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地質公園保護條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一、建設海峽西岸一流實力的旅游縣。以旅游帶百業,百業促旅游,形成三次產業協調發展格局。一是做大旅游產業。圍繞泰寧旅游要“當好全市龍頭、挺進全省三甲、躋身全國前列”的總體要求,主動融入大武夷旅游圈,打響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和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品牌,完善旅游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力爭5年內游客接待量翻兩番,建成福建乃至華東地區極具吸引力的山地度假旅游勝地。二是做強優勢工業。以3年內實現規模工業產值和利稅“兩個翻番”為目標,著力壯大“2+1”主導產業(即精細化工、林產加工兩個傳統產業和生物制藥一個新興產業),爭創單項冠軍,建設在全省具有相當份量的精細化工產業中心、國內具有領先水平的雷公藤生物制藥基地。三是做優特色農業。大力發展煙葉、雷公藤、錐栗、淡水魚等特色農業,創建全國最大的雷公藤種植培育加工基地和優質煙草科技示范基地,打響“中國筍竹之鄉”和“中國錐栗之鄉”品牌,打造全省最大的內陸淡水魚生產加工縣和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示范縣。
二、建設海峽西岸獨具魅力的文化縣。深入實施“文化靚縣”戰略,推動泰寧走在福建文化振興的前列。一是培育特色文化。以旅游需求為導向,深度挖掘開發歷史民俗、丹霞巖穴、地學科普、紅色蘇區四大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和梅林戲、儺舞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打響“文化泰寧”品牌。二是繁榮大眾文化。全力實施文化廣場、梅林戲苑等一批標志性文化工程,依托“天下第一團”梅林戲劇團創作一批富有泰寧特色的精品力作,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三是發展科教文化。以建設“閩西北教育強縣”為目標,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鞏固“雙高普九”成果,力爭教育發展水平位居閩西北各縣前列。積極抓好“一項活動、四個創建”:即深化“建美麗旅游城、做自豪泰寧人”主題教育活動,廣泛弘揚“求實求新、求佳求精”的泰寧精神;創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和全國科技進步縣、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不斷提高全民素質。
三、建設海峽西岸最佳人居的生態縣。依托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優勢,努力把泰寧建成人居環境最優、外部形象最好的縣份之一。一是做靚旅游城。把城區當作景區來建,以城區三河六岸為主線,突出“顯山露水見綠”特色,高品位建設“三河六岸”景園體系,爭創國家園林縣城;以尚書第古建筑群為中心,實施紀念園、古城開發二期等重點項目,弘揚新徽派仿古民居建筑風格,彰顯特色魅力;以周邊小區組團為襯,加快完善金乾水鄉、松光二期等高檔住宅小區的市政設施,把泰寧建成安居樂園。二是建好新農村。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見效、五年大變樣”的要求,因地制宜建設特色鮮明新農村,重點加快京福高速公路連接線和縣城至金湖、上清溪、寨下大峽谷景區“四條示范帶”建設,打造一批建筑美觀、環境整潔、村風文明的生態村、旅游村、文化村和民俗村,形成靚麗鄉村風景線。三是保護原生態。加強閩江流域泰寧段水環境綜合治理,爭取省人大制定出臺泰寧世界地質公園地質遺跡保護條例,嚴格執行“三限”(限制養豬業、石材業、小水電)、“四禁”(禁磷、禁柴、禁墳、禁“三邊”種菜)產業政策,爭創國家生態示范縣。
雁蕩山擁有相對較高的國際地位,2005年成功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擁有5A級景區等國內頭銜,同時符合申報自然遺產的三個標準。雁蕩山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在新時展中,要按照世界遺產地要求和標準,從立法政策、管理機制、資金機制、經營機制、監督機制五方面進行設計和安排。
1.立法機制要解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地管理重疊交叉,邊界不清,條塊分割,遺產保護發展效率低下等問題。必須從立法層面,明確遺產保護的國家責任,確立遺產保護的國家戰略。為此在立法層面上,應制定《浙江省雁蕩山世界自然遺產保護條例》。該《條例》應明確規定,雁蕩山作為世界遺產地,保護是第一位的,只有在充分保護的前提下,才可以進行科學合理開發、建設和利用,必要時甚至應該對游客數量進行限制,為雁蕩山實施遺產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律保障。
2.管理機制雁蕩山1934年由民國政府建立正式管理機構;1953年成立雁蕩山建設委員會;1978年更名為溫州市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局;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列為我國首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1983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復雁蕩山風景旅游管理局受溫州樂清雙重領導。多年來,作為雁蕩山主管機構的風景旅游管理局屬于事業性質單位,有職無權,在實現景區有效管理中困難較大。為此應建立一套管理機構組織。世界遺產地作為公共產品,所有權屬于國家,為避免多頭管理,溫州市政府設置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管理委員會直接對雁蕩山進行管理,委員會由辦公室、經濟發展局、規劃國土建設局、資源環境保護局、人力資源局組成。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由浙江省相關高校的專家教授組成,專家委員會的職責是對雁蕩山世界自然遺產資源的保護、合理開發、可持續發展和明確定位提出建議,對交通運輸政策、經濟發展政策文化文物政策、環境保護政策、旅游保護政策進行研討。世界遺產基金組織的任務是籌措世界遺產發展和保護的各種專項資金。世界遺產專項資金由多渠道來源,包括發行捐款、國內外貸款、旅游彩票或獎券、原有的旅游市場拓展費等。世界遺產產業協會是同行業的經營者基于共同的利益組成的,主要職責是溝通政府與具體行業從業者的聯系,對外向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各種相關經營企業提供政府的政策,對內向溫州市政府反應遺產地同行業單位中帶有普遍性的問題和要求。
