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校紀律教育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電教媒體教學;小學英語
利用電教媒體教學的優勢是很突出明顯的,不僅可以更加生動形直觀地表達出一些比較繁雜的知識體系,更可以讓教學課堂變得生動活躍,色彩繽紛,對于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生的學習思維鍛造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在小學教學的課堂當中引入這種多媒體教學方法可以為學生創造出一個比較容易理解的情景,從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語言學習的魅力所在,然后通過交流與合作更加自主自覺地進行英語語言學習活動。本文將針對小學英語教育中的一些具體問題進行闡述,詳細講解如何貫徹這種教學理念。
一、優化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學習興趣和效率
小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以好奇為主動引導而進行的,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積極的發現學生的愛好所在,然后通過一系列具體的引導活動來讓學生的形象思維得到鍛造。而如何讓教學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就需要教師貫徹多媒體教學的理念了,用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的特點來對課堂內容進行設計和研究。例如,在小學英語的課堂內容中可以引入英語兒歌的學習活動,讓教材更加形聲化,利用多媒體來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環境下的學習方法,然后將每節課的基礎應有知識講解清楚之后,進行英語兒歌的教授工作。例如《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這樣的教學方法新穎生動,可以讓學生理解到學習內容的特性,然后將學習氛圍營造得十分形象生動活潑。當然,對于英語兒歌的挑選也是有門道的,要盡可能的和班級同學大多數興趣所貼切,這樣學生才會有學習的欲望和動力。例如很多小學同學很喜歡看動畫片,可以教一些簡單的動畫片歌曲曲目。讓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自己的喜好引導下不斷提升。
二、用電教媒體營造學習環境,拓展學生的學習思維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性的播放原創英文兒歌,既可以讓學生的語言敏感度提升,也可以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學習內容。但單純播放歌曲是遠遠不夠的,一些旋律簡單的歌曲確實可以為孩子營造出語言學習環境的氛圍,但聲音所能帶給學生的感受畢竟是有限的。教師還要給孩子觀看一些英文的動畫影片,讓孩子可以切身融入到當時的人物環境當中去。例如《i師子三E》《冰雪奇緣》等,這些動畫片內容豐富,語言地道,通俗,可以讓課堂內容的趣味性和哲理性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學生在觀看影片的同時可以培養對于英語語感的感覺,然后給學生創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提升了學生學習英語興趣,也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所學知識靈活應用到具體的日常生活當中。打個比方,可以在進行字母教學的時候,用麥當勞,肯德基來做對比教育,讓學生的學習知識可以在生活中得到體現。
三、利用電教媒體,情景設計教學
其實,在小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相對于語言教學,讓學生能夠模擬情景式更加容易加深學生對于基礎英語知識的理解的。因此,要想更加直觀,形象地將課堂內容進行呈現,就需要教師通過讓每個學生自己分組來進行情景的模擬演習來把一些比較晦澀,難以在短時間內理解的基礎英語知識進行更加集中的處理。例如,在小學英語課文中學習《Merry Christmas》一文時,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根據自己對于人物特點和課本內容的理解挑選自己想要或者喜歡的角色進行提前的準備。在實踐課題過程中進行分組演繹,把語言學習中最關鍵的內容來進行加強,這樣能夠讓自己在親身體驗中集中注意力,對于教學內容充滿新奇感的引導下,對于所學習的英語基礎知識進行更加深入的理解。這樣教師就可以讓一些不必要的基礎練習取消在教學任務安排當中,而讓學生寫出自己在具體情境下的個體感受,然后將一些游戲和課文,朗誦文字編輯在課件當中,為課堂訓練密度進行一定的分散,提升學生英語學習興趣,提高英語教學的課堂效率。
四、化難為易,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
雖然有些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對于一些對話文字很厭煩,但是每個學習任務的安排都是有一定根據的,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于新的知識和內容的設計活動。將每個比較生硬難懂的句子和單詞轉化到具體的情景當中,加強學生對于課堂基礎英語知識的理解,然后提高他們的熟練度,在不斷的練習和鞏固當中提升英語學習水平。多媒體教學對于學生的積極性有很大的提升,一些課件設計內容當中可以利用句型替換的方法來評測學生是否對于所學知識有充分的理解和闡述。譬如,在學習動物的課程當中,很多學生對于一些英語單詞沒有一個充分的理解,這時教師可以采用分解字母法來對英語單詞進行分解教學。例如在學習panda這個單詞的時候,在課件中展示熊貓的D片,然后說由于熊貓都胖嘟嘟的,所以panda的單詞前面就有胖的字母組成部分。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具體地將這種學習方法實踐到以后的英語學習過程當中,積極性自然就很高。這樣的學習氛圍就可以為以后的對話練習和實踐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總結
關鍵詞: 多媒體技術 高中英語 教學效率
高中英語本是枯燥的語言,但又是交流的語言,所以高中生需要的是一個和諧、輕松的交流平臺。信息化的出現可以為學生創設動靜結合的教學情境,因此當下高中英語教師必須將信息化與英語素材相結合以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欲望。
1.運用信息技術,改變教與學的方式。以前,教師教學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重視書面知識而輕視日常生活中的知識。故新課程倡導學生主動分析、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強調在掌握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傳統教育中,教師教教材、學生學教材、考試考教材,教師和教材自然就成為信息的載體,除此之外,很少有別的信息來源。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師是知識的權威,教師的話都是對的,學生對教師的講解總是言聽計從,缺少質疑,創造性自然差?,F在,學生可以通過信息技術獲得大量的相關信息,教師和教材再也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他們的知識面更廣,視野更寬,自然疑問也多,對教師的話他們開始思考、辨別、考證和質疑。在這種情況下,教師應正確對待,及時轉變觀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提供的豐富資源,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可根據教學需要,提出教學要求和問題,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搜集信息、處理信息,然后進行討論、總結交流。通過這種方式,學生既學到知識,又鍛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2.教師要注重結合教學實際。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核心,也是高中英語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一切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是為教學服務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知識,更好地教學。因此,教學手段的應用必須根據教學內容的需求和學生的實際。多媒體技術也是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只是比較先進而已。因此,它的應用也必須結合教學實際,不能忽視教師的個性特點及學生認知水平而濫用。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如果認為只要活躍課堂氣氛,增大課堂容量,就可以提高英語教學效率,就會使課堂教學變成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達不到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
