助。
第三十四條提高基層疾病預防控制人員素質,建立健全繼續教育制
度,加強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業務知識和技能培訓,鼓勵有條件的鄉村
醫生接受相關學歷教育。非衛生技術人員要有計劃地清退,對達不到
執業標準的人員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條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應接受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的指導和考
核,協助疾病預防控制人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標本采集,依法承擔
職責范圍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傳染病隔離治療、
院內感染控制等疾病預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條醫療機構承擔疾病預防控制任務所需經費,由交辦任務
[關鍵詞]職業衛生 個人防護 措施與辦法
中圖分類號:K8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42-0270-01
職業安全衛生狀況的好壞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和諧文明程度。職業健康和生產安全是廣大勞動者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與建設和諧社會緊密聯系。職業安全健康需要建立完整的法治秩序,健全的法律法規;需要保障勞動者安全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只有安全和健康得到保障,才能激發社會活力;只有遏制重特大事故,社會才能安定有序;只有順應客觀規律,講求科學態度,才能防范事故。加強職業衛生的監督管理,保障勞動者的健康與安全,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和構建和諧社會。
隨著社會的進步,企業的發展,預防、控制、消除作業過程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規范職業衛生管理工作,確保作業人員的身體健康工作已日益凸顯重要。在職業衛生管理工作中要始終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為方針,以職業衛生責任制為主線,規章制度作保障,強化教育培訓,落實工作措施,借助職業病危害控制工程控制技術,以科技創新為推手,持續改進,做好職業病危害預防、控制工作,消除職業病危害因素,促進企業經濟發展。
1、落實法規、源頭控制,嚴格做好職業衛生管理“三同時”工作
無論是在建廠初期還是后期的改擴建項目,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與主體工程要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和和使用。在可能產生職業病危害的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和技術改造、技術引進項目,在其可行性論證階段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預評價,在其竣工驗收前應當進行職業病危害控制效果評價。各項工作都要依據相應的法律法規相應開展。在建廠初期選型時也要考慮工藝是否對環境影響小,勞動強度低,作業環境優,對人員健康傷害小,從源頭做好預防控制工作。
2、做好作業現場危險源辯識,有效控制風險
每年根據標準及法規要求,要制定《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控制程序》,將該文件對全廠進行培訓教育,要讓作業人員會依據其進行辯識,每年一次或工藝調整了,就要對生產過程各崗位現有的每一步作業活動,進行危險源辨識和風險評價,關注重點要是危險源可能導致的事故后果、風險等級、怎么做才能有效控制風險. 將關口前移,變“事后處理”為“事前控制”。通過辯識后,形成了《危險源辨識與風險評價控制表》,對識別出具有一般風險的危險源,顯著風險的危險源,極其危險風險的危險源點要分層次建立監控對策措施,存在一般風險的由車間管理,存在顯著風險的危險源點建立廠、車間、班組、崗位四級管理網絡,使其不同層次受控。每年依據《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控制程序》內容,制定目標指標管理方案,有計劃的采取消除、替代、工程控制措施、標志、警告和(或)管理控制措施、個體防護裝備等作業現場職業病危害控制等措施,達到控制職業危害風險的目的。
3、加強職業衛生培訓工作,提高職工自我防護意識