3.資金機制我國世界遺產地的管理經費主要來自中央和地方財政撥款,但由于中國政府投資有限,因此每年投入到世界遺產地的資金非常微薄。以九寨溝為例,自從成為世界遺產地以來,總投入不到l億元,而每年保護經費至少需要2000萬元。雁蕩山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投融資:①自我積累。自我積累是遺產地得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要想可持續發展,必須改善景區經營管理的水平,拓寬和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自我積累能力。世界遺產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雁蕩山作為世界自然遺產地,具有研究價值和教育價值,應該充分挖掘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文化內涵,在保護的基礎上,不僅使游客得到豐富的體驗,同時提高景區的價值。②多渠道融資。多元化籌措旅游發展資在發達國家,世界遺產地投資主要來自社會和政府的力量,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依靠政府投資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多元化投融資結構,由依靠政府單一投資轉向依靠社會、個人、企業各方面的力量投資。逐步加大對旅游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大對符合條件的重點旅游企業的授信額度,增加對旅游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③世界遺產地保護基金。投資基金項目是國際上發達國家從事遺產保護與開發的融資方式。世界遺產基金組織通過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包括資金、債券、不動產等,通過規范而有效的資金運作進行融資。溫州市政府應設立雁蕩山世界遺產保護基金,對世界遺產的開發保護與運營給予專項資金支持。
4.經營機制經營權問題是世界遺產地管理研究中倍受關注的話題,依據世界范圍內管理制度比較成熟的遺產地經驗,實施特許經營是實現遺產有效保護與合理經營的有效途徑,它既保證了世界遺產地作為公共產品的特殊性,同時也能夠提高遺產地營利項目的效益。實行“有限+特許”經營。有限經營:雁蕩山世界遺產地市場化經營應限制在有限經營,沒有經營權的整體轉讓,嚴禁只掠奪不投入。特許經營:雁蕩山世界遺產地有限經營強調特許經營。在世界遺產地體制內全面實行特許經營制度,即公園的餐飲、住宿、各種類型的露營設施等旅游服務向社會公開招標,由雁蕩山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實行委托經營和特許經營。
5.監督機制①建立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保護能力評估機制和預警機制。要以國際監測標準為依據,對雁蕩山資源的保護狀態進行全面評估,摸清雁蕩山資源保護的本底狀況,協助開展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反應性監測,按其受破壞程度進行分類分級警示,推進雁蕩山世界遺產地長期保護和科學保護。②建立雁蕩山世界遺產地智慧旅游系統監督。對雁蕩山資源的保護狀況和規劃實施情況進行遙感動態監測,建立智慧旅游系統,對遺產地實行數字化管理,建立一套數字化管理基礎工程建設,利用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通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主動感知旅游資源、旅游活動、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時監督,全面加強遺產地的保護機制。③鼓勵社會公眾參與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監督。鼓勵新聞媒體、社區民眾及民間保護組織參與雁蕩山世界遺產地的保護監督,建立透明的輿論監管渠道和信息溝通機制,加強雁蕩山世界遺產資源保護的民間監督。構筑形成政府主導,市場運營,民間參與的上下聯動,科學有效的監督機制。
二、結論與不足
__河生態文明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__河是__上游一級支流中少有的、自然流淌的以生態保護為主、整個干流尚未進行開發建設、基本上保持原生態的河流,__流域內森林覆蓋率60%以上,是__庫區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
二是__河流域具有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流域內先后批準建立了__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__桫欏、畫稿溪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__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流域內有諸多特色資源,如美麗的自然風景區__地貌、原始森林等,____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__世界自然遺產地。