3.教師要挖掘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英語教學屬于語言教學范疇,只有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英語學習的樂趣。首先,教師可以選擇英語歌曲、電影等構建校園網絡英語學習平臺,讓學生免費下載、感受正宗的英語發音,為學生學習英語提供便利。其次,鼓勵學生利用網絡電子讀物,廣泛閱讀篇幅長短與難度適宜、貼近生活與實際的英語文章,幫助其理解英語課文。最后,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班級英語學習QQ群,教師和學生都可以在QQ群上分享英語學習資源,表達對英語學習的看法,加強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交流與溝通。
4.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詞匯。從英語中轉譯過來的資料(書籍、電影、網頁、評論等),就像隔了一道門、一扇窗,讓學生很難體會原汁原味的美。只要掌握英語這門語言,就可以輕松地推開這道門,打開這扇窗,看得更高,走得更遠。利用多媒體資源,是英語學習的良好途徑。許多教師在日常教學課時外都開設了第二課堂或研究性學習課,組織學生進行看電影學單詞、聽歌記歌詞(單詞)比賽,或開辦演講會和論壇,學生通過博客、微博、微信等,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信息資源整合在一起,制作短片表達思想,詞匯量增加了,語言表達流暢了,思想和情感升華了。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詞匯學習平臺,使學生的學習方式多元化。教師指導學生通過下載安裝詞匯學習的軟件或平臺,改變看書背單詞、聽磁帶讀單詞的單一學習模式,學習的自主性、個性化增強。如:清華大學研制的思昂智能英語vHomework.Im平臺,該平臺主要針對口語訓練,比原來的磁帶跟讀更人性化、智能化。教師定期使用平臺作業,通過數據統計和分析,教師可以看到學生在家學習的情況,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對自主學習的監管。
關鍵詞:英語作業;基本方法;分層;寫作練習
英語作業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續,是對課堂的“學而時習之”和“溫故而知新”,更是學生通往考試的“路徑”,是教師傳授考試答題方法和技巧的“武器”。在新課標要求下,精簡學生課堂作業是“減負增效”的重要表現之一。但是在減少了作業之后,教師就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保證課堂教學質量,精心設計出含金量高的課堂作業,使學生能舉一反三,少做多得。我在作業設計方面進行了以下改進研究。
一、作業設計時滲透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
英語學習基本方法應該是“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平衡發展,語法知識適當了解,強調積累高頻率詞組與有效模仿”。只要學生掌握了英語學習的基本方法,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習能力。作業布置,既關注語言知識的鞏固和語言技能的提高,又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同時要求作業難度和量適中,減少機械性抄寫的作業。如詞匯課中的作業,教師不應要求學生只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記憶詞匯,可以給所學的單詞配上相應的圖片;或者根據情境設計一小段話;或者開展“頭腦風暴”,比如給出“summer”這個單詞,要求學生用這個單詞造出不同的句子;或者讓學生想出與動物相關的詞匯等等??傊还軙骖愓n堂作業還是語言類課堂作業,都應該極力避免機械類的操練。教師布置課堂作業的重點不在于多而在于精,還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典型的題目,使學生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二、作業設計時應考慮學生的能力層次
考慮到不同學生群體學習能力的區分度,盡可能采用分層作業。
1.難度上分層作業:難度上分層作業最適合句子翻譯。例如翻譯此句:他設法把游客及時送到了機場(上海卷2009)。對于翻譯能力較好的同學,只提示manage to do 或不提示。對于翻譯能力較弱的同學,提示:manage to do,tourists, send...to,in time.
2.數量上分層作業:數量上作業分層較適合背誦短文?;A較好同學背誦全文,基礎較薄弱同學背誦1~2段即可。
3.自助餐式作業:綜合以上類型,提供“作業超市”,供學生選擇,比較適合某一教學單元的周末作業。在教完模塊3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筆者設計以下分層作業:A.錄音作業,朗讀課文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B.編寫對話“Qiqiao Festival”;C.寫作“Spring Festival”.學生可以在三項作業中自由選擇。這樣的作業既考慮到共性,又兼顧學生的差異性,使作業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園地。
三、作業設計時應考慮小組合作
傳統英語作業強調獨立自主性,忽視學習的合作探究性。但在新課標體系下,學習應具備合作探究性,作業方面也是如此。
編寫英語故事或編排英語節目是體現英語作業獨立自主性與合作探究性二合為一的典型方式。對高中生而言,編寫英語故事的具體方式應該重點是側重于課文中故事的續寫。比如模塊3 Unit One 中 A Sad Love Story 的故事結局是一個有懸念的結局,編者是希望學生能發揮想象力,續寫故事結局。我們可以讓一個學習小組(四位一組)每人1~2句共同續寫此故事。編寫英語故事能激發學生寫作的沖動,也讓學生體會到英語寫作的樂趣。
英語小制作可以成為合作式作業的另一種形式。圣誕節來臨時,讓一個學習小組(四位一組)共同繪制或剪貼圣誕卡,并寫上英語祝福語。學生們思索討論后,在自制的圣誕卡上寫下“Beautiful dreams come true.” “Wish you special joy at the holiday.”……圖文并茂型作業讓學生學以致用的同時,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四、作業設計時應突出單元寫作練習
讀是輸入,寫是輸出,是最終目的。從各省份新題型情況來看,語言輸出環節“寫作”也是備受重視。我們教師應在教材每單元后可以讓學生圍繞著同一話題,或某一相似情景,讓學生進行仿寫、改寫、縮寫?;蛘卟扇×硪环N作業類型:欣賞英語佳句摘錄仿寫經典句子。在學生進行閱讀練習時,就要求學生用心品味欣賞并摘錄英語佳句。在語料庫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對其中的可模仿性佳句進行仿寫,既可鞏固該單元的詞組,又能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 法律基礎知識課程 教學改革
作為教育育人的高職院校,培養和快速提升青年學生的法律素養,是其參與社會現代化進程和培養現代化人才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近年來一再攀升的青少年學生犯罪數據,頻頻向我們警示:高職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還十分貧瘠。也許我們得到了比犯罪事件本身更有意義的啟示,我國高職院校的法制教育模式到了需要改革的地步。也正是基于諸如此類現實而又重大的問題的考量,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高職院校法律基礎教育教學改革。
一、法制教育要與德育相分離
我國長期以來教育實踐的做法是將學校的法制教育從屬于德育教育,而且我國教育部的相關文件也是這樣規定的,法制教育并沒有自身獨立的地位。法制教育不能混同為道德教育,按照道德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還有可能葬送法制教育。正是受此影響,長期以來,在許多高職院校里,法制教育附屬于思政教育,我們很難發現有專門的法律教研室,看到的往往是德育教研室,許多上課的法律老師,不少是從未接受過法律專業教育的從事思政教育的老師,其結果是法制教育工作很難得到切切實實的開展,在此情況下學生會有多少法律素養也就可想而知了。事實上,道德教育與法制教育均屬于社會價值教育范疇,它們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從聯系上講,兩者都是為了培養適宜社會需求的合格公民;從區別上講,道德教育重在凈化人的內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規范人的外在行為。提升人的品質,應從思想和行為兩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與道德教育的結合,但不存在法制教育從屬于道德教育或道德教育從屬于法制教育的問題。所以,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建構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高職院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深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二、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從注重學法轉變為注重用法