在職業衛生培訓工作中,主要是提高職工職業衛生意識和掌握職業衛生技能。新入廠員工包括實習生,三級安全教育培訓中必須有職業衛生內容,對職工進行在崗期間的職業衛生培訓。和入廠員工100%簽訂《勞動合同書》,在合同書中如實告知勞動者作業過程中可能產生的職業危害及后果、預防控制措施及應急處理措施,100% 履行企業的告知義務,同時也保證職工的知情權。每年初制定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計劃,充分發揮廠報、櫥窗、網絡、班組會、周安全活動會和安全月的作用,開展對《職業病防治法》及相關職業衛生類法律法規的健康教育,同時把健康培訓和考試、實踐有機結合,在企業范圍內形成關心職業衛生、預防職業病、重視職業病防治的良好氛圍。對存在職業危害的崗位,在醒目位置設置警示標識和“職業危害告知卡”,要在企業所在崗位設置崗位操作規程,將所在辯識出的《危險與危害因素表》全部制成塑板掛在相應崗位,起到24 小時告知作用,即告知又提醒職工自主加強健康防護,也體現了職工的知情權,加強職工的對職業衛生工作的主動性。
4、保證作業人員勞防用品符合職業衛生規范,做好個人防護工作
嚴格采購高質量、高標準的符合國家及行業標準要求的具有勞安標志的防護用品,并建立健全防護用品制度和發放記錄及相關臺帳,同時加強對職工在現場的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督促職工正確穿戴和使用勞防用品。在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上,根據作業現場職業危害因素及《勞動防護用品選用規則(GB11651)》,制定了符合企業實際情況的勞防用品發放標準,發放標準采取動態管理,在實際發放中,如果不滿足現場實際需要,經過核實就及時調整勞動保護用品的發放標準和增加發放種類,滿足職工在安全和健康方面的需求,從勞防用品最后一道防護措施上起到預防作用。
5、做好職業衛生監護,及時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及現場作業環境
要按規范要求建立職業病防治臺帳,完善健康監護檔案。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依法進行崗前、崗中和離崗時的職業衛生檢查。按照《職業衛生監護技術標準》(GB188-2007)規定,按規定年限對接害人員進行崗中職業衛生檢查,并將個人檢查結果以書面形式告知勞動者。對身體不適應或職業禁忌癥作業人員要及時調離原崗位。定期按要求對現場進行監測,將數據在作業現場公告。
6、做好應急措施及應急救援管理
在重點抓好職業病事故預防工作的同時,同步針對可能發生的職業病傷害事故,做好充分的事故應急準備工作。要成立以法人為總指揮的應急組織機構,便于保證預案的有效運轉,再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編制相應的預案,可以有綜合應急預案,專項應急預案,現場處置方案。再成立級別不同的應急救援隊,針對不同級別的應急情況,啟動不同級別的響應,要配備相應的應急救援物資和裝備,可以制定桌面演練和實際演練計劃,并要通過演練,對預案的科學性、可操作性、符合性進行評價,提高了我廠對事故的反應能力和應急能力。
關鍵詞:職業衛生服務;職業有害因素;職業健康管理;職業健康監護
1 職業健康監護管理現狀令人堪憂,管理不完善
1.1塵肺病發病情況 全市報告的職業病均為塵肺病(以矽肺為主),共累計報告塵肺病1306例,其中壹期塵肺744例,壹期合并結核86例;貳期塵肺252例,貳期合并結核86例;叁期塵肺67例,叁期合并結核71例;全市因塵肺病累計死亡607例,病死率為46.48%;現患塵肺病699例,其中壹期塵肺515例,壹期合并結核36例;貳期塵肺120例,貳期合并結核5例;叁期塵肺18例,叁期合并結核5例。2012年全年新增塵肺病14例,因塵肺新死亡10例。截止2012年底,市轄區有塵肺病報告的企業共有22家,共累計報告塵肺病1213例,有現患病人611例,累計死亡602例,病死率49.63%。年內新增病例8例。全市報告的職業病均為塵肺病,不符合于全國塵肺病新病例占職業病報告總例數的比例均在75.11%以上的報告結果,原因為該市生產性毒物及職業性物理因素健康體檢工作開展不到位及職業性噪聲聾及職業中毒診斷工作未真正開展。塵肺為該市最主要職業病。
2 企業職業健康管理不到位
2.1企業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設立情況不達標 企業的職業衛生管理工作開展情況是評價其是否能有效控制職業病危害的重要指標[1]。本次調查426家企業中有88家,僅為20.66%。企業設置或者指定了職業衛生管理機構或者組織,69家企業配備專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114家企業配備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47家企業既設立了管理機構又配備專兼職的職業衛生專業人員;共有134名專職和364名兼職職業衛生專業人員,職業衛生專業人員數占職工總數的5.42%。