三是__河流域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千萬年以來,奔流不息的__河養育了兩岸生生不息的生靈,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古人贊之為“集靈泉于一身,匯秀水東下”,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包括地域歷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__文化、生態文化等。
四是流域特色產業發展明顯。流域集聚了全國重要的名優白酒產業,如__酒、__酒、__酒、__窖酒等,______三縣市名優白酒產量達32.5萬千升。__河是全國重要的__旅游精品線路,“四渡__”留下了豐富的__旅游資源,擁有四渡__紀念館、女紀念館、__戰斗遺址、__渡口等著名__旅游景點。流域內分布著__大瀑布景區、__國家森林公園、__國家森林公園、____谷景區等國家4A級景區和國家__地質公園、國家級桫欏自然保護區、__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級品牌景區。
五是流域既是革命老區又是__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四渡__”留下了傳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珍貴的__文化資源。同時,由于流域山高谷深坡陡的自然條件,使得流域欠開發、欠發展,貧困面廣、貧困程度深。如我市的__、__、__三縣市目前還有14.1萬貧困人口,占全市貧困人口的27.3%。
因此,__河被譽為__的“生態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加強__河流域生態經濟示范區的建設,保護好、治理好、合理開發好__河流域,將其打造成“特色產業帶”、“生態文化旅游帶”、“美麗鄉村帶”、“綠色城鎮帶”有著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落實中央、省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系列決策部署,堅守生態和發展兩條底線,在__河流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開發利用方面做了積極的探索和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一是進行生態文明制度的探索。擬定了__河流域生態紅線劃定、水資源有償使用、自然資源登記確權、生態補償、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河長制考核、工業企業節能環保考核、環保設施建設投融資改革等八項改革方案(辦法)。其中__河流域生態補償暫行辦法、環境保護河長制考核辦法已上升為省級管理制度;__河流域生態紅線劃定工作方案、水資源管理制度改革方案、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用途管理制度改革方案、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方案已上升為省級改革方案。率先在__河流域實施了河長制、第三方污染治理等制度改革,為深化__河流域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為打造國家流域治理典范奠定了堅實的實踐基礎。
二是以規劃為引領,加快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現代旅游服務業。根據《__省__河流域保護條例》等,編制了《__市__河“四河四帶”建設總體規劃》,擬將其打造成__生態河、美景河、美酒河、英雄河和特色產業帶、生態文化旅游帶、美麗鄉村帶、綠色城鎮帶。近年來,以生態環保建設和特色產業發展為切入點,全面推進流域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投資14億元規劃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76個、建成32個、在建44個,狠抓了“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名酒工業園區的建設、特色城鎮建設、文化旅游發展。2015年,__市西部__、__、__國土面積6716平方公里占全市21.8%,常住人口132萬人占全市21.3%,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14億元占全市32.8%。
盡管我市在__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受到一些問題困惑。一是__河流經云貴川三省15個縣(市、區),在__跨畢節__兩市,一些制度措施難以得到共識和落實,實施效果受到影響。二是流域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巖溶發育,地形破碎,地質滑坡嚴重,保水能力差,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低,生產生活,建設用地條件較為惡劣。流經的______三縣市中__、__屬__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三縣市還有14.05萬貧困人口,占全市27.32%,脫貧攻堅同步小康任務十分艱巨。三是產業結構層級低,總體開發水平較低。除白酒產業外,缺乏在國內具有比較優勢與核心競爭力的其他主導產業,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城鄉差別大,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__河流域面積廣,覆蓋范圍大,涉及__、__、__三省,要加快流域生態經濟發展,僅從省、市兩級來推動仍然還不夠,很多工作需要上升到國家層面來開展。2015年11月,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齊續春到__調研聽取__市關于__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情況匯報后,提出打造“__河生態經濟示范區”的重大命題和戰略構想,引起了省市領導的高度重視。建設__河流域生態