目前,不同類別的高職院校整齊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課,由于課時少,內容龐雜繁多,教授者,猶如蜻蜓點水,匆忙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系列知識羅列和堆積;學習者往往疲于應付,死記硬背,應付過關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在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學生的生活,融入學生的內在性需要。
三、法制教育的教學實施方式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提倡實踐性教學
對授課老師而言,老師說課要做到觀點正確、內容熟練、重點突出、口齒清晰。上課前要精心設計教案,使講課如同演劇,能吸引學生,集中其注意力,隨著課程往前進展,不斷有出現,令學生動情、喝彩或自發討論問題。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問題分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而且給學生提供了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交流協作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善于配合、敢于表現、尊重他人等道德品質。
對學生而言,高職學生一般都文化基礎差,不愛學習,行為規范和自律能力差,敏感、好奇、容易沖動,同時自控力弱,缺乏足夠的支配力,法制觀念淡薄。面對這樣的群體,法律基礎課任課教師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本,就是要求以學生的利益最大化為目的,以充實學生的生活為目的,突出學生的全面發展。以現代人的視野培養現代人,以全面發展的視野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這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價值。
加強集體備課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資源共享,是集眾人智慧,采眾家之長。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面對新課程,人們缺的不是先進的理念,而是缺少理念與實踐有機結合的能力與機智。集體備課,可以引發參與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長善救失,取長補短,可以補充專業知識的不足;可以優化教學流程,優化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也明顯增強教育教學效果。
一、集體備課初期存在的問題
我校實行集體備課初期存在的一些問題:
1.一人備課,多人使用。
2.集體備課流于形式。集體備課時,只有主備人發言,其他老師由于沒有準備充分,集體研討沒有真正進行,只是統一一下進度,說說重、難點如何處理,作業如何布置等。
3.二次備課修改創新少。老師們僅僅是做導學案上的題。
二、采取的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校多次召開教研組長、備課組長會議,討論如何改變這種現狀,真正讓集體備課落到實處。最終通過討論決定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大培訓力度。首先對教研組長、備課組長進行培訓,然后通過暑期培訓、周一教工例會對全體教工進行培訓,并利用周三、周四教研活動時間對各備課組進行集中培訓,使老師們認識到三級備課的重要性。
二是加大檢查評比力度。每周三或周四下午教科室人員都會對各備課組集體備課情況進行檢查,并且每周都要上交集體備課記錄,每學期要進行兩次導學案的檢查評比,并將優秀導學案進行展示,還讓學生對導學案使用情況及質量進行評價得分(每學期兩次),所有檢查結果都要計入學期考核,和個人績效工資掛鉤。
三是樹立榜樣,進行表彰。每學期都要評選先進教研組、先進備課組,頒發榮譽證書,并進行一定的物質獎勵。
三、優化備課流程,實行三級備課
充分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要從備課入手,優化備課流程,精心進行教學設計。因此,我校對集體備課流程進行了以下優化,實行三級備課。三級備課的基本流程為:個人主備――集體研討――二次備課。
1.個人主備
每學期開學初備課組長就會組織本組教師進行單元分工,確定單元主備人,并打印成表格下發給本組每位教師,提前兩周召集備課組老師研討單元教學內容。
主備人按照分工認真鉆研課時內容,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設計教學流程、編制導學案初稿,并提前一周提交導學案初稿。導學案初稿包含學習目標、重難點、使用說明與學法指導,課前預習設計,課堂教學設計和課后鞏固設計等內容。
2.集體研討
備課組利用周三(文科)或周四(理科)下午進行集體研討,研究內容:(1)研究下一周的安排;(2)研究教學內容;(3)重點對下一周導學案初稿進行集體研討。
下面我就結合“多邊形的內角和與外角和”(第一課時)來介紹一下我們是如何進行集體研討的。
通過集體研討,我們對導學案初稿作了如下修改:
修改一:將【舊知回顧】第3題“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什么叫三角形的外角和?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度?”替換為“什么叫正三角形”。
修改目的:因為本節課重點探究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及應用,因此可以將第3題放到第二課時研究,替換為“什么叫正三角形”的原因是可以為新課探索正多邊形的概念作鋪墊。
修改二:將【探究一】多邊形的有關概念第1~3題放到【預習檢測】中,并增加了第4、5兩道小題。
(1)一般地,由n條_____的線段_____聯結組成的平面圖形,稱為n邊形,又稱多邊形。
(2)如果多邊形的各邊都_____,各內角也都_____,則稱為正多邊形。
(3)聯結多邊形_____的兩個頂點的線段叫做多邊形的對角線。
(4)從n邊形的一個頂點出發引對角線,可以將n邊形分割成_____個三角形。
(5)n邊形的內角和為_________________。
修改目的:因為這些基本概念學生通過預習新課可以理解并掌握,因此放到【預習檢測】中即可。增加第4題可以為學生探索n邊形內角和公式作鋪墊。因為本節課的重點是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及應用,增加第5題是為了讓學生通過預習牢記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修改三:在【探究一】(1)~(3)中增設矩形框中的問題。問:
修改目的:通過增設問題,起到化難為易的目的。
修改四:在【探究二】中增加了圖形和表格。
【探究二】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1)探索:請根據圖9.2.4所示,完成下表。
由此我們得出:n邊形的內角和為__________。
(1)?搖試一試:如圖9.2.5,在n邊形內任取一點P,聯結點P與多邊形的每個頂點,可得幾個三角形?(圖中取n=6的情形)這幾個三角形的各內角與這個多邊形的各內角之間有什么關系?你能用這種方法得到n邊形的內角和公式嗎?
(2)問:還有其他方法嗎?請自主探索。
記憶:n邊形的內角和為________。
修改目的:增加圖表,使問題更加直觀、明了,降低學生探索的難度。
修改五:將【當堂檢測】(1)~(5)題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重新進行排列。
(1)()求九邊形的內角和。
(2)()已知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440°,求這個多邊形的邊數。
(3)()求下列圖形中x的值。
(4)()一個正多邊形的一個內角為150°,你知道它是幾邊形嗎?
【拓展提升】
(5)()一個多邊形,除了一個內角外,其余各內角之和等于2500°,該內角是多少度?這個多邊形是幾邊形?
修改目的:將題目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重新排列,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修改六:將【課堂小結】原來兩個方面的問題:
數學知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數學思想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修改為三個問題: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和方法?
(2)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最深刻的體驗是什么?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存在什么疑惑?
修改目的: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更為全面地對本節課所學內容進行總結。
修改七:課后鞏固設計增加第6題。
如下圖,分別以四邊形的各個頂點為圓心畫四個半徑為R的圓,問這些圓與四邊形的公共部分(圖中陰影部分)的面積是多少?