2.2企業職業病危害告知等情況 職業病危害合同告知率為21.83%;崗前培訓告知率為23.71%;公告欄、警示標識設置率分別為16.43%、21.83%。高度物品告知率為5.87%。港澳臺投資、外商投資、股份制經濟類型企業在各項職業病危害告知方面做得比較好,私有企業情況不容樂觀[2]。《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職業健康監護條例》等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企業具有企業職業病危害告知、職業危害警示標示等的主體責任。
2.3企業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規章制度、職業病危害項目評價和申報情況 本次調查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措施情況結果顯示,河北省某市企業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規章制度、職業病危害項目評價和申報情況不容樂觀,建立職業病防治責任制、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的企業分別只有28.64%、27.23%,只有10.33%的單位建立了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規程,建立職業衛生檔案、職業病危害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企業分別為21.83%、19.25%,只有13.15%職業病危害項目向有關部門進行了申報。明顯低于2004年全國鄉鎮企業、農村個體工商戶職業病危害專項整治工作資料,未申報職業病危害的企業占專項整治檢查總數的28.43%,未開展職業健康檢查的占24.20%,未開展職業衛生培訓的占20.95%,未配備個人防護用品的占17.63% ,港澳臺投資、股份制、外商投資情況稍好,私有企業情況最為嚴峻。主要原因為執法監管不到位,執法監管人員不足,處罰力度不夠,同時,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及職業衛生防控知識缺乏、利益驅動、部門推諉、政府重視程度不夠等多方面有關。
3 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能力不足
3.1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 該市疾控中心可進行化學毒物、粉塵、物理因素以及放射防護等42類(項)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檢驗;8個縣區疾控中心只有2個疾控中心可進行職業危害因素監測,可分別檢測28類(項)和19類(項);其余各縣區因無資質,故檢測項目為零。作為基層衛生部門,財政投入有限,部分縣(區)政府對職業衛生服務機構的財政投入僅夠人員工資,能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儀器設備的配置上的單位更是很少[3]。實驗室儀器設備配置水平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
3.2職業健康體檢能力及工作開展情況 該市2個縣區疾控具備了開展從事接觸粉塵、物理、化學等有毒有害物質作業人員的職業性健康檢查的能力。2012年,該市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為用人單位進行職業健康檢查7402人,其中市級檢查6171人,縣級檢查1231人;上崗前體檢633人,在崗期間體檢6080人,離崗檢查689人。全年新診斷報告職業病(塵肺)14例;開展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38家;開展放射衛生防護檢測與評價63家;啟動開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評價(職業衛生)工作,進行預評價2家,控制效果評價1家,放射工作人員個人劑量檢測83家650人;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放射防護評價未開展。放射人員、涉及電離輻射人員職業健康體檢全市尚未開展。體檢率28.64%[4]。常規的體檢工作基本可以進行,而一些的體檢如尿汞、發錳、發鉛等項目開展不多,區縣級職業衛生服務機構沒有檢測條件,受檢者就不得不到市級或省級機構檢查,不利于職業病的預防以早診斷、早發現和早治療。
4 結論
該市職業衛生工作現況仍然不容樂觀,職業病危害防治管理、職業病危害項目評價和申報情況仍然堪憂。職業健康監護和職業病防治與診斷能力還很欠缺;職業衛生監測與評價、職業健康體檢覆蓋率明顯偏低;基層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職業衛生資質能力建設及服務能力亟待提高。
參考文獻:
[1]邱曼,我國職業衛生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 2008,4(3):102-105.
[2]張海宏.中國職業衛生服務體系研究[D].湖北:華中科技大學,2010.