經濟示范區對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意義重大,希望得到國家的支持。為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理念,落實好走新路、守底線、奔小康的要求,我市提出了“十三五”時期創建生態文明示范市建設的目標任務。初步構想,在__河流域與兄弟市州牽手,三省聯動,國家層面給予支持,在__河流域以全境域規劃為引領,以__河流域環境保護法規為支撐,以脫貧致富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為根本,以__河生態經濟示范區的建設為出發點,打造一個全國性的、可借鑒可復制的生態文明示范區。
一、重估酒泉境內世界文化遺產的巨大價值
酒泉自西漢元狩二年(前121)設郡以來,已有2100多年的歷史。境內已查明不可移動文物1393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5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5處。酒泉厚重的歷史文化,孕育積淀了敦煌文化、絲路文化、簡牘文化、長城文化、航天文化、邊塞文化,以及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石油文化、草原文化、石窟文化、漢唐文化、奇石文化等,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大影響。尤其是五處世界文化遺產,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凝結著永恒的價值元素,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重新審視與評估,其歷史文化價值構成體現在“六路通達”上。
(一)煌盛之路“敦者,大也;煌者,盛也。”①我們現今呼喚追尋并為之孜孜以求的目標理想,在2000多年前的敦煌,就已理直氣壯地高擎旗幟,躬身踐行。敦煌是聞名于世的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咽喉與樞紐,在宋以前其地位是僅次于中原長安、洛陽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區;敦煌是世界上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文化體系的匯流之地;敦煌是我國歷史上率先對外開放的地區,玉門關、陽關是中國最早的陸路海關。伴隨著絲綢之路的興盛,莫高窟于公元4世紀開始營建,經過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10多個朝代的興建,形成了巨大規模的佛教石窟藝術,在中國歷史上延續繁榮了1000多年。窟區現存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彩塑2415身,可謂古建筑、雕塑、壁畫三者相結合的藝術宮殿。1987年,莫高窟作為中國首批候選者加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自敦煌藏經洞發現,敦煌遺書出土后,敦煌學誕生,敦煌文化迅速傳播世界各地。在這里,中西方文明匯聚交融、推陳出新,形成了一種以中華文明為主、中西文明兼而有之的文明類型。千百年來,不管外部條件怎么嚴酷,周邊環境怎么動蕩,敦煌文化的主題和格調永遠是健康向善、從容樂觀的,始終傳播著昂揚向上的正能量,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包容共存的自覺性和積極向上的自信心。這樣一種文化的開放、包容、自覺,其背后深藏的“煌盛”底氣,正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目標追求,是中國夢應有的文化承載與歷史擔當。
(二)使命之路何謂使命,古代指使者奉命而出行,如張騫出使西域、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七下西洋等等,這些偉大使者的光輝事跡彪炳史冊,流傳千古。鎖陽城是絲綢之路上著名的使命之城,其遺址位于酒泉市瓜州縣東南62公里的荒漠戈壁中,占地面積80多萬平方米,始筑于西晉元康五年(295),廢于明正德年間(1506~1521),跨時達1200多年。主要遺存包括鎖陽城城址、農業灌溉渠系遺跡、鎖陽城墓群和塔爾寺遺址。其中,鎖陽城是我國保存最為完好的晉、唐、西夏古城之一,也是干旱地區人類土地利用的杰出范例。鎖陽城的營建過程,體現了歷代政府固關守邊、興業濟民的歷史使命,體現了人類不斷改造利用自然環境并與天地自然和諧共生的自然發展規律,其潛在的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難以估量。鎖陽城與唐代著名高僧玄奘西行取經息息相關。據《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記載,玄奘赴印度取經路過瓜州,鎖陽城便是他重要的休整之地,玄奘曾在瓜州塔爾寺講經說法。玄奘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乃至全世界。玄奘為了取經弘法,依靠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戰勝九死一生的艱難險阻,完成了光榮偉大的歷史使命。這種自覺擔當、奮發有為、寵辱不驚的守正修為,這種勇挑重擔、不懼艱險、不辱使命的偉大精神,已成為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