修改目的:此題形式新穎,考查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修改八:課后鞏固設計增加選做題。
選做題:小明在求某多邊形的內角和時,多加了一個內角求得結果為1350°,求該內角的度數以及多邊形的邊數。
修改目的:針對學生的素質差異分層布置作業,既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體現新課標所提倡的“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通過研討充分發揮老師們的集體智慧,然后修改形成導學案定稿,定稿經備課組長審核,再由年級主任簽字后交油印室印刷。這樣有效避免了一人備課,多人使用的簡單化做法。
3.二次備課
備課組老師拿到導學案后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學情和個人教情并根據批改導學案情況進行二次個性化備課。
(1)根據批改導學案情況我發現學生的易錯點有:①n邊形共有多少條對角線?②已知多邊形的內角和,用算術法求多邊形邊數時容易漏加2。③探究二中學生探索n邊形內角和公式時,不畫圖形,過程不夠完整規范。
(2)針對以上問題我對展示點評作出如下分工:基礎題由C層同學口頭展示,B層同學點評;易錯題由B層同學展示,A層同學點評;重、難點由A層2號同學展示,A層1號同學點評,教師最后進行點撥并總結解題規律和用到的數學思想方法。
(3)當堂檢測采取分組競賽的形式,這樣既增強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體驗學習的快樂,又便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調整教學安排。
以上就是我校三級備課的基本流程,三級備課流程的優化為“三個設計”高效課堂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 初中英語教學 創設 積極情感 提高 教學效率
1 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積極情感氛圍的創設需要教師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并設法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
1.1 努力提高師德修養,增強教師的人格魅力。傳道者必須聞道在先,塑造他人靈魂的人,自身必須有高尚的靈魂。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而且還要有較高的道德修養。教師的一言一行,舉手投足無不影響著學生。教師的語言要規范、文明,舉止大方端莊,嚴肅而不古板。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要輕易傷害。要利用一切機會鼓勵學生參與競爭,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學生既嚴格要求又熱情幫助,讓學生通過自我選擇、自我學習、自我管理達到自我補充、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目的。
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一定要先做到。教師要用自身的行為,用人格力量來教育和感染學生。同時,我們一定要常修為師之德,做一個有風格的人、有風度的人、有風骨的人,做一個道德高尚,正直無私,富有愛心的人。只有這樣,我們的言行才能對學生產生震撼,才能以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感動學生、教化學生。
1.2 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英語教學的實質是交際,是人與人主體之間進行思想、情感、文化等信息交流的過程,是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往活動,在物質操作和思維操作結合上認識英語、掌握英語,形成英語運用能力的過程。師生雙方的認識活動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持學習興趣的重要前提。有融洽的、和諧的師生關系,就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英語的主動性,挖掘學生學習英語的潛力。
2 轉變傳統觀念,在教學中“以情施教”,激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
2.1 教師的語言要生動風趣,能夠吸引學生。語言是教師傳遞知識、影響學生的主要手段。教師的語言只有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有邏輯性,才能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師在語言表達中既要注意準確性、又要使其富于藝術性、要有感召力,尤其是英語教師應講究語音、語調、節奏的抑揚頓挫,要有一定的動作和表情來幫助對語言進行渲染,使其能更加強烈地吸引學生。有些演員在表演時,什么道具都沒有,卻能把觀眾的心緊緊抓住,這就是語言的魅力。由于初中學生活潑好動,教師更要做到語言形象、生動和直觀,而且運用的描述或比喻要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實踐。
2.2 以積極情感鼓舞感染學生。當老師一走進課堂,學生就抱著種種好奇心,觀察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如果教師繃著臉或表情冷漠或怒氣沖沖走進教室,學生定會感到情緒壓抑、氣氛緊張;而當教師帶著微笑、懷著喜悅的心情走進教室時,學生會倍感親切、溫暖,快樂之情油然而生,能使他們敞開心扉,更好的接受新地信息??鞓返慕虒W氣氛應是教師引發、師生共同調節的,不僅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有促進作用,對教師的教學活動也有相應的促進效果。
2.3 充分展示教學內容的情感因素。在英語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交際能力,教材中有許多小對話、小故事都可以供學生表演,而這些內容中也總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教師應把這些內容的情感通過自己的巧妙加工、提煉而展示出來,給學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學生在接受認識信息的同時接受相應的情感因素的影響,達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的效果。
3 以情動人,關愛學生“感人心者,莫過乎情”
關鍵詞:國際科技交流;校企合作;高校;科研效率;隨機前沿
中圖分類號:F27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2)10-0010-05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the Efficiency of China's Provincial-level University Research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Beyond the Logarithmic
CHEN Li-tai, LIANG Chao, RAO Wei
(Schoo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Chongqing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30)
Abstract: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China's universities and empirically study/test the influence of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other factors to the efficiency of inter-provincial university research using the panel data from 2005 to 2009 based on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that beyond the logarithmic. Result shows that the level of Chinese provincial university technical research efficiency in general level, and the level of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declining year by year; there are exist certain difference in efficiency between Provinces, as well as in the East, Milder, West, three economic zone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xchanges, economy, Education level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and the impact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not significant. Finally,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olicy recommendations in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research basing on the above findings.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xchang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technical research efficiency; stochastic frontier
