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青冥浩蕩不見底范文

    青冥浩蕩不見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青冥浩蕩不見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青冥浩蕩不見底范文

    特此,我們建議三點。

    一、樹立正確的閱讀觀――基于“理解”的閱讀才是有效閱讀。

    這就要求我們平時閱讀文學作品,要在理解詞語或語句上多下功夫。至于小說、散文還是詩歌,其語言特色往往具有相通性。

    如《沁園春?長沙》中“萬類霜天競自由”中的“自由”就是一個很好的訓練材料。人教版將“萬類霜天競自由”注釋為“萬物都在秋光中競相自由地生活著”,這樣的注釋沒有解釋出“自由”的含義。結合“萬山紅遍……魚翔淺底”,我們認為此處的“自由”應該是萬物在各自的生命空間展現出一種極致輝煌之美,就如2016年感動中國人物孫家棟、潘建偉等一樣,因為孫家棟、潘建偉等都在自己的領域達到一種極致輝煌。

    由此,我們可以聯系其他文句,看這些句子中的“自由”都該怎樣解讀。

    ①吾已久懷忿,汝豈得自由。(《孔雀東南飛》)

    ②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荷塘月色》)

    ③生命誠可貴, 愛情價更高, 若為自由故, 兩者皆可拋。

    ④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夠獲得自由……(《答案在空中飄蕩》)

    ①處的“自由”,應該解釋為自作主張。因為“吾已久懷忿……”兩句是婆婆的語言,是針對焦仲卿“兒已薄祿相……何意致不厚”的回應。焦仲卿話語的核心意思,用我們今天的話說,那就是“對劉蘭芝這個妻子,我是百分百認定了”。而焦母“旗幟鮮明”地反對,認為在婚姻問題上,作為兒子的焦仲卿沒有這樣認定的權利――“汝豈得自由”。

    ②處的“自由”,應該解釋為“能給自己做主”,想什么就有權利去想,不想什么也沒有外界逼迫你去想,什么事都是自己做主張。但是當時社會環境中的朱自清卻沒有這樣的“自由”,相反還要去說自己不想說的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儼然被外在勢力操縱著。

    ③處的“自由”,應該多指政治意義上的自由,意指由憲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種權利或自由權,能夠確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的奴役、監禁或控制,或是確保人民能獲得解放。

    ④處的“自由”,相對更接近于①處的“自由”,指的是生命要經歷多少事情的打造和錘煉,才能在所在領域達到一種極致狀態。這就如一位教師,需要多少歷練才能成為一個隨心所欲的專家型教師。

    二、牢記基本的理念――語境是理解詞句的重要參照。

    文學作品語言的理解,往往有難度,因為它需要理解的意義不是詞語的詞典意義,而是語境中的聯想意義。“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朱光潛《咬文嚼字》)所以,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頑強的意志,日積月累,假以時日,才“能夠獲得自由”。請看下邊兩例子。

    ①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②洞天石扉,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①中的“茫然”是什么意思?我們不能回答“完全不知道的樣子”或“失意的樣子”,因為這是詞典意義。觀察語境,確定關系,是我們準確理解“茫然”的基本前提。“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是對“茫然”的解釋。如此理解“茫然”的含義就悄然轉化為對“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理解。“欲渡黃河”和“將登太行”是作者想做之事,而“冰塞川”“雪滿山”既是做事途中的遭遇,又是想做而做不成事的委婉結果。所以“茫然”是詩人雖有雄心壯志卻無奈現實不許可的失意。

    ②處的“煙霞”也不是“煙霧與云霞”的省寫,其在詩歌中具有特定的指代作用,它指代的對象是“青冥浩蕩不見底……仙之人兮列如麻”。這幾句詩用我們的語言來理解,那就是詩人夢中的神仙世界,是詩人理想中的熱鬧、和諧、有序、文明的世界,是詩人理想中的和樂世界的曲折表達。