(三)信義之路“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②誠實守信,是當今社會迫切需要改進和固守的寶貴資源。我國古代郵驛制度經過周秦時期的創立發展,到漢代已進入基本成熟和完善的發展階段。“置”是漢代郵驛系統的重要機構。懸泉置全名“敦煌郡效谷懸泉置”,是漢代建立在河西要道上的一處集傳遞郵件、傳達命令、接待賓客為一體的綜合性機構,其主要功能是傳遞各種郵件和信息,迎送過往使者、官吏、公務人員和外國賓客。懸泉置遺址,據出土紀年簡最早是武帝太始三年(前94),最晚為和帝永元十三年(101)。西漢武帝時稱“懸泉亭”,昭帝時期改稱“懸泉置”,東漢后期又改稱“懸泉郵”,魏晉時曾廢棄。唐以后復稱“懸泉驛”,宋以后又廢置。上下延續近千年。清代又稱“貳師廟”、“吊吊水”。其名取之南側山中懸泉水。1990~1992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考古發掘,共出土漢代簡牘1.5萬枚,被評為“八五”期間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經專家考證,確認它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最早郵驛遺址。數萬枚漢代簡牘不僅是悠遠歷史事件的記述,更是誠實守信、義以載道的活化石。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郵驛,懸泉置保障了絲綢之路長距離交通往來和信件交流,體現了中國人誠信經郵、大義傳書的千秋信義,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現在,這種可以訴說、可以傳承、可以發揚光大的歷史文化元素,是十分寶貴和稀缺的。
(四)安邦之路家園意識,歷史情懷,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國西部是“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的重要誕生地和載體,是富國安邦、共生共榮的歷史基因庫。酒泉自古就是中國西部邊塞的軍事、經濟、文化重鎮。自漢武帝“列四郡,據兩關”,③西漢王朝在河西地區修筑了“烽燧亭障”連接的漢長城邊防設施。《漢書》記載:“漢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諸國。”酒泉境內還有明代長城,明洪武五年(1372)以嘉峪關為起點修筑長城,向東北至酒泉野麻灣,過金塔縣至石泉子,再沿黑河穿越張掖、武威。據調查統計,酒泉境內長城總長823.5公里。其中,明長城80.6公里;漢長城742.9公里,漢長城為甘肅省第一。因為長城的存在,保障了河西地區的和平與安定,確保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和東西方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入交流,促進了社會進步和經濟繁榮,實現了民族融合、邊疆開發和國家統一。中國人修筑長城所表現出的這種開拓探索精神,既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維護國家安定統一的和平宣言,更是構成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重要元素。
(五)自強之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④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價值追求。玉門關始置于漢武帝開通西域道路、設置河西四郡之時,當時以玉門關和陽關作為河西的西界,關內是河西,關外是西域。據《漢書•地理志》,玉門關與另一重要關隘陽關,均位于敦煌郡龍勒縣境,皆為都尉治所,為重要的屯兵之地。玉門關是中國最早的海關,在絲綢之路上長期起著保障、帶動和紐帶功能,對人類東西方文明的傳播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玉門關挾險據水而建,雖為關隘,卻昂揚著奮斗抗爭的進攻態勢,彰顯著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偉大精神,凸顯了進退有據、開放自強的文韜武略。西漢帝國是當時世界上最早對外開放的國家,上下兩千年、橫貫數百里的漢玉門關和長城,歷史之悠久、作用之巨大、規模之宏大、氣勢之雄偉,不僅中國少有,世界上也屬罕見。它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對外開放的歷史見證,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的歷史縮影。
(六)文明之路中華文明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在不斷地接觸、吸納和融合外來文明,促進了自身的創新和發展,從而成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與消亡的文明形態。位于絲綢之路“咽喉之地”的敦煌,境內有莫高窟、陽關、玉門關、懸泉置、漢長城、河倉城等眾多歷史文化遺跡遺存,是古絲綢之路最為豐富的歷史印記和鑒證。世界上再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敦煌這樣保存著古絲綢之路如此完整、如此眾多的文化遺產。作為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樞紐,敦煌融會中外文化,形成了燦爛無比的敦煌學、簡牘學和敦煌文化,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范。敦煌文化崇高唯美,無論是壁畫、彩塑,還是舞劇《大夢敦煌》、《絲路花雨》的現代藝術造型,仿佛讓人走進一個唯美夢幻的世界。敦煌文化充滿理性,注重人的思想、意識的開掘和心靈的塑造,諸如交流、理解、合作、包容、共贏等現代文明價值,都能在敦煌文化中找到基因與影子。敦煌文化的創造和發展,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和創新發展。敦煌文化對人類文明進步的影響經久不衰,至今還有極大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可以說,敦煌之大,包羅萬象,大象無形,堪當“世界的敦煌”、“人類的敦煌”之美譽,已成為世界上最頂級的文化品牌。“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⑤我們苦苦尋覓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載體,乃至世界共享的文化價值遵循,其實在中國的河西走廊,在酒泉五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六路通達”的價值具象上,都有著生動鮮活的歷史再現。