一、前言
黨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對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而高校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其科研效率直接影響著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近年來,我國政府加大對高??蒲薪涃M的投入力度,高校科研經費總額從2002年的126.6億元增加到2009年的727.7億元,平均每年增幅高達28.38%。隨著高??蒲匈Y源投入的加大,合理配置和利用科研資源,評價和提升高校科研資源的使用效率成為必須面對的核心問題。
高??蒲行实默F有研究中,王瑩、童康、王冬梅等以具體高校內部學院為評價單元,評價各學院科研的相對效率[1~3];Avkiran、陸根書、姜彤彤等以高校為評價單元,評價各高校之間科研效率的相對值[4~6];趙強強、郭竣、王曉紅等以省際高校為研究評價單元,評價各省高校科研效率的水平[7~9]??v觀上述研究,大多采用非參數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而該方法沒有考慮隨機誤差的存在,前沿面上觀測值的隨機誤差將會影響其他決策單元的效率數值,使結果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機性。同時,多數學者只關注了效率數值,并未進一步探討效率的影響因素。而對效率影響因素的分析不僅有助于分析不同省份高校科研效率的差異所在,也可以為提高效率低下地區高校的科研效率提供參考依據,因此對高??蒲行视绊懸蛩氐姆治鼍哂兄匾饬x。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2005~2009年全國28個省市區高??蒲行实氖‰H面板數據為基礎,利用隨機前沿超越對數生產函數與主成分分析方法相結合,測度了我國高??蒲械男仕剑⒎治隽藝H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因素對高校科研效率水平的影響。與相關文獻相比,本文的特點在于:首先,從高校國際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方面較為全面地提出了影響高??蒲行实闹笜梭w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代表這些方面的綜合指標,系統地考察了各因素對高校科研效率的影響;其次,采用隨機前沿超越對數生產函數,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是任意生產函數的二階泰勒近似,對是否存在偏性技術進步、產出彈性是否固定等沒有限制,具有較好的包容性,同時隨機前沿分析方法考慮了測量誤差和其他統計噪聲,能夠較準確地測量高??蒲行仕?。
二、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效率和生產率問題實證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生產前沿方法,這一方法可以分為參數前沿面方法,以及非參數前沿面方法,其中非參數方法以Charnes等提出的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為代表[10],而參數方法則以隨機前沿(SFA)方法為代表。本文選擇SFA方法測算省際科研效率及國際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等因素對其的影響,主要是因為相對于非參數DEA方法,參數SFA方法具有以下三點優勢:第一,SFA方法具有統計特性,不僅可以對模型中的參數進行檢驗,還可以對模型本身進行檢驗,而DEA方法不具備這一統計特性;第二,SFA方法可以建立隨機前沿模型,使得前沿面本身是隨機的,而且模型中將誤差項進行了兩部分分解,對于跨期面板數據研究而言其結論更加接近現實,而DEA方法的前沿面是固定的,忽略了樣本之間的差異性;第三,SFA方法不僅可以測算每個個體的技術效率值,而且可以定量分析各種相關因素對個體效率差異的具體影響。
1977年,Aigner、Lover、Schmidt和Broeck等人假定生產無效率(不能達到生產可能性邊界)是受隨機擾動和技術非效率兩個因素影響,將隨機前沿的基本模型表示為:
yit=f(xit,t)exp(vit-uit) i=1,2,…,28;t=1,2,…,5 (1)
其中,yit代表第i地區在第t期的實際產出,xit為投入要素向量,t是測量技術變化的時間趨勢變量。隨機擾動項由隨機誤差項(vit)和技術無效率(uit)組成,其中vit服從N(0,σ2v)分布的隨機。u≥0,代表個體沖擊的影響,根據Battese和Coelli的研究假設[11],u服從非負截斷型正態分布N(μit,σ2),且有:
uit=exp[-η×(t-T)]×ui(2)
式(2)中,參數η表示時間因素對技術無效項u的影響。
技術效率TE定義為實際產出的期望和生產前沿面產出的期望之比,表示為:
TEit=E[f(xit)exp(vit-uit)]E[f(xit)exp(vit)|uit=0]=exp(-uit)(3)
式(3)中,當u=0時,技術效率TE=1,表示評價單元在生產前沿面上處于技術有效狀態;當u>0時,技術效率TE
早期的SFA模型僅僅只能測算評價單元的技術效率水平,而對技術非效率與影響因素之間關系探討時采用二階段估計法,但二階段估計法在第二階段構建回歸方程時違反了第一階段中關于技術非效率結果獨立性的假設。為了改善這種不合理的估計方式,Battese和Coelli對該方法做了進一步的改進[12]。改進后的模型既能計算出樣本的效率水平,同時能夠定量分析各因素對研究對象之間效率影響差異,將效率非有效表示為一組實際因素變量和隨機因素變量的函數,用于面板數據的分析。改進模型假設uit相互獨立,且服從兩點截斷正態分布,將時間和其他因素納入生產無效率的解釋變量。
同時,本文采用超越對數形式的效率隨機前沿生產模型,其優點在于:超越對數生產函數是任意生產函數的二階泰勒近似,對是否存在偏性技術進步、產出彈性是否固定等沒有限制,具有較好的包容性[13]。
三、樣本選取和數據采集
本文選取2005~2009年我國各省市高??蒲忻姘鍞祿?,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科技統計年鑒》、《高等學??萍假Y料統計匯編》。由于、青海、寧夏及港、澳、臺數據信息不全,樣本未能包括以上六地區。
投入和產出指標的選取在效率評價應用中非常關鍵,本文基于前人研究經驗,構建科研效率投入產出指標體系:投入指標包括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兩個方面;產出指標包括專著數量、論文數量、技術轉讓成交額、國家級成果受獎數、專利授權數、國家級項目驗收項目數。
(1)科研投入:包含科研人員和科研資金兩個投入要素,綜合考慮已有相關文獻的研究,選取研究與發展人員來衡量科研人員人力投入,采用當年撥入的科研經費(千元)衡量科研經費資金投入。
(2)科研產出:為了較全面衡量科研成果,同時考慮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對產出指標單一性的要求,本文參照樊綱和王小魯
采用因子分析處理多種市場化指標的辦法[14],通過提取一個公共因子,綜合6項現有研究主要采用的高校科研產出衡量指標的信息(專著、論文、技術轉讓成交額、國家級成果受獎數、專利授權數、國家級項目驗收項目數等)作為產出指標,數據均來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學??萍假Y料統計匯編》。使用軟件SPSS17.0,采用主成分法提取1個公共因子,并對其進行最大方差法旋轉,因子分析的檢測結果為:KMO統計量為0.842>0.8,說明因子分析效果較好;Bartlett球體檢驗小于0.0001,通過該項檢驗;單因子方差貢獻率為0.739>0.7,說明該因子能夠綜合原始數據6個指標值。效率評價模型如下:
lnYit=β0+β1lnLit+β2lnKit+β3t+12β4lnLit2+12β5(lnKit)2+12β6t2+β7(lnKit)(lnLit)+β8tlnLit+β9tlnKit+vit-uit (4)
式(4)中Yit、Lit、Kit分別代表科研成果、科研人員、科研經費。
對于影響高??蒲行实囊蛩兀疚膶⒅乜疾靽H科技交流和校企合作對我國省際高??蒲行实挠绊?,同時也將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對效率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
①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是我國高校實現國際化戰略目標的主要途徑,影響著高??蒲屑熬C合全面發展,其資助主要有“人才”和“項目”兩板塊[15],本文嘗試通過主成分分析方法,綜合“人才”(包含:國際高校學術交流派遣人數、接受人數、國際會議出席人數3項指標)和“項目”(包含:國際會議交流論文、特邀報告、主辦次數3項指標)兩板塊中6項指標的信息來衡量國際科技交流(Z1),指標數據來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學校科技資料統計匯編》。以因子得分作為反映國際科技交流的指標,因子分析的檢測結果為:KMO統計量為0.823>0.8,Bartlett球體檢驗小于0.0001,最大因子方差貢獻率為0.849>0.7。②校企合作(Z2)是產學研戰略的重要部分,促進產學研聯盟的發展,