    無論如①那樣,順看對“待理解對象詞句”(如“茫然”“煙霞”之類)的擴展或解釋的文字,還是像②那樣,逆看“待理解對象詞句”所指代或概括的內容,都需要我們有語境意識,有辨識語言成分間關系的能力。

    三、方法運用要靈活――根據經驗判斷要理解詞句的意義類屬

    理解作品的詞句含義,有時是象征意義,有時是指代意義,有時是目的意義,有時是背景意義。到底是哪一種意義?這就需要我們根據具體語境去判斷。

    就拿魯迅《祝福》來說吧。

    要理解“我”多次表示的“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這句話的含意,就要理解該句的背景。換句話說,明確了這句話出現的特定背景,也就明確了這句話的含意。如第一次說,那是因為這一次到魯鎮來,越發感到自己和魯鎮的距離之遠,感受到自己在思想和情感上和魯四老爺格格不入。說“要走了”,那是含蓄表達自己不會遷就魯鎮或魯四老爺。

    要理解“他始終沒有抬頭”“他仍然沒有抬頭向我看”,就要理解該句的象征意義,因為“沒有抬頭”,暗示短工對“我”的不屑與冷漠。

    第2篇:青冥浩蕩不見底范文

    我國古典詩歌講求“意在言外”,講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講求自我與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蕩而起的某種“情趣”“神韻”,而這些光靠語言文字的理性分析則顯得遠遠不夠。古典詩歌的審美特征,客觀上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誦讀的重要意義。而古典詩歌的聲調,主要表現在聲調、節奏與韻腳的和諧組合上。高明的詩人,不僅運用這些形式要素創造和諧的音樂美,而且總能使之與詩意相結合。在學生的誦讀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三方面入手,撥正學生誦讀中出現的聲調偏誤,點出聲調中應有的氣勢和情感,幫助學生盡快實現“披文入情”的過程。我們認為,誦讀過程中正確的聲調處理,是打通作品氣勢、聲情以及最終進入作者情意世界的關鍵。

    一、明音調的高低

    自覺地追求音調的平仄變化是古體詩在形式上有別于現代詩的突出特點之一,也是正確誦讀點撥首先應注意的一個最基本的方面。對于古詩詞的平仄音調,大多數教師往往習慣于用“朗朗上口”一語帶過,而對音調在表情達意方面的深層功能卻失之體察。由于音調注意不夠,再加上方言的串入,誦詩時平仄莫辨,失去了打開通向詩人情感世界第一道門戶的鑰匙。其實,古代詩歌中的平仄音調,無不是作者精心安排的結果。“八月秋高風怒號”,開頭五字,四為平聲,由“怒”而陡仄,這種音調處理傳達出來的,正是大風席地而卷,突如其來的信息。“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前句連用四平聲,后句前五字除“葉”外也均為平聲,平聲的連用,確切地透露出詩人天涯淪落之際內心的寂寞與精神的衰疲、困頓。“勢拔王岳掩赤城”,除“城”外連用六仄聲;“青冥浩蕩不見底”,除“青”外連用五仄聲。兩句都用仄聲強化了描寫的氣勢,讀來令人心膽俱旺。一般說來,平聲流連舒緩,仄聲友健挺拔,平仄的高低錯落,自然地形成主觀情緒的起落和客觀物象的張弛。因此,教師應要求學生用普通話的音調正確誦讀,對于平仄使用較特殊的,如平聲連用或仄聲連用等現象,要特別地加以說明,以引起學生充分的警覺和注意。