XXX鎮積極開展職業病防治評估工作
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病危害,保護勞動者相關權益,促進本鎮企業持續、健康、穩定發展,XXX鎮安辦積極開展節后企業職業病防治評估工作,對全鎮企業職業病防治,進行日常監管和調查摸底。
一、要求企業明確責任,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在明顯位置設置職業病危害警示標志。有大量粉塵作業時,應配備有效的降塵設施和設備,并配備相應的通風設備,同時企業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急救措施。
二、要求企業加強管理,完善制度。對企業管理人員制定管理人員多級責任制,分清在職業病防治中的崗位職責。企業要組織半年一次的體檢,如發現職業病癥狀,立即通知本人并調離工作崗位,并立即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與生產工人鑒訂勞動合同,購買工傷醫疔保險,確保廣大職工身體健康。
三、要求企業防微杜漸,定期開展內部安全檢查及培訓。除接受鎮安辦定期組織的檢查外,企業需定期做內部安全檢查,要求專業檢查、季節性檢查和企業多部門檢查相結合。積極組織相關管理人員、職工參加職業病防治工作培訓,在工作中實現邊檢查、邊發現、邊整改,將職業防治病工作做在工作一線,將好的防治經驗和措施推廣至全鎮。
【關鍵詞】 煤礦煤工; 塵肺; 發病特征; 防控措施; 探討
中圖分類號 R135.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12-015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2.083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煤礦企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煤礦企業也帶動了其他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就業機會,同時也給大量的煤工身體健康帶來了一定的影響[1]。相關資料及報道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煤礦煤工塵肺的發病率較高,甚至呈現逐年升高的趨勢,嚴重危害煤工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煤工塵肺主要是在煤炭生產作業過程中,由于工人長期吸入大量生產性的粉塵,從而引發的塵肺疾病。在煤炭工作中,煤工塵肺的發病人數較高,屬于嚴重的職業病[2]。本研究主要對煤炭煤工塵肺的發病特征進行全面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地區煤礦企業2006-2015年累計診斷的
47 309例塵肺患者,經過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全面分析,將記錄項目不全的患者予以剔除,符合規定的有1154例,將1154例患者作為本次試驗的研究對象。
1.2 方法
調查的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出生地點、出生日期、姓名、參加工作時間、發病年齡、作業場所粉塵濃度情況、初次診斷級別等。將患者工種情況與礦區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主要工種包括五種,即主掘進工、純掘進工、主采煤工、混合工、純采煤工。
1.3 診斷標準
在對其進行臨床診斷過程中,前提是有確切的接觸粉塵職業史,采用高千伏X線后前位胸片,最終診斷主要由具有塵肺病診斷資質的專家組集體進行[3]。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5.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煤工塵肺診斷情況
初次診斷Ⅰ期患者1062例、Ⅱ期57例、Ⅲ期35例,各分期患者診斷情況詳見表1。
2.2 煤工塵肺發病與工種之間的聯系
通過調查及對煤工塵肺患者工種情況進行分析,其中占比例最大的是混合工,占44.97%,其次為主采煤工,占19.93%。發病工齡最短的是主掘進工,與其他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3 某煤礦公司不同生產作業場所粉塵濃度比較