對高校的科研提供了資金支持和技術交流,從而影響企業研發和高校科研效率。本文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合同總金額衡量,數據來源于2006~2010年的《高等學校科技資料統計匯編》。③經濟水平(Z3)直接影響著該地區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高校的建設、科研等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地區經濟水平作為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支撐,影響著高校及其科研事業的發展,本文經濟水平采用人均各地區GDP衡量,數據來源于2006~2010年的《中國統計年鑒》。④教育水平包含兩部分,即受教育水平(Z4)和科研人員資源(Z5)。地區的人口受教育水應了該地區整體的知識水平,影響著高??蒲械慕逃h境和后備水平;科研人員資源反應地方現有科研人員的豐裕程度,直接影響著該地區高校科研事業的發展,受教育水平和科研人員資源分別采用每萬人中大專文化以上人口和每萬人中教學與研究人員人數。
借鑒Battese和Coelli的模型設定,本文的隨機前沿技術無效率函數如下:
uit=δ0+δ1Z1t+δ2Z2t+δ3Z3t+δ4Z4t+δ5Z5t(5)
其中Z1為國際科技交流;Z2為校企合作,采用校企合作合同總金額衡量;Z3為經濟水平,采用人均GDP衡量;Z4、Z5為教育水平指標,分別為每萬人中大專文化以上人口和每萬人中教學與研究人員人數。
為了進一步檢驗國際學術交流和校企合作對省際高??蒲行实挠绊?,本文借鑒張各興、夏大慰的方法[16]嘗試對式(5)進行進一步改進,加入以上兩個變量的二次項,得到式(6):
uit=δ0+δ1Z1t+δ2Z21t+δ3Z2t+δ4Z22t+δ5Z3t+δ6Z4t+δ7Z5t (6)
最后將式(4)和式(5)結合形成模型1,將式(4)和式(6)結合,形成模型2。
四、實證與結果分析
本文使用Frontier4.1軟件,根據前文設定的模型1和模型2,采用2005~2009年全國28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進行了估計,結果見表1。
在模型1和模型2中,對數似然估計值和LR值均表明模型顯著。在模型1中對數似然值和LR值分別為-34.92和-31.08,而在模型2中分別為117.67和183.92。模型1生產無效率方程各系數的估計值中,校企合作和每萬人中大專學歷以上人口不是很顯著,而國際科技交流(Z2)、人均GDP(Z3)和每萬人中教學與研究人員人數(Z4)在不同程度上顯著。而模型2中僅有校企合作(Z2)及其二次方(Z22 )估計值不顯著,其余估計值顯著性水平均較高??傮w來看,兩模型均具有較強的解釋力,但是模型2較模型1更優,故本文采用模型2計算的數據(見表2)進行進一步分析。
(一)模型的估計結果
首先,從模型2的適用性來看,估計量σ2=0.0913,γ=0.7865,且兩者的極大似然估計值分別在1%和5%的水平下顯著,可知隨機誤差和技術無效誤差均顯著存在,并且技術無效率是主要的誤差來源。故不能對省際高??蒲行蔬M行最小二乘法估計,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是必要的。其次,從模型2科研人員和科研經費的產出彈性來看,兩者的彈性系數依次為2.0741和-1.6901,意味著科研人員增加1%可使科研成果增加2.0741個百分點;而科研經費增加1%,科研成果下降1.6901個百分點??萍既藛T的投入對我國高??蒲行势鹫虼龠M作用,而科研經費對高??蒲行实奶岣咂鹨种谱饔谩M瑫r,兩者彈性系數相加小于1,研究生產函數表現為規模遞減,可能是由于近年來國家在高校科研經費投入規模上持續加大(近8年平均每年增幅高達28.38%),但是科研人員相對匱乏,限制了科研效率提高。
(二)效率的估計結果
從模型2效率的測算結果來看,我國高??蒲行收w上處在一個中等水平,三大區域的平均值在0.50~0.70之間,且整體而言,全國高??蒲衅骄手惦S時間變化呈現下降的趨勢,從2005年的0.6067逐步下降到2009年的0.5866。首先,從三大區域間的橫向對比來看5年科研效率的平均水平,東部地區高??蒲行仕阶罡撸?.6121),中部地區緊隨其后(0.6014),而西部地區最低(0.5464)。中部與東部的高??蒲行仕讲町惒淮螅瑬|部地區效率水平先下降后上升,而中部地區處于下降的趨勢中;西部與東、中部地區之間整體差異較為明顯,歷年效率水平均低于0.57。 其次,從具體省市區來看,各省市區之間效率水平相差較大,平均效率水平最高的是北京(5年平均為0.9437),最低的為天津,5年平均效率僅為0.2130。高校科研效率平均水平較高(5年平均水平大于0.70)的地區依次是:北京、江蘇、安徽、山東、陜西、重慶6省市區,占總樣本的21.42%,平均科研效率水平相對較低(5年平均水平小于0.50)的地區有:天津、內蒙古、上海、黑龍江、山西、新疆、海南、廣西、貴州等9省市區,占總樣本的32.14%。
(三)效率的影響因素
本文考察了國際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經濟水平、教育水平對省際高校科研效率的影響,總體上看國際科技交流、經濟水平、教育水平三大類因素對高校科研效率的影響較為顯著。盡管國家實施產學研戰略多年,但是校企合作卻未能給高??蒲行实母纳茙盹@著的影響。Z1與Z21的系數分別為1.9392、-0.8462,且兩者分別通過5%和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說明國際科技交流與高??蒲袩o效率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性,國際科技交流對高??蒲行实母纳凭哂酗@著的正向影響。Z2與Z22的系數分別為0.9955、3.9670,說明校企合作對高??蒲袩o效率存在正向影響,但是均未通過10%的顯著水平檢驗。Z3=-0.1358,說明地區人均GDP與高??蒲袩o效率在10%的水平下存在著顯著的負相關性,經濟水平越發達的地區,高??蒲袩o效率越小。教育水平的衡量指標受教育程度和科研人員資源的系數均為負數,且分別在5%和1%的水平下和高校科研無效率顯著負相關,這反映地方的人口受教育水平對本地區高校科研效率和高校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從科研人員資源指標可以看出,在現階段中國的科研人員數量還處在相對匱乏的階段,科研人員的豐裕程度對高??蒲行视兄@著的影響。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采用2005~2009年全國28個省市的面板數據,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對部分指標進行信息綜合后,以隨機前沿生產函數方法對我國省際高??蒲行蔬M行了度量,并分析了國際科技交流、校企合作、經濟水平、教育水平等因素對高??蒲行实挠绊?。結果顯示:我國省際高??蒲行士傮w水平較低, 2005~2009年全國平均水平為0.5866;效率的變動趨勢隨時間的變化而逐年遞減;西部地區高校科研平均效率與中部和東部地區的差距較為明顯,但東部與中部省際高??蒲行仕浇咏?,三大經濟區域按效率水平高低順序依次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同時各省市區之間高??蒲行仕揭泊嬖谳^大的差異;國際科技交流、經濟水平、教育水平對高校科研效率存在著顯著的正向影響,而校企合作與高??蒲行赎P系不顯著。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提出以下具體建議:①我國高校科研效率整體水平一般,且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為遏制效率的下降,需要繼續加強高素質核心研究人員和團隊的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提高高??蒲行仕?。②西部地區與東部、中部地區之間,以及各省市區之間的高??蒲行什罹噍^為明顯,應該建立有效整合國內科技資源機制,實現各地區之間科研物質資源和智力資源的整合,縮小區域間效率差距。③繼續加大國際間科技交流,加大國際科技交流經費投入,建立專門管理機構,完善激勵、考核機制和公共服務平臺,促進高校的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有序健康發展。④改革校企合作方式?;诒疚难芯?,原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并未從真正意義上提高高校的科研效率水平,證明我國校企合作還沒有實質性的進展,在以后的發展中,必須改革校企合作方式,完善合作機制,深化合作交流,使校企合作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贏。⑤改善地區經濟水平。較好的經濟水平能夠改善科研人員生活質量和工作環境,是科研的外部環境,是高校科研效率提高的基本保證。⑥提高教育水平。地區教育水平直接關系到科研人員數量和質量。應加大各省教育投資,改善教育環境,提高地區的整體教育水平,特別應該加大國內技術相對落后領域的高科技人才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王瑩,劉延平.基于DEA方法的高校管理學院科研效率評價實證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43-47.
[2]童康.DEA模型在高等學校內部院系效益評估中的運用[J].大學,2007(4):32-38.
[3]王冬梅.基于PCA-BCC的某高?;鹂蒲行试u價[J].科研管理,2011(4):102-105.
[4]Avkiran N K.Investigating Technical and Scale Efficiencies of Australia Universities Through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J].Socio-Economic Planning Sciences,2001(35):57-80.