    二、辨節奏的快慢

    學生在誦讀時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快慢節奏把握不準。有的學生全詩持用同一節奏,讀得單調、沉悶;有的雖也有快慢變化,但操作不當,主觀隨意性強。在這種情形之下,教師必須發揮自己居高臨下的優勢,揣度詩人內在情感的起伏及描寫對象的變化,給學生以誦讀節奏的正確指導,如《琵琶行》,全詩節奏的基本式是舒緩、深沉,但對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揚變化,讀得緩急有度,才能體會出音樂回腸蕩氣的魅力。古代詩歌節奏的造成,主要得力于詩人內在情感的灌注,但對雜言詩及詞來說,長短錯落的句式,也是形成節奏美的有效助手。對于這種節奏的外化形態,教師應告訴學生“長以取妍,短以取勁”的道理。短句一般總是干凈利索,急切迫促,而長句隨著具體句式內在頓挫的不同,其“妍”(內在韻味)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從作品實際出發,指導學生采用適當的誦讀節律,使自我情感的起伏消長盡量貼合詩人感情的脈動。如《夢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四句,簡短急促,勁峭有力,應一氣貫注,讀爽讀脆;“霓為衣兮風為馬”四句,用的是富有詠嘆意味的騷體句式,應讀得舒展,讀得悠揚;結尾一段,采用自然疏動的散文句式,應讀得和婉,讀得紆徐。這樣讀下來,詭譎怪異的天姥奇景,飄逸流宕的洞天仙境,瀟灑傲岸的詩人襟懷,就會以其不同的節奏張力,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三、察韻腳的輕重

    第3篇:青冥浩蕩不見底范文

    一、虛實與情景的關系。人們在分析藝術作品虛和實的關系時,常說:“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這一現象在中國古典詩詞中表現得尤為突出。如李白的詩《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兩句詩形式上是寫景,但這景中卻包含了詩人對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厚誼,是抒情。寫景是實,抒情是虛。這實際上是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寫法。又如朱熹的《水口行舟》:“昨夜扁舟雨一蓑,滿江風浪夜如何?今朝試卷孤篷看,依舊青山綠水多。”寫舟行江上的見聞,是實景;詩人在繪景敘事中蘊涵了人生的哲理:風雨總是暫時的,風浪總歸會平息的,青山綠樹總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終究不可遏抑,這是虛。這實際上就是我們所說的借景抒情,敘事寓理的寫法。再如李忱的詩《瀑布》:“千巖萬壑不辭勞,遠看方知出處高。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詩中描寫了雄偉壯觀且最終歷盡坎坷奔向大海的瀑布形象,這是客觀的景物,是實;而詩人在這首詩中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個人,決不可滿足于現狀,要志存高遠,不懼艱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這是言志,是虛。這實際上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托物言志的寫法。以上幾例,作者把主觀上的情、志、理依托于客觀的景物之上,“化景物為情思”。從表達的內容看,是情和景的關系;從表現手法看,是虛和實的關系。

    二、當前之景為實,已逝之景為虛。已逝之景,或是作者經歷過的,或是歷史上發生過的景象。作者把這些景物寫入詩詞中,大多是將其與當前的實景構成某種關系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懷。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詞中的“雕欄玉砌”、“朱顏”是詞人對故國的追思,“雕欄玉砌”也許還在,紅顏也已遲暮。但這些都不是眼前的實景,所以是虛寫。“只是”二字以惋惜的口吻傳達出國亡家破、物是人非的無限悔恨與惆悵。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這首詞的“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三句,往昔的繁華生活,與詞人當時無限凄涼的處境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以虛襯實,以虛寫實,虛實結合,凸顯出夢醒后的濃重的悲哀。這種通過寫已逝之景,虛實結合表達感情的詩不少。特別是借古諷今的懷古詩大多運用這種寫法。如劉禹錫《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前四句說的是西晉王濬率大軍征服東吳的情景,是虛寫。詩人用東吳由興盛走向衰亡的特例作為下面議論的基礎。“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這四句詩告訴人們:山河依舊,人事已改。秉政者若不按社會發展規律和執政規律辦事,失去民心這個最根本的東西,都會由興盛走向衰亡。同時也反映出詩人對李唐王朝在“四海為家日”的表面繁榮所掩蓋下的危機的深深憂慮:現今江山一統,四海一家,可是又有誰能保證那令人悲傷的往事不再重演呢?