二、酒泉世界文化遺產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整體上看,酒泉的文化遺產保護和綜合開發利用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讀不懂的“尷尬”酒泉文化遺產所蘊含的價值極為豐富,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闡釋與利用,但是相對于祖先創造遺產的智慧以及其所蘊含的巨大價值,目前的研究、提煉、挖掘仍然不夠充分,缺少進一步的整合和提煉;文化遺產以碎片化、隱形化方式殘存,存在著無法穿越、讀不懂的“尷尬”,很多文化遺產仍然處于一種潛在狀態;對文化遺產“六路通達”價值的研判與重估,還遠不到家喻戶曉的狀況;一些地方和部門沒有真正搞懂文化遺產的價值和作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對工業、農業項目蜂擁而上、不遺余力,對文化遺產保護利用項目卻不熟悉、不愿抓、不會抓,缺乏對文化遺產綜合利用的探索創新精神。
(二)玩不轉的“寶貝”酒泉地處西部,面對富集的文化遺產資源,由于理念、投入和實踐等方面的差距,一直存在著開發形式單一,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開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的問題。近年來,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性開發高度重視,出臺了加快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一系列政策措施。但西部地區在研究利用政策、玩轉“寶貝”、創造價值上明顯不夠,特別是文化遺產保護與產業發展有脫節的問題,系統保護和有效開發存在著規劃不清的問題,抱著“金飯碗”討飯吃,沒有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文化遺產似乎成了玩不轉的“寶貝”。
(三)背不起的“責任”世界文化遺產既是響當當的金字招牌,更意味著沉甸甸的歷史責任。目前,除了莫高窟,其他世界文化遺產的基礎設施滯后,挖掘開發不足,旅游接待設施薄弱,綜合效應發揮不好。文化遺產是老祖宗留存給本地區、也是留給世界的寶貴財富,是人類共有的精神家園。世界文化遺產賦予的時代要求和承載的歷史責任,要求我們必須悉心呵護、科學利用、創新發展。
(四)摸不著的“未來”酒泉區域經濟對文化遺產的支撐力不足,文化遺產保護開發起步晚、水平低,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不科學,在保護傳承中有舍本逐末、掛一漏萬的現象,文化遺產的未來令人堪憂。更為緊迫的是,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已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的經驗,我國也對依托資源、激活價值,推進文化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作出了重要部署,出臺了具體政策,特別是科技手段的應用,對資源復活“能量”、挖掘文化價值創造了機遇,亟需我們理性認知,科學接納。
三、酒泉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賦能”路徑
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政策的疊加、市場的成熟,酒泉文化遺產開發利用迎來重要戰略機遇期。今后,酒泉境內世界文化遺產“賦能”開發利用的路徑,可以選擇常態化、數字化、信息化、產業化、一體化、品牌化的發展取向。
(一)常態化“賦能”:激活價值潛能文化旅游業作為朝陽產業、綠色產業和新興產業,關聯度大、涉及面寬、拉動力強,符合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轉型引領性產業的基本要求,正成為穩增長、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支撐。酒泉依托文化遺產資源,發展文化旅游業,是適應經濟新常態、培育新的增長點的必然選擇。根據資源稟賦和價值參差,可以選擇敦煌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和酒泉漢唐文化新區建設為“首位工程”,推動敦煌、肅州兩地突破發展、示范帶動,提升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市場化程度,促進文化旅游業不斷壯大,加快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創新,只能遵循經濟規律,尊重文化價值,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避免給文化遺產帶來不可彌補的歷史“傷痕”。
(二)數字化“賦能”:再造真實遺址文化遺產數字化,是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現代科技水平相結合的重要方式之一。文化遺產數字化包括數字化的整理保存、數字化衍生品研發、虛擬現實場景展示、新媒介營銷等多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要順應數字化趨勢,探索建設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研究、展示、共享平臺,逐步實現“在地文化遺產”向“在線文化產業”轉變,構建完善的“智慧酒泉”、“數字酒泉”文化遺產體系。一是運用數字技術。依托敦煌研究院和其他機構的研究成果,加大數字技術的研發運用,推進數字化遺產再現和數字出版、數字紀念品、動漫游戲等數字產品的研發制作,以及VR漫游、3D動畫、全息成像、立體成像等沉浸式體驗館、互動導覽等文物遺產展示產品開發。重點加大敦煌文化遺產數字化科研成果的產業化開發和市場推廣。二是豐富數字載體。搭建數字新技術傳播平臺,制作系列高端紀錄片、影視劇、舞臺節目、音樂作品,充分闡釋與傳播酒泉文化遺產。利用移動互聯網技術,開發文化遺產互動網站、網絡展館、數字博物館、數字大遺址等系列網絡產品。三是創新發展內容。研發主題網絡游戲、社交網絡、系列APP應用軟件等文化周邊產品,搭建與消費者的互動平臺。結合酒泉文化遺產特點,開發設計一些小游戲,比如莫高窟尋寶游戲、玉門關景區探險游戲等等,將文化遺產地的主要景點一一標注,進行重點推介。