[5]陸根書,劉蕾,孫靜春等.教育部直屬高校科研效率評價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6):75-79.
[6]姜彤彤.基于DEA方法的高??蒲行试u價研究[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1(6):26-32.
[7]趙強強,陳洪轉,俞斌.利用截面數據對地域高??蒲薪涃M使用效率的評價[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9(9):119-122.
[8]郭竣,熊世權.中國31省市高??蒲行蕦嵶C研究評[J].情報雜志,2010(9):83-88.
[9]王曉紅,陳浩.1999-2006年我國各省市高??蒲行实膶嵶C研究—基于科研成果指標化變化的對比分析[J].科研管理,2011(4):94-101.
[10]Battes G E, Coelli T J.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Panel Data: With Application to Paddy Farmers in India[J].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1992( 3):153-169.
[11]Charnes A, Cooper W W, 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6):429-444.
[12]Battes G E, Coelli T J.A Model for Technical Inefficiency Effect in a 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 for Panel Data Approach [J].Empirical Economics, 1995 (20):325-332.
[13]王志平.生產效率的區域特征與生產率增長的分解[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33-43.
[14]樊綱,王小魯.中國市場化指數——各地區市場化相對進程報告(2001年)[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關鍵詞 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數學;教學效率;終身學習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3)13-0104-02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是教學中最直觀、最形象的輔助工具,它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抽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想象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庇绕涫嵌嗝襟w輔助數學教學,對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提高課堂效率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模式,它能將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原理、定律轉變為形象直觀的圖形、動畫等信息傳遞給學生,使學生感覺數學原本也是這么簡單,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現代教育技術越來越多地被廣大數學教師采用,它成為一種最實用的教學方式。只有科學合理運用這些教學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1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增強學習效果
網絡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在新課標背景下很受推崇,學生也愿意接受這種學習方式。利用網絡進行情境設置和信息查詢,既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能實現小組合作學習,收到很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在進行“圓周率”的教學中,知識本身比較簡單,教材設計也比較單一??稍谶@簡單知識的背后,卻有著非同尋常的發展史。因此,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作業:課后請同學們上網查找圓周率的起源、發展和意義等。學生都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好像這么簡單的內容,不會有什么更廣泛的意義吧?學生上網查詢之后,才感覺到圓周率意義之大,深刻理解了它在現代科技發展和數學領域中的作用。筆者提示學生在學習時要多加注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
再如,在進行“方向與位置”的教學時,這個概念較為簡單,學生也易于理解和接受,于是筆者在講課前先叫學生看教材。課上,筆者利用多媒體展示PPT課件,出示某公園的示意圖,讓學生直觀了解方向感,體會位置的含義。如針對示意圖中的水族館、餐飲部、廁所、水上樂園、猴山等位置,讓學生到前邊的講臺上來,在大屏幕上指出誰在誰的什么方位上。比如:水族館在餐飲部的哪個方向?距離多遠?學生通過圖上的信息,回答出東偏北60°、離餐飲部50米的地方。教師還可以這樣補充:水族館在餐飲部北偏東30°、離餐飲部50米的地方。這樣一來,靈活了學生的思維,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練習方向和位置的說法,有效激發學習動機,學習效果明顯。學生對這種教學模式非常有興趣,學習效果極佳。
2 利用現代教育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
小學數學中絕大多數知識點是很抽象的、難以理解的。很多概念、公式以及推導過程、圖形的變換、線段的移動等,都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還有的知識點需要向學生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樣利用多媒體設備有效解決這一難點,利用圖表功能、繪圖功能等方式,直觀解決教學中的疑難問題,從本質上揭示數學概念、原理,通過直觀展示輕松解決教學重難點。
例如,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大腦構圖能力較差,在進行“正比例、反比例”和“圓柱體和圓錐”等知識點的教學時,為了突破這一教學難點,筆者運用電子白板進行授課,把需要講解的知識點利用白板調出來,用電磁筆直接拖動相關素材,就能繪制出相關圖形或圖像,繪制結果直觀形象,生動說明了所要講的數學概念、規律等。通過電子白板的應用,大大節約了繪圖時間,提高繪圖準確性,降低了繪圖的難度。學生通過體驗教師繪制的過程和圖像生成的過程,深刻體會了有關概念或者規律的含義,對數學知識有了更直觀的認識,輕松突破教學重難點。
再如,在講解“體積”這一節的知識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動畫展示不同物體的圖片,讓學生直觀理解什么是長方體的長、寬、高,進而為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和計算公式做了鋪墊。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認知技能得到了提升,個性特長得到有效發揮,提高了思維能力。多媒體課件的科學使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初步的問題意識,用已有經驗和知識水平解決簡單問題。
3 巧用現代教育技術整合課程資源,豐富學生的知識視野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有利于發揮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優勢作用,綜合提高數學教學效率?,F代教育技術能展示大容量的數學信息,存儲的知識形式多樣,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圖片資源,或者是視頻影像等形式。這些課程資源可以通過多媒體進行形式多樣的展示,從而優化課堂教學環節,節約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例如,在講解六年級最后的“綜合運用”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相關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的需要和日常生活的實際,通過上網查詢,自己探究設計方案,選擇最佳的出行方式、購票技巧,學會對生活中的開支進行合理運算,了解如何節約資源、如何做好資源的開發等。通過學習,大大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應用能力,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將來進一步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
再如,在進行新授課的課堂小結這一環節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利用PPT課件進行知識回顧與反饋,使學生通過這個環節教學能夠對本節知識有個整體把握,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復習課的教學或者試卷講評課時,可以利用實物展臺把學生最容易出現的錯誤或者是容易混淆的題目展示出來,進行對比教學,以提醒學生注意,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4 巧用現代教育技術資源設置探究情境,實現探究式學習
實踐探索常常與合作交流密不可分。數學課堂中利用多媒體設置數學情境,引導學生分組合作學習,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活動要求將學生就近分組或混合編組,做到保證學生在活動中優勢互補,從多層面擴大學生的信息量。在活動前要進行合理分工,明確各自責任;在活動中要注意培養小組長,每次側重一個主題;學生討論后,把結論總結出來,用實物展臺進行展示,直觀形象地把本組觀點展示給學生。這樣教學,有效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新課標提出了探索性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創新意識作為重點,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愿意學數學。選材上吸納了學生熟悉的、發生在身邊的、貼近自己的生活實際的、有趣的和有啟發性的情景和事物,讓他們在熟悉的、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中參與到數學探索中來。