    三、當前之景為實,設想未來之景是虛。古典詩詞中有不少詩句是設想未來之景,詩人把它與當前之景、當前之情進行對比或烘托,以虛襯實,來抒發心中的情懷。柳永《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設想酒醒夢回所見到的景象。弱柳扶曉風,殘月掛枝頭,這是虛寫。詞人設想的這種凄清的景象為面前與戀人分別的場景平添了一層惜別感傷之情。又如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后兩句是作者設想將來團聚的時候能把自己今夜聽著秋雨思念親人的情景向妻子講述,深切的思念之情溢于言表。再如杜甫《月夜》:“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這兩句是詩人設想他日與妻子相聚時的情景。劫波度盡,夫妻團聚,情到深處,淚流成行。這種未來團聚的喜悅(虛)正好反襯了分離的悲涼和傷痛。

    第4篇:青冥浩蕩不見底范文

    關鍵詞: 游仙詩 道教意象 道教思想 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一作《別東魯諸公》)[1],一般認為作于天寶四年(公元745年),即太白被從長安“賜金放還”的第二年,具體應為起身南游吳越之際。

    從題中不難看出,這首詩所描述的是作者的夢游天姥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想象大膽奇特,氣勢磅礴開闊。神來用筆,述神仙之事,恍如人間實景。詩歌經歷了從“現實——夢境——現實”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循環,也是一次升華。兜兜轉轉,奇特的詩文反映了太白這個道教徒的內心世界。

    一、道教意象

    《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道教意象不可謂不多,筆者所述,不過選取典型意象。詩中的道教意象大致可分為詩外的和詩中的兩部分,一是隱性,一是顯性。

    最典型的隱性意象當數這首詩的寫作之地——紹興了。

    紹興,古稱“會稽”、“山陰”,被稱作“神仙之都”,與道教淵源頗深,元微之曾有句:“仙都難畫亦難書,天下風光數會稽”。隋唐時紹興改名為“越州”。唐代的越州是江南最大的中心城市,也是隋唐的文化中心之一。后文所提到的“越人”之“越”便是指此地。

    下面所列舉的顯性意象多為詩中所提到的地名,這些地名都與道教有匪淺的聯系。

    1.瀛洲

    瀛洲,或作瀛州。“在東海中,地方四千里。大抵是對會稽,去西岸七十萬里。上生神芝仙草。又有玉石,高且千丈。出泉如酒味,名之為玉醴泉。飲之數升輒醉,令人長生。洲上多仙家,風俗似吳人,山川如中國也。”[2]

    《史記·封禪書》記載:“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渤海中”,“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其物禽獸盡白,而黃金、銀為宮闕。”[3]諸王的尋藥之舉雖終未能如愿,但蓬萊三神山的神話卻因此流行全國,深入人心。李文山有句:“不知今夜越臺上,望見瀛洲方丈無?”亦望越州而思瀛洲。太白詩文中所見仙人便或為此瀛洲之仙,“金銀臺”或可為證。

    2.天峔

    天峔山,在越州剡縣南八十里,今浙江新昌縣內。山有楓千余丈,蕭蕭然。傳云:登者聞天峔歌謠之響。又有:天峔峰,在臺州天臺縣西北,與天臺山相對。其峰孤峭,下臨嵊縣,仰望如在天表。玉京觀道教認為,神仙所居住的名山洞穴,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而這天峔嶺便是第十六福地。

    雖然今日,世人對于天姥山只知其名而不知其所處,但在唐朝時,天姥山是文化名山,是文人最向往的仙山之一。杜甫、白居易等也曾追隨先賢腳步,到過此山。謝靈運也有詩“暝抵剡中宿,明登天峔岑。高高如云霓,還期那可尋”。有了這兩個原因,對謝靈運萬分推崇的太白將現今看來并不算高的天姥山抬得如此之高,甚至“勢拔五岳掩赤城”,那也不足為怪了。