生產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均嚴重超標,掘進工作面總粉塵平均濃度、呼吸性粉塵的平均濃度均明顯高于采煤工作面,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塵肺病(Pneumoconiosis),又稱塵肺、砂肺,是一種肺部纖維化疾病。該病患者一般長期處于空氣充滿塵埃的場所,因吸入大量灰塵、粉塵,在末梢支氣管下的肺泡積存,一段時間后肺內形成纖維化灶。塵肺病主要由吸入結晶硅的粉塵引起,患者主要臨床表現為呼吸短促、發燒、胸痛、呼吸衰退,嚴重者可發生死亡[3-4]。塵肺病易引發其他病變,包括肺癌、支氣管炎、肺結核,嚴重可導致腎臟病變。
通過調查顯示,70年代以后Ⅰ期塵肺疾病發病率持續升高,自2000年以后,Ⅱ期、Ⅲ期所占比例也有所提高,大量研究報道,自2003-2006年頒布了《職業病防治法》,此法的頒布取消了原企業內部的塵肺病診斷資質,這種情況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職業病的診斷,對其工作產生了嚴重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大量患者漏診的現象[5-6]。面對這樣的形勢,提示加強塵肺病診斷力度勢在必行。對于具有專業技術及工作人員的大型國有煤炭企業而言,要提供完善的職業病診斷資質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企業職業病管理工作的質量。
煤工塵肺病的發病與很多因素存在著相關性,包括作業環境、煤田地質條件等,這些因素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塵肺患病的具體情況。在本研究的1154例塵肺病患者中,Ⅰ期患者最多。統計顯示,在工種方面,混合工的患者最多,其他工種依次為主采煤工、主掘進工、純掘進工、純采煤工,顯然塵肺病防治工作的重點人群是混合工[7]。
塵肺屬于一種慢性職業疾病,其具有較長的潛伏期,在長期影響下,粉塵濃度對煤工的影響才會表現出來。在礦工暴露粉塵之后,粉塵會潴留在工人的肺內,而且很難消除,即使礦工今后不從事煤礦方面的工作,其仍存在患塵肺病的可能。隨著時間逐步延伸,煤工塵肺病的平均發病工齡呈現從高到低的發展趨勢。50年代及以前,煤礦生產的機械技術水平普遍較低,同時具有較低的煤炭粉碎概率,這種情況所產生的粉塵粒子較少,在空氣中停留的時間較短,吸入人體的量也較少,其塵肺病的發病年齡及發病工齡普遍較大,粉塵參加物化反應存在一定的難度,減少了對人體的危害[8]。
近年來,煤工塵肺的發病率較高,嚴重影響煤工的身體健康,為了減少塵肺給廣大煤工患者帶來身體、精神方面的嚴重危害,需要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具體如下,(1)開展綜合防塵降塵措施。在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影響下,粉塵的產生量不斷增多,要求全面開展綜合防塵降塵措施,以“主動治理、超前預防”為理念,從根本上預防塵肺病。加強對媒體注水的管理,治理采掘主要產塵點,加大對各個生產環節的監督力度,確保基礎設備和防塵作業手段的健康運轉。(2)做好二級預防工作,加強對塵肺防控過程的監督,強化職業健康監督工作,做到早發現、早預防、早治療。建立完善的個人健康監護檔案,提高員工職業健康監護率[9-10]。
綜上所述,在煤礦中,塵肺發病的根本因素是煤礦作業場所粉塵濃度嚴重超標,其中重點人群是掘進工,應當加強治理與監督。
參考文獻
[1]張琴,丁羽,閆大培,等.某煤礦煤工塵肺發病特征及防控措施的探討[J].中國療養醫學,2015,24(1):103-107.
[2]朱麗霞.2006-2010年北碚區塵肺病例分析[J].預防醫學情報雜志,2012,28(5):348-350.
[3]鄭清花,陳清洪,謝德興.某煤炭集團公司塵肺病發病情況分析[J].中國城鄉企業衛生,2014,37(1):137-139.
[4]吳永兵,黃娜.北碚區2006~2012年塵肺病例分析[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4,2(1):25-28.
[5]郭長軒,蔣文中,丁新平,等.淮北礦區煤礦工塵肺發病及現況的調查[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1,19(1):20-22.
[6]王雪濤,索霞,劉麗華.某煤炭集團公司1957至2007年塵肺病患病調查[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08,26(11):664-666.
[7] Polzik E V,Katsnelson B A,Kochneva M Y,et al.The principles of predicting the individual risk of silicosis and silicotuberculosis[J].La Medicina Del Lavoro,1990,81(2):87-95.
[8]閆進德,曹巖,李翠蘭,等.煤礦在職接塵工人煤工塵肺的發病情況[J].中華勞動衛生職業病雜志,2010,28(10):783-785.