關鍵詞:森林旅游;高校生態教育;耦合機制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氣候變化背景下低碳園林發展路徑與對策研究――以南昌市為例”(項目編號:11YJ35)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4年9月9日
森林旅游是指在林區內依托森林風景資源發生的以旅游為主要目的的多種形式的野游活動,這些活動不管是直接利用森林還是間接以森林為背景都可稱之為森林旅游(游憩)或森林生態旅游。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森林旅游逐步發展成為比較有影響的旅游活動。在國家旅游局和國家林業局的推動下,森林旅游正在全國蓬勃開展起來。同時,森林旅游的開展也為高校開展有聲有色的生態教育提供更廣闊的天地,成為開拓大學生生態教育的新途徑。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在目標、內容和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強的一致性,找準兩者的結合點,探求兩者之間的耦合機制,在森林旅游發展中推進高校生態教育,在推進高校生態教育中實現森林旅游的目標,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的內在一致性
(一)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目標的一致性。森林旅游發展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開發森林旅游資源,弘揚森林文化,開展生態教育,推動森林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在新的形勢和背景下,高校生態教育的基本目標就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具有生態文明意識和生態文明素質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培養具有生態文明素養的人才,其最終目的與發展森林旅游一樣,都是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服務。
(二)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內容的一致性。在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生態教育中,要以生態意識教育為核心,以生態知識教育為重點,以生態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標準。由此可見,生態意識教育、生態知識教育和生態道德教育無疑就是當前高校生態教育的主要內容。而森林旅游的重要內容,就是要通過寓教于樂、寓教于游的方式,引導人們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森林文化,提高生態意識,普及生態知識,推動生態道德建設。這與高校生態教育在內容上是非常契合的。森林旅游的開展為高校生態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機。
(三)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方法的一致性。在我國,高校生態教育受到的重視程度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高校偏重枯燥乏味的“說教”式的教育方法,其投入的時間和精力同所收到的效果不能成正比。實際上,高校生態教育更需要一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方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森林旅游是融趣味性、參與性及教育性一體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森林旅游無疑就是通過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方法,吸引人們在“游中學、學中游”,達到 “潤物細無聲”和“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森林旅游可成為高校生態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
二、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的耦合機制
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有效結合的基礎是兩者耦合的機制。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耦合機制的基本框架是:以生態文明為指導,以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為前提,以充分發揮高校和旅游管理部門、林業管理部門的不同職能為基礎,以教育推動、旅游促動為路徑,最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圖1)
(一)耦合動力。耦合關系形成的前提是優勢互補,推動耦合關系發展的動力是耦合主體能夠在耦合過程中實現利益共贏。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耦合機制是一個動態、開放、循環的利益系統。耦合的主體由兩個層面構成,即高校和旅游管理部門、林業管理部門。其中,高校追求自身生態教育及其研究、服務等基本功能的實現,而旅游、林業部門根本上是受經濟利益驅動。兩個層面要實現耦合,必須有一套能夠發揮各自優勢、集聯動性和有效性為一體的動力來驅動,即教育推動力和旅游促動力聯動作用。
(二)耦合方式。當前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耦合方式主要有:1、基地式。雙方按照高校生態教育需要,在森林旅游景區建立基地,開展教育、研究及各種交流活動;2、交流式。雙方以相互學習、共求發展為目的,派人員開展交流,共享信息資源;3、項目式。旅游、林業部門與高校以研究和開發為“接口”,通過借智借腦,實施項目聯合開發;4、市場式。旅游、林業部門通過對教育的支持,直接向高校推介森林旅游產品,利用高校生態教育的影響來宣傳產品,樹立旅游形象,從而擴大旅游客源市場。
三、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耦合機制的構建
構建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的耦合機制,就是要在森林旅游發展中推進高校生態教育,在推進高校生態教育中實現森林旅游的目標,即森林旅游為高校生態教育提供環境和載體,高校生態教育為森林旅游提供參考和指導,尋求兩者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結合點,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
(一)以生態教育為基礎,充分利用高校資源開展森林旅游。森林旅游不僅是具有鮮明文化特征的綜合性經濟產業,也是生態教育陣地,其內在要求與高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因此,森林旅游要有效地發揮各種功能,就應以生態教育為基礎,充分利用高校資源。依托高校資源,主要是基于高校的智力資源和客源市場。首先,高校具有生態教育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可以為森林旅游部門提供參考和指導;其次,高校是智力資源富集地,森林旅游部門可以向高校借智借腦,促進森林旅游產品開發、市場營銷、生產管理能力的提高,同時吸收、培養和帶動一批服務管理人才;最后,大學生由于與社會接觸較少,好奇心強,渴求知識、接受教育的愿望比較強烈,所以他們外出旅游人數越來越多,成為森林旅游重要的客源群體。旅游部門通過對高校生態教育的支持,可直接向高校推介森林旅游產品,吸納學生參加營銷工作,起到宣傳效應,從而擴大旅游客源市場。
(二)以森林旅游為途徑,進一步創新高校生態教育思路和模式。生態教育是高校工作的重點和難點,不斷創新教育思路和模式是解決高校生態教育難點的有效途徑。因此,有必要深層次的發掘森林旅游在生態教育方面的獨特作用,使得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更好的結合,充分利用森林旅游生動活潑、潛移默化、情景并茂的特點,把生態教育融入大學生喜聞樂見、主動參與的森林旅游活動之中,使他們生態意識得到熏陶,生態知識得到充實,生態道德得到升華。森林旅游也將以其深刻的感染力、強大的生命力,成為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生態教育的特殊課堂和鮮活教材。以森林旅游作為高校生態教育的新途徑,不僅要按照生態教育需要,在森林旅游部門建立教育基地,形成“校外課堂”;還要轉變思路,邀請旅游、林業部門專家、高層管理人員到高校舉辦各種生態教育講座,開展森林科普宣傳活動,建立與日常教室課堂不同的“校園課堂”。
(三)通過森林旅游工程的全面實施,為高校生態教育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高校生態教育的實效如何,不僅取決于高校自身的校園氛圍,也離不開周邊社會環境的影響。當前高校生態教育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與整個社會風氣的一些負面影響是不無關系的。森林旅游作為高校生態教育的一種有效途徑,要推進高校生態教育,就必須通過森林旅游工程的全面實施,進一步加強生態意識教育,豐富生態知識,提升生態道德,為高校生態教育營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為此,各級部門應為高校參加森林旅游提供便利和優惠條件,建立相應的激勵和保障機制;各類森林旅游部門要響應生態文明建設的號召,主動和高校加強聯系,積極開辟“綠色通道”,合理安排高校參觀學習;高校也應充分利用環保日、地球日、節假日、綠色公益等有特殊意義的日子和活動形式,組織學生參加森林旅游,增添森林旅游地“自然課堂”的教育氛圍。
(四)整合多種力量,建立耦合機制的保障體系。建立森林旅游與高校生態教育的耦合機制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整合多種力量,建立起一套高效靈活、堅強有力的保障體系。主要是制定具體的可操作性的實施方案,從組織實施與管理、資金投入等方面保障耦合機制的有效運作。首先,應該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激發高校、旅游部門、林業部門作為主體參與的積極性,明確界定他們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同時,因勢利導,鼓勵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人士、行業協會、志愿者等多種力量參與支持。其次,必須統籌各種力量和資源,構建合理的資金投入機制,實現教育資金、森林旅游資金及各種支持資金的互補和優勢整合,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成立專項資金來保障耦合機制的有效運作。
主要參考文獻:
[1]劉青青.基于ROST-CM文本分析的森林旅游概念辨析[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國家林業局,國家旅游局.關于加快發展森林旅游的意見[R].2011.