(三)信息化“賦能”:虛擬再現體驗信息化為文化遺產的保存、展示、傳播、產業開發提供了更多可能,云存儲、云計算、電子商務、互聯網等技術的運用,為文化遺產資源的傳播、營銷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道。文化遺產管理機制可以利用網絡社區、博客、微博、微信等互動性網絡,與游客進行信息互動,讓游客分享產品使用與旅游觀感,從而影響潛在的消費群。文化旅游產品銷售企業可與亞馬遜、淘寶、京東等知名電子商務平臺合作,開設酒泉特色文化展示和產品銷售專區,為文化旅游主題產品提供展示、交流和交易平臺。條件成熟時,建立專門營銷文化旅游產品的電子商務平臺。敦煌研究院等機構可以借鑒博物院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成功經驗,利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探索建設敦煌文化資源數據云平臺,進而為藝術授權、版權交易、版權開發和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四)產業化“賦能”:繁榮文化產業酒泉文化產業的發展,要依托敦煌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酒泉漢唐文化新區等戰略平臺,抓好“龍頭”,形成合力,整體帶動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產業建設上,重點發展資源型、勞動密集型、復合型、非公有制、外向型和科技型等六大類型文化產業,同時培育文化創意及設計服務、節慶會展、數字化建設、動漫游戲、移動多媒體和餐飲商業文化六個新興產業。體系建設上,重點培育文化藝術產品交易市場和圖書印刷批發市場,加快建立貫通城鄉、快捷高效的文化產品流通網絡,增加文化消費總量。產業融合上,政府要制定出臺政策,打破區域界限和行業分隔,實行區域融合、資源融合、市場融合,促進文化與創意、科技、商貿、金融、旅游、中醫養生、體育等行業的深度融合。
(五)一體化“賦能”:創建文化大景區樹立區域協同發展理念,建設文化遺產大景區,促進區域文化一體化發展。積極制定和完善各項政策法規,促進各縣市區之間的要素相互流動,相互開放市場,避免地方保護主義以及“以鄰為壑”的競爭現象。發揮肅州、敦煌的集聚與輻射作用,構建區域文化旅游協調發展機制,推動文化旅游一體化發展。依托敦煌,聯動瓜州縣、肅北縣、阿克塞縣及周邊地區,構建“大敦煌文化旅游經濟圈”。依托肅州,聯動金塔、玉門、嘉峪關及周邊地區,構建“酒嘉文化旅游經濟圈”。強化與嘉峪關、張掖七彩丹霞、蘭州黃河風情線、平涼崆峒山、天水麥積山等大景區的旅游項目串聯整合。加強與陜西、青海、寧夏、新疆、內蒙等西部省區的協作互動,形成絲綢之路一體化發展的戰略協作格局。
(六)品牌化“賦能”:打造區域世界品牌文化遺產可以通過品牌化塑造,實現多次反復性的產業鏈價值開發。一是打造戰略平臺。發揮敦煌文化的品牌優勢,打造國家級戰略平臺———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搭建國際化文化交流、展示和交易平臺。二是提升品牌價值。挖掘境內各文化遺產的無形價值,積極吸引戰略投資,創新文化遺產的表現形式,通過多元化手段進行品牌營銷,全面提升酒泉文化遺產的品牌價值。三是培育產業集群。深化文化遺產品牌的管理、宣傳和建設,打造學術、出版、舞蹈、影視、美術、音樂、書法、旅游、服飾、飲食、數字等系列品牌,形成文化遺產產業集群。
四、打造酒泉世界文化遺產創新發展示范區
依托六大“賦能”路徑的研究和實踐,酒泉以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為契機,以促進歷史文化資源大市向文化旅游經濟強市轉變為重點,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為突破口,充分考慮各遺產點的歷史厚重性、區域獨特性、國際開放性、產業整體性、統籌規劃性,以線串點、以點擴面、形成規模,統籌兼顧、規劃引領、科學實施,深入構建資源集中連片開發模式,形成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體系和具有較高文化品質的文化遺產綜合開發體系。
(一)依托敦煌文化旅游資源打造世界文化旅游高地充分挖掘敦煌文化旅游的巨大潛力,主動對接國際標準,加快推進國際化進程,打造世界文化旅游高地。一是做強旅游產業。提升鳴沙山•月牙泉景區的娛樂性,拓展沙漠休閑體驗娛樂項目,發展文藝演出、體育競技、療養避暑、休閑度假等配套產業。完善雅丹國家地質公園等西線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組織開展自駕車探險游。發展各具特色的旅游產品加工、生產、展示和銷售,推動敦煌成為國際文化旅游企業的集聚地和文化旅游產品的集散地,建設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敦煌旅游總人數力爭達到10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100億元。二要做大文化品牌,全力籌辦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將其打造為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級戰略平臺。辦好“朝圣敦煌”美術展、書法展和攝影展,定期舉辦藝術巡展、舞臺演出、學術交流活動,切實將敦煌打造為文化圣殿。三要做精配套服務,參照國際標準建設敦煌的城市衛生環境、住宿餐飲和各類主題展館,加快引進品牌連鎖酒店和知名旅游運營商落戶敦煌,爭取開通敦煌往返日本、韓國、臺灣和香港等地旅游國際航線。四是做實遺產保護。出臺《敦煌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嚴格將莫高窟入窟游客數量控制在6000人/日的合理容量以內。進一步拓展和挖掘敦煌學研究內容,深化敦煌遺書、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學理論、敦煌漢簡、懸泉漢簡等領域的實證研究。