    3.赤城

    赤城山,又稱燒山。在浙江天臺西北,為天臺山南門。因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名。是仙佛雙修的圣地,山有石洞十二以紫云洞和玉京洞最著。道書云:“十大洞天者,處大地名山之間,是上天遣群仙統治之所。”此玉京洞即道教第六洞天。玉京洞為上青玉平之天,茅司命真君之所治。吳葛玄,晉魏華存、葛洪、許邁等都曾在赤城山煉丹。

    4.天臺

    指天臺山,位于浙江省東部,隸屬于臺州市天臺縣。是道教南宗的發祥地,傳說中葛洪煉丹得道處。這里有漢末高道葛玄煉丹的“仙山”桃溪,碧玉連環的“仙都”瓊臺,以及道教“南宗”圣地桐柏觀。前文提到的天下第六洞天玉京東洞也屬于此山。《搜神記》、《幽明錄》中所記載的漢朝劉晨、阮肇便是上天臺山采藥而遇仙。徐福所找的“長生不老藥”便是天臺烏藥。這里還有隋梅、唐樟、宋柏、宋藤和“救命仙草”的鐵皮石斛。晉孫興公有《游天臺山賦》:“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臺,皆玄圣之所游化,靈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極之狀,嘉祥之美,窮山海之瑰富,盡人情之壯麗矣!”天臺之景可見一斑。

    5.鏡湖

    鏡湖,位于中國紹興城區,是晉唐時期的中國第一城市湖泊,黃帝鑄鏡于此而得名。杜甫贊“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

    6.天雞

    天雞,傳說中的神雞。居東南桃都山大桃樹上,又傳居東海岱輿山扶桑樹上,率天下之雞報曉。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卷下“東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樹……上有天雞,日初出照此木,天雞即鳴,天下雞皆隨鳴之。”[4]

    二、道教思想

    “得道成仙”是道教的基本信仰,仙人無疑也成了道教世界最活躍的因素。而在這首《夢游天姥吟留別》中,太白通過對他夢中景象的描述,也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紛繁美麗的仙人世界。

    太白在他的詩里毫不吝惜地渲染著他想象中的修仙之境:湖月有情,引至剡溪;神居之地,淥水蕩漾,人猿清啼;青云為梯,踏云而起;日出之景,云霞紛迭,絢爛壯闊;天雞一鳴,人間聲和;綽約千巖,恍若無路;峰回路轉,撥云見日;熊咆龍吟,震于靈山;云霧飄渺,水煙迷離。忽“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一作“扉”),訇然中(一作“而”)開”,在一片山崩地裂之后,終于見到了仙人真容與仙人世界:仙人們“霓為衣兮風為馬”、“虎鼓瑟兮鸞回車”,這里“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一片絢爛輝煌之色。

    這便是太白的仙人世界。仙人們完全超脫了自然力的束縛,他們“或竦身入云,無翅而飛。或升龍駕云,上造天階;或化為鳥獸,游浮青云。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間,而不可識;或隱其身草野之間。[5]”神仙還享受著九芝之饌,玉女之侍;悠游于六合之外,無何有之鄉;聽鈞天之樂,任役鬼神等美妙而優厚的生活待遇。仙人所居的,自然也是虛無縹緲的仙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島;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得見真容之前需得有一番“列缺霹靂,丘巒崩摧”,似乎也在預兆著修仙之路的艱辛。或許,在太白的想象力,得通過一番生死的考驗,有了生死的覺悟,方能成為“云之君”。尋仙方才還是“千巖萬轉路不定”,下一刻卻已是“忽已暝”;這一刻還是“列缺霹靂,丘巒崩摧”,下一瞬已是日月照耀的時間世界。這些仿佛都在說明著太白思想里“禍福相依”的觀念。劫后必有福焉,這或許也是太白一向樂觀的源泉。

    在“恍驚起”后,太白一夢而得出“古來萬事東流水”的結論。既然世界萬事不過一夢,又何須苦苦執著,那應該做些什么呢?太白很快做出了回答:“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不再為物所累,遠離權貴,暢游名山,快意自然。