【關鍵詞】職業病 危害因素 分布
中圖分類號:R13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0)11-373-02
遼陽市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及其分布,是我們針對一個地區職業病危害狀況進行調查研究的成果。我們從2003年上半年開始,策劃了遼陽市職業病危害因素分布與檢測這一調研課題,并進行初步規劃和論證。主要是從可行性,必要性和對我市開展職業衛生工作的重要性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理論闡述,受到單位領導和專家們的肯定。一致認為:這是我市職業衛生科研邁出的開拓性的第一步,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具體采用調查表方法。我們結合職業衛生檢測工作實際,在企業中發放調查表,由企業填寫后,我們進行統計、整理。
在大量調查數據的基礎上,我們又先后聘請了,衛生監督所、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市經委工業運行科等單位的大力協助,尤其是約請了市統計局的參加,使我們的科研數據,更具科學化、規范化,使其研究提升了實用價值,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
科研課題在實施過程中是嚴格按照技術規定程序進行的,研究方案在提交過程中首先進行了,開題論證、編制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和《計劃任務書》查閱了國內有關此類科研方面的資料,確定了課題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目標。
科研課題以遼陽市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與檢測為主要方向,解決和回答一系列困擾我們的問題。設為子課題研究有:我市竟有多少家企、事業單位,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這些職業病危害因素是什么?那些行業、地區存在職業病危害?我們的檢測工作做的怎么樣?這些年來我們究竟檢測了多少家企業?每年檢測多少?復檢率、檢測率是多少?有多少企、事業沒有受到檢測?我們的工作差距是什么?影響因素主要有那些等。
通過對上述子課題的研究,關鍵要解決遼陽市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分布以及監督檢測工作狀況。對遼陽市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工作現狀的研究,為進一步加強職業衛生工作、制定遼陽市工作目標計劃奠定科學基礎。
在資料形成過程中,經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沈陽理工大學博士陳卓君教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張任醫師、國家稅務學院丁揚教授的指導、幫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
1 遼陽市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
我市職業危害因素接觸人員分布狀況是:黑色金屬礦采選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是人員比較密集的行業;分別占總人數的13.88%、11.60%和10.50%接觸粉塵危害的人數較多,接受化學有害物的人員也較多。下表是企業在行業中的百分比:
根據企業、行業調查、分析認為:我市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是粉塵作業,存在與開采和洗選業黑色金屬礦采選業等,其次是化學毒物的危害,存在與化工產品制造和加工過程。
2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特點
首先,搞清楚行業中企業的分布數量和占有總數的百分比。根據,企業在行業中的比例,查證危害因素的種類,從而得出職業危害因素以及在行業的分布狀態與特點。
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分布特點:
(1)我市主要企業是集中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次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我市主要是以礦山粉塵為主,其次為化學有害物。
(2)由此看來我市主要粉塵危害大部分在;燈塔市、遼陽縣和弓長嶺區。
(3)我市化學有害物,主要集中在宏偉區和太子河區。
(4)我市主要企業是集中在黑色金屬礦采選業依次是: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 、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等。粉塵、噪聲、各種化學毒物幾乎是普遍存在。
3 討論與結語
本文以科研課題為主軸,圍繞遼陽市工業企業基本情況的調查,包括;企業數量,職工人數,職業病危害因數的分布,職業危害因素的種類等,通過對基礎數據的摸底調查。分析研究了;遼陽市在職業衛生工作中的問題和不足,對制定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預防控制措施方法,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上給于回答。解決了:遼陽市職業危害的基本情況,強有利的指導當前和今后我市職業衛生工作。
參考文獻