(二)依托河西地區豐富資源打造絲路風情旅游集散地發揮區位優勢和旅游資源的不可復制性,加強與絲綢之路沿線城市和周邊地區的聯系,建立資源共享、品牌共樹、線路互聯的旅游協作機制,推動酒嘉旅游一體化和西四縣旅游經濟圈,組建河西走廊旅游發展聯盟,著力打造絲綢之路上的重要旅游集散地。提升旅游品質,完善“吃、住、行、游、購、娛”要素配套,規劃建設五星級酒店、自駕車營地、中醫藥養生苑、徒步漫道等服務項目,發展特色民族歌舞,策劃包裝具有絲路風情的參與體驗型民俗活動,開發生態觀光園、農產品采摘園、休閑垂釣園、農家客棧等鄉村旅游,形成住在酒泉、吃在酒泉、娛在酒泉、購在酒泉、游在周邊的區域旅游發展新格局。策劃特色精品節會,繼續辦好胡楊文化旅游節、張芝書法藝術節等特色節會,使節會成為帶動旅游業發展的新引擎。推動旅游發展由傳統游覽向觀光、體驗、養生并重轉變,圍繞大漠、戈壁、河流、冰川、空域等特色資源,開發建設徒步、露營、漂流、攀巖、滑翔等戶外運動項目,舉辦好“玄奘之路”戈壁挑戰賽、酒泉•國際戈壁超常馬拉松比賽、全國滑翔錦標賽等重點賽事,讓游客在體驗戶外運動中領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美景色,將酒泉打造成中國乃至世界知名的戶外運動和休閑養生天堂。
(三)依托懸泉置遺址打造千年郵路觀光暨誠信文化旅游產業作為漢代郵驛機構的產物,懸泉置出土了大量鮮活生動的郵驛資料。依托懸泉置遺址的厚重歷史和豐富資料,建設千年郵路博物館,發展誠信文化產業,具有良好的條件。一是強基礎。圍繞遺址保護,按照發掘時的原貌,根據其當時的位置和功能,安放標識牌,讓游客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同時,穩步開發利用,分期分批進行部分開挖,科學展示包括主體建筑、灰區、馬廄及其附屬建筑。二是建實體。加強與國家文物局的溝通聯系,在原址附近仿建漢代懸泉置,建立懸泉置考古博物館,展出考古發掘經過、出土的簡牘和其他文物,真實反映當時郵驛機構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以及社會生活方面的情況。三是創產業。結合理想信念教育和時尚豐富的載體設計,豐富誠信文化的形式和載體,開展誠信文化教育活動,形成誠信文化產業體系,擴大大遺產的世界影響。
(四)依托漢長城遺址打造長城特色文化旅游產業陽關、玉門關遺址,是全國長城線上聞名遐邇的重要軍事關隘,其歷史文化價值和學術價值得到學術界乃至普通民眾的高度認同。一是保護長城資源。依據長城保護總體規劃,分期對境內長城進行文物本體保護維修、保護設施建設和環境風貌治理。重點加強陽關等長城遺址的保護,編制完成《陽關遺址文物保護總體規劃》,爭取將陽關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世界文化遺產,統籌推進陽關大景區建設。二是開發旅游產業。充分利用漢代陽關、玉門關和肩水金關關隘,以及大灣城、地灣城遺址、壽昌城、石包城等遺址,處理好保護與開發的關系,打造凸現酒泉長城歷史文化的經典性旅游景點。三是打造長城文化產業。依托長城的歷史人文價值,邀請知名專家和社會名流開展長城采風活動,建立長城論壇。拍攝酒泉長城紀錄片,挖掘出版長城詩歌、音樂、戲曲、攝影等文化書籍,舉辦長城詩詞大賽,開展徒步探尋長城遺跡活動,舉辦長城專題展覽活動,全方位弘揚長城文化。
(五)依托玉門關、陽關遺址打造軍事要塞及家國情懷體驗產業以玉門關為品牌,深入挖掘其厚重歷史和豐富內涵,精心打造軍事文化和邊塞文化兩大主題。一是圍繞屯墾戍邊內容,開發現代旅游文化與古代軍事文化相結合的軍事主題公園、軍體訓練營等項目。重點建設集軍事文化陣列展示、著名歷史遺跡復原、戎馬疆場和兵農生產生活場景為一體的軍事邊塞旅游項目,真實再現古代金戈鐵馬、屯墾戍邊的歷史情景,全面展示玉門關軍事要塞的獨特文化魅力。二是圍繞邊塞文化內容,在不影響文物保護的前提下,復原玉門關都尉府,恢復玉門關關城附近疏勒河的生態植被,營造塞外風光氛圍和蒼涼悲壯的邊塞文化意境。建立反映邊塞文化的學術交流平臺和影視拍攝基地,舉辦邊塞文學觀光體驗活動,重現玉門關在絲綢之路文明發展歷程中重要的歷史、科學和文化價值。
(六)依托鎖陽城遺址及周邊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古代城市建設及使命體驗文化旅游產業一是保護大遺址。爭取創建鎖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充分展示鎖陽城最完好的古代軍事防御系統和古代農田水利灌溉系統,將其建成中國西部古文化遺存和獨特自然景觀結合最為完美的旅游景點。二是實現遺址數字化。依托甘肅文化遺產“歷史再現”工程,建設鎖陽城遺址博物館,以鎖陽城價值闡釋、遺產展示和文化傳承為核心,使得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和文化內涵得到活化展示。
(七)依托風光資源打造新能源觀光文化產業以酒泉風光電基地和新能源裝備制造園為載體,以風光能源所展示的未來新能源為文化內涵和吸引力,圍繞酒泉風光電景觀廊道,將酒泉打造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觀光文化品牌。一是突出重點。依托瓜州、玉門、肅州、金塔、敦煌等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和光電建設,推進風光電工業和文化旅游的融合,修建風電主題博物館等項目,打造酒泉風光能源觀光基地。依托酒泉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酒泉新能源裝備制造園),圍繞風機、葉片、光伏晶片等裝備制造環節,發展風光能源觀光旅游,建設酒泉風光能源主題文化產業園,打造酒泉風光能源文化旅游的核心產品。二是挖掘亮點。風電在酒泉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曾被同志稱為“白色森林”。在瓜州、玉門風電基地打造中國最著名的風電景觀大道,并在沿線開辟觀景平臺和攝影點,形成豐富的景觀體驗。在肅州、金塔、敦煌光電基地建設光電景觀長廊和“觀景烽燧”,形成風光并存的新能源觀光景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