    修仙之人,必須首先看破世俗,不為物欲所累,能以淡泊為懷,才能達到自然無為、清靜超俗的境界。道學的祖師老聃、莊周,魏晉時的道士孫登、郭文,也都如太白一樣,選擇了這條走向遠離世俗,親近自然的道路。

    太白選擇的“訪山”之舉,自是也與道教有關。《說文》有云:“仚(仙),人在山上,從人從山。”[6]大山高聳入云,讓人感覺直接與天相連,“手可摘星辰”,于是,古人將名山視為神仙居住的美妙勝境,同時也將山視為登仙之地。道教認為名山都有仙真主理,且草藥豐富,空氣清新,是采藥煉丹、呼吸吐納的理想場所。葛洪曾言:“古之道士,合作神藥,必入名山,不止凡山之中,正為此也。”在這里,太白的“訪名山”倒不如理解為“尋道訪仙”更為妥帖了。

    除了上述文章內容之外,本文的結構也隱含了道教思想。太白此夢因“越人語”而始,由“魂悸以魄動”地驚起而終,經歷了從“現實——夢境——現實”的一個循環過程。從夢中醒來,又回到現實世界,“覺時之枕席”仍在,“向來之煙霞”已失,似乎什么都沒有改變,但實際上,太白的心意變了,他通過這一夢,他明白了所要行的路。“現實——夢境——現實”的循環實際上不是一個循環,而是一次升華。頗有道教“九九歸一”的味道。

    三、李白內心世界與道教思想的結合

    前文曾提到,《夢游天姥吟留別》作于天寶四年(公元745年),而在前一年,太白被從長安“賜金放還”。

    太白自信地踏上明堂,希冀著一展宏圖,有一番大作為。然而事與愿違,不僅空空供職翰林,甚至最后把官兒也給丟了。太白成為帝王師,匡扶明主的愿望一朝落空。當現實世界滿足不了自己的愿望,人往往會走向虛幻的世界。而太白的這個虛幻世界,便是道教的世界。

    道教是主張人通過修煉也能成仙的宗教。從《夢游天姥吟留別》來看,在太白的思想里,修成正果似乎有這樣四個步驟:有道之人(湖月有情,引至剡溪)——仙境(神居之地)——歷經磨難(列缺霹靂,丘巒崩摧)——得仙。司馬承禎曾夸他“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級之表”,世人也皆稱他為“謫仙人”,這也能算個“有道之人”吧。而自己一朝被謫,被賜金放還,這還不是莫大的磨難嗎?那么接下來,他要做的便是尋訪仙境,繼而得道成仙了!太白一貫的自信又跳了出來,他開始覺得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而自己也已經通過了考驗,離修成正果之日不遠矣!自此,道教用磨難而成仙的思想完全收服了這個癲狂的天才。道教牢牢的綁住了太白,卻也解救了他。道教的思想與太白的內心趁著太白處于低落情緒中的時候達成了秘密協議,發誓永不背叛。

    于是太白帶著一臉蔑視,遠離那些讓他摧眉折腰的權貴,充滿無限向往地走向了虛無縹緲的仙山,踏上了他的尋仙之旅。

    參考文獻:

    [1]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華書局,1977:705.

    [2]蕭天石.道藏精華·云笈七籤[M].臺灣:自由出版社,1962:393.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1369.

    [4]任昉.述異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1:29.

    精選范文推薦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成人免费网站| 欧美成人精品第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亚洲欧美成人久久片|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网站| 国产成人精品1024在线| 亚洲av无码精品国产成人| 成人性一级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日韩 | 色综合天天综合网国产成人网|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亚洲成人黄色网|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综合| 欧美成人猛男性色生活|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成人免费视频69|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av电影网站| 在线观看成人网站|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欧美日韩在线成人| 久久成人免费电影| 四虎在线成人免费网站| 国产成人愉拍精品| 国产成人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在线免费看| 成人网视频免费播放|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 亚洲欧美成人一区二区在线电影 |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依依成人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成人免费观看高清在线毛片| 成人免费黄色网址| 成人一级黄色毛片| 国产成人综合色视频精品|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