[1]《衛生防疫工作規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1991年1月)
[中圖分類號]R595.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0)-8-194-01
職業性鉛中毒,是指在鉛接觸行業的工作者因鉛在體內聚集而導致的急性或亞急性中毒。鉛對全身各系統和器官都有毒性作用,主要累及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心血管系統及腎臟、肝臟等。我國居民血鉛水平已經從1988年的60 μg/L逐年上升到1998年的78 μg/L,10年間上升了30%;到1998年,除上海外,其余各市居民血鉛水平均大于70 μg/L[1]。本文對江蘇某集團有限公司2008年采取改進工藝流程等措施的前后1年的員工體檢結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2008年江蘇某集團有限公司的937名體檢者,年齡22~53歲,平均32.8歲,鉛作業工齡最短40 d,最長15年;2009年體檢者792人,其中年齡21~50歲,平均30.4歲,鉛作業工齡最短44 d,最長13年。所有患者均依據《職業性慢性鉛中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進行確診。2008年和2009年的體檢者之間差別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企業為蓄電池生產企業,員工的主要崗位有制鉛粉制作、鑄板、和膏、涂板、打磨、稱重配組、包片、焊接、合金配置、鉛件制作崗位等。
1.2方法
1.2.1加強健康教育:通過加強健康教育,使員工正確認識職業性鉛中毒的有害因素,做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在車間內用餐、吸煙,提高自我防護意識。
1.2.2改進工藝流程:采用工程技術措施,改進工藝流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低毒物質代替高毒物質;(2)對有鉛塵、鉛煙的操作在密閉情況下進行,可采用局部排氣罩或輔以局部吸風等;(3)采取自動化操作或遠距離操作以防止直接接觸。
1.2.3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職業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主要的是劑量和接觸機會,而接觸機會主要是由接觸時間來決定。因此,在工作中要考慮到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通過嚴格執行衛生標準、改善作業環境等方法來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
1.2.4控制人的因素: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制職業性鉛中毒,要通過加強第一級和第二級預防來早發現,早期脫離工作崗位,早治療病人。(1)加強健康監護:①健康體檢,包括就業前健康體檢和定期體檢;②健康監護檔案,主要包括基礎健康資料、職業史、現病史、家族史、接觸職業性鉛有害因素及水平、其他監護項目(如生活方式和嗜好等)。(2)加強個人防護。員工應根據危害接觸情況而選用防塵防毒口罩或面罩、防護服、手套、面盾和鞋等。(3)科學飲食。Fischer等[2]報道VitB1、VitB6和VitC可抑制鉛吸收從而降低其毒性;蛋白質可與鉛結合成可溶性絡合物從尿中排出[3];保持適量乳糖攝入可阻礙鉛吸收;鈣、硒、鐵、鋅等對鉛的吸收具有拮抗作用,從而可阻礙鉛吸收。因此,鉛接觸人群平時多吃蔬菜和水果。
1.2.5加強生產環境監測和管理:開展生產環境監測,能掌握生產環境中職業性有害因素的種類、性質、濃度及其分布狀況,是識別、評價職業有害因素的重要依據。在項目研究、設計、施工、投產等各個環節,要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對可能產生職業性鉛中毒的環節,必須采取相應措施有效地控制。
1.3統計分析 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用χ2檢驗,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P
2結果
采取改進工藝流程等預防控制措施前,2008年937名體檢者血鉛濃度超標者有87人(9.28%);2008年采取預防控制措施后,2009年792名體檢者血鉛濃度超標有33人(4.17%)。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7.409,P
3討論
鉛中毒主要累及神經系統、消化系統、造血系統、心血管系統,引起長期的慢性損傷,表現為四肢麻木、肌肉酸痛、腹絞痛、貧血等癥狀,嚴重時還能累及腎臟和肝臟。
作業場鉛塵或鉛煙超標會導致急、慢性鉛中毒,對職工的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危害。近幾年來,隨著工業現代化的發展,鉛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泛,企業對職業安全危害認識不足,工作者的防護意識卻不高,造成鉛中毒發病率急劇上升。因此,要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提高員工鉛中毒的認識、改進工藝流程、控制職業性有害因素的作用條件、控制人的因素、加強生產環境監測和管理,從而保障職工的身體健康。
參考文獻
[1] 鄭星泉.1981~1998年我國女性成人血中鉛鎘水平變化.環境與健康雜志,2001,18(6):332-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